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之无为与生态问题的实例分析──关於古典的诠释与现代

值得拥有的资料

是来自平时学习积累总结的

有问题的地方肯定有的

还请大家批评指正!

  老子之无为与生态问题的实例分析?──关於古典的诠释与现代运用的一个尝试

  ?刘笑敢(国立新加坡大学中文系)?

  钟宏志译(国立新加坡大学中文系)

  ?

  作者按:自1997年到1999年

哈佛大学世界宗教研究中心举办了十次世界?宗教与生态问题的专题讨论会

包括基督教与生态

伊斯兰教与生态

印度教?与生态

儒学与生态等等

本文是作者参加「道家道教与生态」讨论会的论?文

英文原文将发表於哈佛世界宗教研究中心出版的专书中

[1]?

  在欧美学术界

宗教与生态问题的讨论已经成为一种新潮

著作很多

这?种讨论的兴起与Lynn?White?Jr.教授1967年在《科学》杂誌发表的一篇论文有?关

[2]该文认为当前世界的生态困境可能与基督教传统有关

因为基督教相?信上帝创造人类並赋予人类管理主宰万物的特权

该文引起科学、宗教、哲学?等各界的热烈反响

也引起非基督教传统对宗教、哲学与生态问题的相互关係?的反思

讨论古代文化的现代意义的文章已经很多

本文的不同是在诠释古典?哲学概念的基础上

试图把古典哲学的现代诠释运用到实际生活的案例分析?中

从而说明古典哲学的概念对现代生活可能产生有益的启示

这种尝试是否?可行

是否有价值

都难作定论

惟愿引起认真的讨论

由於篇幅和读者对象?的考虑

本文关於老子思想的诠释论证较为概括和简单

有兴趣的读者可参看?笔者的《老子(年代新考与思想新诠)》一书[3]

关於哲学、宗教与生态问?题的一般关係

也可参看笔者的一篇中文文章

[4]?

  

  ?一、无为:有而似无的行为方式?

  「无为」是中国古代思想中最模糊的概念之一

包含的含义可能十分複?杂

我们先来从构词的角度分析其语词意义

然後讨论它的可能的哲学意义和?实际的价值取向

?

  (1)无为:有而似无之为?

  就现代人来看

「无」就是没有

因此「无为」就是指「无所作为」

然?而回到古代

情况可能就没有那麽简单

据庞朴先生的研究

在古汉语中

?「无」字源於三个同义字

第一个是「亡」

即有而后无的意思

是有了又失?去

或将来有而尚未达到的状态

这是人们最先认识到的「无」

见於商代的?甲骨文及后来的文献

第二个同义字是「舞」

即指巫师与天地、灵魂沟通的?方式

因此

这个字就是指某物实有但却视之不见

听之不闻

在这里

其含?义可解释为「实有似无」或「有而似无」

作为这个含义的「无」

同样见於?商代的甲骨文以及周朝的

钟鼎文

第三个是「无」

与前两个字都不同

是指?绝对的空无、不存在

这是哲学意义上的「无」

出现於战国后期的《墨经》?

〈经说下〉将其解释为「无之而无」

以区别於「有而后无」的「亡」

?

  有关「无」的三种意义的确切来源还有待於词源学和考据学方面的进一步?论证

然而

对於古汉语和古代思想具有基本知识的人都不难看出

「无」有?三种含义似乎无须进一步证明

第一个无是最普通的、相对於「有」的?「无」;第三个是与实有无关的抽象概念的「无」

如果採取这两种含义

那?么无为从字面上看即是「无所作为」

而这与老子文本所提供的思想相去甚?远

老子从未主张毫无作为

只有第二个含义「实有似无」最符合老子的思?想

按照「无」的这个意义

无为就可以解释为「有而似无」的行为

「有」?说明无为並不是真的毫无作为

「似无」说明无为之为的特点

即为之於不为?之中

因此

无为也可以称作「不为之为」

[5]?

  无为的「为」字

也是古汉语中最常见的字之一

除了用作介词之外

它?最常用作动词

从功能上讲

「为」字在「无为」这个合成词里是作为名词使?用

但保留了其作为动词的含义

「为」最普通的含义就是作为、行为、动作?等

几乎泛指人类一切行为

在不同的语境中又可以随文生义

?

  究竟应该如何理解「无为」的理论含义呢?显然

无为是一个否定式词?彚

它的绝对含义是指对某些人类行为

如对过度、残忍、对抗、竞争等行为?的取消或限制

然而无为的概念也具有积极的含义

暗示一种特殊的行为方?式

即「不为之为」或「自然而为」

换言之

就是主张自然、渐进和适度的?行为方式

反对紧张、剧烈、强制性、大规模的活动

前者正是无为精神的体?现

后者则与之背道而驰

?

  以现实生活为例

在工业社会中大多数引起环境恶化的活动都显然是违背?了无为精神的

这些活动往往是大规模的、激烈的;与之相反

工业化以前的?生态环境尚没有受到如此严重的破坏

因为人类的行为往往是自然的、渐进?的

过去十几年中

印尼的苏门答腊和加里曼丹的热带雨林大火燃烧不断

人?们常常将火災归咎於刀耕火种的农耕方式

然而

林业专家说

这种传统的耕?作方式是合理的

火清除地面上的杂物

抑制杂草丛生

减轻虫害和疾病流行?的可能

同时燃灰肥沃土地

土地更加松散

有利种植

此外

土著民也不断?改变烧荒地点

约二十年後重回旧地时

森林已经复原

这种传统的农业方式?运作了千百年

並不曾给森林带来災害性影响

真正造成印尼森林大火持续不?断的主要原因是大规模、工业化的烧

垦开发

这种毁灭性的烧垦和传统的刀耕?火种完全不一样

其引发的大火几乎吞食了世界上第二大热带雨林的至少二百?万公顷的森林

而每烧毁一公顷雨林

大约一百公顷的范围都会遭受煙雾的侵?袭

煙尘波及邻近的泰国、菲律宾、马来西亚以及澳大利亚北海岸

以致演变?成国际性災难

据统计

约四万印尼人因此而感染呼吸道疾病

多达一百万人?感染眼疾

煙雾还导致海难与空难

大约有三百人丧生

[6]所有这些災害追?根溯源

都是与急切的、大规模的经济发展活动相关的

而这种活动与老子所?讲的无为精神是相违的

?

  (2)无为:一个集合式的「簇」概念?

  在《老子》中

大约还有五十个与无为意思相近的词和词组

例如:无?名、不言、不为始、弗恃、弗居、无知、无欲、不争、无私、无身、不立、勿?矜、勿伐、勿骄、无事、无心、无味、不学、不武、不怒、不敢等等

在所有?这些词彚中

无为是使用频率最高的:在十章中多达十二次[7]

而「无事」?仅出现四次

「无名」出现五次

由此可见

无为是所有这些否定式概念中最?具代表性的

?

  此外

无为可作为名词使用

这是它成为哲学概念的一个重要条件和标?准

如:?为无为

事无事

味无味

(63章)?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无为之益

天下希及之

(43章)?在这里

无为用作主语或宾语

在功能上和语法上都有别於其他类似的否定式?词语

此外

由於「为」字的字面意义相当宽泛

似乎可以指人类的一切活动?和行为

无为的含义就更为模糊

借用孟旦(Donald?Munro)教授的话来说

?无为是一个「概念簇」

是许多概念的集合

而不是一个单纯的概念

所以其?确切的含义就难以把握

[8]?

  无为一词的模糊性並不是特例

老子象大多数中国古代思想家一样

很少?给他的哲学概念下一个清晰的定义

中国哲学词彚的模糊性有弊有利

是?因其含义不确定

不利於现代人学习掌握;利

是因其没有预先定死的框架

?从而避免了人们对它的教条化运用

无为的概念也有此利

有此弊

即使我们?今天力求对无为的重新诠释或定义清楚明白

也不能期待它象自然科学的概念?一样确切

无为並非否定一切行为

而是重点否定那些强烈的直接控制和干涉?的行为方式

否定一般的世俗的价值和方法

无为的原则不是确定不移、可以?到处套用的公式

而是一种深远灵动、有赖於行动者自己去领会的智慧

?

  人类造成生态危机的行动大多都是违背无为精神的

印尼森林大火就是一?例

不仅如此

即使在环境保护运动中

如果与无为精神相违背

也会造成新?的生态失衡

甚至带来不应有的災难

一九八三年

鉴於绿色和平组织长达七?年的施压

新成立的欧洲议会立法禁止幼海豹皮在欧洲出售

此举破坏了生活?在加拿大巴芬岛的十万爱斯基摩人(因努特人)的生活

海豹对於爱斯基摩人?正如从前野牛对於北美印第安人一样

是他们的食物和基本生活的经济来源

?在禁售海豹皮以后的几年

加拿大北极圈内经济衰敝

社会福利金支出激增

?小小的克莱德里弗村

就有近乎半数人囗不得不靠救济金过活

社会问题更是?层出不穷

许多人沉迷於酒精和毒品

罪案和家庭暴力倍增

绝望导致自杀人?数增加

其中大多数是年轻男性

在禁令以前的十一年里

有四十七名自杀?者

而在此后同样长的时期内则增至一百五十二名

?

  更可悲的是

爱斯基摩人並不是为生态平衡而承受牺牲的

他们是绿色和?平组织的错误行动的牺牲品

在北大西洋冰面的格陵兰海豹数量巨大

正式列?为濒临绝种的哺乳动物有好几百种

但格陵兰海豹並不在内

且数目仍在显著?增加

保护鱼类及海洋哺乳动物的国际科学机构认为当地猎杀海豹的处理方式?是适当的

受美国政府委託调查的科学与人道机构也认为猎杀海豹所用的方法?是合适的

?

