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诵读欣赏教案

八上语文第一单元诵读欣赏 《诗人 领袖》

任先青

教学目标

一、理解毛泽东具有典型诗人气质的领袖形象 二、理解本诗角度的新颖、欣赏比喻的精当

教学难点

把握毛泽东具有诗人气质的领袖身份理解全诗

一、作者简介:

任先青 : 1943年10月10日出生,山东莱州人。现为山东作协会员、德州市作协副主席、德城区文联副主席。1988年被命名为德州市首批“专业技术拔尖人才”。陆续于《诗刊》、《星星》、《黄河诗报》、《诗神》、《绿风》、《时代文学》、《山东文学》、《北京文学》、《人民日报》等全国报刊发表诗歌八百余首,出版诗集《无涯之心》、《心形的叶子》二部。个人传略入编《中国专家大辞典》等十余种大型辞书.

二、结合以往学习诗歌的体会,想想欣赏诗歌一般有哪几个步骤?

首先,理解诗的内容和所表达的情感

其次,分析特色,选择诗的构思、表现方法、语言中的一个或几个方面进行赏析

三、理解诗的内容。

(一)、检查预习。 1、给加点字注音:

平仄 磅礴 酝酿 2、解释词语: 平仄: 磅礴: 潇洒 飞扬: 酝酿: 神思:

(二)、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要求: 1、结合语境理解下列诗句的意思: 平平仄仄的枪声:

战地黄花 如血残阳 成了最美的意象: 一首气势磅礴的诗:

嘹亮的东方: 2、按要求填空:

● 第一节:从诗的( ) 方面 设喻; ● 第二节:从诗的( )方面 设喻; ● 第三节:重点刻画诗人的形象与风格; ● 第四节:以代表诗作设喻;

● 第五节:从诗的( )角度设喻

3、全诗表达了作者对毛泽东的( )之情。

四、再读本诗,理解构思的新颖和毛泽东的形象。讨论:

1、现代著名诗人柳亚子曾用“才华优美多娇,看千古词人共折腰。算黄州太守,犹输气概;稼轩居士,只解牢骚。”来高度评价毛泽东及他的词。你能否背一首毛泽东的与本诗内容有关的词?本诗是如何表现他作为诗人的一面的?

答:(1)化用了毛泽东的不少诗句,丰富了诗作的内涵

(2)把他领导大家创业开国比作诗人酝酿诗作,从诗歌创作的主要方面设喻。

2、作为革命领袖的毛泽东,你能说出他的哪些重要的革命事迹?本诗又是怎么表现他领袖风采的? 秋收起义、以农村保围城市、用枪杆子夺取政权等 长征、庄严宣告“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3、你能否用一句话概括本诗中毛泽东的双重身份之间的关系? 4、这首诗的角度新在何处?

五、你最欣赏这首诗中的哪一个比喻句?为什么? 六、小结写作特色:角度新颖

比喻精当

七、有感情的朗诵,品味这首诗 八、知识迁移

仿造冰心诗的形式和内容,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一首。 原诗: 仿诗:

墙角的花, ———— 你孤芳自赏时, ———— 天地便小了。 —————

九、背诵这首诗和此诗中涉及的毛泽东的词。

语文基础教案

八上语文第二单元诵读欣赏 革命烈士诗二首

学习目标:

1、能有感情的朗诵两首诗;

2、能感悟到革命先烈的献身精神和对美好未来的追求; 3、体会两首诗不同的艺术风格。 课前学习:

1、 借助工具书扫清朗读障碍; 2、 查找有关渣滓洞的资料;

3、 借助注释和诗后简评,理解诗意,有感情的朗读两首诗。 第一块:语文活动:走进“渣滓洞”。

第二块:语文活动:诗歌朗诵比赛。

课后学习:阅读《革命烈士诗抄》,记诵有关诗篇。

诵读欣赏

诵读欣赏 革命烈士诗二首

教学目标

1、 能有感情的朗诵两首诗;

2、 能感悟到革命先烈的献身精神和对美好未来的追求; 3、 体会两首诗不同的艺术风格。 教学重点 目标1、2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设想

从国庆55周年入手,简单介绍渣滓洞的情况导入课文。学生通过写诵读脚本指导朗诵,小组朗诵展示。最后由一新闻引发思考,换起学生爱国的热情。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再过三天就是我们祖国55岁的生日了。在这55年里中国取得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过上了幸福安康的生活。在我们享受幸福生活的同时,我们不能忘记为了中国解放浴血奋战英勇牺牲的先烈们。下面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在渣滓洞的那段历史。

渣滓洞在重庆市歌乐山麓,距白公馆监狱2.5公里,原为人工采掘的小煤窑,因渣多煤少而得名。1939年,军统特务逼死矿主,霸占煤窑及矿工住房,改设为监狱。

该监狱三面靠山,前临深沟,高墙外的制高点有岗亭六座,机枪阵地一处,常有国民党军一个连驻守。共产党员罗世文、江竹筠、李青林、蔡梦慰等先后被囚于此,最多时达七百余人。

1949年10月1日,当新中国成立的消息传到渣滓洞和白公馆监狱后,革命者欣喜若狂。被关押在白公馆监狱的罗广斌、陈然、丁地平等难平心中的激动,他们用一床红色的被单和几个纸剪的五角星作了一面红旗。红旗做好以后被藏在牢房的地板下,准备重庆解放时高举红旗冲出去。可是早在8月24日,蒋介石就秘密下令:一旦重庆不保,第一是炸毁兵工厂和重要电力设备,第二是屠杀关押的全部政治犯。于是这场震惊中外的集体大屠杀就开始了,从1949年9月到11月29日一共293人惨遭杀害。这些革命战士在敌人的严刑拷打和威逼利诱下,他们没有低头,他们在用生命谱写了一曲曲壮丽诗篇的同时,还用他们手中的笔抒写了自己的革命志趣和美好的追求。今天我们就一同来学习《革命烈士诗二首》。 二、诵读

1、以你喜欢的方式读一遍课文

2、选你喜欢的一首诗写诵读脚本,并用它指导你的朗诵。 3、小组展示,评选出最棒的在全班展示。 4、 老师展示诵读脚本并朗诵 5、分组朗诵

6、你认为这两首诗在风格上有什么不同?

