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华大学2014就业质量报告

2014届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

东华大学 2014.12

目录

序言 ................................................................................................................................................................ 2 一、毕业生就业工作概况 ............................................................................................................................. 4 二、毕业生基本情况 ..................................................................................................................................... 6

(一)学历分布情况 ............................................................................................................................. 6 (二)学科专业分布情况 ..................................................................................................................... 6 (三)生源地分布情况 ......................................................................................................................... 9 (四)性别分布情况 ........................................................................................................................... 11 (五)民族分布情况 ........................................................................................................................... 11 三、毕业生就业情况及相关分析 ............................................................................................................... 13

(一)毕业生就业情况及分析 ........................................................................................................... 13 (二)本科毕业生继续深造情况分析 ............................................................................................... 20 (三)待就业毕业生后续情况及分析 ............................................................................................... 20 (四)毕业生基层就业情况 ............................................................................................................... 21 (五)毕业生创新创业情况 ............................................................................................................... 21 (六)毕业生就业流向情况分析 ....................................................................................................... 23 (七)就业市场分析 ........................................................................................................................... 29 (八)就业满意度分析 ....................................................................................................................... 30 四、就业工作特色及成效 ........................................................................................................................... 32

(一)就业工作举措和特色 ............................................................................................................... 32 (二)就业工作对人才培养的促进作用 ........................................................................................... 36 (三)人才培养成效 ........................................................................................................................... 38 五、就业形势研判和对策 ........................................................................................................................... 41

序言

东华大学是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院校。1951年,国家为加速发展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纺织工业,汇聚交通大学纺织系等华东、中南、西南13所纺织院系,组建成立了新中国第一所服务纺织产业的高等学府‚华东纺织工学院‛。1960年,我校被列为全国首批重点高校;1981年,被批准为全国首批具有博士、硕士、学士三级学位授予权的高校;1985年更名为‚中国纺织大学‛;1997年,进入国家‚211‛重点建设高校行列;1998年,由中国纺织总会划归国家教育部;1999年更名为东华大学。

学校以‚国内一流,国际有影响,有特色的高水平大学‛为办学目标,遵循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与成才为中心的办学理念,将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作为核心任务,发扬产学研相结合的办学传统,培养基础宽厚、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高素质人才。学校在继续做好服务于国家从纺织大国走向纺织强国战略的人才和科技支撑的同时,努力拓展符合国家需求的学科新特色,借助学校自身优势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就业工作是学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就业质量是对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检验。去年学校就业质量报告面向社会公布,客观反映了毕业生就业情况,使社会对东华大学人才培养情况有所了解,并对学校学科专业的招生规模、结构优化、调整改革提供参考依据,反响良好。为了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加强高校教育质量信息公开力度,现向社会发布《东华大学2014届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

关于就业质量报告的几点说明:

2014届

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

3

(一)数据来源

对于学校2014年毕业生就业状况,除了毕业生生源、毕业生需求等基础数据库外,还在就业准备、求职签约、毕业离校等关键阶段以及走访用人单位等,结合问卷调查、网上调查等形式开展了多项工作调研,了解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就业反馈等实际情况。报告中数据多从上述内容获得。报告对数据出处均作了说明,详见统计数据来源表。

表0.1 统计数据来源表

(二) 统计数据的截止日期

本报告数据统计的截止时间为2014年8月31日。

(三)文中各项指标的计算方法

签约率 = 签约人数 / 毕业人数

就业率 =(签约+升学+出国+定向委培+国家地方项目+隐性就业+灵活就业)/毕业人数

实际就业人数=签约+定向委培+国家地方项目+隐性就业+灵活就业 本报告中关于毕业生就业单位、就业地区的数据分析均指签约就业类型。

2014届

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

4

一、毕业生就业工作概况

东华大学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之任务,牢牢把握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育人观,以培养符合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人才为导向,构建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精心培养基础宽厚、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高层次应用型创新人才。

面对经济环境复杂多变、毕业生人数再创新高、结构性矛盾突出的严峻就业形势,学校领导高度重视、精心部署,把就业工作摆在关系学校长远发展的重要位臵。学校不断健全就业工作长效机制,优化学科专业布局,科学制定符合国家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学科专业设臵,构建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学生个性化培养,以更好地为区域、行业和国家的经济建设及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学校以‚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完善生涯发展教育体系、提升就业服务质量‛为主要工作抓手,不断完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培育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围绕学校定位和学科专业特点,多措施支持和服务大学生创业,成效显著,形成科技创业和创意创业两大鲜明特色,毕业生自主创业也再创新高;进一步完善了‚多位一体‛全程化的生涯发展教育与就业指导体系建设,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就业形势,合理定位自身发展,着力提升就业竞争力;学校深入拓展就业市场,加强与行业协会、地区人事部门、技术园区的合作,与社会战略需求、热点需求和新兴需求的研究对接,开拓并优化高质量的就业通道;鼓励和引导更多学生到城乡基层、中西部地区、艰苦边远地区和中小企业建功立业;强化对学生的就业服务,完善‚就业困难援助计划‛,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帮助家庭困难学生实现就业;提升信息化服务水平,为毕业生就业提供更加及时、方便、有效的就业信息服务;畅通工作机制,大力推进改革与合作,形成多方力量协同推进就业工作的有利格局。

2014年,学校获得上海市促进就业先进集体,完成上海市高校毕业生创新

基地三年建设,获全国大学生就业最佳企业评选优秀组织高校,上海市觉群大学生创业基金优秀组织奖,上海市大学生创业之星大赛优秀组织奖,‚华普亿方杯‛首届全国高校创业指导课程教学大赛全国三等奖,2014年上海市大学生创业之星大赛金奖,《大学新生生涯导航》课入选全国高校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示范课程,‚彩虹人生工作室‛首批成为上海市高校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教育工作室,‚职面人生工作室‛获上海市高校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教育工作室立项建设等荣誉。

2014届

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

5

二、毕业生基本情况

(一)学历分布情况

2014届

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

6

学校2014年共有毕业生5370人,其中本科生3468人,硕士生1763人(其中专业学位硕士727人),博士生139人(其中非定向博士102人)。见表2.1。

表2.1 毕业生学历情况(数据来源:A)

(二)学科专业分布情况

学校2014年毕业生所在学科、专业按本科、硕士、博士分布在12个学院。见表2.2-2.4。

表2.2 本科毕业生专业分布情况(数据来源:A)

2014届

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

7

2014届

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

8

表2.3 硕士毕业生学科及类别(领域)分布情况(数据来源:A)

2014届

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

9

表2.4 博士毕业生学科分布情况(数据来源:A)

(三)生源地分布情况

学校面向全国32个省、市、区招生,本科、硕士、博士各学历层次包含各地生源。本科生生源最多的是上海,占22.32%,其次是江苏、浙江分别占8.74%、8.19%;硕士生生源最多的是江苏,占14.35%,其次是河南、山东,分别占12.54%、10.83%;博士生生源最多的是山东,占19.42%,其次是上海、河南,分别占16.55%%、12.95%。见表2.5。

表2.5 毕业生生源地分布情况(数据来源:A)

(四)性别分布情况

2014年毕业生,男生占44.62%,女生占55.38%,其中,本科生、博士生均为女生多于男生,硕士生则男生多于女生。详见图2.1。

图2.1 毕业生性别分布图(数据来源:A)

(五)民族分布情况

2014年毕业生中共有26个民族的学生,其中,汉族占94.51%,回族占0.89%,满族占0.82%,其余各少数民族合计占3.78%。详见表2.6。

表2.6 毕业生民族分布情况(数据来源:A)

三、毕业生就业情况及相关分析

(一)毕业生就业情况及分析

1、毕业生总体就业率

2014届

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

13

学校毕业生具有扎实的专业能力和踏实的工作作风,在社会上具有强劲的竞争优势,就业态势良好,近三年来总体就业情况平稳,就业率始终保持较高水平。截至2014年8月31日,2014届毕业生总体就业率为97.93%。详见表3.1。

表3.1 毕业生总体就业率(数据来源:B)

2、学院专业就业率

学校各学院专业就业状态比较均衡,理工类专业就业率相对突出。从不同学历层次的就业率分布情况来看,呈现出硕士毕业生就业率高于其他学历层次。2014年学院就业率见表3.2,不同学历的专业就业率见表3.3—3.5。

表3.3 本科各专业就业率(数据来源:B)

表3.4 硕士学科及类别(领域)就业率(数据来源:B)

表3.5 博士各学科就业率(数据来源:B)

5、本科生毕业去向分布

学校注重培养本科生的应用创新能力,鼓励学生学以致用,服务国家社会经济发展。近三年,虽然就业形势非常严峻,但学校本科生的总体就业率较高,均在90%以上。签约率、深造率持续稳定,整体态势良好。详见表3.6。

表3.6本科生毕业去向分布(数据来源:B)

6、研究生毕业去向分布

学校培养的研究生在社会上的竞争优势显著。硕士就业率一直保持较高水平,2014年,硕士毕业生就业率达98.53%;博士就业率一直在95%以上。详见表3.7。

表3.7研究生毕业去向分布(数据来源:B)

7、不同性别毕业生就业情况

学校根据学生特点采取多项措施给予学生分类就业指导。在社会普遍认为女生就业难的情况下,2014年男女毕业生就业率基本持平。男生就业率为98.50%,女生就业率为97.48%。女生就业率略低于男生,但在就业过程中同样具有竞争优势,本科生继续深造比例女生高于男生。详见表3.8。

表3.8 男女生就业情况(数据来源:B)

8、少数民族毕业生就业情况

学校一直把少数民族学生就业指导作为就业工作重点,鼓励少数民族学生发挥民族文化魅力和语言优势,结合专业技能积极把握就业机会。2014年少数民族毕业生中本科生就业率98.34%%,硕士生92.00%,博士生100%。详见表3.9。