  错误不在於环保运动本身

而在於推行运动的方式

总部在温哥华的绿色?和平组织不同於主流环保团体

他们喜欢以对抗的方式来鼓吹环保

该组织总?裁罗伯特.亨特

做过新闻工作

善於製作、利用戏剧化的影象

他们摄下春?季数以千计的白毛幼海豹被猎杀的场面

将法国女明星碧姬.芭铎怀抱一隻幼?海豹的照片传遍世界

其他女明星和美国国会议员也跟著凑热闹

影像效果十?分强烈

所以罗伯特.亨特称之为「心灵炸弹」

就这样

过去二十年内

他?们卓有成效地用简单的影像

针对複杂的环境问题引导世界舆论

然而

实际?上运动的主旨已在新闻媒体的传播中迷失了方向

[9]?

  绿色和平组织成功地禁止了对幼海豹的猎杀並获得巨额捐款

但同时无情?地摧毁了爱斯基摩人的生存方式

保护了动物

却伤及人类

如果他们谨慎一?些

考虑周到一些

那麽

保护动物就不必以几十万人的生存为代价

他们玩?弄摄影技巧

乐於公然对抗

追求戏剧效果

这些都是与无为的智慧相反的

?简单化、戏剧化的运动会产生一时的轰动效应

但却常常误导人们

甚至给人?们带来災难

环境保护是一严肃複杂的课题

涉及不同的国家、地区和人们

?因此

它要求耐心、渐进和持久的工作态度

而不是对抗的戏剧化的哗众取宠?的方式

?

  (3)无为:一种价值取向的代表?

  无为一词在形式上是对人类一切行为的否定

而实际上

它只是针对「某?些」

人类社会行为

无为是老子方法论和价值论的反映

老子经常以正反成对?的概念来表达他的思想

而大多数情况下都表达了一种与世俗相反的价值取?向

例如:一般人都坚信刚强胜於柔弱

而老子却一再宣称「柔弱胜强」(36?章)、「守柔曰强」(52章)、「柔之胜刚

弱之胜强」(78章)

而且「天?下之至柔驰骋於天下之至坚」(43章);一般人相信「牡」以动胜「牝」

老?子则说「牝」可以静胜「牡」(61章);一般人崇尚「勇」、「广」、「先」?

老子却将「慈」、「俭」、「后」作为「三宝」(67章);同样的

一般人?重视「雄」、「白」、「荣」

老子则强调守「柔」、守「黑」、守「辱」?(28章);一般人追求「直」、「盈」、「新」

但老子却认为「曲」、?「洼」、「敝」更重要(22章);一般人推崇「贵」与「高」

老子则宣称?「贱」与「下」为基本(39章);一般人重视「知人」、「胜人」

而老子则?更重视「自知」「自胜」(33章);一般人用兵喜欢为「主」而「进」

老子却?主张为「客」而「退」(69章)

?

  以上这些例证所体现的似乎反世俗、反常规的取舍充分说明了老子独特的?价值取向

表面上的反世俗

实际上是为了超越世俗

虽然无为主要是对圣人?来说的

主要是提倡非传统的无为之治

但其基本精神

也适用於一般人

也?就是以反求正、以弱胜强的一般方法

但无论无为而治或以反求正都只是手?段

並不是老子的最高价值和终极目的

正如我们先前提及並将在后面加以阐?述的

自然是老子哲学的中心价值

而无为是原则性方法

在「无为而无不?为」这句名言中

老子清楚地表明了这一点:无为是一种非常规的手段

通过?「无为」实现「无不为」

其实质即是为之於不为

以超世俗的方式来处理世?俗事务

从而实现人类社会的自然的秩序与合谐

?

  作为老子方法论的表述

无为是人类社会的自然和谐之路

无为之为高於?常规之为

它意味著自然而然

虚静恬淡

不急功近利

不受世俗潮流驱使

?成之於无事

为之於无为

而与此相反

生态危机的产生正由所谓的西化、工?业化或商业化潮流所致

大多数的国家和地区都捲入了几乎同样的经济发展模?式

当西方发达国家开始反思现代化所带来的后遗症的时候

东方发展中国家?却为赶上西方的经济水平和生活方式施行庞大发展计划

而陷入激烈的经济竞?争

印尼便是其中之一

事实上

是高速的经济发展欲求点燃了森林大火

?1997年

印尼总统曾提出立法禁止蓄意烧林

但最终没有下文

因为正是政府?的许多政策直接导致大规模的烧垦开发

当时政府正鼓励农场主加倍扩展他们?

的油棕树种植面积

加里曼丹中心地带的大火燃烧地

原是大片密林

政府却?计划改造为稻田

大火自然是获得土地的最迅速、最省钱的方法

传统的刀耕?火种方式显然是太慢了

在过去的两三年里

苏门答腊岛和加里曼丹的许多的?大农场和林场都因此而变成了稻田

?

  没有人有权指责印尼政府大规模迅速发展本国经济的雄心

许多发展中国?家都急於赶上西方发达国家

中国也曾在五十年代后期发起了「大跃进」运?动

最终演变成了一场災难

至少三千万农民死於饥荒

苏哈托和毛泽东发展?本国经济的初衷都没有错

悲剧的根源之一是过於急切的心情和激烈脱轨的方?式

不管人们嘴上怎样讲

一般情况下大多数人都喜欢这样一个简单化的公式?:越多越好

越快越好

越大越好

今天

在面对全球化发展的挑战和压力?下

老子无为的智慧也许可以帮助我们多一点长远的考虑

多一份耐心和信?心

使我们在积极、亢奋的状态中仍能保持冷静、从容和自信

?

  ?二、无为:理论根据及其意义?

  本节讨论无为在老子思想体系中的位置和重要性

老子为什么主张实行无?为?无为与老子哲学的其他部分关係如何?老子的这些论证对今天环境问题的?探讨有何启示?为了回答这些问题

我们要分别讨论无为与道、自然以及辩证?法之间的关係

?

  (1)道:无为的贯通性基础?

  道是老子哲学的最高概念已是共识

作为宇宙的总根源和总根据

道在某?种程度上相当於西方哲学的形而上学或宇宙论、本体论的概念

不同的是

在?中国哲学中

没有形而上和形而下、存在和价值、实然和应然的截然区分

道?的概念贯穿了宇宙、社会和人生

它既是超越的

又是内在於万物的

所以我?们说道是无为的贯通性的基础

作为人类行为之根据和终极关怀之对象

道类?似於上帝

但区别在於道本身是无意志、无情感、无目的的

道生养万物而不?自居有功

老子说:?

  道生之

畜之

长之

育之

亭之

毒之

养之

覆之

生而?弗有

为而弗恃

长而弗宰

......是谓玄德

(51章)?这一段充分说明道与上帝的概念不同

上帝创造了世界和人类

因而他自认为?是「人类之父」

而道则不然

道並不强调自己伟大或重要

《老子》反复强?调了道的这一特点

?

  在通行本中

老子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37章)

在帛书本中此句作?「道恒无名」

在竹简本中作「道恒亡为也」

虽然表述不同

但都揭示了无?为的原则与道的密切关係

正如前文所说

无为其实是一系列否定式概念的集?合

无名本是无为的题中应有之义

「道恒无名」的说法支持的也是无为式的?行为方式

不同版本

的文字虽有不同

但都清楚地表明无为是道的重要特征

?而道是无为的类似於形而上的基础

因此实践无为的同时也就是履行道的精?神

除了字面上所表述的道与无为之间的关係外

人们以道为依据实行无为还?有更深层的含义

道视之不见

听之不闻

搏之不得

换言之

道是超越人类?的一切感知能力的

是超越一切有限之存在的

西方的哲学家和神学家就形而?上的问题建立了许多特定的理论和假说

如:范型(form)、理念(idea)、?上帝

而老子仅仅提出了类似於宇宙总根源和总根据这样一个模糊的概念:?道

老子的态度是相当理性的:宇宙万物之间存在著某种显而易见的一致性

?必然有著共同的基础和缘由

但我们不知道也不可能确切地知道它究竟是什?么

如何存在

如何运作

道正是用於指代这个我们不可能完全把握的终极之?物

代表著这个世界不可直接感知的总根源

?

  道与上帝、与科学精神之间有著根本的不同

人类是上帝的产物

上帝赋?予了人统治世界的权利

人类知道上帝的意图

並且他们自信科学技术可以无?限地开发利用周围的自然界;然而作为万物总根据的「道」

却反复强调宇?宙、自然界及人类自身永远无法探明的神秘性

事实上

老子的道暗示了人类?认知的局限性

人类不是全知全能的

人类只是宇宙与自然界的一部分

人类?不应该、也不可以不计后果地为所欲为

相反

以无为的原则谨慎行事

保障?事物自身的自然发展

维繫宇宙万物的和谐

是十分重要而且有益的

?

  今天

我们所面临的大多数生态问题

如污染、资源匮乏以及环境恶化?等

都是始料未及的

我们所做的每一件事都可能产生不期的后果

我们无可?避免地要承担许多我们没有预料到的後果

在印尼森林大火这个实例中

印尼?政府的疏漏之一便是没有预见到厄尔尼诺现象对大火的影响

印尼常常是处於?强热气流中心带

上昇的热气流运动形成的雨云

有助於降雨控制大火

但?是

当厄尔尼诺现象出现时

穿过赤道太平洋的风和海流会出现逆转

常规模?式就被打乱了

而1997年的厄尔尼诺现象则是本世纪以来最强烈的一次

从五?月到九月

滴雨未落;从十月到下年三月的雨季

降雨量又大大少於往年

同?时延长的旱季又加剧了火势

所有这些都是政府未能预见到的

更没有人预见?到煙雾災难的国际性蔓延

?

