中外财经类报纸新闻报道竞争力比较

中外财经类报纸新闻报道竞争力比较 中外财经类报纸新闻报道竞争力比较

邓晶琎

上海体育学院体育新闻系,上海市(200438)

E-mail :

摘 要:运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等研究方法,从财经报道竞争力角度对中外财经类报纸的新闻报道进行了比较分析。研究发现国内财经报道在专业性、深度性和开拓性方面与国外财经报道相比有着显著的差异,并分析了存在差异的原因,以作参考。

关键词:关键词财经报道;竞争力;比较

1. 引言

近年来,中国媒体特别是财经媒体竞争的硝烟亦见弥厚。2002年,面向当地或区域性市场的财经类报纸成为投资热点。2004年底,《第一财经日报》、《每日经济新闻》等财经媒体的兴办在传媒业再次掀起阵阵热潮。一个不容回避且日益紧迫的课题摆在了众多竞争者的面前:怎样提高自身实力以应对挑战? 要探讨中国财经报纸的发展与出路,有必要深入研究国外财经报纸的发展道路与成功经验,寻找一条与中国本土经验相结合的发展道路从而打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从报道层面上来说,财经报道的竞争力,简言之就是其满足受众需求、争取市场份额的能力。[1]那么,受众喜爱什么样的财经报道呢?一家网络公司对网民的调查投票显示,人们喜爱的五种经济新闻是:对经济重大世界迅速而且详尽的报道;介绍最新企业动态的报道;有深刻剖析的经济评论;敢于作前瞻性预测的报道;语言平实,老百姓能看得懂的报道。[2]从中我们可归纳出财经报道竞争力的主要影响因素有:专业性、深入性和开拓性。为了更好地了解国内财经报纸在这三个方面的表现,我们有必要将其同国外财经报纸作对比分析以求更好地提高自身竞争力。

2. 竞争力比较

2.1专业性比较

既然是专业媒体,专业性的重要性自然不言而喻。专业化的内涵包括:新闻信息选择、发布与提供的专业性;新闻信息分析的专业性;新闻信息服务方式的专业性[3]。

纵观国外财经媒体的发展历史,可以发现一个最基本的规律就是:专业化是财经媒体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比如,《金融时报》每年要出版大约200期《金融时报调研》系列。该系列由《金融时报》在世界范围内的专家型记者调查、撰写,内容包括对工商管理、金融与投资、个人理财、出口和信息技术等方面的评论与分析、个案研究和解释性数据与图表等,该系列成为国际商界精英的重要信息来源。同样,《日本经济新闻》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先后成立了“日本经济研究中心”、“日经广告研究所”、“日本经济数据开发中心”、“市况情报中心”、“消费经济研究所”、“日经产业研究所”等经济研究调查机构,以专业经济研究为依托,向国内外金融、企业和商业界提供各种权威的经济信息与动向的分析。

转向国内财经报纸,虽然各专业报都有自己的专业受众定位,如《经济观察报》将自己所追求的读者概括为有财富、有权力、有理想、有未来的“四有新人”;《每日经济新闻》将

自己定位为第一份以服务“企业人”为主的财经类日报;《第一财经日报》的目标读者为中国“最具决策力、最具消费力、最具影响力”的“三最”人群,但与国外财经报纸相比,我国财经报纸缺乏专业优势,在新闻信息的采集、评论和分析方面都缺少一定的专业性和权威性,在人力资源方面又缺乏专业的财经从业人员,无法获得专业市场的认可。