表3.9 少数民族毕业生就业情况(数据来源:B)

(二)本科毕业生继续深造情况分析

学校毕业生表现出优秀的科学研究能力,继续深造率一直保持较高水平。2014年学校本科毕业生升学(指国内深造)620人,占毕业生总人数的17.88%;出国(指出国深造)362人,占毕业生总人数的10.44%,深造率合计28.32%。

表3.10 本科毕业生深造情况(数据来源:B)

[注:深造率=升学率+出国率 ]

(三)待就业毕业生后续情况及分析

学校积极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就业,继续做好毕业生离校后的就业服务,提供就业支持。截至12月20日,此前未落实的111名毕业生,已就业67人,其中,本科生50人、硕士生13人、博士 4人;仍未落实毕业生26人,其中本科生12人,硕士生12人,博士生2 人。详见表3.11。

表3.11 待就业毕业生后续情况分析(数据来源:C)

(四)毕业生基层就业情况

高校毕业生是党和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到基层就业,是党中央根据人才成长的特点和规律,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需要出发,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学校实施就业引导工程,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自觉地把个人理想同国家与社会的需要紧密结合起来。学校出台《东华大学引导和鼓励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措施》文件,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到国家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选拔共录取6名学生志愿服务西部,3名毕业生参加三支一扶,5名毕业生被选聘到村任职,2名毕业生到社区服务。

(五)毕业生创新创业情况

学校着力培养基础宽厚、富有创新精神、能够参与和创造未来社会发展和应对挑战的人才,全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启航行动‛,逐渐形成具有一定规模和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并取得显著成效。

1、办理自主创业证情况

学校2014届毕业生5370人, 其中毕业生自主创业164人,占毕业生总人数的3.05%;此外,学校在校生创业约10人。毕业生共创造就业岗位2000余个,有力的践行党的十八大‚以创业带动就业‛的精神。详见表3.12。

表3.12 毕业生自主创业情况(单位:人)(数据来源:E)

2、创业企业行业分布

学校立足‚现代纺织‛特色,构筑服务国家和上海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材料、节能环保及新能源、先进制造、时尚及创意设计、经济金融及现代服务的五大发展方向,形成科技创业和创意创业的两大鲜明特色。详见表3.13。

表3.13 毕业生自主创业行业分布(单位:个)(数据来源:E)

3、创业项目获奖、资助情况

学校不断优化学科专业布局,科学制定符合国家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学科专业设臵,构建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学生个性化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得到强化,创新创业能力得到提升,一大批毕业生在各类创新创业项目取得了优异的成绩,马飞飞、柯思悦、王志达、姚枭岩等一批大学生创业者成长迅速,创业项目得到了各类基金和社会的高度认可。详见表3.14。

表3.14 创业项目获奖、资助情况(数据来源:E)

历年来,共获得各级创业计划竞赛奖71项,其中国际级奖项2项,‚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金奖5项、银奖8项,铜奖15项;在2012年上海青年创业先锋评选、上海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市长奖和2012英特尔全球创业挑战赛中国区选拔赛中,学生朱汉宝、邹儒佳荣获提名奖;连续五年我校获得上海市慈善基金会‚觉群大学生创业基金‛共12个项目,2013、2014年授予我校‚优秀组织奖‛。

(六)毕业生就业流向情况分析

1、毕业生就业单位的行业分析

学校毕业生就业覆盖了多个行业,去向广泛、分布合理,体现学校‚以工为主,工、理、管、文协调发展‛的学科定位以及为区域、行业和国家的经济建设及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的总体目标。按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行业分类标准统计,2014年毕业生就业单位的行业流向,见表3.15。毕业生中进入制造业、居民服务、信息软件业、金融业、批发零售业五类行业比例较高,合计达72.15%。其中,34.16%的本科生、41.77%的硕士毕业生进入制造行业,这体现学校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优秀的高层次应用创新型人才成果。详见表3.15。

表3.15毕业生就业单位的行业流向(数据来源:B)

(行业类别使用上海市学生就业综合服务和管理平台分类方法)

2、毕业生就业单位的性质分析

作为工科为主的综合性大学,毕业生就业单位的性质体现了学校培养‚高层次应用型创新人才为主的高级专门人才‛的人才培养定位,毕业生多数进入国家经济建设重点行业。从博士生的就业情况来看,有46.25%进入高校及科研院所等重点事业单位,为国家重大科技攻关项目提供智力支持。硕士生中,到国有企业、三资企业、中小企业的比例为85.71%,成为推动各个行业发展的技术主力。在本科生中,到国有企业、三资企业、中小企业的比例为90.29%,为各类企业发展提供高层次专业人才。见表3.16。

表3.16 毕业生就业单位性质分析(数据来源:B)

3、毕业生就业地区分析

上海是学校毕业生就业比较集中的城市,多年来学校为推动上海区域经济发展培养出大批优秀毕业生,每年有近80%的毕业生成为上海新的建设力量,体现了东华大学毕业生在上海就业的强劲竞争力和对上海经济建设的较高贡献度。与生源地分布情况表2.5比较,大部分毕业生选择在上海就业,如表3.17显示,其中80.10%的硕士生和73.88%的本科生毕业后均留沪就业,体现了上海积聚人才的优势。

表3.17 毕业生就业地区分析(数据来源:B)

同时,学校也积极鼓励学生服务国家发展战略,到祖国各地建功立业。毕业生除到北京、上海、广州等经济发达城市外,还服务于中西部地区,其中到西部十二省市和东北三省毕业生有178人。

学校生源来自全国各地,各生源地毕业生到全国主要城市就业情况见表

3.18。

表3.18 各生源地毕业生就业地区分析(数据来源:B)

4、近三年来招聘东华大学毕业生较多的用人单位

学校毕业生就业单位主要集中在金融、高端制造、纺织服装、现代服务业、信息软件、生物制药等领域,涵盖了学校大部分专业。学校五大学科群的布局对接上海经济建设需求,体现了学校以纺织服装为特色,

以工为主的特点。表3.19列出了近三年来招聘东华大学毕业生较多的部分单位,学校与用人单位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在用人招聘、实习实践、科学研究、捐资助学等多方面有深入合作,毕业生的良好表现也得到用人单位的广泛认可。

表3.19 近三年招聘毕业生较多的部分用人单位名录(数据来源:B)

2014届

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

29

(七)就业市场分析

1、毕业生供需信息情况

2014年,学校主动向全国用人单位发送需求联系函26000多份,共举办16场大型招聘会,436场专场招聘会。详见表3.20。

表3.20 毕业生供需信息情况

2、毕业生信息来源渠道分析

其中,56.32%的本科毕业生,66.5%的硕士毕业生通过学校提供的信息最终落实工作单位。28.70%的本科毕业生、23.65%的硕士毕业生通过社会人才交流会、人才招聘网站渠道获取就业信息,进而落实工作单位,见表3.21。这一方面说明由学校提供的就业信息仍然是学生就业的主渠道;另一方面,也说明学生们主动适应形势,拓展就业信息来源,充分利用社会资源。

表3.21 毕业生信息来源渠道分析(数据来源:D)

(八)就业满意度分析

1、用人单位毕业生满意度分析

为了更全面直观了解学校就业工作情况,分析学校毕业生在用人单位的综合素质表现,2014年学校开展用人单位走访调研工作,共回收企业满意度回访有效问卷428份,从毕业生的合作协调能力、工作胜任力、实践动手能力、创新能力、专业素养、敬业精神和整体素质七个方面,了解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满意度。

从总体的调查数据来看,企业对学校毕业生总体评价良好,各项指标满意度均达到90%以上。其中敬业精神、合作协调能力两个方面表现尤为突出,满意和非常满意比例高达93%左右。见图3.1。

图3.1 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满意度(数据来源:C)

2、毕业生对就业单位满意度分析

学校毕业生对就业单位的满意度多年保持较高水平。2014年,在调查样本范围内,98.25%的硕士生、98.56%的本科生对就业单位满意。详见图3.2。

图3.2 毕业生对就业单位满意度(数据来源:D)

四、就业工作特色及成效 2014届 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 告

32 学校就业工作坚持‚为了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做满意的就业工作‛。重视毕业生的创业能力,不断加强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建设;重视毕业生的就业能力,构建职业发展教育体系,不断提高毕业生社会适应能力;重视毕业生的就业需求,聚焦就业信息收集和就业技能指导,为毕业生提供优质就业服务;就业与学科专业设臵、招生、培养等环节紧密衔接,形成了就业工作和教育教学工作互相促进的特色。

(一)就业工作举措和特色

学校以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为导向,学校从构建有特色、全方位的就业指导和服务体系,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和支持体系,优化高质量的就业通道,不断拓展就业市场,多措施援助困难学生实现就业等方面着手,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服务和支持。

1、完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培育高素质创新人才

完善组织形式,提升创新创业教育效果。学校成立东华大学创新创业教育指导委员会和创新创业教育中心,统一管理和协调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学校依托大学生创业园区,成立‚上海大学生科技创业基金会东华大学分基金会‛,目前基金总额为1200万,为学生创业提供组织机构和经费保障。截至到2014年9月,东华学生获得上海市大学生科创基金资助61项,占全市立项总数的6.52%;获得资助总额1162万余元,约占全市资助总额的6.9%。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到课堂教学中,依托知识领会、能力提升、朋辈学习、创业实训、创业实战五大平台不断拓展教育形式,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和意识,形成由基础性课程、专业性培训、启发性活动和体验式实践为主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开设创业课程,组织创业精英俱乐部、创业管理与事务高级班、‚启点咨询室‛等创业教育品牌项目。截至目前,已有近30位创业咨询师和KAB讲师为学生授课或提供咨询服务。

