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归纳

北师版一年级教材分析

第一项:一年级上册教材知识领域结构图

可爱的校园(数数)——由第一单元前移

第一单元 生活中的数

第二单元 比较

第三单元 加减法(一)

第七单元 加减法(二)

第八单元 认识钟表

位置与顺序

认识物体更名为认识图形

统计与概率 第四单元 分类

综合与实践 (删除了)大家来锻炼 迎新年

调整为 数学好玩

1.3 1.4

第二项:各单元知识点分解

2.1 第一单元知识点分解

可爱的校园---(数数)

生活中的数

1. 快乐的家园---(10以内数的认识)2课时:基数 、序数 2. 玩具---(1~5的认识与书写) 3. 小猫钓鱼---(0的认识与书写) 4. 文具---(6~10的认识与书写)2课时:试一试10的认识 新增:5. 快乐的午餐——分餐具中比多少,体会一一对应思想

6.动物乐园——认识“>”“

可爱的校园(数数):1. 按一定顺序手口一致地数出每种物体的个数。

2. 能用1-10各数正确地表述物体的数量。

快乐的家园(10以内数的认识)(2课时)

1. 能形象理解数“1”既可以表示单个物体,也可以表示一个集合。

2. 在数数过程中认识1-10数的符号表示方法。

3. 理解1~10各数除了表示几个,还可以表示第几个,从而认识基数与序数的联系与区别:基数表示数量的多少,序数表示数量的顺序。

玩具(1~5的认识与书写)

1. 能正确数出5以内物体的个数。

2. 会正确书写1-5的数字。

小猫钓鱼(0的认识)

1. 认识“0”的产生,理解“0”的含义,0即可以表示一个物体也没有,也可以表示起点和分界点。

2. 学会读、写“0”。

文具(6~10的认识与书写)

1. 能正确数出数量是6-10的物体的个数。

2. 会读写6—10的数字。

快乐的午餐(分餐具比多少)

1. 体验“同样多”、“多”、“少”、“最多”、“最少”的含义。

2. 学会用“配对”进行比较,从而体验“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

3. 学会用“数数”进行比较,掌握比较谁多谁少的两种策略。

动物乐园(认识“>”、“<”、“=”)

1. 通过比较具体数量多少的数学活动,获得对“>”、“<”、“=”等符号意义的理解,学会写法。

2. 学会用“>”、“<”、“=”这些符号表示10以内的数的大小。培养学生的“有序”思维。

2.2

比较 过生日(比大小与比多少)

1. 体验 “多”、“少”、“最大”、“最小”的含义。

2. 学会比较的策略,体会“转化”的数学思想。

3. 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丰富学生的活动经验。

下课啦(比高矮、比长短)

1. 长短、高矮、厚薄都属于物体长度的比较的问题,只是在实际生活中,人们习

惯把水平放的物体的长度比较叫比长短,把垂直摆放的物体达到长度的比较叫比高矮。把扁平的物体上下距离的比较叫比厚薄。它们的比较方法是相通的。

2. 认识高矮的区别,知道比较高矮、长短、厚薄时要在起点相同的情况下才能正确比较。

3. 知道高矮比较的相对性

跷跷板(比轻重)

1. 经历比较轻重的过程,体验一些具体的比较方法及轻重的相对性

2. 初步体会借助工具确定轻重的必要性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

3. 间接比较轻重,渗透了等量对换的思想,对学生说具有一定的难度,不要求所有的学生都能独立完成。

2.3

加减法(一) 1. 初步了解加法的含义,会读、写加法算式,感悟把两个数合并在一起求一共是多少,用加法计算;

2. 初步尝试选择恰当的方法进行5以内的加法口算。

3. 第一次出现了图形应用题,要让学生学会看图形应用型题目,理解题目的意思。

4. 初步感知从不同的观察角度出发,会列出不同的算式,从而形象直观的说明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位置,得数不变。

