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秀兰读后感

读李镇西《教有所思》有感

之前也多次看到李镇西的书,都没有沉下心去认真的阅读。为什么呢?可能是自己没读这些教育书之前,都已经在心里下过定义,就是这类书要么板着面孔说教,要么故作深沉,含混晦涩„„这几天闲来没事,随手拿着李镇西的《教有所思》翻看,这一看不打紧,我被书中的内容深深地吸引了,读完后仍拿在手里,久久回味,舍不得放下。

原来之前的我给自己圈定了一个小框框,没有读就认为这些书不可看,实际上是自己把自己给框在了框外,错失了许多美好的风景。

这本《教有所思》之所以吸引我,更多是因为书中平实的语言和这平实中透漏出的不一般的见解。这点和我想的是一样的,我也觉得越是大家,越是学问精深者,表述其学问的语言越平实。

书中的每一篇文章看上去都是短小的随笔,可这些短小的随笔里却蕴含着大教育,流露出的是一个教育工作者的使命和责任,以及他一生所孜孜以求的教育理想。读这本书,仿佛是在和李镇西对话,感受他的人格魅力,他的教育思想,他的生活„„那个著名的教育家李镇西在我眼前活了起来,成了一个立体的、有着远大教育理想的普通的人。

书中的绝大多数文章写于2000年到2003年之间,也是他在读朱永新的教育哲学专业博士期间完成的。这段时间,李镇西没有了学校事务的烦扰,刚好可以利用读书的这段时间,把自己静下来,沉下来,认真梳理自己近20年的教育工作,边学习边思考,教育与文学共进,思想与激情齐飞,青春与童心为伴,生命与使命同行。也是在这个时段,他写的文章,他对教育的感悟和理解上升到了一个从未有过的高度,之后的日子,他曾一直在努力提升,但由于各种事务和名利的缠绕,2000年到2003年期间他的思想很难再被超越。

书中的一些小短篇,对于我,无论是我作为一个两岁孩子的母亲,还是一个教育编辑,都深受启发。比如《教育:把童年还给童年——看影片〈美丽人生〉随想》这篇文章,《美丽人生》这部电影说的是一位超越世俗、拥有人道主义情怀的父亲,为了不让孩子晶莹脆弱的心灵受到伤害,把残酷的枪杀现实设计成一场惊险而有趣的游戏,从而在孩子的心田依次播撒善良、正直、机智的种子,让孩子在童年的时光里健康快乐的成长。

这篇文章之所以让我感动,是因为我深切体会到童年对人一生的深刻影响。就如书中所说“在儿童精神的天空中没有了与鸟儿嬉戏的云彩,在少年心灵的原野没有了随风起舞的花朵;于是,在孩子的意识中,没有了纯真和纯正,没有了童话和梦想,没有了对善的一往情深的追求与呵护,以及对美的一往情深的憧憬与向往„„因为他们没有童年,没有少年,更没有他们这个年龄所应该有的纯洁、温柔、天真、梦幻,以及由此带来的情趣与浪漫!”

是的,小男孩的父亲不是回避现实,而是尽力让孩子在本应天真烂漫的童年里,不去面对残酷、战争。其实,教育,无论对于教师还是对于家长都应该让某一年龄段的孩子享受这个年龄段最需要的东西。这不是对孩子的欺骗,而是对人性的尊重。

试想,如果在本应该做梦的年龄里,让孩子时时睁着一双对周围世界充满警惕和恐惧的眼睛,那么他以后的生活里还会有美好的出现吗?这样的人生是多么的可怕,多么的无味!

记得读过一个安徒生的故事,他在朋友家里住的一段时间,发现朋友家的小女孩经常

在家里的小花园寻找,每每找到一点吃的或者玩的就分外开心。安徒生就去买了一些糖果和礼物,他没有直接送给小女孩,而是把这些糖果和礼物悄悄地放在花园的草丛里。终于在几天后,小女孩又去花园里时,“捡到”了这些礼物和糖果。安徒生这样做,就是为了让小女孩自己去发现这些礼物,这些礼物就像是种子被种植在孩子的心田,她相信这世间有美好,相信爱,这样就会给予爱、继而播种爱。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为每一个人培养其善良、诚挚、同情心、助人精神以及对一切有生之物和美好事物的关切之情等品质,是学校教育的基本而起码的目标。学校教育就要由此入手。”家庭教育何尝不是如此呢?

