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企业研究院建设可研报告

(此文档为word 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浙江省企业研究院建设

企业名称:中控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企业研究院名称:浙江中控研究院有限公司 申报时间:2010年7月

目录 一、 浙江省企业研究院概况表 . ...................................................................................... 4 二、 可行性研究报告 . ...................................................................................................... 4

2.1依托单位概况 . ............................................................................................................ 4

.................................. 4

.................................. 4

.......................................................................... 6

. ..................................................................................... 6

2.1.5近三年技术开发费及使用情况简表(单位:万元) .......................................... 8

.............................................................. 8

. ........................................................................................ 9

. ....................................................................................................... 10

. ....................................................................................................... 12

. ....................................................................................................... 16

. ....................................................................................................... 18

. .............................................................................. 18

........................................................ 18

. ............................................................. 22

1.2.1大型生产装置智能控制技术 . ............................................................................... 22

. ............................................................................................................... 26

............................................................................ 31

. ............................................................................................................... 33

. .............................................................................................. 34

2.4.1建设时间、进度与地点 . ....................................................................................... 34

................................................................ 35

2.4.3原料、燃料及水电汽等基础设施情况 ................................................................ 35

........................................................ 35 集团现有资产148173万元,固定资产16683万元,现有科研资产 万元,部分仪器设备如下:............................................................................................................................................. 35

. ............................................................................................... 36

2.5组织机构及人员情况 . .............................................................................................. 37

................................................................ 37

. ................................................................................................... 37

2.5.3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 . ........................................................................................... 39

. ........................................................................................... 41

2.5.5企业研究院主要人员基本情况表 ........................................................................ 43

. ...................................................................................... 44

................................................................ 44 单位:万元 . .................................................................................................................................... 44

. ............................................................................................................... 44

2.6.3银行贷款额度及偿还期限 . ................................................................................... 45

........................................... 45

. ....................................................................................................... 45

. ................................................................................................... 46

. ............................................................................................................... 46

. ............................................................................................................... 46

. .......................................................................................................... 46

2.9依托单位意见 . .......................................................................................................... 47

. ............................................................................................................... 47

............................................................ 47

. ....................................................................................................................... 48

. ................................................................................................................ 48

. ..................................................................................................................... 48 三、 依托单位行政证件 . ................................................................................................ 48

. .................................................................................................................. 48

. .............................................................................................................. 48

. .............................................................................................................. 48 四、 依托单位上一年度财务审计报告 . ........................................................................ 48 五、 高新技术企业证明材料 . ........................................................................................ 48 六、 相关证书或证明材料 . ............................................................................................ 48

. .................................................................................. 48

. ...................................................................................... 48

6.3高新技术产品 . .......................................................................................................... 48

........................................................................... 48

........................................... 48

. .................................................................................................................. 48

. .................................................................................................................. 49

6.8获奖情况 . .................................................................................................................. 49

....................................................................... 49

. ................................................................................................................ 49

一、 浙江省企业研究院概况表

二、 可行性研究报告

2.1依托单位概况

2.1.1企业规模、人数、科技人员数量,学历职称等结构情况

中控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创建于1993年,是一家集自动化产品的科研开发、生产制造、市场营销及工程服务为一体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集团下辖8个子公司、1个研究院。全国设有17个分公司,部分产品远销海外,并在印度、越南、巴基斯坦设有办事处,拥有客户逾6000家,成功实施了9400多个项目,2009年实现产值17.6亿元。

经过十七年艰苦创业,中控集团从无到有,不断壮大,走出了一条产、学、研相结合的成功合作模式。公司目前拥有员工2352名,其中博士后6人,博士硕士133人,大学以上学历占企业员工总数的93%,研发人员占员工总数的30%。中控集团通过人才梯队建设,培养各层次的技术带头人,现有国务院特殊津贴:4人、 国家七部委“百千万人才工程”:2人、 教育部跨世纪人才培养计划:3人、 浙江省特级专家:2人、 浙江省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人、 浙江省跨世纪人才“151工程”:4人、 浙江省特级专家2人、杭州市科技特殊贡献奖:2人。

2.1.2主要生产产品或服务、市场占有情况、在本行业的地位

中控是中国领先的自动化与信息化技术、产品与解决方案供应商,业务涉及流程工业综合自动化、公用工程信息化、装备工业自动化等领域,产品广泛应用于化工、炼油、石化、冶金、电力、建材、食品、制药等流程工业企业,以及智能交通、智能建筑、数字医疗、环保、教育、纺织、数控等多个领域。

流程工业自动化是中控集团的核心业务。凭借完整的产品体系及对过程行业

的深刻理解,中控提出了流程工业综合自动化整体解决方案的概念——InPlant (Intelligent-Plant ),为流程工业工厂提供整体的解决方案。主要产品有:集散控制系统(DCS )- WebField 控制系统、先进控制与优化软件、多功能智能仪表、教学仪器等。

中控还涉及公用工程信息化的多个领域。智能交通方面主要从事高速公路收费、监控、通信三大系统和高速公路隧道机电控制系统以及城市智能交通系统的综合解决方案、系统集成、技术服务和系统升级等业务;智能建筑方面,以先进的计算机技术、控制技术、通信技术、软件技术、多媒体技术和系统集成技术为基础,为政府、医疗、教育、社区等行业用户提供完整的解决方案,让楼宇实现3A 智能化(办公自动化、楼宇自动控制和通信自动化),具有高度安全、舒适、节能和高速信息交换的功能。环保工程方面主要从事城市供水、排水、工业废水处理、生活污水处理等给排水一体化系统工程的监控与管理工程。充分利用先进的自动控制技术与计算计网络技术及通讯技术,遵循“集中管理、分散控制、数据共享”的原则,为用户提供仪表及自控系统整体方案设计、系统集成、工程实施、设备选型与采购、安装调试、技术支持及培训等一体化服务。数字医疗方面,则主要提供以电子病历、临床信息系统为核心的数字医院解决方案。

在装备自动化领域,主要在纺织自动化和数控机床等行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产品,包括Barya R11型剑杆织机电控系统、Barya R12型剑杆织机电控系统、Barya A21型喷气织机电控系统、Barya E11型织机电送电卷系统、Barya M11型织机生产监控管理系统,以及经济型机床数控系统、经济型喷气织机等。

此外,中控在机器人,船舶自动化,建筑节能等领域都进行了开拓。

近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大力提倡自主创新的激励和鼓舞下,中控的控制系统在彻底打破了国外产品在中低端控制系统方面的垄断后,更在关系国家经济命脉的中石化炼油主装置、核化工、煤化工、大化工等重大项目上不断获得重大突破,意义深远。目前,中控已成为国内自动化行业的领军企业,在化工行业市场占有率全国第一,全行业排名仅次于霍尼韦尔、横河、艾默生、西门子等跨国公司,位居国产品牌的第一位。

在国家各级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中控在国家重大共性和关键技术的研究和开发上,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的成果:主持制定了自动化领域内唯一一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EPA 实时工业以太网国际标准,并参与制定5项国家和行业标准。

近年来中控已申请或获得各类专利228项(其中发明专利158项),软件产品登记150项,软件著作登记权146项。已形成了自身的核心技术优势,承担并出色完成了多项国家863和科技攻关重大研究课题,已有14项科研成果获得国家和省部级奖励,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三等奖、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各一项。先后被认定为首批“国家创新型企业”、“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全国企事业知识产权示范单位”、“国家863计划产业化基地”、“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国家级企业博士后工作站”“国家规划布局内重点软件企业”, 连续八年获“中国软件产业最大规模前100家企业”。

在品牌建设上,中控也一直在努力和进步。继05年集散控制系统获高新技术产品中的首批“中国名牌产品”称号,企业商标“SUPCON ”07年又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而中控集团经过多年培育,在业界具有相当高知名度的“浙江省著名商标”——“APC”被侵权案件,经历时近5年的诉讼,于今年4月初在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第三法庭公开二审中判定对方侵权事实成立,我方胜诉,成功维护了中控的形象。

2.1.3上一年度产值、税收、利润情况

2009年中控集团共实现产值17.6亿元,实现销售收入11.7万元;较去年同期增长8%,上交税收9347万元,同比增加60.6%;利润总额17363万元,同比增加5.1%。

2.1.4近三年科技成果转化情况

公司每年研发经费总投入占公司总收入8%以上,在企业创新战略的支持和创新制度的保障下,各项创新项目取得了实质性进展。每年新产品产值达到60%左右。2007年7月28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同志视察中控集团,对中控集团在坚持自主创新、实现科学发展和打造自主品牌等方面取得的成绩给予的高度评价。“中控集团这十四年走过了不平凡的历程,祝贺你们取得的成绩,希望中控在提高发展质量、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高市场竞争力上多下功夫,不断取得更大的成绩,不但要争取扩大在我们国内的份额,还要走向世界。”在总书记的鼓励下,中控集团勇往直前,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突破,

