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的极限荷载

梁的极限荷载

梁在横向力作用下,除了产生弯矩外,通常还产生剪力。一般来说,剪力对梁的极限荷载影响很小,可忽略不计。故,考虑梁的极限荷载前面的分析结果仍然有效。

一、静定梁的极限荷载

图(a )

图(b )

图(c )

L/2 L/2

图示矩形等截面简支梁,跨中受由零逐渐增加的集中荷载P 作用。在加载初期,梁的各截面均处于弹性阶段,随着荷载的增加,跨中截面的最外侧纤维先达到屈服极限σy ,该截面的弯矩达到M y ,弹性阶段结束。此时的荷载称为弹性极限荷载P y 。 由静力平衡条件可得:

M y =P y L

4 ,于是,P y =4M y

L

当荷载继续增加时,中间截面的塑性范围逐渐加大,最后达到极限弯矩M u ,形成塑性铰而使结构成为机构。此时,位移可任意增大,而承载力却不能增大,即,荷载达到极限P u 而使结构处于极限状态。

由静力平衡条件,

M u =P u L 4M u ,于是,P u = 如图(b )所示。 4L

极限荷载P u 与弹性极限荷载(屈服极限)P y 的比值:

P u M u ==α=1. 5 P y M y

二、超静定梁的极限荷载

超静定梁有多余约束,故在出现多个塑性铰后才丧失承载力。

例1.

图示两端固定的等截面梁AB ,其正、负弯矩的极限值都是M u ,均布荷载q 逐渐增加。求极限荷载q u ,并分析荷载q 与跨中截面C 的竖向位移ΔCV 之间的关系。

q

图(a )

L/2 L/2

①当梁处于弹性状态时的弯矩图如下

2/12 qL 2/12

图(b )

②当q 逐渐增大时,A 、B 两处的弯矩先同时达到极限M u ,此时,A 、B 、C 三处的弯矩关系仍然保持。

u u

图(c )

M u /2

③当q 逐渐增大至q 1时,A 、B 两处的弯矩同时达到极限M u ,A 、B 截面已成为塑性铰, M u 不变,梁已经变为简支。此时刻梁的受力认为是两端作用M u ,承受均布荷载q 1 的简支梁,如下图。

u

q 1L/8

图(d )

M q 1L 2

由于②、③两个弯矩图是一致的,故,中点的弯矩为-M u =u , 28

从而得:q 1=12M u L 2

由于此时刻的梁已可看作简支梁,故,求中点C 的竖向位移,可作如下的图

图(e )

图(d )和图(e )图乘就是要求的ΔCV

M u L 21⎛23M u L 5L L 1L ⎫ ΔCV = ⨯⨯⨯-M u ⨯⨯⨯⎪⨯2= ⨯32EI EI ⎝32284224⎭

④当荷载继续增加时,C 截面的弯矩不断增大,直至达到M u ,设此时的荷载为q 2 。梁A 、

B 、C 三截面均已是塑性铰,梁变为机构。q 2=qu

M u

图(f )

q 2L 2

由平衡条件,中点的弯矩为-M u =M u 8

从而得:q 2=16M u L 2

CV 图(f )与图(e )图乘得Δ

M u L 21⎛2L 5L L L ⎫ ΔCV = ⨯2M u ⨯⨯⨯-M u ⨯⨯⎪⨯2=12EI EI ⎝328428⎭

q

16 (Mu /L2 ) 截面C 出现塑性铰

12 截面A 、B 出现塑性铰

ΔCV

u

q 与ΔCV 之间的非线性关系

例2.

图示一端固定、一端铰支的等截面梁AB ,其正、负弯矩的极限值都是M u ,均布荷载q 逐渐增加。求极限荷载q u 。

解:①当荷载q ≤q y 时,梁处于弹性阶段,作出如下的弯矩图,并求得最大正弯矩发生在离

3L qL 2

B 端处,M max = 814. 22

②随着荷载的增加,A 截面首先出现塑性铰。若荷载的继续增加,梁变为简支梁。增加的荷载由简支梁承担。

③由于增加的荷载由简支梁承担,最大正弯矩的位置将发生变化。设第二个塑性铰的位置距离B 端x 处

A

由平衡条件可得:M x =Mu =q u L M 1x -u x -q u x 2 ----------------------(1) 2L 2

由于塑性铰首先在最大弯矩处发生,故,由

dM x q L M 2M u =u -u -q u x =0 得:q u = -------------------(2) 2L dx L L -2x 把(2)式代入(1)式,