当然书中还有很多对教育的理解,也都让我产生共鸣。比如“家长也是教育者”“面对实践的理论最亲切”“重建教育理想”“教育科研:警惕伪科学!”;当然还有李镇西对各位名人、恩师的相见以及怀念的文章,提到朱永新、陈钟梁、魏书生等,他们有的是我们的作者,有的是我们的班主任培训班请来给班主任讲过课的教育家。读过李镇西对他们的评价后,他们也都和李镇西一样在我眼中变得立体,变得更丰富了。

其实全书给我留下印象最深刻的是《心动时刻》以及《凝望窗外》这两栏里的文章,《似梦非梦的童年往事》《姨妈》《铁皮鼓印象》《学生请我吃火锅》《又见谷建芬》《我的一次反腐经历》《对一位三陪女的采访》„„这些文章,看似与教育五官,实则与教育关系甚大,那些深刻的、某些人板着面孔说教的所谓教育,被李镇西这些性情文字诠释得栩栩如生、活灵活现。他的字里行间流露出一个大教育家的柔情的一面,让人在阅读后,在和他进行深度对话后,倍感亲切。

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教育。教育在生活中放射出光彩,生活在教育中得到提升。生活的教育才是所谓的“真教育”,也是以人为本的教育。

“追求真理做真人”“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才是真正的教育,人的教育,也是陶行知教育的精髓所在。陶行知是李镇西最仰慕的大教育家之一,他的思想也在李镇西的教育中的到体现。作为一个有童心、有爱心、有思想、有实践的教育家,李镇西心中装着孩子,装着教育,装着整个世界,他正带着自己的使命和责任走在自己的教育人生路上。

真希望这样的教育家能够多出现些,再多出现些,最好能遍布城市到乡村的每一个课堂!

脑海里又浮现出2008年11月份来郑州为班主任讲课的情形。他圆圆的脸,一副带金属边的眼睛,脸上永远带着笑容,还有孩子般的童稚。他个子不高,但却又着特殊的气场,讲起话来掷地有声:“„„我平时一边思考一边实践,有时思考得很痛苦,因为理想和现实碰撞,才能震痛我的心,但我宁愿有这样真实的痛苦,也不愿麻醉自己、欺骗别人。于是便有了不少被一些人认为敢说真话、而被另一些人认为思想偏激的言论。按照某些世俗的观点,我至今书生气十足,不能算一个成熟的教育者,但有一点令我自豪,那就是我至今还怀揣着教育理想,而且居然还想一点一滴地把它付诸现实。有人说我的理想不过是梦想,对教育者来说,但是有理想和有梦想是不一样的。精神状态不一样,行动方式不一样。我当然知道,我的理想也许只有百分之一付诸现实,但我愿意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我力图通过我的探索,给人们一个真实的展示,一个真诚的教育理想主义者,在现行教育体制下,究竟能够走多远。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我愿意守住自己的灵魂,这个灵魂就是一

颗朴素而真实的心。”

读孙云晓的《教育就是培养好习惯》有感

这几天在看孙云晓先生写的《教育就是培养好习惯》,句句箴言,字字千金,获益良多。

书中说,美国有个说法,养成一个习惯需要21天,就是说,一个习惯的形成,一定是一种行为能够持续一段时间,他们测算是21天。当然,21天是一个大致的概念,只能养成一些简单的习惯。根据我们的研究发现,不同的行为习惯形成的时间也不相同,复杂一些的习惯养成一般需要30天至40天。总之是时间越长习惯越牢。

你如果养成了好的习惯,你会一辈子享受不尽它的利息;要是养成了坏习惯,你会一辈子都偿还不完它的债务。这就是习惯。

比方说,一个人见了人就问好;做错事,一定会道歉;办重要的事一定要确认等等,这就是习惯。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说:“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就是说习惯是可以决定一个人命运的。有了一身好习惯的孩子是走遍天下都可以放心的孩子,有了一身坏习惯的孩子会让人一生都不能放心,甚至不得安宁。

我做为一名教师对此深有体会。我们常讲要培养学生敢说,我认为更重要的是我们做老师是要想听(有很多时候学生说得不全对,甚至是错的)。由于老师和同学都很想听,才能使学生很想说,正因为很想说,才能很着急去想、去思考。培养了学生想说的习惯,也顺便培养了他们爱动脑的习惯,一举两得。

