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肥业务员基本知识

第一部份 大量元素肥

一、氮肥: nitrogenous fertilizer

氮肥含有作物营养元素氮的化肥。元素氮对作物生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是植物体内氨基酸的组成部分、是构成蛋白质的成分,也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起决定作用的叶绿素的组成部分。氮还能帮助作物分殖。施用氮肥不仅能提高农产品的产量,还能提高农产品的质量。

可做氮肥的有:尿素[CO(NH2)2],氨水(NH3.H2O),铵盐如:碳酸氢铵(NH4HCO3),氯化铵(NH4Cl),硝酸铵(NH4NO3) 。一些复合肥如磷酸铵[磷酸二氢铵NH4H2PO4和磷酸氢二铵(NH4)2HPO4的混合物],硝酸钾(KNO3)也可做氮肥.

(一)铵态氮肥

铵态氮肥包括碳酸氢铵、硫酸铵、氯化铵、氨水、液氨等。

铵态氮肥的共同特性:

1、铵态氮肥易被土壤胶体吸附,部分进入粘土矿物晶层。

2、铵态氮易氧化变成硝酸盐。

3、在碱性环境中氨易挥发损失。

4、高浓度铵态氮对作物容易产生毒害。

5、作物吸收过量铵态氮对钙、镁、钾的吸收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二)硝态氮肥

硝态氮肥包括硝酸钠、硝酸钙、硝酸铵等。

硝态氮的共同特性:

1、易溶于水,在土壤中移动较快。

2、NO3—吸收为主吸收,作物容易吸收硝酸盐。

3、硝酸盐肥料对作物吸收钙、镁、钾等养分无抑制作用。

4、硝酸盐是带负电荷的阴离子,不能被土壤胶体所吸附。

5、硝酸盐容易通过反硝化作用还原成气体状态(NO、N2O、N2),从土壤中逸失。

(三)酰胺态氮肥

酰胺态氮肥——尿素,别名:碳酰二胺、碳酰胺、脲,分子式, CO(NH2)2,因为在人尿中含有这种物质,所以取名尿素。尿素含氮(N)46%,是固体氮肥中含氮量最高的。尿素是氮肥人工合成的第一个有机物,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如新鲜人粪中含尿素0.4%。

尿素是中性肥料,在土壤中不残留任何有害物质,长期施用没有不良影响。但在造粒中温度过高会产生少量缩二脲,又称双缩脲,对作物有抑制作用。我国规定肥料用尿素缩二脲含量应小于0.5%。缩二脲含量超过1%时,不能做种肥,苗肥和叶面肥,其他施用期尿素含量也不宜过多或过于集中 。

尿素是有机态氮肥,经过土壤中的脲酶作用,水解成碳酸铵或碳酸氢铵后,才能被作物吸收利用。因此,尿素要在作物的需肥期前4~8天施用。

尿素适用于作基肥和追肥,有时也用作种肥。尿素在转化前是分子态的,不能被土壤吸附,应防止随水流失;转化后形成的氨也易挥发,所以尿素也要深施覆土。

(四)、主要农作物体内的氮含氮量

氮是植物生活中具有特殊重要意义的一个营养元素。氮在植物体内的的平均含量约占干重的1.5%,含量范围在0.3%~5.0%。主要农作物体内的含氮量如下:

作物 器官 N(%) 器官 N(%) 器官 N(%)

水稻 子粒 1.3~1.8 茎秆 0.5~0.9

小麦 籽粒 2.0~2.5 茎秆 0.4~0.6

玉米 籽粒 1.5~1.7 茎秆 0.5~0.7

棉花 籽粒 2.8~3.5 茎秆 1.2~1.8 纤维 0.28~0.33

油菜 籽粒 4.0~4.5 茎秆 0.8~1.2

豆科 籽粒 4.0~6.5 茎秆 0.8~1.4

氮素在植物体内的分布,一般集中于生命活动最活跃的部分(新叶、分生组织、繁殖器官)。因此,氮素供应的充分与否和植物氮素营养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植物的生长发育状况。农作物生育的有些阶段,是氮素需要多,氮营养特别重要的阶段,例如禾本科作物的分孽期、穗分化期,棉花的蕾铃期,经济作物的大量生长及经济产品形成期等。在这些阶段保证正常的氮营养,就能促进生育,增加产量。进入作物体内的氮素,也可能经由可溶性氮的分泌(如水稻叶尖分泌的叶滴),氮的挥发等方式而损失,这种损失主要发生在作物的顶部,尤其在开花至成熟期。

(五)氮营养不足的一般表现

在实际生产中,经常会遇到农作物氮营养不足或过量的情况,氮营养不足的一般表现是:植株矮小,细弱;叶呈黄绿、黄橙等非正常绿色,基部叶片逐渐干燥枯萎;根系分枝少;禾谷类作物的分蘖显著减少,甚至不分蘖,幼穗分化差,分枝少,穗形小,作物显著早衰并早熟,产量降低。

(六)物氮营养过量的一般表现是

生长过于繁茂,腋芽不断出生,分蘖往往过多,妨碍生殖器官的正常发育,以至推迟成熟,叶呈浓绿色,茎叶柔嫩多汁,体内可溶性非蛋白态氮含量过高,易遭病虫为害,容易倒伏,禾谷类作物的谷粒不饱满(千粒重低),秕粒多;棉花烂铃增加,铃壳厚,棉纤维品质降低;甘遮含糖率降低;薯类薯块变小,豆科作物枝叶繁茂,结荚少,作物产量降低。

作物具有吸收同化无机氮化物的能力。因此,除存在于土壤中的少量可溶性含氮有机物,如尿素,氨基酸,酰铵等外,作物从土壤中吸收的氮素主要是铵盐和硝酸盐,既铵态氮和硝态氮,被吸收到体内的铵态氮,可直接光合作用产物有机酸结合,形成氨基酸,进而形成其它含氮有机物。而硝态氮在体内还原呈铵态氮后才能被吸收利用。植物吸收的氨和硝态氮还原成的氨,在体内不能积累过多,否则会使植物中毒,氨中毒使植物的呼吸作用降低,蛋白质合成受阻。未经还原的硝态氮可以在植物体内积累,如养麦、烟草等旱作物和盐土上生长的耐盐植物,都能积累较多的硝酸盐,蔬菜也可在叶片中积累大量的硝酸盐。

由于作物体内与氨结合成氨基酸的有机酸,来源于光合作用产物,如丙酮酸(氨化后成丙氨酸),Q-酮戊二酸(氨化后成谷氮酸)。因此,植物对氮素的吸收,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光合作用的强度,这与群众在实践中认识的施肥效果往往在晴天较好较快的经验相一致。

缺氮的植株施用适量氮肥后,由于体内大量合成了高分子含氮有机物,使植株迅速生长和叶色变黑,因此在生产实践中,氮肥的效果最易从植株的长相和叶色改变中观察到。

虽然铵态氮和硝态氮作为植物氮源的价值相同,但在两种氮源可以选择的条件下,不同植物的相对吸收量仍有明显差异。这种差异受植物的种类、品种和生育期,土壤溶液的反应(PH)及溶液中各种离子的相对含量,两种氮源的浓度等因素的影响。在大田作物中,一般烟草、棉花等旱作物对硝态氮的反应较好,水稻则较多吸收铵态氮。

植物能经由叶面和根直接吸收尿素和某些铵盐作氮源。但尿素在体内的同化过程尚未完全搞清,一般认为,尿素在作物体内尿酶的作用下分解为铵态氮后被利用。

(七)土壤的氮素供应

从农田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角度看,土壤中的氮素流是一种不断转换形态,并有多通道循环的物质流。它的第一个基本特征是随着生物生产活动的不断强化和氮素的有机化,氮在土壤圈中将不断富集和表聚。

土壤是氮素多通道循环中一个最重要的库。随着农田单位面积生物产量的增加,土壤圈的氮素趋向积累;相反,随农田单位面积生物产量的降低氮素趋向减少。

土壤圈中伴随植物生长过程的氮的累积,谓之氮的生物学富集。这是一个农田系统中最经常发生的过程,是指相对惰性的气态氮(N2)及无机氮化物(NO5、NH4+)经由各种生物学途径逐渐转变成积极参与循环的有机氮(-NH2等)及其各种矿化和腐殖化的含氮产物。使用”富集”一词,显然还包含着人类希望增加土壤圈中含氮有机物的这样一个目的在内。

农田氮在土壤圈中的生物学富集,主要依赖于碳的富集(氮的有机化),即依赖于光合作用或有机物

第一性生产过程(绿包植物生产)的强度。通常需20份以上碳才能富集一份氮(碳氮比≥20)。

随着土壤圈中氮的生物学富集,土壤肥力不断提高,作物产量不断增加,氮素物质流中有机氮的比率不断增大,因而依靠第一性产品营养的第二性生产(动物生产)及相应的氮循环也随之被大大强化。在我国条件下,一亩农田氮的年收获量增加3公斤(约合150公斤粮食及相应的秸秆),将其转化为饲料时即可多饲养一头猪,因此,农田系统中氮的生物学富集是发展农牧业生产的重要物质基础。

