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一统的汉朝说课稿

题目:大一统的汉朝

年级:

单位:

作者: 七 年 级 唐山十六中 胡 燕 春

说课稿

大一统的汉朝

一、课标解读:

1、把秦汉时期定位为“统一国家的建立”有什么意义?

统一国家是秦汉时期最重要的特征,也是这个时期对中国历史作出的最大贡献。它不仅仅是秦汉时期的一个重要现象,也是中国古代史上的一个重要现象,甚至是中国文明本身的一个重要特征。换言之,把统一国家建立作为学习主题,是以整个中国古代时期统一国家发展的历史为背景和学习目标的,是把统一国家作为整个中华文明的重要方面或内容来学习的。

2、如何在统一国家建立的背景上“评价”古代帝王?

首先要理解什么是“大一统”,这是古代人的说法。汉武帝的“大一统”是借用了《公羊传》的说法,是用“春秋大一统”的观念,来表现当时加强集权的措施。以此来评价汉武帝,可保证这个评价的基本方向是沿着统一国家建立的学习主题进行的。同时也可说明,汉武帝“大一统”的措施顺应了统一国家建立的历史潮流,是符合历史发展的方向的,因而这个评价基本上是肯定的。

3、单纯列举汉武帝“大一统”的主要史实,能否提供评价的全部资料?

但评价历史人物不应仅仅停留在这样的一个方向上,任务是复杂的,他的历史活动是丰富多彩的,对历史的作用不是单纯的。因此,除了在历史发展潮流的主流之外,还应考虑通过其他方面对历史任务进行全面认识和评价。比如汉武帝,增加些有关他好大喜功、滥用民力、文学修养、过而能改、家庭不和、残酷杀戮等方面的小资料,可丰富其人物形象,有助于对他进行全面评价。

二、解析重点难点

重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难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本课的重点是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颁布“推恩令”,削弱封国势力,使其越分越小,并纳入由中央政权统辖的郡管理,使封国再也无力与中央政权对抗,实现了政治上的大一统。汉武帝利用强大的国力,东定朝鲜,西通西域,南平百越,北伐匈奴,实现了军事上的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设立太学,大力推行儒学教育,使儒家思想成为了法定的统治思想,实现了思想上的大一统。

本课的难点有两个:

第一个难点是:汉武帝大一统的历史意义,课文中只是就政治、军事和思想各个方面分别序列,而没有做总的概括,这就为教师启发、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留下了很开阔的空间,也可以说是出了一道难题。这也是教材中没有对汉武帝做总的评价而在课后的“问题探究”中出这道题的问题所在。

第二个难点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首先,应该理解实行该政策的原因:汉初,诸子百家各派学说仍很活跃,不利于中央集权,不适应汉武帝时政治上大一统的需要。其次,要把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核心内容,是把儒家学说抬高到“独尊”的地位,把儒家学说作为正统思想。再次,汉武帝推崇的“儒术”与孔孟为代表的先秦儒家思想有所不同。他经过董仲舒的改造、发挥,吸收了法家、道家学派的一些思想。最后,设太学,已“五经”为主要教材,大力推行儒学教育,是实行“独尊儒术”的必然结果。

三、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学生编排历史小品“洛阳庆功宴”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3、收集汉武帝的历史人物资料

四、教学设计

新课导入

通过历史小品《汉初庆功宴》导入本课,教师提问:西汉初建,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治理天下,实现西汉王朝的长治久安?——(联系旧课)那么首先要吸取秦朝灭亡的经验教训——(回忆)秦末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秦的暴政——(思考)秦的暴政和秦末长期的战乱造成怎样的后果?

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出文景之治的介绍

(课件展示)“民失作业,而大饥谨。„„人相食,死者过半。

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羊。”——《汉书·食货志》

引导学生得出结论:西汉建立后,经济萧条、国家贫困

(课件展示)“海内安宁,家给人足。——《资治通鉴》

“都鄙廪庾尽满,而府库余财。”——《汉书·食货志》

引导学生通过两则材料的对比,进行思考,并得出结论:汉初统治者为了稳定社会秩序,巩固政权,达到长治久安的目的,所采取的恢复经济的措施还是行之有效的 (课件展示)汉高祖刘邦恢复经济的措施:相比秦徭役、兵役繁重,赋税沉重,刑法严酷,汉高祖让士兵复员生产,免除若干年徭役。让战时逃亡在外的人回乡,发还原有的田宅;释放一些奴婢为平民;把田租定为十五税一。

引导学生回到课本,归纳汉文帝,汉景帝的主要措施

(课件展示)补充介绍,改革刑法,下诏废除黥、劓、刖,改用笞刑代替(缇萦救父);对周边少数族也不轻易动兵,尽力维持相安的关系。

引导学生得出文景时期的成就,即“文景之治”的表现。

教师引申说明:汉初六七十年的休养生息带来的经济繁荣,为西汉进入强盛时期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也为汉武帝得以实现大一统提供了客观条件。

