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史铁生创作中的_苦难_主题

现当代作家作品研究作家杂志WriterMagazine2009No.3

论史铁生创作中的“苦难”主题

邓树强

摘要本文从史铁生的创作谈起,探讨其审美追求的背后有着较为清醒的生命意识和对苦难的敏锐感受,不

仅从其个人的遭际出发来厘清这种审美价值所蕴含的深度和高度,而且还从“宗教与爱”相关联的角度来透析“苦难”主题的价值和意义。关键词:苦难救赎爱中图分类号:I206.7文献标识码:A史铁生的创作从80年代的《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法学教授及其夫人》,到90年代的《老屋小记》、《关于一部以电影作舞台背景的戏剧之设想》、《务虚笔记》等,突出地表现了他对“人”的个体生命存在的关注。人的存在是什么?人的命运为何会如此而非彼?人活着的意义究竟何在?在一个价值观念较为混乱的年代里,他以“哈姆雷特”式的追问,引

在这种拷问的背后,反映出史铁生对起了读者强烈的反响。

苦难生命的个体担荷与审美救赎的内在诉求。

史铁生那一系列有关“生之意义”苦苦追问的作品,既能给人以艺术的陶冶,又颇具哲学价值,能给人深刻的启示。其作品中表现的对“生之意义”不舍的求索,是从冥思死亡之谜开始的,继而默想命运之真相,终至探究生命存在的终极意义。史铁生和他笔下的人物曾是那么渴望死亡,企求死神的降临,但经过日复一日的苦苦思索之后,他们终于明白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对于命运真相的默想,是史铁生探寻“生之意义”的另

他通过创作阐述了命运所具有的偶然性、荒诞性的一部分。

特点,揭示了诸如困境、死亡、宗教、爱情是几个特别引人注目的主题。他以最体己的视角关照生活,却透视了整个社会、人生、历史与自然。他的创作表现出坚韧的品格———对真实人生做着最清醒的观察与思考,在诗意的追问中悟出充满智慧的答案,在信仰的废墟上重建人生理想,赋予了文学创作永恒的意义。

当然,谈及苦难必然在形而上的层面上,有着对宗教关

个人的创作,通常是他个人生活和精怀与终极意义的思索。

神历程的艺术再现。对史铁生而言,残缺身体与健康思想的矛盾统一,表现在作品里正是一种强烈的生命意识。生命经历的不同,生命意识的差别,在史铁生的作品中转化为主人公对命运的无声反抗、对灵魂的顽强拯救,还有对幸福的执着追求。

他的散文《我与地坛》,表现出一种对人类在这个不完满的现实中如何直面苦难的深切思考,蕴涵着作者对于个体生命的独特体验。这种顽强面对现实生存困境的自觉意识和勇气是他独特的魅力。在文章中,他追问死亡的意义,并且由个体苦难命运的超越,上升到对整个人类生命意义的思考与终极价值的追寻,从而为读者展现了一个直面人生苦难、同命运作斗争的坚强形象。

领悟苦难必然伴随着对“爱”的渴望。爱在心中是一个包含多方面意义的概念,有圣洁的母爱,有惊心动魄的恋爱,还有善心的怜爱。史铁生对爱的思考起源于残疾,随着他对残疾认识的不断深入,他对爱的认识也不断升华。宗教是人类精神生活所有机能的基础,宗教指向人类精神生活中终极的、无限的、无生与死的问题是史铁生小说的总主题。

这一主题性思考从两个层面展开:一是死何以消解生之沉重,其逻辑进路是从生的价值虚无到命运的无可奈何,再到历史的无可选择,结论自然是灰色的,即生的艰难与无

望只有靠死来消解;二是生何以承担死之虚无,其思考的核

心是既然死是命定的,在此之前就必有一个生之过程,人生

所以,的价值和意义只在过程中,生是实有,死倒是虚无的。

先以死消解生的虚无,再以生消解死的虚无,由此开出一条富有坚韧与乐观精神的“过程人生哲学”之路。

史铁生作为一名作家,在当代文坛是一个独具特色的存在,这不仅缘于他那坎坷而不幸的人生遭遇,更在于他的作品传递出的一种撼人心魂的精神力量和深沉博大、富于哲思的艺术特征。他对残缺人生的解读、对生存困境和生命态度的诠释以及对文学意义的追求等,使他的精神世界深邃而充满内涵,成为文坛公认的最具思想魅力的、最具“宗教精神的精神圣者”。史铁生的宗教精神是一种真正的宗教