M u =q u L M M u x M u 112M u x -u x -q u x 2=-x -x 2 2L 2L -2x L 2L L -2x 22整理得:x +2Lx -L =0

解得:x =2-1L =0. 4142L

11. 66M u L 2)把x 代入(2)式得:q u =

1)只要预先判定超静定梁的破坏机构,就可根据该破坏机构应用静力平衡条件确定

极限荷载,而不必考虑梁的弹塑性变形的发展过程。----------称为极限平衡法

(2)温度变化、支座移动等因素对超静定梁的极限荷载没有影响。因为超静定梁变为

机构之前,先变为静定结构。

例3.

′求图示变截面梁的极限荷载P u 。已知,AB 段截面的极限弯矩为M u ,BC 段截面的极限弯

矩为M u 。

a b c

解:对变截面梁来讲,由于AB 、BC 段截面的极限弯矩不同,塑性铰不仅可能出现在A 、D 处,也可能出现在变截面B 处。 M A ①截面B 、D 出现塑性铰

破坏机构如下图。设D 处的竖向位移为ΔD

机构图 弯矩图

B 和D 处的弯矩都是M u ,截面A 的弯矩M A 易用比例关系求得:

M A = ⎛2a ⎫+1⎪M u b ⎝⎭

⎛2a ⎫+1⎪M u ,否则A 截面产发生塑性铰,上述机构不成立。 ⎝b ⎭'≥ 条件是M u

由虚功原理:P u ⋅∆D =M u ⋅θB +M u ⋅θD

其中,θB =∆D ∆∆ ,θD =D +D 代入上式得: b b c

P u =

⎛b +2c ⎫⎪⋅M u ⎝bc ⎭

②截面A 和D 处出现塑性铰

画出机构图和弯矩图如下

M

u

机构图 弯矩图

由弯矩图易由比例关系算得截面B 的弯矩M B ='-aM u b M u a +b

'-aM u b M u 2a +b '≤⋅M u 条件是:M u ≥M B = ,或M u b a +b

'⋅θA +M u ⋅θD 由虚功原理:P u ⋅∆D =M u

其中,θA =∆D ∆∆D +D 代入上式得: ,θD =a +b a +b c

P u ='⎛1M u 1⎫+ +⎪⋅M u a +b ⎝a +b c ⎭

例4.如图所示等截面梁的极限弯矩M u ,荷载P 由零逐渐增加到极限荷载P u ,然后再由P u 逐渐卸载到零,试求极限荷载P u 及残余弯矩图。

P

L/3 2L/3

解:1. 作极限弯矩图,求极限荷载

M u

P u

图(a )

u

由平衡条件:

2P u L 9M u ⋅-M u =M u 得:P u = 33L

2.作卸载时的弯矩图

荷载由P u 逐渐卸载到零时,相当于在B 点向上施加静力荷载P u ,并且,卸载时为线弹性,故,可按线弹性理论计算弯矩图。

8 Pu

C

P u u L/ 81

12 P

u L/ 81

9M u Pab 2Pa 2b M A =,M =,a=L/3,b=2L/3 。把P =代入得: B u L L 2L 2

8M u

图(b )

6M u /9

12M u /9

3.残余弯矩图

图(a )与图(b )叠加就是残余弯矩图

u /3

M u /3

例5.多跨连续梁的破坏机构有其独特性。

假设连续梁各跨截面可不相同,但每跨度内是等截面,并假设各跨梁受到的荷载方向相同,按比例增加。这样,只可能在各跨独立形成破坏机构,因为当各荷载均为向下作用时,每跨内的负弯矩在跨端为最大,负弯矩产生的塑性铰也只能在跨端出现,从而形成各跨独立的破坏机构。

因此,计算多跨连续梁的极限荷载,只需分别求出每跨破坏时的破坏荷载,选择最小的一个便是多跨连续梁的极限荷载。

L/2 L/2 L/2 L

解:①弹性时的弯矩图形状

②各跨的破坏机构图

A

③由虚功原理,

第一跨:q u L ⋅∆1+q u L ⋅∆1=2M u ⋅θA +2M u (θA +θB -)+M u ⋅θB - 2

式中,θA =∆1∆12∆1= ,θB -= 表示B 截面左侧转角。代入后整理得: L 0. 5L L

q u =20M u ---------------------------(1) 3L 2

第二跨:2⨯⎰L

2

0q u dx 2∆2x =M u θB ++M u θC -+M u (θB ++θC -) L

式中,θB +=2∆2=θC - ,θB +表示B 截面右侧转角;θC -表示C 截面左侧转角。 L

得:q u =16M u ---------------------------(2) 2L

第三跨:2q u L ∆3=M u θC ++M u (θC ++θD )