特别是多次在与国外知名公司控制系统厂商同台竞争中胜出,具有重大意义。

(1)2009年4月23日,以中石化股份武汉分公司油品质量升级炼油改造工程为依托,由包括中控在内的国内多家单位参与的“大型石化装置分布式控制系统国产化应用攻关”项目在武汉顺利通过了鉴定验收,十五位行业资深专家参加了项目鉴定,并给予了高度评价。专家组一致认为:“该项目是国产控制系统在大型石化联合装置的第一个成功应用成果,技术上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2)2009年8月3日,中控又成功中标中石化塔河分公司重质原油改质项目,再次在石化行业大型联合主装置上取得突破。该项目包括220万吨/年焦化装置及相应的原油预处理、140万吨/年汽柴油混合加氢精制装置、4万吨/年硫黄回收装置、2万标准立方米/小时天然气制氢装置以及配套的动力等公用工程系统、储运及铁路装车系统,I/O点数总共超过10000点。同时,中控成功中标中石化长岭分公司千万吨级炼油装置,这是国产控制系统在中国石化行业主装置上取得的革命性的突破。

(3)2009年6月,中控位于江苏灵谷的国内在建规模最大的年产45万吨合成氨、80万吨尿素能力的大化肥生产线,简称“4580”工程成功投产,同样采用了中控的DCS 控制系统实现了全流程的控制。

(4)今年年初中标中石化川维30万吨/年醋酸乙烯项目,系统规模达到20560个点,是目前规模最大的国产系统项目,为百万吨乙烯等重大石化自控系统的国产化奠定基础。

(5)由国家863支持的瓦斯系统平衡与优化调度项目顺利通过验收,填补了国内空白,系统投运后,基本实现正常工况瓦斯零排放,全年放火炬时间只有15小时;系统投运后,补烃量从14045吨/年减少到7996吨/年,同比减少6049吨(即同比减少43.1%),实现3000万/年以上的经济效益,该系统具有在炼油和化工企业广泛的适用性,为石化行业节能降耗开辟了新的途径。

(6)公用工程信息化领域是中控近年来发展迅猛的一块业务,在智能交通、智能楼宇、数字医疗等行业都取得了不俗的业绩。09年中标“黄衢高速项目”,合同额1.14亿元,这是迄今为止最大的高速公路项目,巩固了中控在隧道机电控制方面的领先地位。08年中标杭州地铁一号线综合监控项目,取得轨道交通业务的第一单。智能建筑产品成功应用于中国文字博物馆,在标志性建筑上实现了应用突破。在数字医疗领域,以电子病历、临床信息系统为核心的数字医院解决

方案应用于301医院、湘雅医院等国内最知名医院,已处于国内领先地位。

(7)经过多年的研发,中控的机器人技术已开始进入市场。小型组足球机器人在世界足球机器人大赛上取得了优异战绩,迎宾机器人已开始销售。09年下半年中控成功中标上海世博会的海宝服务机器人项目,经过中控研发团队的刻苦攻关,会预报天气、指路、玩京剧变脸的海宝机器人已经在世博会上亮相,在主要场馆、机场、磁悬浮车站等地为全球来宾提供耳目一新的服务,向世界展示中控的创新形象。

2.1.5近三年技术开发费及使用情况简表(单位:万元)

2.1.6与高校、科研院所等研究机构合作情况

浙江大学在自动化领域具有雄厚的科研实力,中控与浙江大学一直有着产学研合作的优良传统。为了充分发挥校企双方的优势,全面提高双方自主科技创新能力,双方共建2个科研机构。另与邹城博达电力自动化工程有限公司建立先控研发中心。

(1)中控宁波研究院

中控集团与浙江大学国家工业自动化工程研究中心在宁波共建的中控研究院已初步建成,并已从产品研发、技术支持与服务、人才培养和软课题等四方面开展研究。目前,着重围绕宁波的临港工业如石化、钢铁、汽车、造纸、电力及相关服务业如现代物流等包括工业自动化技术在内的信息技术支持与服务已经开始实施,内容涉及到制造业和过程工业的节能降耗技术,大型石化和钢铁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和改造,物流装备与物流自动化等项目。

(2)浙大——中控研究开发中心

中控与浙江大学本着优势互补、互惠互利、相互支持、共同发展的原则,在原有良好合作的基础上,共同建立“浙大-中控研究开发中心”,以及下属的分析测试中心,在技术研发、人才培养、学术交流、成果转化、资源共享等方面开展卓有成效的全面合作。

浙江大学将围绕中控产业发展中亟待解决的关键技术,联合相关学科的力量,共同研究和开发适应市场的自动化、信息化技术和产品,共同组织申报和承担各级科研和技术开发项目。并以此为中控提供建设人才培养体系、技术创新体系和重大项目的工程实施体系的支撑,为浙江大学提供培养控制工程和科学方向本科生和研究生的科研基地。双方共同努力,把该中心建设成为国家级的高新技术研发中心,成为中控集团接轨国际市场、开发新技术、新产品的平台,成为浙江大学自动化领域研究成果实现产业化的载体之一。双方在联合开发、学术交流、人才培养等方面开展积极有效的合作。此外双方联合建立一个分析测试中心。

(3)山东先控研发中心

与邹城博达电力自动化工程有限公司建立山东先控研发中心,进行优势互补。目前该中心已启动建设工作。

2.2企业研究院建设的必要性

工业控制和自动化技术不但在传统的工厂自动化和过程自动化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且其应用行业正在不断拓展。这种应用的延伸,反过来也带动了传统工业控制技术的发展,通过中控研究院的建设,以自动化技术为核心,对新技术、新行业进行战略研究和前期孵化。实现企业从流程工业自动化业务向公用工程自动化等领域的成功拓展。以下从LKJ 、数字城市、机器人几个领域分析建设企业研究研究院的必要性。

2.2.1国际行业背景

1) 高铁LKJ

高速铁路以其固有的技术经济优势,被世界各国视为铁路复兴的重要推动力。目前,世界高速铁路已由最初的日本和欧洲,迅速向其他亚洲国家和地区,以及北美洲、南美洲和大洋洲发展,高速铁路呈现网络化、一体化发展的特点。截至2008年底,全世界已运营高速铁路的国家和地区有11个,分别是:日本、法国、德国、意大利、西班牙、比利时、英国、瑞士、韩国、中国、中国台湾、美国,运营中的250km/h及以上高速铁路大约8000km (不包括中国大陆)。正在建设和计划建设高速铁路的国家另外还有13个,在建高速铁路的路网规模大约有1.25万km ,计划建设的高速铁路路网规模大约有2.8万km 。

2) 轨道交通

国外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历史较长,其中自动化系统已经发展到综合自动化系统的新阶段,已有许多线路采用了综合监控系统,如新加坡地铁的东北线、西班牙毕尔巴额地铁、韩国的仁川地铁、汉城地铁7号线和8号线、法国巴黎地铁14号线等。由于实际系统形式的多样性,集成的程度也不一样,既有部分集成,也有全部集成,但无论集成程度如何,都采用统一软件平台,使子系统互连互通,实现资源共享。

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在实现综合监控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日本新干线的运行监控系统不仅包括了旅客向导、SCADA 系统,而且还包括了快速地震监测报警系统、环境监控系统(测量隧道水位、风速监测) 、通信信息监控,并同列车

无线电话系统接口。同时新干线运行管理系统可将列车信息通知车辆基地,以利于列车车辆的维护。新加坡地铁的综合监控系统目前处于世界最高水平,该系统集成了自动列车控制系统和自动列车保护系统、设备监控系统等,总共由500多个电脑监控系统来操控。在这一监控系统的支持下,新加坡地铁已成为世界上首个实现智能型自动化操作运行的地铁线路。

3) 数字城市

2000年6月5日,联合国经济与社会事务部发表《上海宣言》,标志着城市信息化建设已经取得全球共识,“数字城市”问题正式纳入全球研究体系。

美国费城从2004年开始就率先在全球发起”数字城市”的建设目标,现在已经通过1.5万个热点组成的MESH 无线网络搭建了整个城域的数字网络。自此,全球有超过600个城市开始或计划建设“无线城市”。美国费城、硅谷、英国伦敦、法国巴黎、加拿大多伦多、新加坡、中国台湾、香港等世界主要城市都是积极分子。

日本和韩国在2004年就提出了以“U-Japan”、“U-Korea”计划为核心的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韩国成立了以总统为首的国家信息化指挥、决策和监督结构——“信息化战略会议”及由总理负责的“信息化促进委员会”,指导并制定国家信息化政策和计划,协调各部门间的法律政策关系和资金技术的支持,中央及地方政府采取各种政策手段,为“U-Korea”信息化建设保驾护航。韩国信息和通信部(MIC )则具体落实并负责推动“U-Korea”项目的建设,重点支持“无所不在网络”相关技术的研发及相关的科技应用,希望通过“U-Korea”计划的实施带动国家信息产业的整体发展。