三、 荆楚在线消息(楚天都市报)(记者刘长风杨峰洲)荆州中山公园景点“渣滓洞”竟出现如此一幕:游客只要投入硬币,就能让“美蒋特务”鞭打“革命烈士”。请你就这一事件谈谈你的看法。 四、总结

在市场经济高度发展的今天,有些人为了追求一己之私,置民族感情于不顾,这种行为是对历史的无知,是对革命者的侮辱。如果没有先烈们抛头颅洒热血就没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我们怎能容忍这种形式的历史再现呢?胜利果实来之不易,祖国的希望、民族的事业、振兴中华的责任都落在我们的肩头,我们应该怎么做呢?让我们为中华的崛起而读书。 五、课外拓展 读《红岩》一书 查资料收集革命诗篇。

八上语文第三单元诵读欣赏《古诗二首》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王勃

城阙辅三秦, 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 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 儿女共沾巾。

首联属“工对”中的“地名对”,极壮阔,极精整。第一句写长安的城垣、宫阙被辽阔的三秦之地所“辅”(护持、拱卫),气势雄伟,点送别之地。第二句里的“五津”指岷江的五大渡口白华津、万里津、江首津、涉头津、江南津,泛指“蜀川”,点杜少府即将宦游之地;而“风烟”、“望”,又把相隔千里的秦、蜀两地连在一起。自长安遥望蜀川,视线为迷蒙的风烟所遮,微露伤别之意,已摄下文“离别”、“天涯”之魂。 因首联已对仗工稳,为了避免板滞,故次联以散调承之,文情跌宕。“与君离别意”承首联写惜别之感,欲吐还吞。翻译一下,那就是:“跟你离别的意绪啊!„„”那意绪怎么样,没有说;立刻改口,来了个转折,用“同是宦游人”一句加以宽解。意思是:我和你同样远离故土,宦游他乡;这次离别,只不过是客中之别,又何必感伤!

三联推开一步,奇峰突起。从构思方面看,很可能受了曹植《赠白马王彪》“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恩爱苟不亏,在远分日亲”的启发。但高度概括,自铸伟词,便成千古名句。

尾联紧接三联,以劝慰杜少府作结。“在歧路”,点出题面上的那个“送”字。歧路者,岔路也,古人送行,常至大路分岔处分手,所以往往把临别称为“临歧”。作者在临别时劝慰杜少府说:只要彼此了解,心心相连,那么即使一在天涯,一在海角,远隔千山万水,而情感交流,不就是如比邻一样近吗?可不要在临别之时哭鼻子、抹眼泪,象一般小儿女那样。

南朝的著名文学家江淹在《别赋》里写了各种各样的离别,都不免使人“黯然消魂”。古代的许多送别诗,也大都表现了“黯然消魂”的情感。王勃的这一首,却一洗悲酸之态,意境开阔,音调爽朗,独标高格。

《己亥杂诗》

龚自珍

1、作者简介。

龚自珍是中国近代思想家、文学家。是近代思想启蒙的先驱。

道光十九年己亥(1839)是鸦片战争爆发的前一年,英国利用鸦片入侵,清廷分成主战和主和两派。龚自珍越位言事,竭力主战,因而“忤其长官,赋归来”。他辞官南归,在归途中写了大型组诗《己亥杂诗》

2、朗读《己亥杂诗》。 3、赏析。

此诗前两句写景。望着夕阳西下,牵动了作者广阔无边的离愁别恨,这离别之愁,不仅是离别家眷,更是离别朝廷。诗人的马鞭所指,东即天涯海角,可见辞官的决心之大。但辞官不等于放弃理想,亦未割断自己与朝廷的感情牵连。诗后两句正是作者一片拳拳忠君爱民之心的形象体现。

后两句抒情。落红并不是无情的东西,它怀恋大自然,即使委落尘埃,也要化作春泥,护育新花生长。作者以落红自比,言外之意是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景中寓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

4、思考题

诗中哪句表现了诗人犹豫孤独和悲壮豪迈复杂心情交织一起?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诗中哪句表现了虽辞官,但仍关心国家前途命运?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诗中写了几种心境?

(1)、离别忧伤;(2)、回归的愉快;(3)、积极的人生态度

5.小结:

这首诗写作者辞官离京,远去天涯的无边愁思,表达了诗人政治理想至死不变的执着态度。(虽辞官归乡,仍心系报国。)

名句: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意思:虽辞官回乡,仍思为国效力,希望有新奉献的思想。 诗人用移情于物的手法,借落花翻出新意,为我们展示了一个极为瑰丽的境界:在诗人看来,落花作为个体,它的生命是终止了;但一当它化作春泥,就能保护、滋养出新的花枝,它的生命就在下一代群体身上得以延续,体现出真正的生命价值--终将孕育出一个繁花似锦、绚丽灿烂的春天!这分明是一首新生命的赞歌!

6.古代诗人描写落花

一种是怨啼鸟,怪东风,叹年华,面对落花嘘唏感叹。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李煜;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李清照;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林黛玉;

另一种把落花作为自然景物来描写,其中有不少昂扬向上的精神。 “花落春仍在”“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然

7.朗读并背诵诗歌。

朗读古诗要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重音合理,读出作品的感情和气势。背诵古诗应当从整体上来把握作品,应当在明确作品的内容,理清作品结构及作者思路的基础上,反复地诵读,细心地体会作品的精妙之处。要在理解作品的基础上背诵,在背诵的过程中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八上语文第四单元诵读欣赏《古诗三首》

《望岳》

杜甫

教学目标:

a、领略泰山雄伟神奇的景色; b、感悟诗人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抱负;

教学重点:

a、泰山雄伟神奇的景色 b、诗人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抱负

教学难点:

a、诗中哲理的理解;

基础知识:

a、作者生平; b、泰山的有关知识; c、字音、字形;

教学方法:朗读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国家山河秀丽,景色优美,名胜古迹数不胜数。单说山,就有很多,但在群山之中,谁最有名呢?那当然是“五岳”,因为有语云:“五岳归来不看山”。那在五岳之中谁的名气最大呢?泰山――五岳之首,“泰山归来不看岳”呀。今天我们就一起来领略一下杜甫笔下的泰山是如何一番景色!

