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诗的历史见证品格及其审美分析

2007年第2期(第22卷)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No.22007(Vol.22)

文学研究

杜甫诗的历史见证品格

及其审美分析

杨 义

  摘 要:杜甫是一位直面大时代沉落的大诗人。历代诗人的写作中跟自己的时代联系最紧密的一种诗品,杜甫对中国的诗学贡献了三个关键词,:,他把诗歌的描写伸进了动,。第二个关键词就是“沉郁顿挫”,他,,凝思着沉重的生命的呻吟和情感的热力。第三个关键词,,语不惊人死不休”的精神,把诗歌当作自己生命的一部分,呕心沥血地发挥中国语言、。

关键词:杜甫; 诗史思维; 抑扬顿挫; 性耽佳句

一、直面一个大时代的沉落

杜甫是一位直面大时代的沉落的大诗人。杜

甫的诗品在中国历代诗人的写作中是跟自己的时代联系最紧密的一种诗品。他的时代是一个躬逢盛世,但又开始沉落,并最终沉落的一个大时代。这种沉落和他的诚实刚毅的诗品发生碰撞,托起了一座伟大的诗歌的高峰。我们讨论杜甫的时候,切不可忘记他出生在公元712年,唐玄宗在挫败韦后之乱以后,在这一年当了皇帝,第二年,他又挫败了太平公主联合宰相企图废帝的阴谋,把年号改成“开元”,寄托着他要重新开拓一个纪元的政治理想。应该说杜甫是开元盛世的同龄人。强调这一点很重要。开元盛世是当时世界上第一强国的盛世,它给杜甫的诗歌注入了雄伟博大的气势,使他的诗歌即使是写实的,也不沉溺在身边的琐事,顾影自怜,为琐碎的现实所拖累。同时他

作者简介:杨义,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北京

又在44岁的诗歌盛年,经历了天崩地裂的安史之乱,成为了流离失所的历史转折的亲历者和见证人。这也很重要,因为乱离的世事给他的诗歌注入了经历苦难、怀念苍生的痛切和深刻,使他的诗歌不至于沉溺在流连光景、低吟浅唱或者嬉皮笑脸的浅薄之中。更为重要的是杜甫千载难逢地遇上反差极大的这两个时代:一是著名的盛世,一是乱世的结合部。这给一个有能力的诗人提供了无比巨大的精神财富,使他的诗歌在这个世事白云苍狗的变幻之中捕捉到深厚的历史经验、文化智慧和生命体验。鲁迅曾经说过一句话“:有谁从小康人家坠入困顿的么?我以为在这途路中,大概

(呐喊》是可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自序)世态炎

凉在一个家庭的破败过程中尚且能够看得清,那么,一个在当时是世界上第一强国的瞬间坍塌,它所产生的精神震撼,所提供的文化人生的智慧更是无可比拟的。杜甫诗就是直接面对这个大时代的沉落所发出的呻吟和歌唱,它无可代替地成为

100732)。

・ 5・

中国人读起来心都要颤动的民族记忆。

大唐帝国有两个盛世,一是贞观盛世(公元七世纪的前期),一是开元盛世(公元八世纪的前期)。前一盛世生产了后一盛世,后一盛世消费了前一盛世。贞观之治最突出的是政治文明,开元盛世最突出的是经济文化文明。唐太宗和魏徵们创造了三种政治哲学,一是水和船的哲学,即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就是重视老百姓的作用;二是镜子的哲学,所谓“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所以他任贤纳谏;三是政治哲学即“天可汗”哲学,西北的少数民族都称唐太宗为“天可汗”。自古都是贵中华、贱夷狄,唐太宗说“朕独爱之如一”,把他们一样对待。所以陈寅恪曾经讲“:李唐一族之所以崛起,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前之局面。”

、展到极点。有两万担,开元年间为20万担,国库的收入增加了10倍。唐玄宗可以说是半个唐太宗加半个隋炀帝,他开始的时候用姚崇、宋 当宰相。姚、宋和唐太宗时的房玄龄和杜如晦前后映照,是唐朝最著名的贤相。武则天当年观看皇子皇孙在做游戏,当看到李隆基的沉稳风度时,就拍着他的背说,这个小孩的气概可以成为“吾家的太平天子”。唐玄宗初上台,确实颇有一番作为和进取。比如扑灭蝗虫的事件。唐太宗贞观二年曾经出现过一次蝗灾,蝗虫飞到御花园,唐太宗要把那蝗虫拿来吃。当时他左右的随从就劝他说你这样吃蝗虫会生病的,他说我既然要转移蝗虫的灾祸,我还怕什么生病呢?所以他一下子就夹到自己嘴里面来了。这个事情现在看来不足为怪,油爆蝗虫还是一道名菜呢,但是在中国古代,蝗虫既由天时、气候所产生,一直到欧阳修的《新唐书・五行志》,或者陆游的祖父陆佃写的《埤雅》的时候,还认为蝗虫是鱼子变的,就是鱼产子产在田里,第二年如果来大水,鱼子就化为鱼,如果第二年,水到不了这

些地方,出现干旱,那么鱼子就会变成蝗虫,所以叫做鱼孽,这是上苍惩罚皇帝的一种行为。所以唐太宗说,上苍惩罚,由我来承担,不要老百姓来承担。开元年间蝗灾频繁。根据《新唐书・五行志》记载,大概出现过20多次大规模的蝗灾。丞相姚崇就要求派人去灭蝗,唐玄宗说蝗虫是天灾,不能因捕捉蝗虫而得罪上天。姚崇引用《诗经》里的诗,说古代人焚蝗虫,结果民安则户富,除害则人康乐。唐玄宗接受了他的建议,扑灭了山东严重的蝗虫灾害,仅汴州就灭蝗14万担,这一年的收成没有受损失。开元、天宝年间,中国的粮食非常贱,大概一斗米只值3文到文钱。人们出去旅游,5200。53“:忆昔。稻米流脂粟米白,,远行不劳吉。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这就是开元盛世,这种盛世的回忆是能够给杜诗注入沉雄壮美的气质的。

盛世容易滋生富贵病,只知道享受富贵而对病症不做控制和救治,就会危及生命。如果说贞观之治提供了三项政治哲学,使这个盛世可以持续发展,那么开元盛世就出现了四种荒唐,使盛世走向崩溃的危机。四种荒唐就是四种不正之心:一是花心,二是惰心,三是贪心,四是昏心。这些都是富贵病的症状。花心是什么呢?经过唐玄宗的励精图治,天下一派升平,他就逐渐滋生了享乐的思想,当时唐玄宗的后宫是中国古代最大的一个后宫,他选了几百人,在皇宫后面建立起了梨园,把梨园子弟叫做“皇帝梨园弟子”,歌舞、打球、

①斗鸡,还在宫中选了500个小孩,专门去斗鸡。

后宫这么大,嫔妃那么多,唐玄宗照顾不过来,怎么安排呢?掷骰子,谁得胜了,就到谁家去。所以宦官们叫骰子又叫“剉角媒人”,因为骰子的角有点圆鼓鼓的。在开元末年,宫里又出现新花样,让嫔妃每人都带一朵花,然后唐玄宗去抓一只蝴蝶,把它放了,这只蝴蝶飞到谁的头上就到谁宫里。后来杨贵妃出现了,她是寿王的妃子,是他的儿媳

①参见陈鸿《东城老父传》:。按《东城老父传》虽系小说,但所记则有事实根据,李白《古风》其二四云“:路逢斗鸡者,冠者

何显赫。”即为旁证。

・ 6・

妇。他把她弄到宫里来,然后才不再用蝴蝶这种

花招来选美,这样一种骄奢淫逸之惰心滋长了,从此君王不早朝。把朝政委托给李林甫和杨国忠。李林甫口蜜腹剑,玩弄权术,将自己的政治对手像张九龄这样的贤明宰相逐一铲除。对于下面的贤人,包括36岁到长安去考试的杜甫,一个也没录取,然后还上表说“野无遗贤”。杜甫遇到了这么一个时代,命运非常坎坷。第三是贪心,玄宗好大喜功,常年都有开边的战争。南诏在今天云南的大理,本来跟唐朝是友好的,由于边将想侮辱其妻女,想荡灭其国度,南诏就联合吐蕃,跟唐朝作对,使唐军先后损失了20万人,国力大大地削弱。还有昏庸之心。唐玄宗为了开边和戍边,任用了很多胡人做边疆的节度使,其中安禄山成为平卢、范阳、河东三镇的节度使,就是说,把现在的辽宁、河北、,唐玄宗没听,,从范阳起兵,两个月就打到了潼关,这场战争杜甫是亲历者。战争的破坏性极大,使原来的5200万人口下降到1600—1700万。这也与当时战争动乱使人口调查不完整有关,很多人都逃到山里或南方,不报户口,但是几百万的人口损失是会有的。所以白居易的《长恨歌》就说“: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这是唐朝由盛转衰的点睛之笔。盛唐的崩溃当然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但是这“渔阳鼙鼓”一响起来之后,两个月间整个中原崩溃,这瞬间的震撼是非常大的。最高统治者贪欲淫乱的“四心”和宰相口蜜腹剑的阴谋造成了天宝年间盛唐结构性的政治危机,爆发了一场山河破碎的大灾难。

杜甫既是盛唐气魄的获益者,又是盛唐社会性结构危机的受害者和观察者,这双重身份使他的诗深刻得大气。在盛唐,杜甫和李白代表了不同的时代:李白代表了前盛唐,杜甫代表了后盛唐,是由盛唐进入中唐的诗人。因为盛唐的气魄给他的诗歌注入丰沛的元气,所以清朝有个诗评家讲:杜甫的诗歌“,百年”、“万里”、“日月”、“乾坤”,都是惯用的文字。清朝另一个诗评家说:“大”字是杜工部的家畜,就是他家里常见的驯服

的生命。比如杜诗里用“乾坤”一词的地方很多,

《登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月浮。”到了《江汉》“: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到了衡阳,说“日月笼中鸟”,太阳和月亮像笼中的鸟“,乾坤水上萍”,乾坤像是水上的浮萍一样。这种气魄,中唐以后的诗人少见,属于盛唐给杜甫增添的元气。

杜甫在35岁以前,也就是天宝五年以前留下的诗不多,但是他在盛唐气魄的培养下,留下了非常崇高的三个意象,即泰山、胡马和苍鹰。像《房兵曹胡马》“,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这样一匹大宛来的汗血马,进。《画鹰》中的苍鹰,意象俊耸高猛,。,泰山怎么样呢,,不急于讲泰山怎么,而讲“齐鲁青未了”,齐鲁莽莽苍苍的大地托起了泰山。到底是齐鲁托起了泰山,还是泰山使齐鲁大地发青发绿呢?“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造化是有情的,给齐鲁大地钟灵毓秀,阴阳日月似乎会挥动锋利的刀子,割开了早上和晚上,这些诗句很奇险。“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在杜甫所有的诗里面,这首诗是第一首诗。以泰山开头,以泰山压卷,泰山是杜诗的脑袋,首篇就显出了盛唐的气魄。盛唐把杜甫推向诗的泰山,后盛唐又使杜甫站在泰山绝顶的“阴阳割昏晓”的分界线上。

唐朝经过由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一百年的积累,它拥有的巨大的国力和对异域文化的兼容精神,把自己的思想文化、宗教艺术、音乐舞蹈、绘画书法都推向了最高峰,开拓了波澜壮阔的局面。在这其中,诗成为整个国家的一种精神方式,诗人加上梨园子弟成为盛唐文明两个标志性的亮点。“旗亭画壁”记载盛唐几个著名诗人,王昌龄、高适、王之涣,在下雪天到旗亭去喝酒,梨园的歌伎也刚好在那里奏乐歌唱,唱的是诗人们的绝句,所以王昌龄他们约定,我们三人的诗都很有名,但是谁高谁低比不出来,现在有梨园歌伎在这里唱,唱谁的诗最多,谁就第一。王昌龄被唱了两首,高适被唱了一首,唱一首就在墙上画一笔叫做旗亭画壁。还没有唱王之涣的,王之涣气得不得了,就指

・ 7・

着当中最漂亮、最有气质的一个歌女说,如果这个歌女不唱我的诗的话,我认输了,如果她唱我的诗,你们就要在我面前跪拜“,奉吾为师”。果然这个歌女唱的是王之涣的《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使王之涣高兴得手舞足蹈。这就是说诗人的歌要通过梨园子弟的传唱,才能获得价值,获得声誉。评价方式是用梨园歌女传唱的广泛程度来衡量,这是一种时代风气。在这些唱诗之中,唱的比较多的是绝句。七绝是盛唐最有亮点的一种诗歌体裁,其中唱的最多的是王昌龄和李白,他们的七绝写得最好,杜甫诗唱得较多的是《赠花卿》,那已经是安史之乱以后的事。唱诗是一种风气,一种评价方式,也是一种精神生活方式。诗作为中国人的精神方式的时代,产生了杜甫。杜甫虽然处于后盛唐,但是他毕竟在“后”字后面还加上“盛唐”二字,也就是说,大时代的沉落。精神联系中,词,:第一个关键词“诗史思维”,史发展的潜流和脉络之中,开创了一个用诗来见证历史的传统。第二个关键词“抑扬顿挫”,他精心地锤炼诗歌的意象和篇章肌理,以泪为珠,以血为碧,苦心凝思着沉重的生命的呻吟和情感的热力。第三个关键词“性耽佳句”,抱着“语不惊人死不休”的精神,把诗歌当作自己生命的一部分,呕心沥血地发挥着中国语言、语境和诗性的功能。这里主要从这三个方面对杜甫的诗进行分析。

诗基本上是中原文化的产物,他的立足点是中原,是在中原长期发展形成的端肃中正的文化传统和率先实现的近代诗歌格律音韵中训练出来的诗人。中原人士的思维方式是注重历史,二十四史结构工整,史脉从不中断,世代相续,这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中国人非常看重历史的正统性和传承性。杜甫就是把历史思维的优势注入到诗歌里面,给诗歌增加了历史的厚重感和痛切感。以诗兼史,化史入诗,诗史相融,是杜甫开发中国诗歌的最杰出的贡献。最早记录称杜甫为“诗史”的是晚唐的孟 ,他写过一本《本事诗》,记载杜甫遭遇了安禄山之乱,流离陇蜀(甘肃、四川一带时),,所以称,“千古是非存史,。两宋之交的李纲,因靖,写《杜子美》一诗,赞扬杜诗“岂徒号诗史,诚足继风雅”“,呜呼诗人师,万世谁为亚”,万代诗人谁能做杜子美第二呢?