5. 鼓励学生根据图意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时,可以出现两个不同的算式,并比较

两个算式的异同。

还剩多少(减法的认识)

1.会读写减法算式,能说出减号的意义,理解减法的计算方法。

2. 能正确理解图意,并根据图意写出减法算式,从而学会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感悟从一个数里去掉一部分求另一部分用减法计算。

可爱的小猫(得数是0的减法)

1. 进一步体会减法含义,理解得数是“0”的减法算式的意义。

2. 提高5以内数减法的计算能力。

3. 会把加法算式转化减法算式。

猜数游戏(6的加减法)

1. 学会“6”的加减法, 感知并了解加减法之间的相互联系。

2. 根据图意能列出“一加一减”两道算式。

3. 正确口算“6”的加减法,并能表达算式的含义。

4. 在数的组成的训练中培养学生思维的有序性。

背土豆(7的加减法)

1. 学会“7”的加减法, 感知并了解加减法之间的相互联系。

2. 根据图意能列出“一加一减”两道算式。

3. 正确口算“7”的加减法,并能表达算式的含义。

4. 在数的组成的训练中培养学生思维的有序性。

可爱的企鹅(8和9的加减法)

1. 在具体情境中有序地写出8、9的不同的加减法算式。体会加减法之间的联系。

2. 正确口算“8”和“9”的加减法。

3. 巩固“6~9”的加、减法。

小鸡吃食(10的加减法)

1. 从实际问题抽象并整理出10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

2. 正确熟练地口算10的加减法

乘车(连加、连减与加减混合运算)

1. 知道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算式的含义和“从左到右”的运算顺序。

2. 掌握连加、连减、加减混合式题运算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

2.4 第四单元知识点分解

一起来分类(2课时)

1. 让学生经历整理分类的过程,学会按一定标准或自定标准进行分类,体验整理分类的必要性 。

2. 让学生懂得把图形按一定的标准放在一起就叫分类。

3. 让学生自主选择某种标准对事物进行比较、分类活动,体验分类结果在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让学生懂得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有不同的分类结果。

4. 初步养成有条理地整理事物的习惯;在分类的活动中,培养学生观察力、判断力,动手操作能力。

2.5

前后(前后的位置关系)

1. 注意用前、后等词语描述物体的顺序与描述物体的准确位置两者之间的区别。

2. 鹿在最前面,谁在它的后面?这个答案不唯一,不仅仅有一个松鼠,还有兔子、乌龟和蜗牛都在鹿的后面。

3. 注意让学生会用前、后等词语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上下(上下的位置关系)

1. 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上下”的相对性。

2. 能用语言表达实际情境中物体的“上下”位置关系。

左右(左右的位置关系)

1. 能用语言描述物体的左右位置关系。

2. 能在情境中体会左右位置的相对性。进一步再体会:两人如果面向同一方向,他们所看到的左右位置与顺序是一致的;如果面对着面,他们看到的左右位置与顺序是相反的。

教室(前后、上下、左右综合应用)

综合运用前面三课所学的知识,进行物品的位置与顺序的描述活动

2.6

认识图形(立体图形的认识)

1. 对立体图形有一定的感性认识,直观辨别物体的四种形状及其名称。

2. 能对简单的几何图形进行分类。在具体的分类活动中,知道可以选择很多不同

的标准对物体进行分类,教材只呈现按大小和形状的标准分,是因为它们都是几何研究的对象。

我说你做(立体图形认识的练习)

这个数学活动,对“说的”和“做的”都有一定要求:说的一方要清晰、有条理地描述眼前立体图形的相对位置与顺序;做的一方则要根据听到的信息,一边在头脑中建构空间图形的表象,一边用相应立体图形的模型把它摆出来。双方还要就做的与说的是否一致进行确定。