  在爱斯基摩人这个案例中

当海豹皮禁售令的严重后果逐渐显现的时候

?绿色和平组织人员毕卡维曾对这些爱斯基摩人说:「你们有权批评我们

甚至?生我们的气

但这场运动对你们的冲击是我们事先没有想到的

」我们相信他?说这些话是真诚的

然而正

是我们无意的行为造成了太多太多的环境困境和人?类悲剧

我们不应该只是满足於良好的愿望並以之作为我们过失的借囗

无为?的精神是有著普遍意义的

即使在环保运动中

我们同样可以实践自然无为的?原则

避免以一种新的失衡代替另一种失衡

?

  (2)辩证法:无为的经验基础?

  「无为而无不为」(48章)的观点表达了老子的辩证法思想

在中国哲学?中

辩证法思想相当丰富

老子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系统地提出辩证法思想的?哲学家

老子的辩证法在老子哲学体系中实在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没有老子?的辩证法

老子对自然的追求、对无为的强调就都无法理解了

道的弱之用、?反之动也都失去现实的根据和意义

如果说

自然、无为、道是老子最主要的?概念

那么这些概念的经验基础就都在他的辩证法当中

?

  辩证法讨论的是对立双方的辩证统一

老子非常善於从对立面相互联繫的?角度来思考和提出问题

老子的辩证法思想就表现在大量使用的正反成对概念?的相互联繫上

首先

是对立面之间的相互依存

例如祸与福:?祸兮福之所倚

福兮祸之所伏

(58章)?第二章中有更多类似的例子:?天下皆知美之为美

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

斯不善矣

?故有无相生

难易相成......前后相随

?老子在这里表达了美丑、善恶、难易、前后等相互依存性

我们不可能取其一?方而舍其另一方

所以

可以想见

从长远与整体来看

我们行为的负面效应?也同样是不可避免的

?

  第二

是对立面之间的相互转化

如?正复为奇

善复为妖

(58章)?曲则全

枉则直

洼则盈

敝则新

少则多

多则惑

(2章)?老子又说:?不自见

故明;不自是

故彰;不自伐

故有功;不自矜

故长

?(22章)?谦受益

满招损

祸福无常

事物的正反面常常互为逆转

正如「塞翁失马」?的故事所揭示的那样

今天

经济高速发展带来环境的恶化也给我们同样的启?示

在人类社会和自然界中

事物往往会走向我们愿望的反面

这也从另一方?面论证了无为的合理性

印尼森林大火就是这样一个事与愿违的例子

?

  1995年

苏哈托宣佈

政府计划将加里曼丹中部一百万公顷的泥炭森林平?为稻田

泥炭易燃

可用作燃料

在加里曼丹森林地面下的泥炭已有一万年的?历史

远至最后一个冰川季末期

有些地方更是深达二十米

大火引燃了这些?大量积存的泥炭

就变成了地下火

长年不熄

熏烧不止

无法扑灭

其产生?的煙雾又大大超过一般的森林大火或石油大火

这也是1997年的大火演变成国?际性煙雾災难的原因

事实上

这场大火比人所皆知的1991年科威特油井起火?造成的煙雾严重得多

只是

没有引起西方新闻界的足够关注

?

  同样

在爱斯基摩人的案例中

保护动物和生态平衡的意愿却导致了爱斯?基摩人原有的基本生活方式遭受破坏的不幸遭遇

我们从中应该吸取教训

生?态环境的平衡作为一个整体涉及许多方面

我们不能只取一面

不及通盘

而?且

我们也要考虑到正反互转的可能性

以避免与愿望相反的结局出现

就此?来说

老子的辩证法

仍然是我们可以借用的智慧的资源

?

  (3)自然:无为的价值取向?

  无为的概念在老子哲学中的重要性

在於它是实现自然这一中心价值的基?本手段

老子在25章中讲到:「人法地

地法天

天法道

道法自然

」在这?里

人的地位是值得探究的

传统的道家和儒家都认为人应尊敬天地自然之?化

人定胜天的理论並不是中国传统思想的主流

事实上

在古代中国

天、?地及自然现象常常被作为人类生活、道德和政治理论的形而上基础

是人事之?根据

这是与Lynn?White,?Jr.所批评的西方基督教以人为大自然的主宰的主?流传统是截然不同的

?

  上述引文的重心在最后一句:道法自然

自然作为老子哲学核心价值的重?要性在这里体现得最充分

人、地、天、道都效法自然

所谓效法只是一种拟?人的说法

事实上

地、天、道都是无欲无求的

全段强调的重点其实是两端?的人与自然的关係

即人类应该效法自然的秩序

追求自然的价值

在这里

?自然不是自然界

而是老子哲学的最高价值和原则

指的是人类社会与整个宇?宙自然和谐的原则和状态

?

  与强权和失序相比

自然和谐显得尤为可贵

人类天性更倾向於自然的秩?序

自然唯有通过实践无为的原则而实现

而无为则是在自然的价值中彰显其?意义

老子在64章中讲到:?为者败之

执者失之

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

无执故无失

?是以圣人欲不欲

不贵难得之货

?学不学

复众人之所过

?能辅万物之自然

而不敢为

(64章)?这里

前半部分揭示无为的一个效果

就是避免为而败

执而失;后半部分则?指出了无为的一般形式

即「为不为」

例如圣人「欲不欲」、「学不学」、?「不贵难得之货」、「不敢为」等;最后一句指出了无为的积极目的:即维繫?天下万物的自然而然的状态

也就是宇宙万物之间和谐共处的关係

这就是老?子理想中的自然的本质

对现代人而言

这显然也是一种理想的生态环境

?

  无为引领我们进入自然的和谐

而激烈的大规模的行为却常常破坏这种自?然的和谐

在印尼大火的个案中

土著人世世辈辈以传统的刀耕火种为生

与?森林和谐共处

然而

从五十年代到八十年代

在政府的大规模「集团移民计?划」指导下

有七十三万户家庭迁入热带雨林

除了这种人为的人囗增长外

?新移民对森林生态

对刀耕火种知之甚少

但是为了生存

为了利益

他们毫?无顾忌地砍烧森林

营造农地

传统的耕植者烧掉一公顷森林即可维生

现代?的农场主则需要烧掉一千公顷

所以

从移民计划实行以来

森林就以每年二?十五万公顷的速度锐减

?

  在爱斯基摩人的个案中

猎豹者猎杀海豹只是为了基本生存

而並非为了?牟取暴利或炫耀浪费

这大体上是一种自然和谐的状态

是绿色和平组织的宣?传鼓吹破坏了这一状态

虽然他们的初衷是无可非议的

但事实告诉我们

即?使在环境保护运动中

如果以反对自然与无为的方式推行

其本身也会破坏自?然的和谐並导致人与环境之间的另一种不平衡

? ?三、无为:制约与超越?

  对於道家圣人而言

无为是一种自然而然的实践和生活表现

真正的道家?应该是无需自我约束就能实践无为的原则

但对一般人而言

实行无为则意味?著对其行为的必要的制约:一方面是对外在行为的制约

一方面是对内在行为?的制约

外在制约可概括为不争不先

内在制约则可以概括为不有不恃或无身?无欲

对普通人而言

内在约束是尤为重要的

需要指出的是

无为所要求的?制约並不是不求进取、消极被动的态度

实际上

无为所要求的制约是为了达?到一般的行为原则和方式所不能达到的更高的目标

是一种超越世俗的更高的?原则

?

  (1)无为:对外在行为的制约?

  无为明显地要求人类对外在行为的有所约束

这种原则可以概括为不争不?先

即使是不得已捲入竞争、战争、对抗等行动

其行为方式也体现了非世俗?的自我只有和超越

这是老子关於无为的论述的主要部分

第六十八章写道:?故善为士者不武

善战者不怒

善胜者弗与

善用人者为之下

?是谓不争之德

是谓用人

是谓配天

古之极也

?所有这些「不武」、「不怒」、「弗与」、「为之下」都是无为的外在表现

?其内在精神就是「不争之德」

是配天之道

这里老子把无为的原则推广到战?争的行动中

可见无为的原则有其普遍性

另一方面也再次证明

无为決不是?不作事

而是以特殊的方式

即有而似无的方式来作事

把人类之间的冲突

?包括战争行动中的冲突及其严重後果减到最少

?

  老子的「三宝」也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第六十七章讲到:?我有三宝

持而保之

?一曰慈

二曰俭

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在英文中

「慈」被译成「deep?love深爱」

「compassion同情」

?「gentleness温和」

「motherly?love母爱」

「commiseration怜悯」

?「pity」和「love爱」

在某种程度上

这些翻译都是正确的

慈」的基本?含义是「爱」

但慈比爱更深切、温厚、广大

接近於马斯洛(Maslow)的?「道家式的客观性」(Taoist?objectivity)

即主张人们以赤诚坦白之心待?人待己

对於深爱之人不要强求

因为深爱而顺其自然

这也是符合无为原则?的

[10]第二宝是「俭」

「俭」与「啬」同义

要求俭以治人

俭以治?身;第三宝是「不敢为天下先」

意指「不争先」或「虽先而不自居於先」

?简言之

就是不争

不主动妄求

?

  确实

如果少一些竞争

人们便会少受一些災难;如果不得不参与竞争

?也应有清醒的头脑和超越的精神

在印尼个案中

政府希望在经济上尽快赶上?西方发达国家

这个目标本身並没有错

然而

问题是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参与这场被称为「现代化」的全球竞争

他们已经没有耐心去渐进、全面、自?然地发展经济了

结果也导致亚洲的自然环境日益恶化

自然资源迅速减少

?在爱斯基摩人的个案中

绿色和平组织试图比其他环保组织表现得更好而引人?关注

结果它确实在动物保护领域拔了头筹

却忘记了动物保护的更高层的目?的

即人与大自然的和谐

可见

在竞争的氛围中

人们往往会变得盲目、片?面和浅见

这並不是要全面否定自由竞争的意义

而是要指出全球化的资本主?义所带来的剧烈竞争

的确有其破坏性的一面

应该引起我们的注意

而道家?的无为的原则对於预防或消解剧烈竞争所带来的恶果会有一定的价值

?

