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息写作讲稿

消息写作讲稿 热 荐 ★★★★★

[ 作者:胡德桂 转贴自:中国新闻研究中心 点击数:6242 更新时间:2004-5-22 文章录入:时政记者 ]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新闻报道是什么样的文体

新闻报道实质上是记述性文体。我们知道,文章的基本表达方式有叙述、描写、抒情、议论、说明这五种。叙述是最基本的表达方式。记述性文体是最基本的文体。因此,新闻报道并不高深莫测。可以这么说,只有小学文化的人都能写好新闻报道,因为小学生已经学了记述文的写作;或者说,只要会写字,会讲故事的人都能写好新闻报道。为什么可以这样说呢?平时我们在一起了,往往喜欢把知道的新鲜事讲给大家听。有些人很会讲,眉飞色舞,讲得有板有眼、有血有肉、有头有尾,往往令人听得入迷。有些人问不知怎么写新闻,其实只要把讲的,用文字表达出来就是一篇新闻报道。新闻报道就是这么简单。因此,我们完全有理由树立写好新闻报道的信心。

新闻定义

对于新闻的定义,国内外新闻界颇有争议。我国新闻界特别是一些新闻学教材,目前一般认同陆定一(曾任过中宣部长)给新闻下的定义,即: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这个定义并不十全十美,还有待进一步完善。我认为,应该把上述新闻的定义作如下改动为好,即:新闻是新近发生、发现的能引起广大群众关注的事实。

下面对这个定义中的关键词逐个进行分析。

“新近”:不久以前的一段时期。这符合新闻时效性原则,应该充分肯定。如果不讲时效性,一旦时过境迁,新闻就成了旧闻,就成了资料,就成了历史。

“发生”:产生;原来没有的事出现了。用“发生”有一定的科学性。但仅用“发生”又有局限性。为什么这么说呢?比如说,石门县壶瓶山有燕子石。燕子石是三叶虫的化石。三叶虫主要生活在五亿年前泰山周围的浅海之中,以后随着地壳上升而被埋入泥沙中,经过漫长的年代,它的骨骼便成了化石。由于化石上保留着三叶虫生命最后一瞬动人的姿态,像燕子,故称燕子石。可以肯定,石门县壶瓶山的燕子石一定有悠久的历史,在很久以前就形成了的,但直到1992年才被常德市委党校赵家书教授发现。我们绝不能说,石门县壶瓶山的燕子石是1992年才形成的。壶瓶山的燕子石难道因为不是最近形成的而不是新闻吗?回答应该是否定的。当时,我写了篇《石门发现燕子石》的消息,新华社播发了通稿(我是新华社的特约通讯员)。稿件被国内外新闻媒体广泛采用,谁能说这不是新闻呢?可见,原来就发生了的,现在才被发现的重

大事情,仍然是新闻。因而,这里还要把“发现”与“发生”并列在一起。“发现”:发觉;是经过研究、探索等,看到或找到前人没有看到的事物或规律。这是讲为什么要把“发现”与“发生”并用的原因。

“事实”:事情的真实情况。这符合新闻真实性的原则。新闻作品来不得半点虚假,否则就成了文学作品。

“报道”:通过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网络等把新闻告诉群众;用书面或广播、电视形式发表的新闻稿。“告诉群众”,只是一个过程,怎么能说是“新闻”呢?“发表的新闻稿”都是新闻吗?新闻媒体上经常出现不少司空见惯,毫无新意、毫无价值的东西,谁敢说新闻媒体上发表的新闻稿都是真正的新闻呢?如果说没有在新闻媒体上发表的东西都不能成为新闻,那么,在新闻媒体出现之前,是不是就没有新闻呢?由于世界之大,自然、社会现象丰富多彩,记者纵然有三头六臂,也难以把能够成为新闻的事实全部捕捉到,也就是说还有不少东西不能在新闻媒体上发表,而只能在一定范围内通过人们的嘴去传播。虽没有发表,但能引起广大群众关注的事实,谁又敢说不是新闻呢?因此,说新闻是“报道”是不妥当的,应该说是“能引起广大群众关注的事实”才准确。关于新闻的定义,我曾写了篇论文,被《中国新闻出版报》在头版采用。可想而之,我以上的说法是站得住脚的。

新闻特性

关于新闻的特性,我归纳了三点:一是真实性,二是时效性,三是可读性。

1、真实性。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新闻与文学有天壤之别的区别:文学作品可以虚构,可以是张三的嘴、李四的眼、王五的鼻集中于一个人身上,它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东西;新闻绝对不允许虚构,不允许添油加醋、添枝加叶。

湖南省石门县有一个通讯员(名叫向才银)写了一篇假新闻,曾经造成了很不好的影响。他写的这篇假新闻说:石门山沟里有个女人特别会骂人——假设要骂张三,她就搬块砧板放到张三家的门口,手里拿把菜刀,骂一句就用刀剁一下砧板,而且骂人时咬牙切齿。村民要吵架时就请她当吵手。帮人吵一次架收费20元。这篇报道我们《常德日报》登了。后来是怎么发现是假新闻的呢?是《湖南日报》。《湖南日报》编辑对这篇报道表示怀疑:石门山沟里很穷,村民怎么舍得花20元钱请人吵架呢?打电话一问,原来是作者杜撰的,是条假新闻。

不知大家知不知道,捏造新闻是要受法律制裁的。我们知道,新闻一旦严重失实且含有侮辱、诽谤他人的内容即构成侵害名誉权的责任。这是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名誉权案件若

干问题的解答》第7条第4款的规定。

2、时效性。这里头包含时间与时机这两个问题。时间的问题比较好理解。新闻讲究快。我们注意一下就会发现,目前媒体上有不少“昨日”新闻,甚至出现过“今日新闻”。时机的问题怎样理解?打个比方说,我前不久写了篇稿件,题目叫《预二团陆地打造强“水兵”》,写的是湖南陆军预备役步兵师第二团开展抗洪抢险训练的事。这篇稿子写好后放了很长一段时间,为什么?就是为了等时机。等到前不久我省普降大雨,发生洪涝灾害的时候才刊登出来。这个时候发出来就叫到了时机。还比如,庆祝“七一”活动的稿件,如果在“七一”的前几天或“七一”的后几天刊登才是好时机,太提前或太推迟刊登就不合“时令”了。

3、可读性。总的来说就是新闻要有一定的价值,也就是要有用。新闻的价值大概包括指导性、启发性、警示性、知识性和趣味性等。对于这几“性”,这里就不一一展开来讲了。要注意的是,不是每一篇稿件都必须同时具备以上的几“性”,往往是一篇稿件只要具备其中一“性”就够了。

新闻体裁

新闻分:消息、通讯、新闻评论、新闻图片等。

消息分:动态消息、经验消息、综合消息、人物消息、述评消息等。

通讯分:人物通讯、事件通讯、工作通讯、风貌通讯、人物专访、特写、现场短新闻、小故事等。

消 息

1、什么是消息?主要用叙述的表达方式将事实简明扼要及时告诉受众的一种新闻体裁。它是新闻报道的常规武器。我们在前面已经提到过,表达方式有叙述、议论、描写。在消息写作中主要用叙述的表达方式。我这里要提醒大家的是,主要用叙述的表达方式,但也不排除少量的描写和画龙点睛式的议论。这里我就不举例讲了,请大家在今后的新闻写作实践中去慢慢体会。

2、消息的外在特征。本报讯和电头是消息的外在特征。那么,“本报讯”也就是“本报消息”的意思;在我国,电头目前有这么两种:一是新华通讯社的电头,如新华社北京7月1日电;二是中国新闻社的电头,如中新社北京7月1日电。这里需要说明的是,中国新闻社是专门对我国港澳台地区发稿的通讯社。

3、消息的五要素。何事、何人、何时、何地、何因是消息的五要素。因为在英文当中这每个要素开头的字母都是“W”,所以简称“五个w”。“五个w”是检验消息是否写得完整的一把尺子。当一篇消息写成后,我们可以自己用这把尺来量一量。如果这五个要素齐全,那么你就把话说完整了,别人对你写的消息也就不会质疑了,你写的消息就是一篇合格的消息;否则,你就没有把

话说完整,别人对你写的消息就会质疑,你写的消息就不是合格的消息。

3、消息的组成。一般情况下,消息由标题、导语、主体和结尾这四个部分组成。导语一般就是开头的一个部分,也就是开头的一个自然段;主体一般就是中间的一个部分,可以只是一个自然段,也可以由几个自然段组成;结尾一般就是最后的一个部分,也就是最后的一个自然段。对于怎样制作标题和怎样写导语,我们在后面再讲。

4、消息分类。消息分:动态消息、经验消息、综合消息、人物消息等。接下来,我就给大家介绍这些不同种类的消息。

动态消息

动态消息就是一事一报的新闻。比如上海《文汇报》1996年7月20日头版刊登的《常德出现三百年一遇水位的特大洪水》就是篇动态消息。这篇动态消息的导语是这样写的:本报讯 连日来,地处沅水流域中下游的湖南常德市出现了百年一遇流量、三百年一遇水位的特大洪水。主体部分对导语中提到的“百年一遇流量、三百年一遇水位”进行了具体说明:16日,沅水干流五强溪上游的下泄流量达到2.64万秒立米,加上区间流量,常德段洪峰流量高达2.77万秒立米,出现百年一遇的洪峰流量。17日,沅水常德段第一次特大洪峰水位高达42.19米,超历史最高水位0.69米,为三百年一遇洪水水位。19日,第二次特大洪峰水位已达到42.7米。常德335公里的一线沅水大堤全部超过历史最高水位。导语和主体的关系往往是这样的:导语是主体的高度浓缩,主体是导语的展开和补充。这篇消息的结尾把洪灾造成的损失写了出来:据了解,到目前为止,常德9个区、县(市)有181个乡(镇)2430个村共149万人受灾,一度被洪水围困的有3.7万人;损坏房屋12.3万间265万平方米,倒塌房屋1.4万间31.8万平方米;农作物受灾11.9万公顷,绝收2.1万公顷;死亡牲畜11万头;停产半停产企业750个。洪灾直接经济损失共达39亿元。我们前面说过了,消息是否写得成功,可以用“五个W”来衡量。这里,我们就用这把尺子来量一量。用这把尺子一量,我们就会发现,“五个w”有四个在导语中。导语中的“连日来”就是“何时”,导语中的“地处沅水流域中下游的湖南常德市”就是“何地”,导语中的“出现了百年一遇流量、三百年一遇水位”就是“何因”,导语中的的“特大洪水”就是“何事”。那么,“何人”在什么地方呢?“何人”在结尾部分。“149万人受灾”、“一度被洪水围困的有3.7万人”就是“何人”。我这里要特别指出的是,“何人”有时不一定是“人”,可以是“单位”。

动态消息常用倒金字塔写法。我们知道,金字塔是上面小下面

大,而倒金字塔就是上面大下面小。倒金字塔写法就是把最重要的内容写在最前面,把较重要的内容写在中间,把最不重要的写在最后面。比如《人民公安报消防周刊》2003年1月20日刊登的《临澧县一花炮厂发生爆炸七人死亡》一稿的写法,就采用了倒金字塔的写法。这篇稿件把最重要的内容写在了导语中,也就是说把最重要的内容写在了前面。导语是这样写的:本报讯 1月18日18时30分左右,湖南省临澧县合口镇凯丽花炮厂发生爆炸。临澧县县长吴昂平对记者称,目前事故已造成七人死亡,九人正在医院抢救。凯丽花炮厂的老板石振权目前在逃,一名副经理已被公安部门拘留。主体部分写的是较为重要的内容,是这样写的: 临澧县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局长李大喜介绍说,发生爆炸时花炮车间有44人工作,包括老板石振权的家人共有54人。他说,事故发生原因主要是一名职工违反操作规程,而负责巡回检查的安检员擅自脱离操作岗位所致。另外,该厂还违规使用命令禁止使用的危险化学品氯酸钾。把最不重要的内容放在了结尾。这篇稿件的结尾是这样的:临澧县有制造鞭炮的传统,80%以上的老百姓从事过鞭炮制造。当地干部说,凯丽花炮厂是当地规模最大、操作最规范的一家花炮厂,所有的手续都合法。但据一些群众反映,当时建厂的时候,居民都反对,认为在居民区建这么大规模的鞭炮厂实在太危险了。李大喜介绍说,事发前的15日,全县召开安全生产及春运工作大会,宣布从即日起停止供应氯酸钾。此次事故发生后,县里决定从18日10时起,凡鞭炮厂还没用完的氯酸钾一律封存,停止使用。可以看出,结尾的内容就是交待背景。对于新闻背景,在后面介绍。如果删除结尾这一段,消息仍然是完整的,五个“W”仍然齐全。所以说,这段内容是最不重要的。

综合消息

所谓综合消息,即报道的是发生在一段较长时间或较大地区的某一事件、成就、趋势或问题的新闻。其特点是,报道面宽,气势较大,点面结合,总揽全局;既有广度又有深度,面上的材料较为概括、全面、实在,典型事例具有代表性。综合消息的写作应着重掌握下述两点独特的要求和方法:

一是组织好材料。把发生在不同时间和地点的众多材料组织得有条不紊,是写好综合消息的重要要求。组织材料常见的有两种方法:一种是横式组织法。即在导语中概括了全面情况之后,在主体中按具体情况的地点(包括单位)或类别并列地加以叙述;另一种是纵式组织法。即在导语概括了全面情况之后,在主体中按照事件的发展过程或前因后果逐步深入地加以叙述。

是点面结合。所谓面,就是能反映全面的或一个方面的情况的概括与统计;所谓点,就是能反映全面或一个方面情况的具体事例。点面结合,是综合消息常用的写法。在导语写作时,为了避免单纯使用概括方法的抽象与枯燥,便可以先从一个具体事例写起,然后再概括全面情况。一个面可以用一个点,也可以用几个点。比如《常德日报》上刊登的《鼎城300多名机关干部“傍”农民》就是篇综合消息。导语概括了全面情况:300多名机关干部“傍”起了农民;入股总额500多万元。导语是这样写的:本报讯 鼎城区目前有300多名机关干部“傍”起了农民,他们或以资金或以物质或以技术入股总额500多万元,与农民一道发展特种种植、养殖业。主体部分的开头是交待背景,是这样写的:鼎城区是一个种植、养殖大区。然而,一方面受资金、物质、技术的制约,另一方面农民担心产品的出路,不少有特色有市场的种植、养殖业难以形成气候。文章接下来按照事件的前因后果逐步深入地加以叙述;既有面上的情况,又有点上的具体事例。是这样写的:近些年,鼎城区委、区政府大力提倡机关干部以资金、物质、技术等形式入股农户发展特种种植、养殖业。鼎城区不少机关干部认为,把闲置的钱物技术入股到农户,既解决了农户发展特种种植、养殖业的燃眉之急问题,又使自己的钱物技术增了值,是一举两得的事。最早吃入股农户搞特种种养这只“螃蟹”的要算鼎城区畜牧水产局副局长、农艺师杨立平。他于1992年以资金、技术共10万元参股,与鼎城区十美堂镇的农民等人建立了1050亩水面的珍珠养殖场,3年后共获纯利200多万元。鼎城区不少机关干部开始“眼红”了,纷纷入股农户搞特种种植、养殖业。鼎城区物价局党组成员张孝群前年以5.4万元资金与鼎城区中河口乡的农民等人,种起了30亩雷竹笋(投入不大,易栽培,3年后可见效益)。目前,鼎城区仅参与种植雷竹笋的机关干部就有100来人。另起一段,接着写道:鼎城区乡镇机关的不少干部也坐不住了,有近100人踊跃入股农户搞种植、养殖业。沧山乡干部王万保手头没有多少钱,但他还是于去年5月花2000多元买了7只黑山羊(个体大,不易病,繁殖快,肉质好,价钱高),入股到本乡霞峰村麦建友家。一年后这7只黑山羊可繁殖到19只,而王万保只收回10只。麦建友说:“我早就想养黑山羊,但以前没得成本,干部参股圆了我的梦。我自信,几年后我一定能成为一个黑山羊大户。”结尾部分是这样的:鼎城区“傍”农民的机关干部看好的主要是珍珠、山羊、肉牛、花卉、雷竹笋等特种种植、养殖业。机

关干部这么一“傍”,“傍”得鼎城区特种种植、养殖业如火如荼。目前,全区珍珠养殖水面已达6万亩,山羊存栏21万多只,肉牛存栏3.7多万头,花卉2万多亩,雷竹笋1300多亩。

还比如《常德日报》1997年1月17日头版刊登的《全市干群争相观看〈邓小平〉》是篇并列关系的综合消息。导语介绍了“中央电视台在黄金时段播出的十二集电视文献纪录片《邓小平》,在我市已引起了强烈反响”这一面上的情况。主体部分依次从部队、农民、学生、工人这几个群体来说明了反响的具体情况,即点上的情况。主体部分的几个内容是并列的关系。

经验消息

经验消息是对某地区、某单位或某部门在工作中取得的具有代表性和普遍意义的成功经验或典型做法的报道。

怎样写好经验消息呢?

1、一定要把经验写深、写透。比如我们《常德日报》前不久刊登的《桃源确保党性分析、民主评议不走过场》这篇经验消息,就把经验写透了。这篇稿件的导语是这样写的:本报讯 为了确保保持党员选进性教育活动的党性分析、民主评议阶段不走过场、不出疏漏,桃源县突出抓好“诚、公、严、细、准、真”这六个字,严格把住“领导关、学习关、政策关、质量关、指导关、整改关”这六道关。那么,消息的主体部分对如何抓好“六个字”和如何把好“六道关”进行了诠释。然而,这篇稿件也有不足之处,这就是:没有把效果写出来。从本报编辑部收到的来稿看,有不少稿件只写出了几条粗线条的经验,而没有把每一条经验展开写。如本报编辑部收到的《安乡县县级领导当“三员”》一稿,只提到了“三员”,而没有把“三员”的具体内容展开。

2、要注意写出效果。既然是经验,那么前提应该是取得了好效果。如果没有好效果,经验就值得怀疑,经验也就失去了应有的意义。那么,怎么写效果呢?可以把效果集中放在导语部分,可以集中放在结尾部分,也可以放在每一个具体做法的后面。比如《常德日报》前不久刊登的《石门农村党员真情换诤言》这篇经验消息的效果就写得较好。效果是放在导语部分交待的。这篇稿件的导语是这样写的:本报讯 为了搞好保持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党性分析、民主评议阶段的工作,石门县委组织广大农村党员开展“上千家门,暖万民心,以真情换诤言”活动,使“征求意见表”的回收率达98%。全县22800多名农村党员,共收到农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3万多条。我们从这篇稿件的导语可以看出,这篇稿件所写的经验就是:开展“上千家门,暖万民心,以真情换诤言”活

动。而通过开展这个活动所取得的效果就是:使“征求意见表”的回收率达98%,共收到农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3万多条。

3、要注意与经验材料区分开来。经验消息与经验材料有相同的地方,这就是都是写经验。不同点就在于:经验材料往往有理性分析的内容,也就是说有议论的东西;再就是公文味较浓,这主要表现在喜欢用“第一、第二、第三”等词,喜欢用“一是、二是、三是”等词,而且文章冗长。而经验消息,不需要理性分析,不需要议论,采用叙述的表达方式,忌讳公文语言,要求用新闻语言,文章短小精悍。

4.运用对比。一正一反,过去现在。对比反差大,群众自然喜爱。例如,新华社2000年2月2日播发了一条题为《政府掏腰包 农民去考察》的新闻。稿件中提到,过去是农民出钱让干部去旅游;现在是政府出钱,让农民去考察。《常德日报》的见报标题是:《昔日:农民掏钱 干部去旅游 如今:政府出资 农民去考察》。看,这条对比式标题的吸引力多强。

5.善用数字。由于数字具体,很能说明问题,为广大受众所喜欢。在新闻标题制作中,要善于运用数字,要善于让数字说话。如新华社1999年12月23日播发了一条题为《我国检察机关打击职务犯罪力度加大》的消息。《常德日报》采用此稿时,把新华社制作的这个标题作了副题,而把有说服力的数字搬到了主题中。这条新闻的主题是:《挖出“蛀虫”2万多条 挽回损失33.6亿元》。

以上是使新闻标题抢眼的常用方法,实际上远远还不止这些。这些方法在具体运用中,不是孤立的,有时制作一个标题要同时用到几种方法。从以上的方法可以看出,要使新闻标题抢眼,总的原则是:要具体分析每条新闻稿件,要想方设法突出每条新闻自身的特点,并运用恰当的句式和大众化的语言把特点表达出来。

导 语

导语是新闻报道开头的一部分,也就是第一个自然段。导语是消息特有的。导语实际上就是新闻由头。那么,我们怎样寻找新闻由头呢?

寻找新闻由头总的原则是:新闻由头的事实要是新近发生的变化,要与所要报道的事实有本质的联系,要有利于消息主体部分的展开。

消息通常分为动态消息、经验消息、综合消息、人物消息等。不同的消息,寻找新闻由头的方法不同。

1.动态消息:在系列性变化中寻找

一般地,值得报道的各类事件和活动只要及时抓住报道,就不存在寻找新闻由头的问题。但有些事件和活动发生后,过了一段时间才被记者或通讯员捕捉到。在这种情况下,要把这些事件和活动报道出来,就要在系列性的变化中寻找一个新闻由头

。《三湘都市报》1996年3月15日刊登的消息《虎狼毒不食子(眉题) 为续弦竟杀儿(主题)》,说的是,湖南常德牛鼻滩镇北家湖村丧了妻的农民杨绍亮,把自己的儿子视为续弦的最大障碍。于是,在1996年1月10日晚,用老鼠药活活毒死了亲生儿子。这个事情记者知道时已过去1个多月,就这样报道出去,时效性是不强的。于是,记者等到事情有了新变化——杨绍亮被警方逮捕时才予报道。这篇消息的新闻由头是这样的:

本报讯 为续妻残忍毒杀亲生儿子的杨绍亮,2月23日被常德市鼎城区公安局逮捕。

如果错过了逮捕的这个报道时机,还可以抓住法院判决的时机进行报道。

2.经验消息:在普遍性变化中寻找

经验消息是对某地区、某单位或某部门在工作中取得的具有代表性和普遍意义的成功经验或典型做法的报道。

这里所说的普遍变化,是指某地区、某单位或某部门工作中取得的成功经验或典型做法的报道。

这里所说的普遍性变化,是指某地区、某单位或某部门工作中取得的成功经验或典型做法上升到具有普遍意义的时机。

第一,抓住某地区、某单位或某部门在会上介绍经验的时机。《常德日报》1997年4月17日刊登的消息《澧县县委办充分发挥参谋作用》,就是记者抓住澧县县委办在有关会上介绍有关经验的时机采写报道的。

第二,抓住某地区、某单位或某部门的某个经验被上级推广的时机。湖南临澧县1997年在全县实行了村务公开制度。1998年2月中旬,他们的经验被全省推广。记者以此为契机,以《临澧县村村办事公开》为题进行了报道。

第三,抓住外地、外单位到某地区、某单位或某部门参观取经的时机。鼎城区农业发展银行组建一年多来,支持鼎城区农业综合开发,投放低息贷款扶持种植、养殖、加工等项目20个。《常德日报》1998年2月19日就以《鼎城区农业发展银行热心为农(主题) 一年扶持20个农型项目上马(副题)》为题进行报道。

第四,抓住某地区、某单位或某部门在某个方面通过实施一些办法后取得显著成绩和效果的时机。新华社1998年3月23日播发的消息《8万白鹭栖息花岩溪》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这条消息的新闻由头是:

新华社北京3月23日电 3月中旬,雪白的白鹭成群结队飞落花岩溪。据有关专家测定,白鹭数量已达8万多只,比去年增加了3万多只。这是湖南常德市花岩溪坚持绿化美化、保护生态环境带来的一个迷人的景观。

消息的主体部分详细介绍了花岩溪保护森林、环境的有效措施。正因为措施得力,才取得了吸引8万白鹭安家落户的成效。

3.综合消息:在全局性变化中寻找

综合消息是概括反映国内外不同地区、不同单位的同类或近似情况的新闻体裁。

寻找综合消息的新闻由头要抓住带全局性的新情况、新成就、新动向、新问题。

第一,抓全局性的新情况。《常德日报》1997年12月13日刊登的消息《科技登场一个顶俩(眉题) 武陵区一批科技型街道企业正火(主题)所创利税占全区街道企业利税总额一半(副题)》,其新闻由头如下:

本报讯 12月上旬,武陵区福泰和食品有限公司开发的“方便粉”获得全国“星火杯”发明创造奖。像这家公司一样注重科技开发的街道企业在该区已达40多家。

这条消息的新闻由头就是抓住了全局性的新情况——武陵区涌现出了40多家科技街道企业。而这一事实又与武陵区福泰和食品有限公司获得发明创造金奖的事实紧密相联,使新闻有了较强的新鲜感。

第二,抓全局性的新成就。《常德日报》1996年11月13日刊登的消息《对症下药 标本兼治(眉题) 我市300多个村党支部由弱变强(主题)》,其新闻由头是这样的:

本报讯 11月1日至10日,市委农村党支部建设与整顿工作领导小组对1996年度整顿的336个软弱涣散和瘫痪状态的农村党支部进行了验收。结果表明,这些党支部都重新站起来了,其中有一些还进入了先进行列。

新闻由头抓的就是通过整顿取得的全局性的新成就——336个党支部都重新站起来了,其中有些还进入先进行列。而这一结论,又是刚结束的验收得出来的。

第三,抓全局性的新动向。新华社1996年1月5日播发的消息《澧县选派机关干部下村任职》,其新闻由头就是抓住了全局性的新动向——又有17名机关干部下村任职。

第四,抓全局性的新问题。《常德日报》1997年1月5日刊登的消息《全市13天发生20起火灾》,其新闻由头是:

本报讯 新年刚刚开始,全市火灾频频。1月1日至13日,新年不足半个月,全市发生火灾20起,为火情最严重的时期。

新闻的由头直接反映出全局性的新问题——不足半个月,发生20起火灾。

4.人物消息:在主体性变化中寻找

人物消息是及时报道新闻人物的活动和事迹的新闻体裁。

作为社会主体的人,不是都能成为新闻人物,只有当主体发生重大变化,即事迹或成绩突出时才能成为新闻人物。因此,寻找人物消息的新闻由头,要抓住以下几个时机:

第一,人物立功受奖或获得荣誉称号时。武警常德市德山消防中队战士徐辉的姐夫夏国平,伙同他人抢劫16万元现金后畏罪潜逃。徐辉巧施妙计,几经周折终于弄清了姐夫潜藏的地方,使一起特大抢劫案在半月之内便告破获。记者了解到这件事时,已过去了1

个多月。于是,记者抓住徐辉立功的时机,以《姐夫抢巨款畏罪潜逃 内弟设妙计获得线索(眉题)战士徐辉大义灭亲荣立三等功(主题)》为题进行了报道(见1997年10月25日《常德日报》)。

第二,人物参加表彰会启程或归来时。如《常德日报》1997年12月18日刊登的消息《丈夫戎马守边关 妻子撑起一方天(主题)鼎城女李双明晋京参加全国武警10家五好文明家庭标兵户表彰会(副题)》,其新闻由头是:

本报讯 全国武警部队10家五好文明家庭标兵户评选揭选,鼎城区李双明榜上有名。12月17日,李双明启程晋京参加全国武警部队五好文明家庭表彰大会并报告先进事迹。

第三,人物的某一举动引起人们的称赞时。新华社1994年8月23日播发的消息《不当县长当校长》,说的是临澧县副县长沈克非辞去副县长职务,到中学当校长的事。沈克非正式到学校去上班的日子,是对他进行报道的最佳时机。这条消息的新闻由头是这样写的:

新华社北京8月23日电 湖南省临澧县副县长沈克非,辞去副县长职务,当中学校长。8月10,他高高兴兴到学校上班了。

第四,人物获得重大发现或发明时。

本报讯 3月28日,复旦大学生命科学院,在上海举行了80多名专家教授参加的“蒋氏衰老学说高层次研讨会”,对常德市长生生命科学研究所所长蒋松柏的“整体衰老假说”进行了评价与肯定。

以上是刊登在1994年4月15日《常德日报》的消息《衰老研究有新说(主题) 复旦大学生命科学院举行蒋氏衰老学说高层次研讨会(副题)》的新闻由头。这一由头抓住了蒋松柏在生命科学领域的重大发现。

上述寻找各类消息新闻由头的方法是常用的一般方法,实际上,还远远不止这些 。

寻找新闻由头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踏访”式由头要“踏”出新东西来

所谓“踏访”式由头,是记者或通讯员深入到现场,通过观察后写成的新闻由头。

利用这种方式要注意,记者或通讯员一定要善于发现新的事实。不要把那些与要报道的事实无联系的事来作为新闻由头。《常德日报》1997年7月22日刊登的消息《“行长”升天 储户喊天(眉题) 长生桥村一“私人银行”自行关闭坑了90多家农户(主题)》,其新闻由头便是一个较好的“踏访”式由头:

本报讯 7月19日,记者到鼎城区白鹤山乡长生桥村采访,14组今年72岁的老太太刘元珍拿着一张1600元的“存款单”,流着泪水对记者说:“这是我辛辛苦苦打柴换来的一点血汗钱,想不到存在易桂清那里给‘水’了。”像这样到处诉说的储户还有许多。

很明显,这个新闻由头中的事是记者看到发生的,且要

与报道的事有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2.少用“了解到”式由头

所谓“了解到”式由头,就是记者或通讯员把自己到某个部门、某个单位去了解情况的事作为新闻由头。

如果说这种方法值得推广的话,那么,记者和通讯员无须再紧张了,可以不急不忙,随便什么时候到什么单位去采访,都可以写出“新鲜”的新闻来,甚至还可以写出“昨日”新闻来。

然而,这种方法也不是就不能用。在某件事报道的时机与记者或通讯员去了解这件事的时间相吻合时,是可行的。

3.慎用“截至”式由头

记者或通讯员写稿时找不到好的新闻由头,而以写稿时的时间为准,采用“从某年某月某日截至到某年某月某日”的程式作为新闻由头。这便是“截至”式由头。如某报有条消息的新闻由头就是如此:

本报讯 今年初至9月底,鼎城区养殖收入已达5.25亿元,是去年全年养殖收入的1.2倍。

从这条消息的新闻由头来看,要报道这件事似乎在什么时候都可以,可以在10月,也可以在11月,反正只要把养殖收入加大点就行了。然而,报道此事最合适的时机是12月底,因为到这时全年的工作结束了。所以,记者、通讯员在使用“截至”式由头时,要慎重对待截取的时间。

4.不用“马虎眼”由头

凡有“最近、前不久、日前”等“马虎眼”一类词儿的导语,均称“马虎眼”由头。如某报有条消息的新闻由头是:

本报讯 最近,常德市十美堂镇东风村农民李岳林及其女儿李蓉同时被省摄影家协会接纳为会员,成为农民摄影家。

这里的“最近”究竟是什么时候,是一个月前,还是一年前。用这种“马虎眼”的词儿,只能剥弱消息的时效性。从某种意义上讲,这还是愚弄读者的做法。因此,记者、通讯员要坚决拚弃“马虎眼”的由头。

5.采访中多留心新闻由头

之所以出现“马虎眼”由头,是因为一方面,被报道的事实的确还没发生新变化,一时难以找出新闻由头;另一方面,记者、通讯员在采访过程中没有留心,没有意识到要找个新闻由头。因此,记者、通讯员要深入采访,要多问几个“近几天有什么新情况吗?”。实践证明,采访中只要耐心地寻觅,由头还是有的。

我这里要提醒大家的是:导语和主体不能重复。比如《光明日报》2002年7月14日刊登的《深圳职称评审有重大改革》一稿的导语与主体的内容就重复了。导语中说:“对部分高中级职称评审、申报开辟‘绿色通道’,可不受外语、学历、资历等条件限制,直接由市职称管理办公室随时受理相应的中、高级职称申报”。主体部分又说:“所谓‘绿色通道’,即指凡是国家、省

部级自然科学奖、科技进步奖、发明奖、优秀设计奖获奖项目的主要完成人;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的主要完成人;获得国家、省科技成果的主要完成人,可不受学历、资历、外语等条件限制,直接由市职称办公室随时受理相应的高、中级职称申报。”

导语与主体的内容重复,是消息写作中的常见病。对于作者来说,出现这种毛病的心理因素在于,想把重要的内容一口气告诉读者,于是把重要内容不分粗细一古脑往导语中写。写完导语再写主体时便感到没有东西可写了,于是就只好重复导语中的内容。最后导致导语冗长,与主体部分在字数上差不多,在内容上也差不多的尴尬局面。

导语是主体的“浓缩”,而不是“重复”。从技巧上来讲,出现导语与主体内容重复的原因在于,作者没有掌握“浓缩”的方法。这里所说的“浓缩”,是对新闻主要内容高度的提炼与概括。其实,在这篇报道中作者对新闻的主要内容已经提炼出了核心——“绿色通道”。在导语中,把这个核心点出来就够了,没有必要把它展开,展开则是主体的职责了。导语中不展开这个核心,能达到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的目的。导语的职责不就是引导读者走进新闻中来吗?

新闻背景

与舞台背景的涵义差不多,起衬托、渲染作用。

新闻背景可以放在导语部分,可以放主体部分的开头,可以放在结尾部分。

新闻背景放在主体部分的开头。比如《人民公安报消防周刊》2003年4月3日刊登的《山东征招合同制专职消防员》一稿,就把新闻背景放在主体部分的开头。这篇稿件的背景是这样交待的:据统计,1998年至2002年间,山东省共发生火灾事故8.74万起,与前五年同比,火灾起数增长四倍多。而这期间消防兵力只增长了14%,仅占全省人口总数的万分之零点六,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通过交待这个背景说明征招合同制专职消防员的必要性。

新闻背景放在结尾。比如《人民公安报消防周刊》2003年4月3日刊登的《长岛县医院为官兵开设“绿色通道”》一稿就是如此。背景是这样写的:据了解,近年来长岛消防大队全体官兵向全社会叫响了“为本地经济建设再创辉煌保驾护航,为人民群众安居乐业赴汤蹈火”的口号。2000年以来,消防官兵先后扑救火灾100多起,抢救被困难众30余人,保护财产价值500余万元,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厚爱和支持,有力地促进了部队建设,同时也激发了消防官兵献身消防事业的热情。

这里要特别指出的是,专业术语作为一种特殊的背景,必须解释清楚。比如新华社2001年10月13日播发的《炭疽热恐怖美国》这篇报道没有对“炭

疽热” 这一专业术语进行解释,是一篇缺少新闻背景的报道。“炭疽热”属于医学上的一个专业术语,一般的读者的确是看不懂的。难道要读者自己去查阅医学词典或去找医生咨询?在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的今天,谁会愿意为了看懂一则报道中的一个专业术语而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呢?对于专业术语的解释,要据其在报道中的重要性和本身内涵的复杂性而确定解释的形式,一般可分为括号解释法和单独解释法。对那些在报道中不起重要作用或本身的内涵一两句话就能解释清楚的专业术语,就在其后面直接加以解释,并把解释用括号括起来。这种方法谓之括号解释法。用这种方法时,要注意在报道的正文中第一次出现的专业术语后面实施解释。对那些在报道中起重大作用且本身内涵一两句话解释不清的专业术语,就在报道中单独用一段或几段加以解释。这种方法称为单独解释法。用这种方法时,对于消息来说,单独的解释可以放在报道主体部分开头的一段,如果是倒金字塔的消息则可以放在报道的结尾部分;对于通讯来说,除了可在文章中单独成段解释外,还可以单独成篇附在通讯的后面进行解释。

新闻的两个层面

一、新闻都有两个层面

任何类型的新闻,如政治、经济、军事、科技、社会新闻,都具有两个层面——表层与深层。表层,是事物外在表现;深层,是事物发展变化的原因。

这里以《常德日报》1999年10月22日刊登的《“执行难”何日不难》为例来说明这个问题。这篇报道的开头讲到,常德市1999年半年多时间内,出现了4177件执行难的案件,涉及金额达1.885亿元。这是这条新闻的表层内容。报道接下来依次进行了如下的分析:容易出现执行难的被执行人的类型;拒不执行的主要表现;出现执行难的症结:地方和部门保护主义及法官违法“执法”。以上的分析,属于深层的内容。报道没有就此止步,而向另一个深层开进:阐述了常德市委、常德市政府和常德市中级人民法院对执行难的态度及其采取强有力措施后取得的成绩。

这篇报道的层次很丰富。表层与深层的内容界限非常明显。表层的内容少,深层的内容多。在深层内容中,又分两个层次。每个层次的内容由浅入深。

但在有些新闻中,深层的内容少,且往往隐匿着,不太明显。试以新华社1998年2月24日播发的《临澧县村村办事公开》为例加以说明。这篇报道属于深层的内容只有出现在导语中的一句话:“湖南临澧县的村民当家作主”。若不仔细想想,难以发现这就是深层的内容。这篇报道主体部分的内容介绍了临澧县村务公开的主要内容和主要方法,都属于表

层的内容。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由此可看出,新闻的两个层面有的明显,有的不明显;有时在新闻中唱主角,有时在新闻中充当配角。

二、挖掘新闻的深层

我们知道,新闻都有六个要素: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什么事、为什么和怎么样。有学者认为,在一条新闻中,不一定六要素齐全。我赞同这个观点。但我认为,一条新闻,前五个要素要齐全。目前,媒体上刊播的新闻没有“为什么”这一要素的不少。这样的新闻没有应有的深度,仅停留在对表层内容的报道。由此,受众对这样的新闻,往往丈二和尚摸不到头脑。因此,挖掘新闻的深层,有利于增加新闻的厚度。

挖掘新闻的深层并不难。只要拿起新闻要素中的“为什么”这个利器,就一定能挖到新闻的“核”。这就要求作者在采访新闻时,对有价值的问题,要多问几个“为什么?”。试以新华社2000年2月2日播发的《美国众议院通过〈加强台湾安全法〉法案》为例来说明。可以想见,新华社驻美国华盛顿记者刘江、袁炳忠在采写这条新闻时,就问了个“为什么”。新闻不仅报道了美国众议院通过《加强台湾安全法》法案这一事实,而且还报道了美国众议院为什么要通过《加强台湾安全法》法案。这条新闻中的“为什么”是这样写的:“这一法案的实质是企图通过强化美国内立法,为美国向台湾提供各种武器装备、建立和扩大美台直接的军事联系提供所谓法律依据,阻挠中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这些深刻的内容就是用“为什么”挖出来的。这条新闻还可继续深挖:美国国会一些议员为什么要阻挠中国统一大业的完成?

