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体系论文

1、 浅议小城镇体系与集贸市场建设

2、 小城镇体系中的劳动力资源分配问题研究

3、 小城镇体系规划中居民点环境营造与发展研究

4、 小城镇体系规划如何解决城乡二元结构合理化

5、 城镇化进程与新农村建设问题研究

6、 节约型城镇化研究

7、 平原地带城镇体系规划模式研究

8、 山区地带城镇体系规划模式研究

9、 沿海地区城镇体系规划模式研究

10、

11、

12、

城镇体系规划中的国土资源保护措施 城镇体系规划与交通设施布局研究 城镇体系中的空间管制规划

城镇体系规划是目前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规划制度框架下的核心内容之一,也是符合当前中国国情的一种区域规划。这种变形的区域规划主要是由于国家层面和大区域层面类似西方国家的区域规划的缺失所导致。因此,从这种意义上来说,城镇体系规划只是区域规划的核心内容之一。从学术的意义看,城镇体系规划也不应该取代区域规划,它主要在于解决城市发展中的宏观背景分析、城市的区域地位、城市的功能定位和城市规模估算以及因城市发展需要的区域基础设施建设问题。从长远的角度看,城镇体系规划是我国规划体系中的权宜之计,最终应该被区域规划所取代。

我认为小城镇可持续发展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 :良好的地理环境、可持续的动力支持系统和良好的制度环境。小城镇可持续发展需要地理环境提供足够的可建设用地和水资源 ;也必须拥有可持续的动力支持系统 ,即必须拥有下列几个优势条件 :资源优势、交通优势、区位优势、行政优势、政策优势、科技优势、技术经济优势、人居环境优势 ;小城镇可持续发展还必须拥有良好的制度环境 ,即必须拥有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健全的市场经济体制、良好的社会制度和环境保护制度。本文正是从这三个层面来构思东部沿海地区农村小城镇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体系。

序言

江苏沿海地区处于我国沿海、长江和陇海兰新线三大生产力布局主轴线的交汇区域,包括连云港、盐城和南通三市所辖全部行政区域,陆域面积3.25万平方公里,海岸线长954公里。2008年末总人口1964万人,地区生产总值4863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24760元,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江苏沿海地区区位优势独特,土地后备资源丰富,在提升长江三角洲地区整体实力、促进全国区域协调发展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为更好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这一地区又好又快发展,增强服务带动中西部地区发展的能力,完善全国沿海经济布局,特制定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

本规划是指导这一地区今后一段时期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和编制相关规划的重要依据。

规划期为2009—2020年。

一、发展基础与重大意义

1.1发展条件

独特的区位优势。江苏沿海地区是长江三角洲(以下简称长三角)的重要组成部分,南部毗邻我国最大的经济中心上海,北部连接环渤海地区,东与东北亚隔海相望,西连新亚欧大陆桥和长江黄金水道,是陇海兰新沿线地区出海通道的战略要冲。

良好的资源条件。拥有约占全国1/4的海域滩涂湿地和百万亩低产盐田,生物多样性丰富,土地后备资源得天独厚;岸线资源优良,具备在淤泥性海岸建设深水海港的技术条件,连云港港可布局建设30万吨级航道和码头;海洋资源和风力资源丰富,旅游资源独特;地势平坦,水系发达;区域开发适宜性较好,空间开发潜力较大。

丰富的人力资源。拥有各类人才133.2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达6.8%;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较为发达,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93%,职业技术教育在校生超过32万人;拥有高等院校14所,在校大学生16.7万人;劳动力素质总体较高。

较好的产业基础。农业开发历史悠久,生产条件优越,产业化和规模化经营水平较高,是黄淮海平原和江淮地区国家粮食主产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工业呈现加速发展态势,纺织、机械、汽车、医药、化工等产业具有一定的规模和配套能力,区域产业分工格局初步形成;服务业发展水平逐步提升,现代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处于加速发展阶段,生活性服务业发展模式不断创新。

较完善的基础设施。作为全国主要港口的连云港港和南通港辐射带动能力不断增强,南通、盐城和连云港三个机场的运输能力快速增长,新长铁路、沿海高速公路、苏通大桥等相继建成通车,区域综合交通体系初步形成;能源结构逐步优化、供给充足;水利设施较为完善,水资源供给和防洪保安能力显著增强。

1.2发展机遇和挑战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发展,国际间产业转移和区域间经济合作不断深化,为江苏沿海地区加快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同时,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以及相关政策措施的深入实施,为江苏沿海地区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赋予了新的使命,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

长三角地区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长三角地区地理上连为一体,经济发展和市场体系的内在联系十分紧密,多层次区域合作机制逐步形成。《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发〔2008〕30号),把江苏沿海地区全部纳入长三角区域范围,该地区发展条件和政策环境更加有利,将进一步促进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加快与长三角核心区的对接和融合。

国家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战略深入实施。随着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步伐的加快,与东部沿海地区深化合作的内在需求进一步增强,对江苏沿海地区出海通道等基础设施建设和对外开放水平提升提出了新要求;中西部地区的崛起,将为江苏沿海地区提供更为广阔的市场空间,为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国际区域合作不断深化。随着我国积极参与和推动国际区域经济合作,江苏沿海地区与新亚欧大陆桥沿线国家以及东北亚各国的经济联系将更加紧密,为本区域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提升对外开放水平、强化新亚欧大陆桥东方桥头堡的地位和作用创造了新机遇。

全球经济面临新一轮调整。我国具有发展实体经济的良好基础和广阔市场前景,随着国际金融资本加速向实体经济转移,江苏沿海地区面临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新机遇;同时,随着我国扩大内需各项政策的推进,将有利于这一区域发挥区位和资源优势,强化以内需为主导的产业发展。

与此同时,江苏沿海地区加快发展也面临着较为严峻的挑战和压力。一是发展模式需要创新。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给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冲击和影响,加快发展不能沿袭传统的工业化模式,必须转变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二是港口功能和城市带动能力需要提升。中心城市实力不强,主要港口服务功能不够健全,对区域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没有得到有效发挥。三是科技创新能力需要加强。自主创新品牌和自主知识产权数量不多,高级专业技术人才相对缺乏,集聚科技、人才资源的能力较弱,对沿海地区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有待提高。四是体制机制需要进一步改革创新。目前的体制机制还不适应加快发

展的要求,在行政管理、城乡统筹、区域合作、土地资源开发、环境保护等方面要加大改革创新力度。

1.3重大意义

在新形势下,加快江苏沿海地区发展事关全局,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有利于长三角地区产业优化升级和整体实力提升。加快江苏沿海地区发展,将有效缓解长三角地区土地资源紧张状况,拓展新的发展空间,优化调整区域产业布局,推动产业升级,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进一步增强长三角地区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更好地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和影响。

有利于完善全国沿海地区生产力布局。加快江苏沿海地区发展,提升经济发展水平,将进一步增强长三角与环渤海地区的经济联系,促进两大区域在更高平台上开展合作,生产要素在更大范围内合理流动,经济在更深层次上实现对接融合,进一步完善沿海地区经济布局,形成全国沿海地区共同发展、互动并进的新局面。

有利于促进中西部地区发展。加快江苏沿海地区发展,充分发挥陇海兰新沿线地区出海通道的作用,将进一步促进中西部地区与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交流,增强互动效应,为中西部地区提升对外开放水平、承接国际资本转移、参与国际分工合作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促进中西部地区加快发展。

有利于强化我国与新亚欧大陆桥沿线及东北亚地区的合作。加快江苏沿海地区发展,增强新亚欧大陆桥东方桥头堡作用,将进一步加强我国与欧洲、中亚、东北亚国家之间的沟通和联系,促进国际合作与交流,实现共同发展和共同繁荣。

第二章 总体要求与发展目标

第一节 指导思想与原则

江苏沿海地区发展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解放

思想、抢抓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充分发挥江苏沿海地区区位独特、土地后备资源丰富等比较优势,把加快建设新亚欧大陆桥东方桥头堡和促进海域滩涂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作为发展重点,统筹城市与农村、陆地与海洋、经济与社会发展,着力优化空间布局,推进区域一体化发展,着力转变发展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着力加强区域合作,增强新亚欧大陆桥东方桥头堡的辐射带动作用,不断提高综合实力和竞争力,努力将江苏沿海地区建设成为我国东部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在区域协调发展和对外开放中发挥更大作用。

江苏沿海地区发展的原则是:

坚持科学布局,促进集聚发展。优化空间开发格局,选择发展基础好、资源环境承载力强的地区,推进集中集聚开发,促进港口、产业、城镇互动发展。依托现有大中城市,注重提升功能,推进城镇集聚发展;依托省级以上开发区,优化产业布局,形成产业集群;依托深水港口,实施节点开发,集中发展临港产业。

坚持合理分工,促进一体化发展。根据资源条件和现有基础,加强区域内部资源整合,合理确定各地功能定位和主导产业,强化产业间的分工协作;统筹区域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共建共享、互联互通水平;加强行政管理和政策对接,形成统一市场体系,促进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