加强创新性科研训练,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能力。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创新性

实验计划和创业训练项目,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学校作为第一批‚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的实施单位,已形成了由国家级项目、上海市级项目、校级重点项目以及院级项目四个层次构成的创新项目平台。共获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创新训练、创业训练、创业实践)450项,参与学生2000多名,直接参与指导的教师有300 人次;上海市级创新实验项目330 项,参与学生1500名,直接参与指导的教师有259 人次;校级课外科技活动项目1000多项,参与学生3500名。

整合校内外资源,争取社会创业资源扶持。学校注重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水平与社会需求对接,精心整合校内外资源,开拓社会基金支持,搭建创新创业实践平台。 2010年4月,学校与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长宁区人民政府三方合作,共同建设‚环东华时尚创意产业集聚区‛;与长宁区就业促进中心、上海市开业专家志愿团长宁分团合作,成立东华大学开业指导站,设立3家创业见习基地;学校还与上海市公共实训基地、普陀区开业指导中心进行合作,迄今已吸引了近两百名学生前来咨询,已建立校外创业见习基地十余家。

加强创业典型引导,营造良好创业氛围。在学校大力培育和指导下,在获得资助并创业的同学中,涌现出包括全国优秀创业大学生代表丁建勋在内的一批创业典型。学校材料学院研究生朱卫彪团队的创业项目《热致液晶聚芳酯纤维制备》获得松江大学生创业大赛一等奖,并作为获奖代表发言,成为大学生科技创新转化为创业的典范。

2014年8月,我校创业大学生柯思悦、王志达、姚枭岩、马飞飞等人的创业事迹分别刊发于《解放日报》、《文汇报》、《中国科学报》、东方网、中国新闻网等媒体的显著版面,展示了九零后大学生创业者勇于突破创新,敢于拼搏创业的风貌。 2014届 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 告

33

2、完善‚多位一体‛全程化的生涯发展教育与就业指导体系 加强生涯发展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培养学生的生涯发展意识。学校将全程化生涯教育课程贯穿到大学四年的教育中,并建立一支以专任教师为核心、学院就业专项教师为主力、企业和社会人士为补充的多层次、专业化教师梯队,在学

生生涯发展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成立生涯发展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教研室。开设了《大学新生生涯导航》《大学生生涯规划与职业发展》《大学生成功就业训练》《创业基础》《大学生KAB创业基础》等生涯发展教育和创业教育的公共选修课程,课程教学效果在学生中反响热烈,年度评教分数在9.3分以上。学校既通过第一课堂开展生涯理论授课、案例分析、团队活动、小组讨论、人物专访等教学活动,也通过第二课堂的专家带教、社会实践、专题训练等形式,并结合吉讯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系统、生涯实训平台、‚职前网络学堂‛等网络平台,使生涯课程体系成为提升学生能力的综合成长课程。

加强生涯发展教育特色项目建设,提升学生生涯发展能力。学校通过生涯教育特色项目建设充分开发学生的职业意识和规划意识,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提升的能力,形成生涯发展课程体系的有益补充,提高了就业教育工作的有效性。2003年起,学校连续十一年开展‚新生生涯发展教育‛主题活动,2007年该主题活动被上海市教委推广到全市高校;年度活动——‚生涯发展与就业指导服务月‛、‚就业宣传周‛成为品牌项目;‚启明星生涯导师计划‛邀请资深职场人士担任生涯导师,使学生近距离体验职场;‚职场预备役计划‛为学生提供真实的职场环境;‚新起点训练营‛培养未来职场领袖;‚职业导航讲座‛和‚成功就业周周讲‛为学生顺利就业提供系统的指导。此外,学校每两年举办的‚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在浓厚氛围、普及知识、提升规划意识上卓有成效,连续两届入围‚全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总决赛并获佳绩。在今年的服务月期间开展了《简历门诊》《面试攻略》等系列讲座,累计50余场活动 ,活动内容丰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增强生涯教育个性化指导,为学生提升全方位生涯服务。学校成立生涯发展与创新创业咨询服务工作组。其中‚彩虹人生职业能力提升工作室‛和‚职面人生生涯咨询工作室‛分别获首批和第二批上海市高校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教育工作室,专业化的咨询队伍为学校在生涯发展和创新创业教育效果突出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学校还建立了校、院两级个体咨询服务机制,每周有26个固定咨询点,为学生提供咨询服务。针对不同群体需求特点,学校以工作坊的形式开2014届 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 告

34

展‚简历工作坊‛、‚面试工作坊‛、‚自我探索工作坊‛等团体辅导活动,通过小团队的训练和成员间的沟通促进共同成长。通过开展互动体验式第一课堂职业生涯教育教学、第二课堂精品讲座和团体辅导,普及职业生涯规划理论知识,培养并提升大学生的职业素养与职业能力。 2014届 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 告 35

3、夯实就业工作基础,提供高质量就业市场服务

拓展就业信息渠道,加强就业市场建设。学校重视就业市场拓展,帮助毕业生实现充分就业。圆满完成了本年度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发展目标:通过建立以上海和长三角为重点、辐射全国的就业市场,构建东华大学毕业生高质量的就业通道,提高毕业生就业品牌竞争力,努力满足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和重点行业、地区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学校勇担责任,每年牵头组织上海市西南片五校联合招聘会和松江大学园区七校联合招聘会。

对接社会需求,建立实习实训长效机制,加强校企合作。学校注重对新形势下国家经济发展和上海市‚四个中心‛建设的需求分析,主动与用人单位建立紧密的合作交流,多方式、多渠道建立学生实习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认识社会、锻炼成长的平台。同时我校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的方针,一年来,相继走访了东航、上汽集团、中国银行、3M中国有限公司、毕马威、通用、百度、思科、天祥、乌斯特、苏宁、邮政储蓄等知名企业。各学院也积极发挥学科优势,主动与用人单位联系,建立多个学院层面具有专业特色的就业实习基地。学校以‚就业工作指导委员会‛为纽带,加强校企合作。为提高东华大学毕业生整体竞争力,从2002年开始,学校成立了东华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指导委员会,包括众多知名大型企业,搭建起校企合作的沟通渠道。学校连续举办了十三次‚东华大学毕业生就业信息发布暨就业指导委员会年会‛,目前已成为推动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要合作平台。

关注就业困难群体,做好就业援助工作。一方面,成立专项工作小组,援助就业困难学生。学校成立帮助困难学生就业工作小组,通过彻底摸排困难学生的情况,组织发动学生社团,传递就业信息;设立困难家庭毕业生信息登记制度,建立信息库,根据困难家庭学生的实际情况,针对性地开展就业信息服务;跟踪

困难家庭毕业生的求职进程,及时关心和解决学生遇到的困难;每年开展‚生涯发展教育与就业指导服务月‛等活动,一对一为困难学生提供专门训练,帮助就业困难学生顺利就业。另一方面,多方协作开展帮扶。学校与上海市人保局合作,定向推荐就业困难同学就业;对‚双困‛学生(家庭经济困难和就业困难)求职进行经济补助和援助;加强心理咨询,引导就业困难学生进行职业探索,缓释就业压力;各学院由专人负责,与困难学生家长保持密切联系。 2014届 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 告

36

(二)就业工作对人才培养的促进作用

学校根据国家战略发展需求,加强就业状况调研和反馈,深化人才培养的反馈机制,积极进行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优化学科专业设臵,注重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就业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不断推进卓越创新型人才建设,服务国家人才培养战略,实现招生、培养和就业的良性互动。

1、实施招生就业联动,优化学科专业布局

刘延东同志对东华大学以毕业生就业率作为调整专业招生计划和建设的重要依据的做法给予充分肯定。学校就业工作部门积极参与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学科专业设臵及招生计划安排,坚持年度招生计划安排与毕业生上一年就业状况相结合,将专业情况与就业情况进行统筹考虑,健全专业预警、退出机制。按照就业情况进行‚扩招、缓招、减招、停招‛,对学科水平提升慢、社会需求不高、学生就业困难的专业,采取逐步减少招生计划或暂停招生直至撤消该专业的措施,并相应减少包括各级本科教学岗位数和人事编制在内的各项本科事业经费投入。学校连续十一年对在校生、毕业生、用人单位开展就业状况调研,全面反映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为学校学科建设与调整提供参考。

《东华大学关于进一步优化本科专业设臵的意见》(东华教“2009”8号)中明确规定:(1)按大类招生的专业,连续两年学生分流人数小于15人且就业率不能进入学校排位前30%的,暂停招生一年,加强建设;如第三年状况无根本转变的,则予以撤消。(2)单独招生的专业,招生调剂志愿率大于30%,且就业率学校排位后30%的专业,当年减招,如第二、第三年状况未好转,则暂停

招生,直至撤消。(3)新办专业,三年后按上海市教委的新专业评估检查要求进行自查,师资队伍、实验条件等重要指标达不到合格标准的,经过整改,二年内仍未达标的,则暂停招生,直至撤消。

2014年,博士研究生继续实行招生指标动态分配体制度,积极探索研究生长学制招生模式。提高硕博连读的比例,减少招收定向就业博士生。2014年,共录取103名硕博连读生,进一步提高了博士生的生源质量。 2014届 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 告

37

2、立足社会发展需求,推进人才培养过程改革

学校以毕业生就业情况为重要参考指标,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将人才培养过程改革着眼于扩大学生自主选择的空间,激发学习兴趣,培育创新潜能,加强社会实践环节,着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在过去的一年里,学校继续以培养高层次应用型创新人才为目标,进一步深化应用性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内涵,推动校内外导师联动,在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教学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