精神历程与创作实践和精神,它贯穿于史铁生的个人境遇、

“苦难———忏悔、作品内涵之中。史铁生的创作就在践履着

悲悯———精神力量(宗教信仰等)———道德文化实践”这一唐君毅先生对宗教精神的理论阐述。这是一种在个体残疾之后深切的肯定人生之苦罪的存在,并看到个人力量之有限、人性的残缺和人类的苦难与困境的不可消除,具有忏悔

“过程美学”和与悲悯情怀,从而以自己的--史铁生式的

“爱的信仰”来作为一种对抗荒谬人生的超越的精神力量,并且最终通过他的宿命的写作去坚持从事着道德文化实践的一种精神。

史铁生的创作有明显的基督教色彩,赞同基督教某些教义,即那些与自己的生命体验发生共振的部分。如史铁生“原罪”“上帝”、概念的理解与重新阐释,对爱的哲学的倡对

导,实际上他的部分小说里存在一个受难与救赎的隐形结构。史铁生并不是一个严格意义上的宗教徒,但他却可称作当代中国文坛最具宗教情感的精神圣者。史铁生的宗教意识是复杂而多变的,他的众多作品不时闪烁着各种神性面“上帝”、“佛”“耶稣”的字样点缀于作品的各个角落和、孔,空间。

德国作家库舍尔曾说,宗教成为文学创作的一个永不

但是中国文化是没有自己的神学传统的文化,枯竭的源泉。

儒家学说是一种有关伦理道德的哲学或文化而没有涉及神学、信仰的领域。但是,作家史铁生的创作表现出对生存世界的精神探求,真诚地写出了生存的苦难,沉重地表达着个体探求精神故乡的孤独感,并以此抵抗和超越了世俗关于苦与乐的识见,他以其深沉饱满的灵魂将人的感知伸向人的心田,从而在当代文坛具有了永远的价值和意义。参考文献:

[1]李树义:《爱与拯救———浅论史铁生创作的宗教意识》,《牡丹江大学学报》,2000年第4期。作者简介:邓树强,男,1974—,黑龙江齐齐哈尔市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工作单位:齐齐哈尔大学人文学院。

现当代作家作品研究作家杂志WriterMagazine2009No.3

论史铁生创作中的“苦难”主题

邓树强

摘要本文从史铁生的创作谈起,探讨其审美追求的背后有着较为清醒的生命意识和对苦难的敏锐感受,不

仅从其个人的遭际出发来厘清这种审美价值所蕴含的深度和高度,而且还从“宗教与爱”相关联的角度来透析“苦难”主题的价值和意义。关键词:苦难救赎爱中图分类号:I206.7文献标识码:A史铁生的创作从80年代的《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法学教授及其夫人》,到90年代的《老屋小记》、《关于一部以电影作舞台背景的戏剧之设想》、《务虚笔记》等,突出地表现了他对“人”的个体生命存在的关注。人的存在是什么?人的命运为何会如此而非彼?人活着的意义究竟何在?在一个价值观念较为混乱的年代里,他以“哈姆雷特”式的追问,引

在这种拷问的背后,反映出史铁生对起了读者强烈的反响。

苦难生命的个体担荷与审美救赎的内在诉求。

史铁生那一系列有关“生之意义”苦苦追问的作品,既能给人以艺术的陶冶,又颇具哲学价值,能给人深刻的启示。其作品中表现的对“生之意义”不舍的求索,是从冥思死亡之谜开始的,继而默想命运之真相,终至探究生命存在的终极意义。史铁生和他笔下的人物曾是那么渴望死亡,企求死神的降临,但经过日复一日的苦苦思索之后,他们终于明白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对于命运真相的默想,是史铁生探寻“生之意义”的另

