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农业科技创新

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努力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支撑

2007/9/19

巴彦淖尔市科技局党组书记、局长 王耀飞

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全面谋划了“十一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提出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历史任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进“十一五”农牧业和农牧区经济持续发展,重点之一是提升农牧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支撑保障能力。在国家“多予、少取、放活” 的政策推动下,科技如何为确保农牧民人均收入水平大幅度提高,已成为农村牧区加快发展步伐奔小康的关键所在。

一、深刻认识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意义

党中央、国务院一贯高度重视农业科技事业。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始终坚持把农业科技进步与创新作为“三农”工作的重要任务,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农业科技发展的政策措施。2004年以来,中央连续制定的四个1号文件,都强调加快农业科技进步与创新,每年都对农业科技工作提出明确要求。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对农业科技工作曾多次做出重要指示。胡锦涛总书记指出“从长远和根本上讲,开辟农业的广泛前景要依靠科技进步”。在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发展现代农业,推进新农村建设,要靠政策、靠投入、靠科技、靠改革,必须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回良玉副总理在国务院抗灾减灾和农业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要切实把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摆在“三农”工作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强农业科技自主创新,加速农业科技成果推广与转化应用”。历史经验证明:加强农村科技工作,依靠科技创新,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根本出路,是我国之所以能够取得用占世界不到10%耕地,养活占世界22%人口这一巨大成就的重要法宝。

改革开放以来,我市把推进农业科技进步与创新放在农业工作的重中之重,深入实施科技兴农战略,积极推进农业科技进步,有力地推动了农业的健康发展。“十五”未期,全市适用技术推广普及率达95%以上;科技成果转化率达50%以上;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5%以上;牲畜良种、改良种比例达95%以上;农机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60%以上;农作物秸杆及附料加工转化率达60%以上;无公害农产品种植面积达耕地面积的50%以上。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不断提高,科技在农业增长的支撑作用进一步显现。全市有5万农牧民获得“绿色证书”,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56%。2006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4719元,比自治区平均水平高近1500元。农业科技进步与创新,促进了农业生产和增长方式的转变,加快了农业和农村现代化进程,推动了农业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市农业科技发展面临着许多新的问题和挑战,与先进地区相比仍有不小差距:一是各农业研究机构的创新能力还比较薄弱,创新潜力还没有得到充分挖掘;二

是创新机制还不健全,创新的整体合力还没有得到充分展示;三是农产品开发创新能力还不强,创新优势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四是创新投入相对较少,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产业还面临很重的压力;五是科技进步对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还比较低,远不能满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等,急需全市各级和农业科研机构共同努力加以解决。我们必须认清形势,抢抓机遇,全面提高现代农业自主创新能力,大力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根据现代农业发展对科技创新的需求,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不断提高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努力提高我市农业科技发展的水平。

㈠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是建设创新型巴彦淖尔的重要基础。建设创新型巴彦淖尔,是市委、政府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出发作出的重大决策,是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抓手,对于加快实现全面小康目标有着重要意义。农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障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基础产业。然而,相对而言,农业又是弱质产业,农民又是弱势群体,农村还是落后社区。可见,没有农业的发展,就不可能实现

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就不可能建设全面小康社会;没有农业领域的科技创新,创新型城市就很不完整,科技强市就难以实现。经过改革开放20多年的发展和积累,我市农业科技取得长足进步,但从整体看,科技的自主创新能力和综合实力十分薄弱,科技与生产脱节的问题还比较严重,离创新型城市和科技强市的目标距离甚远。并且,农业科技创新受自然环境、农民素质等因素影响,还表现出创新周期长、创新主体膨大、创新条件弱等特点。因此,我们必须在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应用上狠下功夫,加快发展步伐,保证创新型城市和科技强市目标尽早实现。

㈡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是建设现代农业的先导力量。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广泛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普遍运用现代生产工具,推行现代管理,是现代农业的核心标志。人类历史发展表明,农业发展史实质上是农业科技的进步史,每一次农业科技的重大突破,都带来了农业发展新的飞跃。世界近代农业高速发展主要得益于现代技术进步。改革开放以来,我市一跃成为全国最早的农业产值翻番的地区之一,创造了北纬40°高寒地区百万亩吨粮田的奇迹,同样取决

于品种、栽培和管理技术的创新。近几年,以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为主导的新的技术革命,为传统农业和农业技术的改造,为农业生产率提高提供了强劲动力。当前,我市农业进入了加速转型期,正从资源密集型、劳动力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转变,科技竞争已成为农业综合竞争的核心和焦点。面对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日渐增高的贸易壁垒、日渐提升的消费需求和日新月异的科技革命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加快推动农业产业升级,不断破解现代农业进程中的障碍,越来越有赖于科技创新。只有十分关切农业科技创新,加快以现代科技武装农业,才能使现代农业建设步伐更快更实,动力更加持久更加有效。

㈢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是转变农业增长方式的重要支撑。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是建设现代农业的必然要求,必须立足农业科技进步,发挥科技在农业增长的支撑作用。当前,我市农业生产的技术含量总体不高。高投入、高消耗、低产出的粗放式经营普遍存在,对土地等生产资料等依赖程度高,不仅过度消耗农业资源,造成生产成本过高,也给环境带来了不良影响。农民收入持续保持较大幅度增长的难度较大,农业发

展空间越来越小,加快发展受到市场需求和资源的双重制约。同时,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角度看,从建设新农村新牧区及和谐社会的需要看,从农民收入格局看,从资源环境和市场需求的双重约束看,破解农业发展的瓶颈,客观上要求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必须继续加快推进一个转型,不断优化农业资源配置,提高农业的科技含量,缓解资源的约束,避免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突破建设现代农牧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技术约束,推动农村经济结构转型和产业升级,拓展农业发展空间。

㈣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是强化公共服务的重要内容。科技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要素,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通过市场机制来优化配置,通过激发市场主体创新活力来推进创新。但是,由于科技创新的公益性、战略性和全局性,它已经成为国家综合实力竞争的“引擎”和支柱,政府不仅需要在科技开发和技术推广上有所作为,而且必须作为。与其他行业比,农业科技的公益性、经济外溢性更强,加上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多而分散、规模小,他们的创新动力不足、能力很弱,客观上需要政府提供支持。

农业科技属于公共产品,加大对农业科技支持和投入,符合WTO“绿箱政策”。并且,科技进步已经成为检验政府执政能力、执政水平的主要参数。因此,我们要从政府职能转变的高度,加强科学研究、科技储备和技术推广,加大支持和保护力度,千方百计为农业生产和农民群众提供各种科技的公共服务。

总之,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业农村工作的内在要求,是科学发展观在农业农村工作中的具体运用和落实,是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必然选择。我们要充分认识加快农业科技创新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农业科技创新事业摆在“三农”工作的重要位置,努力把农业科技创新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二、准确把握新阶段农业科技创新的目标任务

“十一五”时期,是我市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的关

键时期,也是推进农业科技进步,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时期。我们要顺应形势变化,根据农业发展新阶段的要求,按照有利于科技与农业生产结合、有利于提高科技持续创新能力、有利于促进农业科技产业发展,有利于提高农业科技整体效率的基本原则,积极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战略调整,抓住关键环节,大力推进农业科技革命,加快建立符合农业科技自身规律的新型体制和运行机制,努力实现农业科技新跨越。农业科技创新工作总的思路是: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科技强市和创新型巴彦淖尔建设目标,贯彻落实“自主创新、重点跨跃、加速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以加快建设现代农业为目标,发展高效生态农业为主攻方向,以提高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为龙头,以完善农技推广能力、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为基础,以提高农业科技应用和吸纳能力为重点,大力推进农业科技支撑体系建设,通过管理和机制创新,优化农业科技资源配置,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不断强化科技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的支撑作用,为加快建设新农村和现代农业提供强劲动力。

到2010年,初步建成体制完善、机制灵活、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农牧业科技服务体系。产学研合作、农科教结合更加紧密,农牧业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高,成果转化和推广步伐明显加快,科技对农牧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撑能力进一步增强。突破和推广一批对我市现代农业发展具有较强带动作用的关键技术,使优势特色农业产业技术水平达到国内先进,主要农产品质量安全显著提高;农民群众科技文化素质不断提高,科技人才培养加强,科技基础条件改善,吸纳技术水平全面提升,先进技术推广应用进一步到位。农作物良种和牲畜良种、改良种覆盖率达98%以上;农牧业先进适用技术应用普及率达98%;农牧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达70%以上;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70%。实现上述目标任务,必须按照《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的要求,认真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㈠切实把握农业科技创新的关键。一是要加大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投入。要逐步调整投资方向,进一步加大对农业科技领域的投入,不断改善科技工作物质装备,完善科技推广手段。各级政府要把科技投入作

