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语文核心素养下的阅读教学

  在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核心素养”被置于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基础地位。一时之间,“核心素养”一词成为舆论关注的热点。基于新课标中关于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要素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思维能力、人文素养等,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丰富内涵”的阐述,笔者粗浅地把语文的核心素养理解为三大方面:   1.核心知识,即一定的汉字音形义的知识、基本的语法和修辞知识、常用的段落和篇章结构知识、基本阅读和写作方法知识等。   2.核心能力:语文教学必须在大量的语言实践过程中,培养学生查字典、朗读、默读、说话、听话、作文、写字等基本技能;让学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和常见的语言表达方式,掌握常用的思维方式,善于把自己独特的思维结果用规范的语言进行加工和表述,让学生初步具备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能根据不同语言材料和不同交际场合适当地使用语言的能力。   3.核心品质:即语文教学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受到高尚情操和趣味的熏陶,有深厚的文化素养,还要注重培养学生儒雅的气质和文明的举止。   基于以上的理解,语文阅读教学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   尝试:   一、立足核心素养,转变教学理念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大多数时间用于阅读教学,但是学生的阅读能力却不如如人意。究其原因,是当前的阅读教学大部分都是在教课文,在分析课文内容。叶圣陶老先生说过我们的课文只是教语文的“载体”,是个“例子”,语文课就是用课文这一“载体”来教学生学习语文。吴忠豪教授也一再指出,我们要实现从“教课文”到“教语文”的华丽转身,即在课程目标的设置上应注重表达,变“阅读核心”为“读写并重”;在教学时间的分配上,应变“阅读主导”为“表达主导”;在教学内容上,应变“理解课文”为注重“读写结合”的实践活动。如,在上朱自清的《背影》这一课时,不应一味教育学生要关爱父母还要理解父母,也不应该一直纠结于父亲为“我”做了几件事,而要引导学生发现作者如何用细节描写来写父爱,并学习这一写作手法。又如,《花儿为什么这么红》一文,不应该大量地分析花儿万紫千红的各种原因,而应该让学生掌握说明文体的阅读方法,学习条理清晰说明事理的方法。在教学《假如我是一只鸟》一课时,不要过多地分析讲解诗歌的语言,而是要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节奏、重读、韵律,能够用特定的意象来抒发情感,进而仿写诗歌。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理应把本体性教学内容作为主要目标,并且聚焦语文知识、方法和技能的学习。所以一再强调我们的语文教师要用心做语文的事。比如,学习《爱莲说》时,不要只讲大道理要学生学习洁身自好的精神,而是要教会学生学习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   当然语文学科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不是完全不能讲人文的东西,但是人文常以语言为外壳,我们不应该抛开语文知识、语文方法教学和语文能力训练去深挖课文中的人文教育元素。   二、围绕核心素养,落实语言实践   课程标准中指出“语言文字运用”是语文学科之特质、语文能力之核心以及语文素养之根本,语文的核心任务指的是语言的功能,强调语言的实践运用。那么,如何在语文的教学实践中落实语言文字运用呢?   1.细读课文,品词析句   吕叔湘先生说,课文细读就是“从语言出发,再回到语言”。课文细读的起点和终点都是文章的语言,教师引领学生细读课文,就是让学生在语言之河中愉快而幸福地畅游,倾听课文发出的细微声响,欣赏课文精湛的语言艺术,感受课文蕴含的人文关怀,揣摩作者的行文思路。   