引导学生思考,汉武帝能够完成大一统的主观因素是什么呢?——汉武帝雄才大略、善于用人(结合小字部分介绍:董仲舒/下马陵、主父偃、卫青)

(课件展示)补充说明什么叫“大一统”,这是古人的说法。汉武帝的“大一统”是借用“春秋大一统”的观念,来表现当时加强集权的措施

引导学生阅读课本,并思考么,汉武帝从哪些方面巩固统一的封建国家和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呢?——政治、(经济、军事、)思想

(简介)诸侯国问题的由来:(西周分封制→秦朝郡县制→)汉高祖:郡国并行矫枉过正→汉文帝→汉景帝平“七国之乱”→汉武帝推恩削藩、酹金夺侯 (课件展示)四则材料说明诸侯国势力对中央政权造成的威胁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才能巩固国家的政权呢?

学生回答后教师给予小结说明,并提示,汉武帝采取的这些措施,进一步削弱诸侯国割据势力,诸侯国再也无力与中央政权对抗,巩固了中央集权,加强了政治上的统一。

注意在讲解此处的时候一定要充分利用说明诸侯国势力对中央造成威胁的四则材料,只有这样,才能说明汉武帝政策的正确性已经所起到的巨大作用,这也是解决本课难点的一个关键所在。

通过历史小品引导学生思考

(课件展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董仲舒《天人三策》

(思考)1、“六艺之科孔子之术”是指哪家的学说?——儒家学说,即儒术

2、与孔孟为代表的先秦儒家思想是不是一回事?

(课件展示)“霸(法家)王(儒家)道(道家)杂之”

这个问题涉及到思想领域,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教师应引导学生回顾战国时的百家争鸣,然后指出,这种汉初的学术争鸣局面不利于统一的中央集权,这也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一政策得以实施的根本原因。

教师应带领学生分析,董仲舒所推崇的“儒术”是经过董仲舒的改造、发挥,吸收了法家、道家学派的一些思想,与之前所学到的单纯的孔孟之道是有区别的。

3、为什么汉武帝会接受董仲舒的建议——要实现政治上的一统,就需要实行思想上的统一。汉初,诸子百家学说仍很活跃,不利于中央集权,不适应汉武帝时政治上大一统的需要。

4、我们说“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指把儒家学说提升到“独尊”的地位,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正统思想。那么汉武帝又是如何推行儒家思想的呢?

(课件展示)“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

(说明)设太学,以“五经”为主要教材,大力推行儒家教育。

(评价)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设立太学,大力推行儒家教育,使儒家思想成为法定的封建统治思想,实现了思想上的大一统。

(思考)大一统的历史意义:汉武帝的大一统不仅是西汉强盛的顶点,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的第一个鼎盛局面;他对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注意:讲解此处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学生思考的同时,教师要给予必要的指点。

(作业布置)就你所了解关于汉武帝的事例,也可以通过查找资料,写一篇历史小论文,谈谈你对汉武帝的看法。

本课小结(课件展示)大一统的的形成过程:原因、措施、意义

题目:大一统的汉朝

年级:

单位:

作者: 七 年 级 唐山十六中 胡 燕 春

说课稿

大一统的汉朝

一、课标解读:

1、把秦汉时期定位为“统一国家的建立”有什么意义?

统一国家是秦汉时期最重要的特征,也是这个时期对中国历史作出的最大贡献。它不仅仅是秦汉时期的一个重要现象,也是中国古代史上的一个重要现象,甚至是中国文明本身的一个重要特征。换言之,把统一国家建立作为学习主题,是以整个中国古代时期统一国家发展的历史为背景和学习目标的,是把统一国家作为整个中华文明的重要方面或内容来学习的。

2、如何在统一国家建立的背景上“评价”古代帝王?

首先要理解什么是“大一统”,这是古代人的说法。汉武帝的“大一统”是借用了《公羊传》的说法,是用“春秋大一统”的观念,来表现当时加强集权的措施。以此来评价汉武帝,可保证这个评价的基本方向是沿着统一国家建立的学习主题进行的。同时也可说明,汉武帝“大一统”的措施顺应了统一国家建立的历史潮流,是符合历史发展的方向的,因而这个评价基本上是肯定的。

3、单纯列举汉武帝“大一统”的主要史实,能否提供评价的全部资料?