二.讲授新课:

1.板书课题,指名简介作者。

我们学过很多杜甫的诗篇,下面我首先请一位同学将杜甫介绍一下。师板书:字,子美;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人称诗圣;其诗被喻为“诗史”;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齐名,世称“李杜”。其代表作有“三吏”、“三别”(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2.范读课文,强调字音、字形。

这首诗有一些字的注音和字形,同学们要注意一下。如:岱宗、夫如何、决眦;同学们一齐读两遍。

3.初读课文,了解诗句大意。

下面同学们自读课文,借助文中的注释理解诗句的含义。阅读后同学之间可以相互提问词句的含义。然后老师将点名抽查掌握情况。

4.精读课文,体会诗句所表现的情感。

下面同学们将课文一齐朗读一遍。缺乏感情。第一、二两句,我们应该用什么感情来读呢?为什么?讨论一下,再试着读读。

同学们再一起将这首诗朗读一遍。首联远望泰山,表现了作者惊叹之情;那么颔联、颈联、尾联又分别从哪些角度来描写泰山的景色的,又分别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呢?讨论一下,然后我请同学来读。诗人由远望到近望,由细望到想象将来登岳远望之景,全诗以“望”字贯穿全诗,“望”字成了全诗的线索。在望岳的过程中表现了作者惊叹、赞美、陶醉、豪迈之情。

5.品读课文:理解景色的特点,感悟诗人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抱负。

同学们想一想,作者为什么产生如此的情感呢?他惊叹什么,又赞美什么?为什么这么说? 因景而生情,这是客观因素;有没有作者的主观因素在里面呢?当时诗人二十几岁,这也是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那种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抱负。

诗中哪两句最能体现?这两句诗中还蕴含了一番哲理,即:只要不怕困难,敢于攀登高峰,就能俯视万物。

齐读。联系自己的社会生活实际,谈谈感受。古今中外名人,有很多表达雄心壮志和远大的抱负的名言名句。哪个同学能说两句。小学时我们学过一首诗《登鹳雀楼》,哪个同学将它背一下?其中有两句诗和我们今天学的这首诗的最后两句,意境相似。哪两句?“

同学们一齐将这首诗再朗读一遍,领略诗中美景,感悟诗人的豪情。

这首诗写得很美,下面我请同学来谈一谈自己学了这首的感受。按照“我最欣赏诗中这一句 ,是因为 。”格式说一说。

三.总结课文:

1.通过这节课我们学到了哪些东西,我请同学来总结一下。

2.布置作业。

《钱塘湖春行》

一、导入。

钱塘湖即杭州西湖,是我国最著名的风景区之一。唐宋以来,写西湖的诗篇多得难以统计。这首诗以即景寓情见长,写诗人骑马浏览中所见到的西湖早春风光,使人觉得生意盎然,如亲见一般,真不愧为名篇。

二、读读讲讲问问。

问:诗人是骑马游西湖,所以诗里提到了“游踪”,但诗里写游踪跟散文不一样,是用不着作细致交代的,要仔细想想才看得出来。试诵读全诗两遍,然后说说诗人的游踪。(从孤山的北面到湖东的白堤) 问:我们说这首诗写的是早春景象。,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呢?(早莺、新燕、乱花、浅草)按:这是总问,以下再逐句问。

问:“湖面初平”写的是怎样的景象?(春水初生,湖面水位上升,与堤平。)为什么说“云脚低”?(“亏脚”,指下垂的云,水位上升,湖面上的云自然显得低了,这是早春景象。)讲:杜甫有句云“日脚下平地”,形容太阳落山;李贺有句云“露脚斜飞湿寒兔”,形容露水下落之状。脚,有下垂义。

问:“几处早莺”有什么含义?(莺不多;如多,当为“处处”。)为什么“争暖树”。(余寒犹在,鸟儿也想晒太阳。)莺不多,燕子多不多呢?(“谁家”犹言某家,“衔新泥”者,始筑巢也,可见也不多。)莺是春天的歌手,燕是春天的信使,莺燕不多,故为早春。这两句专写鸟儿。

问:第五、六句写了什么?(花草)为什么说“乱花迷眼?(诗人在马上观花,时间长了,眼前一片姹紫嫣红,便有迷乱之感。)这样写,跟诗题有关吗?(暗切题中“行”字)浅草有什么用意?(草初生,故,“浅”,也是早春景象;“没蹄”,也是暗切题中“行”字。)

问:最后两句是怎么结住全诗的?(用抒情方式)这两句颇有韵味,能品味出来吗?诗人最喜爱的是什

么?(在白沙堤的绿杨阴里按辔徐行,可是开头只指出方位,“湖东”,面积太大了,为什么诗人“最爱”呢?到最后才点出白沙堤和它的景物特征,这就耐人寻味了。)

三、总结。

这首诗的题意主要在一个“行”字上,“行”字写得好,才能见出骑马游春的乐趣。但西湖面积太大,行程太长,所以诗人只截取其中一段来写——从孤山寺的北面写起,至白沙堤止。开头写“湖面初平”是孤山寺所见之景;中间写游程中所见;最后用“绿杨阴里”写白沙堤之景,这样,读这首诗,我们自然就有了随着诗人饱览西湖早春景色的感觉。

四、拓展阅读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 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 绝胜烟柳满皇都。 比较一下两首诗的异同,谈谈你对春天的印象。

五、当堂背诵 六、作业:

根据你对《钱塘湖春行》的理解,把它改写为一篇小短文,题目自拟。

《登飞来峰》

王安石

1.教师简介王安石。

王安石(1021-1086),唐宋八大散文家之一。了解王安石其人及写作背景。

2.教师范读,学生轻吟。 3.全体学生齐读。

4.由学生提出自己不太理解的地方,在教师的点拨下理解诗意。

点拨要点:

(1)首句点明了地点,第二句紧承首句而来。通过具体的描写,进一步突出飞来山上\"千寻塔\"之高。 (2)一、二两句都是铺垫,在此基础上,诗人自然地写出三、四句:不怕浮云遮住了远望的眼光,只是

因为身在最高的层次。这两句是全诗的精华,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5.让学生自由朗读并背诵。 6. 自由读诗,注意节奏。 7. 指名读,思考:

古人常云:“高处不胜寒”、“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现也常说“枪打出头鸟”、“人怕出名猪怕壮”。意思是说一个人地位过高或在某方面造诣很深,势必招人排斥,显得与常人格格不入。但是否因为这样就心有畏惧,永不出头呢?哪些诗句正表明了王安石对待此现象的态度?此诗句又告诉了我们一个怎样的哲理呢?

8. 熟读背诵,进一步品味哲理之妙。

宋——王安石——《登飞来峰》——借景抒怀,登高顿悟

八上语文第五单元诵读欣赏(单元自荐美文交流)《城市听鸟 》《治水必躬亲》

拓展阅读(教师提供《城市听鸟》) (《小麻雀》)也可以)

(如课上生成的更好。先请学生说出选文的理由,文章写的主要内容,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感,主旨是什么,作者通过怎样的方法和手段达到目的的。)

学习目标:1、展示学生搜集材料,拓展与主题相符的内容,抒发学生对主题产生的共鸣,加深对主题的理解。

课前学习:1、对自己搜集的文章和所写感受进行整理,列出疑难问题。 课堂学习: 第一块:你说我说

第二块:师生互动

第三块:全班评价

课后学习:1、和你所在小组的同学共同起草一份《寄言养鸟人》言真意切地表达你们对养鸟的看法,并投稿到报刊或张贴新村内。(文章见附后)

《治水必躬亲》

学习目标:1、熟读课文利用页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 2、理清课文的写作思路,背诵全文。

