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生职业能力认知差异现状研究及对策

  通过对高职院校学生和用人单位的问卷调查,了解高职生对职业能力要素重要性的认知与用人单位之间差异,分析差异的主要原因,提出提升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对策。

  高职生职业能力认知差异一、高职生职业能力认知调查设计、组织

  职业能力是就业的基本条件,是胜任就业岗位的基本要求,是立足社会、获取生活来源、谋求自我发展的基础。哈佛大学著名心理学家麦克利兰(McClelland)从1989年起,对200多项工作所涉及的素质进行研究,即通过观察从事某项工作的绩优人员的行为及其结果,发掘导致其绩优的明显特征,提炼并形成了21项通用素质要素,构成了素质词典的基本内容。从麦克利兰的角度出发,结合我国高职院校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要求,本文把高职学生的职业能力确定为20项,归纳为基本能力、专业能力和关键能力。基本能力即通识知识,专业能力即技术技能,关键能力主要包括人格品质、再学习能力和社会能力,前两者属于显性素质,后者属于隐性素质。

  本次问卷调查的对象是高职在校学生和主要用人单位;采用委托各高职院校的招生就业部门的调查方式;调查期限从2010年9月到2011年6月。向江苏的10所高职院校发放学生调查问卷2000份,回收有效问卷1839份,回收率为92%;向主要用人单位发放调查问卷共100份,收回调查问卷89,回收率89%。

  二、调查结果

  1.对高职院校最需培养职业能力要素的认知差异

  高职生和用人单位采用同样的调查内容。职业能力中基本能力要素7个:①学习能力;②语言表达能力;③自理自律能力;④自我评价和接受评价能力;⑤身心承受能力;⑥英语和计算机基本运用能力;⑦职业道德。专业能力要素6个:①专业知识掌握;②专业技能和动手能力;③专业研究;④专业技术创新;⑤信息搜集和分析处理能力;⑥开拓创新能力。关键能力要素7个:①人际交往能力;②团队协作能力;③组织管理能力;④创业规划能力;⑤环境适应能力;⑥职业发展能力;⑦市场竞争能力。将20个能力按很不重要、不重要、一般、较重要、很重要分为1~5级。

  在“请按照以下表格中提供的项目,根据你个人的判断,在你选中的项目等级编号上打“√”作选择”中,高职学生认为高职院校最需要培养的能力依次是:专业技能与动手能力、团队协作精神、专业知识掌握、学习能力、英语和计算机运用能力;一般或不需要培养的依次是:专业研究能力、创业规划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职业发展能力、开拓创新能力。

  而用人单位认为学校最需要培养的依次是:环境适应能力、职业道德、团队协作能力、职业发展能力、专业技术创新;一般或不需要培养的依次是:英语和计算机运用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专业研究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信息搜集和分析处理能力(见表1)。

  统计结果表明,高职学生和用人单位对职业能力的重要性认知存在很大差异。高职生认为专业能力和动手能力、专业知识的掌握等基本能力和专业能力更重要,专业研究能力、创业规划能力等关键能力一般或不重要;而用人单位认为环境适应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关键能力很重要,英语和计算机运用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基本能力和专业能力相对不重要。

  2.高职生和用人单位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评价趋于相同

  评价高职院校人才培养选择了8个主要指标:①培养学生良好职业道德;②以实际操作能力核心专业教育;③扩大订单式培养范围;④提供更多的专业实习机会;⑤引进或聘用更多有行业背景的老师;⑥鼓励学生考级考证;⑦深化校企合作;⑧强化学生综合素质培养。

  “你认为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做得比较好”高职生认为排在前3位的是:鼓励学生考级考证、实际操作能力核心专业教育、强化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哪些重视不够”认为排在前3位的:引进或聘用更多有行业背景的教师、实际操作能力核心专业教育、提供更多的专业实习机会。

  而用人单位认为学校人才培养做得比较好的依次是:是以实际操作能力核心专业教育、鼓励学生考级考证、扩大订单式培养范围;“学校重视不够”的依次是:深化校企合作、引进聘用有行业背景的教师、提供更多的专业实习机会(见表2)。

  分析结果表明,在学校人才培养评价方面,学生和用人单位的评价基本一致,重合率均达到了三分之二。学生和用人单位都认为高职院校在鼓励学生考级考证和以实际操作能力为核心的专业教育上做得不错,但在引进或聘用更多有行业背景的教师、提供更多的专业实习机会上做得不够。

