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二单元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逐渐结束了各地相互孤立的状态,世1、对世界

界日益连成整体。

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形成。

证明了地圆说的正确。

2、对欧洲

引起了所谓的商业革命,生产力提高。引起了价格革命,财富大量流入西欧,促进了西欧封建主义的解体和资本主义的发展。

3、对亚非拉美:西欧开始殖民扩张,给亚非拉美国家

人民带来巨大灾难;但同时为这些地方带来了巨大的社会变革,促进了社会的进步。

两次工业革命

•两次工业革命发生的条件,主要发明创造

•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条件(时间:18世纪60年代——19世纪30、40年代)

•(1)政治前提: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确立资本主义制度。

•(2)市场条件:殖民掠夺拓展了广阔的海外市场。•(3)资本条件:殖民掠夺积累了丰厚的资本。•(4)劳动力条件:圈地运动,获得雇佣劳动力。•(5)技术条件:手工工场积累了生产技术知识。

工业革命的影响积极:

1、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使人类进入“蒸汽时代”。2、导致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的巨大变化:⑴生产组织形式:工厂制度兴起;⑵生产方式:机器生产代替手工生产;⑶生活方式:出现了城市化浪潮;

⑷阶级关系:出现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⑸社会意识:自由放任经济思想盛行3、促进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消极:

1、无产阶级遭受日益严重的剥削和压迫;

2、迫使亚非拉等落后地区加快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化的进程,受到日益严重的掠夺,使东方从属于西方。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生产力:推动了生产力的巨大发展。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生产结构:规模扩大,轻重工业比率变化生产关系:垄断组织形成

国际关系:世界市场形成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

第三单元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近代企业的诞生

、民族资本主义的诞生( 19c60、70d)

不能从根本上改变中国落后的局面。

进步性:①、引进了西方先进技术,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客观上

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②、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的经济侵略; ③、对本国的封建经济的瓦解起了推动作用。

▲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1.发展历程

2abc

3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决定民族资本主义在其发展过程中必然受到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

4.启示:a、实业救国的道路行不通

b、民族独立是国家富强的前提;

第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过渡时期(1949—1956, 发展生产力与改革生产关系并举)

1、国民经济的恢复(1949—1952)

2、三大改造(1953—1956)

a、内容: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b、实质:私有制——公有制

c、意义: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

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确立起来

3、“一五”计划:1953-1957 (1)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

(2)成就:鞍山钢铁公司、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

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先后建成投产。

(3)意义:改变了工业落后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十年探索时期(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6—1966)

1、中共八大1956:对主要矛盾、主要任务的正确分析;

(1)主要内容:

①国内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②当前的任务是:集中力量把我国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③经济建设的方针: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 (2)意义: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的探索

2、八大二次会议 (1958):提出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

地建设社会主义 3、大跃进(1958):片面要求大办工业,大办农业--→追求生产力发展的高速度

评价:反映了人民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落后面貌的愿望,但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教训:经济建设要遵循客观经济规律,不能过分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注意经济发

展的速度。

4、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

实质:生产关系的盲目(超越当时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变革 影响:超越农村生产力发展的水平,阻碍农村生产力的发展

教训:生产关系的变革与生产力要相适应,注意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5、八字方针1961

a、背景:大跃进、人民公社化引起严重的经济困难 b、内容: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c、意义: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文革时期(1966—1976)

1971年、1975年周恩来、邓小平对国民经济进行整顿,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改革开放时期(1978—今)

1、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 内容:(1)思想上: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2)政治上: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倾错误方针,实现了党的政治

路线,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

(3)经济上:做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确定经济建设为党和国家中心工作,在经济工作中实行改革开放的方针。 意义:是新中国历史上的一次伟大转折,成为实行改革开放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

路的起点。 2、经济体制改革

(1)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a.主要形式: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1978年,首先在安徽、四川实行

c.实质:建立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生产关系局部调整

d.意义: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全国农业得到大发展,农村开始历史性变

革,促进了城市改革全面展开。

(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1984年开始) a.内容:

①中心环节:增加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 ②管理体制上:实行政企分开,扩大企业自主权

③所有制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

④分配制度上: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b.作用:调动工人生产积极性,增加了企业活力,推动国民经济快速发展,使人民总

体达到小康水平。

3、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a、1992年初,邓小平“南方谈话”,提出要搞好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 b、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d、1997年,中共十五大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4、对外开放 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a、进程: 1、了解近代服饰变迁与饮食变化

