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诗而思_关于艺术的诗性品质的阐释

第33卷 第1期Vol. 33 No. 1

西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Sout hwest University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

2007年1月

J an. ,2007

[中国现代诗学]

  主持人语:诗是一种不可言破的沉默, 所谓“口闭则诗在, 口开则诗亡”。诗不言, 但诗人又必须言, 必须将自己心上的诗化为纸上的诗, 尔后再将纸上的诗化为读者心上的诗。言不能言, 这就是一切诗人面对的艺术难题, 同时也是一切诗人获得的展示自己才能、展示自己语言理想的机会。诗无处不在。从艺术本体论而言, 艺术的本质就是诗。尤其是在中国, 诗是文学中的文学, 诗化特征的文学———; 主持人: 吕 进 

便在现当代, 当叙事文体已经走到文学的中心位

置, 但是灵魂仍然还在诗。对于诗的本质, 古今中外一直是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不过一切艺术得“向诗而思”却是艺术的基本品格。浙江大学徐岱教授的《向诗而思:是、诗意的把握是别具, , 相信读。小说家、散文家沈从文。他没有提出过系

与非诗的相互渗透, ; 统的诗学见解, 但是有许多吉光片羽的珍品。蒋登主要的, 科博士对沈从文的新诗理论做出的述评具有诗学, 。即价值, 亦请读者一览。

向诗而思:关于艺术的诗性品质的阐释

徐 岱

(浙江大学国际文化学系, 浙江杭州310027)

摘 要:从我国古代文论的“乐之本在诗”之说, 到西方现代诗学的“一切艺术的本质是诗”的命题, 对

“诗性”的把握到指向关于艺术精神的认识, 这种认识对于重建当代中国诗学, 仍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艺术实践; 审美文化; 诗情画意

中图分类号:I0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2677(2007) 0120022205

  向往一种充满诗情画意的生活乃人之常情, 对的关注。每当论述到艺术的精神, 文论家们固然常

古往今来那些超凡脱俗的诗人们的敬仰由来已久。常涉及绘画、音乐与神话, 最终却又殊途同归于诗但当法国诗人瓦莱里提出, 音乐、绘画、建筑都“制歌。从我国宋代学者郑樵所编撰的《通志》中提出

[1]328造或再现一个诗意世界”; 当神学美学家马里“乐之本在诗”之说, 到德国存在论哲学家海德格尔坦认为:不仅伟大的小说家都是诗人, 而且“绘画、在《艺术作品的本源》一文里, 将“一切艺术的本质音乐、舞蹈、建筑也同诗歌一样, 都有一个诗性空是诗”的命题重新置入当代诗学的议事日程, 在以

[2]267间”; 这个“诗”的涵义显然已不仅仅属于以分“诗意”来统摄艺术的本质这一点上, 古今中外的学行排列的韵律文体为特征的语言艺术门类, 而是如者们显得相当的默契。比如“我们的画家所缺少的

[3]130

马里坦所言的指“既超越一切艺术又渗入一切艺是诗”, 德国文豪歌德曾向爱克曼如此抱怨。

术”, 作为艺术实践的决定性要素的那个东西。海“谈艺术的人就要谈到诗。没有诗的目的, 艺术也

[4]

(Dicht ung ) 这个词, 是不存在的。德格尔在文章里特地以“诗意””法国浪漫派画家德拉克罗瓦也这

(Poesie ) 加样认为。英国批评家享特同样曾表示过“来与作为一种语言艺术文类的“诗歌”:音乐与

[5]90

以区别。绘画都因与诗歌有关而自豪。”不难看到, 诸如

对诗性的把握一直受到古往今来的诗学家们此类早已让人耳熟能详的论述, 是关于艺术本质的

收稿日期:2006211220

作者简介:徐岱(19572) , 男, 山东文登人, 浙江大学(玉泉校区) 国际文化学系, 教授, 博士生导师, 主要研究文艺

美学。

22

一种把握。前出版的《爱你就像爱生命》一书里, 作家王小波的

谈论艺术不能回避对艺术本质的思考, 而重申夫人写道:当时让她爱上这位注定要在当代中国文艺术本体论则不能不涉及“艺术与诗意”的问题。坛留下足迹的男人的“, 不是他写诗的才能, 而更多把握“诗意”的一大困难, 在无疑于其具有一种可意会不能言传的特点以及在价值谱系上表现出亦此亦彼的正负双面性。19世纪的英国学者约翰・穆勒写道“:诗”这个概念意指“诗性文化”的灵魂, 在艺术实践中“, 它既可以存在于韵文中, 又存于所谓散文中, 它甚至不需要以词汇作工具, 就能通过所谓的音乐之声的其他听觉符号表达出来, 甚至能通过在雕塑、表达出来。[5]217-219

正的诗意”。显然, , 有思想意义, 。“正是从这种意义上说, , 只

[6]

不过这些东西不具有诗歌的形式而已。”

这种东西的神秘性, 让一代文豪歌德在同爱克曼的对话中, 干脆以“精灵”来予以命名。他表示:“精灵在诗里到处都是, 特别是在无意识状态中, 这时一切知解力和理性都失去了作用, 因此它超越一

[3]236

切概念而起作用。”显而易见, 这同中国宋代诗论家严羽在《沧浪诗话》里提出的“论诗如论禅”之说, 有着异曲同工之处。按照严羽的说法, 诗之极

[7]

的是他身上的诗意”。虽说这里借王小波说事, 做得并不太好, 但道理是实在的。

在通常意义上的“诗意”乃是一种因高贵而稀少的品质, 但它同时却也有一种脱离世俗生活的涵义。, 曾让人诧异。她

在:“我喜欢听市声。, 听海啸, 我是非

[8]