他通过创作阐述了命运所具有的偶然性、荒诞性的一部分。

特点,揭示了诸如困境、死亡、宗教、爱情是几个特别引人注目的主题。他以最体己的视角关照生活,却透视了整个社会、人生、历史与自然。他的创作表现出坚韧的品格———对真实人生做着最清醒的观察与思考,在诗意的追问中悟出充满智慧的答案,在信仰的废墟上重建人生理想,赋予了文学创作永恒的意义。

当然,谈及苦难必然在形而上的层面上,有着对宗教关

个人的创作,通常是他个人生活和精怀与终极意义的思索。

神历程的艺术再现。对史铁生而言,残缺身体与健康思想的矛盾统一,表现在作品里正是一种强烈的生命意识。生命经历的不同,生命意识的差别,在史铁生的作品中转化为主人公对命运的无声反抗、对灵魂的顽强拯救,还有对幸福的执着追求。

他的散文《我与地坛》,表现出一种对人类在这个不完满的现实中如何直面苦难的深切思考,蕴涵着作者对于个体生命的独特体验。这种顽强面对现实生存困境的自觉意识和勇气是他独特的魅力。在文章中,他追问死亡的意义,并且由个体苦难命运的超越,上升到对整个人类生命意义的思考与终极价值的追寻,从而为读者展现了一个直面人生苦难、同命运作斗争的坚强形象。

领悟苦难必然伴随着对“爱”的渴望。爱在心中是一个包含多方面意义的概念,有圣洁的母爱,有惊心动魄的恋爱,还有善心的怜爱。史铁生对爱的思考起源于残疾,随着他对残疾认识的不断深入,他对爱的认识也不断升华。宗教是人类精神生活所有机能的基础,宗教指向人类精神生活中终极的、无限的、无生与死的问题是史铁生小说的总主题。

这一主题性思考从两个层面展开:一是死何以消解生之沉重,其逻辑进路是从生的价值虚无到命运的无可奈何,再到历史的无可选择,结论自然是灰色的,即生的艰难与无

望只有靠死来消解;二是生何以承担死之虚无,其思考的核

心是既然死是命定的,在此之前就必有一个生之过程,人生

所以,的价值和意义只在过程中,生是实有,死倒是虚无的。

先以死消解生的虚无,再以生消解死的虚无,由此开出一条富有坚韧与乐观精神的“过程人生哲学”之路。

史铁生作为一名作家,在当代文坛是一个独具特色的存在,这不仅缘于他那坎坷而不幸的人生遭遇,更在于他的作品传递出的一种撼人心魂的精神力量和深沉博大、富于哲思的艺术特征。他对残缺人生的解读、对生存困境和生命态度的诠释以及对文学意义的追求等,使他的精神世界深邃而充满内涵,成为文坛公认的最具思想魅力的、最具“宗教精神的精神圣者”。史铁生的宗教精神是一种真正的宗教

精神历程与创作实践和精神,它贯穿于史铁生的个人境遇、

“苦难———忏悔、作品内涵之中。史铁生的创作就在践履着

悲悯———精神力量(宗教信仰等)———道德文化实践”这一唐君毅先生对宗教精神的理论阐述。这是一种在个体残疾之后深切的肯定人生之苦罪的存在,并看到个人力量之有限、人性的残缺和人类的苦难与困境的不可消除,具有忏悔

“过程美学”和与悲悯情怀,从而以自己的--史铁生式的

“爱的信仰”来作为一种对抗荒谬人生的超越的精神力量,并且最终通过他的宿命的写作去坚持从事着道德文化实践的一种精神。

史铁生的创作有明显的基督教色彩,赞同基督教某些教义,即那些与自己的生命体验发生共振的部分。如史铁生“原罪”“上帝”、概念的理解与重新阐释,对爱的哲学的倡对

导,实际上他的部分小说里存在一个受难与救赎的隐形结构。史铁生并不是一个严格意义上的宗教徒,但他却可称作当代中国文坛最具宗教情感的精神圣者。史铁生的宗教意识是复杂而多变的,他的众多作品不时闪烁着各种神性面“上帝”、“佛”“耶稣”的字样点缀于作品的各个角落和、孔,空间。