伴随氮的生物学富集及有机化,氮在土壤中将日益表聚,氮素表聚主要与作物根系及相应的生物活动在土壤中由上而下呈锥型分布,植物残体及人类耕作施肥活动集中于土壤表层等因素有关。

氮的表聚现象,一般有利于当季生物产量,因而,如按土壤剖面的发生层次排列,表土层含氮越高,表层与亚层之间的含量差异越小,则土壤越肥沃,作物产量一般较高。

农田生态系统中氮循环的第二个基本特征是,与磷、钾等其他营养元素相比,氮在不同生态圈中存在的主要形态不一,几乎在所有通道的循环,都伴随氮的形态变化,且主要发生的不是化学变化,而是生物化学变化,因此,只有各种生物的参予,才能发生氮形态在各子系统的变化,保持气圈中分子态氮的绝对多数和一定生态条件下各种氮化物的相对稳定。即农田生态系统中氮循环的完成及其强度,紧密地依赖于生物链。从实际生产的要求出发,一方面,人们为了满足作物增产的需要,以各种形式对农田施用氮素,以期增加对光能的利用,最基本的手段是施用化学氮素和有机氮素,充分利用生物固氮;另一方面,人们也将充分利用作物生产的有机氮素,发展和强化动物生产,进而控制和利用各种含氮物质的微生物分解和生物化学反应的进程,提高生物氮素的系统效益。于是,随着作物生产量的增加,各个通道即氮循环也随之被强化。农田生态系统中的氮循环存在”高投入,高产出”和”低投入,低产出”等不同类型。因此,对农田生态系统投入氮越多,经由其各个通道循环的氮量也越多,损耗也越大。这是生产条件下氮素施入量与氮素收获量不成比例,且随施入量递增呈现报酬递减趋势的一个根本原因。

随着化学氮肥的增施,作物产量和氮素吸收量逐步增加,但单位氮素的增产量及边际效应却逐步降低。显然,未被作物利用的那些氮素,用于强化土壤中各个通道的氮循环了。因而,一方面土壤中残留氮的总量增加,能促进土壤中各种微生物活动,土壤氮素释放量和作物单产的增加。随着对农田施氮量的增加,同时也增加了土壤向气圈和水圈的氮素耗散,强化了能引起氮损失的各个通逍。因此,一般说对农田施氮量越高,氮循环强度也越高。与此相应,将形成作物高产和氮素低效高损耗这样两个方面相互相成的效应,反之亦然。有鉴于此,人们经常把农田氮素年收支状况,作为肥料氮量一定生态条件下氮循环强度的指标。作物一生中所吸收的全部氮素,50%~80%来自土壤,随作物类型、土壤供氮条件与施氮量,施肥时期等因素的不同而异。

(八)氮肥中尿素的其他用途

1、调节花量

为了克服苹果地大小年,遇小年时,于花后5-6周(苹果花芽分化的临界期,新梢生长缓慢或停止,叶片含氮量呈下降趋势)叶面喷施0.5%尿素水溶液,连喷2次,可以提高叶片含氮量,加快新梢生长抑制花芽分化,使大年的花量适宜。

疏花疏果

桃树的花器对尿素较为敏感但嘎面反应较迟钝,因此,国外用尿素对桃和油桃进行了疏花疏果试验,结果表明,桃和油桃的疏花疏果,需要较大浓度(7.4%)才能显示出良好效果,最适合浓度为8%-12%,喷后1—2周内,即能达到疏花疏果的目的。但是,在不同的土地条件下,不同时期及不同品种的反应尚需进一步试验。

2、水稻制种

在杂交稻制种技术中,为了提高父母本的异交率,以增加杂交稻制种量或不育系繁种量,一般都采用赤毒素喷施母本以减轻母本包颈程度或使之完全抽出;或喷施父母本,调节二者的生长,使其花期同步。由于赤霉素价格较贵,用其制种成本高。人们用尿素代替赤霉素进行实验,在孕穗盛期、始穗期(20%抽穗)使用1.5%-2%尿素,其繁种效果与赤霉素类似,且不会增加株高。

3、防治虫害

用尿素、洗衣粉、清水4:1:400份,搅拌混匀后,可防止果树、蔬菜、棉花上的蚜虫、红蜘蛛、菜青虫等害虫,杀虫效果达90%以上。

尿素铁肥

尿素以络合物的形式,与Fe2+形成螯合铁。这种有机铁肥造价低,防治缺铁失绿效果很好。此外叶面喷0.3%硫酸亚铁时加入0.3%尿素,防治失绿效果比单喷0.3%硫酸亚铁好。

(九)氮肥科学贮存方法

1、尿素是固体氮肥中含氮量最高的肥料,理化性质较稳定,施后对土壤性质没有影响,可施用于任何土壤和作物,可做根外施肥使用。同时尿素也是树脂、塑料、炸药、医药、食品等工业的重要原料。

2、尿素也可以部分代替蛋白质饲料,例如把尿素加入到奶牛青饲料中能代替一部分蛋白质饲料,但尿素的加入量有能超过青饲料的3%和总饲料量的1%,否则牲畜肾脏负担过重,容易引起疾病,大豆饼中含脲酶,不要与尿素混合供给。

3、尿素如果贮存不当,容易吸湿结块,影响尿素的原有质量,给农民带来一定的经济损失,这就要求广大农户要正确贮存尿素。在使用前一定要保持尿素包装袋完好无损,运输过程中要轻拿轻放,防雨淋,贮存在干燥、通风良好、温度在20度以下的地方。

4、如果是大量贮存,下面要用木方垫起20公分左右,上部与房顶要留有50公分以上的空隙,以利于通风散湿,垛与垛之间要留出过道。以利于检查和通风。已经开袋的尿素如没用完,一定要及时封好袋口,以利下年使用。

氮肥生产原料

5、天然气、煤炭、石油是生产化肥的三大原料,通常被称为气头、煤头、油头三类,近年来,由于石油和煤炭价格的升幅远大于天然气,故按成本优势排列为气头、煤头、油头。比如07年气头企业云天化尿素的毛利率达47.1%,而煤头企业华鲁恒升尿素的毛利率为21.5%。

(十)长效氮肥施用要点

长效氮肥适宜于各类农作物和各类土壤条件。我国目前推广使用的长效氮肥主要有两个品种:长效尿素和长效碳酸氢铵,其施用方法与尿素、碳酸氢铵基本相同。具体施用要点如下:

1长效氮肥的氮素释放相对缓慢,释放高峰期比尿素约迟5天,故应比尿素的常规施用期提前。一般早春提前5-6天,夏季提前3-4天为宜。

2长效氮肥在土壤中的保氮能力比较强,利用率也较高。因此,它的用量比一般氮肥要略少些,通常比常量减少10%-15%为宜。

3由于土质不同,长效氮肥在土壤中吸收保存能力也有明显差异。粘土的吸收保存能力较强,一次用量可多些;而沙质土应以少量多次施用为宜。

4要根据作物不同的吸氮特性,科学施用长效氮肥。

(十一)提高氮肥使用效果和减少损失的技术

1.氮肥适宜施用量推荐 主要可分两大类方法:(l)以土壤供氮量的预测为基础的方法;(2)不需要预测土壤供氮量的方法。目前,两类方法都只是半定量的,需强调:(l)以无氮区作物累积氮量为量度的土壤供氮量(Ns)与作物特性及生长期间的水热条件等密切相关,而且还受到非土壤来源氮量的强烈影响;(2)土壤有机氮的形态与其生物分解性并无明确的联系,因此,土壤有机氮的矿化量(Nm)的化学指标只是经验性的;(3)因此,在理论上,Ns与Nm之间不一定有高的相关性,除非各田块间影响土壤有机氮矿化的各个因素以及非土壤来源氮的数量都相近。“平均适宜施氮量法”有利于氮肥施用量的地区性控制。平均适宜施氮量法是指在同一地区的同一作物上,从氮肥施用量的试验网中得出的各田块适宜的平均值。

2.深施 这是一项成熟的、效果明显的技术,包括稻田深施,无水层混施、旱地表施后灌水。研究证明,深施的作用主要是降低氨挥发,其效果大小取决于施氮肥后田面水(稻田)或土表(旱地)中存留的氮肥量。

3.施用时期 利用作物对化肥氮的竞争性吸收以降低土壤中化肥氮的浓度,是减少氮肥损失,提高其利用率的有效途径,并已得到许多田间试验证实。因此,在不同时期氮肥施用量的分配上,应在保证作物前期生长的前提下,尽量减少生长前期的氮施用量,并将重点移到生长中期。

4.硝化抑制剂 硝化过程中有微量N2O逸出。而且,所形成的硝态氮易于通过反硝化和或淋洗而损失。因此,硝化作用的抑制一直受到广泛重视。

5.脲酶抑制剂 主要是 PPD和 NBPT,及其配合使用。国内还有氢醌和涂层尿素,并研究了脲酶抑制剂与硝化抑制剂的配合使用。研究表明,使用脲酶抑制剂后氨挥发的减少量与对照不使用脲酶抑制剂的氨挥发量之间有良好的相关。但是,减少总损失的量与对照的总损失量却并无相关。

6.全国几乎所有的土壤和作物都需要施用氮肥。氮肥的科学施肥原则是对不同作物、地块和不同生育期的具体施肥量进行实时、定量调控。例如,目前我国大田作物施氮量(N)一般每亩8-15kg,约一半作基肥,其余主要作追肥,具体施肥量应通过土壤测试确定。