为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的战略重点,落实国务院《农业科技发展纲要》要求,依法落实本级财政的科技经费、财政科技经费要随着财政收入的增加逐年有所增长。同时,大力争取支持农业科技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抓住中央、自治区加大对农业投入的有利契机,争取国家、自治区科技项目的大幅度投入。拓宽融资渠道,增加农牧业科技贷款规模,努力吸引社会资金。发挥龙头企业科技投入的骨干作用,吸收农牧民入股筹资。规范科技经费的使用范围,提高经费使用效率。二是要深化农业科技管理体制改革。根据农牧业主导产业发展情况和农业龙头企业等科技主体的需要,各地每年都要排出一批重大农业科技项目和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组织开展攻关和转化推广。改革科技申报、评审与评估制度,科技项目的申报要体现以企业为主体,高校及科研单位为技术依托、产学研结合的科技创新模式。建立农业科技创新的业绩分类评价制度,完善相关配套考核评价与职称评聘体系。农业科技项目评审要体现公正、公平、公开和鼓励创新的原则,为各类人才特别是青年人才的脱颖而出创造条件。逐步提高农业类科技成果在市科学技术奖励中的比例。各级政府每年要组织评定并奖励一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推广成绩显著的农业科技工作者,特别是基层农技推广人员。三是要强化农牧业科技项

目管理。以项目为核心、促进建设,抓住国家科技经费向农牧业倾斜的有利时机,认真研究国家和自治区的科技政策,认真作好项目调研论证工作。要精心设计项目方案,作好项目编写储备工作,提高项目申报的成功率。要加强农业科技项目的全过程管理和绩效评价,严格按照项目方案,强化中期评估和验收考评,加强项目实施的责任管理和监督检查,建立评审专家和项目负责人信用制度,努力提高科技经费的使用绩效,确保项目建设真正取得实效。

㈡夯实农业科技创新的基础。一是要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各地要从实际出发,进一步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快土地整理及标准田建设步伐,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和生态农业。要着眼于提高农业产业层次和农业生产力水平,加快引进和推广一批农产品产加销各环节的先进设施和先进技术。要适应设施农业和生态农业发展的需要,重视农业节水灌溉技术的推广和应用,结合大面积的土地整理,改变现有农业灌溉状况。要积极引进先进的生物技术,大力推动有机肥料的广泛使用,改良土壤结构,推进生态农业的发展。加强农业气象预报、防病防虫新技术研究,

增强农业抵御灾害能力。适应农产品加工业和农业机械化发展的要求,加快适用农机的开发研制和引进推广。二是要提升科研院所科技创新能力。充分发挥本地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作用,支持院校加强农业学科建设、创办研究中心和开展人才培养;加强公益性农业科研体系建设,支持市农研所、林研所等科研机构建设,加强对农作物高新技术、育种、农产品品质与安全等领域的研究和攻关;支持河套大学涉农学科专业的建设,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人才和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鼓励农业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采用技术入股等多种方式,与农业企业、专业合作社和种养大户建立合作关系,开展科技咨询、技术指导、技术培训等服务,推进农业科技产业化进程。三是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以市直农业科研院所为主阵地,实施人才增量管理,提高科技人才整体素质,优化人才专业结构,构筑农业科技创新人才高地,加快培植农业科技创新型人才。要建立农业科技人才激励机制,营造有利于农业科技人员创新创业的良好环境。鼓励和引导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的科技人员进入市场创新创业。要支持涉农科研院校、农业企业、推广服务机构引进高层次农业科技人才,通过联合开展农业科研攻关、成果转化或共建研发机构,提高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能力。要加强农业科技人员的业务培

训,提高农技人员技术创新与服务水平。鼓励农业科技人员承担重大科技项目,以项目为载体,培养一批高素质的农业科技创新人才和基层农技推广人才。四是加大对农业科技创新与技术推广奖励力度。根据国家、自治区有关政策文件,制定鼓励科技人员深入一线的引导和支持政策,形成制度化的激励措施,吸引科技人员到农村牧区工作,加强基层科技力量。以科技特派员等有效形式整合现有科技人才资源,全面推行效益分成、入股权经营,有偿服务等分配制度,激励科技人员在适用技术推广与成果转化工作中为新农村新牧区建设多做贡献,实现农民、科技人员,政府多赢的有效机制。进一步做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农业技术推广奖励工作,加强科技进步考核,制定政府奖励政策,对在农业科技创新工作中做出重大贡献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奖励,营造有利于农村科技发展的氛围和条件。

㈢强化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1、加强农业科技研发体系建设,提升新农村科技

创新能力。 促进生产发展是农业科技进步与创新的最终目的。当务之急是要紧扣现代农业发展的主题,围绕服务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进一步整合农业科技资源,建立农科教紧密协作机制,坚持自主研发与引进、消化、吸收、创新相结合,加强重大领域联合攻关,重点加强动植物新品种培育、健康养殖和清洁生产、重大病虫害防控、现代农业装备、节水农业等关键技术攻关研究与集成配套,为保障粮食安全,增加农民收入,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提供有效的科技支撑。一是抓好科研项目攻关。要以我市大中专院校、科研院所、企业研发机构、民营科研所等科研力量为主体,构建农业科技研发体系,围绕制约我市农村牧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些热点、难点问题组织实施科技专项研究和重点项目攻关。在科研开发中,既要发挥地方优势,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又要注重开展科技研究的合作交流,注重引进高层次人才、引进成果,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路子,增强我市农牧业科技研发能力。要积极推进“产、学、研”结合,建立科研、开发、生产的紧密结合机制,使科研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为农牧业经济注入强大活力。二是抓好研发队伍建设。科研开发要统筹协调,重点突出,避免重复研究。突出市直科研院所、大中专院校的科研引领作用,造就部分农牧业研究的顶尖人才;

支持和引导企业为主体的研发投入机制的形成,增强龙头企业的竞争能力和对农牧业生产的带动能力;充分发挥民营科研机构科研生产相结合的市场机制的作用,使科研面向生产、面向市场,真正解决科技与经济“两张皮”问题。逐步形成研发能力较强科研开发体系,为农牧业生产发展提供技术、储备技术,起到技术支撑。三是抓好关键技术开发。针对目前困绕农牧业生产的种、养优良品种,种养技术模式、生产加工等方面的问题,“十一五”期间,重点开展优质、高产安全农作物和畜禽优良品种繁育技术、节水灌溉技术研究集成示范、农畜产品深加工研究开发11个研究专题。

2、加强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建设,加快适用科技成果的组装配套和推广示范。科技成果的推广、转化是科技成为现实生产力,促进农业科技进步的关键环节。要按照多途径、多条腿走路的思路,建立与农业生产相符合的多渠道、多元化、社会化推广服务体系。一是要加强农技推广组织能力建设。进一步深化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改革,按照“强化公益性职能、放活经营性服务”的原则,稳妥推进基层农技推广、畜牧兽医

体系改革,加快构建体系完善、运转高效、富有活力的国家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队伍。创新农技推广组织形式,强化农业科技推广的抓点示范和辐射带动,推广“专业农技机构+科技示范基地+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三位一体的农技推广新模式,提高农业科技的快速转化能力。每年筛选25-30项重点农牧业先进适用生产技术在全市范围内推广。加大农业高层次人才和学术带动人的培养力度,推进农技人员知识更新培训,优化队伍和知识结构,提高为农服务本领。二是要大力培育民间科技服务组织。积极发展民营科研机构,培育多元化农业科技服务组织,完善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大力发展科技型农业龙头企业,鼓励工商企业举办民营农业科研机构,引导和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加强科技创新和服务,成为科技投入、科技开发和成果转化的主体。鼓励农业科研机构深化改革,以技术入股等多种方式,开展科技咨询、技术指导、技术培训和提供信息服务等,推进农业科技产业化进程。到“十一五未”,全市要建立区级科技园区或基地5个,市区级科技示范园区或基地15个、旗县级示范园区30个、村级示范片500个、5万个科技示范户,形成五级科技示范体系。

