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语教学反思上

人教版新课标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 《山中访友》教学反思

《山中访友》是一篇构思新奇、富有想像力、充满童心和好奇心的文章作者访问的是自然界的朋友,想象丰富、新奇,充满童心童趣,构思新奇。以这样的方式叙述,使读者也走进画面中,走进作者的心境中,仿佛这些自然界的朋友,不但是作者的,也是我们每一位读者的,于是感到更加亲切,似乎我们也随着作者把自己想象为一棵树,使树与我融为一体,读者读时会被作者的童心打动,时时被流淌在字里行间的激情感染,我们与大自然是这样的贴近,甚至会融为一体,又怎么能不热爱大自然,不热爱生活呢?那“童话般的世界”是老少皆宜我在导课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揣测文章的内容,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让学生合理想象、表达,从而引入本课。学生谈的丰富极了,有的认为去访问一位隐居的老人,有的认为去访问稀有动物,有的认为去访问某个建筑等等,在此基础上教师加以引导,引导其合理想象、表达。想象力是学生思维的翅膀,古今中外的事例证实,凡是想象力丰富的学生,大都有强烈的责任感和好奇心,有学习研究的热情,也表现出顽强的意志力,而且勤奋乐观,因此教学中,在强调打好基础的同时,应注重对学生想象力的培养。

《山雨》教学反思

《山雨》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抒情散文,作者以独特的感受、神奇的想象和联想、清醒的笔调向读者展示了一幅有声有色的山林雨景图。这节课的教学我没做过多的分析和讲解,而是引导学生自读自悟,感受语言的优美,体会作者对山雨的情感,这节课朗读贯穿全课始终,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读,孩子们富有韵味的朗读,使课堂充满活力 。我还引导学生对喜欢的部分熟读成诵 ,摘录优美的句段。让学生感受文章语言文字的魅力,丰富积累。每个学生都学有所获。

《草虫的村落》教学反思

对于这篇文章的反思我觉得我最应该反思的地方是作业本上的小练笔。在备课时,我自己下水做了课堂作业,包括最后的小练笔。结合自己的经验我写了一篇小文章。

错就错在我不该将自己的文章当成一个指向标拿到同学面前念。这从理论上来说没什么不可以的。

但我的文章层次和小学生的文章层次不同,你写出的文章无论是从结构上来说还是从思想内容上来说对小学生来说都有一定的思维落差和生活差距。

读了之后,本想给学生带来一些内容上的拓开和眼界的拓展。

可当教学结果出来时,就完全否定了自己的做法。

我的文章不是像小学生的文章那样一个内容一个豆腐块,结构严格按照平时老师灌输的作文框架。学生在这会儿我读文章后写出来的文章就有点四不像的味道了。

老师如果要拿自己的文章作为范文,一定要写成小学生作文的常用模式样,不可偏颇。 《索溪峪的“野”》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描写自然风光的课文,由于本课出现了较多的成语和生词,我用了两课时完成,目的就是要更好使学生掌握知识点。

一、学生初读课文,放声读文。把生字、难词读准、读熟。

1〉如“千峰万仞、绵亘蜿蜒、窈窕淑女、返璞归真、随心所欲、年过花甲、望而生畏、撅着、堵着”

个别读、齐读、指名读。(三种不同读法就是扫清文字障碍,使学生能读准、读通课文。)

2〉认读后,请学生利用上一、二个词语说话(拓展知识的深度)

有的学生说:“亭亭玉立的荷花如一位窈窕淑女。”我随机就问其他同学:“这句话运

用了什么 修辞?”(我理解为比喻)(领导对此产生质疑认为是比拟)。有的学生说:“我在课堂上随心所欲,老师批评了我,我撅着嘴、赌着气回到座位上了。”(针对该生说的句子,问学生该句子好在哪里?学生很快说出几个动词的妙用。 ……

(把词语运用到自己的话中,学生不仅能理解了词,还积累了词,学会运用了词。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要把词语融合生活中、语言环境中能更好体现词的作用。)

二、理清脉络

我们一起跟随作者看看她是怎样用这些词来描写大自然风景的。学生读文,带着发现的眼睛观察文章的结构,学生发现除第1自然段外,其他四段的第一句都是中心句。接着让学生分段读2、3、4、5自然段,概括段意,明确总——分结构。回到第一自然段,齐读。(一句话为段落)有什么作用呢?学生能准确答出:点明主题,统领全文,本文结构是总——分,并相机进行作文指导。

三、质疑,还有3分钟要下课。

我让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提出不理解的问题。学生有的问“„„”的用法,问到“攀缘”一词的意思„„这个词我理解为“攀登”,可有的学生指出“攀谈”的意思。个别学生找到工具书明白了“攀”有两个字意,有向上登。也有“谈话之意”,结合语境也不好明确,课下查了工具书“攀缘”是“拽着东西往上登”,还有一个意思是“下级向上级奉承之意”所以,选择第一意义。(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这个质疑使知识有了一定的广度和深度,更让学生成为主动者、参与者。)

第二节课反思

1、让学生汇报文章哪些体会“索溪峪的‘野’。

2、汇报、交流更能让学生在诵读、理解、感受中积累、背诵。表现“山野”时,段中有3个层次,结构明朗,词语优美。在理解的基础上就让学生试着背诵。在讲“水野”时,让学生结合“汽车吼叫着,车身摇晃着,卵石挤碰着„„(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经验和想象补充当时情景,感受“野”。)在“动物野”时也让学生展开想象,进行语言思维训练。在“人野”时,结尾“满山的嘻嘻哈哈,满溪的亲亲热热„„”接着让学生总结“满索溪峪是是什么?”(学生很快说出来)(本文作者运用了大量的想象和联想来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使文章充满了活力。为了更好理解写作特色,让学生也和作者走到一起展开想象,个性的思想驰骋于课堂上充满了快乐的色彩。)

课结束了,没有精彩的过渡语,没有精心的准备,没有亮点的生成,但一种真实之气,一种朴实之风,踏踏实实走来。自己在问题中探索着;在问题中觉醒了;在问题中成长了;在总结中提升了。

教学反思: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因此,本课教学抓住文中 “野”以读为本,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课文内容,明白作者的表达方法,在读中悟情理解内容,以达到“情文相生”的目标。

一、创设情境,初步体验。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为此,上课伊始通过播放张家界索溪峪的录像,引导学生去看一看,听一听,理解文中的词语初步感受索溪峪的“野”再让学生说说在此过程中自己的感受。这样有选择地运用媒体,在学生品词品句、揣摩表达方法的学习过程中,或是再现形象,或是营造情境,或是突破理解上的难点丰富学生感知和体验,为学生的“情动而辞发”奠定了情感基调。学生在观看的过程中兴趣盎然,议论纷纷,课堂气氛活跃。

二、自读自悟,获得情感。

语文教学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因此,在教学山“野”这部分课文时,先是让学生自主学文,找出些“野性美”的句子,圈点批注。接着,让学生对照课文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把这些语句读出来,可以是自由轻声读,可以是默读,快速读,读完后选出认为写得好的句子反复有滋有味地读。喜欢哪就读哪,觉得怎样能读出野性美,就怎样读。学生汇报读后感受时,各抒己见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体验,联系搜集的资料,说说自己喜欢的理由,谈谈读后的感受。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并让学生在情感体验中,培养良好的语感。同时,让学生欣赏品味、揣摩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在反复诵读中体会作者的情感。

三.拓展延伸,深化情感。

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相同,所以要获取更多的语文学习资源,关键是教师要有强烈的开发意识,善于捕捉课内与课外、教材与生活的联系,选取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惟有如此,才能使语文教学进入生动活泼的境界。《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重视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为此,当学生读懂了课文内容后布置作业:假如你是导游,你是画家,你是诗人,你是歌唱家,你会怎样赞美索溪峪呢?欣赏文章后在欣赏《神奇的九寨》,让文字美与音乐美交融在一起,给学生以美的熏陶。学生凭借文本,吸收、内化语言文字,自主选择“喜欢的方式”将自己的阅读感受通过歌曲填词、绘画描述等方式创造性地表达出来,这是作者情感与学生情感的碰撞,是对全文阅读感受的再升华,学习语言、品味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自然而然,情真意切。

《詹天佑》教学反思

《詹天佑》是一篇写人的记叙文,是思想品德教育和语言文字训练的好教材。文章只选取了勘测线路、开凿隧道、设计“人”字形线路三件最困难的事来写,说明选材典型,详略得当。而开凿隧道,只选山势高、岩层厚的居庸关和长度长的八达岭两处记叙,更有代表性。 我教了这篇课文之后有这样的几点反思:

一、创设情境的这个环节:在音乐的渲染下,在教师语言的感染下,让学生观看詹天佑的画像,使学生对这个人物产生兴趣,做到激境入情。在整堂课中,教师在语言上努力打动学生,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使得课堂气氛较活跃,学生学习的兴致始终保持不灭。

二、体现了多种形式的读。例如对于“詹天佑经常勉励工作人员说„„不应该出自工程人员之口。”这句话,教师为学生创设了三种情境进行情景体验。对于“遇到困难,他总是想„„失掉信心。”这句,让学生体会你想强调那个词?引导学生体会理解的角度不一样,朗读的侧重点也不一样。

三、在交流过程中充分体现了课标中强调的以学定教,通过交流,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和认识,从而达成共识、共享、共进。

四、对于教学难点的处理采用了比较直观的方。这篇课文理解的难点就是“开凿隧道”和“设计人字型线路”这两部分内容。这两个技术性比较强的问题,我采取了直观教学的手段,让学生画示意图和观

看课件解说,从而也能感受到人物的杰出与伟大。

通过这篇课文的教学,我总体的感觉还不错。。在课堂上,我与学生之间形成了积极的互动效应。我力求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与参与者。

不足:

从课堂效果来看学生的情感体验还不是很深刻,学生的回答也还是停留在比较浅的层面上,谈得也比较泛泛。我想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尽管采用了多种形式的读,但是读的时间和遍数还不是太充分。阅读教学还是应该

以读为本,让学生在充分读书的前提下,去感悟,去体验,学生自然容易“见文生情”。

2、在处理“开凿隧道”和“设计人字型线路”的两部分内容时,我尽管采用了比较直观的方法,学生也理解了设计的巧妙,但是对于詹天佑的设计并没有产生真正意义上的赞叹之情。我想如果结合“连外国的工程师也不敢轻易尝试”这个内容以及当时的施工条件来看詹天佑的设计,学生体会詹天佑的“杰出”水到渠成。同时这也是教给了学生一种读书的方法,即联系上下文。

《怀念母亲》教学反思

《怀念母亲》写的是季羡林老先生对两位母亲——一位是亲生母亲,一位是祖国母亲的怀念之情。中心句是“我对这两位母亲怀有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可是对六年级的小学生来说,很难深入体会作者这份真挚的情感。怎样缩短学生与文本与作者的情感距离呢?我经过再三思考,多方查阅资料。决定从三个角度寻找突破口:

一、从题目入手,抓住情感主线。

课一开始,我先让学生齐读课题,然后抓住“怀念”一词问学生:“怀念什么意思?与思念、想念有什么不同?”让学生初步明确作者对母亲的想念与思念是深切的沉痛的。再问学生:“这里的母亲指的是谁?”同学们异口同声的回答:“一个是亲身母亲,一个是祖国母亲。”“那么作者是在什么情况下怀念自己的两位母亲呢?”一下子引入文章写作背景,让学生抓住了作者的情感主线,为全文奠定了情感的基调。

二、抓关键词句,理解课文

为了更好地理解课文,我让学生紧密联系本组课文训练重点──抓关键词句,表情达意。借助问题:“课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我对两个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引导学生小组合作,学生们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分别找到了“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抱终天之恨、频来入梦”等词,“我的祖国母亲,我是第一次离开她。不知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等句子,并通过交流感受,逐渐感受到季羡林对母亲的愧疚和对祖国的眷恋。

三、补充资料,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在课堂上,随着学生的学习,我适时插入季老先生《赋得永久的悔》的几个片段,让学生明白作者对母亲的悔恨原因,并让学生反复地读,从读中体会到了作者因为无法尽孝而心存自责,愧疚之情。在理解作者对祖国母亲的怀念时,我结合课文内容,介绍了季羡林留学德国的一些经历,让学生充分感受作者的复杂心情;通过对比读、选择喜欢的部分读、自读等方式,感受作者对祖国母亲崇高的敬意和不变的爱意。

上完这节课,同学们都被作者对母亲的怀念之情深深地感动了,有的同学甚至热泪盈眶,这也让我感受到:在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解读”,更应该引导学生“创读”,以读促讲,以读悟情,以读激情。

《彩色的翅膀》教学反思

《彩色的翅膀》是一篇阅读课文,课文比较好理解,如何在教法上有些新的突破? 我认真钻研了课文,发现有几处亮点可以让学生用在自己习作的时候。于是我便把本文的学习定位在:从本文看对自己习作的借鉴作用。

上课了,在学生大致了解课文内容后,我便提出了问题:“这篇课文中的什么地方我们可以在写作文的时候借鉴?可以从文章的结构来说,可以从文章的用词谴句来说,也可以从开头结尾、题目来说...... ”同学们深思后,纷纷发言.

一同学说,课文结尾“第二天我醒来时,天已经放亮了。我忽然发现窗玻璃上停着一只蝴蝶,正对着朝阳,扇动着它那对彩色的翅膀。”可以用在写自己出去游玩时的第二段,表达自己愉快的心情。又一同学补充,其实结尾是对题目的照应,因为全文没有一个地方写彩色的翅膀,直到结尾才提到。学生找的很准,这的确是文章的一个亮点:结尾点题。

我顺势让学生思考这样做的好处,学生归纳出:总结全文,也可以紧扣题目、和题目形成照应,同时也让文章得到升华。那么我们文章的结尾呢?

刚好批改了一生的周记,通篇都很好,就是结尾过于平淡,我把它也读出来让学生思考,“你认为这个结尾怎么样?”(因为我们这次的作文是把自己当成大自然的一员,写出自己的感受。该生全篇文章都写章诒一家对它的关爱。) 结尾这样写道:就这样我在章怡家开心地生活着。学生思考如何让文章得到升华呢?最后把结尾改成:感谢章诒一家对我的照顾,更愿所有的人的都像章诒一家一样关心我们植物,关爱大自然。

蔡舒雅的作文刚好在周一的年级竞赛中得第二名,结尾很出彩,我把它展示给学生:题目——特殊的鲜花,结尾——红色的霞光映照在妈妈的脸上, 她有花儿一般的灿烂笑容, 这束特殊的鲜花, 我永远也不会忘记。其实这应该是学生很常用的结尾方法。

通过这样的比较学生应该能在作文结尾方面有些起色。

又一生站起,读到“战士们都笑着,用两个指头捏起一小片来,细细地端详着,轻轻地闻着,慢慢地咬着,不住发出啧啧的赞叹声。好像有一股甘泉,流进了每个战士的心田。”说这一段描写的很仔细,可以用在我们分享劳动果实的时候。这是一段对动作的细节描写,让我们看到了战士们品尝这来之不易的西瓜的兴奋与激动。我鼓励学生背下这一段。

一生说“前面几段有些吊我们胃口,因为前面一直说有个盒子,可盒子里有什么没告诉我们们,等知道装的是昆虫了,可为什么带昆虫又没有写,直到十一、十二段才清楚。”学生已经能感觉到作者设置悬念的写法,这可以引起我们阅读的兴趣。

学生说的这三个方面,恰恰是本文在习作方面最值得借鉴的地方,学生都说到了。 语文学习的目的是什么?我觉得不仅仅是要把一篇课文理解了,还要让学生从课文中学到自己作文的点滴方法技巧。不同的课文,在备课时找准它的闪光点——最值得学生学习的方法,在上课及时渗透。

需要改进的地方:由于用一节课就完成了教学,课前让学生预习,估计部分学生应付了事,在做练习时,一些课文里面的词语搭配,不知道如何做。看来,把课文读熟是后面的学习的基础。

《中华少年》教学反思

热爱祖国是人世间最纯洁最博大的情感,《中华少年》这首诗作者以新时代中华少年的视角激情赞美了祖国,抒发了作为中华少年的由衷自豪之情,同时也表达了中华少年建设中华的坚强决心。

本诗最大的艺术特色就是意象的选择极具匠心,中华少年的英姿、祖国山川的壮丽、东方文化的美丽、民族历史的苦难以及中华少年的铿锵宣告,都被作者巧妙地物化为一个个真实可感的形象,通过这些意象凝聚诗人独特感受,使情感具体化。

编排本诗的意图是让学生通过朗诵诗歌来表达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因此,学习本诗,重在朗读。

我先让学生自由朗诵,这是分角色朗诵的基础,每个学生自由读,大声读,把诗读正确,读流畅,初步了解文中一些词句含义,弄懂每一小节的意思,整体把握作品的情感基调,这样有利于准确表达作品的思想感情。

然后我让他们四人一小组练习按照本诗甲、乙、丙、丁分角色练读,然后每一小组读一个小节接读整首诗,同时让他们小组竞赛,读完以后我进行评价,当然是以鼓励为主,并且让学生互相评价。