日本政府的力度更大,“U-Japan 计划”通过发展“无所不在网络”技术催生新一代信息科技革命,并积极构建无线网络环境打造出“无所不在的日本

(Ubiquitous -Japan )”。在引导实施上,日本采用的是政府主导型的信息化发展模式,政府高度重视信息化发展战略。“U-Japan”战略是由日本总务省发起并由政府大力推动的。在2001年1月,日本内阁府就成立以总理大臣为首的“IT战略本部”,负责制订日本的IT 发展。2004年3月,总务省召开“实现泛在网络社会政策座谈会”,并于当年5月向日本经济财政咨询会议正式提出了以发展Ubiquitous 社会为目标的“U-Japan”计划构想。

中国台北也较早提出了““数字城市””概念,到2005年底,中国台北已建成当

时全球最大的WIFI 网络覆盖的无线城市,架设的4200个WIFI 接入点可以为90%的市民提供服务;新加坡更是决意要在2015年建成“智能国家”。

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建设数字化城市管理新模式必将成为当前各国城市管理者的现实选择和必然途径。

4) 机器人

工业机器人拉开机器人技术应用的帷幕开始,全球目前已有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家用清扫机器人、医疗机器人、康复机器人、军用机器人、排爆机器人、娱乐机器人、教育机器人等繁多的产品种类.而且还有更多的行业和领域正在积极探索机器人技术的应用。多份世界有影响的趋势分析报告皆指出,机器人是未来科技的重要发展方向.未来社会的主要产业之一。欧洲、美国、日本政府对机器人技术的重视与大力度的人财物投入,使得他们如今拥有先进的机器人技术和产品市场。

5) 船舶自动化

近年来,信息技术高速发展,日新月异。发达国家从90年代开始发展基于统一网络的综合平台管理系统(IPMS ),对船舶各系统实行了技术改造与革新,使得船舶信息化能力迅猛发展,实现了质的飞跃。船舶导航与驾驶自动化技术、船舶机舱自动化系统及设备技术、船舶船岸信息一体化系统技术、液货装卸自动化系统技术等,船舶自动化是船舶科学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系统及设备发展极其迅速,更新换代的速度也是惊人的,而船舶自动化技术正朝着数字化、智能化、模块化、网络化、集成化的方向迅速发展,这也是21世纪国际船舶自动化技术发展总趋势。

目前,德国西门子公司、挪威挪康公司、丹麦约克船舶公司等国际著名的船电产品制造商已有较成熟的技术和相应的配套产品,并己实际应用于各类船舶。21世纪将会有越来越多的新建船舶配套船舶综合自动化系统,用计算机进行全船智能管理,其运行可靠,能预先检测故障,确定预防保养和维修,保证安全、经济地操作。

2.2.2国内行业背景

1) 高铁LKJ

根据《中长期铁路网规划(2008年调整)》,2012年底,投入运营的客运专线41条,总计13141公里;其中,时速300~350公里客运专线18条、里程8045公里;时速200~250公里的客运专线23条、里程5096公里。到2020年底,将建成1.8万公里的高速铁路与既有提速干线构成5万多公里的快速交通网,建成京哈、京沪、京广、沿海通道、沿江通道、沪昆通道、东陇海、青太等高速铁路构成的“四纵四横”高速铁路网的基本构架,连接所有省会及50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覆盖全国90%以上的人口,促进城市化进程,推动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2) 轨道交通

我国京、津、沪等城市的轨道交通监控系统取得迅速发展。原有的监控系统分为若干个子系统,各子系统之间独自建设、彼此孤立。

各条线路分不同时期修建,造成设备制式不一致,为后期城市轨道交通的扩容、管理和维护带来了极大的困难,资源设备难以共享,运营成本增大。

原有的监控系统是一系列彼此孤立的、异域异构、缺乏统一编码规范的监控子系统,大量业务信息难以共享。各独立的监控系统没有统一的通信制式和通信平台,实时控制水平低。

国内的地铁中,香港最早采用综合监控系统,有将军澳线和新机场快线。在将军澳线中,综合自动化监控系统并未将行车调度系统完全集成,而是将信号系统与运营相关的全部信息互连入系统,这样的做法使行车调度系统(ATC )独立运作,对地铁安全运营是非常有利的。其他的国内城市如北京、深圳和广州的部分线路也采用了综合监控系统。北京地铁13号线的综合监控系统集成了电力监控、环控与防灾报警三个系统,采用统一的软硬件平台。深圳地铁1号线是国内第一条采用综合自动化监控系统的线路,集成了EMCS ,SCADA ,FAS 三个系统。广州地铁的3号线和4号线集成和互联的系统有12个,是目前国内集成度最高的综合监控系统。

国内外采用综合监控系统均采用统一的软件平台—应用彻底的面向对象技术的软件平台,架构灵活,支持对象的创建和工程与配置的重用,从而能够使地铁系统进行规模和能力上的拓展以满足现在和将来的需要,方便维护和扩容,可以使轨道交通综合监控管理系统象线路一样不停的扩展;象车厢一样任意的组合,象车站一样和谐的分布。

3) 数字城市

“数字城市”的定义各不相同,大多是从“数字地球”延伸而来。站在高度和角度不同,对数字化的诠释也不同,很多是把空间作为数字化的全部; 还有的是把基于GIS 市政设施管理做为“数字城市”的标志。目前我国“数字城市”倡导和实施部门主要是在住房城乡建设部和工业信息化部两大部门。

住房城乡建设部主要针对城市市政设施运行的管理平台,它提出的”数字城市”以GIS 为基础的城市基础设施和市政公用事业这个范围之内的可视化管城市管理平台。该平台是一个一头连着大众,一头连着数字化市政的准确、高效、灵敏的城市管理平台。平台的主要功能是平时承担日常管理,应急时担当调度指挥,以保证城市的安全运行。

工业信息化部“数字城市”建设模式主要是通过城市各个行业的信息化建设,进行数据整合和资源共享,充分利用数字信息和通信网络技术,将城市的各种数字信息和信息资源加以整合并充分利用。实现这个社会的经济、社会、生态、交通、教育、医疗等领域的信息交互与共享,实现城市数字化与科学化的管理和决策。

建设数字城市是信息时代城市公共管理的新趋势。“数字城市”是指在城市规划、管理以及城市生产与生活运行中,充分利用数字化信息处理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将城市的各种信息资源加以整合并充分利用的一种系统工程或管理模式。 目前“数字城市”由于研究的角度不同,层次不同,关注的兴趣点和态度也不同。

推进数字城市建设的兴趣点与态度

数字城市

34.6%15.3%50.1%

机构

构成

“数字城市”的建设根据需求不同,建设内容也不尽相同,大致可以分成以下几个部分:

“数字城市”的目的是用数字化的手段来处理、分析和管理整个城市,促进城市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交通流的通畅、协调。“数字城市”将成为调控城市、预测城市、监管城市的革命性手段述。

“数字城市”建设内容包括三个层次、十个方面应用

三个层次:

一是信息基础层由城市公用信息网络平台、中心骨干网、区域骨干网、通信管线、空间数据和政策技术保障体系等组成;二是应用层根据其性质分为专业类和区域类应用,专业类应用中包括政府类、企业类和公众类应用;三是综合决策层是跨行业、跨区域的综合性应用系统,构筑在基础层和应用层之上。

十个方面应用

城市公用信息网络平台和骨干网、空间数据等基础设施、政府类应用、企业类应用(MES )、公众类应用、区域类应用、数字门户网站统一服务、信息资源交换与管理中心、城市综合决策指挥系统、政策法规规章及管理制度、技术标准及各种应用规范。

至2007年五月,全国有三批51个城市列为国家建设部“数字城市”试点城市,总投资超过6400亿元人民币以上。从2008年开始,资源整合利用成为“数字城市”的一个新的总要标志。典型的应用系统就是城市应急指挥系统,该系统是资源整合利用的集中体现。目前数字城市的主要建设内容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行业业务信息系统建设、政府站点建设和空间信息资源建设。

4) 机器人

我国政府早在“七五”期间就开始组织了对工业机器人的攻关.到1987 国家高技术研究开发计划把智能机器人作为七大重点领域之一进行集中研究。经过十几年的艰苦奋斗,我国在水下、空间、核领域等特殊机器人方面取得了令人欣慰的成果。一大批机器人产品和机器人应用工程应运而生。到20世纪90年代末,我国共完成了180多项工业机器人应用工程,建成20个机器人产业化基地,从事机器人研究、开发和应用工程单位200多家。专业从事机器产业开发的50家左右.全国工业机器人用户近900家。拥有工业机器人约4000台。进入 21 世纪,