但是正如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讲,诗和史是两种不同的文体,有明显的区别,诗人的职责不在于描述已经发生过的事情,而在于描述可能发生的事情,即按照可然律和必然律可能发生的事。因此他认为写诗跟写历史不同,写诗比写历史更富于哲学的意味,更应严肃的对待,因为诗所描述

①这是的事带有普遍性,历史则叙述个别的事。

亚里士多德的说法,杜甫却采取综合思维,把诗和史两种异样的文体和思维方式融合起来,诗重性情,使他进入了一个心理的时空;史重事实,使他进入了一个自然的时空。在双元的空间互动中,他用诗给历史以灵动,用历史给诗以厚重,这是杜甫的创造,是一个大时代的沉落使诗和史这两种异质文体牵手,从而产生阴阳合构的精神收获。

杜甫创造了诗和史的综合思维,这跟其家族文化,以及河洛文化、黄河文明有着深刻的关系。杜甫的家族文化中有两个基因,一为诗,一为史。杜甫的祖父杜审言是初唐时期非常重要的诗人,

二、开创了以诗见证历史的传统

杜甫的诗学,是一种充满了历史忧郁感的诗学。忧时伤世,哀国悲己,读起来有一种不可抗拒的审美崇高感、庄严感和悲戚的情调。在讨论李白和杜甫的差异时,我认为,李白出生于安西都护府的碎叶,青年时代沿着长江漫游,因此他以胡地的气质和长江的情怀改造和丰富了中国盛唐的诗歌。杜甫跟他不同,杜甫出生于河南的巩县,他的

①亚里士多德《诗学》:第九章,罗念生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

・ 8・

近体诗格律的成熟他是有功劳的。而且他恃才傲

世,自视天下第一,所以杜甫在诗中曾经说“:诗是吾家事”“、吾祖诗冠古”,意思是说我祖父的诗比古人好。杜甫少年时代的家族招牌就是诗,家庭作业就是格律,家学深埋着诗的基因。至于历史的基因,则融合着祖宗崇拜和家族想象。杜甫为他的十三世祖杜预做过纪念和祭拜的文章,把晋朝的镇南大将军、当阳侯杜预,作为他的家族血缘系统和精神系统的象征。我们读过《三国演义》,了解到羊祜推荐杜预做镇南大将军,坐镇荆襄,最后发兵消灭了吴国。杜预是司马懿的女婿,司马昭的妹夫,杜预帮助晋朝统一天下,功劳卓著,封为当阳侯,食禄九千担,是晋朝的一个名臣。他晚年好学不倦,坐卧都离不开《左传》。毛宗岗点评《三国演义》时,说关公好读《春秋》,杜预好读《左传》,这正好相对。现在面的《左传》,就是杜预的他第一个把,统一注解,他的精神深处即家族影响中始终有史的因素。正是这种家族因素,聚焦于史,使得杜甫在文化基因的深刻层面上,形成了极其关注现实人生和历史潜流的思维方式。

当然诗史思维的形成,也跟他的个人经历有关。经历是人生的财富,也是诗歌最直接的老师。杜甫最早使诗歌历史化的诗作出现在天宝前中期,也就是他40岁左右的时候,写了《兵车行》。《兵车行》是杜甫诗史思维形成的标志性著作,标志着他是盛唐危机的最早的考察者和发现者。杜甫在二十五六岁到40岁这十几年间正好是李林甫、杨国忠当权误国之时,一个草根之士在政治失误中断绝了顺利进入官僚体制的渠道,他对政治失误的危害就感受得更加深刻。他的仕途阻塞,穷到和平民一起去排队买减价的官米,用来维持温饱线以下的生活,所以他叹息“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身”,儒生的帽子把我的生存都给耽误了。尽管他认为自己有“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才能,尽管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志向,但是他获得的生活回报,还是“骑驴十三载,旅食

①《新唐书・杜审言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5735页。

京华春”,骑着毛驴在长安、洛阳13年,跑来跑去

的找门路。“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至”,早上去敲富人的门,晚上追逐着达官贵人的肥马后的尘土,

(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

),过着一种有失儒生体面的生活。所以,是生韵》

活情景每日每时推动他的诗歌历史化,不采取这条路线,就无法排遣生命焦虑。他没有像他的远祖杜预,破吴之后从容无事而去做《左传》的注解,也不可能像他的祖父杜审言那样恃才傲物,声称

“吾文章当得屈、宋作衙官,吾笔当得王羲之北

①杜甫没有这种心情,旅食京华13载,已经面”。

使他脱去了“放荡齐赵间,的少年意气,。

。杜,。杜诗的一是平民化的变化,一是难民化的变化。因为他就是一个平民,后来又变成了一个难民。所以《兵车行》就看出了历史的结构性危机“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好像一个大部队在出现,好像很有气势,但这里面潜伏着严重的社会危机“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因为边庭流血成海水,我们的“武皇开边意未已”,穷兵黩武的贪心,使得“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兵车行》看到了对边疆扩张的大规模征兵,造成了农村的萧条及百姓生活的穷苦和破产。所以他的诗史采取民间立场,是平民化的诗史,是一种对社会底层进行同情性的对话的诗史。天宝年间,唐玄宗把政权交给了李林甫和杨国忠,杨国忠隐瞒了南诏战争的失败,在河南河北、两京地区大量招募新兵,就连京城重地也出现频频的哭声。李白的《古风》第34首也是写的这场征兵“:羽檄如流星,虎符合专城。喧呼救边急,群鸟皆夜鸣。”但是李白当时是客游在梁、宋之间,对河南、河北的征兵事件有所听闻,但不是直接走到征兵的行伍中去的。所以《古风》中所写的是宏观的事态,而杜甫走进了行伍以内看到真实的具体事件,临场展开人和人的对话,然后追忆到青海,一下雨鬼魂都在叫。这里有人和鬼对话,生和死对话,在一

・ 9・

种抑郁阴冷的格调中强化了全诗的社会危机感和历史厚实感。

当然,赋予杜诗诗史化最强大的动力是杜甫44岁那年爆发的安史之乱所造成的国家破坏、生

四万义军同日死。”这场战争使他没办法和唐肃宗

的朝廷联系上,只好找了个机会,第二次潜逃出长安,在崎岖的山路里面跋涉“,破衣麻鞋”到了凤翔去见唐肃宗,所谓“麻鞋见天子,衣袖露两肘,涕泪受拾遗,流离主恩厚”,唐肃宗封了他一个左拾遗。左拾遗是门下省的官员,从八品上,比他原来当的军曹参军大了半个官阶“,掌供奉讽谏”,是给皇帝提意见的这么一个角色。虽然品位很低,但是能够看到皇帝,他当了左拾遗之后,总是给皇帝提意见。刚才讲到的率兵打仗的房Ρ,是杜甫很尊重的一个文官,但是由于官僚里面的相互倾轧,有人告发房Ρ,说他“琴童倚势纳贿”,皇帝听了很不高兴,杜甫上奏疏为房Ρ,疏,,去看望《北征》和《羌村三首》。同“:夜深经战场,寒月照白骨。潼关百万师,往者散何卒?”回到家中,“妻孥怪我在,惊定还拭泪。世乱遭飘荡,生还偶然遂。邻人满墙头,感叹亦唏嘘。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在战争的环境中,回来之后,竟然像做梦一样。战争、家庭和国家———历史在血与泪中纠缠在一起。作为一个漂泊浮沉、养不起家的小公务员,他自然地把历史放到心头,自然地使自己的诗带有沉重的诗史思维。所以历史不依不饶地来找他,他也不推不让地跟历史打成一片了。他本身就是一介平民,一介难民,无从躲避历史的惊涛骇浪,只能在历史风浪中寻找自己的生路。

宋人讲杜甫“每饭不忘君”,说他每端起饭碗都不忘了皇帝,事实上皇帝没有给他端稳饭碗。他有儒家思想,也有忠君意识,这是不可回避的。但是把一个饭碗都端不牢靠的难民,说成端起饭碗就思念皇上,这是宋人的过度想象。现实是因争权夺势,杜甫受到房Ρ罢相的牵连,第二年就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比左拾遗高了半阶),但是被支使到一个中等的县里去管杂事了。他管的是官员的考核,管祭祀、礼乐、学校,甚至管占卜、管丧葬,在兵荒马乱中这些事提得上日程吗?他当了华州司功参军的时候,回到洛阳去探亲,去看自己

灵涂炭、家室流离的痛苦的精神感受。他旅食长安十年后才谋到一个八品小官的位置(左卫率府兵曹参军),管理卫率府里士兵的账本和马、驴之类的一个科长。此官维持不了全家居住长安的生活,他没办法为太太和孩子办长安的户口,只好安排其在奉先县的娘家亲戚那里居住,即现在的陕西蒲城县。他回家探亲写了《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根据自己在路上奔波流落的所见所闻,对自己的身份很不满意,已是小官却自称是老大笨拙的“杜陵布衣”,这种心态使他记录下“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社会不平等的现象。杜甫存在于历史之中,而是历史在寻找他。在。,,官奉就没有地方领了,。在途中又被安禄山的叛军抓去,他那时不像李白已经名满天下,所以对方就不在意他,把他放在长安城的旅馆。他困在围城长安,看到了潼关失守之后唐玄宗匆匆忙忙地往西跑,把不少的王子王孙抛落在长安,隐姓埋名,乞讨为奴,于是就写了一首《哀王孙》。历史找到了诗人,使他的诗里面荡漾着王子王孙与杜甫们同病相怜的被抛弃的悲哀,杜甫在怜悯王孙,也在怜悯自己。困在长安,盼着官兵的收复和拯救,但后来又发生了陈陶斜战争悲剧。陈陶斜是现在咸阳和长安之间的一个地名,当时的宰相房Ρ率领着三军开进咸阳的东北面陈陶斜的沼泽地里面(请注意,那时候长安附近还有湿地),和安禄山的军队相遇。房Ρ学古人打仗的方法,摆开两千辆牛车、马车的阵容,用骑兵和步兵夹着和敌人打仗,安禄山的军队敲锣打鼓,牛和马哪里见过这种阵势,马上就乱了,然后放火一烧,人畜大乱,官兵在这场战争中死伤四万