坚持保护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在发展理念上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充分考虑资源环境承载力,推进可持续发展;在空间布局上明确保护范围,划定重要生态功能区域;在开发建设上提高环境准入标准,推进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加强污染治理和生态建设;在管理上加强环境保护执法力度,严格落实环境保护政策和措施。

坚持开放合作,促进共同发展。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积极参与国际产业分工与合作,在更高层次上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加强与周边地区、泛长三角地区、中西部地区、新亚欧大陆桥沿线国家及东北亚地区的合作,创新区域与国际合作机制,在合作共赢中谋求新的发展。

第二节 战略定位

立足沿海,依托长三角,服务中西部,面向东北亚,建设我国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沿海新型的工业基地,重要的土地后备资源开发区,生态环境优美、人民生活富足的宜居区,成为我国东部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和辐射带动能力强的新亚欧大陆桥东方桥头堡。

我国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以连云港港为核心,联合南通港、盐城港共同建设沿海港口群,综合发展陆路交通和航空业;大力发展国际航运和现代物流,进一步提高综合服务能力,服务中西部地区和长江中上游地区的经济发展,成为我国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陇海兰新沿线地区最便捷的出海通道和对外开放窗口,逐步形成亚欧之间重要的国际交通枢纽。

我国沿海新型的工业基地。依托深水港口资源,优先发展石化、造船等临港产业;立足现有产业基础,加快发展现代纺织、新型装备制造、新材料、新医药等优势产业,提高高技术产业比重,推进传统产业全面升级,建设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新型工业基地。

我国重要的土地后备资源开发区。立足沿海海域滩涂资源丰富的独特优势,科学规划土地资源,积极探索有效的开发方式,合理划分农业、建设和生态用地空间,增强粮食安全保障能力,创新土地利用管理机制,推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进一步拓展长三角发展空间。

生态环境优美、人民生活富足的宜居区。充分利用滨海临江、区域生态环境良好的优势,大力推进生态城镇建设,进一步优化人居环境,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良好局面;积极发展社会事业,不断增强公共服务能力,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打造成为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生态良好的沿海宜居地区。

第三章 空间布局

第一节 空间结构

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结合区域总体功能定位,进一步调整优化空间布局,适度扩大城镇空间和农业生产空间,合理布局农村居住空间,保障生态空间,实现国土空间的集约利用和有效保护。

城镇空间。包括城镇建设空间、工矿空间、交通空间和其它建设空间。合理确定城镇建设和产业发展空间,有序扩大中心城市和县城镇空间,充分利用盐田和海域滩涂拓展临港城镇和产业发展空间,加强存量建设用地的调整和改造,整合零散的工业用地,提高建设用地开发效益,增加城镇绿化空间和生态休闲空间。

农村空间。包括农村居住空间和农业生产空间。切实保护耕地资源特别是基本农田,保障粮食安全;合理利用渔业、林业、畜牧业生产空间,加强农村土地复垦整理,综合开发利用海域滩涂资源,拓展农业发展空间;优化调整农村居民点,合理布局居住空间。

生态空间。包括林地、草地、湿地和盐田等。清晰界定自然保护区、水源保护区、海洋生态保护区等重要生态功能区的范围,明确保护要求,加强维护修复;加强与城市、产业空间相衔接的生态廊道建设,规划永久性绿色开敞空间,提高生态空间布局的合理性。

第二节 开发布局

以连云港、盐城和南通三市的市区为极点,促进生产要素集聚,注重发展高技术产业,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提升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带动能力;以沿海地区主要交通运输通道为轴线,加快沿线城镇发展,进一步强化腹地产业优势,构建产业和城镇带;以临近深水海港的区域为节点,加快布局临港产业,建设临港工业集中区和物流园区,培育和壮大临海城镇;以三极为中心,以产业和城镇带为依托,以沿海节点为支撑,促进互动并进,形成“三极、一带、多节点”的空间布局框架。

“三极”。重点加快连云港、盐城和南通三个中心城市建设,扩大城市规模,加强中心城市之间以及与周边地区的联系,增强辐射带动作用;以开发区为依托,以大企业、大项目为载体,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不断提升产业层次;进一步

增强现代城市功能,提升对外开放水平,成为外资进入陇海兰新沿线地区的集聚扩散区,积极承接国际资本与先进技术,并逐步扩散到内陆腹地。

“一带”。依托沿海高速公路、沿海铁路、通榆河等主要交通通道,促进产业集聚,重点发展新能源、汽车、新型装备、新材料、现代纺织、新兴海洋等优势产业,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加快现代物流、研发设计、金融商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步伐,形成功能清晰、各具特色的沿海产业和城镇带。

“多节点”。以连云港港为核心,连云港徐圩港区、南通洋口港区和吕四港区、盐城大丰港区、滨海港区、射阳港区,以及灌河口港区为重要节点,根据各自比较优势,合理分工,错位发展,集中布局建设临港产业,发展临海重要城镇,促进人口集聚,推进港口、产业、城镇联动开发,构建海洋型经济发展新格局,成为提升沿海地区整体发展水平的支撑点。

第四章 重大基础设施建设

第一节沿海港口群建设

发挥港口资源丰富的优势,加快以连云港港为核心的沿海港口群建设,壮大港口实力,提升服务功能,发挥连接南北、沟通东西的桥梁作用,建设我国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成为辐射带动能力强的新亚欧大陆桥东方桥头堡。

完善港口体系。连云港港是国家沿海主要港口及区域性中心港口,江苏沿海港口群的核心,我国综合运输体系的重要枢纽,是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北翼重要组成部分,要加快深水航道建设,开辟新港区,大力发展集装箱干线运输,增强港口功能,拓展服务领域,提升为中西部地区服务的能力;南通港是国家沿海主要港口,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北翼重要组成部分,要充分发挥沟通江海的特殊区位优势,大力推进江海联运,加强与长江中上游港口的合作,建设能源、原材料综合性物流加工基地,增强对长江中上游地区的服务功能;盐城港是区域性重要港口,是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喂给港和连云港港的组合港。按照建设国际航运中心的要求,进一步明确各港区的功能定位,加强分工协作,以临港产业项目为依托,加快港区建设,增强对腹地经济发展的服务带动作用。

扩大港口能力。推进连云港港30万吨级深水航道建设,尽快启动徐圩、赣榆港区进港航道建设,并根据产业发展需要及时浚深;积极推进灌河口、滨海和射阳河口航道整治工程,推进大丰港区、洋口港区深水航道升级前期研究论证工作。加快连云港区大堤作业区10万吨级以上集装箱泊位建设,尽快论证确定原油、矿石等大型专业化深水泊位布局,推动煤炭下水港建设,推进赣榆港区深水泊位和灌河港区万吨级以上泊位建设;加快洋口港区10万吨级以上泊位建设,推进吕四港区建设,做好腰沙、冷家沙建港条件的研究论证,开发建设启海、通海港区,提升沿江港口群在区域发展中的带动能力;加快大丰港区建设,逐步成为综合性港区,推进滨海港区10万吨级深水码头建设,支持大丰港区、滨海港区、射阳港区发展能源、石化等临港产业,促进港口更好地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提高远洋运输能力,开辟和加密集装箱远洋干线航线航班,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航运公司,加强联合协作,逐步形成覆盖全球的国际航运网络。

提升服务功能。大力发展港口物流,拓展保税、国际贸易、金融保险、信息咨询等功能。加快建设连云港航运交易市场,提高连云港口岸查验单位级别和查验设施水平,开设两翼港区一类口岸,建设电子数据交换(EDI)信息管理系统,完善口岸“大通关”体系。加强与陇海兰新沿线及苏北其他地区的跨区域口岸协作,在主要城市建设具有综合物流集散功能的内陆“无水港”,拓展“属地申报,口岸验放”和检验检疫直通放行业务,延伸口岸功能,逐步扩大通关适用范围。积极推进连云港至莫斯科国际班列西延,实现新亚欧大陆桥全线贯通,简化进出境货物通关、转关和过境手续,提升通关贸易便利化水平,吸引新亚欧大陆桥沿线更多货物选择连云港口岸通关。

铁路大通道建设。围绕连接长三角和环渤海、加强与中西部地区交流联系的目标,强化区域对外通道建设,优化路网结构,提高路网质量。加快建设沿海铁路大通道,重点建设黄岛至连云港至盐城、南通至上海铁路,实施新长铁路盐城至南通段复线电气化扩能改造,构建大能力铁路通道;加快陇海铁路客运专线建设,实施连徐线电气化扩能改造,进一步强化陆桥铁路大通道能力;新建宿州至淮安至连云港铁路;实施宁启铁路复线电气化工程,新建南通至启东铁路,强化沿江铁路通道,进一步完善区域铁路网络;根据连云港徐圩、南通洋口、盐城大