选入教材的课文,都是文质优美的佳作,每一个汉字都浸润着丰富的表象,承载着文化的内涵,不仅寄托着作者的真知灼见,渗透着作者丰富的情感,也在遣词造句、语言表达上独具匠心。教学中教师抓住这些重点词句,引导学生全身心投入诵读、品味与感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能力。如《春》中,教师有意让学生比较“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和“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长出来,很鲜嫩,很翠绿。”细细体会不同之处。通过赏析比较,学生就知道叠词读起来更朗朗上口、更亲切,更能表达作者的喜爱之情;学生知道“长”字太普通,无法体现出小草破土而出的那种生命力。再如,《海燕》中的写景句子“天上也是皎洁无比的蔚蓝色,只有几片薄纱似的轻云,平贴于空中,就如一个女郎,穿了绝美的蓝色夏衣,而颈间却围绕一段绝细绝轻的白纱巾……”通过分析,学生懂得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能使景物描写更加形象生动,更有感染力,比起“蓝蓝的天空上飘着几朵白云”这样的描写来得精彩细致。   教学中遇到这样的关键词句时,教师要本着对课文语言的高度警觉,用敏感的心捕捉课文潜在的信息,对每一个字,每一个词,每一句话都不轻易放过,引导学生在具体的语境中,通过诵读、比较、感悟去体味词的内涵,推敲词的精妙,感知词的鲜明形象。   2.引导迁移,运用语言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应注重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语文学习说到底是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因此,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地挖掘教材和语言因素,随文练笔,学会迁移运用,在运用中厚实和巩固语言积累,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正是因为在教学中坚持对字、词、句的赏析,并有意引导学生运用,所以学生在习作中就出现对《春》的借鉴:“在那万丈悬崖绝壁上,一条细细的缝隙中竟然钻出了一棵小树。有限的空间使它无法长得高高的,但它依然用渺小的身躯彰显着生命的伟大。”学生在习作中才有类似《海燕》这样的描写:“带着无限遐想,我迫不及待地想看看这是否是人间仙境。只见天空是皎洁无比的蔚蓝色,天空飘着几朵棉花糖一样的白云,像山丘,像小羊,不断变着戏法好像在跟游人逗乐……我默默地望着这绝美的海天,一点杂念也没有。”   语言的组合必然会用到很多的写作手法、表现手法,这也是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只要有心,每课都能找到这样的训练点。比如,在学习《骆驼寻宝记》,我们不仅感受到骆驼的坚持不懈、不怕困难、心怀他人的精神,也要引导学生在作文中用先抑后扬的写法来写人;学习《乡愁》后,不仅感受诗人的思乡恋国情怀,也要让学生试着运用这种诗歌形式写写“母爱”“父爱”为主题的文章。教师要认真研读教材,准确寻找练笔切入点,或仿或补,或续或改,长此以往,学生习作表达才能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序,最大限度地让个性化的解读的感悟在笔尖流淌,让学生心有所动,情有所发,写有所得,让思维和情感在练笔中发展,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潜移默化的提高。   语文的教学大多是通过阅读教学来进行的,阅读教学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劳动,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但教师义不容辞。虽然教学中是以学生为主体,但是环节的设计、课堂的组织等工作依然由教师来完成,所以需要我们教师转变教学理念,从分析讲解课文内容转变为引领学生获取学习的能力和方法,课堂上多引导学生细读文本、品词析句,加强学生对语言文字和写作方法的运用,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能力,感受汉语之美,让学生从心底爱上语文。   参考文献:   [1]潘涌.论新课标下的语文阅读教学[J].天津教育,2004(7):85-88.   [2]宋丹.从教“课文”到教语文[J].小作家选刊:教学交流,2011(6):35.

