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迟退休年龄和延迟领取基本养老金年龄可行吗下

推迟退休年龄和延迟领取基本养老金年龄可

行吗(下)

——来自广东省在职职工预期退休年龄的经验证据

阳义南 才国伟

 2013-01-04 15:17:12 来源:《财贸经济》2012年第10期

Hall和Johnson(1980)研究预期退休年龄时使用的是Multinomial Logistic模型,但该模型只能在各个类别之间没有序次关系时使用。本文因变量——预期退休年龄的5个类别之间并不是简单分类,而是存在明显的次序分类,因此必须采用针对定序分类变量的Ordinal Lgistic模型。模型如下:

其中,ANRE为因变量在职职工预期退休年龄,ANRE_n(n=1、2、3、4、5)表示预期退休年龄等于各个选项。自变量为参加养老金制度年数,其他控制变量的含义参见表1,并对基本工资取自然对数。α1为自变量的回归系数,β0、β

1、„、β11为控制变量的回归系数。实证结果如表5和表6所示。

从表5和表6的回归结果可以得到如下结论:

1.参加养老金制度年数对男、女职工预期退休年龄的影响系数显著为负,表明职工参加养老金制度的年数越久,预期退休年龄越早,即越倾向于更早退休。模型I中方程1-5的实证结果否定了假设1的推断。这说明,当前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在总体上并不能激励职工推迟退休年龄。相反,职工参加养老保险制度的年数越久,越希望更早地退休。之所以出现这种原因,是由当前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内在的收益激励结构造成的,我们将在后面进行解释。

2.工资、家庭财产对男、女职工预期退休年龄的影响显著为正,说明在职职工的工资越高、家庭财产越多,越倾向于晚退休。工资对劳动力供给同时产生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替代效应促使职工增加劳动力供给,推迟退休年龄,收入效应促使职工减少劳动力供给,选择更早退休(Ehrenberg和Smith,2006)。根据本文实证结果,基本工资的回归系数均显著为正,说明在我国工资对职工劳动力供给的替代效应大于收入效应,使得在职工资越高,预期退休年龄越晚。对工业国家的绝大多数研究都表明,家庭财产越多的职工往往越选择尽早退休

(Fields和Mitchell,1984;Hurd,1997;Montalto等,2000)。但在我国,职工的家庭财富越多,往往越具有更高的教育水平、工资收入、社会网络和更高的职务,可能越会诱使职工工作得更久。本文实证结果显示,家庭财产对男女职工预期退休年龄的影响都在1%的水平上显著为正,表明家庭财产越多的职工越希望晚退休。

3.教育年限的回归系数显著为正,说明教育水平越高,越倾向于晚退休。一般认为,教育年限越长,职工进入劳动力市场的时间越晚,往往倾向于推迟退休,以尽可能回收教育投资的成本,并获得人力资本投资收益。根据我们的实证结果,教育年限对男女职工预期退休年龄的影响都在1%的水平上显著为正,表明教育年限越长的职工越倾向于推迟退休。这与Hall和Johnson(1980)、Burtless和Moffitt(1985)、Montaho等(2000)的研究发现是吻合的。

4.健康对男女职工预期退休年龄的影响不同,越健康的男职工,预期退休年龄越晚,而越健康的女职工,预期退休年龄越早。配偶退休对男职工预期退休年龄的影响显著为正,对女性职工的影响并不显著。配偶在职对女职工预期退休年龄的影响系数显著为负,对男职工的影响不显著。这些结果表明,我国的家庭文化及其支配的家庭内部分工有着鲜明特征,特别是在男性户主家庭,男职工承担

着主要的家庭经济收入来源,而女职工更多地承担照顾家庭责任,

特别是在年老时期。

5.男职工为广东省城镇户籍的预期退休年龄更早,而女职工的预期退休年龄更晚,外省户籍对在职职工预期退休年龄的影响不显著。户籍在我国含有特殊的福利、就业、教育、社会保障含义(苏志霞,2006;杜鑫,2011)。为此,我们设计了广东省城镇户籍、外省户籍两个指标来检验户籍对职工预期退休年龄是否存在显著的差异影响。实证研究表明,广东省城镇户籍对男职工预期退休年龄的影响显著为负,而对女职工的影响却显著为正,表明广东省城镇户籍男职工倾向于较早地退休,女职工选择更晚退休。外省户籍对职工预期退休年龄的影响均不显著。