①杜甫为此写了一首人。《悲陈陶》,诗云:“孟冬十郡良家子,血做陈陶泽中水。野旷天清无战声,

①《资治通鉴》卷二一九,北京:中华书局校点本,1956年,第7004页。

・ 10・

的老邻居和自己家的老房子,因为杜甫小时候在

洛阳住过。当时郭子仪等九位节度使去攻打安史叛军,因为不设元帅,群龙无首,互相间缺乏统一的指挥,所以被史思明的五万精兵一冲击,就全军大溃。在这种兵荒马乱之中,他从洛阳返回陕西的东部的华州,根据沿途的见闻写下了“三吏三别”,从社会下层吏的层面来考察历史的运作,考察战争对历史的惨重的破坏。他本人也是吏啊,司功参军是一个正八品下的小吏,而他敢秉笔直书地写吏的好话与坏话,对战争中的吏治文化进行沉痛的反思。那些吏和杜甫的吏不同,那些吏可能是县尉下面管治安、招兵的吏,而杜甫是管杂事,如考核、祭祀、学校的吏。他考察吏文化的时候,触及中国吏治体制中阎王好见、小鬼难当的要害,考察了兵荒马乱时吏是怎样不顾及百姓的生死而运作他的权力,于是写了,,吏夜捉人。”人,三个儿子,,一个刚刚参军寄信回来。家里没有人,只有个未断奶的孙子,媳妇穷得连裤子都没得穿。在这种情况下,老头子害怕征兵还逾墙走了,看来身体还可以,还能爬墙。老太婆只好说那我去吧,我去还可以给你们做做饭。战争以及无休止的兵役,使一个三代同堂的家庭破败不堪。却依然是“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悍吏横行使老百姓残破的家庭雪上加霜。九节度使的军队都溃不成军,败局已经不可收拾,要在黄河设防保卫洛阳,悍吏总要抓几个壮丁去交差,大概也抓不到什么合适的“壮丁”,只好气势汹汹打起这个只剩下老翁老妪的家庭的主意了。《石壕吏》是杜甫笔下最富有写实风格的诗,他的诗史思维不是直接描写郭子仪等节度使的战役行为,而是写石壕村里的一个老太太面对着一个恐怕连科长股长都够不上的吏,通过底层来折射和透视整个社会的崩溃,其深刻性和悲剧力量要比去写将相们的镇定和惊慌,更加高明,更加震撼人心。所以平民杜甫开创了以平民为根本的描写角度,他用诗来见证历史,采取的是民间立场。

三、沉郁顿挫的意象锤炼

研究杜甫的诗史思维,研究杜诗的总体风格,人们可以说出四个字:沉郁顿挫。沉郁顿挫是杜甫对自己才性的论定,他39岁的时候曾经写了一篇《进雕赋表》,那是给唐玄宗写的一个表,在表里面就说他的作品沉郁顿挫,可以跟扬雄、枚皋这些汉代的词赋家比高低。沉郁和顿挫原来是两个词,在汉朝到南朝的时候已经分头使用,把沉郁和顿挫拼合成为一个成语是杜甫的专利。这个词发明之后,,比如有人说,有人说白居,哀艳之中具有讽刺,,自成一家。至于文章,有人说司马迁的《报任安书》是沉郁顿挫的,柳宗元、苏东坡的一些文章是哀痛激越,沉郁顿挫的。但是所有这些对诗文沉郁顿挫的评议,都有一个潜在的对照物,就是杜甫诗的独特风格。比如明朝宁波名士屠隆就认为,老杜大家,沉雄博大,他所以擅场当时,称雄万代,很大程度上得力于悲壮瑰丽、沉郁顿挫的风格;清朝诗坛的领袖人物王士祯,评论诗时也拿杜甫作参照,认为南宋初期的诗只有陆放翁是大宗,他的七言诗逊于杜甫、韩愈、苏东坡、黄庭坚,为什么呢?因为他的沉郁顿挫少了,至于其他的地方陆游是别人所不及的。绕来绕去,都离不开中国诗歌史上的一个亮点,就是杜甫诗的沉郁顿挫。

那么什么是沉郁顿挫呢?沉郁,深沉忧郁,是一种生活的感受,一种精神状态。世事纷乱,生活磨难在人们心中沉积为难以承受的重量。但是又不可推卸,难以逃避,需要你去承担,从而造成内心纵横交错的悲愤和苦闷。鲁迅在《〈苦闷的象征〉引言》中引用厨川白村的话概括本书的主题:生命力受了压抑而生的苦闷懊恼乃是文艺的根

①沉郁的柢,而其表现法乃是广义的象征主义。

①《鲁迅全集》第10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第232页。

・ 11・

苦闷积压在杜甫的内心,而表现出来的又不是采取一泻无遗,或是清扬高举,或是低吟浅唱的方式,而是充分开发诗的语言、句式、结构、意象、情调的内在张力,抑扬起伏,盘旋转折地表达出来,给人的精神以强烈的震撼和沉重感。杜甫是个“三多”的诗人:多事之秋的多难的经历者和多思者,这种阅历使得他不得不抑扬顿挫,有一种真诚的风骨,苍茫的兴会,令人荡气回肠。比如他50岁时,在成都浣花溪草堂写《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

高者挂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这是首段,采用了“号、茅、郊、梢、坳”连续的张口高呼的平远韵脚,声音宏远,像秋风一样怒号多哀,在摹写疯狂袭来的秋风的真实情形中传达了其威猛萧瑟的神态。茅草远飞、高挂、下飘,把秋风袭来的气势写得淋漓尽致,越是淋漓尽致,看到诗人焦灼无奈的眼光上有三重茅,,重茅草,“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就说这小地主污蔑老百姓的孩子,读诗是不可以不顾及诗人的情境和感受就无限上纲上线的。南村的群童公然抱着秋风吹落的茅草跑到竹林里,既然是写到南村,那天刮的就是北风,刮到南边去了。杜甫常年流离失所,一到成都受朋友的资助,才算定居下来,盖了这么一间茅屋,但他毕竟还是“客户”。人生地不熟,缺乏左邻右舍的照顾,如果他是那里的土著,那些小孩就不敢去抢他的茅草。在中国农村,熟人伦理维持着社会秩序,他如果跟左邻右舍知根知底的话,是不至于被小孩当面欺负的。所以第三段写晚上昏黑之后他躲到屋里面,根本没有人管他。屋子漏雨,被子都被淋湿了,骄儿睡相恶劣,把被子都踏破了,他处在一种孤立无援的人生困境之中。那么他把老百姓的孩子叫做顽童,把自己的孩子叫做骄儿,是不是“阶级立场”问题?他只不过说自己屋漏被破,自经丧乱,孤寒莫奈,长夜独眠,前面三个层次的格调和节奏都因之而发生脉动:一个是高远的,风吹着茅草的高远;一个是沉郁的,茅草飘下去的时候南村的孩子把它抱走了;第三个是收敛的,收敛自己的内心,自己暗暗的伤心屋漏又逢连夜雨;最后是放纵的“,安

得广厦千万间”,还想到天下跟自己一样的寒士,

若有广厦庇天下,吾庐独破又何妨,体现了一种推己及人的高尚品格,全诗的情绪跌宕起伏,抑扬顿挫。一种类乎殉道者(儒家仁爱之道)的苍生襟怀,辅以“安得”、“鸣呼”的深沉舒缓的句式,是可以动人心弦的。

抑扬顿挫的诗学机制,不仅要展现在诗的结构上抑扬有度、波澜老成、开阖自如、转折多姿,而且体现在意象的创造上精准独到,以及对这些意象的分解组合、错综叠加,使之自然浑成、新颖别致、蕴藉多味。意象是中国诗学中最具有特征的术语之一,它从《易经》里面转借、演化而来“,状难,尽在言外”,就是。意象的语义具有复,似乎不应直接翻译成image而造成其复合意义的流失。英文的image主要是“象”,而中国人讲意象,意在象先,先有意后有象,甚至得意而忘象。意象浑然天成,就像一个神奇的汤圆,“意”是里面的馅“,象”是外面的皮,初看则象显意隐,细嚼则意味深于象味,内心的感情对意象的渗透使深思的物象处在一种苏醒的状态,每个物象都好像有意味深长的话要对你说。把意和象组合在一起就是把看似没有生命的物象系统变成一种处于有言无言的对话系统。有些意象当然也有由象而生的装饰性,比如我们很熟悉的一首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黄鹂、翠柳、白鹭、青天,颜色非常明丽;两个黄鹂是横的,一行白鹭是纵的,线条明晰;窗含,是一个限制性的视野,门泊,是个开放性的视野,千秋雪,以雪来做时间的证明,万里船,以船来做空间的证明,四句两联皆为对仗。在工整的对仗之下提供一个色彩鲜明、落笔一丝不苟的画屏。

讲到意象,我们会想到《诗经》中的“比兴”,比兴加大了意象组合和叠加的密度。意象叠加产生意义联通的多层性和互释性,形成如杜甫所说的“比兴的体制”。杜甫一首很有名的《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意和象就处在显和隐之间相互累积和叠加,增添

・ 12・

了意义的密度和深度。宋朝的司马光曾经说过,

古人为诗,贵于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之。比如说“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山河在”,什么意思呢,就是别的东西不在。“草木深”,是什么意思呢?是只有草木没有人。花鸟平时是娱乐的东西,但是在这里看到它就掉眼泪,听到它就悲伤,

①所以意象就是诱时事不可收拾是可想而知了。

发你去联想更深的意义,更广的意义,更加丰富的言外音、画外意。李白发愁的时候头发变长“白,发三千丈”,杜甫也发愁,头发变短“,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簪子都插不上了。发愁掉头发,这种情况比较常见,谁见过像李白那样发愁,白头发长得摞起来有三丈高的呢?三千丈盘起来大概就是一座小山。所以唐人写愁有唐人的气魄气象,用头发来搅动人的心弦心潮。

时代的危机和沉落,的,大的意象设置,,选象雄伟,有若双峰并峙,两雄搏斗,似乎要以天地为舞台方能容纳。我们可以想到他的很多句子。比如《登楼》诗“: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登高》诗“: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他有一首《阁夜》“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霄。: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在一个岁暮,在年快要结束的时候,日子像谁在催促着,过得真快真短。在这么一个很冷的夜晚,诗人支撑起了一个无比宏大、无比寂寞的时空结构,沉默地观察着宇宙之间的动静盈亏的消息,五更之后,鼓声和号角声十分悲壮,可见在夔州的三峡,战争已经渗入了这个偏僻地方,而三峡的流水还自然地奔流着,晴朗的夜空上星光倒影在江水里面,摇曳不定。诗人面对着天地,思考人间的骚乱,天地无言,而人间有言,千家野哭联着战争,数处夷歌联系着乡野,让人们在鼓角悲声和星河影动中品味着历史和现实,品味着天人之道,由不得你不在这无言与有言之间产生一种

博大的意味深长的心弦共震。

四、佳句意识和苦吟作风

杜甫比李白小11岁,在平安的岁月里面,11

年只不过弹指一挥间,但在八世纪的唐王朝却划成了两个时代。李白是大了半代人的杜甫,杜甫是小了半代人的李白。李白迎着盛世的阳光走到了诗歌的绝顶,而杜甫却翻过了绝顶,用诗来扫描红日西沉之后的暗淡。李白的诗唱得明快,用明快来显示他明星型的诗人的风貌,而杜甫的诗显得沉重,。李白是擒纵语言的捷才,,,“:为人性僻,语不惊人死不休”,他把对佳句的追求看作是人的本性和生死的价值投入的体现。杜甫是中国诗史上对语言的特质和功能有最深刻的理解和最敏锐的感知的诗人之一。他在句子的形成和低吟中呕心沥血,以功力支撑灵性,以灵性点醒功力,从而开拓出一个新诗学的语言空间和语言法则。他的这种苦吟的诗学点亮了诗的语言的眼睛,或者说苦吟使杜诗长出了眼睛,领导和培育着一个以苦吟出深刻、以苦吟出精彩的传统。

宋人在分析唐朝名篇佳句时,认识到作诗要讲究“诗眼”,要使诗眼睛发亮。“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这是中国艺术论以形写神的精华所在,杜甫深得其中三昧。比如杜甫的《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人有惊喜的心情,使诗人跟春意生命与共,气味相投,把生命都移到雨里面去了,他自己都化身为雨了。“好雨”怎么能够知道时节?雨本无知,因诗人而有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潜伏进夜色之中,无声无息地把万物都湿润了,这就写出了雨的品行和性格“润,物无声”,给普天下都带来生机,有一种人格的魅力在里面。把诗等同于生命进行苦吟,在唐朝不仅有杜甫,孟郊、贾岛也为此呕心沥血。据说贾岛

①司马光《温公续诗话》:《历代诗话》,,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277—278页。

・ 13・

骑在毛驴上揣摩他的一句诗“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是用“敲”字好还是“推”字好呢?他在毛驴上又是“敲”又是“推”,结果“敲”到了韩愈的马前,冲撞了韩愈出行的队伍。韩愈说“敲”字好,两个人于是结为布衣之交,这就是“推敲”的典故。杜甫也推敲,但他走的不是“郊寒岛瘦”的路线,孟郊的诗有一股寒气,贾岛的诗比较枯瘦。杜甫诗走的苦吟路线,有如清代刘熙载所讲:高、大、深。“吐弃到人所不能吐弃为高,涵茹到人所不能涵茹

①比如为大,曲折到人所不能曲折为深。”《登高》

这首诗过去被奉为古今七律第一,可以说是唐朝以来七律的状元。“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