2.7

加减法(二) 古人计数(11~201. 在摆一摆、数一数、捆一捆活动中,让学生认、读、写11~20各数。掌握20

以内数的顺序、大小以及数的组合。

2. 计数器表示数的方法是摆小棒表示数的方法的简化和抽象:计数器上的数的“十位”与“捆”对应,“个位”与“根”对应。这次抽象形成了极为重要的位值概念。注意区分“十进制”与“位置值”。

3. 认识一个新的计数单位“十”,知道“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十位。”

搭积木(十几加(减)几的不进(退) 位加减法)

1.用形象的积木,帮助学生认识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理解顺数做加法,

倒数做减法。)

2. 学习20以内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计算方法都是先在个位上加或减,然后再与十位上相加或相减。

有几瓶牛奶(9加几的进位加法)

1.通过问题的解决,让学生学会“9+?”的进位加法。

2. 理解凑十法的简便性。(把与9相加的另一加数分解成1和几,使9和1凑成10,再用10加上剩余的数,就是“9+?”的凑十法。

3. 直接对进位加法的算式进行计算,以作为巩固练习。

有几棵树(8加几的进位加法)

1.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9+?”的经验探索“8+?”的计算方法。

第一种方法:把8凑10,分解另一个加数。

第二种方法:把8分解,将另一个加数凑成10。

2. 进一步理解“凑十法”。

3. 正确熟练地口算8加几。

有几只小鸟(7加几等的进位加法)

1.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9+?”、“8+?”的经验探索“7+?”的计算方法。

第一种方法:把7凑10,分解另一个加数。

第二种方法:把7分解,将另一个加数凑成10。

2. 进一步理解“凑十法”。

3. 正确熟练地口算7加几等。

2.8 第八单元知识点分解

认识钟表(小明的一天)

1. 初步认识钟面,知道钟面的数字以及长短针的作用,知道指针转动的方向。

2. 正确认读钟面上整时、半点的时刻。并说出时针和分针在整时和半点的指向特点。

3. 了解计时的书写方法。

2013—2014学年度第一学期一年级数学教学进度计划

一、教学总体目标

(一) 数与代数

1、会认、会读、会写0到20的数,会用它们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

2、认识“>”“

3、会比多少、比高矮、比轻重,体验“比”的方法的多样性与合理性。

4、能正确计算10以内数的加减法,逐步达到熟练口算。

5、能正确计算20以内数的加法和不退位加减法,逐步达到熟练口算。

6、经历“数学好玩”的主题实践活动,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与自信心。

(二)空间与图形

1、会用前后、上下、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2、能直观辨认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立体图形。

(三)统计与概率

1、能按照给定的标准或选择某个标准对物体进行比较、排列和分类。

二、教学进度表

北师版一年级教材分析

第一项:一年级上册教材知识领域结构图

可爱的校园(数数)——由第一单元前移

第一单元 生活中的数

第二单元 比较

第三单元 加减法(一)

第七单元 加减法(二)

第八单元 认识钟表

位置与顺序

认识物体更名为认识图形

统计与概率 第四单元 分类

综合与实践 (删除了)大家来锻炼 迎新年

调整为 数学好玩

1.3 1.4

第二项:各单元知识点分解

2.1 第一单元知识点分解

可爱的校园---(数数)

生活中的数

1. 快乐的家园---(10以内数的认识)2课时:基数 、序数 2. 玩具---(1~5的认识与书写) 3. 小猫钓鱼---(0的认识与书写) 4. 文具---(6~10的认识与书写)2课时:试一试10的认识 新增:5. 快乐的午餐——分餐具中比多少,体会一一对应思想

6.动物乐园——认识“>”“

可爱的校园(数数):1. 按一定顺序手口一致地数出每种物体的个数。

2. 能用1-10各数正确地表述物体的数量。

快乐的家园(10以内数的认识)(2课时)