3、加强科技咨询服务体系建设,增强为农牧民科技有效服务能力。要按照面向产业化、模式多元化、服务专业化、组织网络化的发展要求,着力构建多元化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促进农村科技推广服务重心下移,推动科技进村入户,引导农村现代科技服务业的发展,为科技创新创业营造良好环境。一是要组织实施科技应急服务行动,提升农技服务热线96048服务功能,充分发挥市级指挥中心,旗县区服务中心的作用,力争实现96048农技服务的远程技术诊断覆盖农村牧区的70%以上。二是要加强农业科技信息平台建设,启动全市农村科技信息示范工程,建立市、旗县(区)、乡(镇)、村(户)四级科技信息服务网络,加快整合现有党政网、科技网、农经网等传媒资源,切实解决农业信息化“最后一公里”问题。加强科技部门与涉农部门的沟通与协调,推进农业信息数据收集整理规范化、标准化建设,建立科技信息交换制度,实现涉农科技信息资源共享,全面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三是要大力开展科技人员下乡服务行动,加大科普宣传力度,提高农牧民的科技意识,培养和造就一大批有文化懂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

4、加强农业科技应用体系建设,增强广大农民的自我发展能力。农民是农业生产和技术应用的主体,农民科技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一是要广泛开展农业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整合农业教育培训资源,发挥中等职业学校、农广校、远程教育等教育培训阵地的作用,完善农业教育培训体系,满足农民群众对培训教育多元化的需求。二是深入实施“科技入户”工程。按照农技人员到村、技术要领到人、良种良法到田的要求,加快培育一批农业科技示范户,通过示范户的辐射带动,推进先进实用技术的应用。通过培训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掌握现代科学生产技术知识。深化农技人员联基地联大户活动,建立农技人员挂钩联系、分片包干的农技服务机制,加快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三是要加快职业技术教育发展,依托巴彦淖尔职业技术学校等院校,从培养传统的劳动者转向培养全面发展的适应现代农业需要的新型农民,从源头上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科技素质。

5、加强农业科技创业体系建设,增强农业科技人员创业能力。要鼓励各级农业科研、教学、推广单位

科技人员在干好本职工作的同时,积极参与企业科技创新工作。鼓励涉农科研院所建立农业技术孵化器,为农业科技创新提供平台。积极支持科技人员、科研机构和企业家利用创新成果创办科技型企业,促进科技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要保护科技创业人员的合法收益,完善社会保障等政策,解除科技创业人员后顾之忧。要积极探索建立农业新品种和公益性成果政府收购与后补助制度,对在农业优良新品种、先进适用农业技术和农业机械等方面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工作者进行资金补助扶持,提高农业科技人员自主创新的积极性。大力实施科技特派员创业行动,鼓励科技特派员在基层创业,兴办合办农业企业、农村科技服务机构。支持科技特派员与派驻乡镇合作创建星火示范基地,帮助培育科技示范大户,参与当地农村产业发展。

6、加强农业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建设,强化为农业科技服务辐射能力。农村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建设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技术推广的重要载体。一是加速建设农村中介服务机构。依托高等学校、研究开发机构的人才、技术,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优势互补、

共同发展的利益共同体或产业技术联盟。大力加强科技专家大院、科技超市、生产力促进中心等中介服务机构建设。“十一五”期间,要创建自治区科技专家大院3个,区级区域科技成果转化中心5个,区级龙头企业技术创新中心5个,发展民营研究所20家。二是积极发展农村专合组织。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原则,尊重农民的意愿和首创精神,由农民自我组织、自我管理、自我服务。鼓励、支持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等专合组织,推广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十一五”期间,创建区级农牧业科技协会8个,区级信息化基地3个,科技技贸机构30家,培养科技经纪人50名,巩固提高300个农技专业协会。

三、优化农业科技创新的环境和氛围

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不仅是发展现代农业、提高

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根本途径,也是建设创新型巴彦淖尔的基础环节,需要全社会的关心、支持和参与。

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工作的领导。各级党委政府要

把农业科技创新工作作为做好“三农”工作的重要抓

手和推进现代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措施,摆上重要议事

日程。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工作机制,要建立党

委政府领导,新农办、农牧业、科技、教育、科协等

部门参加的农科教协调领导小组,明确职责,统筹规

划,加大投入,加快推进农业科学研究、技术推广和

人才培养。强化督查考核,将农业科技创新工作列入

各级党政领导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和现代新农村新牧

区建设工作督查考核内容,着力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工

作。

形成推进农业科技创新的工作合力。各级农牧业、

科技等部门要把农业科技创新工作放在突出位置,切

实转变职能,改进工作方式,加强协调配合,形成工

作合力。农牧业部门要根据农业发展需要,及时组织

农业科研、教学等单位进行农业科技研究,加大农业

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力度。科技部门要抓紧研究制定

农业科技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大力组织开展农业基

础研究、农业科技攻关、农业高科技产业化工作,进

一步加大项目支持力度。财政部门要切实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投入力度。

营造农业科技创新的良好氛围。各地要加强农业

科技创新工作的宣传报导,开展形式多样的农村科普知识和科技信息宣传服务,不断提高农牧民群众的科技素质。加强对农业科技创新工作中涌现的先进事迹、先进人物的表彰奖励和加快农业科技创新的新思路、新办法、新机制的宣传报道,强化典型示范作用,形成合力推进农业科技进步的良好氛围。

“科技演绎奇迹,创新引领未来”。积极发展现

代农业,扎实推进新农村新牧区建设,是时代赋予我们这一代科技工作者的神圣使命。广大科技工作者要自觉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真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步伐,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努力建设创新型巴彦淖尔,以更加优异的成绩迎接党的十七大的胜利召开!

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是我市“发展创新型经济,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基本要求,也是我市实施“8631”行动计划的重要任务。提高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有利于促进农业增长方式转变,快速发展现代农业;有利于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提高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促进农业高效生产、集约生产、清洁生产、安全生产和可持续发展。为加快我市农业科技创新,加速推进现代农业发展,提出相关建议。

一、我市农业科技创新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农业科技投入相对较少。市县两级财政对农业科技的投入远远低于对工业科技的投入,工业反哺农业的力度较小。各级农技部门的推广经费严重不足,特别是对农业科技人员、农业科技推广等基础性、公益性事业的投入远远不足,不能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

2、农业科技管理机制不完善。大多数农技单位仍沿用老的管理体制,缺乏完善的鼓励创新机制,农业科技人员收益偏低,农业技术创新主体的积极性未能充分调动。

3、农业推广服务体系不健全。目前,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群体普遍年龄大,文化低,给农业新技术推广带来较大难度。而乡镇事业单位改革后,人员过度精简,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受到冲击,农技推广工作在部分乡镇出现断层,缺乏向农民传授科学种养技术的农技服务人员。

4、优势产业、龙头企业带动能力有限。我市农产品普遍加工精深程度低,产品质量和档次不高,在国内外市场能叫响的名牌产品和拳头产品不多,能进入大中城市超市的产品也不多。尽管近年来引进了一批大企业,但不少示范园和种植大户对新技术、新品种引进、试种存在观望心理,对争取绿色认证、产品包装及产品标准意识不强,在短期仍未发挥巨大效益。

二、加快我市农业科技创新工作的对策与建议

1、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完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一是要加大农业科技投入。优化财政投入结构,完善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各种机构投资者共同参与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科技投融资体系。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鼓励和引导工商资本、民间资本、外资参与农业科技创新的投入,建立多元化科技投入体系。

二是要完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构建以农业企业为主体、以科研单位和高校为依托、以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和社会化服务中介为纽带、以政府宏观管理调控为主导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集成创新,提升农业技术的综合创新能力和推广应用水平。充分发挥扬州大学、里下河农科所等科研院所的重要作用,大力增强科研创新能力,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更多的优秀科技成果。

三是进一步完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提升科技推广创新能力。改革创新推广方式,加强产、推、研结合。顺应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产业化趋势,强化服务理念,通过技术入股、承包服务、盈利分成等方式,试行农技推广机构或个人与农机受益群众签订服务协议,开展契约式农业科技服务,来加快科技推广步伐。

2、加快发展数字农业,推动农业信息化。

一是进一步完善“扬州农网”的服务功能。加强农业科技成果的在线推广,注重信息技术先进性与实用性的有机统一,采用多种信息手段,全方位、多角度地传播农业科技信息。实施“扬州农网”信息入乡、信息入户工程,推进农业企业上网工程和农产品网上销售业务,让我市的名、优、特农产品通过网络走向世界。

