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文明史复习+考题~

欧洲文明史复习整理 题型:选择5题,共10分;填空5题,共10分;简答3

题,共30分;论述2题,共50分。

文艺复兴:考了论述题1

概述:文艺复兴是指13世纪末在意大利各城市兴起,以后扩展到西欧各国,于16世纪在欧洲盛行的一场思想文化运动,带来一段科学与艺术革命时期,揭开了近代欧洲历史的序幕,被认为是中古时代和近代的分界。代表欧洲社会由中世纪向近现代过渡的整个时期。

背景:资本主义萌芽最早出现于意大利,城市经济繁荣,为文艺复兴运动提供了可能。新兴资产阶级不断壮大,希望冲破教会神学的束缚,因为当时的天主教会统治压抑人的个性,阻碍科学和生产的发展。拜占廷帝国灭亡时,大批学者逃到意大利,带来大量古希腊罗马的古籍,为文艺复兴提供了文化基础。

思想观念:核心思想是人文主义,人文主义包含的是一种以人为本的理性思想,关注的主要是人和人性,包括人的尊严、人的价值、人的才能的展示,而不是神和信仰,社会价值趋向对于人的个性的关怀,注重强调维护人性尊严,提倡宽容,反对暴力,主张自由平等和自我价值体现。

个人主义是文艺复兴时期产生的一个概念,是人文主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基本内容。对个体的重视成为人文主义关心的一个焦点和核心。人文主义者希望通过“人本位”思想的提出与“神本位”思想对抗,以唤起人们对人的价值和尊严的认识。个人主义作为一种政治和社会哲学,强调的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自私自利,而是高度重视个人自由和个人意志,广泛强调自我支配和不受外来约束的个人。

(这样,个人主义实际上创立了一个能够和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相适应的道德观念。对个人主义思想的强调和弘扬增强了人内在信心和进取精神。同时还为人人平等的思想进一步的提出奠定了基础。)

人文主义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与现实生活的紧密结合,提出了比较系统的世俗主义,它主张通过对现世生活,而不是死后生活的强调,赋予人世间的生活以一种积极的意义。世俗主义反对把人生看成是痛苦的历程,认为人应该首先享受现世生活,然后再考虑身后的事,并把追求人间的幸福视为人之天性。(在世俗主义思想的影响下,中世纪流行的禁欲主义遭到抨击和遗弃。强调现世生活的充裕、美好是世俗主义的追求。世俗主义的出现还使得人们重新评估财富的价值。) 代表人物以及作品:早期文艺复兴有但丁(《神曲》)、彼得拉克(《歌集》)、薄伽丘(《十日谈》)、画家乔托(《圣母像》);全盛时期有米开朗基罗(《大卫》)、达芬奇(《蒙娜丽莎》)、拉斐尔(《雅典学派》)。(在欧洲各国的传播:法国是继意大利之后文艺复兴得到开展的地区。法兰西学院建立标志着法国文艺复兴运动的开始。傅丹是法国文艺复兴运动出现的人文主义著名法学家。他关于国家主权、专制君主的理论不仅指出了国家主权的原则,而且指出了统治者权限的内容。受意大利文艺复兴思想的影响,德国的文艺复兴运动自15世纪末逐步开展。德国人文主义者的先驱是伊拉斯摩斯,他所作的《愚人颂》是一部著名的反宗教蒙昧主义的讽刺作品。西班牙文艺复兴时期涌现出的最伟大文学家是塞万提斯,《堂吉诃德》是他的代表作,属于流浪汉小说范畴。文艺复兴的人文主义思想于14世纪就开始在英国初显,其标志之一是乔叟在文坛上的出现。莎士比亚是英国文艺复兴的巨匠,也是欧洲文艺复兴运动中涌现出的一位最伟大的巨人。他从人文

主义观点出发,对处于封建和资本主义交替历史时期的英国社会作了广泛而深刻的分析和描述,反映了人民的愿望和要求,在刻画人和人物精神风貌方面代表了人文主义思想。最具代表性的是其创作的悲剧,如《哈姆雷特》、《李尔王》、《奥瑟罗》、《麦克白》)

影响:(1)推动了西欧各国的宗教改革,打击了罗马教会的权威,冲破了神学的禁锢,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自然科学的发展营造了民主的学术空气,并提供唯物主义的认识方法。(2)大批希腊的古典著作和优秀思想得以进一步传播和发扬,鼓起了人们彻底摆脱传统观念而倡导理性思考的勇气,给近代自然科学的诞生提供了丰富的思想养料。 (3)推动了欧洲文化思想领域的繁荣,为欧洲资本主义社会产生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

北纬30度现象:

北纬30°线贯穿四大文明古国,是一条神秘而又奇特的纬线。在这条纬线附近有神秘的百慕大三角,著名的埃及金字塔,传说中沉没的大西洲,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等。北纬30°线是一条能引起人们极度关注的地带,存在着许多令人难解的神秘怪异现象。

自然:沿地球北纬30°线前行,既有许多奇妙的自然景观,又存在着许多令人难解的神秘、怪异现象,存在着许多地球文明信息。从地理布局大致看来,这里既是地球山脉的最高峰——珠穆朗玛峰的所在地,同时又是海底最深处——西太平洋的马里亚纳海沟的藏身之所。世界几大河流,比如埃及的尼罗河、伊拉克的幼发拉底河、中国的长江、美国的密西西比河,均是在这一纬度线入海。更加令人神秘难测的是,这条纬线贯穿世界上许多令人难解的著名的自然及文明之谜的所

在地。比如恰好建在精确的地球陆块中心的古埃及金字塔群,以及令人难解的狮身人面像之谜,神秘的北非撒哈拉沙漠达西里的“火神火种”壁画、死海、巴比伦的“空中花园”,传说中的大西洲沉没处,以及令人惊恐万状的“百慕大三角区”,让无数个世纪的人类叹为观止的远古玛雅文明遗址等。地球北纬30°线常常是飞机、轮船失事的地方,习惯上把这个区域叫做“死亡旋涡区”。除了令人惊恐的百慕大,还有日本本州西部、夏威夷到美国大陆之间的海域、地中海及葡萄牙海岸、阿富汗这5个异常区。除了北纬30°线,在地球南纬30°线上也同样有5个异常区。人们把这10个异常区在地球上一一标注以后,惊奇地发现它们在地球上几乎是等距离分布的,如果把这些异常区互相连接,整个地球就会被划成20多个等边三角形,每个区域都处在这些等边三角形的接合点上。这些暗藏危险的三角区域大都处在海洋水域,在海水运动上表现为一种大规模的旋涡。那里的海流、旋涡、气旋、风暴、海气,再加上磁暴的作用,都要比其他地区剧烈,而且这些大规模的海洋运动一直频繁交替出现,因此给人类带来特别巨大的灾难。