课前学习:1、查阅工具书,能正确拼读课文中的生字词,并了解词的大意,了解议论文体的相关知识。

2、查资料,了解海瑞。 课堂学习:

第一块:整体感知课文 第二块:精读课文内容

第三块:语文活动:背诵对抗赛

课后学习:1、把课文翻译成现代汉语。

2、学习完本文,谈谈对你有哪些有益的人生启示,结合自己的某一件往事,写一篇文章抒发你的感受。

治水必躬亲

钱泳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说出文言实词和虚词在句中的意义 2、能说出治水必躬亲的道理

3、学习摆事实,讲道理和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对“治水必躬亲”这一基本道理的理解。 2、难点:理解文言实词和虚词在句中含义的基本方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常通过对话来促进相互间的交流和沟通,它不仅可以增进人们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友

谊,而且还能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由此可见对话的作用很大。

其实,学习本身就是一种对话方式。我们可以和文本对话,与同学对话,与老师对话,还可以与现代媒体对话。今天我们就通过对话这种学习方式,学习古人钱泳的一篇文章,这就是《治水必躬亲》。大家可以通过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文本,例如可以诵读,可以默读,也可以几个人组成一个小组一起朗诵等,要求能读通顺。

二、与文本对话,解读文本

与课文对话,利用旧知,结合注释,运用工具书,尝试读懂、理解文章,将自己不懂的字词语句作出标记。

三、与同学对话,释疑解难

与小组同学对话,交流自己对于文章字词以及内容的理解,互相合作,解答疑难。将小组合作依然不能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

四、与老师对话,交流心得 五、与生活对话,理解文意

1、叙述故事

要求学生讲述古今几个有关“治水”的故事,并且能够做到故事情节完整,叙述重点突出。如:鲧治水、大禹治水、西门豹治水、李冰治水、历史上中华民族治黄等等。 2、比照分析

要求学生结合故事,对照文本,理解治水必躬亲的道理。

(结合所讲的故事是重点,在评述故事的基础上理解文章的主题。如:鲧治水不成,因为他执一、拘泥于“水来土掩”的掌故,未能躬历山川,亲劳胼胝;李冰修建都江堰虽然是堵水,但他成为造福后人的功臣,这是因为他知山知水,知情知势。大禹治水能躬历山川,亲劳胼胝,冒雨冲风,往来于荒村野水之间,三过家门而不入„„在具体事例中加深对文章主题的理解。)

六、援疑质理,掌握方法

“治水必须躬亲”,文章是怎样阐述这个问题的呢?

(明确摆事实,讲道理是最基本的论证方法,也是本文所采用的方法。同时引导学生结合对历史上不同治水人物的正反方面的评价,引导学生关注文章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

七、拓展延伸

家喻户晓的海瑞,在你的心目中是怎样的一个形象?读了课文之后,你对这个人物有哪些新的认识?

八、作业

请同学以“治学必躬亲”为题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段300字左右的片段,阐明治学也要躬亲的道理。 通过仿写练习,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文章主题的理解——无论做什么事情躬亲都是必不可少的条件;进一

步加深对文章写作方法的感悟——能运用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和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

八上语文第六单元诵读欣赏 古诗二首

一、教学重点提示:

1、理解每首古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流利诵读,欣赏和背诵每首古诗。 二、教学时间:两教时

第一教时

教学目标:赏析一、二首诗。 教学步骤:

一、检查预习情况:

1、这两首诗在古诗中叫做什么格式的诗?

律诗。前一首像七律,但不是律诗,“行”,是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后一首是五律。 2、律诗的形式怎样?

由四联构成,首联、颈联、颔联、尾联。共八句,中间两联各自对偶。基本双句押韵。 3、请回忆两首诗的作者、年代、作品选自的篇目等知识。(除幻灯片之外,教者可口头介绍一些情况。)

出示幻灯

片:

4、读准下面

生注意音调、节奏和感情。

可打出幻灯片,加注读音节奏。(基本采用悲壮、慷慨之语气语调,速度稍慢。) 三、学生齐读,教者点评。

四、赏析两诗内容,形式是让学生边对照书下注释,边揣摩回答问题:

《雁门太守行》

①你觉得诗人创造了一种什么样的诗歌意境?

一场边关战争的意境。

②既写“黑云压城”,又写“甲光向日”,矛盾吗?

不一定是实写,是诗人用来造境造意的想像之词。云缝中透射一缕阳光也是可能的。 ③你觉得这一派边塞风光可用什么词语来形容?

壮美;苍凉、悲壮。

④景色的描写为下面写战争渲染了一种形势?

渲染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⑤歌颂了哪两方面的守边将士?

城内、城外。

⑥这首诗意在歌颂什么?

守边将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别云间》

①你认为“别云间”,除了别故乡,还有其它意思吗?

诗人内心把自己比作天上的一条龙,从此将要从云间消失了。

②首联充满了一种什么感情?

悲苦感叹。

③为什么诗人觉得天地不宽广?

祖国山河沦陷敌手,自己本欲振翼搏击,谁知落入罗网,所以顿觉天地变窄了。 ④别故乡难,“难”在何处?

事业未成,老父殉国,老母尚在,妻有身孕,自己又将踏上死亡之旅,怎能不无限留恋。 ⑤最后一联,使全诗格调起什么样的变化?

由悲而壮,由低沉而高亢,显示了诗人的冲天豪气。

⑥整体上,这首正气歌饱含了一种什么样的精神?

爱祖国,爱家乡,为之奋斗而视死如归。

五、齐诵两首诗。

六、布置作业:整理笔记,翻译两首诗。背诵两首诗。

八上语文第一单元诵读欣赏 《诗人 领袖》

任先青

教学目标

一、理解毛泽东具有典型诗人气质的领袖形象 二、理解本诗角度的新颖、欣赏比喻的精当

教学难点

把握毛泽东具有诗人气质的领袖身份理解全诗

一、作者简介:

任先青 : 1943年10月10日出生,山东莱州人。现为山东作协会员、德州市作协副主席、德城区文联副主席。1988年被命名为德州市首批“专业技术拔尖人才”。陆续于《诗刊》、《星星》、《黄河诗报》、《诗神》、《绿风》、《时代文学》、《山东文学》、《北京文学》、《人民日报》等全国报刊发表诗歌八百余首,出版诗集《无涯之心》、《心形的叶子》二部。个人传略入编《中国专家大辞典》等十余种大型辞书.

二、结合以往学习诗歌的体会,想想欣赏诗歌一般有哪几个步骤?