  (2)无为:对内在行为的制约?

  除了对外在行为的约束

无为也要求对内在活动的约束

如欲望、虚荣?心、野心等

老子反复提到圣人的超然恬淡

这里我们仅以有关圣人行为的一?段为例:?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

行不言之教

?万物作焉而不辞

生而不有

为而不恃

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

是以不去

(2章)?这就是圣人之无为

儘管他保护万物的繁荣

但不有、不恃、不居功

而且因?为他不争

所以天下也就无人能与之争

现实中

许多冲突都是名利之争引起?的

而实行无为之人则不有不恃

无欲无求

许多災难

包括环境危机

都是?和人的欲望密切相关的

所以老子说:?祸莫大於不知足

咎莫大於欲得

?故知足之足

常足矣

(46章)?正常的情形下

有欲望是自然合理的

但是如果欲望过分发展和膨胀

则会感?到不满足

不满足的心态不加控制

那就有可能酿成大祸

?

  在印尼的个案中

众多农场主不断烧火

无所顾忌

甚至置总统禁令於不?顾

正是利益使然

对财富和成功的私欲是烧火者不能自我节制的主要原因

?在前工业社会

人们对衣食需求不高

物质财富的积累也很有限

过多的实物?储存没有可能

也没有

意义

然而

在现代金融体系中

财富以帐户数字的形?式出现

可以迅速累积和无限膨胀

刺激了人们无限的欲望

在爱斯基摩人的?个案中

对於绿色和平组织来说

成功意味著更多的捐款

而这似乎远比人与?自然间的平衡更为重要

於是

保护环境的目的蜕变成为实现欲望的手段

最?终演变成一场悲剧

?

  (3)无为:最适当的行为方式?

  通过上文的分析

我们不难看出

儘管无为的字面形式是否定的

而实际?上却意味著更高水平的积极的追求

一般的作为只是作为

並没有什么特别的?含义

但无为式的作为不同

在「无为而无不为」这句名言中

可以看出无为?是实现至高至美境界的手段

老子在第四十八章中写道:?无为而无不为

取天下常以无事

及其有事

不足以取天下

?老子深信

无为之为高於常规之为

对一般人而言

不用武力而战胜一个邦国?是匪夷所思的

然而在春秋时期的史实中却不乏其例:某些国不动一兵一卒而?得到其他国或邑

因为对方内部自愿投诚或不攻自败

[11]在老子看来

以?武力征服天下是不可取的

很多人会死於战争

所以

即使战胜了

也要「以?丧礼处之」

因此

以无事取天下才是最隹途径

显然

这是更高的要求

需?要超越常人和常规的胸襟、眼光和气度

所以

无为看起来似乎是消极的制?约

实际上是更高的追求

是一种超越

老子又说:?天下之牝

天下之交也

牝恒以静胜牡

为其静也

?故大邦以下小邦

则取小邦

(61章)?「下」、「静」、「牝」

所有这些都是与世俗的价值观念相反

而与无为原?则一致

是老子大力推崇的

是要达到常人所难以想像的效果

?

  老子还提出一个著名的命题

「柔弱胜刚强」

以此来论证无为之益

常?人在比较事物正反对立两面的时候

往往是浮浅而短视的

所以只能想到石头?比水要硬

殊不知

天长日久

却能水滴石穿

同样

空气和风是天下至柔之?物

然而却能无坚不入

所以老子说:以柔克刚

以弱胜强

柔弱胜刚强

这?正是老子思想的独特之处

?

  实际上

无为追求的是一种近乎完美的境界

以现代的语言来说

无为意?味著以最少的投入来换取最大的成果

在老子所描述的理想社会中

百姓安居?乐业

最圣明的君主实行无为之治

百姓仅仅知道他的存在

而不必理会他的?存在

更不必歌颂他的功德

(17章)道家圣人的职责只是「辅万物之自?然」

(64章)这並非乌托邦式的空想

而是老子关於理想的社会管理方式的?一种嚮往

?

  即使最高理想不能实现

从消极的或最低的效果来说

无为的原则也有助?於防止失败或走向反面

无为至少可以避免无可补救的错误和损失

人非圣?贤

孰能无过?一个人越是举足轻重

越有可能犯严重错误

无为的智慧对決?策者尤为重要

所以

老子将圣人作为无为的行为主体

因为身居高位、拥有?实权者更需要周密考虑

谨慎決策

不幸的是

现实往往正好相反:決策者常?常自视高明

好大喜功

以致带来人为的災难

毛泽东号召「以粮为纲」

人?们将牧场和湖泊改造为农田

结果造成了数百万公顷的沙漠和沼泽

並影响到?水土保持和防洪防涝的基本需要

苏哈托希望到2000年将油棕树种植面积翻番?达到五千五百万公顷

结果是烧毁了与威尔士面积一样的一片热带雨林

在爱?斯基摩人的案例中

也只有有权势的人物才可以调动国会议员、政治家、演?员

才可以给欧洲议会施加压力

?

  一般说来

人类的错误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努力不够引起的

另一类?是过分的行为造成的

前者是容易补救的

因为至少没有浪费资源;而后者则?是难以补救的

象中国的「文革」

印尼大火以及爱斯基摩人的遭遇

其後果?之严重

其补救之困难是无可想像的

因此

无为不仅是追求理想境界的原?则

也是避免人为災难的有效途径

?

  总之

无为意味著对人类自身的外在行为和内在意识的制约

而制约的目?的是为了达到更高的目标

因此

无为不仅不是消极的

而且是更为积极的

?是超越的

无为決非指悲观、逃避、退缩

一般人望文生义的理解

並不能反?映老子思想的真谛

事实上

实行无为原则是对人类的勇气、信心和智慧的更?大挑战

只有真正的强者才可以和敢於实行无为的原则

从而通向自然的合谐?与自然的秩序

这当然也有利於克服生态困境、实现生态平衡

?

  ?注释:?(1)Norman?J.Girardot,James?Miller,and?Liu?Xiaogan,eds.Taoism?and?Ecology,Cambridge,MA:Harvard?University?Center?for?Study?of?World??Religions,2000.?(2)Lynn,Jr.White:"The?Historical?Roots?of?Our?Ecologic?Crisis,"?Science?Vo.155

No.3767

1967.(10

March)

pp.1203-1207

?(3)《老子(年代新考与思想新诠)》

台湾:东大图书公司

1997年

?(4)〈试论道家思想在当代社会的发展与应用问题〉

载北京大学哲学系编?《中国哲学的诠释与发展──张岱年先生九十寿庆纪念论文集》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9

页355-377

?(5)关於「无」的三种意义

见庞朴「说『无』」一文

见深圳大学国学研究?所主编的《中国文化与中国哲学》

北京:东方出版社

62-74页;也见於庞?朴《一分为三》一书

深圳:海天出版社

270-283页

?(6)本文有关印尼森林大火案例资料

主要根据"Indonesia?Ablaze:the?Forests?Are?Burning?Again,"The?Straits?Times

March?29,1998

p.40;?Nathan

Dominic:"The?ball?is?in?Jakarta's?Court"

The?St

raits?Times

April?4

1998

p.56;Nichol

Janet:"Bioclimatic?impacts?of??the?1994?Smoke?Haze?Event?in?Southeast?Asia"

Atmospheric?Environment?Vol.31

No.8

pp.1209-1219

1997;郭艳春:「燃烧的地平?线」《联合早报》

1998年4月13日

作者在此感谢Dr.Jessie?Poon

the?department?of?Geography

the?State?University?of?New?York?at?Buffalo?为本文提供有关资料

?(7)在帛书本中

「无为」在七章中出现九次

在新发表的竹简本中

无为多?作亡为

出现七次

不过竹简本的字数只是通行本的三分之一强

?(8)参见Donald?J.Munro:The?Concept?of?Man?in?Contemporary?China.?Ann?Arbor

MI:The?University?of?M?Michigan?Press.1977.pp.26-5?(9)本文有关爱斯基摩人案例资料

根据

John,?Dyson:"The?Seal?Hunter's?Tale"

Reader's?Digest

January

1997

pp68-74

?(10)A.H.?Mas?low

The?farther?Reaches?of?Human?Nature.?Penguin??Arkana

1993

?(11)关於老子「以无事取天下」的实际含义

请看笔者〈老子「以无事?『取』天下」考〉一文

将发表於台北《汉学研究》

???

值得拥有的资料

是来自平时学习积累总结的

有问题的地方肯定有的

还请大家批评指正!

  老子之无为与生态问题的实例分析?──关於古典的诠释与现代运用的一个尝试

  ?刘笑敢(国立新加坡大学中文系)?

  钟宏志译(国立新加坡大学中文系)

  ?

  作者按:自1997年到1999年

哈佛大学世界宗教研究中心举办了十次世界?宗教与生态问题的专题讨论会

包括基督教与生态

伊斯兰教与生态

印度教?与生态

儒学与生态等等

本文是作者参加「道家道教与生态」讨论会的论?文

英文原文将发表於哈佛世界宗教研究中心出版的专书中

[1]?

  在欧美学术界

宗教与生态问题的讨论已经成为一种新潮

著作很多

这?种讨论的兴起与Lynn?White?Jr.教授1967年在《科学》杂誌发表的一篇论文有?关

[2]该文认为当前世界的生态困境可能与基督教传统有关

因为基督教相?信上帝创造人类並赋予人类管理主宰万物的特权

该文引起科学、宗教、哲学?等各界的热烈反响

也引起非基督教传统对宗教、哲学与生态问题的相互关係?的反思

讨论古代文化的现代意义的文章已经很多

本文的不同是在诠释古典?哲学概念的基础上

试图把古典哲学的现代诠释运用到实际生活的案例分析?中

从而说明古典哲学的概念对现代生活可能产生有益的启示

这种尝试是否?可行

是否有价值

都难作定论

惟愿引起认真的讨论

由於篇幅和读者对象?的考虑

本文关於老子思想的诠释论证较为概括和简单

有兴趣的读者可参看?笔者的《老子(年代新考与思想新诠)》一书[3]

关於哲学、宗教与生态问?题的一般关係

也可参看笔者的一篇中文文章

[4]?