德国作家库舍尔曾说,宗教成为文学创作的一个永不

但是中国文化是没有自己的神学传统的文化,枯竭的源泉。

儒家学说是一种有关伦理道德的哲学或文化而没有涉及神学、信仰的领域。但是,作家史铁生的创作表现出对生存世界的精神探求,真诚地写出了生存的苦难,沉重地表达着个体探求精神故乡的孤独感,并以此抵抗和超越了世俗关于苦与乐的识见,他以其深沉饱满的灵魂将人的感知伸向人的心田,从而在当代文坛具有了永远的价值和意义。参考文献:

[1]李树义:《爱与拯救———浅论史铁生创作的宗教意识》,《牡丹江大学学报》,2000年第4期。作者简介:邓树强,男,1974—,黑龙江齐齐哈尔市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工作单位:齐齐哈尔大学人文学院。


相关文章

  • 公务员考试文学常识
  • 解释题 1.政治抒情诗:2.百花文学:3.革命样板戏:4红色经典:5.伤痕文学:6.反思文学: 7.朦胧诗:8.第三代诗:9.寻根文学:10.新写实小说:11.先锋小说:12.女性写作: 13.个人化写作:14.现实主义冲击波 简答题 1. ...查看


  •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课导学案人教版
  •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课导学案人教版 秋天的怀念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母亲艺术形象,感悟作者意图.训练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培养学生有感情的读好课文的能力和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指导学生通过自学讨论, ...查看


  • [我与地坛]:诗性散文的经典文本
  • http://www.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no16/1/198811.shtml <我与地坛>是史铁生写于20世纪90年代初的一篇作品.它是史铁生的散文代表作,也是20世纪中国最为优秀的散 ...查看


  • 史铁生作文素材积累
  • 史铁生,1951年1月4日出生于北京,河北涿县(今涿州市)人,.是中国电影编剧,著名小说家,文学家.生前曾任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驻会作家,中国作家协会第五.六.七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残疾人作家协会副主席.1958年入北京东城区王大人胡同小 ...查看


  • 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
  • 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教学建议 主要内容:一.教学目标,二.教材特点,三.教法建议, 去年咱们福州市的一些老师曾到珠海.绍兴等地看了看,了解外地新课程的进展情况.当时感到广东的一些学校对高中语文的五个选修系列一般都不是平均用力的,选择 ...查看


  • 广东近年高考满分作文选集(例文+分析+点评)
  • 2011年广东高考满分作文评析 2011年广东高考作文"回到原点"导写与例文 [原题回放]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大千世界,"原点"无所不在."原点"可以是道路的 ...查看


  • "另类"的人生与写作
  • (一)张海迪 初读到你的名字,是我踏入青春门槛的人生黄金时节.那时候,我的眼前浮现出波澜壮阔的海,而你坐在命运的危舟,用力地摇动生活的双桨,你明净的脸上漾满生动的自信的微笑.再然后我读到了你的小说<轮椅上的梦>.在走向你心灵世界 ...查看


  • 史铁生阅读感悟
  • 跋涉 每一次深刻的思索都注定是一段艰苦的跋涉. 触摸死亡痛苦,直视阴暗污浊,面对人性的丑恶之处,剖析自我,焚烧罪恶,从最黑的黑中看到澄澈,从最深重的苦难中看到光明. 就这样,一步步跋涉在人生之路. (一)寂灭与重生 史铁生在<我与地坛 ...查看


  • [合欢树]教案
  • 合欢树  合欢树,落叶乔木,伞形树冠.叶互生,为偶数.花美,形似绒球,清香袭 人:叶奇,日出而开,日落而合.有"马缨花"."绒花"之称.常象征夫妻恩爱.婚姻美满. 史铁生 史 铁 生 1951年生于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