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计划案例

一、委托审计的目的、范围

审计SM企业2007年12月31日资产负债表、所有者权益变动表和该年度损益表和现金流量表

二、审计策略(是否实施预审,是否进行符合性测试;实质性测试按业务循环还是按报表项目等)由于B企业是常年客户,不进行全面符合性测试,但对于变动较大的项目实施双重目的测试;按会计报表项目进行实质性测试。 三、评价内部控制和审计风险

内部控制制度尚健全,但由于本年度企业由盈转亏,可能存在某种程度的财务问题,审计风险较大。

四、重要会计问题及重点审计领域 1.营业收入、营业成本项目

2.影响利润的其他业务利润、费用、营业外支出项目 3.应收账款项目 4.存货项目 5.在建工程项目 五、重要性标准初步估计 采用总收入法:

按前三年平均营业收入(万元)38088×0.5%:190.44 按2002年营业收入(万元)28399×0.5%=141.99

综合考虑B企业的审计风险,B企业报表总体重要性水平可初步评价为120万元。 六、计划审计日期

外勤工作自2003年1月26日至2003年2月2日,共计8天48人次 编写报告自2003年2月3日至2月10日

七、审计小组组成及人员分工 姓名 职务或职称 分工 备注

王一 副主任会计师 审批审计计划、复核底稿

李豪 注册会计师 编制审计计划、综合类底稿,复核底稿 . 项目小组组长 王景 注册会计师 损益类项目 张雷 注册会计师 资产类、负债类项目 赵华 助理人员 盘点,协助张雷审计资产类项目 周文 助理人员 发函证,协助张雷审计负债类项目

司。英国《金融时报》评论认为,这份报告将受到审计公司热烈欢迎,也可能对改变立法者和修改法案者的意见主张产生重要影响。

审计在市场经济中扮演着独特的角色。美国法律规定,凡是通过美国证券交易所向公众发行股票的公司,均需由独立的注册公共会计师事务所对其财务报表进行审计。目的在于为投资者带来信心,将公司会计标准化、规范化,从而增强美国资本市场的流动性和经济潜力。这就是说,在资本市场上,审计是公众投资者信心的核心体现,审计行业因此应当是关键、独立并且受人尊重的行业。

然而近几年来,从安达信丑闻事件开始,无论是在美国,还是在世界其它地区,审计行业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形势。如今,安达信因合并而消失,普华永道、德勤、毕马威、安永这“四大”会计师事务也面临困境。他们如何走出困境并继续发展十分引人关注。 客观认识审计业的高风险

从美国商会发布的上述报告看,审计行业的确是一个独特的高风险行业,其所面临的挑战不容忽视。

首先,审计业面对诸多重要的法律挑战。按美国的相关法律要求,审计业须遵守上市公司会计监管委员会(PCAOB)制定新的法规。更重要的是,该行业发现自己身处复杂的诉讼和法规执行环境中。在此环境下,客户业务亏损可能导致诉讼,仅一项控告,甚至尚未定罪,就可能给会计师事务所的数以千计的员工带来灭顶之灾。

其次,会计准则仍在不断变化,其宽严程度不同所带来的风险也有很大不确定性。同时,商业交易也日益复杂,适用的会计准则也各有不同,需要面对的监管者也很多,不同国家的监管者要求也不完全一致。

第三,由于美国《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及其它规定,客户对审计师的要求越来越多,审计事务所承担的连带责任不断增加,一旦出现争议,审计事务所在监管机构、法律诉讼及客户之间,常常处于被动局面,也容易被公众当成公司造假的替罪羊。

最后,在权责发生制会计系统及其内在精确水平方面,公司、公众和监管者之间存在严重的误解。比如,公司每股盈利发生1或2分钱的变化,即使这与公司基本业务的健康发展毫无关系,也能引起市场的波动,甚至引起投资者的诉讼。

而在我国,“四大”会计师事务所面临的,则是更多的制度障碍。中国的法律体系有其独特性,很多外资企业进入中国时,多少都会遇到法律制度不接轨的问题。同时,也由于法律的不健全,公司也很难得到相应保障。

另外,“四大”在中国的客户有一些是本土企业,中国本土企业在发展初期往往存在不完善,其基础财务数据本身就有可能有问题,对于这些数据,作为“四大”是很难一一辨清的,再以此为据进行财务审计,当然不能百分百地确保其真实性。 共促审计业良性发展

纵观全球,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自愿合并及安达信的消亡,全球审计行业目前已经严重萎缩,仅有四家大型事务所为美国及全球绝大部分交易活跃的上市公司服务,大量小型事务所业务清淡,日子过得更加艰难。如果审计行业进一步萎缩,市场和公众的信心会受到严重影响。