式中,θC +=θD =2∆3,θC +表示B 截面右侧转角。 L

得:q u =3M u ---------------------------(3) 2L

比较(1)、(2)、(3),取最小的一个得:

q u =3M u L 2

(2)屈服条件:M ≤M u

(3)单向机构条件:结构出现塑性铰后成为机构能沿荷载方向作单向运动。

梁的极限荷载

梁在横向力作用下,除了产生弯矩外,通常还产生剪力。一般来说,剪力对梁的极限荷载影响很小,可忽略不计。故,考虑梁的极限荷载前面的分析结果仍然有效。

一、静定梁的极限荷载

图(a )

图(b )

图(c )

L/2 L/2

图示矩形等截面简支梁,跨中受由零逐渐增加的集中荷载P 作用。在加载初期,梁的各截面均处于弹性阶段,随着荷载的增加,跨中截面的最外侧纤维先达到屈服极限σy ,该截面的弯矩达到M y ,弹性阶段结束。此时的荷载称为弹性极限荷载P y 。 由静力平衡条件可得:

M y =P y L

4 ,于是,P y =4M y

L

当荷载继续增加时,中间截面的塑性范围逐渐加大,最后达到极限弯矩M u ,形成塑性铰而使结构成为机构。此时,位移可任意增大,而承载力却不能增大,即,荷载达到极限P u 而使结构处于极限状态。

由静力平衡条件,

M u =P u L 4M u ,于是,P u = 如图(b )所示。 4L

极限荷载P u 与弹性极限荷载(屈服极限)P y 的比值:

P u M u ==α=1. 5 P y M y

二、超静定梁的极限荷载

超静定梁有多余约束,故在出现多个塑性铰后才丧失承载力。

例1.

图示两端固定的等截面梁AB ,其正、负弯矩的极限值都是M u ,均布荷载q 逐渐增加。求极限荷载q u ,并分析荷载q 与跨中截面C 的竖向位移ΔCV 之间的关系。

q

图(a )

L/2 L/2

①当梁处于弹性状态时的弯矩图如下

2/12 qL 2/12

图(b )

②当q 逐渐增大时,A 、B 两处的弯矩先同时达到极限M u ,此时,A 、B 、C 三处的弯矩关系仍然保持。

u u

图(c )

M u /2

③当q 逐渐增大至q 1时,A 、B 两处的弯矩同时达到极限M u ,A 、B 截面已成为塑性铰, M u 不变,梁已经变为简支。此时刻梁的受力认为是两端作用M u ,承受均布荷载q 1 的简支梁,如下图。

u

q 1L/8

图(d )

M q 1L 2

由于②、③两个弯矩图是一致的,故,中点的弯矩为-M u =u , 28

从而得:q 1=12M u L 2

由于此时刻的梁已可看作简支梁,故,求中点C 的竖向位移,可作如下的图

图(e )

图(d )和图(e )图乘就是要求的ΔCV

M u L 21⎛23M u L 5L L 1L ⎫ ΔCV = ⨯⨯⨯-M u ⨯⨯⨯⎪⨯2= ⨯32EI EI ⎝32284224⎭

④当荷载继续增加时,C 截面的弯矩不断增大,直至达到M u ,设此时的荷载为q 2 。梁A 、

B 、C 三截面均已是塑性铰,梁变为机构。q 2=qu

M u

图(f )

q 2L 2

由平衡条件,中点的弯矩为-M u =M u 8

从而得:q 2=16M u L 2

CV 图(f )与图(e )图乘得Δ

M u L 21⎛2L 5L L L ⎫ ΔCV = ⨯2M u ⨯⨯⨯-M u ⨯⨯⎪⨯2=12EI EI ⎝328428⎭

q

16 (Mu /L2 ) 截面C 出现塑性铰

12 截面A 、B 出现塑性铰

ΔCV

u

q 与ΔCV 之间的非线性关系

例2.