经济特区(5)——沿海开放城市(14)——沿海开放区(4)——沿江开放城市——

(1)服饰:鸦片战争后:“洋布”“洋装”辛亥革命后:中西合璧的“中山装”“西装”“欧沿边开放城市——内地省会开放城市

洲风格的裙子”“旗袍” • 经济特区的设立:1980年,深圳(第一个经济特区)、珠海、汕头、厦门;

1988年,海南经济特区。

• 14个沿海港口城市:1984年 • 沿海经济开放区:1985年,(自北向南)环渤海地区、长江三角洲、闽东南

地区、珠江三角洲、

• 1990年(20世纪90年代初)开发上海浦东,成为中国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

点和标志。 b、特点:多层次——全方位——宽领域

▲改革开放的阶段

①十一届三中全会成为实行改革开放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

②邓小平的“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成为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的标志;

③上海浦东的开发和开放成为中国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

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服饰:西装、旗袍、新中国服饰的变迁

物质生活

饮食:西式餐馆、烟酒糖和饮料、新中国的饮食中

国 住宅:西式住宅、高级公寓、别墅、花园洋房

近现

“断发易服”代 社会习俗

不缠足运动

婚姻:自由婚姻;简洁、文明婚礼社会 礼仪:握手、鞠躬等

生活 交通、通讯:铁路与公路、水运与航空、电报与电话

报刊业迁

大众传媒

影视业

第四媒介:互联网

(2)饮食:西餐馆、面包房、咖啡店、 2、了解近代“废止缠足”与婚姻自由的习俗: (1)戊戌变法时,维新派主张“断发易服”“废止缠足”并改革传统的婚姻制度;

(2)辛亥革命前后,“断发易服”具有反清革命的色彩; (3)民国时期,政府颁布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在大城市里,婚丧仪式由繁琐愚昧,改为简约文明。 说明:社会习俗的变化主要在城市,农村传统习俗依然沿袭

二、近代以来的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 1、了解近代中国诞生的先进的交通工具:

A 铁路建设(火车):

(1)19世纪70年代,外国人在上海修建淞沪铁路,

(2)19世纪80年代,清政府修筑从唐山到胥各庄的铁路,标志着中国铁路的诞生。 (3)辛亥革命前,奠定了中国近代铁路网的基本格局。 B 汽车:20世纪初,汽车开始出现在上海等大城市

C 水运(轮船):19世纪70年代,洋务派创办轮船招商局,打破列强在中国的垄断局面 D 航空(飞机):

a.1909年,旅美华侨冯如制成中国第一架飞机,标志中国航空事业的开始 b.1920年中国首条空中航线----北京至天津航线开通,中国民航拉开了序幕 2、了解近代中国电讯事业的发展。 (1)电讯事业:

①19世纪70年代,丹麦在中国建立第一个电报机房 ②福建巡抚在台湾主持架设中国第一条有线电报线 ③20世纪初,上海崇明设立无线电台,设立无线电报局 ④1875上海开通第一部电话

⑤19世纪80年代外国开始在上海设立电话公司 ⑥20世纪初,清政府在南京开办第一个电话局

三、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

了解中国近代前期的一些代表性报刊,了解影视事业发展的标志性事件,认识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影响。 (1)

(2)认识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影响

互联网的影响:使人们的生活更加快捷与方便。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改变着人们的生产、学习、娱乐方式、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

影响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因素:

①鸦片战争以后,西方资本主义的影响; ②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影响; ③历届政府的影响

④西方民主思想的影响和先进的中国人主动吸收西方文明(维新思潮、革命思潮的推动)

第六单元 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1929年——1933年) 1、原因

①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 ②直接原因:生产和销售之间的矛盾加剧;

2、表现:股市崩溃、银行倒闭、企业破产、农产品价格猛跌、失业人数激增 3、特点:①波及范围广②持续时间长③破坏特别大 4、影响

①加剧了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危机; ②加剧了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

③加剧了资本主义国家与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矛盾;

▲罗斯福新政

1、背景: 1929-1933经济危机爆发后,总统胡佛采取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结果经济危

机非但没有克服,反而更加恶化。

2、内容

(1)整顿金融

①令银行暂时休业整顿,逐步恢复银行信用; ②放弃金本位制,实行美元贬值,刺激出口; ③扩大联邦储备委员会的权力; ④管制证券业 (2)工业(核心)