  表2高职生对人才培养评价,认为学校做得好和做得不好都有“以实际操作能力为核心的专业教育”,说明以专业技能培养为核心的高职教育现状,使学生特别重视专业教育,但在各院校实际教育教学过程中,对专业教育广度、深度参差不齐,学生有这样的认知。

  三、职业能力认知差异性存在主要原因

  1.社会对高职教育认识与市场需求不对等。高等职业教育在我国的发展起步较晚,社会对待高等职业教育的缺乏正确的认识。同时,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的混淆,造成了学生“以技能求生存”,学校“以技能促就业”的现状。而企业却在社会经济现代化和信息化发展迅速的条件下,以不满足社会初级劳动力的供给,希望高职院校能培养一批除具备技术技能外,还具有职业发展能力的技术管理应用人才。对教育的认识与需求的不对等,是造成意识偏差的根本原因。

  2.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和企业需求脱节。在近几年创建示范性高职院的过程中,专业建设作为改革核心,力度大,步伐快。但具有行业背景的师资引进、与企业的深度融合,始终是雷声大雨点小。高职教学局限在课堂、实验室、实训基地,而高职学生关键能力的提高要求学校办学理念的升华,人才培养方案的突破。学校教育改革各项内容的发展不均衡,造成了高职教育和企业需求的严重脱节。

  3.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的可衡量性不同。职业能力的培养是综合的、全面的,专业能力在显性素质层面上的表现,容易让学校和毕业生产生满足感和成就感。   四、对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的启示

  1.优化政策环境,实现高职教育与社会需求的无缝对接

  一方面,政府应进一步引导社会树立“学力比学历更重要”的观念,并通过宣传舆论引导、教育成果推广、就业调查发布、先进典型表彰等形式,加大对高职教育的发展外环境营造,改变学生、家长、社会对高职教育的片面认识;另一方面,政府要针对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需求,结合职业教育现状,积极推进“政府、学校、行业、企业”的高职教育联动,进行有利于“政校企行”四方合作的制度安排和法律法规设计,如制定校企合作支持政策、制定校企人才双向流动机制、实行职业教师准入制等,实现高职教育与社会需求的无缝对接,为学生提高认识、找准方向,为教师提升能力、因需施教提供政策保障。

  2.改革教育教学,深化实践育人与课堂教学的有机结合

  职业教育是距离社会经济发展最近的教育。一方面,我们在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的改革中,一定要把握“高职”与“中职”“高职”与“普通高校”的人才培养区别,进一步强化实践育人的教育教学形式,切实的将“学”与“做”相结合;另一方面,要在教育教学课程设计上,确保专业教育、社会实践、顶岗实习等活动的开展,同时确保职业生涯规划与指导、职业道德、创业创新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就业指导等课程的开设,为学生强化专业认识、提升综合素质,提升职业发展能力做好教育教学工作。

  3.完善评价机制,强调高职建设与成效评估的社会效应

  高职建设,特别是是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专业建设、课程建设等应进一步体现社会需求的导向性。同时,行业要根据自身特点,通过建立行业人才培养标准、课程标准和人才培养体系等来发挥引导,亦即行业建标准,学校按标准培养,行业企业参与教育教学质量的监督、评价。此外,建议在明确企业参与职业教育责任的基础上,政府制定和落实有关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头图职业教育的政策措施,并增加公共财政对高职教育的转移支付力度,利用转移支付和税收政策杠杆,在根本上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注入动力。

  4.营造高职文化,加速高职发展“软实力”的全面提升

  办一流的高职教育,就必须建设一流的高职教育文化。一方面,加强高职教育文化的建立要立足本校人才培养的方向和目标,深度挖掘办学历史、办学背景和办学方向、办学模式的文化特色,做好文化力建设规划和传播,让学生打上鲜明的“校本”文化印记;另一方面,要加强高职校园文化与行业文化、企业文化的融合,立足跨文化力的建设,追求文化建设的时代性、实效性和包容性。

  五、结束语

  高职教育教学改革要紧密围绕“一切以学生的成长成才需求”这一核心目标。学生对职业能力和职业发展方向的认知,是高职院校职业教育成效评估的一面镜子。高职办学要坚持以提高“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大力推进高等职业教育与政府、行业、企业的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进机制体制创新,努力实现高等职业院校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实现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良性互动。实现职业教育办学随着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动”,跟着产业结构调整升级“走”,围绕企业人才需要“转”、适应社会和市场需求“变”。从而,为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做出行之有效的努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N].教高[2000]2号.