图示一端固定、一端铰支的等截面梁AB ,其正、负弯矩的极限值都是M u ,均布荷载q 逐渐增加。求极限荷载q u 。

解:①当荷载q ≤q y 时,梁处于弹性阶段,作出如下的弯矩图,并求得最大正弯矩发生在离

3L qL 2

B 端处,M max = 814. 22

②随着荷载的增加,A 截面首先出现塑性铰。若荷载的继续增加,梁变为简支梁。增加的荷载由简支梁承担。

③由于增加的荷载由简支梁承担,最大正弯矩的位置将发生变化。设第二个塑性铰的位置距离B 端x 处

A

由平衡条件可得:M x =Mu =q u L M 1x -u x -q u x 2 ----------------------(1) 2L 2

由于塑性铰首先在最大弯矩处发生,故,由

dM x q L M 2M u =u -u -q u x =0 得:q u = -------------------(2) 2L dx L L -2x 把(2)式代入(1)式,

M u =q u L M M u x M u 112M u x -u x -q u x 2=-x -x 2 2L 2L -2x L 2L L -2x 22整理得:x +2Lx -L =0

解得:x =2-1L =0. 4142L

11. 66M u L 2)把x 代入(2)式得:q u =

1)只要预先判定超静定梁的破坏机构,就可根据该破坏机构应用静力平衡条件确定

极限荷载,而不必考虑梁的弹塑性变形的发展过程。----------称为极限平衡法

(2)温度变化、支座移动等因素对超静定梁的极限荷载没有影响。因为超静定梁变为

机构之前,先变为静定结构。

例3.

′求图示变截面梁的极限荷载P u 。已知,AB 段截面的极限弯矩为M u ,BC 段截面的极限弯

矩为M u 。

a b c

解:对变截面梁来讲,由于AB 、BC 段截面的极限弯矩不同,塑性铰不仅可能出现在A 、D 处,也可能出现在变截面B 处。 M A ①截面B 、D 出现塑性铰

破坏机构如下图。设D 处的竖向位移为ΔD

机构图 弯矩图

B 和D 处的弯矩都是M u ,截面A 的弯矩M A 易用比例关系求得:

M A = ⎛2a ⎫+1⎪M u b ⎝⎭

⎛2a ⎫+1⎪M u ,否则A 截面产发生塑性铰,上述机构不成立。 ⎝b ⎭'≥ 条件是M u

由虚功原理:P u ⋅∆D =M u ⋅θB +M u ⋅θD

其中,θB =∆D ∆∆ ,θD =D +D 代入上式得: b b c

P u =

⎛b +2c ⎫⎪⋅M u ⎝bc ⎭

②截面A 和D 处出现塑性铰

画出机构图和弯矩图如下

M

u

机构图 弯矩图

由弯矩图易由比例关系算得截面B 的弯矩M B ='-aM u b M u a +b

'-aM u b M u 2a +b '≤⋅M u 条件是:M u ≥M B = ,或M u b a +b

'⋅θA +M u ⋅θD 由虚功原理:P u ⋅∆D =M u

其中,θA =∆D ∆∆D +D 代入上式得: ,θD =a +b a +b c

P u ='⎛1M u 1⎫+ +⎪⋅M u a +b ⎝a +b c ⎭

例4.如图所示等截面梁的极限弯矩M u ,荷载P 由零逐渐增加到极限荷载P u ,然后再由P u 逐渐卸载到零,试求极限荷载P u 及残余弯矩图。

P

L/3 2L/3

解:1. 作极限弯矩图,求极限荷载

M u

P u

图(a )

u

由平衡条件:

2P u L 9M u ⋅-M u =M u 得:P u = 33L

2.作卸载时的弯矩图

荷载由P u 逐渐卸载到零时,相当于在B 点向上施加静力荷载P u ,并且,卸载时为线弹性,故,可按线弹性理论计算弯矩图。

8 Pu

C

P u u L/ 81

12 P

u L/ 81

9M u Pab 2Pa 2b M A =,M =,a=L/3,b=2L/3 。把P =代入得: B u L L 2L 2

8M u

图(b )

6M u /9

12M u /9

3.残余弯矩图

图(a )与图(b )叠加就是残余弯矩图

u /3

M u /3

例5.多跨连续梁的破坏机构有其独特性。

假设连续梁各跨截面可不相同,但每跨度内是等截面,并假设各跨梁受到的荷载方向相同,按比例增加。这样,只可能在各跨独立形成破坏机构,因为当各荷载均为向下作用时,每跨内的负弯矩在跨端为最大,负弯矩产生的塑性铰也只能在跨端出现,从而形成各跨独立的破坏机构。

