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赋教师版

赤壁赋

学校:和桥高级中学 主备:万欣艺 审核:高一语文组

【学习目标】

1、鉴赏本文的音韵美和意境美。

2、结合作者处境,体验作者情感,理解作者的人生感悟。

3、学习赋主客问答这一传统手法在表达思想情感中的作用。

4、熟读成诵,增加文言积累,积淀文言语感。

【学习难点】

1、体会景物描写之中深沉的感情,理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

2、理解作者在文中表现出来的感情变化。

【课时】 3课时

一、文学常识

苏轼(1037——101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北宋文学家、艺术家。

1、诗歌:代表北宋诗的最高成就,与黄庭坚并称为“苏黄”;

2、词:开“豪放派”的先河,与辛弃疾并称为“苏辛”;

3、散文:发展了欧阳修平易舒缓的文风,与欧阳修并称为“欧苏”;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辙、曾巩、王安石”合称“唐宋八大家”;

4、书法:自成一家,长于行书、楷书,同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他又是我国古代楷书的四大流派的开创者之一(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苏轼);

5、画作:开创了湖州画派。

《赤壁赋》是一篇文赋,是苏轼经历了“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夜游赤壁所作。它继承了传统表现手法中的主客问答,借客之口宣泄政治失意、人生无常的苦闷;借主之口表达潇洒超脱、返归自然的旷达。这段时期,苏轼创作了三篇千古杰作:一词二赋(《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赋》、《后赤壁赋》)。

二、整体感知:

壬戌(r ãn x ū)之秋 举酒属(zh ǔ)客 歌窈窕(y ǎo ti ǎo )之章 徘徊于斗(d ǒu )牛之间 如冯(p íng )虚御风 桂棹(zh ào )兮兰桨 击空明兮溯(s ù)流光 倚歌而和(h â)之 余音袅袅(ni ǎo ) 泣孤舟之嫠(l í)妇 苏子愀(qi ǎo )然 山川相缪(li áo ) 舳舻(zh ú l ú)千里 酾(sh ī)酒临江 横槊(shu ó)赋诗 渔樵于江渚(zh ǔ)之上 驾一叶之扁(pi ān )舟 举匏(p áo )尊以相属 寄蜉蝣(f ú y òu )于天地 无尽藏(z àng )也 相与枕藉(ji â)乎舟

三、文言知识梳理

1、通假宇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冯”通“凭”。)

山川相缪,郁乎苍苍。(“缪”通“缭”,连结,盘绕。)

举匏尊以相属 ( “尊”通“樽”,酒杯)

2、一词多义:

歌:

扣舷而歌之。(动词,歌唱。)

歌曰:(名词,歌词。)

倚歌而和之。(名词,曲调。)

望:

七月既望。(农历每月十五。)

望美人兮天一方。(眺望。)

下:

方其破荆州,下江陵。(动词,攻克,打下。)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方位名词,位置低的,与“上”相对。) 如: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像。)

纵一苇之所如。(往,到。)

长:

抱明月而长终(长久)

而卒莫消长也(增长)

适:

而吾与子之所共食 (享用,享有)

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到)

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 (女子出嫁)

适大病,不能行 (适逢)

适得君府书,明日来临汝 (刚刚,才)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山丘 (适合)

然:

其声呜呜然(„„的样子)

何为其然也(这样)

之:

纵一苇之所如(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凌万顷之茫然(定语后置的标志)

惟江上之清风(的)

耳得之而为声(代词,它)

乎: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然”)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语气助词,用于句末,相当于“吗”) 相与枕藉乎舟中(介词,在,相当于“于”。)

于: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介词,在。)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被)

而:

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连词,表转折)

侣鱼虾而友糜鹿(连词,表并列)

耳得之而为声(连词,表顺承)

羽化而登仙/扣舷而歌之/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连词,表修饰)

3、词类活用:

白露横江(横:形容词作动词,笼罩)

横槊赋诗(横:形容词作动词,横执着)

正襟危坐(正:形容词作动词,整理)

下江陵(下:方位名词作动词,攻下)

西望夏口,东望武昌(西、东:方位名词作状语,向西,向东)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舞动;使„„哭泣)

侣鱼虾而友麋鹿(侣,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伴侣,以„„为朋友)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南:名词作状语,向南)

顺流而东也(东:名词作动词,向东进军)

4、其他重点字词解释

七月既望(农历每月十六) 清风徐来 (缓缓地) .

