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政府在鸦片战争中失败的原因探析

清政府在鸦片战争中失败的原因探析

1840 年,英国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从英国侵略者封锁珠江口和广东海面开始,到 1842 年 8 月签订《南京条约》结束,历经两年的时间,最终以中国的惨败而告终。然而,这并不仅仅是一场战争的失败,更是中国遭受帝国资本主义奴役的起点,鸦片战争结束后,西方列强通过与中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来破坏中国的领土、领海、司法和关税等主权,致使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变化,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并进一步控制中国的政治、经济、外交和军事等领域,对中国实行奴役统治。鸦片战争的失败, 彻底暴露了清政府的腐朽,一个拥有四亿人口的泱泱大国竟然败给一个不足 2 万人的军队,毛泽东同志把鸦片战争及其以后一百年间中国对外战争的失败归结为两个原因:一是社会制度的腐败;二是经济技术的落后。这种分析是十分有道理的。笔者认为,清政府在这场战争中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综合因素所共同决定的。

1 清朝封建制度的腐朽

清朝是我国封建时期最后一个朝代,晚清时期资本主义已经在西方国家迅猛发展,而当时中国却仍然停留在封建制

度之中,作为具有先进生产力的资本主义在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上都优越于清朝的封建制度,而且晚清时期腐败和落后的制度也让封建制度的缺陷与弊端展露无遗。 中国古代封建制度的主要表现形式和弊端主要表现在君王的专权制度,在封建社会君王的专权制度是阻碍社会进步和历史发展的重要因素,因为这种体制极易形成暴政和腐败现象。封建专制和中央集权制度的实质是皇帝权威形式下的君主专制,皇权作为一切政治权力的源泉严格控制臣僚的思想意识和政治活动,凡事皆唯皇帝之令是从,将皇帝权威推进到无以复加的程度,这种制度已经远远落后于西方的资本主义制度。

清王朝是一个封建专制帝国,皇帝集军政大权于一身,皇帝权力的相对集中极易造成臣僚政治个性的不突出,臣僚的思想意识和政治活动保守成规,皇帝代臣僚操办所有公务,反对臣僚独立思考和议论朝政。

清朝政府还广泛利用特务机关和其他方式来加强对臣僚的控制和监视。在鸦片战争中,英政府在给前方战斗指挥官在执行战斗过程中有根据战时情况自行决断的权力。即使战事情况发生变化,指挥官变更,但英国的总体战略部署和要求基本未改变。相反的,清朝政府对战争的态度则前后多

次发生变化,一是因为清政府对英军的实力错误估计,二是清军对自身过于自信:战前和战初,以守为攻,以逸待劳。 不在远洋与敌接仗,设法诱敌登岸聚而歼之;广州之战后,清政府采取委曲求全的姿态,避免与英军正面交战;英国军队第二次北犯,清廷又决意以武力与英军进行较量;浙东反攻失利后,清朝政府已经开始丧失信心,相信用军事斗争很难取得胜利,代之而来的是屈服和妥协。由此可知,清政府对英国军队的情况缺乏准确的了解和估计,所以在军事判断上明显失误,从而造成战略方针不断变化,致使前方将士手足失措。极端君主专制会影响社会政治经济和生活的各个方面,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这种个人独裁主义并不利于一个社会和一个时代的长治久安,与其相反的是,它对整个社会的进步会产生较消极的影响。

2 政府官员的腐败无能,清政府实行对内镇压人民起义,对外妥协投降的反动政策

在鸦片战争期间,人民群众的反侵略斗争形式呈多元化态势,不仅有爱国官兵的长期浴血奋战,还包括各种民间团体的游击斗争,由此可见,在当时人民群众中一直蕴藏着巨大的反侵略斗争的力量, 特别是遭到侵略军铁蹄蹂躏的广东和京津地区的人民群众,为了保卫社稷和家园,以大无畏的革命精神,用各种形式打击敌人,使侵略者受到了应有的

惩罚。可是,人民群众不屈不挠的反侵略斗争,得不到清政府的支持。但是,抗战的决定权和领导权却掌握在清政府妥协派的手中, 他们力主投降侵略者, 极力地扼杀和压制这种民间的反侵略斗争的力量, 使之无以发挥。

当时清政府正处于封建社会制度的衰败和变革时期,政治制度昏暗,官场腐败滋生,各种社会和民族矛盾不断加剧。清政府闭关锁国的对外经济政策使得传统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遭到禁锢,造成当时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科学技术严重落后,再加上清政府军备废弛,作战武器低劣,封建统治阶级已陷入严重统治危机,在这种情况下,清政府很难有更多的力量去对抗外来侵略者的进攻。