1. 能形象理解数“1”既可以表示单个物体,也可以表示一个集合。

2. 在数数过程中认识1-10数的符号表示方法。

3. 理解1~10各数除了表示几个,还可以表示第几个,从而认识基数与序数的联系与区别:基数表示数量的多少,序数表示数量的顺序。

玩具(1~5的认识与书写)

1. 能正确数出5以内物体的个数。

2. 会正确书写1-5的数字。

小猫钓鱼(0的认识)

1. 认识“0”的产生,理解“0”的含义,0即可以表示一个物体也没有,也可以表示起点和分界点。

2. 学会读、写“0”。

文具(6~10的认识与书写)

1. 能正确数出数量是6-10的物体的个数。

2. 会读写6—10的数字。

快乐的午餐(分餐具比多少)

1. 体验“同样多”、“多”、“少”、“最多”、“最少”的含义。

2. 学会用“配对”进行比较,从而体验“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

3. 学会用“数数”进行比较,掌握比较谁多谁少的两种策略。

动物乐园(认识“>”、“<”、“=”)

1. 通过比较具体数量多少的数学活动,获得对“>”、“<”、“=”等符号意义的理解,学会写法。

2. 学会用“>”、“<”、“=”这些符号表示10以内的数的大小。培养学生的“有序”思维。

2.2

比较 过生日(比大小与比多少)

1. 体验 “多”、“少”、“最大”、“最小”的含义。

2. 学会比较的策略,体会“转化”的数学思想。

3. 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丰富学生的活动经验。

下课啦(比高矮、比长短)

1. 长短、高矮、厚薄都属于物体长度的比较的问题,只是在实际生活中,人们习

惯把水平放的物体的长度比较叫比长短,把垂直摆放的物体达到长度的比较叫比高矮。把扁平的物体上下距离的比较叫比厚薄。它们的比较方法是相通的。

2. 认识高矮的区别,知道比较高矮、长短、厚薄时要在起点相同的情况下才能正确比较。

3. 知道高矮比较的相对性

跷跷板(比轻重)

1. 经历比较轻重的过程,体验一些具体的比较方法及轻重的相对性

2. 初步体会借助工具确定轻重的必要性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

3. 间接比较轻重,渗透了等量对换的思想,对学生说具有一定的难度,不要求所有的学生都能独立完成。

2.3

加减法(一) 1. 初步了解加法的含义,会读、写加法算式,感悟把两个数合并在一起求一共是多少,用加法计算;

2. 初步尝试选择恰当的方法进行5以内的加法口算。

3. 第一次出现了图形应用题,要让学生学会看图形应用型题目,理解题目的意思。

4. 初步感知从不同的观察角度出发,会列出不同的算式,从而形象直观的说明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位置,得数不变。

5. 鼓励学生根据图意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时,可以出现两个不同的算式,并比较

两个算式的异同。

还剩多少(减法的认识)

1.会读写减法算式,能说出减号的意义,理解减法的计算方法。

2. 能正确理解图意,并根据图意写出减法算式,从而学会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感悟从一个数里去掉一部分求另一部分用减法计算。

可爱的小猫(得数是0的减法)

1. 进一步体会减法含义,理解得数是“0”的减法算式的意义。

2. 提高5以内数减法的计算能力。

3. 会把加法算式转化减法算式。

猜数游戏(6的加减法)

1. 学会“6”的加减法, 感知并了解加减法之间的相互联系。

2. 根据图意能列出“一加一减”两道算式。

3. 正确口算“6”的加减法,并能表达算式的含义。

4. 在数的组成的训练中培养学生思维的有序性。

背土豆(7的加减法)

1. 学会“7”的加减法, 感知并了解加减法之间的相互联系。

2. 根据图意能列出“一加一减”两道算式。

3. 正确口算“7”的加减法,并能表达算式的含义。

4. 在数的组成的训练中培养学生思维的有序性。

可爱的企鹅(8和9的加减法)

