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地籍控制测量

第六章 地籍控制测量

第一节 概 述

一、地籍控制测量的原则 二、地籍控制测量的精度

三、地籍控制点埋石的密度 四、地籍控制点之记和控制网略图

本章主要对地籍控制测量的原则、精度要求、采用的坐标系等进行说明,而对地籍控制测量的方法只作一般介绍,有关此部分的详情请参阅有关书籍。

地籍控制测量是根据界址点和地籍图的精度要求,视测区范围的大小、测区内现存控制点数量和等级等情况,按测量的基本原则和精度要求进行技术设计、选点、埋石、野外观测、数据处理等测量工作。

地形控制网点一般只用于测绘地形图,而地籍控制网点不但要满足测绘地籍图的需要,还要以厘米级的精度(城镇) 用于土地权属界址点坐标的测定和满足地籍变更测量的需求。因此,地籍控制测量除具有一般地形控制测量的特点之外,在质和量上又有别于地形控制测量。

一、地籍控制测量的原则『TOP 』

地籍控制点是进行地籍测量和测绘地籍图的依据。地籍控制测量必须遵循从整体到局部、由高级到低级分级控制(或越级布网) 的原则。

地籍控制测量分为地籍基本控制测量和地籍图根控制测量两种。地籍基本控制测量可采用三角网(锁) 、测边网、导线网和GPS 相对定位测量网进行施测,施测的地籍基本控制网点分为一、二、三、四等和一、二级。精度高的网点可作精度低的控制网的起算点。在等级地籍基本控制测量的基础上,地籍图根控制测量主要采用导线网和GPS 相对定位测量网施测,施测的地籍图根控制网点分为一、二级。

二、地籍控制测量的精度『TOP 』

地籍控制测量的精度是以界址点的精度和地籍图的精度为依据而制定的。根据不同的施测方法,各等级地籍基本控制网点的主要技术指标见表6-1至表6-5。

地籍图根控制点的精度与地籍图的比例尺无关。地形图根控制点的精度一般用地形图的比例尺精度来要求(地形图根控制点的最弱点相对于起算点的点位中误差为0.1mm×比例尺M) 。界址点坐标精度通常以实地具体的数值来标定,而与地籍图的比例尺精度无关。一般情况下,界址点坐标精度要等于或高于其地籍图的比例尺精度,如果地籍图根控制点的精度能满足界址点坐标精度的要求,则也能满足测绘地籍图的精度要求。

1. 各等级三角网的主要技术规定见表6-1。

表6-1 各等级三角网的主要技术规定

2. 各等级三边网主要技术规定见表6-2。

表6-2 各等级三边网主要技术规定

3. 各等级测距导线主要技术规定见表6-3。

表6-3 各等级测距导线主要技术规定

注:n 为导线转折角个数。当导线布设网状,结点与结点、结点与起始点间的导线长度不超过表中的附合导线长度的0.7倍。

4. 各等级GPS 相对定位测量的主要技术规定见表6-4和表6-5。

表6-4 各等级GPS 相对定位测量的主要技术规定(1)

表6-5 各等级GPS 相对定位测量的主要技术规定(2)

三、地籍控制点埋石的密度 『TOP 』

地籍测量工作,不仅要测绘地籍图和界址点坐标,而且要频繁地对地籍资料进行变更。

因此,地籍控制点的密度与测区的大小、测区内的界址点总数和要求的界址点精度有关,地

籍控制点最小密度应符合《城市测量规范》的要求。但是,地籍控制点的密度与测图比例尺无直接关系,这是因为在一个区域内,界址点的总数、要求的精度和测图比例尺都是固定的,必须优先考虑要有足够的地籍控制点来满足界址点测量的要求,再考虑测图比例尺所要求的控制点密度。地籍控制点埋石的密度同样遵循以上原则。

为满足日常地籍管理的需要,在城镇地区,应对一、二级地籍控制点全部埋石。在通常

情况下,地籍控制网点的密度为:

(1) 城镇建城区: 100~200m 布设二级地籍控制;

(2) 城镇稀疏建筑区: 200~400m 布设二级地籍控制; (3) 城镇郊区: 400~500m 布设一级地籍控制。

在旧城居民区,内巷道错综复杂,建筑物多而乱,界址点非常多,在这种情况下应适当

地增加控制点和埋石的密度和数目,才能满足地籍测量的需求。

四、地籍控制点之记和控制网略图 『TOP 』

地籍控制点若需要作为永久性保存的就必须在地上埋设标石 ( 或标志 ) 。基本控制点

的标石往往埋设在地表之下 ( 称暗标石 ) 而不易被发现。一、二级地籍控制点的标石的大部分被埋设在地表之下,在地表的上面仅留有很少一点 ( 约 2cm 高 ) 。为了今后应用控制点寻找方便,必须在实地选点埋石后,对每一控制点填绘一份点之记。所谓点之记,一般来说,就是用图示和文字描述控制点位与四周地形和地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点位所处的地理位置的文件。该文件属上交资料。

表 6-6 控制点点之记

为了更好地了解整个测区地籍控制网点分布情况,检查控制网布网的合理性和控制点分

布等情况,必须绘制测区控制网略图。控制网略图就是在一张标准计算用纸(方格纸) 上,选择适当的比例尺(能将整个测区画在其内为原则) ,按控制点的坐标值直接展绘纸上,然后用不同颜色或不同线型的线条画出各等级的网形。控制网略图要做到随测随绘,也就是当完成某一等级控制测量工作后,立即按点的坐标展出,再用相应的线条连结,这样不断地充实完成。地籍控制测量工作完成,控制网略图也相应地完成。

地籍控制网略图是上交资料之一,无论测区大小都要做好这项工作。地籍控制网略图见图6-1。

图 6-1 地籍控制网略图

『TOP 』

第二节 地籍测量坐标系

一、大地坐标系 二、高斯平面直角坐标系 三、高程基准 四、地籍测量平面坐标系的选择

凡是用来确定地面点的位置和空间目标的位置所采用的参考系都称为坐标系。由于使用目的不同,所选用的坐标系也不同。与地籍测量密切相关的有大地坐标系(俗称地理坐标系) 、平面直角坐标系和高程系。

一、大地坐标系『TOP 』

大地坐标系是以参考椭球面为基准的,其两个参考面为:一个是通过英国格林尼治天文台与椭球短轴(即旋转轴) 所作的平面(即子午面) ,称为起始子午面(如图6-2中的P1GP2平面) ,它与椭球表面的交线称为子午线;另一个是过椭球中心O 与短轴相垂直的平面,即Q1EQ2平面,称为赤道平面。

过地面点P 的子午面与起始子午面之间的夹角,称为大地经度,用L 表示,并规定以起始子午面为起算,向东量取为东经(正号) ,由0o~+180o;向西量取为西经(负号) ,由0o~-180o 。

地面点P 的法线(过P 点与椭球面相垂直的直线) 与赤道平面的交角,称为大地纬度,用B 表示,并规定以赤道平面为起算,向北量取为北纬(正号) ,由0o~+90o ;向南量取为南纬(负号) ,由0o~-90o 。

地面点P 沿法线方向至椭球面的距离,称为大地高,用h 表示。

例如P(L,B) 表示地面点P 在椭球上投影点的位置,而P(L,B ,h) 则表示地面点P 在空间的位置。

图6-2 大地坐标系

二、高斯平面直角坐标系『TOP 』

将旋转椭球当作地球的形体,球面上点的位置可用大地坐标(L,B) 来表示。球面是不可能没有任何形变而展开成平面的,而在地籍测量中,如地籍图,往往需要用平面表示,因此就存在如何将球面上的点转换到平面上去的问题。解决的方法就是通过地图投影方法将球面上的点投影到平面上。地图投影的种类很多,地籍测量主要选用高斯—克吕格投影(简称高斯投影) ,以高斯投影为基础建立的平面直角坐标系称为高斯平面直角坐标系。