丰等港区发展需要,规划建设相关港口铁路支线。到2020年,形成“两纵三横”干线为骨架的铁路网络,总规模达到1100公里。

广域航空通道建设。优化整合机场资源,发挥整体优势,提升服务能力。扩建连云港白塔埠机场并提升为国家一类开放口岸,根据发展需要规划迁建新机场,建设服务苏北鲁南地区、面向亚太的区域性国际航空港;盐城机场继续发挥开放口岸优势,新辟货运功能,增强联系日本、韩国的国际运能,建设区域性支线机场;南通机场要加强与上海的合作,加快航空口岸对外开放,进一步加强运输服务能力,做好配套服务,加入上海国际航空枢纽网。

航道网建设。加快干线航道建设,扩大水运中转能力。以连云港港疏港航道为重点,加快连申线、盐河、灌河等骨干航道建设,推进淮河入海航道、通扬运河、刘大线等港口集疏运航道建设,打通连徐水运通道;加快实施长江口航道整治三期工程,逐步推进-12.5米深水航道向上延伸,增强沿海地区对长江中上游地区的辐射作用。到2020年,形成以“一纵四横”干线为骨架的水运通道网络,总规模达到1920公里。

高等级公路网建设。进一步增强过江通道能力,重点建设崇启和崇海过江通道。加快推进国道和省道干线公路网改扩建工程,实现高等级公路与沿海港口和产业集中区直接连接,建设贯通南北的临海高等级公路,提高临海地区公路技术等级和路网整体效率。到2020年,形成以“三纵六横”干线为骨架的沿海地区公路网络。

综合交通运输信息系统建设。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跨交通方式、跨行政地域的信息共享机制,加强政府信息公开,有效连接运输企业和运输枢纽,搭建通畅的信息渠道,促进跨部门业务合作,鼓励第三方开发,形成综合运输服务信息化平台。

第三节 水利

江苏沿海地区处于长江、淮河、沂沭泗流域下游,水资源条件相对较好,骨干水利工程体系基本形成。水利建设的重点是保障沿海开发的淡水资源供给,提升防洪排涝和防台防潮能力。

强化水资源供给。立足扩大长江引水,实现三河输水、三区供水,继续完善和扩大京杭运河—淮沭新河供水线、泰州引江河—通榆河供水线的供水规模,规划新辟临海引江供水线,形成三条南北纵向的引江骨干供水线,适当调整供水范围,加强向北调供水区、东引供水区、沿江供水区等三大供水区的供水能力,保障沿海开发水资源供给。近期完成通榆河北延送水工程,抓紧实施泰东河拓浚工程和南水北调一期里下河水源调整工程,完善蔷薇河清水通道工程,积极实施泰州引江河二期工程,开辟沿海港区供水线路。利用沿海滩涂、洼地建设平原水库,改善沿海地区水生态环境。严格水资源论证和取水管理,通过用水总量控制和用水定额管理,大力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加强饮用水源地和引调水沿线的水资源保护,确保城乡供水安全。

提高防洪保安能力。巩固完善流域性防洪工程体系,实施入海水道二期工程,近期完成沂沭泗洪水东调南下新沂河、新沭河扩大工程。巩固加强海堤防台防潮能力,完成重点海堤达标建设工程,并根据海域滩涂开发需要适时外移海堤和沿海挡潮港闸。提高区域排涝标准,抓紧实施里下河、射阳河、黄沙港、新洋港、斗龙港整治工程,拓浚改造川东港、竹港,整治沂北沂南和江海区域骨干河道,扩大排水入海入江出路。加快城市防洪排涝工程体系建设,新建港区、临港城镇和产业集中区要同步规划建设防洪排涝工程。加强入海河口治导线管理,保证入海河道的泄洪排涝能力。

第六章 城乡发展

按照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总体要求,走新型城镇化道路,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力发展社会事业,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形成城乡统筹发展的新局面。

第一节 推进城乡统筹

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步伐,促进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均衡配置,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城乡互动的长效机制。

推进城乡发展规划一体化。建立统筹城乡的规划体系,促进各级各类规划的相互衔接和协调,优化区域空间布局;探索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的新机制,提高规划制定的公开性、透明性和群众参与度,加快规划实施的法制化进程。

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统筹城乡交通、市政公用、水利、电力、电信、环保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城乡道路、供水排水管网和污水处理设施有效衔接,加快城乡公交一体化,加强农村环卫设施建设,逐步实行城乡垃圾统一收集处理,促进城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

推进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城乡科技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等社会事业,加大对农村公共服务投入,加强农村社区服务设施建设,鼓励城市优质社会事业资源进入农村,使农村居民享受到与城市居民均等的公共服务。

推进城乡就业社保一体化。统筹管理城乡人力资源,营造公平就业环境;加快建设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农村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制度,全面落实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逐步实现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并轨。

第二节 提升城镇发展水平

发展壮大中心城市。连云港以建设连接长三角与环渤海的国际性海港城市为目标,盐城以建设我国沿海地区现代化工商城市为目标,南通以建设长三角北翼经济中心为目标,加快中心城市建设,强化在区域发展中的辐射带动作用。到2020年,把连云港、盐城、南通建成经济实力较强的特大城市,在全国沿海城市中的地位明显提高。

提升县(市)城镇发展水平。加快县(市)城镇发展,培育和壮大区域化、专业化的特色产业,壮大县域经济实力,增强为产业发展的服务支撑能力。到2020年,努力把江苏沿海地区有条件的县(市)城镇建成中等以上城市。

加快培育小城镇。临港小城镇是沿海港口建设、产业发展和人口集聚的重要依托,围绕形成中小城市的目标,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加快临港产业发展,促进人口集聚,有序扩大城镇规模。加强具有特殊地形地貌、传统文化特色的小城镇保护和利用,发展旅游等特色产业,强化独有的自然和文化特色。

第三节 加强新农村建设

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切实推进农村改革与发展,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农村持续繁荣,形成城乡经济一体化新格局。

深化农村体制改革。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赋予双层经营体制新的活力;健全严格规范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在保障农民权益的前提下,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引导城市企业、资金、人才进入农村,加快农业集约化经营步伐;积极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确立农民经营主体地位;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积极培育新型农村合作金融组织,有序扩大农业保险,扩大只贷不存的民间合作金融组织试点,引导更多信贷资金和社会资金投向农村。探索设立国家东部沿海地区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示范区。

加强农村居民点建设。强化规划的导向作用,合理确定村庄、社区的布局和数量,促进农民集中居住。结合海域滩涂围填开发,规划建设新的农村居民点。加强村庄形态设计,突出村庄地方特色,重视生态环境和历史文化遗存的保护。加强公共设施建设,提高行政村客运班车通达率,积极做好区域供水,保障农村饮用水安全。提高农村社区服务中心管理服务水平,改善农村文化体育设施条件,实现有线电视和宽带上网村村通,推进农村清洁工程建设,全面改善农村生活条件和人居环境。

努力提高农民收入。加快建立农民增收长效机制和利益分享机制,持续增加农民收入。开展农业实用科技和技能培训,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增加农业经营收入。加强农民就业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综合素质,促进向非农产业转移,增加工资性收入。

第四节 发展社会事业

提高公共服务和产品的供给能力,加强教育文化、科技人才、医疗卫生、就业和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建设,优化公共产品配置,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积极发展教育文化事业。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以农村义务教育为重点,加大对薄弱学校的改造力度,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高水平高质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以农村职业教育为重点,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逐步实行免费中等职业教育。进一步提高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水平和质量,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深化职业教育培养模式改革,完善职业教育培训体系,建立高水平的职业院校和公共实训基地。稳步发展高等教育,着力提高教育质量,优化人才培养结构,提升高校科研创新与服务能力。积极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建设一批功能实用、覆盖面广的文化事业重大基础设施,推进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加快建设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注重城乡文化资源的保护利用,加强南通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全面实施全民健身计划,以社区为重点加强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增强居民身体素质。

提高科技发展水平。全面整合区域科技资源,加快建设技术创新体系和创新服务体系,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加强区域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建立技术转化的公共服务平台和中介服务机构;支持设立企业技术开发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建立健全自主创新激励机制,培育创新型企业,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围绕沿海产业发展,着力抓好关键领域技术的引进消化和吸收再创新,加快创新成果转化;建立健全科研设备和科技信息开放共享制度,完善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服务的公共信息平台和网络系统,加快培育科技中介服务市场,强化创新平台的公共服务功能;充分发挥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在产业集聚和创新载体方面的作用,协同推进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营造

鼓励自主创新的政策环境,推动形成市场化、专业化的创新服务体系;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加强知识产权的集成、运营和管理;加大对共性技术研发、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投入。