第一遍读得不够好,我范读了最难读的一个小节,学生心领神会,进步相当大,然后我让每个小组再重新练习,又接读了一遍。为了怕学生厌烦,每一小节我让他们顶多读两次,我再让他们读的时候,不再读自己已经读过的小节,而是延后一个小节。在反复的诵读中,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他们充满了激情,越读越带劲,当下课铃响了以后仍然还想读。

全诗共8个小节。第1节以壮丽广袤的神州大地做背景引出中华少年的飒爽英姿,是全诗的总起。第2、3、4节分别从三个不同的视角展开:第2节是写祖国锦绣的山川哺育了中华少年;第3小节写祖国悠久的文化滋润着中华少年;第4节是写祖国特有的民族传统风俗滋养了中华少年。这三个小节结构上都是先分后总。第5节是回顾中华母亲的艰难历程,晓喻中华少年应该继承先辈的志愿。第6、7节是写中华少年的誓言,表达了中华少年的坚强决心和豪迈情怀。第8节是全诗的总结。

我让学生说说每一小节的意思时,学生的回答很不令我满意,学生对某些诗句含义的理解还不够深刻,看来这节课在指导朗读方面我做得很成功,但是启发引导学生理解内容方面我做得还不够。

《穷人》教学反思

《穷人》是俄国作家列夫. 托尔斯泰的作品。课文讲的是渔夫和桑娜在邻居西蒙死后,主动收养她的两个孩子的故事,真实地反映了沙皇专治制度统治下的社会现实,表现了桑娜和渔夫勤劳、善良,宁可自己受苦, 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课文用朴实准确的语言,表达了真情实感,读来使人深受感动。

在本课教学中,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课文,采用抓重点词语进行品析、指导朗读来解决重难点;启发学生在弄清主要人物性格特点、思想品质及故事情节的基础上,进行合理想象。通过学生的自读自悟,质疑问难,使学生进一步领悟到主人公美好心灵,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体现。

一、突出主体,注重层次。

课堂教学的过程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已学习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要力求让学生“自主学习,自得学习”。在阅读中要注重层次性,即引导学生一层深一层地理解课文。在教学1-2节时,让学生自读课文,找出描写“穷”的语句及关键的词语,谈谈自己的感受,然后指导朗读。采取从“感知”到“揣摩”,再到“吟诵”,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阅读过程,引导学生沿着这条思维途径,一步一步地阅读理解。

二、语言训练要落到实处 。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不能丢开课文语言搞腾云驾雾式的内容分析,也不能脱离内容搞支离破碎的语言训练,而是有机地把两者统一起来。如在学习课文第一段中,研究“温暖”、“舒适”这两个词语,首先让学生联系生活理解“温暖、舒适”,然后再看图,从图上看出桑娜家的“温暖、舒适”,最后回到课文,从文中进一步体会“温暖”指什么?“舒适”指什么?此时,学生的回答中已不仅仅是孤零零的描写小屋的语言文字了,还有描写小屋外的呼啸怒吼的寒风,汹涌澎湃的大海的语言文字,还有对在这两种不同的环境中的人的处境和感受的联想,从而使学生深刻地认识到桑娜的勤劳能干。这样,词义的内涵拓展了,学生的联想空间扩大了,看问题的视野也开阔了。

三、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中说:“阅读是学生的个性行为,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尊重学生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在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创设一个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教学气氛。本文着重让学生体会“忐忑不安”这一段的心理描写,采用各种形式,让学生充分地读。通过自己的情感体验,交流感受,读出感受。学生用心读文,把握朗读时的感情语气,有的说桑娜怕丈夫回来,要读得非常紧张,有的说桑娜怕丈夫回来责怪,要读得害怕、担心„„学生从读中体会到桑娜的善良,达到情感陶治。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构建富有个性化的阅读教学,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自由飞扬。

《别饿坏了那匹马》教学反思

《别饿坏了那匹马》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的一篇略读课文,文章主要写了酷爱读书的“我”

在失去看书机会时,摆书摊的残疾青年谎称家中有马,买下马草,让“我”继续看书的事。赞扬了作为书摊主人的残疾青年不计一己得失、想方设法让“我”读书的良苦用心,表达了“我”得知真相后的深深感激之情.

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个老师、一群学生,没有表演,没有多媒体,犹如一副简笔画,线条简单而又意境深远,简约的语文课堂,剔除了喧闹与华丽,变得干净而又美丽。这,就是我向往的语文课堂。《别饿坏了那匹马》平淡而又真实、温馨而又感人,最适合用这样简约的课堂教学来展示、来演绎。

一、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自己酝酿。

陈年老酒为什么越老越香醇?时间!有了足够长的时间酝酿的酒的品质才达到“醇”的境界。

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也像老酒一样,需要有足够的时间来酝酿出属于他们自己的思想。在学生初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试着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时,我就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来思考,给学生一个静思默想的空间。为师则在一旁耐心的等待,在等待中积极地巡视,及时给予个别学生的帮助。学生概括课文《别饿坏了那匹马》的主要内容,从“我”的角度来说,语言啰嗦,不够简练,表述也不太清楚的时候,为师则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换个角度来说,试着从残疾青年的角度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学生的概括立刻变得清楚明白,语言精练言简意赅,收到了立竿见影之效。这也是教师在准备时苦酿之结果。

由此可见,给学生足够长的时间去独立地思考,课堂就离开了浮躁与肤浅,宁静的阅读心态自然造就静心、睿智的阅读品质。

二、让学生在语言的精妙处驻足。

一篇课文真正精妙的语言表达值得我们细细咀嚼与品味。如果作为教师缺乏审读教材的独特慧眼,就难以发现有核心教学价值的精妙之处,教学就流于面面俱到,走马观花,似乎什么都教了,又似乎什么都没有给学生留下。精心选择教学内容,集中有限的时间与精力,让学生在语言精妙之处驻足鉴赏,细心揣摩,反复吟诵,直至领悟其中滋味,这才是语文教师的为师之道。课文《别饿坏了那匹马》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描写的句子,语言细腻精美,不可不读,不可不品。于是,我引领学生去认真品读残疾青年说过的每一句话,去感受残疾青年不计一己得失、想方设法让“我”读书的良苦用心。学生通过自己的潜心揣摩、反复吟诵,从文中的一句字、一个词、一个句子品读出残疾青年乐于助人的美好心灵。人间有真情,细节见真心。语言有温度,字词知冷暖,这不是老师教的,而是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的,感受到文章的精妙之处。学生在语言的精妙之处得以驻足。

三、不足之处:

学生在品读句子时,教师在指导学生感悟课文内容时,还要指导学生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另外,好多次学习或阅读这一类极具感染力的文章时,总发现有那么一部分学生缺少一点什么,本来我以为这一些文章会触及孩子心灵最柔软的那块的,可是他们漠然的神色让我感到一丝丝的凉意。

我们怎样才能走进他们漠然的心呢?

《唯一的听众》教学反思

当我第一次读完《唯一的听众》这篇课文后,就被老教授那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方法所折服,她那无声的语言胜似千言万语,老教授隐瞒真实身份,装作聋子,这种精神不是一般人所能办到的。那如何让学生们能透过那质朴的语言真切地感受到文中那份朴实、真挚的情感呢?为了把这种感动带给学生,感染学生,我开始精心的备课。在这过程中,我发现课文有两条主线,一条是“我”的心理、行动的变化,一条是老妇人的语言变化。两者截然分开不可取,但又不能混为一谈。对于篇幅这么长的文章,该不该把老人的语言、神态与我的心理变化放到一节课上来解决呢?这样的话,课堂的密度是不是太大了?学生能接受吗?但不放

到一堂课上就感觉不是一个整体。或者是把表达方法的落实与训练放到第三课时来完成可以吗?这样做好不好?经过思考后,很快我就理出一条思路:1、课前充分预习。2、课中体会人物情感,领悟写法。3、随文练笔,深化情感。教学中主要采用“引读法”以学生自读为主,循着课文的两条主线:老教授的行动和我的心里、行动变化,在读书中感悟老教授与众不同的教育方式对我的鼓励,我对老教授深深的感激、敬佩之情。

按照这样的思路,我精心授课,感觉整节课教学思路清晰,能紧扣本单元及本课课后练习中的重点内容展开教学,重视了领悟写法的指导。重视语言文字的训练。在教学中适时渗透了多种语言训练内容,如引号的用法,转述句转换为引述句,想象说话等,使课堂教学更加扎实有效。整节课,学生学得兴趣盎然,情感充沛,尤其在突破难点时,我以老妇人三次“平静的注视着我”为切入点进行了小练笔的练习,收到了不错的教学效果。我先让学生找出描写老人神态的句子,然后出示教师出示描写老人神态的三组句子,让学生有感情的朗读。然后让学生思考:平静的神态背后,老妇人在想些什么呢?再让他们联系上下文,发挥想象,选择一到两处,描写一段老妇人当时的心理活动的话。

出示:

(1)当我沮丧地离开小树林时,她平静地望着我。仿佛在说„„

(2)当我每天去小树林拉琴时,她平静地望着我。仿佛在说„„

(3)当我渐渐奏出真正的音乐时,她慈祥的眼神平静地望着我,仿佛在说„„

这一环节的教学,在学生对文本有了全面、深入的理解之后,我加入了这样的练习,学生并没感觉到困难,反而很乐于去写。这样就充分调动乐学生们的生活积累,和自己的心灵对话,同时能更深入、充分地理解课文。不同的心灵火花便释放出来,学生也为自己的小见解感到愉悦。写过之后,不少同学感慨:“这位音乐学院的老教授真是教学有方啊。”

课堂永远充满了遗憾,尤其听了科组老师们的精辟点评后,回想这节课,发现值得商榷、改正的地方也很多:

1、一节课的导入是非常关键的,它关系到学生是否能很好的进入学习状态开始新的学习。这节课我选用了最平实的复习内容的导入方式,感觉不能抓住学生的兴奋点,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兴趣,一开始的课堂气氛显得沉闷了些。其实根据课题的特点,我可以先播放《月光奏鸣曲》让学生欣赏,等他们进入情境后,顺势导入:同学们,从你们认真、投入的聆听中,我感受到大家被这首优美的小提琴曲陶醉了,你们,就是这首曲子的──听众(板书)。可是,曲子好听琴难拉。有一位小提琴的爱好者,刚开始,他拉出的小夜曲,被人当作是锯桌腿的声音,他感到十分沮丧和灰心,但是后来,他成功了,这都是得益于他的那位──唯一的听众。由于学生对小提琴了解不多,很多同学根本不懂欣赏,因此用音乐导入学习,让学生对小提琴曲的优美有初步的感受,并由此想到,学习任何一种乐器都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为下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2、板书设计欠严谨,没有体现出双线教学的特点。我的板书是这样设计的:

11、 唯一的听众

耳朵聋

用心良苦 用心听 真诚温和

平静地望

教学时,我采用的是双线教学,而这样的板书只看出了老教授与众不同的教学方式,而看不到我的心理、行为上的变化。因此,这样的板书是不够严谨的。根据陈老师的建议,我觉得板书可以做如下的修改:

唯一的听众

关爱 鼓励

老人 我

语言 神态

“耳聋” 白痴

最有声望的教授 小提琴手 自信

修改后的板书更能体现文章的写作思路,主要人物的品质得到更好的体现。

3、另外,我觉得教师的基本功对于上好一节语文课是至关重要的,尤其是细节的处理,导语的设计、过渡语的衔接、阶段的小结等等。因此我还应该努力提高自身的教学技能,多读书,多学习,博采众长。

《用心灵去倾听》教学反思

《用心灵去倾听》是西班牙一个真实的故事,我在引导学生阅读感悟时,紧紧抓住心灵和倾听两个词,体会苏珊是怎样用心的,又是怎样有耐心地倾听?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做一个用心的倾听者。引导学生注意苏珊对死亡的乐观主义态度,她对待鸟儿和自己的死亡都很从容,“到另一个世界唱歌去了。”多么美好的意境,这种态度是值得我们每个人称道的。在这堂课中,我紧扣“倾听”一词,采用小组合作的方法,把苏珊和我之间发生的事用小标题形式写出来,并品味哪些语句令人感动。让学生找到重点句子,进行朗读感悟,感悟到她的乐观、耐心善良、温柔、细心;品味苏珊对“我”那母亲关爱。进而理解“我”心中的苏珊像母亲,苏珊心中的我似儿子。苏珊是用爱心在倾听,用心在歌唱一首爱的歌曲,回归到课题,点题。学生能够紧跟老师思路进入文本,和文中主人公一起欢笑、伤心。

听是技巧,是修养,更是一门艺术;苏珊在面对一个陌生男孩的倾诉时保持的是一份亲切,一份平和,一份耐心,正是这份亲切、平和、耐心,使小男孩拥有了最善良、最纯真、最澄澈的心灵。倾对于我们教师来说,学会倾听更是一种责任,一种追求。可就在这份责任、这种追求之中,我反思自己的工作:当学生触犯纪律时,有的师长会痛心疾首无休止的教导;当学生没有完成作业时,有的会恨铁不成钢的批评教育;当学生之间发生矛盾时,有的更是不分青红皂白的各打五十大板;当学生羞涩地走近他欲言又止时,有的是自作聪明,循循善诱„„

当学生犯了错误的时候,我们为什么不能静下心来听听他的解释呢?没有哪个孩子是存心想犯错误的;当学生气喘吁吁的跑进你的办公室,想对你说点什么的时候,我们为什么不能停下手中的活儿,注视着他的眼睛,静静地听他说完呢?当学生在路上兴冲冲地和你打着招呼想和你分享他的快乐的时候,我为什么不能停住自己匆忙的脚步呢„„让我们学会用心灵去倾听!这样,你会听到学生心灵的诉说,你会享受到教育的最大快乐与幸福!

《只有一个地球》教学反思

《只有一个地球》是一篇说明文,全文以“总起——分述——总结”的结构,说明了人们只有精心保护地球,地球才能更好地造福我们的的子孙后代。本单元的重点是正确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这篇文章结构严谨,中心明确,以学生现有的知识和能力,要领会中心并不难。因此,我设想让学生以自渎自悟、交流学习心得的方法来读懂课文,还学生课堂的主权,他们能自己学懂的就让他们自己去感悟。

一、大胆设想,了解说明文的基本特点 。本篇文章的标题就是文章的中心思想,所以可以从课题入手,展开学习。揭题后我让学生谈谈对课题的理解,学生很快就明确了“全世界人民都是地球村的居民“这一道理。然后我追问:你同意这个观点吗?如果是你,你打算怎么来说明这个观点?学生沉默片刻后,大胆设想:可以举些有关这方面的例子,让大家从他的事例中明白“只有一个地球”;可以运用一些名言警句,从中感悟“只有一个地球”,使说理更充分。 同学们的设想多有道理!虽然学生接触说明文不多,或许还不了解举例子是说明文常用的一种方法,但实践证明,这样设计可行,而且可以让学生懂得:要说明自己的观点,很好的一个办法就是用充分的事实有力地来证明。

二、感情朗读,感受精心保护地球是每个地球人责任。说明文一般不如记叙文生动,所

以往往过分注重课文的分)析。本篇课文例举了三项保护地球的事例,可以让学生深深地感悟到“地球的资源是有限的,地球的活动范围很小,地球被破坏没有其它星球可去”。因此,是一篇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的好文章。那么怎样让学生感悟地球急需人类保护呢?我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来体会,激发学生对爱护地球之情。从而懂得:我们要精心地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

三、交流心得,培养学生领悟能力 每个人的领悟能力是不一样的。如果在学习中,学生能经常交流自己的心得。那么交换一种思想,就有了两种思想,学生一定能收获很多,更好地把握文章。所以,在感受保护地球的迫切性后,懂得文章的中心后,我让学生自渎自悟,交流自己的学习收获。这是我在课堂上的一种尝试。有时,学生的自学能力、领悟能力是非常棒的,甚至老师没有考虑到的地方,他们也能用心去感悟。阅读是个性化的,每个人对课文的理解是不同的。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说理解,说说自己的看法,我们回惊奇地发现,很多地方学生能自己读懂,不需要老师繁琐的分析。课堂上,学生表现不错,能注意到文章的结构,能注意到所选例子的之间的联系,能注意到在写法上作者是精心安排这几个事例的。从而,领悟写好文章除了选材外,还要精心安排。

相信学生,还他们课堂的主权,让他们自己去读一读、悟一悟,说不定能收获一份惊喜。 《大瀑布的葬礼》教学反思

《大瀑布的葬礼》一课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第14课课文。讲述的是巴西总统亲自为一条曾经是世界上流量最大、而如今即将消失的塞特凯达斯大瀑布主持葬礼的故事,涉及到保护生态平衡,爱护我们生存的地球这一世界性的问题,表达了作者对人类环境问题的深深忧虑。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能找出迫使塞特凯达斯大瀑布这一世界雄奇景观逐渐消失的各种原因。教学难点是体会巴西总统亲自主持瀑布葬礼的深远意义。