1. 在具体情境中有序地写出8、9的不同的加减法算式。体会加减法之间的联系。

2. 正确口算“8”和“9”的加减法。

3. 巩固“6~9”的加、减法。

小鸡吃食(10的加减法)

1. 从实际问题抽象并整理出10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

2. 正确熟练地口算10的加减法

乘车(连加、连减与加减混合运算)

1. 知道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算式的含义和“从左到右”的运算顺序。

2. 掌握连加、连减、加减混合式题运算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

2.4 第四单元知识点分解

一起来分类(2课时)

1. 让学生经历整理分类的过程,学会按一定标准或自定标准进行分类,体验整理分类的必要性 。

2. 让学生懂得把图形按一定的标准放在一起就叫分类。

3. 让学生自主选择某种标准对事物进行比较、分类活动,体验分类结果在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让学生懂得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有不同的分类结果。

4. 初步养成有条理地整理事物的习惯;在分类的活动中,培养学生观察力、判断力,动手操作能力。

2.5

前后(前后的位置关系)

1. 注意用前、后等词语描述物体的顺序与描述物体的准确位置两者之间的区别。

2. 鹿在最前面,谁在它的后面?这个答案不唯一,不仅仅有一个松鼠,还有兔子、乌龟和蜗牛都在鹿的后面。

3. 注意让学生会用前、后等词语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上下(上下的位置关系)

1. 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上下”的相对性。

2. 能用语言表达实际情境中物体的“上下”位置关系。

左右(左右的位置关系)

1. 能用语言描述物体的左右位置关系。

2. 能在情境中体会左右位置的相对性。进一步再体会:两人如果面向同一方向,他们所看到的左右位置与顺序是一致的;如果面对着面,他们看到的左右位置与顺序是相反的。

教室(前后、上下、左右综合应用)

综合运用前面三课所学的知识,进行物品的位置与顺序的描述活动

2.6

认识图形(立体图形的认识)

1. 对立体图形有一定的感性认识,直观辨别物体的四种形状及其名称。

2. 能对简单的几何图形进行分类。在具体的分类活动中,知道可以选择很多不同

的标准对物体进行分类,教材只呈现按大小和形状的标准分,是因为它们都是几何研究的对象。

我说你做(立体图形认识的练习)

这个数学活动,对“说的”和“做的”都有一定要求:说的一方要清晰、有条理地描述眼前立体图形的相对位置与顺序;做的一方则要根据听到的信息,一边在头脑中建构空间图形的表象,一边用相应立体图形的模型把它摆出来。双方还要就做的与说的是否一致进行确定。

2.7

加减法(二) 古人计数(11~201. 在摆一摆、数一数、捆一捆活动中,让学生认、读、写11~20各数。掌握20

以内数的顺序、大小以及数的组合。

2. 计数器表示数的方法是摆小棒表示数的方法的简化和抽象:计数器上的数的“十位”与“捆”对应,“个位”与“根”对应。这次抽象形成了极为重要的位值概念。注意区分“十进制”与“位置值”。

3. 认识一个新的计数单位“十”,知道“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十位。”

搭积木(十几加(减)几的不进(退) 位加减法)

1.用形象的积木,帮助学生认识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理解顺数做加法,

倒数做减法。)

2. 学习20以内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计算方法都是先在个位上加或减,然后再与十位上相加或相减。

有几瓶牛奶(9加几的进位加法)

1.通过问题的解决,让学生学会“9+?”的进位加法。

2. 理解凑十法的简便性。(把与9相加的另一加数分解成1和几,使9和1凑成10,再用10加上剩余的数,就是“9+?”的凑十法。

3. 直接对进位加法的算式进行计算,以作为巩固练习。

有几棵树(8加几的进位加法)

1.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9+?”的经验探索“8+?”的计算方法。

第一种方法:把8凑10,分解另一个加数。

第二种方法:把8分解,将另一个加数凑成10。

2. 进一步理解“凑十法”。

3. 正确熟练地口算8加几。

有几只小鸟(7加几等的进位加法)