首先,理解诗的内容和所表达的情感

其次,分析特色,选择诗的构思、表现方法、语言中的一个或几个方面进行赏析

三、理解诗的内容。

(一)、检查预习。 1、给加点字注音:

平仄 磅礴 酝酿 2、解释词语: 平仄: 磅礴: 潇洒 飞扬: 酝酿: 神思:

(二)、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要求: 1、结合语境理解下列诗句的意思: 平平仄仄的枪声:

战地黄花 如血残阳 成了最美的意象: 一首气势磅礴的诗:

嘹亮的东方: 2、按要求填空:

● 第一节:从诗的( ) 方面 设喻; ● 第二节:从诗的( )方面 设喻; ● 第三节:重点刻画诗人的形象与风格; ● 第四节:以代表诗作设喻;

● 第五节:从诗的( )角度设喻

3、全诗表达了作者对毛泽东的( )之情。

四、再读本诗,理解构思的新颖和毛泽东的形象。讨论:

1、现代著名诗人柳亚子曾用“才华优美多娇,看千古词人共折腰。算黄州太守,犹输气概;稼轩居士,只解牢骚。”来高度评价毛泽东及他的词。你能否背一首毛泽东的与本诗内容有关的词?本诗是如何表现他作为诗人的一面的?

答:(1)化用了毛泽东的不少诗句,丰富了诗作的内涵

(2)把他领导大家创业开国比作诗人酝酿诗作,从诗歌创作的主要方面设喻。

2、作为革命领袖的毛泽东,你能说出他的哪些重要的革命事迹?本诗又是怎么表现他领袖风采的? 秋收起义、以农村保围城市、用枪杆子夺取政权等 长征、庄严宣告“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3、你能否用一句话概括本诗中毛泽东的双重身份之间的关系? 4、这首诗的角度新在何处?

五、你最欣赏这首诗中的哪一个比喻句?为什么? 六、小结写作特色:角度新颖

比喻精当

七、有感情的朗诵,品味这首诗 八、知识迁移

仿造冰心诗的形式和内容,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一首。 原诗: 仿诗:

墙角的花, ———— 你孤芳自赏时, ———— 天地便小了。 —————

九、背诵这首诗和此诗中涉及的毛泽东的词。

语文基础教案

八上语文第二单元诵读欣赏 革命烈士诗二首

学习目标:

1、能有感情的朗诵两首诗;

2、能感悟到革命先烈的献身精神和对美好未来的追求; 3、体会两首诗不同的艺术风格。 课前学习:

1、 借助工具书扫清朗读障碍; 2、 查找有关渣滓洞的资料;

3、 借助注释和诗后简评,理解诗意,有感情的朗读两首诗。 第一块:语文活动:走进“渣滓洞”。

第二块:语文活动:诗歌朗诵比赛。

课后学习:阅读《革命烈士诗抄》,记诵有关诗篇。

诵读欣赏

诵读欣赏 革命烈士诗二首

教学目标

1、 能有感情的朗诵两首诗;

2、 能感悟到革命先烈的献身精神和对美好未来的追求; 3、 体会两首诗不同的艺术风格。 教学重点 目标1、2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设想

从国庆55周年入手,简单介绍渣滓洞的情况导入课文。学生通过写诵读脚本指导朗诵,小组朗诵展示。最后由一新闻引发思考,换起学生爱国的热情。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再过三天就是我们祖国55岁的生日了。在这55年里中国取得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过上了幸福安康的生活。在我们享受幸福生活的同时,我们不能忘记为了中国解放浴血奋战英勇牺牲的先烈们。下面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在渣滓洞的那段历史。

渣滓洞在重庆市歌乐山麓,距白公馆监狱2.5公里,原为人工采掘的小煤窑,因渣多煤少而得名。1939年,军统特务逼死矿主,霸占煤窑及矿工住房,改设为监狱。

该监狱三面靠山,前临深沟,高墙外的制高点有岗亭六座,机枪阵地一处,常有国民党军一个连驻守。共产党员罗世文、江竹筠、李青林、蔡梦慰等先后被囚于此,最多时达七百余人。

1949年10月1日,当新中国成立的消息传到渣滓洞和白公馆监狱后,革命者欣喜若狂。被关押在白公馆监狱的罗广斌、陈然、丁地平等难平心中的激动,他们用一床红色的被单和几个纸剪的五角星作了一面红旗。红旗做好以后被藏在牢房的地板下,准备重庆解放时高举红旗冲出去。可是早在8月24日,蒋介石就秘密下令:一旦重庆不保,第一是炸毁兵工厂和重要电力设备,第二是屠杀关押的全部政治犯。于是这场震惊中外的集体大屠杀就开始了,从1949年9月到11月29日一共293人惨遭杀害。这些革命战士在敌人的严刑拷打和威逼利诱下,他们没有低头,他们在用生命谱写了一曲曲壮丽诗篇的同时,还用他们手中的笔抒写了自己的革命志趣和美好的追求。今天我们就一同来学习《革命烈士诗二首》。 二、诵读

1、以你喜欢的方式读一遍课文

2、选你喜欢的一首诗写诵读脚本,并用它指导你的朗诵。 3、小组展示,评选出最棒的在全班展示。 4、 老师展示诵读脚本并朗诵 5、分组朗诵

6、你认为这两首诗在风格上有什么不同?

三、 荆楚在线消息(楚天都市报)(记者刘长风杨峰洲)荆州中山公园景点“渣滓洞”竟出现如此一幕:游客只要投入硬币,就能让“美蒋特务”鞭打“革命烈士”。请你就这一事件谈谈你的看法。 四、总结

在市场经济高度发展的今天,有些人为了追求一己之私,置民族感情于不顾,这种行为是对历史的无知,是对革命者的侮辱。如果没有先烈们抛头颅洒热血就没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我们怎能容忍这种形式的历史再现呢?胜利果实来之不易,祖国的希望、民族的事业、振兴中华的责任都落在我们的肩头,我们应该怎么做呢?让我们为中华的崛起而读书。 五、课外拓展 读《红岩》一书 查资料收集革命诗篇。

八上语文第三单元诵读欣赏《古诗二首》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王勃

城阙辅三秦, 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 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 儿女共沾巾。

首联属“工对”中的“地名对”,极壮阔,极精整。第一句写长安的城垣、宫阙被辽阔的三秦之地所“辅”(护持、拱卫),气势雄伟,点送别之地。第二句里的“五津”指岷江的五大渡口白华津、万里津、江首津、涉头津、江南津,泛指“蜀川”,点杜少府即将宦游之地;而“风烟”、“望”,又把相隔千里的秦、蜀两地连在一起。自长安遥望蜀川,视线为迷蒙的风烟所遮,微露伤别之意,已摄下文“离别”、“天涯”之魂。 因首联已对仗工稳,为了避免板滞,故次联以散调承之,文情跌宕。“与君离别意”承首联写惜别之感,欲吐还吞。翻译一下,那就是:“跟你离别的意绪啊!„„”那意绪怎么样,没有说;立刻改口,来了个转折,用“同是宦游人”一句加以宽解。意思是:我和你同样远离故土,宦游他乡;这次离别,只不过是客中之别,又何必感伤!