一、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法学习

学生在阅读课文的基础上塞特凯达斯大瀑布是什么样的瀑布,学生汇报(世界最大、雄伟壮观、令人陶醉、令人骄傲、即将消失、令人心痛失望、生命垂危、发人深省)描写塞特凯达斯大瀑布昔日的雄风,场面雄奇壮观。充满了自豪的场面描写,不仅给人一种美的享受,而且带给人极大的愉悦感。有的小组采用朗读的方法学习,我在指导学生朗读时采用观看雄伟宏大的瀑布画面将学生带入意境,带着自己的感受朗读。再采用学生自读添空,教师引读的方法练习朗读的同时指导背诵积累词汇,进行语言积累。学生汇报即将消失、令人心痛失望、生命垂危的瀑布。采用同样的方法让学生入情入境配乐达到与作者情感的共鸣(惋惜、失望、悲壮)。

二、层层深入解决教学重点

学生分析迫使塞特凯达斯大瀑布这一世界雄奇景观逐渐消失的各种原因是教学的重点。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今昔瀑布的对比学生自然会提出这样的问题:“是什么原因断送了塞特凯达斯大瀑布的生命”请学生默读第六自然段,默读的方法更便于学生思考。学生得出有三个原因:

1、20世纪80年代,巴西为了发电,在瀑布上游建起了一座世界上最大的水电站──伊泰普水电站是塞特凯达斯大瀑布的水源大减。

2、周围许多工厂用水毫无节制。

3、沿河两岸的森林被乱砍滥伐,水土流失,使大瀑布的水量逐渐减少。

学生先默读有关的语段,学生很容易找到书中的原因。导致大瀑布逐渐消失的根本原因是人们缺乏环境保护的责任心,不注意保护生态平衡,不爱护我们生存的地球。

三、采用课外延伸的方法突破教学难点

1、人类对地球的破坏还远不止一个塞特凯达斯大瀑布你还知道哪些?学生列举了许多环境被破坏的事例。学生观看破坏环境的直观的录象。

2、写话:看了这些心里有很多话想说是吗?写下来。

《这片土地是神圣的》教学反思

近段时间我们六年级在学习第四组课文,这组课文以“爱惜资源,保护地球”为主题,安排了四篇相关文章。其中,《这片土地是神圣的》是本组课文中学生最喜欢的一篇文章。

这篇文章是印第安酋长西雅图写给即将购买他们土地的白人领袖的一封回信,被誉为有史以来在环境保护方面最动人心弦的演说,它生动形象地描述了人类与大地上河水、空气、动植物等的血肉关系,用跳跃式的笔触描述了充满灵性的万物,并对即将统治这片土地的白人提出了“如果转让土地,希望白人能善待河水、善待空气、善待动物”的要求。一方面,课文大量地运用了拟人、比喻等表达手法,把土地上的一切事物都当成自己的兄弟朋友,字里行间处处充满着对这片土地的珍惜和热爱,表达出对它们无比眷恋的感情;另一方面,体现课文主旨的语句“如果我们放弃这片土地,转让给你们,你们一定要记住:这片土地是神圣的”反复出现,产生一咏三叹的表达效果,不仅使主题深化,而且强化了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

教授这篇文章的时候,我首先让学生弄明白“神圣”的意思是什么,然后交流“土地上的什么是神圣的”,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文,自读课文,解决生字词。

第二步,针对“面对这片神圣的土地,我们应该怎样做”这个问题,引发了新一轮的讨论,让学生再次研读文本,通过品读、吟读、想象等途径,引导学生透过优美的语言,去领略这片土地的可贵。

第三步,我抓住“如果我们放弃这片土地,转让给你们,你们一定要记住:这片土地是神圣的”这个体现文章主旨的中心句,让学生们通过充分的朗读来体会作者表达的强烈情感。

以上目标在教学中贯彻得较好,遗憾的是,课的最后,在对热爱土地的情感进行了扩展时,我处理得比较仓促,有点喊口号似的结束了学习。课下认真思考了一下,如果能把艾青的诗歌《我爱这土地》(为什么我的眼睛常含着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以及歌唱家关牧村的歌曲《多情的土地》(我深深地爱着你,这片多情的土地„„)来结束本课,我想效果可能会比口号好得多,学生也会更深刻地发自内心地去热爱土地、珍惜资源。《青山不老》教学反思

《青山不老》是一篇略读课文,文章脉络清晰,重点突出,即通过了解老人创造的奇迹,理解青山不老的含义,感受老人与青山共存的精神。课上完了,反思自己的教学,有以下感受。

一、课题引入,找准切入口

课前,我先板书出示“老”字,请同学们来说说“老”的意思,然后自己有叫了在《说文解字》种这个字的意思,再引出“默读课文,你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老人确实年岁大了,老了?”根据学生的回答,结合板书,让学生感受了形老,为下文的神不老奠定了基础,这个引入比较巧妙。

二、利用文本,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由于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故在学习时,整个课堂以大问题“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来统领,整节课就围绕这三个问题展开,且层层深入。先找找课文中描写青山的语段,想想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在15年如一日的植树中,老人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理解这一句时,我先与学生算了一笔帐,一亩约667平方米,普通教室一般50平方米,你能想象老人种了多大面积的树林吗?这3700亩林网,足足有48100间我们的教室。从直观上让理解了老人的不老的奇迹。然后再通过多层次的朗读,层层深入。

当然,这节课也有一些不足,这是一篇略读课文 ,自己却在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理解句子上费了些时间,没有必要。

《少年闰土》教学反思

今天学校公开课讲了《少年闰土》这一课,感觉不是很成功。本来备课的时候,我就考虑到高年级课堂比较沉闷的特点,因此在设计的时候,我就注意多设计了一些比较有趣味性的问题比如:让学生描写学生或老师的外貌,让学生上台表演闰土和“我”分别的场景,但结果不是很理想,学生参与度不高,表演的也不好,本来是分别,感情要求悲伤一些,但学生嘻嘻哈哈,完全没有分手时候的意境,感情朗读也不够,这一方面反映了学生对课文的不了解,更反映出我在设计本课时的一些不足,特别是对课文朗读这方面的设计,更是存在的比较混乱的过程,没有一个清晰的思路。通过这节课,让我充分认识到自己在讲课这方面的巨大不足,需要多多向有经验的教师请教。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反思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我努力从学生的兴趣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好的自主学习的情境。

教学时先以“鲁迅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引入,因为学生们读了课文,而且对课文内容有了整体初步感知,对于鲁迅这个人物有了初步的了解。学生们很愿意把自己的自学收获通过这一问题展示出来,学生们的积极性高,学习兴趣一下子被调动起来。

为了突破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体会鲁迅先生的高尚品质。在学生谈体会抓含义深刻的句子进行深入体会时,学生们各抒己见,谈出了自己的自学所得以及对含义深刻的句子的理解,这时,我适时引导学生体会鲁迅先生的为人,简介时代背景,进一步体会其高尚的品质,学生们积极思维,水到渠成,突破了难点。

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

文中的“谈碰壁”“救助车夫”两部分充分表现了伯父鲁迅爱憎分明以及幽默、乐观的人生态度,学习这两部分,再抓含义深刻的句子理解的同时,为了让学生与人物的情感融为一体,我多次让学生通过默读,小声读,分角色读等形式,充分体会人物情感,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以及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不足之处:

一、如何做到向40分钟要质量,40分钟学生们应学到什么?

讲了这节课,再结合平时上课的情况,自己感觉这堂课中学生所学到的东西肤浅,不深入,再结合课程标准所提出的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的要求相差深远。而且,我上课教学节奏很慢,总完不成预先设计的教学内容。

二、如何做到使学生在整堂课中都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乐于学,想办法学?

一堂课上,只有半数学生能够注意听讲,积极发言,而其他的则只做旁观者,坐在那里默不作声,是积极思考而不愿表现自己,还是根本不动脑坐在那里只顾自己呢?有时老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顾忌不过来,于是课堂效果总是不理想。一直以来,总在想办法如何使学生在积极思考、活跃气氛中学习,而且一直努力去做。

《一面》教学反思

《一面》是一篇阅读课文,这篇课文讲述了1932年秋天,“我”在上海内山书店见到鲁迅先生一面的事,表现了鲁迅热爱劳动人民和关怀进步青年的高尚品格,抒发了对鲁迅先生真挚而又深厚的爱戴之情。

上课之前我认真拜读了教师用书。教师用书中这样帮我们解读课文“课文对鲁迅的外貌描写,由远及近,从粗到细,由整体到局部,紧紧扣住一个字──“瘦”。全文共六次写“瘦”:一次整体写,两次写手,三次写脸。从情节发展上,每到一个转折处,便出现一次对鲁迅先生“瘦”的描写。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激活想象,感悟鲁迅置健康于不顾,把整个生命献给革命事业的崇高品质和顽强意志。”说实话,我觉得说从人物的外貌中去领悟人

物的气质还是有些牵强。鲁迅先生长得很瘦,难道就一定是工作太劳累太劳累了?他的胡子和头发就能看出他坚毅刚强的性格?

于是在教学前,我决定按自己的解读去教学。上课前,我依然让孩子们讨论:这篇课文学些什么?孩子们认为课文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从这个故事中可以看出鲁迅先生是个什么样的人是学习课文的重点。教学中,我决定尊重孩子们。就从这两个方面去展开教学,并不从外貌描写的句子去展开教学。

课文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由于孩子们基础不太好,而且很多孩子不善于归纳,不善言辞,于是我在课堂中给了充分的时间孩子们去读课文,为解决这一个问题去读课文,然后,让尽可能多的孩子用自己的语言去归纳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鲁迅先生是个什么样的人是课文的教学重点,孩子们交流的时候并不踊跃,我想主要原因是孩子们对当时的社会背景了解得太少,对鲁迅先生也了解得太少。虽然在前两课学习了相关的内容,但是并没有对孩子们产生深远的影响和深刻的认识。学习理解起来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学生实在是无法领悟文字里所蕴涵的那种凝重的感情。

《老人与海鸥》教学反思

悠悠碧水畔,一位老人与海鸥结下了不解之缘,他们相依相随,这是一幅多么和谐的图画。在老人与世长辞之后,海鸥们在老人的遗像前翻飞、盘旋、肃立、鸣叫,这是何等悲壮的场面,更是何等震人心魄的人鸥深情!前不久,有幸在河南省小学语文青年教师教学能手评比活动现场作课,和学生们一同感受了老人和海鸥之间的这份真挚的情感,深深的为其情所打动。

纵观本课教学过程,体现了哪些预设理念,达到了怎样的教学效果和教学目的,留下了多少经验教训,课下我细细品味反思。我认为,主要还是紧紧抓住了“情”这一点,充分挖掘了文本的情感。

一、蓄情,奠定情感氛围

这组课文的主题是“人和动物和谐相处”,《老人与海鸥》讲述的是一个普通的老人与海鸥之间建立起来的深厚感情,于是我想到了一首令人感动的歌曲《一个真实的故事》,那首歌不也正是诉说着人和动物的深情吗?课前我将歌曲深情的导入,一下子就奠定了进入文本的情感基调。

二、入情,体会和谐之美

这篇课文为学生展现了丰富的情感世界,可以说是以“言”表“情”的。课文前半部分通过老人喂海鸥、呼唤海鸥的名字、与海鸥亲昵地说话等事例表现了老人对海鸥无私的爱。教学时,只有让学生进入课文所描绘的情境,去体会作者的情感历程,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才能使他们真正受到熏陶感染,形成内在的精神力量。教学这部分,我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老人与海鸥的和谐画面,然后让学生来描述画面,并畅谈自己的感受。情感不是作品的附属,而是深深地渗透在作品的每一个词语、每一个标点和每一个句子之中的。于是我抓住了老人喂海鸥的重点段落,通过教师范读,学生有声有色地齐读,帮助学生展开想象,使他们真切的感受到老人与海鸥的那份和谐快乐,感受到老人对海鸥的无私的爱。

三、激情,产生情感共鸣

备课时,我查阅了有关海鸥老人吴庆恒的报道和资料,被老人那份痴迷的爱,深深地打动了。于是我把搜集的资料整理成一篇短文,让学生拓展阅读,并用音乐烘托,激起学生内心的感情波澜,引发学生的情感,使之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进而发展了学生的情感空间。

四、悟情,感受震撼场面

情感教学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引领学生正确感悟文本情感,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课文的后部分,老人去世后,海鸥在老人遗像前翻飞、盘旋、肃立、鸣叫等感人画面,我充

分引导学生感悟、体验和交流,让学生抓住重点词句去感悟、体验、产生同感,让学生尽可能的进入海鸥的情感世界,去领略、品味海鸥对老人的那份情感,和文本最大限度地互相融合。

五、抒情,赞美海鸥老人

教学过程中,当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较准确地领会文章中的情感,被人物精神所感染,会产生急于抒发的动机,教师要把握好学生抒发情感的需要,为学生创设表达的途径。所以分析完课文后,当学生们深深地进入文本的情感世界时,我设计了一个读诗的环节,展示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幅幅场景,加深对课文思想内涵的感悟。课件出示配乐小诗《海鸥老人》,升华主题,力求贯穿“教材无非是个例子”的超文本阅读。

这堂课也有不足的地方,小组合作学习这一环节显得有些仓促,未能体现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其次,教学时间把握不准,前松后紧,导致拓展延伸没有到位。

虽然有这样或者那样的遗憾,但是我会不断学习、思考、进步。

《跑进家来的松鼠》教学反思

一、美图引入,谈话激情,让学生很兴奋。

一上课,我就通过课件给学生们上演了一场视觉盛宴,各种各样的或可爱或有趣的小动物轮番出演,让学生纷纷进入缤纷的动物世界,课堂上不时响起孩子们的“啧啧”声。这时,画面停在了“松鼠”画面上,我顺时问学生:“同学们,上学期我们学过一篇有关松鼠的文章,你还有印象吗?”孩子们稍作思考,马上小手如林,纷纷交流对此课的印象,有的说:“这是一篇科普性说明文,写得很有趣。”有的说:“干脆就松鼠可爱与机警,温顺与聪明,我很喜欢。”„„在交流中我发现孩子的记忆已全被唤醒,每个人都沉浸在对松鼠的讨论中,言语之中已然流露出了对松鼠的喜爱。我抓住机会说:“同学们,假如这样可爱的小松鼠一不小心跑进了你的家中,请你想象一下,你会怎么做呢?你会和松鼠发生什么有趣的事吗?”哇!孩子们兴奋了。有的表示一定会善待这只可爱的小松鼠。有的表示要给松鼠安个家,有的说要给松鼠买吃的。有的说他肯定不会把松鼠捉住,一定和松鼠友好相处,等等,那份激动与喜悦已然不用说,单是那一段段真情的告白就感动了大家。教室里一派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氛围。我顺势夸张地说:“同学们,就有这么一位幸运的孩子,有一天,一只小松鼠突然跑进了他的家,后来发生了许多离奇的事,快,孩子们,我们去看看,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孩子们迅速的打开书,迫不及待的读了起来,甚至等不及等我说读书要求。我索性也随他们读了起来。看着他们津津有味地读书,心中好生得意,吊吊胃口,设设悬念,读书的效果果真不一般啊!

