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

作者:刘顺厚

复旦学报:社科版 2005年02期

  人才是一个既老旧又常新的话题。人才观就是人们对培养人才以及使用人才的基本观点和基本看法。党和国家历来十分重视人才工作,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从中国的实际出发,运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科学地分析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形势下人才工作的新情况、新问题、新任务,系统地回答和解决了如何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人才保证这一重大课题,从而形成了他内涵丰富的人才观。在面向新世纪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在世界发展和国际激烈竞争中,江泽民科学分析和准确把握世界发展的趋势,对人才问题提出一系列新的重要论述,首次提出了“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点,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人才观。进入新世纪,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根据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提出了人才强国战略,强调树立科学人才观,对邓小平人才观作了新的发展。

  一

  邓小平人才观是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环境和时代特征科学分析的成果,是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人才工作的科学总结,是新世纪人才工作的理论依据和行动指南。

  邓小平以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战略眼光和伟大气魄,把握时代脉搏和契机,深刻指出,现在世界发生大转折,中国面临着一个难得的机遇。而抓住机遇,发展经济,其关键在于人才。人才问题是个战略问题,是决定我们命运的问题。这是贯穿邓小平人才观的主线。正如邓小平所说:“靠空讲不能实现现代化,必须有知识、有人才。没有知识,没有人才,怎么上得去?”[1]人才问题提到组织路线的高度来认识,是有深远政治意义的。

  邓小平以人才战略问题为主线,系统地回答了如何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人才保证问题,精辟地提出了一系列科学的人才观。

  人才环境观。人才是实现现代化的保证。但是有了人才,他们的作用得不到发挥,才能得不到充分施展,还是不能实现现代化。这里就存在着一个如何创造人才环境的问题。邓小平认为,最大限度地开发人才,开创一个人才辈出的局面,就是要创造一种环境,使拔尖人才脱颖而出。

  一是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鼓励人才成长。早在革命战争年代,毛泽东就指出:“没有知识分子的参加,革命的胜利是不可能的。”[2]在1977年,邓小平就强调指出:“一定要在党内造成一种空气: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要反对不尊重知识分子的错误思想。”[3]“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是邓小平人才观的核心与精髓。二是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维护人才成长。邓小平特别强调必须在生活上关心知识分子。他提出:“知识分子的待遇太低了,这个问题无论如何要解决。”[4]他要求党和政府为人才办一些实实在在的事情,提高人才的生活条件,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调动人才的积极性。三是创造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社会环境,引导人才成长。在80年代初,邓小平就一针见血地指出:“人才问题,……目前的主要任务,是善于发现、提拔以至破格选拔中青年干部。”[5]他呼吁老同志要让贤、选贤、用贤。关于选人,邓小平指出必须做到“三不”:不能论资排辈,不要求全责备,不要任人唯亲。他还讲一步提出了“选贤任能”的思想,要按“四化”标准,选人民公认是坚持改革开放路线并有政绩的人。

  人才使用观。关于用人,邓小平指出:“人才只有大胆使用,才能培养出来。”[6]必须把人才使用工作做好,是邓小平的一贯思想。在大胆使用人才上,邓小平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其一,对知识分子要在工作上放手使用,就是使他们有职有权。邓小平经常告诫各级领导:你们觉得是人才的,即使有某些弱点缺点,也要放手使用。其二,要发挥他们的专长。邓小平指出,现在科技人员一方面很缺,另一方面又有很大的窝工浪费,用非所学、用非专长的现象非常严重。换句话说,我们不是没有人才,问题是能不能很好地把他们组织利用起来,把他们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发挥他们的专长。在科学技术工作中,认真听取专家的意见,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是使我们少犯错误,做好工作所必需的。其三,要树立“早压担子早成才”的观念,把年轻干部放到第一线,委以重任,大胆地试,大胆地闯,让其在实践中锻炼、成长、成熟。年轻的人上去了,成熟了,事业就兴旺发达了,改革就能朝着既定的目标前进。此外,还要打破军民界限、部门地区界限,合理地使用全国的科技人员。总之,只要放手使用,才能鼓励上进,才能出人才。