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将生产的各个环节置于国家监督之下;调整企业关系和劳资关系;

(3)农业:为减耕减产的农民提供补贴,调整农产品结构,提高并稳定农产品价格; (4)社会福利

①建立联邦救济署,发放紧急救济金;

②加强社会保障措施,为弱势群体提供社会保障; ③推行“以工代赈”,兴办公共工程,增加就业,刺激消费; (5)社会立法

①《全国劳工关系法》,使工人有权组织工会;

②成立全国劳工关系委员会,保障工人的基本权利; ③“社会保险法” 3、实质:

不促动资本主义制度的情况下,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进行局部调整,加强国家对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的干预;

4、特色:采用国家干预经济的模式应对危机,其应对措施基本以立法的形式出现; 5、影响 (1)对美国

①使美国经济逐渐走出低谷;②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美国的社会矛盾,使美国避免走上法西斯道路; (2)对世界

①开创国家干预经济的发展模式;

②资本主义告别“自由放任”政策的时代,进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期;

二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 ▲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福利国家”的建立

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

“新经济”的兴起

1、战后资本主义发展的新变化:

(1)国家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资本主义进入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最重要的变化)。 (2)西方福利国家在战后得到发展。

(3)第三产业的蓬勃发展和“新经济的出现”。 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1)原因:大危机的警示、罗斯福新政的示范、二战的破坏、凯恩斯主义的盛行

(2)转折:70年代“滞胀”的出现,资本主义各国适当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美英等国逐渐发展

出一种将政府干预与市场相结合的、国有制与私有制并存的“混合经济” 3、建立“福利国家”

(1)目的、实质:目的是为了缩小贫富差距、减少因贫困引发的社会问题;实质是国家运用社会保障政策和社会服务开支,来保障个人和家庭的最低收入,保障其经济安全,并保证所有公民能享受到较好的社会服务。

(2)转折:80年代以后,福利制度导致资本主义国家财政不堪重负,各国缩小了“福利国家”的规

模。

4、第三产业和“新经济”的出现

(1)原因:第三次科技革命使得科学技术进步、社会生产力发展,公众生活水平提高及消费需求多样化。

(2)第三产业的繁荣的作用:促进了、拓展了、增加了、扩大了、改善了、缓和了„„使经济发展产生了质的变化 (3)“新经济”的定义:是在经济全球化形势下的一种以知识经济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的经济增长模式。

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斯大林模式” 1、表现

①优先发展重工业,资金来源于农业和轻工业;(工业) ②推行农业集体化运动;(农业) 2、特点

①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以行政指令取代市场调节) ②相对独立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之外; 3、评价 (1)成就

①两个五年计划的实施,使苏联成为工业强国;

②苏联经济实力的迅速增长为后来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2)弊端

①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与轻工业的长期落后,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第八单元 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1、构成

后资

本 主义

系2、意义:是世界经济朝着体系化和制度化方向发展的反映;

▲布雷顿森林体系(世界货币体系) 1、背景

①二战后西欧国家的普遍衰落;

②美国的经济实力空前膨胀,成为最大的债权国;企图建立以自己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 2、基本特征

①美元与黄金直接挂钩; ②会员国的货币与美元保持固定汇率;

3、影响

①有利于维持战后世界货币体系的正常运转,为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条件;(积极)

②美国掌握了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命脉,加强了美国在国际金融领域中的特权和支配地位;(消极)

▲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

1、欧盟(1993年,经济政治一体化组织,合作化程度最高) ①背景

a、西欧国家有着相似的文化传统;

b、近代欧洲国家冲突和战争不断,激起了欧洲人对欧洲统一的强烈愿望;

c、二战后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使欧洲人认识到国家联合的重要性,开始了经济一体化的探索;

②建立过程

a、1951年,成立欧洲煤钢共同体;

b、1957年,成立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 c、1967年,三机构合并,成立了欧共体; d、1992年,《欧洲联盟条约》,目标是建立欧洲经济货币联盟和欧洲政治联盟; e、1993年,欧盟成立(标志着欧共体从经济实体向经济政治实体过渡) f、1999年,欧元问世(英国除外) ③意义

a、符合欧洲各国和整个欧洲利益,有力地促进了欧洲经济政治的发展,提升了欧洲在国际上的经济和政治地位;

b、对欧洲其它地区的经济联合起到了示范作用,增强了世界经济的多极化趋势,促进了世界政治新格局的形成;