二是要加强“数字农业”信息综合服务系统建设。用现代数字技术改造原有的农

业信息服务系统,建立起“数字农业”资源基础数据库、“数字农业”信息中心、数字信息应用系统等市、县、乡镇、村、农户的“数字农业”信息综合服务大平台,形成高效、快速的数字信息服务体系,具体指导、组织实施“数字农业”行动,快速推进和发展“数字农业”。

三是要建立精准农业生产系统。用现代数字技术、信息技术、智能技术和农业高新技术,建立起一定数量的县、乡镇、村数字化精准农业生产试验点,精准养殖、精准果园等试验点。进而做到精准农业、精准养殖、精准果园的普及生产,真正创造出数字化高技术、高效益、高增长、高质量的现代精准农业时代。

四是创建数字化农业集成专家系统。用现代数字高新技术完善并发展专家数据库管理系统,加快建设数字化农业集成专家系统,营造能使地方农业专家充分发挥智能化服务作用的数字大平台。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作物布局、采用高新生产技术与栽培技术、病虫草害综合治理、施肥、灌溉、畜禽饲养、水产养殖、林木绿植等进行技术指导,提供农业数字化的各种模拟化决策软件。

3、大力发展现代集约农业。

一是开发各种资源节约型农业技术。重点推进以节水节地节能、太阳能利用、风能利用等农业资源循环利用和可再生能源利用的研发和应用工程,着力转变农业增长方式,集约节约自然资源和生产要素,提高农业资源和投入物品的使用效率,提高土地的产出率,以增大农业的经济效益。

二是不断地创造和推广先进的施肥技术。采用测土配方施肥新技术,扩大实施范围和补贴规模;利用诊断施肥、精确施肥等先进施肥技术,广泛进行推广和运用普及,大力提高农肥的效率,降低农肥资源消耗的数量,扩大农作物增产增收数量。 三是不断创新免耕栽培技术和精量播种技术。改革农业耕作制度和种植方式,研究创造免耕栽培新技术,开展免耕栽培新技术推广补贴试点,增加土地肥力,节约农村劳力资源;不断研究创造播种新技术,加快推广和普及精量半精量播种新技术和,精选良种,创造现代高产、高效农业。

四是积极创造和推广集约、高效、生态畜禽水产养殖新技术,因地制宜地进行推广应用,形成具有各地特色的运用集约、高效、生态畜禽水产养殖新技术的现代养殖业,逐步发展集团规模的现代养殖业,以大量降低饲料和能源的消耗,创建起现代集约型畜禽水产养殖业。

4、进一步做大做强龙头企业。

一要依靠科技,创新发展。鼓励传统农产品加工企业提升技术创新和技术推广能力,引导农业龙头企业引进、开发和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工艺,打造龙头企业的精品名牌。

二要积极鼓励和支持龙头企业与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合作进行新技术、新品种开发,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不断提高龙头企业产品的竞争力。

三要加强引导,推广各种适合本地发展的经营模式。引导龙头企业放眼长远,确定合理的利益指标,逐步建立和推广对农户的利益再分配机制,实现农民增收、企业增效的“双赢”目标。

第一,大力强化农业科技自主创新。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依托已有的农业科技基础,综合考虑产品、技术和区域因素,整合农业科技资源,加强国家基地、区域中心和试验站的科技创新与应用能力建设,配备好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及应用研究的比例和力量,不断完善保证持续研发和有效推广先进农业科技成果的体制机制,大力推进农科教结合、产学研协作。紧扣现代农业发展的主题,围绕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中带有全局性、前沿性、方向性的重大科技问题,深入开展综合研究和协同攻关,力争在农业特色种、专用种培育上取得突破,在农产品安全生产、动植物重大灾害防控、农产品加工、生物质能源和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取得一批核心技术,鼓励、支持和引导农业科技创新直接面向农业生产,切实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加大对农业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激励农业科研、教学单位和龙头企业开展自主创新。 第二,大力加强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人才是关键。要努力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在创新活动中培育人才,调动广大农业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要下大力气培养和造就一批世界一流的农业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建设一支结构合理、业务素质高、爱岗敬业的农业科技创新队伍。广大农业科技工作者要自觉担负起农业科技自主创新的使命,树立雄心壮志,

勇攀科学高峰,以农业科技水平的快速提高推动农村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

第三,大力推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要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加快建立科研与生产紧密结合、科技成果高效转化的有效机制,形成科研课题从生产实践中来、科研成果到田间地头中去、科研论文写在大地上的良好局面,使更多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要大力推进农科教结合、产学研协作,充分发挥农业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在农业技术推广中的积极作用。要建设充满活力的多元化的农技推广机制,形成一支业务素质较高、数量稳定的基层农技推广队伍。要加快完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模式,以科技入户工程为平台,整合各方面科技力量和科技资源,形成共同推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的合力。要多形式、

多渠道、多途径开展农业科技培训,提高农民对先进适用技术的接受能力和应用水平。

第四,大力开展农业科技国际合作与交流。要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推进农业科技国际合作与交流,积极参与世界农业科技创新的进程,分享世界农业科技进步的成果。要紧密围绕我国建设现代农业的重大科技需求,深刻把握国际农业科技发展的脉络和走势,全面了解世界农业科技的前沿和热点,积极引进、消化和吸收国际先进技术、科学方法与管理经验,加快我国

农业科技创新步伐。

第五,大力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和科技应用能力。农民是发展现代农业、建设新农村的主体,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最终要靠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提高他们接受、运用科技成果的能力。要广泛开展农民科技培训,大力实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积极开展实用技术培训,组织好科技咨询、技术培训、技术明白纸、科技直通车、科技农技110、农民科技书屋等活动,帮助农民提高科学文化素质。要探索开展农民创业培训,吸引有志青年返乡创业,培养一批农民企业家。要创新培训方式和内容,适应农民需要,开展灵活多样、易懂易学的实践培训、现场教学、短期培训,整村推进农业科技进村入户,切实改善科技培训工作条件,促进培训手段现代化、信息化,培训内容要增强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结合发展现代农业和建设新农村的要求,突出现代信息技术、农产品加工技术、生物技术、清洁生产技术、环保技术等。要健全农民培训体系,切实加大投入力度,整合农业科研教学单位等各类教育培训机构的力量,鼓励企业、中介机构等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形成一批布局合理、设施良好、教学水平高、农民欢迎的农民科技培训基地。 与此同时,要努力形成加快农业科技进步的强大合力。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必须动员全国农业科技力量,整合农业科技资源,加强科研、教学、推广单位的密切协作。一是充分发挥各自优势。要增强全局观念,强化协作意识,发挥各自优势,合力推动农业科技进步;要从建设现代农业的大局出发,积极为开展农业科技协作创造条件,并建立相应的激励约束机制。二是建立健全协作机制。要完善联合攻关机制,根据科研任务需要,形成跨区域、跨学科、跨专业的科研联合,不断提高创新效率,促进突破性创新成果的不断产生;要建立农业科技合作机制,依靠各类资源,搭建加快农业科技进步的平台,建立成果快速转化机制,完善科技入户模式,在农业科研、教学单位与农业企业、农民组织之间建立有机联系,

促进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三是不断整合各类科技资源。要加大对农业科技发展的政策支持力度,不断增加农业科技投入,广泛动员各类农业推广、教学、科研等单位以及龙头企业、专业协会积极参与农业科技的创新与应用,使农业科技切实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不竭动力。

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努力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支撑

2007/9/19

巴彦淖尔市科技局党组书记、局长 王耀飞

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全面谋划了“十一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提出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历史任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进“十一五”农牧业和农牧区经济持续发展,重点之一是提升农牧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支撑保障能力。在国家“多予、少取、放活” 的政策推动下,科技如何为确保农牧民人均收入水平大幅度提高,已成为农村牧区加快发展步伐奔小康的关键所在。

一、深刻认识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意义

党中央、国务院一贯高度重视农业科技事业。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始终坚持把农业科技进步与创新作为“三农”工作的重要任务,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农业科技发展的政策措施。2004年以来,中央连续制定的四个1号文件,都强调加快农业科技进步与创新,每年都对农业科技工作提出明确要求。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对农业科技工作曾多次做出重要指示。胡锦涛总书记指出“从长远和根本上讲,开辟农业的广泛前景要依靠科技进步”。在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发展现代农业,推进新农村建设,要靠政策、靠投入、靠科技、靠改革,必须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回良玉副总理在国务院抗灾减灾和农业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要切实把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摆在“三农”工作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强农业科技自主创新,加速农业科技成果推广与转化应用”。历史经验证明:加强农村科技工作,依靠科技创新,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根本出路,是我国之所以能够取得用占世界不到10%耕地,养活占世界22%人口这一巨大成就的重要法宝。