一、培养学生会想、会说。

会想,首先要肯想。课堂上要学生肯动脑子想问题,除了靠教师教学的启发性外,还要靠“促”,促使他动脑子。要求学生,老师每发一问,人人都要立即思考,准备回答。如果不会答,也要把问题重述一遍并说出自己是怎么想的,想到哪儿不会了。告诉学生这也是一种回答。坚持这样做,可以提高提问的教学效率。因为全班学生毫无例外人人都得积极动脑思考,会与不会都有的可想。提问时可让可能不会答的优先做答,再请会答的针对前者的疑问做答。这样,教师既可以了解后进生是不是在思考,思维的障碍是什么,又可提高一般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其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得到锻炼。对回答好的,敢于发言的给予鼓励。

语言是思维的结果,要说就得去想。课堂上抓住要学生尽量多说这一环,就能促进学生多想;要会想,想得出,想得好,就得认真听,细心看。因此我十分重视学生口答能力的培养和训练。

第一,让学生习惯于“说想法”。所谓说想法就是说思路,说思维的过程。课上要给每个学生说自己想法的机会,可以个人独自小声说,同座之间练习说,四人小组互相说,等等。通过说,学习思维方法。长此训练,学生就会习惯于说想法。说想法的过程就

是训练逻辑思维能力的过程。通过说想法,培养了学生语言的条理性和思维的逻辑性。

第二,训练学生使用数学语言。教学中要帮助学生理解课本上关于概念、法则的用语,要求学生用数学用语,简明、准确的语言,完整地回答问题。在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推理、判断后,启发学生用自己的话总结概括出定义、法则或公式。使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这样做不仅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且教师能及时获得反馈信息,考查学生理解的程度,以便在学生叙述中纠正他用语的错误,加深其对知识的理解。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完后,还要统一到课本语言上来。

第三,给后进生发言权。培养学生积极动脑回答问题的习惯,难点在于训练后进生。后进生上课一般表现为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因为他不善于观察,不会听讲,不会思考。因此对后进生更要设法使他学会动脑子,这就要给后进生发言权。后进生在课堂上回答问题时心虚,声音小,若说错,遭同学嬉笑,下次就更不敢举手发言了。不说也就不想,不动脑子。所以辅导后进生学会动脑子,就要设法使后进生开口,敢讲话,会回答问题。例如,课前就把复习的题目先告诉后进生,并具体教他们如何回答。由于后进生先学一步,心中有底,上课时就敢于举手发言,回答时也声音宏亮。稍有进步,就抓住时机给予表扬。后进生逐渐练大了胆,再逐渐加大难度。后进生尝到了甜头,有了自信心,说的积极性就高了。后进生也能积极动脑回答问题,也可促进中等生,优等生。说,促进了想,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状态。

上述训练可以通过课堂教学的口算练习,板演回讲,总结定义,回答提问,小组讨论,争论问题等形式进行

使学生学会运用已掌握的概念进行观察比较,作出判断,在观察中发展智力,逐步养成细心观察的习惯。

读李镇西《教有所思》有感

之前也多次看到李镇西的书,都没有沉下心去认真的阅读。为什么呢?可能是自己没读这些教育书之前,都已经在心里下过定义,就是这类书要么板着面孔说教,要么故作深沉,含混晦涩„„这几天闲来没事,随手拿着李镇西的《教有所思》翻看,这一看不打紧,我被书中的内容深深地吸引了,读完后仍拿在手里,久久回味,舍不得放下。

原来之前的我给自己圈定了一个小框框,没有读就认为这些书不可看,实际上是自己把自己给框在了框外,错失了许多美好的风景。

这本《教有所思》之所以吸引我,更多是因为书中平实的语言和这平实中透漏出的不一般的见解。这点和我想的是一样的,我也觉得越是大家,越是学问精深者,表述其学问的语言越平实。

书中的每一篇文章看上去都是短小的随笔,可这些短小的随笔里却蕴含着大教育,流露出的是一个教育工作者的使命和责任,以及他一生所孜孜以求的教育理想。读这本书,仿佛是在和李镇西对话,感受他的人格魅力,他的教育思想,他的生活„„那个著名的教育家李镇西在我眼前活了起来,成了一个立体的、有着远大教育理想的普通的人。

书中的绝大多数文章写于2000年到2003年之间,也是他在读朱永新的教育哲学专业博士期间完成的。这段时间,李镇西没有了学校事务的烦扰,刚好可以利用读书的这段时间,把自己静下来,沉下来,认真梳理自己近20年的教育工作,边学习边思考,教育与文学共进,思想与激情齐飞,青春与童心为伴,生命与使命同行。也是在这个时段,他写的文章,他对教育的感悟和理解上升到了一个从未有过的高度,之后的日子,他曾一直在努力提升,但由于各种事务和名利的缠绕,2000年到2003年期间他的思想很难再被超越。