。”通过这个形象的比喻, 我们能够体会到“诗意”概念的一大特征:超凡脱俗或者说脱离现实。一位叫托马斯・哈迪的英国小说家曾表示:当年的伽利略如果用诗的形式来陈述他的惊世骇俗的思想, 那么宗教裁判所或许就不会找他的麻烦了[9]。这话多少显得夸张, 但在通常所谓“诗情画意”的赞美声中, 诗意无疑已具有一种“粉饰现实”的味道。而当梭罗写道“:我们是一群蹩脚的航海家, 所以我们的思想绝大部分是时而靠近时而远离一个没有港口的海岸, 只熟悉有诗

[10]

意的海湾中的小港汊。”这个语境里的“诗意”甚至已堕落到了病态与小家子气的地步。

“诗意”由此而越发显得处于云遮雾罩之中。

致即“入神”, 它所体现出来的诗的实质“如空中之在某种意义上, 它成了柏拉图所说的那个“可知不

音, 相中之色, 水中之月, 镜中之象”, 属于“羚羊挂可见”的“理念”。用捷克诗人斯卡塞尔的话说:角, 无迹可求”之物, 是“有尽之言”中的一种“无穷之  诗人并不发明诗意”, 我们只能以“妙悟”的方式去接近它。就像森林诗在那后面某个地方由于精灵而有生气, 这种无形的“诗意”赋予有形的它存在于那里已很久很久“诗歌”以独一无二的魅力。所以坊间常有“诗性意

[2]202

义之于诗, 恰如灵魂之于人”的见解和“不是所

[2]112

有的艺术家和诗人都是真正的诗人”的说法。

例如, 在严羽的眼中, 足以称道的诗人自古以来也就只是李白与杜甫而已。这个评价虽说过于苛刻, 但我们也不能否认, 将真正意义上的“诗人”与“写诗的人”相提并论, 这的确很不合适。19世纪的伟大诗人拜伦在《但丁的预言》一诗里写道:

  许多人都是诗人但没有留下姓名

因为所谓“诗”不过是出于过分强烈的善或恶的情感

而去创造、去追求一种生活使之超出我们的命运。

这番经验之谈“诗”乃一种可感而难言的“精神意味”, 在日常生活里, 人们常常能够从一些并不以诗

[11]

诗人仅仅只是将它发现。

但在艺术实践中, 这个神秘莫测的精灵毕竟有其出没的踪迹可寻。依照瓦莱里的看法“:诗是一门语言的艺术, 话语的某些组合可以产生别的组合不能

[1]283

产生的、我们名之为诗意的情感。”这个见解从

经验论的层面道出了无形之“诗”的有形的存在方式。在很大程度上“, 诗意”与这种特殊的存在方式无疑是密切相关的。海德格尔指出:由于缺乏对语言本质的深入认识, 那种认为“诗宛若一个梦, 而不是任何现实, 是一种词语游戏, 而不是什么严肃行

[12]

为”的观点“并没有把握到诗的本质”。这样, 尽管“诗意”并非是“诗歌”的同义词, 但归根到底, 作为语言艺术的“诗歌”, 仍然是我们讨论和接近“诗意”的一处最佳场所。

或许是由于这个缘故, 诗学中不仅一直存在着

人自居的人身上, 体会到这种“诗意”的存在。不久“可以把诗看作是一种与绘画和音乐艺术完全一样

23

[13]

的艺术”的看法, 认为“文学有时确实想取得绘“山路原无雨, 空翠湿人衣”则无法入画。如果把李画的效果, 成为文字绘画; 或者想取得音乐的效果, 白的名句“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转换成一幅

[14]

变成音乐”。甚至在有些杰出文学家那里, 还存画, 则将平庸无比[18]。由于这个缘故“文艺复兴”,

在着一种“文体帝国主义”立场, 将作为“语言艺术”的诗歌文类置于其他艺术样式之上。比如雪莱在其《为诗辩护》一文里提出“:语言更能直接表现我们内心生活的活动, 所以, 雕刻家、画家、音乐家等

[15]

的声誉从来就不能与诗人的声誉相媲美。”王尔德在《作为艺术家的评论家》一文里同样也认为:音乐家或画家所使用的材料, 与词语相比都是贫乏的。词中不仅有音乐, 乐, 也不仅仅有俘虏我们的, , 它还

三巨头之一的达・芬奇, 曾因“诗人在描写有形物体方面永远不及画家, 在描写无形物体方面又难得

[19]

音乐家之项背”而批评“语言艺术”缺乏独特的存在价值。

:人们曾花费, 但却很意或使人信服的结[一文里, 瓦莱里提出:‘诗’的时候, 谈些什么呢? ”这并非是要彻底终止“诗之思”, 而是要明确, 眼下我们关于诗歌文本的讨论, 并非是要争辩这种文学样式在整个艺术家族中的地位; 而是要通过理解“诗性”来深入关于艺术本质的认识。在《艺术作品的本源》里, 海德格尔由“艺术作品中究竟发生了什么? ”的追问, 而提出了“一切艺术本质上都是诗”的命题。其用意是思考“艺术之谜”, 也就是考察在人们称之为

拥有思想、激情, 。因而他提出:

[16]

“, 最完善的媒介是文字。”

这样的见解当然不无道理。一般说来, 作为一种表达媒介的语言有三重因素:声音、形象、观念。最好的诗歌总是力图达到词的各要素的综合:既有

音乐性, 又有形象和思想。这似乎为文学成为一种“艺术作品”的事物中“真正起支配作用的东西”。“全能艺术”门类提供了可能。但深入地来看, 雪莱按照他的说法“, 艺术”这个词没有任何现实事物与与王尔德们的话多少带有他们身为伟大文学家的之对应, 它只是被用来指示那些代表特定的人工制对语言艺术的偏爱。正如运动场上的全能项目仍作物的一个集合观念。在此意义上的“诗意”, 是对然只是一个项目, 并非真正意义上的超级比赛。“艺术之所以为艺术”的核心品质的一种命名。现“当不同的艺术加在一块的时候, 一加一并不等于