2、北美自由贸易区(1994年,这是世界上第一个由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合作的典范,

美国、加拿大与墨西哥实现优势互补)

3、亚太经济合作组织(1989年,地跨四大洲,成员国之间存在文化和历史差异,影响其

发展,中国1991年加入)

a、1989年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在澳大利亚首都堪培拉成立。

b、1991年《汉城宣言》正式确定该组织的宗旨和目标:相互依存,共同受益,坚持开放的多边贸易体制和减少区域内贸易壁垒。

c、作用:自成立后,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在 贸易和投资自由化、贸易和投资便利化、以及经济技术合作三个方面取得了成就。

d、1991年中国加入亚太经合组织,中国台北和香港以地区经济体名义加入, e、中国积极参与亚太金和组织的活动:2001年亚太经合组织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在中国上海举行,达成“上海共识” ▲经济区域集团化是经济全球化的现实表现

▲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1、经济向全球化发展 (1)历程

①新航路的开辟开始,世界各民族、各地区的经济联系开始增多;

②工业革命以后,资本主义经济在世界范围内获得了空前的发展,世界市场迅速扩大; ③二战以来,世界各国各地区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④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向全球化发展的趋势进一步加强; (2)20c90d全球化趋势的推动力(原因或条件): a、资本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原动力) b、新科技革命的推动(根本)

c、现代通讯、交通工具(技术条件) d、两极格局的瓦解

e、各国普遍推行市场经济体制 f、国际组织和跨国公司的推动 (3)评价

①本质:发达国家主导下的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新一轮扩张; ②影响

a、是一把双刃剑,既加速了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繁荣,也加剧了全球竞争中的利益失衡; b、发达国家成为经济全球化最大的受益者;

c、对发展中国家处于劣势和被动地位;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机遇:有利于吸引外资、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开拓国际市场; 挑战:国家主权、经济安全、生存环境面临空前的挑战;

策略:保持清醒的头脑,制定合理对策;在积极主动的参与中谋求发展;

2、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WTO)1995年

(1)背景:关税总协定在解决争端时缺乏法律性的强制措施; (2)成立

①目的:为了适应世界经济发展的需要 ②成立:1995年1月1日 (3)作用

①规范化和法制化的世界贸易体系开始建立起来; ②实现全球范围内的贸易自由化; ③促进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3、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001年) (1)过程:①1986年,提出“复关”; ②2001年12月,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2)中国加入WTO的影响

①积极作用:a、促进了中国的经济发展;

b、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促进世界经济的增长,有利于建立完整的世界贸易体系;

②消极影响:市场开放、关税减让,使农业、汽车等行业受到冲击;

▲中国迎合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举措: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入WTO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二单元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逐渐结束了各地相互孤立的状态,世1、对世界

界日益连成整体。

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形成。

证明了地圆说的正确。

2、对欧洲

引起了所谓的商业革命,生产力提高。引起了价格革命,财富大量流入西欧,促进了西欧封建主义的解体和资本主义的发展。

3、对亚非拉美:西欧开始殖民扩张,给亚非拉美国家

人民带来巨大灾难;但同时为这些地方带来了巨大的社会变革,促进了社会的进步。

两次工业革命

•两次工业革命发生的条件,主要发明创造

•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条件(时间:18世纪60年代——19世纪30、40年代)

•(1)政治前提: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确立资本主义制度。

•(2)市场条件:殖民掠夺拓展了广阔的海外市场。•(3)资本条件:殖民掠夺积累了丰厚的资本。•(4)劳动力条件:圈地运动,获得雇佣劳动力。•(5)技术条件:手工工场积累了生产技术知识。

工业革命的影响积极:

1、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使人类进入“蒸汽时代”。2、导致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的巨大变化:⑴生产组织形式:工厂制度兴起;⑵生产方式:机器生产代替手工生产;⑶生活方式:出现了城市化浪潮;

⑷阶级关系:出现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⑸社会意识:自由放任经济思想盛行3、促进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消极:

1、无产阶级遭受日益严重的剥削和压迫;

2、迫使亚非拉等落后地区加快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化的进程,受到日益严重的掠夺,使东方从属于西方。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生产力:推动了生产力的巨大发展。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生产结构:规模扩大,轻重工业比率变化生产关系:垄断组织形成