可以说,审计业事关重大,风险也很高,容不得任何环节的疏漏,站在可持续发展的立

场上看,我们更应当理解并支持审计业走向良性发展。

我国的政策制订者在不断修改法律制度,使之更加与国际接轨。监管部门也在不断强化监管力度,规范市场发展。今年2月15日,财政部新颁布的会计审计准则就是一个很好的说明。这些制度性变化,既向“四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为整个审计业未来健康发展打下了更好的基础。从这一点上说,“四大”正面临着改进提高的好时机。

当前,我国的改革开放已经进入深化期,资本市场在不断成熟,上市公司的规范性在逐步加强,按照新的会计审计准则,上市公司必须更加审慎和准确地披露财务信息,以赢得投资者的支持。因上市公司而给会计师事务所带来的审计风险,也会不断降低。

更重要的是,公众的判断分析也更加趋于理性。在此之前,人们对会计师往往有一种不切实际的期望,认为事务所的审计能够解决一切问题,但现实情况让更多人认识到,会计师所面临的环境非常复杂,会计审计准则也在不断变化并有一定的弹性。上市公司的财务和监管问题,单靠会计师事务所审计是无法解决的,公众需要对审计行业有更多的理解和支持。 由此可见,唯有客观地看待审计行业的独特风险,帮助他们找到解决的出路,才能留住最好的会计师,让他们更好地发挥其专长,担当好第三方的审计把关职能,以确保上市公司取信于投资者,促进整个审计行业持续发展。 (资料来源:人民网www.people.com.cn 4/13/2006)

专题拓展2 会计重要性与审计重要性的比较研究

重要性是会计和审计理论与实践中基础概念和基本原则。它对会计信息的披露和审计意见的形成,对提高会计工作和审计工作的效率和质量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受到国际会计审计界广泛重视。对其在会计和审计中的运用进行研究显得尤为必要。重要性要求会计和审计人员提高自己职业判断能力,呼唤会计与审计的诚信回归,同时本文指出了两种规范重要性标准的方法,以期加快重要性数量标准细则的制定。 一、重要性的概念

国际会计准则(IAS)认为:“如果会计信息的错报或漏报会影响使用者根据会计报表采取的经济决策,信息就具有重要性。”我国2006年2月颁布的新《企业会计准则》中没有给出明确的定义,而只是作为基本准则予以说明。《企业会计制度》中对其描述为:”如果一笔经济业务的性质比较特殊,不单独反映就会遗漏一个重要事实,不利于所有者以及其他方面全面掌握这个企业的状况,就应当严格核算,单独反映,提请注意:反之,如果一笔经济业务与通常发生的经济业务的金额在收入费用或资产总额中所占比重较大,就应该严格按照规定的会计方法和程序进行核算。”可见,会计重要性是对于重要的经济交易事项要分项核算、单独反映:不重要的经济事项合并反映;且突出信息的错报、漏报对使用者进行决策的影响程度。国际审计实务委员会(IAPC)指出:“重要性涉及财务资料误报(包括遗漏)的数量和性质,不论是个别的还是合计的,根据周围的环境,作出这种误报的结果将会对人们依据这些资料作出尽可能合理的判断或决策产生影响。”我国2006年新发布的《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21号——重要性》中指出:“重要性取决于在具体环境下对错报金额和性质的判断。如果一项错报单独或连同其它错报可能影响财务报表使用者依据财务报表作

出的经济决策,该项错报是重大的。”可见,审计重要性指出了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等会计资料出现错弊问题的严重程度,这一程度在特定环境下可能影响会计报表使用者的判断或决策;且要注意单个的或合计的错误对报表的影响。 二、会计重要性和审计重要性的异同

重要性同时在会计和审计中加以运用,由于会计和审计属于性质不同的工作,二者在运用中的出发点不同,因而其内涵和表现形式也有所不同。 (一)从二者的产生来看,都是基于客观经济的需要

会计重要性和审计重要性都是基于成本效益原则而产生的。现代企业经营规模日益庞大,经在处理数据而无能为力时所采取的无奈之举。会计重要性与会计信息成本效益直接相关。从理论上讲,会计核算越全面、准确,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就越高。而规模庞大,经济业务日益复杂的企业要达到上述要求不符合“成本效益原则”。重要性原则的运用解决了这个问题。 审计重要性亦然。传统的详细审计已不适应当今企业的实际情况,它既费时又费力,在成本上为客户无法接受。现代抽样审计的运用,通过确定重要性水平来控制和降低审计风险,同时提高审计效率,是一种既节约成本又科学的审计方法。 (二)从二者的特征来看,都具有数量和质量两大特征