水波不兴 (起) 举酒属客(劝酒 ) ..

少焉 (不一会儿) 纵一苇之所如(任凭;往) ..

凌万顷之茫然(越过) .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浩荡渺远的样子;空;驾,乘) ..

遗世(遗弃尘世) 羽化(飞升成仙) 饮酒乐甚(极) 扣弦而歌之(敲) ..

溯流光 (逆水而上) 渺渺兮予怀(悠远的样子;心中的情思) ..

袅袅(婉转悠长) 不绝如缕(断) .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深;渊;寡妇) ..愀然(忧愁凄怆的样子) 正襟危坐(正) .

方其破荆州(当) 酾酒临江(斟酒;面对) ..

固一世之雄也(本来) 渺沧海之一粟(小米) ..

挟飞仙以遨游(持,带,这里为偕同) .

抱明月而长终(长久存在) 知不可乎骤得(突然) 托遗响于悲风(寄托;余音) .逝者如斯(这江水) 而未尝往也(不曾;流逝) ..

卒莫消长也(最终)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表假设,假如;从) ...

天地曾不能以一瞬(竟) 物与我皆无尽也(没有完,永久存在) .且夫天地之间(至于) 苟非吾之所有 (如果) .

目遇之而成色(景色) 吾与子之所共食(共同适用) .洗盏更酌(重新;斟酒) 杯盘狼藉(凌乱的样子) ..

5、特殊句式:

渺渺兮予怀 (主谓倒装句)

客有吹洞箫者 (定语后置)

游于赤壁之下/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状语后置)

凌万顷之茫然 (定语后置)

何为其然也?/而今安在哉?/而又何羡乎!(宾语前置)

寄(如)蜉蝣于天地,渺(如)沧海之一粟。 (省略句,省略谓语)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固一世之雄也(判断句)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被动句)

6、成语:

遗世独立、羽化登仙、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正襟危坐、 月明星稀、横槊赋诗、一世之雄、沧海一粟、逝者如斯、杯盘狼藉

小组活动模式

一. 品读第一自然段

1、作者开始游赤壁时,景色如何?这样的景致使泛舟者产生了怎样的心理感受?用原文回答。本段的感情色彩以什么为主?

景色:“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感受:“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感情色彩:本段的感情色彩以喜悦为主。

二. 品读第二自然段

1、歌词中的“美人”指代什么?歌词代表了主人怎样的情怀?

“美人”指所倾心的对象,代表一种理想的追求。它表现了作者在遭受贬谪之后,仍然坚持对理想执著追求的态度,和不甘沉沦的情怀。

2、作者是怎样描写箫声的?

作者借助夸张、想像,运用精细的刻画和生动的比喻,化抽象为具体,把洞箫那种悲咽低回、幽怨悲凉的哀音表现得十分形象真切。使人如闻其声,催人泪下。

3、第2段在全文的结构中起了怎样的作用?

转折过渡的作用。经过吟诗与吹箫的描写,使“泛舟”的快乐气氛向悲凉转化,引起下文。

三. 品读第三自然段

1、这一段作者运用了几组比较,请同学找出并分析其作用?

A 、将曹操与“吾与子”比较。

说明像曹操称雄一世,也逃不脱失败的命运,也只不过是过眼烟云,更何况我们命运不济,

仕途坎坷,只有“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泛舟喝酒罢了,还谈什么理想,谈什么建功立业?说明人生变幻无常,终将归于空虚。

B 、蜉蝣和“吾与子”作比较。

说明生命之短暂。

C 、“沧海之一粟”和“吾与子”作比较

说明人的渺小。

D 、“吾生之须臾”和“长江之无穷”作对比

说明人生短暂,如匆匆过客。

E 、想要像长江、明月、仙人一样长存而不可得。这是现实与理想的对比

说明想长生不老而不能,因此只能“托遗响于悲风”。

2、思考第3段“客”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慨?感情色彩如何?

“客”主要阐发了怀古伤时之情,表达了人生短促无常的感慨。感情色彩甚为悲伤。

四.品读第四和第五自然段

1、作者是如何从“变与不变”的角度来分析自己的人生感悟的?