加强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完善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强疾病预防控制,健全公共卫生体系,做好农村卫生工作,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大力推进农村卫生发展,形成县乡两级、乡村一体、防治结合的农村卫生服务网络。积极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建立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预防保健机构、医院的合理分工协作关系,形成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的新型城市医疗服务网络。建立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的社会保障体系。不断扩大城镇社会保险覆盖面,推进基本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加快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建设,逐步提高农村居民的参保率,努力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偿标准。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做到保障水平与经济发展相适应。加快社会保障服务中心建设,不断提高社会保障服务水平。健全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制度,解决城市低收入人群住房困难。逐步建立健全以最低生活保障为基础,以教育救助、医疗救助、住房救助、司法救助相配套的社会救助体系。

完善就业政策体系和外来人口服务与管理。全面落实促进就业的各项优惠政策,鼓励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加强职业技能培训,着力提升劳动者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加大人力资源市场建设,健全统一规范的劳动用工制度和就业管理服务网络,加快建设覆盖城乡劳动者的就业、失业登记制度。加强对外来人口的服务和管理,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提供同等受教育机会,完善和落实国家有关农民工的政策,切实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第七章 海域滩涂资源开发

发挥江苏沿海滩涂资源丰富的优势,选择合适的区域进行适度围填开发,形成大规模的土地后备资源,有效拓展发展空间。

第一节 依法科学围填海域滩涂

依法科学编制海域滩涂围填开发规划,根据海域滩涂资源和近岸海洋条件,进一步深化研究沿岸海洋物理环境的变化趋势,在不破坏生态环境、不改变辐射沙洲总体动力格局、不影响深水航道的前提下,依法合理确定围填的范围、时序。近期重点对海岸潮间带和潮下带滩涂、高程在理论基准面2米以上的海域滩涂进行围填开发。到2020年,规划围填270万亩海域滩涂。

第二节 高效利用围填的土地资源

对围填形成的土地资源,探索新的开发模式,促进土地集约高效利用。统筹考虑产业开发、城镇建设、农业生产和生态保护,合理确定建设用地、农业用地和生态用地的比例,其中农业用地、生态用地、建设用地分别占围填面积的60%、20%和20%左右。海域滩涂围填利用以综合开发为方向,优先用于发展现代农业、耕地占补平衡和生态保护与建设,适度用于临港产业发展。

对农业用地实施规模化开发,发展种植业和养殖业,建设国家大型商品粮棉基地,培育发展海水灌溉农作物,增加农业供给能力,开展非粮食生物燃料植物的规模化种植。对生态用地重点用于自然保护区、天然湿地、沿海防风林、护岸林草建设,维护生态平衡。对建设用地要科学规划、集约利用,集中布局城镇、港口和大型临港产业,提高投资强度和产出效率。在推进风电项目建设过程中,可采用与农业开发、生态建设兼顾相容的方式,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

第三节 建立海域滩涂围填开发新机制

探索建立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属地管理、市场运作的海域滩涂围填开发新机制。编制沿海滩涂围填开发总体规划,确定各区域功能,明确开发时序,做好有关补偿安置工作,分步有序推进。建立协调机制,强化属地管理,按围填面积的一定比例用于补充耕地占补平衡。建立多元化投融资机制,以政府资金为引导,以社会资金为主体,采取市场化经营模式,加快海域滩涂围填。鼓励江苏其他地区投资参与海域滩涂围填,可按一定比例用于其耕地占补平衡。

第八章 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

实施严格的环境保护政策,加强区域生态环境共同建设、共同保护和共同治理,推进重要生态功能区建设,有效控制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高环境支撑能力,努力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

第一节 加强生态建设

依据生态服务功能定位和生态敏感度,加快92个重要生态功能区建设,构建“四纵五横”的生态廊道,强化生物多样性保护,维护生态系统稳定,确保区域生态安全。

自然保护区建设。加强盐城珍禽和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启东长江口北支河口湿地和云台山省级自然保护区建设,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对自然保护区实施优化布局和严格管理。生态廊道建设。在现有沿海防护林体系基础上,以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和海堤公路、河流湿地为主构建“四纵五横”的生态廊道网络。饮用水源地保护。建立以长江、洪泽湖和京杭运河为主水源,以引江河—新通扬河—泰东河—通榆河、洪泽湖—淮沭新河—蔷薇河—新沭河、京杭运河—淮沭新河及沿江自引供水线等为水源网络干线,以沿海地区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和备用水源地为节点的饮用水源安全网络。严格水源地保护,一级保护区内禁止一切与保护水源无关的活动,二级保护区禁止新建、改扩建排放污染物的建设项目。滩涂湿地保护。编制湿地保护规划,建立湿地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湿地保护示范基地。 海洋渔业保护与生态修复。合理调整海洋禁渔区,完善禁渔期制度。实施重点海域生态环境恢复工程,保护海洋鱼类重点产卵场、索饵场及洄游通道。

第二节 强化污染治理

工业污染治理。贯彻落实主要污染物减排计划,控制增量,调整存量,确保完成减排目标。加大对排污企业的监管力度,严格执行总量控制和排污许可证制度,关闭不能稳定达标排放的企业,确保工业污染源稳定达标排放。生活污染治理。加快城镇污水处理厂及管网建设,基本消除生活污水直接排放;积极推进城镇垃圾收运体系和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推广垃圾分类收集、运输和资源化综合

利用。大力实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完成县乡河道和村庄河塘疏浚,推进农村户用沼气池建设,积极推广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技术,推行“组保洁、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城乡生活垃圾一体化处理模式。

农业污染综合治理。加强土壤污染防治,全面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和生物农药等综合防治技术,实施农田氮磷流失“生态拦截”工程,提高肥料利用率;加强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推广使用自分解农膜,加强废膜回收利用,积极推广秸秆还田等综合利用技术;合理确定畜禽养殖总量和区域布局,实施集约化、生态化养殖;严格控制海水养殖规模,改进养殖方式。

流域及海洋污染控制。对于污染严重的重点入海河流,制定实施水环境综合整治达标方案,加快污染治理步伐。加强环境信息披露,健全社会公众参与和监督机制;逐步推进排污权交易,建立市场化运行机制;强化对近岸海域功能区和生态功能区的管理,加强环境保护法制建设。

第三节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总体要求,大力推进节能、节水、节材、节地,加大资源回收利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从根本上降低资源的消耗,从源头上减少废弃物的产生,把江苏沿海地区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循环经济产业带。

以国家级和省级开发区为载体,明确产业发展方向,按照产业链优化项目选择和空间布局,形成产业集群。大力开发和推广应用节能和资源综合利用新技术、新工艺。推进行业、企业和园区发展循环经济,形成企业之间、产业之间的资源利用循环链。大力推广能效标识产品、节能节水认证产品、环保产品、有机产品、良好农业规范认证产品,完善绿色产品标识制度,倡导公众绿色消费。

第九章 保障措施

建立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新机制。实施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落实污染减排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实行环境保护“一票否决”和问责制。积极探索并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加大对自然保护区等重要生态功能区的生态补偿。完善水资源保

护制度,明晰跨界水质保护责任,加大对下游受污染地区的补偿与赔付。完善环境容量和排污总量倒逼机制,做到增产不增污。加强产业政策、环境准入和污染物排放标准的约束机制,从源头防止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建立污染物减排的激励机制,加大对下游受污染地区的补偿与赔付。

创建良好的法制环境。大力推进依法行政,加强政府法制建设。全面贯彻实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推进政务公开。建立健全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健全程序规则和问责机制,推进行政执法责任制,加强行政监察。

1、 浅议小城镇体系与集贸市场建设

2、 小城镇体系中的劳动力资源分配问题研究

3、 小城镇体系规划中居民点环境营造与发展研究

4、 小城镇体系规划如何解决城乡二元结构合理化

5、 城镇化进程与新农村建设问题研究

6、 节约型城镇化研究

7、 平原地带城镇体系规划模式研究

8、 山区地带城镇体系规划模式研究

9、 沿海地区城镇体系规划模式研究

10、

11、

12、

城镇体系规划中的国土资源保护措施 城镇体系规划与交通设施布局研究 城镇体系中的空间管制规划

城镇体系规划是目前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规划制度框架下的核心内容之一,也是符合当前中国国情的一种区域规划。这种变形的区域规划主要是由于国家层面和大区域层面类似西方国家的区域规划的缺失所导致。因此,从这种意义上来说,城镇体系规划只是区域规划的核心内容之一。从学术的意义看,城镇体系规划也不应该取代区域规划,它主要在于解决城市发展中的宏观背景分析、城市的区域地位、城市的功能定位和城市规模估算以及因城市发展需要的区域基础设施建设问题。从长远的角度看,城镇体系规划是我国规划体系中的权宜之计,最终应该被区域规划所取代。

我认为小城镇可持续发展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 :良好的地理环境、可持续的动力支持系统和良好的制度环境。小城镇可持续发展需要地理环境提供足够的可建设用地和水资源 ;也必须拥有可持续的动力支持系统 ,即必须拥有下列几个优势条件 :资源优势、交通优势、区位优势、行政优势、政策优势、科技优势、技术经济优势、人居环境优势 ;小城镇可持续发展还必须拥有良好的制度环境 ,即必须拥有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健全的市场经济体制、良好的社会制度和环境保护制度。本文正是从这三个层面来构思东部沿海地区农村小城镇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体系。