  

  ?一、无为:有而似无的行为方式?

  「无为」是中国古代思想中最模糊的概念之一

包含的含义可能十分複?杂

我们先来从构词的角度分析其语词意义

然後讨论它的可能的哲学意义和?实际的价值取向

?

  (1)无为:有而似无之为?

  就现代人来看

「无」就是没有

因此「无为」就是指「无所作为」

然?而回到古代

情况可能就没有那麽简单

据庞朴先生的研究

在古汉语中

?「无」字源於三个同义字

第一个是「亡」

即有而后无的意思

是有了又失?去

或将来有而尚未达到的状态

这是人们最先认识到的「无」

见於商代的?甲骨文及后来的文献

第二个同义字是「舞」

即指巫师与天地、灵魂沟通的?方式

因此

这个字就是指某物实有但却视之不见

听之不闻

在这里

其含?义可解释为「实有似无」或「有而似无」

作为这个含义的「无」

同样见於?商代的甲骨文以及周朝的

钟鼎文

第三个是「无」

与前两个字都不同

是指?绝对的空无、不存在

这是哲学意义上的「无」

出现於战国后期的《墨经》?

〈经说下〉将其解释为「无之而无」

以区别於「有而后无」的「亡」

?

  有关「无」的三种意义的确切来源还有待於词源学和考据学方面的进一步?论证

然而

对於古汉语和古代思想具有基本知识的人都不难看出

「无」有?三种含义似乎无须进一步证明

第一个无是最普通的、相对於「有」的?「无」;第三个是与实有无关的抽象概念的「无」

如果採取这两种含义

那?么无为从字面上看即是「无所作为」

而这与老子文本所提供的思想相去甚?远

老子从未主张毫无作为

只有第二个含义「实有似无」最符合老子的思?想

按照「无」的这个意义

无为就可以解释为「有而似无」的行为

「有」?说明无为並不是真的毫无作为

「似无」说明无为之为的特点

即为之於不为?之中

因此

无为也可以称作「不为之为」

[5]?

  无为的「为」字

也是古汉语中最常见的字之一

除了用作介词之外

它?最常用作动词

从功能上讲

「为」字在「无为」这个合成词里是作为名词使?用

但保留了其作为动词的含义

「为」最普通的含义就是作为、行为、动作?等

几乎泛指人类一切行为

在不同的语境中又可以随文生义

?

  究竟应该如何理解「无为」的理论含义呢?显然

无为是一个否定式词?彚

它的绝对含义是指对某些人类行为

如对过度、残忍、对抗、竞争等行为?的取消或限制

然而无为的概念也具有积极的含义

暗示一种特殊的行为方?式

即「不为之为」或「自然而为」

换言之

就是主张自然、渐进和适度的?行为方式

反对紧张、剧烈、强制性、大规模的活动

前者正是无为精神的体?现

后者则与之背道而驰

?

  以现实生活为例

在工业社会中大多数引起环境恶化的活动都显然是违背?了无为精神的

这些活动往往是大规模的、激烈的;与之相反

工业化以前的?生态环境尚没有受到如此严重的破坏

因为人类的行为往往是自然的、渐进?的

过去十几年中

印尼的苏门答腊和加里曼丹的热带雨林大火燃烧不断

人?们常常将火災归咎於刀耕火种的农耕方式

然而

林业专家说

这种传统的耕?作方式是合理的

火清除地面上的杂物

抑制杂草丛生

减轻虫害和疾病流行?的可能

同时燃灰肥沃土地

土地更加松散

有利种植

此外

土著民也不断?改变烧荒地点

约二十年後重回旧地时

森林已经复原

这种传统的农业方式?运作了千百年

並不曾给森林带来災害性影响

真正造成印尼森林大火持续不?断的主要原因是大规模、工业化的烧

垦开发

这种毁灭性的烧垦和传统的刀耕?火种完全不一样

其引发的大火几乎吞食了世界上第二大热带雨林的至少二百?万公顷的森林

而每烧毁一公顷雨林

大约一百公顷的范围都会遭受煙雾的侵?袭

煙尘波及邻近的泰国、菲律宾、马来西亚以及澳大利亚北海岸

以致演变?成国际性災难

据统计

约四万印尼人因此而感染呼吸道疾病

多达一百万人?感染眼疾

煙雾还导致海难与空难

大约有三百人丧生

[6]所有这些災害追?根溯源

都是与急切的、大规模的经济发展活动相关的

而这种活动与老子所?讲的无为精神是相违的

?

  (2)无为:一个集合式的「簇」概念?

  在《老子》中

大约还有五十个与无为意思相近的词和词组

例如:无?名、不言、不为始、弗恃、弗居、无知、无欲、不争、无私、无身、不立、勿?矜、勿伐、勿骄、无事、无心、无味、不学、不武、不怒、不敢等等

在所有?这些词彚中

无为是使用频率最高的:在十章中多达十二次[7]

而「无事」?仅出现四次

「无名」出现五次

由此可见

无为是所有这些否定式概念中最?具代表性的

?

  此外

无为可作为名词使用

这是它成为哲学概念的一个重要条件和标?准

如:?为无为

事无事

味无味

(63章)?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无为之益

天下希及之

(43章)?在这里

无为用作主语或宾语

在功能上和语法上都有别於其他类似的否定式?词语

此外

由於「为」字的字面意义相当宽泛

似乎可以指人类的一切活动?和行为

无为的含义就更为模糊

借用孟旦(Donald?Munro)教授的话来说

?无为是一个「概念簇」

是许多概念的集合

而不是一个单纯的概念

所以其?确切的含义就难以把握

[8]?

  无为一词的模糊性並不是特例

老子象大多数中国古代思想家一样

很少?给他的哲学概念下一个清晰的定义

中国哲学词彚的模糊性有弊有利

是?因其含义不确定

不利於现代人学习掌握;利

是因其没有预先定死的框架

?从而避免了人们对它的教条化运用

无为的概念也有此利

有此弊

即使我们?今天力求对无为的重新诠释或定义清楚明白

也不能期待它象自然科学的概念?一样确切

无为並非否定一切行为

而是重点否定那些强烈的直接控制和干涉?的行为方式

否定一般的世俗的价值和方法

无为的原则不是确定不移、可以?到处套用的公式

而是一种深远灵动、有赖於行动者自己去领会的智慧

?

  人类造成生态危机的行动大多都是违背无为精神的

印尼森林大火就是一?例

不仅如此

即使在环境保护运动中

如果与无为精神相违背

也会造成新?的生态失衡

甚至带来不应有的災难

一九八三年

鉴於绿色和平组织长达七?年的施压

新成立的欧洲议会立法禁止幼海豹皮在欧洲出售

此举破坏了生活?在加拿大巴芬岛的十万爱斯基摩人(因努特人)的生活

海豹对於爱斯基摩人?正如从前野牛对於北美印第安人一样

是他们的食物和基本生活的经济来源

?在禁售海豹皮以后的几年

加拿大北极圈内经济衰敝

社会福利金支出激增

?小小的克莱德里弗村

就有近乎半数人囗不得不靠救济金过活

社会问题更是?层出不穷

许多人沉迷於酒精和毒品

罪案和家庭暴力倍增

绝望导致自杀人?数增加

其中大多数是年轻男性

在禁令以前的十一年里

有四十七名自杀?者

而在此后同样长的时期内则增至一百五十二名

?

  更可悲的是

爱斯基摩人並不是为生态平衡而承受牺牲的

他们是绿色和?平组织的错误行动的牺牲品

在北大西洋冰面的格陵兰海豹数量巨大

正式列?为濒临绝种的哺乳动物有好几百种

但格陵兰海豹並不在内

且数目仍在显著?增加

保护鱼类及海洋哺乳动物的国际科学机构认为当地猎杀海豹的处理方式?是适当的

受美国政府委託调查的科学与人道机构也认为猎杀海豹所用的方法?是合适的

?

  错误不在於环保运动本身

而在於推行运动的方式

总部在温哥华的绿色?和平组织不同於主流环保团体

他们喜欢以对抗的方式来鼓吹环保

该组织总?裁罗伯特.亨特

做过新闻工作

善於製作、利用戏剧化的影象

他们摄下春?季数以千计的白毛幼海豹被猎杀的场面

将法国女明星碧姬.芭铎怀抱一隻幼?海豹的照片传遍世界

其他女明星和美国国会议员也跟著凑热闹

影像效果十?分强烈

所以罗伯特.亨特称之为「心灵炸弹」

就这样

过去二十年内

他?们卓有成效地用简单的影像

针对複杂的环境问题引导世界舆论

然而

实际?上运动的主旨已在新闻媒体的传播中迷失了方向

[9]?

  绿色和平组织成功地禁止了对幼海豹的猎杀並获得巨额捐款

但同时无情?地摧毁了爱斯基摩人的生存方式

保护了动物

却伤及人类

如果他们谨慎一?些

考虑周到一些

那麽

保护动物就不必以几十万人的生存为代价

他们玩?弄摄影技巧

乐於公然对抗

追求戏剧效果

这些都是与无为的智慧相反的

?简单化、戏剧化的运动会产生一时的轰动效应

但却常常误导人们

甚至给人?们带来災难

环境保护是一严肃複杂的课题

涉及不同的国家、地区和人们

?因此

它要求耐心、渐进和持久的工作态度

而不是对抗的戏剧化的哗众取宠?的方式

?