书中的一些小短篇,对于我,无论是我作为一个两岁孩子的母亲,还是一个教育编辑,都深受启发。比如《教育:把童年还给童年——看影片〈美丽人生〉随想》这篇文章,《美丽人生》这部电影说的是一位超越世俗、拥有人道主义情怀的父亲,为了不让孩子晶莹脆弱的心灵受到伤害,把残酷的枪杀现实设计成一场惊险而有趣的游戏,从而在孩子的心田依次播撒善良、正直、机智的种子,让孩子在童年的时光里健康快乐的成长。

这篇文章之所以让我感动,是因为我深切体会到童年对人一生的深刻影响。就如书中所说“在儿童精神的天空中没有了与鸟儿嬉戏的云彩,在少年心灵的原野没有了随风起舞的花朵;于是,在孩子的意识中,没有了纯真和纯正,没有了童话和梦想,没有了对善的一往情深的追求与呵护,以及对美的一往情深的憧憬与向往„„因为他们没有童年,没有少年,更没有他们这个年龄所应该有的纯洁、温柔、天真、梦幻,以及由此带来的情趣与浪漫!”

是的,小男孩的父亲不是回避现实,而是尽力让孩子在本应天真烂漫的童年里,不去面对残酷、战争。其实,教育,无论对于教师还是对于家长都应该让某一年龄段的孩子享受这个年龄段最需要的东西。这不是对孩子的欺骗,而是对人性的尊重。

试想,如果在本应该做梦的年龄里,让孩子时时睁着一双对周围世界充满警惕和恐惧的眼睛,那么他以后的生活里还会有美好的出现吗?这样的人生是多么的可怕,多么的无味!

记得读过一个安徒生的故事,他在朋友家里住的一段时间,发现朋友家的小女孩经常

在家里的小花园寻找,每每找到一点吃的或者玩的就分外开心。安徒生就去买了一些糖果和礼物,他没有直接送给小女孩,而是把这些糖果和礼物悄悄地放在花园的草丛里。终于在几天后,小女孩又去花园里时,“捡到”了这些礼物和糖果。安徒生这样做,就是为了让小女孩自己去发现这些礼物,这些礼物就像是种子被种植在孩子的心田,她相信这世间有美好,相信爱,这样就会给予爱、继而播种爱。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为每一个人培养其善良、诚挚、同情心、助人精神以及对一切有生之物和美好事物的关切之情等品质,是学校教育的基本而起码的目标。学校教育就要由此入手。”家庭教育何尝不是如此呢?

当然书中还有很多对教育的理解,也都让我产生共鸣。比如“家长也是教育者”“面对实践的理论最亲切”“重建教育理想”“教育科研:警惕伪科学!”;当然还有李镇西对各位名人、恩师的相见以及怀念的文章,提到朱永新、陈钟梁、魏书生等,他们有的是我们的作者,有的是我们的班主任培训班请来给班主任讲过课的教育家。读过李镇西对他们的评价后,他们也都和李镇西一样在我眼中变得立体,变得更丰富了。

其实全书给我留下印象最深刻的是《心动时刻》以及《凝望窗外》这两栏里的文章,《似梦非梦的童年往事》《姨妈》《铁皮鼓印象》《学生请我吃火锅》《又见谷建芬》《我的一次反腐经历》《对一位三陪女的采访》„„这些文章,看似与教育五官,实则与教育关系甚大,那些深刻的、某些人板着面孔说教的所谓教育,被李镇西这些性情文字诠释得栩栩如生、活灵活现。他的字里行间流露出一个大教育家的柔情的一面,让人在阅读后,在和他进行深度对话后,倍感亲切。

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教育。教育在生活中放射出光彩,生活在教育中得到提升。生活的教育才是所谓的“真教育”,也是以人为本的教育。

“追求真理做真人”“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才是真正的教育,人的教育,也是陶行知教育的精髓所在。陶行知是李镇西最仰慕的大教育家之一,他的思想也在李镇西的教育中的到体现。作为一个有童心、有爱心、有思想、有实践的教育家,李镇西心中装着孩子,装着教育,装着整个世界,他正带着自己的使命和责任走在自己的教育人生路上。

真希望这样的教育家能够多出现些,再多出现些,最好能遍布城市到乡村的每一个课堂!