三、表层、深层谁唱主角

这里所说的主角,实际上指的是新闻的主题。表层吸引受众的能力不一定就弱,深层吸引受众的能力不一定就强。因此,在新闻写作中,是让表层内容唱主角,还是让深层内容唱主角,这要看表层内容与深层内容谁吸引受众的能力强。

当表层内容吸引力强时,就让表层内容唱主角。例如,新华社1998年3月23日播发的《8万白鹭栖息花岩溪》就是典型的例子。8万多只白鹭栖息湖南常德市花岩溪,这是表层的内容。花岩溪坚持绿化、美化,保护生态环境,是花岩溪吸引8万多只白鹭栖息的原因,这是深层的内容。显而易见,表层的内容比深层的内容具有吸引力。如果这条新闻让深层内容唱主角,则会落入俗套,主题无非是花岩溪绿化成效显著或花岩溪环境保护措施硬之类。而“8万白鹭”多么诱人。让“8万白鹭栖息花岩溪”唱主角,在标题和导语中加以突出,当然具有很强的吸引力。那么,绿化环境的具体措

施,当然只能做这条新闻的配角了。

深层内容如果具有吸引力,就让深层内容唱主角。新华社1994年11月6月播发的《汉字中隐藏英文字母》就是例子。这条消息的表层内容是,湖南常德市第三人民医院中医师彭经民发明了电脑输入的新方法——汉字方位码。突出这一表层内容也未尝不可,因为一名中医师发明一种新的电脑输入方法的确是一条新闻。但是,这条新闻的深层内容更具吸引力。彭经民发明方位码的依据是,“汉字可理解为是由英文字母按东南西北方位堆积构成的”。汉字中隐藏英文字母,这是个伟大的发现,理所当然应成为这条消息的主角,而彭经民发明方位码则只能成为这条消息的配角。(举“金”字说明汉字中隐藏英文字母)

新闻语言

就像文学有文学语言一样,新闻也有新闻的语言。新闻语言要通俗化,这是因为新闻的受众很广泛,受众的文化程度高低不一。新闻语言通俗化,是吸引受众的基础。我国目前新闻语言存在不少毛病,归根结底就是不太通俗。我以为,以下五种方法可使新闻语言通俗化。

一、不用生僻字词。生僻字词是新闻报道吸引受众的“拦路虎”。生僻字词若用在标题中,受众会对这条新闻望而生畏,避而远之;生僻字词若用在导语或主体中,当受众发现这个“拦路虎”时,会吓得扭头就跑。如,某地市报上刊登了一条题为《夤夜查险》的报道。赫然出现在标题中的“夤”字不知要拦住多少读者。据《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夤”的读音为yín,意思为“敬畏”或“深”。可想而知,这条标题中的“夤”的意思应为“深”。真不可思议,这条报道的作者抑或编者,为何不用“深”,而偏偏要用“夤”。他们在用这个“夤”字的时候不知有没有想过,作为一张面向基层的地市报,用这样的生僻字合不合适。还比如,有张面向农村、农民的大报,在一篇歌颂一位老农民关心公益事业的报道中没有明确指出老人多大年纪,而是用“耄耋”一词代替。农民读者恐怕很少有人知道这一词的意思。据《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耄耋”的读音为:mào dié; 意思泛指老人,其中“耄”指八九十岁的年纪,“耋”指七八十岁的年纪。退一步说,就是理解“耄耋”一词意思的读者,也会被弄糊涂,报道中的老人究竟是多大年纪呢?是七八十岁,还是八九十岁?

报道是写给读者看的,没有人看的报道就失去了价值。读者少的报道,其价值就不大。从以上例子可以看出,不少报道失去价值或价值不大的原因在于作者或编者有意或无意用了生僻的字或生僻的词后造成的。因此,我们写报道时,对于某些生

僻的字、词,要设问一下:“大多数读者看得懂吗?”

二、不用公文语言。公文是公务文书的简称,有时也称文件,如命令、决定、通知、通报、报告等等。公文有公文的语言。平实,是公文语言的特点。

目前,我国新闻媒体中用得较多的公文语言模式有三种:喜欢用“该”,喜欢用“第一……第二……第三……”,喜欢用“一是……二是……三是……”。这些字或句式用在公文中是很合适的,因为公文本身的性质决定了公文的用语必须严谨明了,容不得花里胡哨。但这类字、句式出现在新闻报道中就使报道显得不伦不类了,既不像公文,又不像报道。目前我国新闻媒体上为何经常出现这种不伦不类的文体呢?原因就在于,我们有不少新闻记者热衷于泡会议,跑机关,把别人现成的公文如通报、通知拿到手里稍微一改作新闻发表。这样的新闻报道,难免公文味。笔者并不反对收集与采访内容有关的公文。收集包括公文在内的材料,是采访的方法之一。问题是,我们根据收集到的公文写新闻报道时,不能抄公文,而要把公文中有新闻价值的东西用新闻语言表达出来,切不可留下公文的痕迹。比如说,通报中称某人或某单位时,一般用“该同志”或“该单位”。我们在据通报写新闻报道时,就不能照搬通报中的这种模式,应该把“该同志”用“他”或“她”代替,把“该单位”用“这个单位”代替。又如,新闻报道中经常出现的“一是……二是……三是……”或“第一……第二……第三……”的语句模式,完全可以用分号(;)来表示并列关系,或者用“和”、“及”、“或”、“或者”来表示并列关系。

三、慎用古汉语。古汉语有以下优点:简练;词汇丰富,表达方法变化多;从修辞的角度看,炼字的工夫深;写情写景长于造境;委婉;注意句法整齐;声音和谐;风格上百花齐放。

写作新闻报道常常借鉴古汉语的这些优点。新闻报道,偶尔引用一两句子曰、诗云之类,以增强内容的分量,当然可以,但这引文还是以古汉语的面貌出现,没有“化入”现代文,并不是这里所谓的借鉴;兴之所至,随手抓来一些文言词语,放在新闻报道中,圆凿方枘,文白不能水乳交融,更不是这里所称的借鉴。借鉴,要取其神而遗其形;或者偶尔采用少数词语,这虽然是取形,放在新闻报道里却顺理成章,能够更恰当地表意,像鲁迅先生的有些作品那样,当然也未尝不可。总之,要把来自古汉语的东西“融会”到自己的笔下,而不是“搀杂”在自己的报道里。取其神而遗其形,如果能够做到,水乳交融没有问题。问题是采用少数词语,要怎

么才是“融会”而不是“搀杂”。情况千变万化,很难具体说明,但可以用耳朵作个尺子量一量,凡听起来生硬,明显觉得不像日常说话的,是“搀杂”而未“融会”,反之是已经“融会”而不是“搀杂”。如某报刊登的一条新闻报道中说:“这样的新疗法应该公诸于世。”这句话中的“诸”是“之于”的合音,说“公诸于”,等于说“公之于于”,当然是错的。总之,新闻报道中要慎用古汉语,切莫乱用、滥用。

四、选用熟语。熟语是指语言中定型的词组或句子,使用时一般不能任意改变其组织,包括成语、谚语、歇后语等。

成语多数由四个字组成,它在新闻报道中已被广泛大量地使用。如新华社1993年9月17日播发的《燕子石飞出石门县》这篇1000来字的通讯中就用到了“千里迢迢”、“目不转睛”等9条成语。谚语,是以传授知识和经验为目的的一种俗语。表现社会生活方面的谚语,常常是劳动人民的格言,是人们的“公共生活准则”,它告诉人们如何为人,如何做事。如“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放长线钓大鱼”、“一人作事一人当”等等,都是民间广为流传的谚语。歇后语由两个部分组成,上半部分是具体的形象,下半部分是抽象的概念,其形式一般为“譬喻——解说”。如“爆竹脾气——一点就炸”、“竹篮打水——一场空”、“无耳茶壶——缺个把柄”等等。由于谚语、歇后语具有幽默、顺口好记的特点,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因而,它们合乎新闻语言的要求,是一种很好的新闻语言。近些年来,我国新闻媒体的报道中,谚语、歇后语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如新华社1993年8月6日播发的《探索衰老之谜的人》中,写主人公蒋松柏到复旦大学找谈家桢教授请教生命衰老问题碰壁后,再次去找谈家桢时有句话就是谚语:“开弓没有回头箭”。又如《中华老年报》报道江西景德镇市的老年人老有所为时用到了一条歇后语:“像十月里的鸡冠花——老来红”。在新闻报道中,谚语比歇后语使用得要多一些。地方报纸中,还偶尔用到常用语、惯用语、方言土语等熟语。值得注意的是,新闻报道中,熟语的使用要掌握好“密度”,一篇报道中用得过多也不好。

五、多用修辞。修辞就是研究怎样把话说得好。有些新闻报道者,把修辞学看得很深奥,其实,修辞学不是什么高不可攀的大学问。我们在平时的新闻报道中,都在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修辞手段,只是运用得好坏优劣不同罢了。比如报道中经常出现的“铁饭碗”、“大锅饭”、“走后门”等话,其实都是修辞中的比喻说法,由于大家用惯了,也就

不觉得是在运用修辞手段了。

修辞的方式很多,大致可分为两大类型:一类是从内容方面着眼的,包括比喻、借代、比拟、摹状、对比、映衬、夸张、婉言、双关、反语、引用、警策等;另一类是从语言形式方面着眼的,包括对偶、排比、叠用、蝉联、回环等。这两类修辞方式的性质虽然不同,关系却很密切,像比喻、借代、对比、映衬、双关、警策等就跟语言形式有关,而对偶、排比之类,往往也涉及内容。

在新闻报道中,用得比较多的修辞方式主要有两种:比喻和比拟。比喻,就是打比方的说法。比喻的主要作用是用来刻画人物或事物的形象,突出其某方面的特征,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如魏巍在通讯《谁是最可爱的人》中对一个青年战士的刻画:“像秋天田野里一株红高粱那样淳朴可爱”。新闻报道中运用比喻,第一要贴切,第二要创新,第三要通俗。比拟就是把无生命的东西当做有生命的东西来描写,或把有生命的东西当做无生命的东西来描写。前者叫拟人,后者叫拟物。新闻报道中拟人用得较多。如湖南《常德日报》有篇关于水稻老品种被淘汰的报道,题为《我的退休报告》,通篇是拟人的手法,报道显得生动活泼。

在新闻写作中,要把以上五种方法综合运用。即:要在避免用生僻字词、公文语言和慎用古汉语的前提下,选用熟语、运用修辞;反过来,选用熟语、运用修辞,要避免用生僻字词、公文语言和慎用古汉语。否则,新闻报道的语言仍然是难以通俗化的。

最后我要说明的是,有一些观点是我从事新闻实践的一些心得和体会,因此错误难免。不正之处恳请大家批评指正。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修辞的方式很多,大致可分为两大类型:一类是从内容方面着眼的,包括比喻、借代、比拟、摹状、对比、映衬、夸张、婉言、双关、反语、引用、警策等;另一类是从语言形式方面着眼的,包括对偶、排比、叠用、蝉联、回环等。这两类修辞方式的性质虽然不同,关系却很密切,像比喻、借代、对比、映衬、双关、警策等就跟语言形式有关,而对偶、排比之类,往往也涉及内容。

在新闻报道中,用得比较多的修辞方式主要有两种:比喻和比拟。比喻,就是打比方的说法。比喻的主要作用是用来刻画人物或事物的形象,突出其某方面的特征,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如魏巍在通讯《谁是最可爱的人》中对一个青年战士的刻画:“像秋天田野里一株红高粱那样淳朴可爱”。新闻报道中运用比喻,第一要贴切,第二要创新,第三要通俗。比拟就是把无生命的东西当做有生命的东西来描写,或把有生命的

东西当做无生命的东西来描写。前者叫拟人,后者叫拟物。新闻报道中拟人用得较多。如湖南《常德日报》有篇关于水稻老品种被淘汰的报道,题为《我的退休报告》,通篇是拟人的手法,报道显得生动活泼。

在新闻写作中,要把以上五种方法综合运用。即:要在避免用生僻字词、公文语言和慎用古汉语的前提下,选用熟语、运用修辞;反过来,选用熟语、运用修辞,要避免用生僻字词、公文语言和慎用古汉语。否则,新闻报道的语言仍然是难以通俗化的。

最后我要说明的是,有一些观点是我从事新闻实践的一些心得和体会,因此错误难免。不正之处恳请大家批评指正。

谢谢!