虚实、锤炼对仗,从而在外工整而内灵动的近体诗模式中,推进了对世界感觉和语言感觉的进程。由于色彩词是最具感觉性的词类之一,杜甫就非常讲究点醒色彩的灵魂,在色彩的感觉学上做了不少感觉独到、耐人寻味的好文章。感觉是诗与世界的接触点。18世纪德国哲学家鲍姆嘉通创造的“美学”一词就带有“感觉学”的意思,并与古希腊的“知觉经验”相通。可见杜诗提高感觉的位置,对诗学而言具有本质的意义。杜诗《泊松滋江亭》有“:江湖深更白,松竹远微青。”其间的感觉异常精微,简直从深处窥见江湖松竹的带色彩的灵魂,。又如《晴二首》有句“:碧知湖外草,。”《奉酬李:,青归柳叶新,在语序错综之间,对紧接着的动词有施动,因而给颜色注入生命的感觉。见碧才知是草,见红才知是云,在云红草碧中以颜色调出了久雨初晴的欢快心情。而红色、青色都回归和进入到桃花柳叶之中,造成一派早春新嫩,有感觉而后有印象和概念。因此感觉优先,是对认知世界的心理过程的还原,是以艺术的方式切入人与世界相遇的第一瞬间。《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十首》有一名句“:绿垂风折笋,红绽雨肥梅。”人在园林中游,首先看到的是绿、红的颜色,那是很显眼的。接着看到了这些颜色的姿态,或者垂下,或者绽开。然后才看清是何物,推测是何因,原来是昨夜风雨把竹笋吹折,把梅花喂肥了。这是感觉还原的写法,如果写成风折笋而绿垂,雨肥梅而红绽,那就会使诗味变淡而成了散文。《放船》一诗也有妙句“:青惜峰峦过,黄知橘柚来。”这里写的是烟雨蒙蒙中向下游放舟,看到青色瞬间闪过,感到可惜,略加凝神,才知道那是峰峦在快速的舟行中飘闪过去;再看前方出现黄色,吸取刚才的教训,先作预想,知道那是果实成熟的橘树、柚树迎面而来。诗人通过感觉优先的法则,把对颜色的感觉和它对内心的碰撞,以心理还原的方式简洁地表达出来,这无疑是创造了诗歌语言表现的一种新的可能性。在西方世界,德国诗人歌德创造

潦倒新停浊酒杯。”这里用了多么好的对子。实际上中国古诗讲究对仗,,有互相影响的作用,亦对亦联,。这里的对仗都是大对仗“,风急天高”“渚清沙白”,一者写天,一者写地,俯仰上下,展开一个散发着悲凉气息的时空。“风急”和“天高”是当句对“渚清”,和“沙白”也是当句对,就是一句之中互相对起来的。“无边落木”和“不尽长江”是双句对,两句之间求的对仗。“无边”的空间“,不尽”的时间,空间中有“落木萧萧”的时序变化,时间中有“长江滚滚”的空间流动。其间的对仗对得何等有模样有气魄。而且这气势雄伟的对句令人可以想到屈原的《九歌》里面的《湘夫人》“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在这苍茫的宇宙生命的体验中诗人又体验自我,“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白发诗人连酒都戒了。杜甫晚年大概患中风,所以他戒了酒。用一个空酒杯,面对着风急天高,猿啸鸟悲,落木萧萧和长江滚滚的大千世界,把这个大千世界最后收容在一个空酒杯里。在这个有和无相对的境界中,悲凉地咀嚼着忧郁的生命,生发出一种包罗万象的宇宙间生命之短暂和永恒的体验。

杜甫以“性耽佳句”的生命承诺在诗歌中进行广泛的语言试验,包括颠倒语序、变动词性、调配

①刘熙载《艺概》:卷二《诗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59页。

・ 14・

一种“色彩学”,强调带主观心理感受的“眼睛的颜

色”。他还转述过一位法国诗人的话:由于夫人把她室内的颜色从蓝色变成深红,他对夫人谈话的声调也改变了。在杜诗“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苦吟中,世界感觉是人与自然相互移植生命而浑融一体的,他由此以色彩感觉唤醒自然生命。在这种意义上,杜诗创造了东方感觉诗学,启示了东方的色彩感觉学。

于我们面对的不仅是黄庭坚这么说,而是千家注杜的千家说的复杂情景,所以不能矮子看戏,随着别人的说法,而是要站在一个高的地点,放开眼界,看到一些使自己眼睛发亮、心头发痒的妙处,以第一印象作为我们创造新学理的逻辑起点。

比如杜甫最好的一首七绝是《赠花卿》“: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本是非常精妙的一首诗,但是明朝有两位状元公,一个是正德年间的杨慎杨升庵,一个是万历年间的焦焦弱侯。杨慎在《升庵诗话》里讲:花卿是蜀中的勇将,恃功骄傲,杜甫的

读杜诗,应该了解和参考前人的注解和阐释,

但是不可为纷纭众见所遮蔽,更重要的是直接面对杜诗,直接面对经典,尊重自己的第一印象和第一感觉。尤其是杜诗,古人曾经反复研究过,有“千家注杜”的说法,南宋的时候就有集注杜工部诗史》究性的选本,800多种,200种以上。在众说纷纭、千家包围之中,我们应该放开眼界,当然也可以找几个很高明的本子仔细地读一读,但更重要的是切忌不要犯了矮子看戏的毛病,过去看戏都在台子上,高个子站在前面看,矮子来迟了,被高个子挡住,本来没有看到戏,也随着人家喝彩。宋朝的朱熹说“:读书之法,既先识得它外面的一个皮壳了,又须识得它里面骨髓方好……其有知得某人诗好,某人诗不好者,亦只是见到已前人如此说,便承虚接响说取去,如像矮子看戏,见人道好,他也道好。及至问著他那里是好,元不曾识。”这是朱熹一般地讲读书,他还专门讲读杜诗“,人多说杜子美夔州诗好”,夔州就是现在重庆的奉节,都说杜甫到奉节之后写的诗好,朱熹说,对于这一点我不明白为什么“夔州诗却说,得郑重繁絮”,他认为夔州诗写的很烦琐,还不如秦州诗写得好,但是黄庭坚讲了夔州诗好。黄庭

(黄坚讲的固然有他发现的东西“今人只见鲁直,

①问题在庭坚)说好,便都说好,如矮人看场耳”。

,所以含而不露,“,,②他也承,。那么焦

?,附和杨慎的意,杜公之含蓄不露,有风人言之无罪、闻之者足以戒之旨,公之绝句百余首,此为之冠。

之后,清乾隆年间的诗坛泰斗沈德

潜,编过《唐诗别裁集》,他又来了一番矮人看戏,“诗贵寄意,有言在此而意在彼者”,他沿用了杨慎

和焦

的看法,认为这首诗是讽刺花卿的僭窃,

“想新曲于天上”,③学术史上的这种现象,实在令人感慨系之。由宋到清的这些名家多在矮子看戏,陈陈相因。他们都有忠君情结,也都信奉儒家对礼的看法,孔圣人曾经指责鲁大夫季氏僭用天

④子礼乐“:八佾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至圣

五、如何读杜诗

如此,诗圣能不如此吗?这种逻辑对古人尚情有可原。但是如果我们现在还在采取矮人看戏的方式论诗,还在罗列明清旧说,认为此诗讽刺“僭越”,有什么创造性可言呢?杜甫还写过一首诗叫《戏作花卿歌》,赞扬“成都猛将有花卿,学语小儿知姓名”,小孩都知道花卿这个大将的名字,他平定了四川的叛乱,表现了“人道我卿绝世无”的将才“我卿”,的“我”用得多亲切“,绝世无”的“绝世”评价得多么透顶,由此指责朝廷“既称绝世无,天子何不唤取守东都”,为什么不让他去洛阳打仗,

①《朱子语录》卷一一六、一四○,四库全书本。

②杨慎《升庵诗话》:《历代诗话续编》,,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644页。③沈德潜《说诗啐语》:卷下《清诗话》,,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554页。④《论语・八佾篇》《四书章句集注》,,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61页。

・ 15・

去平定安史之乱呢?他写了这么一首诗极口夸奖花卿,这位将军大人看到还有这么一位老诗人欣赏自己,请他吃顿饭,用最好的音乐来招待,这是千载以下尤可体验到他们竭诚相待的文坛佳话。这则佳话竟然被误读为杜甫写诗讽刺花卿“僭越”,如果是这样的话,那是杜甫的心理变态。梳理唐代诗人的脉络,就不难发现,杜甫这首诗不是一个孤立的现象,实际上它是以音乐为引子,来写一个历史的大时代的沉落。“此曲只应天上有”,这个曲子以往只在长安梨园里面才能听见“,人间那得几回闻”,而我现在在成都就可以听得到,说明“皇帝弟子”的梨园曲艺已经流散,意味着盛唐王朝的破败已经不可收拾了,因为梨园子弟就是唐玄宗当太平天子的一个标志。用梨园子弟音乐人才的流失来写盛唐的衰落,就是用标志性的事件和事态的流失来写一个王朝的盛极而衰开创的这个传统,夔州,,“,昔有佳人公孙氏,。但是得到她真传的这个弟

子李氏十二娘竟然跑到奉节来表演“,先帝侍女八

千人”,现在已落到“梨园弟子散如烟”的境况,盛唐沉落只能以“瞿塘石城草萧瑟”来做见证了。此后三年杜甫到了江南,又碰到了李龟年,李龟年就是当年梨园子弟中唱歌第一的人“,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难道仅仅是讲两个人的交情吗?他讲一个时代的标志性音乐人才,梨园子弟中唱歌的第一高手流落到江南来了。这就开创了用音乐人才流失来怀念那个沉落的盛唐的诗歌风气。如果我们对唐代的诗、文、笔记比较熟悉的话,这种表现历史的方式可以找到不少,扼腕的历史苍凉感。

,,,从那里挖掘。

(本文为2006年7月2日在国家图书馆文津讲坛的讲演录音整理稿)

(责任编辑:苗 慧)

HistoricalandAestheticalAnalysesonDUFusPoetry

YANGYi

(InstituteofLiterature,ChineseAcademyofSocialSciences,Beijing100732,China)

Abstract:DUFuisagreatpoetwhostraightlyfacedthedeclineofagoldendynasty.Thecollisionbetweenthedeclineofhisageandhispoetry,whichisbothhonestandresolute,resultingintheunique2nessofhispoetrywiththeclosestrelationshipbetweenone swritingandhis/herageamongallChinesepoets.Thespiritualconnectionbetweentheexperienceanddepictingofthedeclineofagoldenagehelpedhimtocontributethreeimportantkeywords,whichdevelopedintothreetypesofpoeticstradi2tions,toChinesepoetics.Thefirstkeywordis“historicalwayofthinking”,DUFucreatedatraditionofmakingpoetryintowitnessofthehistorybydescribingatimeofturbulenceandconfusioninhisworks.Thesecondkeywordis“melancholyandcadence”,DUFumadegreateffortsonelaboratingtheidea2imageandtextureofhisworks,toexpressthepainsandheavinessoflivesinhistime.Thethirdkeywordis“phrasing2mania”,DUFu senthusiasmforbeautifulandfancywordsdrovehimtotakepo2emaspartofhislifeandtotryhisbesttobringtheultimateabilityofChineselanguage,contextandpo2eticintoplay.