文明:生物考古学家认为,地球诞生至今的45亿年历史中,地球生物经历了5次大灭绝,生生死死,周而复始,最后一次大灭绝发生在6500万年之前。有人据此推断,20亿年前地球上存在过高级文明生物,但不幸毁灭于一场核大战或巨大的自然灾变。亿万年的沧海桑田几乎抹去了一切文明痕迹,仅留下极少遗物,成了现代人类的不解之谜。也有人认为,前一届高级文明的毁灭,是因为地球气候的周期性变化。或者因为地球磁场的周期性消失。太阳系运转到宇宙空间某个特定位置时,地球上将会周期性地出现不适应人类生存的气候。6500万年前恐龙的灭绝便是一个例证。地球的这种周期性气候变化会导致高级智慧生物的周期起源和进化。

文明冲突理论:“文明”一词源自近代欧洲,意指“有教养、开化”。又有人认为civilization来自拉丁文civitas(城邦)于是又有公民、市民的含义,即与资产阶级有关。最早使用该词的是启蒙思想家,与野蛮对应,指进步与发展的意思。 文明冲突理论由哈佛大学国际关系教授萨缪尔·亨廷顿提出,他的核心观点有:未来世界的国际冲突的根源将主要是文化的而不是意识形态的和经济的。文明冲突是未来世界和平的最大威胁,建立在文明基础上的世界秩序才是避免世界战争的最可靠的保证。全球政治格局正在以文化和文明为界限重新形成,并呈现出多种复杂趋势。文明冲突论的核心在于将文明看做国际关系重要的变量和国家事务中国家行为活动的基础。

文明之所以是后冷战时代国家冲突的核心原因:冷战后,世界冲突的基本根源不再是意识形态,而是文化方面的差异,主宰全球的将是“文明的冲突”。目前世界上有7种左右文明,即中华文明、日本文明、印度文明、伊斯兰文明、西方的基督教文明、东正教文明、拉美文明,还有可能存在的非洲文明。亨廷顿认为,中华文明(实际上指中国)和伊斯兰文明(主要指阿拉伯人和波斯人)同西方的基督教文明有很大的差异性,而未来世界的冲突将是由中华文明与西方文明间的冲突以及伊斯兰文明与西方文明间冲突引起的。

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对西方的国家关系理论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从一个新颖的视觉分析国家关系现状,但是其缺陷和不足从一开始就招致了许多学者的批评,正如相同文明之间不能避免战争一样,不同文明之间不一定必然存在着冲突,文明冲突论从理论到实践都存在严重的缺陷。

人类最早的文明是苏美尔文明,诞生于两河流域(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起始年代为公元前3500年-公元前3100年,使用楔形文字。两河流域文明的三个民族:苏美尔人—阿卡德人—阿摩利人(巴比伦人)。巴比伦人创造的《汉谟拉比法典》被认为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有条理的法律文集。巴比伦人后被波斯人所灭。巴比伦人修建了巴别通天塔,一般认为《圣经》中的通天塔就指该塔。 古埃及文明被认为是“尼罗河的馈赠”,古埃及人使用象形文字,在公元7世纪被阿拉伯人所灭。

3.两河流域文明(美索不达米亚文明)与埃及文明的异同:

异:1、在地理上,两河流域没有尼罗河那么富饶。(史书上称两河流域为“肥沃的新月地带”,称埃及是“尼罗河的赠礼”)。另外两河流域不是像尼罗河谷那样是块相对封闭的地区,该地区易遭侵略。

2、在政治上,它没有像埃及文明那样有较长时间相对稳定的发展,它的政治史曾有几次比较突然的中断。

3、宗教信仰与法律。古代两河流域和埃及的共同点是都有从多神教向一神教转化的趋势,但是侧重点仍然有所不同:两河流域基本上还是多神教,埃及是以一神教为特色。古埃及人特别关心来世。两河流域人们则似乎从未有过灵魂不朽之说。就法典来说,美索不达米亚的法律更为成型(汉莫拉比法典),而埃及却大多时间内以习惯法为主要法律。

4、在经济活动方面,两河流域的商业贸易更为活跃,因为两河流域本土缺乏木

材和矿藏,所需的矿石和木材须靠进口。

5..文学与艺术。在文字方面,埃及人创造了独特的象形文字,苏美尔人则创造了著名的楔形文字,它起源于象形字,后演变成音节符号和音素符号的集合体。在历法方面,苏美尔人发明了太阴历,而埃及则是太阳历。

相同点:都是在河流附近发展起来的,开始都是由奴隶城邦发展而来,都发展了自己独特的文字,在天文和历法,以及法律方面都有较为突出的贡献。 古希腊文明的城邦制选择题

概述:希腊的城邦是一个具有特殊含义的词汇,具有“公民团体”的意味,在众多情况下指独立行使“主权”的城市国家。

特征:城邦制的特征是小国寡民。希腊城邦制的实质是公民成为国家的主人,通过公民大会、议事会和担任公职直接参与国家的管理。在希腊各城邦中,最大的两个城邦斯巴达和雅典的发展道路最具代表性和独特性。他们的存在和影响使得古希腊的历史主要围绕它们展开。

古罗马的共和制填空题

概述:罗马共和制是古罗马在公元前509年到公元前27年之间的政体。

组成:罗马政体具体由执政官、公民大会和元老院三部分组成。在此基础上建立的罗马共和制形成了一种具有相互钳制又相互配合的制度,使得政体各组成部分实行相互监督制成为可能。两名执政官任期一年,坐象牙椅子,官服紫色镶边,拥有象征权威的“法西斯”。元老院为监督机构,规定执政官的权力范围,影响执政官的选任。执政官与元老院都是贵族。