7.除小麦等密植作物撒施后灌水、水稻水层撒施外,都要施后覆土。

氮肥基、追、种肥都用,是追肥主角

二、磷肥

全称磷素肥料。以磷为主要养分的肥料。肥效的大小和快慢,磷肥决定于有效五氧化二磷含量、土壤性质、放肥方法、作物种类等。

(一)磷肥的分类

1、按来源分类

(1)天然磷肥,如海鸟粪、兽骨粉和鱼骨粉等;

(2)化学磷肥,如过磷酸钙、钙镁磷肥等。

2、按所含磷酸盐的溶解能性可分为:

(1)水溶性磷肥,如普通过磷酸钙、重过磷酸钙等。其主要成分是磷酸一钙。易溶于水,肥效较快。

(2)枸溶性磷肥,如沉淀磷肥、钢渣磷肥、钙镁磷肥、脱氟磷肥等。其主要成分是磷酸二钙。不溶于水而溶于水2%枸橼酸溶液,肥效较慢。

(3)难溶性磷肥,如骨粉和磷矿粉。其主要成分是磷酸三钙。不溶于水和2%枸橼酸溶液,须在土壤中逐渐转变为磷酸一钙或磷酸二钙后才能发生肥效。

3、按生产方法分类

根据生产方法可分为湿法磷肥和热法磷肥。

(二)磷肥的使用

磷肥施用适量时,能促进作物分蘖和早熟,加强其抗寒能力,提高其产量和质量。磷在植物体内是细胞原生质的组分,对细胞的生长和增殖起重要作用;磷还参与植物生命过程的光合作用,糖和淀粉的利用和能量的传递过程。 磷肥还能促进植物苗期根系的生长,使植物提早成熟。植物在结果时,磷大量转移到籽粒中,使得籽粒饱满。

最早的磷肥是过磷酸钙,现已逐渐被磷酸铵和重过磷酸钙等高浓度磷肥取代。

磷肥的有效组分的品位以五氧化二磷的质量分数表示。

氮磷钾化肥种类的定性鉴别 首先可以从外观和溶解度上区别磷肥与氮、钾肥。常用的氮肥和钾肥一般呈白色晶体(进口氯化钾常带红色,石灰氮黑色),且溶于水,常用磷肥呈灰色粉状,不溶或部分溶于水。如要进一步区分氮、钾化肥则可将肥料磨成粉末,取少量放在小铁片上灼烧,若能燃烧,熔化或发白烟为氮肥;若不燃烧,而跳动或有爆裂声,就是钾肥,至此就可以大致区别开氮肥、磷肥、钾肥。

(三)磷肥的作用与施用注意事项

1、作用:合理施用磷肥,可增加作物产量,改善作物品质,加速谷类作物分蘖和促进籽粒饱满;促使棉花、瓜类、茄果类蔬菜及果树的开花结果,提高结果率;增加甜菜、甘蔗、西瓜等的糖分;油菜籽的含油量。

2、常用磷肥与注意事项:

过磷酸钙:Ca(H2PO4)2与CaSO4混合。能溶于水,为酸性速溶性肥料 ,可以施在中性、石灰性土壤上,可作基肥、追肥、也可作种肥和根外追肥。注意不能与碱性肥料混施,以防酸碱性中和,降低肥效;主要用在缺磷土壤上,施用要根据土壤缺磷程度而定,叶面喷施浓度为1-2%。

钙镁磷肥:是一种以含磷为主,同时含有钙、镁、硅等成分的多元肥料 ,不溶于水的碱性肥料,适用于酸性土壤,肥效较慢,作基肥深施比较好。与过磷酸钙、氮肥不能混施,但可以配合施用,不能

与酸性肥料混施,在缺硅、钙、镁的酸性土壤上效果好。

磷酸一铵和磷酸二铵:是以磷为主的高浓度速效氮、磷二元复合肥,易溶于水,磷酸一铵为酸性肥料,磷酸二铵为碱性肥料,适用于各种作物和土壤,主要作基肥,也可作种肥。

(四)磷肥在土壤中的转化

过磷酸钙在土壤中的转化:过磷酸钙施入土壤后,最主要的反应是异成分溶解。即在施肥以后,水分向施肥点汇集,使磷酸一钙溶解和水解,形成一种磷酸一钙、磷酸和含水磷酸二钙的饱和溶液,这时施肥点周围土壤溶液中磷的浓度可高达10mg/kg-20mg/kg,使磷酸不断向外扩散。在施肥点,其微域土壤范围内饱和溶液的pH可达1- 1.5。在向外扩散的过程中能把土壤中的铁、铝、钙、镁等溶解出来,与磷酸根离子作用,形成不同溶解度的磷酸盐。在石灰性土壤中,磷与钙作用,生成磷酸二钙和磷酸八钙,最后大部分形成稳定的羟基磷灰石。在酸性土壤中,磷酸一钙通常与铁、铝作用形成磷酸铁、铝沉淀,而后进一步水解为盐基性磷酸铁铝。在弱酸性土壤中,磷酸一钙易被粘土矿物吸附固定。在中性土壤中,过磷酸钙主要是转化为CaHPO4?2H2O及溶解的Ca(H2PO4)2,是对作物供磷能力的最佳状态。CaHPO4?2H2O是弱酸溶性的,残留在施肥点位置,故过磷酸钙在土壤中移动性很小,水平范围0.5cm,纵深不过5cm,其当年利用率也很低,通常为10%-25%。

钙镁磷肥在土壤中的转化:钙镁磷肥可在作物根系及微生物分泌的酸的作用下溶解,供作物吸收利用。

磷矿粉在土壤中的转化:磷矿粉施入土壤后,在化学、生物化学和生物因素的作用下逐渐分解,改变原有状态而转化为新的磷化合物。

影响这种转化的因素主要是土壤pH、Ca2+浓度和H2PO4-的浓度,很明显,在酸性条件下有利于磷矿粉的这种转化,因此磷矿粉以施在酸性土壤肥效较高。

三、钾肥

全称钾素肥料,以钾为主要养分的肥料。肥效的大小,决定于其氧化钾含量。主要有氯化钾、硫酸钾、草木灰、钾泻盐等。大都能溶于水,肥效较快。并能被土壤吸收,不易流失。钾肥施用适量时,能使作物茎秆长得坚强,防止倒伏,促进开花结实,增强抗旱、抗寒、抗病虫害能力。 钾是肥料三元素之一,植物体内含钾一般占干物质重的0.2%~4.1%,仅次于氮。钾在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参与60种以上酶系统的活化,光合作用,同化产物的运输,碳水化合物的代谢和蛋白质的合成等过程。

(一)钾肥的分类

钾肥分二元复合钾肥、三元复合钾肥。根据钾肥的化学组成可分为含氯钾肥和不含氯钾肥。钾盐肥料均为水溶性,但也含有某些其他不溶性成分。

主要钾肥品种有氯化钾、硫酸钾、磷酸二氢钾、钾石盐、钾镁盐、光卤石、硝酸钾、窑灰钾肥。 氯化钾含氧化钾为50%~60%。主要以光卤石,钾石盐和苦卤为原料制成。氯化钾易溶于水,20摄氏度时溶解度为34.7%,100摄氏度时为55.7%,是速效性肥料,可供植物直接吸收。氯化钾吸湿性不大,通常不会结块,物理性质良好。便于施用。

硫酸钾含氧化钾50%~54%,较纯净的硫酸钾系白色或淡黄色。菱形或六角形结晶,吸湿性远比氯化钾小,物理性状良好,不易结块,便宜施用。硫酸钾的生产方法: 一是直接由天然矿物和硬盐矿等制取。二是由氯化钾转化而得,目前世界生产的硫酸钾中70%由转化法生产。

(二)钾肥的作用

钾肥的施用除取决于土壤的供钾能力外,还受作物种类、农业生产水平和气候及土壤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土壤中钾的含量、形态及其转化和供钾能力是合理分配和施用钾肥的重要依据。土壤的全钾含量变幅较大 ,一般为0.1%~3%,平均约为1%。

土壤中的钾包括3种形态:①矿物钾。主要存在于土壤粗粒部分,约占全钾的90%左右,植物极难吸收。②缓效性钾。约占全钾的2%~8%,是土壤速放钾的给源。③速效性钾。指吸附于土壤胶体表面的代换性钾和土壤溶液中的钾离子。植物主要是吸收土壤溶液中的钾离子。当季植物的钾营养水平主要决定于土壤速效钾的含量。一般速效性钾含量仅占全钾的0.1%~2%,其含量除受耕作、施肥等影响外,还受土壤缓放性钾贮量和转化速率的控制。

作物缺少钾肥,就会得“软骨病”,易伏倒,常被病菌害虫困扰

钾元素常被称为“品质元素”。它对作物产品质量的作用主要有:①能促使作物较好地利用氮,增加蛋白质的含量,并能促进糖分和淀粉的生成;②使核仁、种子、水果和块茎、块根增大,形状和色泽美观;③提高油料作物的含油量,增加果实中维生素C的含量;④加速水果、蔬菜和其他作物的成熟,使成熟期趋于一致;⑤增强产品抗碰伤和自然腐烂能力,延长贮运期限;⑥增加棉花、麻类作物纤维的强度、长度和细度,色泽纯度。