(三)模型Ⅱ:在职职工提前退休的Binary Logistic模型

为了检验假设2,我们对职工预期退休年龄进行重新分组,建立虚拟变量“提前退休”。将男职工选择“50岁以前”、“50-55岁”的定义为提前退休,设为“1”,选择其他三项则为“0”;女职工选择“50岁以前”的定义为提前退休,设为“1”,选择其他四项的为“0”。由于“提前退休”是0-1的虚拟变量,故采用Binary Logistic模型进行回归分析,模型如下:

模型中EPRE为因变量“在职职工是否选择提前退休”,n=1表示提前退休。自变量为参加养老金制度年数。β0、β1、„、β11为控制变量的回归系数。各个变量的含义见表1,并对基本工资取自然对数。实证研究结果如表7和表8所示。

根据表7和表8的实证结果可知,参加养老金制度年数对男女在职职工是否选择提前退休的影响均显著为正,即参加养老金制度的年数越多,提前退休的可能性越大。这实际上是否定了假设2的推断,表明当前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并不具备激励职工延迟领取养老金年龄的内在收益机制。相反,参加养老金制度年数越久,对提前退休的激励作用越大。这与前文Ordinal-Logistic模型的结论实际上是一致的,也可以说明模型I的结论是稳健的。

(四)理论解释

根据模型I、Ⅱ的实证结果可知,当前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既不能激励职工推迟退休,也不能激励职工延迟领取养老金年龄。我们认为,其原因是2005年改革之后实行的新计发办法仍然没有做到完全的精算平衡,至少在两个方面会激励职工提前退休。

第一,计发基础养老金初始值的时候没有根据退休年龄进行精算调整。国发

[2005]38号文规定,在计算退休基础养老金的初始值时,以当地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和职工指数化缴费工资的平均值为基数,缴费每满1年发给1%。它并没

有根据职工的退休年龄进行调整,而退休年龄关系到领取养老金的时间长短。职工多工作1年,基础养老金增加1%,但要多缴费1年,且少领1年养老金;而提前退休1年,虽然基础养老金减少l%,但少缴费1年,且多领1年养老金。虽然由于工资增长,推迟退休1年用来计算基础养老金的工资基数增加了,但如果工资增长率低于退休后基本养老金的调整比率,则推迟退休就会损失一定的养老金资产。

第二,退休后基本养老金的调整比率高于在职职工的工资增长率。提前退休1年职工的养老金将在第二年按照养老金调整比率进行增长。如果调整比率高于工资增长率,则早退休职工的基本养老金经过次年调整之后,将超过推迟退休职工的基本养老金(二者的基本养老金在第三年将按相同的调整比率进行调整)。自2007年以来,国务院每年都发文要求按人均基本养老金的10%左右确定调整比例,使得很多省(市)的养老金调整比率都要高于在职职工的工资增长率。例如,2007-2010年广东省企业退休人员月平均养老金年均增幅为13.2%,而全省企业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增长率为9.96%,前者超过了3.26个百分点。其结果,在同等条件下,出现了晚退休职工的养老金反而少于早退休职工养老金的“基本养老金倒挂”现象。

五、结论

推迟退休年龄、延迟领取基本养老金年龄的主要影响群体是在职职工,本文使用2011年广东省21个地市对在职职工的问卷调查数据,研究了在职职工的预期退休行为。问卷调查数据显示,男职工选择在55岁之前退休的占到55%,女职工选择在50岁之前退休的占到41.2%。这说明,在职职工选择提前退休的倾向非常明显,推迟退休年龄并不符合他们的期望。Ordinal Logistic模型的实