继续完善跨学科复合型人才联合培养机制,积极实施民用航空复合材料实验班建设计划,从机械学院、材料学院、纺织学院、化工学院的学生中选拔各方面优异的学生组成实验班,从课程体系、课程内容、实践环节等多方面加大培养力度,增强了学生专业学习与实际学科实践之间的联系。与此同时,为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根据学生的能力水平和未来发展需要,部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进行了分层次教学改革。在实践教学环节,引进混合式教学模式课程,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网络化学习的优势结合起来, 加入慕课选修平台和上海市高校课程资源共享中心,充分提高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

以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的工作方式,稳步推进各项工作的具体落实,扎实的工作为获得丰硕成果奠定了基础。2013年具有代表性的成果有:本科教改项目‚优化知识体系、创建实践环节,深化‘决策支持系统导论’课程的建设与实践‛荣获2014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另有36项教学改革项目获省部级教学成果奖。‚管理决策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获批国家级实验示范中心。‚时装奢侈品牌设计探秘---设计大师作品分析‛获批国家视频公开课。‚环境监测‛获批国家级资源共享课。研究生部共与10个学院签约建设23个研究生课

程改革建设项目,其中4项为国际大师课程全英文授课项目。 2014届 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 告

38 3、服务国家人才培养战略,推进卓越创新人才培养

学校致力于培养高层次应用型创新人才,为国家输送基础宽厚、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高素质毕业生。依托纺织、材料等国家重点学科组建优势学科群,瞄准行业技术创新关键核心和瓶颈问题,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多学科融合、多团队协作开展重大课题研发攻关,推动科技创新与创新人才培养同步提升。继纺织、机械、信息等七个学院开设卓越工程师班后,学校支持鼓励各专业积极申请参加教育部和行业部门组织的工程专业认证,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2013-2014学年,电子信息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和无机非金属材料等5个专业开展了校内工程专业认证自评工作。

在多学科、多平台的教育教学实践锻炼中,学生形成了围绕主学科专业,多学科交叉互补的思维模式,在创新创业领域成果丰硕。今年,学校本科生学科竞赛,获国家级奖项44个,省市级奖项21个,特别是在第八届‚挑战杯‛上海市大学生创业大赛中,学校获金奖3项,银奖3项,铜奖5项。今年上海市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批准立项3个,资助经费合计105万。近年来,我校已承担上海市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30余项,其中研究生暑期学校8项、研究生学术论坛10项、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基地项目10项、模式探索项目3项、交叉学科平台2项、其他创新计划项目近10项。

(三)人才培养成效

学校牢固确立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树立科学的高等教育发展观,不断发挥学科优势,突出学科专业特色,优化人才培养结构,推动人才的国际视野培养,提升就业竞争力,持续为国家经济建设和重点发展领域输送高质量的毕业生。

1、发挥学科优势,服务国家发展战略

围绕国家发展战略和上海产业布局,学校积极构建以‚纺织‛为一体,‚材料‛和‚设计‛为两翼的学科发展新格局,加快推进面向行业产业的‚纺织产业

关键技术协同创新中心‛、面向区域发展的‚民用航空复合材料协同创新中心‛以及以‚环东华时尚创意产业集聚区‛为载体的‚时尚创意协同创新中心‛建设。此外,学校大批科研成果应用于航天、军事、建筑、环保、新材料等领域,为我国战略武器的研制,神五、神六、神七、神九、神十载人航天工程和‚天宫一号‛的发射成功做出了贡献。

学校制定《东华大学上海高校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和《东华大学上海高校一流学科建设经费(2013-2014年)使用办法》,切实推进上海高校一流学科建设。启动新一轮校级重点学科遴选工作,生物医学工程等11 个学科入选,推动学校‚高峰‛和‚高原‛学科协调发展。在全国高校第三轮学科评估中,纺织科学与工程继续保持全国第一,实现三连冠;设计学首次参评列全国第六;材料科学与工程列全国第十八;参评的6个具有博士一级授权学科排名均进入前1/3。 2014届 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 告

39

2、坚持办学特色,培养高层次应用型创新人才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依据学校‚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了建设‚有特色、多科性、高水平‛大学的目标,确立了以培养高层次应用型创新人才为主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国家培养基础宽厚、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高素质人才。

按照质量工程项目的要求,针对专业综合改革、实验室建设、大学生创新能力、教师发展等方面进行整体规划立项建设。为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根据学生的能力水平和未来发展需要,对部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进行了分层次改革。引进混合式教学模式课程,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网络化学习的优势结合起来,既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充分体现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试点开展硕博贯通的‚长学制‛培养模式,纺织、材料学院先行试点。扶植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创新研究生培养组织结构,完善交叉学科导师组制度。推进以课程建设、基地建设和实践为主体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综合改革,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继续深化,获批7个上海市专业学位研究生实习实践基地,并获得教育部检查组的一致好评,项目部分成果入编《中国教育咨询报告(二)》。

2014届

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

40

3、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推动人才国际视野培养

学校重视国际合作与交流,以国际化的办学视野,实施教育国际化战略,与世界100多所知名高校、研究机构及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进一步优化国际合作交流项目,引进优质教育资源,着力打造强强联合的合作交流模式,着力提升派出学生的质量和数量。与英国爱丁堡大学开展合作办学的东华大学上海国际时尚创意学院(SCF)获教育部批准成立并开学。学校陆续与伦敦时装学院、美国纽约时装技术学院等多个国际一流时尚设计类院校合作办学,进行一对多式合作,汇聚国内外一流师资,旨在培养国内、国际急需的一流和多元文化融合的时尚创意人才;还有与日本、德国、加拿大、印度、俄罗斯等国家高校共建合作办学项目。学校执行并顺利推进 ‚中非高校20+20合作‛教育援非项目,与肯尼亚莫伊大学深入合作,成立肯尼亚莫伊大学孔子学院。

学校积极争取国家留学基金会公派留学生项目,选拔优秀学生赴国外高水平大学开展联合培养。与境外12个国家与地区51所高校签订了学生交流学习项目协议,学生赴境外高校学习的人数不断增加。2014年学校派往国(境)外高校参加交换、交流的学生有257名。其中,10人获得国家留学基金委‚优秀本科生项目‛资助参加交换项目,10名研究生获得国家留学基金委的资助攻读博士学位。2014年有140个国家约4400名留学生来校学习,其中学历留学生970名。

4、输送高质量毕业生,做好就业引导工程

学校努力培养满足国家战略需求的高层次专业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并把他们输送到关系我国经济命脉、国家安全、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战线和重点单位。学校把毕业生就业引导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在双向选择的原则下,不止步于学生有业可就,还鼓励学生积极服务重要国有企业、重要科研教育单位、西部地区和基层就业,通过教育引导、择优推荐和有特色的培养机制,将优秀毕业生输送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学校鼓励有条件的学生创业,积极贯彻落实国家创业引领计划,加大创业指导和扶持力度。学校通过就业引导工程,输送高质量毕业生到各行各业,积极服务国计民生,受到用人单位高度认可和肯定。

五、就业形势研判和对策 2014届 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 告

41

2015年,高校毕业生总量进一步加大,就业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就业形势复杂严峻,同时也是国家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学校就业工作既面临着挑战也有一定的发展空间,我们将不断加强新形势、新契机下就业工作的思考和展望,继续加大人才培养和就业工作力度,努力实现毕业生更加充分和更高质量的就业。

1、完善联动机制,增强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适配度

学校要全面研判经济社会发展、产业结构调整转型需要,建立和完善就业与招生、培养联动机制、全员参与就业工作机制,以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不断加强对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跟踪调查,了解用人需求信息的发展动态和知识更新的方向,找准人才培养定位,及时调整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模式。全面加强实习、就业基地的建设,加强专业实习的实效性,建立稳定的、能满足教学和就业需要的实习实训基地。结合专业特点,合理安排教学计划,建设优质的学生成长平台,推动学生专业学习的同时,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2、发挥创业引领作用,完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扶持一体化建设

目前,我校创新创业教育开展的势头良好,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我校创业教育在师资水平、创业扶持等方面还有较大上升空间。同时,我们要发挥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研究生培养专项、创新创业课程教学、创新创业实习基地、创新创业竞赛、科创基金申报辅导及开业扶助等平台作用,更好地培养和激励大学生创新创业。学校将进一步从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建设、机制完善、信息平台、孵化基地等多方面着手,不断提升,促进我校创新创业教育迈向更高水平。

3、加强就业引导,继续加大在国家“三重”贡献度

我们要瞄准国家及上海市总体发展目标不动摇,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模式,不断加强进入国家重点地区、重点行业、重点单位人才的输送力度,增强学校毕业生在‚三重单位‛的影响力,引导毕业生积极投身到国家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通过重点单位中校友的典型事迹宣传,在校园中营造服务国家战略、服务社

会需要的就业氛围,使得学校在‚三重‛单位和基层单位就业人数有较大的提高。同时,实施就业引导工程,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到国家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 2014届 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 告

42

2014届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

东华大学 2014.12

目录

序言 ................................................................................................................................................................ 2 一、毕业生就业工作概况 ............................................................................................................................. 4 二、毕业生基本情况 ..................................................................................................................................... 6

(一)学历分布情况 ............................................................................................................................. 6 (二)学科专业分布情况 ..................................................................................................................... 6 (三)生源地分布情况 ......................................................................................................................... 9 (四)性别分布情况 ........................................................................................................................... 11 (五)民族分布情况 ........................................................................................................................... 11 三、毕业生就业情况及相关分析 ............................................................................................................... 13

(一)毕业生就业情况及分析 ........................................................................................................... 13 (二)本科毕业生继续深造情况分析 ............................................................................................... 20 (三)待就业毕业生后续情况及分析 ............................................................................................... 20 (四)毕业生基层就业情况 ............................................................................................................... 21 (五)毕业生创新创业情况 ............................................................................................................... 21 (六)毕业生就业流向情况分析 ....................................................................................................... 23 (七)就业市场分析 ........................................................................................................................... 29 (八)就业满意度分析 ....................................................................................................................... 30 四、就业工作特色及成效 ........................................................................................................................... 32