对二者的理解和运用都要从数量(金额)和质量(性质)两方面进行。一般而言,重要性是根据数量(金额)来加以判断的,如数量大的比数量小的重要:金额大的事项比金额小的事项重要。但这并非绝对,有时某一事项的内在性质或固有特征可能会变得重要,比如,企业为了粉饰会计报表而故意舞弊与违法导致的某一经济事项,即使其金额很小,但其性质特殊,亦认为其是重要的。因此在运用重要性概念时,必须综合考虑某一事项或某一组事项的性质和数量,从而作出全面性判断。

(三)从二者的具体运用来看,都需要专业人员的职业判断

会计人员对重要性的判断需从数量和性质两方面进行。审计人员在初步判断重要性水平时需考虑多种因素才能作出结果,同时要考虑漏报或错报的金额和性质。由于证券资本市场的不完善,市场主体间信息的不对称、不完善和会计产品“准公共产品”的特性(非竞争性、非排他性、公平公正性)等而没有及时有效的途径传递给会计和审计人员。目前,会计准则和审计准则对重要性并没有明确规定量化标准,也没有明确哪些属于重要的事项,哪些属于不重要的事项。因此,重要性的运用依赖于会计和审计人员根据特定环境和自身的专业知识与经验所作出的职业判断。

从理论上讲,会计重要性是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之一,而审计重要性是现代审计的基本理论之一,其重要性的判断会影响到审计范围的确定、审计程序的实施与审计意见的形成等。就实务而言,会计和审计重要性的判断都要从金额与性质两方面来考虑,但在具体的运用中二者又有差别。

1、二者要达到的目的不同。会计处理过程中运用重要性主要是为了选择更加简便易行的会计处理方法,尽可能简化会计处理程序,使会计报表重点突出、易于反映、简捷明晰。审计重要性的运用是基于两个目的:一是为了提高审计效率。当今世界经济的一体化和全球化,跨国公司逐渐增多,导致企业规模增大,经济业务日趋复杂,传统的审计方法已经过时,抽样审计成为必然,这必然涉及重要性问题。通过估计重要性水平,从而确定审计范围,提高

审计效率。二是为了保证审计质量。在抽样审计下,审计人员对未查部分是否正确要承担一定风险,而风险的大小与重要性判断有关。因此,审计人员为保证审计质量,必须对重要性作出恰当的判断。

2、二者运用的主体和对主体的要求不同。会计重要性是企业会计人员在编制会计报表时针对不同经济业务运用不同方法的原则,而审计重要性是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所运用的。会计重要性的运用,由于有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指导,标准明确,所以在具体操作时对运用主体并无太多要求,只需懂得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便可进行实际操作。但在审计时,审计重要性运用在判断重要性时却对主体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审计人员要具备丰富的会计审计方面的知识,相关的法律、法规知识,相关的审计环境因素,所审计业务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审计经验,还有谨慎的执业态度等。

3、二者运用的范围及复杂程度不同。会计重要性的运用从性质方面考虑主要是为了决定会计处理方法程序,从数量金额方面考虑主要是决定哪些事项在编制会计报表时应单独反映,哪些事项合并反映。在反映分部报表信息时重要性的运用更侧重于数量和金额的方面。一个分部是否作为报告分部,取决于其是否具有重要性。新《企业会计准则第3号——分部报告》中对其作了如下规定:

业务分部或地区分布的大部分收入是对外交易收入,且满足下列条件之一的,应将其确定为报告分部:该分部的分部收入占所有分部收入合计的百分之十或者以上:该分部的分部利润(亏损)的绝对额,占所有盈利分部利润合计额或者所有亏损分部亏损合计额的绝对额两者中较大者的百分之十或者以上:该分部的分部资产占所有分部资产合计额的百分之十或者以上。

从上面的阐述中可以看出会计重要性主要从数量方面考虑,质量方面被放在次要位置,判断标准也很简单,会计人员只要按照准则或制度操作即可,不需太多的复杂专业判断。运用的范围只是在相关业务处理和会计报表方面,并没有涉及会计处理的全过程。

审计人员在运用重要性时,在许多情况下应更多地考虑某项错报或漏报的性质,以降低自身的审计风险。某些事项或交易从数量方面可能是不重要的,从质量(性质)方面考虑则可能是重要的,如:涉及舞弊与违法行为的错报和漏报:可能引起履行合同义务的错报或漏报:影响收益趋势的错报漏报和不期望出现的错报漏报应引起注意。