证结果表明,参加养老金制度年数对男女职工预期退休年龄的影响都是显著为负,即参加养老金制度的年份越久,预期退休年龄越早。另外,Binary Logistic模型的实证结果也证实了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年数越久,提前退休的概率越高。两个模型的结果表明,当前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也不能激励职工推迟退休、延迟领取养老金年龄。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给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带来了沉重的支付压力,缺口日益加大。同时,随着人口出生率的下降,劳动力供给不足也日显端倪。因此,推迟退休年龄、延迟领取基本养老金年龄是必行之策,且宜早不宜迟。然而,本文的实证结果表明,推迟退休年龄并不符合当前在职职工的预期,且现行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也不能激励职工推迟领取养老金年龄。因此,贸然推出新政策,将很难收到实效。要推迟退休年龄、延迟领取养老金年龄,就必须首先对当前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进行深刻的改革和调整。我们认为必须要采取的关键措施包括:第一,基础养老金的计发公式必须与职工的退休年龄挂钩。基于精算平衡的原则,推迟退休则增加其养老金给付额,提前退休则相应削减其养老金给付额;第二,实行科学的养老金年度调整办法,使之低于在职职工的工资增长率以及基本养老金增长率,消除基本养老金的“倒挂”现象;第三,建立工资审查办法,根据职工退休后再就业收入情况对其领取的养老金进行相应削减;第四,为鼓励职工延迟领取养老金年龄,可以为推迟者再给予额外更多养老金的奖励。

参考文献:

1.杜鑫:《中国城市地区不同户籍群体劳动力市场状态分析》,《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1年第4期。

2.苏志霞:《中国户籍制度城乡福利分配职能辨析》,《经济问题探索》2006年第3期。

3.汪泽英、曾湘泉:《中国社会养老保险收益激励与企业职工退休年龄分析》,《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4年第6期。

4.杨俊、宋嫒:《养老保险制度对提前退休影响的性别差异分析》,《浙江社会科学》2008年第7期。

5.赵耀辉、徐建国:《我国城镇养老保险体制改革中的激励机制问题》,《经济学(季刊)》2001年第1期。

6. Adams,G.A.,Career-Related Variables and Planned Retirement Age: An Extention of Beehr's Model.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Vol.55,No.2,1999,pp.221-235.

7. Barfield, R. and Morgan,J.,Early Retirement:the Decision and the Experience. Survey Research Center, Ann Arbor: University of Michigan,1969.

8. Beehr,T.A.,The Process of Retirement:a Review and Recommendations for Future Investigation.Personnel Psychology,Vol.39,Issue.1,1986,pp.31-35.

9. Burtlss,G.and Motffitt,R.A.,The joint choice of retirement age and

postretirement hours of work. Journal of Labor Economics,Vol.3,No.2,1985,pp. 209-236.

10. Ehrenberg,R.G.and Smith, R.S.,Modem Labor Economics,Ninth Edition, Pearson Education,Inc,2006.

11. Fields,G.S.and Mitchell,O.S.,Economic Determinants of the Optimal Retirement Age: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Jouranal of Human Resources,Vol.19,No.2,1984,pp.245-262.

12. Hall,A.and Johnson,T.R.,The Determinants of Planned Retirement Age. Industrial and Labor Relations Review, Vol.33,No.2,1980,pp.241-254.

13. Hanisch,K.A.and Hulin,C.L.,Job Attitudes and Organizational Withdrawal:An Examination of Retirement and Other Voluntary Withdrawal Behaviors.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Vol.37,No.1,1990,pp.60-78.

14. Hanisch,K.A.and Hulin,C.L.,General Attitudes and Organizational Withdrawal:An Evaluationof a Causal Model. 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Vol.39,Issue.1,1991,pp.110-128.

15. Hurd,M.D.The Economics of Individual Aging.In M.R.Rosenzweig&O.Stark(Eds.),Handbook of Population and Family Economics,Vol.lB,1997,pp. 891-966,New York:New Holland.

16. Montalto,C.P.Yuh,Y.and Hanna,S.,Determinants of Planned Retirement Age. Financial Services Review,Vol.9,No.1,2000,pp.1-15.