施用钾肥能够促进作物的光合作用,提高作物抗逆性,如抗旱、抗寒、抗倒伏、抗病虫害侵袭的能力。 从而提高农业产量。钾元素在植物体内以游离钾离子形式存在,它能促进碳水化合物和氮的代谢;控制和调节各种矿物营养元素的活性;活化各种酶的活动;控制养分和水的输送;保持细胞的内压,从而防止植物枯萎。

(三)过量施用钾肥的害处

1.过量施钾不仅会浪费宝贵的资源,而且会造成作物对钙等阳离子的吸收量下降,造成叶菜“腐心病”、苹果“苦痘病”等,

2.过量施用钾肥会造成土壤环境污染,及水体污染;3.过量施用钾肥,会削弱庄稼生产能力。

(四)钾肥的制取

原料钾是在地壳中含量占第七位的元素。但是,它在矿石、土壤、海洋、湖泊和江河中的含量都很低。具有经济价值的钾盐矿,是内陆海在干燥条件下,蒸发水分后干涸的沉积矿床。最主要的沉积钾盐矿有钾石盐(KCl、NaCl混合物)、无水钾镁矾 (K2SO4·2MgSO4)、钾盐镁矾(K2SO4·MgSO4·3H2O)和光卤石(KCl·MgCl2·6H2O)等。一些含钾的井水、湖水和卤水,也是钾肥原料的来源。

1、氯化钾 工业生产以钾石盐矿精制加工为主,在某些国家和地区采用光卤石为原料,少数国家从卤水提取。钾石盐矿富集和精制 由钾石盐矿富集氯化钾有三种方法:①浮选法,是应用最广泛和最经济的方法。其过程(见图)

钾肥是以脂肪胺作为浮选剂,进行多次粗选,再进入精选系统进一步精制,底流返回粗选系统。②溶解结晶法,是利用氯化钠和氯化钾在热水和冷水中的溶解度不同,将氯化钾母液加热后与钾石盐混合。此时,氯化钾全部进入溶液,而氯化钠进入溶液较少,冷却后析出氯化钾结晶,经分离、洗涤和干燥即得产品。母液返回系统。如需制得工业用氯化钾精品,可用再结晶的方法精制,氯化钾纯度可达到99.9%。③重液分离法,是利用氯化钠和氯化钾的密度不同,选择密度介于两者之间的重介质,把磨细过的钾石盐矿置于其中,氯化钾上浮,氯化钠下沉,达到分离的目的。

光卤石富集和精制 光卤石资源较丰富,但因它含钾量不高(纯光卤石仅含氧化钾17%),加工能耗较高,且大量副产氯化镁不易处理,故在氯化钾生产中所占比例不大,其富集主要有两种工艺:①冷溶法,含有氯化钠等杂质的光卤石矿在20~25℃下用水或淡盐水浸取,氯化镁首先溶出,当溶液中氯化镁含量增加时,溶入的一部分氯化钾会再结晶出来。所得氯化钾是含有氯化钠的混合物,用富集钾石盐的方法进一步加工制氯化钾。②热溶法,在约100℃水中溶解光卤石,在分离不溶物之后进行冷却结晶得氯化钾。

含钾卤水加工 含钾卤水包括含钾湖水、含钾井水和盐田卤水等。以色列和约旦利用死海卤水,中国利用青海省察尔汗盐湖的卤水生产氯化钾。工艺是卤水在盐田里自然蒸发,直至约90%的氯化钠结晶出来;再将卤液移入另一组盐田,经蒸发、结晶得光卤石,再以富集光卤石的方法制取氯化钾。

2、硫酸钾 主要用可溶性硫酸盐钾矿为原料,少数国家和地区用氯化钾为原料制取。硫酸盐钾矿加工 无水钾镁矾和软钾镁矾等是可溶性硫酸盐钾矿,采用与钾石盐矿富集相类似的方法进行处理即可用作肥料。制纯硫酸钾时,可以用氯化钾与可溶性硫酸盐钾矿进行复分解反应:

K2SO4·2MgSO4+4KCl─→3K2SO4+2MgCl2

然后将溶液蒸发即可结晶出硫酸钾。

明矾石综合利用制硫酸钾、氧化铝和硫酸,在苏联已有工业生产,在中国也有小规模生产。明矾石矿经磨细后,进行煅烧还原,分解出二氧化硫,用以生产硫酸。还原物料用碱液浸取,溶出硫酸钾和氧化铝,按铝矾土加工的拜耳法制氧化铝。溶液进一步蒸发、结晶和干燥,得到硫酸钾产品。此法在有明矾石资源而缺少铝矾土资源的地方有经济价值。

由氯化钾制备 用硫酸分解氯化钾制取硫酸钾并副产盐酸,反应分两步进行,其反应式为:

KCl+H2SO4─→KHSO4+HCl (1)

KHSO4+KCl─→K2SO4+HCl (2)

第一步反应是放热反应,在约200℃下进行;第二步反应是吸热反应,需要在600~700℃下进行。此法能耗较高,材料腐蚀问题比较严重,只有在需要盐酸的地区或国家用此法进行生产,如美国和比利时。

综合利用 富集精制钾石盐矿时,大量副产主要含有氯化钠和少量氯化钾的废卤液,将其泵送至人工筑堤的围场内,靠自然蒸发,以结晶固化。

光卤石加工过程中还大量副产含氯化镁的废液,其处理更加困难,因为依靠自然蒸发、结晶、固化需要很长时间。在以色列用水解和煅烧的方法处理含氯化镁的废液,生产氧化镁和盐酸实现了工业化。氧化镁用于生产耐火材料,盐酸用于生产磷酸。

(五)施用方法

钾肥可用作基肥,也可用作追肥,部分品种子还可以作为叶面肥,但作基肥和叶面肥施用效果为好。将钾肥用作基肥,可满足农作物全生育期对钾元素的需求,对生长期短的作物和明显缺钾的土壤尢为重要。对生长期长的作物如棉花可采用基施和叶面喷施相结合。对沙质土壤可采用基施和追施相结合。钾在土壤中的移动性介于氮、磷之间。目前在土壤速效钾含量低于100毫克/千克/亩即可;土壤速效钾含量在100—150毫克/千克以下,施K2O3%—5千克/亩即可,当土壤速效钾含量大于150毫克/千克时,可视作物种类不施或少施化学钾肥。

(六)中国钾肥供需状况

在发现罗布泊钾盐矿床以前,中国钾资源保有储量4.57亿吨,仅占世界储量的2.6%。全国共有可经济利用的矿床13个,保有储量仅1.64亿吨(KCl)。国产钾肥满足率仅占15%左右,每年进口钾肥(折K2O)400万吨以上,钾肥供给不足与耕地普遍缺钾之间的矛盾十分突出。随着一批钾盐新建项目的投产和固体钾盐矿床利用技术的突破,长期困扰中国的钾肥供需矛盾有望缓解。到2020年,若规划项目全部投产,钾肥自给率将达到50%。

第二部份 中量元素肥

一般植物体中含0.1%~0.5%的元素称中量元素。钙、镁、硫三种元素在植物体中的含量分别约为0.5%,0.2%,0.1%,因此,钙、镁、硫属于植物的中量元素。1860年前后,钙、镁、硫就被确认为植物的必需元素。我国农民很早就使用石灰、石膏、骨粉、草木灰等含钙、镁、硫的物质做肥料,至今我国南方一些地区仍有使用的习惯。近年来,由于大量元素氮、磷、钾化肥使用的不断增加,农业产量的不断提高,农作物对中量元素的需求越来越迫切,我国有关部门对中量元素的研究和应用已重视起来,部分地区使用中量元素在作物上已取得了增产效果。随着对中量元素研究的不断深入,使用中量元素将会取得越来越明显的效果。

一、钙肥

植物含钙量在0.2%~1%,不同植物含钙量差异很大,通常,双子叶植物含钙高于单子叶植物,双子叶植物中又以豆科植物含钙量高。含钙量高的植物有三叶草、豌豆、花生以及蔬菜中的甘蓝、番茄、黄瓜、甜椒、胡萝卜、洋葱、马铃薯和烟草等。

(一)钙的生理功能

第一,以果胶酸钙的形态构成植物细胞壁的中胶层,使细胞与细胞能联结起来形成组织,并使植物的器官或个体具有一定的机械强度。缺钙引起染色体不正常。

第二,中和植物体内代谢过程产生过多且有毒的有机酸,特别是钙与草酸结合形成不溶性的草酸钙而消除有机酸的毒害。

第三,钙是植物体内一些酶的组分与活化剂。如钙是a-淀粉酶的组分,三磷酸腺苷酶中也含有钙等。第四,有助于细胞膜的稳定性,促进钾离子(K+)的吸收,延缓细胞衰老。此外,还有报道指出,钙还能

减低原生质胶体的分散度,使原生质的粘性加强,与钾离子配合,能调节原生质的正常活动,使细胞的充水度、粘性、弹性及渗透性等维持在正常的生理状态,有利于作物的正常代谢。钙还能消除某些离子(如H+,Al3+,Na+)过多的毒害,为酸性土施石灰、碱性土施石膏提供了理论依据。