三联推开一步,奇峰突起。从构思方面看,很可能受了曹植《赠白马王彪》“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恩爱苟不亏,在远分日亲”的启发。但高度概括,自铸伟词,便成千古名句。

尾联紧接三联,以劝慰杜少府作结。“在歧路”,点出题面上的那个“送”字。歧路者,岔路也,古人送行,常至大路分岔处分手,所以往往把临别称为“临歧”。作者在临别时劝慰杜少府说:只要彼此了解,心心相连,那么即使一在天涯,一在海角,远隔千山万水,而情感交流,不就是如比邻一样近吗?可不要在临别之时哭鼻子、抹眼泪,象一般小儿女那样。

南朝的著名文学家江淹在《别赋》里写了各种各样的离别,都不免使人“黯然消魂”。古代的许多送别诗,也大都表现了“黯然消魂”的情感。王勃的这一首,却一洗悲酸之态,意境开阔,音调爽朗,独标高格。

《己亥杂诗》

龚自珍

1、作者简介。

龚自珍是中国近代思想家、文学家。是近代思想启蒙的先驱。

道光十九年己亥(1839)是鸦片战争爆发的前一年,英国利用鸦片入侵,清廷分成主战和主和两派。龚自珍越位言事,竭力主战,因而“忤其长官,赋归来”。他辞官南归,在归途中写了大型组诗《己亥杂诗》

2、朗读《己亥杂诗》。 3、赏析。

此诗前两句写景。望着夕阳西下,牵动了作者广阔无边的离愁别恨,这离别之愁,不仅是离别家眷,更是离别朝廷。诗人的马鞭所指,东即天涯海角,可见辞官的决心之大。但辞官不等于放弃理想,亦未割断自己与朝廷的感情牵连。诗后两句正是作者一片拳拳忠君爱民之心的形象体现。

后两句抒情。落红并不是无情的东西,它怀恋大自然,即使委落尘埃,也要化作春泥,护育新花生长。作者以落红自比,言外之意是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景中寓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

4、思考题

诗中哪句表现了诗人犹豫孤独和悲壮豪迈复杂心情交织一起?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诗中哪句表现了虽辞官,但仍关心国家前途命运?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诗中写了几种心境?

(1)、离别忧伤;(2)、回归的愉快;(3)、积极的人生态度

5.小结:

这首诗写作者辞官离京,远去天涯的无边愁思,表达了诗人政治理想至死不变的执着态度。(虽辞官归乡,仍心系报国。)

名句: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意思:虽辞官回乡,仍思为国效力,希望有新奉献的思想。 诗人用移情于物的手法,借落花翻出新意,为我们展示了一个极为瑰丽的境界:在诗人看来,落花作为个体,它的生命是终止了;但一当它化作春泥,就能保护、滋养出新的花枝,它的生命就在下一代群体身上得以延续,体现出真正的生命价值--终将孕育出一个繁花似锦、绚丽灿烂的春天!这分明是一首新生命的赞歌!

6.古代诗人描写落花

一种是怨啼鸟,怪东风,叹年华,面对落花嘘唏感叹。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李煜;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李清照;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林黛玉;

另一种把落花作为自然景物来描写,其中有不少昂扬向上的精神。 “花落春仍在”“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然

7.朗读并背诵诗歌。

朗读古诗要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重音合理,读出作品的感情和气势。背诵古诗应当从整体上来把握作品,应当在明确作品的内容,理清作品结构及作者思路的基础上,反复地诵读,细心地体会作品的精妙之处。要在理解作品的基础上背诵,在背诵的过程中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八上语文第四单元诵读欣赏《古诗三首》

《望岳》

杜甫

教学目标:

a、领略泰山雄伟神奇的景色; b、感悟诗人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抱负;

教学重点:

a、泰山雄伟神奇的景色 b、诗人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抱负

教学难点:

a、诗中哲理的理解;

基础知识:

a、作者生平; b、泰山的有关知识; c、字音、字形;

教学方法:朗读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国家山河秀丽,景色优美,名胜古迹数不胜数。单说山,就有很多,但在群山之中,谁最有名呢?那当然是“五岳”,因为有语云:“五岳归来不看山”。那在五岳之中谁的名气最大呢?泰山――五岳之首,“泰山归来不看岳”呀。今天我们就一起来领略一下杜甫笔下的泰山是如何一番景色!

二.讲授新课:

1.板书课题,指名简介作者。

我们学过很多杜甫的诗篇,下面我首先请一位同学将杜甫介绍一下。师板书:字,子美;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人称诗圣;其诗被喻为“诗史”;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齐名,世称“李杜”。其代表作有“三吏”、“三别”(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2.范读课文,强调字音、字形。

这首诗有一些字的注音和字形,同学们要注意一下。如:岱宗、夫如何、决眦;同学们一齐读两遍。

3.初读课文,了解诗句大意。

下面同学们自读课文,借助文中的注释理解诗句的含义。阅读后同学之间可以相互提问词句的含义。然后老师将点名抽查掌握情况。

4.精读课文,体会诗句所表现的情感。

下面同学们将课文一齐朗读一遍。缺乏感情。第一、二两句,我们应该用什么感情来读呢?为什么?讨论一下,再试着读读。

同学们再一起将这首诗朗读一遍。首联远望泰山,表现了作者惊叹之情;那么颔联、颈联、尾联又分别从哪些角度来描写泰山的景色的,又分别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呢?讨论一下,然后我请同学来读。诗人由远望到近望,由细望到想象将来登岳远望之景,全诗以“望”字贯穿全诗,“望”字成了全诗的线索。在望岳的过程中表现了作者惊叹、赞美、陶醉、豪迈之情。

5.品读课文:理解景色的特点,感悟诗人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抱负。

同学们想一想,作者为什么产生如此的情感呢?他惊叹什么,又赞美什么?为什么这么说? 因景而生情,这是客观因素;有没有作者的主观因素在里面呢?当时诗人二十几岁,这也是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那种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抱负。

诗中哪两句最能体现?这两句诗中还蕴含了一番哲理,即:只要不怕困难,敢于攀登高峰,就能俯视万物。

齐读。联系自己的社会生活实际,谈谈感受。古今中外名人,有很多表达雄心壮志和远大的抱负的名言名句。哪个同学能说两句。小学时我们学过一首诗《登鹳雀楼》,哪个同学将它背一下?其中有两句诗和我们今天学的这首诗的最后两句,意境相似。哪两句?“

