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有格物致知精神]阅读及答案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一)阅读文章片段,回答下列问题

但是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这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大学》本身就说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使人能达到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的田地,从而追求儒家的最高理想──平天下。因为这样,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便被埋没了。

大家都知道明朝的大理论家王阳明,他的思想可以代表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有一天王阳明依照《大学》的指示,先从“格物”做起。他决定要“格”院子里的竹子。于是他搬了条凳子坐在院子里,面对着竹子硬想了七天,结果因为头痛而宣告失败。这位先生明明是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

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在研究学术中不可缺少,而且在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中也是不可少的。在今天一般的教育里,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就是说,不管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或者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现在世界和社会的环境变化得很快。世界上不同文化的交流也越来越密切。我们不能盲目地接受过去认为的真理,也不能等待“学术权威”的指示。我们自己有判断力。在环境激变的今天,我们应该重新体会到几千年前的经书里说的格物致知真正的意义。这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惟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袖手旁观,而是有想像力的有计划的探索。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地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1、为什么说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王阳明格院子里的竹子”的错误在于什么?“格”在此句中是什么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段选文中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加粗的词语可以删掉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你认为,我们今天的教育,应该如何做到培养实验的精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一、

1、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2、第一,寻求真理的惟一途径„„而是有想像力的有计划的探索。

3、把探索外界误认为探索自己。探索。

4、例证法、道理论证

5、不能。“惟一”一词强调了除此之外,别无其他,突出了“探索”在“寻求真理”上的作用

6、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际操作的能力,让学生在观察实验的过程中获得知识。

(二)阅读《应有格物致知精神》选段,完成问题。

我是研究科学的人,所以先让我谈谈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科学进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可能由自我探讨或哲理的清谈而求得。

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有计划的探测的过程。比如,我们要知道竹子的性质,就要特别栽种竹子,以研究它生长的过程,要把叶子切下来拿到显微镜下去观察,绝不是袖手旁观就可以得到知识的。

实验的过程不是毫无选择的测量,它需要有具体细致的计划。特别重要的,是要有一个适当的目标,以作为整个探索过程的向导。至于这一目标怎样选定,就要靠实验者的判断力和灵感。一个成功的实验需要的是眼光、勇气和毅力。

由此我们可以了解,为什么基本知识上的突破是不常有的事情。我们也可以了解,为什么历史上学术的进展只靠很少数的人关键性的发现。

在今天,王阳明的思想还在继续地支配着一些中国读书人的头脑。因为这个文化背景,中国学生大部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中国学生往往念功课成绩很好,考试都得近一百分,但是在研究工作中需要拿主意时,就常常不知所措了。

在这方面,我有个人的经验为证。我是受传统教育长大的。到美国大学念物理的时候,起先以为只要很“用功”,什么都遵照老师的指导,就可以一帆风顺了,但是事实并不是这样。一开始做研究就马上发现不能光靠教师,需要自己做主张、出主意。当时因为事先没有准备,不知吃了多少苦。最使我彷徨惊慌的,是当时的惟一办法——以埋头读书应付一切,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

1、作者所阐述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科学实验过程中,需要怎么做?在求知过程中,又该摒弃哪些不良的学习习惯?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初中学过的课文中选取一位科学家的事例做事实论据,以支持作者所阐述的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二)1、科学研究中的实验精神是非常重要的。

2、在科学实验过程中,需要积极的探测、具体细致的计划、有恰当的目标作向导;在求知过程中,必须摒弃埋头读书、不愿动手,过度依赖老师的坏习惯。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获得新知识,才能在研究工作需要拿“主意”时,有了“主意”。

3、示例一:“两弹”元勋邓稼先数十年如一日,进行了无数次的实验。为证实实验效果,经常率领研究人员在试验后迅速进入爆炸现场采样,先后成功研制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和氢弹。

示例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投身到水稻增产的研究。为实验秧苗,他像慈母似的守护在秧田边,亲身实践,奋斗九年,终于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创造世界一大奇迹。 示例三:两获诺贝尔奖的居里夫人,在实验室里对成吨可能含镭的工业矿渣一锅一锅地冶炼,终于提取出0.1克纯净的镭。(应突出“注重实验或实践”这一要点)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一)阅读文章片段,回答下列问题

但是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这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大学》本身就说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使人能达到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的田地,从而追求儒家的最高理想──平天下。因为这样,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便被埋没了。

大家都知道明朝的大理论家王阳明,他的思想可以代表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有一天王阳明依照《大学》的指示,先从“格物”做起。他决定要“格”院子里的竹子。于是他搬了条凳子坐在院子里,面对着竹子硬想了七天,结果因为头痛而宣告失败。这位先生明明是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

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在研究学术中不可缺少,而且在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中也是不可少的。在今天一般的教育里,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就是说,不管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或者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现在世界和社会的环境变化得很快。世界上不同文化的交流也越来越密切。我们不能盲目地接受过去认为的真理,也不能等待“学术权威”的指示。我们自己有判断力。在环境激变的今天,我们应该重新体会到几千年前的经书里说的格物致知真正的意义。这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惟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袖手旁观,而是有想像力的有计划的探索。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地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1、为什么说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王阳明格院子里的竹子”的错误在于什么?“格”在此句中是什么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段选文中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加粗的词语可以删掉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你认为,我们今天的教育,应该如何做到培养实验的精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一、

1、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2、第一,寻求真理的惟一途径„„而是有想像力的有计划的探索。