在鸦片战争中,清政府统治阶级对战争的判断错误频出,军队将领的指挥效率低下,各级政府官兵欺上瞒下,造成对敌我双方情况的不了解,特别是对英国及英军情况的无知、误解,使清廷对于战争进程很难有所预见,每每受制于敌,穷于应付,完全失去了主动权,并造成军事指挥上的失误致使不能正确地判断敌人和认识自己,对战局变化反应的效率低下,判断错误频出。在两年的鸦片战争过程中,清军在战略决策上的错误反复出现,既是清政府的腐败等原因所导致,也是清政府腐败的具体表现形式。

纵观其中,清朝政府在鸦片战争中有许多先天的有利条件。首先,从战争的性质来看,反侵略战争的正义性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激发爱国军民的义愤之情,但是清政府由于其自身的封建性,没有能够发动群众。其次,清政府在战争的人数上占绝对优势,而且是在国内本土作战,有天时地利的优势,又能够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完全处于有利态势。从清军第二次抗击英军登陆战争获胜可表明,只要清政府具有坚定的战斗决心再加上足够充分的准备,准确的审时度势和正确的敌我战法,完全是可以打败侵略军的。但是,由于清王朝政治制度上的腐朽,贪官的腐败,致使清政府不仅没有利用有利条件,反而采取错误的对内镇压人民、对外妥协投降的政策,从而导致了鸦片战争的失败。

3 军事上的战略失误和武器优劣是决定战争胜败的一个重要因素

清军战争指挥人员的文化素质和军事素质决定了他们不适应新式的近代战争。在当时清军各级指挥员中虽然也有英勇抗战为国捐躯的将领,但他们没有正确的战术运用和进步的军事思想。他们的战略思想还停留在闭关锁国的封建时代,战术思想停留在冷兵器时代。所以,前线指挥混乱,军纪废弛,惊慌失措,畏敌如虎。

清王朝是一个没落的封建帝国,长期以来清政府都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盲目地排斥—切西方国家先进思想和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播和进入,清政府虽然与西方国家有近200 年的贸易历史,但是对西方各国了解不够深入。

清政府王朝自成立两百年以来,无论是清政府的八旗还是绿营军队均已无作战能力,再加上清政府将士长期未经战事,一方面缺少实战经验,另一方面也未经受严格的训练,完全不具备战斗能力。而且军制十分落后,平时星散于各营汛,忙于繁重的杂役,很少训练;待到战斗来临,军队临时从各地抽调拼凑而成,兵将无组织,缺乏合作,很难形成战斗能力,兵不听将令,将不得兵力,再加上各级将领指挥不当,对战术缺乏基本的了解,因此清军在战争中毫无作为,坐失良机,非但未能歼敌,反被英军所败。

鸦片战争中,英国是世界上头号资本主义强国,工业发达,武器精良,占有火力上的明显优势。用军事史学家的语言来说,当时的英国军队,早已从弓箭大刀长矛的“冷兵器时代”全面进入了“火器时代”,战斗中的“点杀伤”已为“面杀伤”所取代。作战中更重要的是火力和火力与人的组织形式,个人的勇猛已退出决定性的位臵。而当时中国军队主要用的是弓箭大刀长矛,其中也有一些火绳枪,但需要点燃火绳缓慢地捕捉目标,常常在火药引发时,目标已移动或

对手早已开枪将其击倒。清政府当时的火炮制造和铸造技术全面落后于西方国家,不仅仅体现在工艺上,而且在钢铁的原料上也远远低于已经完成了工业革命的英国,因此制造出来的弹药十分粗糙,其战斗和杀伤力远比不上英军的装备。 中国人手工铸造的大炮,铸件“布满蜂眼”,炮膛“毫无算学尺度”,装药少了打不出去,装多了自炸自伤,即便有几门装有瞄准镜的西式大炮,兵员也缺乏科学的训练和战场配合。

武器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一个重要因素,但不是最主要的,更重要的是战略战术的运用。入侵的英军以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武器和战争观念,将人和武器组合成一部精密的机器:战前侦察测绘,细致到每一段河道的深度;舰炮和步兵之间,配合到射击时间与进攻距离之间的确切的数量关系;在混乱的中国士兵面前,英国兵排成数排半圆形的进击队型,前队射击,后队装弹,互相交替上前,既不留有火力的间歇,又自我形成安全保护。英国人的战争思想正在逐步走向现代化和科学化。而这些方面,当时的清军均遥不可及。

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虽然失败了但是也留下了宝贵的经验教训。通过对中国在鸦片战争失败原因的分析,可以看出:一个国家政治制度的长期腐败,经济技术就必然落后,经济技术落后,就要被动挨打,甚至失败,以至丧权

辱国。 虽然清朝统治者腐朽愚昧,政治经济军事方面落后,并且清政府战和不定,用人不当,也没有明确的战术,但是作为正义的反侵略自卫战争,这些都不是战争失败的根本,究其根本,还是腐朽的封建主义不能对抗新兴的资本主义。 参考文献

[1]齐思各.筹办夷务始末:道光朝卷[M].北京:中华书局,1979.