特征:三权分立为其主要特征。

影响:这种结合了君主、议会、共和三种政体基本特点的体制为其称霸一方提供了保障。但也因为其存在着矛盾的隐患,例如:奴隶和奴隶主的矛盾,以及后来随着国土的扩大,征服者与被征服者的矛盾、保守派与改革派、元老派与骑士派的矛盾。而平民与贵族之间这一最基本的矛盾更是自始自终伴随着共和国,这也使其日后必然走上改革的道路。

东欧文明:拜占庭文明

拜占庭查士丁尼法典:

背景: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遭遇着前所未有的内忧外患,本已摇摇欲坠的帝国大厦,在强悍野蛮的日耳曼人的冲击之下终于灭亡了。西罗马覆灭后,东罗马帝国依然健在,而且相当繁庶,这主要得力于东罗马有利的地理环境。东罗马帝国的首都君士坦丁堡(旧称拜占庭)位于欧亚两洲交界处,扼黑海咽喉,海上贸易发达,经济发展十分迅速。特别是公元6世纪查士丁尼在位之时,国势日盛。在这种情况下,查士丁尼才有机会来制定一部伟大的传世法典。

概述:《民法大全》(Corpus Juris Civilis),又称《查士丁尼法典》或《国法大全》,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一世下令编纂的一部汇编式法典,是罗马法的集大成者。该法典由四部分组成,分别为法典,学说汇纂,法学阶梯以及新律。最后完成于公元530年左右。法典内容为东罗马帝国时期的皇帝敕令,以及权威的法学

家对于法律的解释,还有给法律学生当作法学的入门教材等。在整个编纂工程完成之后,任何对于《民法大全》的评论或者其他立法都被禁止。该法奠定了后世法学尤其是大陆法系民法典的基础,是法学研究者研究民法学不可或缺的重要文献资料之一。

影响:《查士丁尼法典》是世界上第一部完备的奴隶制成文法,它系统地搜集和整理了自罗马共和时期至查士丁尼为止所有的法律和法学著作,卷帙浩繁,内容丰富。它标志着罗马法本身已发展到极其发达、完备阶段,对以后欧洲各国的法学和法律的发展有着较大的影响。另外,法典的内容和立法技术远比其他奴隶制法更为详尽。它所确定的概念和原则具有措词严格、确切和结论明晰的特点,尤其是它所提出的自由民在“私法”范围内的形式上平等、契约以当事人同意为生效的主要条件和财产无限制私有等重要原则,为后世法律奠定了基础。 破坏偶像运动

大致情况:基督教与伊斯兰教都与犹太教有渊源,犹太教的摩西十诫是它们的核心与灵魂,“十诫”禁止制作与崇拜偶像。但是随着基督教的发展,圣像圣物崇拜渐成风气,与异教徒的偶像崇拜相似,这引起许多教会人士的不满,发生过许多反对圣像崇拜的事件,而同时兴起的伊斯兰教也要求穆斯林放弃偶像崇拜。运动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时期,利奥三世颁布《禁止崇拜偶像法律》。其子君士坦丁五世对崇拜圣像者实行迫害。君士坦丁六世对参加废除圣像崇拜者进行迫害。第二阶段时期,利奥五世支持毁坏圣像崇拜,而到842年时,又认可圣像崇拜,实行宗教安抚,运动结束。

原因:在经济上,教会拥有的强大经济实力,教会的财富要多于世俗皇帝的财富,

世俗国王的经济与人口缺乏压力。在政治上,皇权与教权存在冲突,皇帝维护至尊皇权,而教会势力也在发展。在宗教上,破坏圣像者认为,《圣经》明确反对偶像崇拜,对宗教偶像的崇拜会使得其他宗教信徒难以与基督徒接近。 欧洲中世纪:

经济:中世纪欧洲经济体系具体说是属于庄园经济,而庄园是自然经济的一种. 特点就是:封建主拥有庄园,在庄园中使用农奴,雇佣自由农民进行农业劳动。奴耕种,成为农奴的份地。农奴由此丧失自由,并要向领主交纳赋税和提供各种服务。庄园的耕作采取最多的是三圃制.庄园的经济是自给自足的经济。

政治:西欧封建制度是中古欧洲历史的一项核心内容,而西欧封建制度的核心内容是西欧封建等级制度。在整个中古时期,罗马天主教在经济上占据当时西欧土地的三分之一,政治上与世俗王权分庭抗礼,在思想文化方面形成一元垄断,可谓是处于一种万流归宗的地位。

宗教理论:“双剑说”:上帝把象征最高宗教权力的剑交给教皇,把象征最高世俗权力的剑交给皇帝。交给教皇的宗教权力的剑供他使用,世俗权力的剑为他所用,表明教权应领导俗权。

“日月说”:教皇权力与皇帝权力的关系好比太阳与月亮之间的关系。教皇权力是太阳,皇帝权力是月亮。月亮的光来自太阳,表明皇帝的权力来自教皇,王权应受制于教权。

修道院(欧洲基督教文明)

现象:教皇被看作上帝在人间的代表。国王要教皇加冕,教皇主持各种圣礼和布道。在教会中还有另外一部分教士就是修道士和修女,他们共同生活在修道院中,在院内隐修,受到院规的严格约束。隐修制源于东方,部分基督教徒认为实现基督教最完美的生活应该通过脱离尘世而达到,苦行独处、潜心祈祷、自我节制是最好的途径。一些隐士开始独立生活,后来具有相同倾向的这些信徒集合到同一个宗教团体中,过集体的隐修生活,于是出现了修道院。

在公元五世纪的时候,修道院在帝国的任何地方都大量的出现,有一些是独立的,一些是隐士式的,一些是小团体的。在修道院的发展过程中,伯纳德(圣本笃) 开创了西方教会正规修道院运动。

圣·本笃出身于意大利贵族家庭,由于厌恶了尘世的腐败而离开罗马到山区隐居。他逐渐在部分信徒中树立了威望,许多人被他的人格所吸引,于是他在529年转往卡西诺山(Monte Cassino),并在山上建立了一座规模宏大的修道院,后来该修道院成为中世纪基督教文明最重要的中心之一。

修道院后来通过信徒的捐赠以及修士入会带来的财产变得十分富有,修道院也出现了一些追求物质享受和奢华生活的现象,于是一些修会领导了若干次。其中经历了克吕尼派(Cluny)、西斯妥西安派(Cistercian)、法兰西斯派(即圣方济各派 St.Francis)和多米尼克派(又译多明我会,Dominicans)等变迁。