1.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9+?”、“8+?”的经验探索“7+?”的计算方法。

第一种方法:把7凑10,分解另一个加数。

第二种方法:把7分解,将另一个加数凑成10。

2. 进一步理解“凑十法”。

3. 正确熟练地口算7加几等。

2.8 第八单元知识点分解

认识钟表(小明的一天)

1. 初步认识钟面,知道钟面的数字以及长短针的作用,知道指针转动的方向。

2. 正确认读钟面上整时、半点的时刻。并说出时针和分针在整时和半点的指向特点。

3. 了解计时的书写方法。

2013—2014学年度第一学期一年级数学教学进度计划

一、教学总体目标

(一) 数与代数

1、会认、会读、会写0到20的数,会用它们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

2、认识“>”“

3、会比多少、比高矮、比轻重,体验“比”的方法的多样性与合理性。

4、能正确计算10以内数的加减法,逐步达到熟练口算。

5、能正确计算20以内数的加法和不退位加减法,逐步达到熟练口算。

6、经历“数学好玩”的主题实践活动,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与自信心。

(二)空间与图形

1、会用前后、上下、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2、能直观辨认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立体图形。

(三)统计与概率

1、能按照给定的标准或选择某个标准对物体进行比较、排列和分类。

二、教学进度表


相关文章

  • 若水情的图书馆小学二年级数学文章集
  • 小学二年级数学两位数乘法的巧算 小学二年级数学两位数乘法的巧算.对乘法要求以乘数是两位数的为主,一般不超过三位数.下面归纳总结出一些两位数乘法的巧算方法,以便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增加灵活性.2. 两尾数相乘,作后两位数.6×4=24 作后两 ...查看


  • 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
  • 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周教学反思 寺坪小学 彭双记 伴随着新的教学方法的实施与推进,过去那种过分强调以教师为中心的一些教学方法正被淘汰,我在今年的教学方法进行了改革, 使我明白了以下几个问题: 一.怎样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 要从学生的认知发展 ...查看


  • 义务教育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 镇巴县仁村镇中心小学 义务教育教科书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教师 问军 开学伊始,为了充分体现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和教材编写意图,凸显教材重点,重视将基础知识转化为数学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方法及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查看


  •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 知识点
  •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罗列 1.加数+加数=和 因数×因数=积 和-加数=加数 被减数-减数=差 被减数-差=减数 减数+差=被减数 2. 角有一个顶点,两条直边. 3. 一把三角尺有三个角,其中一个是直角. 4.正方体和长方体的特征 共 ...查看


  •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乘火车"教案
  • 课题:"乘火车"(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的乘法) 备课人:五里街道明德小学叶燕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56和57页.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 ...查看


  •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说课稿_[笔算乘法]
  •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说课稿 <笔算乘法> 垛庄中心小学 吕鑫慧 一.说设计理念: 本节课的教学主要是针对本年级组提出的"如何培养学生的计算 能力"专题研究而设计的.设计的过程中力图体现出本专题的研究成 果 ...查看


  • 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复习计划1
  • 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复习计划 一.班级情况分析: 四年级有学生18人,本班学生优秀生有9人,中下生约7人左右,中等生占大部分,后进生2人.学生已经从中年级迈向高年级,他们的思维已经开始由具体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对周围事物的认识较以前上升了 ...查看


  •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复习教学知识点归纳总结
  •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复习教学知识点归纳总结, 期末测试试题习题大全 人教版数学课标教材二年级(上册)基本知识点梳理 第一单元:长度单位 1.第1---3页 (1)经历用不同工具测量同一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统一长 度单位的必要性. (2)能用给 ...查看


  • 新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说课稿
  • <四边形的认识>说课稿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第一课时. 首先,我对这一课时的教材和学生情况进行简单的分析. 一.教材和学情分析 本节课是在前面"空间与图形&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