[2]林则徐.林则徐集:奏稿[M].北京:中华书局,1965.

[3]安德鲁〃韩德森先生致拉本特函[A]// 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鸦片战争(二)[C].

[4]义律致巴麦尊的密信[A]// 中国近代对外关系史料选辑〃上卷〃第一分册[C].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清政府在鸦片战争中失败的原因探析

1840 年,英国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从英国侵略者封锁珠江口和广东海面开始,到 1842 年 8 月签订《南京条约》结束,历经两年的时间,最终以中国的惨败而告终。然而,这并不仅仅是一场战争的失败,更是中国遭受帝国资本主义奴役的起点,鸦片战争结束后,西方列强通过与中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来破坏中国的领土、领海、司法和关税等主权,致使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变化,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并进一步控制中国的政治、经济、外交和军事等领域,对中国实行奴役统治。鸦片战争的失败, 彻底暴露了清政府的腐朽,一个拥有四亿人口的泱泱大国竟然败给一个不足 2 万人的军队,毛泽东同志把鸦片战争及其以后一百年间中国对外战争的失败归结为两个原因:一是社会制度的腐败;二是经济技术的落后。这种分析是十分有道理的。笔者认为,清政府在这场战争中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综合因素所共同决定的。

1 清朝封建制度的腐朽

清朝是我国封建时期最后一个朝代,晚清时期资本主义已经在西方国家迅猛发展,而当时中国却仍然停留在封建制

度之中,作为具有先进生产力的资本主义在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上都优越于清朝的封建制度,而且晚清时期腐败和落后的制度也让封建制度的缺陷与弊端展露无遗。 中国古代封建制度的主要表现形式和弊端主要表现在君王的专权制度,在封建社会君王的专权制度是阻碍社会进步和历史发展的重要因素,因为这种体制极易形成暴政和腐败现象。封建专制和中央集权制度的实质是皇帝权威形式下的君主专制,皇权作为一切政治权力的源泉严格控制臣僚的思想意识和政治活动,凡事皆唯皇帝之令是从,将皇帝权威推进到无以复加的程度,这种制度已经远远落后于西方的资本主义制度。

清王朝是一个封建专制帝国,皇帝集军政大权于一身,皇帝权力的相对集中极易造成臣僚政治个性的不突出,臣僚的思想意识和政治活动保守成规,皇帝代臣僚操办所有公务,反对臣僚独立思考和议论朝政。

清朝政府还广泛利用特务机关和其他方式来加强对臣僚的控制和监视。在鸦片战争中,英政府在给前方战斗指挥官在执行战斗过程中有根据战时情况自行决断的权力。即使战事情况发生变化,指挥官变更,但英国的总体战略部署和要求基本未改变。相反的,清朝政府对战争的态度则前后多

次发生变化,一是因为清政府对英军的实力错误估计,二是清军对自身过于自信:战前和战初,以守为攻,以逸待劳。 不在远洋与敌接仗,设法诱敌登岸聚而歼之;广州之战后,清政府采取委曲求全的姿态,避免与英军正面交战;英国军队第二次北犯,清廷又决意以武力与英军进行较量;浙东反攻失利后,清朝政府已经开始丧失信心,相信用军事斗争很难取得胜利,代之而来的是屈服和妥协。由此可知,清政府对英国军队的情况缺乏准确的了解和估计,所以在军事判断上明显失误,从而造成战略方针不断变化,致使前方将士手足失措。极端君主专制会影响社会政治经济和生活的各个方面,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这种个人独裁主义并不利于一个社会和一个时代的长治久安,与其相反的是,它对整个社会的进步会产生较消极的影响。

2 政府官员的腐败无能,清政府实行对内镇压人民起义,对外妥协投降的反动政策

在鸦片战争期间,人民群众的反侵略斗争形式呈多元化态势,不仅有爱国官兵的长期浴血奋战,还包括各种民间团体的游击斗争,由此可见,在当时人民群众中一直蕴藏着巨大的反侵略斗争的力量, 特别是遭到侵略军铁蹄蹂躏的广东和京津地区的人民群众,为了保卫社稷和家园,以大无畏的革命精神,用各种形式打击敌人,使侵略者受到了应有的