消息写作讲稿 热 荐 ★★★★★

[ 作者:胡德桂 转贴自:中国新闻研究中心 点击数:6242 更新时间:2004-5-22 文章录入:时政记者 ]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新闻报道是什么样的文体

新闻报道实质上是记述性文体。我们知道,文章的基本表达方式有叙述、描写、抒情、议论、说明这五种。叙述是最基本的表达方式。记述性文体是最基本的文体。因此,新闻报道并不高深莫测。可以这么说,只有小学文化的人都能写好新闻报道,因为小学生已经学了记述文的写作;或者说,只要会写字,会讲故事的人都能写好新闻报道。为什么可以这样说呢?平时我们在一起了,往往喜欢把知道的新鲜事讲给大家听。有些人很会讲,眉飞色舞,讲得有板有眼、有血有肉、有头有尾,往往令人听得入迷。有些人问不知怎么写新闻,其实只要把讲的,用文字表达出来就是一篇新闻报道。新闻报道就是这么简单。因此,我们完全有理由树立写好新闻报道的信心。

新闻定义

对于新闻的定义,国内外新闻界颇有争议。我国新闻界特别是一些新闻学教材,目前一般认同陆定一(曾任过中宣部长)给新闻下的定义,即: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这个定义并不十全十美,还有待进一步完善。我认为,应该把上述新闻的定义作如下改动为好,即:新闻是新近发生、发现的能引起广大群众关注的事实。

下面对这个定义中的关键词逐个进行分析。

“新近”:不久以前的一段时期。这符合新闻时效性原则,应该充分肯定。如果不讲时效性,一旦时过境迁,新闻就成了旧闻,就成了资料,就成了历史。

“发生”:产生;原来没有的事出现了。用“发生”有一定的科学性。但仅用“发生”又有局限性。为什么这么说呢?比如说,石门县壶瓶山有燕子石。燕子石是三叶虫的化石。三叶虫主要生活在五亿年前泰山周围的浅海之中,以后随着地壳上升而被埋入泥沙中,经过漫长的年代,它的骨骼便成了化石。由于化石上保留着三叶虫生命最后一瞬动人的姿态,像燕子,故称燕子石。可以肯定,石门县壶瓶山的燕子石一定有悠久的历史,在很久以前就形成了的,但直到1992年才被常德市委党校赵家书教授发现。我们绝不能说,石门县壶瓶山的燕子石是1992年才形成的。壶瓶山的燕子石难道因为不是最近形成的而不是新闻吗?回答应该是否定的。当时,我写了篇《石门发现燕子石》的消息,新华社播发了通稿(我是新华社的特约通讯员)。稿件被国内外新闻媒体广泛采用,谁能说这不是新闻呢?可见,原来就发生了的,现在才被发现的重

大事情,仍然是新闻。因而,这里还要把“发现”与“发生”并列在一起。“发现”:发觉;是经过研究、探索等,看到或找到前人没有看到的事物或规律。这是讲为什么要把“发现”与“发生”并用的原因。

“事实”:事情的真实情况。这符合新闻真实性的原则。新闻作品来不得半点虚假,否则就成了文学作品。

“报道”:通过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网络等把新闻告诉群众;用书面或广播、电视形式发表的新闻稿。“告诉群众”,只是一个过程,怎么能说是“新闻”呢?“发表的新闻稿”都是新闻吗?新闻媒体上经常出现不少司空见惯,毫无新意、毫无价值的东西,谁敢说新闻媒体上发表的新闻稿都是真正的新闻呢?如果说没有在新闻媒体上发表的东西都不能成为新闻,那么,在新闻媒体出现之前,是不是就没有新闻呢?由于世界之大,自然、社会现象丰富多彩,记者纵然有三头六臂,也难以把能够成为新闻的事实全部捕捉到,也就是说还有不少东西不能在新闻媒体上发表,而只能在一定范围内通过人们的嘴去传播。虽没有发表,但能引起广大群众关注的事实,谁又敢说不是新闻呢?因此,说新闻是“报道”是不妥当的,应该说是“能引起广大群众关注的事实”才准确。关于新闻的定义,我曾写了篇论文,被《中国新闻出版报》在头版采用。可想而之,我以上的说法是站得住脚的。

新闻特性

关于新闻的特性,我归纳了三点:一是真实性,二是时效性,三是可读性。

1、真实性。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新闻与文学有天壤之别的区别:文学作品可以虚构,可以是张三的嘴、李四的眼、王五的鼻集中于一个人身上,它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东西;新闻绝对不允许虚构,不允许添油加醋、添枝加叶。

湖南省石门县有一个通讯员(名叫向才银)写了一篇假新闻,曾经造成了很不好的影响。他写的这篇假新闻说:石门山沟里有个女人特别会骂人——假设要骂张三,她就搬块砧板放到张三家的门口,手里拿把菜刀,骂一句就用刀剁一下砧板,而且骂人时咬牙切齿。村民要吵架时就请她当吵手。帮人吵一次架收费20元。这篇报道我们《常德日报》登了。后来是怎么发现是假新闻的呢?是《湖南日报》。《湖南日报》编辑对这篇报道表示怀疑:石门山沟里很穷,村民怎么舍得花20元钱请人吵架呢?打电话一问,原来是作者杜撰的,是条假新闻。

不知大家知不知道,捏造新闻是要受法律制裁的。我们知道,新闻一旦严重失实且含有侮辱、诽谤他人的内容即构成侵害名誉权的责任。这是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名誉权案件若

干问题的解答》第7条第4款的规定。

2、时效性。这里头包含时间与时机这两个问题。时间的问题比较好理解。新闻讲究快。我们注意一下就会发现,目前媒体上有不少“昨日”新闻,甚至出现过“今日新闻”。时机的问题怎样理解?打个比方说,我前不久写了篇稿件,题目叫《预二团陆地打造强“水兵”》,写的是湖南陆军预备役步兵师第二团开展抗洪抢险训练的事。这篇稿子写好后放了很长一段时间,为什么?就是为了等时机。等到前不久我省普降大雨,发生洪涝灾害的时候才刊登出来。这个时候发出来就叫到了时机。还比如,庆祝“七一”活动的稿件,如果在“七一”的前几天或“七一”的后几天刊登才是好时机,太提前或太推迟刊登就不合“时令”了。

3、可读性。总的来说就是新闻要有一定的价值,也就是要有用。新闻的价值大概包括指导性、启发性、警示性、知识性和趣味性等。对于这几“性”,这里就不一一展开来讲了。要注意的是,不是每一篇稿件都必须同时具备以上的几“性”,往往是一篇稿件只要具备其中一“性”就够了。

新闻体裁

新闻分:消息、通讯、新闻评论、新闻图片等。

消息分:动态消息、经验消息、综合消息、人物消息、述评消息等。

通讯分:人物通讯、事件通讯、工作通讯、风貌通讯、人物专访、特写、现场短新闻、小故事等。

消 息

1、什么是消息?主要用叙述的表达方式将事实简明扼要及时告诉受众的一种新闻体裁。它是新闻报道的常规武器。我们在前面已经提到过,表达方式有叙述、议论、描写。在消息写作中主要用叙述的表达方式。我这里要提醒大家的是,主要用叙述的表达方式,但也不排除少量的描写和画龙点睛式的议论。这里我就不举例讲了,请大家在今后的新闻写作实践中去慢慢体会。

2、消息的外在特征。本报讯和电头是消息的外在特征。那么,“本报讯”也就是“本报消息”的意思;在我国,电头目前有这么两种:一是新华通讯社的电头,如新华社北京7月1日电;二是中国新闻社的电头,如中新社北京7月1日电。这里需要说明的是,中国新闻社是专门对我国港澳台地区发稿的通讯社。

3、消息的五要素。何事、何人、何时、何地、何因是消息的五要素。因为在英文当中这每个要素开头的字母都是“W”,所以简称“五个w”。“五个w”是检验消息是否写得完整的一把尺子。当一篇消息写成后,我们可以自己用这把尺来量一量。如果这五个要素齐全,那么你就把话说完整了,别人对你写的消息也就不会质疑了,你写的消息就是一篇合格的消息;否则,你就没有把

话说完整,别人对你写的消息就会质疑,你写的消息就不是合格的消息。

3、消息的组成。一般情况下,消息由标题、导语、主体和结尾这四个部分组成。导语一般就是开头的一个部分,也就是开头的一个自然段;主体一般就是中间的一个部分,可以只是一个自然段,也可以由几个自然段组成;结尾一般就是最后的一个部分,也就是最后的一个自然段。对于怎样制作标题和怎样写导语,我们在后面再讲。

4、消息分类。消息分:动态消息、经验消息、综合消息、人物消息等。接下来,我就给大家介绍这些不同种类的消息。

动态消息

动态消息就是一事一报的新闻。比如上海《文汇报》1996年7月20日头版刊登的《常德出现三百年一遇水位的特大洪水》就是篇动态消息。这篇动态消息的导语是这样写的:本报讯 连日来,地处沅水流域中下游的湖南常德市出现了百年一遇流量、三百年一遇水位的特大洪水。主体部分对导语中提到的“百年一遇流量、三百年一遇水位”进行了具体说明:16日,沅水干流五强溪上游的下泄流量达到2.64万秒立米,加上区间流量,常德段洪峰流量高达2.77万秒立米,出现百年一遇的洪峰流量。17日,沅水常德段第一次特大洪峰水位高达42.19米,超历史最高水位0.69米,为三百年一遇洪水水位。19日,第二次特大洪峰水位已达到42.7米。常德335公里的一线沅水大堤全部超过历史最高水位。导语和主体的关系往往是这样的:导语是主体的高度浓缩,主体是导语的展开和补充。这篇消息的结尾把洪灾造成的损失写了出来:据了解,到目前为止,常德9个区、县(市)有181个乡(镇)2430个村共149万人受灾,一度被洪水围困的有3.7万人;损坏房屋12.3万间265万平方米,倒塌房屋1.4万间31.8万平方米;农作物受灾11.9万公顷,绝收2.1万公顷;死亡牲畜11万头;停产半停产企业750个。洪灾直接经济损失共达39亿元。我们前面说过了,消息是否写得成功,可以用“五个W”来衡量。这里,我们就用这把尺子来量一量。用这把尺子一量,我们就会发现,“五个w”有四个在导语中。导语中的“连日来”就是“何时”,导语中的“地处沅水流域中下游的湖南常德市”就是“何地”,导语中的“出现了百年一遇流量、三百年一遇水位”就是“何因”,导语中的的“特大洪水”就是“何事”。那么,“何人”在什么地方呢?“何人”在结尾部分。“149万人受灾”、“一度被洪水围困的有3.7万人”就是“何人”。我这里要特别指出的是,“何人”有时不一定是“人”,可以是“单位”。

动态消息常用倒金字塔写法。我们知道,金字塔是上面小下面

大,而倒金字塔就是上面大下面小。倒金字塔写法就是把最重要的内容写在最前面,把较重要的内容写在中间,把最不重要的写在最后面。比如《人民公安报消防周刊》2003年1月20日刊登的《临澧县一花炮厂发生爆炸七人死亡》一稿的写法,就采用了倒金字塔的写法。这篇稿件把最重要的内容写在了导语中,也就是说把最重要的内容写在了前面。导语是这样写的:本报讯 1月18日18时30分左右,湖南省临澧县合口镇凯丽花炮厂发生爆炸。临澧县县长吴昂平对记者称,目前事故已造成七人死亡,九人正在医院抢救。凯丽花炮厂的老板石振权目前在逃,一名副经理已被公安部门拘留。主体部分写的是较为重要的内容,是这样写的: 临澧县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局长李大喜介绍说,发生爆炸时花炮车间有44人工作,包括老板石振权的家人共有54人。他说,事故发生原因主要是一名职工违反操作规程,而负责巡回检查的安检员擅自脱离操作岗位所致。另外,该厂还违规使用命令禁止使用的危险化学品氯酸钾。把最不重要的内容放在了结尾。这篇稿件的结尾是这样的:临澧县有制造鞭炮的传统,80%以上的老百姓从事过鞭炮制造。当地干部说,凯丽花炮厂是当地规模最大、操作最规范的一家花炮厂,所有的手续都合法。但据一些群众反映,当时建厂的时候,居民都反对,认为在居民区建这么大规模的鞭炮厂实在太危险了。李大喜介绍说,事发前的15日,全县召开安全生产及春运工作大会,宣布从即日起停止供应氯酸钾。此次事故发生后,县里决定从18日10时起,凡鞭炮厂还没用完的氯酸钾一律封存,停止使用。可以看出,结尾的内容就是交待背景。对于新闻背景,在后面介绍。如果删除结尾这一段,消息仍然是完整的,五个“W”仍然齐全。所以说,这段内容是最不重要的。

综合消息

所谓综合消息,即报道的是发生在一段较长时间或较大地区的某一事件、成就、趋势或问题的新闻。其特点是,报道面宽,气势较大,点面结合,总揽全局;既有广度又有深度,面上的材料较为概括、全面、实在,典型事例具有代表性。综合消息的写作应着重掌握下述两点独特的要求和方法:

一是组织好材料。把发生在不同时间和地点的众多材料组织得有条不紊,是写好综合消息的重要要求。组织材料常见的有两种方法:一种是横式组织法。即在导语中概括了全面情况之后,在主体中按具体情况的地点(包括单位)或类别并列地加以叙述;另一种是纵式组织法。即在导语概括了全面情况之后,在主体中按照事件的发展过程或前因后果逐步深入地加以叙述。