  人才制度观。制度问题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如果不坚决改革现行制度中的弊端,过去出现的一些严重问题,今后就有可能重新出现。因此,邓小平把人事制度改革作为整个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一环,希望各级党委和组织部门在这个问题上来个大转变,勇于改革不合时宜的组织制度和人事制度,大力培养、发现和破格使用优秀人才,坚决同一切压制和摧残人才的现象作斗争。一是建立科学合理的人才评价制度,二是建立合理的人才流动制度,三是建立人才考核与培训制度,四是建立健全招聘制度。

  此外,关于人才培养、人才标准等问题,邓小平也都做了深刻的论述。人才培养是人才开发的基础性工作,是造就高素质人才的前提。邓小平反复强调,“科技人才的培养,基础在教育。”邓小平还提出了人才教育培养的战略方针,即“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是发展我国人才教育培养事业,培养更多更好人才的根本指针。同时,邓小平对人才标准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即社会主义“四有”新人和“德才兼备”的“四化”干部,为我们造就新时期所需要的合格人才提供了理论依据。

  二

  在面向新世纪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在世界发展和国际激烈竞争中,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科学分析和准确把握世界发展的趋势,对人才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新的重要论述,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人才观。

  江泽民指出:“科技和经济的大发展,人才是最关键、最根本的因素。”[7]江泽民在这里对人才的作用总结了“两个最”,这既是对邓小平人才观的继承,同时又赋予其崭新的时代特点。人才是最根本的因素,是指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而科学技术人员是新的生产力的开拓者,我们事业的基础在于人才。

  20世纪下半叶以来,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特别是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高新技术日新月异,而人才作为高新技术的创造者、发明者、传播者和使用者,已经成为当代科技进步与经济社会发展最重要的资源。因此,江泽民以敏锐的战略眼光作出“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科学论断。这一论断与邓小平同志“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具有同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江泽民强调指出,当今世界各国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激烈竞争,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人才的数量和质量的竞争,尤其是领导人才的素质和能力的竞争。2000年6月9日,江泽民在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政党,一个国家,能不能不断培养出优秀的领导人才,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这个政党、这个国家的兴衰存亡。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能不能巩固和发展下去,中国能不能在未来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强盛不衰,关键就要看我们党能不能不断培养造就一大批高素质的领导人才”。全党同志都要从这样的政治高度来认识培养优秀中青年领导干部的重大意义,紧迫地而不是松懈地,认真地而不是敷衍地按照中央的要求把这项工作抓紧抓好。”

  江泽民强调各行各业都出人才。他指出,“我们国家人口多,人人上大学仍是不现实的。也不是只有上了大学,才能成为人才。社会需要的人才是多方面的。‘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这是江泽民同志2000年2月1日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关于人才问题的一段精辟论述。此外,江泽民还强调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强调要贯彻“三个代表”要求,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改进干部管理方法;强调要实现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进一步发挥知识分子的作用等等。江泽民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强调指出:“培养同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数以万计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发挥我国巨大人力资源的优势,关系到21世纪社会主义事业的大局。”所有这些,使邓小平人才观在实践中得到了进一步的贯彻和丰富。

  三

  当今世界,在各国经济社会发展中,人才资源已成为最重要的战略资源,人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越来越具有决定性意义。党的十六大确立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要实现这一宏伟目标,人才是关键。近年来,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根据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高瞻远瞩,深刻认识到人才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于2003年12月在北京召开了我们党和新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全国人才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了“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科学判断,提出了人才强国战略和党管人才原则,确立了新的历史条件下人才工作的基本思路和宏观布局。他指出,必须牢固树立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求的科学人才观,强调“三个观念”: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人人都可以成才的观念,以人为本的观念。可以说这是对科学的人才观的根本要求的一个很好的概括,是对邓小平人才观的新发展。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观。从经济学角度看,世界上有四大资源:人力、物力、财力和信息。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各种资源的利用程度和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是不同的,从而使第一资源在经济发展中呈现出不断更替的现象。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农业经济时代,人虽是生产的主体,但基本上是靠天吃饭,当时自然资源是第一资源。但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类自身能力不断发展,显示出越来越大的力量。当人类进入21世纪后,作为科学技术的载体,掌握科技文化知识和专业技术的人才是人力资源中的精华。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的竞争实制裁上是知识和人才的竞争。在这场世界空前的、全球规模的经济和科技的激烈竞争中,竞争的焦点是一个国家人力资源的质量,即作为人力资源中核心的、高层次部分的人才资源的数量和水平。科学人才观强调,当今世界,人才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重要创造者和传播者,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人才已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无可争议的第一资源,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核心要素。人才资源开发是其他一切资源开发的决定因素。人才资源的开发决定着物质资源开发的广度和深度。因此,“要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点。充分发挥人才资源开发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战略性、决定性作用。使中国由人口大国转化为人才资源强国。”[8]