随着国内汽车工业的蓬勃发展和制造业产业升级的需要,工业机器人的需求大幅上升。在2006发布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前沿技术中,我国将智能服务机器人列为重点方向,提出加大科技投入与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

5) 船舶自动化

受过去的技术水平、设计理念和研制体制的限制,我国各在役在建船舶总体上看,信息化技术水平还很低,多数船舶缺乏全船网络,各功能系统/设备基本采取独立设计、简单集成的研发模式,较少地考虑系统结构的开放性、可扩展性和功能系统/设备间的协同性,缺乏顶层设计牵引,各功能系统/设备间无统一设计规范,系统集成度低。

我国发展船舶自动化产业已经刻不容缓。现阶段,在手持订单饱满和船舶产能急速扩张的情况下,如果船舶配套跟不上,将成为制约造船效率和经营效益的短板,因此解决造船与配套之间的矛盾,建立与船舶产能相适应的船舶配套能力已成为国内造船行业的迫切之需。

如果将造船能力和船舶配套设备看作船舶工业的硬实力的话,那么船型设计、船舶自动化产品的技术水平则是软实力。硬实力方面,中船集团公司造船业最近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其中船舶配套设备如主机、电站等通过购买许可证,完成了本土化制造。但在软实力方面,与船舶配套设备配套的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的主机遥控系统、机舱监测报警系统等船舶自动化产品则相对薄弱,未能与配套产业衔接,未能带动和辐射其它如平台信息管理系统以及全船自动化系统。就外高桥造船公司而言,其外包采购量占其成本的47%~72%(含船用钢板),采购的配套设备除主机和甲板机械由中船集团公司提供外,其它的主机遥控、发配电、通信导航、液位遥测等均由集团公司外和国外厂商提供。

船舶自动化产品国内厂商因资金和技术实力所限,此外受品牌和全球服务网点的制约未能填补这个空白。目前国内该领域的上海三进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上海驷博监控技术工程有限公司仅能为国内船东提供部分船舶自动化产品,而且技术水平较低,装船对象主要是中小型和附加值低的国内船舶

2.2.3省内行业分析

1) 高铁LKJ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铁路建设逐渐的加快,铁路运输的条件也不断地改善,相继建成了沪杭、浙钢、京温铁路,萧甬、新昌铁路等,增强了杭州、金华等铁路的枢纽。铁路运输在促进我们全省经济的发展,尤其对保障粮食、煤炭、油料等关系国计民生运输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路网率低、设施总量不足,铁路运输仍然是制约我们浙江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随着我国高速铁路快速发展的步伐,浙江省也构建了一幅宏大的交通蓝图,全省将形成宁杭、杭甬、沪杭、杭长、金温扩能改造、九景衢铁路、杭黄铁路、钱江铁路新桥、杭州东站枢纽、宁波铁路枢纽等“七线一桥两枢纽”共计10个项目同时在建的格局。浙江省铁路运行里程将超过2700公里。铁路出省通道将从3个增加到16个,每万人享有铁路里程数将从“十五”末的0.26公里跃升至0.58公里,位列长三角“三省一市”之首,主干线技术标准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2) 数字城市

随着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浙江各大中小城市从上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了城市规模的扩张。目前, 省内数字城市的重点是推进数字化城市管理。2006年3月政府成立“浙江省推进数字化城市管理工作协调小组”,协调小组办公室设在省建设厅、省公安厅、工商局、科技厅、信息产厅、环保局等十多个部门为成员单位,明确各单位职责,同时成立省级指导专家库. 试点工作开展一年多来, 已取得了明显成效。

目前,全省有杭州市、嘉兴市、台州市、宁波市、舟山市、义乌市、诸暨市、绍兴县、长兴县、龙泉市、瑞安市、龙游县、三门县、松阳县等18个地区已经开展“数字城管”建设工作,杭州市、嘉兴市、诸暨市、台州市路桥区、宁波江东区、绍兴县、龙泉市、松阳县、舟山市普陀山风景名胜区等试点地区的“数字城管”已建成运行。其中杭州市已通过建设部验收。

浙江省“数字城管”总体建设目标是:整合全省城管信息资源和电子政务网络资源, 结合全省中小城市的特点,创造新的管理和建设模式,到2015年,建成管理创新, 结构先进, 资源共享,全局互动的“数字城管”体系,全省一体,以城带乡,全面覆盖的“大城管”。形成数据共享,技术服务于城市管理和应用实际。

促进“数字城管”形成我省跨行业数据集成系统。

3) 机器人

由于面临产业结构调整及工业用工的结构性矛盾的压力,我省部分企业有使用机器人的需求和动力。但由于相关企业的产品随订单变化比较大,常规工业机器人灵活性不够,很难直接满足这些中小企业的需求。如果能提高工业机器人适应能力,能够更加柔性的融入生产过程中,机器人在我省将会有非常的应用前景。

4) 船舶自动化

浙江省是我国航运大省,也是造船业大省,2006年浙江省造船业产值进入全国四强。但浙江省的造船还是以造船壳为主,高附加值的船舶电子设备还依赖于进口,因此,提升船舶制造中的电子设备和导航设备的国产化率,不但是我国从造船大国转向造船强国的必由之路,也是提升我省船舶制造业整体水平的关键。

2.3.4企业自身需要

通过中控研究院的建设,以自动化技术为核心,对新技术、新行业进行战略研究和前期孵化。实现企业从流程工业自动化业务向公用工程自动化等领域的成功拓展。有助于企业综合实力的飞速提升。

2.3企业研究院的研发内容与考核

2.3.1研发方向及已经获得的自主知识产权情况

企业研究院主要完成以下方向的研究:

工业通信网络技术与标准

1) 研究和开发现场总线、工业以太网等现代工业通信网络技术,完善EPA

系列国际标准,加强EPA 相关成果认证与推广。

(1) 研究和开发现场总线、工业以太网等现代工业通信网络技术

针对包含周期性与非周期性信息的复杂工业通信过程,提出可描

述时间和逻辑属性的实时通信过程建模方法,建立面向工业应用的通信性能评价体系,并在此基础上研究系统级通信性能评价方法,形成面向工业控制应用的实时调度理论,为实时通信协议设计提供理论基础。主要进行以下研究:

● 面向工业通信过程的建模分析方法

工业通信是一既有时间约束关系也有次序约束关系的复杂过程。当前的建模方法仅考虑了通信过程的时间约束,缺乏对次序约束的语义描述。

对当前描述实时系统时态行为的数学工具进行扩展,为实时通信过程的建模和分析方法建立完整的理论体系。需要:研究具有时间和逻辑属性表达的实时通信过程建模与分析方法;在此基础上分析控制应用间的通信时延特性,作为基于网络的控制中时延分析的基础。 ● 工业通信的体系结构和性能评价体系

控制网络具有拓扑结构简单但实时性要求高、面向特定应用的特点,其通信协议基本没有网络层/传输层/会话层/表示层的功能需求,而在数据链路层、应用层和用户层却有特殊的要求,OSI 七层结构不再适用。同时,传统的通信性能评价指标不能反映工业控制应用的需求。需要研究:适合工业控制需求的通信体系结构,以支持工业通信协议的制定;面向工业控制应用,建立完整的通信性能评价体系。 ● 典型通信机制的性能评价

基于所提的工业通信过程建模方法,在工业通信的性能评价体系下,对现有现场总线系统采用的典型通信机制进行评价,为现有通信

协议的改进以及新通信协议的设计提供依据。需要研究:节点通信、单网段通信、以及各种拓扑结构下的系统级通信的全局性能分析方法;按照本课题所提出的通信性能评价体系,对不同通信机制进行分析评价;研究不同网络拓扑对通信机制性能的影响。

● 工业通信过程调度理论和方法

目前对吞吐量、信道利用率等多指标优化的动态调度方法还不够深入,同时还缺乏兼顾周期性信息和非周期性信息的调度方法。需要研究:适合工业通信过程特点的、满足时间和逻辑约束的多属性、多目标动态调度理论;支持周期性信息和非周期性信息的一体化调度设计方法。

通过本项研究,在工业通信技术、网络化控制系统技术方面取得原创性成果,形成先进的网络化控制系统基础技术体系,为实现我国控制系统技术的跨越式发展提供技术基础。

实时通信技术。提供一套面向工业应用的包括协议架构设

计、协议机制选择、交互规则设计、参数设定的实时通信

协议设计方法,完善自主知识产权的EPA 通信标准。

安全性和容错技术。提出安全通信协议的设计方法,用于

自主知识产权的安全现场总线协议设计;提出实现通信容

错的冗余策略,支持高可信现场总线控制系统的容错设

计,提高我国控制系统的性能和品质。

(2) 继续推进EPA 标准化进程,形成EPA 系列标准

系统结构与通信规范》国家标准和国际电工委员会IEC 国际标准

(此文档为word 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浙江省企业研究院建设

企业名称:中控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企业研究院名称:浙江中控研究院有限公司 申报时间:2010年7月