脑海里又浮现出2008年11月份来郑州为班主任讲课的情形。他圆圆的脸,一副带金属边的眼睛,脸上永远带着笑容,还有孩子般的童稚。他个子不高,但却又着特殊的气场,讲起话来掷地有声:“„„我平时一边思考一边实践,有时思考得很痛苦,因为理想和现实碰撞,才能震痛我的心,但我宁愿有这样真实的痛苦,也不愿麻醉自己、欺骗别人。于是便有了不少被一些人认为敢说真话、而被另一些人认为思想偏激的言论。按照某些世俗的观点,我至今书生气十足,不能算一个成熟的教育者,但有一点令我自豪,那就是我至今还怀揣着教育理想,而且居然还想一点一滴地把它付诸现实。有人说我的理想不过是梦想,对教育者来说,但是有理想和有梦想是不一样的。精神状态不一样,行动方式不一样。我当然知道,我的理想也许只有百分之一付诸现实,但我愿意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我力图通过我的探索,给人们一个真实的展示,一个真诚的教育理想主义者,在现行教育体制下,究竟能够走多远。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我愿意守住自己的灵魂,这个灵魂就是一

颗朴素而真实的心。”

读孙云晓的《教育就是培养好习惯》有感

这几天在看孙云晓先生写的《教育就是培养好习惯》,句句箴言,字字千金,获益良多。

书中说,美国有个说法,养成一个习惯需要21天,就是说,一个习惯的形成,一定是一种行为能够持续一段时间,他们测算是21天。当然,21天是一个大致的概念,只能养成一些简单的习惯。根据我们的研究发现,不同的行为习惯形成的时间也不相同,复杂一些的习惯养成一般需要30天至40天。总之是时间越长习惯越牢。

你如果养成了好的习惯,你会一辈子享受不尽它的利息;要是养成了坏习惯,你会一辈子都偿还不完它的债务。这就是习惯。

比方说,一个人见了人就问好;做错事,一定会道歉;办重要的事一定要确认等等,这就是习惯。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说:“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就是说习惯是可以决定一个人命运的。有了一身好习惯的孩子是走遍天下都可以放心的孩子,有了一身坏习惯的孩子会让人一生都不能放心,甚至不得安宁。

我做为一名教师对此深有体会。我们常讲要培养学生敢说,我认为更重要的是我们做老师是要想听(有很多时候学生说得不全对,甚至是错的)。由于老师和同学都很想听,才能使学生很想说,正因为很想说,才能很着急去想、去思考。培养了学生想说的习惯,也顺便培养了他们爱动脑的习惯,一举两得。

一、培养学生会想、会说。

会想,首先要肯想。课堂上要学生肯动脑子想问题,除了靠教师教学的启发性外,还要靠“促”,促使他动脑子。要求学生,老师每发一问,人人都要立即思考,准备回答。如果不会答,也要把问题重述一遍并说出自己是怎么想的,想到哪儿不会了。告诉学生这也是一种回答。坚持这样做,可以提高提问的教学效率。因为全班学生毫无例外人人都得积极动脑思考,会与不会都有的可想。提问时可让可能不会答的优先做答,再请会答的针对前者的疑问做答。这样,教师既可以了解后进生是不是在思考,思维的障碍是什么,又可提高一般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其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得到锻炼。对回答好的,敢于发言的给予鼓励。

语言是思维的结果,要说就得去想。课堂上抓住要学生尽量多说这一环,就能促进学生多想;要会想,想得出,想得好,就得认真听,细心看。因此我十分重视学生口答能力的培养和训练。

第一,让学生习惯于“说想法”。所谓说想法就是说思路,说思维的过程。课上要给每个学生说自己想法的机会,可以个人独自小声说,同座之间练习说,四人小组互相说,等等。通过说,学习思维方法。长此训练,学生就会习惯于说想法。说想法的过程就

是训练逻辑思维能力的过程。通过说想法,培养了学生语言的条理性和思维的逻辑性。

第二,训练学生使用数学语言。教学中要帮助学生理解课本上关于概念、法则的用语,要求学生用数学用语,简明、准确的语言,完整地回答问题。在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推理、判断后,启发学生用自己的话总结概括出定义、法则或公式。使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这样做不仅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且教师能及时获得反馈信息,考查学生理解的程度,以便在学生叙述中纠正他用语的错误,加深其对知识的理解。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完后,还要统一到课本语言上来。