(一) 高斯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原理

高斯投影就是运用数学法则,将球面上点的坐标(L,B) 与平面上坐标(X,Y) 之间建立起一一对应的函数关系,即

(6-1)

从几何概念来看,高斯投影是一个横切椭圆柱投影。将一个椭圆柱横套在椭球外面(如图6-3所示) ,使椭圆柱的中心轴线QQ1通过椭球中心O ,并位于赤道平面上,同时与椭球的短轴(旋转轴) 相垂直,而且椭圆柱与球面上一条子午线相切。这条相切的子午线称中央子午线(或称轴子午线) 。过极点N(或S) 沿着椭圆柱的母线切开便是高斯投影平面(见图6-4) 。中央子午线和赤道的投影是两条互相垂直的直线,分别为纵轴(X轴) 和横轴(Y轴) ,于是就建立起高斯平面直角坐标系。其余的经线和纬线的投影均是以X 轴和Y 轴为对称轴的对称曲线。

图6-3 横切椭圆柱投影图 6-4 高斯投影平面 (二) 高斯投影带的划分

高斯投影属等角(或保角) 投影,即投影前、后的角度大小保持不变,但线段长度(除中央子午线外) 和图形面积均会产生变形,离中央子午线愈远,则变形愈大。变形过大将会使地籍图发生“失真”,因而失去地籍图的应用价值。为了避免上述情况的产生,有必要把投影后的变形限制在某一允许范围之内。常采用的解决方法就是分带投影,即把投影范围限制在中央子午线两旁的狭窄区域内,其宽度为6o 、3o 或1.5o 。该区域即被称为投影带。如果测区边缘超过该区域,就使用另一投影带。

国际上统一分带的方法是:自起始子午线起向东每隔6o 分为一带。称为6o 度带,按1,2,3,…顺序编号(即带号) 。各带中央子午线的经度L0按下式计算L0=6?N-3,式中N 为带号。

经差每3o 分为一带,称为3o 带。它是在6o 带基础上划分的,就是6o 带的中央子午线和边缘子午线均为3o 带的中央子午线。3o 带的带号是自东经1.5起,每隔3o 按1,2,3,…顺序编号,各带中央子午线的经度Lo 与带号n 的关系式为Lo=3?n 。

若某城镇地处两相邻带的边缘时,也可取城镇中央子午线为中央子午线,建立任意投影带,这样可避免一个城镇横跨两个带,同时也可减少长度变形的影响。

每一投影带均有自己的中央子午线、坐标轴和坐标原点,形成独立的但又相同的坐标系统。为了确定点的惟一位置并保证Y 值始终为正,则规定在点的Y 值(自然值) 加上500km ,再在它的前面加写带号。例如某控制点的坐标(6o带) 为X=47 156 324.536m、Y=21 617 352.364m,根据上述规定可以判断该点位于第21带,Y 值的自然值是117 352.364m,为正数,该点位于X 轴的东侧。

图 6-5 投影带的划分

分带投影是为了限制线段投影变形的程度,但却带来了投影后带与带之间不连续的缺陷,如图6-5所示。同一条公共边缘子午线在相邻两投影带的投影则向相反方向弯曲,于是,位于边缘子午线附近的分属两带的地籍图就拼接不起来。为了弥补这一缺陷,则规定在相邻带拼接处要有一定宽度的重叠(见图6-6) 。重叠部分以带的中央子午线为准,每带向东加宽经差30′,向西加宽经差7.5′。相邻两带就是经差为37.5′宽度的重叠部分。

位于重叠部分的控制点应具有两套坐标值,分属东带和西带,地籍图、地形图上也应有两套坐标格网线,分属东、西两带。这样,在地籍图、地形图的拼接和使用,控制点的互相利用以及跨带平差计算等方面都是方便的。

图6-6 相邻两带的拼接

(三) 高斯投影长度变形

地面上有两点A 、B ,已知它们的平面直角坐标分别为A(XA,YA) 、B(XB、YB) ,则可由式(6-2)计算出AB 间的距离S :

(6-2)

S 仅表示在高斯投影平面上两点间的距离。若用测量工具(如钢尺、测距仪器等) 在地面

直接测量这两点的水平距离S1,是不会与S 相等的,它们之间的差值就是由长度变形所引起的。

测量工作总是把直接测得的边长首先归算到参考椭球面上,然后再投影到高斯投影平面上去,无论是归算还是投影过程总要产生变形。这种变形有时达到不能允许的程度,特别是在进行大比例尺的地籍图测绘工作时,必须考虑这一问题。

假如某两点平均高程为Hm ,平均水平距离为Sm ,归算到参考椭球面所产生的变形大小用式(6-3)计算:

(6-3)

式中:Hm=(HA+HB)/2

HA 、HB ——分别为A 、B 两点的高程; R ——平均曲率半径;

S0——两点投影到参考椭球面上的弦长。

式(6-3)右端前两项是当地面距参考椭球面有一定的高度(即Hm≠0)时产生的变形。Hm 越大,变形也越大,所以在高原地区进行测量工作要特别重视这种变形的影响。右端第三项是由地球曲率所引起的。例如,某两点平均高程为Hm=500m,平均水平距离为Sm=1000m,按式(6-3)计算得:

△S=-78.5mm+0.006mm+0.001mm=-78.5mm

参考椭球面上的长度投影到高斯平面上所产生的变形,用式(6-4)计算:

(6-4)

式中:Ym ——两点的横坐标(自然值) 的平均值; R ——平均曲率半径;

S ——两点(长度) 归算到参考椭球面上的长度。

由式(6-4)可知,线段离中央子午线愈远(即Ym 愈大) ,所产生的变形愈大。

例如,已知A 、B 两点在参考椭球面上的长度S=1000m,YA=75124.5m,YB=75523.4m,两

点的平均纬度Bm=31o14',将它投影到高斯投影平面上所产生的变形,按式(6-4)计算得:△S=+70mm。

为减少因长度变形而引起的误差,一般采用如下方法:若因测区地面平均高程引起的变形大于2.5cm/km时,则采用测区平均高程面作为归算面以减少变形,这是因为Hm 值变得很小,由式(6-4)可知,△S必然也很小。若因测区偏离中央子午线而引起的投影变形大于2.5cm/km时,则应选择测区中央的某一子午线为投影带的中央子午线,带宽为3o ,由此建立的投影带称为任意投影带。

(四) 平面坐标转换

坐标转换是指某点位置由一坐标系的坐标转换成另一坐标系的坐标的换算工作,也称为换带计算。它包括6o 带与6o 带之间、3o 带与3o 带之间、3o 带与6o 带之间以及3o(6o)与任意投影带之间的坐标转换。

坐标转换计算(也称换带计算) 利用高斯正、反算公式(即高斯投影函数式) 进行。具体做法是:先根据点的坐标值(X,Y) ,用投影反算公式计算出该点的大地坐标值(L,B) ,再应用投影正算公式换算成另一投影带的坐标值(X',Y') 。

三、高程基准『TOP 』

在通常的情况下,地籍测量的地籍要素是以二维坐标表示的,不必测量高程。但地籍测量规程中规定,在某些情况下,土地管理部门可以根据本地实际情况,有时要求在平坦地区测绘一定密度的高程注记点,或者要求在丘陵地区和山区的城镇地籍图上表示等高线,以便