2003年6月19日,《二十一世纪经济报道》以《“北京首富”李晓华涉案》的标题刊发该报记者的署名文章,该文章在毫无根据和事实的情况下就声称及定性李晓华先生涉案的报道。文章发表后,被海内外数十家新闻媒体和上百个网站转载,失实报道广泛流传。致使李晓华声誉造成了严重毁损,并遭受了极大的精神打击和经济损失。由此李晓华状告二十一世纪经济报道报社名誉侵权,北京市东城区人民法院于2004年3月5日作出了一审判决。法院认为,“涉案文章中无原告涉及某类案件的内容。被告未能提交原告涉及某类案件的证据。”法院认定《二十一世纪经济报道》上刊登的《“北京首富”李晓华涉案》文章内容严重失实,侵犯了原告李晓华的名誉权,并要求二十一世纪经济报道报社刊登声明,向李晓华赔礼道歉、消除影响。作为国内有影响力的经济媒体《二十一世纪经济报道》尚有如此不负责任、缺乏理性的报道,可见当前我国的财经报道还缺乏冷静的思考和分析,还有媚俗、哗众取宠的心理。

2.2深入性比较

在这里,深入性主要指财经新闻的深度报道。深度报道所体现的是一种新闻旨趣,它揭示了新闻的主体和客体间的关联,从深度和广度两方面指出了新闻文本以受众认知效用为主导的运作方向。[4]

国外财经报道经常采用系列、组合等报道方式展开某一财经事件的深度报道。如,英国《金融时报》夜间编辑Victor Tapner认为组合报道是“同一日的报纸中两篇或更多的有关新闻事件的报道、背景分析、情景描述等文章的组合”,能“通过给读者专业及深度的分析更好地与其它媒体竞争”[5] 。例如,2005年7月21日中国人民币升值,英国《金融时报》便在第二天的报纸中刊载了一组人民币升值的组合报道,其中包括了:

•升值前的策划:亚洲新闻编辑与各地记者协商后列出所需文章清单并分配任务

•确定头版消息包括的主要内容,并决定由谁执笔

•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升值用什么方式进行

•此次升值幅度够大吗?

•货币市场和投机行为报道

•对亚洲其它货币和中国贸易伙伴的影响

•来自美国和欧洲的反应

•对中国出口行业的影响

•亚洲金融危机回顾[5]

对比国内,以中国航油(新加坡) 股份有限公司申请破产这一事件为例。作为一家完全市场化运营的新锐财经周报,《21世纪经济报道》的这次中航油报道,体现了《21世纪经济报

道》一贯注重具体行业、单个事件的特点。但让人意犹未尽的是:首先,此次报道似乎缺乏整体包装和协调。反映在版面上,稿件散落各版,没有形成集中效应。反映在内容上,记者各自为战,没有整体协调和内部分工。其次,《21世纪经济报道》向来擅长对趋势的把握和对新闻点的抢夺,但这次记者并没有触到核心的东西,只挖了一些外围的边角料,说明它在资源和人脉的积累上还有欠缺。

另一方面,财经报道的深度报道不是让财经记者都写出专家的语言,而是让充斥着大堆数字图表的财经新闻变得生动活泼。《华尔街日报》在新闻写作上有一个基本的要求,就是力求用简洁的语言,来说明复杂的问题,用生动活泼的语言叙述枯燥乏味的商业活动。比如其1991年开始设立的《华尔街日报》教室版,美国的中学生都能看得懂。又如《华尔街日报》一篇有关迪斯尼公司收购马彼特木偶角色计划失败的报道中的导语是这样写的:在历时一年半的求爱之后,米老鼠离开了圣坛上的猪小姐[6] 。英国《金融时报》夜间编辑Victor Tapner 认为“新闻报道是与读者进行沟通”,所以要“使用读者明白的语言,解释行话术语”要“尽可能使用有色彩的语言创造画面”[5]。在这一方面,中国财经报纸报道普遍存在思想不“深”、不“新”的现象,有的文章写到说不清、道不明的地方,记者便把一切归结为诸如“转换机制”、“改变观念”等等,已成了现代新套话,相当于什么也没告诉读者。