( 二)钙肥施用的效果

我国南方酸性土(特加在红、黄壤地区)施用石灰有悠久的历史,广大农民已有使用的经验与习惯。在红壤旱地上对多种作物施用石灰已作为改土培肥的增产措施。据刘勋等人对江西省60~70年代红壤施石灰的总结表明,丘陵红壤大多数施石灰都有增产效果,其中每亩施石灰50千克,增产大平37.9%,大麦61.6%,棉花8.7%,紫云英71.3%,小麦16.9%,水稻9.7%,花生10.0%,油菜4.2%;而甘薯产生负效应。福建省农业厅总结了该省1963~1964年全省不同类型土壤和作物施石灰石粉的试验结果,除滨海盐渍土外,都有一定增产效果。其中烂泥田增产5.5%~57%,锈水田13.9%~27.2%,黄泥田5%~25.4%,黄砂泥田6.1%~17.9%,泥土田2.7%~10.4%,沙泥田4%~6.7%。另据陈家驹等人1990~1995年研究,施用石灰、牡蛎壳灰等含钙碱性物料,能起到治酸补钙的增交效果。三年来在滨海耕作风砂土和低丘赤砂土的试验结果表明,施钙可使用花生空秕率从34.1%~79.6%降为1.7%~13.3%,花生增产率达39%~232.8%。据辽宁省农业科学院汪仁研究花生施钙的结果,施钙50~100毫克/千克,增产19.3%~33.3%;施钙200~800毫克/千克,增产50.7%~59.2%;施钙1600毫克/千克不增产,施钙3200毫克/千克则有减产作用。据华中农业大学土化系(1984)试验,在强酸性土壤氢离子浓度12590纳摩/升(pH4.9)的条件下,亩施石灰50千克,花生产量大大提高。碱性土壤通常以石膏作钙肥施用,据张德鹏(1986)报道,用湖北应城的青石膏施于水田,在湖北、江西13个县117点上试验的结果,一般增产稻谷5%~15%。据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所(1970~1972)在河南封丘县及江苏铜山县试验,每亩施石膏175~200千克,小麦、大豆取得明显增产效果。据中国农业科学院土肥所微肥组初步研究结果,北方地区菜豆和花椰菜施钙也有一定增产作用,钙与硼钼配合施用有明显增产效果。

酸性土施石灰改土的增产效果是肯定的,然而也有些报道施石灰未取得效果,说明施石灰也要因地制宜。北方石灰性土壤含钙较多,施钙试验只是刚刚开始,施用的有效条件和机理有待进一步研究。

(三)、土壤钙素的状况

土壤中钙的含量范围很大,从极少量(痕迹量)至4%以上。其中又可分为两大类别,一类是分布在湿润地区的受强烈淋溶的土壤,其含钙量多在1%以下;另一类分布在干旱或半干旱地区,风化和淋溶作用较弱,土壤含钙量在1%以上,其中有些土壤还含有游离碳酸钙,含量从小于1%至大于20%,这种土壤称为碳酸盐土壤(或石灰性土壤)。此外,在石灰岩母质上发育的土壤和大多数的盐渍化土壤常含有碳酸钙。地壳的平均含钙量为3.6%(或含氧化钙5.1%),土壤中的含钙量经过母质风化和成土过程后,产生了截然不同的区分:石灰性土壤中钙的积聚常超过地壳的平均含钙量;而酸性土壤则远远低于母质的含钙量,表土平均含钙量1.37%。土壤中钙的含量受母质、气候和其他成土条件的影响。土壤母质中的钙是主要的来源。岩浆岩中平均含氧化钙5.08%,各种岩石由于其矿物组成不同,含钙量也有较大差异。一般辉长岩和玄武岩含钙较多,含氧化钙高达8%~14%,而花岗岩和正长岩含钙最小,可小于1%。沉积岩含钙也较多,平均含氧化钙5.41%,其中页岩含钙量少,平均含氧化钙3.1%,砂岩5.5%,而石灰岩则高达42.57%。年幼土和淋溶作用较弱的土壤中母质的含钙量与土壤含钙量的关系比较明显,而成土过程深的土壤,其土壤钙的含量明显地受气候、地形和生物条件的影响。土壤含钙量的地区差异很明显,在高温多雨湿润地区,不论母质含钙多少,在长期的风化成土过程中,钙受淋失后,含钙量都很低,我国长江以南地区,高温多雨,钙的淋溶强烈,除石灰岩地区外,土壤常常呈酸性,容易缺钙;而我国北方地区长年干旱、半干旱,雨量少,土壤淋溶较弱,土壤含钙量通常在1%以上,有的甚至达到10%以上,土壤一般不缺钙。因此,土壤钙素营养的研究应侧重于南方。土壤中的钙有四种存在形态,即有机物中的钙(有机态钙)、矿物态钙、土壤溶液中的钙(水溶态钙)和土壤代换性钙(代换态钙)。

1、土壤有机物中的钙 主要存在于土壤动、植物残体中,一般新鲜有机物含钙(Ca)占干重的1%左右,灰分中含钙7.15%~10.75%。动、植物残体中的钙只有分解后才有效,分解后一部分淋失掉,一部分保留在土壤中进入土壤溶液或成为代换性钙。另一部分是尚未分解的钙。土壤有机物中的钙只占土壤总钙量的0.1%~1%,有效钙占的比例也不大。

2、土壤矿物态钙 占土壤总钙量40%~90%。矿物态钙存在于土壤固相的矿物晶格中,一般不易溶

于水,也不易为溶液中其他阳离子所代替,因此,是植物不能直接利用的钙。土壤含钙矿物主要是硅酸盐矿物,如钙斜长石、钠钙斜长石、辉石、角闪石等;此外还有非硅酸盐含钙矿物,如方解石、白云石以及硫酸盐类的石膏、磷灰石等。土壤含钙矿物一般较易风化,碳酸钙和硫酸钙本身有一定的溶解度。含钙矿物风化后可释放出钙离子(Ca2+)进入土壤溶液,大部分被淋失,一部分被土壤胶体吸附成代换性钙,还有一部分与重碳酸根离子结合成重碳酸钙。矿物态钙是土壤钙的主要给源。

3、土壤水溶性钙 是指存在于土壤溶液中的钙,一般每千克含量从几十毫克到几百毫克。土壤溶液中的钙离子(Ca2+)浓度与其他离子相比是数量最多的,大致是镁离子(Mg2+)的2~8倍,钾离子(k+)的10倍左右,它是植物可以直接利用的有效钙。

4、土壤代换性钙 是指吸附在土壤胶体表面的能为其他代换性阳离子所代换出来的钙。一般代换性钙占土壤总钙量20%~30%,其变幅范围在5%~60%,其含量为小于1厘摩/千克至30厘摩/千克。我国不同地区、生物、气候、土壤条件不同,土壤代换性钙与其他代性阳离子组成的情况不同,亚热带和热带水稻土的代换性钙占代换性盐基总量的40%~81%,钙饱和度为10%~75%,大于镁、钾的饱和度;北方石灰性土壤一般钙占代换性盐基总量的75%~90%,为钙饱和土壤。代换性钙也是作物可以利用的有效态钙。

(四)土壤钙的有效性

在水溶态钙、代换态钙、有机态钙及矿物态钙四种土壤钙形态中,水溶态钙和代换态钙是作物可即时利用的有效态钙,矿物态钙和有机态钙一般作为作物钙营养的供应潜力看待,其含量的多少与土壤有效钙无关。土壤供钙水平主要取决于代换性钙的供应容量大小,水溶态钙在土壤溶液中虽然浓度不低,但只有代换态钙的2%以上,水溶态钙与代换态钙在土壤中两者是动态平衡的关系,溶液中钙量下降,代换态钙又可被代换出来进入土壤溶液,反过来也一样,溶液中钙量增加,又被吸附为代换态钙。因此,通常以代换态钙的量作为衡量土壤钙肥力水平。

土壤钙的有效性除取决于土壤代换性钙的供应总量外,还肥有关因素和条件的影响,主要有钙的饱和度、陪补离子、代换复合体的种类与性质以及土壤氢离子浓度(酸碱度)和盐基饱和度等。钙饱和度是指代换性钙占阳离子代换总量的比率。胶体上钙饱和度愈大,钙的有效性愈大,钙的有效性愈大,利用率愈高。一般来说,代换钙饱和度在20%以上时,钙的有效性较高,钙饱和度在15%~20%以下时,钙有效性低,施钙一般有效果;对钙来说陪补离子是指除土壤胶体上存在的钙离子以外的其他离子(如K+,Na+,NH4+,Mg2+)等,以(Mg2+)为钙的陪补离子时,钙离子(Ca2+)的饱和度在20%左右就比较有效,如以钾(K+)为钙的陪补离子时,则钙离子(Ca2+)的饱和度要提高到30%才容易有效。不同土壤胶体和种类与性质对土壤钙的有效性也不同。据研究,蒙脱土吸附的钙较难被代换出来,对作物有效性低,而伊利石吸附的钙就易被代换出来,对作物有效性高。蒙脱土的钙饱和度要达70%以上才能有利于作物对钙的吸收,而高岭石只要40%~50%钙饱和度就可以较充足地供应作物的钙营营养,而有机胶体吸附的钙对作物的有效性最高;土壤氢离子浓度(酸碱度)和盐基饱和度也直接影响土壤代换性钙的有效性,一般土壤代换性盐基中钙离子(Ca2+)占40%~90%,平均为70%左右,盐基饱和度高的土壤代换性钙也高。土壤盐基饱和度又与土壤的氢离子浓度(酸碱度)有关,在中性或微碱性土壤中,盐基饱和度一般较高,通常在60%以上,而酸性土壤往往在60%以下。在一定范围内,代换钙的有效性随氢离子浓度(酸碱度)和盐基饱和度的提高而提高。