[17]152

二, 还是一。”美国学者帕克的这个见解很中肯。他指出:认为诗歌能够通过视觉、听觉、心灵的三位一体而成为艺术中的无冕之王, 这其实只是一种理论上的可能, 从实践来看往往难以兑现。诗歌的复杂性是它的力量的源泉, 使它多少具有了音乐的内向性的绘画的直观性, 但这也是它的弱点所在:它很少能达到音乐、绘画和雕塑的技巧上的纯粹和完美。三者的符合常常是不自然的、人为的、很少是融合起来的[17]184。

语言毕竟首先是一种通过意识的认知活动而起作用的概念性媒介, 缺乏感觉的直接性势必影响其作为艺术的根本特性:审美感。这一度让评论家们质疑小说的艺术资格。即便我们对绘画与音乐的“审美优势”不以为然, 至少不能否认欣赏文学从来无法取代我们想要观赏绘画和听音乐的欲望。针对苏轼以唐人王维诗歌为例提出“诗画本一律, 天工与清新”的著名观点, 明代散文家张岱可谓独具慧眼地提出批评“:若以有诗句之画作画, 画不能佳; 以有画意之诗为诗, 诗必不妙。”比如, 王维《山路》诗中的“兰田白石出, 玉川红叶稀”尚可入画, 24

代诗学对“诗性”的把握, 意在让艺术的奥秘得以最

终揭晓。

问题并不在于谈论的目的而在于方法:正是在试图对“诗”作出把握时, 人们遇到了艺术实践最为根本的“说不可说”的悖论。比如, 从语言维度入手考察“诗”之品质, 首先意味着一种“表达”。因为语言是思想者的家园。无论如何, 语言本身是意义的携带者。所以文学批评理所当然地认为“:作品永远有一种意义, 作家说话是为了说出某些东西, 作

[21]

品的效能就在于它说的能力之中。”不过这只是事情的一个方面, 除此之外还存在着“艺术无所说”的一面。尤其是诗歌, 拥有一种突出的对“解说”的拒绝。据传诗人勃朗宁应邀参加一个宴会, 身旁恰好坐着一位他的作品的爱好者, 便向他请教某一首诗的意思。诗人在听完她的背诵后回答道:亲爱的女士, 在我写这首诗时, 上帝和我知道它是什么意思, 现在只有上帝才知道了[22]。

在中国诗歌史上, 与此相关的一桩著名案例, 是关于李商隐《锦瑟》与《碧城》等诗的诠释。梁启超曾表示:这些诗讲的什么事我理会不着, 拆开一句一句地解释, 我连文义也解不出来。但我觉得它

[28]

美, 读起来令我精神上得到一种新鲜的愉快。作家命。“对作家而言, 也可以说:我表述故我在。”王蒙也有同感, 在《一篇“锦瑟”解人难》中他告诉我小说家高行健的这个见解, 重申了常常被忽视们:最初读李商隐的这首诗时“, 虽不能解, 却能吟的常识。

赏”, 虽然“不懂而依然能欣赏”, 并为之“蓦然心曾与“俄罗斯诗人之父”普希金并驾齐驱的丘

[23]动”。这种现象实乃优秀诗歌的普遍品质, 一位特切夫, 写过一首脍炙人口的作品《沉默》, 诗美国诗人作过形象的比喻“:虽然诗可以像钟表拆中写道:成零件, 可是当你把它们再拼装起来, 它们仍然是  沉默吧, 隐匿你的感情无法解释的。它们发出它们的‘黑色声音’, 一种神秘莫测的心灵神秘, 我们只能以敬爱之心来接近[24]

它。”所以英国诗人雪莱当年特别强调:好诗受, 到世人的冷落是必然的“, 因为诗之感人是神奇的不可理喻的, 越出意识之外, , , 爱抚, 而沉默。

诗虽写得情真意切让人感动, 但在逻辑上却呈现出寞的夜莺, , 但一种明显的悖谬:为了实施“沉默”首先得开口。由

[25], 。

, 诗人似乎因此而一骑当先绝尘而去。但也由此而产生了海德格尔所说的“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如果说艺术的本质是诗, 那么这个被马里坦认为“既超越一切艺术又渗入一切艺

此也表明:世界上最重要的, 恰恰便是虽然难以言

说却又无法沉默的东西。人类文明的建构, 不是闭嘴而是恰如其分地开口。用解释学家伽达默尔的话说“:我们应当让人类的一切对于我们都是可说

[29]的。”事实上, 这正是诗性文化的意义所在。就

术”的诗, 到底又是什么? 诚然, 没有诗歌能够是通像让作为“沉默的大多数”的芸芸众生们都能真正常意义上的“清晰”的, 并不意味着诗歌果真“无所“作为人的人”站起来, 一直是以人文关怀为宗旨的说”。正如一位评论家所认为的“:诗说什么? 它以艺术文化的基本精神。其全然的简捷说的不是任何明确和清晰的东西, 否所以, 无论我们愿意与否, 都得接受爱默生在则它就再不能令人沉思地领会。它说的显然是非《论诗人》中指出的这个观点:诗人是天生的言者,

发生的事情, 人们不能对此‘明白地言说’。”换言

[26]

之, 谈“诗”论“艺”之难在于“诗说不可说”。为20世纪哲学开了风气的维特根斯坦, 在其《逻辑哲学论》的结尾留给我们忠告:一个人对于不能谈论的事情就应当沉默。这个警示无疑是明智之言。

他们来到这个世界上的目的就是为了表达。在这位美国精神之父看来, 宇宙有三个孩子, 即知者、行者、言者。他们分别代表对真、善、美的热爱。诗人

代表美, 因为他是有所表达的人。从语用学的视野来看, 所谓“诗性画意”其实殊途同归地指向一个东

因为正如他所指出的那样:这个世界上“确实有不西:天地宇宙人世中的审美存在。以此而言, 重要能讲述的东西, 这是自己表明出来的。这就是神秘的并非是能否给予“何谓诗性”的问题一个最终解