  在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核心素养”被置于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基础地位。一时之间,“核心素养”一词成为舆论关注的热点。基于新课标中关于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要素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思维能力、人文素养等,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丰富内涵”的阐述,笔者粗浅地把语文的核心素养理解为三大方面:   1.核心知识,即一定的汉字音形义的知识、基本的语法和修辞知识、常用的段落和篇章结构知识、基本阅读和写作方法知识等。   2.核心能力:语文教学必须在大量的语言实践过程中,培养学生查字典、朗读、默读、说话、听话、作文、写字等基本技能;让学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和常见的语言表达方式,掌握常用的思维方式,善于把自己独特的思维结果用规范的语言进行加工和表述,让学生初步具备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能根据不同语言材料和不同交际场合适当地使用语言的能力。   3.核心品质:即语文教学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受到高尚情操和趣味的熏陶,有深厚的文化素养,还要注重培养学生儒雅的气质和文明的举止。   基于以上的理解,语文阅读教学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   尝试:   一、立足核心素养,转变教学理念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大多数时间用于阅读教学,但是学生的阅读能力却不如如人意。究其原因,是当前的阅读教学大部分都是在教课文,在分析课文内容。叶圣陶老先生说过我们的课文只是教语文的“载体”,是个“例子”,语文课就是用课文这一“载体”来教学生学习语文。吴忠豪教授也一再指出,我们要实现从“教课文”到“教语文”的华丽转身,即在课程目标的设置上应注重表达,变“阅读核心”为“读写并重”;在教学时间的分配上,应变“阅读主导”为“表达主导”;在教学内容上,应变“理解课文”为注重“读写结合”的实践活动。如,在上朱自清的《背影》这一课时,不应一味教育学生要关爱父母还要理解父母,也不应该一直纠结于父亲为“我”做了几件事,而要引导学生发现作者如何用细节描写来写父爱,并学习这一写作手法。又如,《花儿为什么这么红》一文,不应该大量地分析花儿万紫千红的各种原因,而应该让学生掌握说明文体的阅读方法,学习条理清晰说明事理的方法。在教学《假如我是一只鸟》一课时,不要过多地分析讲解诗歌的语言,而是要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节奏、重读、韵律,能够用特定的意象来抒发情感,进而仿写诗歌。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理应把本体性教学内容作为主要目标,并且聚焦语文知识、方法和技能的学习。所以一再强调我们的语文教师要用心做语文的事。比如,学习《爱莲说》时,不要只讲大道理要学生学习洁身自好的精神,而是要教会学生学习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   当然语文学科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不是完全不能讲人文的东西,但是人文常以语言为外壳,我们不应该抛开语文知识、语文方法教学和语文能力训练去深挖课文中的人文教育元素。   二、围绕核心素养,落实语言实践   课程标准中指出“语言文字运用”是语文学科之特质、语文能力之核心以及语文素养之根本,语文的核心任务指的是语言的功能,强调语言的实践运用。那么,如何在语文的教学实践中落实语言文字运用呢?   1.细读课文,品词析句   吕叔湘先生说,课文细读就是“从语言出发,再回到语言”。课文细读的起点和终点都是文章的语言,教师引领学生细读课文,就是让学生在语言之河中愉快而幸福地畅游,倾听课文发出的细微声响,欣赏课文精湛的语言艺术,感受课文蕴含的人文关怀,揣摩作者的行文思路。   选入教材的课文,都是文质优美的佳作,每一个汉字都浸润着丰富的表象,承载着文化的内涵,不仅寄托着作者的真知灼见,渗透着作者丰富的情感,也在遣词造句、语言表达上独具匠心。教学中教师抓住这些重点词句,引导学生全身心投入诵读、品味与感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能力。如《春》中,教师有意让学生比较“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和“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长出来,很鲜嫩,很翠绿。”细细体会不同之处。通过赏析比较,学生就知道叠词读起来更朗朗上口、更亲切,更能表达作者的喜爱之情;学生知道“长”字太普通,无法体现出小草破土而出的那种生命力。再如,《海燕》中的写景句子“天上也是皎洁无比的蔚蓝色,只有几片薄纱似的轻云,平贴于空中,就如一个女郎,穿了绝美的蓝色夏衣,而颈间却围绕一段绝细绝轻的白纱巾……”通过分析,学生懂得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能使景物描写更加形象生动,更有感染力,比起“蓝蓝的天空上飘着几朵白云”这样的描写来得精彩细致。   教学中遇到这样的关键词句时,教师要本着对课文语言的高度警觉,用敏感的心捕捉课文潜在的信息,对每一个字,每一个词,每一句话都不轻易放过,引导学生在具体的语境中,通过诵读、比较、感悟去体味词的内涵,推敲词的精妙,感知词的鲜明形象。   2.引导迁移,运用语言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应注重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语文学习说到底是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因此,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地挖掘教材和语言因素,随文练笔,学会迁移运用,在运用中厚实和巩固语言积累,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正是因为在教学中坚持对字、词、句的赏析,并有意引导学生运用,所以学生在习作中就出现对《春》的借鉴:“在那万丈悬崖绝壁上,一条细细的缝隙中竟然钻出了一棵小树。有限的空间使它无法长得高高的,但它依然用渺小的身躯彰显着生命的伟大。”学生在习作中才有类似《海燕》这样的描写:“带着无限遐想,我迫不及待地想看看这是否是人间仙境。只见天空是皎洁无比的蔚蓝色,天空飘着几朵棉花糖一样的白云,像山丘,像小羊,不断变着戏法好像在跟游人逗乐……我默默地望着这绝美的海天,一点杂念也没有。”   语言的组合必然会用到很多的写作手法、表现手法,这也是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只要有心,每课都能找到这样的训练点。比如,在学习《骆驼寻宝记》,我们不仅感受到骆驼的坚持不懈、不怕困难、心怀他人的精神,也要引导学生在作文中用先抑后扬的写法来写人;学习《乡愁》后,不仅感受诗人的思乡恋国情怀,也要让学生试着运用这种诗歌形式写写“母爱”“父爱”为主题的文章。教师要认真研读教材,准确寻找练笔切入点,或仿或补,或续或改,长此以往,学生习作表达才能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序,最大限度地让个性化的解读的感悟在笔尖流淌,让学生心有所动,情有所发,写有所得,让思维和情感在练笔中发展,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潜移默化的提高。   语文的教学大多是通过阅读教学来进行的,阅读教学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劳动,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但教师义不容辞。虽然教学中是以学生为主体,但是环节的设计、课堂的组织等工作依然由教师来完成,所以需要我们教师转变教学理念,从分析讲解课文内容转变为引领学生获取学习的能力和方法,课堂上多引导学生细读文本、品词析句,加强学生对语言文字和写作方法的运用,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能力,感受汉语之美,让学生从心底爱上语文。   参考文献:   [1]潘涌.论新课标下的语文阅读教学[J].天津教育,2004(7):85-88.   [2]宋丹.从教“课文”到教语文[J].小作家选刊:教学交流,2011(6):35.