2.3开拓性比较

开拓就是要不断拓宽财经报道领域。《华尔街日报》的经验是打别人的空档,别人不做的我做。《华尔街日报》的成长过程实际上是报道范围不断扩大、报道模式不断创新的过程。《华尔街日报》于1988年和2002年分别增加和扩大健康版。原因很简单,因为健康太重要了。它不仅与每个人都有关系,而且健康行业是一个庞大而又赢利的行业。美国有众多的健康保险公司和众多的健康机构如医院、诊所和养老院。美国还有众多的制药公司、医疗器械公司和生物工程公司。可以说,这是一个至关重要的行业,非报道不行。《华尔街日报》在健康报道上也多次获奖。最近的一次是获得2004年普利策新闻奖中的解释报道奖。获奖的主题是动脉瘤。该系列几乎涵盖了动脉瘤的所有方面,如死亡人数、医师观点、政府保险和商业保险状况、联邦政府政策和对科研的资助情况等。这个由10篇文章组成的系列从2003年1月13日开始刊登,到当年的12月30日结束。评奖委员会认为这个系列阐明一个重要和复杂的主题,展现出这个主题的神秘、易懂的写作和清晰的表达。

对比国内,在这方面各类专业财经报纸水平高低不一。如在2003年的年终盘点中,《中国经营报》、《经济观察报》和《21世纪经济报道》三家最为抢眼。《中国经营报》的“意外中国”56版特刊破题有力且富煽动力,以“大国成长”、“财经风云”、“变革前沿”、“我们的未来”四部分逐次展开。《经济观察报》以年报形式展开“中国想象”,打造四大板块“激情民间”、“发展之殇”、“发现中国”、“消费盛宴”,以展示多面中国与寻找中国发展的新思想观为着眼点触摸时代脉搏。《21世纪经济报道》推出100版,以“中国世纪”为题,分为“天问”、“天下为公”、“国家穿越”、“效率中国”、“建设的力量”。与《经济观察报》特刊相比,《21世纪经济报道》年终特刊的经济味更淡,结构中加入了大量人与故事的元素,使得读者对政经时事产生阅读的期待 。但拓宽领域并不意味着全盘皆收。如,《第一财经日报》

共有四大板块,即宏观政策、资本市场、企业与产业报道以及生活方式与商业文化。《每日经济新闻》囊括国内外经济要闻、经济政策事件、资本市场、重点产业情报等。但却看不出它们的报道范围与三大证券报有什么大的不同。

3. 结论3. 结论 结论

综上所述,影响我国财经类报纸新闻报道竞争力的主要问题有:

1. 某些报道缺乏独立的审视和深刻的思考,一哄而上,人云亦云。造成这一问题的根本原因是记者的知识结构欠缺,在写作过程中只重结果,不重过程;只重术语的堆积,不重通俗化的阐释;只重物,不重人;只重数字,不重数字背后的涵义,大量的财经新闻是数字的罗列,读者感觉乏味等等。

2. 大量的财经新闻却常常见物不见人,新闻源狭隘、单调。大量的财经现象没有进入财经报道的视野。主要从各个口、从所谓的行业、从政府有关部门寻找新闻,忽视人的思想、观念、情感、素质等,只侧重企业兴衰和产品的价格、市场,而忽视了作为市场最终主体的“人”的人生命运。这种新闻源的狭隘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财经新闻的枯燥、抽象、单调。

3. 报道深度不够。有些财经报纸强调其深度性,从表面上看是“定位集中于高端市场”,而从深层次上则表现为“在观念上把精英与大众、高端与中低端、专业化与大众化人为地隔离开来”,甚至是对立起来了。在写作上又盲目追求“专业性”,言之无物,却又故作高深,难以为大众所理解,这便在无法得到专业市场认同的同时,又丧失了大众市场。

参考文献

[1] 杜跃进.财经报道竞争力刍议[J].新闻战线.2002(1):31-33

[2] 王华庆.经济新闻采访与写作[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3

[3] 王学成.国外财经媒体的启示:大众化还是专业化[J].新闻记者,2005(5):34-37

[4] 杜骏飞,胡翼青.深度报道原理[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1

[5] 2005年11月复旦大学 ——英国《金融时报》——瑞士信贷银行财经新闻课程讲义

[6] [美]门彻著;展江等译.新闻报道与写作[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

Reporting Competence Comparison between Domestic and

Foreign Financial Newspapers

Deng Jingjin

Sports Journalism Dept, Shanghai University of Sport, Shanghai, (200438)

Abstract

The paper has employed research methods of literature and interviews with experts to take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n news reporting competence between 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financial newspapers. The findings are that discrepancies do exist between domestic and foreign financial newspapers in terms of depth, profession and exploitation on reporting. Reasons for these discrepancies are also analyzed for reference.