17. Munnell,A.H.,Triest,R.K.and Jivan,N.A.,How Do Pensions Affect Expected and Actual Retirement Age.Center for Retirement Research at Boston College,Working

Paper,No.27,2004.

18. Taylor,M.A.and Shore,L.M.,Predictors of Planned Retirement Age: An Application of Beehr's Model.Psychology And Aging,Vol.10,No.1,1995,pp.76-83.

19. Talaga,J.A.and Beehr,T.A.,Are There Gender Differences in Predicting Retirement Decisions.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Vol.80,No.1,1995,pp.16-28.

推迟退休年龄和延迟领取基本养老金年龄可

行吗(下)

——来自广东省在职职工预期退休年龄的经验证据

阳义南 才国伟

 2013-01-04 15:17:12 来源:《财贸经济》2012年第10期

Hall和Johnson(1980)研究预期退休年龄时使用的是Multinomial Logistic模型,但该模型只能在各个类别之间没有序次关系时使用。本文因变量——预期退休年龄的5个类别之间并不是简单分类,而是存在明显的次序分类,因此必须采用针对定序分类变量的Ordinal Lgistic模型。模型如下:

其中,ANRE为因变量在职职工预期退休年龄,ANRE_n(n=1、2、3、4、5)表示预期退休年龄等于各个选项。自变量为参加养老金制度年数,其他控制变量的含义参见表1,并对基本工资取自然对数。α1为自变量的回归系数,β0、β

1、„、β11为控制变量的回归系数。实证结果如表5和表6所示。

从表5和表6的回归结果可以得到如下结论:

1.参加养老金制度年数对男、女职工预期退休年龄的影响系数显著为负,表明职工参加养老金制度的年数越久,预期退休年龄越早,即越倾向于更早退休。模型I中方程1-5的实证结果否定了假设1的推断。这说明,当前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在总体上并不能激励职工推迟退休年龄。相反,职工参加养老保险制度的年数越久,越希望更早地退休。之所以出现这种原因,是由当前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内在的收益激励结构造成的,我们将在后面进行解释。

2.工资、家庭财产对男、女职工预期退休年龄的影响显著为正,说明在职职工的工资越高、家庭财产越多,越倾向于晚退休。工资对劳动力供给同时产生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替代效应促使职工增加劳动力供给,推迟退休年龄,收入效应促使职工减少劳动力供给,选择更早退休(Ehrenberg和Smith,2006)。根据本文实证结果,基本工资的回归系数均显著为正,说明在我国工资对职工劳动力供给的替代效应大于收入效应,使得在职工资越高,预期退休年龄越晚。对工业国家的绝大多数研究都表明,家庭财产越多的职工往往越选择尽早退休

(Fields和Mitchell,1984;Hurd,1997;Montalto等,2000)。但在我国,职工的家庭财富越多,往往越具有更高的教育水平、工资收入、社会网络和更高的职务,可能越会诱使职工工作得更久。本文实证结果显示,家庭财产对男女职工预期退休年龄的影响都在1%的水平上显著为正,表明家庭财产越多的职工越希望晚退休。

3.教育年限的回归系数显著为正,说明教育水平越高,越倾向于晚退休。一般认为,教育年限越长,职工进入劳动力市场的时间越晚,往往倾向于推迟退休,以尽可能回收教育投资的成本,并获得人力资本投资收益。根据我们的实证结果,教育年限对男女职工预期退休年龄的影响都在1%的水平上显著为正,表明教育年限越长的职工越倾向于推迟退休。这与Hall和Johnson(1980)、Burtless和Moffitt(1985)、Montaho等(2000)的研究发现是吻合的。

4.健康对男女职工预期退休年龄的影响不同,越健康的男职工,预期退休年龄越晚,而越健康的女职工,预期退休年龄越早。配偶退休对男职工预期退休年龄的影响显著为正,对女性职工的影响并不显著。配偶在职对女职工预期退休年龄的影响系数显著为负,对男职工的影响不显著。这些结果表明,我国的家庭文化及其支配的家庭内部分工有着鲜明特征,特别是在男性户主家庭,男职工承担