克吕尼派秉承本笃派的基本精神,但放宽了对体力劳动的要求。11世纪末,西斯妥西安派以反对奢华为宗旨而崛起。他们矢志于劳动和俭朴,决心恢复体力劳动的尊严,到偏远之地垦荒种地,自食其力。而后出现的法兰西斯派和多米尼克派则不再满足于在修道院隐修,要求多到民众去传教布道,许多人粗布长袍,赤

足而行,到处布道,救济穷人。

梵蒂冈的形成:简答题3.梵蒂冈的形成有着复杂的历史轨迹。早在公元2世纪时,罗马城的主教因地处帝国首都,政治、经济势力最大,便想当头。随着其势力一步一步扩大,终于自封为“教皇”。公元751年,教皇组织教会支持本是法兰克王国大臣的丕平篡夺了王位。为报答教皇的帮助,5年后,丕平把他夺到的意大利中部一部分土地,包括罗马周围地区,送给罗马教皇,史称丕平献土,从此开始有了教皇国。此后疆域屡有变迁,国家数次亡兴。1870年,意大利统一过程中,国王收复了教皇的领地,剥夺了教皇的世俗权力,逼教皇退居到梵蒂冈,而教皇则拒不承认,双双进行了长达半个世纪的僵持。直到1929年2月11日,为了取得教会支持,墨索里尼同教皇达成协议,承认梵蒂冈为属于教皇的主权国家,称为梵蒂冈城国。从此开始,形成了梵蒂冈的现状。

封君封臣制:从理论上来看,封君对土地拥有所有权,而封臣只有使用权,而且在死后必须归还。但现实与之大相径庭,封君很少能够真正收回土地,因为多层分封的关系,使得封臣封君之间彼此关系错综关联,而且土地零散,如果封君要收回土地则容易形成战争关系。所以,封土实际上变为可以继承、可转让、可买卖的私人财产。

而在中世纪,封君封臣的关系一旦形成,双方就形成了义务关系,因此,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中世纪“封建制”。

百年翻译运动:

,中世纪阿拉伯帝国开展翻译介绍古希腊和东方科学文化典籍的大规模、有组织的学术活动。从8世纪中叶起,阿拔斯王朝哈里发实施博采诸家、兼容并蓄的文

化政策,大力倡导和赞助将古希腊、罗马、波斯、印度等国的学术典籍译为阿拉伯语,吸取先进文化遗产。翻译活动初始自伍麦叶王朝,哈里发哈立德和阿卜杜·阿齐兹命令宫廷学者将一些希腊语和科普特语的炼金术、占星术和医学书籍译成阿拉伯语。翻译运动的鼎盛时期在阿拔斯王朝。当时翻译活动的特点是以零散的个人译述为主,缺乏统一的规划和领导。

背景:阿拉伯文化源远流长,时间可追溯至公元前数世纪的中古时期,空间上跨越了亚、非、欧三大洲,内容涵盖语言、文学、星象学、宗教学、哲学、历史、艺术、政治学、法律、数学、医学、天文、自然科学等各门学问。我们所说的阿拉伯文化,论其实际内涵就是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它由三个部分组成或者说是由三种文化源流汇合而成:1.伊斯兰教产生以前阿拉伯半岛上的阿拉伯人所固有的文化(中古期-公元7世纪)。2.伊斯兰教文化,可以说它是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主体,自公元7世纪中期伊斯兰教产生至今,在阿拉伯文化的各个领域,尤其是语言学、哲学、文学、艺术、宗教学、政治学、法学方面都受到伊斯兰教的深远影响。伊斯兰教文化包括《古兰经》经注学,圣训教义,教法学等。3.由穆罕默德逝世后的四大哈里发执政时期至阿拉伯帝国的形成期间,阿拉伯人的铁骑所到之处正是人类文化的先驱所在。

希腊文化的特点简答题2

一:人本主义。古希腊文学在描写人对现世价值的追寻、人与命运的矛盾和抗争中展示了人性的活泼与美丽,表现了人类童年时期的自由、乐观与浪漫。

二:哲学精神:古希腊文化中的哲学是古希腊哲人对生活的智慧,在希腊人看来,哲学和科学是同一个范畴。

三:希腊神话:

与世界上其他民族一样,希腊人最初是以神话来理解和反映他们周围的世界的,他们构造的神话在各民族的神话中最为完整和系统。希腊神话所表现的世界观有以下的特征。

第一,自然力和社会活动的人格化。

第二,神人同形同性。比如说大家比较熟悉的“断臂的维纳斯”,实际上,“维纳斯”是一个罗马神的名字,她在希腊神话中的原名叫“阿佛洛狄忒”。 第三,迷狂的宗教精神。

第四,生成演化的世界图式。 希腊神话毋庸置疑的是希腊文化的一大特点

四.生命力长久 五.有东方色彩 六.较强的命运观:

欧洲文明史复习整理 题型:选择5题,共10分;填空5题,共10分;简答3

题,共30分;论述2题,共50分。

文艺复兴:考了论述题1

概述:文艺复兴是指13世纪末在意大利各城市兴起,以后扩展到西欧各国,于16世纪在欧洲盛行的一场思想文化运动,带来一段科学与艺术革命时期,揭开了近代欧洲历史的序幕,被认为是中古时代和近代的分界。代表欧洲社会由中世纪向近现代过渡的整个时期。

背景:资本主义萌芽最早出现于意大利,城市经济繁荣,为文艺复兴运动提供了可能。新兴资产阶级不断壮大,希望冲破教会神学的束缚,因为当时的天主教会统治压抑人的个性,阻碍科学和生产的发展。拜占廷帝国灭亡时,大批学者逃到意大利,带来大量古希腊罗马的古籍,为文艺复兴提供了文化基础。

思想观念:核心思想是人文主义,人文主义包含的是一种以人为本的理性思想,关注的主要是人和人性,包括人的尊严、人的价值、人的才能的展示,而不是神和信仰,社会价值趋向对于人的个性的关怀,注重强调维护人性尊严,提倡宽容,反对暴力,主张自由平等和自我价值体现。

个人主义是文艺复兴时期产生的一个概念,是人文主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基本内容。对个体的重视成为人文主义关心的一个焦点和核心。人文主义者希望通过“人本位”思想的提出与“神本位”思想对抗,以唤起人们对人的价值和尊严的认识。个人主义作为一种政治和社会哲学,强调的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自私自利,而是高度重视个人自由和个人意志,广泛强调自我支配和不受外来约束的个人。