从以上判断标准可以看出审计重要性的运用知识定性给出,未有确切地衡量标准,部分情况下要靠审计人员自身的判断和分析。因而判断过程要复杂得多,运用范围已包括审计的整个过程。

(四)二者运用主体的风险责任不同。会计人员运用重要性时由于简单的多,一般来讲只要不是故意违反会计准则,即使出错也不会负法律责任,更何况在对外提供报表是有审计人员把关,法律责任可谓微乎其微。但审计人员在运用时,由于直接关系到审计质量且他直接面对信息使用者,缺少会计人员的那种“缓冲地带”(注册会计师的最后把关),因此风险责任相当大,轻则名誉扫地,重则负民事刑事责任,可见重要性的地位在审计中比在会计中更加突出,且在运用时对审计人员职业水平具有较高要求。 三、对重要性的深层次思考

首先,在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的背景下,经济业务日趋复杂化、多样化,客观上重要性的运用更加依赖审计人员和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这就需要会计和审计人员不断扩充自己的专业和相关法律法规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增加自己的实战经验,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职业判断能力。

其次,重要性的运用,需要会计和实际人员的判断,就为他们对其运用留出了更大空间。尤其是当今经济社会,管理当局为提高自己的经营业绩,利用会计原则粉饰报表,操纵利润。而审计人员则丧失客观独立性,职业态度不保持应有的谨慎,重要性判断上任意随便,致使出具不当的审计报告,欺骗广大投资者,这些都是滥用重要性和违背职业道德表现。重要性考量会计和审计人员的诚信,呼唤会计与审计的诚信回归。最后,20世纪70年代初,随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浮动汇率制取代固定汇率制,衍生金融工具随着全球金融创新而发展,使得重要性在数量和质量(性质)上发生变化,使得会计和审计人员对重要性的运用有更大的空间。因此,进一步规范重要性的标准具有长远意义。

为此,我们推荐两个基本标准,以期制定重要性数量标准的细则。

(一)规模方法,指某项目与其他相关变量(如净收益)的相对大小。例如:认为将税后利润的10%——15%作为判断该项目重要与否的分水岭。同样的,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关于重要性的讨论备忘录建议采用规模方法作为标准。具体而言,如果某项目当期的数额或对未来影响等于或超过正常财务报表数字的15%,那么就该认为该项目是重要的。这种方法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判断出项目的重要性,但因未考虑项目的性质而有其局限性。

(二)变化标准方法,对两个会计期间中项目的趋势或变化的影响进行评估。主要推行者为,主张根据会计信息中能反映显著分析关系的财务平均数、趋势、比率来确定重要性标准。仅仅根据其规模大小不能合理判断,在确定某一项目是否重要时,必须考虑如下一些因素,即该项目的性质是否是收益确定的决定因素:是经常或非常项目:是或有事项或状况:是以现有事实和环境来确定的:有法律法规的要求等等。笔者认为这两种重要性标准的综合运用有利于加强会计和审计人员运用使得可操作性,缩小利润操作空间。

资料摘自:《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7年第3期 张金松

一、委托审计的目的、范围

审计SM企业2007年12月31日资产负债表、所有者权益变动表和该年度损益表和现金流量表

二、审计策略(是否实施预审,是否进行符合性测试;实质性测试按业务循环还是按报表项目等)由于B企业是常年客户,不进行全面符合性测试,但对于变动较大的项目实施双重目的测试;按会计报表项目进行实质性测试。 三、评价内部控制和审计风险

内部控制制度尚健全,但由于本年度企业由盈转亏,可能存在某种程度的财务问题,审计风险较大。

四、重要会计问题及重点审计领域 1.营业收入、营业成本项目

2.影响利润的其他业务利润、费用、营业外支出项目 3.应收账款项目 4.存货项目 5.在建工程项目 五、重要性标准初步估计 采用总收入法:

按前三年平均营业收入(万元)38088×0.5%:190.44 按2002年营业收入(万元)28399×0.5%=141.99

综合考虑B企业的审计风险,B企业报表总体重要性水平可初步评价为120万元。 六、计划审计日期

外勤工作自2003年1月26日至2003年2月2日,共计8天48人次 编写报告自2003年2月3日至2月10日

七、审计小组组成及人员分工 姓名 职务或职称 分工 备注

王一 副主任会计师 审批审计计划、复核底稿

李豪 注册会计师 编制审计计划、综合类底稿,复核底稿 . 项目小组组长 王景 注册会计师 损益类项目 张雷 注册会计师 资产类、负债类项目 赵华 助理人员 盘点,协助张雷审计资产类项目 周文 助理人员 发函证,协助张雷审计负债类项目