使地籍成果更好地为经济建设服务。

高程基准使用的是1956年黄海高程系,它以黄海平均海水面为高程起算面,起算点高程为H0=72.289m。1987年6月25日,我国测绘主管部门发布通知,决定启用“1985国家高程基准”,仍然以黄海平均海水面为高程起算面,起算点高程为H0=72.260m 。

四、地籍测量平面坐标系的选择『TOP 』

(一) 北京坐标系

国家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及几十年的努力,建立起了北京坐标系和全国大地控制网点,应尽可能利用,以便与国家坐标系成为一整体。使用国家统一坐标系有如下优点:

其一,它有利于地籍成果的通用性,便于成果共享,使地籍测量不仅能为地籍管理奠定基础,而且能为城市规划、工程设计、土地整理、管道建设等多种用途提供服务。如果坐标系不统一,则降低了它的品位和应用价值;

其二,统一坐标系有利于图幅正规分幅、图幅拼接、接合、使用和各种比例尺图幅的编绘;

其三,它有利于土地、规划、房地产等各部门之间的合作,这将加快地籍测量的进度,提高效益和节约经费。

综上所述,在一般情况下,城镇地籍测量和土地资源调查应使用北京坐标系,农村地区,地籍测量精度要求较低,则可在现有的国家各等级的大地控制网点的基础上加密地籍控制网点。

(二) 城市坐标系

在城镇地区,则尽可能利用已有的城市坐标系和城市控制网点来建立当地的地籍控制网点。这些控制网点一般都与国家控制网进行了联测,并且有坐标变换参数。

在一些小城镇可能没有控制网点,则应以投影变形值小于2.5cm/km为原则,建立坐标系和控制网点,并与国家网联测。面积小于25km2的城镇,可不经投影直接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并与国家网联测。如果不具备与国家控制网点的联测条件,则可以用下面三种方法来建立独立坐标系。

(1) 用国家控制网中的某一点坐标作为原点坐标,某边的坐标方位角作为起始方位角。

(2) 从中、小比例尺地形图上用图解方法量取国家控制网中一点的坐标或一明显地物点的坐标作为原点坐标,量取某边的坐标方位角作为起始方位角。

(3) 假设原点的坐标和一边的坐标方位角作为起始方位角。

(三) 任意投影带独立坐标系

当测区(城、镇) 地处投影带的边缘或横跨两带时,那么长度投影变形一定较大,或测区

内存在两套坐标,这将给使用造成麻烦,这时应该选择测区中央某一子午线作为投影带的中央子午线,由此建立任意投影带独立坐标系。这既可使长度投影变形小,又可使整个测区处于同一坐标系内,无论对提高地籍图的精度还是拼接以及使用都是有利的。

(四) 独立平面直角坐标系

在不具备经济实力的条件下,而又要快速完成本地区的地籍调查和测量工作,可考虑建立独立平面坐标系,建立方法如下:

1. 起始点坐标的确定

(1) 在图上量取起始点平面坐标。先准备一张1:1万(或1:2.5万) 的地形图,在图上标绘出所要进行地籍测量的区域。在此区域内选择一适当的特征点,例如主要道路交叉点、或某一固定地物作为起始待定点,然后对实地进行勘察,认为可行后,做好长期保存的标志,并给予编号。回到室内后,在地形图上量取该点的纵横坐标作为首级控制网的起始点坐标。

(2) 假定坐标法。如果在地籍测量区域搜集正规分幅的地形图有困难时,也可直接假定起始点坐标。例如,计划施测九峰乡全乡宅基地地籍图,以便核发土地使用证,经研究确定采用独立坐标系。在实地踏勘后,认为该区域西南角之水塔作为坐标起始点较为合适,并令它的坐标值为x=1 000.00,y=2 000.00。数值是任意假定的,但必须注意,用它发展该地区的控制点和界址点,应不使其坐标出现负值。

(3) 采用交会或插点的方法确定原点坐标。在施测农村居民地地籍图中,一般使用岛图形式,并不要求大面积拼接。因此,当本地无起始点,而在几公里范围内找得到大地点时,可采用交会或插点的方法确定一点的坐标,做好固定标志后,用它作为该地独立坐标系的起始点,这样既经济又简便。

2. 起始方位角的确定

由坐标计算基本原理知,当假定了一点的坐标后,例如图6-7中的A 点(水塔) ,还必须有一个起始方位角和一条起始边,方能发展新点,进行局部控制测量。起始边长用红外测距仪测距或钢尺量距(具体方法见测量学方面的教材) ,而方位角可由以下几种方法确定:

(1) 量算方位角。在准备好的地形图上标出起始点和第一个未知点,例如图6-7中的A 点(水塔) 和B 点(乡政府楼上) ,用直线连接两点,过A 点作坐标纵线,将透明量角器置于其上,测出其夹角αAB 即可。

(2) 磁方位角计算法。在起始点A 设置带有管状罗针的经纬仪(或罗盘仪) ,按有关测量学 教材的方法测出磁北M 至B 点的磁方位角m ,然后按下式计算出方位角α:

α=m+δ-γ-Δγ (6-5)

式中:δ——磁偏角,可从地磁偏角等线图上查取;

γ——子午线收敛角,可用该地的经纬度计算;

Δγ——罗针改正数,用作业罗针与标准罗针比较而得,当定向角的精度要求不高或罗针磁性较强时可省略此项。

图6-7 独立坐标系的建立『TOP 』

第三节 地籍控制测量的基本方法

一、利用GPS 定位技术布测城镇地籍基本控制网

二、利用已有城镇基本控制网 三、二级导线地籍控制网的布设

四、图根控制测量

一、利用GPS 定位技术布测城镇地籍基本控制网『TOP 』

在一些大城市中,一般已经建立城市控制网,并且已经在此控制网的基础上作了大量的测绘工作。但是,随着经济建设的迅速发展,已有控制网的控制范围和精度已不能满足要求,为此,迫切需要利用GPS 定位技术来加强和改造已有的控制网作为地籍控制网。

(1) 由于GPS 定位技术的不断改进和完善,其测绘精度、测绘速度和经济效益,都大大地优于目前的常规控制测量技术,GPS 定位技术可作为地籍控制测量的主要手段。

(2) 对于边长小于8~10km的二、三、四等基本控制网和一、二级地籍控制网的GPS 基线向量,都可采用GPS 快速静态定位的方法。由试验分析与检测证明,应用GPS 快速静态定位方法,施测一个点的时间,从几十秒到几分钟,最多十几分钟,精度可达到1~2cm左右,完全可以满足地籍控制测量的需求,可以成倍地提高观测时间和经济效益。

(3) 建立GPS 定位技术布测城镇地籍控制网时,应与已有的控制点进行联测,联测的控制点最少不能少于2个。

二、利用已有城镇基本控制网『TOP 』

(1) 凡符合1985年发布的《城市测绘规范》要求的二、三、四等城市控制网点和一、二级城市控制网点都可利用。

(2) 对已布设二、三、四等城市控制网而未布设一、二级控制网的地区,可以以其为基础,加密一级或二级地籍控制网。

(3) 对已布设有一级城市控制网的地区,可以以其为基础,加密二级地籍控制网。

(4) 在利用已有控制成果时,应对所利用的成果有目的地进行分析和检查。在检查与使用过程中,如发现有过大误差时,则应进行分析,对有问题的点(存在粗差、点位移动等) ,可避而不用。