是点面结合。所谓面,就是能反映全面的或一个方面的情况的概括与统计;所谓点,就是能反映全面或一个方面情况的具体事例。点面结合,是综合消息常用的写法。在导语写作时,为了避免单纯使用概括方法的抽象与枯燥,便可以先从一个具体事例写起,然后再概括全面情况。一个面可以用一个点,也可以用几个点。比如《常德日报》上刊登的《鼎城300多名机关干部“傍”农民》就是篇综合消息。导语概括了全面情况:300多名机关干部“傍”起了农民;入股总额500多万元。导语是这样写的:本报讯 鼎城区目前有300多名机关干部“傍”起了农民,他们或以资金或以物质或以技术入股总额500多万元,与农民一道发展特种种植、养殖业。主体部分的开头是交待背景,是这样写的:鼎城区是一个种植、养殖大区。然而,一方面受资金、物质、技术的制约,另一方面农民担心产品的出路,不少有特色有市场的种植、养殖业难以形成气候。文章接下来按照事件的前因后果逐步深入地加以叙述;既有面上的情况,又有点上的具体事例。是这样写的:近些年,鼎城区委、区政府大力提倡机关干部以资金、物质、技术等形式入股农户发展特种种植、养殖业。鼎城区不少机关干部认为,把闲置的钱物技术入股到农户,既解决了农户发展特种种植、养殖业的燃眉之急问题,又使自己的钱物技术增了值,是一举两得的事。最早吃入股农户搞特种种养这只“螃蟹”的要算鼎城区畜牧水产局副局长、农艺师杨立平。他于1992年以资金、技术共10万元参股,与鼎城区十美堂镇的农民等人建立了1050亩水面的珍珠养殖场,3年后共获纯利200多万元。鼎城区不少机关干部开始“眼红”了,纷纷入股农户搞特种种植、养殖业。鼎城区物价局党组成员张孝群前年以5.4万元资金与鼎城区中河口乡的农民等人,种起了30亩雷竹笋(投入不大,易栽培,3年后可见效益)。目前,鼎城区仅参与种植雷竹笋的机关干部就有100来人。另起一段,接着写道:鼎城区乡镇机关的不少干部也坐不住了,有近100人踊跃入股农户搞种植、养殖业。沧山乡干部王万保手头没有多少钱,但他还是于去年5月花2000多元买了7只黑山羊(个体大,不易病,繁殖快,肉质好,价钱高),入股到本乡霞峰村麦建友家。一年后这7只黑山羊可繁殖到19只,而王万保只收回10只。麦建友说:“我早就想养黑山羊,但以前没得成本,干部参股圆了我的梦。我自信,几年后我一定能成为一个黑山羊大户。”结尾部分是这样的:鼎城区“傍”农民的机关干部看好的主要是珍珠、山羊、肉牛、花卉、雷竹笋等特种种植、养殖业。机

关干部这么一“傍”,“傍”得鼎城区特种种植、养殖业如火如荼。目前,全区珍珠养殖水面已达6万亩,山羊存栏21万多只,肉牛存栏3.7多万头,花卉2万多亩,雷竹笋1300多亩。

还比如《常德日报》1997年1月17日头版刊登的《全市干群争相观看〈邓小平〉》是篇并列关系的综合消息。导语介绍了“中央电视台在黄金时段播出的十二集电视文献纪录片《邓小平》,在我市已引起了强烈反响”这一面上的情况。主体部分依次从部队、农民、学生、工人这几个群体来说明了反响的具体情况,即点上的情况。主体部分的几个内容是并列的关系。

经验消息

经验消息是对某地区、某单位或某部门在工作中取得的具有代表性和普遍意义的成功经验或典型做法的报道。

怎样写好经验消息呢?

1、一定要把经验写深、写透。比如我们《常德日报》前不久刊登的《桃源确保党性分析、民主评议不走过场》这篇经验消息,就把经验写透了。这篇稿件的导语是这样写的:本报讯 为了确保保持党员选进性教育活动的党性分析、民主评议阶段不走过场、不出疏漏,桃源县突出抓好“诚、公、严、细、准、真”这六个字,严格把住“领导关、学习关、政策关、质量关、指导关、整改关”这六道关。那么,消息的主体部分对如何抓好“六个字”和如何把好“六道关”进行了诠释。然而,这篇稿件也有不足之处,这就是:没有把效果写出来。从本报编辑部收到的来稿看,有不少稿件只写出了几条粗线条的经验,而没有把每一条经验展开写。如本报编辑部收到的《安乡县县级领导当“三员”》一稿,只提到了“三员”,而没有把“三员”的具体内容展开。

2、要注意写出效果。既然是经验,那么前提应该是取得了好效果。如果没有好效果,经验就值得怀疑,经验也就失去了应有的意义。那么,怎么写效果呢?可以把效果集中放在导语部分,可以集中放在结尾部分,也可以放在每一个具体做法的后面。比如《常德日报》前不久刊登的《石门农村党员真情换诤言》这篇经验消息的效果就写得较好。效果是放在导语部分交待的。这篇稿件的导语是这样写的:本报讯 为了搞好保持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党性分析、民主评议阶段的工作,石门县委组织广大农村党员开展“上千家门,暖万民心,以真情换诤言”活动,使“征求意见表”的回收率达98%。全县22800多名农村党员,共收到农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3万多条。我们从这篇稿件的导语可以看出,这篇稿件所写的经验就是:开展“上千家门,暖万民心,以真情换诤言”活

动。而通过开展这个活动所取得的效果就是:使“征求意见表”的回收率达98%,共收到农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3万多条。

3、要注意与经验材料区分开来。经验消息与经验材料有相同的地方,这就是都是写经验。不同点就在于:经验材料往往有理性分析的内容,也就是说有议论的东西;再就是公文味较浓,这主要表现在喜欢用“第一、第二、第三”等词,喜欢用“一是、二是、三是”等词,而且文章冗长。而经验消息,不需要理性分析,不需要议论,采用叙述的表达方式,忌讳公文语言,要求用新闻语言,文章短小精悍。

4.运用对比。一正一反,过去现在。对比反差大,群众自然喜爱。例如,新华社2000年2月2日播发了一条题为《政府掏腰包 农民去考察》的新闻。稿件中提到,过去是农民出钱让干部去旅游;现在是政府出钱,让农民去考察。《常德日报》的见报标题是:《昔日:农民掏钱 干部去旅游 如今:政府出资 农民去考察》。看,这条对比式标题的吸引力多强。

5.善用数字。由于数字具体,很能说明问题,为广大受众所喜欢。在新闻标题制作中,要善于运用数字,要善于让数字说话。如新华社1999年12月23日播发了一条题为《我国检察机关打击职务犯罪力度加大》的消息。《常德日报》采用此稿时,把新华社制作的这个标题作了副题,而把有说服力的数字搬到了主题中。这条新闻的主题是:《挖出“蛀虫”2万多条 挽回损失33.6亿元》。

以上是使新闻标题抢眼的常用方法,实际上远远还不止这些。这些方法在具体运用中,不是孤立的,有时制作一个标题要同时用到几种方法。从以上的方法可以看出,要使新闻标题抢眼,总的原则是:要具体分析每条新闻稿件,要想方设法突出每条新闻自身的特点,并运用恰当的句式和大众化的语言把特点表达出来。

导 语

导语是新闻报道开头的一部分,也就是第一个自然段。导语是消息特有的。导语实际上就是新闻由头。那么,我们怎样寻找新闻由头呢?

寻找新闻由头总的原则是:新闻由头的事实要是新近发生的变化,要与所要报道的事实有本质的联系,要有利于消息主体部分的展开。

消息通常分为动态消息、经验消息、综合消息、人物消息等。不同的消息,寻找新闻由头的方法不同。

1.动态消息:在系列性变化中寻找

一般地,值得报道的各类事件和活动只要及时抓住报道,就不存在寻找新闻由头的问题。但有些事件和活动发生后,过了一段时间才被记者或通讯员捕捉到。在这种情况下,要把这些事件和活动报道出来,就要在系列性的变化中寻找一个新闻由头

。《三湘都市报》1996年3月15日刊登的消息《虎狼毒不食子(眉题) 为续弦竟杀儿(主题)》,说的是,湖南常德牛鼻滩镇北家湖村丧了妻的农民杨绍亮,把自己的儿子视为续弦的最大障碍。于是,在1996年1月10日晚,用老鼠药活活毒死了亲生儿子。这个事情记者知道时已过去1个多月,就这样报道出去,时效性是不强的。于是,记者等到事情有了新变化——杨绍亮被警方逮捕时才予报道。这篇消息的新闻由头是这样的:

本报讯 为续妻残忍毒杀亲生儿子的杨绍亮,2月23日被常德市鼎城区公安局逮捕。

如果错过了逮捕的这个报道时机,还可以抓住法院判决的时机进行报道。

2.经验消息:在普遍性变化中寻找

经验消息是对某地区、某单位或某部门在工作中取得的具有代表性和普遍意义的成功经验或典型做法的报道。

这里所说的普遍变化,是指某地区、某单位或某部门工作中取得的成功经验或典型做法的报道。

这里所说的普遍性变化,是指某地区、某单位或某部门工作中取得的成功经验或典型做法上升到具有普遍意义的时机。

第一,抓住某地区、某单位或某部门在会上介绍经验的时机。《常德日报》1997年4月17日刊登的消息《澧县县委办充分发挥参谋作用》,就是记者抓住澧县县委办在有关会上介绍有关经验的时机采写报道的。

第二,抓住某地区、某单位或某部门的某个经验被上级推广的时机。湖南临澧县1997年在全县实行了村务公开制度。1998年2月中旬,他们的经验被全省推广。记者以此为契机,以《临澧县村村办事公开》为题进行了报道。

第三,抓住外地、外单位到某地区、某单位或某部门参观取经的时机。鼎城区农业发展银行组建一年多来,支持鼎城区农业综合开发,投放低息贷款扶持种植、养殖、加工等项目20个。《常德日报》1998年2月19日就以《鼎城区农业发展银行热心为农(主题) 一年扶持20个农型项目上马(副题)》为题进行报道。

第四,抓住某地区、某单位或某部门在某个方面通过实施一些办法后取得显著成绩和效果的时机。新华社1998年3月23日播发的消息《8万白鹭栖息花岩溪》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这条消息的新闻由头是:

新华社北京3月23日电 3月中旬,雪白的白鹭成群结队飞落花岩溪。据有关专家测定,白鹭数量已达8万多只,比去年增加了3万多只。这是湖南常德市花岩溪坚持绿化美化、保护生态环境带来的一个迷人的景观。

消息的主体部分详细介绍了花岩溪保护森林、环境的有效措施。正因为措施得力,才取得了吸引8万白鹭安家落户的成效。

3.综合消息:在全局性变化中寻找

综合消息是概括反映国内外不同地区、不同单位的同类或近似情况的新闻体裁。

寻找综合消息的新闻由头要抓住带全局性的新情况、新成就、新动向、新问题。

第一,抓全局性的新情况。《常德日报》1997年12月13日刊登的消息《科技登场一个顶俩(眉题) 武陵区一批科技型街道企业正火(主题)所创利税占全区街道企业利税总额一半(副题)》,其新闻由头如下:

本报讯 12月上旬,武陵区福泰和食品有限公司开发的“方便粉”获得全国“星火杯”发明创造奖。像这家公司一样注重科技开发的街道企业在该区已达40多家。

这条消息的新闻由头就是抓住了全局性的新情况——武陵区涌现出了40多家科技街道企业。而这一事实又与武陵区福泰和食品有限公司获得发明创造金奖的事实紧密相联,使新闻有了较强的新鲜感。

第二,抓全局性的新成就。《常德日报》1996年11月13日刊登的消息《对症下药 标本兼治(眉题) 我市300多个村党支部由弱变强(主题)》,其新闻由头是这样的:

本报讯 11月1日至10日,市委农村党支部建设与整顿工作领导小组对1996年度整顿的336个软弱涣散和瘫痪状态的农村党支部进行了验收。结果表明,这些党支部都重新站起来了,其中有一些还进入了先进行列。

新闻由头抓的就是通过整顿取得的全局性的新成就——336个党支部都重新站起来了,其中有些还进入先进行列。而这一结论,又是刚结束的验收得出来的。

第三,抓全局性的新动向。新华社1996年1月5日播发的消息《澧县选派机关干部下村任职》,其新闻由头就是抓住了全局性的新动向——又有17名机关干部下村任职。

第四,抓全局性的新问题。《常德日报》1997年1月5日刊登的消息《全市13天发生20起火灾》,其新闻由头是:

本报讯 新年刚刚开始,全市火灾频频。1月1日至13日,新年不足半个月,全市发生火灾20起,为火情最严重的时期。

新闻的由头直接反映出全局性的新问题——不足半个月,发生20起火灾。

4.人物消息:在主体性变化中寻找

人物消息是及时报道新闻人物的活动和事迹的新闻体裁。

作为社会主体的人,不是都能成为新闻人物,只有当主体发生重大变化,即事迹或成绩突出时才能成为新闻人物。因此,寻找人物消息的新闻由头,要抓住以下几个时机:

第一,人物立功受奖或获得荣誉称号时。武警常德市德山消防中队战士徐辉的姐夫夏国平,伙同他人抢劫16万元现金后畏罪潜逃。徐辉巧施妙计,几经周折终于弄清了姐夫潜藏的地方,使一起特大抢劫案在半月之内便告破获。记者了解到这件事时,已过去了1

个多月。于是,记者抓住徐辉立功的时机,以《姐夫抢巨款畏罪潜逃 内弟设妙计获得线索(眉题)战士徐辉大义灭亲荣立三等功(主题)》为题进行了报道(见1997年10月25日《常德日报》)。

第二,人物参加表彰会启程或归来时。如《常德日报》1997年12月18日刊登的消息《丈夫戎马守边关 妻子撑起一方天(主题)鼎城女李双明晋京参加全国武警10家五好文明家庭标兵户表彰会(副题)》,其新闻由头是:

本报讯 全国武警部队10家五好文明家庭标兵户评选揭选,鼎城区李双明榜上有名。12月17日,李双明启程晋京参加全国武警部队五好文明家庭表彰大会并报告先进事迹。

第三,人物的某一举动引起人们的称赞时。新华社1994年8月23日播发的消息《不当县长当校长》,说的是临澧县副县长沈克非辞去副县长职务,到中学当校长的事。沈克非正式到学校去上班的日子,是对他进行报道的最佳时机。这条消息的新闻由头是这样写的:

新华社北京8月23日电 湖南省临澧县副县长沈克非,辞去副县长职务,当中学校长。8月10,他高高兴兴到学校上班了。

第四,人物获得重大发现或发明时。

本报讯 3月28日,复旦大学生命科学院,在上海举行了80多名专家教授参加的“蒋氏衰老学说高层次研讨会”,对常德市长生生命科学研究所所长蒋松柏的“整体衰老假说”进行了评价与肯定。

以上是刊登在1994年4月15日《常德日报》的消息《衰老研究有新说(主题) 复旦大学生命科学院举行蒋氏衰老学说高层次研讨会(副题)》的新闻由头。这一由头抓住了蒋松柏在生命科学领域的重大发现。

上述寻找各类消息新闻由头的方法是常用的一般方法,实际上,还远远不止这些 。

寻找新闻由头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踏访”式由头要“踏”出新东西来

所谓“踏访”式由头,是记者或通讯员深入到现场,通过观察后写成的新闻由头。

利用这种方式要注意,记者或通讯员一定要善于发现新的事实。不要把那些与要报道的事实无联系的事来作为新闻由头。《常德日报》1997年7月22日刊登的消息《“行长”升天 储户喊天(眉题) 长生桥村一“私人银行”自行关闭坑了90多家农户(主题)》,其新闻由头便是一个较好的“踏访”式由头:

本报讯 7月19日,记者到鼎城区白鹤山乡长生桥村采访,14组今年72岁的老太太刘元珍拿着一张1600元的“存款单”,流着泪水对记者说:“这是我辛辛苦苦打柴换来的一点血汗钱,想不到存在易桂清那里给‘水’了。”像这样到处诉说的储户还有许多。

很明显,这个新闻由头中的事是记者看到发生的,且要

与报道的事有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2.少用“了解到”式由头

所谓“了解到”式由头,就是记者或通讯员把自己到某个部门、某个单位去了解情况的事作为新闻由头。

如果说这种方法值得推广的话,那么,记者和通讯员无须再紧张了,可以不急不忙,随便什么时候到什么单位去采访,都可以写出“新鲜”的新闻来,甚至还可以写出“昨日”新闻来。

然而,这种方法也不是就不能用。在某件事报道的时机与记者或通讯员去了解这件事的时间相吻合时,是可行的。

3.慎用“截至”式由头

记者或通讯员写稿时找不到好的新闻由头,而以写稿时的时间为准,采用“从某年某月某日截至到某年某月某日”的程式作为新闻由头。这便是“截至”式由头。如某报有条消息的新闻由头就是如此:

本报讯 今年初至9月底,鼎城区养殖收入已达5.25亿元,是去年全年养殖收入的1.2倍。

从这条消息的新闻由头来看,要报道这件事似乎在什么时候都可以,可以在10月,也可以在11月,反正只要把养殖收入加大点就行了。然而,报道此事最合适的时机是12月底,因为到这时全年的工作结束了。所以,记者、通讯员在使用“截至”式由头时,要慎重对待截取的时间。

4.不用“马虎眼”由头

凡有“最近、前不久、日前”等“马虎眼”一类词儿的导语,均称“马虎眼”由头。如某报有条消息的新闻由头是:

本报讯 最近,常德市十美堂镇东风村农民李岳林及其女儿李蓉同时被省摄影家协会接纳为会员,成为农民摄影家。

这里的“最近”究竟是什么时候,是一个月前,还是一年前。用这种“马虎眼”的词儿,只能剥弱消息的时效性。从某种意义上讲,这还是愚弄读者的做法。因此,记者、通讯员要坚决拚弃“马虎眼”的由头。

5.采访中多留心新闻由头

之所以出现“马虎眼”由头,是因为一方面,被报道的事实的确还没发生新变化,一时难以找出新闻由头;另一方面,记者、通讯员在采访过程中没有留心,没有意识到要找个新闻由头。因此,记者、通讯员要深入采访,要多问几个“近几天有什么新情况吗?”。实践证明,采访中只要耐心地寻觅,由头还是有的。

我这里要提醒大家的是:导语和主体不能重复。比如《光明日报》2002年7月14日刊登的《深圳职称评审有重大改革》一稿的导语与主体的内容就重复了。导语中说:“对部分高中级职称评审、申报开辟‘绿色通道’,可不受外语、学历、资历等条件限制,直接由市职称管理办公室随时受理相应的中、高级职称申报”。主体部分又说:“所谓‘绿色通道’,即指凡是国家、省

部级自然科学奖、科技进步奖、发明奖、优秀设计奖获奖项目的主要完成人;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的主要完成人;获得国家、省科技成果的主要完成人,可不受学历、资历、外语等条件限制,直接由市职称办公室随时受理相应的高、中级职称申报。”

导语与主体的内容重复,是消息写作中的常见病。对于作者来说,出现这种毛病的心理因素在于,想把重要的内容一口气告诉读者,于是把重要内容不分粗细一古脑往导语中写。写完导语再写主体时便感到没有东西可写了,于是就只好重复导语中的内容。最后导致导语冗长,与主体部分在字数上差不多,在内容上也差不多的尴尬局面。

导语是主体的“浓缩”,而不是“重复”。从技巧上来讲,出现导语与主体内容重复的原因在于,作者没有掌握“浓缩”的方法。这里所说的“浓缩”,是对新闻主要内容高度的提炼与概括。其实,在这篇报道中作者对新闻的主要内容已经提炼出了核心——“绿色通道”。在导语中,把这个核心点出来就够了,没有必要把它展开,展开则是主体的职责了。导语中不展开这个核心,能达到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的目的。导语的职责不就是引导读者走进新闻中来吗?

新闻背景

与舞台背景的涵义差不多,起衬托、渲染作用。

新闻背景可以放在导语部分,可以放主体部分的开头,可以放在结尾部分。

新闻背景放在主体部分的开头。比如《人民公安报消防周刊》2003年4月3日刊登的《山东征招合同制专职消防员》一稿,就把新闻背景放在主体部分的开头。这篇稿件的背景是这样交待的:据统计,1998年至2002年间,山东省共发生火灾事故8.74万起,与前五年同比,火灾起数增长四倍多。而这期间消防兵力只增长了14%,仅占全省人口总数的万分之零点六,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通过交待这个背景说明征招合同制专职消防员的必要性。

新闻背景放在结尾。比如《人民公安报消防周刊》2003年4月3日刊登的《长岛县医院为官兵开设“绿色通道”》一稿就是如此。背景是这样写的:据了解,近年来长岛消防大队全体官兵向全社会叫响了“为本地经济建设再创辉煌保驾护航,为人民群众安居乐业赴汤蹈火”的口号。2000年以来,消防官兵先后扑救火灾100多起,抢救被困难众30余人,保护财产价值500余万元,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厚爱和支持,有力地促进了部队建设,同时也激发了消防官兵献身消防事业的热情。

这里要特别指出的是,专业术语作为一种特殊的背景,必须解释清楚。比如新华社2001年10月13日播发的《炭疽热恐怖美国》这篇报道没有对“炭

疽热” 这一专业术语进行解释,是一篇缺少新闻背景的报道。“炭疽热”属于医学上的一个专业术语,一般的读者的确是看不懂的。难道要读者自己去查阅医学词典或去找医生咨询?在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的今天,谁会愿意为了看懂一则报道中的一个专业术语而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呢?对于专业术语的解释,要据其在报道中的重要性和本身内涵的复杂性而确定解释的形式,一般可分为括号解释法和单独解释法。对那些在报道中不起重要作用或本身的内涵一两句话就能解释清楚的专业术语,就在其后面直接加以解释,并把解释用括号括起来。这种方法谓之括号解释法。用这种方法时,要注意在报道的正文中第一次出现的专业术语后面实施解释。对那些在报道中起重大作用且本身内涵一两句话解释不清的专业术语,就在报道中单独用一段或几段加以解释。这种方法称为单独解释法。用这种方法时,对于消息来说,单独的解释可以放在报道主体部分开头的一段,如果是倒金字塔的消息则可以放在报道的结尾部分;对于通讯来说,除了可在文章中单独成段解释外,还可以单独成篇附在通讯的后面进行解释。

新闻的两个层面

一、新闻都有两个层面

任何类型的新闻,如政治、经济、军事、科技、社会新闻,都具有两个层面——表层与深层。表层,是事物外在表现;深层,是事物发展变化的原因。

这里以《常德日报》1999年10月22日刊登的《“执行难”何日不难》为例来说明这个问题。这篇报道的开头讲到,常德市1999年半年多时间内,出现了4177件执行难的案件,涉及金额达1.885亿元。这是这条新闻的表层内容。报道接下来依次进行了如下的分析:容易出现执行难的被执行人的类型;拒不执行的主要表现;出现执行难的症结:地方和部门保护主义及法官违法“执法”。以上的分析,属于深层的内容。报道没有就此止步,而向另一个深层开进:阐述了常德市委、常德市政府和常德市中级人民法院对执行难的态度及其采取强有力措施后取得的成绩。

这篇报道的层次很丰富。表层与深层的内容界限非常明显。表层的内容少,深层的内容多。在深层内容中,又分两个层次。每个层次的内容由浅入深。

但在有些新闻中,深层的内容少,且往往隐匿着,不太明显。试以新华社1998年2月24日播发的《临澧县村村办事公开》为例加以说明。这篇报道属于深层的内容只有出现在导语中的一句话:“湖南临澧县的村民当家作主”。若不仔细想想,难以发现这就是深层的内容。这篇报道主体部分的内容介绍了临澧县村务公开的主要内容和主要方法,都属于表

层的内容。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由此可看出,新闻的两个层面有的明显,有的不明显;有时在新闻中唱主角,有时在新闻中充当配角。

二、挖掘新闻的深层

我们知道,新闻都有六个要素: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什么事、为什么和怎么样。有学者认为,在一条新闻中,不一定六要素齐全。我赞同这个观点。但我认为,一条新闻,前五个要素要齐全。目前,媒体上刊播的新闻没有“为什么”这一要素的不少。这样的新闻没有应有的深度,仅停留在对表层内容的报道。由此,受众对这样的新闻,往往丈二和尚摸不到头脑。因此,挖掘新闻的深层,有利于增加新闻的厚度。

挖掘新闻的深层并不难。只要拿起新闻要素中的“为什么”这个利器,就一定能挖到新闻的“核”。这就要求作者在采访新闻时,对有价值的问题,要多问几个“为什么?”。试以新华社2000年2月2日播发的《美国众议院通过〈加强台湾安全法〉法案》为例来说明。可以想见,新华社驻美国华盛顿记者刘江、袁炳忠在采写这条新闻时,就问了个“为什么”。新闻不仅报道了美国众议院通过《加强台湾安全法》法案这一事实,而且还报道了美国众议院为什么要通过《加强台湾安全法》法案。这条新闻中的“为什么”是这样写的:“这一法案的实质是企图通过强化美国内立法,为美国向台湾提供各种武器装备、建立和扩大美台直接的军事联系提供所谓法律依据,阻挠中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这些深刻的内容就是用“为什么”挖出来的。这条新闻还可继续深挖:美国国会一些议员为什么要阻挠中国统一大业的完成?

三、表层、深层谁唱主角

这里所说的主角,实际上指的是新闻的主题。表层吸引受众的能力不一定就弱,深层吸引受众的能力不一定就强。因此,在新闻写作中,是让表层内容唱主角,还是让深层内容唱主角,这要看表层内容与深层内容谁吸引受众的能力强。

当表层内容吸引力强时,就让表层内容唱主角。例如,新华社1998年3月23日播发的《8万白鹭栖息花岩溪》就是典型的例子。8万多只白鹭栖息湖南常德市花岩溪,这是表层的内容。花岩溪坚持绿化、美化,保护生态环境,是花岩溪吸引8万多只白鹭栖息的原因,这是深层的内容。显而易见,表层的内容比深层的内容具有吸引力。如果这条新闻让深层内容唱主角,则会落入俗套,主题无非是花岩溪绿化成效显著或花岩溪环境保护措施硬之类。而“8万白鹭”多么诱人。让“8万白鹭栖息花岩溪”唱主角,在标题和导语中加以突出,当然具有很强的吸引力。那么,绿化环境的具体措

施,当然只能做这条新闻的配角了。

深层内容如果具有吸引力,就让深层内容唱主角。新华社1994年11月6月播发的《汉字中隐藏英文字母》就是例子。这条消息的表层内容是,湖南常德市第三人民医院中医师彭经民发明了电脑输入的新方法——汉字方位码。突出这一表层内容也未尝不可,因为一名中医师发明一种新的电脑输入方法的确是一条新闻。但是,这条新闻的深层内容更具吸引力。彭经民发明方位码的依据是,“汉字可理解为是由英文字母按东南西北方位堆积构成的”。汉字中隐藏英文字母,这是个伟大的发现,理所当然应成为这条消息的主角,而彭经民发明方位码则只能成为这条消息的配角。(举“金”字说明汉字中隐藏英文字母)

新闻语言

就像文学有文学语言一样,新闻也有新闻的语言。新闻语言要通俗化,这是因为新闻的受众很广泛,受众的文化程度高低不一。新闻语言通俗化,是吸引受众的基础。我国目前新闻语言存在不少毛病,归根结底就是不太通俗。我以为,以下五种方法可使新闻语言通俗化。

一、不用生僻字词。生僻字词是新闻报道吸引受众的“拦路虎”。生僻字词若用在标题中,受众会对这条新闻望而生畏,避而远之;生僻字词若用在导语或主体中,当受众发现这个“拦路虎”时,会吓得扭头就跑。如,某地市报上刊登了一条题为《夤夜查险》的报道。赫然出现在标题中的“夤”字不知要拦住多少读者。据《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夤”的读音为yín,意思为“敬畏”或“深”。可想而知,这条标题中的“夤”的意思应为“深”。真不可思议,这条报道的作者抑或编者,为何不用“深”,而偏偏要用“夤”。他们在用这个“夤”字的时候不知有没有想过,作为一张面向基层的地市报,用这样的生僻字合不合适。还比如,有张面向农村、农民的大报,在一篇歌颂一位老农民关心公益事业的报道中没有明确指出老人多大年纪,而是用“耄耋”一词代替。农民读者恐怕很少有人知道这一词的意思。据《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耄耋”的读音为:mào dié; 意思泛指老人,其中“耄”指八九十岁的年纪,“耋”指七八十岁的年纪。退一步说,就是理解“耄耋”一词意思的读者,也会被弄糊涂,报道中的老人究竟是多大年纪呢?是七八十岁,还是八九十岁?