目录 一、 浙江省企业研究院概况表 . ...................................................................................... 4 二、 可行性研究报告 . ...................................................................................................... 4

2.1依托单位概况 . ............................................................................................................ 4

.................................. 4

.................................. 4

.......................................................................... 6

. ..................................................................................... 6

2.1.5近三年技术开发费及使用情况简表(单位:万元) .......................................... 8

.............................................................. 8

. ........................................................................................ 9

. ....................................................................................................... 10

. ....................................................................................................... 12

. ....................................................................................................... 16

. ....................................................................................................... 18

. .............................................................................. 18

........................................................ 18

. ............................................................. 22

1.2.1大型生产装置智能控制技术 . ............................................................................... 22

. ............................................................................................................... 26

............................................................................ 31

. ............................................................................................................... 33

. .............................................................................................. 34

2.4.1建设时间、进度与地点 . ....................................................................................... 34

................................................................ 35

2.4.3原料、燃料及水电汽等基础设施情况 ................................................................ 35

........................................................ 35 集团现有资产148173万元,固定资产16683万元,现有科研资产 万元,部分仪器设备如下:............................................................................................................................................. 35

. ............................................................................................... 36

2.5组织机构及人员情况 . .............................................................................................. 37

................................................................ 37

. ................................................................................................... 37

2.5.3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 . ........................................................................................... 39

. ........................................................................................... 41

2.5.5企业研究院主要人员基本情况表 ........................................................................ 43

. ...................................................................................... 44

................................................................ 44 单位:万元 . .................................................................................................................................... 44

. ............................................................................................................... 44

2.6.3银行贷款额度及偿还期限 . ................................................................................... 45

........................................... 45

. ....................................................................................................... 45

. ................................................................................................... 46

. ............................................................................................................... 46

. ............................................................................................................... 46

. .......................................................................................................... 46

2.9依托单位意见 . .......................................................................................................... 47

. ............................................................................................................... 47

............................................................ 47

. ....................................................................................................................... 48

. ................................................................................................................ 48

. ..................................................................................................................... 48 三、 依托单位行政证件 . ................................................................................................ 48

. .................................................................................................................. 48

. .............................................................................................................. 48

. .............................................................................................................. 48 四、 依托单位上一年度财务审计报告 . ........................................................................ 48 五、 高新技术企业证明材料 . ........................................................................................ 48 六、 相关证书或证明材料 . ............................................................................................ 48

. .................................................................................. 48

. ...................................................................................... 48

6.3高新技术产品 . .......................................................................................................... 48

........................................................................... 48

........................................... 48

. .................................................................................................................. 48

. .................................................................................................................. 49

6.8获奖情况 . .................................................................................................................. 49

....................................................................... 49

. ................................................................................................................ 49

一、 浙江省企业研究院概况表

二、 可行性研究报告

2.1依托单位概况

2.1.1企业规模、人数、科技人员数量,学历职称等结构情况

中控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创建于1993年,是一家集自动化产品的科研开发、生产制造、市场营销及工程服务为一体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集团下辖8个子公司、1个研究院。全国设有17个分公司,部分产品远销海外,并在印度、越南、巴基斯坦设有办事处,拥有客户逾6000家,成功实施了9400多个项目,2009年实现产值17.6亿元。

经过十七年艰苦创业,中控集团从无到有,不断壮大,走出了一条产、学、研相结合的成功合作模式。公司目前拥有员工2352名,其中博士后6人,博士硕士133人,大学以上学历占企业员工总数的93%,研发人员占员工总数的30%。中控集团通过人才梯队建设,培养各层次的技术带头人,现有国务院特殊津贴:4人、 国家七部委“百千万人才工程”:2人、 教育部跨世纪人才培养计划:3人、 浙江省特级专家:2人、 浙江省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人、 浙江省跨世纪人才“151工程”:4人、 浙江省特级专家2人、杭州市科技特殊贡献奖:2人。

2.1.2主要生产产品或服务、市场占有情况、在本行业的地位

中控是中国领先的自动化与信息化技术、产品与解决方案供应商,业务涉及流程工业综合自动化、公用工程信息化、装备工业自动化等领域,产品广泛应用于化工、炼油、石化、冶金、电力、建材、食品、制药等流程工业企业,以及智能交通、智能建筑、数字医疗、环保、教育、纺织、数控等多个领域。

流程工业自动化是中控集团的核心业务。凭借完整的产品体系及对过程行业

的深刻理解,中控提出了流程工业综合自动化整体解决方案的概念——InPlant (Intelligent-Plant ),为流程工业工厂提供整体的解决方案。主要产品有:集散控制系统(DCS )- WebField 控制系统、先进控制与优化软件、多功能智能仪表、教学仪器等。

中控还涉及公用工程信息化的多个领域。智能交通方面主要从事高速公路收费、监控、通信三大系统和高速公路隧道机电控制系统以及城市智能交通系统的综合解决方案、系统集成、技术服务和系统升级等业务;智能建筑方面,以先进的计算机技术、控制技术、通信技术、软件技术、多媒体技术和系统集成技术为基础,为政府、医疗、教育、社区等行业用户提供完整的解决方案,让楼宇实现3A 智能化(办公自动化、楼宇自动控制和通信自动化),具有高度安全、舒适、节能和高速信息交换的功能。环保工程方面主要从事城市供水、排水、工业废水处理、生活污水处理等给排水一体化系统工程的监控与管理工程。充分利用先进的自动控制技术与计算计网络技术及通讯技术,遵循“集中管理、分散控制、数据共享”的原则,为用户提供仪表及自控系统整体方案设计、系统集成、工程实施、设备选型与采购、安装调试、技术支持及培训等一体化服务。数字医疗方面,则主要提供以电子病历、临床信息系统为核心的数字医院解决方案。

在装备自动化领域,主要在纺织自动化和数控机床等行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产品,包括Barya R11型剑杆织机电控系统、Barya R12型剑杆织机电控系统、Barya A21型喷气织机电控系统、Barya E11型织机电送电卷系统、Barya M11型织机生产监控管理系统,以及经济型机床数控系统、经济型喷气织机等。

此外,中控在机器人,船舶自动化,建筑节能等领域都进行了开拓。

近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大力提倡自主创新的激励和鼓舞下,中控的控制系统在彻底打破了国外产品在中低端控制系统方面的垄断后,更在关系国家经济命脉的中石化炼油主装置、核化工、煤化工、大化工等重大项目上不断获得重大突破,意义深远。目前,中控已成为国内自动化行业的领军企业,在化工行业市场占有率全国第一,全行业排名仅次于霍尼韦尔、横河、艾默生、西门子等跨国公司,位居国产品牌的第一位。

在国家各级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中控在国家重大共性和关键技术的研究和开发上,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的成果:主持制定了自动化领域内唯一一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EPA 实时工业以太网国际标准,并参与制定5项国家和行业标准。

近年来中控已申请或获得各类专利228项(其中发明专利158项),软件产品登记150项,软件著作登记权146项。已形成了自身的核心技术优势,承担并出色完成了多项国家863和科技攻关重大研究课题,已有14项科研成果获得国家和省部级奖励,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三等奖、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各一项。先后被认定为首批“国家创新型企业”、“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全国企事业知识产权示范单位”、“国家863计划产业化基地”、“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国家级企业博士后工作站”“国家规划布局内重点软件企业”, 连续八年获“中国软件产业最大规模前100家企业”。

在品牌建设上,中控也一直在努力和进步。继05年集散控制系统获高新技术产品中的首批“中国名牌产品”称号,企业商标“SUPCON ”07年又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而中控集团经过多年培育,在业界具有相当高知名度的“浙江省著名商标”——“APC”被侵权案件,经历时近5年的诉讼,于今年4月初在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第三法庭公开二审中判定对方侵权事实成立,我方胜诉,成功维护了中控的形象。

2.1.3上一年度产值、税收、利润情况

2009年中控集团共实现产值17.6亿元,实现销售收入11.7万元;较去年同期增长8%,上交税收9347万元,同比增加60.6%;利润总额17363万元,同比增加5.1%。

2.1.4近三年科技成果转化情况

公司每年研发经费总投入占公司总收入8%以上,在企业创新战略的支持和创新制度的保障下,各项创新项目取得了实质性进展。每年新产品产值达到60%左右。2007年7月28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同志视察中控集团,对中控集团在坚持自主创新、实现科学发展和打造自主品牌等方面取得的成绩给予的高度评价。“中控集团这十四年走过了不平凡的历程,祝贺你们取得的成绩,希望中控在提高发展质量、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高市场竞争力上多下功夫,不断取得更大的成绩,不但要争取扩大在我们国内的份额,还要走向世界。”在总书记的鼓励下,中控集团勇往直前,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突破,