第三,给后进生发言权。培养学生积极动脑回答问题的习惯,难点在于训练后进生。后进生上课一般表现为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因为他不善于观察,不会听讲,不会思考。因此对后进生更要设法使他学会动脑子,这就要给后进生发言权。后进生在课堂上回答问题时心虚,声音小,若说错,遭同学嬉笑,下次就更不敢举手发言了。不说也就不想,不动脑子。所以辅导后进生学会动脑子,就要设法使后进生开口,敢讲话,会回答问题。例如,课前就把复习的题目先告诉后进生,并具体教他们如何回答。由于后进生先学一步,心中有底,上课时就敢于举手发言,回答时也声音宏亮。稍有进步,就抓住时机给予表扬。后进生逐渐练大了胆,再逐渐加大难度。后进生尝到了甜头,有了自信心,说的积极性就高了。后进生也能积极动脑回答问题,也可促进中等生,优等生。说,促进了想,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状态。

上述训练可以通过课堂教学的口算练习,板演回讲,总结定义,回答提问,小组讨论,争论问题等形式进行

使学生学会运用已掌握的概念进行观察比较,作出判断,在观察中发展智力,逐步养成细心观察的习惯。


相关文章

  •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3)
  •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利用课余时间,我有幸阅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读完此书发现,虽然现在教育形势发生了很大改变,但苏霍姆林斯基那光辉的教育思想对现在的教育工作者来说,丝毫不显过时.苏霍姆林斯基不愧为伟 ...查看


  • 103岁老人照顾瘫痪女儿63年
  • 每天要给瘫痪在床的76岁的女儿梳头.喂饭:担心女儿夜里摔下床,每晚都坚持睡在女儿外侧:卧床数十年的女儿身上没有一处褥疮--今年已经103岁高龄的刘桂芬老人,63年如一日照顾瘫痪在床的女儿,她的事迹入围2007年度感动青岛人物评选.女儿戴秀兰 ...查看


  • 再保险业务管理规定(2010)
  • 关于通报沥港中心小学第三届读书节"书香班级"评比 及各项竞赛评比结果的通知 各位老师: 为期一月的沥港中心小学第三届读书节活动在各位老师的精心组织下,在各位学生的积极参与下,获得了圆满的成功.本次活动内容丰富,参与面广, ...查看


  • 保定市公交线路查询
  • 1路 (客运中心-火车站) 6:00-21:00 13公里 客运中心-东康庄村-罐头厂-同济男科医院(四方锅炉厂) -气象局-职工医学院-省医院-工人宿舍-工人文化宫-大兹阁小区-北国商城-古莲花池(总督署)-保百大楼-保定宾馆-火车站 2 ...查看


  • 全家去景区游玩遭停车场管理人员殴打(图)
  • 2011年05月22日05:04  扬子晚报 "蓝T恤"在打人后面露狠色. 何霞 提供 周末,女儿开车带着家人兴致盎然地去南通市滨江公园游玩,却无故遭到景区停车场管理人员一顿暴打,并导致57岁的母亲受伤入院,嘴巴缝了11 ...查看


  • 新一代西兰花品种秀兰
  • 新一代西兰花品种秀兰 作者:张海英 张健 赵孟林 沈建荣 李卫冬 白武红 汤国荣 来源:<长江蔬菜·技术版>2013年第10期 秀兰也叫西洋芥蓝,是由西兰花和芥蓝杂交育成的新一代西兰花品种,属于主侧花球兼用品种,具有西兰花花球鲜 ...查看


  • 期中表彰议程
  • 弘文中学高三年级期中总结表彰大会仪式 一.大会开始 二.公布期中评比和期中考试获奖者名单 --由高三年级主任:刘主任宣布 三.颁奖 1.给文明班级颁奖 [高三(2).(3).(6).(9)班] --由王校长和刘主任分别给文明班级颁发奖状 2 ...查看


  • [朱秀坤]有趣的菜名(11.8.30)
  • 梦当头儿?那天读一篇文章,看见这道蔬菜名,无端地心中一惊,浮生如梦啊.心中怅怅地,这梦当头儿是个什么菜呢?读到后来才知道,原来是马兰头,清明之前平头百姓尝春的一道极清香的田间野菜,不知是作者听岔了,还是有意写成这样. 在江苏的昆山买菜时,我 ...查看


  • [朱秀坤]梢梅·烧卖(13.2.5)
  • 一直不知"烧卖"这名儿是何来历.后来到山西当兵,那里有一种食品叫梢梅,听听这名儿多雅,雪中一枝梅,上面18个褶子,顶上蓬蓬松松的油光锃亮,倒也有几分相似. --其实就是江浙一带的烧卖,也叫烧麦. 山西的梢梅是肉馅的,皮需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