  (3)无为:一种价值取向的代表?

  无为一词在形式上是对人类一切行为的否定

而实际上

它只是针对「某?些」

人类社会行为

无为是老子方法论和价值论的反映

老子经常以正反成对?的概念来表达他的思想

而大多数情况下都表达了一种与世俗相反的价值取?向

例如:一般人都坚信刚强胜於柔弱

而老子却一再宣称「柔弱胜强」(36?章)、「守柔曰强」(52章)、「柔之胜刚

弱之胜强」(78章)

而且「天?下之至柔驰骋於天下之至坚」(43章);一般人相信「牡」以动胜「牝」

老?子则说「牝」可以静胜「牡」(61章);一般人崇尚「勇」、「广」、「先」?

老子却将「慈」、「俭」、「后」作为「三宝」(67章);同样的

一般人?重视「雄」、「白」、「荣」

老子则强调守「柔」、守「黑」、守「辱」?(28章);一般人追求「直」、「盈」、「新」

但老子却认为「曲」、?「洼」、「敝」更重要(22章);一般人推崇「贵」与「高」

老子则宣称?「贱」与「下」为基本(39章);一般人重视「知人」、「胜人」

而老子则?更重视「自知」「自胜」(33章);一般人用兵喜欢为「主」而「进」

老子却?主张为「客」而「退」(69章)

?

  以上这些例证所体现的似乎反世俗、反常规的取舍充分说明了老子独特的?价值取向

表面上的反世俗

实际上是为了超越世俗

虽然无为主要是对圣人?来说的

主要是提倡非传统的无为之治

但其基本精神

也适用於一般人

也?就是以反求正、以弱胜强的一般方法

但无论无为而治或以反求正都只是手?段

並不是老子的最高价值和终极目的

正如我们先前提及並将在后面加以阐?述的

自然是老子哲学的中心价值

而无为是原则性方法

在「无为而无不?为」这句名言中

老子清楚地表明了这一点:无为是一种非常规的手段

通过?「无为」实现「无不为」

其实质即是为之於不为

以超世俗的方式来处理世?俗事务

从而实现人类社会的自然的秩序与合谐

?

  作为老子方法论的表述

无为是人类社会的自然和谐之路

无为之为高於?常规之为

它意味著自然而然

虚静恬淡

不急功近利

不受世俗潮流驱使

?成之於无事

为之於无为

而与此相反

生态危机的产生正由所谓的西化、工?业化或商业化潮流所致

大多数的国家和地区都捲入了几乎同样的经济发展模?式

当西方发达国家开始反思现代化所带来的后遗症的时候

东方发展中国家?却为赶上西方的经济水平和生活方式施行庞大发展计划

而陷入激烈的经济竞?争

印尼便是其中之一

事实上

是高速的经济发展欲求点燃了森林大火

?1997年

印尼总统曾提出立法禁止蓄意烧林

但最终没有下文

因为正是政府?的许多政策直接导致大规模的烧垦开发

当时政府正鼓励农场主加倍扩展他们?

的油棕树种植面积

加里曼丹中心地带的大火燃烧地

原是大片密林

政府却?计划改造为稻田

大火自然是获得土地的最迅速、最省钱的方法

传统的刀耕?火种方式显然是太慢了

在过去的两三年里

苏门答腊岛和加里曼丹的许多的?大农场和林场都因此而变成了稻田

?

  没有人有权指责印尼政府大规模迅速发展本国经济的雄心

许多发展中国?家都急於赶上西方发达国家

中国也曾在五十年代后期发起了「大跃进」运?动

最终演变成了一场災难

至少三千万农民死於饥荒

苏哈托和毛泽东发展?本国经济的初衷都没有错

悲剧的根源之一是过於急切的心情和激烈脱轨的方?式

不管人们嘴上怎样讲

一般情况下大多数人都喜欢这样一个简单化的公式?:越多越好

越快越好

越大越好

今天

在面对全球化发展的挑战和压力?下

老子无为的智慧也许可以帮助我们多一点长远的考虑

多一份耐心和信?心

使我们在积极、亢奋的状态中仍能保持冷静、从容和自信

?

  ?二、无为:理论根据及其意义?

  本节讨论无为在老子思想体系中的位置和重要性

老子为什么主张实行无?为?无为与老子哲学的其他部分关係如何?老子的这些论证对今天环境问题的?探讨有何启示?为了回答这些问题

我们要分别讨论无为与道、自然以及辩证?法之间的关係

?

  (1)道:无为的贯通性基础?

  道是老子哲学的最高概念已是共识

作为宇宙的总根源和总根据

道在某?种程度上相当於西方哲学的形而上学或宇宙论、本体论的概念

不同的是

在?中国哲学中

没有形而上和形而下、存在和价值、实然和应然的截然区分

道?的概念贯穿了宇宙、社会和人生

它既是超越的

又是内在於万物的

所以我?们说道是无为的贯通性的基础

作为人类行为之根据和终极关怀之对象

道类?似於上帝

但区别在於道本身是无意志、无情感、无目的的

道生养万物而不?自居有功

老子说:?

  道生之

畜之

长之

育之

亭之

毒之

养之

覆之

生而?弗有

为而弗恃

长而弗宰

......是谓玄德

(51章)?这一段充分说明道与上帝的概念不同

上帝创造了世界和人类

因而他自认为?是「人类之父」

而道则不然

道並不强调自己伟大或重要

《老子》反复强?调了道的这一特点

?

  在通行本中

老子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37章)

在帛书本中此句作?「道恒无名」

在竹简本中作「道恒亡为也」

虽然表述不同

但都揭示了无?为的原则与道的密切关係

正如前文所说

无为其实是一系列否定式概念的集?合

无名本是无为的题中应有之义

「道恒无名」的说法支持的也是无为式的?行为方式

不同版本

的文字虽有不同

但都清楚地表明无为是道的重要特征

?而道是无为的类似於形而上的基础

因此实践无为的同时也就是履行道的精?神

除了字面上所表述的道与无为之间的关係外

人们以道为依据实行无为还?有更深层的含义

道视之不见

听之不闻

搏之不得

换言之

道是超越人类?的一切感知能力的

是超越一切有限之存在的

西方的哲学家和神学家就形而?上的问题建立了许多特定的理论和假说

如:范型(form)、理念(idea)、?上帝

而老子仅仅提出了类似於宇宙总根源和总根据这样一个模糊的概念:?道

老子的态度是相当理性的:宇宙万物之间存在著某种显而易见的一致性

?必然有著共同的基础和缘由

但我们不知道也不可能确切地知道它究竟是什?么

如何存在

如何运作

道正是用於指代这个我们不可能完全把握的终极之?物

代表著这个世界不可直接感知的总根源

?

  道与上帝、与科学精神之间有著根本的不同

人类是上帝的产物

上帝赋?予了人统治世界的权利

人类知道上帝的意图

並且他们自信科学技术可以无?限地开发利用周围的自然界;然而作为万物总根据的「道」

却反复强调宇?宙、自然界及人类自身永远无法探明的神秘性

事实上

老子的道暗示了人类?认知的局限性

人类不是全知全能的

人类只是宇宙与自然界的一部分

人类?不应该、也不可以不计后果地为所欲为

相反

以无为的原则谨慎行事

保障?事物自身的自然发展

维繫宇宙万物的和谐

是十分重要而且有益的

?

  今天

我们所面临的大多数生态问题

如污染、资源匮乏以及环境恶化?等

都是始料未及的

我们所做的每一件事都可能产生不期的后果

我们无可?避免地要承担许多我们没有预料到的後果

在印尼森林大火这个实例中

印尼?政府的疏漏之一便是没有预见到厄尔尼诺现象对大火的影响

印尼常常是处於?强热气流中心带

上昇的热气流运动形成的雨云

有助於降雨控制大火

但?是

当厄尔尼诺现象出现时

穿过赤道太平洋的风和海流会出现逆转

常规模?式就被打乱了

而1997年的厄尔尼诺现象则是本世纪以来最强烈的一次

从五?月到九月

滴雨未落;从十月到下年三月的雨季

降雨量又大大少於往年

同?时延长的旱季又加剧了火势

所有这些都是政府未能预见到的

更没有人预见?到煙雾災难的国际性蔓延

?

  在爱斯基摩人这个案例中

当海豹皮禁售令的严重后果逐渐显现的时候

?绿色和平组织人员毕卡维曾对这些爱斯基摩人说:「你们有权批评我们

甚至?生我们的气

但这场运动对你们的冲击是我们事先没有想到的

」我们相信他?说这些话是真诚的

然而正

是我们无意的行为造成了太多太多的环境困境和人?类悲剧

我们不应该只是满足於良好的愿望並以之作为我们过失的借囗

无为?的精神是有著普遍意义的

即使在环保运动中

我们同样可以实践自然无为的?原则

避免以一种新的失衡代替另一种失衡

?

  (2)辩证法:无为的经验基础?

  「无为而无不为」(48章)的观点表达了老子的辩证法思想

在中国哲学?中

辩证法思想相当丰富

老子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系统地提出辩证法思想的?哲学家

老子的辩证法在老子哲学体系中实在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没有老子?的辩证法

老子对自然的追求、对无为的强调就都无法理解了

道的弱之用、?反之动也都失去现实的根据和意义

如果说

自然、无为、道是老子最主要的?概念

那么这些概念的经验基础就都在他的辩证法当中

?

  辩证法讨论的是对立双方的辩证统一

老子非常善於从对立面相互联繫的?角度来思考和提出问题

老子的辩证法思想就表现在大量使用的正反成对概念?的相互联繫上

首先

是对立面之间的相互依存

例如祸与福:?祸兮福之所倚

福兮祸之所伏

(58章)?第二章中有更多类似的例子:?天下皆知美之为美

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

斯不善矣

?故有无相生

难易相成......前后相随

?老子在这里表达了美丑、善恶、难易、前后等相互依存性

我们不可能取其一?方而舍其另一方

所以

可以想见

从长远与整体来看

我们行为的负面效应?也同样是不可避免的

?