  人人都可以成才观。到底什么算是人才?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社会发展阶段有不同的认识。实践表明,有学历或职称的不一定都是人才,有些作出一定贡献的人才未必有特定的学历或职称、不唯资历、不唯身份,努力形成谁勤于学习、勇于投身时代创业的伟大实践,谁就能获得发挥聪明才智的机遇。”[9]“四不唯”是对邓小平人才观的新的重大发展。也就是说,人才具有多样性、层次性和相对性。只要具有一定的知识和技能,能够进行创造性劳动,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的实践中作出积极贡献的,都是党和国家需要的人才。这种人才内涵的重大调整,不仅体现在人才概念上的进步,而且还将极大地激发千千万万人的才能解放。一个社会的发展,需要许多特殊专长的专门人才,但同时要重视自学成才者,包括偏才、怪才、奇才等。这强调一种“大人才观”或者说“新人才观”,提出不拘一格选人才。这说明党和国家对人才问题的认识更加深入本质,意义是相当深远的。

  以人为本观。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和本质是坚持以人为本的方针。树立科学的人才观,核心也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指以人为中心来分析和解决与人相关的各种问题,尊重人的特性和人的本质,坚持人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精神属性的辩证统一。它体现了价值尺度从“物”到“人”的转移,是时代精神的集中体现。以人为本是做好人才工作的前提。“以人为本”,是人才精神的集中体现。[10]以人为本是做好人才工作的前提。“以人为本”,把人才工作的出发点紧紧定位在“发展”上,充分体现了人才工作的战略思维和世界眼光。以人为本强调的是对人的尊重。人才最需要的是尊重,要尊重他们的特殊禀贼和个性,尊重他们的思维方式和工作习惯,尊重他们的工作创新和劳动成果。如果我们没有以人为本的观念,不知道尊重人,人才的流失是不可避免的;以人为本,就是充分发挥人才资源优势,注重创造宽松有序的人才环境,让人才有用武之地。善于以伯乐的眼光看待人才,知人善任,任人唯贤,让人才学有所用,用有所长。做到因事择人、量才适用、人尽其才、事竞其功。只有这样,才能用真诚的人文关怀留住人才的“心”;总之,以人为本,就是“把促进人才健康成长和充分发挥人才作用放在首要位置,努力营造鼓励人才干事业、支持人才干成事业、帮助人才干好事业的社会环境,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进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于人民。”[11]

  此外,关于人才国际化观、科学的人才评价观、人才配置市场化观、人才资本观等等,以胡锦涛为核心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都作了深刻的论述,大大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的人才观。

  四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必须高度重视人才,把人才战略提到强国战略的重要地位。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变化很快,新情况、新特点、新动向不断涌现。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以科学的人才观为指导,进一步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是做好新时期人才工作的关键。

  首先,必须真正重视人才资源。人口资源丰富而人才资源相对缺乏,是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突出矛盾。劳动力素质不高,高素质人才相对不足,科技创新能力不强,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和增强国际竞争力的一个瓶颈。如何尽快把人口多的压力变人才多的优势,这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我们必须最大限度地把开发利用人才资源摆在首要位置,把巨大的人才优势转化为巨大的发展优势。当今世界发达国家不仅重视本国人才,而且还通过各种手段引进人才。特别是美国,格外重视人才战略。大量吸引和争夺世界各地的人才,是美国二战后取得经济、科技巨大发展的诀窍之一。