(五)土壤钙素营养诊断指标

土壤代换性钙含量是土壤有效钙供应的重要指标。关于土壤钙的营养指标的研究目前还是比较薄弱的环节。同时,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南北方气候不同,各种土壤类型比较复杂,土壤含钙丰缺各不相同。就南方酸性土壤地区来说,有些土壤由石灰岩母质发育而成,其含钙量也各不相同,需依据土壤类型和作物特性进行土壤含钙量的分析,才能确定某一地区、某种土壤是否应当加入钙肥。

据袁可能(1983)资料,以土壤代换性钙2厘摩/千克作为诊断指标,对大多数作物和土壤来说,大于2厘摩/千克作为不缺钙,低于2厘摩/千克,施钙往往有效。据一些试验结果表明:当土壤代换性钙小于2厘摩/千克时,玉米表现缺钙;小于1.4厘摩/千克时,花生施钙有增产效果;小于0.7厘摩/千克时,甘蔗施钙有效应;小于0.4厘摩/千克时,番茄施钙有效应。据陈家驹研究,土壤代换性钙小于1.3厘摩/千克时,花生易发生空秕。周鸣铮(1988)认为,单凭一个交换性钙的测定值几乎是无法说明问题

的,要能充分说明与钙有关的问题,必须考虑以下各有关因子:①可构成毒害的铁、铝、锰离子是否存在?如果不存在,则很低的交换性钙含量就可以满足作物生长所需;②钙是一种借助质流作用而流向作物体内的元素,植物组成1份干物质需要耗掉400份水,土壤溶液只要含钙10毫克/千克则植物体内钙可达4000毫克/千克,这对几乎任何一种植物均可满足所需;③如果土壤钾离子(K+)、钠离子(Na+)、铵离子(NH4+)等1价阳离子多,即使交换性钙(Ca2+)含量较高也会引起缺钙;④在土壤阳离子代换量中,钙镁比是另一个重要的问题,镁(Mg2+)浓度绝不可以超过(Ca2+),除了蛇纹石风化的土壤外,只要镁不缺乏,任何钙/镁(Ca2+)/Mg比例都可以;⑤交换性 钙含量会影响土壤氢离子浓度,只有氢离子浓度高(pH值低)时才会出现重金属离子的危害。

(六)、作物缺钙形态表现及营养指标

作物缺钙时首先在新根、顶芽、果实等生长旺盛而幼嫩的部位表现出症状,轻则凋萎,重则坏死。典型缺钙症状有:白菜心腐病和番茄蒂腐病;包心大白菜包心叶片边缘开始由水浸状逐渐变为果酱色,心叶萎缩,直至腐烂,类似的还有芹菜、洋葱、甘蓝的心腐病,都是缺钙造成的。番茄缺钙时,花蒂附近果皮内侧出现水浸状病斑,继而黑化,果腐,同时生长点、子房表现凋枯或萎缩,叶扭曲,茎软弱,枝下垂。

根据刘芷宇等(1982)、仝月澳等(1982)及其他一些作者的资料,一些大田作物及果树缺钙的形态症状与钙素营养诊断指标如下:

1、小稻 植株矮化,组织老化,心叶干枯。定型的心叶前端及叶缘枯黄,老叶仍保持绿色,但叶形弯卷,结实少,秕谷多。根少而短,新根尖端变褐色坏死。

2、小麦 植株矮或簇生状,根系短,分枝很多,根尖分泌粘液似球状粘附在根尖。叶片常出现缺绿,幼叶往往不能展开。

大麦 前期生长正常,拔节期出现心叶凋萎枯死,根极少分枝,老根短,新根不能生长。

3、 玉米 植株矮,新叶生长受阻,新叶尖端几乎完全失绿,分泌透明胶汁,使相近幼叶尖端胶粘在一起不能伸长。心叶不能伸长,萎缩黄化,老叶的叶缘呈白色透明锯齿状不规则破裂。根少而短,老根多棕褐色。

4、棉花 顶芽生长受阻,生长点呈弯钩状。节间缩短,叶片向下弯卷,老叶提前脱落,植株矮,果枝少,结铃少。根少色褐,主根基部出现胼胝状组织。 5、油菜 老叶枯黄,新叶凋萎。

6、花生 第一片真叶出现畸形,老叶边缘和叶面有不规则白色小斑点,叶柄变弱,植株生长缓慢,根细弱,荚果空秕。

7、甘蔗 生长缓慢,幼叶柔弱不能伸长,生长点很快死亡,老叶初绿并有棕红色斑点,继而斑点间出现枯腐,逐渐扩展至整叶枯腐。

8、豌豆 叶片中脉周围发生红色斑点,后扩展至支脉周围和叶边缘,全叶干燥卷缩,叶片基部最早褪色,叶片色由淡绿转为黄色。根尖死亡,幼叶及花梗枯萎,卷须萎缩。

9、苹果 根尖停止生长,附近又长出许多幼根,枯死后又在上边长出,使根系变短,但又似膨大状。幼苗长不到30厘米高就形成封顶芽,叶片减少。成龄树新生小枝的嫩叶先褪色并出现坏死斑,叶缘、叶尖有时向下卷曲,老叶组织枯死,果实发生苦豆病。

10、葡萄 叶淡绿色,幼叶脉间和边缘褪绿,脉间有灰褐色斑点,边缘接着出现针头大小的坏死斑,茎蔓先端枯死。

桃 新根生长1.5~7.5厘米从根尖向后枯死,上部又长出新根,使根系短而密,有些膨大、弯曲。嫩叶沿中脉及叶尖产生红棕色或深褐色坏死区,坏死区扩大后,枝条基部及顶端开始落叶,更严重时枝条尖端及嫩叶似火烧状,小枝死亡。

11、 苜蓿 缺钙生长缓慢,新根生长受抑制; 12、西瓜、黄瓜缺钙时顶部生长点腐烂或坏死。

形态症状只是作物反应的一个方面,科学的诊断还应结合植株分析和田间试验,才能做出比较可靠的结论。植株含钙量分析是诊断钙营养状况的重要手段之一,但植株不同部位含钙量差异也颇大,一般都是叶片含钙量最高,分析叶片钙能较好地反映作物的钙营养状况。含钙量还与作物的生育阶段、取样

时期与部位等有关,进行植株营养诊断时要考虑到这些因素的近似性,才能使诊断分析结果有可比性。一些作物钙素的营养状况指标见表。

表1 一些作物钙素营养指标

作物缺钙会引起钙营养失调症,作物钙过剩是否会引起钙营养失调症呢?这方面目前报道甚少,一般土壤不易引起钙过剩,但大量施用石灰于某些高碳酸盐土壤可能引起其他元素(如磷、镁、锌、锰等)的失调症。根据汪仁新近研究结果,当花生施钙3200毫克/千克以上时,花生植株生长缓慢,表现株矮、叶小、叶色黄绿;施钙达到6400毫克/千克时,出苗后15天左右出现受害症状,植株下部叶片呈烧焦状,根系不发达,比正常株矮10厘米左右,结荚少,荚果产量低。

(七)、钙肥的品种

农业上常用的钙肥主要有石灰和石膏等。石灰是指由石灰岩、泥灰岩和白云岩等含碳酸钙(CaCO3)的岩石,经高温烧制而成的生石灰。沿海地区还普遍烧螺、蚌、牡蛎制成“壳灰”,它们的主要成分都是氧化钙(CaO)。一些化学氮肥如硝酸钙、硝酸铵钙、石灰氮等都含有钙。石膏是主要钙肥之一,既含钙又含硫,对缺钙缺硫的土壤更适宜使用。一些磷肥中常有含钙的成分,如普通过磷酸钙、钙镁磷肥、重过磷酸钙也都是重要钙肥来源。一些工矿的副产品或下脚废渣中,如炼铁的高炉渣,炼钢的炉渣,热电厂燃煤的粉煤灰,小氨厂的碳化煤球渣,磷肥厂的副产品磷石膏等都含有钙的成分。此外,各种农家肥中也含有一定量的钙,用量大,使用面积广,是不可忽视的钙源。其中骨粉、草木灰则是含钙丰富的农家肥。