从变的角度说,天地万物和人也是瞬息万变的:江水日夜不停地流,月从亏到盈不断地变化,人也有生老病死,所以天地万物和人无时无刻不在变化。

从不变的角度,我和天地万物都是永恒的:江水虽然日夜不停地流,“而未尝往也”,月从亏到盈不断地变化,“而卒莫消长也”,作为个体的人,生命虽然短促,但他参与了整个人类的生命活动,而作为整个人类,又同宇宙一样是永恒存在的。所以用不着羡慕长江的无穷和明月的永不增减,也用不着哀叹人生的短促。而应该保持平静超然的心态和乐观旷达的情怀。这种“物我一致”的观点说明了苏轼对生命的肯定和对生活的热爱。

2、作者又是如何从“取与不取”的角度论述人生感悟的?

天地万物,各有各的主宰,人对自然万物,不该取的不取,该取的就取。因此不必因“吾生之须臾”而“羡长江之无穷”。大自然是个无穷宝藏,可以作为人们的精神寄托,人要使无穷的自然万物为“吾生”所享用,从中得到乐趣。进一步表现了平静超然的心态和乐观旷达的情怀。

3、最后一段酒后一片狼藉“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的景象作结的作用? 呼应开头,如“舟中”呼应“泛舟”;“东方既白”呼应“月出于东山之上”使文章结构浑然一体。

结尾用“反衬”写法,用“杯盘狼藉”的杂乱来反衬内心世界的舒坦、宁静。

五、探究:本文多次写到主客问答,有人说 “客”的话其实也是苏轼自己心境的表达,你认同吗?如果认同,那么苏轼一贯的豪放风格与第三段中“悲”的感情是否矛盾?

文中“客”和“我”的对话是苏轼让从前的苏子和现在的苏子通过文章进行一场超时空的链接。客的回答,正是苏轼自己贬斥黄州后的苦闷和迷惘的写照。所以虽为客语,实际上“主”“客”为一体,反映了作者被贬黄州后思想中的消极面。

这种感情和豪放派风格是不矛盾的。一般人,在忧患于人生短暂和空虚时,很多人以喝酒、及时行乐自我解救。可是苏轼不是这样,欲求精神苦闷的真正解脱,只有求助于自身在哲学上的解脱。所以他虽然是借客之口表达自己的悲绪,但“醉翁之意不在酒”,苏轼并不是要宣扬这种悲观的论调,而是沿用赋家“抑客申主”的方法,力求阐明万物变与不变的道理,超脱于无益的悲观,表现出一种洒脱、豪迈的气度,使文章具有某些积极进取、达观超然的感情基调。因此文中的“悲”与豪放风格并不矛盾。

赤壁赋

学校:和桥高级中学 主备:万欣艺 审核:高一语文组

【学习目标】

1、鉴赏本文的音韵美和意境美。

2、结合作者处境,体验作者情感,理解作者的人生感悟。

3、学习赋主客问答这一传统手法在表达思想情感中的作用。

4、熟读成诵,增加文言积累,积淀文言语感。

【学习难点】

1、体会景物描写之中深沉的感情,理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

2、理解作者在文中表现出来的感情变化。

【课时】 3课时

一、文学常识

苏轼(1037——101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北宋文学家、艺术家。

1、诗歌:代表北宋诗的最高成就,与黄庭坚并称为“苏黄”;

2、词:开“豪放派”的先河,与辛弃疾并称为“苏辛”;

3、散文:发展了欧阳修平易舒缓的文风,与欧阳修并称为“欧苏”;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辙、曾巩、王安石”合称“唐宋八大家”;

4、书法:自成一家,长于行书、楷书,同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他又是我国古代楷书的四大流派的开创者之一(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苏轼);

5、画作:开创了湖州画派。

《赤壁赋》是一篇文赋,是苏轼经历了“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夜游赤壁所作。它继承了传统表现手法中的主客问答,借客之口宣泄政治失意、人生无常的苦闷;借主之口表达潇洒超脱、返归自然的旷达。这段时期,苏轼创作了三篇千古杰作:一词二赋(《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赋》、《后赤壁赋》)。

二、整体感知:

壬戌(r ãn x ū)之秋 举酒属(zh ǔ)客 歌窈窕(y ǎo ti ǎo )之章 徘徊于斗(d ǒu )牛之间 如冯(p íng )虚御风 桂棹(zh ào )兮兰桨 击空明兮溯(s ù)流光 倚歌而和(h â)之 余音袅袅(ni ǎo ) 泣孤舟之嫠(l í)妇 苏子愀(qi ǎo )然 山川相缪(li áo ) 舳舻(zh ú l ú)千里 酾(sh ī)酒临江 横槊(shu ó)赋诗 渔樵于江渚(zh ǔ)之上 驾一叶之扁(pi ān )舟 举匏(p áo )尊以相属 寄蜉蝣(f ú y òu )于天地 无尽藏(z àng )也 相与枕藉(ji â)乎舟

三、文言知识梳理

1、通假宇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冯”通“凭”。)

山川相缪,郁乎苍苍。(“缪”通“缭”,连结,盘绕。)

举匏尊以相属 ( “尊”通“樽”,酒杯)

2、一词多义:

歌:

扣舷而歌之。(动词,歌唱。)

歌曰:(名词,歌词。)

倚歌而和之。(名词,曲调。)

望:

七月既望。(农历每月十五。)

望美人兮天一方。(眺望。)

下:

方其破荆州,下江陵。(动词,攻克,打下。)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方位名词,位置低的,与“上”相对。) 如: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像。)

纵一苇之所如。(往,到。)

长:

抱明月而长终(长久)

而卒莫消长也(增长)

适:

而吾与子之所共食 (享用,享有)

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到)

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 (女子出嫁)

适大病,不能行 (适逢)

适得君府书,明日来临汝 (刚刚,才)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山丘 (适合)

然:

其声呜呜然(„„的样子)

何为其然也(这样)

之:

纵一苇之所如(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凌万顷之茫然(定语后置的标志)

惟江上之清风(的)

耳得之而为声(代词,它)

乎: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然”)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语气助词,用于句末,相当于“吗”) 相与枕藉乎舟中(介词,在,相当于“于”。)

于: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介词,在。)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被)

而:

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连词,表转折)

侣鱼虾而友糜鹿(连词,表并列)

耳得之而为声(连词,表顺承)

羽化而登仙/扣舷而歌之/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连词,表修饰)

3、词类活用:

白露横江(横:形容词作动词,笼罩)

横槊赋诗(横:形容词作动词,横执着)

正襟危坐(正:形容词作动词,整理)

下江陵(下:方位名词作动词,攻下)

西望夏口,东望武昌(西、东:方位名词作状语,向西,向东)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舞动;使„„哭泣)

侣鱼虾而友麋鹿(侣,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伴侣,以„„为朋友)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南:名词作状语,向南)

顺流而东也(东:名词作动词,向东进军)

4、其他重点字词解释

七月既望(农历每月十六) 清风徐来 (缓缓地) .

水波不兴 (起) 举酒属客(劝酒 ) ..

少焉 (不一会儿) 纵一苇之所如(任凭;往) ..

凌万顷之茫然(越过) .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浩荡渺远的样子;空;驾,乘) ..

遗世(遗弃尘世) 羽化(飞升成仙) 饮酒乐甚(极) 扣弦而歌之(敲) ..

溯流光 (逆水而上) 渺渺兮予怀(悠远的样子;心中的情思) ..

袅袅(婉转悠长) 不绝如缕(断) .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深;渊;寡妇) ..愀然(忧愁凄怆的样子) 正襟危坐(正) .

方其破荆州(当) 酾酒临江(斟酒;面对) ..

固一世之雄也(本来) 渺沧海之一粟(小米) ..

挟飞仙以遨游(持,带,这里为偕同) .

抱明月而长终(长久存在) 知不可乎骤得(突然) 托遗响于悲风(寄托;余音) .逝者如斯(这江水) 而未尝往也(不曾;流逝) ..

卒莫消长也(最终)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表假设,假如;从) ...

天地曾不能以一瞬(竟) 物与我皆无尽也(没有完,永久存在) .且夫天地之间(至于) 苟非吾之所有 (如果) .

目遇之而成色(景色) 吾与子之所共食(共同适用) .洗盏更酌(重新;斟酒) 杯盘狼藉(凌乱的样子) ..