司。英国《金融时报》评论认为,这份报告将受到审计公司热烈欢迎,也可能对改变立法者和修改法案者的意见主张产生重要影响。

审计在市场经济中扮演着独特的角色。美国法律规定,凡是通过美国证券交易所向公众发行股票的公司,均需由独立的注册公共会计师事务所对其财务报表进行审计。目的在于为投资者带来信心,将公司会计标准化、规范化,从而增强美国资本市场的流动性和经济潜力。这就是说,在资本市场上,审计是公众投资者信心的核心体现,审计行业因此应当是关键、独立并且受人尊重的行业。

然而近几年来,从安达信丑闻事件开始,无论是在美国,还是在世界其它地区,审计行业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形势。如今,安达信因合并而消失,普华永道、德勤、毕马威、安永这“四大”会计师事务也面临困境。他们如何走出困境并继续发展十分引人关注。 客观认识审计业的高风险

从美国商会发布的上述报告看,审计行业的确是一个独特的高风险行业,其所面临的挑战不容忽视。

首先,审计业面对诸多重要的法律挑战。按美国的相关法律要求,审计业须遵守上市公司会计监管委员会(PCAOB)制定新的法规。更重要的是,该行业发现自己身处复杂的诉讼和法规执行环境中。在此环境下,客户业务亏损可能导致诉讼,仅一项控告,甚至尚未定罪,就可能给会计师事务所的数以千计的员工带来灭顶之灾。

其次,会计准则仍在不断变化,其宽严程度不同所带来的风险也有很大不确定性。同时,商业交易也日益复杂,适用的会计准则也各有不同,需要面对的监管者也很多,不同国家的监管者要求也不完全一致。

第三,由于美国《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及其它规定,客户对审计师的要求越来越多,审计事务所承担的连带责任不断增加,一旦出现争议,审计事务所在监管机构、法律诉讼及客户之间,常常处于被动局面,也容易被公众当成公司造假的替罪羊。

最后,在权责发生制会计系统及其内在精确水平方面,公司、公众和监管者之间存在严重的误解。比如,公司每股盈利发生1或2分钱的变化,即使这与公司基本业务的健康发展毫无关系,也能引起市场的波动,甚至引起投资者的诉讼。

而在我国,“四大”会计师事务所面临的,则是更多的制度障碍。中国的法律体系有其独特性,很多外资企业进入中国时,多少都会遇到法律制度不接轨的问题。同时,也由于法律的不健全,公司也很难得到相应保障。

另外,“四大”在中国的客户有一些是本土企业,中国本土企业在发展初期往往存在不完善,其基础财务数据本身就有可能有问题,对于这些数据,作为“四大”是很难一一辨清的,再以此为据进行财务审计,当然不能百分百地确保其真实性。 共促审计业良性发展

纵观全球,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自愿合并及安达信的消亡,全球审计行业目前已经严重萎缩,仅有四家大型事务所为美国及全球绝大部分交易活跃的上市公司服务,大量小型事务所业务清淡,日子过得更加艰难。如果审计行业进一步萎缩,市场和公众的信心会受到严重影响。

可以说,审计业事关重大,风险也很高,容不得任何环节的疏漏,站在可持续发展的立

场上看,我们更应当理解并支持审计业走向良性发展。

我国的政策制订者在不断修改法律制度,使之更加与国际接轨。监管部门也在不断强化监管力度,规范市场发展。今年2月15日,财政部新颁布的会计审计准则就是一个很好的说明。这些制度性变化,既向“四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为整个审计业未来健康发展打下了更好的基础。从这一点上说,“四大”正面临着改进提高的好时机。

当前,我国的改革开放已经进入深化期,资本市场在不断成熟,上市公司的规范性在逐步加强,按照新的会计审计准则,上市公司必须更加审慎和准确地披露财务信息,以赢得投资者的支持。因上市公司而给会计师事务所带来的审计风险,也会不断降低。

更重要的是,公众的判断分析也更加趋于理性。在此之前,人们对会计师往往有一种不切实际的期望,认为事务所的审计能够解决一切问题,但现实情况让更多人认识到,会计师所面临的环境非常复杂,会计审计准则也在不断变化并有一定的弹性。上市公司的财务和监管问题,单靠会计师事务所审计是无法解决的,公众需要对审计行业有更多的理解和支持。 由此可见,唯有客观地看待审计行业的独特风险,帮助他们找到解决的出路,才能留住最好的会计师,让他们更好地发挥其专长,担当好第三方的审计把关职能,以确保上市公司取信于投资者,促进整个审计行业持续发展。 (资料来源:人民网www.people.com.cn 4/13/2006)