(八)、钙肥的施用技术

石灰施用技术 酸性土壤施用石灰能起到治酸增钙的双重效果,但是确定石灰需要量是个复杂问题。据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所(1958)研究结果,依据我国土壤酸碱度划分等级,对不同质地的酸性土壤第一年的石灰需要量提出的经验标准。不同质地酸性土壤每亩第一年石灰施用量(单位:千克) 一般每亩施用40~80千克石灰较适宜,旱地红壤及冷烂田、锈水田等酸性强的土壤施用石灰效果较好,用量多一些,酸性小的土壤石灰用量宜适当减少。质地粘的酸性土应适当多施石灰,砂质土应少施。此外,随着土壤熟化程度的提高,土壤酸性减小,石灰用量亦应减少,基本熟化的土壤亩施石灰50千克即可,初步熟化的土壤亩施75~100千克。从作物来说,对棉花、小麦、大麦、苜蓿等不耐酸的作物应多施;蚕豆、豌豆、水稻等中等耐酸作物可以少施;茶、马铃薯、荞麦、烟草等耐酸力强的作物可不施。作物施石灰的效果,不仅取决于土壤酸度和作物种类,还与施用时期有关。一般来说,旱地雨季

施用效果优于旱季。例如,江西省红壤所的试验结果,在小麦、大豆、芝麻三熟制中,石灰的肥效以雨季(春季)大豆为好。在水田,石灰施于晚稻优于早稻。石灰的施用方法,可以基施,也可追施。基施石灰,在整地时将石灰与农家肥一起施入土壤,也可结合绿肥压青和稻草还田进行,水稻秧田每亩施熟石灰15~25千克即可,本田每亩施石灰50~100千克;旱地每亩施石灰50~70千克。如用作改土,可适当增加用量,每亩施石灰150~250千克。在缺钙土壤上种植大豆、花生以及块根作物等喜钙的作物,每亩用石灰15~25千克,沟施或穴施;对白菜和甘薯可在幼苗移栽时用石灰与农家肥混匀穴施,均有良好效果。如果整地时没能施用石灰作基肥,可在作物生育期间追施。水稻一般在分蘖和幼穗分化始期结合中耕每亩追施石灰25千克左右。旱地追施石灰可以条施或穴施,以每亩15千克左右为宜。施用石灰应注意不要过量,否则会使土壤肥力下降,并易引起土壤结构变化。除施用量适当外,还应注意施用均匀,否则会造成局部土壤石灰过多,影响作物正常生长。沟施、穴施时应避免与种子或植物根系接触。为了充分发挥石灰改土的增产效果,必须配合农家肥及氮、磷、钾化肥施用。石灰施用后有2~3年的效果,不要年年施用。

石膏施用技术 石膏是改善土壤钙营养状况的另一种重要钙肥,它不但提供26%~32.6%的钙素,还可提供15%~18%的硫素。在我国“三北”地区,干旱半干旱地区分布许多碱化土壤,这类土壤需石膏来中和碱性,改善土壤物理结构。石膏的施用技术视目的不同而有所区别:

1、改碱施用 一般在土壤氢离子浓度1纳摩/升以下(pH9以上)时需要施石膏中和碱性,其用量视土壤代换性钠的含量来确定,代换性钠占土壤阳离子总量5%以下时,不必施用石膏;占10%~20%时,适量施用石膏;大于20%时,石膏施用量要增大。为了改良碱土,石膏多作基肥施用,结合灌溉排水施用石膏。由于一次施用难以撒匀,可结合大小秋及麦播耕翻整地,分期分次施用,以每次亩施150~200千克为宜。同时结合粮棉和绿肥间套作或轮作,不断培肥土壤,效果较好。施用的石膏要尽可能研细,才能提高效果。石膏的溶解度小,后效长,除当年见效外,第二年、第三年也有较好效果,不必年年施用。如果碱呈斑状分布,其碱班面积不足15%时,石膏最好撒在碱斑面上。为了提高改土效果,应与种植绿肥或与农家肥和磷肥配合施用。

磷石膏是生产磷铵的副产品,含氧化钙略少于石膏,但价格便宜,并含有少量磷素,也是较好的钙肥及碱土的改良剂。用量以比石膏多施一倍左右为宜。

2、作为钙、硫营养施用 我国华南地区的中性或微酸性土壤上,农民也有施用石膏的习惯,在低山丘陵谷地的翻浆田、发僵田,每亩用石膏1.5~2千克,与其他农家肥混合给水稻蘸秧根,或苗期第一次耙草耘田时,每亩用2.5~5千克混合农家肥给水稻做塞蔸肥,能起到促进返青、提早分蘖的效果。

旱地施石膏,应先将石膏粉碎,撒于土壤表面,再结合耕耙作种肥每亩用4~5千作基肥,也可作为种肥条或穴施。石膏基施时每亩用量15~25千克。

二、镁肥

具有镁(Mg)标明量的肥料。镁是构成植物体内叶绿素的主要成分之一,与植物的光合作用有关,施入土壤能提高土壤供镁能力。如硫酸镁、氯化镁、碳酸镁等。

镁肥的作用

镁又是二磷酸核酮糖羧化酶的活化剂,能促进植物对二氧化碳的同化作用。镁离子能激发与碳水化合物代谢有关的葡萄糖激酶、果糖激酶和磷酸葡萄糖变位酶的活性;也是DNA聚合酶的活化剂,能促进DNA的合成。此外,镁还与脂肪代谢有关,能促使乙酸转变为乙酰辅酶A,从而加速脂肪酸的合成。植物缺镁则体内代谢作用受阻,对幼嫩组织的发育和种子的成熟影响尤大。

(二)镁肥分类

镁肥分水溶性镁肥和微溶性镁肥。前者包括硫酸镁、氯化镁、钾镁肥;后者主要有磷酸镁铵、钙镁磷肥、白云石和菱镁矿。

不同类型土壤的含镁量不同,因而施用镁肥的效果各异。通常,酸性土壤、沼泽土和砂质土壤含镁量较低,施用镁肥效果较明显。在中国,华南地区由于高温多雨,岩石风化作用和淋溶作用强烈,土壤中含镁基性原生矿物分解殆尽,除石灰性冲积土、紫色页岩母质发育的土壤以及长期施用石灰的水稻土外,土壤含镁量都较低,如砖红壤的含镁量仅为 0.2%。华中地区的土壤含镁量略高,可达0.40%。西北

和华北地区则因土壤中含有大量的碳酸镁,供应镁的能力较强。中国由于长期施用钙镁磷肥,作物和土壤可从中补充到一定数量的镁,迄今除华南种植橡胶树的赤红壤地区外,需要专门施用镁肥的土壤不多。

三、硫肥

植物从土壤中吸收硫酸根离子。进入植物体后,一部分保持不变,大部分被还原成硫,进一步被同化为半胱氨酸,胱氨酸和甲硫氨酸等。硫也是硫辛酸、辅酶A、硫胺素焦磷酸、谷胱甘肽、生物素、腺苷酰硫酸和腺苷三磷酸等的组成。

缺硫的症状似缺氮,包括缺绿、矮化、积累花色素苷等。然而,缺硫的缺绿是从嫩叶开始的,而缺氮则是在老叶中先出现的,因为硫不易移动到嫩叶,而氮则可以。

第三部分 微量元素肥料

微量元素肥料(简称微肥)是指含有微量元素养分的肥料。对于作物来说,含量介于0.2~200毫克/公斤(按干物重计)的必需营养元素称为“微量元素”。到目前为止,证实作物所必需的微量元素有硼、锰、铜、锌、钼、铁、氯等。这些元素经过工厂制造成肥料,就叫做微量元素肥料,如七水硫酸锌属于锌肥,硼砂、硼酸属于硼肥,硫酸锰属于锰肥,钼酸铵属于钼肥,硫酸铜属于铜肥,硫酸亚铁属于铁肥等。

(一)硼肥

主要是硼酸和硼砂。它们都是易溶于水的白色粉末,含硼量分别是17%和13%。通常把0.05~0.25%的硼砂溶液施入土壤里。

(二)锌肥

主要是七水硫酸锌(ZnSO4·7H2O,含Zn约23%)和氯化锌(ZnCl2,含Zn约47.5%)。它们都是易溶于水的白色晶体。施用时应防止锌盐被磷固定。通常用0.02~0.05%的ZnSO4·7H2O溶液浸种或用0.01~0.05%的ZnSO4·7H2O溶液作叶面追肥。

(三)钼肥

常用的是钼酸铵[(NH4)2MoO4],含钼约50%,并含有6%的氮,易溶于水。常用0.02~0.1%的钼酸铵溶液喷洒。它对豆科作物和蔬菜的效果较好,对禾科作物肥效不大。

(四)锰肥

常用的是硫酸锰晶体(MnSO4·3H2O),含锰26~28%,是易溶于水的粉红色结晶。一般用含锰肥0.05~0.1%的水溶液喷施。

(五)铜肥

常用的是五水硫酸铜(CuSO4·5H2O),含铜24~25%,是易溶于水的蓝色结晶。一般用0.02~0.04%的溶液喷施,或用0.01~0.05%的溶液浸种。

(六)铁肥

常用绿矾(FeSO4·7H2O)。把绿矾配制成0.1~0.2%的溶液施用。 微量元素肥料的肥效跟土壤的性质有关。在碱性土壤中,除钼的有效性增大以外,其他都降低肥效。对变价元素来说,还原态盐的溶解度一般比氧化态盐大,所以土壤具有还原性,铁、锰、铜这些元素的肥效增大。土壤有机质中的有机酸对有些元素有配合作用,跟铁形成的配合物能增大铁的肥效,但会降低铜、锌的肥效。