二、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作者情感。

在阅读教学中,抓住重点词句理解文本是重要一种方法,这一课也不例外,教学时我抓住了重点词句来理解作者及家人对小松鼠的喜爱之情。比如“他整天满屋乱跑,在橱柜和架子上跳来跳去,动作灵敏的惊人,从来没有碰掉过一件东西。”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小松鼠的欣赏,对松鼠的捣乱,作者没有埋怨,没有讨厌,有的只是称赞和赏识。喜爱之情跃然纸上。再如“有时,松鼠跳到我的肩上,用小嘴蹭我的脸,还轻轻的咬我的耳朵。”我请学生体会松鼠和作者关系的亲密无间,紧紧地抓住“蹭、咬耳朵”来感受。学生甚至想到了松鼠在和作者说悄悄话。我顺势引导他们会说什么悄悄话。五彩纷呈的答案呈现了。 《最后一头战象》教学反思

这篇文字优美而又悲壮感人的动物小说——《最后一头战象》是著名的动物小说家沈石溪的力作,文章感人至深,让人久久难忘。

由于这篇课文篇幅较长,在进行本课的学习时,我主要训练用较快速度阅读课文的能力,学习通过对嘎羧行动、神态的描写来突出它的高尚情怀的表达方法。在课堂中,我首先限定读书时间,让学生在十五分钟内读完一遍课文。通过检查发现,学生的读书能力参差不齐,读

得快的十一二分钟就结束了,而读得慢的在规定时间里才读了一大半。这一遍读书并非单纯为了读而读,读完后,我们马上进行交流:课文到底讲了什么故事?通过这种快读思考的方式来梳理课文内容,训练学生的阅读速度,教给他们正确的读书方法。为了实现长文短教,在教学中,我主要抓住嘎羧的神态、动作描写,引导想象嘎羧的内心世界,体会嘎羧重情重义、善良、忠诚的高尚品质。我主要抓住这段文字进行研读。江滩的卵石上,久久凝望着清波荡漾的江面。然后,它踩着哗哗流淌的江水,走到一块龟型礁石上亲了又亲,许久,又昂起头来,向着天边那火红的朝阳,发出震耳欲聋的吼叫。”我先让学生自由读这些句子,然后小组交流,说说从这些句子中体会到了什么?“凝望着清波荡漾的江面”时,嘎羧仿佛看到了什么?学生通过交流,猜想嘎羧是在重温二十六年前那场激烈的战斗,怀念在这里牺牲的那些战友们,回想自己在战场上所向披靡的英勇豪迈。于是我马上顺势引导:“嘎羧不仅仅是一头大象,更是一位让人敬仰的英雄。”然后再让学生去读,学生悟得深刻,读得自然也就精彩。而这节课中最让我兴奋的是收获到了学生的勤学善思。在课后习题中有一项,让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大家一起讨论。以往每每走到这一项时,都会流于形式,成为走过场,少有人提,也鲜有人答。而今天,学生不但提了,而且提得很有价值,值得思考。比如:“嘎羧要离开寨子了,为什么人们送给它的食物它不吃,却只喝了一点水?”“为什么人们知道嘎羧要离开了,要给它围上白色的纱巾,四腿绑上黑色的布块?”“为什么嘎羧死去的时候,它的一只眼睛睁得老大,还凝望着天空?”等等。这些问题一经抛出,便引发了学生的积极讨论。大家开动脑筋,大胆举手,各显神通。学生活了,课堂自然也就活了。

不足之处是本节课没有来得及读写结合,学生被激起的情感没有得到有效地利用,实在可惜。 《金色的脚印》教学反思

略读教学对我而言如同一位陌生人,在着手备课前一无所知,后来上网查找相关资料后明了一些,但还是很模糊。课上完后有了些许收获。

一、 偏离略读教学轨道

略读课文重在略读方法的指导,在阅读实践中逐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而我此课的教学却恰恰忽视了这一点,把更多的时间花在了文章分析和人文教育上。课前设计的那张表格也成了过场,没有好好利用。其实问题还是在于没有给足学生读书的时间,所以学生对这张表也没有很好的完成。现在我回过来想想,要是在课堂上再给学生多点时间用15分钟来初读课文完成这张表格,那么在接下来的反馈中也就可以用10分钟左右就可以把整个故事学完。然后再给他们点时间去回读全文,最后用2分钟时间总结一下学法,也就是本单元的训练难点——揣摩作者是如何把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的这种感情写真实、写具体的。最后用5分钟时间去用作者的写作方法去阅读我课前给他们准备的《老牛》,再用5分钟给他们交流,这样就可以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又巩固了本单元的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然而我从开课伊始就在看时间,总是把教学任务、把自己的教案放在第一位,没有更多地去考虑学生是否真的读透读懂了。在品读课文时也一样,只关心自己下一步的教学环节,还是没能走出教案的框架。学生的主体地位这些理论知识只成了脑袋中的摆设,没能发挥出来。

二、 略读教学方法与技巧指导不到位

本课要交给学生的略读方法是用比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我在课上也就只给学生点出这一点。没有再深入指导,其实是我把这句话当成了摆设,自己也从没去思考过,何为用较快的速度。所以当被问及这问题时我哑口无言。是呀!其实很多时候,不是还是在于我们教师自身缺少思考,自己都处于模糊状态,又怎么能让学生明白呢,可悲呀!想来,这一堂课也给了我充分的准备时间,可我在备课的过程中,总是担心这个担心那个,结果又把略读当成精读来教。要是在备课时我能在略读方法上多思考一点,也许就能让学生知道用较快速度阅读也就是用默读来读。更可笑的是当我发现学生读书时声音较轻时还鼓励他们大声读出来!想来都觉得失败。

总之在这堂课上我感觉自己总是游离在精读与略读的十字路口,既没达到精读的方法培养,也没达到略读教学的培养运用的目标。

三、环节设计画蛇添足

在略读教学中一般不提倡小练笔,而我在这堂课中让学生站在小狐狸、老狐狸和正太郎的角度去写话,这一环节可以说是人文过足,工具欠缺。在略读课堂上显得有些画蛇添足之感。其次也浪费了太多时间,要是在最后能把这部分时间用在课外阅读《老牛》上,我想会更理想。

在这次的活动中让我有种挫败感,但我没有后悔,因为在这次同课异构,精读与略读新课程中让我认识到了自身教学存在的问题,也触摸到了略读教学的一些门道。在其他几位上课老师的课堂上学到了不少新的教学方法和理念。在吴老师和阙老师的点评中总结了以下几点:

首先,略读教学重在教学方法的指导和运用,略读教学是桥梁,在平时教学中一定要架好这桥梁。还学生一片略读方法的训练场。让他们更好更快地在略读中成长起来。

其次,略读教学要舍得放,把更多时间还给学生,但在这段时间里要让学生明确阅读学习的方法和任务。切记放任自由。教师用相对少数时间给学生方法上的指导。略读教学其实略的是教师的教,学生还是要学得精。

第三,教师在方法的引导和运用时,要适时适量,在学生需要的时候给予,并非多多易善。

第四,把握好沈大安所言的略读教学的三大任务:把握大意、学习略读、拓展延伸。 关于略读教学虽然现在还很迷惘,但我相信在我们不断尝试与探索中肯定会有一片明朗的天地。

《伯牙绝弦》教学反思

《伯牙绝弦》是一篇文言文,选自《列子·汤问》,叙述了发生在春秋时代的一段千古流传的故事。俞伯牙善于鼓琴,钟子期善于悟琴,伯牙以子期为知音。后来子期不幸身亡,伯牙悲痛欲绝,将琴摔碎,立志再不鼓琴。由于这个传说,人们把非常了解自己特长的人叫做“知音”,用“高山流水”比喻乐曲高妙或知心朋友。这是学生第二次学习文言文,对文言文虽然有了一点浅显的认识,但对于文言文的特点和理解方法还存在一定的难度,因此,我提出了两个学习方向:一是学会借助注释和字典等工具书进行自主学习,理解文意,同时指导学生感悟文言文朗读的节奏和韵味;二是引导学生理解“知音”,理解伯牙的摔琴之举及其此举背后隐喻的涵义——子期一死,伯牙为何摔琴?

一、创设情景、人文共鸣。

经过反复斟酌,我紧紧抓住“知音”这个情感线索,在多个环节进行了精心的设计,使得在教学中显得整堂课环环相扣,紧扣中心而又层次分明。

1、用传说引入课文,让学生带着“是什么将地位如此悬殊,际遇如此不同的两人紧紧联系在一起,成为知音,演绎出一场感动千古的传奇?”这样一个疑问开始聆听教师的范读。

2、教学中,我紧紧的把理解与朗读相结合,通过对朗读的指导达到情感的升华:文章的前半部分,用迁移法,通过对“善哉”的理解和指导学生要读出称赞的语气,通过联想知音相聚的画面指导学生读出知音欢聚的那份融洽与欢乐;文章的后半部分,引导学生带着对伯牙寂寞、孤独,绝望和心灰意冷的心情的理解有感情朗读。整堂课学生都随着文章的情感起伏而变化,从最初的欣喜到结尾的潸然泪下,可以说达到了“其词若出吾之口,其情若生吾之心”的境界。

3、结合自己能熟练运用信息技术的特点设计制作了了恰到好处的课件,这些课件在理解主要内容上恰到好处地点拨学生、启发学生。在创设情景上又起到了烘托气氛的作用,

在想像时播放的优美画面,沙沙细雨声、潺潺流水声、啾啾鸟鸣声,无不给人以美的陶冶和享受,仿佛使学生置身于大自然中。教学中多次播放《高山流水》音乐,那典雅流畅的琴音款款地浸润学生的心灵,学生在音乐声中朗读课文,不但更好地增强课文的表现力,而且让文言文那优美的韵味深深地植根在学生心中。可以说课件的运用使学生的情感得以升华为教学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4、在板书设计上我运用绘画突出主题,为了营造“知音之死”的悲剧色彩我又特意在理解这一环节时一步一步擦去,整个黑板由刚才的高山流水的彩色画面到只剩下孤零零的“伯牙”二字。随着我的擦拭课堂上每个同学的心都揪了起来,很快由刚刚的喜悦转成了悲伤。情感深深地融入到文本中,随着作者的情绪时起时伏,或歌或泣、或思或诉,真正实现人文 “共鸣”。

二、关注过程,注重实效。

教学中,注意追求本色语文,扎实、有效地体现语文课所承载的内涵。不走过场,不耍花架子,为此,在课前我鼓励学生们查找字典等工具书,理解不懂的语句,充分的预习使学生在自学文章的句子时能沉下心来,进入文本阅读,体现语文学习的效果。要想理解文言文,首先要把文章读通顺。所以我引导学生在解决字音之后通过自由读文划出停顿节奏,并通过课件把朗读节奏的划分展示出来。在理解课文开始,我就引导学生就课题的“绝弦”展开讨论,理解其含义,告诉学生翻译文言文要学会变通,用熟悉的表达方式把意思表述清楚。渗透对文本阅读和理解的能力方法的指导,不仅仅说清楚,也要能准确地翻译过来。然后以“伯牙为何绝弦?为谁而绝弦?”设置悬念,在理解完课文后再向学生提问:“在这里,伯牙‘绝’的仅仅是‘弦’吗?这‘终身不复鼓’的仅仅是琴吗?”让学生真正明白课题“绝弦”的深刻含义。让学生找出“善”字一共出现了几次,每次的意思有什么不同。在现代文中,这个字的意思又是什么。这一品让学生领悟到了学习文言文要注意变通的运用。在最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通说全文,达到融会贯通。

三、拓展探究,引导升华。

教学中,不忘结合课文进行了必要的拓展延伸:“我们知道俞伯牙是当时楚国有名的音乐家,那作为一个有名的音乐家,他的琴声一定不只表现了高山流水,除了泰山峨峨,江河洋洋,俞伯牙的琴声还会表现那些动人的场景呢?”在学生充分想象的基础上,再对“皎皎明月,依依杨柳,萋萋芳草,袅袅炊烟„„”这样的场景进行感悟朗读,有效地调动学生去读书、去思考,步步深入又准确地演绎着文本中丰富的信息,在不露痕迹的教学中,让学生明白了所谓的知音,就是那个世上最懂你知你的人。我和学生既各自感受着,又互相感染着,美好的情愫在课堂悄然流淌,不知不觉进入了知音的精神世界。结尾时吟诵俞伯牙在钟子期墓前留下的诗文,激发学生课后进一步拓展阅读的积极性。

一堂课下来,我觉得在对古文的朗读指导中,还欠缺教学方法,学生能把古文给读正确了,读顺了,但古文的韵味还没读到位,应该在教学中慢慢渗透。

《月光曲》教学反思

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是充满着挑战和机遇的信息时代,是立足现代、走向未来,立足中国、走向世界的教育创新时代。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教育的价值追求必须反映新时代的价值观念。在追求教育价值的过程中,教师的观念更新是关键。

《月光曲》这篇课文,记叙了音乐家贝多芬谱写《月光曲》这首著名钢琴曲的传说。那天,贝多芬来到一个小镇演出,夜晚“在清幽的小路散步”,来到小茅屋被盲姑娘懂音乐、爱音乐的谈话所感动,即兴为盲姑娘演奏,表现了贝多芬同情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执教《月光曲》一课,如果拘泥于“同情劳动人民”这一主题,千方百计地引导学生围绕老师的意图转,学生就很可能众口一辞说“同情”,落人教师的窠臼,归根结底还是回到了传统教育的轨道上。而追求教育价值的创新教育则要求教师必须敢于打破教参的束缚,树立适应现代社

会和未来社会的时空观,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因此,教学《月光曲》在确立情感目标的基础上,要着眼于学生发展,建立开放式的目标意识:

1、公德意识。贝多芬乐意为穷人盲姑娘演奏,这是艺术家良好素质的体现,要引导学生领会其高尚的首先情操。

2、创新意识。艺术的创新源于生活,艺术的真谛在于为全人类服务,要培养我们“地球村”小村民的艺术追求和创新精神。

3、挫折意识。盲姑娘又目失明,却酷爱音乐,要引导学生体会盲姑娘对生活的信心和对人生的执著追求。

以《月光曲》的目标定位转变为例,可见,不能满足于已有的教育模式。追求教育价值的创新教育,无论何时都应成为学生和教师的共同追求。对学生来说,要善于从多角度去思考问题,悟出真知灼见;克服依赖心理,养成主动的探索精神。对教师来说,教学创新要适应服务现实的需要,适应中国现代化、迎接知识经济挑战的需要,它不能停留在操作层面上,停留在方法、手段上。教师必须扩大素质教育视野,着眼于现代型、未来型、国际型人才的培养,以全新的观念、全方位的视野,构建阅读教学开方式的发展性目标体系。 《蒙娜丽莎之约》教学反思

意大利文艺复兴巨匠著名画家达. 芬奇的代表作蒙娜丽莎, 是世界著名艺术殿堂卢浮宫的镇宫三宝之一, 足见此画的艺术价值和重要地位 . 几百年来, 这幅画一直让人们百看不厌, 画中人蒙娜丽莎那神秘的微笑倾倒了无数高官贵胄, 文人雅士......

上课伊始, 我先引导学生自读课文,抓住两个问题进行重点讨论:

1. 这幅画有什么样的魅力(价值)?

2. 请生选择一个最感兴趣的方面, 细细读一读谈谈自己的体会.

学生从整体入手, 感受了画的整体美 , 再由面部表情 和画面布局体会它的神韵美. 这些环节通过学生的自读自悟和交流均能圆满落实, 可是如果能通过补充资料更加深入的感知这幅画的不朽价值该多好呀 !

在我和学生课前的广泛收集下, 真的找到了相关资料. 我恰当的引入到课堂中. 如在欣赏肖像画的面部表情感受微笑的神秘时, 我抓住这个有利时机, 出示了法国巴黎卢浮宫公布的蒙娜丽莎的微笑包含了83%的高兴,9%的厌恶,6%的恐惧和2%的愤怒. 更加具体的展示出达. 芬奇天才的想象力, 精湛的绘画技艺, 更加体会到了这令人捉摸不定的"神秘的微笑"的永恒美. 当学完文后, 生成创新时, 学生颇有感触:原来艺术有这么神气的魅力! 我学会了如何欣赏名画, 还知道了怎样学好这类文章......

《我的舞台》教学反思

本文是我国著名的编剧导演、作家吴祖光先生与著名评剧演员新凤霞的女儿—吴霜女士发表在《收获》杂志上的一篇回忆录。文章以“我”的口吻,娓娓叙述了“我”在“艺术与生活”舞台上成长的故事,读后令人倍感亲切,深受启发,那就是:艺术之路并不平坦,必须付出心血和汗水,以此练就勇气与毅力。

教学时,我稍微介绍了有关新凤霞及评剧的资料,助于学生对课文的了解。然后着重通过学生的自主感悟,紧扣“舞台对我有着神奇的吸引力”一句来学习。每当学生找到一处相应的地方,我就引导他们抓住关键词句,联系上下文来理解。如“每次演出,我一定要到台上去看,即使挤在厚厚的幕布里,憋闷得满头大汗,也兴味盎然” 一句,在我的点拨下,学生能扣住“憋闷”、“兴味盎然”等词来自读自悟自说,体会到作者对评剧的钟爱之情,再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加深印象,增进理解。学生自读自悟之后,再在拓展练习中,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心中的愿望,为了实现愿望又将怎样去奋斗。学生说出了“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等有哲理的话,取得了较好的课堂效果。

六年级上册语文

杞县大同小学

王琳琳

2013-9-3

人教版新课标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 《山中访友》教学反思

《山中访友》是一篇构思新奇、富有想像力、充满童心和好奇心的文章作者访问的是自然界的朋友,想象丰富、新奇,充满童心童趣,构思新奇。以这样的方式叙述,使读者也走进画面中,走进作者的心境中,仿佛这些自然界的朋友,不但是作者的,也是我们每一位读者的,于是感到更加亲切,似乎我们也随着作者把自己想象为一棵树,使树与我融为一体,读者读时会被作者的童心打动,时时被流淌在字里行间的激情感染,我们与大自然是这样的贴近,甚至会融为一体,又怎么能不热爱大自然,不热爱生活呢?那“童话般的世界”是老少皆宜我在导课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揣测文章的内容,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让学生合理想象、表达,从而引入本课。学生谈的丰富极了,有的认为去访问一位隐居的老人,有的认为去访问稀有动物,有的认为去访问某个建筑等等,在此基础上教师加以引导,引导其合理想象、表达。想象力是学生思维的翅膀,古今中外的事例证实,凡是想象力丰富的学生,大都有强烈的责任感和好奇心,有学习研究的热情,也表现出顽强的意志力,而且勤奋乐观,因此教学中,在强调打好基础的同时,应注重对学生想象力的培养。

《山雨》教学反思

《山雨》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抒情散文,作者以独特的感受、神奇的想象和联想、清醒的笔调向读者展示了一幅有声有色的山林雨景图。这节课的教学我没做过多的分析和讲解,而是引导学生自读自悟,感受语言的优美,体会作者对山雨的情感,这节课朗读贯穿全课始终,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读,孩子们富有韵味的朗读,使课堂充满活力 。我还引导学生对喜欢的部分熟读成诵 ,摘录优美的句段。让学生感受文章语言文字的魅力,丰富积累。每个学生都学有所获。