序言

江苏沿海地区处于我国沿海、长江和陇海兰新线三大生产力布局主轴线的交汇区域,包括连云港、盐城和南通三市所辖全部行政区域,陆域面积3.25万平方公里,海岸线长954公里。2008年末总人口1964万人,地区生产总值4863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24760元,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江苏沿海地区区位优势独特,土地后备资源丰富,在提升长江三角洲地区整体实力、促进全国区域协调发展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为更好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这一地区又好又快发展,增强服务带动中西部地区发展的能力,完善全国沿海经济布局,特制定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

本规划是指导这一地区今后一段时期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和编制相关规划的重要依据。

规划期为2009—2020年。

一、发展基础与重大意义

1.1发展条件

独特的区位优势。江苏沿海地区是长江三角洲(以下简称长三角)的重要组成部分,南部毗邻我国最大的经济中心上海,北部连接环渤海地区,东与东北亚隔海相望,西连新亚欧大陆桥和长江黄金水道,是陇海兰新沿线地区出海通道的战略要冲。

良好的资源条件。拥有约占全国1/4的海域滩涂湿地和百万亩低产盐田,生物多样性丰富,土地后备资源得天独厚;岸线资源优良,具备在淤泥性海岸建设深水海港的技术条件,连云港港可布局建设30万吨级航道和码头;海洋资源和风力资源丰富,旅游资源独特;地势平坦,水系发达;区域开发适宜性较好,空间开发潜力较大。

丰富的人力资源。拥有各类人才133.2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达6.8%;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较为发达,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93%,职业技术教育在校生超过32万人;拥有高等院校14所,在校大学生16.7万人;劳动力素质总体较高。

较好的产业基础。农业开发历史悠久,生产条件优越,产业化和规模化经营水平较高,是黄淮海平原和江淮地区国家粮食主产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工业呈现加速发展态势,纺织、机械、汽车、医药、化工等产业具有一定的规模和配套能力,区域产业分工格局初步形成;服务业发展水平逐步提升,现代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处于加速发展阶段,生活性服务业发展模式不断创新。

较完善的基础设施。作为全国主要港口的连云港港和南通港辐射带动能力不断增强,南通、盐城和连云港三个机场的运输能力快速增长,新长铁路、沿海高速公路、苏通大桥等相继建成通车,区域综合交通体系初步形成;能源结构逐步优化、供给充足;水利设施较为完善,水资源供给和防洪保安能力显著增强。

1.2发展机遇和挑战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发展,国际间产业转移和区域间经济合作不断深化,为江苏沿海地区加快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同时,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以及相关政策措施的深入实施,为江苏沿海地区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赋予了新的使命,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

长三角地区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长三角地区地理上连为一体,经济发展和市场体系的内在联系十分紧密,多层次区域合作机制逐步形成。《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发〔2008〕30号),把江苏沿海地区全部纳入长三角区域范围,该地区发展条件和政策环境更加有利,将进一步促进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加快与长三角核心区的对接和融合。

国家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战略深入实施。随着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步伐的加快,与东部沿海地区深化合作的内在需求进一步增强,对江苏沿海地区出海通道等基础设施建设和对外开放水平提升提出了新要求;中西部地区的崛起,将为江苏沿海地区提供更为广阔的市场空间,为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国际区域合作不断深化。随着我国积极参与和推动国际区域经济合作,江苏沿海地区与新亚欧大陆桥沿线国家以及东北亚各国的经济联系将更加紧密,为本区域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提升对外开放水平、强化新亚欧大陆桥东方桥头堡的地位和作用创造了新机遇。

全球经济面临新一轮调整。我国具有发展实体经济的良好基础和广阔市场前景,随着国际金融资本加速向实体经济转移,江苏沿海地区面临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新机遇;同时,随着我国扩大内需各项政策的推进,将有利于这一区域发挥区位和资源优势,强化以内需为主导的产业发展。

与此同时,江苏沿海地区加快发展也面临着较为严峻的挑战和压力。一是发展模式需要创新。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给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冲击和影响,加快发展不能沿袭传统的工业化模式,必须转变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二是港口功能和城市带动能力需要提升。中心城市实力不强,主要港口服务功能不够健全,对区域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没有得到有效发挥。三是科技创新能力需要加强。自主创新品牌和自主知识产权数量不多,高级专业技术人才相对缺乏,集聚科技、人才资源的能力较弱,对沿海地区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有待提高。四是体制机制需要进一步改革创新。目前的体制机制还不适应加快发

展的要求,在行政管理、城乡统筹、区域合作、土地资源开发、环境保护等方面要加大改革创新力度。

1.3重大意义

在新形势下,加快江苏沿海地区发展事关全局,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有利于长三角地区产业优化升级和整体实力提升。加快江苏沿海地区发展,将有效缓解长三角地区土地资源紧张状况,拓展新的发展空间,优化调整区域产业布局,推动产业升级,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进一步增强长三角地区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更好地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和影响。

有利于完善全国沿海地区生产力布局。加快江苏沿海地区发展,提升经济发展水平,将进一步增强长三角与环渤海地区的经济联系,促进两大区域在更高平台上开展合作,生产要素在更大范围内合理流动,经济在更深层次上实现对接融合,进一步完善沿海地区经济布局,形成全国沿海地区共同发展、互动并进的新局面。

有利于促进中西部地区发展。加快江苏沿海地区发展,充分发挥陇海兰新沿线地区出海通道的作用,将进一步促进中西部地区与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交流,增强互动效应,为中西部地区提升对外开放水平、承接国际资本转移、参与国际分工合作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促进中西部地区加快发展。

有利于强化我国与新亚欧大陆桥沿线及东北亚地区的合作。加快江苏沿海地区发展,增强新亚欧大陆桥东方桥头堡作用,将进一步加强我国与欧洲、中亚、东北亚国家之间的沟通和联系,促进国际合作与交流,实现共同发展和共同繁荣。

第二章 总体要求与发展目标

第一节 指导思想与原则

江苏沿海地区发展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解放

思想、抢抓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充分发挥江苏沿海地区区位独特、土地后备资源丰富等比较优势,把加快建设新亚欧大陆桥东方桥头堡和促进海域滩涂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作为发展重点,统筹城市与农村、陆地与海洋、经济与社会发展,着力优化空间布局,推进区域一体化发展,着力转变发展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着力加强区域合作,增强新亚欧大陆桥东方桥头堡的辐射带动作用,不断提高综合实力和竞争力,努力将江苏沿海地区建设成为我国东部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在区域协调发展和对外开放中发挥更大作用。

江苏沿海地区发展的原则是:

坚持科学布局,促进集聚发展。优化空间开发格局,选择发展基础好、资源环境承载力强的地区,推进集中集聚开发,促进港口、产业、城镇互动发展。依托现有大中城市,注重提升功能,推进城镇集聚发展;依托省级以上开发区,优化产业布局,形成产业集群;依托深水港口,实施节点开发,集中发展临港产业。

坚持合理分工,促进一体化发展。根据资源条件和现有基础,加强区域内部资源整合,合理确定各地功能定位和主导产业,强化产业间的分工协作;统筹区域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共建共享、互联互通水平;加强行政管理和政策对接,形成统一市场体系,促进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

坚持保护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在发展理念上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充分考虑资源环境承载力,推进可持续发展;在空间布局上明确保护范围,划定重要生态功能区域;在开发建设上提高环境准入标准,推进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加强污染治理和生态建设;在管理上加强环境保护执法力度,严格落实环境保护政策和措施。

坚持开放合作,促进共同发展。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积极参与国际产业分工与合作,在更高层次上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加强与周边地区、泛长三角地区、中西部地区、新亚欧大陆桥沿线国家及东北亚地区的合作,创新区域与国际合作机制,在合作共赢中谋求新的发展。

第二节 战略定位

立足沿海,依托长三角,服务中西部,面向东北亚,建设我国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沿海新型的工业基地,重要的土地后备资源开发区,生态环境优美、人民生活富足的宜居区,成为我国东部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和辐射带动能力强的新亚欧大陆桥东方桥头堡。

我国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以连云港港为核心,联合南通港、盐城港共同建设沿海港口群,综合发展陆路交通和航空业;大力发展国际航运和现代物流,进一步提高综合服务能力,服务中西部地区和长江中上游地区的经济发展,成为我国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陇海兰新沿线地区最便捷的出海通道和对外开放窗口,逐步形成亚欧之间重要的国际交通枢纽。

我国沿海新型的工业基地。依托深水港口资源,优先发展石化、造船等临港产业;立足现有产业基础,加快发展现代纺织、新型装备制造、新材料、新医药等优势产业,提高高技术产业比重,推进传统产业全面升级,建设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新型工业基地。