5、特殊句式:

渺渺兮予怀 (主谓倒装句)

客有吹洞箫者 (定语后置)

游于赤壁之下/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状语后置)

凌万顷之茫然 (定语后置)

何为其然也?/而今安在哉?/而又何羡乎!(宾语前置)

寄(如)蜉蝣于天地,渺(如)沧海之一粟。 (省略句,省略谓语)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固一世之雄也(判断句)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被动句)

6、成语:

遗世独立、羽化登仙、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正襟危坐、 月明星稀、横槊赋诗、一世之雄、沧海一粟、逝者如斯、杯盘狼藉

小组活动模式

一. 品读第一自然段

1、作者开始游赤壁时,景色如何?这样的景致使泛舟者产生了怎样的心理感受?用原文回答。本段的感情色彩以什么为主?

景色:“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感受:“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感情色彩:本段的感情色彩以喜悦为主。

二. 品读第二自然段

1、歌词中的“美人”指代什么?歌词代表了主人怎样的情怀?

“美人”指所倾心的对象,代表一种理想的追求。它表现了作者在遭受贬谪之后,仍然坚持对理想执著追求的态度,和不甘沉沦的情怀。

2、作者是怎样描写箫声的?

作者借助夸张、想像,运用精细的刻画和生动的比喻,化抽象为具体,把洞箫那种悲咽低回、幽怨悲凉的哀音表现得十分形象真切。使人如闻其声,催人泪下。

3、第2段在全文的结构中起了怎样的作用?

转折过渡的作用。经过吟诗与吹箫的描写,使“泛舟”的快乐气氛向悲凉转化,引起下文。

三. 品读第三自然段

1、这一段作者运用了几组比较,请同学找出并分析其作用?

A 、将曹操与“吾与子”比较。

说明像曹操称雄一世,也逃不脱失败的命运,也只不过是过眼烟云,更何况我们命运不济,

仕途坎坷,只有“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泛舟喝酒罢了,还谈什么理想,谈什么建功立业?说明人生变幻无常,终将归于空虚。

B 、蜉蝣和“吾与子”作比较。

说明生命之短暂。

C 、“沧海之一粟”和“吾与子”作比较

说明人的渺小。

D 、“吾生之须臾”和“长江之无穷”作对比

说明人生短暂,如匆匆过客。

E 、想要像长江、明月、仙人一样长存而不可得。这是现实与理想的对比

说明想长生不老而不能,因此只能“托遗响于悲风”。

2、思考第3段“客”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慨?感情色彩如何?

“客”主要阐发了怀古伤时之情,表达了人生短促无常的感慨。感情色彩甚为悲伤。

四.品读第四和第五自然段

1、作者是如何从“变与不变”的角度来分析自己的人生感悟的?

从变的角度说,天地万物和人也是瞬息万变的:江水日夜不停地流,月从亏到盈不断地变化,人也有生老病死,所以天地万物和人无时无刻不在变化。

从不变的角度,我和天地万物都是永恒的:江水虽然日夜不停地流,“而未尝往也”,月从亏到盈不断地变化,“而卒莫消长也”,作为个体的人,生命虽然短促,但他参与了整个人类的生命活动,而作为整个人类,又同宇宙一样是永恒存在的。所以用不着羡慕长江的无穷和明月的永不增减,也用不着哀叹人生的短促。而应该保持平静超然的心态和乐观旷达的情怀。这种“物我一致”的观点说明了苏轼对生命的肯定和对生活的热爱。

2、作者又是如何从“取与不取”的角度论述人生感悟的?

天地万物,各有各的主宰,人对自然万物,不该取的不取,该取的就取。因此不必因“吾生之须臾”而“羡长江之无穷”。大自然是个无穷宝藏,可以作为人们的精神寄托,人要使无穷的自然万物为“吾生”所享用,从中得到乐趣。进一步表现了平静超然的心态和乐观旷达的情怀。

3、最后一段酒后一片狼藉“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的景象作结的作用? 呼应开头,如“舟中”呼应“泛舟”;“东方既白”呼应“月出于东山之上”使文章结构浑然一体。

结尾用“反衬”写法,用“杯盘狼藉”的杂乱来反衬内心世界的舒坦、宁静。

五、探究:本文多次写到主客问答,有人说 “客”的话其实也是苏轼自己心境的表达,你认同吗?如果认同,那么苏轼一贯的豪放风格与第三段中“悲”的感情是否矛盾?