  其次,必须制定完善的人才工作的机制和环境。人才既然是一种宝贵的资源,就有一个优化配置和有效开发利用的问题。应该以制度建设为根本,积极创造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施展抱负、发挥才智的机制和环境。如鼓励人才创新创造的分配制度和激励机制、人才合理流动的机制、人才评价机制、人才保障机制等等。完善人才工作的机制对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在人才评价方面,要建立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科学的社会化的人才评价机制。在人才的评价标准上,一把尺子显然不行,不同类型的人才(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要有不同的评价方式,不同的评价尺度。而正确的人才评价标准,应该体现“不拘一格”的精神。所谓“格”,就是标准。“不拘一格”就是不以学历、资历而以能力、业绩为主要依据来评价人才,这样有利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各人才的全面发展,有利于鼓励人们多做贡献,从而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这样才能够确立正确导向,扭转片面追求学历和论资排辈倾向,从更加广阔的范围内选拔能力过硬、业绩突出的人才。还要努力营造汇聚人才并使他们建功立业的良好环境。俗话说得好:“种好梧桐树,不愁凤凰来。”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就不能没有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环境。环境良好,才能促进形成关心、爱护、理解、信赖人才的社会氛围,充分发挥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励各类人才充分发挥聪明才智,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第三,必须深刻领会“党管人才”的新提法。伟大的战略需要坚强的保障。在新世纪,党中央高瞻远瞩,审时度势,提出了党管人才原则作为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组织保障。党管人才不是要党组织简单地把人才管起来、统起来,也不是要党委取代职能部门的作用,包揽人才工作的方方面面,更不是要用条条框框束缚人才,使人才失去发展空间,而是“管宏观,管政策,管协调,管服务”[12]。通过制定政策、创新机制、改善环境、提供服务,不断提高人才工作水平,促进各类人才健康成长。贯彻党管人才原则,要注意处理好党管人才和尊重人才成长规律的关系、党管人才和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关系、党管人才和依法管理人才的关系,不断促进人才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

  总之,必须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破除种种陈旧落后的人才观念,牢固树立科学的人才观,树立与时俱进的人才观。充分认识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投入是生产性投入,是最具经济及社会综合效益的投入。而“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提高全民族素质、培养优秀人才是一项长远的系统工程,必须充分发挥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基础作用。要通过发展各级各类教育,把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丰富的人力资源,努力构建人人享有学习和成长机会的学习型社会,从而使越来越多的受教育者成为符合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需要的优秀人才。

作者:刘顺厚

复旦学报:社科版 2005年02期

  人才是一个既老旧又常新的话题。人才观就是人们对培养人才以及使用人才的基本观点和基本看法。党和国家历来十分重视人才工作,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从中国的实际出发,运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科学地分析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形势下人才工作的新情况、新问题、新任务,系统地回答和解决了如何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人才保证这一重大课题,从而形成了他内涵丰富的人才观。在面向新世纪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在世界发展和国际激烈竞争中,江泽民科学分析和准确把握世界发展的趋势,对人才问题提出一系列新的重要论述,首次提出了“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点,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人才观。进入新世纪,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根据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提出了人才强国战略,强调树立科学人才观,对邓小平人才观作了新的发展。

  一

  邓小平人才观是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环境和时代特征科学分析的成果,是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人才工作的科学总结,是新世纪人才工作的理论依据和行动指南。

  邓小平以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战略眼光和伟大气魄,把握时代脉搏和契机,深刻指出,现在世界发生大转折,中国面临着一个难得的机遇。而抓住机遇,发展经济,其关键在于人才。人才问题是个战略问题,是决定我们命运的问题。这是贯穿邓小平人才观的主线。正如邓小平所说:“靠空讲不能实现现代化,必须有知识、有人才。没有知识,没有人才,怎么上得去?”[1]人才问题提到组织路线的高度来认识,是有深远政治意义的。

  邓小平以人才战略问题为主线,系统地回答了如何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人才保证问题,精辟地提出了一系列科学的人才观。

  人才环境观。人才是实现现代化的保证。但是有了人才,他们的作用得不到发挥,才能得不到充分施展,还是不能实现现代化。这里就存在着一个如何创造人才环境的问题。邓小平认为,最大限度地开发人才,开创一个人才辈出的局面,就是要创造一种环境,使拔尖人才脱颖而出。