三、二级导线地籍控制网的布设『TOP 』

目前各大中城市所建立的质量良好的城市控制网,基本能满足建立地籍控制网的需要。可直接在城市控制网的基础上进行一、二级地籍控制测量。

城镇地籍控制测量应以光电测距导线布设,其布设规格和技术指标见表6-7。

表6-7 光电测距导线的布设规格和技术指标

四、图根控制测量『TOP 』

(一) 图根地籍控制网的布设

城镇地籍测绘中控制网的布设,重点是保证界址点坐标的精度,界址点坐标的精度有了保证,地籍图的精度自然也就得到了保证。目前一、二级导线的平均边长都在100m 以上,这样的控制点密度用于测定复杂隐蔽的居民地的界址点势必要做大量的过渡点(多为支导线形式) ,不但工作量大,作业率低,在精度方面也不能保证。因此,经济而又可靠的方法是布网时增加控制点的密度。可在二级导线以下,根据实际需要布设适合的图根导线进行加密。图根导线的测量方法有闭合导线、附合导线、无定向附合导线、支导线等。在首级控制许可的情况下,尽可能采用附合导线和闭合导线,但如果控制点遭到破坏,不能满足要求,可考虑无定向附合导线、支导线。表6-8提供了两个等级的图根导线的技术指标,作业时可选用其中的一个。

表6-8 图根导线技术参数表

图根导线的边长已充分考虑复杂居民点的实际情况,目的是在控制点上能够直接测到界址点,对于特别隐蔽的地方,界址点离开控制点的距离也会约束在较短的范围内。

(二) 无定向导线

由于在日常地籍工作中,一些地籍要素需要经常测绘,而且当城镇原有的地籍控制点被严重破坏时,则很难找到两个能相互通视的点,如果在加密控制点时仍然采用附(闭) 合导线或附(闭) 合导线(网) 或支导线,势必会增加费用,延长时间,难以及时满足变更地籍测绘的要求。虽然无定向导线(如图6-8所示) 也是一种控制加密手段,但与其他种类的导线相比,却存在精度难以估算,检核条件少等问题,故在一些测绘规范中并未作为一种加密方法被提及。随着测角、测距技术和仪器的发展,在满足一定的条件下,也可布设无定向导线。

图6-8 无定向导线的一般形式

无定向导线检核条件少,在具体应用时要求注意如下几点:

(1) 首先对高级点作仔细检测,确认点号正确,点位未动时方可使用。

(2) 应采用高精度仪器作业。

(3) 无定向导线中无角度检核,因此在进行角度测绘时应特别当心。一般说来,转折角应盘左和盘右观测,距离应往返测,并保证误差在相应的限差范围内。

(4) 无定向单导线有一个多余观测,即有一个相似比M 的,规定 的无定向导线才是合格的。

(5) 对无定向导线采用严密平差软件或近似平差软件进行平差计算,软件中最好有先进的可靠性分析功能。

(三) 支导线的运用

在实际工作中,支导线的应用非常普遍。在一些较隐蔽处,支导线的边数可能达到三条或更多,因缺乏检核条件致使支导线出现粗差和较大误差也不能及时发现,造成返工,给工作带来损失。因此,应加强对支导线的检核,采取一些措施以保证支导线的精度,从而保证界址点的测量精度。

1. 闭合导线法

如图6-9所示,M ,N ,Q 为已知点,为求出界址点B 的坐标,首先要求出A 点的位置。P1,P2,P3,P4,P5为只起连接作用的导线点,且P1与P2,P4与P5的距离很近。导线点观测顺序为M ,P1,P2,P3,P4,P5,A ,类似闭合导线的观测方法,但又与闭合导线的观测顺序不同。当观测结束后,按闭合导线M 、P1、P3、P5、A 、P4、P3、P2、M 计算。这时P3可以得到两组坐标,起到一种检核作用。然后根据A 的坐标可以很方便地求出界址点B 的坐标。这种方法虽然增加一点外业工作量,但较好地解决了位于隐蔽处界址点的施测问题,同时导线点也得到了检核和精度保证。

图6-9 闭合导线法图示

2. 利用高大建筑物检核

高大建筑物,如烟囱、水塔上的避雷针和高楼顶上的共用天线等,在地籍控制测绘中有很好的控制价值。作业时,高大建筑物的交会随首级地籍控制一次性完成,这样做工作量增加不多。用前方交会求出高大建筑物上的避雷针等的平面位置后,即可按下面的方法施测支导线。

图6-10 高大建筑物检核

如图6-10,M ,N ,Q 为已知点,B 为高大建筑物上的避雷针,且平面位置已知。为了求出A 点的坐标,并观测?4。根据测得的角度和边长计算各导线点坐标。

求AP 和AB 边的坐标方位角 :

?AP=arc tan ((YP-YA)/(XP-XA))

?AB=arc tan((YB-YA)/(XB-XA))

设??4=?AB-?AP,??4与观测值?4比较,当|??4-?4|小于限差时,成果可以采用。该法能够发现观测和计算中的错误,起到了检核支导线的作用。

3. 双观测法

如图6-11,因受地形条件的限制,布设支导线时,可布设不多于四条边、总长不超过200m

的支导线。为了防止在观测中出现粗差和提高观测的精度,支导线边长应往返观测,角度应分别测左、右角各一测回,其测站圆周角闭合差不应超过40〞。此法在计算中容易出现错误,因此在计算各导线点的坐标时一定要认真检查,仔细校核,尤其在推算坐标方位角时更要细心。

图6-11双观测法图示『TOP 』

思考题

1. 什么是地籍控制测量?地籍控制测量的原则是什么?

2. 为什么地籍图根控制点的精度与地籍图比例尺无关?

3. 地籍控制测量常用的坐标系有哪些?

4. 什么是大地坐标系?大地坐标系参考面和基准面是什么?

5. 什么是高斯平面直角坐标系?有什么特点?

6. 地籍控制点的密度是如何确定的?

7. 简述在工作实践中提高支导线精度的方法。

8. 使用国家统一坐标系有哪些优点?

9. 面积小于25km2的城镇,如果不具备与国家控制网点的联测条件,如何建立独立坐标系?

10 地球表面、椭球面、高斯平面三个面上的距离有何关系?

第六章 地籍控制测量

第一节 概 述

一、地籍控制测量的原则 二、地籍控制测量的精度

三、地籍控制点埋石的密度 四、地籍控制点之记和控制网略图

本章主要对地籍控制测量的原则、精度要求、采用的坐标系等进行说明,而对地籍控制测量的方法只作一般介绍,有关此部分的详情请参阅有关书籍。

地籍控制测量是根据界址点和地籍图的精度要求,视测区范围的大小、测区内现存控制点数量和等级等情况,按测量的基本原则和精度要求进行技术设计、选点、埋石、野外观测、数据处理等测量工作。

地形控制网点一般只用于测绘地形图,而地籍控制网点不但要满足测绘地籍图的需要,还要以厘米级的精度(城镇) 用于土地权属界址点坐标的测定和满足地籍变更测量的需求。因此,地籍控制测量除具有一般地形控制测量的特点之外,在质和量上又有别于地形控制测量。

一、地籍控制测量的原则『TOP 』

地籍控制点是进行地籍测量和测绘地籍图的依据。地籍控制测量必须遵循从整体到局部、由高级到低级分级控制(或越级布网) 的原则。

地籍控制测量分为地籍基本控制测量和地籍图根控制测量两种。地籍基本控制测量可采用三角网(锁) 、测边网、导线网和GPS 相对定位测量网进行施测,施测的地籍基本控制网点分为一、二、三、四等和一、二级。精度高的网点可作精度低的控制网的起算点。在等级地籍基本控制测量的基础上,地籍图根控制测量主要采用导线网和GPS 相对定位测量网施测,施测的地籍图根控制网点分为一、二级。