文中“客”和“我”的对话是苏轼让从前的苏子和现在的苏子通过文章进行一场超时空的链接。客的回答,正是苏轼自己贬斥黄州后的苦闷和迷惘的写照。所以虽为客语,实际上“主”“客”为一体,反映了作者被贬黄州后思想中的消极面。

这种感情和豪放派风格是不矛盾的。一般人,在忧患于人生短暂和空虚时,很多人以喝酒、及时行乐自我解救。可是苏轼不是这样,欲求精神苦闷的真正解脱,只有求助于自身在哲学上的解脱。所以他虽然是借客之口表达自己的悲绪,但“醉翁之意不在酒”,苏轼并不是要宣扬这种悲观的论调,而是沿用赋家“抑客申主”的方法,力求阐明万物变与不变的道理,超脱于无益的悲观,表现出一种洒脱、豪迈的气度,使文章具有某些积极进取、达观超然的感情基调。因此文中的“悲”与豪放风格并不矛盾。


相关文章

  • [赤壁之战]教案
  • 一.教学目的: 1.懂得在赤壁之战中,东吴取胜的根本原因是知己知彼,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 2.理清课文的条理,学习作者按照一定的顺序分几步写清大战经过的方法. 3.培养学生初步掌握简单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学会用辩证的眼光看待历史事件. ...查看


  • 赤壁之战教学设计
  • 赤 壁 之 战 2 说曹操在大寨中, 与众将商议, 只等黄盖前来投降的消息.当日东南风起甚紧.[①这句话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程昱(yù) 入告曹操曰:"今日东南风起, 宜预提防."操笑曰: 3"冬至前后, ...查看


  • 赤壁赋__公开课教案
  • 尽天命而后知人事 --由<赤壁赋>看苏轼的人生境界 一.导入 林语堂对苏轼的有趣评价:"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一个瑜伽修行者„„" 苏轼到底是一个 ...查看


  • 赤壁怀古教案 1
  • 课题 教学 目标 教学 重点 教学 难点 <念奴娇·赤壁怀古> 课型 新授 课时 2 1.领略苏轼豪放雄迈的词风,体会词人丰富的思想感情和旷达的意境. 2.理解烘托映衬,虚实相济的写作特点 1.鉴赏怀古诗词写景.怀古.抒情的自然 ...查看


  • 三国鼎立是怎样形成的
  • 三国鼎立是怎样形成的?????? 2011-12-17 11:47很爱很爱qq111 | 分类:历史话题 | 浏览2195次 分享到: 2011-12-17 11:58 天天爱答题,20元话费等你拿~ 提问者采纳 208年,曹操统一北方后, ...查看


  • 后赤壁赋说课稿(粤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
  • 一  说教材 1  教材分析 <后赤壁赋>是一篇骈散结合的经典美文,它是<唐宋散文选读>中第四单元的一篇基本阅读篇目.如何更好地鉴赏这篇课文,即揣摩意境,感悟情感,探讨理趣,便成为本单元教学的一个重点.这篇赋句式相对 ...查看


  • 三国鼎立教案
  • <三国鼎立>教案 博山七中 刘超 课 题:鲁教版历史六年级上册第20课<三国鼎立> 探究目标: 一.知识目标: 1.官渡之战与统一北方的关系. 2.赤壁之战与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系. 3.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基本史实及 ...查看


  • 赤壁赋优秀说课稿及教案
  • 赤壁赋说课稿 一.导语: 欣赏了这段视频,您是否也感受到了美得享受和情理的熏陶呢?古代散文意境悠远.文字优美,以他独特的魅力,穿越时空,向我我们展示了美丽的场景和深刻的哲理.但是由于时空的距离,我们的学生"谈古色变".如 ...查看


  • 1.4赤壁赋教学设计
  • 学校:临清市实验高级中学 学科:语文 编写人:徐涛 审稿人:陈红艳 <赤壁赋>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苏轼的<赤壁赋>是一篇独具特色的"以文为赋"的上乘之作,它兼具南北朝骈赋和唐宋古文的双重特点,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