《草虫的村落》教学反思

对于这篇文章的反思我觉得我最应该反思的地方是作业本上的小练笔。在备课时,我自己下水做了课堂作业,包括最后的小练笔。结合自己的经验我写了一篇小文章。

错就错在我不该将自己的文章当成一个指向标拿到同学面前念。这从理论上来说没什么不可以的。

但我的文章层次和小学生的文章层次不同,你写出的文章无论是从结构上来说还是从思想内容上来说对小学生来说都有一定的思维落差和生活差距。

读了之后,本想给学生带来一些内容上的拓开和眼界的拓展。

可当教学结果出来时,就完全否定了自己的做法。

我的文章不是像小学生的文章那样一个内容一个豆腐块,结构严格按照平时老师灌输的作文框架。学生在这会儿我读文章后写出来的文章就有点四不像的味道了。

老师如果要拿自己的文章作为范文,一定要写成小学生作文的常用模式样,不可偏颇。 《索溪峪的“野”》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描写自然风光的课文,由于本课出现了较多的成语和生词,我用了两课时完成,目的就是要更好使学生掌握知识点。

一、学生初读课文,放声读文。把生字、难词读准、读熟。

1〉如“千峰万仞、绵亘蜿蜒、窈窕淑女、返璞归真、随心所欲、年过花甲、望而生畏、撅着、堵着”

个别读、齐读、指名读。(三种不同读法就是扫清文字障碍,使学生能读准、读通课文。)

2〉认读后,请学生利用上一、二个词语说话(拓展知识的深度)

有的学生说:“亭亭玉立的荷花如一位窈窕淑女。”我随机就问其他同学:“这句话运

用了什么 修辞?”(我理解为比喻)(领导对此产生质疑认为是比拟)。有的学生说:“我在课堂上随心所欲,老师批评了我,我撅着嘴、赌着气回到座位上了。”(针对该生说的句子,问学生该句子好在哪里?学生很快说出几个动词的妙用。 ……

(把词语运用到自己的话中,学生不仅能理解了词,还积累了词,学会运用了词。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要把词语融合生活中、语言环境中能更好体现词的作用。)

二、理清脉络

我们一起跟随作者看看她是怎样用这些词来描写大自然风景的。学生读文,带着发现的眼睛观察文章的结构,学生发现除第1自然段外,其他四段的第一句都是中心句。接着让学生分段读2、3、4、5自然段,概括段意,明确总——分结构。回到第一自然段,齐读。(一句话为段落)有什么作用呢?学生能准确答出:点明主题,统领全文,本文结构是总——分,并相机进行作文指导。

三、质疑,还有3分钟要下课。

我让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提出不理解的问题。学生有的问“„„”的用法,问到“攀缘”一词的意思„„这个词我理解为“攀登”,可有的学生指出“攀谈”的意思。个别学生找到工具书明白了“攀”有两个字意,有向上登。也有“谈话之意”,结合语境也不好明确,课下查了工具书“攀缘”是“拽着东西往上登”,还有一个意思是“下级向上级奉承之意”所以,选择第一意义。(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这个质疑使知识有了一定的广度和深度,更让学生成为主动者、参与者。)

第二节课反思

1、让学生汇报文章哪些体会“索溪峪的‘野’。

2、汇报、交流更能让学生在诵读、理解、感受中积累、背诵。表现“山野”时,段中有3个层次,结构明朗,词语优美。在理解的基础上就让学生试着背诵。在讲“水野”时,让学生结合“汽车吼叫着,车身摇晃着,卵石挤碰着„„(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经验和想象补充当时情景,感受“野”。)在“动物野”时也让学生展开想象,进行语言思维训练。在“人野”时,结尾“满山的嘻嘻哈哈,满溪的亲亲热热„„”接着让学生总结“满索溪峪是是什么?”(学生很快说出来)(本文作者运用了大量的想象和联想来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使文章充满了活力。为了更好理解写作特色,让学生也和作者走到一起展开想象,个性的思想驰骋于课堂上充满了快乐的色彩。)

课结束了,没有精彩的过渡语,没有精心的准备,没有亮点的生成,但一种真实之气,一种朴实之风,踏踏实实走来。自己在问题中探索着;在问题中觉醒了;在问题中成长了;在总结中提升了。

教学反思: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因此,本课教学抓住文中 “野”以读为本,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课文内容,明白作者的表达方法,在读中悟情理解内容,以达到“情文相生”的目标。

一、创设情境,初步体验。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为此,上课伊始通过播放张家界索溪峪的录像,引导学生去看一看,听一听,理解文中的词语初步感受索溪峪的“野”再让学生说说在此过程中自己的感受。这样有选择地运用媒体,在学生品词品句、揣摩表达方法的学习过程中,或是再现形象,或是营造情境,或是突破理解上的难点丰富学生感知和体验,为学生的“情动而辞发”奠定了情感基调。学生在观看的过程中兴趣盎然,议论纷纷,课堂气氛活跃。

二、自读自悟,获得情感。

语文教学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因此,在教学山“野”这部分课文时,先是让学生自主学文,找出些“野性美”的句子,圈点批注。接着,让学生对照课文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把这些语句读出来,可以是自由轻声读,可以是默读,快速读,读完后选出认为写得好的句子反复有滋有味地读。喜欢哪就读哪,觉得怎样能读出野性美,就怎样读。学生汇报读后感受时,各抒己见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体验,联系搜集的资料,说说自己喜欢的理由,谈谈读后的感受。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并让学生在情感体验中,培养良好的语感。同时,让学生欣赏品味、揣摩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在反复诵读中体会作者的情感。

三.拓展延伸,深化情感。

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相同,所以要获取更多的语文学习资源,关键是教师要有强烈的开发意识,善于捕捉课内与课外、教材与生活的联系,选取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惟有如此,才能使语文教学进入生动活泼的境界。《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重视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为此,当学生读懂了课文内容后布置作业:假如你是导游,你是画家,你是诗人,你是歌唱家,你会怎样赞美索溪峪呢?欣赏文章后在欣赏《神奇的九寨》,让文字美与音乐美交融在一起,给学生以美的熏陶。学生凭借文本,吸收、内化语言文字,自主选择“喜欢的方式”将自己的阅读感受通过歌曲填词、绘画描述等方式创造性地表达出来,这是作者情感与学生情感的碰撞,是对全文阅读感受的再升华,学习语言、品味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自然而然,情真意切。

《詹天佑》教学反思

《詹天佑》是一篇写人的记叙文,是思想品德教育和语言文字训练的好教材。文章只选取了勘测线路、开凿隧道、设计“人”字形线路三件最困难的事来写,说明选材典型,详略得当。而开凿隧道,只选山势高、岩层厚的居庸关和长度长的八达岭两处记叙,更有代表性。 我教了这篇课文之后有这样的几点反思:

一、创设情境的这个环节:在音乐的渲染下,在教师语言的感染下,让学生观看詹天佑的画像,使学生对这个人物产生兴趣,做到激境入情。在整堂课中,教师在语言上努力打动学生,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使得课堂气氛较活跃,学生学习的兴致始终保持不灭。

二、体现了多种形式的读。例如对于“詹天佑经常勉励工作人员说„„不应该出自工程人员之口。”这句话,教师为学生创设了三种情境进行情景体验。对于“遇到困难,他总是想„„失掉信心。”这句,让学生体会你想强调那个词?引导学生体会理解的角度不一样,朗读的侧重点也不一样。

三、在交流过程中充分体现了课标中强调的以学定教,通过交流,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和认识,从而达成共识、共享、共进。

四、对于教学难点的处理采用了比较直观的方。这篇课文理解的难点就是“开凿隧道”和“设计人字型线路”这两部分内容。这两个技术性比较强的问题,我采取了直观教学的手段,让学生画示意图和观

看课件解说,从而也能感受到人物的杰出与伟大。

通过这篇课文的教学,我总体的感觉还不错。。在课堂上,我与学生之间形成了积极的互动效应。我力求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与参与者。

不足:

从课堂效果来看学生的情感体验还不是很深刻,学生的回答也还是停留在比较浅的层面上,谈得也比较泛泛。我想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尽管采用了多种形式的读,但是读的时间和遍数还不是太充分。阅读教学还是应该

以读为本,让学生在充分读书的前提下,去感悟,去体验,学生自然容易“见文生情”。

2、在处理“开凿隧道”和“设计人字型线路”的两部分内容时,我尽管采用了比较直观的方法,学生也理解了设计的巧妙,但是对于詹天佑的设计并没有产生真正意义上的赞叹之情。我想如果结合“连外国的工程师也不敢轻易尝试”这个内容以及当时的施工条件来看詹天佑的设计,学生体会詹天佑的“杰出”水到渠成。同时这也是教给了学生一种读书的方法,即联系上下文。

《怀念母亲》教学反思

《怀念母亲》写的是季羡林老先生对两位母亲——一位是亲生母亲,一位是祖国母亲的怀念之情。中心句是“我对这两位母亲怀有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可是对六年级的小学生来说,很难深入体会作者这份真挚的情感。怎样缩短学生与文本与作者的情感距离呢?我经过再三思考,多方查阅资料。决定从三个角度寻找突破口:

一、从题目入手,抓住情感主线。

课一开始,我先让学生齐读课题,然后抓住“怀念”一词问学生:“怀念什么意思?与思念、想念有什么不同?”让学生初步明确作者对母亲的想念与思念是深切的沉痛的。再问学生:“这里的母亲指的是谁?”同学们异口同声的回答:“一个是亲身母亲,一个是祖国母亲。”“那么作者是在什么情况下怀念自己的两位母亲呢?”一下子引入文章写作背景,让学生抓住了作者的情感主线,为全文奠定了情感的基调。

二、抓关键词句,理解课文

为了更好地理解课文,我让学生紧密联系本组课文训练重点──抓关键词句,表情达意。借助问题:“课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我对两个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引导学生小组合作,学生们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分别找到了“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抱终天之恨、频来入梦”等词,“我的祖国母亲,我是第一次离开她。不知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等句子,并通过交流感受,逐渐感受到季羡林对母亲的愧疚和对祖国的眷恋。

三、补充资料,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在课堂上,随着学生的学习,我适时插入季老先生《赋得永久的悔》的几个片段,让学生明白作者对母亲的悔恨原因,并让学生反复地读,从读中体会到了作者因为无法尽孝而心存自责,愧疚之情。在理解作者对祖国母亲的怀念时,我结合课文内容,介绍了季羡林留学德国的一些经历,让学生充分感受作者的复杂心情;通过对比读、选择喜欢的部分读、自读等方式,感受作者对祖国母亲崇高的敬意和不变的爱意。

上完这节课,同学们都被作者对母亲的怀念之情深深地感动了,有的同学甚至热泪盈眶,这也让我感受到:在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解读”,更应该引导学生“创读”,以读促讲,以读悟情,以读激情。

《彩色的翅膀》教学反思

《彩色的翅膀》是一篇阅读课文,课文比较好理解,如何在教法上有些新的突破? 我认真钻研了课文,发现有几处亮点可以让学生用在自己习作的时候。于是我便把本文的学习定位在:从本文看对自己习作的借鉴作用。

上课了,在学生大致了解课文内容后,我便提出了问题:“这篇课文中的什么地方我们可以在写作文的时候借鉴?可以从文章的结构来说,可以从文章的用词谴句来说,也可以从开头结尾、题目来说...... ”同学们深思后,纷纷发言.

一同学说,课文结尾“第二天我醒来时,天已经放亮了。我忽然发现窗玻璃上停着一只蝴蝶,正对着朝阳,扇动着它那对彩色的翅膀。”可以用在写自己出去游玩时的第二段,表达自己愉快的心情。又一同学补充,其实结尾是对题目的照应,因为全文没有一个地方写彩色的翅膀,直到结尾才提到。学生找的很准,这的确是文章的一个亮点:结尾点题。

我顺势让学生思考这样做的好处,学生归纳出:总结全文,也可以紧扣题目、和题目形成照应,同时也让文章得到升华。那么我们文章的结尾呢?

刚好批改了一生的周记,通篇都很好,就是结尾过于平淡,我把它也读出来让学生思考,“你认为这个结尾怎么样?”(因为我们这次的作文是把自己当成大自然的一员,写出自己的感受。该生全篇文章都写章诒一家对它的关爱。) 结尾这样写道:就这样我在章怡家开心地生活着。学生思考如何让文章得到升华呢?最后把结尾改成:感谢章诒一家对我的照顾,更愿所有的人的都像章诒一家一样关心我们植物,关爱大自然。

蔡舒雅的作文刚好在周一的年级竞赛中得第二名,结尾很出彩,我把它展示给学生:题目——特殊的鲜花,结尾——红色的霞光映照在妈妈的脸上, 她有花儿一般的灿烂笑容, 这束特殊的鲜花, 我永远也不会忘记。其实这应该是学生很常用的结尾方法。

通过这样的比较学生应该能在作文结尾方面有些起色。

又一生站起,读到“战士们都笑着,用两个指头捏起一小片来,细细地端详着,轻轻地闻着,慢慢地咬着,不住发出啧啧的赞叹声。好像有一股甘泉,流进了每个战士的心田。”说这一段描写的很仔细,可以用在我们分享劳动果实的时候。这是一段对动作的细节描写,让我们看到了战士们品尝这来之不易的西瓜的兴奋与激动。我鼓励学生背下这一段。

一生说“前面几段有些吊我们胃口,因为前面一直说有个盒子,可盒子里有什么没告诉我们们,等知道装的是昆虫了,可为什么带昆虫又没有写,直到十一、十二段才清楚。”学生已经能感觉到作者设置悬念的写法,这可以引起我们阅读的兴趣。

学生说的这三个方面,恰恰是本文在习作方面最值得借鉴的地方,学生都说到了。 语文学习的目的是什么?我觉得不仅仅是要把一篇课文理解了,还要让学生从课文中学到自己作文的点滴方法技巧。不同的课文,在备课时找准它的闪光点——最值得学生学习的方法,在上课及时渗透。

需要改进的地方:由于用一节课就完成了教学,课前让学生预习,估计部分学生应付了事,在做练习时,一些课文里面的词语搭配,不知道如何做。看来,把课文读熟是后面的学习的基础。

《中华少年》教学反思

热爱祖国是人世间最纯洁最博大的情感,《中华少年》这首诗作者以新时代中华少年的视角激情赞美了祖国,抒发了作为中华少年的由衷自豪之情,同时也表达了中华少年建设中华的坚强决心。

本诗最大的艺术特色就是意象的选择极具匠心,中华少年的英姿、祖国山川的壮丽、东方文化的美丽、民族历史的苦难以及中华少年的铿锵宣告,都被作者巧妙地物化为一个个真实可感的形象,通过这些意象凝聚诗人独特感受,使情感具体化。

编排本诗的意图是让学生通过朗诵诗歌来表达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因此,学习本诗,重在朗读。

我先让学生自由朗诵,这是分角色朗诵的基础,每个学生自由读,大声读,把诗读正确,读流畅,初步了解文中一些词句含义,弄懂每一小节的意思,整体把握作品的情感基调,这样有利于准确表达作品的思想感情。

然后我让他们四人一小组练习按照本诗甲、乙、丙、丁分角色练读,然后每一小组读一个小节接读整首诗,同时让他们小组竞赛,读完以后我进行评价,当然是以鼓励为主,并且让学生互相评价。

第一遍读得不够好,我范读了最难读的一个小节,学生心领神会,进步相当大,然后我让每个小组再重新练习,又接读了一遍。为了怕学生厌烦,每一小节我让他们顶多读两次,我再让他们读的时候,不再读自己已经读过的小节,而是延后一个小节。在反复的诵读中,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他们充满了激情,越读越带劲,当下课铃响了以后仍然还想读。

全诗共8个小节。第1节以壮丽广袤的神州大地做背景引出中华少年的飒爽英姿,是全诗的总起。第2、3、4节分别从三个不同的视角展开:第2节是写祖国锦绣的山川哺育了中华少年;第3小节写祖国悠久的文化滋润着中华少年;第4节是写祖国特有的民族传统风俗滋养了中华少年。这三个小节结构上都是先分后总。第5节是回顾中华母亲的艰难历程,晓喻中华少年应该继承先辈的志愿。第6、7节是写中华少年的誓言,表达了中华少年的坚强决心和豪迈情怀。第8节是全诗的总结。

我让学生说说每一小节的意思时,学生的回答很不令我满意,学生对某些诗句含义的理解还不够深刻,看来这节课在指导朗读方面我做得很成功,但是启发引导学生理解内容方面我做得还不够。

《穷人》教学反思

《穷人》是俄国作家列夫. 托尔斯泰的作品。课文讲的是渔夫和桑娜在邻居西蒙死后,主动收养她的两个孩子的故事,真实地反映了沙皇专治制度统治下的社会现实,表现了桑娜和渔夫勤劳、善良,宁可自己受苦, 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课文用朴实准确的语言,表达了真情实感,读来使人深受感动。

在本课教学中,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课文,采用抓重点词语进行品析、指导朗读来解决重难点;启发学生在弄清主要人物性格特点、思想品质及故事情节的基础上,进行合理想象。通过学生的自读自悟,质疑问难,使学生进一步领悟到主人公美好心灵,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体现。

一、突出主体,注重层次。

课堂教学的过程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已学习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要力求让学生“自主学习,自得学习”。在阅读中要注重层次性,即引导学生一层深一层地理解课文。在教学1-2节时,让学生自读课文,找出描写“穷”的语句及关键的词语,谈谈自己的感受,然后指导朗读。采取从“感知”到“揣摩”,再到“吟诵”,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阅读过程,引导学生沿着这条思维途径,一步一步地阅读理解。

二、语言训练要落到实处 。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不能丢开课文语言搞腾云驾雾式的内容分析,也不能脱离内容搞支离破碎的语言训练,而是有机地把两者统一起来。如在学习课文第一段中,研究“温暖”、“舒适”这两个词语,首先让学生联系生活理解“温暖、舒适”,然后再看图,从图上看出桑娜家的“温暖、舒适”,最后回到课文,从文中进一步体会“温暖”指什么?“舒适”指什么?此时,学生的回答中已不仅仅是孤零零的描写小屋的语言文字了,还有描写小屋外的呼啸怒吼的寒风,汹涌澎湃的大海的语言文字,还有对在这两种不同的环境中的人的处境和感受的联想,从而使学生深刻地认识到桑娜的勤劳能干。这样,词义的内涵拓展了,学生的联想空间扩大了,看问题的视野也开阔了。

三、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中说:“阅读是学生的个性行为,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尊重学生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在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创设一个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教学气氛。本文着重让学生体会“忐忑不安”这一段的心理描写,采用各种形式,让学生充分地读。通过自己的情感体验,交流感受,读出感受。学生用心读文,把握朗读时的感情语气,有的说桑娜怕丈夫回来,要读得非常紧张,有的说桑娜怕丈夫回来责怪,要读得害怕、担心„„学生从读中体会到桑娜的善良,达到情感陶治。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构建富有个性化的阅读教学,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自由飞扬。

《别饿坏了那匹马》教学反思

《别饿坏了那匹马》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的一篇略读课文,文章主要写了酷爱读书的“我”

在失去看书机会时,摆书摊的残疾青年谎称家中有马,买下马草,让“我”继续看书的事。赞扬了作为书摊主人的残疾青年不计一己得失、想方设法让“我”读书的良苦用心,表达了“我”得知真相后的深深感激之情.