Key words: financial report, competence, comparison

中外财经类报纸新闻报道竞争力比较 中外财经类报纸新闻报道竞争力比较

邓晶琎

上海体育学院体育新闻系,上海市(200438)

E-mail :

摘 要:运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等研究方法,从财经报道竞争力角度对中外财经类报纸的新闻报道进行了比较分析。研究发现国内财经报道在专业性、深度性和开拓性方面与国外财经报道相比有着显著的差异,并分析了存在差异的原因,以作参考。

关键词:关键词财经报道;竞争力;比较

1. 引言

近年来,中国媒体特别是财经媒体竞争的硝烟亦见弥厚。2002年,面向当地或区域性市场的财经类报纸成为投资热点。2004年底,《第一财经日报》、《每日经济新闻》等财经媒体的兴办在传媒业再次掀起阵阵热潮。一个不容回避且日益紧迫的课题摆在了众多竞争者的面前:怎样提高自身实力以应对挑战? 要探讨中国财经报纸的发展与出路,有必要深入研究国外财经报纸的发展道路与成功经验,寻找一条与中国本土经验相结合的发展道路从而打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从报道层面上来说,财经报道的竞争力,简言之就是其满足受众需求、争取市场份额的能力。[1]那么,受众喜爱什么样的财经报道呢?一家网络公司对网民的调查投票显示,人们喜爱的五种经济新闻是:对经济重大世界迅速而且详尽的报道;介绍最新企业动态的报道;有深刻剖析的经济评论;敢于作前瞻性预测的报道;语言平实,老百姓能看得懂的报道。[2]从中我们可归纳出财经报道竞争力的主要影响因素有:专业性、深入性和开拓性。为了更好地了解国内财经报纸在这三个方面的表现,我们有必要将其同国外财经报纸作对比分析以求更好地提高自身竞争力。

2. 竞争力比较

2.1专业性比较

既然是专业媒体,专业性的重要性自然不言而喻。专业化的内涵包括:新闻信息选择、发布与提供的专业性;新闻信息分析的专业性;新闻信息服务方式的专业性[3]。

纵观国外财经媒体的发展历史,可以发现一个最基本的规律就是:专业化是财经媒体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比如,《金融时报》每年要出版大约200期《金融时报调研》系列。该系列由《金融时报》在世界范围内的专家型记者调查、撰写,内容包括对工商管理、金融与投资、个人理财、出口和信息技术等方面的评论与分析、个案研究和解释性数据与图表等,该系列成为国际商界精英的重要信息来源。同样,《日本经济新闻》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先后成立了“日本经济研究中心”、“日经广告研究所”、“日本经济数据开发中心”、“市况情报中心”、“消费经济研究所”、“日经产业研究所”等经济研究调查机构,以专业经济研究为依托,向国内外金融、企业和商业界提供各种权威的经济信息与动向的分析。

转向国内财经报纸,虽然各专业报都有自己的专业受众定位,如《经济观察报》将自己所追求的读者概括为有财富、有权力、有理想、有未来的“四有新人”;《每日经济新闻》将

自己定位为第一份以服务“企业人”为主的财经类日报;《第一财经日报》的目标读者为中国“最具决策力、最具消费力、最具影响力”的“三最”人群,但与国外财经报纸相比,我国财经报纸缺乏专业优势,在新闻信息的采集、评论和分析方面都缺少一定的专业性和权威性,在人力资源方面又缺乏专业的财经从业人员,无法获得专业市场的认可。