(一)就业工作举措和特色 ............................................................................................................... 32 (二)就业工作对人才培养的促进作用 ........................................................................................... 36 (三)人才培养成效 ........................................................................................................................... 38 五、就业形势研判和对策 ........................................................................................................................... 41

序言

东华大学是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院校。1951年,国家为加速发展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纺织工业,汇聚交通大学纺织系等华东、中南、西南13所纺织院系,组建成立了新中国第一所服务纺织产业的高等学府‚华东纺织工学院‛。1960年,我校被列为全国首批重点高校;1981年,被批准为全国首批具有博士、硕士、学士三级学位授予权的高校;1985年更名为‚中国纺织大学‛;1997年,进入国家‚211‛重点建设高校行列;1998年,由中国纺织总会划归国家教育部;1999年更名为东华大学。

学校以‚国内一流,国际有影响,有特色的高水平大学‛为办学目标,遵循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与成才为中心的办学理念,将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作为核心任务,发扬产学研相结合的办学传统,培养基础宽厚、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高素质人才。学校在继续做好服务于国家从纺织大国走向纺织强国战略的人才和科技支撑的同时,努力拓展符合国家需求的学科新特色,借助学校自身优势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就业工作是学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就业质量是对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检验。去年学校就业质量报告面向社会公布,客观反映了毕业生就业情况,使社会对东华大学人才培养情况有所了解,并对学校学科专业的招生规模、结构优化、调整改革提供参考依据,反响良好。为了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加强高校教育质量信息公开力度,现向社会发布《东华大学2014届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

关于就业质量报告的几点说明:

2014届

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

3

(一)数据来源

对于学校2014年毕业生就业状况,除了毕业生生源、毕业生需求等基础数据库外,还在就业准备、求职签约、毕业离校等关键阶段以及走访用人单位等,结合问卷调查、网上调查等形式开展了多项工作调研,了解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就业反馈等实际情况。报告中数据多从上述内容获得。报告对数据出处均作了说明,详见统计数据来源表。

表0.1 统计数据来源表

(二) 统计数据的截止日期

本报告数据统计的截止时间为2014年8月31日。

(三)文中各项指标的计算方法

签约率 = 签约人数 / 毕业人数

就业率 =(签约+升学+出国+定向委培+国家地方项目+隐性就业+灵活就业)/毕业人数

实际就业人数=签约+定向委培+国家地方项目+隐性就业+灵活就业 本报告中关于毕业生就业单位、就业地区的数据分析均指签约就业类型。

2014届

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

4

一、毕业生就业工作概况

东华大学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之任务,牢牢把握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育人观,以培养符合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人才为导向,构建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精心培养基础宽厚、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高层次应用型创新人才。

面对经济环境复杂多变、毕业生人数再创新高、结构性矛盾突出的严峻就业形势,学校领导高度重视、精心部署,把就业工作摆在关系学校长远发展的重要位臵。学校不断健全就业工作长效机制,优化学科专业布局,科学制定符合国家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学科专业设臵,构建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学生个性化培养,以更好地为区域、行业和国家的经济建设及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学校以‚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完善生涯发展教育体系、提升就业服务质量‛为主要工作抓手,不断完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培育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围绕学校定位和学科专业特点,多措施支持和服务大学生创业,成效显著,形成科技创业和创意创业两大鲜明特色,毕业生自主创业也再创新高;进一步完善了‚多位一体‛全程化的生涯发展教育与就业指导体系建设,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就业形势,合理定位自身发展,着力提升就业竞争力;学校深入拓展就业市场,加强与行业协会、地区人事部门、技术园区的合作,与社会战略需求、热点需求和新兴需求的研究对接,开拓并优化高质量的就业通道;鼓励和引导更多学生到城乡基层、中西部地区、艰苦边远地区和中小企业建功立业;强化对学生的就业服务,完善‚就业困难援助计划‛,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帮助家庭困难学生实现就业;提升信息化服务水平,为毕业生就业提供更加及时、方便、有效的就业信息服务;畅通工作机制,大力推进改革与合作,形成多方力量协同推进就业工作的有利格局。

2014年,学校获得上海市促进就业先进集体,完成上海市高校毕业生创新

基地三年建设,获全国大学生就业最佳企业评选优秀组织高校,上海市觉群大学生创业基金优秀组织奖,上海市大学生创业之星大赛优秀组织奖,‚华普亿方杯‛首届全国高校创业指导课程教学大赛全国三等奖,2014年上海市大学生创业之星大赛金奖,《大学新生生涯导航》课入选全国高校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示范课程,‚彩虹人生工作室‛首批成为上海市高校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教育工作室,‚职面人生工作室‛获上海市高校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教育工作室立项建设等荣誉。

2014届

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

5

二、毕业生基本情况

(一)学历分布情况

2014届

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

6

学校2014年共有毕业生5370人,其中本科生3468人,硕士生1763人(其中专业学位硕士727人),博士生139人(其中非定向博士102人)。见表2.1。

表2.1 毕业生学历情况(数据来源:A)

(二)学科专业分布情况

学校2014年毕业生所在学科、专业按本科、硕士、博士分布在12个学院。见表2.2-2.4。

表2.2 本科毕业生专业分布情况(数据来源:A)

2014届

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

7

2014届

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

8

表2.3 硕士毕业生学科及类别(领域)分布情况(数据来源:A)

2014届

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

9

表2.4 博士毕业生学科分布情况(数据来源:A)

(三)生源地分布情况

学校面向全国32个省、市、区招生,本科、硕士、博士各学历层次包含各地生源。本科生生源最多的是上海,占22.32%,其次是江苏、浙江分别占8.74%、8.19%;硕士生生源最多的是江苏,占14.35%,其次是河南、山东,分别占12.54%、10.83%;博士生生源最多的是山东,占19.42%,其次是上海、河南,分别占16.55%%、12.95%。见表2.5。

表2.5 毕业生生源地分布情况(数据来源:A)

(四)性别分布情况

2014年毕业生,男生占44.62%,女生占55.38%,其中,本科生、博士生均为女生多于男生,硕士生则男生多于女生。详见图2.1。

图2.1 毕业生性别分布图(数据来源:A)

(五)民族分布情况

2014年毕业生中共有26个民族的学生,其中,汉族占94.51%,回族占0.89%,满族占0.82%,其余各少数民族合计占3.78%。详见表2.6。

表2.6 毕业生民族分布情况(数据来源:A)

三、毕业生就业情况及相关分析

(一)毕业生就业情况及分析

1、毕业生总体就业率

2014届

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

13

学校毕业生具有扎实的专业能力和踏实的工作作风,在社会上具有强劲的竞争优势,就业态势良好,近三年来总体就业情况平稳,就业率始终保持较高水平。截至2014年8月31日,2014届毕业生总体就业率为97.93%。详见表3.1。

表3.1 毕业生总体就业率(数据来源:B)

2、学院专业就业率

学校各学院专业就业状态比较均衡,理工类专业就业率相对突出。从不同学历层次的就业率分布情况来看,呈现出硕士毕业生就业率高于其他学历层次。2014年学院就业率见表3.2,不同学历的专业就业率见表3.3—3.5。

表3.3 本科各专业就业率(数据来源:B)

表3.4 硕士学科及类别(领域)就业率(数据来源:B)

表3.5 博士各学科就业率(数据来源:B)

5、本科生毕业去向分布

学校注重培养本科生的应用创新能力,鼓励学生学以致用,服务国家社会经济发展。近三年,虽然就业形势非常严峻,但学校本科生的总体就业率较高,均在90%以上。签约率、深造率持续稳定,整体态势良好。详见表3.6。

表3.6本科生毕业去向分布(数据来源:B)

6、研究生毕业去向分布

学校培养的研究生在社会上的竞争优势显著。硕士就业率一直保持较高水平,2014年,硕士毕业生就业率达98.53%;博士就业率一直在95%以上。详见表3.7。

表3.7研究生毕业去向分布(数据来源:B)

7、不同性别毕业生就业情况

学校根据学生特点采取多项措施给予学生分类就业指导。在社会普遍认为女生就业难的情况下,2014年男女毕业生就业率基本持平。男生就业率为98.50%,女生就业率为97.48%。女生就业率略低于男生,但在就业过程中同样具有竞争优势,本科生继续深造比例女生高于男生。详见表3.8。

表3.8 男女生就业情况(数据来源:B)

8、少数民族毕业生就业情况

学校一直把少数民族学生就业指导作为就业工作重点,鼓励少数民族学生发挥民族文化魅力和语言优势,结合专业技能积极把握就业机会。2014年少数民族毕业生中本科生就业率98.34%%,硕士生92.00%,博士生100%。详见表3.9。

表3.9 少数民族毕业生就业情况(数据来源:B)

(二)本科毕业生继续深造情况分析

学校毕业生表现出优秀的科学研究能力,继续深造率一直保持较高水平。2014年学校本科毕业生升学(指国内深造)620人,占毕业生总人数的17.88%;出国(指出国深造)362人,占毕业生总人数的10.44%,深造率合计28.32%。

表3.10 本科毕业生深造情况(数据来源:B)

[注:深造率=升学率+出国率 ]

(三)待就业毕业生后续情况及分析

学校积极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就业,继续做好毕业生离校后的就业服务,提供就业支持。截至12月20日,此前未落实的111名毕业生,已就业67人,其中,本科生50人、硕士生13人、博士 4人;仍未落实毕业生26人,其中本科生12人,硕士生12人,博士生2 人。详见表3.11。

表3.11 待就业毕业生后续情况分析(数据来源:C)