KeyWords:DUFu;historicalwayofthinking;melancholyandcadence;phrasing2mania

・ 16・

2007年第2期(第22卷)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No.22007(Vol.22)

文学研究

杜甫诗的历史见证品格

及其审美分析

杨 义

  摘 要:杜甫是一位直面大时代沉落的大诗人。历代诗人的写作中跟自己的时代联系最紧密的一种诗品,杜甫对中国的诗学贡献了三个关键词,:,他把诗歌的描写伸进了动,。第二个关键词就是“沉郁顿挫”,他,,凝思着沉重的生命的呻吟和情感的热力。第三个关键词,,语不惊人死不休”的精神,把诗歌当作自己生命的一部分,呕心沥血地发挥中国语言、。

关键词:杜甫; 诗史思维; 抑扬顿挫; 性耽佳句

一、直面一个大时代的沉落

杜甫是一位直面大时代的沉落的大诗人。杜

甫的诗品在中国历代诗人的写作中是跟自己的时代联系最紧密的一种诗品。他的时代是一个躬逢盛世,但又开始沉落,并最终沉落的一个大时代。这种沉落和他的诚实刚毅的诗品发生碰撞,托起了一座伟大的诗歌的高峰。我们讨论杜甫的时候,切不可忘记他出生在公元712年,唐玄宗在挫败韦后之乱以后,在这一年当了皇帝,第二年,他又挫败了太平公主联合宰相企图废帝的阴谋,把年号改成“开元”,寄托着他要重新开拓一个纪元的政治理想。应该说杜甫是开元盛世的同龄人。强调这一点很重要。开元盛世是当时世界上第一强国的盛世,它给杜甫的诗歌注入了雄伟博大的气势,使他的诗歌即使是写实的,也不沉溺在身边的琐事,顾影自怜,为琐碎的现实所拖累。同时他

作者简介:杨义,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北京

又在44岁的诗歌盛年,经历了天崩地裂的安史之乱,成为了流离失所的历史转折的亲历者和见证人。这也很重要,因为乱离的世事给他的诗歌注入了经历苦难、怀念苍生的痛切和深刻,使他的诗歌不至于沉溺在流连光景、低吟浅唱或者嬉皮笑脸的浅薄之中。更为重要的是杜甫千载难逢地遇上反差极大的这两个时代:一是著名的盛世,一是乱世的结合部。这给一个有能力的诗人提供了无比巨大的精神财富,使他的诗歌在这个世事白云苍狗的变幻之中捕捉到深厚的历史经验、文化智慧和生命体验。鲁迅曾经说过一句话“:有谁从小康人家坠入困顿的么?我以为在这途路中,大概

(呐喊》是可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自序)世态炎

凉在一个家庭的破败过程中尚且能够看得清,那么,一个在当时是世界上第一强国的瞬间坍塌,它所产生的精神震撼,所提供的文化人生的智慧更是无可比拟的。杜甫诗就是直接面对这个大时代的沉落所发出的呻吟和歌唱,它无可代替地成为

100732)。

・ 5・

中国人读起来心都要颤动的民族记忆。

大唐帝国有两个盛世,一是贞观盛世(公元七世纪的前期),一是开元盛世(公元八世纪的前期)。前一盛世生产了后一盛世,后一盛世消费了前一盛世。贞观之治最突出的是政治文明,开元盛世最突出的是经济文化文明。唐太宗和魏徵们创造了三种政治哲学,一是水和船的哲学,即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就是重视老百姓的作用;二是镜子的哲学,所谓“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所以他任贤纳谏;三是政治哲学即“天可汗”哲学,西北的少数民族都称唐太宗为“天可汗”。自古都是贵中华、贱夷狄,唐太宗说“朕独爱之如一”,把他们一样对待。所以陈寅恪曾经讲“:李唐一族之所以崛起,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前之局面。”

、展到极点。有两万担,开元年间为20万担,国库的收入增加了10倍。唐玄宗可以说是半个唐太宗加半个隋炀帝,他开始的时候用姚崇、宋 当宰相。姚、宋和唐太宗时的房玄龄和杜如晦前后映照,是唐朝最著名的贤相。武则天当年观看皇子皇孙在做游戏,当看到李隆基的沉稳风度时,就拍着他的背说,这个小孩的气概可以成为“吾家的太平天子”。唐玄宗初上台,确实颇有一番作为和进取。比如扑灭蝗虫的事件。唐太宗贞观二年曾经出现过一次蝗灾,蝗虫飞到御花园,唐太宗要把那蝗虫拿来吃。当时他左右的随从就劝他说你这样吃蝗虫会生病的,他说我既然要转移蝗虫的灾祸,我还怕什么生病呢?所以他一下子就夹到自己嘴里面来了。这个事情现在看来不足为怪,油爆蝗虫还是一道名菜呢,但是在中国古代,蝗虫既由天时、气候所产生,一直到欧阳修的《新唐书・五行志》,或者陆游的祖父陆佃写的《埤雅》的时候,还认为蝗虫是鱼子变的,就是鱼产子产在田里,第二年如果来大水,鱼子就化为鱼,如果第二年,水到不了这

些地方,出现干旱,那么鱼子就会变成蝗虫,所以叫做鱼孽,这是上苍惩罚皇帝的一种行为。所以唐太宗说,上苍惩罚,由我来承担,不要老百姓来承担。开元年间蝗灾频繁。根据《新唐书・五行志》记载,大概出现过20多次大规模的蝗灾。丞相姚崇就要求派人去灭蝗,唐玄宗说蝗虫是天灾,不能因捕捉蝗虫而得罪上天。姚崇引用《诗经》里的诗,说古代人焚蝗虫,结果民安则户富,除害则人康乐。唐玄宗接受了他的建议,扑灭了山东严重的蝗虫灾害,仅汴州就灭蝗14万担,这一年的收成没有受损失。开元、天宝年间,中国的粮食非常贱,大概一斗米只值3文到文钱。人们出去旅游,5200。53“:忆昔。稻米流脂粟米白,,远行不劳吉。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这就是开元盛世,这种盛世的回忆是能够给杜诗注入沉雄壮美的气质的。

盛世容易滋生富贵病,只知道享受富贵而对病症不做控制和救治,就会危及生命。如果说贞观之治提供了三项政治哲学,使这个盛世可以持续发展,那么开元盛世就出现了四种荒唐,使盛世走向崩溃的危机。四种荒唐就是四种不正之心:一是花心,二是惰心,三是贪心,四是昏心。这些都是富贵病的症状。花心是什么呢?经过唐玄宗的励精图治,天下一派升平,他就逐渐滋生了享乐的思想,当时唐玄宗的后宫是中国古代最大的一个后宫,他选了几百人,在皇宫后面建立起了梨园,把梨园子弟叫做“皇帝梨园弟子”,歌舞、打球、

①斗鸡,还在宫中选了500个小孩,专门去斗鸡。

后宫这么大,嫔妃那么多,唐玄宗照顾不过来,怎么安排呢?掷骰子,谁得胜了,就到谁家去。所以宦官们叫骰子又叫“剉角媒人”,因为骰子的角有点圆鼓鼓的。在开元末年,宫里又出现新花样,让嫔妃每人都带一朵花,然后唐玄宗去抓一只蝴蝶,把它放了,这只蝴蝶飞到谁的头上就到谁宫里。后来杨贵妃出现了,她是寿王的妃子,是他的儿媳

①参见陈鸿《东城老父传》:。按《东城老父传》虽系小说,但所记则有事实根据,李白《古风》其二四云“:路逢斗鸡者,冠者

何显赫。”即为旁证。

・ 6・

妇。他把她弄到宫里来,然后才不再用蝴蝶这种

花招来选美,这样一种骄奢淫逸之惰心滋长了,从此君王不早朝。把朝政委托给李林甫和杨国忠。李林甫口蜜腹剑,玩弄权术,将自己的政治对手像张九龄这样的贤明宰相逐一铲除。对于下面的贤人,包括36岁到长安去考试的杜甫,一个也没录取,然后还上表说“野无遗贤”。杜甫遇到了这么一个时代,命运非常坎坷。第三是贪心,玄宗好大喜功,常年都有开边的战争。南诏在今天云南的大理,本来跟唐朝是友好的,由于边将想侮辱其妻女,想荡灭其国度,南诏就联合吐蕃,跟唐朝作对,使唐军先后损失了20万人,国力大大地削弱。还有昏庸之心。唐玄宗为了开边和戍边,任用了很多胡人做边疆的节度使,其中安禄山成为平卢、范阳、河东三镇的节度使,就是说,把现在的辽宁、河北、,唐玄宗没听,,从范阳起兵,两个月就打到了潼关,这场战争杜甫是亲历者。战争的破坏性极大,使原来的5200万人口下降到1600—1700万。这也与当时战争动乱使人口调查不完整有关,很多人都逃到山里或南方,不报户口,但是几百万的人口损失是会有的。所以白居易的《长恨歌》就说“: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这是唐朝由盛转衰的点睛之笔。盛唐的崩溃当然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但是这“渔阳鼙鼓”一响起来之后,两个月间整个中原崩溃,这瞬间的震撼是非常大的。最高统治者贪欲淫乱的“四心”和宰相口蜜腹剑的阴谋造成了天宝年间盛唐结构性的政治危机,爆发了一场山河破碎的大灾难。

杜甫既是盛唐气魄的获益者,又是盛唐社会性结构危机的受害者和观察者,这双重身份使他的诗深刻得大气。在盛唐,杜甫和李白代表了不同的时代:李白代表了前盛唐,杜甫代表了后盛唐,是由盛唐进入中唐的诗人。因为盛唐的气魄给他的诗歌注入丰沛的元气,所以清朝有个诗评家讲:杜甫的诗歌“,百年”、“万里”、“日月”、“乾坤”,都是惯用的文字。清朝另一个诗评家说:“大”字是杜工部的家畜,就是他家里常见的驯服

的生命。比如杜诗里用“乾坤”一词的地方很多,

《登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月浮。”到了《江汉》“: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到了衡阳,说“日月笼中鸟”,太阳和月亮像笼中的鸟“,乾坤水上萍”,乾坤像是水上的浮萍一样。这种气魄,中唐以后的诗人少见,属于盛唐给杜甫增添的元气。

杜甫在35岁以前,也就是天宝五年以前留下的诗不多,但是他在盛唐气魄的培养下,留下了非常崇高的三个意象,即泰山、胡马和苍鹰。像《房兵曹胡马》“,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这样一匹大宛来的汗血马,进。《画鹰》中的苍鹰,意象俊耸高猛,。,泰山怎么样呢,,不急于讲泰山怎么,而讲“齐鲁青未了”,齐鲁莽莽苍苍的大地托起了泰山。到底是齐鲁托起了泰山,还是泰山使齐鲁大地发青发绿呢?“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造化是有情的,给齐鲁大地钟灵毓秀,阴阳日月似乎会挥动锋利的刀子,割开了早上和晚上,这些诗句很奇险。“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在杜甫所有的诗里面,这首诗是第一首诗。以泰山开头,以泰山压卷,泰山是杜诗的脑袋,首篇就显出了盛唐的气魄。盛唐把杜甫推向诗的泰山,后盛唐又使杜甫站在泰山绝顶的“阴阳割昏晓”的分界线上。

唐朝经过由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一百年的积累,它拥有的巨大的国力和对异域文化的兼容精神,把自己的思想文化、宗教艺术、音乐舞蹈、绘画书法都推向了最高峰,开拓了波澜壮阔的局面。在这其中,诗成为整个国家的一种精神方式,诗人加上梨园子弟成为盛唐文明两个标志性的亮点。“旗亭画壁”记载盛唐几个著名诗人,王昌龄、高适、王之涣,在下雪天到旗亭去喝酒,梨园的歌伎也刚好在那里奏乐歌唱,唱的是诗人们的绝句,所以王昌龄他们约定,我们三人的诗都很有名,但是谁高谁低比不出来,现在有梨园歌伎在这里唱,唱谁的诗最多,谁就第一。王昌龄被唱了两首,高适被唱了一首,唱一首就在墙上画一笔叫做旗亭画壁。还没有唱王之涣的,王之涣气得不得了,就指

・ 7・

着当中最漂亮、最有气质的一个歌女说,如果这个歌女不唱我的诗的话,我认输了,如果她唱我的诗,你们就要在我面前跪拜“,奉吾为师”。果然这个歌女唱的是王之涣的《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使王之涣高兴得手舞足蹈。这就是说诗人的歌要通过梨园子弟的传唱,才能获得价值,获得声誉。评价方式是用梨园歌女传唱的广泛程度来衡量,这是一种时代风气。在这些唱诗之中,唱的比较多的是绝句。七绝是盛唐最有亮点的一种诗歌体裁,其中唱的最多的是王昌龄和李白,他们的七绝写得最好,杜甫诗唱得较多的是《赠花卿》,那已经是安史之乱以后的事。唱诗是一种风气,一种评价方式,也是一种精神生活方式。诗作为中国人的精神方式的时代,产生了杜甫。杜甫虽然处于后盛唐,但是他毕竟在“后”字后面还加上“盛唐”二字,也就是说,大时代的沉落。精神联系中,词,:第一个关键词“诗史思维”,史发展的潜流和脉络之中,开创了一个用诗来见证历史的传统。第二个关键词“抑扬顿挫”,他精心地锤炼诗歌的意象和篇章肌理,以泪为珠,以血为碧,苦心凝思着沉重的生命的呻吟和情感的热力。第三个关键词“性耽佳句”,抱着“语不惊人死不休”的精神,把诗歌当作自己生命的一部分,呕心沥血地发挥着中国语言、语境和诗性的功能。这里主要从这三个方面对杜甫的诗进行分析。

诗基本上是中原文化的产物,他的立足点是中原,是在中原长期发展形成的端肃中正的文化传统和率先实现的近代诗歌格律音韵中训练出来的诗人。中原人士的思维方式是注重历史,二十四史结构工整,史脉从不中断,世代相续,这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中国人非常看重历史的正统性和传承性。杜甫就是把历史思维的优势注入到诗歌里面,给诗歌增加了历史的厚重感和痛切感。以诗兼史,化史入诗,诗史相融,是杜甫开发中国诗歌的最杰出的贡献。最早记录称杜甫为“诗史”的是晚唐的孟 ,他写过一本《本事诗》,记载杜甫遭遇了安禄山之乱,流离陇蜀(甘肃、四川一带时),,所以称,“千古是非存史,。两宋之交的李纲,因靖,写《杜子美》一诗,赞扬杜诗“岂徒号诗史,诚足继风雅”“,呜呼诗人师,万世谁为亚”,万代诗人谁能做杜子美第二呢?