(这样,个人主义实际上创立了一个能够和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相适应的道德观念。对个人主义思想的强调和弘扬增强了人内在信心和进取精神。同时还为人人平等的思想进一步的提出奠定了基础。)

人文主义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与现实生活的紧密结合,提出了比较系统的世俗主义,它主张通过对现世生活,而不是死后生活的强调,赋予人世间的生活以一种积极的意义。世俗主义反对把人生看成是痛苦的历程,认为人应该首先享受现世生活,然后再考虑身后的事,并把追求人间的幸福视为人之天性。(在世俗主义思想的影响下,中世纪流行的禁欲主义遭到抨击和遗弃。强调现世生活的充裕、美好是世俗主义的追求。世俗主义的出现还使得人们重新评估财富的价值。) 代表人物以及作品:早期文艺复兴有但丁(《神曲》)、彼得拉克(《歌集》)、薄伽丘(《十日谈》)、画家乔托(《圣母像》);全盛时期有米开朗基罗(《大卫》)、达芬奇(《蒙娜丽莎》)、拉斐尔(《雅典学派》)。(在欧洲各国的传播:法国是继意大利之后文艺复兴得到开展的地区。法兰西学院建立标志着法国文艺复兴运动的开始。傅丹是法国文艺复兴运动出现的人文主义著名法学家。他关于国家主权、专制君主的理论不仅指出了国家主权的原则,而且指出了统治者权限的内容。受意大利文艺复兴思想的影响,德国的文艺复兴运动自15世纪末逐步开展。德国人文主义者的先驱是伊拉斯摩斯,他所作的《愚人颂》是一部著名的反宗教蒙昧主义的讽刺作品。西班牙文艺复兴时期涌现出的最伟大文学家是塞万提斯,《堂吉诃德》是他的代表作,属于流浪汉小说范畴。文艺复兴的人文主义思想于14世纪就开始在英国初显,其标志之一是乔叟在文坛上的出现。莎士比亚是英国文艺复兴的巨匠,也是欧洲文艺复兴运动中涌现出的一位最伟大的巨人。他从人文

主义观点出发,对处于封建和资本主义交替历史时期的英国社会作了广泛而深刻的分析和描述,反映了人民的愿望和要求,在刻画人和人物精神风貌方面代表了人文主义思想。最具代表性的是其创作的悲剧,如《哈姆雷特》、《李尔王》、《奥瑟罗》、《麦克白》)

影响:(1)推动了西欧各国的宗教改革,打击了罗马教会的权威,冲破了神学的禁锢,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自然科学的发展营造了民主的学术空气,并提供唯物主义的认识方法。(2)大批希腊的古典著作和优秀思想得以进一步传播和发扬,鼓起了人们彻底摆脱传统观念而倡导理性思考的勇气,给近代自然科学的诞生提供了丰富的思想养料。 (3)推动了欧洲文化思想领域的繁荣,为欧洲资本主义社会产生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

北纬30度现象:

北纬30°线贯穿四大文明古国,是一条神秘而又奇特的纬线。在这条纬线附近有神秘的百慕大三角,著名的埃及金字塔,传说中沉没的大西洲,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等。北纬30°线是一条能引起人们极度关注的地带,存在着许多令人难解的神秘怪异现象。

自然:沿地球北纬30°线前行,既有许多奇妙的自然景观,又存在着许多令人难解的神秘、怪异现象,存在着许多地球文明信息。从地理布局大致看来,这里既是地球山脉的最高峰——珠穆朗玛峰的所在地,同时又是海底最深处——西太平洋的马里亚纳海沟的藏身之所。世界几大河流,比如埃及的尼罗河、伊拉克的幼发拉底河、中国的长江、美国的密西西比河,均是在这一纬度线入海。更加令人神秘难测的是,这条纬线贯穿世界上许多令人难解的著名的自然及文明之谜的所

在地。比如恰好建在精确的地球陆块中心的古埃及金字塔群,以及令人难解的狮身人面像之谜,神秘的北非撒哈拉沙漠达西里的“火神火种”壁画、死海、巴比伦的“空中花园”,传说中的大西洲沉没处,以及令人惊恐万状的“百慕大三角区”,让无数个世纪的人类叹为观止的远古玛雅文明遗址等。地球北纬30°线常常是飞机、轮船失事的地方,习惯上把这个区域叫做“死亡旋涡区”。除了令人惊恐的百慕大,还有日本本州西部、夏威夷到美国大陆之间的海域、地中海及葡萄牙海岸、阿富汗这5个异常区。除了北纬30°线,在地球南纬30°线上也同样有5个异常区。人们把这10个异常区在地球上一一标注以后,惊奇地发现它们在地球上几乎是等距离分布的,如果把这些异常区互相连接,整个地球就会被划成20多个等边三角形,每个区域都处在这些等边三角形的接合点上。这些暗藏危险的三角区域大都处在海洋水域,在海水运动上表现为一种大规模的旋涡。那里的海流、旋涡、气旋、风暴、海气,再加上磁暴的作用,都要比其他地区剧烈,而且这些大规模的海洋运动一直频繁交替出现,因此给人类带来特别巨大的灾难。

文明:生物考古学家认为,地球诞生至今的45亿年历史中,地球生物经历了5次大灭绝,生生死死,周而复始,最后一次大灭绝发生在6500万年之前。有人据此推断,20亿年前地球上存在过高级文明生物,但不幸毁灭于一场核大战或巨大的自然灾变。亿万年的沧海桑田几乎抹去了一切文明痕迹,仅留下极少遗物,成了现代人类的不解之谜。也有人认为,前一届高级文明的毁灭,是因为地球气候的周期性变化。或者因为地球磁场的周期性消失。太阳系运转到宇宙空间某个特定位置时,地球上将会周期性地出现不适应人类生存的气候。6500万年前恐龙的灭绝便是一个例证。地球的这种周期性气候变化会导致高级智慧生物的周期起源和进化。