  一是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鼓励人才成长。早在革命战争年代,毛泽东就指出:“没有知识分子的参加,革命的胜利是不可能的。”[2]在1977年,邓小平就强调指出:“一定要在党内造成一种空气: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要反对不尊重知识分子的错误思想。”[3]“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是邓小平人才观的核心与精髓。二是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维护人才成长。邓小平特别强调必须在生活上关心知识分子。他提出:“知识分子的待遇太低了,这个问题无论如何要解决。”[4]他要求党和政府为人才办一些实实在在的事情,提高人才的生活条件,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调动人才的积极性。三是创造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社会环境,引导人才成长。在80年代初,邓小平就一针见血地指出:“人才问题,……目前的主要任务,是善于发现、提拔以至破格选拔中青年干部。”[5]他呼吁老同志要让贤、选贤、用贤。关于选人,邓小平指出必须做到“三不”:不能论资排辈,不要求全责备,不要任人唯亲。他还讲一步提出了“选贤任能”的思想,要按“四化”标准,选人民公认是坚持改革开放路线并有政绩的人。

  人才使用观。关于用人,邓小平指出:“人才只有大胆使用,才能培养出来。”[6]必须把人才使用工作做好,是邓小平的一贯思想。在大胆使用人才上,邓小平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其一,对知识分子要在工作上放手使用,就是使他们有职有权。邓小平经常告诫各级领导:你们觉得是人才的,即使有某些弱点缺点,也要放手使用。其二,要发挥他们的专长。邓小平指出,现在科技人员一方面很缺,另一方面又有很大的窝工浪费,用非所学、用非专长的现象非常严重。换句话说,我们不是没有人才,问题是能不能很好地把他们组织利用起来,把他们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发挥他们的专长。在科学技术工作中,认真听取专家的意见,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是使我们少犯错误,做好工作所必需的。其三,要树立“早压担子早成才”的观念,把年轻干部放到第一线,委以重任,大胆地试,大胆地闯,让其在实践中锻炼、成长、成熟。年轻的人上去了,成熟了,事业就兴旺发达了,改革就能朝着既定的目标前进。此外,还要打破军民界限、部门地区界限,合理地使用全国的科技人员。总之,只要放手使用,才能鼓励上进,才能出人才。

  人才制度观。制度问题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如果不坚决改革现行制度中的弊端,过去出现的一些严重问题,今后就有可能重新出现。因此,邓小平把人事制度改革作为整个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一环,希望各级党委和组织部门在这个问题上来个大转变,勇于改革不合时宜的组织制度和人事制度,大力培养、发现和破格使用优秀人才,坚决同一切压制和摧残人才的现象作斗争。一是建立科学合理的人才评价制度,二是建立合理的人才流动制度,三是建立人才考核与培训制度,四是建立健全招聘制度。

  此外,关于人才培养、人才标准等问题,邓小平也都做了深刻的论述。人才培养是人才开发的基础性工作,是造就高素质人才的前提。邓小平反复强调,“科技人才的培养,基础在教育。”邓小平还提出了人才教育培养的战略方针,即“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是发展我国人才教育培养事业,培养更多更好人才的根本指针。同时,邓小平对人才标准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即社会主义“四有”新人和“德才兼备”的“四化”干部,为我们造就新时期所需要的合格人才提供了理论依据。

  二

  在面向新世纪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在世界发展和国际激烈竞争中,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科学分析和准确把握世界发展的趋势,对人才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新的重要论述,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人才观。

  江泽民指出:“科技和经济的大发展,人才是最关键、最根本的因素。”[7]江泽民在这里对人才的作用总结了“两个最”,这既是对邓小平人才观的继承,同时又赋予其崭新的时代特点。人才是最根本的因素,是指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而科学技术人员是新的生产力的开拓者,我们事业的基础在于人才。