但是正如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讲,诗和史是两种不同的文体,有明显的区别,诗人的职责不在于描述已经发生过的事情,而在于描述可能发生的事情,即按照可然律和必然律可能发生的事。因此他认为写诗跟写历史不同,写诗比写历史更富于哲学的意味,更应严肃的对待,因为诗所描述

①这是的事带有普遍性,历史则叙述个别的事。

亚里士多德的说法,杜甫却采取综合思维,把诗和史两种异样的文体和思维方式融合起来,诗重性情,使他进入了一个心理的时空;史重事实,使他进入了一个自然的时空。在双元的空间互动中,他用诗给历史以灵动,用历史给诗以厚重,这是杜甫的创造,是一个大时代的沉落使诗和史这两种异质文体牵手,从而产生阴阳合构的精神收获。

杜甫创造了诗和史的综合思维,这跟其家族文化,以及河洛文化、黄河文明有着深刻的关系。杜甫的家族文化中有两个基因,一为诗,一为史。杜甫的祖父杜审言是初唐时期非常重要的诗人,

二、开创了以诗见证历史的传统

杜甫的诗学,是一种充满了历史忧郁感的诗学。忧时伤世,哀国悲己,读起来有一种不可抗拒的审美崇高感、庄严感和悲戚的情调。在讨论李白和杜甫的差异时,我认为,李白出生于安西都护府的碎叶,青年时代沿着长江漫游,因此他以胡地的气质和长江的情怀改造和丰富了中国盛唐的诗歌。杜甫跟他不同,杜甫出生于河南的巩县,他的

①亚里士多德《诗学》:第九章,罗念生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

・ 8・

近体诗格律的成熟他是有功劳的。而且他恃才傲

世,自视天下第一,所以杜甫在诗中曾经说“:诗是吾家事”“、吾祖诗冠古”,意思是说我祖父的诗比古人好。杜甫少年时代的家族招牌就是诗,家庭作业就是格律,家学深埋着诗的基因。至于历史的基因,则融合着祖宗崇拜和家族想象。杜甫为他的十三世祖杜预做过纪念和祭拜的文章,把晋朝的镇南大将军、当阳侯杜预,作为他的家族血缘系统和精神系统的象征。我们读过《三国演义》,了解到羊祜推荐杜预做镇南大将军,坐镇荆襄,最后发兵消灭了吴国。杜预是司马懿的女婿,司马昭的妹夫,杜预帮助晋朝统一天下,功劳卓著,封为当阳侯,食禄九千担,是晋朝的一个名臣。他晚年好学不倦,坐卧都离不开《左传》。毛宗岗点评《三国演义》时,说关公好读《春秋》,杜预好读《左传》,这正好相对。现在面的《左传》,就是杜预的他第一个把,统一注解,他的精神深处即家族影响中始终有史的因素。正是这种家族因素,聚焦于史,使得杜甫在文化基因的深刻层面上,形成了极其关注现实人生和历史潜流的思维方式。

当然诗史思维的形成,也跟他的个人经历有关。经历是人生的财富,也是诗歌最直接的老师。杜甫最早使诗歌历史化的诗作出现在天宝前中期,也就是他40岁左右的时候,写了《兵车行》。《兵车行》是杜甫诗史思维形成的标志性著作,标志着他是盛唐危机的最早的考察者和发现者。杜甫在二十五六岁到40岁这十几年间正好是李林甫、杨国忠当权误国之时,一个草根之士在政治失误中断绝了顺利进入官僚体制的渠道,他对政治失误的危害就感受得更加深刻。他的仕途阻塞,穷到和平民一起去排队买减价的官米,用来维持温饱线以下的生活,所以他叹息“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身”,儒生的帽子把我的生存都给耽误了。尽管他认为自己有“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才能,尽管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志向,但是他获得的生活回报,还是“骑驴十三载,旅食

①《新唐书・杜审言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5735页。

京华春”,骑着毛驴在长安、洛阳13年,跑来跑去

的找门路。“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至”,早上去敲富人的门,晚上追逐着达官贵人的肥马后的尘土,

(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

),过着一种有失儒生体面的生活。所以,是生韵》

活情景每日每时推动他的诗歌历史化,不采取这条路线,就无法排遣生命焦虑。他没有像他的远祖杜预,破吴之后从容无事而去做《左传》的注解,也不可能像他的祖父杜审言那样恃才傲物,声称

“吾文章当得屈、宋作衙官,吾笔当得王羲之北

①杜甫没有这种心情,旅食京华13载,已经面”。

使他脱去了“放荡齐赵间,的少年意气,。

。杜,。杜诗的一是平民化的变化,一是难民化的变化。因为他就是一个平民,后来又变成了一个难民。所以《兵车行》就看出了历史的结构性危机“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好像一个大部队在出现,好像很有气势,但这里面潜伏着严重的社会危机“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因为边庭流血成海水,我们的“武皇开边意未已”,穷兵黩武的贪心,使得“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兵车行》看到了对边疆扩张的大规模征兵,造成了农村的萧条及百姓生活的穷苦和破产。所以他的诗史采取民间立场,是平民化的诗史,是一种对社会底层进行同情性的对话的诗史。天宝年间,唐玄宗把政权交给了李林甫和杨国忠,杨国忠隐瞒了南诏战争的失败,在河南河北、两京地区大量招募新兵,就连京城重地也出现频频的哭声。李白的《古风》第34首也是写的这场征兵“:羽檄如流星,虎符合专城。喧呼救边急,群鸟皆夜鸣。”但是李白当时是客游在梁、宋之间,对河南、河北的征兵事件有所听闻,但不是直接走到征兵的行伍中去的。所以《古风》中所写的是宏观的事态,而杜甫走进了行伍以内看到真实的具体事件,临场展开人和人的对话,然后追忆到青海,一下雨鬼魂都在叫。这里有人和鬼对话,生和死对话,在一

・ 9・

种抑郁阴冷的格调中强化了全诗的社会危机感和历史厚实感。

当然,赋予杜诗诗史化最强大的动力是杜甫44岁那年爆发的安史之乱所造成的国家破坏、生

四万义军同日死。”这场战争使他没办法和唐肃宗

的朝廷联系上,只好找了个机会,第二次潜逃出长安,在崎岖的山路里面跋涉“,破衣麻鞋”到了凤翔去见唐肃宗,所谓“麻鞋见天子,衣袖露两肘,涕泪受拾遗,流离主恩厚”,唐肃宗封了他一个左拾遗。左拾遗是门下省的官员,从八品上,比他原来当的军曹参军大了半个官阶“,掌供奉讽谏”,是给皇帝提意见的这么一个角色。虽然品位很低,但是能够看到皇帝,他当了左拾遗之后,总是给皇帝提意见。刚才讲到的率兵打仗的房Ρ,是杜甫很尊重的一个文官,但是由于官僚里面的相互倾轧,有人告发房Ρ,说他“琴童倚势纳贿”,皇帝听了很不高兴,杜甫上奏疏为房Ρ,疏,,去看望《北征》和《羌村三首》。同“:夜深经战场,寒月照白骨。潼关百万师,往者散何卒?”回到家中,“妻孥怪我在,惊定还拭泪。世乱遭飘荡,生还偶然遂。邻人满墙头,感叹亦唏嘘。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在战争的环境中,回来之后,竟然像做梦一样。战争、家庭和国家———历史在血与泪中纠缠在一起。作为一个漂泊浮沉、养不起家的小公务员,他自然地把历史放到心头,自然地使自己的诗带有沉重的诗史思维。所以历史不依不饶地来找他,他也不推不让地跟历史打成一片了。他本身就是一介平民,一介难民,无从躲避历史的惊涛骇浪,只能在历史风浪中寻找自己的生路。

宋人讲杜甫“每饭不忘君”,说他每端起饭碗都不忘了皇帝,事实上皇帝没有给他端稳饭碗。他有儒家思想,也有忠君意识,这是不可回避的。但是把一个饭碗都端不牢靠的难民,说成端起饭碗就思念皇上,这是宋人的过度想象。现实是因争权夺势,杜甫受到房Ρ罢相的牵连,第二年就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比左拾遗高了半阶),但是被支使到一个中等的县里去管杂事了。他管的是官员的考核,管祭祀、礼乐、学校,甚至管占卜、管丧葬,在兵荒马乱中这些事提得上日程吗?他当了华州司功参军的时候,回到洛阳去探亲,去看自己

灵涂炭、家室流离的痛苦的精神感受。他旅食长安十年后才谋到一个八品小官的位置(左卫率府兵曹参军),管理卫率府里士兵的账本和马、驴之类的一个科长。此官维持不了全家居住长安的生活,他没办法为太太和孩子办长安的户口,只好安排其在奉先县的娘家亲戚那里居住,即现在的陕西蒲城县。他回家探亲写了《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根据自己在路上奔波流落的所见所闻,对自己的身份很不满意,已是小官却自称是老大笨拙的“杜陵布衣”,这种心态使他记录下“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社会不平等的现象。杜甫存在于历史之中,而是历史在寻找他。在。,,官奉就没有地方领了,。在途中又被安禄山的叛军抓去,他那时不像李白已经名满天下,所以对方就不在意他,把他放在长安城的旅馆。他困在围城长安,看到了潼关失守之后唐玄宗匆匆忙忙地往西跑,把不少的王子王孙抛落在长安,隐姓埋名,乞讨为奴,于是就写了一首《哀王孙》。历史找到了诗人,使他的诗里面荡漾着王子王孙与杜甫们同病相怜的被抛弃的悲哀,杜甫在怜悯王孙,也在怜悯自己。困在长安,盼着官兵的收复和拯救,但后来又发生了陈陶斜战争悲剧。陈陶斜是现在咸阳和长安之间的一个地名,当时的宰相房Ρ率领着三军开进咸阳的东北面陈陶斜的沼泽地里面(请注意,那时候长安附近还有湿地),和安禄山的军队相遇。房Ρ学古人打仗的方法,摆开两千辆牛车、马车的阵容,用骑兵和步兵夹着和敌人打仗,安禄山的军队敲锣打鼓,牛和马哪里见过这种阵势,马上就乱了,然后放火一烧,人畜大乱,官兵在这场战争中死伤四万

①杜甫为此写了一首人。《悲陈陶》,诗云:“孟冬十郡良家子,血做陈陶泽中水。野旷天清无战声,

①《资治通鉴》卷二一九,北京:中华书局校点本,1956年,第7004页。

・ 10・

的老邻居和自己家的老房子,因为杜甫小时候在

洛阳住过。当时郭子仪等九位节度使去攻打安史叛军,因为不设元帅,群龙无首,互相间缺乏统一的指挥,所以被史思明的五万精兵一冲击,就全军大溃。在这种兵荒马乱之中,他从洛阳返回陕西的东部的华州,根据沿途的见闻写下了“三吏三别”,从社会下层吏的层面来考察历史的运作,考察战争对历史的惨重的破坏。他本人也是吏啊,司功参军是一个正八品下的小吏,而他敢秉笔直书地写吏的好话与坏话,对战争中的吏治文化进行沉痛的反思。那些吏和杜甫的吏不同,那些吏可能是县尉下面管治安、招兵的吏,而杜甫是管杂事,如考核、祭祀、学校的吏。他考察吏文化的时候,触及中国吏治体制中阎王好见、小鬼难当的要害,考察了兵荒马乱时吏是怎样不顾及百姓的生死而运作他的权力,于是写了,,吏夜捉人。”人,三个儿子,,一个刚刚参军寄信回来。家里没有人,只有个未断奶的孙子,媳妇穷得连裤子都没得穿。在这种情况下,老头子害怕征兵还逾墙走了,看来身体还可以,还能爬墙。老太婆只好说那我去吧,我去还可以给你们做做饭。战争以及无休止的兵役,使一个三代同堂的家庭破败不堪。却依然是“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悍吏横行使老百姓残破的家庭雪上加霜。九节度使的军队都溃不成军,败局已经不可收拾,要在黄河设防保卫洛阳,悍吏总要抓几个壮丁去交差,大概也抓不到什么合适的“壮丁”,只好气势汹汹打起这个只剩下老翁老妪的家庭的主意了。《石壕吏》是杜甫笔下最富有写实风格的诗,他的诗史思维不是直接描写郭子仪等节度使的战役行为,而是写石壕村里的一个老太太面对着一个恐怕连科长股长都够不上的吏,通过底层来折射和透视整个社会的崩溃,其深刻性和悲剧力量要比去写将相们的镇定和惊慌,更加高明,更加震撼人心。所以平民杜甫开创了以平民为根本的描写角度,他用诗来见证历史,采取的是民间立场。