国际关系:世界市场形成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

第三单元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近代企业的诞生

、民族资本主义的诞生( 19c60、70d)

不能从根本上改变中国落后的局面。

进步性:①、引进了西方先进技术,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客观上

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②、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的经济侵略; ③、对本国的封建经济的瓦解起了推动作用。

▲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1.发展历程

2abc

3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决定民族资本主义在其发展过程中必然受到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

4.启示:a、实业救国的道路行不通

b、民族独立是国家富强的前提;

第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过渡时期(1949—1956, 发展生产力与改革生产关系并举)

1、国民经济的恢复(1949—1952)

2、三大改造(1953—1956)

a、内容: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b、实质:私有制——公有制

c、意义: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

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确立起来

3、“一五”计划:1953-1957 (1)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

(2)成就:鞍山钢铁公司、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

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先后建成投产。

(3)意义:改变了工业落后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十年探索时期(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6—1966)

1、中共八大1956:对主要矛盾、主要任务的正确分析;

(1)主要内容:

①国内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②当前的任务是:集中力量把我国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③经济建设的方针: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 (2)意义: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的探索

2、八大二次会议 (1958):提出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

地建设社会主义 3、大跃进(1958):片面要求大办工业,大办农业--→追求生产力发展的高速度

评价:反映了人民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落后面貌的愿望,但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教训:经济建设要遵循客观经济规律,不能过分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注意经济发

展的速度。

4、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

实质:生产关系的盲目(超越当时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变革 影响:超越农村生产力发展的水平,阻碍农村生产力的发展

教训:生产关系的变革与生产力要相适应,注意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5、八字方针1961

a、背景:大跃进、人民公社化引起严重的经济困难 b、内容: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c、意义: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文革时期(1966—1976)

1971年、1975年周恩来、邓小平对国民经济进行整顿,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改革开放时期(1978—今)

1、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 内容:(1)思想上: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2)政治上: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倾错误方针,实现了党的政治

路线,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

(3)经济上:做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确定经济建设为党和国家中心工作,在经济工作中实行改革开放的方针。 意义:是新中国历史上的一次伟大转折,成为实行改革开放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

路的起点。 2、经济体制改革

(1)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a.主要形式: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1978年,首先在安徽、四川实行

c.实质:建立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生产关系局部调整

d.意义: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全国农业得到大发展,农村开始历史性变

革,促进了城市改革全面展开。

(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1984年开始) a.内容:

①中心环节:增加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 ②管理体制上:实行政企分开,扩大企业自主权

③所有制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

④分配制度上: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b.作用:调动工人生产积极性,增加了企业活力,推动国民经济快速发展,使人民总

体达到小康水平。

3、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a、1992年初,邓小平“南方谈话”,提出要搞好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 b、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d、1997年,中共十五大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4、对外开放 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a、进程: 1、了解近代服饰变迁与饮食变化

经济特区(5)——沿海开放城市(14)——沿海开放区(4)——沿江开放城市——

(1)服饰:鸦片战争后:“洋布”“洋装”辛亥革命后:中西合璧的“中山装”“西装”“欧沿边开放城市——内地省会开放城市

洲风格的裙子”“旗袍” • 经济特区的设立:1980年,深圳(第一个经济特区)、珠海、汕头、厦门;

1988年,海南经济特区。

• 14个沿海港口城市:1984年 • 沿海经济开放区:1985年,(自北向南)环渤海地区、长江三角洲、闽东南

地区、珠江三角洲、

• 1990年(20世纪90年代初)开发上海浦东,成为中国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

点和标志。 b、特点:多层次——全方位——宽领域

▲改革开放的阶段

①十一届三中全会成为实行改革开放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

②邓小平的“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成为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的标志;

③上海浦东的开发和开放成为中国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

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服饰:西装、旗袍、新中国服饰的变迁

物质生活

饮食:西式餐馆、烟酒糖和饮料、新中国的饮食中

国 住宅:西式住宅、高级公寓、别墅、花园洋房

近现

“断发易服”代 社会习俗

不缠足运动

婚姻:自由婚姻;简洁、文明婚礼社会 礼仪:握手、鞠躬等

生活 交通、通讯:铁路与公路、水运与航空、电报与电话

报刊业迁

大众传媒

影视业

第四媒介:互联网

(2)饮食:西餐馆、面包房、咖啡店、 2、了解近代“废止缠足”与婚姻自由的习俗: (1)戊戌变法时,维新派主张“断发易服”“废止缠足”并改革传统的婚姻制度;