[27]

的东西”。答, 而是让我们在一如既往地保持向诗而思的心态

以此观之, 总是在勉为其难的诗人, 似乎是这中, 拥有对美的憧憬。个世界上最愚蠢的人。但问题是:难道我们真的能参考文献:够满足于如此这般的沉默不语? 难道人们不是总在拥有了深刻而强烈的生命体验后, 难以抑制地有一种需要交流的欲望? 结论不言而喻。这个世界上最神秘的现象, 莫过于“生命存在”这个事实。庄子曰: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这个充彻于天地间的“大美”, 便是构成了“宇宙”本身的生命现象。所以, 在《论语・阳货》中, 孔子说“:天何言哉, 四时行焉, 百物生焉。”尽管我们不能否认, 就像美的存在从来“无言”, 在具体的审美活动中“, 美对某个人的

[1]270

作用本身恰恰在于让他变得缄默不语”。但想方设法地从这种沉默中突围, 却一直是文明的宿

[1] (法) 保罗・瓦莱里1文艺杂谈[M ].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

20021

[2] (法) 雅克・马里坦1艺术与诗中的创造性直觉[M ].北京:

三联书店,19911

[3] (德) 歌德1歌德就话录[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1[4] (法) 德拉克罗瓦1德拉克罗瓦论美术和美术家[M ].沈阳:

辽宁美术出版社,1981:3001

[5] (英) 赫兹列特等1十九世纪英国文论选[G]1北京:人民文

学出版社,19861

[6] (德) 威廉・狄尔泰1精神科学引论:第1卷[M ].北京:中国

城市出版社,2002:2551

[7] 爱你就像爱生命[N ].文汇报(第2版“大众阅读”栏) ,20042

052211

25

[8] 张爱玲1张爱玲文集:第4册[M ].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

1992:371

[9] (美) 威廉・戈登1作家箴言录[M ].海口:海南出版社,

2002:1151

[10] (美) 梭罗1梭罗集:下册[M ].北京:三联书店,1996:6261[11] (捷) 米兰・昆德拉1小说的艺术[M ].长春:时代文艺出版

[19] 汪流1艺术特征论[M ].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4:401[20] 徐保耕, 瑞恰慈1科学与诗[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121

[21] (法) 米盖尔・杜夫海纳1美学与哲学[M ].北京:中国社会

科学出版社,1985:1631

[22] (澳) 德西迪里厄斯・奥班恩1艺术的涵义[M ].上海:学林

社,1992:911

[12] (德) 马丁・海德格尔1荷尔德林诗的阐释[M ].北京:商务

出版社,1985:431

[23] 王蒙1欲读书结[M ].深圳:海天出版社,1992:1161[24] (美) 奈莫洛夫1诗人谈诗[北京:三联书店,1989:2891[25] 英国作家论文学[G]1,1985:971

[26] (瑞) 特[M ].北京:三联书店,

[]1逻辑哲学论[M ].北京:商务印书馆,

1

] (法) 高行健1文学的理由[M ].香港:明报出版社有限公

印书馆,2000:37-381

[13] (美) 苏珊・朗格1艺术问题[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

社,1983:1461

[14] (美) 韦勒克, 沃伦1文学原理[M ].北京:三联书店,

1984:1321

[15] (英) 雪莱等119世纪英国诗人论诗[G]1北京:版社,1984:1231

[16] 潞潞1准则与尺度[M ].:1[17] (美) 帕克1[M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1

[18] 北京大学美学教研室1中国美学史资料选编:下册[G]1北

司,2001:441

[29] (德) 汉斯・伽达默尔1美的现实性[M ].北京:三联书店,

1991:1401

责任编辑 韩云波

京:中华书局,1981:1931

Thinking Upon Poetics :On the Poetic Feature of Art

XU Dai

(S chool of I nternational Cult ures , Zhej iang Uni versit y , Hangz hou 310027, China )

Abstract :From The ancient Chinese literary theory that advocates “the essence of joy is in poetry ”, to the modern western poetic proposition that “Art , as the setting into work of truth , is poetry ”, indicates the turn from the perception of poetics to the insight into the essence of art , which remains of immense significance in the rebuilding of poetics studies in China. K ey w ords :artistic practice ; aesthetical culture ; poetic and pictorial splendor

26

第33卷 第1期Vol. 33 No. 1

西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Sout hwest University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

2007年1月

J an. ,2007

[中国现代诗学]

  主持人语:诗是一种不可言破的沉默, 所谓“口闭则诗在, 口开则诗亡”。诗不言, 但诗人又必须言, 必须将自己心上的诗化为纸上的诗, 尔后再将纸上的诗化为读者心上的诗。言不能言, 这就是一切诗人面对的艺术难题, 同时也是一切诗人获得的展示自己才能、展示自己语言理想的机会。诗无处不在。从艺术本体论而言, 艺术的本质就是诗。尤其是在中国, 诗是文学中的文学, 诗化特征的文学———; 主持人: 吕 进 

便在现当代, 当叙事文体已经走到文学的中心位

置, 但是灵魂仍然还在诗。对于诗的本质, 古今中外一直是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不过一切艺术得“向诗而思”却是艺术的基本品格。浙江大学徐岱教授的《向诗而思:是、诗意的把握是别具, , 相信读。小说家、散文家沈从文。他没有提出过系

与非诗的相互渗透, ; 统的诗学见解, 但是有许多吉光片羽的珍品。蒋登主要的, 科博士对沈从文的新诗理论做出的述评具有诗学, 。即价值, 亦请读者一览。

向诗而思:关于艺术的诗性品质的阐释

徐 岱

(浙江大学国际文化学系, 浙江杭州310027)