着主要的家庭经济收入来源,而女职工更多地承担照顾家庭责任,

特别是在年老时期。

5.男职工为广东省城镇户籍的预期退休年龄更早,而女职工的预期退休年龄更晚,外省户籍对在职职工预期退休年龄的影响不显著。户籍在我国含有特殊的福利、就业、教育、社会保障含义(苏志霞,2006;杜鑫,2011)。为此,我们设计了广东省城镇户籍、外省户籍两个指标来检验户籍对职工预期退休年龄是否存在显著的差异影响。实证研究表明,广东省城镇户籍对男职工预期退休年龄的影响显著为负,而对女职工的影响却显著为正,表明广东省城镇户籍男职工倾向于较早地退休,女职工选择更晚退休。外省户籍对职工预期退休年龄的影响均不显著。

(三)模型Ⅱ:在职职工提前退休的Binary Logistic模型

为了检验假设2,我们对职工预期退休年龄进行重新分组,建立虚拟变量“提前退休”。将男职工选择“50岁以前”、“50-55岁”的定义为提前退休,设为“1”,选择其他三项则为“0”;女职工选择“50岁以前”的定义为提前退休,设为“1”,选择其他四项的为“0”。由于“提前退休”是0-1的虚拟变量,故采用Binary Logistic模型进行回归分析,模型如下:

模型中EPRE为因变量“在职职工是否选择提前退休”,n=1表示提前退休。自变量为参加养老金制度年数。β0、β1、„、β11为控制变量的回归系数。各个变量的含义见表1,并对基本工资取自然对数。实证研究结果如表7和表8所示。

根据表7和表8的实证结果可知,参加养老金制度年数对男女在职职工是否选择提前退休的影响均显著为正,即参加养老金制度的年数越多,提前退休的可能性越大。这实际上是否定了假设2的推断,表明当前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并不具备激励职工延迟领取养老金年龄的内在收益机制。相反,参加养老金制度年数越久,对提前退休的激励作用越大。这与前文Ordinal-Logistic模型的结论实际上是一致的,也可以说明模型I的结论是稳健的。

(四)理论解释

根据模型I、Ⅱ的实证结果可知,当前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既不能激励职工推迟退休,也不能激励职工延迟领取养老金年龄。我们认为,其原因是2005年改革之后实行的新计发办法仍然没有做到完全的精算平衡,至少在两个方面会激励职工提前退休。

第一,计发基础养老金初始值的时候没有根据退休年龄进行精算调整。国发

[2005]38号文规定,在计算退休基础养老金的初始值时,以当地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和职工指数化缴费工资的平均值为基数,缴费每满1年发给1%。它并没

有根据职工的退休年龄进行调整,而退休年龄关系到领取养老金的时间长短。职工多工作1年,基础养老金增加1%,但要多缴费1年,且少领1年养老金;而提前退休1年,虽然基础养老金减少l%,但少缴费1年,且多领1年养老金。虽然由于工资增长,推迟退休1年用来计算基础养老金的工资基数增加了,但如果工资增长率低于退休后基本养老金的调整比率,则推迟退休就会损失一定的养老金资产。

第二,退休后基本养老金的调整比率高于在职职工的工资增长率。提前退休1年职工的养老金将在第二年按照养老金调整比率进行增长。如果调整比率高于工资增长率,则早退休职工的基本养老金经过次年调整之后,将超过推迟退休职工的基本养老金(二者的基本养老金在第三年将按相同的调整比率进行调整)。自2007年以来,国务院每年都发文要求按人均基本养老金的10%左右确定调整比例,使得很多省(市)的养老金调整比率都要高于在职职工的工资增长率。例如,2007-2010年广东省企业退休人员月平均养老金年均增幅为13.2%,而全省企业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增长率为9.96%,前者超过了3.26个百分点。其结果,在同等条件下,出现了晚退休职工的养老金反而少于早退休职工养老金的“基本养老金倒挂”现象。