(2)辛亥革命前后,“断发易服”具有反清革命的色彩; (3)民国时期,政府颁布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在大城市里,婚丧仪式由繁琐愚昧,改为简约文明。 说明:社会习俗的变化主要在城市,农村传统习俗依然沿袭

二、近代以来的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 1、了解近代中国诞生的先进的交通工具:

A 铁路建设(火车):

(1)19世纪70年代,外国人在上海修建淞沪铁路,

(2)19世纪80年代,清政府修筑从唐山到胥各庄的铁路,标志着中国铁路的诞生。 (3)辛亥革命前,奠定了中国近代铁路网的基本格局。 B 汽车:20世纪初,汽车开始出现在上海等大城市

C 水运(轮船):19世纪70年代,洋务派创办轮船招商局,打破列强在中国的垄断局面 D 航空(飞机):

a.1909年,旅美华侨冯如制成中国第一架飞机,标志中国航空事业的开始 b.1920年中国首条空中航线----北京至天津航线开通,中国民航拉开了序幕 2、了解近代中国电讯事业的发展。 (1)电讯事业:

①19世纪70年代,丹麦在中国建立第一个电报机房 ②福建巡抚在台湾主持架设中国第一条有线电报线 ③20世纪初,上海崇明设立无线电台,设立无线电报局 ④1875上海开通第一部电话

⑤19世纪80年代外国开始在上海设立电话公司 ⑥20世纪初,清政府在南京开办第一个电话局

三、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

了解中国近代前期的一些代表性报刊,了解影视事业发展的标志性事件,认识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影响。 (1)

(2)认识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影响

互联网的影响:使人们的生活更加快捷与方便。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改变着人们的生产、学习、娱乐方式、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

影响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因素:

①鸦片战争以后,西方资本主义的影响; ②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影响; ③历届政府的影响

④西方民主思想的影响和先进的中国人主动吸收西方文明(维新思潮、革命思潮的推动)

第六单元 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1929年——1933年) 1、原因

①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 ②直接原因:生产和销售之间的矛盾加剧;

2、表现:股市崩溃、银行倒闭、企业破产、农产品价格猛跌、失业人数激增 3、特点:①波及范围广②持续时间长③破坏特别大 4、影响

①加剧了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危机; ②加剧了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

③加剧了资本主义国家与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矛盾;

▲罗斯福新政

1、背景: 1929-1933经济危机爆发后,总统胡佛采取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结果经济危

机非但没有克服,反而更加恶化。

2、内容

(1)整顿金融

①令银行暂时休业整顿,逐步恢复银行信用; ②放弃金本位制,实行美元贬值,刺激出口; ③扩大联邦储备委员会的权力; ④管制证券业 (2)工业(核心)

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将生产的各个环节置于国家监督之下;调整企业关系和劳资关系;

(3)农业:为减耕减产的农民提供补贴,调整农产品结构,提高并稳定农产品价格; (4)社会福利

①建立联邦救济署,发放紧急救济金;

②加强社会保障措施,为弱势群体提供社会保障; ③推行“以工代赈”,兴办公共工程,增加就业,刺激消费; (5)社会立法

①《全国劳工关系法》,使工人有权组织工会;

②成立全国劳工关系委员会,保障工人的基本权利; ③“社会保险法” 3、实质:

不促动资本主义制度的情况下,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进行局部调整,加强国家对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的干预;

4、特色:采用国家干预经济的模式应对危机,其应对措施基本以立法的形式出现; 5、影响 (1)对美国

①使美国经济逐渐走出低谷;②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美国的社会矛盾,使美国避免走上法西斯道路; (2)对世界

①开创国家干预经济的发展模式;

②资本主义告别“自由放任”政策的时代,进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期;

二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 ▲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福利国家”的建立

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

“新经济”的兴起

1、战后资本主义发展的新变化:

(1)国家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资本主义进入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最重要的变化)。 (2)西方福利国家在战后得到发展。

(3)第三产业的蓬勃发展和“新经济的出现”。 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1)原因:大危机的警示、罗斯福新政的示范、二战的破坏、凯恩斯主义的盛行

(2)转折:70年代“滞胀”的出现,资本主义各国适当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美英等国逐渐发展

出一种将政府干预与市场相结合的、国有制与私有制并存的“混合经济” 3、建立“福利国家”