专题拓展2 会计重要性与审计重要性的比较研究

重要性是会计和审计理论与实践中基础概念和基本原则。它对会计信息的披露和审计意见的形成,对提高会计工作和审计工作的效率和质量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受到国际会计审计界广泛重视。对其在会计和审计中的运用进行研究显得尤为必要。重要性要求会计和审计人员提高自己职业判断能力,呼唤会计与审计的诚信回归,同时本文指出了两种规范重要性标准的方法,以期加快重要性数量标准细则的制定。 一、重要性的概念

国际会计准则(IAS)认为:“如果会计信息的错报或漏报会影响使用者根据会计报表采取的经济决策,信息就具有重要性。”我国2006年2月颁布的新《企业会计准则》中没有给出明确的定义,而只是作为基本准则予以说明。《企业会计制度》中对其描述为:”如果一笔经济业务的性质比较特殊,不单独反映就会遗漏一个重要事实,不利于所有者以及其他方面全面掌握这个企业的状况,就应当严格核算,单独反映,提请注意:反之,如果一笔经济业务与通常发生的经济业务的金额在收入费用或资产总额中所占比重较大,就应该严格按照规定的会计方法和程序进行核算。”可见,会计重要性是对于重要的经济交易事项要分项核算、单独反映:不重要的经济事项合并反映;且突出信息的错报、漏报对使用者进行决策的影响程度。国际审计实务委员会(IAPC)指出:“重要性涉及财务资料误报(包括遗漏)的数量和性质,不论是个别的还是合计的,根据周围的环境,作出这种误报的结果将会对人们依据这些资料作出尽可能合理的判断或决策产生影响。”我国2006年新发布的《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21号——重要性》中指出:“重要性取决于在具体环境下对错报金额和性质的判断。如果一项错报单独或连同其它错报可能影响财务报表使用者依据财务报表作

出的经济决策,该项错报是重大的。”可见,审计重要性指出了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等会计资料出现错弊问题的严重程度,这一程度在特定环境下可能影响会计报表使用者的判断或决策;且要注意单个的或合计的错误对报表的影响。 二、会计重要性和审计重要性的异同

重要性同时在会计和审计中加以运用,由于会计和审计属于性质不同的工作,二者在运用中的出发点不同,因而其内涵和表现形式也有所不同。 (一)从二者的产生来看,都是基于客观经济的需要

会计重要性和审计重要性都是基于成本效益原则而产生的。现代企业经营规模日益庞大,经在处理数据而无能为力时所采取的无奈之举。会计重要性与会计信息成本效益直接相关。从理论上讲,会计核算越全面、准确,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就越高。而规模庞大,经济业务日益复杂的企业要达到上述要求不符合“成本效益原则”。重要性原则的运用解决了这个问题。 审计重要性亦然。传统的详细审计已不适应当今企业的实际情况,它既费时又费力,在成本上为客户无法接受。现代抽样审计的运用,通过确定重要性水平来控制和降低审计风险,同时提高审计效率,是一种既节约成本又科学的审计方法。 (二)从二者的特征来看,都具有数量和质量两大特征

对二者的理解和运用都要从数量(金额)和质量(性质)两方面进行。一般而言,重要性是根据数量(金额)来加以判断的,如数量大的比数量小的重要:金额大的事项比金额小的事项重要。但这并非绝对,有时某一事项的内在性质或固有特征可能会变得重要,比如,企业为了粉饰会计报表而故意舞弊与违法导致的某一经济事项,即使其金额很小,但其性质特殊,亦认为其是重要的。因此在运用重要性概念时,必须综合考虑某一事项或某一组事项的性质和数量,从而作出全面性判断。

(三)从二者的具体运用来看,都需要专业人员的职业判断

会计人员对重要性的判断需从数量和性质两方面进行。审计人员在初步判断重要性水平时需考虑多种因素才能作出结果,同时要考虑漏报或错报的金额和性质。由于证券资本市场的不完善,市场主体间信息的不对称、不完善和会计产品“准公共产品”的特性(非竞争性、非排他性、公平公正性)等而没有及时有效的途径传递给会计和审计人员。目前,会计准则和审计准则对重要性并没有明确规定量化标准,也没有明确哪些属于重要的事项,哪些属于不重要的事项。因此,重要性的运用依赖于会计和审计人员根据特定环境和自身的专业知识与经验所作出的职业判断。

从理论上讲,会计重要性是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之一,而审计重要性是现代审计的基本理论之一,其重要性的判断会影响到审计范围的确定、审计程序的实施与审计意见的形成等。就实务而言,会计和审计重要性的判断都要从金额与性质两方面来考虑,但在具体的运用中二者又有差别。