五、结论

推迟退休年龄、延迟领取基本养老金年龄的主要影响群体是在职职工,本文使用2011年广东省21个地市对在职职工的问卷调查数据,研究了在职职工的预期退休行为。问卷调查数据显示,男职工选择在55岁之前退休的占到55%,女职工选择在50岁之前退休的占到41.2%。这说明,在职职工选择提前退休的倾向非常明显,推迟退休年龄并不符合他们的期望。Ordinal Logistic模型的实

证结果表明,参加养老金制度年数对男女职工预期退休年龄的影响都是显著为负,即参加养老金制度的年份越久,预期退休年龄越早。另外,Binary Logistic模型的实证结果也证实了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年数越久,提前退休的概率越高。两个模型的结果表明,当前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也不能激励职工推迟退休、延迟领取养老金年龄。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给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带来了沉重的支付压力,缺口日益加大。同时,随着人口出生率的下降,劳动力供给不足也日显端倪。因此,推迟退休年龄、延迟领取基本养老金年龄是必行之策,且宜早不宜迟。然而,本文的实证结果表明,推迟退休年龄并不符合当前在职职工的预期,且现行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也不能激励职工推迟领取养老金年龄。因此,贸然推出新政策,将很难收到实效。要推迟退休年龄、延迟领取养老金年龄,就必须首先对当前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进行深刻的改革和调整。我们认为必须要采取的关键措施包括:第一,基础养老金的计发公式必须与职工的退休年龄挂钩。基于精算平衡的原则,推迟退休则增加其养老金给付额,提前退休则相应削减其养老金给付额;第二,实行科学的养老金年度调整办法,使之低于在职职工的工资增长率以及基本养老金增长率,消除基本养老金的“倒挂”现象;第三,建立工资审查办法,根据职工退休后再就业收入情况对其领取的养老金进行相应削减;第四,为鼓励职工延迟领取养老金年龄,可以为推迟者再给予额外更多养老金的奖励。

参考文献:

1.杜鑫:《中国城市地区不同户籍群体劳动力市场状态分析》,《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1年第4期。

2.苏志霞:《中国户籍制度城乡福利分配职能辨析》,《经济问题探索》2006年第3期。

3.汪泽英、曾湘泉:《中国社会养老保险收益激励与企业职工退休年龄分析》,《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4年第6期。

4.杨俊、宋嫒:《养老保险制度对提前退休影响的性别差异分析》,《浙江社会科学》2008年第7期。

5.赵耀辉、徐建国:《我国城镇养老保险体制改革中的激励机制问题》,《经济学(季刊)》2001年第1期。

6. Adams,G.A.,Career-Related Variables and Planned Retirement Age: An Extention of Beehr's Model.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Vol.55,No.2,1999,pp.221-235.

7. Barfield, R. and Morgan,J.,Early Retirement:the Decision and the Experience. Survey Research Center, Ann Arbor: University of Michigan,1969.

8. Beehr,T.A.,The Process of Retirement:a Review and Recommendations for Future Investigation.Personnel Psychology,Vol.39,Issue.1,1986,pp.31-35.

9. Burtlss,G.and Motffitt,R.A.,The joint choice of retirement age and

postretirement hours of work. Journal of Labor Economics,Vol.3,No.2,1985,pp. 209-236.

10. Ehrenberg,R.G.and Smith, R.S.,Modem Labor Economics,Ninth Edition, Pearson Education,Inc,2006.

11. Fields,G.S.and Mitchell,O.S.,Economic Determinants of the Optimal Retirement Age: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Jouranal of Human Resources,Vol.19,No.2,1984,pp.245-262.

12. Hall,A.and Johnson,T.R.,The Determinants of Planned Retirement Age. Industrial and Labor Relations Review, Vol.33,No.2,1980,pp.241-254.

13. Hanisch,K.A.and Hulin,C.L.,Job Attitudes and Organizational Withdrawal:An Examination of Retirement and Other Voluntary Withdrawal Behaviors.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Vol.37,No.1,1990,pp.60-78.

14. Hanisch,K.A.and Hulin,C.L.,General Attitudes and Organizational Withdrawal:An Evaluationof a Causal Model. 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Vol.39,Issue.1,1991,pp.110-128.