(四)毕业生基层就业情况

高校毕业生是党和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到基层就业,是党中央根据人才成长的特点和规律,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需要出发,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学校实施就业引导工程,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自觉地把个人理想同国家与社会的需要紧密结合起来。学校出台《东华大学引导和鼓励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措施》文件,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到国家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选拔共录取6名学生志愿服务西部,3名毕业生参加三支一扶,5名毕业生被选聘到村任职,2名毕业生到社区服务。

(五)毕业生创新创业情况

学校着力培养基础宽厚、富有创新精神、能够参与和创造未来社会发展和应对挑战的人才,全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启航行动‛,逐渐形成具有一定规模和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并取得显著成效。

1、办理自主创业证情况

学校2014届毕业生5370人, 其中毕业生自主创业164人,占毕业生总人数的3.05%;此外,学校在校生创业约10人。毕业生共创造就业岗位2000余个,有力的践行党的十八大‚以创业带动就业‛的精神。详见表3.12。

表3.12 毕业生自主创业情况(单位:人)(数据来源:E)

2、创业企业行业分布

学校立足‚现代纺织‛特色,构筑服务国家和上海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材料、节能环保及新能源、先进制造、时尚及创意设计、经济金融及现代服务的五大发展方向,形成科技创业和创意创业的两大鲜明特色。详见表3.13。

表3.13 毕业生自主创业行业分布(单位:个)(数据来源:E)

3、创业项目获奖、资助情况

学校不断优化学科专业布局,科学制定符合国家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学科专业设臵,构建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学生个性化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得到强化,创新创业能力得到提升,一大批毕业生在各类创新创业项目取得了优异的成绩,马飞飞、柯思悦、王志达、姚枭岩等一批大学生创业者成长迅速,创业项目得到了各类基金和社会的高度认可。详见表3.14。

表3.14 创业项目获奖、资助情况(数据来源:E)

历年来,共获得各级创业计划竞赛奖71项,其中国际级奖项2项,‚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金奖5项、银奖8项,铜奖15项;在2012年上海青年创业先锋评选、上海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市长奖和2012英特尔全球创业挑战赛中国区选拔赛中,学生朱汉宝、邹儒佳荣获提名奖;连续五年我校获得上海市慈善基金会‚觉群大学生创业基金‛共12个项目,2013、2014年授予我校‚优秀组织奖‛。

(六)毕业生就业流向情况分析

1、毕业生就业单位的行业分析

学校毕业生就业覆盖了多个行业,去向广泛、分布合理,体现学校‚以工为主,工、理、管、文协调发展‛的学科定位以及为区域、行业和国家的经济建设及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的总体目标。按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行业分类标准统计,2014年毕业生就业单位的行业流向,见表3.15。毕业生中进入制造业、居民服务、信息软件业、金融业、批发零售业五类行业比例较高,合计达72.15%。其中,34.16%的本科生、41.77%的硕士毕业生进入制造行业,这体现学校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优秀的高层次应用创新型人才成果。详见表3.15。

表3.15毕业生就业单位的行业流向(数据来源:B)

(行业类别使用上海市学生就业综合服务和管理平台分类方法)

2、毕业生就业单位的性质分析

作为工科为主的综合性大学,毕业生就业单位的性质体现了学校培养‚高层次应用型创新人才为主的高级专门人才‛的人才培养定位,毕业生多数进入国家经济建设重点行业。从博士生的就业情况来看,有46.25%进入高校及科研院所等重点事业单位,为国家重大科技攻关项目提供智力支持。硕士生中,到国有企业、三资企业、中小企业的比例为85.71%,成为推动各个行业发展的技术主力。在本科生中,到国有企业、三资企业、中小企业的比例为90.29%,为各类企业发展提供高层次专业人才。见表3.16。

表3.16 毕业生就业单位性质分析(数据来源:B)

3、毕业生就业地区分析

上海是学校毕业生就业比较集中的城市,多年来学校为推动上海区域经济发展培养出大批优秀毕业生,每年有近80%的毕业生成为上海新的建设力量,体现了东华大学毕业生在上海就业的强劲竞争力和对上海经济建设的较高贡献度。与生源地分布情况表2.5比较,大部分毕业生选择在上海就业,如表3.17显示,其中80.10%的硕士生和73.88%的本科生毕业后均留沪就业,体现了上海积聚人才的优势。

表3.17 毕业生就业地区分析(数据来源:B)

同时,学校也积极鼓励学生服务国家发展战略,到祖国各地建功立业。毕业生除到北京、上海、广州等经济发达城市外,还服务于中西部地区,其中到西部十二省市和东北三省毕业生有178人。

学校生源来自全国各地,各生源地毕业生到全国主要城市就业情况见表

3.18。

表3.18 各生源地毕业生就业地区分析(数据来源:B)

4、近三年来招聘东华大学毕业生较多的用人单位

学校毕业生就业单位主要集中在金融、高端制造、纺织服装、现代服务业、信息软件、生物制药等领域,涵盖了学校大部分专业。学校五大学科群的布局对接上海经济建设需求,体现了学校以纺织服装为特色,

以工为主的特点。表3.19列出了近三年来招聘东华大学毕业生较多的部分单位,学校与用人单位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在用人招聘、实习实践、科学研究、捐资助学等多方面有深入合作,毕业生的良好表现也得到用人单位的广泛认可。

表3.19 近三年招聘毕业生较多的部分用人单位名录(数据来源:B)

2014届

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

29

(七)就业市场分析

1、毕业生供需信息情况

2014年,学校主动向全国用人单位发送需求联系函26000多份,共举办16场大型招聘会,436场专场招聘会。详见表3.20。

表3.20 毕业生供需信息情况

2、毕业生信息来源渠道分析

其中,56.32%的本科毕业生,66.5%的硕士毕业生通过学校提供的信息最终落实工作单位。28.70%的本科毕业生、23.65%的硕士毕业生通过社会人才交流会、人才招聘网站渠道获取就业信息,进而落实工作单位,见表3.21。这一方面说明由学校提供的就业信息仍然是学生就业的主渠道;另一方面,也说明学生们主动适应形势,拓展就业信息来源,充分利用社会资源。

表3.21 毕业生信息来源渠道分析(数据来源:D)

(八)就业满意度分析

1、用人单位毕业生满意度分析

为了更全面直观了解学校就业工作情况,分析学校毕业生在用人单位的综合素质表现,2014年学校开展用人单位走访调研工作,共回收企业满意度回访有效问卷428份,从毕业生的合作协调能力、工作胜任力、实践动手能力、创新能力、专业素养、敬业精神和整体素质七个方面,了解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满意度。

从总体的调查数据来看,企业对学校毕业生总体评价良好,各项指标满意度均达到90%以上。其中敬业精神、合作协调能力两个方面表现尤为突出,满意和非常满意比例高达93%左右。见图3.1。

图3.1 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满意度(数据来源:C)

2、毕业生对就业单位满意度分析

学校毕业生对就业单位的满意度多年保持较高水平。2014年,在调查样本范围内,98.25%的硕士生、98.56%的本科生对就业单位满意。详见图3.2。

图3.2 毕业生对就业单位满意度(数据来源:D)

四、就业工作特色及成效 2014届 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 告

32 学校就业工作坚持‚为了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做满意的就业工作‛。重视毕业生的创业能力,不断加强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建设;重视毕业生的就业能力,构建职业发展教育体系,不断提高毕业生社会适应能力;重视毕业生的就业需求,聚焦就业信息收集和就业技能指导,为毕业生提供优质就业服务;就业与学科专业设臵、招生、培养等环节紧密衔接,形成了就业工作和教育教学工作互相促进的特色。

(一)就业工作举措和特色

学校以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为导向,学校从构建有特色、全方位的就业指导和服务体系,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和支持体系,优化高质量的就业通道,不断拓展就业市场,多措施援助困难学生实现就业等方面着手,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服务和支持。

1、完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培育高素质创新人才

完善组织形式,提升创新创业教育效果。学校成立东华大学创新创业教育指导委员会和创新创业教育中心,统一管理和协调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学校依托大学生创业园区,成立‚上海大学生科技创业基金会东华大学分基金会‛,目前基金总额为1200万,为学生创业提供组织机构和经费保障。截至到2014年9月,东华学生获得上海市大学生科创基金资助61项,占全市立项总数的6.52%;获得资助总额1162万余元,约占全市资助总额的6.9%。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到课堂教学中,依托知识领会、能力提升、朋辈学习、创业实训、创业实战五大平台不断拓展教育形式,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和意识,形成由基础性课程、专业性培训、启发性活动和体验式实践为主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开设创业课程,组织创业精英俱乐部、创业管理与事务高级班、‚启点咨询室‛等创业教育品牌项目。截至目前,已有近30位创业咨询师和KAB讲师为学生授课或提供咨询服务。

加强创新性科研训练,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能力。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创新性

实验计划和创业训练项目,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学校作为第一批‚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的实施单位,已形成了由国家级项目、上海市级项目、校级重点项目以及院级项目四个层次构成的创新项目平台。共获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创新训练、创业训练、创业实践)450项,参与学生2000多名,直接参与指导的教师有300 人次;上海市级创新实验项目330 项,参与学生1500名,直接参与指导的教师有259 人次;校级课外科技活动项目1000多项,参与学生3500名。

整合校内外资源,争取社会创业资源扶持。学校注重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水平与社会需求对接,精心整合校内外资源,开拓社会基金支持,搭建创新创业实践平台。 2010年4月,学校与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长宁区人民政府三方合作,共同建设‚环东华时尚创意产业集聚区‛;与长宁区就业促进中心、上海市开业专家志愿团长宁分团合作,成立东华大学开业指导站,设立3家创业见习基地;学校还与上海市公共实训基地、普陀区开业指导中心进行合作,迄今已吸引了近两百名学生前来咨询,已建立校外创业见习基地十余家。