相关文章

  • 谈谈语文核心素养 1
  • [转载]谈谈语文核心素养(2015-11-17 11:14:55)转载▼标签: 转载 原文地址:谈谈语文核心素养作者:王晓妮小语工作室 当前规划未来教育发展时,"核心素养"一词成为舆论关注的热点."什么是核心素 ...查看


  • 谈谈语文核心素养
  •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综合表现为9大素养: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审美情趣:身心健康.学会学习.实践创新. 一.社会责任.主要是个体处理与他人(家庭).集体.社会.自然关系等方面的情感态度和行为表现. 1.诚信友善. ...查看


  • 龙文区职称论文发表-语文素养培养措施小学教育论文选题题目
  • 云发表,专业论文发表网站!http://www.yunfabiao.com/ 面向作者直接收稿,省去中间环节,价格更低,发表更快,收录更快! 龙文区职称论文发表-语文素养|培养措施|小学教育论文选题题目 龙文区职称论文发表-以下是语文素养| ...查看


  • 小说教学应该教什么
  • 小说教学应该教什么? 答案一:主题.人物.结构.描写等内容与人物形象分析+创作手法总结+主题思想(思想情感)概括的模式.这一众所周知的内容与沿袭已久的模式所体现出来的果真是我们所需要的.适切的小说教学内容吗?正如王荣生说的:"在中 ...查看


  • 教材教法考试题 1
  • 新课程小学语文教材教法考试题(五) 一.填空题(每格1分,共20分) 1. 工具性 与 人文性 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 语文素养 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 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 的基 ...查看


  • 语文新课标准测试答案
  •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测试题 一.填空题.(30分) 1.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2.语文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 ...查看


  •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试题
  •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试题 一.填空题 1.工具性 与 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 语文素养 的形成和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 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 .的基础. 2.课程的基本理念:(一 ...查看


  •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试题 1
  •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试题 一.填空题 1.工具性 与 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 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 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 .的基础. 2.课程的基本理念 ...查看


  • 小学语文教师专业基础知识
  • 小学语文教师专业基础知识 小学语文教师专业基础知识复习题(一) 一. 古诗名句积累 1.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2.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3.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4.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5.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6.谁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