  [2]宁德.素质模型及其构建技术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5.

  [3]祝艳秋.基于能力素质模型的人力测评系统的研究与实现[D].山东科技大学,2005.

  [4]赵艳.高职生素质模型建立的思路与方法[J].职教论坛,2007,(8).

  [5]周远清.素质・素质教育・文化素质教育[N].光明日报,2000.

  通过对高职院校学生和用人单位的问卷调查,了解高职生对职业能力要素重要性的认知与用人单位之间差异,分析差异的主要原因,提出提升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对策。

  高职生职业能力认知差异一、高职生职业能力认知调查设计、组织

  职业能力是就业的基本条件,是胜任就业岗位的基本要求,是立足社会、获取生活来源、谋求自我发展的基础。哈佛大学著名心理学家麦克利兰(McClelland)从1989年起,对200多项工作所涉及的素质进行研究,即通过观察从事某项工作的绩优人员的行为及其结果,发掘导致其绩优的明显特征,提炼并形成了21项通用素质要素,构成了素质词典的基本内容。从麦克利兰的角度出发,结合我国高职院校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要求,本文把高职学生的职业能力确定为20项,归纳为基本能力、专业能力和关键能力。基本能力即通识知识,专业能力即技术技能,关键能力主要包括人格品质、再学习能力和社会能力,前两者属于显性素质,后者属于隐性素质。

  本次问卷调查的对象是高职在校学生和主要用人单位;采用委托各高职院校的招生就业部门的调查方式;调查期限从2010年9月到2011年6月。向江苏的10所高职院校发放学生调查问卷2000份,回收有效问卷1839份,回收率为92%;向主要用人单位发放调查问卷共100份,收回调查问卷89,回收率89%。

  二、调查结果

  1.对高职院校最需培养职业能力要素的认知差异

  高职生和用人单位采用同样的调查内容。职业能力中基本能力要素7个:①学习能力;②语言表达能力;③自理自律能力;④自我评价和接受评价能力;⑤身心承受能力;⑥英语和计算机基本运用能力;⑦职业道德。专业能力要素6个:①专业知识掌握;②专业技能和动手能力;③专业研究;④专业技术创新;⑤信息搜集和分析处理能力;⑥开拓创新能力。关键能力要素7个:①人际交往能力;②团队协作能力;③组织管理能力;④创业规划能力;⑤环境适应能力;⑥职业发展能力;⑦市场竞争能力。将20个能力按很不重要、不重要、一般、较重要、很重要分为1~5级。

  在“请按照以下表格中提供的项目,根据你个人的判断,在你选中的项目等级编号上打“√”作选择”中,高职学生认为高职院校最需要培养的能力依次是:专业技能与动手能力、团队协作精神、专业知识掌握、学习能力、英语和计算机运用能力;一般或不需要培养的依次是:专业研究能力、创业规划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职业发展能力、开拓创新能力。

  而用人单位认为学校最需要培养的依次是:环境适应能力、职业道德、团队协作能力、职业发展能力、专业技术创新;一般或不需要培养的依次是:英语和计算机运用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专业研究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信息搜集和分析处理能力(见表1)。

  统计结果表明,高职学生和用人单位对职业能力的重要性认知存在很大差异。高职生认为专业能力和动手能力、专业知识的掌握等基本能力和专业能力更重要,专业研究能力、创业规划能力等关键能力一般或不重要;而用人单位认为环境适应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关键能力很重要,英语和计算机运用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基本能力和专业能力相对不重要。

  2.高职生和用人单位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评价趋于相同

  评价高职院校人才培养选择了8个主要指标:①培养学生良好职业道德;②以实际操作能力核心专业教育;③扩大订单式培养范围;④提供更多的专业实习机会;⑤引进或聘用更多有行业背景的老师;⑥鼓励学生考级考证;⑦深化校企合作;⑧强化学生综合素质培养。