摘 要:从我国古代文论的“乐之本在诗”之说, 到西方现代诗学的“一切艺术的本质是诗”的命题, 对

“诗性”的把握到指向关于艺术精神的认识, 这种认识对于重建当代中国诗学, 仍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艺术实践; 审美文化; 诗情画意

中图分类号:I0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2677(2007) 0120022205

  向往一种充满诗情画意的生活乃人之常情, 对的关注。每当论述到艺术的精神, 文论家们固然常

古往今来那些超凡脱俗的诗人们的敬仰由来已久。常涉及绘画、音乐与神话, 最终却又殊途同归于诗但当法国诗人瓦莱里提出, 音乐、绘画、建筑都“制歌。从我国宋代学者郑樵所编撰的《通志》中提出

[1]328造或再现一个诗意世界”; 当神学美学家马里“乐之本在诗”之说, 到德国存在论哲学家海德格尔坦认为:不仅伟大的小说家都是诗人, 而且“绘画、在《艺术作品的本源》一文里, 将“一切艺术的本质音乐、舞蹈、建筑也同诗歌一样, 都有一个诗性空是诗”的命题重新置入当代诗学的议事日程, 在以

[2]267间”; 这个“诗”的涵义显然已不仅仅属于以分“诗意”来统摄艺术的本质这一点上, 古今中外的学行排列的韵律文体为特征的语言艺术门类, 而是如者们显得相当的默契。比如“我们的画家所缺少的

[3]130

马里坦所言的指“既超越一切艺术又渗入一切艺是诗”, 德国文豪歌德曾向爱克曼如此抱怨。

术”, 作为艺术实践的决定性要素的那个东西。海“谈艺术的人就要谈到诗。没有诗的目的, 艺术也

[4]

(Dicht ung ) 这个词, 是不存在的。德格尔在文章里特地以“诗意””法国浪漫派画家德拉克罗瓦也这

(Poesie ) 加样认为。英国批评家享特同样曾表示过“来与作为一种语言艺术文类的“诗歌”:音乐与

[5]90

以区别。绘画都因与诗歌有关而自豪。”不难看到, 诸如

对诗性的把握一直受到古往今来的诗学家们此类早已让人耳熟能详的论述, 是关于艺术本质的

收稿日期:2006211220

作者简介:徐岱(19572) , 男, 山东文登人, 浙江大学(玉泉校区) 国际文化学系, 教授, 博士生导师, 主要研究文艺

美学。

22

一种把握。前出版的《爱你就像爱生命》一书里, 作家王小波的

谈论艺术不能回避对艺术本质的思考, 而重申夫人写道:当时让她爱上这位注定要在当代中国文艺术本体论则不能不涉及“艺术与诗意”的问题。坛留下足迹的男人的“, 不是他写诗的才能, 而更多把握“诗意”的一大困难, 在无疑于其具有一种可意会不能言传的特点以及在价值谱系上表现出亦此亦彼的正负双面性。19世纪的英国学者约翰・穆勒写道“:诗”这个概念意指“诗性文化”的灵魂, 在艺术实践中“, 它既可以存在于韵文中, 又存于所谓散文中, 它甚至不需要以词汇作工具, 就能通过所谓的音乐之声的其他听觉符号表达出来, 甚至能通过在雕塑、表达出来。[5]217-219

正的诗意”。显然, , 有思想意义, 。“正是从这种意义上说, , 只

[6]

不过这些东西不具有诗歌的形式而已。”

这种东西的神秘性, 让一代文豪歌德在同爱克曼的对话中, 干脆以“精灵”来予以命名。他表示:“精灵在诗里到处都是, 特别是在无意识状态中, 这时一切知解力和理性都失去了作用, 因此它超越一

[3]236

切概念而起作用。”显而易见, 这同中国宋代诗论家严羽在《沧浪诗话》里提出的“论诗如论禅”之说, 有着异曲同工之处。按照严羽的说法, 诗之极

[7]

的是他身上的诗意”。虽说这里借王小波说事, 做得并不太好, 但道理是实在的。

在通常意义上的“诗意”乃是一种因高贵而稀少的品质, 但它同时却也有一种脱离世俗生活的涵义。, 曾让人诧异。她

在:“我喜欢听市声。, 听海啸, 我是非

[8]

。”通过这个形象的比喻, 我们能够体会到“诗意”概念的一大特征:超凡脱俗或者说脱离现实。一位叫托马斯・哈迪的英国小说家曾表示:当年的伽利略如果用诗的形式来陈述他的惊世骇俗的思想, 那么宗教裁判所或许就不会找他的麻烦了[9]。这话多少显得夸张, 但在通常所谓“诗情画意”的赞美声中, 诗意无疑已具有一种“粉饰现实”的味道。而当梭罗写道“:我们是一群蹩脚的航海家, 所以我们的思想绝大部分是时而靠近时而远离一个没有港口的海岸, 只熟悉有诗

[10]

意的海湾中的小港汊。”这个语境里的“诗意”甚至已堕落到了病态与小家子气的地步。

“诗意”由此而越发显得处于云遮雾罩之中。

致即“入神”, 它所体现出来的诗的实质“如空中之在某种意义上, 它成了柏拉图所说的那个“可知不

音, 相中之色, 水中之月, 镜中之象”, 属于“羚羊挂可见”的“理念”。用捷克诗人斯卡塞尔的话说:角, 无迹可求”之物, 是“有尽之言”中的一种“无穷之  诗人并不发明诗意”, 我们只能以“妙悟”的方式去接近它。就像森林诗在那后面某个地方由于精灵而有生气, 这种无形的“诗意”赋予有形的它存在于那里已很久很久“诗歌”以独一无二的魅力。所以坊间常有“诗性意

[2]202

义之于诗, 恰如灵魂之于人”的见解和“不是所

[2]112

有的艺术家和诗人都是真正的诗人”的说法。

例如, 在严羽的眼中, 足以称道的诗人自古以来也就只是李白与杜甫而已。这个评价虽说过于苛刻, 但我们也不能否认, 将真正意义上的“诗人”与“写诗的人”相提并论, 这的确很不合适。19世纪的伟大诗人拜伦在《但丁的预言》一诗里写道:

  许多人都是诗人但没有留下姓名

因为所谓“诗”不过是出于过分强烈的善或恶的情感

而去创造、去追求一种生活使之超出我们的命运。

这番经验之谈“诗”乃一种可感而难言的“精神意味”, 在日常生活里, 人们常常能够从一些并不以诗

[11]

诗人仅仅只是将它发现。

但在艺术实践中, 这个神秘莫测的精灵毕竟有其出没的踪迹可寻。依照瓦莱里的看法“:诗是一门语言的艺术, 话语的某些组合可以产生别的组合不能

[1]283

产生的、我们名之为诗意的情感。”这个见解从

经验论的层面道出了无形之“诗”的有形的存在方式。在很大程度上“, 诗意”与这种特殊的存在方式无疑是密切相关的。海德格尔指出:由于缺乏对语言本质的深入认识, 那种认为“诗宛若一个梦, 而不是任何现实, 是一种词语游戏, 而不是什么严肃行

[12]

为”的观点“并没有把握到诗的本质”。这样, 尽管“诗意”并非是“诗歌”的同义词, 但归根到底, 作为语言艺术的“诗歌”, 仍然是我们讨论和接近“诗意”的一处最佳场所。

或许是由于这个缘故, 诗学中不仅一直存在着

人自居的人身上, 体会到这种“诗意”的存在。不久“可以把诗看作是一种与绘画和音乐艺术完全一样

23

[13]

的艺术”的看法, 认为“文学有时确实想取得绘“山路原无雨, 空翠湿人衣”则无法入画。如果把李画的效果, 成为文字绘画; 或者想取得音乐的效果, 白的名句“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转换成一幅

[14]

变成音乐”。甚至在有些杰出文学家那里, 还存画, 则将平庸无比[18]。由于这个缘故“文艺复兴”,

在着一种“文体帝国主义”立场, 将作为“语言艺术”的诗歌文类置于其他艺术样式之上。比如雪莱在其《为诗辩护》一文里提出“:语言更能直接表现我们内心生活的活动, 所以, 雕刻家、画家、音乐家等

[15]

的声誉从来就不能与诗人的声誉相媲美。”王尔德在《作为艺术家的评论家》一文里同样也认为:音乐家或画家所使用的材料, 与词语相比都是贫乏的。词中不仅有音乐, 乐, 也不仅仅有俘虏我们的, , 它还

三巨头之一的达・芬奇, 曾因“诗人在描写有形物体方面永远不及画家, 在描写无形物体方面又难得

[19]

音乐家之项背”而批评“语言艺术”缺乏独特的存在价值。

:人们曾花费, 但却很意或使人信服的结[一文里, 瓦莱里提出:‘诗’的时候, 谈些什么呢? ”这并非是要彻底终止“诗之思”, 而是要明确, 眼下我们关于诗歌文本的讨论, 并非是要争辩这种文学样式在整个艺术家族中的地位; 而是要通过理解“诗性”来深入关于艺术本质的认识。在《艺术作品的本源》里, 海德格尔由“艺术作品中究竟发生了什么? ”的追问, 而提出了“一切艺术本质上都是诗”的命题。其用意是思考“艺术之谜”, 也就是考察在人们称之为

拥有思想、激情, 。因而他提出:

[16]

“, 最完善的媒介是文字。”

这样的见解当然不无道理。一般说来, 作为一种表达媒介的语言有三重因素:声音、形象、观念。最好的诗歌总是力图达到词的各要素的综合:既有

音乐性, 又有形象和思想。这似乎为文学成为一种“艺术作品”的事物中“真正起支配作用的东西”。“全能艺术”门类提供了可能。但深入地来看, 雪莱按照他的说法“, 艺术”这个词没有任何现实事物与与王尔德们的话多少带有他们身为伟大文学家的之对应, 它只是被用来指示那些代表特定的人工制对语言艺术的偏爱。正如运动场上的全能项目仍作物的一个集合观念。在此意义上的“诗意”, 是对然只是一个项目, 并非真正意义上的超级比赛。“艺术之所以为艺术”的核心品质的一种命名。现“当不同的艺术加在一块的时候, 一加一并不等于

[17]152

二, 还是一。”美国学者帕克的这个见解很中肯。他指出:认为诗歌能够通过视觉、听觉、心灵的三位一体而成为艺术中的无冕之王, 这其实只是一种理论上的可能, 从实践来看往往难以兑现。诗歌的复杂性是它的力量的源泉, 使它多少具有了音乐的内向性的绘画的直观性, 但这也是它的弱点所在:它很少能达到音乐、绘画和雕塑的技巧上的纯粹和完美。三者的符合常常是不自然的、人为的、很少是融合起来的[17]184。

语言毕竟首先是一种通过意识的认知活动而起作用的概念性媒介, 缺乏感觉的直接性势必影响其作为艺术的根本特性:审美感。这一度让评论家们质疑小说的艺术资格。即便我们对绘画与音乐的“审美优势”不以为然, 至少不能否认欣赏文学从来无法取代我们想要观赏绘画和听音乐的欲望。针对苏轼以唐人王维诗歌为例提出“诗画本一律, 天工与清新”的著名观点, 明代散文家张岱可谓独具慧眼地提出批评“:若以有诗句之画作画, 画不能佳; 以有画意之诗为诗, 诗必不妙。”比如, 王维《山路》诗中的“兰田白石出, 玉川红叶稀”尚可入画, 24

代诗学对“诗性”的把握, 意在让艺术的奥秘得以最

终揭晓。

问题并不在于谈论的目的而在于方法:正是在试图对“诗”作出把握时, 人们遇到了艺术实践最为根本的“说不可说”的悖论。比如, 从语言维度入手考察“诗”之品质, 首先意味着一种“表达”。因为语言是思想者的家园。无论如何, 语言本身是意义的携带者。所以文学批评理所当然地认为“:作品永远有一种意义, 作家说话是为了说出某些东西, 作