2003年6月19日,《二十一世纪经济报道》以《“北京首富”李晓华涉案》的标题刊发该报记者的署名文章,该文章在毫无根据和事实的情况下就声称及定性李晓华先生涉案的报道。文章发表后,被海内外数十家新闻媒体和上百个网站转载,失实报道广泛流传。致使李晓华声誉造成了严重毁损,并遭受了极大的精神打击和经济损失。由此李晓华状告二十一世纪经济报道报社名誉侵权,北京市东城区人民法院于2004年3月5日作出了一审判决。法院认为,“涉案文章中无原告涉及某类案件的内容。被告未能提交原告涉及某类案件的证据。”法院认定《二十一世纪经济报道》上刊登的《“北京首富”李晓华涉案》文章内容严重失实,侵犯了原告李晓华的名誉权,并要求二十一世纪经济报道报社刊登声明,向李晓华赔礼道歉、消除影响。作为国内有影响力的经济媒体《二十一世纪经济报道》尚有如此不负责任、缺乏理性的报道,可见当前我国的财经报道还缺乏冷静的思考和分析,还有媚俗、哗众取宠的心理。

2.2深入性比较

在这里,深入性主要指财经新闻的深度报道。深度报道所体现的是一种新闻旨趣,它揭示了新闻的主体和客体间的关联,从深度和广度两方面指出了新闻文本以受众认知效用为主导的运作方向。[4]

国外财经报道经常采用系列、组合等报道方式展开某一财经事件的深度报道。如,英国《金融时报》夜间编辑Victor Tapner认为组合报道是“同一日的报纸中两篇或更多的有关新闻事件的报道、背景分析、情景描述等文章的组合”,能“通过给读者专业及深度的分析更好地与其它媒体竞争”[5] 。例如,2005年7月21日中国人民币升值,英国《金融时报》便在第二天的报纸中刊载了一组人民币升值的组合报道,其中包括了:

•升值前的策划:亚洲新闻编辑与各地记者协商后列出所需文章清单并分配任务

•确定头版消息包括的主要内容,并决定由谁执笔

•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升值用什么方式进行

•此次升值幅度够大吗?

•货币市场和投机行为报道

•对亚洲其它货币和中国贸易伙伴的影响

•来自美国和欧洲的反应

•对中国出口行业的影响

•亚洲金融危机回顾[5]

对比国内,以中国航油(新加坡) 股份有限公司申请破产这一事件为例。作为一家完全市场化运营的新锐财经周报,《21世纪经济报道》的这次中航油报道,体现了《21世纪经济报

道》一贯注重具体行业、单个事件的特点。但让人意犹未尽的是:首先,此次报道似乎缺乏整体包装和协调。反映在版面上,稿件散落各版,没有形成集中效应。反映在内容上,记者各自为战,没有整体协调和内部分工。其次,《21世纪经济报道》向来擅长对趋势的把握和对新闻点的抢夺,但这次记者并没有触到核心的东西,只挖了一些外围的边角料,说明它在资源和人脉的积累上还有欠缺。

另一方面,财经报道的深度报道不是让财经记者都写出专家的语言,而是让充斥着大堆数字图表的财经新闻变得生动活泼。《华尔街日报》在新闻写作上有一个基本的要求,就是力求用简洁的语言,来说明复杂的问题,用生动活泼的语言叙述枯燥乏味的商业活动。比如其1991年开始设立的《华尔街日报》教室版,美国的中学生都能看得懂。又如《华尔街日报》一篇有关迪斯尼公司收购马彼特木偶角色计划失败的报道中的导语是这样写的:在历时一年半的求爱之后,米老鼠离开了圣坛上的猪小姐[6] 。英国《金融时报》夜间编辑Victor Tapner 认为“新闻报道是与读者进行沟通”,所以要“使用读者明白的语言,解释行话术语”要“尽可能使用有色彩的语言创造画面”[5]。在这一方面,中国财经报纸报道普遍存在思想不“深”、不“新”的现象,有的文章写到说不清、道不明的地方,记者便把一切归结为诸如“转换机制”、“改变观念”等等,已成了现代新套话,相当于什么也没告诉读者。