改革开放以来,我市把推进农业科技进步与创新放在农业工作的重中之重,深入实施科技兴农战略,积极推进农业科技进步,有力地推动了农业的健康发展。“十五”未期,全市适用技术推广普及率达95%以上;科技成果转化率达50%以上;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5%以上;牲畜良种、改良种比例达95%以上;农机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60%以上;农作物秸杆及附料加工转化率达60%以上;无公害农产品种植面积达耕地面积的50%以上。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不断提高,科技在农业增长的支撑作用进一步显现。全市有5万农牧民获得“绿色证书”,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56%。2006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4719元,比自治区平均水平高近1500元。农业科技进步与创新,促进了农业生产和增长方式的转变,加快了农业和农村现代化进程,推动了农业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市农业科技发展面临着许多新的问题和挑战,与先进地区相比仍有不小差距:一是各农业研究机构的创新能力还比较薄弱,创新潜力还没有得到充分挖掘;二

是创新机制还不健全,创新的整体合力还没有得到充分展示;三是农产品开发创新能力还不强,创新优势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四是创新投入相对较少,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产业还面临很重的压力;五是科技进步对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还比较低,远不能满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等,急需全市各级和农业科研机构共同努力加以解决。我们必须认清形势,抢抓机遇,全面提高现代农业自主创新能力,大力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根据现代农业发展对科技创新的需求,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不断提高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努力提高我市农业科技发展的水平。

㈠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是建设创新型巴彦淖尔的重要基础。建设创新型巴彦淖尔,是市委、政府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出发作出的重大决策,是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抓手,对于加快实现全面小康目标有着重要意义。农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障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基础产业。然而,相对而言,农业又是弱质产业,农民又是弱势群体,农村还是落后社区。可见,没有农业的发展,就不可能实现

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就不可能建设全面小康社会;没有农业领域的科技创新,创新型城市就很不完整,科技强市就难以实现。经过改革开放20多年的发展和积累,我市农业科技取得长足进步,但从整体看,科技的自主创新能力和综合实力十分薄弱,科技与生产脱节的问题还比较严重,离创新型城市和科技强市的目标距离甚远。并且,农业科技创新受自然环境、农民素质等因素影响,还表现出创新周期长、创新主体膨大、创新条件弱等特点。因此,我们必须在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应用上狠下功夫,加快发展步伐,保证创新型城市和科技强市目标尽早实现。

㈡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是建设现代农业的先导力量。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广泛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普遍运用现代生产工具,推行现代管理,是现代农业的核心标志。人类历史发展表明,农业发展史实质上是农业科技的进步史,每一次农业科技的重大突破,都带来了农业发展新的飞跃。世界近代农业高速发展主要得益于现代技术进步。改革开放以来,我市一跃成为全国最早的农业产值翻番的地区之一,创造了北纬40°高寒地区百万亩吨粮田的奇迹,同样取决

于品种、栽培和管理技术的创新。近几年,以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为主导的新的技术革命,为传统农业和农业技术的改造,为农业生产率提高提供了强劲动力。当前,我市农业进入了加速转型期,正从资源密集型、劳动力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转变,科技竞争已成为农业综合竞争的核心和焦点。面对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日渐增高的贸易壁垒、日渐提升的消费需求和日新月异的科技革命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加快推动农业产业升级,不断破解现代农业进程中的障碍,越来越有赖于科技创新。只有十分关切农业科技创新,加快以现代科技武装农业,才能使现代农业建设步伐更快更实,动力更加持久更加有效。

㈢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是转变农业增长方式的重要支撑。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是建设现代农业的必然要求,必须立足农业科技进步,发挥科技在农业增长的支撑作用。当前,我市农业生产的技术含量总体不高。高投入、高消耗、低产出的粗放式经营普遍存在,对土地等生产资料等依赖程度高,不仅过度消耗农业资源,造成生产成本过高,也给环境带来了不良影响。农民收入持续保持较大幅度增长的难度较大,农业发

展空间越来越小,加快发展受到市场需求和资源的双重制约。同时,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角度看,从建设新农村新牧区及和谐社会的需要看,从农民收入格局看,从资源环境和市场需求的双重约束看,破解农业发展的瓶颈,客观上要求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必须继续加快推进一个转型,不断优化农业资源配置,提高农业的科技含量,缓解资源的约束,避免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突破建设现代农牧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技术约束,推动农村经济结构转型和产业升级,拓展农业发展空间。

㈣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是强化公共服务的重要内容。科技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要素,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通过市场机制来优化配置,通过激发市场主体创新活力来推进创新。但是,由于科技创新的公益性、战略性和全局性,它已经成为国家综合实力竞争的“引擎”和支柱,政府不仅需要在科技开发和技术推广上有所作为,而且必须作为。与其他行业比,农业科技的公益性、经济外溢性更强,加上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多而分散、规模小,他们的创新动力不足、能力很弱,客观上需要政府提供支持。

农业科技属于公共产品,加大对农业科技支持和投入,符合WTO“绿箱政策”。并且,科技进步已经成为检验政府执政能力、执政水平的主要参数。因此,我们要从政府职能转变的高度,加强科学研究、科技储备和技术推广,加大支持和保护力度,千方百计为农业生产和农民群众提供各种科技的公共服务。

总之,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业农村工作的内在要求,是科学发展观在农业农村工作中的具体运用和落实,是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必然选择。我们要充分认识加快农业科技创新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农业科技创新事业摆在“三农”工作的重要位置,努力把农业科技创新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二、准确把握新阶段农业科技创新的目标任务

“十一五”时期,是我市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的关

键时期,也是推进农业科技进步,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时期。我们要顺应形势变化,根据农业发展新阶段的要求,按照有利于科技与农业生产结合、有利于提高科技持续创新能力、有利于促进农业科技产业发展,有利于提高农业科技整体效率的基本原则,积极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战略调整,抓住关键环节,大力推进农业科技革命,加快建立符合农业科技自身规律的新型体制和运行机制,努力实现农业科技新跨越。农业科技创新工作总的思路是: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科技强市和创新型巴彦淖尔建设目标,贯彻落实“自主创新、重点跨跃、加速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以加快建设现代农业为目标,发展高效生态农业为主攻方向,以提高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为龙头,以完善农技推广能力、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为基础,以提高农业科技应用和吸纳能力为重点,大力推进农业科技支撑体系建设,通过管理和机制创新,优化农业科技资源配置,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不断强化科技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的支撑作用,为加快建设新农村和现代农业提供强劲动力。

到2010年,初步建成体制完善、机制灵活、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农牧业科技服务体系。产学研合作、农科教结合更加紧密,农牧业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高,成果转化和推广步伐明显加快,科技对农牧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撑能力进一步增强。突破和推广一批对我市现代农业发展具有较强带动作用的关键技术,使优势特色农业产业技术水平达到国内先进,主要农产品质量安全显著提高;农民群众科技文化素质不断提高,科技人才培养加强,科技基础条件改善,吸纳技术水平全面提升,先进技术推广应用进一步到位。农作物良种和牲畜良种、改良种覆盖率达98%以上;农牧业先进适用技术应用普及率达98%;农牧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达70%以上;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70%。实现上述目标任务,必须按照《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的要求,认真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㈠切实把握农业科技创新的关键。一是要加大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投入。要逐步调整投资方向,进一步加大对农业科技领域的投入,不断改善科技工作物质装备,完善科技推广手段。各级政府要把科技投入作

为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的战略重点,落实国务院《农业科技发展纲要》要求,依法落实本级财政的科技经费、财政科技经费要随着财政收入的增加逐年有所增长。同时,大力争取支持农业科技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抓住中央、自治区加大对农业投入的有利契机,争取国家、自治区科技项目的大幅度投入。拓宽融资渠道,增加农牧业科技贷款规模,努力吸引社会资金。发挥龙头企业科技投入的骨干作用,吸收农牧民入股筹资。规范科技经费的使用范围,提高经费使用效率。二是要深化农业科技管理体制改革。根据农牧业主导产业发展情况和农业龙头企业等科技主体的需要,各地每年都要排出一批重大农业科技项目和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组织开展攻关和转化推广。改革科技申报、评审与评估制度,科技项目的申报要体现以企业为主体,高校及科研单位为技术依托、产学研结合的科技创新模式。建立农业科技创新的业绩分类评价制度,完善相关配套考核评价与职称评聘体系。农业科技项目评审要体现公正、公平、公开和鼓励创新的原则,为各类人才特别是青年人才的脱颖而出创造条件。逐步提高农业类科技成果在市科学技术奖励中的比例。各级政府每年要组织评定并奖励一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推广成绩显著的农业科技工作者,特别是基层农技推广人员。三是要强化农牧业科技项