1、二者要达到的目的不同。会计处理过程中运用重要性主要是为了选择更加简便易行的会计处理方法,尽可能简化会计处理程序,使会计报表重点突出、易于反映、简捷明晰。审计重要性的运用是基于两个目的:一是为了提高审计效率。当今世界经济的一体化和全球化,跨国公司逐渐增多,导致企业规模增大,经济业务日趋复杂,传统的审计方法已经过时,抽样审计成为必然,这必然涉及重要性问题。通过估计重要性水平,从而确定审计范围,提高

审计效率。二是为了保证审计质量。在抽样审计下,审计人员对未查部分是否正确要承担一定风险,而风险的大小与重要性判断有关。因此,审计人员为保证审计质量,必须对重要性作出恰当的判断。

2、二者运用的主体和对主体的要求不同。会计重要性是企业会计人员在编制会计报表时针对不同经济业务运用不同方法的原则,而审计重要性是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所运用的。会计重要性的运用,由于有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指导,标准明确,所以在具体操作时对运用主体并无太多要求,只需懂得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便可进行实际操作。但在审计时,审计重要性运用在判断重要性时却对主体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审计人员要具备丰富的会计审计方面的知识,相关的法律、法规知识,相关的审计环境因素,所审计业务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审计经验,还有谨慎的执业态度等。

3、二者运用的范围及复杂程度不同。会计重要性的运用从性质方面考虑主要是为了决定会计处理方法程序,从数量金额方面考虑主要是决定哪些事项在编制会计报表时应单独反映,哪些事项合并反映。在反映分部报表信息时重要性的运用更侧重于数量和金额的方面。一个分部是否作为报告分部,取决于其是否具有重要性。新《企业会计准则第3号——分部报告》中对其作了如下规定:

业务分部或地区分布的大部分收入是对外交易收入,且满足下列条件之一的,应将其确定为报告分部:该分部的分部收入占所有分部收入合计的百分之十或者以上:该分部的分部利润(亏损)的绝对额,占所有盈利分部利润合计额或者所有亏损分部亏损合计额的绝对额两者中较大者的百分之十或者以上:该分部的分部资产占所有分部资产合计额的百分之十或者以上。

从上面的阐述中可以看出会计重要性主要从数量方面考虑,质量方面被放在次要位置,判断标准也很简单,会计人员只要按照准则或制度操作即可,不需太多的复杂专业判断。运用的范围只是在相关业务处理和会计报表方面,并没有涉及会计处理的全过程。

审计人员在运用重要性时,在许多情况下应更多地考虑某项错报或漏报的性质,以降低自身的审计风险。某些事项或交易从数量方面可能是不重要的,从质量(性质)方面考虑则可能是重要的,如:涉及舞弊与违法行为的错报和漏报:可能引起履行合同义务的错报或漏报:影响收益趋势的错报漏报和不期望出现的错报漏报应引起注意。

从以上判断标准可以看出审计重要性的运用知识定性给出,未有确切地衡量标准,部分情况下要靠审计人员自身的判断和分析。因而判断过程要复杂得多,运用范围已包括审计的整个过程。

(四)二者运用主体的风险责任不同。会计人员运用重要性时由于简单的多,一般来讲只要不是故意违反会计准则,即使出错也不会负法律责任,更何况在对外提供报表是有审计人员把关,法律责任可谓微乎其微。但审计人员在运用时,由于直接关系到审计质量且他直接面对信息使用者,缺少会计人员的那种“缓冲地带”(注册会计师的最后把关),因此风险责任相当大,轻则名誉扫地,重则负民事刑事责任,可见重要性的地位在审计中比在会计中更加突出,且在运用时对审计人员职业水平具有较高要求。 三、对重要性的深层次思考

首先,在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的背景下,经济业务日趋复杂化、多样化,客观上重要性的运用更加依赖审计人员和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这就需要会计和审计人员不断扩充自己的专业和相关法律法规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增加自己的实战经验,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职业判断能力。

其次,重要性的运用,需要会计和实际人员的判断,就为他们对其运用留出了更大空间。尤其是当今经济社会,管理当局为提高自己的经营业绩,利用会计原则粉饰报表,操纵利润。而审计人员则丧失客观独立性,职业态度不保持应有的谨慎,重要性判断上任意随便,致使出具不当的审计报告,欺骗广大投资者,这些都是滥用重要性和违背职业道德表现。重要性考量会计和审计人员的诚信,呼唤会计与审计的诚信回归。最后,20世纪70年代初,随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浮动汇率制取代固定汇率制,衍生金融工具随着全球金融创新而发展,使得重要性在数量和质量(性质)上发生变化,使得会计和审计人员对重要性的运用有更大的空间。因此,进一步规范重要性的标准具有长远意义。