特别是多次在与国外知名公司控制系统厂商同台竞争中胜出,具有重大意义。

(1)2009年4月23日,以中石化股份武汉分公司油品质量升级炼油改造工程为依托,由包括中控在内的国内多家单位参与的“大型石化装置分布式控制系统国产化应用攻关”项目在武汉顺利通过了鉴定验收,十五位行业资深专家参加了项目鉴定,并给予了高度评价。专家组一致认为:“该项目是国产控制系统在大型石化联合装置的第一个成功应用成果,技术上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2)2009年8月3日,中控又成功中标中石化塔河分公司重质原油改质项目,再次在石化行业大型联合主装置上取得突破。该项目包括220万吨/年焦化装置及相应的原油预处理、140万吨/年汽柴油混合加氢精制装置、4万吨/年硫黄回收装置、2万标准立方米/小时天然气制氢装置以及配套的动力等公用工程系统、储运及铁路装车系统,I/O点数总共超过10000点。同时,中控成功中标中石化长岭分公司千万吨级炼油装置,这是国产控制系统在中国石化行业主装置上取得的革命性的突破。

(3)2009年6月,中控位于江苏灵谷的国内在建规模最大的年产45万吨合成氨、80万吨尿素能力的大化肥生产线,简称“4580”工程成功投产,同样采用了中控的DCS 控制系统实现了全流程的控制。

(4)今年年初中标中石化川维30万吨/年醋酸乙烯项目,系统规模达到20560个点,是目前规模最大的国产系统项目,为百万吨乙烯等重大石化自控系统的国产化奠定基础。

(5)由国家863支持的瓦斯系统平衡与优化调度项目顺利通过验收,填补了国内空白,系统投运后,基本实现正常工况瓦斯零排放,全年放火炬时间只有15小时;系统投运后,补烃量从14045吨/年减少到7996吨/年,同比减少6049吨(即同比减少43.1%),实现3000万/年以上的经济效益,该系统具有在炼油和化工企业广泛的适用性,为石化行业节能降耗开辟了新的途径。

(6)公用工程信息化领域是中控近年来发展迅猛的一块业务,在智能交通、智能楼宇、数字医疗等行业都取得了不俗的业绩。09年中标“黄衢高速项目”,合同额1.14亿元,这是迄今为止最大的高速公路项目,巩固了中控在隧道机电控制方面的领先地位。08年中标杭州地铁一号线综合监控项目,取得轨道交通业务的第一单。智能建筑产品成功应用于中国文字博物馆,在标志性建筑上实现了应用突破。在数字医疗领域,以电子病历、临床信息系统为核心的数字医院解决

方案应用于301医院、湘雅医院等国内最知名医院,已处于国内领先地位。

(7)经过多年的研发,中控的机器人技术已开始进入市场。小型组足球机器人在世界足球机器人大赛上取得了优异战绩,迎宾机器人已开始销售。09年下半年中控成功中标上海世博会的海宝服务机器人项目,经过中控研发团队的刻苦攻关,会预报天气、指路、玩京剧变脸的海宝机器人已经在世博会上亮相,在主要场馆、机场、磁悬浮车站等地为全球来宾提供耳目一新的服务,向世界展示中控的创新形象。

2.1.5近三年技术开发费及使用情况简表(单位:万元)

2.1.6与高校、科研院所等研究机构合作情况

浙江大学在自动化领域具有雄厚的科研实力,中控与浙江大学一直有着产学研合作的优良传统。为了充分发挥校企双方的优势,全面提高双方自主科技创新能力,双方共建2个科研机构。另与邹城博达电力自动化工程有限公司建立先控研发中心。

(1)中控宁波研究院

中控集团与浙江大学国家工业自动化工程研究中心在宁波共建的中控研究院已初步建成,并已从产品研发、技术支持与服务、人才培养和软课题等四方面开展研究。目前,着重围绕宁波的临港工业如石化、钢铁、汽车、造纸、电力及相关服务业如现代物流等包括工业自动化技术在内的信息技术支持与服务已经开始实施,内容涉及到制造业和过程工业的节能降耗技术,大型石化和钢铁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和改造,物流装备与物流自动化等项目。

(2)浙大——中控研究开发中心

中控与浙江大学本着优势互补、互惠互利、相互支持、共同发展的原则,在原有良好合作的基础上,共同建立“浙大-中控研究开发中心”,以及下属的分析测试中心,在技术研发、人才培养、学术交流、成果转化、资源共享等方面开展卓有成效的全面合作。

浙江大学将围绕中控产业发展中亟待解决的关键技术,联合相关学科的力量,共同研究和开发适应市场的自动化、信息化技术和产品,共同组织申报和承担各级科研和技术开发项目。并以此为中控提供建设人才培养体系、技术创新体系和重大项目的工程实施体系的支撑,为浙江大学提供培养控制工程和科学方向本科生和研究生的科研基地。双方共同努力,把该中心建设成为国家级的高新技术研发中心,成为中控集团接轨国际市场、开发新技术、新产品的平台,成为浙江大学自动化领域研究成果实现产业化的载体之一。双方在联合开发、学术交流、人才培养等方面开展积极有效的合作。此外双方联合建立一个分析测试中心。

(3)山东先控研发中心

与邹城博达电力自动化工程有限公司建立山东先控研发中心,进行优势互补。目前该中心已启动建设工作。

2.2企业研究院建设的必要性

工业控制和自动化技术不但在传统的工厂自动化和过程自动化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且其应用行业正在不断拓展。这种应用的延伸,反过来也带动了传统工业控制技术的发展,通过中控研究院的建设,以自动化技术为核心,对新技术、新行业进行战略研究和前期孵化。实现企业从流程工业自动化业务向公用工程自动化等领域的成功拓展。以下从LKJ 、数字城市、机器人几个领域分析建设企业研究研究院的必要性。

2.2.1国际行业背景

1) 高铁LKJ

高速铁路以其固有的技术经济优势,被世界各国视为铁路复兴的重要推动力。目前,世界高速铁路已由最初的日本和欧洲,迅速向其他亚洲国家和地区,以及北美洲、南美洲和大洋洲发展,高速铁路呈现网络化、一体化发展的特点。截至2008年底,全世界已运营高速铁路的国家和地区有11个,分别是:日本、法国、德国、意大利、西班牙、比利时、英国、瑞士、韩国、中国、中国台湾、美国,运营中的250km/h及以上高速铁路大约8000km (不包括中国大陆)。正在建设和计划建设高速铁路的国家另外还有13个,在建高速铁路的路网规模大约有1.25万km ,计划建设的高速铁路路网规模大约有2.8万km 。

2) 轨道交通

国外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历史较长,其中自动化系统已经发展到综合自动化系统的新阶段,已有许多线路采用了综合监控系统,如新加坡地铁的东北线、西班牙毕尔巴额地铁、韩国的仁川地铁、汉城地铁7号线和8号线、法国巴黎地铁14号线等。由于实际系统形式的多样性,集成的程度也不一样,既有部分集成,也有全部集成,但无论集成程度如何,都采用统一软件平台,使子系统互连互通,实现资源共享。

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在实现综合监控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日本新干线的运行监控系统不仅包括了旅客向导、SCADA 系统,而且还包括了快速地震监测报警系统、环境监控系统(测量隧道水位、风速监测) 、通信信息监控,并同列车

无线电话系统接口。同时新干线运行管理系统可将列车信息通知车辆基地,以利于列车车辆的维护。新加坡地铁的综合监控系统目前处于世界最高水平,该系统集成了自动列车控制系统和自动列车保护系统、设备监控系统等,总共由500多个电脑监控系统来操控。在这一监控系统的支持下,新加坡地铁已成为世界上首个实现智能型自动化操作运行的地铁线路。

3) 数字城市

2000年6月5日,联合国经济与社会事务部发表《上海宣言》,标志着城市信息化建设已经取得全球共识,“数字城市”问题正式纳入全球研究体系。

美国费城从2004年开始就率先在全球发起”数字城市”的建设目标,现在已经通过1.5万个热点组成的MESH 无线网络搭建了整个城域的数字网络。自此,全球有超过600个城市开始或计划建设“无线城市”。美国费城、硅谷、英国伦敦、法国巴黎、加拿大多伦多、新加坡、中国台湾、香港等世界主要城市都是积极分子。

日本和韩国在2004年就提出了以“U-Japan”、“U-Korea”计划为核心的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韩国成立了以总统为首的国家信息化指挥、决策和监督结构——“信息化战略会议”及由总理负责的“信息化促进委员会”,指导并制定国家信息化政策和计划,协调各部门间的法律政策关系和资金技术的支持,中央及地方政府采取各种政策手段,为“U-Korea”信息化建设保驾护航。韩国信息和通信部(MIC )则具体落实并负责推动“U-Korea”项目的建设,重点支持“无所不在网络”相关技术的研发及相关的科技应用,希望通过“U-Korea”计划的实施带动国家信息产业的整体发展。