[21]

品的效能就在于它说的能力之中。”不过这只是事情的一个方面, 除此之外还存在着“艺术无所说”的一面。尤其是诗歌, 拥有一种突出的对“解说”的拒绝。据传诗人勃朗宁应邀参加一个宴会, 身旁恰好坐着一位他的作品的爱好者, 便向他请教某一首诗的意思。诗人在听完她的背诵后回答道:亲爱的女士, 在我写这首诗时, 上帝和我知道它是什么意思, 现在只有上帝才知道了[22]。

在中国诗歌史上, 与此相关的一桩著名案例, 是关于李商隐《锦瑟》与《碧城》等诗的诠释。梁启超曾表示:这些诗讲的什么事我理会不着, 拆开一句一句地解释, 我连文义也解不出来。但我觉得它

[28]

美, 读起来令我精神上得到一种新鲜的愉快。作家命。“对作家而言, 也可以说:我表述故我在。”王蒙也有同感, 在《一篇“锦瑟”解人难》中他告诉我小说家高行健的这个见解, 重申了常常被忽视们:最初读李商隐的这首诗时“, 虽不能解, 却能吟的常识。

赏”, 虽然“不懂而依然能欣赏”, 并为之“蓦然心曾与“俄罗斯诗人之父”普希金并驾齐驱的丘

[23]动”。这种现象实乃优秀诗歌的普遍品质, 一位特切夫, 写过一首脍炙人口的作品《沉默》, 诗美国诗人作过形象的比喻“:虽然诗可以像钟表拆中写道:成零件, 可是当你把它们再拼装起来, 它们仍然是  沉默吧, 隐匿你的感情无法解释的。它们发出它们的‘黑色声音’, 一种神秘莫测的心灵神秘, 我们只能以敬爱之心来接近[24]

它。”所以英国诗人雪莱当年特别强调:好诗受, 到世人的冷落是必然的“, 因为诗之感人是神奇的不可理喻的, 越出意识之外, , , 爱抚, 而沉默。

诗虽写得情真意切让人感动, 但在逻辑上却呈现出寞的夜莺, , 但一种明显的悖谬:为了实施“沉默”首先得开口。由

[25], 。

, 诗人似乎因此而一骑当先绝尘而去。但也由此而产生了海德格尔所说的“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如果说艺术的本质是诗, 那么这个被马里坦认为“既超越一切艺术又渗入一切艺

此也表明:世界上最重要的, 恰恰便是虽然难以言

说却又无法沉默的东西。人类文明的建构, 不是闭嘴而是恰如其分地开口。用解释学家伽达默尔的话说“:我们应当让人类的一切对于我们都是可说

[29]的。”事实上, 这正是诗性文化的意义所在。就

术”的诗, 到底又是什么? 诚然, 没有诗歌能够是通像让作为“沉默的大多数”的芸芸众生们都能真正常意义上的“清晰”的, 并不意味着诗歌果真“无所“作为人的人”站起来, 一直是以人文关怀为宗旨的说”。正如一位评论家所认为的“:诗说什么? 它以艺术文化的基本精神。其全然的简捷说的不是任何明确和清晰的东西, 否所以, 无论我们愿意与否, 都得接受爱默生在则它就再不能令人沉思地领会。它说的显然是非《论诗人》中指出的这个观点:诗人是天生的言者,

发生的事情, 人们不能对此‘明白地言说’。”换言

[26]

之, 谈“诗”论“艺”之难在于“诗说不可说”。为20世纪哲学开了风气的维特根斯坦, 在其《逻辑哲学论》的结尾留给我们忠告:一个人对于不能谈论的事情就应当沉默。这个警示无疑是明智之言。

他们来到这个世界上的目的就是为了表达。在这位美国精神之父看来, 宇宙有三个孩子, 即知者、行者、言者。他们分别代表对真、善、美的热爱。诗人

代表美, 因为他是有所表达的人。从语用学的视野来看, 所谓“诗性画意”其实殊途同归地指向一个东

因为正如他所指出的那样:这个世界上“确实有不西:天地宇宙人世中的审美存在。以此而言, 重要能讲述的东西, 这是自己表明出来的。这就是神秘的并非是能否给予“何谓诗性”的问题一个最终解

[27]

的东西”。答, 而是让我们在一如既往地保持向诗而思的心态

以此观之, 总是在勉为其难的诗人, 似乎是这中, 拥有对美的憧憬。个世界上最愚蠢的人。但问题是:难道我们真的能参考文献:够满足于如此这般的沉默不语? 难道人们不是总在拥有了深刻而强烈的生命体验后, 难以抑制地有一种需要交流的欲望? 结论不言而喻。这个世界上最神秘的现象, 莫过于“生命存在”这个事实。庄子曰: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这个充彻于天地间的“大美”, 便是构成了“宇宙”本身的生命现象。所以, 在《论语・阳货》中, 孔子说“:天何言哉, 四时行焉, 百物生焉。”尽管我们不能否认, 就像美的存在从来“无言”, 在具体的审美活动中“, 美对某个人的

[1]270

作用本身恰恰在于让他变得缄默不语”。但想方设法地从这种沉默中突围, 却一直是文明的宿

[1] (法) 保罗・瓦莱里1文艺杂谈[M ].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

20021

[2] (法) 雅克・马里坦1艺术与诗中的创造性直觉[M ].北京:

三联书店,19911

[3] (德) 歌德1歌德就话录[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1[4] (法) 德拉克罗瓦1德拉克罗瓦论美术和美术家[M ].沈阳:

辽宁美术出版社,1981:3001

[5] (英) 赫兹列特等1十九世纪英国文论选[G]1北京:人民文

学出版社,19861

[6] (德) 威廉・狄尔泰1精神科学引论:第1卷[M ].北京:中国

城市出版社,2002:2551

[7] 爱你就像爱生命[N ].文汇报(第2版“大众阅读”栏) ,20042

052211

25

[8] 张爱玲1张爱玲文集:第4册[M ].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

1992:371

[9] (美) 威廉・戈登1作家箴言录[M ].海口:海南出版社,

2002:1151

[10] (美) 梭罗1梭罗集:下册[M ].北京:三联书店,1996:6261[11] (捷) 米兰・昆德拉1小说的艺术[M ].长春:时代文艺出版

[19] 汪流1艺术特征论[M ].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4:401[20] 徐保耕, 瑞恰慈1科学与诗[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121

[21] (法) 米盖尔・杜夫海纳1美学与哲学[M ].北京:中国社会

科学出版社,1985:1631

[22] (澳) 德西迪里厄斯・奥班恩1艺术的涵义[M ].上海:学林

社,1992:911

[12] (德) 马丁・海德格尔1荷尔德林诗的阐释[M ].北京:商务

出版社,1985:431

[23] 王蒙1欲读书结[M ].深圳:海天出版社,1992:1161[24] (美) 奈莫洛夫1诗人谈诗[北京:三联书店,1989:2891[25] 英国作家论文学[G]1,1985:971

[26] (瑞) 特[M ].北京:三联书店,

[]1逻辑哲学论[M ].北京:商务印书馆,

1

] (法) 高行健1文学的理由[M ].香港:明报出版社有限公

印书馆,2000:37-381

[13] (美) 苏珊・朗格1艺术问题[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

社,1983:1461

[14] (美) 韦勒克, 沃伦1文学原理[M ].北京:三联书店,

1984:1321

[15] (英) 雪莱等119世纪英国诗人论诗[G]1北京:版社,1984:1231

[16] 潞潞1准则与尺度[M ].:1[17] (美) 帕克1[M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1

[18] 北京大学美学教研室1中国美学史资料选编:下册[G]1北

司,2001:441

[29] (德) 汉斯・伽达默尔1美的现实性[M ].北京:三联书店,

1991:1401

责任编辑 韩云波

京:中华书局,1981:1931

Thinking Upon Poetics :On the Poetic Feature of Art

XU Dai

(S chool of I nternational Cult ures , Zhej iang Uni versit y , Hangz hou 310027, China )

Abstract :From The ancient Chinese literary theory that advocates “the essence of joy is in poetry ”, to the modern western poetic proposition that “Art , as the setting into work of truth , is poetry ”, indicates the turn from the perception of poetics to the insight into the essence of art , which remains of immense significance in the rebuilding of poetics studies in China. K ey w ords :artistic practice ; aesthetical culture ; poetic and pictorial splendor

26


相关文章

  • 论文综述要求及范文
  • 资料一 一.什么是文献综述 是对某一方面的专题搜集大量的情报资料后经综合分析而写成的一种学术论文,它是科学文献的一种.文献综述往往反映的是当前某一领域中某分支学科或重要专题的最新进展.学术见解和建议,反映有关问题的新动态.新趋势.新水平.新 ...查看


  • 论文综述要求及范文 1
  • 资料一 一.什么是文献综述 是对某一方面的专题搜集大量的情报资料后经综合分析而写成的一种学术论文,它是科学文献的一种.文献综述往往反映的是当前某一领域中某分支学科或重要专题的最新进展.学术见解和建议,反映有关问题的新动态.新趋势.新水平.新 ...查看


  • "新历史主义"读书报告
  • 读书报告 --"新历史主义"理论 通过阅读格林布拉特和海登怀特的几篇具有代表性的论文,对新历史主义有了大致的.粗浅的了解,以下是对其的简单概括. 新历史主义是诞生于80年代的英美文化界和文学界的"新" ...查看


  • 维柯的"诗性智慧"
  • 民间文化 论坛 维柯的"诗性智慧" ---民俗学史的视野 刘晓春 [摘要]本文从民俗学史的视野,通过梳理维柯<新科学>的关键概念,探讨<新科学>的民俗学史意义及其 价值."诗性智慧&qu ...查看


  • 谈中国文化的诗性特质
  • 楼主:飘如游云 时间:2002-05-06 15:34:00 点击:272 回复:8 脱水模式 给他打赏 只看楼主 阅读设置 中国文化是一种具有诗性特质的文化.它没有西方文化中那样强烈的科学精神和严谨的求知态度,却具有十分浓厚的伦理主义和人 ...查看


  • 中国电视剧历史主义批评模式探析
  • 王黑特宗敏:中国电视剧历史主义批评模式探析 传播艺术与艺术传播 中国电视剧历史主义批评模式探析 ■ 王黑特 宗 敏 [内容摘要]体系化的历史主义作为理论模式发源于欧洲,但是作为一种批评的方法论亦是中国自 发的学术传统.在中国电视剧批评领域, ...查看


  • "审美"的历程与"审美"的重建
  • 作者:刘旭光 学术月刊 2016年03期 中图分类号B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041(2016)01-0127-12 在18世纪中叶之前,人们对于"审美"这样一种人类活动的认识,是用"趣味&qu ...查看


  • 虚构的_真实_浅析历史与文学之关系
  • 文学界·文学评论 虚构的"真实"---浅析历史与文学之关系 辛艳丽 (黑龙江大学文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80) 摘要:有关历史与文学的关系问题,在学界历来是备受关注的.可是又因为"历史"与&quo ...查看


  • [红楼梦]神话结构及其隐喻意义探析
  • 返回 1 / 3 已翻至第一页 已翻至最后一页 喜欢该文档的用户也喜欢 红楼梦研究和学习 [doc]<红楼梦>神话结构及其隐喻意义探析 <红楼梦>中的"石生人"神话系统研究 论<红楼梦>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