二、地籍控制测量的精度『TOP 』

地籍控制测量的精度是以界址点的精度和地籍图的精度为依据而制定的。根据不同的施测方法,各等级地籍基本控制网点的主要技术指标见表6-1至表6-5。

地籍图根控制点的精度与地籍图的比例尺无关。地形图根控制点的精度一般用地形图的比例尺精度来要求(地形图根控制点的最弱点相对于起算点的点位中误差为0.1mm×比例尺M) 。界址点坐标精度通常以实地具体的数值来标定,而与地籍图的比例尺精度无关。一般情况下,界址点坐标精度要等于或高于其地籍图的比例尺精度,如果地籍图根控制点的精度能满足界址点坐标精度的要求,则也能满足测绘地籍图的精度要求。

1. 各等级三角网的主要技术规定见表6-1。

表6-1 各等级三角网的主要技术规定

2. 各等级三边网主要技术规定见表6-2。

表6-2 各等级三边网主要技术规定

3. 各等级测距导线主要技术规定见表6-3。

表6-3 各等级测距导线主要技术规定

注:n 为导线转折角个数。当导线布设网状,结点与结点、结点与起始点间的导线长度不超过表中的附合导线长度的0.7倍。

4. 各等级GPS 相对定位测量的主要技术规定见表6-4和表6-5。

表6-4 各等级GPS 相对定位测量的主要技术规定(1)

表6-5 各等级GPS 相对定位测量的主要技术规定(2)

三、地籍控制点埋石的密度 『TOP 』

地籍测量工作,不仅要测绘地籍图和界址点坐标,而且要频繁地对地籍资料进行变更。

因此,地籍控制点的密度与测区的大小、测区内的界址点总数和要求的界址点精度有关,地

籍控制点最小密度应符合《城市测量规范》的要求。但是,地籍控制点的密度与测图比例尺无直接关系,这是因为在一个区域内,界址点的总数、要求的精度和测图比例尺都是固定的,必须优先考虑要有足够的地籍控制点来满足界址点测量的要求,再考虑测图比例尺所要求的控制点密度。地籍控制点埋石的密度同样遵循以上原则。

为满足日常地籍管理的需要,在城镇地区,应对一、二级地籍控制点全部埋石。在通常

情况下,地籍控制网点的密度为:

(1) 城镇建城区: 100~200m 布设二级地籍控制;

(2) 城镇稀疏建筑区: 200~400m 布设二级地籍控制; (3) 城镇郊区: 400~500m 布设一级地籍控制。

在旧城居民区,内巷道错综复杂,建筑物多而乱,界址点非常多,在这种情况下应适当

地增加控制点和埋石的密度和数目,才能满足地籍测量的需求。

四、地籍控制点之记和控制网略图 『TOP 』

地籍控制点若需要作为永久性保存的就必须在地上埋设标石 ( 或标志 ) 。基本控制点

的标石往往埋设在地表之下 ( 称暗标石 ) 而不易被发现。一、二级地籍控制点的标石的大部分被埋设在地表之下,在地表的上面仅留有很少一点 ( 约 2cm 高 ) 。为了今后应用控制点寻找方便,必须在实地选点埋石后,对每一控制点填绘一份点之记。所谓点之记,一般来说,就是用图示和文字描述控制点位与四周地形和地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点位所处的地理位置的文件。该文件属上交资料。

表 6-6 控制点点之记

为了更好地了解整个测区地籍控制网点分布情况,检查控制网布网的合理性和控制点分

布等情况,必须绘制测区控制网略图。控制网略图就是在一张标准计算用纸(方格纸) 上,选择适当的比例尺(能将整个测区画在其内为原则) ,按控制点的坐标值直接展绘纸上,然后用不同颜色或不同线型的线条画出各等级的网形。控制网略图要做到随测随绘,也就是当完成某一等级控制测量工作后,立即按点的坐标展出,再用相应的线条连结,这样不断地充实完成。地籍控制测量工作完成,控制网略图也相应地完成。

地籍控制网略图是上交资料之一,无论测区大小都要做好这项工作。地籍控制网略图见图6-1。

图 6-1 地籍控制网略图

『TOP 』

第二节 地籍测量坐标系

一、大地坐标系 二、高斯平面直角坐标系 三、高程基准 四、地籍测量平面坐标系的选择

凡是用来确定地面点的位置和空间目标的位置所采用的参考系都称为坐标系。由于使用目的不同,所选用的坐标系也不同。与地籍测量密切相关的有大地坐标系(俗称地理坐标系) 、平面直角坐标系和高程系。

一、大地坐标系『TOP 』

大地坐标系是以参考椭球面为基准的,其两个参考面为:一个是通过英国格林尼治天文台与椭球短轴(即旋转轴) 所作的平面(即子午面) ,称为起始子午面(如图6-2中的P1GP2平面) ,它与椭球表面的交线称为子午线;另一个是过椭球中心O 与短轴相垂直的平面,即Q1EQ2平面,称为赤道平面。

过地面点P 的子午面与起始子午面之间的夹角,称为大地经度,用L 表示,并规定以起始子午面为起算,向东量取为东经(正号) ,由0o~+180o;向西量取为西经(负号) ,由0o~-180o 。

地面点P 的法线(过P 点与椭球面相垂直的直线) 与赤道平面的交角,称为大地纬度,用B 表示,并规定以赤道平面为起算,向北量取为北纬(正号) ,由0o~+90o ;向南量取为南纬(负号) ,由0o~-90o 。

地面点P 沿法线方向至椭球面的距离,称为大地高,用h 表示。

例如P(L,B) 表示地面点P 在椭球上投影点的位置,而P(L,B ,h) 则表示地面点P 在空间的位置。

图6-2 大地坐标系

二、高斯平面直角坐标系『TOP 』

将旋转椭球当作地球的形体,球面上点的位置可用大地坐标(L,B) 来表示。球面是不可能没有任何形变而展开成平面的,而在地籍测量中,如地籍图,往往需要用平面表示,因此就存在如何将球面上的点转换到平面上去的问题。解决的方法就是通过地图投影方法将球面上的点投影到平面上。地图投影的种类很多,地籍测量主要选用高斯—克吕格投影(简称高斯投影) ,以高斯投影为基础建立的平面直角坐标系称为高斯平面直角坐标系。

(一) 高斯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原理

高斯投影就是运用数学法则,将球面上点的坐标(L,B) 与平面上坐标(X,Y) 之间建立起一一对应的函数关系,即

(6-1)

从几何概念来看,高斯投影是一个横切椭圆柱投影。将一个椭圆柱横套在椭球外面(如图6-3所示) ,使椭圆柱的中心轴线QQ1通过椭球中心O ,并位于赤道平面上,同时与椭球的短轴(旋转轴) 相垂直,而且椭圆柱与球面上一条子午线相切。这条相切的子午线称中央子午线(或称轴子午线) 。过极点N(或S) 沿着椭圆柱的母线切开便是高斯投影平面(见图6-4) 。中央子午线和赤道的投影是两条互相垂直的直线,分别为纵轴(X轴) 和横轴(Y轴) ,于是就建立起高斯平面直角坐标系。其余的经线和纬线的投影均是以X 轴和Y 轴为对称轴的对称曲线。

图6-3 横切椭圆柱投影图 6-4 高斯投影平面 (二) 高斯投影带的划分

高斯投影属等角(或保角) 投影,即投影前、后的角度大小保持不变,但线段长度(除中央子午线外) 和图形面积均会产生变形,离中央子午线愈远,则变形愈大。变形过大将会使地籍图发生“失真”,因而失去地籍图的应用价值。为了避免上述情况的产生,有必要把投影后的变形限制在某一允许范围之内。常采用的解决方法就是分带投影,即把投影范围限制在中央子午线两旁的狭窄区域内,其宽度为6o 、3o 或1.5o 。该区域即被称为投影带。如果测区边缘超过该区域,就使用另一投影带。