  20世纪下半叶以来,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特别是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高新技术日新月异,而人才作为高新技术的创造者、发明者、传播者和使用者,已经成为当代科技进步与经济社会发展最重要的资源。因此,江泽民以敏锐的战略眼光作出“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科学论断。这一论断与邓小平同志“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具有同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江泽民强调指出,当今世界各国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激烈竞争,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人才的数量和质量的竞争,尤其是领导人才的素质和能力的竞争。2000年6月9日,江泽民在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政党,一个国家,能不能不断培养出优秀的领导人才,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这个政党、这个国家的兴衰存亡。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能不能巩固和发展下去,中国能不能在未来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强盛不衰,关键就要看我们党能不能不断培养造就一大批高素质的领导人才”。全党同志都要从这样的政治高度来认识培养优秀中青年领导干部的重大意义,紧迫地而不是松懈地,认真地而不是敷衍地按照中央的要求把这项工作抓紧抓好。”

  江泽民强调各行各业都出人才。他指出,“我们国家人口多,人人上大学仍是不现实的。也不是只有上了大学,才能成为人才。社会需要的人才是多方面的。‘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这是江泽民同志2000年2月1日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关于人才问题的一段精辟论述。此外,江泽民还强调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强调要贯彻“三个代表”要求,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改进干部管理方法;强调要实现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进一步发挥知识分子的作用等等。江泽民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强调指出:“培养同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数以万计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发挥我国巨大人力资源的优势,关系到21世纪社会主义事业的大局。”所有这些,使邓小平人才观在实践中得到了进一步的贯彻和丰富。

  三

  当今世界,在各国经济社会发展中,人才资源已成为最重要的战略资源,人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越来越具有决定性意义。党的十六大确立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要实现这一宏伟目标,人才是关键。近年来,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根据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高瞻远瞩,深刻认识到人才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于2003年12月在北京召开了我们党和新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全国人才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了“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科学判断,提出了人才强国战略和党管人才原则,确立了新的历史条件下人才工作的基本思路和宏观布局。他指出,必须牢固树立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求的科学人才观,强调“三个观念”: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人人都可以成才的观念,以人为本的观念。可以说这是对科学的人才观的根本要求的一个很好的概括,是对邓小平人才观的新发展。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观。从经济学角度看,世界上有四大资源:人力、物力、财力和信息。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各种资源的利用程度和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是不同的,从而使第一资源在经济发展中呈现出不断更替的现象。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农业经济时代,人虽是生产的主体,但基本上是靠天吃饭,当时自然资源是第一资源。但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类自身能力不断发展,显示出越来越大的力量。当人类进入21世纪后,作为科学技术的载体,掌握科技文化知识和专业技术的人才是人力资源中的精华。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的竞争实制裁上是知识和人才的竞争。在这场世界空前的、全球规模的经济和科技的激烈竞争中,竞争的焦点是一个国家人力资源的质量,即作为人力资源中核心的、高层次部分的人才资源的数量和水平。科学人才观强调,当今世界,人才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重要创造者和传播者,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人才已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无可争议的第一资源,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核心要素。人才资源开发是其他一切资源开发的决定因素。人才资源的开发决定着物质资源开发的广度和深度。因此,“要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点。充分发挥人才资源开发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战略性、决定性作用。使中国由人口大国转化为人才资源强国。”[8]

  人人都可以成才观。到底什么算是人才?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社会发展阶段有不同的认识。实践表明,有学历或职称的不一定都是人才,有些作出一定贡献的人才未必有特定的学历或职称、不唯资历、不唯身份,努力形成谁勤于学习、勇于投身时代创业的伟大实践,谁就能获得发挥聪明才智的机遇。”[9]“四不唯”是对邓小平人才观的新的重大发展。也就是说,人才具有多样性、层次性和相对性。只要具有一定的知识和技能,能够进行创造性劳动,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的实践中作出积极贡献的,都是党和国家需要的人才。这种人才内涵的重大调整,不仅体现在人才概念上的进步,而且还将极大地激发千千万万人的才能解放。一个社会的发展,需要许多特殊专长的专门人才,但同时要重视自学成才者,包括偏才、怪才、奇才等。这强调一种“大人才观”或者说“新人才观”,提出不拘一格选人才。这说明党和国家对人才问题的认识更加深入本质,意义是相当深远的。