文明冲突理论:“文明”一词源自近代欧洲,意指“有教养、开化”。又有人认为civilization来自拉丁文civitas(城邦)于是又有公民、市民的含义,即与资产阶级有关。最早使用该词的是启蒙思想家,与野蛮对应,指进步与发展的意思。 文明冲突理论由哈佛大学国际关系教授萨缪尔·亨廷顿提出,他的核心观点有:未来世界的国际冲突的根源将主要是文化的而不是意识形态的和经济的。文明冲突是未来世界和平的最大威胁,建立在文明基础上的世界秩序才是避免世界战争的最可靠的保证。全球政治格局正在以文化和文明为界限重新形成,并呈现出多种复杂趋势。文明冲突论的核心在于将文明看做国际关系重要的变量和国家事务中国家行为活动的基础。

文明之所以是后冷战时代国家冲突的核心原因:冷战后,世界冲突的基本根源不再是意识形态,而是文化方面的差异,主宰全球的将是“文明的冲突”。目前世界上有7种左右文明,即中华文明、日本文明、印度文明、伊斯兰文明、西方的基督教文明、东正教文明、拉美文明,还有可能存在的非洲文明。亨廷顿认为,中华文明(实际上指中国)和伊斯兰文明(主要指阿拉伯人和波斯人)同西方的基督教文明有很大的差异性,而未来世界的冲突将是由中华文明与西方文明间的冲突以及伊斯兰文明与西方文明间冲突引起的。

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对西方的国家关系理论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从一个新颖的视觉分析国家关系现状,但是其缺陷和不足从一开始就招致了许多学者的批评,正如相同文明之间不能避免战争一样,不同文明之间不一定必然存在着冲突,文明冲突论从理论到实践都存在严重的缺陷。

人类最早的文明是苏美尔文明,诞生于两河流域(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起始年代为公元前3500年-公元前3100年,使用楔形文字。两河流域文明的三个民族:苏美尔人—阿卡德人—阿摩利人(巴比伦人)。巴比伦人创造的《汉谟拉比法典》被认为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有条理的法律文集。巴比伦人后被波斯人所灭。巴比伦人修建了巴别通天塔,一般认为《圣经》中的通天塔就指该塔。 古埃及文明被认为是“尼罗河的馈赠”,古埃及人使用象形文字,在公元7世纪被阿拉伯人所灭。

3.两河流域文明(美索不达米亚文明)与埃及文明的异同:

异:1、在地理上,两河流域没有尼罗河那么富饶。(史书上称两河流域为“肥沃的新月地带”,称埃及是“尼罗河的赠礼”)。另外两河流域不是像尼罗河谷那样是块相对封闭的地区,该地区易遭侵略。

2、在政治上,它没有像埃及文明那样有较长时间相对稳定的发展,它的政治史曾有几次比较突然的中断。

3、宗教信仰与法律。古代两河流域和埃及的共同点是都有从多神教向一神教转化的趋势,但是侧重点仍然有所不同:两河流域基本上还是多神教,埃及是以一神教为特色。古埃及人特别关心来世。两河流域人们则似乎从未有过灵魂不朽之说。就法典来说,美索不达米亚的法律更为成型(汉莫拉比法典),而埃及却大多时间内以习惯法为主要法律。

4、在经济活动方面,两河流域的商业贸易更为活跃,因为两河流域本土缺乏木

材和矿藏,所需的矿石和木材须靠进口。

5..文学与艺术。在文字方面,埃及人创造了独特的象形文字,苏美尔人则创造了著名的楔形文字,它起源于象形字,后演变成音节符号和音素符号的集合体。在历法方面,苏美尔人发明了太阴历,而埃及则是太阳历。

相同点:都是在河流附近发展起来的,开始都是由奴隶城邦发展而来,都发展了自己独特的文字,在天文和历法,以及法律方面都有较为突出的贡献。 古希腊文明的城邦制选择题

概述:希腊的城邦是一个具有特殊含义的词汇,具有“公民团体”的意味,在众多情况下指独立行使“主权”的城市国家。

特征:城邦制的特征是小国寡民。希腊城邦制的实质是公民成为国家的主人,通过公民大会、议事会和担任公职直接参与国家的管理。在希腊各城邦中,最大的两个城邦斯巴达和雅典的发展道路最具代表性和独特性。他们的存在和影响使得古希腊的历史主要围绕它们展开。

古罗马的共和制填空题

概述:罗马共和制是古罗马在公元前509年到公元前27年之间的政体。

组成:罗马政体具体由执政官、公民大会和元老院三部分组成。在此基础上建立的罗马共和制形成了一种具有相互钳制又相互配合的制度,使得政体各组成部分实行相互监督制成为可能。两名执政官任期一年,坐象牙椅子,官服紫色镶边,拥有象征权威的“法西斯”。元老院为监督机构,规定执政官的权力范围,影响执政官的选任。执政官与元老院都是贵族。

特征:三权分立为其主要特征。

影响:这种结合了君主、议会、共和三种政体基本特点的体制为其称霸一方提供了保障。但也因为其存在着矛盾的隐患,例如:奴隶和奴隶主的矛盾,以及后来随着国土的扩大,征服者与被征服者的矛盾、保守派与改革派、元老派与骑士派的矛盾。而平民与贵族之间这一最基本的矛盾更是自始自终伴随着共和国,这也使其日后必然走上改革的道路。

东欧文明:拜占庭文明

拜占庭查士丁尼法典:

背景: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遭遇着前所未有的内忧外患,本已摇摇欲坠的帝国大厦,在强悍野蛮的日耳曼人的冲击之下终于灭亡了。西罗马覆灭后,东罗马帝国依然健在,而且相当繁庶,这主要得力于东罗马有利的地理环境。东罗马帝国的首都君士坦丁堡(旧称拜占庭)位于欧亚两洲交界处,扼黑海咽喉,海上贸易发达,经济发展十分迅速。特别是公元6世纪查士丁尼在位之时,国势日盛。在这种情况下,查士丁尼才有机会来制定一部伟大的传世法典。

概述:《民法大全》(Corpus Juris Civilis),又称《查士丁尼法典》或《国法大全》,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一世下令编纂的一部汇编式法典,是罗马法的集大成者。该法典由四部分组成,分别为法典,学说汇纂,法学阶梯以及新律。最后完成于公元530年左右。法典内容为东罗马帝国时期的皇帝敕令,以及权威的法学

家对于法律的解释,还有给法律学生当作法学的入门教材等。在整个编纂工程完成之后,任何对于《民法大全》的评论或者其他立法都被禁止。该法奠定了后世法学尤其是大陆法系民法典的基础,是法学研究者研究民法学不可或缺的重要文献资料之一。