三、沉郁顿挫的意象锤炼

研究杜甫的诗史思维,研究杜诗的总体风格,人们可以说出四个字:沉郁顿挫。沉郁顿挫是杜甫对自己才性的论定,他39岁的时候曾经写了一篇《进雕赋表》,那是给唐玄宗写的一个表,在表里面就说他的作品沉郁顿挫,可以跟扬雄、枚皋这些汉代的词赋家比高低。沉郁和顿挫原来是两个词,在汉朝到南朝的时候已经分头使用,把沉郁和顿挫拼合成为一个成语是杜甫的专利。这个词发明之后,,比如有人说,有人说白居,哀艳之中具有讽刺,,自成一家。至于文章,有人说司马迁的《报任安书》是沉郁顿挫的,柳宗元、苏东坡的一些文章是哀痛激越,沉郁顿挫的。但是所有这些对诗文沉郁顿挫的评议,都有一个潜在的对照物,就是杜甫诗的独特风格。比如明朝宁波名士屠隆就认为,老杜大家,沉雄博大,他所以擅场当时,称雄万代,很大程度上得力于悲壮瑰丽、沉郁顿挫的风格;清朝诗坛的领袖人物王士祯,评论诗时也拿杜甫作参照,认为南宋初期的诗只有陆放翁是大宗,他的七言诗逊于杜甫、韩愈、苏东坡、黄庭坚,为什么呢?因为他的沉郁顿挫少了,至于其他的地方陆游是别人所不及的。绕来绕去,都离不开中国诗歌史上的一个亮点,就是杜甫诗的沉郁顿挫。

那么什么是沉郁顿挫呢?沉郁,深沉忧郁,是一种生活的感受,一种精神状态。世事纷乱,生活磨难在人们心中沉积为难以承受的重量。但是又不可推卸,难以逃避,需要你去承担,从而造成内心纵横交错的悲愤和苦闷。鲁迅在《〈苦闷的象征〉引言》中引用厨川白村的话概括本书的主题:生命力受了压抑而生的苦闷懊恼乃是文艺的根

①沉郁的柢,而其表现法乃是广义的象征主义。

①《鲁迅全集》第10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第232页。

・ 11・

苦闷积压在杜甫的内心,而表现出来的又不是采取一泻无遗,或是清扬高举,或是低吟浅唱的方式,而是充分开发诗的语言、句式、结构、意象、情调的内在张力,抑扬起伏,盘旋转折地表达出来,给人的精神以强烈的震撼和沉重感。杜甫是个“三多”的诗人:多事之秋的多难的经历者和多思者,这种阅历使得他不得不抑扬顿挫,有一种真诚的风骨,苍茫的兴会,令人荡气回肠。比如他50岁时,在成都浣花溪草堂写《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

高者挂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这是首段,采用了“号、茅、郊、梢、坳”连续的张口高呼的平远韵脚,声音宏远,像秋风一样怒号多哀,在摹写疯狂袭来的秋风的真实情形中传达了其威猛萧瑟的神态。茅草远飞、高挂、下飘,把秋风袭来的气势写得淋漓尽致,越是淋漓尽致,看到诗人焦灼无奈的眼光上有三重茅,,重茅草,“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就说这小地主污蔑老百姓的孩子,读诗是不可以不顾及诗人的情境和感受就无限上纲上线的。南村的群童公然抱着秋风吹落的茅草跑到竹林里,既然是写到南村,那天刮的就是北风,刮到南边去了。杜甫常年流离失所,一到成都受朋友的资助,才算定居下来,盖了这么一间茅屋,但他毕竟还是“客户”。人生地不熟,缺乏左邻右舍的照顾,如果他是那里的土著,那些小孩就不敢去抢他的茅草。在中国农村,熟人伦理维持着社会秩序,他如果跟左邻右舍知根知底的话,是不至于被小孩当面欺负的。所以第三段写晚上昏黑之后他躲到屋里面,根本没有人管他。屋子漏雨,被子都被淋湿了,骄儿睡相恶劣,把被子都踏破了,他处在一种孤立无援的人生困境之中。那么他把老百姓的孩子叫做顽童,把自己的孩子叫做骄儿,是不是“阶级立场”问题?他只不过说自己屋漏被破,自经丧乱,孤寒莫奈,长夜独眠,前面三个层次的格调和节奏都因之而发生脉动:一个是高远的,风吹着茅草的高远;一个是沉郁的,茅草飘下去的时候南村的孩子把它抱走了;第三个是收敛的,收敛自己的内心,自己暗暗的伤心屋漏又逢连夜雨;最后是放纵的“,安

得广厦千万间”,还想到天下跟自己一样的寒士,

若有广厦庇天下,吾庐独破又何妨,体现了一种推己及人的高尚品格,全诗的情绪跌宕起伏,抑扬顿挫。一种类乎殉道者(儒家仁爱之道)的苍生襟怀,辅以“安得”、“鸣呼”的深沉舒缓的句式,是可以动人心弦的。

抑扬顿挫的诗学机制,不仅要展现在诗的结构上抑扬有度、波澜老成、开阖自如、转折多姿,而且体现在意象的创造上精准独到,以及对这些意象的分解组合、错综叠加,使之自然浑成、新颖别致、蕴藉多味。意象是中国诗学中最具有特征的术语之一,它从《易经》里面转借、演化而来“,状难,尽在言外”,就是。意象的语义具有复,似乎不应直接翻译成image而造成其复合意义的流失。英文的image主要是“象”,而中国人讲意象,意在象先,先有意后有象,甚至得意而忘象。意象浑然天成,就像一个神奇的汤圆,“意”是里面的馅“,象”是外面的皮,初看则象显意隐,细嚼则意味深于象味,内心的感情对意象的渗透使深思的物象处在一种苏醒的状态,每个物象都好像有意味深长的话要对你说。把意和象组合在一起就是把看似没有生命的物象系统变成一种处于有言无言的对话系统。有些意象当然也有由象而生的装饰性,比如我们很熟悉的一首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黄鹂、翠柳、白鹭、青天,颜色非常明丽;两个黄鹂是横的,一行白鹭是纵的,线条明晰;窗含,是一个限制性的视野,门泊,是个开放性的视野,千秋雪,以雪来做时间的证明,万里船,以船来做空间的证明,四句两联皆为对仗。在工整的对仗之下提供一个色彩鲜明、落笔一丝不苟的画屏。

讲到意象,我们会想到《诗经》中的“比兴”,比兴加大了意象组合和叠加的密度。意象叠加产生意义联通的多层性和互释性,形成如杜甫所说的“比兴的体制”。杜甫一首很有名的《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意和象就处在显和隐之间相互累积和叠加,增添

・ 12・

了意义的密度和深度。宋朝的司马光曾经说过,

古人为诗,贵于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之。比如说“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山河在”,什么意思呢,就是别的东西不在。“草木深”,是什么意思呢?是只有草木没有人。花鸟平时是娱乐的东西,但是在这里看到它就掉眼泪,听到它就悲伤,

①所以意象就是诱时事不可收拾是可想而知了。

发你去联想更深的意义,更广的意义,更加丰富的言外音、画外意。李白发愁的时候头发变长“白,发三千丈”,杜甫也发愁,头发变短“,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簪子都插不上了。发愁掉头发,这种情况比较常见,谁见过像李白那样发愁,白头发长得摞起来有三丈高的呢?三千丈盘起来大概就是一座小山。所以唐人写愁有唐人的气魄气象,用头发来搅动人的心弦心潮。

时代的危机和沉落,的,大的意象设置,,选象雄伟,有若双峰并峙,两雄搏斗,似乎要以天地为舞台方能容纳。我们可以想到他的很多句子。比如《登楼》诗“: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登高》诗“: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他有一首《阁夜》“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霄。: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在一个岁暮,在年快要结束的时候,日子像谁在催促着,过得真快真短。在这么一个很冷的夜晚,诗人支撑起了一个无比宏大、无比寂寞的时空结构,沉默地观察着宇宙之间的动静盈亏的消息,五更之后,鼓声和号角声十分悲壮,可见在夔州的三峡,战争已经渗入了这个偏僻地方,而三峡的流水还自然地奔流着,晴朗的夜空上星光倒影在江水里面,摇曳不定。诗人面对着天地,思考人间的骚乱,天地无言,而人间有言,千家野哭联着战争,数处夷歌联系着乡野,让人们在鼓角悲声和星河影动中品味着历史和现实,品味着天人之道,由不得你不在这无言与有言之间产生一种

博大的意味深长的心弦共震。

四、佳句意识和苦吟作风

杜甫比李白小11岁,在平安的岁月里面,11

年只不过弹指一挥间,但在八世纪的唐王朝却划成了两个时代。李白是大了半代人的杜甫,杜甫是小了半代人的李白。李白迎着盛世的阳光走到了诗歌的绝顶,而杜甫却翻过了绝顶,用诗来扫描红日西沉之后的暗淡。李白的诗唱得明快,用明快来显示他明星型的诗人的风貌,而杜甫的诗显得沉重,。李白是擒纵语言的捷才,,,“:为人性僻,语不惊人死不休”,他把对佳句的追求看作是人的本性和生死的价值投入的体现。杜甫是中国诗史上对语言的特质和功能有最深刻的理解和最敏锐的感知的诗人之一。他在句子的形成和低吟中呕心沥血,以功力支撑灵性,以灵性点醒功力,从而开拓出一个新诗学的语言空间和语言法则。他的这种苦吟的诗学点亮了诗的语言的眼睛,或者说苦吟使杜诗长出了眼睛,领导和培育着一个以苦吟出深刻、以苦吟出精彩的传统。

宋人在分析唐朝名篇佳句时,认识到作诗要讲究“诗眼”,要使诗眼睛发亮。“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这是中国艺术论以形写神的精华所在,杜甫深得其中三昧。比如杜甫的《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人有惊喜的心情,使诗人跟春意生命与共,气味相投,把生命都移到雨里面去了,他自己都化身为雨了。“好雨”怎么能够知道时节?雨本无知,因诗人而有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潜伏进夜色之中,无声无息地把万物都湿润了,这就写出了雨的品行和性格“润,物无声”,给普天下都带来生机,有一种人格的魅力在里面。把诗等同于生命进行苦吟,在唐朝不仅有杜甫,孟郊、贾岛也为此呕心沥血。据说贾岛

①司马光《温公续诗话》:《历代诗话》,,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277—278页。

・ 13・

骑在毛驴上揣摩他的一句诗“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是用“敲”字好还是“推”字好呢?他在毛驴上又是“敲”又是“推”,结果“敲”到了韩愈的马前,冲撞了韩愈出行的队伍。韩愈说“敲”字好,两个人于是结为布衣之交,这就是“推敲”的典故。杜甫也推敲,但他走的不是“郊寒岛瘦”的路线,孟郊的诗有一股寒气,贾岛的诗比较枯瘦。杜甫诗走的苦吟路线,有如清代刘熙载所讲:高、大、深。“吐弃到人所不能吐弃为高,涵茹到人所不能涵茹

①比如为大,曲折到人所不能曲折为深。”《登高》

这首诗过去被奉为古今七律第一,可以说是唐朝以来七律的状元。“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

虚实、锤炼对仗,从而在外工整而内灵动的近体诗模式中,推进了对世界感觉和语言感觉的进程。由于色彩词是最具感觉性的词类之一,杜甫就非常讲究点醒色彩的灵魂,在色彩的感觉学上做了不少感觉独到、耐人寻味的好文章。感觉是诗与世界的接触点。18世纪德国哲学家鲍姆嘉通创造的“美学”一词就带有“感觉学”的意思,并与古希腊的“知觉经验”相通。可见杜诗提高感觉的位置,对诗学而言具有本质的意义。杜诗《泊松滋江亭》有“:江湖深更白,松竹远微青。”其间的感觉异常精微,简直从深处窥见江湖松竹的带色彩的灵魂,。又如《晴二首》有句“:碧知湖外草,。”《奉酬李:,青归柳叶新,在语序错综之间,对紧接着的动词有施动,因而给颜色注入生命的感觉。见碧才知是草,见红才知是云,在云红草碧中以颜色调出了久雨初晴的欢快心情。而红色、青色都回归和进入到桃花柳叶之中,造成一派早春新嫩,有感觉而后有印象和概念。因此感觉优先,是对认知世界的心理过程的还原,是以艺术的方式切入人与世界相遇的第一瞬间。《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十首》有一名句“:绿垂风折笋,红绽雨肥梅。”人在园林中游,首先看到的是绿、红的颜色,那是很显眼的。接着看到了这些颜色的姿态,或者垂下,或者绽开。然后才看清是何物,推测是何因,原来是昨夜风雨把竹笋吹折,把梅花喂肥了。这是感觉还原的写法,如果写成风折笋而绿垂,雨肥梅而红绽,那就会使诗味变淡而成了散文。《放船》一诗也有妙句“:青惜峰峦过,黄知橘柚来。”这里写的是烟雨蒙蒙中向下游放舟,看到青色瞬间闪过,感到可惜,略加凝神,才知道那是峰峦在快速的舟行中飘闪过去;再看前方出现黄色,吸取刚才的教训,先作预想,知道那是果实成熟的橘树、柚树迎面而来。诗人通过感觉优先的法则,把对颜色的感觉和它对内心的碰撞,以心理还原的方式简洁地表达出来,这无疑是创造了诗歌语言表现的一种新的可能性。在西方世界,德国诗人歌德创造