我国重要的土地后备资源开发区。立足沿海海域滩涂资源丰富的独特优势,科学规划土地资源,积极探索有效的开发方式,合理划分农业、建设和生态用地空间,增强粮食安全保障能力,创新土地利用管理机制,推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进一步拓展长三角发展空间。

生态环境优美、人民生活富足的宜居区。充分利用滨海临江、区域生态环境良好的优势,大力推进生态城镇建设,进一步优化人居环境,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良好局面;积极发展社会事业,不断增强公共服务能力,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打造成为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生态良好的沿海宜居地区。

第三章 空间布局

第一节 空间结构

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结合区域总体功能定位,进一步调整优化空间布局,适度扩大城镇空间和农业生产空间,合理布局农村居住空间,保障生态空间,实现国土空间的集约利用和有效保护。

城镇空间。包括城镇建设空间、工矿空间、交通空间和其它建设空间。合理确定城镇建设和产业发展空间,有序扩大中心城市和县城镇空间,充分利用盐田和海域滩涂拓展临港城镇和产业发展空间,加强存量建设用地的调整和改造,整合零散的工业用地,提高建设用地开发效益,增加城镇绿化空间和生态休闲空间。

农村空间。包括农村居住空间和农业生产空间。切实保护耕地资源特别是基本农田,保障粮食安全;合理利用渔业、林业、畜牧业生产空间,加强农村土地复垦整理,综合开发利用海域滩涂资源,拓展农业发展空间;优化调整农村居民点,合理布局居住空间。

生态空间。包括林地、草地、湿地和盐田等。清晰界定自然保护区、水源保护区、海洋生态保护区等重要生态功能区的范围,明确保护要求,加强维护修复;加强与城市、产业空间相衔接的生态廊道建设,规划永久性绿色开敞空间,提高生态空间布局的合理性。

第二节 开发布局

以连云港、盐城和南通三市的市区为极点,促进生产要素集聚,注重发展高技术产业,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提升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带动能力;以沿海地区主要交通运输通道为轴线,加快沿线城镇发展,进一步强化腹地产业优势,构建产业和城镇带;以临近深水海港的区域为节点,加快布局临港产业,建设临港工业集中区和物流园区,培育和壮大临海城镇;以三极为中心,以产业和城镇带为依托,以沿海节点为支撑,促进互动并进,形成“三极、一带、多节点”的空间布局框架。

“三极”。重点加快连云港、盐城和南通三个中心城市建设,扩大城市规模,加强中心城市之间以及与周边地区的联系,增强辐射带动作用;以开发区为依托,以大企业、大项目为载体,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不断提升产业层次;进一步

增强现代城市功能,提升对外开放水平,成为外资进入陇海兰新沿线地区的集聚扩散区,积极承接国际资本与先进技术,并逐步扩散到内陆腹地。

“一带”。依托沿海高速公路、沿海铁路、通榆河等主要交通通道,促进产业集聚,重点发展新能源、汽车、新型装备、新材料、现代纺织、新兴海洋等优势产业,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加快现代物流、研发设计、金融商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步伐,形成功能清晰、各具特色的沿海产业和城镇带。

“多节点”。以连云港港为核心,连云港徐圩港区、南通洋口港区和吕四港区、盐城大丰港区、滨海港区、射阳港区,以及灌河口港区为重要节点,根据各自比较优势,合理分工,错位发展,集中布局建设临港产业,发展临海重要城镇,促进人口集聚,推进港口、产业、城镇联动开发,构建海洋型经济发展新格局,成为提升沿海地区整体发展水平的支撑点。

第四章 重大基础设施建设

第一节沿海港口群建设

发挥港口资源丰富的优势,加快以连云港港为核心的沿海港口群建设,壮大港口实力,提升服务功能,发挥连接南北、沟通东西的桥梁作用,建设我国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成为辐射带动能力强的新亚欧大陆桥东方桥头堡。

完善港口体系。连云港港是国家沿海主要港口及区域性中心港口,江苏沿海港口群的核心,我国综合运输体系的重要枢纽,是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北翼重要组成部分,要加快深水航道建设,开辟新港区,大力发展集装箱干线运输,增强港口功能,拓展服务领域,提升为中西部地区服务的能力;南通港是国家沿海主要港口,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北翼重要组成部分,要充分发挥沟通江海的特殊区位优势,大力推进江海联运,加强与长江中上游港口的合作,建设能源、原材料综合性物流加工基地,增强对长江中上游地区的服务功能;盐城港是区域性重要港口,是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喂给港和连云港港的组合港。按照建设国际航运中心的要求,进一步明确各港区的功能定位,加强分工协作,以临港产业项目为依托,加快港区建设,增强对腹地经济发展的服务带动作用。

扩大港口能力。推进连云港港30万吨级深水航道建设,尽快启动徐圩、赣榆港区进港航道建设,并根据产业发展需要及时浚深;积极推进灌河口、滨海和射阳河口航道整治工程,推进大丰港区、洋口港区深水航道升级前期研究论证工作。加快连云港区大堤作业区10万吨级以上集装箱泊位建设,尽快论证确定原油、矿石等大型专业化深水泊位布局,推动煤炭下水港建设,推进赣榆港区深水泊位和灌河港区万吨级以上泊位建设;加快洋口港区10万吨级以上泊位建设,推进吕四港区建设,做好腰沙、冷家沙建港条件的研究论证,开发建设启海、通海港区,提升沿江港口群在区域发展中的带动能力;加快大丰港区建设,逐步成为综合性港区,推进滨海港区10万吨级深水码头建设,支持大丰港区、滨海港区、射阳港区发展能源、石化等临港产业,促进港口更好地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提高远洋运输能力,开辟和加密集装箱远洋干线航线航班,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航运公司,加强联合协作,逐步形成覆盖全球的国际航运网络。

提升服务功能。大力发展港口物流,拓展保税、国际贸易、金融保险、信息咨询等功能。加快建设连云港航运交易市场,提高连云港口岸查验单位级别和查验设施水平,开设两翼港区一类口岸,建设电子数据交换(EDI)信息管理系统,完善口岸“大通关”体系。加强与陇海兰新沿线及苏北其他地区的跨区域口岸协作,在主要城市建设具有综合物流集散功能的内陆“无水港”,拓展“属地申报,口岸验放”和检验检疫直通放行业务,延伸口岸功能,逐步扩大通关适用范围。积极推进连云港至莫斯科国际班列西延,实现新亚欧大陆桥全线贯通,简化进出境货物通关、转关和过境手续,提升通关贸易便利化水平,吸引新亚欧大陆桥沿线更多货物选择连云港口岸通关。

铁路大通道建设。围绕连接长三角和环渤海、加强与中西部地区交流联系的目标,强化区域对外通道建设,优化路网结构,提高路网质量。加快建设沿海铁路大通道,重点建设黄岛至连云港至盐城、南通至上海铁路,实施新长铁路盐城至南通段复线电气化扩能改造,构建大能力铁路通道;加快陇海铁路客运专线建设,实施连徐线电气化扩能改造,进一步强化陆桥铁路大通道能力;新建宿州至淮安至连云港铁路;实施宁启铁路复线电气化工程,新建南通至启东铁路,强化沿江铁路通道,进一步完善区域铁路网络;根据连云港徐圩、南通洋口、盐城大

丰等港区发展需要,规划建设相关港口铁路支线。到2020年,形成“两纵三横”干线为骨架的铁路网络,总规模达到1100公里。

广域航空通道建设。优化整合机场资源,发挥整体优势,提升服务能力。扩建连云港白塔埠机场并提升为国家一类开放口岸,根据发展需要规划迁建新机场,建设服务苏北鲁南地区、面向亚太的区域性国际航空港;盐城机场继续发挥开放口岸优势,新辟货运功能,增强联系日本、韩国的国际运能,建设区域性支线机场;南通机场要加强与上海的合作,加快航空口岸对外开放,进一步加强运输服务能力,做好配套服务,加入上海国际航空枢纽网。

航道网建设。加快干线航道建设,扩大水运中转能力。以连云港港疏港航道为重点,加快连申线、盐河、灌河等骨干航道建设,推进淮河入海航道、通扬运河、刘大线等港口集疏运航道建设,打通连徐水运通道;加快实施长江口航道整治三期工程,逐步推进-12.5米深水航道向上延伸,增强沿海地区对长江中上游地区的辐射作用。到2020年,形成以“一纵四横”干线为骨架的水运通道网络,总规模达到1920公里。

高等级公路网建设。进一步增强过江通道能力,重点建设崇启和崇海过江通道。加快推进国道和省道干线公路网改扩建工程,实现高等级公路与沿海港口和产业集中区直接连接,建设贯通南北的临海高等级公路,提高临海地区公路技术等级和路网整体效率。到2020年,形成以“三纵六横”干线为骨架的沿海地区公路网络。