  第二

是对立面之间的相互转化

如?正复为奇

善复为妖

(58章)?曲则全

枉则直

洼则盈

敝则新

少则多

多则惑

(2章)?老子又说:?不自见

故明;不自是

故彰;不自伐

故有功;不自矜

故长

?(22章)?谦受益

满招损

祸福无常

事物的正反面常常互为逆转

正如「塞翁失马」?的故事所揭示的那样

今天

经济高速发展带来环境的恶化也给我们同样的启?示

在人类社会和自然界中

事物往往会走向我们愿望的反面

这也从另一方?面论证了无为的合理性

印尼森林大火就是这样一个事与愿违的例子

?

  1995年

苏哈托宣佈

政府计划将加里曼丹中部一百万公顷的泥炭森林平?为稻田

泥炭易燃

可用作燃料

在加里曼丹森林地面下的泥炭已有一万年的?历史

远至最后一个冰川季末期

有些地方更是深达二十米

大火引燃了这些?大量积存的泥炭

就变成了地下火

长年不熄

熏烧不止

无法扑灭

其产生?的煙雾又大大超过一般的森林大火或石油大火

这也是1997年的大火演变成国?际性煙雾災难的原因

事实上

这场大火比人所皆知的1991年科威特油井起火?造成的煙雾严重得多

只是

没有引起西方新闻界的足够关注

?

  同样

在爱斯基摩人的案例中

保护动物和生态平衡的意愿却导致了爱斯?基摩人原有的基本生活方式遭受破坏的不幸遭遇

我们从中应该吸取教训

生?态环境的平衡作为一个整体涉及许多方面

我们不能只取一面

不及通盘

而?且

我们也要考虑到正反互转的可能性

以避免与愿望相反的结局出现

就此?来说

老子的辩证法

仍然是我们可以借用的智慧的资源

?

  (3)自然:无为的价值取向?

  无为的概念在老子哲学中的重要性

在於它是实现自然这一中心价值的基?本手段

老子在25章中讲到:「人法地

地法天

天法道

道法自然

」在这?里

人的地位是值得探究的

传统的道家和儒家都认为人应尊敬天地自然之?化

人定胜天的理论並不是中国传统思想的主流

事实上

在古代中国

天、?地及自然现象常常被作为人类生活、道德和政治理论的形而上基础

是人事之?根据

这是与Lynn?White,?Jr.所批评的西方基督教以人为大自然的主宰的主?流传统是截然不同的

?

  上述引文的重心在最后一句:道法自然

自然作为老子哲学核心价值的重?要性在这里体现得最充分

人、地、天、道都效法自然

所谓效法只是一种拟?人的说法

事实上

地、天、道都是无欲无求的

全段强调的重点其实是两端?的人与自然的关係

即人类应该效法自然的秩序

追求自然的价值

在这里

?自然不是自然界

而是老子哲学的最高价值和原则

指的是人类社会与整个宇?宙自然和谐的原则和状态

?

  与强权和失序相比

自然和谐显得尤为可贵

人类天性更倾向於自然的秩?序

自然唯有通过实践无为的原则而实现

而无为则是在自然的价值中彰显其?意义

老子在64章中讲到:?为者败之

执者失之

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

无执故无失

?是以圣人欲不欲

不贵难得之货

?学不学

复众人之所过

?能辅万物之自然

而不敢为

(64章)?这里

前半部分揭示无为的一个效果

就是避免为而败

执而失;后半部分则?指出了无为的一般形式

即「为不为」

例如圣人「欲不欲」、「学不学」、?「不贵难得之货」、「不敢为」等;最后一句指出了无为的积极目的:即维繫?天下万物的自然而然的状态

也就是宇宙万物之间和谐共处的关係

这就是老?子理想中的自然的本质

对现代人而言

这显然也是一种理想的生态环境

?

  无为引领我们进入自然的和谐

而激烈的大规模的行为却常常破坏这种自?然的和谐

在印尼大火的个案中

土著人世世辈辈以传统的刀耕火种为生

与?森林和谐共处

然而

从五十年代到八十年代

在政府的大规模「集团移民计?划」指导下

有七十三万户家庭迁入热带雨林

除了这种人为的人囗增长外

?新移民对森林生态

对刀耕火种知之甚少

但是为了生存

为了利益

他们毫?无顾忌地砍烧森林

营造农地

传统的耕植者烧掉一公顷森林即可维生

现代?的农场主则需要烧掉一千公顷

所以

从移民计划实行以来

森林就以每年二?十五万公顷的速度锐减

?

  在爱斯基摩人的个案中

猎豹者猎杀海豹只是为了基本生存

而並非为了?牟取暴利或炫耀浪费

这大体上是一种自然和谐的状态

是绿色和平组织的宣?传鼓吹破坏了这一状态

虽然他们的初衷是无可非议的

但事实告诉我们

即?使在环境保护运动中

如果以反对自然与无为的方式推行

其本身也会破坏自?然的和谐並导致人与环境之间的另一种不平衡

? ?三、无为:制约与超越?

  对於道家圣人而言

无为是一种自然而然的实践和生活表现

真正的道家?应该是无需自我约束就能实践无为的原则

但对一般人而言

实行无为则意味?著对其行为的必要的制约:一方面是对外在行为的制约

一方面是对内在行为?的制约

外在制约可概括为不争不先

内在制约则可以概括为不有不恃或无身?无欲

对普通人而言

内在约束是尤为重要的

需要指出的是

无为所要求的?制约並不是不求进取、消极被动的态度

实际上

无为所要求的制约是为了达?到一般的行为原则和方式所不能达到的更高的目标

是一种超越世俗的更高的?原则

?

  (1)无为:对外在行为的制约?

  无为明显地要求人类对外在行为的有所约束

这种原则可以概括为不争不?先

即使是不得已捲入竞争、战争、对抗等行动

其行为方式也体现了非世俗?的自我只有和超越

这是老子关於无为的论述的主要部分

第六十八章写道:?故善为士者不武

善战者不怒

善胜者弗与

善用人者为之下

?是谓不争之德

是谓用人

是谓配天

古之极也

?所有这些「不武」、「不怒」、「弗与」、「为之下」都是无为的外在表现

?其内在精神就是「不争之德」

是配天之道

这里老子把无为的原则推广到战?争的行动中

可见无为的原则有其普遍性

另一方面也再次证明

无为決不是?不作事

而是以特殊的方式

即有而似无的方式来作事

把人类之间的冲突

?包括战争行动中的冲突及其严重後果减到最少

?

  老子的「三宝」也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第六十七章讲到:?我有三宝

持而保之

?一曰慈

二曰俭

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在英文中

「慈」被译成「deep?love深爱」

「compassion同情」

?「gentleness温和」

「motherly?love母爱」

「commiseration怜悯」

?「pity」和「love爱」

在某种程度上

这些翻译都是正确的

慈」的基本?含义是「爱」

但慈比爱更深切、温厚、广大

接近於马斯洛(Maslow)的?「道家式的客观性」(Taoist?objectivity)

即主张人们以赤诚坦白之心待?人待己

对於深爱之人不要强求

因为深爱而顺其自然

这也是符合无为原则?的

[10]第二宝是「俭」

「俭」与「啬」同义

要求俭以治人

俭以治?身;第三宝是「不敢为天下先」

意指「不争先」或「虽先而不自居於先」

?简言之

就是不争

不主动妄求

?

  确实

如果少一些竞争

人们便会少受一些災难;如果不得不参与竞争

?也应有清醒的头脑和超越的精神

在印尼个案中

政府希望在经济上尽快赶上?西方发达国家

这个目标本身並没有错

然而

问题是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参与这场被称为「现代化」的全球竞争

他们已经没有耐心去渐进、全面、自?然地发展经济了

结果也导致亚洲的自然环境日益恶化

自然资源迅速减少

?在爱斯基摩人的个案中

绿色和平组织试图比其他环保组织表现得更好而引人?关注

结果它确实在动物保护领域拔了头筹

却忘记了动物保护的更高层的目?的

即人与大自然的和谐

可见

在竞争的氛围中

人们往往会变得盲目、片?面和浅见

这並不是要全面否定自由竞争的意义

而是要指出全球化的资本主?义所带来的剧烈竞争

的确有其破坏性的一面

应该引起我们的注意

而道家?的无为的原则对於预防或消解剧烈竞争所带来的恶果会有一定的价值

?

  (2)无为:对内在行为的制约?

  除了对外在行为的约束

无为也要求对内在活动的约束

如欲望、虚荣?心、野心等

老子反复提到圣人的超然恬淡

这里我们仅以有关圣人行为的一?段为例:?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

行不言之教

?万物作焉而不辞

生而不有

为而不恃

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

是以不去

(2章)?这就是圣人之无为

儘管他保护万物的繁荣

但不有、不恃、不居功

而且因?为他不争

所以天下也就无人能与之争

现实中

许多冲突都是名利之争引起?的

而实行无为之人则不有不恃

无欲无求

许多災难

包括环境危机

都是?和人的欲望密切相关的

所以老子说:?祸莫大於不知足

咎莫大於欲得

?故知足之足

常足矣

(46章)?正常的情形下

有欲望是自然合理的

但是如果欲望过分发展和膨胀

则会感?到不满足

不满足的心态不加控制

那就有可能酿成大祸

?