(1)目的、实质:目的是为了缩小贫富差距、减少因贫困引发的社会问题;实质是国家运用社会保障政策和社会服务开支,来保障个人和家庭的最低收入,保障其经济安全,并保证所有公民能享受到较好的社会服务。

(2)转折:80年代以后,福利制度导致资本主义国家财政不堪重负,各国缩小了“福利国家”的规

模。

4、第三产业和“新经济”的出现

(1)原因:第三次科技革命使得科学技术进步、社会生产力发展,公众生活水平提高及消费需求多样化。

(2)第三产业的繁荣的作用:促进了、拓展了、增加了、扩大了、改善了、缓和了„„使经济发展产生了质的变化 (3)“新经济”的定义:是在经济全球化形势下的一种以知识经济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的经济增长模式。

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斯大林模式” 1、表现

①优先发展重工业,资金来源于农业和轻工业;(工业) ②推行农业集体化运动;(农业) 2、特点

①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以行政指令取代市场调节) ②相对独立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之外; 3、评价 (1)成就

①两个五年计划的实施,使苏联成为工业强国;

②苏联经济实力的迅速增长为后来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2)弊端

①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与轻工业的长期落后,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第八单元 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1、构成

后资

本 主义

系2、意义:是世界经济朝着体系化和制度化方向发展的反映;

▲布雷顿森林体系(世界货币体系) 1、背景

①二战后西欧国家的普遍衰落;

②美国的经济实力空前膨胀,成为最大的债权国;企图建立以自己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 2、基本特征

①美元与黄金直接挂钩; ②会员国的货币与美元保持固定汇率;

3、影响

①有利于维持战后世界货币体系的正常运转,为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条件;(积极)

②美国掌握了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命脉,加强了美国在国际金融领域中的特权和支配地位;(消极)

▲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

1、欧盟(1993年,经济政治一体化组织,合作化程度最高) ①背景

a、西欧国家有着相似的文化传统;

b、近代欧洲国家冲突和战争不断,激起了欧洲人对欧洲统一的强烈愿望;

c、二战后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使欧洲人认识到国家联合的重要性,开始了经济一体化的探索;

②建立过程

a、1951年,成立欧洲煤钢共同体;

b、1957年,成立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 c、1967年,三机构合并,成立了欧共体; d、1992年,《欧洲联盟条约》,目标是建立欧洲经济货币联盟和欧洲政治联盟; e、1993年,欧盟成立(标志着欧共体从经济实体向经济政治实体过渡) f、1999年,欧元问世(英国除外) ③意义

a、符合欧洲各国和整个欧洲利益,有力地促进了欧洲经济政治的发展,提升了欧洲在国际上的经济和政治地位;

b、对欧洲其它地区的经济联合起到了示范作用,增强了世界经济的多极化趋势,促进了世界政治新格局的形成;

2、北美自由贸易区(1994年,这是世界上第一个由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合作的典范,

美国、加拿大与墨西哥实现优势互补)

3、亚太经济合作组织(1989年,地跨四大洲,成员国之间存在文化和历史差异,影响其

发展,中国1991年加入)

a、1989年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在澳大利亚首都堪培拉成立。

b、1991年《汉城宣言》正式确定该组织的宗旨和目标:相互依存,共同受益,坚持开放的多边贸易体制和减少区域内贸易壁垒。

c、作用:自成立后,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在 贸易和投资自由化、贸易和投资便利化、以及经济技术合作三个方面取得了成就。

d、1991年中国加入亚太经合组织,中国台北和香港以地区经济体名义加入, e、中国积极参与亚太金和组织的活动:2001年亚太经合组织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在中国上海举行,达成“上海共识” ▲经济区域集团化是经济全球化的现实表现

▲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1、经济向全球化发展 (1)历程

①新航路的开辟开始,世界各民族、各地区的经济联系开始增多;

②工业革命以后,资本主义经济在世界范围内获得了空前的发展,世界市场迅速扩大; ③二战以来,世界各国各地区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④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向全球化发展的趋势进一步加强; (2)20c90d全球化趋势的推动力(原因或条件): a、资本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原动力) b、新科技革命的推动(根本)

c、现代通讯、交通工具(技术条件) d、两极格局的瓦解

e、各国普遍推行市场经济体制 f、国际组织和跨国公司的推动 (3)评价

①本质:发达国家主导下的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新一轮扩张; ②影响

a、是一把双刃剑,既加速了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繁荣,也加剧了全球竞争中的利益失衡; b、发达国家成为经济全球化最大的受益者;

c、对发展中国家处于劣势和被动地位;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机遇:有利于吸引外资、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开拓国际市场; 挑战:国家主权、经济安全、生存环境面临空前的挑战;