同学们一齐将这首诗再朗读一遍,领略诗中美景,感悟诗人的豪情。

这首诗写得很美,下面我请同学来谈一谈自己学了这首的感受。按照“我最欣赏诗中这一句 ,是因为 。”格式说一说。

三.总结课文:

1.通过这节课我们学到了哪些东西,我请同学来总结一下。

2.布置作业。

《钱塘湖春行》

一、导入。

钱塘湖即杭州西湖,是我国最著名的风景区之一。唐宋以来,写西湖的诗篇多得难以统计。这首诗以即景寓情见长,写诗人骑马浏览中所见到的西湖早春风光,使人觉得生意盎然,如亲见一般,真不愧为名篇。

二、读读讲讲问问。

问:诗人是骑马游西湖,所以诗里提到了“游踪”,但诗里写游踪跟散文不一样,是用不着作细致交代的,要仔细想想才看得出来。试诵读全诗两遍,然后说说诗人的游踪。(从孤山的北面到湖东的白堤) 问:我们说这首诗写的是早春景象。,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呢?(早莺、新燕、乱花、浅草)按:这是总问,以下再逐句问。

问:“湖面初平”写的是怎样的景象?(春水初生,湖面水位上升,与堤平。)为什么说“云脚低”?(“亏脚”,指下垂的云,水位上升,湖面上的云自然显得低了,这是早春景象。)讲:杜甫有句云“日脚下平地”,形容太阳落山;李贺有句云“露脚斜飞湿寒兔”,形容露水下落之状。脚,有下垂义。

问:“几处早莺”有什么含义?(莺不多;如多,当为“处处”。)为什么“争暖树”。(余寒犹在,鸟儿也想晒太阳。)莺不多,燕子多不多呢?(“谁家”犹言某家,“衔新泥”者,始筑巢也,可见也不多。)莺是春天的歌手,燕是春天的信使,莺燕不多,故为早春。这两句专写鸟儿。

问:第五、六句写了什么?(花草)为什么说“乱花迷眼?(诗人在马上观花,时间长了,眼前一片姹紫嫣红,便有迷乱之感。)这样写,跟诗题有关吗?(暗切题中“行”字)浅草有什么用意?(草初生,故,“浅”,也是早春景象;“没蹄”,也是暗切题中“行”字。)

问:最后两句是怎么结住全诗的?(用抒情方式)这两句颇有韵味,能品味出来吗?诗人最喜爱的是什

么?(在白沙堤的绿杨阴里按辔徐行,可是开头只指出方位,“湖东”,面积太大了,为什么诗人“最爱”呢?到最后才点出白沙堤和它的景物特征,这就耐人寻味了。)

三、总结。

这首诗的题意主要在一个“行”字上,“行”字写得好,才能见出骑马游春的乐趣。但西湖面积太大,行程太长,所以诗人只截取其中一段来写——从孤山寺的北面写起,至白沙堤止。开头写“湖面初平”是孤山寺所见之景;中间写游程中所见;最后用“绿杨阴里”写白沙堤之景,这样,读这首诗,我们自然就有了随着诗人饱览西湖早春景色的感觉。

四、拓展阅读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 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 绝胜烟柳满皇都。 比较一下两首诗的异同,谈谈你对春天的印象。

五、当堂背诵 六、作业:

根据你对《钱塘湖春行》的理解,把它改写为一篇小短文,题目自拟。

《登飞来峰》

王安石

1.教师简介王安石。

王安石(1021-1086),唐宋八大散文家之一。了解王安石其人及写作背景。

2.教师范读,学生轻吟。 3.全体学生齐读。

4.由学生提出自己不太理解的地方,在教师的点拨下理解诗意。

点拨要点:

(1)首句点明了地点,第二句紧承首句而来。通过具体的描写,进一步突出飞来山上\"千寻塔\"之高。 (2)一、二两句都是铺垫,在此基础上,诗人自然地写出三、四句:不怕浮云遮住了远望的眼光,只是

因为身在最高的层次。这两句是全诗的精华,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5.让学生自由朗读并背诵。 6. 自由读诗,注意节奏。 7. 指名读,思考:

古人常云:“高处不胜寒”、“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现也常说“枪打出头鸟”、“人怕出名猪怕壮”。意思是说一个人地位过高或在某方面造诣很深,势必招人排斥,显得与常人格格不入。但是否因为这样就心有畏惧,永不出头呢?哪些诗句正表明了王安石对待此现象的态度?此诗句又告诉了我们一个怎样的哲理呢?

8. 熟读背诵,进一步品味哲理之妙。

宋——王安石——《登飞来峰》——借景抒怀,登高顿悟

八上语文第五单元诵读欣赏(单元自荐美文交流)《城市听鸟 》《治水必躬亲》

拓展阅读(教师提供《城市听鸟》) (《小麻雀》)也可以)

(如课上生成的更好。先请学生说出选文的理由,文章写的主要内容,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感,主旨是什么,作者通过怎样的方法和手段达到目的的。)

学习目标:1、展示学生搜集材料,拓展与主题相符的内容,抒发学生对主题产生的共鸣,加深对主题的理解。

课前学习:1、对自己搜集的文章和所写感受进行整理,列出疑难问题。 课堂学习: 第一块:你说我说

第二块:师生互动

第三块:全班评价

课后学习:1、和你所在小组的同学共同起草一份《寄言养鸟人》言真意切地表达你们对养鸟的看法,并投稿到报刊或张贴新村内。(文章见附后)

《治水必躬亲》

学习目标:1、熟读课文利用页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 2、理清课文的写作思路,背诵全文。

课前学习:1、查阅工具书,能正确拼读课文中的生字词,并了解词的大意,了解议论文体的相关知识。

2、查资料,了解海瑞。 课堂学习:

第一块:整体感知课文 第二块:精读课文内容

第三块:语文活动:背诵对抗赛

课后学习:1、把课文翻译成现代汉语。

2、学习完本文,谈谈对你有哪些有益的人生启示,结合自己的某一件往事,写一篇文章抒发你的感受。

治水必躬亲

钱泳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说出文言实词和虚词在句中的意义 2、能说出治水必躬亲的道理

3、学习摆事实,讲道理和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对“治水必躬亲”这一基本道理的理解。 2、难点:理解文言实词和虚词在句中含义的基本方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常通过对话来促进相互间的交流和沟通,它不仅可以增进人们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友

谊,而且还能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由此可见对话的作用很大。

其实,学习本身就是一种对话方式。我们可以和文本对话,与同学对话,与老师对话,还可以与现代媒体对话。今天我们就通过对话这种学习方式,学习古人钱泳的一篇文章,这就是《治水必躬亲》。大家可以通过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文本,例如可以诵读,可以默读,也可以几个人组成一个小组一起朗诵等,要求能读通顺。