  以人为本观。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和本质是坚持以人为本的方针。树立科学的人才观,核心也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指以人为中心来分析和解决与人相关的各种问题,尊重人的特性和人的本质,坚持人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精神属性的辩证统一。它体现了价值尺度从“物”到“人”的转移,是时代精神的集中体现。以人为本是做好人才工作的前提。“以人为本”,是人才精神的集中体现。[10]以人为本是做好人才工作的前提。“以人为本”,把人才工作的出发点紧紧定位在“发展”上,充分体现了人才工作的战略思维和世界眼光。以人为本强调的是对人的尊重。人才最需要的是尊重,要尊重他们的特殊禀贼和个性,尊重他们的思维方式和工作习惯,尊重他们的工作创新和劳动成果。如果我们没有以人为本的观念,不知道尊重人,人才的流失是不可避免的;以人为本,就是充分发挥人才资源优势,注重创造宽松有序的人才环境,让人才有用武之地。善于以伯乐的眼光看待人才,知人善任,任人唯贤,让人才学有所用,用有所长。做到因事择人、量才适用、人尽其才、事竞其功。只有这样,才能用真诚的人文关怀留住人才的“心”;总之,以人为本,就是“把促进人才健康成长和充分发挥人才作用放在首要位置,努力营造鼓励人才干事业、支持人才干成事业、帮助人才干好事业的社会环境,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进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于人民。”[11]

  此外,关于人才国际化观、科学的人才评价观、人才配置市场化观、人才资本观等等,以胡锦涛为核心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都作了深刻的论述,大大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的人才观。

  四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必须高度重视人才,把人才战略提到强国战略的重要地位。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变化很快,新情况、新特点、新动向不断涌现。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以科学的人才观为指导,进一步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是做好新时期人才工作的关键。

  首先,必须真正重视人才资源。人口资源丰富而人才资源相对缺乏,是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突出矛盾。劳动力素质不高,高素质人才相对不足,科技创新能力不强,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和增强国际竞争力的一个瓶颈。如何尽快把人口多的压力变人才多的优势,这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我们必须最大限度地把开发利用人才资源摆在首要位置,把巨大的人才优势转化为巨大的发展优势。当今世界发达国家不仅重视本国人才,而且还通过各种手段引进人才。特别是美国,格外重视人才战略。大量吸引和争夺世界各地的人才,是美国二战后取得经济、科技巨大发展的诀窍之一。

  其次,必须制定完善的人才工作的机制和环境。人才既然是一种宝贵的资源,就有一个优化配置和有效开发利用的问题。应该以制度建设为根本,积极创造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施展抱负、发挥才智的机制和环境。如鼓励人才创新创造的分配制度和激励机制、人才合理流动的机制、人才评价机制、人才保障机制等等。完善人才工作的机制对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在人才评价方面,要建立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科学的社会化的人才评价机制。在人才的评价标准上,一把尺子显然不行,不同类型的人才(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要有不同的评价方式,不同的评价尺度。而正确的人才评价标准,应该体现“不拘一格”的精神。所谓“格”,就是标准。“不拘一格”就是不以学历、资历而以能力、业绩为主要依据来评价人才,这样有利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各人才的全面发展,有利于鼓励人们多做贡献,从而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这样才能够确立正确导向,扭转片面追求学历和论资排辈倾向,从更加广阔的范围内选拔能力过硬、业绩突出的人才。还要努力营造汇聚人才并使他们建功立业的良好环境。俗话说得好:“种好梧桐树,不愁凤凰来。”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就不能没有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环境。环境良好,才能促进形成关心、爱护、理解、信赖人才的社会氛围,充分发挥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励各类人才充分发挥聪明才智,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第三,必须深刻领会“党管人才”的新提法。伟大的战略需要坚强的保障。在新世纪,党中央高瞻远瞩,审时度势,提出了党管人才原则作为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组织保障。党管人才不是要党组织简单地把人才管起来、统起来,也不是要党委取代职能部门的作用,包揽人才工作的方方面面,更不是要用条条框框束缚人才,使人才失去发展空间,而是“管宏观,管政策,管协调,管服务”[12]。通过制定政策、创新机制、改善环境、提供服务,不断提高人才工作水平,促进各类人才健康成长。贯彻党管人才原则,要注意处理好党管人才和尊重人才成长规律的关系、党管人才和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关系、党管人才和依法管理人才的关系,不断促进人才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