但评价历史人物不应仅仅停留在这样的一个方向上,任务是复杂的,他的历史活动是丰富多彩的,对历史的作用不是单纯的。因此,除了在历史发展潮流的主流之外,还应考虑通过其他方面对历史任务进行全面认识和评价。比如汉武帝,增加些有关他好大喜功、滥用民力、文学修养、过而能改、家庭不和、残酷杀戮等方面的小资料,可丰富其人物形象,有助于对他进行全面评价。

二、解析重点难点

重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难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本课的重点是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颁布“推恩令”,削弱封国势力,使其越分越小,并纳入由中央政权统辖的郡管理,使封国再也无力与中央政权对抗,实现了政治上的大一统。汉武帝利用强大的国力,东定朝鲜,西通西域,南平百越,北伐匈奴,实现了军事上的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设立太学,大力推行儒学教育,使儒家思想成为了法定的统治思想,实现了思想上的大一统。

本课的难点有两个:

第一个难点是:汉武帝大一统的历史意义,课文中只是就政治、军事和思想各个方面分别序列,而没有做总的概括,这就为教师启发、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留下了很开阔的空间,也可以说是出了一道难题。这也是教材中没有对汉武帝做总的评价而在课后的“问题探究”中出这道题的问题所在。

第二个难点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首先,应该理解实行该政策的原因:汉初,诸子百家各派学说仍很活跃,不利于中央集权,不适应汉武帝时政治上大一统的需要。其次,要把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核心内容,是把儒家学说抬高到“独尊”的地位,把儒家学说作为正统思想。再次,汉武帝推崇的“儒术”与孔孟为代表的先秦儒家思想有所不同。他经过董仲舒的改造、发挥,吸收了法家、道家学派的一些思想。最后,设太学,已“五经”为主要教材,大力推行儒学教育,是实行“独尊儒术”的必然结果。

三、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学生编排历史小品“洛阳庆功宴”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3、收集汉武帝的历史人物资料

四、教学设计

新课导入

通过历史小品《汉初庆功宴》导入本课,教师提问:西汉初建,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治理天下,实现西汉王朝的长治久安?——(联系旧课)那么首先要吸取秦朝灭亡的经验教训——(回忆)秦末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秦的暴政——(思考)秦的暴政和秦末长期的战乱造成怎样的后果?

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出文景之治的介绍

(课件展示)“民失作业,而大饥谨。„„人相食,死者过半。

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羊。”——《汉书·食货志》

引导学生得出结论:西汉建立后,经济萧条、国家贫困

(课件展示)“海内安宁,家给人足。——《资治通鉴》

“都鄙廪庾尽满,而府库余财。”——《汉书·食货志》

引导学生通过两则材料的对比,进行思考,并得出结论:汉初统治者为了稳定社会秩序,巩固政权,达到长治久安的目的,所采取的恢复经济的措施还是行之有效的 (课件展示)汉高祖刘邦恢复经济的措施:相比秦徭役、兵役繁重,赋税沉重,刑法严酷,汉高祖让士兵复员生产,免除若干年徭役。让战时逃亡在外的人回乡,发还原有的田宅;释放一些奴婢为平民;把田租定为十五税一。

引导学生回到课本,归纳汉文帝,汉景帝的主要措施

(课件展示)补充介绍,改革刑法,下诏废除黥、劓、刖,改用笞刑代替(缇萦救父);对周边少数族也不轻易动兵,尽力维持相安的关系。

引导学生得出文景时期的成就,即“文景之治”的表现。

教师引申说明:汉初六七十年的休养生息带来的经济繁荣,为西汉进入强盛时期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也为汉武帝得以实现大一统提供了客观条件。

引导学生思考,汉武帝能够完成大一统的主观因素是什么呢?——汉武帝雄才大略、善于用人(结合小字部分介绍:董仲舒/下马陵、主父偃、卫青)

(课件展示)补充说明什么叫“大一统”,这是古人的说法。汉武帝的“大一统”是借用“春秋大一统”的观念,来表现当时加强集权的措施

引导学生阅读课本,并思考么,汉武帝从哪些方面巩固统一的封建国家和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呢?——政治、(经济、军事、)思想

(简介)诸侯国问题的由来:(西周分封制→秦朝郡县制→)汉高祖:郡国并行矫枉过正→汉文帝→汉景帝平“七国之乱”→汉武帝推恩削藩、酹金夺侯 (课件展示)四则材料说明诸侯国势力对中央政权造成的威胁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才能巩固国家的政权呢?

学生回答后教师给予小结说明,并提示,汉武帝采取的这些措施,进一步削弱诸侯国割据势力,诸侯国再也无力与中央政权对抗,巩固了中央集权,加强了政治上的统一。

注意在讲解此处的时候一定要充分利用说明诸侯国势力对中央造成威胁的四则材料,只有这样,才能说明汉武帝政策的正确性已经所起到的巨大作用,这也是解决本课难点的一个关键所在。

通过历史小品引导学生思考

(课件展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董仲舒《天人三策》

(思考)1、“六艺之科孔子之术”是指哪家的学说?——儒家学说,即儒术

2、与孔孟为代表的先秦儒家思想是不是一回事?