惩罚。可是,人民群众不屈不挠的反侵略斗争,得不到清政府的支持。但是,抗战的决定权和领导权却掌握在清政府妥协派的手中, 他们力主投降侵略者, 极力地扼杀和压制这种民间的反侵略斗争的力量, 使之无以发挥。

当时清政府正处于封建社会制度的衰败和变革时期,政治制度昏暗,官场腐败滋生,各种社会和民族矛盾不断加剧。清政府闭关锁国的对外经济政策使得传统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遭到禁锢,造成当时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科学技术严重落后,再加上清政府军备废弛,作战武器低劣,封建统治阶级已陷入严重统治危机,在这种情况下,清政府很难有更多的力量去对抗外来侵略者的进攻。

在鸦片战争中,清政府统治阶级对战争的判断错误频出,军队将领的指挥效率低下,各级政府官兵欺上瞒下,造成对敌我双方情况的不了解,特别是对英国及英军情况的无知、误解,使清廷对于战争进程很难有所预见,每每受制于敌,穷于应付,完全失去了主动权,并造成军事指挥上的失误致使不能正确地判断敌人和认识自己,对战局变化反应的效率低下,判断错误频出。在两年的鸦片战争过程中,清军在战略决策上的错误反复出现,既是清政府的腐败等原因所导致,也是清政府腐败的具体表现形式。

纵观其中,清朝政府在鸦片战争中有许多先天的有利条件。首先,从战争的性质来看,反侵略战争的正义性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激发爱国军民的义愤之情,但是清政府由于其自身的封建性,没有能够发动群众。其次,清政府在战争的人数上占绝对优势,而且是在国内本土作战,有天时地利的优势,又能够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完全处于有利态势。从清军第二次抗击英军登陆战争获胜可表明,只要清政府具有坚定的战斗决心再加上足够充分的准备,准确的审时度势和正确的敌我战法,完全是可以打败侵略军的。但是,由于清王朝政治制度上的腐朽,贪官的腐败,致使清政府不仅没有利用有利条件,反而采取错误的对内镇压人民、对外妥协投降的政策,从而导致了鸦片战争的失败。

3 军事上的战略失误和武器优劣是决定战争胜败的一个重要因素

清军战争指挥人员的文化素质和军事素质决定了他们不适应新式的近代战争。在当时清军各级指挥员中虽然也有英勇抗战为国捐躯的将领,但他们没有正确的战术运用和进步的军事思想。他们的战略思想还停留在闭关锁国的封建时代,战术思想停留在冷兵器时代。所以,前线指挥混乱,军纪废弛,惊慌失措,畏敌如虎。

清王朝是一个没落的封建帝国,长期以来清政府都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盲目地排斥—切西方国家先进思想和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播和进入,清政府虽然与西方国家有近200 年的贸易历史,但是对西方各国了解不够深入。

清政府王朝自成立两百年以来,无论是清政府的八旗还是绿营军队均已无作战能力,再加上清政府将士长期未经战事,一方面缺少实战经验,另一方面也未经受严格的训练,完全不具备战斗能力。而且军制十分落后,平时星散于各营汛,忙于繁重的杂役,很少训练;待到战斗来临,军队临时从各地抽调拼凑而成,兵将无组织,缺乏合作,很难形成战斗能力,兵不听将令,将不得兵力,再加上各级将领指挥不当,对战术缺乏基本的了解,因此清军在战争中毫无作为,坐失良机,非但未能歼敌,反被英军所败。

鸦片战争中,英国是世界上头号资本主义强国,工业发达,武器精良,占有火力上的明显优势。用军事史学家的语言来说,当时的英国军队,早已从弓箭大刀长矛的“冷兵器时代”全面进入了“火器时代”,战斗中的“点杀伤”已为“面杀伤”所取代。作战中更重要的是火力和火力与人的组织形式,个人的勇猛已退出决定性的位臵。而当时中国军队主要用的是弓箭大刀长矛,其中也有一些火绳枪,但需要点燃火绳缓慢地捕捉目标,常常在火药引发时,目标已移动或

对手早已开枪将其击倒。清政府当时的火炮制造和铸造技术全面落后于西方国家,不仅仅体现在工艺上,而且在钢铁的原料上也远远低于已经完成了工业革命的英国,因此制造出来的弹药十分粗糙,其战斗和杀伤力远比不上英军的装备。 中国人手工铸造的大炮,铸件“布满蜂眼”,炮膛“毫无算学尺度”,装药少了打不出去,装多了自炸自伤,即便有几门装有瞄准镜的西式大炮,兵员也缺乏科学的训练和战场配合。