日本政府的力度更大,“U-Japan 计划”通过发展“无所不在网络”技术催生新一代信息科技革命,并积极构建无线网络环境打造出“无所不在的日本

(Ubiquitous -Japan )”。在引导实施上,日本采用的是政府主导型的信息化发展模式,政府高度重视信息化发展战略。“U-Japan”战略是由日本总务省发起并由政府大力推动的。在2001年1月,日本内阁府就成立以总理大臣为首的“IT战略本部”,负责制订日本的IT 发展。2004年3月,总务省召开“实现泛在网络社会政策座谈会”,并于当年5月向日本经济财政咨询会议正式提出了以发展Ubiquitous 社会为目标的“U-Japan”计划构想。

中国台北也较早提出了““数字城市””概念,到2005年底,中国台北已建成当

时全球最大的WIFI 网络覆盖的无线城市,架设的4200个WIFI 接入点可以为90%的市民提供服务;新加坡更是决意要在2015年建成“智能国家”。

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建设数字化城市管理新模式必将成为当前各国城市管理者的现实选择和必然途径。

4) 机器人

工业机器人拉开机器人技术应用的帷幕开始,全球目前已有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家用清扫机器人、医疗机器人、康复机器人、军用机器人、排爆机器人、娱乐机器人、教育机器人等繁多的产品种类.而且还有更多的行业和领域正在积极探索机器人技术的应用。多份世界有影响的趋势分析报告皆指出,机器人是未来科技的重要发展方向.未来社会的主要产业之一。欧洲、美国、日本政府对机器人技术的重视与大力度的人财物投入,使得他们如今拥有先进的机器人技术和产品市场。

5) 船舶自动化

近年来,信息技术高速发展,日新月异。发达国家从90年代开始发展基于统一网络的综合平台管理系统(IPMS ),对船舶各系统实行了技术改造与革新,使得船舶信息化能力迅猛发展,实现了质的飞跃。船舶导航与驾驶自动化技术、船舶机舱自动化系统及设备技术、船舶船岸信息一体化系统技术、液货装卸自动化系统技术等,船舶自动化是船舶科学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系统及设备发展极其迅速,更新换代的速度也是惊人的,而船舶自动化技术正朝着数字化、智能化、模块化、网络化、集成化的方向迅速发展,这也是21世纪国际船舶自动化技术发展总趋势。

目前,德国西门子公司、挪威挪康公司、丹麦约克船舶公司等国际著名的船电产品制造商已有较成熟的技术和相应的配套产品,并己实际应用于各类船舶。21世纪将会有越来越多的新建船舶配套船舶综合自动化系统,用计算机进行全船智能管理,其运行可靠,能预先检测故障,确定预防保养和维修,保证安全、经济地操作。

2.2.2国内行业背景

1) 高铁LKJ

根据《中长期铁路网规划(2008年调整)》,2012年底,投入运营的客运专线41条,总计13141公里;其中,时速300~350公里客运专线18条、里程8045公里;时速200~250公里的客运专线23条、里程5096公里。到2020年底,将建成1.8万公里的高速铁路与既有提速干线构成5万多公里的快速交通网,建成京哈、京沪、京广、沿海通道、沿江通道、沪昆通道、东陇海、青太等高速铁路构成的“四纵四横”高速铁路网的基本构架,连接所有省会及50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覆盖全国90%以上的人口,促进城市化进程,推动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2) 轨道交通

我国京、津、沪等城市的轨道交通监控系统取得迅速发展。原有的监控系统分为若干个子系统,各子系统之间独自建设、彼此孤立。

各条线路分不同时期修建,造成设备制式不一致,为后期城市轨道交通的扩容、管理和维护带来了极大的困难,资源设备难以共享,运营成本增大。

原有的监控系统是一系列彼此孤立的、异域异构、缺乏统一编码规范的监控子系统,大量业务信息难以共享。各独立的监控系统没有统一的通信制式和通信平台,实时控制水平低。

国内的地铁中,香港最早采用综合监控系统,有将军澳线和新机场快线。在将军澳线中,综合自动化监控系统并未将行车调度系统完全集成,而是将信号系统与运营相关的全部信息互连入系统,这样的做法使行车调度系统(ATC )独立运作,对地铁安全运营是非常有利的。其他的国内城市如北京、深圳和广州的部分线路也采用了综合监控系统。北京地铁13号线的综合监控系统集成了电力监控、环控与防灾报警三个系统,采用统一的软硬件平台。深圳地铁1号线是国内第一条采用综合自动化监控系统的线路,集成了EMCS ,SCADA ,FAS 三个系统。广州地铁的3号线和4号线集成和互联的系统有12个,是目前国内集成度最高的综合监控系统。

国内外采用综合监控系统均采用统一的软件平台—应用彻底的面向对象技术的软件平台,架构灵活,支持对象的创建和工程与配置的重用,从而能够使地铁系统进行规模和能力上的拓展以满足现在和将来的需要,方便维护和扩容,可以使轨道交通综合监控管理系统象线路一样不停的扩展;象车厢一样任意的组合,象车站一样和谐的分布。

3) 数字城市

“数字城市”的定义各不相同,大多是从“数字地球”延伸而来。站在高度和角度不同,对数字化的诠释也不同,很多是把空间作为数字化的全部; 还有的是把基于GIS 市政设施管理做为“数字城市”的标志。目前我国“数字城市”倡导和实施部门主要是在住房城乡建设部和工业信息化部两大部门。

住房城乡建设部主要针对城市市政设施运行的管理平台,它提出的”数字城市”以GIS 为基础的城市基础设施和市政公用事业这个范围之内的可视化管城市管理平台。该平台是一个一头连着大众,一头连着数字化市政的准确、高效、灵敏的城市管理平台。平台的主要功能是平时承担日常管理,应急时担当调度指挥,以保证城市的安全运行。

工业信息化部“数字城市”建设模式主要是通过城市各个行业的信息化建设,进行数据整合和资源共享,充分利用数字信息和通信网络技术,将城市的各种数字信息和信息资源加以整合并充分利用。实现这个社会的经济、社会、生态、交通、教育、医疗等领域的信息交互与共享,实现城市数字化与科学化的管理和决策。

建设数字城市是信息时代城市公共管理的新趋势。“数字城市”是指在城市规划、管理以及城市生产与生活运行中,充分利用数字化信息处理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将城市的各种信息资源加以整合并充分利用的一种系统工程或管理模式。 目前“数字城市”由于研究的角度不同,层次不同,关注的兴趣点和态度也不同。

推进数字城市建设的兴趣点与态度

数字城市

34.6%15.3%50.1%

机构

构成

“数字城市”的建设根据需求不同,建设内容也不尽相同,大致可以分成以下几个部分:

“数字城市”的目的是用数字化的手段来处理、分析和管理整个城市,促进城市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交通流的通畅、协调。“数字城市”将成为调控城市、预测城市、监管城市的革命性手段述。

“数字城市”建设内容包括三个层次、十个方面应用

三个层次:

一是信息基础层由城市公用信息网络平台、中心骨干网、区域骨干网、通信管线、空间数据和政策技术保障体系等组成;二是应用层根据其性质分为专业类和区域类应用,专业类应用中包括政府类、企业类和公众类应用;三是综合决策层是跨行业、跨区域的综合性应用系统,构筑在基础层和应用层之上。

十个方面应用

城市公用信息网络平台和骨干网、空间数据等基础设施、政府类应用、企业类应用(MES )、公众类应用、区域类应用、数字门户网站统一服务、信息资源交换与管理中心、城市综合决策指挥系统、政策法规规章及管理制度、技术标准及各种应用规范。

至2007年五月,全国有三批51个城市列为国家建设部“数字城市”试点城市,总投资超过6400亿元人民币以上。从2008年开始,资源整合利用成为“数字城市”的一个新的总要标志。典型的应用系统就是城市应急指挥系统,该系统是资源整合利用的集中体现。目前数字城市的主要建设内容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行业业务信息系统建设、政府站点建设和空间信息资源建设。

4) 机器人

我国政府早在“七五”期间就开始组织了对工业机器人的攻关.到1987 国家高技术研究开发计划把智能机器人作为七大重点领域之一进行集中研究。经过十几年的艰苦奋斗,我国在水下、空间、核领域等特殊机器人方面取得了令人欣慰的成果。一大批机器人产品和机器人应用工程应运而生。到20世纪90年代末,我国共完成了180多项工业机器人应用工程,建成20个机器人产业化基地,从事机器人研究、开发和应用工程单位200多家。专业从事机器产业开发的50家左右.全国工业机器人用户近900家。拥有工业机器人约4000台。进入 21 世纪,