为此,我们推荐两个基本标准,以期制定重要性数量标准的细则。

(一)规模方法,指某项目与其他相关变量(如净收益)的相对大小。例如:认为将税后利润的10%——15%作为判断该项目重要与否的分水岭。同样的,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关于重要性的讨论备忘录建议采用规模方法作为标准。具体而言,如果某项目当期的数额或对未来影响等于或超过正常财务报表数字的15%,那么就该认为该项目是重要的。这种方法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判断出项目的重要性,但因未考虑项目的性质而有其局限性。

(二)变化标准方法,对两个会计期间中项目的趋势或变化的影响进行评估。主要推行者为,主张根据会计信息中能反映显著分析关系的财务平均数、趋势、比率来确定重要性标准。仅仅根据其规模大小不能合理判断,在确定某一项目是否重要时,必须考虑如下一些因素,即该项目的性质是否是收益确定的决定因素:是经常或非常项目:是或有事项或状况:是以现有事实和环境来确定的:有法律法规的要求等等。笔者认为这两种重要性标准的综合运用有利于加强会计和审计人员运用使得可操作性,缩小利润操作空间。

资料摘自:《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7年第3期 张金松


相关文章

  • 审计理论与实务
  • 基本资料 审计理论与实务 作者: 霍全平主编 出版社: 出版年: 2008.4 页数: 定价: 33 装帧: ISAN: 内容简介 全书分为15章,共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第一章至第七章,介绍审计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内容分别是:总论.审计分 ...查看


  • 案例材料1:国际清算银行内部审计章程
  • 案例材料1:国际清算银行内部审计章程 (2003年3月20日,1.0版) 本章程描述了内部审计职能的任务.独立和客观.职责范围和职责.职权.受托责任和标准. 任务(mimion) 内部审计的任务是通过提供一个独立的.客观的鉴证功能,以及通过 ...查看


  • 扶贫资金审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审计方法
  • 扶贫资金审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审计方法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挤占挪用扶贫专项资金.主要采取下列方式:一是"明" 挤,有的管理部门在资金的下拨过程中,提取项目前期费,有的在资 金计划批复后,无视扶贫资金的使用规定,从 ...查看


  • 财政行业审计案例
  • 财政行业审计案例分析 案例一:预算批复及时性审计 预算批复及上级专项资金的下达,应及时批复到预算单位,各级预算经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批准后,本级政府财政部门应当及时批复到部门和预算单位.预算执行过程中,对中央专项资金及上级专款资金的使用,应及时 ...查看


  • 预算管理审计案例及分析
  • 预算管理审计案例及分析 审计学会秘书处     2009-08-10 为全面了解企业预算编制及执行情况,揭示和反映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提出合理建议,促进企业加强预算管理,防范风险,提高效益,对企业预算管理进行审计. 一.预算管理审 ...查看


  • 审计案例研究考试小抄用打印版
  • (一)判断并说明理由题(不论判断结果正确与否,均需要说明理由) BS 被审计单位保管应收票据的人不应该经办有关会计分录. 答案:对 理由:符合不相容职务分工的原则. BS 被审计单位2002年改变原坏账准备核算方法变直接转销法为备低法,注册 ...查看


  • 企业内部审计管理系统
  • 企业内部审计管理系统 产品白皮书 石化盈科信息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2013年7月 目录 引言 .......................................................................... ...查看


  • 内部审计工作底稿案例分析
  • <内部审计>课程 小 组 作 业 (一) 作业名称:内部审计工作底稿案例分析 所在班级: 任课教师: 小组成员 作业时间: 作业成绩: [案例] 东方公司的内部审计机构--审计室根据2005年度的审计计划安排对其所属的东方装备厂 ...查看


  • [经济效益审计]课后练习题答案及案例分析思路
  • <经济效益审计>课后练习题答案及案例分析思路 第一章 1.甲.乙两企业某年有关营业收入.成本费用及利润.销售利润率等资料见表1-4. 表1-4 甲.乙两企业相关资料 金额单位:万元 运用投入和产出比较方法,可以发现,甲企业的利润 ...查看


  • 风险导向审计在财务舞弊中的应用
  • 风险导向审计在财务舞弊中的应用 --基于万福生科公司财务舞弊案的分析 [摘 要] 风险导向审计是现代审计的一个重要方法.国内外财务舞弊和审计失败事件的频频发生,导致了风险导向审计方法的产生.如何在财务舞弊中应用风险导向审计,已经越来越受到审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