武器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一个重要因素,但不是最主要的,更重要的是战略战术的运用。入侵的英军以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武器和战争观念,将人和武器组合成一部精密的机器:战前侦察测绘,细致到每一段河道的深度;舰炮和步兵之间,配合到射击时间与进攻距离之间的确切的数量关系;在混乱的中国士兵面前,英国兵排成数排半圆形的进击队型,前队射击,后队装弹,互相交替上前,既不留有火力的间歇,又自我形成安全保护。英国人的战争思想正在逐步走向现代化和科学化。而这些方面,当时的清军均遥不可及。

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虽然失败了但是也留下了宝贵的经验教训。通过对中国在鸦片战争失败原因的分析,可以看出:一个国家政治制度的长期腐败,经济技术就必然落后,经济技术落后,就要被动挨打,甚至失败,以至丧权

辱国。 虽然清朝统治者腐朽愚昧,政治经济军事方面落后,并且清政府战和不定,用人不当,也没有明确的战术,但是作为正义的反侵略自卫战争,这些都不是战争失败的根本,究其根本,还是腐朽的封建主义不能对抗新兴的资本主义。 参考文献

[1]齐思各.筹办夷务始末:道光朝卷[M].北京:中华书局,1979.

[2]林则徐.林则徐集:奏稿[M].北京:中华书局,1965.

[3]安德鲁〃韩德森先生致拉本特函[A]// 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鸦片战争(二)[C].

[4]义律致巴麦尊的密信[A]// 中国近代对外关系史料选辑〃上卷〃第一分册[C].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相关文章

  • [海国图志]中鸦片战争失败原因探析
  • Theory Research 学★★理★★论 <海国图志>中鸦片战争失败原因探析 李丽娟 (鸦片战争博物馆, 广东东莞523900) 是在总结鸦片战争失败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编著的,除了大量介绍西方历史地摘要:<海国图志&g ...查看


  • 张謇创办实业失败的原因探析
  • 摘要:张謇是中国近现代史上创办实业的先驱,著名的状元实业家.在国家遭受外来侵略的时候他创办了大量的民族企业,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直到20世纪20年代,他所创办的企业开始走向衰落,究其原因可以包括以下几点:1.欧战结束後 ...查看


  • 甲午海争中国失败原因探析
  • 甲午海争中国失败原因探析 卢欣欣 摘要:甲午中日战争时清政府发动了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次大规模海战,战争的结果一如从前,清政府失败,被迫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从两国海军实力对比,不难看出清政府失败的原因,船舰落后,弹药不足 ...查看


  • 十八世纪法国海权衰落原因探析
  • 十八世纪法国海权衰落原因探析 沈 洋 [摘 要]17世纪中后期,法国推行重商主义政策,大力发展海外贸易与海军,法国成为海上强国,在印度.非洲和美洲等地扩大了势力范围.从18世纪初开始,法国海权受到英国的挑战,经过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1701 ...查看


  • 近十年义和团运动研究综述
  • -146・ 史学月 [学术综述] 刊2000年第2期 近十年义和团运动研究综述 余支政 张二平 (解放率南京政治学院历史系,江苏南京2lo003) [中围分类号]K207-K2s6.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583-214(2000) ...查看


  • 美国对_阿拉伯之春_运动政策探析_李海东
  • 2013年1月25日,在埃及动荡纪念日两周年之际,埃及反对派联合多个政党走上街头, 集中在开罗解放广场进行大规模示威游行,反对穆尔西政府. 美国对"阿拉伯之春"运动政策探析 [1] ■ 李海东/文 2 010年底突尼斯爆 ...查看


  • 实事求是思想的实践困境与对策探析
  • 社会发展 Social development 实事求是思想的实践困境与对策探析 彭 爽 (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 300071) =摘 要>实事求是思想是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精髓, 该思想路线在党的历史上经历了数次反复.由于当前人 ...查看


  • 西方发达国家议会监督制度探析 1
  • : 中国农业大学现代远程教育 课程论文(设计) 课程名称:比较公共行政 论文题目:西方发达国家议会监督制度探析 学生姓名 凌 莉 专 业 公共管理 层 次 专升本 批 次 111 学 号 W[1**********]9 学习中心 上海农林浦 ...查看


  • 西方发达国家议会监督制度探析
  • 西方国家的议会除了行使立法权.财政权之外,还对政府有强大的监督权,包括不信任投票,对政府的政策.决策.行为进行的质询和调查权,对财产收支计划的完成情况.财政收支情况和财政政策实行检查权,对外交和战争的监督权及对政府及其工作部门人员的弹劾和任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