目管理。以项目为核心、促进建设,抓住国家科技经费向农牧业倾斜的有利时机,认真研究国家和自治区的科技政策,认真作好项目调研论证工作。要精心设计项目方案,作好项目编写储备工作,提高项目申报的成功率。要加强农业科技项目的全过程管理和绩效评价,严格按照项目方案,强化中期评估和验收考评,加强项目实施的责任管理和监督检查,建立评审专家和项目负责人信用制度,努力提高科技经费的使用绩效,确保项目建设真正取得实效。

㈡夯实农业科技创新的基础。一是要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各地要从实际出发,进一步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快土地整理及标准田建设步伐,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和生态农业。要着眼于提高农业产业层次和农业生产力水平,加快引进和推广一批农产品产加销各环节的先进设施和先进技术。要适应设施农业和生态农业发展的需要,重视农业节水灌溉技术的推广和应用,结合大面积的土地整理,改变现有农业灌溉状况。要积极引进先进的生物技术,大力推动有机肥料的广泛使用,改良土壤结构,推进生态农业的发展。加强农业气象预报、防病防虫新技术研究,

增强农业抵御灾害能力。适应农产品加工业和农业机械化发展的要求,加快适用农机的开发研制和引进推广。二是要提升科研院所科技创新能力。充分发挥本地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作用,支持院校加强农业学科建设、创办研究中心和开展人才培养;加强公益性农业科研体系建设,支持市农研所、林研所等科研机构建设,加强对农作物高新技术、育种、农产品品质与安全等领域的研究和攻关;支持河套大学涉农学科专业的建设,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人才和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鼓励农业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采用技术入股等多种方式,与农业企业、专业合作社和种养大户建立合作关系,开展科技咨询、技术指导、技术培训等服务,推进农业科技产业化进程。三是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以市直农业科研院所为主阵地,实施人才增量管理,提高科技人才整体素质,优化人才专业结构,构筑农业科技创新人才高地,加快培植农业科技创新型人才。要建立农业科技人才激励机制,营造有利于农业科技人员创新创业的良好环境。鼓励和引导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的科技人员进入市场创新创业。要支持涉农科研院校、农业企业、推广服务机构引进高层次农业科技人才,通过联合开展农业科研攻关、成果转化或共建研发机构,提高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能力。要加强农业科技人员的业务培

训,提高农技人员技术创新与服务水平。鼓励农业科技人员承担重大科技项目,以项目为载体,培养一批高素质的农业科技创新人才和基层农技推广人才。四是加大对农业科技创新与技术推广奖励力度。根据国家、自治区有关政策文件,制定鼓励科技人员深入一线的引导和支持政策,形成制度化的激励措施,吸引科技人员到农村牧区工作,加强基层科技力量。以科技特派员等有效形式整合现有科技人才资源,全面推行效益分成、入股权经营,有偿服务等分配制度,激励科技人员在适用技术推广与成果转化工作中为新农村新牧区建设多做贡献,实现农民、科技人员,政府多赢的有效机制。进一步做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农业技术推广奖励工作,加强科技进步考核,制定政府奖励政策,对在农业科技创新工作中做出重大贡献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奖励,营造有利于农村科技发展的氛围和条件。

㈢强化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1、加强农业科技研发体系建设,提升新农村科技

创新能力。 促进生产发展是农业科技进步与创新的最终目的。当务之急是要紧扣现代农业发展的主题,围绕服务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进一步整合农业科技资源,建立农科教紧密协作机制,坚持自主研发与引进、消化、吸收、创新相结合,加强重大领域联合攻关,重点加强动植物新品种培育、健康养殖和清洁生产、重大病虫害防控、现代农业装备、节水农业等关键技术攻关研究与集成配套,为保障粮食安全,增加农民收入,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提供有效的科技支撑。一是抓好科研项目攻关。要以我市大中专院校、科研院所、企业研发机构、民营科研所等科研力量为主体,构建农业科技研发体系,围绕制约我市农村牧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些热点、难点问题组织实施科技专项研究和重点项目攻关。在科研开发中,既要发挥地方优势,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又要注重开展科技研究的合作交流,注重引进高层次人才、引进成果,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路子,增强我市农牧业科技研发能力。要积极推进“产、学、研”结合,建立科研、开发、生产的紧密结合机制,使科研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为农牧业经济注入强大活力。二是抓好研发队伍建设。科研开发要统筹协调,重点突出,避免重复研究。突出市直科研院所、大中专院校的科研引领作用,造就部分农牧业研究的顶尖人才;

支持和引导企业为主体的研发投入机制的形成,增强龙头企业的竞争能力和对农牧业生产的带动能力;充分发挥民营科研机构科研生产相结合的市场机制的作用,使科研面向生产、面向市场,真正解决科技与经济“两张皮”问题。逐步形成研发能力较强科研开发体系,为农牧业生产发展提供技术、储备技术,起到技术支撑。三是抓好关键技术开发。针对目前困绕农牧业生产的种、养优良品种,种养技术模式、生产加工等方面的问题,“十一五”期间,重点开展优质、高产安全农作物和畜禽优良品种繁育技术、节水灌溉技术研究集成示范、农畜产品深加工研究开发11个研究专题。

2、加强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建设,加快适用科技成果的组装配套和推广示范。科技成果的推广、转化是科技成为现实生产力,促进农业科技进步的关键环节。要按照多途径、多条腿走路的思路,建立与农业生产相符合的多渠道、多元化、社会化推广服务体系。一是要加强农技推广组织能力建设。进一步深化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改革,按照“强化公益性职能、放活经营性服务”的原则,稳妥推进基层农技推广、畜牧兽医

体系改革,加快构建体系完善、运转高效、富有活力的国家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队伍。创新农技推广组织形式,强化农业科技推广的抓点示范和辐射带动,推广“专业农技机构+科技示范基地+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三位一体的农技推广新模式,提高农业科技的快速转化能力。每年筛选25-30项重点农牧业先进适用生产技术在全市范围内推广。加大农业高层次人才和学术带动人的培养力度,推进农技人员知识更新培训,优化队伍和知识结构,提高为农服务本领。二是要大力培育民间科技服务组织。积极发展民营科研机构,培育多元化农业科技服务组织,完善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大力发展科技型农业龙头企业,鼓励工商企业举办民营农业科研机构,引导和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加强科技创新和服务,成为科技投入、科技开发和成果转化的主体。鼓励农业科研机构深化改革,以技术入股等多种方式,开展科技咨询、技术指导、技术培训和提供信息服务等,推进农业科技产业化进程。到“十一五未”,全市要建立区级科技园区或基地5个,市区级科技示范园区或基地15个、旗县级示范园区30个、村级示范片500个、5万个科技示范户,形成五级科技示范体系。

3、加强科技咨询服务体系建设,增强为农牧民科技有效服务能力。要按照面向产业化、模式多元化、服务专业化、组织网络化的发展要求,着力构建多元化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促进农村科技推广服务重心下移,推动科技进村入户,引导农村现代科技服务业的发展,为科技创新创业营造良好环境。一是要组织实施科技应急服务行动,提升农技服务热线96048服务功能,充分发挥市级指挥中心,旗县区服务中心的作用,力争实现96048农技服务的远程技术诊断覆盖农村牧区的70%以上。二是要加强农业科技信息平台建设,启动全市农村科技信息示范工程,建立市、旗县(区)、乡(镇)、村(户)四级科技信息服务网络,加快整合现有党政网、科技网、农经网等传媒资源,切实解决农业信息化“最后一公里”问题。加强科技部门与涉农部门的沟通与协调,推进农业信息数据收集整理规范化、标准化建设,建立科技信息交换制度,实现涉农科技信息资源共享,全面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三是要大力开展科技人员下乡服务行动,加大科普宣传力度,提高农牧民的科技意识,培养和造就一大批有文化懂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