  在印尼的个案中

众多农场主不断烧火

无所顾忌

甚至置总统禁令於不?顾

正是利益使然

对财富和成功的私欲是烧火者不能自我节制的主要原因

?在前工业社会

人们对衣食需求不高

物质财富的积累也很有限

过多的实物?储存没有可能

也没有

意义

然而

在现代金融体系中

财富以帐户数字的形?式出现

可以迅速累积和无限膨胀

刺激了人们无限的欲望

在爱斯基摩人的?个案中

对於绿色和平组织来说

成功意味著更多的捐款

而这似乎远比人与?自然间的平衡更为重要

於是

保护环境的目的蜕变成为实现欲望的手段

最?终演变成一场悲剧

?

  (3)无为:最适当的行为方式?

  通过上文的分析

我们不难看出

儘管无为的字面形式是否定的

而实际?上却意味著更高水平的积极的追求

一般的作为只是作为

並没有什么特别的?含义

但无为式的作为不同

在「无为而无不为」这句名言中

可以看出无为?是实现至高至美境界的手段

老子在第四十八章中写道:?无为而无不为

取天下常以无事

及其有事

不足以取天下

?老子深信

无为之为高於常规之为

对一般人而言

不用武力而战胜一个邦国?是匪夷所思的

然而在春秋时期的史实中却不乏其例:某些国不动一兵一卒而?得到其他国或邑

因为对方内部自愿投诚或不攻自败

[11]在老子看来

以?武力征服天下是不可取的

很多人会死於战争

所以

即使战胜了

也要「以?丧礼处之」

因此

以无事取天下才是最隹途径

显然

这是更高的要求

需?要超越常人和常规的胸襟、眼光和气度

所以

无为看起来似乎是消极的制?约

实际上是更高的追求

是一种超越

老子又说:?天下之牝

天下之交也

牝恒以静胜牡

为其静也

?故大邦以下小邦

则取小邦

(61章)?「下」、「静」、「牝」

所有这些都是与世俗的价值观念相反

而与无为原?则一致

是老子大力推崇的

是要达到常人所难以想像的效果

?

  老子还提出一个著名的命题

「柔弱胜刚强」

以此来论证无为之益

常?人在比较事物正反对立两面的时候

往往是浮浅而短视的

所以只能想到石头?比水要硬

殊不知

天长日久

却能水滴石穿

同样

空气和风是天下至柔之?物

然而却能无坚不入

所以老子说:以柔克刚

以弱胜强

柔弱胜刚强

这?正是老子思想的独特之处

?

  实际上

无为追求的是一种近乎完美的境界

以现代的语言来说

无为意?味著以最少的投入来换取最大的成果

在老子所描述的理想社会中

百姓安居?乐业

最圣明的君主实行无为之治

百姓仅仅知道他的存在

而不必理会他的?存在

更不必歌颂他的功德

(17章)道家圣人的职责只是「辅万物之自?然」

(64章)这並非乌托邦式的空想

而是老子关於理想的社会管理方式的?一种嚮往

?

  即使最高理想不能实现

从消极的或最低的效果来说

无为的原则也有助?於防止失败或走向反面

无为至少可以避免无可补救的错误和损失

人非圣?贤

孰能无过?一个人越是举足轻重

越有可能犯严重错误

无为的智慧对決?策者尤为重要

所以

老子将圣人作为无为的行为主体

因为身居高位、拥有?实权者更需要周密考虑

谨慎決策

不幸的是

现实往往正好相反:決策者常?常自视高明

好大喜功

以致带来人为的災难

毛泽东号召「以粮为纲」

人?们将牧场和湖泊改造为农田

结果造成了数百万公顷的沙漠和沼泽

並影响到?水土保持和防洪防涝的基本需要

苏哈托希望到2000年将油棕树种植面积翻番?达到五千五百万公顷

结果是烧毁了与威尔士面积一样的一片热带雨林

在爱?斯基摩人的案例中

也只有有权势的人物才可以调动国会议员、政治家、演?员

才可以给欧洲议会施加压力

?

  一般说来

人类的错误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努力不够引起的

另一类?是过分的行为造成的

前者是容易补救的

因为至少没有浪费资源;而后者则?是难以补救的

象中国的「文革」

印尼大火以及爱斯基摩人的遭遇

其後果?之严重

其补救之困难是无可想像的

因此

无为不仅是追求理想境界的原?则

也是避免人为災难的有效途径

?

  总之

无为意味著对人类自身的外在行为和内在意识的制约

而制约的目?的是为了达到更高的目标

因此

无为不仅不是消极的

而且是更为积极的

?是超越的

无为決非指悲观、逃避、退缩

一般人望文生义的理解

並不能反?映老子思想的真谛

事实上

实行无为原则是对人类的勇气、信心和智慧的更?大挑战

只有真正的强者才可以和敢於实行无为的原则

从而通向自然的合谐?与自然的秩序

这当然也有利於克服生态困境、实现生态平衡

?

  ?注释:?(1)Norman?J.Girardot,James?Miller,and?Liu?Xiaogan,eds.Taoism?and?Ecology,Cambridge,MA:Harvard?University?Center?for?Study?of?World??Religions,2000.?(2)Lynn,Jr.White:"The?Historical?Roots?of?Our?Ecologic?Crisis,"?Science?Vo.155

No.3767

1967.(10

March)

pp.1203-1207

?(3)《老子(年代新考与思想新诠)》

台湾:东大图书公司

1997年

?(4)〈试论道家思想在当代社会的发展与应用问题〉

载北京大学哲学系编?《中国哲学的诠释与发展──张岱年先生九十寿庆纪念论文集》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9

页355-377

?(5)关於「无」的三种意义

见庞朴「说『无』」一文

见深圳大学国学研究?所主编的《中国文化与中国哲学》

北京:东方出版社

62-74页;也见於庞?朴《一分为三》一书

深圳:海天出版社

270-283页

?(6)本文有关印尼森林大火案例资料

主要根据"Indonesia?Ablaze:the?Forests?Are?Burning?Again,"The?Straits?Times

March?29,1998

p.40;?Nathan

Dominic:"The?ball?is?in?Jakarta's?Court"

The?St

raits?Times

April?4

1998

p.56;Nichol

Janet:"Bioclimatic?impacts?of??the?1994?Smoke?Haze?Event?in?Southeast?Asia"

Atmospheric?Environment?Vol.31

No.8

pp.1209-1219

1997;郭艳春:「燃烧的地平?线」《联合早报》

1998年4月13日

作者在此感谢Dr.Jessie?Poon

the?department?of?Geography

the?State?University?of?New?York?at?Buffalo?为本文提供有关资料

?(7)在帛书本中

「无为」在七章中出现九次

在新发表的竹简本中

无为多?作亡为

出现七次

不过竹简本的字数只是通行本的三分之一强

?(8)参见Donald?J.Munro:The?Concept?of?Man?in?Contemporary?China.?Ann?Arbor

MI:The?University?of?M?Michigan?Press.1977.pp.26-5?(9)本文有关爱斯基摩人案例资料

根据

John,?Dyson:"The?Seal?Hunter's?Tale"

Reader's?Digest

January

1997

pp68-74

?(10)A.H.?Mas?low

The?farther?Reaches?of?Human?Nature.?Penguin??Arkana

1993

?(11)关於老子「以无事取天下」的实际含义

请看笔者〈老子「以无事?『取』天下」考〉一文

将发表於台北《汉学研究》

???


相关文章

  • 爱因斯坦与老子科学发现方法论的相似与区别
  • 第21卷第10期 200 自然辩证法研究 StudiesinDialecticsofNature V01.21.NO.10 Oct.,2005 5年 1 0月 文章编号:1000-8934(2005)10-0103-05 爱因斯坦与老子科学 ...查看


  • 道教入门必读的基本书籍
  • 本目录著录2007年中国大陆.台湾.香港及澳门出版,具有国际标准书号(ISBN)的中文道教书籍. 1. 道教神仙戏曲研究 作者:王汉民 丛书:- 出版项: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年. 国际书号:[1**********]36 2. 道 ...查看


  • _天人合一_哲学思想在中国园林中的体现
  • 第5卷 第1期 2006年3月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Beijing F orestry University (S ocial Sciences ) V ol. 5 N o. 1Mar. 2006 &quo ...查看


  • 老子思想的世界性和现代意义
  • 作者:白奚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 2000年09期 老子思想的最深刻之处,在于他在人类文明发展的早期就揭示了文明发展的副作用,并对此进行了全面的反思.儒家的忧患意识经常为人们所称道,而以老子为主要代表的道家对人类文明进步的反思,实质上也 ...查看


  •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 道"对于天地万物的生化养育,虽然是一种创造制作的活动,却又纯粹是出于无目的无意图的自然而然 道没有什么目的,想花朵.树木,不经过人为的东西就可以浑然天成,改开花就开花,改结果就结果.告诉人们,人应该去除人为话的东西,想自然学习,自 ...查看


  • 浅析中国古典管理思想
  • 2009年12月第31卷 增刊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Journa l o f Ch i na Three Go rges U n i versity(H u m an iti es&So cial Sciences) D ...查看


  • 学习古典.结合实际--[老子]读后感
  • 文/房桂花 <老子>,又称<道德真经><道德经><老子五千文>. 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李耳(似是作者,注释者.传抄者的集合体)所传写,是道家 ...查看


  • [道德经]蕴含的教育思想
  • <道德经>蕴含的教育思想 张 次 愚 老子不像孔子,从事民间教育多年,"弟子三千, 贤人七十二",教育思想为人称颂,拥有教育家的头衔.过去我曾认为"自然无为"是要人们听任自然无所作为,老子 ...查看


  • 道家思想之精髓及其对现代社会的启示_蒋桂磊
  • 科技信息○高校讲坛○SCIENCE&TECHNOLOGYINFORMATION2009年第19期 道家思想之精髓及其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蒋桂磊1王志银2 (1.新疆农业大学中国语言学院新疆乌鲁木齐830000:2.新疆财经大学中国语言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