影响:《查士丁尼法典》是世界上第一部完备的奴隶制成文法,它系统地搜集和整理了自罗马共和时期至查士丁尼为止所有的法律和法学著作,卷帙浩繁,内容丰富。它标志着罗马法本身已发展到极其发达、完备阶段,对以后欧洲各国的法学和法律的发展有着较大的影响。另外,法典的内容和立法技术远比其他奴隶制法更为详尽。它所确定的概念和原则具有措词严格、确切和结论明晰的特点,尤其是它所提出的自由民在“私法”范围内的形式上平等、契约以当事人同意为生效的主要条件和财产无限制私有等重要原则,为后世法律奠定了基础。 破坏偶像运动

大致情况:基督教与伊斯兰教都与犹太教有渊源,犹太教的摩西十诫是它们的核心与灵魂,“十诫”禁止制作与崇拜偶像。但是随着基督教的发展,圣像圣物崇拜渐成风气,与异教徒的偶像崇拜相似,这引起许多教会人士的不满,发生过许多反对圣像崇拜的事件,而同时兴起的伊斯兰教也要求穆斯林放弃偶像崇拜。运动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时期,利奥三世颁布《禁止崇拜偶像法律》。其子君士坦丁五世对崇拜圣像者实行迫害。君士坦丁六世对参加废除圣像崇拜者进行迫害。第二阶段时期,利奥五世支持毁坏圣像崇拜,而到842年时,又认可圣像崇拜,实行宗教安抚,运动结束。

原因:在经济上,教会拥有的强大经济实力,教会的财富要多于世俗皇帝的财富,

世俗国王的经济与人口缺乏压力。在政治上,皇权与教权存在冲突,皇帝维护至尊皇权,而教会势力也在发展。在宗教上,破坏圣像者认为,《圣经》明确反对偶像崇拜,对宗教偶像的崇拜会使得其他宗教信徒难以与基督徒接近。 欧洲中世纪:

经济:中世纪欧洲经济体系具体说是属于庄园经济,而庄园是自然经济的一种. 特点就是:封建主拥有庄园,在庄园中使用农奴,雇佣自由农民进行农业劳动。奴耕种,成为农奴的份地。农奴由此丧失自由,并要向领主交纳赋税和提供各种服务。庄园的耕作采取最多的是三圃制.庄园的经济是自给自足的经济。

政治:西欧封建制度是中古欧洲历史的一项核心内容,而西欧封建制度的核心内容是西欧封建等级制度。在整个中古时期,罗马天主教在经济上占据当时西欧土地的三分之一,政治上与世俗王权分庭抗礼,在思想文化方面形成一元垄断,可谓是处于一种万流归宗的地位。

宗教理论:“双剑说”:上帝把象征最高宗教权力的剑交给教皇,把象征最高世俗权力的剑交给皇帝。交给教皇的宗教权力的剑供他使用,世俗权力的剑为他所用,表明教权应领导俗权。

“日月说”:教皇权力与皇帝权力的关系好比太阳与月亮之间的关系。教皇权力是太阳,皇帝权力是月亮。月亮的光来自太阳,表明皇帝的权力来自教皇,王权应受制于教权。

修道院(欧洲基督教文明)

现象:教皇被看作上帝在人间的代表。国王要教皇加冕,教皇主持各种圣礼和布道。在教会中还有另外一部分教士就是修道士和修女,他们共同生活在修道院中,在院内隐修,受到院规的严格约束。隐修制源于东方,部分基督教徒认为实现基督教最完美的生活应该通过脱离尘世而达到,苦行独处、潜心祈祷、自我节制是最好的途径。一些隐士开始独立生活,后来具有相同倾向的这些信徒集合到同一个宗教团体中,过集体的隐修生活,于是出现了修道院。

在公元五世纪的时候,修道院在帝国的任何地方都大量的出现,有一些是独立的,一些是隐士式的,一些是小团体的。在修道院的发展过程中,伯纳德(圣本笃) 开创了西方教会正规修道院运动。

圣·本笃出身于意大利贵族家庭,由于厌恶了尘世的腐败而离开罗马到山区隐居。他逐渐在部分信徒中树立了威望,许多人被他的人格所吸引,于是他在529年转往卡西诺山(Monte Cassino),并在山上建立了一座规模宏大的修道院,后来该修道院成为中世纪基督教文明最重要的中心之一。

修道院后来通过信徒的捐赠以及修士入会带来的财产变得十分富有,修道院也出现了一些追求物质享受和奢华生活的现象,于是一些修会领导了若干次。其中经历了克吕尼派(Cluny)、西斯妥西安派(Cistercian)、法兰西斯派(即圣方济各派 St.Francis)和多米尼克派(又译多明我会,Dominicans)等变迁。

克吕尼派秉承本笃派的基本精神,但放宽了对体力劳动的要求。11世纪末,西斯妥西安派以反对奢华为宗旨而崛起。他们矢志于劳动和俭朴,决心恢复体力劳动的尊严,到偏远之地垦荒种地,自食其力。而后出现的法兰西斯派和多米尼克派则不再满足于在修道院隐修,要求多到民众去传教布道,许多人粗布长袍,赤

足而行,到处布道,救济穷人。

梵蒂冈的形成:简答题3.梵蒂冈的形成有着复杂的历史轨迹。早在公元2世纪时,罗马城的主教因地处帝国首都,政治、经济势力最大,便想当头。随着其势力一步一步扩大,终于自封为“教皇”。公元751年,教皇组织教会支持本是法兰克王国大臣的丕平篡夺了王位。为报答教皇的帮助,5年后,丕平把他夺到的意大利中部一部分土地,包括罗马周围地区,送给罗马教皇,史称丕平献土,从此开始有了教皇国。此后疆域屡有变迁,国家数次亡兴。1870年,意大利统一过程中,国王收复了教皇的领地,剥夺了教皇的世俗权力,逼教皇退居到梵蒂冈,而教皇则拒不承认,双双进行了长达半个世纪的僵持。直到1929年2月11日,为了取得教会支持,墨索里尼同教皇达成协议,承认梵蒂冈为属于教皇的主权国家,称为梵蒂冈城国。从此开始,形成了梵蒂冈的现状。