综合交通运输信息系统建设。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跨交通方式、跨行政地域的信息共享机制,加强政府信息公开,有效连接运输企业和运输枢纽,搭建通畅的信息渠道,促进跨部门业务合作,鼓励第三方开发,形成综合运输服务信息化平台。

第三节 水利

江苏沿海地区处于长江、淮河、沂沭泗流域下游,水资源条件相对较好,骨干水利工程体系基本形成。水利建设的重点是保障沿海开发的淡水资源供给,提升防洪排涝和防台防潮能力。

强化水资源供给。立足扩大长江引水,实现三河输水、三区供水,继续完善和扩大京杭运河—淮沭新河供水线、泰州引江河—通榆河供水线的供水规模,规划新辟临海引江供水线,形成三条南北纵向的引江骨干供水线,适当调整供水范围,加强向北调供水区、东引供水区、沿江供水区等三大供水区的供水能力,保障沿海开发水资源供给。近期完成通榆河北延送水工程,抓紧实施泰东河拓浚工程和南水北调一期里下河水源调整工程,完善蔷薇河清水通道工程,积极实施泰州引江河二期工程,开辟沿海港区供水线路。利用沿海滩涂、洼地建设平原水库,改善沿海地区水生态环境。严格水资源论证和取水管理,通过用水总量控制和用水定额管理,大力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加强饮用水源地和引调水沿线的水资源保护,确保城乡供水安全。

提高防洪保安能力。巩固完善流域性防洪工程体系,实施入海水道二期工程,近期完成沂沭泗洪水东调南下新沂河、新沭河扩大工程。巩固加强海堤防台防潮能力,完成重点海堤达标建设工程,并根据海域滩涂开发需要适时外移海堤和沿海挡潮港闸。提高区域排涝标准,抓紧实施里下河、射阳河、黄沙港、新洋港、斗龙港整治工程,拓浚改造川东港、竹港,整治沂北沂南和江海区域骨干河道,扩大排水入海入江出路。加快城市防洪排涝工程体系建设,新建港区、临港城镇和产业集中区要同步规划建设防洪排涝工程。加强入海河口治导线管理,保证入海河道的泄洪排涝能力。

第六章 城乡发展

按照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总体要求,走新型城镇化道路,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力发展社会事业,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形成城乡统筹发展的新局面。

第一节 推进城乡统筹

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步伐,促进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均衡配置,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城乡互动的长效机制。

推进城乡发展规划一体化。建立统筹城乡的规划体系,促进各级各类规划的相互衔接和协调,优化区域空间布局;探索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的新机制,提高规划制定的公开性、透明性和群众参与度,加快规划实施的法制化进程。

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统筹城乡交通、市政公用、水利、电力、电信、环保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城乡道路、供水排水管网和污水处理设施有效衔接,加快城乡公交一体化,加强农村环卫设施建设,逐步实行城乡垃圾统一收集处理,促进城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

推进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城乡科技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等社会事业,加大对农村公共服务投入,加强农村社区服务设施建设,鼓励城市优质社会事业资源进入农村,使农村居民享受到与城市居民均等的公共服务。

推进城乡就业社保一体化。统筹管理城乡人力资源,营造公平就业环境;加快建设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农村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制度,全面落实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逐步实现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并轨。

第二节 提升城镇发展水平

发展壮大中心城市。连云港以建设连接长三角与环渤海的国际性海港城市为目标,盐城以建设我国沿海地区现代化工商城市为目标,南通以建设长三角北翼经济中心为目标,加快中心城市建设,强化在区域发展中的辐射带动作用。到2020年,把连云港、盐城、南通建成经济实力较强的特大城市,在全国沿海城市中的地位明显提高。

提升县(市)城镇发展水平。加快县(市)城镇发展,培育和壮大区域化、专业化的特色产业,壮大县域经济实力,增强为产业发展的服务支撑能力。到2020年,努力把江苏沿海地区有条件的县(市)城镇建成中等以上城市。

加快培育小城镇。临港小城镇是沿海港口建设、产业发展和人口集聚的重要依托,围绕形成中小城市的目标,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加快临港产业发展,促进人口集聚,有序扩大城镇规模。加强具有特殊地形地貌、传统文化特色的小城镇保护和利用,发展旅游等特色产业,强化独有的自然和文化特色。

第三节 加强新农村建设

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切实推进农村改革与发展,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农村持续繁荣,形成城乡经济一体化新格局。

深化农村体制改革。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赋予双层经营体制新的活力;健全严格规范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在保障农民权益的前提下,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引导城市企业、资金、人才进入农村,加快农业集约化经营步伐;积极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确立农民经营主体地位;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积极培育新型农村合作金融组织,有序扩大农业保险,扩大只贷不存的民间合作金融组织试点,引导更多信贷资金和社会资金投向农村。探索设立国家东部沿海地区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示范区。

加强农村居民点建设。强化规划的导向作用,合理确定村庄、社区的布局和数量,促进农民集中居住。结合海域滩涂围填开发,规划建设新的农村居民点。加强村庄形态设计,突出村庄地方特色,重视生态环境和历史文化遗存的保护。加强公共设施建设,提高行政村客运班车通达率,积极做好区域供水,保障农村饮用水安全。提高农村社区服务中心管理服务水平,改善农村文化体育设施条件,实现有线电视和宽带上网村村通,推进农村清洁工程建设,全面改善农村生活条件和人居环境。

努力提高农民收入。加快建立农民增收长效机制和利益分享机制,持续增加农民收入。开展农业实用科技和技能培训,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增加农业经营收入。加强农民就业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综合素质,促进向非农产业转移,增加工资性收入。

第四节 发展社会事业

提高公共服务和产品的供给能力,加强教育文化、科技人才、医疗卫生、就业和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建设,优化公共产品配置,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积极发展教育文化事业。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以农村义务教育为重点,加大对薄弱学校的改造力度,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高水平高质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以农村职业教育为重点,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逐步实行免费中等职业教育。进一步提高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水平和质量,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深化职业教育培养模式改革,完善职业教育培训体系,建立高水平的职业院校和公共实训基地。稳步发展高等教育,着力提高教育质量,优化人才培养结构,提升高校科研创新与服务能力。积极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建设一批功能实用、覆盖面广的文化事业重大基础设施,推进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加快建设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注重城乡文化资源的保护利用,加强南通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全面实施全民健身计划,以社区为重点加强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增强居民身体素质。

提高科技发展水平。全面整合区域科技资源,加快建设技术创新体系和创新服务体系,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加强区域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建立技术转化的公共服务平台和中介服务机构;支持设立企业技术开发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建立健全自主创新激励机制,培育创新型企业,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围绕沿海产业发展,着力抓好关键领域技术的引进消化和吸收再创新,加快创新成果转化;建立健全科研设备和科技信息开放共享制度,完善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服务的公共信息平台和网络系统,加快培育科技中介服务市场,强化创新平台的公共服务功能;充分发挥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在产业集聚和创新载体方面的作用,协同推进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营造

鼓励自主创新的政策环境,推动形成市场化、专业化的创新服务体系;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加强知识产权的集成、运营和管理;加大对共性技术研发、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投入。

加强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完善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强疾病预防控制,健全公共卫生体系,做好农村卫生工作,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大力推进农村卫生发展,形成县乡两级、乡村一体、防治结合的农村卫生服务网络。积极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建立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预防保健机构、医院的合理分工协作关系,形成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的新型城市医疗服务网络。建立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的社会保障体系。不断扩大城镇社会保险覆盖面,推进基本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加快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建设,逐步提高农村居民的参保率,努力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偿标准。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做到保障水平与经济发展相适应。加快社会保障服务中心建设,不断提高社会保障服务水平。健全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制度,解决城市低收入人群住房困难。逐步建立健全以最低生活保障为基础,以教育救助、医疗救助、住房救助、司法救助相配套的社会救助体系。

完善就业政策体系和外来人口服务与管理。全面落实促进就业的各项优惠政策,鼓励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加强职业技能培训,着力提升劳动者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加大人力资源市场建设,健全统一规范的劳动用工制度和就业管理服务网络,加快建设覆盖城乡劳动者的就业、失业登记制度。加强对外来人口的服务和管理,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提供同等受教育机会,完善和落实国家有关农民工的政策,切实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第七章 海域滩涂资源开发

发挥江苏沿海滩涂资源丰富的优势,选择合适的区域进行适度围填开发,形成大规模的土地后备资源,有效拓展发展空间。

第一节 依法科学围填海域滩涂

依法科学编制海域滩涂围填开发规划,根据海域滩涂资源和近岸海洋条件,进一步深化研究沿岸海洋物理环境的变化趋势,在不破坏生态环境、不改变辐射沙洲总体动力格局、不影响深水航道的前提下,依法合理确定围填的范围、时序。近期重点对海岸潮间带和潮下带滩涂、高程在理论基准面2米以上的海域滩涂进行围填开发。到2020年,规划围填270万亩海域滩涂。