2.3开拓性比较

开拓就是要不断拓宽财经报道领域。《华尔街日报》的经验是打别人的空档,别人不做的我做。《华尔街日报》的成长过程实际上是报道范围不断扩大、报道模式不断创新的过程。《华尔街日报》于1988年和2002年分别增加和扩大健康版。原因很简单,因为健康太重要了。它不仅与每个人都有关系,而且健康行业是一个庞大而又赢利的行业。美国有众多的健康保险公司和众多的健康机构如医院、诊所和养老院。美国还有众多的制药公司、医疗器械公司和生物工程公司。可以说,这是一个至关重要的行业,非报道不行。《华尔街日报》在健康报道上也多次获奖。最近的一次是获得2004年普利策新闻奖中的解释报道奖。获奖的主题是动脉瘤。该系列几乎涵盖了动脉瘤的所有方面,如死亡人数、医师观点、政府保险和商业保险状况、联邦政府政策和对科研的资助情况等。这个由10篇文章组成的系列从2003年1月13日开始刊登,到当年的12月30日结束。评奖委员会认为这个系列阐明一个重要和复杂的主题,展现出这个主题的神秘、易懂的写作和清晰的表达。

对比国内,在这方面各类专业财经报纸水平高低不一。如在2003年的年终盘点中,《中国经营报》、《经济观察报》和《21世纪经济报道》三家最为抢眼。《中国经营报》的“意外中国”56版特刊破题有力且富煽动力,以“大国成长”、“财经风云”、“变革前沿”、“我们的未来”四部分逐次展开。《经济观察报》以年报形式展开“中国想象”,打造四大板块“激情民间”、“发展之殇”、“发现中国”、“消费盛宴”,以展示多面中国与寻找中国发展的新思想观为着眼点触摸时代脉搏。《21世纪经济报道》推出100版,以“中国世纪”为题,分为“天问”、“天下为公”、“国家穿越”、“效率中国”、“建设的力量”。与《经济观察报》特刊相比,《21世纪经济报道》年终特刊的经济味更淡,结构中加入了大量人与故事的元素,使得读者对政经时事产生阅读的期待 。但拓宽领域并不意味着全盘皆收。如,《第一财经日报》

共有四大板块,即宏观政策、资本市场、企业与产业报道以及生活方式与商业文化。《每日经济新闻》囊括国内外经济要闻、经济政策事件、资本市场、重点产业情报等。但却看不出它们的报道范围与三大证券报有什么大的不同。

3. 结论3. 结论 结论

综上所述,影响我国财经类报纸新闻报道竞争力的主要问题有:

1. 某些报道缺乏独立的审视和深刻的思考,一哄而上,人云亦云。造成这一问题的根本原因是记者的知识结构欠缺,在写作过程中只重结果,不重过程;只重术语的堆积,不重通俗化的阐释;只重物,不重人;只重数字,不重数字背后的涵义,大量的财经新闻是数字的罗列,读者感觉乏味等等。

2. 大量的财经新闻却常常见物不见人,新闻源狭隘、单调。大量的财经现象没有进入财经报道的视野。主要从各个口、从所谓的行业、从政府有关部门寻找新闻,忽视人的思想、观念、情感、素质等,只侧重企业兴衰和产品的价格、市场,而忽视了作为市场最终主体的“人”的人生命运。这种新闻源的狭隘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财经新闻的枯燥、抽象、单调。

3. 报道深度不够。有些财经报纸强调其深度性,从表面上看是“定位集中于高端市场”,而从深层次上则表现为“在观念上把精英与大众、高端与中低端、专业化与大众化人为地隔离开来”,甚至是对立起来了。在写作上又盲目追求“专业性”,言之无物,却又故作高深,难以为大众所理解,这便在无法得到专业市场认同的同时,又丧失了大众市场。

参考文献

[1] 杜跃进.财经报道竞争力刍议[J].新闻战线.2002(1):31-33

[2] 王华庆.经济新闻采访与写作[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3

[3] 王学成.国外财经媒体的启示:大众化还是专业化[J].新闻记者,2005(5):34-37

[4] 杜骏飞,胡翼青.深度报道原理[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1

[5] 2005年11月复旦大学 ——英国《金融时报》——瑞士信贷银行财经新闻课程讲义

[6] [美]门彻著;展江等译.新闻报道与写作[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

Reporting Competence Comparison between Domestic and

Foreign Financial Newspapers

Deng Jingjin

Sports Journalism Dept, Shanghai University of Sport, Shanghai, (200438)

Abstract

The paper has employed research methods of literature and interviews with experts to take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n news reporting competence between 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financial newspapers. The findings are that discrepancies do exist between domestic and foreign financial newspapers in terms of depth, profession and exploitation on reporting. Reasons for these discrepancies are also analyzed for reference.