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个老师、一群学生,没有表演,没有多媒体,犹如一副简笔画,线条简单而又意境深远,简约的语文课堂,剔除了喧闹与华丽,变得干净而又美丽。这,就是我向往的语文课堂。《别饿坏了那匹马》平淡而又真实、温馨而又感人,最适合用这样简约的课堂教学来展示、来演绎。

一、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自己酝酿。

陈年老酒为什么越老越香醇?时间!有了足够长的时间酝酿的酒的品质才达到“醇”的境界。

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也像老酒一样,需要有足够的时间来酝酿出属于他们自己的思想。在学生初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试着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时,我就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来思考,给学生一个静思默想的空间。为师则在一旁耐心的等待,在等待中积极地巡视,及时给予个别学生的帮助。学生概括课文《别饿坏了那匹马》的主要内容,从“我”的角度来说,语言啰嗦,不够简练,表述也不太清楚的时候,为师则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换个角度来说,试着从残疾青年的角度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学生的概括立刻变得清楚明白,语言精练言简意赅,收到了立竿见影之效。这也是教师在准备时苦酿之结果。

由此可见,给学生足够长的时间去独立地思考,课堂就离开了浮躁与肤浅,宁静的阅读心态自然造就静心、睿智的阅读品质。

二、让学生在语言的精妙处驻足。

一篇课文真正精妙的语言表达值得我们细细咀嚼与品味。如果作为教师缺乏审读教材的独特慧眼,就难以发现有核心教学价值的精妙之处,教学就流于面面俱到,走马观花,似乎什么都教了,又似乎什么都没有给学生留下。精心选择教学内容,集中有限的时间与精力,让学生在语言精妙之处驻足鉴赏,细心揣摩,反复吟诵,直至领悟其中滋味,这才是语文教师的为师之道。课文《别饿坏了那匹马》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描写的句子,语言细腻精美,不可不读,不可不品。于是,我引领学生去认真品读残疾青年说过的每一句话,去感受残疾青年不计一己得失、想方设法让“我”读书的良苦用心。学生通过自己的潜心揣摩、反复吟诵,从文中的一句字、一个词、一个句子品读出残疾青年乐于助人的美好心灵。人间有真情,细节见真心。语言有温度,字词知冷暖,这不是老师教的,而是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的,感受到文章的精妙之处。学生在语言的精妙之处得以驻足。

三、不足之处:

学生在品读句子时,教师在指导学生感悟课文内容时,还要指导学生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另外,好多次学习或阅读这一类极具感染力的文章时,总发现有那么一部分学生缺少一点什么,本来我以为这一些文章会触及孩子心灵最柔软的那块的,可是他们漠然的神色让我感到一丝丝的凉意。

我们怎样才能走进他们漠然的心呢?

《唯一的听众》教学反思

当我第一次读完《唯一的听众》这篇课文后,就被老教授那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方法所折服,她那无声的语言胜似千言万语,老教授隐瞒真实身份,装作聋子,这种精神不是一般人所能办到的。那如何让学生们能透过那质朴的语言真切地感受到文中那份朴实、真挚的情感呢?为了把这种感动带给学生,感染学生,我开始精心的备课。在这过程中,我发现课文有两条主线,一条是“我”的心理、行动的变化,一条是老妇人的语言变化。两者截然分开不可取,但又不能混为一谈。对于篇幅这么长的文章,该不该把老人的语言、神态与我的心理变化放到一节课上来解决呢?这样的话,课堂的密度是不是太大了?学生能接受吗?但不放

到一堂课上就感觉不是一个整体。或者是把表达方法的落实与训练放到第三课时来完成可以吗?这样做好不好?经过思考后,很快我就理出一条思路:1、课前充分预习。2、课中体会人物情感,领悟写法。3、随文练笔,深化情感。教学中主要采用“引读法”以学生自读为主,循着课文的两条主线:老教授的行动和我的心里、行动变化,在读书中感悟老教授与众不同的教育方式对我的鼓励,我对老教授深深的感激、敬佩之情。

按照这样的思路,我精心授课,感觉整节课教学思路清晰,能紧扣本单元及本课课后练习中的重点内容展开教学,重视了领悟写法的指导。重视语言文字的训练。在教学中适时渗透了多种语言训练内容,如引号的用法,转述句转换为引述句,想象说话等,使课堂教学更加扎实有效。整节课,学生学得兴趣盎然,情感充沛,尤其在突破难点时,我以老妇人三次“平静的注视着我”为切入点进行了小练笔的练习,收到了不错的教学效果。我先让学生找出描写老人神态的句子,然后出示教师出示描写老人神态的三组句子,让学生有感情的朗读。然后让学生思考:平静的神态背后,老妇人在想些什么呢?再让他们联系上下文,发挥想象,选择一到两处,描写一段老妇人当时的心理活动的话。

出示:

(1)当我沮丧地离开小树林时,她平静地望着我。仿佛在说„„

(2)当我每天去小树林拉琴时,她平静地望着我。仿佛在说„„

(3)当我渐渐奏出真正的音乐时,她慈祥的眼神平静地望着我,仿佛在说„„

这一环节的教学,在学生对文本有了全面、深入的理解之后,我加入了这样的练习,学生并没感觉到困难,反而很乐于去写。这样就充分调动乐学生们的生活积累,和自己的心灵对话,同时能更深入、充分地理解课文。不同的心灵火花便释放出来,学生也为自己的小见解感到愉悦。写过之后,不少同学感慨:“这位音乐学院的老教授真是教学有方啊。”

课堂永远充满了遗憾,尤其听了科组老师们的精辟点评后,回想这节课,发现值得商榷、改正的地方也很多:

1、一节课的导入是非常关键的,它关系到学生是否能很好的进入学习状态开始新的学习。这节课我选用了最平实的复习内容的导入方式,感觉不能抓住学生的兴奋点,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兴趣,一开始的课堂气氛显得沉闷了些。其实根据课题的特点,我可以先播放《月光奏鸣曲》让学生欣赏,等他们进入情境后,顺势导入:同学们,从你们认真、投入的聆听中,我感受到大家被这首优美的小提琴曲陶醉了,你们,就是这首曲子的──听众(板书)。可是,曲子好听琴难拉。有一位小提琴的爱好者,刚开始,他拉出的小夜曲,被人当作是锯桌腿的声音,他感到十分沮丧和灰心,但是后来,他成功了,这都是得益于他的那位──唯一的听众。由于学生对小提琴了解不多,很多同学根本不懂欣赏,因此用音乐导入学习,让学生对小提琴曲的优美有初步的感受,并由此想到,学习任何一种乐器都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为下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2、板书设计欠严谨,没有体现出双线教学的特点。我的板书是这样设计的:

11、 唯一的听众

耳朵聋

用心良苦 用心听 真诚温和

平静地望

教学时,我采用的是双线教学,而这样的板书只看出了老教授与众不同的教学方式,而看不到我的心理、行为上的变化。因此,这样的板书是不够严谨的。根据陈老师的建议,我觉得板书可以做如下的修改:

唯一的听众

关爱 鼓励

老人 我

语言 神态

“耳聋” 白痴

最有声望的教授 小提琴手 自信

修改后的板书更能体现文章的写作思路,主要人物的品质得到更好的体现。

3、另外,我觉得教师的基本功对于上好一节语文课是至关重要的,尤其是细节的处理,导语的设计、过渡语的衔接、阶段的小结等等。因此我还应该努力提高自身的教学技能,多读书,多学习,博采众长。

《用心灵去倾听》教学反思

《用心灵去倾听》是西班牙一个真实的故事,我在引导学生阅读感悟时,紧紧抓住心灵和倾听两个词,体会苏珊是怎样用心的,又是怎样有耐心地倾听?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做一个用心的倾听者。引导学生注意苏珊对死亡的乐观主义态度,她对待鸟儿和自己的死亡都很从容,“到另一个世界唱歌去了。”多么美好的意境,这种态度是值得我们每个人称道的。在这堂课中,我紧扣“倾听”一词,采用小组合作的方法,把苏珊和我之间发生的事用小标题形式写出来,并品味哪些语句令人感动。让学生找到重点句子,进行朗读感悟,感悟到她的乐观、耐心善良、温柔、细心;品味苏珊对“我”那母亲关爱。进而理解“我”心中的苏珊像母亲,苏珊心中的我似儿子。苏珊是用爱心在倾听,用心在歌唱一首爱的歌曲,回归到课题,点题。学生能够紧跟老师思路进入文本,和文中主人公一起欢笑、伤心。

听是技巧,是修养,更是一门艺术;苏珊在面对一个陌生男孩的倾诉时保持的是一份亲切,一份平和,一份耐心,正是这份亲切、平和、耐心,使小男孩拥有了最善良、最纯真、最澄澈的心灵。倾对于我们教师来说,学会倾听更是一种责任,一种追求。可就在这份责任、这种追求之中,我反思自己的工作:当学生触犯纪律时,有的师长会痛心疾首无休止的教导;当学生没有完成作业时,有的会恨铁不成钢的批评教育;当学生之间发生矛盾时,有的更是不分青红皂白的各打五十大板;当学生羞涩地走近他欲言又止时,有的是自作聪明,循循善诱„„

当学生犯了错误的时候,我们为什么不能静下心来听听他的解释呢?没有哪个孩子是存心想犯错误的;当学生气喘吁吁的跑进你的办公室,想对你说点什么的时候,我们为什么不能停下手中的活儿,注视着他的眼睛,静静地听他说完呢?当学生在路上兴冲冲地和你打着招呼想和你分享他的快乐的时候,我为什么不能停住自己匆忙的脚步呢„„让我们学会用心灵去倾听!这样,你会听到学生心灵的诉说,你会享受到教育的最大快乐与幸福!

《只有一个地球》教学反思

《只有一个地球》是一篇说明文,全文以“总起——分述——总结”的结构,说明了人们只有精心保护地球,地球才能更好地造福我们的的子孙后代。本单元的重点是正确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这篇文章结构严谨,中心明确,以学生现有的知识和能力,要领会中心并不难。因此,我设想让学生以自渎自悟、交流学习心得的方法来读懂课文,还学生课堂的主权,他们能自己学懂的就让他们自己去感悟。

一、大胆设想,了解说明文的基本特点 。本篇文章的标题就是文章的中心思想,所以可以从课题入手,展开学习。揭题后我让学生谈谈对课题的理解,学生很快就明确了“全世界人民都是地球村的居民“这一道理。然后我追问:你同意这个观点吗?如果是你,你打算怎么来说明这个观点?学生沉默片刻后,大胆设想:可以举些有关这方面的例子,让大家从他的事例中明白“只有一个地球”;可以运用一些名言警句,从中感悟“只有一个地球”,使说理更充分。 同学们的设想多有道理!虽然学生接触说明文不多,或许还不了解举例子是说明文常用的一种方法,但实践证明,这样设计可行,而且可以让学生懂得:要说明自己的观点,很好的一个办法就是用充分的事实有力地来证明。

二、感情朗读,感受精心保护地球是每个地球人责任。说明文一般不如记叙文生动,所

以往往过分注重课文的分)析。本篇课文例举了三项保护地球的事例,可以让学生深深地感悟到“地球的资源是有限的,地球的活动范围很小,地球被破坏没有其它星球可去”。因此,是一篇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的好文章。那么怎样让学生感悟地球急需人类保护呢?我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来体会,激发学生对爱护地球之情。从而懂得:我们要精心地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

三、交流心得,培养学生领悟能力 每个人的领悟能力是不一样的。如果在学习中,学生能经常交流自己的心得。那么交换一种思想,就有了两种思想,学生一定能收获很多,更好地把握文章。所以,在感受保护地球的迫切性后,懂得文章的中心后,我让学生自渎自悟,交流自己的学习收获。这是我在课堂上的一种尝试。有时,学生的自学能力、领悟能力是非常棒的,甚至老师没有考虑到的地方,他们也能用心去感悟。阅读是个性化的,每个人对课文的理解是不同的。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说理解,说说自己的看法,我们回惊奇地发现,很多地方学生能自己读懂,不需要老师繁琐的分析。课堂上,学生表现不错,能注意到文章的结构,能注意到所选例子的之间的联系,能注意到在写法上作者是精心安排这几个事例的。从而,领悟写好文章除了选材外,还要精心安排。

相信学生,还他们课堂的主权,让他们自己去读一读、悟一悟,说不定能收获一份惊喜。 《大瀑布的葬礼》教学反思

《大瀑布的葬礼》一课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第14课课文。讲述的是巴西总统亲自为一条曾经是世界上流量最大、而如今即将消失的塞特凯达斯大瀑布主持葬礼的故事,涉及到保护生态平衡,爱护我们生存的地球这一世界性的问题,表达了作者对人类环境问题的深深忧虑。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能找出迫使塞特凯达斯大瀑布这一世界雄奇景观逐渐消失的各种原因。教学难点是体会巴西总统亲自主持瀑布葬礼的深远意义。

一、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法学习

学生在阅读课文的基础上塞特凯达斯大瀑布是什么样的瀑布,学生汇报(世界最大、雄伟壮观、令人陶醉、令人骄傲、即将消失、令人心痛失望、生命垂危、发人深省)描写塞特凯达斯大瀑布昔日的雄风,场面雄奇壮观。充满了自豪的场面描写,不仅给人一种美的享受,而且带给人极大的愉悦感。有的小组采用朗读的方法学习,我在指导学生朗读时采用观看雄伟宏大的瀑布画面将学生带入意境,带着自己的感受朗读。再采用学生自读添空,教师引读的方法练习朗读的同时指导背诵积累词汇,进行语言积累。学生汇报即将消失、令人心痛失望、生命垂危的瀑布。采用同样的方法让学生入情入境配乐达到与作者情感的共鸣(惋惜、失望、悲壮)。

二、层层深入解决教学重点

学生分析迫使塞特凯达斯大瀑布这一世界雄奇景观逐渐消失的各种原因是教学的重点。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今昔瀑布的对比学生自然会提出这样的问题:“是什么原因断送了塞特凯达斯大瀑布的生命”请学生默读第六自然段,默读的方法更便于学生思考。学生得出有三个原因:

1、20世纪80年代,巴西为了发电,在瀑布上游建起了一座世界上最大的水电站──伊泰普水电站是塞特凯达斯大瀑布的水源大减。

2、周围许多工厂用水毫无节制。

3、沿河两岸的森林被乱砍滥伐,水土流失,使大瀑布的水量逐渐减少。

学生先默读有关的语段,学生很容易找到书中的原因。导致大瀑布逐渐消失的根本原因是人们缺乏环境保护的责任心,不注意保护生态平衡,不爱护我们生存的地球。

三、采用课外延伸的方法突破教学难点

1、人类对地球的破坏还远不止一个塞特凯达斯大瀑布你还知道哪些?学生列举了许多环境被破坏的事例。学生观看破坏环境的直观的录象。

2、写话:看了这些心里有很多话想说是吗?写下来。

《这片土地是神圣的》教学反思

近段时间我们六年级在学习第四组课文,这组课文以“爱惜资源,保护地球”为主题,安排了四篇相关文章。其中,《这片土地是神圣的》是本组课文中学生最喜欢的一篇文章。

这篇文章是印第安酋长西雅图写给即将购买他们土地的白人领袖的一封回信,被誉为有史以来在环境保护方面最动人心弦的演说,它生动形象地描述了人类与大地上河水、空气、动植物等的血肉关系,用跳跃式的笔触描述了充满灵性的万物,并对即将统治这片土地的白人提出了“如果转让土地,希望白人能善待河水、善待空气、善待动物”的要求。一方面,课文大量地运用了拟人、比喻等表达手法,把土地上的一切事物都当成自己的兄弟朋友,字里行间处处充满着对这片土地的珍惜和热爱,表达出对它们无比眷恋的感情;另一方面,体现课文主旨的语句“如果我们放弃这片土地,转让给你们,你们一定要记住:这片土地是神圣的”反复出现,产生一咏三叹的表达效果,不仅使主题深化,而且强化了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

教授这篇文章的时候,我首先让学生弄明白“神圣”的意思是什么,然后交流“土地上的什么是神圣的”,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文,自读课文,解决生字词。

第二步,针对“面对这片神圣的土地,我们应该怎样做”这个问题,引发了新一轮的讨论,让学生再次研读文本,通过品读、吟读、想象等途径,引导学生透过优美的语言,去领略这片土地的可贵。

第三步,我抓住“如果我们放弃这片土地,转让给你们,你们一定要记住:这片土地是神圣的”这个体现文章主旨的中心句,让学生们通过充分的朗读来体会作者表达的强烈情感。

以上目标在教学中贯彻得较好,遗憾的是,课的最后,在对热爱土地的情感进行了扩展时,我处理得比较仓促,有点喊口号似的结束了学习。课下认真思考了一下,如果能把艾青的诗歌《我爱这土地》(为什么我的眼睛常含着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以及歌唱家关牧村的歌曲《多情的土地》(我深深地爱着你,这片多情的土地„„)来结束本课,我想效果可能会比口号好得多,学生也会更深刻地发自内心地去热爱土地、珍惜资源。《青山不老》教学反思

《青山不老》是一篇略读课文,文章脉络清晰,重点突出,即通过了解老人创造的奇迹,理解青山不老的含义,感受老人与青山共存的精神。课上完了,反思自己的教学,有以下感受。

一、课题引入,找准切入口

课前,我先板书出示“老”字,请同学们来说说“老”的意思,然后自己有叫了在《说文解字》种这个字的意思,再引出“默读课文,你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老人确实年岁大了,老了?”根据学生的回答,结合板书,让学生感受了形老,为下文的神不老奠定了基础,这个引入比较巧妙。

二、利用文本,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由于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故在学习时,整个课堂以大问题“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来统领,整节课就围绕这三个问题展开,且层层深入。先找找课文中描写青山的语段,想想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在15年如一日的植树中,老人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理解这一句时,我先与学生算了一笔帐,一亩约667平方米,普通教室一般50平方米,你能想象老人种了多大面积的树林吗?这3700亩林网,足足有48100间我们的教室。从直观上让理解了老人的不老的奇迹。然后再通过多层次的朗读,层层深入。

当然,这节课也有一些不足,这是一篇略读课文 ,自己却在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理解句子上费了些时间,没有必要。

《少年闰土》教学反思

今天学校公开课讲了《少年闰土》这一课,感觉不是很成功。本来备课的时候,我就考虑到高年级课堂比较沉闷的特点,因此在设计的时候,我就注意多设计了一些比较有趣味性的问题比如:让学生描写学生或老师的外貌,让学生上台表演闰土和“我”分别的场景,但结果不是很理想,学生参与度不高,表演的也不好,本来是分别,感情要求悲伤一些,但学生嘻嘻哈哈,完全没有分手时候的意境,感情朗读也不够,这一方面反映了学生对课文的不了解,更反映出我在设计本课时的一些不足,特别是对课文朗读这方面的设计,更是存在的比较混乱的过程,没有一个清晰的思路。通过这节课,让我充分认识到自己在讲课这方面的巨大不足,需要多多向有经验的教师请教。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反思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我努力从学生的兴趣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好的自主学习的情境。

教学时先以“鲁迅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引入,因为学生们读了课文,而且对课文内容有了整体初步感知,对于鲁迅这个人物有了初步的了解。学生们很愿意把自己的自学收获通过这一问题展示出来,学生们的积极性高,学习兴趣一下子被调动起来。

为了突破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体会鲁迅先生的高尚品质。在学生谈体会抓含义深刻的句子进行深入体会时,学生们各抒己见,谈出了自己的自学所得以及对含义深刻的句子的理解,这时,我适时引导学生体会鲁迅先生的为人,简介时代背景,进一步体会其高尚的品质,学生们积极思维,水到渠成,突破了难点。

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

文中的“谈碰壁”“救助车夫”两部分充分表现了伯父鲁迅爱憎分明以及幽默、乐观的人生态度,学习这两部分,再抓含义深刻的句子理解的同时,为了让学生与人物的情感融为一体,我多次让学生通过默读,小声读,分角色读等形式,充分体会人物情感,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以及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不足之处:

一、如何做到向40分钟要质量,40分钟学生们应学到什么?

讲了这节课,再结合平时上课的情况,自己感觉这堂课中学生所学到的东西肤浅,不深入,再结合课程标准所提出的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的要求相差深远。而且,我上课教学节奏很慢,总完不成预先设计的教学内容。

二、如何做到使学生在整堂课中都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乐于学,想办法学?

一堂课上,只有半数学生能够注意听讲,积极发言,而其他的则只做旁观者,坐在那里默不作声,是积极思考而不愿表现自己,还是根本不动脑坐在那里只顾自己呢?有时老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顾忌不过来,于是课堂效果总是不理想。一直以来,总在想办法如何使学生在积极思考、活跃气氛中学习,而且一直努力去做。

《一面》教学反思

《一面》是一篇阅读课文,这篇课文讲述了1932年秋天,“我”在上海内山书店见到鲁迅先生一面的事,表现了鲁迅热爱劳动人民和关怀进步青年的高尚品格,抒发了对鲁迅先生真挚而又深厚的爱戴之情。

上课之前我认真拜读了教师用书。教师用书中这样帮我们解读课文“课文对鲁迅的外貌描写,由远及近,从粗到细,由整体到局部,紧紧扣住一个字──“瘦”。全文共六次写“瘦”:一次整体写,两次写手,三次写脸。从情节发展上,每到一个转折处,便出现一次对鲁迅先生“瘦”的描写。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激活想象,感悟鲁迅置健康于不顾,把整个生命献给革命事业的崇高品质和顽强意志。”说实话,我觉得说从人物的外貌中去领悟人

物的气质还是有些牵强。鲁迅先生长得很瘦,难道就一定是工作太劳累太劳累了?他的胡子和头发就能看出他坚毅刚强的性格?

于是在教学前,我决定按自己的解读去教学。上课前,我依然让孩子们讨论:这篇课文学些什么?孩子们认为课文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从这个故事中可以看出鲁迅先生是个什么样的人是学习课文的重点。教学中,我决定尊重孩子们。就从这两个方面去展开教学,并不从外貌描写的句子去展开教学。

课文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由于孩子们基础不太好,而且很多孩子不善于归纳,不善言辞,于是我在课堂中给了充分的时间孩子们去读课文,为解决这一个问题去读课文,然后,让尽可能多的孩子用自己的语言去归纳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鲁迅先生是个什么样的人是课文的教学重点,孩子们交流的时候并不踊跃,我想主要原因是孩子们对当时的社会背景了解得太少,对鲁迅先生也了解得太少。虽然在前两课学习了相关的内容,但是并没有对孩子们产生深远的影响和深刻的认识。学习理解起来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学生实在是无法领悟文字里所蕴涵的那种凝重的感情。

《老人与海鸥》教学反思

悠悠碧水畔,一位老人与海鸥结下了不解之缘,他们相依相随,这是一幅多么和谐的图画。在老人与世长辞之后,海鸥们在老人的遗像前翻飞、盘旋、肃立、鸣叫,这是何等悲壮的场面,更是何等震人心魄的人鸥深情!前不久,有幸在河南省小学语文青年教师教学能手评比活动现场作课,和学生们一同感受了老人和海鸥之间的这份真挚的情感,深深的为其情所打动。

纵观本课教学过程,体现了哪些预设理念,达到了怎样的教学效果和教学目的,留下了多少经验教训,课下我细细品味反思。我认为,主要还是紧紧抓住了“情”这一点,充分挖掘了文本的情感。

一、蓄情,奠定情感氛围

这组课文的主题是“人和动物和谐相处”,《老人与海鸥》讲述的是一个普通的老人与海鸥之间建立起来的深厚感情,于是我想到了一首令人感动的歌曲《一个真实的故事》,那首歌不也正是诉说着人和动物的深情吗?课前我将歌曲深情的导入,一下子就奠定了进入文本的情感基调。

二、入情,体会和谐之美

这篇课文为学生展现了丰富的情感世界,可以说是以“言”表“情”的。课文前半部分通过老人喂海鸥、呼唤海鸥的名字、与海鸥亲昵地说话等事例表现了老人对海鸥无私的爱。教学时,只有让学生进入课文所描绘的情境,去体会作者的情感历程,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才能使他们真正受到熏陶感染,形成内在的精神力量。教学这部分,我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老人与海鸥的和谐画面,然后让学生来描述画面,并畅谈自己的感受。情感不是作品的附属,而是深深地渗透在作品的每一个词语、每一个标点和每一个句子之中的。于是我抓住了老人喂海鸥的重点段落,通过教师范读,学生有声有色地齐读,帮助学生展开想象,使他们真切的感受到老人与海鸥的那份和谐快乐,感受到老人对海鸥的无私的爱。

三、激情,产生情感共鸣

备课时,我查阅了有关海鸥老人吴庆恒的报道和资料,被老人那份痴迷的爱,深深地打动了。于是我把搜集的资料整理成一篇短文,让学生拓展阅读,并用音乐烘托,激起学生内心的感情波澜,引发学生的情感,使之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进而发展了学生的情感空间。

四、悟情,感受震撼场面

情感教学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引领学生正确感悟文本情感,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课文的后部分,老人去世后,海鸥在老人遗像前翻飞、盘旋、肃立、鸣叫等感人画面,我充

分引导学生感悟、体验和交流,让学生抓住重点词句去感悟、体验、产生同感,让学生尽可能的进入海鸥的情感世界,去领略、品味海鸥对老人的那份情感,和文本最大限度地互相融合。

五、抒情,赞美海鸥老人

教学过程中,当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较准确地领会文章中的情感,被人物精神所感染,会产生急于抒发的动机,教师要把握好学生抒发情感的需要,为学生创设表达的途径。所以分析完课文后,当学生们深深地进入文本的情感世界时,我设计了一个读诗的环节,展示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幅幅场景,加深对课文思想内涵的感悟。课件出示配乐小诗《海鸥老人》,升华主题,力求贯穿“教材无非是个例子”的超文本阅读。

这堂课也有不足的地方,小组合作学习这一环节显得有些仓促,未能体现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其次,教学时间把握不准,前松后紧,导致拓展延伸没有到位。

虽然有这样或者那样的遗憾,但是我会不断学习、思考、进步。

《跑进家来的松鼠》教学反思

一、美图引入,谈话激情,让学生很兴奋。

一上课,我就通过课件给学生们上演了一场视觉盛宴,各种各样的或可爱或有趣的小动物轮番出演,让学生纷纷进入缤纷的动物世界,课堂上不时响起孩子们的“啧啧”声。这时,画面停在了“松鼠”画面上,我顺时问学生:“同学们,上学期我们学过一篇有关松鼠的文章,你还有印象吗?”孩子们稍作思考,马上小手如林,纷纷交流对此课的印象,有的说:“这是一篇科普性说明文,写得很有趣。”有的说:“干脆就松鼠可爱与机警,温顺与聪明,我很喜欢。”„„在交流中我发现孩子的记忆已全被唤醒,每个人都沉浸在对松鼠的讨论中,言语之中已然流露出了对松鼠的喜爱。我抓住机会说:“同学们,假如这样可爱的小松鼠一不小心跑进了你的家中,请你想象一下,你会怎么做呢?你会和松鼠发生什么有趣的事吗?”哇!孩子们兴奋了。有的表示一定会善待这只可爱的小松鼠。有的表示要给松鼠安个家,有的说要给松鼠买吃的。有的说他肯定不会把松鼠捉住,一定和松鼠友好相处,等等,那份激动与喜悦已然不用说,单是那一段段真情的告白就感动了大家。教室里一派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氛围。我顺势夸张地说:“同学们,就有这么一位幸运的孩子,有一天,一只小松鼠突然跑进了他的家,后来发生了许多离奇的事,快,孩子们,我们去看看,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孩子们迅速的打开书,迫不及待的读了起来,甚至等不及等我说读书要求。我索性也随他们读了起来。看着他们津津有味地读书,心中好生得意,吊吊胃口,设设悬念,读书的效果果真不一般啊!

二、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作者情感。

在阅读教学中,抓住重点词句理解文本是重要一种方法,这一课也不例外,教学时我抓住了重点词句来理解作者及家人对小松鼠的喜爱之情。比如“他整天满屋乱跑,在橱柜和架子上跳来跳去,动作灵敏的惊人,从来没有碰掉过一件东西。”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小松鼠的欣赏,对松鼠的捣乱,作者没有埋怨,没有讨厌,有的只是称赞和赏识。喜爱之情跃然纸上。再如“有时,松鼠跳到我的肩上,用小嘴蹭我的脸,还轻轻的咬我的耳朵。”我请学生体会松鼠和作者关系的亲密无间,紧紧地抓住“蹭、咬耳朵”来感受。学生甚至想到了松鼠在和作者说悄悄话。我顺势引导他们会说什么悄悄话。五彩纷呈的答案呈现了。 《最后一头战象》教学反思

这篇文字优美而又悲壮感人的动物小说——《最后一头战象》是著名的动物小说家沈石溪的力作,文章感人至深,让人久久难忘。

由于这篇课文篇幅较长,在进行本课的学习时,我主要训练用较快速度阅读课文的能力,学习通过对嘎羧行动、神态的描写来突出它的高尚情怀的表达方法。在课堂中,我首先限定读书时间,让学生在十五分钟内读完一遍课文。通过检查发现,学生的读书能力参差不齐,读

得快的十一二分钟就结束了,而读得慢的在规定时间里才读了一大半。这一遍读书并非单纯为了读而读,读完后,我们马上进行交流:课文到底讲了什么故事?通过这种快读思考的方式来梳理课文内容,训练学生的阅读速度,教给他们正确的读书方法。为了实现长文短教,在教学中,我主要抓住嘎羧的神态、动作描写,引导想象嘎羧的内心世界,体会嘎羧重情重义、善良、忠诚的高尚品质。我主要抓住这段文字进行研读。江滩的卵石上,久久凝望着清波荡漾的江面。然后,它踩着哗哗流淌的江水,走到一块龟型礁石上亲了又亲,许久,又昂起头来,向着天边那火红的朝阳,发出震耳欲聋的吼叫。”我先让学生自由读这些句子,然后小组交流,说说从这些句子中体会到了什么?“凝望着清波荡漾的江面”时,嘎羧仿佛看到了什么?学生通过交流,猜想嘎羧是在重温二十六年前那场激烈的战斗,怀念在这里牺牲的那些战友们,回想自己在战场上所向披靡的英勇豪迈。于是我马上顺势引导:“嘎羧不仅仅是一头大象,更是一位让人敬仰的英雄。”然后再让学生去读,学生悟得深刻,读得自然也就精彩。而这节课中最让我兴奋的是收获到了学生的勤学善思。在课后习题中有一项,让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大家一起讨论。以往每每走到这一项时,都会流于形式,成为走过场,少有人提,也鲜有人答。而今天,学生不但提了,而且提得很有价值,值得思考。比如:“嘎羧要离开寨子了,为什么人们送给它的食物它不吃,却只喝了一点水?”“为什么人们知道嘎羧要离开了,要给它围上白色的纱巾,四腿绑上黑色的布块?”“为什么嘎羧死去的时候,它的一只眼睛睁得老大,还凝望着天空?”等等。这些问题一经抛出,便引发了学生的积极讨论。大家开动脑筋,大胆举手,各显神通。学生活了,课堂自然也就活了。