3、把探索外界误认为探索自己。探索。

4、例证法、道理论证

5、不能。“惟一”一词强调了除此之外,别无其他,突出了“探索”在“寻求真理”上的作用

6、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际操作的能力,让学生在观察实验的过程中获得知识。

(二)阅读《应有格物致知精神》选段,完成问题。

我是研究科学的人,所以先让我谈谈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科学进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可能由自我探讨或哲理的清谈而求得。

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有计划的探测的过程。比如,我们要知道竹子的性质,就要特别栽种竹子,以研究它生长的过程,要把叶子切下来拿到显微镜下去观察,绝不是袖手旁观就可以得到知识的。

实验的过程不是毫无选择的测量,它需要有具体细致的计划。特别重要的,是要有一个适当的目标,以作为整个探索过程的向导。至于这一目标怎样选定,就要靠实验者的判断力和灵感。一个成功的实验需要的是眼光、勇气和毅力。

由此我们可以了解,为什么基本知识上的突破是不常有的事情。我们也可以了解,为什么历史上学术的进展只靠很少数的人关键性的发现。

在今天,王阳明的思想还在继续地支配着一些中国读书人的头脑。因为这个文化背景,中国学生大部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中国学生往往念功课成绩很好,考试都得近一百分,但是在研究工作中需要拿主意时,就常常不知所措了。

在这方面,我有个人的经验为证。我是受传统教育长大的。到美国大学念物理的时候,起先以为只要很“用功”,什么都遵照老师的指导,就可以一帆风顺了,但是事实并不是这样。一开始做研究就马上发现不能光靠教师,需要自己做主张、出主意。当时因为事先没有准备,不知吃了多少苦。最使我彷徨惊慌的,是当时的惟一办法——以埋头读书应付一切,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

1、作者所阐述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科学实验过程中,需要怎么做?在求知过程中,又该摒弃哪些不良的学习习惯?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初中学过的课文中选取一位科学家的事例做事实论据,以支持作者所阐述的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二)1、科学研究中的实验精神是非常重要的。

2、在科学实验过程中,需要积极的探测、具体细致的计划、有恰当的目标作向导;在求知过程中,必须摒弃埋头读书、不愿动手,过度依赖老师的坏习惯。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获得新知识,才能在研究工作需要拿“主意”时,有了“主意”。

3、示例一:“两弹”元勋邓稼先数十年如一日,进行了无数次的实验。为证实实验效果,经常率领研究人员在试验后迅速进入爆炸现场采样,先后成功研制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和氢弹。

示例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投身到水稻增产的研究。为实验秧苗,他像慈母似的守护在秧田边,亲身实践,奋斗九年,终于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创造世界一大奇迹。 示例三:两获诺贝尔奖的居里夫人,在实验室里对成吨可能含镭的工业矿渣一锅一锅地冶炼,终于提取出0.1克纯净的镭。(应突出“注重实验或实践”这一要点)


相关文章

  • 论点与论题的区别
  • 论点与论题的区别 1.定义不同.论点是作者对所议论的问题所持的见解和主张,论题是有待于证明的命题,它仅是议论的问题或对象,前者如"学业的精深造诣来源于勤",后者如<说谦虚>. 2.要求不同.论点的提出要求正确 ...查看


  • 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
  • 吾山中学"小班化"一案三助导学案 第14课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班级:九年级 班 姓名: 设计人:苏华云 上课时间:2015年11月 日 课时: 序号: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1.掌握基础字词和文学常识:2.熟悉议论文 ...查看


  •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1
  • 教学目标: 1.理解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 2.理解文章的论证方法. 3.学习编写阅读提纲. 重点难点 1.重点: (l)理解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 (2)学习编写阅读提纲. 2.难点:理解文章的论证方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查看


  • 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
  •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正面论证与反面论证相结合的方法,分析本文从反而论证儒家格物的观点不能滥用于当今世界:从正面论证格物致知是科学的实验的写作方法. (2)掌握本文以首段提出论题"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查看


  • 八年级下课内阅读练习
  • 八年级下册语文课内阅读练习 一.永久的悔 "我上面讲的全是吃的东西.„„即使我一个字也不识,即使我整天吃红的" 1."早知道送出去回不来,我无论如何也不会放他走的!"这句话表达了"母亲&qu ...查看


  • 八上第三单元
  • 第三单元 13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 了解议论文的特点及议论文三要素的有关知识. 2. 能准确找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预习导学 基础积累 1. 诵读,回答问题. 题西林壁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 ...查看


  •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课件
  •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课件 1. 沁园春 雪 PPT 课件3.rar 1. 沁园春 雪 PPT 课件2.rar 1 沁园春雪 PPT 课件.rar 2. 雨说 PPT 课件3.rar 2. 雨说 PPT 课件2.rar 2 雨说 PPT 课件 ...查看


  •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后练习
  •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后练习 1.填空: 议论文的三要素:... 论据可以分为: . 常见的论证方法有: .. 事实论据包括: . . 2.解释下列成语: 袖手旁观: 一帆风顺: 不知所措: 格物致知: 修身齐家: 3. 文章结 ...查看


  • 语文学科同样需要格物致知的精神
  • [摘 要] 新课改下的语文教学,应让学生在课堂中保持积极主动的探求的姿态,让他们有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去创新,去发现,我们的语文课堂才有生机,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关键词] 初中语文 探究学习 格物 致知 <大学>里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