4、加强农业科技应用体系建设,增强广大农民的自我发展能力。农民是农业生产和技术应用的主体,农民科技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一是要广泛开展农业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整合农业教育培训资源,发挥中等职业学校、农广校、远程教育等教育培训阵地的作用,完善农业教育培训体系,满足农民群众对培训教育多元化的需求。二是深入实施“科技入户”工程。按照农技人员到村、技术要领到人、良种良法到田的要求,加快培育一批农业科技示范户,通过示范户的辐射带动,推进先进实用技术的应用。通过培训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掌握现代科学生产技术知识。深化农技人员联基地联大户活动,建立农技人员挂钩联系、分片包干的农技服务机制,加快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三是要加快职业技术教育发展,依托巴彦淖尔职业技术学校等院校,从培养传统的劳动者转向培养全面发展的适应现代农业需要的新型农民,从源头上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科技素质。

5、加强农业科技创业体系建设,增强农业科技人员创业能力。要鼓励各级农业科研、教学、推广单位

科技人员在干好本职工作的同时,积极参与企业科技创新工作。鼓励涉农科研院所建立农业技术孵化器,为农业科技创新提供平台。积极支持科技人员、科研机构和企业家利用创新成果创办科技型企业,促进科技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要保护科技创业人员的合法收益,完善社会保障等政策,解除科技创业人员后顾之忧。要积极探索建立农业新品种和公益性成果政府收购与后补助制度,对在农业优良新品种、先进适用农业技术和农业机械等方面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工作者进行资金补助扶持,提高农业科技人员自主创新的积极性。大力实施科技特派员创业行动,鼓励科技特派员在基层创业,兴办合办农业企业、农村科技服务机构。支持科技特派员与派驻乡镇合作创建星火示范基地,帮助培育科技示范大户,参与当地农村产业发展。

6、加强农业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建设,强化为农业科技服务辐射能力。农村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建设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技术推广的重要载体。一是加速建设农村中介服务机构。依托高等学校、研究开发机构的人才、技术,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优势互补、

共同发展的利益共同体或产业技术联盟。大力加强科技专家大院、科技超市、生产力促进中心等中介服务机构建设。“十一五”期间,要创建自治区科技专家大院3个,区级区域科技成果转化中心5个,区级龙头企业技术创新中心5个,发展民营研究所20家。二是积极发展农村专合组织。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原则,尊重农民的意愿和首创精神,由农民自我组织、自我管理、自我服务。鼓励、支持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等专合组织,推广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十一五”期间,创建区级农牧业科技协会8个,区级信息化基地3个,科技技贸机构30家,培养科技经纪人50名,巩固提高300个农技专业协会。

三、优化农业科技创新的环境和氛围

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不仅是发展现代农业、提高

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根本途径,也是建设创新型巴彦淖尔的基础环节,需要全社会的关心、支持和参与。

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工作的领导。各级党委政府要

把农业科技创新工作作为做好“三农”工作的重要抓

手和推进现代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措施,摆上重要议事

日程。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工作机制,要建立党

委政府领导,新农办、农牧业、科技、教育、科协等

部门参加的农科教协调领导小组,明确职责,统筹规

划,加大投入,加快推进农业科学研究、技术推广和

人才培养。强化督查考核,将农业科技创新工作列入

各级党政领导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和现代新农村新牧

区建设工作督查考核内容,着力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工

作。

形成推进农业科技创新的工作合力。各级农牧业、

科技等部门要把农业科技创新工作放在突出位置,切

实转变职能,改进工作方式,加强协调配合,形成工

作合力。农牧业部门要根据农业发展需要,及时组织

农业科研、教学等单位进行农业科技研究,加大农业

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力度。科技部门要抓紧研究制定

农业科技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大力组织开展农业基

础研究、农业科技攻关、农业高科技产业化工作,进

一步加大项目支持力度。财政部门要切实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投入力度。

营造农业科技创新的良好氛围。各地要加强农业

科技创新工作的宣传报导,开展形式多样的农村科普知识和科技信息宣传服务,不断提高农牧民群众的科技素质。加强对农业科技创新工作中涌现的先进事迹、先进人物的表彰奖励和加快农业科技创新的新思路、新办法、新机制的宣传报道,强化典型示范作用,形成合力推进农业科技进步的良好氛围。

“科技演绎奇迹,创新引领未来”。积极发展现

代农业,扎实推进新农村新牧区建设,是时代赋予我们这一代科技工作者的神圣使命。广大科技工作者要自觉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真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步伐,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努力建设创新型巴彦淖尔,以更加优异的成绩迎接党的十七大的胜利召开!

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是我市“发展创新型经济,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基本要求,也是我市实施“8631”行动计划的重要任务。提高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有利于促进农业增长方式转变,快速发展现代农业;有利于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提高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促进农业高效生产、集约生产、清洁生产、安全生产和可持续发展。为加快我市农业科技创新,加速推进现代农业发展,提出相关建议。

一、我市农业科技创新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农业科技投入相对较少。市县两级财政对农业科技的投入远远低于对工业科技的投入,工业反哺农业的力度较小。各级农技部门的推广经费严重不足,特别是对农业科技人员、农业科技推广等基础性、公益性事业的投入远远不足,不能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

2、农业科技管理机制不完善。大多数农技单位仍沿用老的管理体制,缺乏完善的鼓励创新机制,农业科技人员收益偏低,农业技术创新主体的积极性未能充分调动。

3、农业推广服务体系不健全。目前,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群体普遍年龄大,文化低,给农业新技术推广带来较大难度。而乡镇事业单位改革后,人员过度精简,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受到冲击,农技推广工作在部分乡镇出现断层,缺乏向农民传授科学种养技术的农技服务人员。

4、优势产业、龙头企业带动能力有限。我市农产品普遍加工精深程度低,产品质量和档次不高,在国内外市场能叫响的名牌产品和拳头产品不多,能进入大中城市超市的产品也不多。尽管近年来引进了一批大企业,但不少示范园和种植大户对新技术、新品种引进、试种存在观望心理,对争取绿色认证、产品包装及产品标准意识不强,在短期仍未发挥巨大效益。

二、加快我市农业科技创新工作的对策与建议

1、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完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一是要加大农业科技投入。优化财政投入结构,完善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各种机构投资者共同参与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科技投融资体系。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鼓励和引导工商资本、民间资本、外资参与农业科技创新的投入,建立多元化科技投入体系。

二是要完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构建以农业企业为主体、以科研单位和高校为依托、以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和社会化服务中介为纽带、以政府宏观管理调控为主导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集成创新,提升农业技术的综合创新能力和推广应用水平。充分发挥扬州大学、里下河农科所等科研院所的重要作用,大力增强科研创新能力,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更多的优秀科技成果。

三是进一步完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提升科技推广创新能力。改革创新推广方式,加强产、推、研结合。顺应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产业化趋势,强化服务理念,通过技术入股、承包服务、盈利分成等方式,试行农技推广机构或个人与农机受益群众签订服务协议,开展契约式农业科技服务,来加快科技推广步伐。

2、加快发展数字农业,推动农业信息化。

一是进一步完善“扬州农网”的服务功能。加强农业科技成果的在线推广,注重信息技术先进性与实用性的有机统一,采用多种信息手段,全方位、多角度地传播农业科技信息。实施“扬州农网”信息入乡、信息入户工程,推进农业企业上网工程和农产品网上销售业务,让我市的名、优、特农产品通过网络走向世界。

二是要加强“数字农业”信息综合服务系统建设。用现代数字技术改造原有的农

业信息服务系统,建立起“数字农业”资源基础数据库、“数字农业”信息中心、数字信息应用系统等市、县、乡镇、村、农户的“数字农业”信息综合服务大平台,形成高效、快速的数字信息服务体系,具体指导、组织实施“数字农业”行动,快速推进和发展“数字农业”。

三是要建立精准农业生产系统。用现代数字技术、信息技术、智能技术和农业高新技术,建立起一定数量的县、乡镇、村数字化精准农业生产试验点,精准养殖、精准果园等试验点。进而做到精准农业、精准养殖、精准果园的普及生产,真正创造出数字化高技术、高效益、高增长、高质量的现代精准农业时代。

四是创建数字化农业集成专家系统。用现代数字高新技术完善并发展专家数据库管理系统,加快建设数字化农业集成专家系统,营造能使地方农业专家充分发挥智能化服务作用的数字大平台。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作物布局、采用高新生产技术与栽培技术、病虫草害综合治理、施肥、灌溉、畜禽饲养、水产养殖、林木绿植等进行技术指导,提供农业数字化的各种模拟化决策软件。