Key words: financial report, competence, comparison


相关文章

  • 论文:新媒体时代报纸的发展思路
  •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论文题目: 新媒体时代报纸的发展思路 学生姓名: 曹 娟 学 号: 0903200321 专 业: 广播电视新闻学 班 级: 09级3班 指导教师: 周 宏 刚 完成日期: 2013 年5月 15 日 新媒体时代报纸的 ...查看


  • 完整的报纸策划方案
  • 完整的报纸策划方案 报纸策划的依据 报纸策划,是报纸编辑策划的一部分,是报纸编辑确定报纸的编辑方针.设计报纸的整体规模和内部结构及其各个局部的一系列工作.对于现代报业来说,报纸策划事关报业的发展战略,因此主要是担负领导职能的编辑人员如总编辑 ...查看


  • 中传传播学研究生就业前景分析
  • 中传传播学研究生就业前景分析 (一)传统媒体 目前传统纸质媒体和广播电视媒体是我国传媒市场的中流砥柱,担当着"群众喉舌.新闻宣传"的主流角色,是新闻专业毕业生首选的就业去向.传统媒体的类型多样,不同的传统媒体对人才也会有 ...查看


  • 中国传媒大学传播学研究生就业前景介绍
  • 中国传媒大学传播学研究生就业前景介 绍 (一)传统媒体 目前传统纸质媒体和广播电视媒体是我国传媒市场的中流砥柱,担当着"群众喉舌.新闻宣传"的主流角色,是新闻专业毕业生首选的就业去向.传统媒体的类型多样,不同的传统媒体对 ...查看


  • 中国传媒行业报告
  • 中国市场调研在线 行业市场研究属于企业战略研究范畴,作为当前应用最为广泛的咨询服务,其研究成果以报告形式呈现,通常包含以下内容: 一份专业的行业研究报告,注重指导企业或投资者了解该行业整体发展态势及经济运行状况,旨在为企业或投资者提供方向性 ...查看


  • 行业报创新的路径择优--市场导报的杂志化道路
  • 行业报创新的路径择优---兼论市场导报基于资源中心观基础上的报纸杂志化道路 ■崔砺金 创新是传媒的生命.在信息更新速度以秒计算的互联网时代,传媒之间的竞争.互动.渗透与融合,已是蔚为大观.谁在舆论引导的大格局中张扬出创新的旌旗,谁就能抓人眼 ...查看


  • 新传播技术发展背景下的报纸转型问题探讨
  • 新传播技术发展背景下的报纸转型问题探讨 作者: 张洪忠 面对网络.手机等新传播技术的发展与快速普及,最近几年关于报纸是否会消亡或者萎缩的争论一直不断,并且这一问题变得日益突出.一方面关于报纸阅读率下降.广告增长幅度减小的信息总是不断,另一方 ...查看


  • 写字楼营销方式
  • 写字楼营销方式 市场营销是以市场为导向创造出恰当的产品和服务并以一定方式转移给消费者的过程,写字楼的营销包括写字楼的市场研究.定位.销售的全过程.而本次讨论范围为写字楼销售阶段的推广过程及方法,也就是"以一定方式转移给消费者的过程 ...查看


  • 眼界决定世界
  • 眼界决定世界 最近我看到克莱斯勒汽车有一则广告语:"眼界决定世界."让我产生强烈共鸣."高瞻远瞩,见多识广"一直是我们对智者的高度的评价.一个人的视野有多远决定了他心中的世界有多大. 我们可以想象,如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