(课件展示)“霸(法家)王(儒家)道(道家)杂之”

这个问题涉及到思想领域,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教师应引导学生回顾战国时的百家争鸣,然后指出,这种汉初的学术争鸣局面不利于统一的中央集权,这也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一政策得以实施的根本原因。

教师应带领学生分析,董仲舒所推崇的“儒术”是经过董仲舒的改造、发挥,吸收了法家、道家学派的一些思想,与之前所学到的单纯的孔孟之道是有区别的。

3、为什么汉武帝会接受董仲舒的建议——要实现政治上的一统,就需要实行思想上的统一。汉初,诸子百家学说仍很活跃,不利于中央集权,不适应汉武帝时政治上大一统的需要。

4、我们说“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指把儒家学说提升到“独尊”的地位,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正统思想。那么汉武帝又是如何推行儒家思想的呢?

(课件展示)“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

(说明)设太学,以“五经”为主要教材,大力推行儒家教育。

(评价)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设立太学,大力推行儒家教育,使儒家思想成为法定的封建统治思想,实现了思想上的大一统。

(思考)大一统的历史意义:汉武帝的大一统不仅是西汉强盛的顶点,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的第一个鼎盛局面;他对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注意:讲解此处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学生思考的同时,教师要给予必要的指点。

(作业布置)就你所了解关于汉武帝的事例,也可以通过查找资料,写一篇历史小论文,谈谈你对汉武帝的看法。

本课小结(课件展示)大一统的的形成过程:原因、措施、意义


相关文章

  • 大一统的汉朝-教学设计 1
  • 第12课 大一统的汉朝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 1.了解两汉兴衰的基本脉络:文景--汉武--光武--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掌握汉武帝"大一统"的政策.措施及其历史作用. 2.对比秦始皇和汉武帝的历史功过,培养学生正确评价历史 ...查看


  • 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教学设计
  • 第 12 课 大一统的汉朝 教学设计 了解"文景之治" :列举汉武帝大一统的主要史实,评价汉武 知识与技能 帝,培养学生辩证.综合.分析史实的能力. 借助虚拟人物播放动画创设情境导入,由虚拟人物穿越,引导 教学 目标 过 ...查看


  • 12.大一统的汉朝教案
  • 第12课 大一统的汉朝(教案) 审核人:初一历史组 课时: 1 授课时间: 2015.10.21 一.学习目标:1.了解两汉兴衰的基本脉络:掌握文景之治,汉武帝的大一统. 它对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重点掌握 ...查看


  • 大一统的汉朝教学设计
  • <大一统的汉朝> 教学设计学院:政史学院班级:姓名:朱慧学号: 2012级历史学班 [1**********]7 <大一统的汉朝>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思路分析: 一. 教材内容: 本课节选自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三章& ...查看


  • [大一统的汉朝]说课稿 1
  • 第12课 <大一统的汉朝> 尊敬的各位老师: 上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大一统的汉朝>,下面我将从以下五个方面展开我的说课. 一.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大一统的汉朝>选自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三 ...查看


  • 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说课稿
  • 第12课 大一统的汉朝说课稿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大一统的汉朝>,它选自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统一国家的建立>的第三课时. 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三大板块进行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一 ...查看


  • 大一统的汉朝学案新
  • 第12课 大一统的汉朝 2011年12月21日 星期三 任课教师:李培源 学生姓名: 学习目标: 了解两汉兴衰的基本脉络,掌握文景之治.汉武帝的大一统.光武中兴.东汉后期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等基本史实. 能力目标: 思考探究"汉武帝 ...查看


  • 12.大一统的汉朝
  • 初一历史讲学稿 课 题:12.大一统的汉朝 主备人:祁耀武 班 级: 姓 名: 学习目标: 1.了解西汉兴衰的基本脉络,掌握文景之治.汉武帝的大一统等基本史实 2.思考"汉武帝的大一统局面是怎样形成的?"培养自己初步运用 ...查看


  • 大一统的汉朝 2
  • 大一统的汉朝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两汉兴衰的基本脉络,掌 握文景之治.汉武帝的大一统,记住汉武帝时期是西汉的鼎盛时期,培养学生归纳能力.探究能力和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如何解决汉初遗留下来的诸侯国问 ...查看


  • 2.12大一统的汉朝
  • 2 课题: 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第 三 单元 统一国家的建立 第 12 课 大一统的汉朝 课型: 新授 教学模式 :五环节合作探究 教具:多媒体(历史挂图.示意图.小黑板等)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西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