  总之,必须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破除种种陈旧落后的人才观念,牢固树立科学的人才观,树立与时俱进的人才观。充分认识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投入是生产性投入,是最具经济及社会综合效益的投入。而“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提高全民族素质、培养优秀人才是一项长远的系统工程,必须充分发挥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基础作用。要通过发展各级各类教育,把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丰富的人力资源,努力构建人人享有学习和成长机会的学习型社会,从而使越来越多的受教育者成为符合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需要的优秀人才。


相关文章

  • 资源环境毕业论文题目(802个)
  • 毕业论文(设计) 题 目 学 院 学 院 专 业 学生姓名 学 号 年级 级 指导教师 毕业教务处制表 毕业 毕业二〇一五年 三月二十 日 毕业 资源环境毕业论文题目 一.论文说明 本团队长期从事论文写作与论文发表服务,擅长案例分析.编程仿 ...查看


  • 信息资源类型研究
  • 作者:代根兴周晓燕 中国图书馆学报 2000年06期 分类号 G254 CLASS NUMBER G254 对事物进行分类,是人们认识事物的一种基本方法.人们要开发利用信息资源,就必须首先了解信息资源的类型.信息资源类型划分得是否得当,直接 ...查看


  • 资源利用与社会进步
  • 广义的资源指人类生存发展和享受所需要的一切物质的和非物质的要素.也 就是说,在自然界及人类社会中,有用物即资源,无用物即非资源.因此,资源既包 括一切为人类所需要的自然物,如阳光.空气.水.矿产.土壤.植物及动物等,也包 括以人类劳动产品形 ...查看


  • 企业资源整合过程与能力分析
  • 企业资源整合过程与能力分析 饶扬德1-2 1(武汉大学,武汉430072) (摘要) 2(黄石理工学院,黄石435003) 资源整合是指企业对不同来源.不同层次.不同结构.不同内容的资源进行识别与选 择.汲取与配置.激活和有机融合,使其具有 ...查看


  • 人力资源会计基本理论
  • 第二章人力资源会计的基本理论 美国会计学会人力资源会计委员会为人力资源会计下的定义是:"人力资源会计是确认和计量人力资源数据的一种会计程序和方法." 人力资源会计的基本概念.会计目的.会计对象.会计假设等构成了人力资源会 ...查看


  • 资源税改革的探讨2
  • 关于对资源税改革的 关于对资源税改革的探讨 资源税改革 资源税是以各种应税自然资源为征税对象,调节资源级差收入并 体现国有资源有偿使用而征收的一种税. 1994 年税制改革后属于资源税应税税目的有原油. 天然气. 煤炭. 其他非金属原矿.黑 ...查看


  • 论文-我国人力资源会计应用问题研究
  • 毕业论文 我国人力资源会计应用问题研究 院 别 专业名称 班级学号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2013年 10月 25日 摘 要 人力资源会计这一较新的会计学分支,各国学者都对其进了深入的探索和钻研.在中国,人力资源会计的理论研究已相对成熟,但对 ...查看


  • 企业集团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构建
  • 企业集团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构建 王濂: 实战派人力资源管理专家! 东北财经大学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 课程:直线经理的人力资源管理 薪酬管理与薪酬体系设计 企业集团的人力资源管理的目的在于通过对人力资源理的整合与开发,发挥集团人力资源的协同作用 ...查看


  • (摘自对校本教学资源库建设的思考)
  • 提升"一键式"生活化美术课程资源库有效运行的实践研究(总报告) 课题负责人:孙佳文 课题执笔人:孙佳文 课题组成员:陆爱萍.薛莉莉.张芬 摘要: "一键式"生活化美术课程资源库的运行是指教师能通过生活 ...查看


  • 中国矿产资源税费金制度研究综述
  • 摘要:中国财税政策改革的目标逐渐明朗,就是要制定有利于资源有偿使用的财税政策,合理调整资源税费管理制度,从而促进企业提高资源回采率和承担资源开采的安全成本.对目前矿产资源税费金的体系进行了概述,对学术界和实践中关于矿产资源税费讨论的焦点和重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