国际上统一分带的方法是:自起始子午线起向东每隔6o 分为一带。称为6o 度带,按1,2,3,…顺序编号(即带号) 。各带中央子午线的经度L0按下式计算L0=6?N-3,式中N 为带号。

经差每3o 分为一带,称为3o 带。它是在6o 带基础上划分的,就是6o 带的中央子午线和边缘子午线均为3o 带的中央子午线。3o 带的带号是自东经1.5起,每隔3o 按1,2,3,…顺序编号,各带中央子午线的经度Lo 与带号n 的关系式为Lo=3?n 。

若某城镇地处两相邻带的边缘时,也可取城镇中央子午线为中央子午线,建立任意投影带,这样可避免一个城镇横跨两个带,同时也可减少长度变形的影响。

每一投影带均有自己的中央子午线、坐标轴和坐标原点,形成独立的但又相同的坐标系统。为了确定点的惟一位置并保证Y 值始终为正,则规定在点的Y 值(自然值) 加上500km ,再在它的前面加写带号。例如某控制点的坐标(6o带) 为X=47 156 324.536m、Y=21 617 352.364m,根据上述规定可以判断该点位于第21带,Y 值的自然值是117 352.364m,为正数,该点位于X 轴的东侧。

图 6-5 投影带的划分

分带投影是为了限制线段投影变形的程度,但却带来了投影后带与带之间不连续的缺陷,如图6-5所示。同一条公共边缘子午线在相邻两投影带的投影则向相反方向弯曲,于是,位于边缘子午线附近的分属两带的地籍图就拼接不起来。为了弥补这一缺陷,则规定在相邻带拼接处要有一定宽度的重叠(见图6-6) 。重叠部分以带的中央子午线为准,每带向东加宽经差30′,向西加宽经差7.5′。相邻两带就是经差为37.5′宽度的重叠部分。

位于重叠部分的控制点应具有两套坐标值,分属东带和西带,地籍图、地形图上也应有两套坐标格网线,分属东、西两带。这样,在地籍图、地形图的拼接和使用,控制点的互相利用以及跨带平差计算等方面都是方便的。

图6-6 相邻两带的拼接

(三) 高斯投影长度变形

地面上有两点A 、B ,已知它们的平面直角坐标分别为A(XA,YA) 、B(XB、YB) ,则可由式(6-2)计算出AB 间的距离S :

(6-2)

S 仅表示在高斯投影平面上两点间的距离。若用测量工具(如钢尺、测距仪器等) 在地面

直接测量这两点的水平距离S1,是不会与S 相等的,它们之间的差值就是由长度变形所引起的。

测量工作总是把直接测得的边长首先归算到参考椭球面上,然后再投影到高斯投影平面上去,无论是归算还是投影过程总要产生变形。这种变形有时达到不能允许的程度,特别是在进行大比例尺的地籍图测绘工作时,必须考虑这一问题。

假如某两点平均高程为Hm ,平均水平距离为Sm ,归算到参考椭球面所产生的变形大小用式(6-3)计算:

(6-3)

式中:Hm=(HA+HB)/2

HA 、HB ——分别为A 、B 两点的高程; R ——平均曲率半径;

S0——两点投影到参考椭球面上的弦长。

式(6-3)右端前两项是当地面距参考椭球面有一定的高度(即Hm≠0)时产生的变形。Hm 越大,变形也越大,所以在高原地区进行测量工作要特别重视这种变形的影响。右端第三项是由地球曲率所引起的。例如,某两点平均高程为Hm=500m,平均水平距离为Sm=1000m,按式(6-3)计算得:

△S=-78.5mm+0.006mm+0.001mm=-78.5mm

参考椭球面上的长度投影到高斯平面上所产生的变形,用式(6-4)计算:

(6-4)

式中:Ym ——两点的横坐标(自然值) 的平均值; R ——平均曲率半径;

S ——两点(长度) 归算到参考椭球面上的长度。

由式(6-4)可知,线段离中央子午线愈远(即Ym 愈大) ,所产生的变形愈大。

例如,已知A 、B 两点在参考椭球面上的长度S=1000m,YA=75124.5m,YB=75523.4m,两

点的平均纬度Bm=31o14',将它投影到高斯投影平面上所产生的变形,按式(6-4)计算得:△S=+70mm。

为减少因长度变形而引起的误差,一般采用如下方法:若因测区地面平均高程引起的变形大于2.5cm/km时,则采用测区平均高程面作为归算面以减少变形,这是因为Hm 值变得很小,由式(6-4)可知,△S必然也很小。若因测区偏离中央子午线而引起的投影变形大于2.5cm/km时,则应选择测区中央的某一子午线为投影带的中央子午线,带宽为3o ,由此建立的投影带称为任意投影带。

(四) 平面坐标转换

坐标转换是指某点位置由一坐标系的坐标转换成另一坐标系的坐标的换算工作,也称为换带计算。它包括6o 带与6o 带之间、3o 带与3o 带之间、3o 带与6o 带之间以及3o(6o)与任意投影带之间的坐标转换。

坐标转换计算(也称换带计算) 利用高斯正、反算公式(即高斯投影函数式) 进行。具体做法是:先根据点的坐标值(X,Y) ,用投影反算公式计算出该点的大地坐标值(L,B) ,再应用投影正算公式换算成另一投影带的坐标值(X',Y') 。

三、高程基准『TOP 』

在通常的情况下,地籍测量的地籍要素是以二维坐标表示的,不必测量高程。但地籍测量规程中规定,在某些情况下,土地管理部门可以根据本地实际情况,有时要求在平坦地区测绘一定密度的高程注记点,或者要求在丘陵地区和山区的城镇地籍图上表示等高线,以便

使地籍成果更好地为经济建设服务。

高程基准使用的是1956年黄海高程系,它以黄海平均海水面为高程起算面,起算点高程为H0=72.289m。1987年6月25日,我国测绘主管部门发布通知,决定启用“1985国家高程基准”,仍然以黄海平均海水面为高程起算面,起算点高程为H0=72.260m 。

四、地籍测量平面坐标系的选择『TOP 』

(一) 北京坐标系

国家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及几十年的努力,建立起了北京坐标系和全国大地控制网点,应尽可能利用,以便与国家坐标系成为一整体。使用国家统一坐标系有如下优点:

其一,它有利于地籍成果的通用性,便于成果共享,使地籍测量不仅能为地籍管理奠定基础,而且能为城市规划、工程设计、土地整理、管道建设等多种用途提供服务。如果坐标系不统一,则降低了它的品位和应用价值;

其二,统一坐标系有利于图幅正规分幅、图幅拼接、接合、使用和各种比例尺图幅的编绘;

其三,它有利于土地、规划、房地产等各部门之间的合作,这将加快地籍测量的进度,提高效益和节约经费。

综上所述,在一般情况下,城镇地籍测量和土地资源调查应使用北京坐标系,农村地区,地籍测量精度要求较低,则可在现有的国家各等级的大地控制网点的基础上加密地籍控制网点。

(二) 城市坐标系

在城镇地区,则尽可能利用已有的城市坐标系和城市控制网点来建立当地的地籍控制网点。这些控制网点一般都与国家控制网进行了联测,并且有坐标变换参数。

在一些小城镇可能没有控制网点,则应以投影变形值小于2.5cm/km为原则,建立坐标系和控制网点,并与国家网联测。面积小于25km2的城镇,可不经投影直接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并与国家网联测。如果不具备与国家控制网点的联测条件,则可以用下面三种方法来建立独立坐标系。