不足之处是本节课没有来得及读写结合,学生被激起的情感没有得到有效地利用,实在可惜。 《金色的脚印》教学反思

略读教学对我而言如同一位陌生人,在着手备课前一无所知,后来上网查找相关资料后明了一些,但还是很模糊。课上完后有了些许收获。

一、 偏离略读教学轨道

略读课文重在略读方法的指导,在阅读实践中逐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而我此课的教学却恰恰忽视了这一点,把更多的时间花在了文章分析和人文教育上。课前设计的那张表格也成了过场,没有好好利用。其实问题还是在于没有给足学生读书的时间,所以学生对这张表也没有很好的完成。现在我回过来想想,要是在课堂上再给学生多点时间用15分钟来初读课文完成这张表格,那么在接下来的反馈中也就可以用10分钟左右就可以把整个故事学完。然后再给他们点时间去回读全文,最后用2分钟时间总结一下学法,也就是本单元的训练难点——揣摩作者是如何把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的这种感情写真实、写具体的。最后用5分钟时间去用作者的写作方法去阅读我课前给他们准备的《老牛》,再用5分钟给他们交流,这样就可以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又巩固了本单元的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然而我从开课伊始就在看时间,总是把教学任务、把自己的教案放在第一位,没有更多地去考虑学生是否真的读透读懂了。在品读课文时也一样,只关心自己下一步的教学环节,还是没能走出教案的框架。学生的主体地位这些理论知识只成了脑袋中的摆设,没能发挥出来。

二、 略读教学方法与技巧指导不到位

本课要交给学生的略读方法是用比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我在课上也就只给学生点出这一点。没有再深入指导,其实是我把这句话当成了摆设,自己也从没去思考过,何为用较快的速度。所以当被问及这问题时我哑口无言。是呀!其实很多时候,不是还是在于我们教师自身缺少思考,自己都处于模糊状态,又怎么能让学生明白呢,可悲呀!想来,这一堂课也给了我充分的准备时间,可我在备课的过程中,总是担心这个担心那个,结果又把略读当成精读来教。要是在备课时我能在略读方法上多思考一点,也许就能让学生知道用较快速度阅读也就是用默读来读。更可笑的是当我发现学生读书时声音较轻时还鼓励他们大声读出来!想来都觉得失败。

总之在这堂课上我感觉自己总是游离在精读与略读的十字路口,既没达到精读的方法培养,也没达到略读教学的培养运用的目标。

三、环节设计画蛇添足

在略读教学中一般不提倡小练笔,而我在这堂课中让学生站在小狐狸、老狐狸和正太郎的角度去写话,这一环节可以说是人文过足,工具欠缺。在略读课堂上显得有些画蛇添足之感。其次也浪费了太多时间,要是在最后能把这部分时间用在课外阅读《老牛》上,我想会更理想。

在这次的活动中让我有种挫败感,但我没有后悔,因为在这次同课异构,精读与略读新课程中让我认识到了自身教学存在的问题,也触摸到了略读教学的一些门道。在其他几位上课老师的课堂上学到了不少新的教学方法和理念。在吴老师和阙老师的点评中总结了以下几点:

首先,略读教学重在教学方法的指导和运用,略读教学是桥梁,在平时教学中一定要架好这桥梁。还学生一片略读方法的训练场。让他们更好更快地在略读中成长起来。

其次,略读教学要舍得放,把更多时间还给学生,但在这段时间里要让学生明确阅读学习的方法和任务。切记放任自由。教师用相对少数时间给学生方法上的指导。略读教学其实略的是教师的教,学生还是要学得精。

第三,教师在方法的引导和运用时,要适时适量,在学生需要的时候给予,并非多多易善。

第四,把握好沈大安所言的略读教学的三大任务:把握大意、学习略读、拓展延伸。 关于略读教学虽然现在还很迷惘,但我相信在我们不断尝试与探索中肯定会有一片明朗的天地。

《伯牙绝弦》教学反思

《伯牙绝弦》是一篇文言文,选自《列子·汤问》,叙述了发生在春秋时代的一段千古流传的故事。俞伯牙善于鼓琴,钟子期善于悟琴,伯牙以子期为知音。后来子期不幸身亡,伯牙悲痛欲绝,将琴摔碎,立志再不鼓琴。由于这个传说,人们把非常了解自己特长的人叫做“知音”,用“高山流水”比喻乐曲高妙或知心朋友。这是学生第二次学习文言文,对文言文虽然有了一点浅显的认识,但对于文言文的特点和理解方法还存在一定的难度,因此,我提出了两个学习方向:一是学会借助注释和字典等工具书进行自主学习,理解文意,同时指导学生感悟文言文朗读的节奏和韵味;二是引导学生理解“知音”,理解伯牙的摔琴之举及其此举背后隐喻的涵义——子期一死,伯牙为何摔琴?

一、创设情景、人文共鸣。

经过反复斟酌,我紧紧抓住“知音”这个情感线索,在多个环节进行了精心的设计,使得在教学中显得整堂课环环相扣,紧扣中心而又层次分明。

1、用传说引入课文,让学生带着“是什么将地位如此悬殊,际遇如此不同的两人紧紧联系在一起,成为知音,演绎出一场感动千古的传奇?”这样一个疑问开始聆听教师的范读。

2、教学中,我紧紧的把理解与朗读相结合,通过对朗读的指导达到情感的升华:文章的前半部分,用迁移法,通过对“善哉”的理解和指导学生要读出称赞的语气,通过联想知音相聚的画面指导学生读出知音欢聚的那份融洽与欢乐;文章的后半部分,引导学生带着对伯牙寂寞、孤独,绝望和心灰意冷的心情的理解有感情朗读。整堂课学生都随着文章的情感起伏而变化,从最初的欣喜到结尾的潸然泪下,可以说达到了“其词若出吾之口,其情若生吾之心”的境界。

3、结合自己能熟练运用信息技术的特点设计制作了了恰到好处的课件,这些课件在理解主要内容上恰到好处地点拨学生、启发学生。在创设情景上又起到了烘托气氛的作用,

在想像时播放的优美画面,沙沙细雨声、潺潺流水声、啾啾鸟鸣声,无不给人以美的陶冶和享受,仿佛使学生置身于大自然中。教学中多次播放《高山流水》音乐,那典雅流畅的琴音款款地浸润学生的心灵,学生在音乐声中朗读课文,不但更好地增强课文的表现力,而且让文言文那优美的韵味深深地植根在学生心中。可以说课件的运用使学生的情感得以升华为教学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4、在板书设计上我运用绘画突出主题,为了营造“知音之死”的悲剧色彩我又特意在理解这一环节时一步一步擦去,整个黑板由刚才的高山流水的彩色画面到只剩下孤零零的“伯牙”二字。随着我的擦拭课堂上每个同学的心都揪了起来,很快由刚刚的喜悦转成了悲伤。情感深深地融入到文本中,随着作者的情绪时起时伏,或歌或泣、或思或诉,真正实现人文 “共鸣”。

二、关注过程,注重实效。

教学中,注意追求本色语文,扎实、有效地体现语文课所承载的内涵。不走过场,不耍花架子,为此,在课前我鼓励学生们查找字典等工具书,理解不懂的语句,充分的预习使学生在自学文章的句子时能沉下心来,进入文本阅读,体现语文学习的效果。要想理解文言文,首先要把文章读通顺。所以我引导学生在解决字音之后通过自由读文划出停顿节奏,并通过课件把朗读节奏的划分展示出来。在理解课文开始,我就引导学生就课题的“绝弦”展开讨论,理解其含义,告诉学生翻译文言文要学会变通,用熟悉的表达方式把意思表述清楚。渗透对文本阅读和理解的能力方法的指导,不仅仅说清楚,也要能准确地翻译过来。然后以“伯牙为何绝弦?为谁而绝弦?”设置悬念,在理解完课文后再向学生提问:“在这里,伯牙‘绝’的仅仅是‘弦’吗?这‘终身不复鼓’的仅仅是琴吗?”让学生真正明白课题“绝弦”的深刻含义。让学生找出“善”字一共出现了几次,每次的意思有什么不同。在现代文中,这个字的意思又是什么。这一品让学生领悟到了学习文言文要注意变通的运用。在最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通说全文,达到融会贯通。

三、拓展探究,引导升华。

教学中,不忘结合课文进行了必要的拓展延伸:“我们知道俞伯牙是当时楚国有名的音乐家,那作为一个有名的音乐家,他的琴声一定不只表现了高山流水,除了泰山峨峨,江河洋洋,俞伯牙的琴声还会表现那些动人的场景呢?”在学生充分想象的基础上,再对“皎皎明月,依依杨柳,萋萋芳草,袅袅炊烟„„”这样的场景进行感悟朗读,有效地调动学生去读书、去思考,步步深入又准确地演绎着文本中丰富的信息,在不露痕迹的教学中,让学生明白了所谓的知音,就是那个世上最懂你知你的人。我和学生既各自感受着,又互相感染着,美好的情愫在课堂悄然流淌,不知不觉进入了知音的精神世界。结尾时吟诵俞伯牙在钟子期墓前留下的诗文,激发学生课后进一步拓展阅读的积极性。

一堂课下来,我觉得在对古文的朗读指导中,还欠缺教学方法,学生能把古文给读正确了,读顺了,但古文的韵味还没读到位,应该在教学中慢慢渗透。

《月光曲》教学反思

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是充满着挑战和机遇的信息时代,是立足现代、走向未来,立足中国、走向世界的教育创新时代。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教育的价值追求必须反映新时代的价值观念。在追求教育价值的过程中,教师的观念更新是关键。

《月光曲》这篇课文,记叙了音乐家贝多芬谱写《月光曲》这首著名钢琴曲的传说。那天,贝多芬来到一个小镇演出,夜晚“在清幽的小路散步”,来到小茅屋被盲姑娘懂音乐、爱音乐的谈话所感动,即兴为盲姑娘演奏,表现了贝多芬同情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执教《月光曲》一课,如果拘泥于“同情劳动人民”这一主题,千方百计地引导学生围绕老师的意图转,学生就很可能众口一辞说“同情”,落人教师的窠臼,归根结底还是回到了传统教育的轨道上。而追求教育价值的创新教育则要求教师必须敢于打破教参的束缚,树立适应现代社

会和未来社会的时空观,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因此,教学《月光曲》在确立情感目标的基础上,要着眼于学生发展,建立开放式的目标意识:

1、公德意识。贝多芬乐意为穷人盲姑娘演奏,这是艺术家良好素质的体现,要引导学生领会其高尚的首先情操。

2、创新意识。艺术的创新源于生活,艺术的真谛在于为全人类服务,要培养我们“地球村”小村民的艺术追求和创新精神。

3、挫折意识。盲姑娘又目失明,却酷爱音乐,要引导学生体会盲姑娘对生活的信心和对人生的执著追求。

以《月光曲》的目标定位转变为例,可见,不能满足于已有的教育模式。追求教育价值的创新教育,无论何时都应成为学生和教师的共同追求。对学生来说,要善于从多角度去思考问题,悟出真知灼见;克服依赖心理,养成主动的探索精神。对教师来说,教学创新要适应服务现实的需要,适应中国现代化、迎接知识经济挑战的需要,它不能停留在操作层面上,停留在方法、手段上。教师必须扩大素质教育视野,着眼于现代型、未来型、国际型人才的培养,以全新的观念、全方位的视野,构建阅读教学开方式的发展性目标体系。 《蒙娜丽莎之约》教学反思

意大利文艺复兴巨匠著名画家达. 芬奇的代表作蒙娜丽莎, 是世界著名艺术殿堂卢浮宫的镇宫三宝之一, 足见此画的艺术价值和重要地位 . 几百年来, 这幅画一直让人们百看不厌, 画中人蒙娜丽莎那神秘的微笑倾倒了无数高官贵胄, 文人雅士......

上课伊始, 我先引导学生自读课文,抓住两个问题进行重点讨论:

1. 这幅画有什么样的魅力(价值)?

2. 请生选择一个最感兴趣的方面, 细细读一读谈谈自己的体会.

学生从整体入手, 感受了画的整体美 , 再由面部表情 和画面布局体会它的神韵美. 这些环节通过学生的自读自悟和交流均能圆满落实, 可是如果能通过补充资料更加深入的感知这幅画的不朽价值该多好呀 !

在我和学生课前的广泛收集下, 真的找到了相关资料. 我恰当的引入到课堂中. 如在欣赏肖像画的面部表情感受微笑的神秘时, 我抓住这个有利时机, 出示了法国巴黎卢浮宫公布的蒙娜丽莎的微笑包含了83%的高兴,9%的厌恶,6%的恐惧和2%的愤怒. 更加具体的展示出达. 芬奇天才的想象力, 精湛的绘画技艺, 更加体会到了这令人捉摸不定的"神秘的微笑"的永恒美. 当学完文后, 生成创新时, 学生颇有感触:原来艺术有这么神气的魅力! 我学会了如何欣赏名画, 还知道了怎样学好这类文章......

《我的舞台》教学反思

本文是我国著名的编剧导演、作家吴祖光先生与著名评剧演员新凤霞的女儿—吴霜女士发表在《收获》杂志上的一篇回忆录。文章以“我”的口吻,娓娓叙述了“我”在“艺术与生活”舞台上成长的故事,读后令人倍感亲切,深受启发,那就是:艺术之路并不平坦,必须付出心血和汗水,以此练就勇气与毅力。

教学时,我稍微介绍了有关新凤霞及评剧的资料,助于学生对课文的了解。然后着重通过学生的自主感悟,紧扣“舞台对我有着神奇的吸引力”一句来学习。每当学生找到一处相应的地方,我就引导他们抓住关键词句,联系上下文来理解。如“每次演出,我一定要到台上去看,即使挤在厚厚的幕布里,憋闷得满头大汗,也兴味盎然” 一句,在我的点拨下,学生能扣住“憋闷”、“兴味盎然”等词来自读自悟自说,体会到作者对评剧的钟爱之情,再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加深印象,增进理解。学生自读自悟之后,再在拓展练习中,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心中的愿望,为了实现愿望又将怎样去奋斗。学生说出了“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等有哲理的话,取得了较好的课堂效果。

六年级上册语文

杞县大同小学

王琳琳

2013-9-3


相关文章

  • 浅谈反思性教学
  • 摘 要:近些年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学术界对反思性教学的研究从未停止过.反思性教学有力的推进着教师专业发展,但是因为人们对反思性教学内涵的理解不同.操作和实践中缺乏固定的标准."为反思而反思"的形式主义倾向突出, ...查看


  • 教育硕士学科教学(思政)满丽论文电子稿
  • 教育硕士学位论文 论文题目:中学思想政治课反思性教学研究 学科专业名称:思想政治教育 申请人姓名:满丽 导师姓名.职称:段文阁 教授 论文提交时间:2009年3月_ [摘要] 反思性教学是当前影响世界各国教育实践的强劲教学思潮.反思能力是教 ...查看


  • 浅谈小学语文教师如何进行教学反思
  • 摘要: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不断进行教学反思,能提升自身素质及专业化水平.教师的成长离不开自身的经验与反思.由于语文学习不同于理科科目的学习,教材的序列性和逻辑性.系统性不强,所以更需要教师提高自察的水平来促进教学方式的改进和教学效率的提高,在 ...查看


  • 人教版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学工作反思
  • 2016-2017学年度上学期教学反思 凤凰岭中心小学 刘洋 著名教育心理学家波斯纳说:经验+反思=成长.由此看出小学品社教师的自身发展,离不开品社教师自身的教学反思.小学品社教师只有通过反思,才可以不断超越自我--更新教学观念,改善教学行 ...查看


  • 反思,让语文教学更完美
  • 摘要:反思就是从一个新的角度,多层次.全方位地对某一问题及解决这一问题的思维过程进行全面考察.分析和思考,从而深化对问题的理解,优化思维过程,揭示问题本质,探索一般观律.反思,是探索,是发现,是再创造. 关键词:教前反思 教中反思 教后反思 ...查看


  • 怎样做好教学反思
  • 怎样做好教学反思 教师的成长过程应该是一个不断总结教学经验.反思教学实践的过程,优秀教师的成长除了教学经验的不断积累,更离不开不断的教学反思这一重要环节. 可以说: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和提高课堂教学水平的关键". 一 ...查看


  • 关于教学反思的认识与思考
  • 思维定势,进行创造性教学,才能形成独特鲜明的教学风格.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通过多种途径进行教学反思,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关于教学反思的认识与思考 ○米秀兰 摘 要:教学反思是教学发展的灵魂,也是教师 1. 以新课程为依据进行教学反 ...查看


  • 小学品德与社会生活教学反思与说课设计策略
  • 小学<品德与社会(生活)> 教学反思与说课设计策略 课程性质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良好品德.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 <品德与社会>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 ...查看


  • 语文教学反思怎么写
  • 语文教学反思怎么写 大岔学校 米永霞 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对自身的教学理念.教学目的.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工具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反省和批判,并进行理性思考的过程.教师通过对教学的反思意识和自我监控的教学能力,将发现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理性思 ...查看


  • 校本培训讲座--如何写教学反思
  • 校本培训讲座 如何写教学反思 主讲人:唐志康 [校本培训讲座] 如何写教学反思 一.什么是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就是教师自觉地把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 作为认识对象而进行全面而深入的冷静思考和总结.它是一种用来提高自身的业务,改进教学实践的学习方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