报道是写给读者看的,没有人看的报道就失去了价值。读者少的报道,其价值就不大。从以上例子可以看出,不少报道失去价值或价值不大的原因在于作者或编者有意或无意用了生僻的字或生僻的词后造成的。因此,我们写报道时,对于某些生

僻的字、词,要设问一下:“大多数读者看得懂吗?”

二、不用公文语言。公文是公务文书的简称,有时也称文件,如命令、决定、通知、通报、报告等等。公文有公文的语言。平实,是公文语言的特点。

目前,我国新闻媒体中用得较多的公文语言模式有三种:喜欢用“该”,喜欢用“第一……第二……第三……”,喜欢用“一是……二是……三是……”。这些字或句式用在公文中是很合适的,因为公文本身的性质决定了公文的用语必须严谨明了,容不得花里胡哨。但这类字、句式出现在新闻报道中就使报道显得不伦不类了,既不像公文,又不像报道。目前我国新闻媒体上为何经常出现这种不伦不类的文体呢?原因就在于,我们有不少新闻记者热衷于泡会议,跑机关,把别人现成的公文如通报、通知拿到手里稍微一改作新闻发表。这样的新闻报道,难免公文味。笔者并不反对收集与采访内容有关的公文。收集包括公文在内的材料,是采访的方法之一。问题是,我们根据收集到的公文写新闻报道时,不能抄公文,而要把公文中有新闻价值的东西用新闻语言表达出来,切不可留下公文的痕迹。比如说,通报中称某人或某单位时,一般用“该同志”或“该单位”。我们在据通报写新闻报道时,就不能照搬通报中的这种模式,应该把“该同志”用“他”或“她”代替,把“该单位”用“这个单位”代替。又如,新闻报道中经常出现的“一是……二是……三是……”或“第一……第二……第三……”的语句模式,完全可以用分号(;)来表示并列关系,或者用“和”、“及”、“或”、“或者”来表示并列关系。

三、慎用古汉语。古汉语有以下优点:简练;词汇丰富,表达方法变化多;从修辞的角度看,炼字的工夫深;写情写景长于造境;委婉;注意句法整齐;声音和谐;风格上百花齐放。

写作新闻报道常常借鉴古汉语的这些优点。新闻报道,偶尔引用一两句子曰、诗云之类,以增强内容的分量,当然可以,但这引文还是以古汉语的面貌出现,没有“化入”现代文,并不是这里所谓的借鉴;兴之所至,随手抓来一些文言词语,放在新闻报道中,圆凿方枘,文白不能水乳交融,更不是这里所称的借鉴。借鉴,要取其神而遗其形;或者偶尔采用少数词语,这虽然是取形,放在新闻报道里却顺理成章,能够更恰当地表意,像鲁迅先生的有些作品那样,当然也未尝不可。总之,要把来自古汉语的东西“融会”到自己的笔下,而不是“搀杂”在自己的报道里。取其神而遗其形,如果能够做到,水乳交融没有问题。问题是采用少数词语,要怎

么才是“融会”而不是“搀杂”。情况千变万化,很难具体说明,但可以用耳朵作个尺子量一量,凡听起来生硬,明显觉得不像日常说话的,是“搀杂”而未“融会”,反之是已经“融会”而不是“搀杂”。如某报刊登的一条新闻报道中说:“这样的新疗法应该公诸于世。”这句话中的“诸”是“之于”的合音,说“公诸于”,等于说“公之于于”,当然是错的。总之,新闻报道中要慎用古汉语,切莫乱用、滥用。

四、选用熟语。熟语是指语言中定型的词组或句子,使用时一般不能任意改变其组织,包括成语、谚语、歇后语等。

成语多数由四个字组成,它在新闻报道中已被广泛大量地使用。如新华社1993年9月17日播发的《燕子石飞出石门县》这篇1000来字的通讯中就用到了“千里迢迢”、“目不转睛”等9条成语。谚语,是以传授知识和经验为目的的一种俗语。表现社会生活方面的谚语,常常是劳动人民的格言,是人们的“公共生活准则”,它告诉人们如何为人,如何做事。如“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放长线钓大鱼”、“一人作事一人当”等等,都是民间广为流传的谚语。歇后语由两个部分组成,上半部分是具体的形象,下半部分是抽象的概念,其形式一般为“譬喻——解说”。如“爆竹脾气——一点就炸”、“竹篮打水——一场空”、“无耳茶壶——缺个把柄”等等。由于谚语、歇后语具有幽默、顺口好记的特点,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因而,它们合乎新闻语言的要求,是一种很好的新闻语言。近些年来,我国新闻媒体的报道中,谚语、歇后语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如新华社1993年8月6日播发的《探索衰老之谜的人》中,写主人公蒋松柏到复旦大学找谈家桢教授请教生命衰老问题碰壁后,再次去找谈家桢时有句话就是谚语:“开弓没有回头箭”。又如《中华老年报》报道江西景德镇市的老年人老有所为时用到了一条歇后语:“像十月里的鸡冠花——老来红”。在新闻报道中,谚语比歇后语使用得要多一些。地方报纸中,还偶尔用到常用语、惯用语、方言土语等熟语。值得注意的是,新闻报道中,熟语的使用要掌握好“密度”,一篇报道中用得过多也不好。

五、多用修辞。修辞就是研究怎样把话说得好。有些新闻报道者,把修辞学看得很深奥,其实,修辞学不是什么高不可攀的大学问。我们在平时的新闻报道中,都在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修辞手段,只是运用得好坏优劣不同罢了。比如报道中经常出现的“铁饭碗”、“大锅饭”、“走后门”等话,其实都是修辞中的比喻说法,由于大家用惯了,也就

不觉得是在运用修辞手段了。

修辞的方式很多,大致可分为两大类型:一类是从内容方面着眼的,包括比喻、借代、比拟、摹状、对比、映衬、夸张、婉言、双关、反语、引用、警策等;另一类是从语言形式方面着眼的,包括对偶、排比、叠用、蝉联、回环等。这两类修辞方式的性质虽然不同,关系却很密切,像比喻、借代、对比、映衬、双关、警策等就跟语言形式有关,而对偶、排比之类,往往也涉及内容。

在新闻报道中,用得比较多的修辞方式主要有两种:比喻和比拟。比喻,就是打比方的说法。比喻的主要作用是用来刻画人物或事物的形象,突出其某方面的特征,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如魏巍在通讯《谁是最可爱的人》中对一个青年战士的刻画:“像秋天田野里一株红高粱那样淳朴可爱”。新闻报道中运用比喻,第一要贴切,第二要创新,第三要通俗。比拟就是把无生命的东西当做有生命的东西来描写,或把有生命的东西当做无生命的东西来描写。前者叫拟人,后者叫拟物。新闻报道中拟人用得较多。如湖南《常德日报》有篇关于水稻老品种被淘汰的报道,题为《我的退休报告》,通篇是拟人的手法,报道显得生动活泼。

在新闻写作中,要把以上五种方法综合运用。即:要在避免用生僻字词、公文语言和慎用古汉语的前提下,选用熟语、运用修辞;反过来,选用熟语、运用修辞,要避免用生僻字词、公文语言和慎用古汉语。否则,新闻报道的语言仍然是难以通俗化的。

最后我要说明的是,有一些观点是我从事新闻实践的一些心得和体会,因此错误难免。不正之处恳请大家批评指正。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修辞的方式很多,大致可分为两大类型:一类是从内容方面着眼的,包括比喻、借代、比拟、摹状、对比、映衬、夸张、婉言、双关、反语、引用、警策等;另一类是从语言形式方面着眼的,包括对偶、排比、叠用、蝉联、回环等。这两类修辞方式的性质虽然不同,关系却很密切,像比喻、借代、对比、映衬、双关、警策等就跟语言形式有关,而对偶、排比之类,往往也涉及内容。

在新闻报道中,用得比较多的修辞方式主要有两种:比喻和比拟。比喻,就是打比方的说法。比喻的主要作用是用来刻画人物或事物的形象,突出其某方面的特征,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如魏巍在通讯《谁是最可爱的人》中对一个青年战士的刻画:“像秋天田野里一株红高粱那样淳朴可爱”。新闻报道中运用比喻,第一要贴切,第二要创新,第三要通俗。比拟就是把无生命的东西当做有生命的东西来描写,或把有生命的

东西当做无生命的东西来描写。前者叫拟人,后者叫拟物。新闻报道中拟人用得较多。如湖南《常德日报》有篇关于水稻老品种被淘汰的报道,题为《我的退休报告》,通篇是拟人的手法,报道显得生动活泼。

在新闻写作中,要把以上五种方法综合运用。即:要在避免用生僻字词、公文语言和慎用古汉语的前提下,选用熟语、运用修辞;反过来,选用熟语、运用修辞,要避免用生僻字词、公文语言和慎用古汉语。否则,新闻报道的语言仍然是难以通俗化的。

最后我要说明的是,有一些观点是我从事新闻实践的一些心得和体会,因此错误难免。不正之处恳请大家批评指正。

谢谢!


相关文章

  • 写一篇消息应用文
  • 一. (1)正题+副题:贯彻落实"科教兴国"战略,提高中华民族科学文化素质. 我校4000余名新生入学. (2)正题:山西一位农民工耗时一年写出科幻电影剧本. (3)正题+副题:路边店"敲诈"两会代表 ...查看


  • 城管系统信息员培训讲稿
  • 亳州经开区城管系统信息员培训讲稿 第二执法大队 周翔 (2014年12月25日) 下面我简单讲三个方面问题:一是信息员做些什么:二是如何做,流程是什么:三是技术要点是什么. 一.信息员做什么 1.采写新闻:包括采访.拍摄.写稿.处理图片.上 ...查看


  • 应用文通知练习
  • 篇一:七下应用文练习(答案) 一. 通知 1.指出下面一则通 知在格式和内容上的五处错.漏. 全校共青团员 经研究,定于五月 二日下午五时召开团员大会,布臵召开"五四"青年节纪念会的有关工作.希大家按时参加. 五月一日 ...查看


  • 应用文练习题PPT
  • 篇一:应用文练习题 应用文练习题 全校共青团员 经研究,定于五月二日下午五时召开团员大会,布置召开"五四"青年节纪念会的有关工作. 五月一日 升平中学团总支 五处错.漏依次是: 2.题目:下面通知的格式有错误.请判断&q ...查看


  • 资料员演讲稿
  • 监理资料整理及台账的填写 监理资料是监理单位在工程设计.施工等监理过程中形成的资料.它是监理工作中各项 控制与管理的依据与凭证.总监理工程师为项目监理部监理资料的总负责人, 并指定专职或兼 职资料员具体管理,各专业工程监理工程师应随着工程项 ...查看


  • 莫言演讲稿读后感
  • 最开始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的时候,网上就到处传播各种消息,以至于我这个平时不关注诺贝尔的人也知道莫言这个鼎鼎大名的人物. 就从他的演讲词中看,我能看到他对母亲深深的爱,而且他母亲对他从小到大的影响必然也是很深的.一个母亲,对孩子从小的教育,决 ...查看


  • 文明礼仪演讲稿:讲普通话,写规范字,做文明人
  • 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主题是<讲普通话,写规范字,做文明人>. 在我们身边,经常可以看到这样一幕:写作业不认真,写字歪三别扭;讲话南腔北调,以致于别人都听不出什么来;课上总是跟同桌嘀嘀咕咕,课下却喜欢打打闹闹-- ...查看


  • 先进事迹演讲稿写作技巧要点
  • 精选范文:先进事迹演讲稿写作技巧要点(共2篇) 演讲稿本人写了很多,尤其是先进事迹演讲稿,每月都要写上几十篇,在演讲稿专业写作服务领域,也算是少有名气的了.很多朋友经常问我,如何把先进事迹演讲稿写好.随便想了下,算是有个回复: 演讲题材:先 ...查看


  • 好习惯伴我行演讲稿
  • 通过他人的经验和自己生活学习的总结,我们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健康有效的生活学习工作上的方法,如果将它们不转换成自己的习惯,那将是一笔巨大的财富.下面是由出国留学整理的好习惯伴我行演讲稿,欢迎阅读.更多相关演讲稿文章,请关注本栏目. [好习惯伴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