(1) 用国家控制网中的某一点坐标作为原点坐标,某边的坐标方位角作为起始方位角。

(2) 从中、小比例尺地形图上用图解方法量取国家控制网中一点的坐标或一明显地物点的坐标作为原点坐标,量取某边的坐标方位角作为起始方位角。

(3) 假设原点的坐标和一边的坐标方位角作为起始方位角。

(三) 任意投影带独立坐标系

当测区(城、镇) 地处投影带的边缘或横跨两带时,那么长度投影变形一定较大,或测区

内存在两套坐标,这将给使用造成麻烦,这时应该选择测区中央某一子午线作为投影带的中央子午线,由此建立任意投影带独立坐标系。这既可使长度投影变形小,又可使整个测区处于同一坐标系内,无论对提高地籍图的精度还是拼接以及使用都是有利的。

(四) 独立平面直角坐标系

在不具备经济实力的条件下,而又要快速完成本地区的地籍调查和测量工作,可考虑建立独立平面坐标系,建立方法如下:

1. 起始点坐标的确定

(1) 在图上量取起始点平面坐标。先准备一张1:1万(或1:2.5万) 的地形图,在图上标绘出所要进行地籍测量的区域。在此区域内选择一适当的特征点,例如主要道路交叉点、或某一固定地物作为起始待定点,然后对实地进行勘察,认为可行后,做好长期保存的标志,并给予编号。回到室内后,在地形图上量取该点的纵横坐标作为首级控制网的起始点坐标。

(2) 假定坐标法。如果在地籍测量区域搜集正规分幅的地形图有困难时,也可直接假定起始点坐标。例如,计划施测九峰乡全乡宅基地地籍图,以便核发土地使用证,经研究确定采用独立坐标系。在实地踏勘后,认为该区域西南角之水塔作为坐标起始点较为合适,并令它的坐标值为x=1 000.00,y=2 000.00。数值是任意假定的,但必须注意,用它发展该地区的控制点和界址点,应不使其坐标出现负值。

(3) 采用交会或插点的方法确定原点坐标。在施测农村居民地地籍图中,一般使用岛图形式,并不要求大面积拼接。因此,当本地无起始点,而在几公里范围内找得到大地点时,可采用交会或插点的方法确定一点的坐标,做好固定标志后,用它作为该地独立坐标系的起始点,这样既经济又简便。

2. 起始方位角的确定

由坐标计算基本原理知,当假定了一点的坐标后,例如图6-7中的A 点(水塔) ,还必须有一个起始方位角和一条起始边,方能发展新点,进行局部控制测量。起始边长用红外测距仪测距或钢尺量距(具体方法见测量学方面的教材) ,而方位角可由以下几种方法确定:

(1) 量算方位角。在准备好的地形图上标出起始点和第一个未知点,例如图6-7中的A 点(水塔) 和B 点(乡政府楼上) ,用直线连接两点,过A 点作坐标纵线,将透明量角器置于其上,测出其夹角αAB 即可。

(2) 磁方位角计算法。在起始点A 设置带有管状罗针的经纬仪(或罗盘仪) ,按有关测量学 教材的方法测出磁北M 至B 点的磁方位角m ,然后按下式计算出方位角α:

α=m+δ-γ-Δγ (6-5)

式中:δ——磁偏角,可从地磁偏角等线图上查取;

γ——子午线收敛角,可用该地的经纬度计算;

Δγ——罗针改正数,用作业罗针与标准罗针比较而得,当定向角的精度要求不高或罗针磁性较强时可省略此项。

图6-7 独立坐标系的建立『TOP 』

第三节 地籍控制测量的基本方法

一、利用GPS 定位技术布测城镇地籍基本控制网

二、利用已有城镇基本控制网 三、二级导线地籍控制网的布设

四、图根控制测量

一、利用GPS 定位技术布测城镇地籍基本控制网『TOP 』

在一些大城市中,一般已经建立城市控制网,并且已经在此控制网的基础上作了大量的测绘工作。但是,随着经济建设的迅速发展,已有控制网的控制范围和精度已不能满足要求,为此,迫切需要利用GPS 定位技术来加强和改造已有的控制网作为地籍控制网。

(1) 由于GPS 定位技术的不断改进和完善,其测绘精度、测绘速度和经济效益,都大大地优于目前的常规控制测量技术,GPS 定位技术可作为地籍控制测量的主要手段。

(2) 对于边长小于8~10km的二、三、四等基本控制网和一、二级地籍控制网的GPS 基线向量,都可采用GPS 快速静态定位的方法。由试验分析与检测证明,应用GPS 快速静态定位方法,施测一个点的时间,从几十秒到几分钟,最多十几分钟,精度可达到1~2cm左右,完全可以满足地籍控制测量的需求,可以成倍地提高观测时间和经济效益。

(3) 建立GPS 定位技术布测城镇地籍控制网时,应与已有的控制点进行联测,联测的控制点最少不能少于2个。

二、利用已有城镇基本控制网『TOP 』

(1) 凡符合1985年发布的《城市测绘规范》要求的二、三、四等城市控制网点和一、二级城市控制网点都可利用。

(2) 对已布设二、三、四等城市控制网而未布设一、二级控制网的地区,可以以其为基础,加密一级或二级地籍控制网。

(3) 对已布设有一级城市控制网的地区,可以以其为基础,加密二级地籍控制网。

(4) 在利用已有控制成果时,应对所利用的成果有目的地进行分析和检查。在检查与使用过程中,如发现有过大误差时,则应进行分析,对有问题的点(存在粗差、点位移动等) ,可避而不用。

三、二级导线地籍控制网的布设『TOP 』

目前各大中城市所建立的质量良好的城市控制网,基本能满足建立地籍控制网的需要。可直接在城市控制网的基础上进行一、二级地籍控制测量。

城镇地籍控制测量应以光电测距导线布设,其布设规格和技术指标见表6-7。

表6-7 光电测距导线的布设规格和技术指标

四、图根控制测量『TOP 』

(一) 图根地籍控制网的布设

城镇地籍测绘中控制网的布设,重点是保证界址点坐标的精度,界址点坐标的精度有了保证,地籍图的精度自然也就得到了保证。目前一、二级导线的平均边长都在100m 以上,这样的控制点密度用于测定复杂隐蔽的居民地的界址点势必要做大量的过渡点(多为支导线形式) ,不但工作量大,作业率低,在精度方面也不能保证。因此,经济而又可靠的方法是布网时增加控制点的密度。可在二级导线以下,根据实际需要布设适合的图根导线进行加密。图根导线的测量方法有闭合导线、附合导线、无定向附合导线、支导线等。在首级控制许可的情况下,尽可能采用附合导线和闭合导线,但如果控制点遭到破坏,不能满足要求,可考虑无定向附合导线、支导线。表6-8提供了两个等级的图根导线的技术指标,作业时可选用其中的一个。

表6-8 图根导线技术参数表

图根导线的边长已充分考虑复杂居民点的实际情况,目的是在控制点上能够直接测到界址点,对于特别隐蔽的地方,界址点离开控制点的距离也会约束在较短的范围内。

(二) 无定向导线

由于在日常地籍工作中,一些地籍要素需要经常测绘,而且当城镇原有的地籍控制点被严重破坏时,则很难找到两个能相互通视的点,如果在加密控制点时仍然采用附(闭) 合导线或附(闭) 合导线(网) 或支导线,势必会增加费用,延长时间,难以及时满足变更地籍测绘的要求。虽然无定向导线(如图6-8所示) 也是一种控制加密手段,但与其他种类的导线相比,却存在精度难以估算,检核条件少等问题,故在一些测绘规范中并未作为一种加密方法被提及。随着测角、测距技术和仪器的发展,在满足一定的条件下,也可布设无定向导线。