二、与文本对话,解读文本

与课文对话,利用旧知,结合注释,运用工具书,尝试读懂、理解文章,将自己不懂的字词语句作出标记。

三、与同学对话,释疑解难

与小组同学对话,交流自己对于文章字词以及内容的理解,互相合作,解答疑难。将小组合作依然不能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

四、与老师对话,交流心得 五、与生活对话,理解文意

1、叙述故事

要求学生讲述古今几个有关“治水”的故事,并且能够做到故事情节完整,叙述重点突出。如:鲧治水、大禹治水、西门豹治水、李冰治水、历史上中华民族治黄等等。 2、比照分析

要求学生结合故事,对照文本,理解治水必躬亲的道理。

(结合所讲的故事是重点,在评述故事的基础上理解文章的主题。如:鲧治水不成,因为他执一、拘泥于“水来土掩”的掌故,未能躬历山川,亲劳胼胝;李冰修建都江堰虽然是堵水,但他成为造福后人的功臣,这是因为他知山知水,知情知势。大禹治水能躬历山川,亲劳胼胝,冒雨冲风,往来于荒村野水之间,三过家门而不入„„在具体事例中加深对文章主题的理解。)

六、援疑质理,掌握方法

“治水必须躬亲”,文章是怎样阐述这个问题的呢?

(明确摆事实,讲道理是最基本的论证方法,也是本文所采用的方法。同时引导学生结合对历史上不同治水人物的正反方面的评价,引导学生关注文章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

七、拓展延伸

家喻户晓的海瑞,在你的心目中是怎样的一个形象?读了课文之后,你对这个人物有哪些新的认识?

八、作业

请同学以“治学必躬亲”为题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段300字左右的片段,阐明治学也要躬亲的道理。 通过仿写练习,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文章主题的理解——无论做什么事情躬亲都是必不可少的条件;进一

步加深对文章写作方法的感悟——能运用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和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

八上语文第六单元诵读欣赏 古诗二首

一、教学重点提示:

1、理解每首古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流利诵读,欣赏和背诵每首古诗。 二、教学时间:两教时

第一教时

教学目标:赏析一、二首诗。 教学步骤:

一、检查预习情况:

1、这两首诗在古诗中叫做什么格式的诗?

律诗。前一首像七律,但不是律诗,“行”,是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后一首是五律。 2、律诗的形式怎样?

由四联构成,首联、颈联、颔联、尾联。共八句,中间两联各自对偶。基本双句押韵。 3、请回忆两首诗的作者、年代、作品选自的篇目等知识。(除幻灯片之外,教者可口头介绍一些情况。)

出示幻灯

片:

4、读准下面

生注意音调、节奏和感情。

可打出幻灯片,加注读音节奏。(基本采用悲壮、慷慨之语气语调,速度稍慢。) 三、学生齐读,教者点评。

四、赏析两诗内容,形式是让学生边对照书下注释,边揣摩回答问题:

《雁门太守行》

①你觉得诗人创造了一种什么样的诗歌意境?

一场边关战争的意境。

②既写“黑云压城”,又写“甲光向日”,矛盾吗?

不一定是实写,是诗人用来造境造意的想像之词。云缝中透射一缕阳光也是可能的。 ③你觉得这一派边塞风光可用什么词语来形容?

壮美;苍凉、悲壮。

④景色的描写为下面写战争渲染了一种形势?

渲染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⑤歌颂了哪两方面的守边将士?

城内、城外。

⑥这首诗意在歌颂什么?

守边将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别云间》

①你认为“别云间”,除了别故乡,还有其它意思吗?

诗人内心把自己比作天上的一条龙,从此将要从云间消失了。

②首联充满了一种什么感情?

悲苦感叹。

③为什么诗人觉得天地不宽广?

祖国山河沦陷敌手,自己本欲振翼搏击,谁知落入罗网,所以顿觉天地变窄了。 ④别故乡难,“难”在何处?

事业未成,老父殉国,老母尚在,妻有身孕,自己又将踏上死亡之旅,怎能不无限留恋。 ⑤最后一联,使全诗格调起什么样的变化?

由悲而壮,由低沉而高亢,显示了诗人的冲天豪气。

⑥整体上,这首正气歌饱含了一种什么样的精神?

爱祖国,爱家乡,为之奋斗而视死如归。

五、齐诵两首诗。

六、布置作业:整理笔记,翻译两首诗。背诵两首诗。


相关文章

  • 七年级语文[天净沙秋思]教案设计
  • 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学案例评选 教案设计 天净沙 秋思 一.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中学 学科:语文 2.课时:1课时 3.课前准备: (1)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内在节奏美.音乐美. (2)能借助注释 ...查看


  •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2
  • 中学部 九 年级上教案(试行) 学科:语文 授课教师: 授课日期:2012年8 月 日 此次授课内容属于教材第 一 单元,课题名称 <沁园春 雪>(第一课时) .通过研读章头语.透析教材和新课标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得出本单元需 ...查看


  •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古诗两首]教案
  • 23.古诗词三首 卢龙县双望镇应各庄小学 四年级 课型: 古诗词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三首古诗词,能默写前两首古诗. 3.通过诵读.解读.悟读课文,了解内容,体会课文描述的景物和 ...查看


  • 四年级上册国学经典教案 1
  • <田园诗情>诵读教案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2.通过诵读,体会课文所展示的诗情画意. 3.有意识地积累优美词语,进行自主阅读能力的诊断与矫治.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说话 首先 ...查看


  • 语文版七年级上册[春]自写教案
  • 语文版七年级上册<春>教案1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 积累"朗润"."酝酿"."卖弄"."宛转"."烘托"等词语. 2 ...查看


  • 四年级上册校本教案15
  • 校本教案 第十五课时 教学目标: 1.熟读名人名言,经典诗文: 2.学会欣赏人文故事: 3.了解传说中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杨玉环: 4.激发学生诵读经典诗文的兴趣,拓宽学生的视野,陶冶情操,提高语文素养. 教学过程: 一.欣赏名人名言 ...查看


  • 长春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全集
  • 长春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全集 市南路小学 五年级组 教材简析: 第七单元的主题是"人与自然",由2首古诗.3篇课文.一篇习作.一个练习.一个综合性学习组成.两首古诗分别是描写夏天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查看


  • 四年级上册国学经典教案
  • 四年级上册 国学教案 (最新版) 王欣 四年级上册国学经典教案 <田园诗情>诵读教案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2.通过诵读,体会课文所展示的诗情画意. 3.有意识地积累优美词语,进行自主阅读能力 ...查看


  •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诗两首]教案
  •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 课 题: <望庐山瀑布><站立起来的水> 课 型: 比较 探究 课 时: 1 上课日期: 2012年10月26日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 <望庐山瀑布><站立起来的水>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