因此,计算多跨连续梁的极限荷载,只需分别求出每跨破坏时的破坏荷载,选择最小的一个便是多跨连续梁的极限荷载。

L/2 L/2 L/2 L

解:①弹性时的弯矩图形状

②各跨的破坏机构图

A

③由虚功原理,

第一跨:q u L ⋅∆1+q u L ⋅∆1=2M u ⋅θA +2M u (θA +θB -)+M u ⋅θB - 2

式中,θA =∆1∆12∆1= ,θB -= 表示B 截面左侧转角。代入后整理得: L 0. 5L L

q u =20M u ---------------------------(1) 3L 2

第二跨:2⨯⎰L

2

0q u dx 2∆2x =M u θB ++M u θC -+M u (θB ++θC -) L

式中,θB +=2∆2=θC - ,θB +表示B 截面右侧转角;θC -表示C 截面左侧转角。 L

得:q u =16M u ---------------------------(2) 2L

第三跨:2q u L ∆3=M u θC ++M u (θC ++θD )

式中,θC +=θD =2∆3,θC +表示B 截面右侧转角。 L

得:q u =3M u ---------------------------(3) 2L

比较(1)、(2)、(3),取最小的一个得:

q u =3M u L 2

(2)屈服条件:M ≤M u

(3)单向机构条件:结构出现塑性铰后成为机构能沿荷载方向作单向运动。


相关文章

  • 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试验检测报告
  • 目 录 一.工程概况„„„„„„„„„„„„„„„„„„„„„„„„3 二.工程地质简介„„„„„„„„„„„„„„„„„„„„„„4 三.检测依据„„„„„„„„„„„„„„„„„„„„„„„„5 四.检测原理及设备„„„„„„„„„„„ ...查看


  • 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_GB50068-2001
  • 众智软件 http://www.gisroad.com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 Unified standard for reliability design of building structures GB ...查看


  • 地基静载试验技术及要求
  • 静载试验技术和要求 1.工程桩应进行单桩承载力和桩身完整性检测. 2.量测仪表应每年经国家法定计量单位检定并出具合格证,使用时在有效检定期内,以保证基桩检测数据的准确可靠性和可追溯性.检测前应对仪器设备检测调试. 3.预制桩休止期持力层为粘 ...查看


  • 大跨度复杂异形钢框架结构设计与承载力性能研究*
  • 大跨度复杂异形钢框架结构设计与承载力性能研究* 大跨度复杂异形钢框架结构设计与承载力性能研究* 刘学春1 林 娜1 腾 伟1 张艳霞2 王艺蒙1 张爱林1 (1.北京工业大学北京市高层和大跨度预应力钢结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北京 10002 ...查看


  • 关于标准值.设计值.特征值和荷载效应组合
  • 关于标准值.设计值.特征值 (后面有 荷载效应组合) 2007-08-25 21:48 一.原因 与钢.混凝土.砌体等材料相比,土属于大变形材料,当荷载增加时,随着地基变形的相应增长,地基承载力也在逐渐加在,很难界定出下一个真正的" ...查看


  • 有关桥梁荷载组合的几个问题
  • 有关桥梁荷载组合的几个问题 桥规021-892.2.1条中的荷载分类中有21类荷载6种荷载组合 桥规023-85(钢筋混凝土和预应力) 中规定了承载能力极限状 ? 种荷载组合 城市桥梁荷载标准CJJ77-98中的荷载分类中有19类荷载5种荷 ...查看


  • 特征值.极限值及设计值
  • 特征值的由来 天然地基承载力特征值是只有载荷试验地基土压力便性关系线性变形内部超过比例界限点的地基压力值,实际即为地基承载力的允许值. 进行地基基础设计时,由于土是大变形材料,当荷载增加时,随着地基变形的相应增加,地基承载力也在逐渐增大,很 ...查看


  • 专接本-[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知识点汇总
  • 1.混凝土结构基本概念 1.掌握混凝土结构种类,了解各类混凝土结构的适用范围. 素混凝土结构:适用于承载力低的结构 钢筋混凝土结构:适用于一般结构 预应力混凝土结构:适用于变形裂缝控制较高的结构 2.混凝土构件中配置钢筋的作用: ①承载力提 ...查看


  • 地基承载力规范及方法
  • 1简介 地基承载力:地基满足变形和强度的条件下,单位面积所受力的最大荷载. 2概述 地基承载力(subgrade bearing capacity)是指地基承担荷载的能力. 在荷载作用下,地基要产生变形.随着荷载的增大,地基变形逐渐增大,初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