图6-8 无定向导线的一般形式

无定向导线检核条件少,在具体应用时要求注意如下几点:

(1) 首先对高级点作仔细检测,确认点号正确,点位未动时方可使用。

(2) 应采用高精度仪器作业。

(3) 无定向导线中无角度检核,因此在进行角度测绘时应特别当心。一般说来,转折角应盘左和盘右观测,距离应往返测,并保证误差在相应的限差范围内。

(4) 无定向单导线有一个多余观测,即有一个相似比M 的,规定 的无定向导线才是合格的。

(5) 对无定向导线采用严密平差软件或近似平差软件进行平差计算,软件中最好有先进的可靠性分析功能。

(三) 支导线的运用

在实际工作中,支导线的应用非常普遍。在一些较隐蔽处,支导线的边数可能达到三条或更多,因缺乏检核条件致使支导线出现粗差和较大误差也不能及时发现,造成返工,给工作带来损失。因此,应加强对支导线的检核,采取一些措施以保证支导线的精度,从而保证界址点的测量精度。

1. 闭合导线法

如图6-9所示,M ,N ,Q 为已知点,为求出界址点B 的坐标,首先要求出A 点的位置。P1,P2,P3,P4,P5为只起连接作用的导线点,且P1与P2,P4与P5的距离很近。导线点观测顺序为M ,P1,P2,P3,P4,P5,A ,类似闭合导线的观测方法,但又与闭合导线的观测顺序不同。当观测结束后,按闭合导线M 、P1、P3、P5、A 、P4、P3、P2、M 计算。这时P3可以得到两组坐标,起到一种检核作用。然后根据A 的坐标可以很方便地求出界址点B 的坐标。这种方法虽然增加一点外业工作量,但较好地解决了位于隐蔽处界址点的施测问题,同时导线点也得到了检核和精度保证。

图6-9 闭合导线法图示

2. 利用高大建筑物检核

高大建筑物,如烟囱、水塔上的避雷针和高楼顶上的共用天线等,在地籍控制测绘中有很好的控制价值。作业时,高大建筑物的交会随首级地籍控制一次性完成,这样做工作量增加不多。用前方交会求出高大建筑物上的避雷针等的平面位置后,即可按下面的方法施测支导线。

图6-10 高大建筑物检核

如图6-10,M ,N ,Q 为已知点,B 为高大建筑物上的避雷针,且平面位置已知。为了求出A 点的坐标,并观测?4。根据测得的角度和边长计算各导线点坐标。

求AP 和AB 边的坐标方位角 :

?AP=arc tan ((YP-YA)/(XP-XA))

?AB=arc tan((YB-YA)/(XB-XA))

设??4=?AB-?AP,??4与观测值?4比较,当|??4-?4|小于限差时,成果可以采用。该法能够发现观测和计算中的错误,起到了检核支导线的作用。

3. 双观测法

如图6-11,因受地形条件的限制,布设支导线时,可布设不多于四条边、总长不超过200m

的支导线。为了防止在观测中出现粗差和提高观测的精度,支导线边长应往返观测,角度应分别测左、右角各一测回,其测站圆周角闭合差不应超过40〞。此法在计算中容易出现错误,因此在计算各导线点的坐标时一定要认真检查,仔细校核,尤其在推算坐标方位角时更要细心。

图6-11双观测法图示『TOP 』

思考题

1. 什么是地籍控制测量?地籍控制测量的原则是什么?

2. 为什么地籍图根控制点的精度与地籍图比例尺无关?

3. 地籍控制测量常用的坐标系有哪些?

4. 什么是大地坐标系?大地坐标系参考面和基准面是什么?

5. 什么是高斯平面直角坐标系?有什么特点?

6. 地籍控制点的密度是如何确定的?

7. 简述在工作实践中提高支导线精度的方法。

8. 使用国家统一坐标系有哪些优点?

9. 面积小于25km2的城镇,如果不具备与国家控制网点的联测条件,如何建立独立坐标系?

10 地球表面、椭球面、高斯平面三个面上的距离有何关系?


相关文章

  • 数字地籍测量的内容及其实施
  • 湖北国土资源职业学院 毕业设计(论文) 数字地籍测量的内容及其实施 姓 名: 吴 晓 明 专 业: 工程测量 指导教师: 马 文 凡 二○一一年五月 数字地籍测量的内容及其实施 姓名:吴晓明 指导教师:马文凡 摘 要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 ...查看


  • 地籍测量中的控制测量方法
  • 地籍测量中的控制测量方法 李伟 郭燕 (江西省第一测绘院 江西南昌 330001) 摘 要 针对地籍测量的特点,结合实际作业例子,对地籍测量中的各种控制测量的方法进行论述,比较分析. 关键词 地籍测量.控制测量.GPS.导线 一.概述 地籍 ...查看


  • 地籍测量学习题
  • 地籍测量学 1. 地籍测量的含义和内容是什么? 地籍测量是为获取和表达地籍信息所进行的测绘工作.其基本内容是测定土地及其附着物的权属.位置.数量.质量和利用状况等. 地籍测量的具体内容 (1) 地籍控制测量,测量地籍基本控制点和地籍图根控制 ...查看


  • 地籍控制测量技术设计书
  • 设计成绩 批阅教师 日期 课程设计 课程名称 设计题目地籍控制测量技术设计 专业年级 学号测绘1421学生姓名指导教师 2015年11月20日 xxxx 大学xx 学院 课程设计任务书学生姓名 课程设计题目 课程设计主要内容 本课程设计主要 ...查看


  • 地籍控制测量
  • 地籍控制测量 一.地籍控制网基本要求 地籍控制网是为开展地籍细部测量以及日常地籍测量而布设 的测量控制网.地籍控制网的布设,在精度上要满足测定界址点 坐标精度的要求,在密度上要满足辖区内地籍细部测量的要求, 在点位埋设上要顾及日常地籍管理的 ...查看


  • 杨凌示范区城镇地籍调查设计说明书
  • 目录 一.测区概况„„„„„„„„„„„„„„„„„„„„„„„„„„„„2 二.已有资料分析和利用„„„„„„„„„„„„„„„„„„„„„„3 三.技术设计的基本原则和作业依据„„„„„„„„„„„„„„„„„3 四.权属调查„„„„„ ...查看


  • 城镇地籍调查测量技术设计书样本
  • 城镇地籍调查测量技术设计书样本 一 .任务来源及测区概况: (一).任务来源 为依法维护土地的社会主义公有制,保护土地使用者的合法权益,使城镇国有土地.集体土地使用权登记工作走向规范化,健全地籍管理制度,根据 ** 市国土资源与规划局 * ...查看


  • 城镇地籍调查技术设计书(主体版本)
  • ×××××地籍调查技术设计书 设计单位(盖章): 编 写 人(签字): 审 批 人(签字): 批准单位(盖章): 批 准 人(签字): 审 核 人(签字): ××××××××编制 年 月 目 录 第一节 任务概述 根据国土资源部< & ...查看


  • 胡德林-信息化的地籍测绘及其质量控制管理分析(4)
  • 信息化的地籍测绘及其质量控制管理分析 胡德林 福建福兴建筑工程有限公司,福建省 355000 摘要:传统地籍测绘有许多不足,譬如精度和效率不高.操作复杂等,为了改善地籍测绘的精度和效率,应当大力推广新型测绘技术.现阶段,GPS 技术.遥感技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