  “你认为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做得比较好”高职生认为排在前3位的是:鼓励学生考级考证、实际操作能力核心专业教育、强化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哪些重视不够”认为排在前3位的:引进或聘用更多有行业背景的教师、实际操作能力核心专业教育、提供更多的专业实习机会。

  而用人单位认为学校人才培养做得比较好的依次是:是以实际操作能力核心专业教育、鼓励学生考级考证、扩大订单式培养范围;“学校重视不够”的依次是:深化校企合作、引进聘用有行业背景的教师、提供更多的专业实习机会(见表2)。

  分析结果表明,在学校人才培养评价方面,学生和用人单位的评价基本一致,重合率均达到了三分之二。学生和用人单位都认为高职院校在鼓励学生考级考证和以实际操作能力为核心的专业教育上做得不错,但在引进或聘用更多有行业背景的教师、提供更多的专业实习机会上做得不够。

  表2高职生对人才培养评价,认为学校做得好和做得不好都有“以实际操作能力为核心的专业教育”,说明以专业技能培养为核心的高职教育现状,使学生特别重视专业教育,但在各院校实际教育教学过程中,对专业教育广度、深度参差不齐,学生有这样的认知。

  三、职业能力认知差异性存在主要原因

  1.社会对高职教育认识与市场需求不对等。高等职业教育在我国的发展起步较晚,社会对待高等职业教育的缺乏正确的认识。同时,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的混淆,造成了学生“以技能求生存”,学校“以技能促就业”的现状。而企业却在社会经济现代化和信息化发展迅速的条件下,以不满足社会初级劳动力的供给,希望高职院校能培养一批除具备技术技能外,还具有职业发展能力的技术管理应用人才。对教育的认识与需求的不对等,是造成意识偏差的根本原因。

  2.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和企业需求脱节。在近几年创建示范性高职院的过程中,专业建设作为改革核心,力度大,步伐快。但具有行业背景的师资引进、与企业的深度融合,始终是雷声大雨点小。高职教学局限在课堂、实验室、实训基地,而高职学生关键能力的提高要求学校办学理念的升华,人才培养方案的突破。学校教育改革各项内容的发展不均衡,造成了高职教育和企业需求的严重脱节。

  3.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的可衡量性不同。职业能力的培养是综合的、全面的,专业能力在显性素质层面上的表现,容易让学校和毕业生产生满足感和成就感。   四、对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的启示

  1.优化政策环境,实现高职教育与社会需求的无缝对接

  一方面,政府应进一步引导社会树立“学力比学历更重要”的观念,并通过宣传舆论引导、教育成果推广、就业调查发布、先进典型表彰等形式,加大对高职教育的发展外环境营造,改变学生、家长、社会对高职教育的片面认识;另一方面,政府要针对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需求,结合职业教育现状,积极推进“政府、学校、行业、企业”的高职教育联动,进行有利于“政校企行”四方合作的制度安排和法律法规设计,如制定校企合作支持政策、制定校企人才双向流动机制、实行职业教师准入制等,实现高职教育与社会需求的无缝对接,为学生提高认识、找准方向,为教师提升能力、因需施教提供政策保障。

  2.改革教育教学,深化实践育人与课堂教学的有机结合

  职业教育是距离社会经济发展最近的教育。一方面,我们在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的改革中,一定要把握“高职”与“中职”“高职”与“普通高校”的人才培养区别,进一步强化实践育人的教育教学形式,切实的将“学”与“做”相结合;另一方面,要在教育教学课程设计上,确保专业教育、社会实践、顶岗实习等活动的开展,同时确保职业生涯规划与指导、职业道德、创业创新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就业指导等课程的开设,为学生强化专业认识、提升综合素质,提升职业发展能力做好教育教学工作。

  3.完善评价机制,强调高职建设与成效评估的社会效应

  高职建设,特别是是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专业建设、课程建设等应进一步体现社会需求的导向性。同时,行业要根据自身特点,通过建立行业人才培养标准、课程标准和人才培养体系等来发挥引导,亦即行业建标准,学校按标准培养,行业企业参与教育教学质量的监督、评价。此外,建议在明确企业参与职业教育责任的基础上,政府制定和落实有关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头图职业教育的政策措施,并增加公共财政对高职教育的转移支付力度,利用转移支付和税收政策杠杆,在根本上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注入动力。