潦倒新停浊酒杯。”这里用了多么好的对子。实际上中国古诗讲究对仗,,有互相影响的作用,亦对亦联,。这里的对仗都是大对仗“,风急天高”“渚清沙白”,一者写天,一者写地,俯仰上下,展开一个散发着悲凉气息的时空。“风急”和“天高”是当句对“渚清”,和“沙白”也是当句对,就是一句之中互相对起来的。“无边落木”和“不尽长江”是双句对,两句之间求的对仗。“无边”的空间“,不尽”的时间,空间中有“落木萧萧”的时序变化,时间中有“长江滚滚”的空间流动。其间的对仗对得何等有模样有气魄。而且这气势雄伟的对句令人可以想到屈原的《九歌》里面的《湘夫人》“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在这苍茫的宇宙生命的体验中诗人又体验自我,“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白发诗人连酒都戒了。杜甫晚年大概患中风,所以他戒了酒。用一个空酒杯,面对着风急天高,猿啸鸟悲,落木萧萧和长江滚滚的大千世界,把这个大千世界最后收容在一个空酒杯里。在这个有和无相对的境界中,悲凉地咀嚼着忧郁的生命,生发出一种包罗万象的宇宙间生命之短暂和永恒的体验。

杜甫以“性耽佳句”的生命承诺在诗歌中进行广泛的语言试验,包括颠倒语序、变动词性、调配

①刘熙载《艺概》:卷二《诗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59页。

・ 14・

一种“色彩学”,强调带主观心理感受的“眼睛的颜

色”。他还转述过一位法国诗人的话:由于夫人把她室内的颜色从蓝色变成深红,他对夫人谈话的声调也改变了。在杜诗“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苦吟中,世界感觉是人与自然相互移植生命而浑融一体的,他由此以色彩感觉唤醒自然生命。在这种意义上,杜诗创造了东方感觉诗学,启示了东方的色彩感觉学。

于我们面对的不仅是黄庭坚这么说,而是千家注杜的千家说的复杂情景,所以不能矮子看戏,随着别人的说法,而是要站在一个高的地点,放开眼界,看到一些使自己眼睛发亮、心头发痒的妙处,以第一印象作为我们创造新学理的逻辑起点。

比如杜甫最好的一首七绝是《赠花卿》“: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本是非常精妙的一首诗,但是明朝有两位状元公,一个是正德年间的杨慎杨升庵,一个是万历年间的焦焦弱侯。杨慎在《升庵诗话》里讲:花卿是蜀中的勇将,恃功骄傲,杜甫的

读杜诗,应该了解和参考前人的注解和阐释,

但是不可为纷纭众见所遮蔽,更重要的是直接面对杜诗,直接面对经典,尊重自己的第一印象和第一感觉。尤其是杜诗,古人曾经反复研究过,有“千家注杜”的说法,南宋的时候就有集注杜工部诗史》究性的选本,800多种,200种以上。在众说纷纭、千家包围之中,我们应该放开眼界,当然也可以找几个很高明的本子仔细地读一读,但更重要的是切忌不要犯了矮子看戏的毛病,过去看戏都在台子上,高个子站在前面看,矮子来迟了,被高个子挡住,本来没有看到戏,也随着人家喝彩。宋朝的朱熹说“:读书之法,既先识得它外面的一个皮壳了,又须识得它里面骨髓方好……其有知得某人诗好,某人诗不好者,亦只是见到已前人如此说,便承虚接响说取去,如像矮子看戏,见人道好,他也道好。及至问著他那里是好,元不曾识。”这是朱熹一般地讲读书,他还专门讲读杜诗“,人多说杜子美夔州诗好”,夔州就是现在重庆的奉节,都说杜甫到奉节之后写的诗好,朱熹说,对于这一点我不明白为什么“夔州诗却说,得郑重繁絮”,他认为夔州诗写的很烦琐,还不如秦州诗写得好,但是黄庭坚讲了夔州诗好。黄庭

(黄坚讲的固然有他发现的东西“今人只见鲁直,

①问题在庭坚)说好,便都说好,如矮人看场耳”。

,所以含而不露,“,,②他也承,。那么焦

?,附和杨慎的意,杜公之含蓄不露,有风人言之无罪、闻之者足以戒之旨,公之绝句百余首,此为之冠。

之后,清乾隆年间的诗坛泰斗沈德

潜,编过《唐诗别裁集》,他又来了一番矮人看戏,“诗贵寄意,有言在此而意在彼者”,他沿用了杨慎

和焦

的看法,认为这首诗是讽刺花卿的僭窃,

“想新曲于天上”,③学术史上的这种现象,实在令人感慨系之。由宋到清的这些名家多在矮子看戏,陈陈相因。他们都有忠君情结,也都信奉儒家对礼的看法,孔圣人曾经指责鲁大夫季氏僭用天

④子礼乐“:八佾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至圣

五、如何读杜诗

如此,诗圣能不如此吗?这种逻辑对古人尚情有可原。但是如果我们现在还在采取矮人看戏的方式论诗,还在罗列明清旧说,认为此诗讽刺“僭越”,有什么创造性可言呢?杜甫还写过一首诗叫《戏作花卿歌》,赞扬“成都猛将有花卿,学语小儿知姓名”,小孩都知道花卿这个大将的名字,他平定了四川的叛乱,表现了“人道我卿绝世无”的将才“我卿”,的“我”用得多亲切“,绝世无”的“绝世”评价得多么透顶,由此指责朝廷“既称绝世无,天子何不唤取守东都”,为什么不让他去洛阳打仗,

①《朱子语录》卷一一六、一四○,四库全书本。

②杨慎《升庵诗话》:《历代诗话续编》,,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644页。③沈德潜《说诗啐语》:卷下《清诗话》,,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554页。④《论语・八佾篇》《四书章句集注》,,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61页。

・ 15・

去平定安史之乱呢?他写了这么一首诗极口夸奖花卿,这位将军大人看到还有这么一位老诗人欣赏自己,请他吃顿饭,用最好的音乐来招待,这是千载以下尤可体验到他们竭诚相待的文坛佳话。这则佳话竟然被误读为杜甫写诗讽刺花卿“僭越”,如果是这样的话,那是杜甫的心理变态。梳理唐代诗人的脉络,就不难发现,杜甫这首诗不是一个孤立的现象,实际上它是以音乐为引子,来写一个历史的大时代的沉落。“此曲只应天上有”,这个曲子以往只在长安梨园里面才能听见“,人间那得几回闻”,而我现在在成都就可以听得到,说明“皇帝弟子”的梨园曲艺已经流散,意味着盛唐王朝的破败已经不可收拾了,因为梨园子弟就是唐玄宗当太平天子的一个标志。用梨园子弟音乐人才的流失来写盛唐的衰落,就是用标志性的事件和事态的流失来写一个王朝的盛极而衰开创的这个传统,夔州,,“,昔有佳人公孙氏,。但是得到她真传的这个弟

子李氏十二娘竟然跑到奉节来表演“,先帝侍女八

千人”,现在已落到“梨园弟子散如烟”的境况,盛唐沉落只能以“瞿塘石城草萧瑟”来做见证了。此后三年杜甫到了江南,又碰到了李龟年,李龟年就是当年梨园子弟中唱歌第一的人“,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难道仅仅是讲两个人的交情吗?他讲一个时代的标志性音乐人才,梨园子弟中唱歌的第一高手流落到江南来了。这就开创了用音乐人才流失来怀念那个沉落的盛唐的诗歌风气。如果我们对唐代的诗、文、笔记比较熟悉的话,这种表现历史的方式可以找到不少,扼腕的历史苍凉感。

,,,从那里挖掘。

(本文为2006年7月2日在国家图书馆文津讲坛的讲演录音整理稿)

(责任编辑:苗 慧)

HistoricalandAestheticalAnalysesonDUFusPoetry

YANGYi

(InstituteofLiterature,ChineseAcademyofSocialSciences,Beijing100732,China)

Abstract:DUFuisagreatpoetwhostraightlyfacedthedeclineofagoldendynasty.Thecollisionbetweenthedeclineofhisageandhispoetry,whichisbothhonestandresolute,resultingintheunique2nessofhispoetrywiththeclosestrelationshipbetweenone swritingandhis/herageamongallChinesepoets.Thespiritualconnectionbetweentheexperienceanddepictingofthedeclineofagoldenagehelpedhimtocontributethreeimportantkeywords,whichdevelopedintothreetypesofpoeticstradi2tions,toChinesepoetics.Thefirstkeywordis“historicalwayofthinking”,DUFucreatedatraditionofmakingpoetryintowitnessofthehistorybydescribingatimeofturbulenceandconfusioninhisworks.Thesecondkeywordis“melancholyandcadence”,DUFumadegreateffortsonelaboratingtheidea2imageandtextureofhisworks,toexpressthepainsandheavinessoflivesinhistime.Thethirdkeywordis“phrasing2mania”,DUFu senthusiasmforbeautifulandfancywordsdrovehimtotakepo2emaspartofhislifeandtotryhisbesttobringtheultimateabilityofChineselanguage,contextandpo2eticintoplay.

KeyWords:DUFu;historicalwayofthinking;melancholyandcadence;phrasing2mania

・ 16・


相关文章

  • 20世纪杜甫研究述评
  • 20世纪杜甫研究述评 摘要:20世纪中国大陆的杜甫研究深受新旧文化.东西文化交互撞击及多次政治思潮的影响,以1949年.1976年为界呈现出三个时期,依次表现出剥去封建时代加给他的"圣化"的外衣.只把他作为普通诗人来研究 ...查看


  • 中国古代文论
  •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综合练习题1中国古代文论选读 2010-07-23 14:48:31 阅读52 评论0 字号:大中小 订阅 第一讲 先 秦 一.填空题 1. 孔子.孟子 2. 孔子所代表的儒家的文艺观,大体上表现在以"诗教&quo ...查看


  • 初中古诗赏析方法
  • 初中古诗赏析方法 目前,很多的初中学生学习古诗词,课堂上主要是听老师讲解,课后下功夫背诵,大都是以记忆为主,学一首(篇)掌握一首(篇),没能举一反三去赏析古诗词.在考试时,很多学生赏析古诗词,不知道该如何着手,更不用说深刻领会诗词的意境,体 ...查看


  • 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参考选题
  • 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参考选题 中国古代文学 先秦部分 从原始歌谣探讨原始艺术的基本特征 <楚词>的神话学价值研究 创世神话初论 中国和古希腊洪水神话的一些母题比较 试论神话中的幻想 <诗经>中的爱情诗综论 &l ...查看


  • 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课后习题答案
  • <文学理论教程>课后习题答案 第一章 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 1.试从学科归属.对象任务和学科品格三个角度,说明文学理论的性质. 研究文学及其规律的科学称为文艺学.文学理论属于文艺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如果说文学批评.文学史主要是研究 ...查看


  • 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史重点
  • 批评史(上) 一.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的深化和扩展------唐宋金元时期 1. 殷璠"兴象论" "兴象论"是殷璠从反齐梁的角度以及总结盛唐诗歌艺术成就的基础上提出的诗歌创作主张.他从诗歌艺术形象塑造的角 ...查看


  •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定
  • 一.填空题 1.<庄子外物>篇中说"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望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 得意而忘言 ."提出了 " 得意而忘言 "说,恰恰道出了文学创作中言.意关系的奥秘, ...查看


  • 孟郊创作的诗歌史意义
  • 作者:蒋寅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 2005年08期 从严格的意义上说,任何一位诗人都是一个独特的存在,任何一种风格和表现都有不可取代的价值.然而实际上,每位诗人.每种风格和艺术表现由于出现的时间不同,对于诗史的意义也是不一样的.向来的研 ...查看


  • 高中古诗词鉴赏要领
  • 18 第三章高中古诗词鉴赏要领 一.感知意象 (一)意象的含义 "意象"一词作为中国诗学的审美特征提出来最早出现在刘勰的<文心雕 龙·神思>中,刘勰将意象用于文学理论,他说:"使玄解之宰,寻声律而定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