3、大力发展现代集约农业。

一是开发各种资源节约型农业技术。重点推进以节水节地节能、太阳能利用、风能利用等农业资源循环利用和可再生能源利用的研发和应用工程,着力转变农业增长方式,集约节约自然资源和生产要素,提高农业资源和投入物品的使用效率,提高土地的产出率,以增大农业的经济效益。

二是不断地创造和推广先进的施肥技术。采用测土配方施肥新技术,扩大实施范围和补贴规模;利用诊断施肥、精确施肥等先进施肥技术,广泛进行推广和运用普及,大力提高农肥的效率,降低农肥资源消耗的数量,扩大农作物增产增收数量。 三是不断创新免耕栽培技术和精量播种技术。改革农业耕作制度和种植方式,研究创造免耕栽培新技术,开展免耕栽培新技术推广补贴试点,增加土地肥力,节约农村劳力资源;不断研究创造播种新技术,加快推广和普及精量半精量播种新技术和,精选良种,创造现代高产、高效农业。

四是积极创造和推广集约、高效、生态畜禽水产养殖新技术,因地制宜地进行推广应用,形成具有各地特色的运用集约、高效、生态畜禽水产养殖新技术的现代养殖业,逐步发展集团规模的现代养殖业,以大量降低饲料和能源的消耗,创建起现代集约型畜禽水产养殖业。

4、进一步做大做强龙头企业。

一要依靠科技,创新发展。鼓励传统农产品加工企业提升技术创新和技术推广能力,引导农业龙头企业引进、开发和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工艺,打造龙头企业的精品名牌。

二要积极鼓励和支持龙头企业与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合作进行新技术、新品种开发,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不断提高龙头企业产品的竞争力。

三要加强引导,推广各种适合本地发展的经营模式。引导龙头企业放眼长远,确定合理的利益指标,逐步建立和推广对农户的利益再分配机制,实现农民增收、企业增效的“双赢”目标。

第一,大力强化农业科技自主创新。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依托已有的农业科技基础,综合考虑产品、技术和区域因素,整合农业科技资源,加强国家基地、区域中心和试验站的科技创新与应用能力建设,配备好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及应用研究的比例和力量,不断完善保证持续研发和有效推广先进农业科技成果的体制机制,大力推进农科教结合、产学研协作。紧扣现代农业发展的主题,围绕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中带有全局性、前沿性、方向性的重大科技问题,深入开展综合研究和协同攻关,力争在农业特色种、专用种培育上取得突破,在农产品安全生产、动植物重大灾害防控、农产品加工、生物质能源和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取得一批核心技术,鼓励、支持和引导农业科技创新直接面向农业生产,切实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加大对农业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激励农业科研、教学单位和龙头企业开展自主创新。 第二,大力加强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人才是关键。要努力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在创新活动中培育人才,调动广大农业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要下大力气培养和造就一批世界一流的农业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建设一支结构合理、业务素质高、爱岗敬业的农业科技创新队伍。广大农业科技工作者要自觉担负起农业科技自主创新的使命,树立雄心壮志,

勇攀科学高峰,以农业科技水平的快速提高推动农村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

第三,大力推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要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加快建立科研与生产紧密结合、科技成果高效转化的有效机制,形成科研课题从生产实践中来、科研成果到田间地头中去、科研论文写在大地上的良好局面,使更多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要大力推进农科教结合、产学研协作,充分发挥农业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在农业技术推广中的积极作用。要建设充满活力的多元化的农技推广机制,形成一支业务素质较高、数量稳定的基层农技推广队伍。要加快完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模式,以科技入户工程为平台,整合各方面科技力量和科技资源,形成共同推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的合力。要多形式、

多渠道、多途径开展农业科技培训,提高农民对先进适用技术的接受能力和应用水平。

第四,大力开展农业科技国际合作与交流。要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推进农业科技国际合作与交流,积极参与世界农业科技创新的进程,分享世界农业科技进步的成果。要紧密围绕我国建设现代农业的重大科技需求,深刻把握国际农业科技发展的脉络和走势,全面了解世界农业科技的前沿和热点,积极引进、消化和吸收国际先进技术、科学方法与管理经验,加快我国

农业科技创新步伐。

第五,大力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和科技应用能力。农民是发展现代农业、建设新农村的主体,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最终要靠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提高他们接受、运用科技成果的能力。要广泛开展农民科技培训,大力实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积极开展实用技术培训,组织好科技咨询、技术培训、技术明白纸、科技直通车、科技农技110、农民科技书屋等活动,帮助农民提高科学文化素质。要探索开展农民创业培训,吸引有志青年返乡创业,培养一批农民企业家。要创新培训方式和内容,适应农民需要,开展灵活多样、易懂易学的实践培训、现场教学、短期培训,整村推进农业科技进村入户,切实改善科技培训工作条件,促进培训手段现代化、信息化,培训内容要增强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结合发展现代农业和建设新农村的要求,突出现代信息技术、农产品加工技术、生物技术、清洁生产技术、环保技术等。要健全农民培训体系,切实加大投入力度,整合农业科研教学单位等各类教育培训机构的力量,鼓励企业、中介机构等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形成一批布局合理、设施良好、教学水平高、农民欢迎的农民科技培训基地。 与此同时,要努力形成加快农业科技进步的强大合力。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必须动员全国农业科技力量,整合农业科技资源,加强科研、教学、推广单位的密切协作。一是充分发挥各自优势。要增强全局观念,强化协作意识,发挥各自优势,合力推动农业科技进步;要从建设现代农业的大局出发,积极为开展农业科技协作创造条件,并建立相应的激励约束机制。二是建立健全协作机制。要完善联合攻关机制,根据科研任务需要,形成跨区域、跨学科、跨专业的科研联合,不断提高创新效率,促进突破性创新成果的不断产生;要建立农业科技合作机制,依靠各类资源,搭建加快农业科技进步的平台,建立成果快速转化机制,完善科技入户模式,在农业科研、教学单位与农业企业、农民组织之间建立有机联系,

促进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三是不断整合各类科技资源。要加大对农业科技发展的政策支持力度,不断增加农业科技投入,广泛动员各类农业推广、教学、科研等单位以及龙头企业、专业协会积极参与农业科技的创新与应用,使农业科技切实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不竭动力。


相关文章

  • 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根本着力点
  • 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根本着力点 谢瑾岚 [摘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今后一个时期农业发展的主旋律.不失时机地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是21世纪中国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加快我国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根本着力点和重 ...查看


  • 简析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促进农业现代化建设
  • 简析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促进农业现代化建设 作者:陈斌斌 来源:<新农村>2013年第08期 摘要:名山农场现有耕地面积26.5万亩,水田面积13.2万亩.旱田面积13.3万亩,人口 1.1万,职工9898名.2012年,在管理局党 ...查看


  • [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预测试题及答案
  • <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预测试题及答案 1.(单选题)2004年至今,中央一号文件连续聚焦"三农"问题,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的主题是( ) A.<关于落实发展新理念加快农业现代化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若 ...查看


  • 2012年宁夏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 加快科技进步 转变发展方式 努力巩固和发展农业农村经济好形势 --在全区农业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农牧厅党组书记 厅长 赵永彪 (2012年2月10日) 来源:宁夏农牧厅信息中心 这次全区农业工作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认真贯彻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全国 ...查看


  • 徐明华:2012在省委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 徐明华:在省委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来源:湖南农村网          发布时间:2012-2-16 22:55:52 在省委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徐 明 华 (2012年2月16日) 同志们: 这次会议是一次重要会议.主要任务是:全面总结 ...查看


  • 关于推进新型农业现代化发展的研究
  •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关于推进新型农业现代化发展的研究 作者:李宝平 来源:<中国经贸>2015年第14期 [摘 要]在当前新型农业现代化发展过程中,需要加快推动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提升农业 ...查看


  • 上海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的实施意见(全文)
  • 上海市农委关于本市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的实施意见 沪农委[2012]276号 各区县农委,各归口单位,各直属单位: 根据农业部<关于深入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的实施意见>(农科教发[2012] 4号)的 ...查看


  • 2012全国现代农业发展规划
  • 全国现代农业发展规划 (2011-2015年) 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十二五"时期的一项重大任务.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既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查看


  • 2016中央一号文件全文
  • 1月27日,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正式发布.这份题为<关于落实发展新理念加快农业现代化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若干意见>的文件,全文约15000字,共分6个部分30条.下面YJBYS小编带来意见全文内容,欢迎阅读. 中共中央国务院 &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