封君封臣制:从理论上来看,封君对土地拥有所有权,而封臣只有使用权,而且在死后必须归还。但现实与之大相径庭,封君很少能够真正收回土地,因为多层分封的关系,使得封臣封君之间彼此关系错综关联,而且土地零散,如果封君要收回土地则容易形成战争关系。所以,封土实际上变为可以继承、可转让、可买卖的私人财产。

而在中世纪,封君封臣的关系一旦形成,双方就形成了义务关系,因此,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中世纪“封建制”。

百年翻译运动:

,中世纪阿拉伯帝国开展翻译介绍古希腊和东方科学文化典籍的大规模、有组织的学术活动。从8世纪中叶起,阿拔斯王朝哈里发实施博采诸家、兼容并蓄的文

化政策,大力倡导和赞助将古希腊、罗马、波斯、印度等国的学术典籍译为阿拉伯语,吸取先进文化遗产。翻译活动初始自伍麦叶王朝,哈里发哈立德和阿卜杜·阿齐兹命令宫廷学者将一些希腊语和科普特语的炼金术、占星术和医学书籍译成阿拉伯语。翻译运动的鼎盛时期在阿拔斯王朝。当时翻译活动的特点是以零散的个人译述为主,缺乏统一的规划和领导。

背景:阿拉伯文化源远流长,时间可追溯至公元前数世纪的中古时期,空间上跨越了亚、非、欧三大洲,内容涵盖语言、文学、星象学、宗教学、哲学、历史、艺术、政治学、法律、数学、医学、天文、自然科学等各门学问。我们所说的阿拉伯文化,论其实际内涵就是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它由三个部分组成或者说是由三种文化源流汇合而成:1.伊斯兰教产生以前阿拉伯半岛上的阿拉伯人所固有的文化(中古期-公元7世纪)。2.伊斯兰教文化,可以说它是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主体,自公元7世纪中期伊斯兰教产生至今,在阿拉伯文化的各个领域,尤其是语言学、哲学、文学、艺术、宗教学、政治学、法学方面都受到伊斯兰教的深远影响。伊斯兰教文化包括《古兰经》经注学,圣训教义,教法学等。3.由穆罕默德逝世后的四大哈里发执政时期至阿拉伯帝国的形成期间,阿拉伯人的铁骑所到之处正是人类文化的先驱所在。

希腊文化的特点简答题2

一:人本主义。古希腊文学在描写人对现世价值的追寻、人与命运的矛盾和抗争中展示了人性的活泼与美丽,表现了人类童年时期的自由、乐观与浪漫。

二:哲学精神:古希腊文化中的哲学是古希腊哲人对生活的智慧,在希腊人看来,哲学和科学是同一个范畴。

三:希腊神话:

与世界上其他民族一样,希腊人最初是以神话来理解和反映他们周围的世界的,他们构造的神话在各民族的神话中最为完整和系统。希腊神话所表现的世界观有以下的特征。

第一,自然力和社会活动的人格化。

第二,神人同形同性。比如说大家比较熟悉的“断臂的维纳斯”,实际上,“维纳斯”是一个罗马神的名字,她在希腊神话中的原名叫“阿佛洛狄忒”。 第三,迷狂的宗教精神。

第四,生成演化的世界图式。 希腊神话毋庸置疑的是希腊文化的一大特点

四.生命力长久 五.有东方色彩 六.较强的命运观:


相关文章

  • 国际关系.国际政治专业[国际关系史]复习题
  • 名词解释: 东亚封贡体系 穆斯林世界 欧洲秩序 尼德兰革命 简答题: 1.概述1500年前后的世界形势. 2.简述西欧的兴起. 思考题: 现代国际关系为何会从欧洲产生?它对国际关系史演进产生了哪些影响? 第二章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 名词解释: ...查看


  • 第29课 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 教案之一
  • 教学目标 需要掌握的知识: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原因,欧洲的城市建设和社会发展.欧洲日常生活的变化,亚非拉美地区的社会的社会生活. 通过对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和各大洲社会生活的比较培养学生阅读.比较能力和综合评价能力. 通过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的学 ...查看


  • 0国际法教学大纲-张乃根2012
  • 国际法 (International Law) 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教学安排 选课序号:LAWS120002.01,学分数:3,周学时:3,上课地点:JB102,时间:三2-4 授课教师:张乃根教授,办公室:法学楼402A ,电子 ...查看


  • [国际商法]教学大纲
  • <国际商法>教学大纲 大纲说明 课程代码:5035021 总学时:48(讲课40学时,实验8学时) 总学分:3 课程类别:必修 适用专业:法学专业 预修要求:法理学.民法学.商法学 一.课程性质.目的.任务: 国际商法是以关于国 ...查看


  • 九上课后思考题答案
  • 第13课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课后答案: P90 复习 1. 克伦威尔坚持武装反对斯图亚特王朝的斗争,建立了一支新式的资产阶级军队"铁骑军"和"新模范军",打败了王党军,取得了两次内战的胜利." ...查看


  • 建筑装饰工程施工项目管理电子书
  • 分享到 一键分享 QQ空间 新浪微博 百度云收藏 人人网 腾讯微博 百度相册 开心网 腾讯朋友 百度贴吧 豆瓣网 搜狐微博 百度新首页 QQ好友 和讯微博 更多... 百度分享 完成 奖励星点的条件 当您的操作通过编辑审核确认OK您才能获得 ...查看


  • [三维设计]2016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练习:主题专练(二) 理念至上--思想是行动的指南.doc
  • 主题专练(二) 理念至上--思想是行动的指南 (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2015·黄冈调研) 有学者认为:"秦朝灭亡后,法家学说信誉扫地,而儒家学说长期被推崇为官方教义.不过,从 ...查看


  • 中国文化概论重点复习
  • 中国文化概论 前四章大纲 •期末考试,重点考核教材前四章内容,请同学们结合此次课件,精读前四章教材,认真复习备考. 绪 论 •一.关于文化的概念 •"文"本指各色交错的纹理,"化"本义为改易.生成.造 ...查看


  • 20042006年广东高考历史_3
  • 2004-2006年广东高考历史 非选择题的命题研究与2007年复习对策 --兼论2006历史高考主观题 广东省珠海市第二中学 杨国 为了更好地迎接2007年高考的备考工作,突出新的教学理念和命题考试的发展趋势,进一步提高学生历史整体的能力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