第二节 高效利用围填的土地资源

对围填形成的土地资源,探索新的开发模式,促进土地集约高效利用。统筹考虑产业开发、城镇建设、农业生产和生态保护,合理确定建设用地、农业用地和生态用地的比例,其中农业用地、生态用地、建设用地分别占围填面积的60%、20%和20%左右。海域滩涂围填利用以综合开发为方向,优先用于发展现代农业、耕地占补平衡和生态保护与建设,适度用于临港产业发展。

对农业用地实施规模化开发,发展种植业和养殖业,建设国家大型商品粮棉基地,培育发展海水灌溉农作物,增加农业供给能力,开展非粮食生物燃料植物的规模化种植。对生态用地重点用于自然保护区、天然湿地、沿海防风林、护岸林草建设,维护生态平衡。对建设用地要科学规划、集约利用,集中布局城镇、港口和大型临港产业,提高投资强度和产出效率。在推进风电项目建设过程中,可采用与农业开发、生态建设兼顾相容的方式,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

第三节 建立海域滩涂围填开发新机制

探索建立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属地管理、市场运作的海域滩涂围填开发新机制。编制沿海滩涂围填开发总体规划,确定各区域功能,明确开发时序,做好有关补偿安置工作,分步有序推进。建立协调机制,强化属地管理,按围填面积的一定比例用于补充耕地占补平衡。建立多元化投融资机制,以政府资金为引导,以社会资金为主体,采取市场化经营模式,加快海域滩涂围填。鼓励江苏其他地区投资参与海域滩涂围填,可按一定比例用于其耕地占补平衡。

第八章 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

实施严格的环境保护政策,加强区域生态环境共同建设、共同保护和共同治理,推进重要生态功能区建设,有效控制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高环境支撑能力,努力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

第一节 加强生态建设

依据生态服务功能定位和生态敏感度,加快92个重要生态功能区建设,构建“四纵五横”的生态廊道,强化生物多样性保护,维护生态系统稳定,确保区域生态安全。

自然保护区建设。加强盐城珍禽和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启东长江口北支河口湿地和云台山省级自然保护区建设,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对自然保护区实施优化布局和严格管理。生态廊道建设。在现有沿海防护林体系基础上,以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和海堤公路、河流湿地为主构建“四纵五横”的生态廊道网络。饮用水源地保护。建立以长江、洪泽湖和京杭运河为主水源,以引江河—新通扬河—泰东河—通榆河、洪泽湖—淮沭新河—蔷薇河—新沭河、京杭运河—淮沭新河及沿江自引供水线等为水源网络干线,以沿海地区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和备用水源地为节点的饮用水源安全网络。严格水源地保护,一级保护区内禁止一切与保护水源无关的活动,二级保护区禁止新建、改扩建排放污染物的建设项目。滩涂湿地保护。编制湿地保护规划,建立湿地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湿地保护示范基地。 海洋渔业保护与生态修复。合理调整海洋禁渔区,完善禁渔期制度。实施重点海域生态环境恢复工程,保护海洋鱼类重点产卵场、索饵场及洄游通道。

第二节 强化污染治理

工业污染治理。贯彻落实主要污染物减排计划,控制增量,调整存量,确保完成减排目标。加大对排污企业的监管力度,严格执行总量控制和排污许可证制度,关闭不能稳定达标排放的企业,确保工业污染源稳定达标排放。生活污染治理。加快城镇污水处理厂及管网建设,基本消除生活污水直接排放;积极推进城镇垃圾收运体系和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推广垃圾分类收集、运输和资源化综合

利用。大力实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完成县乡河道和村庄河塘疏浚,推进农村户用沼气池建设,积极推广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技术,推行“组保洁、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城乡生活垃圾一体化处理模式。

农业污染综合治理。加强土壤污染防治,全面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和生物农药等综合防治技术,实施农田氮磷流失“生态拦截”工程,提高肥料利用率;加强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推广使用自分解农膜,加强废膜回收利用,积极推广秸秆还田等综合利用技术;合理确定畜禽养殖总量和区域布局,实施集约化、生态化养殖;严格控制海水养殖规模,改进养殖方式。

流域及海洋污染控制。对于污染严重的重点入海河流,制定实施水环境综合整治达标方案,加快污染治理步伐。加强环境信息披露,健全社会公众参与和监督机制;逐步推进排污权交易,建立市场化运行机制;强化对近岸海域功能区和生态功能区的管理,加强环境保护法制建设。

第三节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总体要求,大力推进节能、节水、节材、节地,加大资源回收利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从根本上降低资源的消耗,从源头上减少废弃物的产生,把江苏沿海地区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循环经济产业带。

以国家级和省级开发区为载体,明确产业发展方向,按照产业链优化项目选择和空间布局,形成产业集群。大力开发和推广应用节能和资源综合利用新技术、新工艺。推进行业、企业和园区发展循环经济,形成企业之间、产业之间的资源利用循环链。大力推广能效标识产品、节能节水认证产品、环保产品、有机产品、良好农业规范认证产品,完善绿色产品标识制度,倡导公众绿色消费。

第九章 保障措施

建立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新机制。实施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落实污染减排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实行环境保护“一票否决”和问责制。积极探索并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加大对自然保护区等重要生态功能区的生态补偿。完善水资源保

护制度,明晰跨界水质保护责任,加大对下游受污染地区的补偿与赔付。完善环境容量和排污总量倒逼机制,做到增产不增污。加强产业政策、环境准入和污染物排放标准的约束机制,从源头防止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建立污染物减排的激励机制,加大对下游受污染地区的补偿与赔付。

创建良好的法制环境。大力推进依法行政,加强政府法制建设。全面贯彻实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推进政务公开。建立健全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健全程序规则和问责机制,推进行政执法责任制,加强行政监察。


相关文章

  • [湖北省城镇体系规划]实施评估研究
  • 万艳华汪军卢或余思雨程晓夏<湖北省城镇体系规划>实施评估研究 提要 首先选择<湖北省城镇体系规 划>实施评估方法.相应提出本规划实施评估指标选取原则并构建评估指标体系:然后采用目标达成法,针对本规划的城镇 经济社会发 ...查看


  • 小城镇规划设计与建设论文
  • 浅议小城镇的规划设计与建设 [摘 要]本文主要针对小城镇在区域和城镇体系中的作用和小城镇规划中存在的问题及合理的科学规划设计的进行逐一论述. [关键词]小城镇:规划设计:问题:建设 小城镇处于城市与农村的中介地位,它既是农村经济发展的中心, ...查看


  • 城镇化建设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论文
  • "形势与政策"课程论文 授课学期 2014 学年至 2015 学年 第二学期 学院职业技术师范学院 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数控技术) 学号 [1**********]5 姓名韦奋 任课教师王志勇 交稿日期 2015 ...查看


  • 城乡统筹发展中的乡村规划新方向
  • 第40卷第3期 2010年5月JournalofZhejiangUniversity(HumanitiesandSocialSciences)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Vol.40,No.3主题栏目:中国"三农"问题 ...查看


  • 区域规划论文
  • 当前我国区域规划面临的问题 摘要:本文在对我国区域规划的概念.发展历程和发展态势进行回顾的基础上,分析了现阶段我国区域规划编制和实施中存在的问题,指出了要在区域规划编制中创新理念,同时要加强区域规划实施中的制度保障. Abstract:Th ...查看


  • 什么是社会保障制度论文
  • 什么是社会保障制度 现状. 一)当前(2009年) 中国社会保障体系还很不完善.存在覆盖范围窄.保障水平低.法律不够健全.监察执法等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人口老龄化使老年人的养老.医疗.社会服务等问题更加突出.中国养老保险长期实行现收 ...查看


  • 高等院校服务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 2014军第13卷弟2删 高等院校服务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口马玲玲 [内容摘要]本文研究了目前高等院校服务文化创意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且提出了高等院校服务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对策 与建议:高等院校应加强服务地方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意识 ...查看


  • 县域经济发展论文经济可持续发展论文
  • 中国财政 CHINA STATE FINANCE 安阳财政全力支持县域经济发展 姜海军 近年来,河南省安阳市财政积极转变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思路,多策并举.多方筹资,促进县域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一)完善市与县财政体制.安阳市对县(市)的财政 ...查看


  • 扬州市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关联性的实证研究
  • 地方经济 扬州市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关联性的实证研究 熊庆全扬州市统计局 摘要:就业不仅关系民生与福利,关系社会稳定.而且也是经济均衡增长的前提.在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实现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同时,盛须充分考虑增加就业问题,努力实现产业结构 ...查看


  • 中国人口老龄化特点及政策思考
  • ・& ・健康老龄化专题论坛・ !![编者按]!老龄化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问题,其对社会和经济.人民生活方式.健康和疾病.卫生服务提供均产生了很大影响,给国家和地区的卫生.福利.社会服务系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本刊在连续介绍了澳大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