加强创业典型引导,营造良好创业氛围。在学校大力培育和指导下,在获得资助并创业的同学中,涌现出包括全国优秀创业大学生代表丁建勋在内的一批创业典型。学校材料学院研究生朱卫彪团队的创业项目《热致液晶聚芳酯纤维制备》获得松江大学生创业大赛一等奖,并作为获奖代表发言,成为大学生科技创新转化为创业的典范。

2014年8月,我校创业大学生柯思悦、王志达、姚枭岩、马飞飞等人的创业事迹分别刊发于《解放日报》、《文汇报》、《中国科学报》、东方网、中国新闻网等媒体的显著版面,展示了九零后大学生创业者勇于突破创新,敢于拼搏创业的风貌。 2014届 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 告

33

2、完善‚多位一体‛全程化的生涯发展教育与就业指导体系 加强生涯发展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培养学生的生涯发展意识。学校将全程化生涯教育课程贯穿到大学四年的教育中,并建立一支以专任教师为核心、学院就业专项教师为主力、企业和社会人士为补充的多层次、专业化教师梯队,在学

生生涯发展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成立生涯发展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教研室。开设了《大学新生生涯导航》《大学生生涯规划与职业发展》《大学生成功就业训练》《创业基础》《大学生KAB创业基础》等生涯发展教育和创业教育的公共选修课程,课程教学效果在学生中反响热烈,年度评教分数在9.3分以上。学校既通过第一课堂开展生涯理论授课、案例分析、团队活动、小组讨论、人物专访等教学活动,也通过第二课堂的专家带教、社会实践、专题训练等形式,并结合吉讯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系统、生涯实训平台、‚职前网络学堂‛等网络平台,使生涯课程体系成为提升学生能力的综合成长课程。

加强生涯发展教育特色项目建设,提升学生生涯发展能力。学校通过生涯教育特色项目建设充分开发学生的职业意识和规划意识,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提升的能力,形成生涯发展课程体系的有益补充,提高了就业教育工作的有效性。2003年起,学校连续十一年开展‚新生生涯发展教育‛主题活动,2007年该主题活动被上海市教委推广到全市高校;年度活动——‚生涯发展与就业指导服务月‛、‚就业宣传周‛成为品牌项目;‚启明星生涯导师计划‛邀请资深职场人士担任生涯导师,使学生近距离体验职场;‚职场预备役计划‛为学生提供真实的职场环境;‚新起点训练营‛培养未来职场领袖;‚职业导航讲座‛和‚成功就业周周讲‛为学生顺利就业提供系统的指导。此外,学校每两年举办的‚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在浓厚氛围、普及知识、提升规划意识上卓有成效,连续两届入围‚全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总决赛并获佳绩。在今年的服务月期间开展了《简历门诊》《面试攻略》等系列讲座,累计50余场活动 ,活动内容丰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增强生涯教育个性化指导,为学生提升全方位生涯服务。学校成立生涯发展与创新创业咨询服务工作组。其中‚彩虹人生职业能力提升工作室‛和‚职面人生生涯咨询工作室‛分别获首批和第二批上海市高校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教育工作室,专业化的咨询队伍为学校在生涯发展和创新创业教育效果突出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学校还建立了校、院两级个体咨询服务机制,每周有26个固定咨询点,为学生提供咨询服务。针对不同群体需求特点,学校以工作坊的形式开2014届 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 告

34

展‚简历工作坊‛、‚面试工作坊‛、‚自我探索工作坊‛等团体辅导活动,通过小团队的训练和成员间的沟通促进共同成长。通过开展互动体验式第一课堂职业生涯教育教学、第二课堂精品讲座和团体辅导,普及职业生涯规划理论知识,培养并提升大学生的职业素养与职业能力。 2014届 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 告 35

3、夯实就业工作基础,提供高质量就业市场服务

拓展就业信息渠道,加强就业市场建设。学校重视就业市场拓展,帮助毕业生实现充分就业。圆满完成了本年度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发展目标:通过建立以上海和长三角为重点、辐射全国的就业市场,构建东华大学毕业生高质量的就业通道,提高毕业生就业品牌竞争力,努力满足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和重点行业、地区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学校勇担责任,每年牵头组织上海市西南片五校联合招聘会和松江大学园区七校联合招聘会。

对接社会需求,建立实习实训长效机制,加强校企合作。学校注重对新形势下国家经济发展和上海市‚四个中心‛建设的需求分析,主动与用人单位建立紧密的合作交流,多方式、多渠道建立学生实习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认识社会、锻炼成长的平台。同时我校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的方针,一年来,相继走访了东航、上汽集团、中国银行、3M中国有限公司、毕马威、通用、百度、思科、天祥、乌斯特、苏宁、邮政储蓄等知名企业。各学院也积极发挥学科优势,主动与用人单位联系,建立多个学院层面具有专业特色的就业实习基地。学校以‚就业工作指导委员会‛为纽带,加强校企合作。为提高东华大学毕业生整体竞争力,从2002年开始,学校成立了东华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指导委员会,包括众多知名大型企业,搭建起校企合作的沟通渠道。学校连续举办了十三次‚东华大学毕业生就业信息发布暨就业指导委员会年会‛,目前已成为推动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要合作平台。

关注就业困难群体,做好就业援助工作。一方面,成立专项工作小组,援助就业困难学生。学校成立帮助困难学生就业工作小组,通过彻底摸排困难学生的情况,组织发动学生社团,传递就业信息;设立困难家庭毕业生信息登记制度,建立信息库,根据困难家庭学生的实际情况,针对性地开展就业信息服务;跟踪

困难家庭毕业生的求职进程,及时关心和解决学生遇到的困难;每年开展‚生涯发展教育与就业指导服务月‛等活动,一对一为困难学生提供专门训练,帮助就业困难学生顺利就业。另一方面,多方协作开展帮扶。学校与上海市人保局合作,定向推荐就业困难同学就业;对‚双困‛学生(家庭经济困难和就业困难)求职进行经济补助和援助;加强心理咨询,引导就业困难学生进行职业探索,缓释就业压力;各学院由专人负责,与困难学生家长保持密切联系。 2014届 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 告

36

(二)就业工作对人才培养的促进作用

学校根据国家战略发展需求,加强就业状况调研和反馈,深化人才培养的反馈机制,积极进行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优化学科专业设臵,注重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就业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不断推进卓越创新型人才建设,服务国家人才培养战略,实现招生、培养和就业的良性互动。

1、实施招生就业联动,优化学科专业布局

刘延东同志对东华大学以毕业生就业率作为调整专业招生计划和建设的重要依据的做法给予充分肯定。学校就业工作部门积极参与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学科专业设臵及招生计划安排,坚持年度招生计划安排与毕业生上一年就业状况相结合,将专业情况与就业情况进行统筹考虑,健全专业预警、退出机制。按照就业情况进行‚扩招、缓招、减招、停招‛,对学科水平提升慢、社会需求不高、学生就业困难的专业,采取逐步减少招生计划或暂停招生直至撤消该专业的措施,并相应减少包括各级本科教学岗位数和人事编制在内的各项本科事业经费投入。学校连续十一年对在校生、毕业生、用人单位开展就业状况调研,全面反映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为学校学科建设与调整提供参考。

《东华大学关于进一步优化本科专业设臵的意见》(东华教“2009”8号)中明确规定:(1)按大类招生的专业,连续两年学生分流人数小于15人且就业率不能进入学校排位前30%的,暂停招生一年,加强建设;如第三年状况无根本转变的,则予以撤消。(2)单独招生的专业,招生调剂志愿率大于30%,且就业率学校排位后30%的专业,当年减招,如第二、第三年状况未好转,则暂停

招生,直至撤消。(3)新办专业,三年后按上海市教委的新专业评估检查要求进行自查,师资队伍、实验条件等重要指标达不到合格标准的,经过整改,二年内仍未达标的,则暂停招生,直至撤消。

2014年,博士研究生继续实行招生指标动态分配体制度,积极探索研究生长学制招生模式。提高硕博连读的比例,减少招收定向就业博士生。2014年,共录取103名硕博连读生,进一步提高了博士生的生源质量。 2014届 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 告

37

2、立足社会发展需求,推进人才培养过程改革

学校以毕业生就业情况为重要参考指标,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将人才培养过程改革着眼于扩大学生自主选择的空间,激发学习兴趣,培育创新潜能,加强社会实践环节,着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在过去的一年里,学校继续以培养高层次应用型创新人才为目标,进一步深化应用性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内涵,推动校内外导师联动,在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教学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

继续完善跨学科复合型人才联合培养机制,积极实施民用航空复合材料实验班建设计划,从机械学院、材料学院、纺织学院、化工学院的学生中选拔各方面优异的学生组成实验班,从课程体系、课程内容、实践环节等多方面加大培养力度,增强了学生专业学习与实际学科实践之间的联系。与此同时,为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根据学生的能力水平和未来发展需要,部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进行了分层次教学改革。在实践教学环节,引进混合式教学模式课程,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网络化学习的优势结合起来, 加入慕课选修平台和上海市高校课程资源共享中心,充分提高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

以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的工作方式,稳步推进各项工作的具体落实,扎实的工作为获得丰硕成果奠定了基础。2013年具有代表性的成果有:本科教改项目‚优化知识体系、创建实践环节,深化‘决策支持系统导论’课程的建设与实践‛荣获2014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另有36项教学改革项目获省部级教学成果奖。‚管理决策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获批国家级实验示范中心。‚时装奢侈品牌设计探秘---设计大师作品分析‛获批国家视频公开课。‚环境监测‛获批国家级资源共享课。研究生部共与10个学院签约建设23个研究生课