随着国内汽车工业的蓬勃发展和制造业产业升级的需要,工业机器人的需求大幅上升。在2006发布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前沿技术中,我国将智能服务机器人列为重点方向,提出加大科技投入与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

5) 船舶自动化

受过去的技术水平、设计理念和研制体制的限制,我国各在役在建船舶总体上看,信息化技术水平还很低,多数船舶缺乏全船网络,各功能系统/设备基本采取独立设计、简单集成的研发模式,较少地考虑系统结构的开放性、可扩展性和功能系统/设备间的协同性,缺乏顶层设计牵引,各功能系统/设备间无统一设计规范,系统集成度低。

我国发展船舶自动化产业已经刻不容缓。现阶段,在手持订单饱满和船舶产能急速扩张的情况下,如果船舶配套跟不上,将成为制约造船效率和经营效益的短板,因此解决造船与配套之间的矛盾,建立与船舶产能相适应的船舶配套能力已成为国内造船行业的迫切之需。

如果将造船能力和船舶配套设备看作船舶工业的硬实力的话,那么船型设计、船舶自动化产品的技术水平则是软实力。硬实力方面,中船集团公司造船业最近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其中船舶配套设备如主机、电站等通过购买许可证,完成了本土化制造。但在软实力方面,与船舶配套设备配套的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的主机遥控系统、机舱监测报警系统等船舶自动化产品则相对薄弱,未能与配套产业衔接,未能带动和辐射其它如平台信息管理系统以及全船自动化系统。就外高桥造船公司而言,其外包采购量占其成本的47%~72%(含船用钢板),采购的配套设备除主机和甲板机械由中船集团公司提供外,其它的主机遥控、发配电、通信导航、液位遥测等均由集团公司外和国外厂商提供。

船舶自动化产品国内厂商因资金和技术实力所限,此外受品牌和全球服务网点的制约未能填补这个空白。目前国内该领域的上海三进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上海驷博监控技术工程有限公司仅能为国内船东提供部分船舶自动化产品,而且技术水平较低,装船对象主要是中小型和附加值低的国内船舶

2.2.3省内行业分析

1) 高铁LKJ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铁路建设逐渐的加快,铁路运输的条件也不断地改善,相继建成了沪杭、浙钢、京温铁路,萧甬、新昌铁路等,增强了杭州、金华等铁路的枢纽。铁路运输在促进我们全省经济的发展,尤其对保障粮食、煤炭、油料等关系国计民生运输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路网率低、设施总量不足,铁路运输仍然是制约我们浙江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随着我国高速铁路快速发展的步伐,浙江省也构建了一幅宏大的交通蓝图,全省将形成宁杭、杭甬、沪杭、杭长、金温扩能改造、九景衢铁路、杭黄铁路、钱江铁路新桥、杭州东站枢纽、宁波铁路枢纽等“七线一桥两枢纽”共计10个项目同时在建的格局。浙江省铁路运行里程将超过2700公里。铁路出省通道将从3个增加到16个,每万人享有铁路里程数将从“十五”末的0.26公里跃升至0.58公里,位列长三角“三省一市”之首,主干线技术标准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2) 数字城市

随着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浙江各大中小城市从上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了城市规模的扩张。目前, 省内数字城市的重点是推进数字化城市管理。2006年3月政府成立“浙江省推进数字化城市管理工作协调小组”,协调小组办公室设在省建设厅、省公安厅、工商局、科技厅、信息产厅、环保局等十多个部门为成员单位,明确各单位职责,同时成立省级指导专家库. 试点工作开展一年多来, 已取得了明显成效。

目前,全省有杭州市、嘉兴市、台州市、宁波市、舟山市、义乌市、诸暨市、绍兴县、长兴县、龙泉市、瑞安市、龙游县、三门县、松阳县等18个地区已经开展“数字城管”建设工作,杭州市、嘉兴市、诸暨市、台州市路桥区、宁波江东区、绍兴县、龙泉市、松阳县、舟山市普陀山风景名胜区等试点地区的“数字城管”已建成运行。其中杭州市已通过建设部验收。

浙江省“数字城管”总体建设目标是:整合全省城管信息资源和电子政务网络资源, 结合全省中小城市的特点,创造新的管理和建设模式,到2015年,建成管理创新, 结构先进, 资源共享,全局互动的“数字城管”体系,全省一体,以城带乡,全面覆盖的“大城管”。形成数据共享,技术服务于城市管理和应用实际。

促进“数字城管”形成我省跨行业数据集成系统。

3) 机器人

由于面临产业结构调整及工业用工的结构性矛盾的压力,我省部分企业有使用机器人的需求和动力。但由于相关企业的产品随订单变化比较大,常规工业机器人灵活性不够,很难直接满足这些中小企业的需求。如果能提高工业机器人适应能力,能够更加柔性的融入生产过程中,机器人在我省将会有非常的应用前景。

4) 船舶自动化

浙江省是我国航运大省,也是造船业大省,2006年浙江省造船业产值进入全国四强。但浙江省的造船还是以造船壳为主,高附加值的船舶电子设备还依赖于进口,因此,提升船舶制造中的电子设备和导航设备的国产化率,不但是我国从造船大国转向造船强国的必由之路,也是提升我省船舶制造业整体水平的关键。

2.3.4企业自身需要

通过中控研究院的建设,以自动化技术为核心,对新技术、新行业进行战略研究和前期孵化。实现企业从流程工业自动化业务向公用工程自动化等领域的成功拓展。有助于企业综合实力的飞速提升。

2.3企业研究院的研发内容与考核

2.3.1研发方向及已经获得的自主知识产权情况

企业研究院主要完成以下方向的研究:

工业通信网络技术与标准

1) 研究和开发现场总线、工业以太网等现代工业通信网络技术,完善EPA

系列国际标准,加强EPA 相关成果认证与推广。

(1) 研究和开发现场总线、工业以太网等现代工业通信网络技术

针对包含周期性与非周期性信息的复杂工业通信过程,提出可描

述时间和逻辑属性的实时通信过程建模方法,建立面向工业应用的通信性能评价体系,并在此基础上研究系统级通信性能评价方法,形成面向工业控制应用的实时调度理论,为实时通信协议设计提供理论基础。主要进行以下研究:

● 面向工业通信过程的建模分析方法

工业通信是一既有时间约束关系也有次序约束关系的复杂过程。当前的建模方法仅考虑了通信过程的时间约束,缺乏对次序约束的语义描述。

对当前描述实时系统时态行为的数学工具进行扩展,为实时通信过程的建模和分析方法建立完整的理论体系。需要:研究具有时间和逻辑属性表达的实时通信过程建模与分析方法;在此基础上分析控制应用间的通信时延特性,作为基于网络的控制中时延分析的基础。 ● 工业通信的体系结构和性能评价体系

控制网络具有拓扑结构简单但实时性要求高、面向特定应用的特点,其通信协议基本没有网络层/传输层/会话层/表示层的功能需求,而在数据链路层、应用层和用户层却有特殊的要求,OSI 七层结构不再适用。同时,传统的通信性能评价指标不能反映工业控制应用的需求。需要研究:适合工业控制需求的通信体系结构,以支持工业通信协议的制定;面向工业控制应用,建立完整的通信性能评价体系。 ● 典型通信机制的性能评价

基于所提的工业通信过程建模方法,在工业通信的性能评价体系下,对现有现场总线系统采用的典型通信机制进行评价,为现有通信

协议的改进以及新通信协议的设计提供依据。需要研究:节点通信、单网段通信、以及各种拓扑结构下的系统级通信的全局性能分析方法;按照本课题所提出的通信性能评价体系,对不同通信机制进行分析评价;研究不同网络拓扑对通信机制性能的影响。

● 工业通信过程调度理论和方法

目前对吞吐量、信道利用率等多指标优化的动态调度方法还不够深入,同时还缺乏兼顾周期性信息和非周期性信息的调度方法。需要研究:适合工业通信过程特点的、满足时间和逻辑约束的多属性、多目标动态调度理论;支持周期性信息和非周期性信息的一体化调度设计方法。

通过本项研究,在工业通信技术、网络化控制系统技术方面取得原创性成果,形成先进的网络化控制系统基础技术体系,为实现我国控制系统技术的跨越式发展提供技术基础。

实时通信技术。提供一套面向工业应用的包括协议架构设

计、协议机制选择、交互规则设计、参数设定的实时通信

协议设计方法,完善自主知识产权的EPA 通信标准。

安全性和容错技术。提出安全通信协议的设计方法,用于

自主知识产权的安全现场总线协议设计;提出实现通信容

错的冗余策略,支持高可信现场总线控制系统的容错设

计,提高我国控制系统的性能和品质。

(2) 继续推进EPA 标准化进程,形成EPA 系列标准

系统结构与通信规范》国家标准和国际电工委员会IEC 国际标准


相关文章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