15. Hurd,M.D.The Economics of Individual Aging.In M.R.Rosenzweig&O.Stark(Eds.),Handbook of Population and Family Economics,Vol.lB,1997,pp. 891-966,New York:New Holland.

16. Montalto,C.P.Yuh,Y.and Hanna,S.,Determinants of Planned Retirement Age. Financial Services Review,Vol.9,No.1,2000,pp.1-15.

17. Munnell,A.H.,Triest,R.K.and Jivan,N.A.,How Do Pensions Affect Expected and Actual Retirement Age.Center for Retirement Research at Boston College,Working

Paper,No.27,2004.

18. Taylor,M.A.and Shore,L.M.,Predictors of Planned Retirement Age: An Application of Beehr's Model.Psychology And Aging,Vol.10,No.1,1995,pp.76-83.

19. Talaga,J.A.and Beehr,T.A.,Are There Gender Differences in Predicting Retirement Decisions.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Vol.80,No.1,1995,pp.16-28.


相关文章

  • 延迟退休年龄2015最新规定
  • 延迟退休年龄2015最新规定,延长退休年龄以此提高养老金给付门槛的确是随着人口预期寿命延长而出现的必然趋势.但如果真要推行延迟退休,应该在充分调研和收集民意的基础上小步渐进,并个性化灵活对待http://www.baoxianzx.com ...查看


  • 上海:企业各类人才可柔性延迟退休年龄
  • ??? 从10月1日起,上海将实施柔性延迟办理申领基本养老金手续.记者27日从上海市人保局获悉,上海公布的有关试行意见提出,延迟年龄男性一般不超过65周岁,女性一般不超过60周岁. ??? 试行意见将企业各类人才均纳入了柔性延迟申领养老金的 ...查看


  • 人社部称延迟退休年龄
  • 人社部称:将相应推迟退休年龄 来源:商丘网-京九晚报 2008年 ,河南财经学院教授樊明指导23名本科生通过调查,用翔实的图表和数字说明延长退休年龄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近日在答复网友提问时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 ...查看


  • 人社部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时间表_图文
  • 人社部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时间表 中央关于退休年龄延5至10已敲定: 备受关注的延迟退休年龄政策的步伐渐行渐明朗.三中全会中央已敲定:延长5岁至10年. 对于延迟退休提出的方案是: 第一,从2015年开始,1965年出生的女性职工和居民应当推 ...查看


  • 延迟退休年龄时间表
  • 延迟退休年龄时间表2017年推出 5年后实施 人社部部长尹蔚民今日在记者会上说,希望今年制定出渐进式延迟退休方案,明年报经中央同意后公开征求意见,后年推出.方案将渐进到位,每年只会延长几个月的退休年龄,经过相当长时间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推出后 ...查看


  • 延迟退休利弊1
  • 正方:应该推迟退休年龄 反方:不应该推迟退休年龄 正方观点 ① 大家好,今天我方观点是退休年龄该推迟,延长退休年龄是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积极应对,我国平均年轻已经从50岁左右上升到72岁,在我国进入老龄化,劳动力逐步短缺走的时候,现在开始考虑延 ...查看


  • 延迟退休年龄对就业的影响
  • [提要] 在中国老龄化持续深化.就业人口减少.人均预期寿命延长.养老金收支压力不断增大的情况下,延迟退休年龄似乎成了必然选择,然而除去公平性问题,对延迟退休最大的考验就是就业挤出,因此对延迟退休的就业挤出效应进行研究,并分析其效果,在当前形 ...查看


  • 人社部官员延迟退休将设几年缓冲期
  • 导读:昨日,人力社保部社会保障研究所所长金维刚就<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中涉及到的社会保障内容的 改革进行解读.养老金的统筹.养老制度的并轨.社保缴费费率的调整.退休年龄的延 ...查看


  • 专家称延迟退休方案应有弹性 可先从女干部试行
  • 延迟退休渐行渐近.11月3日,<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出台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政策.10月14日,人社部部长尹蔚民表示,经中央批准后,人社部将向社会公开延迟退休改革方案,通过小步慢走,每年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