策略:保持清醒的头脑,制定合理对策;在积极主动的参与中谋求发展;

2、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WTO)1995年

(1)背景:关税总协定在解决争端时缺乏法律性的强制措施; (2)成立

①目的:为了适应世界经济发展的需要 ②成立:1995年1月1日 (3)作用

①规范化和法制化的世界贸易体系开始建立起来; ②实现全球范围内的贸易自由化; ③促进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3、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001年) (1)过程:①1986年,提出“复关”; ②2001年12月,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2)中国加入WTO的影响

①积极作用:a、促进了中国的经济发展;

b、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促进世界经济的增长,有利于建立完整的世界贸易体系;

②消极影响:市场开放、关税减让,使农业、汽车等行业受到冲击;

▲中国迎合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举措: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入WTO


相关文章

  •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复习提纲
  • 年的五四运动. 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知识网络结构] : [背景知识与单元线索] 1."中国近代史":指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划分标准:社会性质),开始于1840年鸦片战争,结束于1949年中 ...查看


  • 北师大版高中生物必修一复习提纲_百度文库
  • 1 高中生物必修1<分子与细胞>复习知识梳理 第一章 人类探索细胞的历史 一.细胞学说的建立和发展 1.建立: (1 )细胞的发现者.命名者是英国的科学家胡克 (2 )细胞学说的建立者是德国的科学家施莱登 .施旺 和魏尔肖.提出 ...查看


  • 高考语文复习备考计划
  • 高考语文复习备考计划(一) 语文的学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要想在高考中取得不错的成 绩,平时的积累和领悟很重要,高三有效的复习方法也非常重要.临 考阶段的复习,应分清轻重缓急,不断总结提高.轻重缓急,指属于 记忆方面的内容, 如名句名篇, 可 ...查看


  • 高中历史必修三复习提纲(适用于各版本教材)
  • 历史必修三 1百家争鸣的背景,意义 2孔子早期儒学思想主张 3诸子百家的主要思想 4孔子,孟子和荀子的思想主张 5儒家思想与治国之道 6百家争鸣的出现,含义,意义 7孟子和荀子的思想异同 8中国古代儒家,法家和道家的治国思想 9百家争鸣出现 ...查看


  •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三复习提纲
  • 思想政治必修三 文化生活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 文化与生活 一.文化是什么 识记 1.什么是文化?文化是怎样产生的? 文化生活中的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文化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 二.文 ...查看


  • 运用思维导图 提高历史复习效率
  •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运用思维导图 提高历史复习效率 作者:罗琳 来源:<新教育时代>2014年第14期 摘 要:面对高三历史复习存在的问题,教师应最大限度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主 ...查看


  • 高中思想政治课堂小结类型探析
  • [摘 要]高中思想政治课堂小结对课堂教学极为重要且类型多样.笔者在查阅参考文献并结合自己教学经验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出运用较为广泛的提纲式.反思式.实践式以及联想式四种课堂小结类型,并分别举例进行说明. [关键词]高中思想政治      课堂 ...查看


  • 高中历史会考复习提纲(必修三)
  • 高中历史会考复习提纲[必修三] 中国史部分 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1.诸子百家及其主要代表人物 A (1)儒家:春秋时期:孔子 战国时期:孟子.荀子 (2)墨家:战国时期:墨子主张"兼爱"."非攻&q ...查看


  • 2015必修三复习提纲
  • 江苏省2015年学业水平测试高中历史必修Ⅲ复习纲要 2015年1月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一.了解道.儒.墨.法诸家的代表人物与主要观点 1.道家:老子(春秋晚期)和庄子(战国): 老子:①老子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 ...查看


  •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一复习提纲
  • 数学必修一复习提纲 第一章 集合及其运算 一.集合的概念.分类: 二.集合的特征: ⑴ 确定性 ⑵ 无序性 ⑶ 互异性 三.表示方法: ⑴ 列举法 ⑵ 描述法 ⑶ 图示法 ⑷ 区间法 四.两种关系: Ü 从属关系:对象 ∈.∉ 集合:包含关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