程改革建设项目,其中4项为国际大师课程全英文授课项目。 2014届 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 告

38 3、服务国家人才培养战略,推进卓越创新人才培养

学校致力于培养高层次应用型创新人才,为国家输送基础宽厚、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高素质毕业生。依托纺织、材料等国家重点学科组建优势学科群,瞄准行业技术创新关键核心和瓶颈问题,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多学科融合、多团队协作开展重大课题研发攻关,推动科技创新与创新人才培养同步提升。继纺织、机械、信息等七个学院开设卓越工程师班后,学校支持鼓励各专业积极申请参加教育部和行业部门组织的工程专业认证,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2013-2014学年,电子信息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和无机非金属材料等5个专业开展了校内工程专业认证自评工作。

在多学科、多平台的教育教学实践锻炼中,学生形成了围绕主学科专业,多学科交叉互补的思维模式,在创新创业领域成果丰硕。今年,学校本科生学科竞赛,获国家级奖项44个,省市级奖项21个,特别是在第八届‚挑战杯‛上海市大学生创业大赛中,学校获金奖3项,银奖3项,铜奖5项。今年上海市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批准立项3个,资助经费合计105万。近年来,我校已承担上海市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30余项,其中研究生暑期学校8项、研究生学术论坛10项、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基地项目10项、模式探索项目3项、交叉学科平台2项、其他创新计划项目近10项。

(三)人才培养成效

学校牢固确立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树立科学的高等教育发展观,不断发挥学科优势,突出学科专业特色,优化人才培养结构,推动人才的国际视野培养,提升就业竞争力,持续为国家经济建设和重点发展领域输送高质量的毕业生。

1、发挥学科优势,服务国家发展战略

围绕国家发展战略和上海产业布局,学校积极构建以‚纺织‛为一体,‚材料‛和‚设计‛为两翼的学科发展新格局,加快推进面向行业产业的‚纺织产业

关键技术协同创新中心‛、面向区域发展的‚民用航空复合材料协同创新中心‛以及以‚环东华时尚创意产业集聚区‛为载体的‚时尚创意协同创新中心‛建设。此外,学校大批科研成果应用于航天、军事、建筑、环保、新材料等领域,为我国战略武器的研制,神五、神六、神七、神九、神十载人航天工程和‚天宫一号‛的发射成功做出了贡献。

学校制定《东华大学上海高校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和《东华大学上海高校一流学科建设经费(2013-2014年)使用办法》,切实推进上海高校一流学科建设。启动新一轮校级重点学科遴选工作,生物医学工程等11 个学科入选,推动学校‚高峰‛和‚高原‛学科协调发展。在全国高校第三轮学科评估中,纺织科学与工程继续保持全国第一,实现三连冠;设计学首次参评列全国第六;材料科学与工程列全国第十八;参评的6个具有博士一级授权学科排名均进入前1/3。 2014届 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 告

39

2、坚持办学特色,培养高层次应用型创新人才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依据学校‚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了建设‚有特色、多科性、高水平‛大学的目标,确立了以培养高层次应用型创新人才为主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国家培养基础宽厚、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高素质人才。

按照质量工程项目的要求,针对专业综合改革、实验室建设、大学生创新能力、教师发展等方面进行整体规划立项建设。为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根据学生的能力水平和未来发展需要,对部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进行了分层次改革。引进混合式教学模式课程,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网络化学习的优势结合起来,既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充分体现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试点开展硕博贯通的‚长学制‛培养模式,纺织、材料学院先行试点。扶植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创新研究生培养组织结构,完善交叉学科导师组制度。推进以课程建设、基地建设和实践为主体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综合改革,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继续深化,获批7个上海市专业学位研究生实习实践基地,并获得教育部检查组的一致好评,项目部分成果入编《中国教育咨询报告(二)》。

2014届

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

40

3、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推动人才国际视野培养

学校重视国际合作与交流,以国际化的办学视野,实施教育国际化战略,与世界100多所知名高校、研究机构及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进一步优化国际合作交流项目,引进优质教育资源,着力打造强强联合的合作交流模式,着力提升派出学生的质量和数量。与英国爱丁堡大学开展合作办学的东华大学上海国际时尚创意学院(SCF)获教育部批准成立并开学。学校陆续与伦敦时装学院、美国纽约时装技术学院等多个国际一流时尚设计类院校合作办学,进行一对多式合作,汇聚国内外一流师资,旨在培养国内、国际急需的一流和多元文化融合的时尚创意人才;还有与日本、德国、加拿大、印度、俄罗斯等国家高校共建合作办学项目。学校执行并顺利推进 ‚中非高校20+20合作‛教育援非项目,与肯尼亚莫伊大学深入合作,成立肯尼亚莫伊大学孔子学院。

学校积极争取国家留学基金会公派留学生项目,选拔优秀学生赴国外高水平大学开展联合培养。与境外12个国家与地区51所高校签订了学生交流学习项目协议,学生赴境外高校学习的人数不断增加。2014年学校派往国(境)外高校参加交换、交流的学生有257名。其中,10人获得国家留学基金委‚优秀本科生项目‛资助参加交换项目,10名研究生获得国家留学基金委的资助攻读博士学位。2014年有140个国家约4400名留学生来校学习,其中学历留学生970名。

4、输送高质量毕业生,做好就业引导工程

学校努力培养满足国家战略需求的高层次专业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并把他们输送到关系我国经济命脉、国家安全、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战线和重点单位。学校把毕业生就业引导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在双向选择的原则下,不止步于学生有业可就,还鼓励学生积极服务重要国有企业、重要科研教育单位、西部地区和基层就业,通过教育引导、择优推荐和有特色的培养机制,将优秀毕业生输送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学校鼓励有条件的学生创业,积极贯彻落实国家创业引领计划,加大创业指导和扶持力度。学校通过就业引导工程,输送高质量毕业生到各行各业,积极服务国计民生,受到用人单位高度认可和肯定。

五、就业形势研判和对策 2014届 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 告

41

2015年,高校毕业生总量进一步加大,就业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就业形势复杂严峻,同时也是国家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学校就业工作既面临着挑战也有一定的发展空间,我们将不断加强新形势、新契机下就业工作的思考和展望,继续加大人才培养和就业工作力度,努力实现毕业生更加充分和更高质量的就业。

1、完善联动机制,增强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适配度

学校要全面研判经济社会发展、产业结构调整转型需要,建立和完善就业与招生、培养联动机制、全员参与就业工作机制,以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不断加强对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跟踪调查,了解用人需求信息的发展动态和知识更新的方向,找准人才培养定位,及时调整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模式。全面加强实习、就业基地的建设,加强专业实习的实效性,建立稳定的、能满足教学和就业需要的实习实训基地。结合专业特点,合理安排教学计划,建设优质的学生成长平台,推动学生专业学习的同时,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2、发挥创业引领作用,完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扶持一体化建设

目前,我校创新创业教育开展的势头良好,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我校创业教育在师资水平、创业扶持等方面还有较大上升空间。同时,我们要发挥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研究生培养专项、创新创业课程教学、创新创业实习基地、创新创业竞赛、科创基金申报辅导及开业扶助等平台作用,更好地培养和激励大学生创新创业。学校将进一步从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建设、机制完善、信息平台、孵化基地等多方面着手,不断提升,促进我校创新创业教育迈向更高水平。

3、加强就业引导,继续加大在国家“三重”贡献度

我们要瞄准国家及上海市总体发展目标不动摇,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模式,不断加强进入国家重点地区、重点行业、重点单位人才的输送力度,增强学校毕业生在‚三重单位‛的影响力,引导毕业生积极投身到国家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通过重点单位中校友的典型事迹宣传,在校园中营造服务国家战略、服务社

会需要的就业氛围,使得学校在‚三重‛单位和基层单位就业人数有较大的提高。同时,实施就业引导工程,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到国家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 2014届 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 告

42


相关文章

  • 40-24页-东北大学2014就业质量报告
  • 2014届毕业生年度就业质量报告 东北大学学生指导服务中心 2014年12月 东北大学2014届毕业生年度就业质量报告 目录 前言....................................................... ...查看


  • 山西大学2014年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
  • 前言 山西大学创办于1902年(清光绪二十八年),是我国最早的三所国立大学之 一.近年来,承载着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的时代使命,学校实现了跨越式发展,2005年,成为山西省人民政府与教育部共同重点建设的省部共建大学:2012年,山西大学成为全 ...查看


  • 北京化工大学2014年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
  • 北京化工大学2014年毕业生 就业质量年度报告 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 二〇 一四年十二月 北京化工大学 2014年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 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是教育领域重要的民生工程,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关乎社会和谐稳定.北京化工大学高度重 ...查看


  • 暨南大学2014年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
  • 2014年毕业生就业质量 年度报告 暨南大学学生就业指导中心 2014年12月 目 录 前 言 ........................................................................ ...查看


  • 西南大学就业质量报告
  • 西南大学就业质量报告 从西南大学获悉,按照教育部要求,西南大学2014届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近日对外正式公布.截至2014年12月31日,西南大学2014届毕业生12700人,本科毕业生年终就业率96.54%;研究生毕业生年终就业率95.29 ...查看


  • 合肥工业大学2014 年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
  • 2014 年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 2014 年 12 月 31 日 目 录 引 言 ............................................................................... ...查看


  • 周口师范学院2014年度就业质量报告
  • 目 录 1 就业基本情况 ........................................................................................................... ...查看


  • 重庆邮电大学2014年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
  • 重庆邮电大学 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2014 重庆邮电大学就业指导服务中心 二〇一四年十二月 重庆邮电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2014 目 录 一.毕业生规模与分布 .................................. ...查看


  • 上海交通大学2014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 2014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二〇一五年十一月 目 录 1. 稳中有升的本科教学基本状况 ............................................................................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