  4.营造高职文化,加速高职发展“软实力”的全面提升

  办一流的高职教育,就必须建设一流的高职教育文化。一方面,加强高职教育文化的建立要立足本校人才培养的方向和目标,深度挖掘办学历史、办学背景和办学方向、办学模式的文化特色,做好文化力建设规划和传播,让学生打上鲜明的“校本”文化印记;另一方面,要加强高职校园文化与行业文化、企业文化的融合,立足跨文化力的建设,追求文化建设的时代性、实效性和包容性。

  五、结束语

  高职教育教学改革要紧密围绕“一切以学生的成长成才需求”这一核心目标。学生对职业能力和职业发展方向的认知,是高职院校职业教育成效评估的一面镜子。高职办学要坚持以提高“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大力推进高等职业教育与政府、行业、企业的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进机制体制创新,努力实现高等职业院校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实现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良性互动。实现职业教育办学随着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动”,跟着产业结构调整升级“走”,围绕企业人才需要“转”、适应社会和市场需求“变”。从而,为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做出行之有效的努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N].教高[2000]2号.

  [2]宁德.素质模型及其构建技术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5.

  [3]祝艳秋.基于能力素质模型的人力测评系统的研究与实现[D].山东科技大学,2005.

  [4]赵艳.高职生素质模型建立的思路与方法[J].职教论坛,2007,(8).

  [5]周远清.素质・素质教育・文化素质教育[N].光明日报,2000.


相关文章

  • 882篇英语教学论文题目参考
  • 在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英语教学中的交际性原则 新课程理念下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合作学习的运用 高中英语教学中学生主体能动性的发挥 初中英语课文阅读教学策略探讨 连动式.兼语式的汉英比较 新教材新特点引发新思考新探索 英语非谓语动词的表层 ...查看


  • 882篇英语教学论文题目参考 1
  • 英语教学论文题目参考 在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英语教学中的交际性原则 新课程理念下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合作学习的运用 高中英语教学中学生主体能动性的发挥 初中英语课文阅读教学策略探讨 连动式.兼语式的汉英比较 新教材新特点引发新思考新探索 ...查看


  • 体育教育本科毕业论文选题
  • 毕业论文(设计) 题 目 学 院 学 院 专 业 学生姓名 学 号 年级 级 指导教师 毕业教务处制表 毕业 毕业二〇一五年 十二月一 日 毕业 体育教育毕业论文选题(1449个) 一.论文说明 本写作团队致力于毕业论文写作与辅导服务,精通 ...查看


  • 我国科技工作者继续教育效果影响因素的分析
  • 我国科技工作者继续教育效果影响因素的分析 □康 键 郑兆红 汤万金 (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北京 100088) 摘 要:从对科技工作者继续教育状况的调查中,发现目前我国科技工作人员的继续教育存在诸多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分别从国家和单位的相关政 ...查看


  • 网络文化的内涵及其特点研究综述
  • 网络文化的内涵及其特点研究综述 .王玉娥 重庆教育学院 [摘要]网络文化是一种蕴涵特殊内容和表现手段的文化形式,是人们在社会活动中依赖于以信息.网络技术及网络资源为支点的网络而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 神财富的总和.网络文化是一种消费文化.是一种 ...查看


  • 高职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现状与对策
  • [摘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大学生面临着空前的就业压力.如何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也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应运而生.而高等职业院校肩负着为各行各业第一线输送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重任,更应在日常的教育教学 ...查看


  • 吉林省高职高专院校体育课程现状及发展对策
  • 摘 要:高职高专院校是国家高等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本文运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法等研究方法,对吉林省高职高专院校体育教学的现状的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与研究,并根据目前吉林省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现状提出了高 ...查看


  • 高职学生德育综合素质评价现状研究
  • 2012年4月第27卷第4期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JournalofWeinanNormalUniversityApr.2012Vol.27No.4 [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高职学生德育综合素质评价现状研究 李万锦 (天津职业大学社科部,天 ...查看


  • 信息检索综合报告模板
  • <信息组织与检索>课程查询与利用综合报告模板(100分) 课题标题: 一. 研究主题分析(20分) 1.需求分析:(5分) (列举出课题需要的文献信息为全面性文献资料/专深性文献资料:查找的文献资料的文献类型:文献加工深度:文献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