(七)微量元素肥的使用 1、土壤施肥

常用的微肥除化学肥料(如硼砂、硫酸锌、硫酸锰等)外,还有整合肥料、玻璃肥料、矿渣或下脚料等,通常都用作基肥和种肥。其施用方法为:在播种前结合整地施入土中,或者与氮、磷、钾等化肥混合在一起均匀施入,施用量要根据作物和微肥种类而定,一般不宜过大。如对水稻,七水硫酸锌每亩施用1公斤,硼砂一般每亩用0.5公斤至1公斤,并要与厩肥等有机肥混合均匀基施,防止集中施用造

成局部危害。

2、根外追肥

将可溶性微肥配成一定浓度的水溶液,对作物茎叶进行喷施。这种方法的优点是避免土壤中肥料不均匀而造成的危害,同时也可以在作物的不同发育阶段,根据具体的需要进行多次喷施,以提高肥效。有条件的地区在大面积施用时可采用机械操作或飞机喷洒,一般喷洒浓度为0.01%至0.05%。

3、种子处理

播种前用微量元素的水溶液浸泡种子或拌种,这是一种最经济有效的使用方法,可大大节省用肥量。如硼酸或硼砂的浸种液浓度为0.01%至0.03%。每500公斤种子仅用5升这种溶液。大豆用钼酸铵拌种,每亩只需要10克至20克。

(八)注意事项 1、施用量及浓度

作物对微量元素的需要量很少,而且从适量到过量的范围很窄,因此要防止微肥用量过大。土壤施用时还必须施得均匀,浓度要保证适宜,否则会引起植物中毒,污染土壤与环境,甚至进入食物链,有碍人畜健康。

2、土壤环境条件

微量元素的缺乏,往往不是因为土壤中微量元素含量低,而是其有效性低,通过调节土壤条件,如土壤酸碱度、氧化还原性、土壤质地、有机质含量、土壤含水量等,可以有效地改善土壤的微量元素营养条件。

3、与大量元素肥料配合

微量元素和氮、磷、钾等营养元素都是同等重要、不可代替的,只有在满足了植物对大量元素需要的前提下,施用微量元素肥料才能充分发挥肥效,才能表现出明显的增产效果。

第四部分 复合(混)肥

一、喷浆造粒

把料浆(混合物、溶液与溶质)中的水分(能汽化的液体总称),通过喷射到一设备中,用加热、

抽压的方法,使料浆中的水份汽化并分离后,留存的不会气化(在一定条件下)的固体形成粒状的过程称喷浆造粒。如磷铵颗粒肥料的最终制造工序。

(一)高塔造粒

采用熔融尿素与磷、钾等原料,在充分混合的情况下,从高塔顶部喷淋而下,自然冷却造粒。

与常用的复合肥料制造工艺相比,高塔造粒工艺具有以下优点:

(1)、直接利用尿素或硝铵熔体,省去了尿素熔体的喷淋造粒过程,以及固体尿素的包装、运输、破碎等,简化了生产流程。

(2)、造粒工艺充分利用圆熔融尿素或硝铵的热能,物料水分含量很低,无需干燥过程,大大节省了能耗。

(3)、生产中合格产品颗粒百分含量很高,因此生产过程中返料量几乎没有。 (4)、操作环境好,无三废排放,属清洁生产工艺。 (二)氨酸造粒

, l" W& D r$ K3 Q. j将浓硫酸和水按比例稀释到一定质量分数后冷却,经转子流量计计量进入管式反应器,液氨经汽化后,通过涡街流量计计量,同时进入管式反应器,瞬间产生中和反应,生成温度较高的硫酸铵料浆,并产生压力将硫酸铵料浆喷入转鼓造粒机内。经配料岗位计量、混合、粉碎后的氯化钾和磷酸一铵被输送到转鼓造粒机内,粉状物料与硫酸铵料浆混合,形成一定液相的固溶体,在转鼓造粒机内滚动造粒。

氨酸中和反应生成的硫酸铵料浆可代替粘性造粒填加剂,不需在生产工艺中加入膨润土或凹凸棒土等粘结剂,并且比增加粘结剂的造粒成球率高,物料返料比低,可大大提高装置生产能力,降低生产成

本。# w% V. ?# 氨酸造粒法生产的复合肥产品颗粒光滑、圆润,强度高,水分低,不结块,便于机械化施肥。

(三)尿素熔融喷浆造粒

它是将尿素与一定量的添加物和少量水充分混合后,间接加热形成熔融的料浆,再将料浆送至造粒机,与其它粉状化肥经喷射造粒,制得高效复合肥。

二、团粒法

(一)转鼓蒸汽造粒

转鼓蒸汽造粒的原理是物料依靠表面张力、适量的液相、物料间滚动所产生的挤压力,以及物料在造粒机内正确的运动方向上以小颗粒为核心,在滚动中大吸小附、粘结成球。在一定的时间内滚动的频率越高,成球率就相对越高,颗粒成型后也就越圆整。

(二)圆盘造粒

所有原料混合后进入造粒装置是个倾斜的圆盘 圆盘转动象滚元宵 要靠粘性物料(性状好的一铵或者添加剂就是有粘性的土咯)再加上喷淋水滚成颗粒后烘干筛分就是肥料了

优点设备简单大几十万搞定,配方需要有粘性物料,有一定的配方限制 做低浓度合适。产能低一般日产百吨左右

三、挤压造粒 四、尿基肥料 五、硫基肥料 六、氯基肥料 八、复合肥 九、复混肥 十、掺混肥 十一、有极肥

十二、有极无极复混肥

第五部分 用肥常识

一、忌氯作物

有些植物对氯离子非常敏感,当吸收量达到一定程度,会明显地影响产量和品质,通常称这些植物为忌氯植物。氯离子较多时,不利于糖转化为淀粉,块根和块茎作物的淀粉含量会降低;氯离子能促进碳水化合物的水解,西瓜、甜菜、葡萄会降低含糖量;氯离子多,会影响烟草的燃烧性,卷烟易熄火;氯离子多时,常对敏感作物的幼苗造成危害。烟草、马铃薯、甘薯、甘蔗、西瓜、葡萄、柑橘、甜菜、苹果、茶叶、白菜、辣椒、莴笋、苋菜等都是忌氯作物。氯对茄科作物会产生不利影响。大豆、四季豆抗氯性能较弱。氯离子浓度过高时会明显影响某些作物的产量和品质,甚至产生毒害。产生氯害后一般较难防治,只能多浇水以降低和稀释氯离子浓度,降低危害。常见忌氯作物如下:

瓜果类:西瓜、石榴、葡萄、柑橘、苹果、枇杷、芒果、草莓等。

叶菜类:莴笋、苋菜、菠菜、甜菜、番茄、油菜、水萝卜、黄瓜、茄子、豌豆、葱、大蒜、菜花、甘蓝、芹菜等。

块茎类:马铃薯、甘薯、山药、莲藕等。 药材类:麦冬、黄连、三七等。 其他类:烟草、甘蔗、茶叶等。 二、用肥禁忌

1.碳铵和尿素不能混用。尿素中的酰胺态氮不能被作物吸收,只有在土壤中腺酶的作用下,转化为铵态氮后才能被作物利用;碳铁施入土壤后,造成土壤溶液短期内呈酸性反应,会加速尿素中氮的挥发

损失,故不能混合施用。碳铵也不可与菌肥混用,因为前者会散发一定浓度的氨气,对后者的活性菌有毒害作用,会使菌肥失去肥效。

2.酸性化肥不可与碱性肥料混用。碳铵、硫铵、硝酸铵、磷铵不能与草木灰、石灰、窑灰钾肥等碱性肥料混施,会发生中和反应,造成氮素损失,降低肥效。

3.含氮复合肥忌多施于豆科作物。大豆、绿豆、花生等豆类作物都有固氮根瘤菌,过多施用含氮复合肥,不仅造成浪费,而且还会抑制根瘤菌的活动,降低其固氮能力。

4.硝态氮肥忌施在稻田里。硝酸铵、硝酸钠等会离解出硝酸根离子,在稻田易被淋失至土壤深层,产生反硝化作用而损失氮素;旱地施用硝态氮肥也忌用于大雨之前,或者施后浇水。

5.硫酸铵忌长期施用,硫酸铵为生理酸性肥料,长期在同一土壤施用,会增加其酸性,破坏团粒结构;在碱性土壤中,硫酸铵的铵离子被吸收,而酸根离子残留在土壤中与钙发生反应,使土壤板结变硬。

6.碳铵不宜浅施,应深施在6厘米以下,施后立即覆土。也不宜在温室中使用。因碳铵俗称气肥,在温室极易分解为氨气而挥发,造成浪费;且氨浓度过大时,还会灼伤作物叶片。

7.钾肥忌在作物后期追施。钾能从作物下部茎叶中转移到顶部细嫩部分再利用,缺钾症状比缺氮、缺磷症状表现晚,钾肥最好作底肥一次性施下,或在幼苗期追施。

8.含氯化肥如氯化钾、氯化铵,忌施于盐碱土壤和忌氯作物上。含氯化肥中的氯离子会残留积累在土壤中,导致土壤酸化,在盐碱地里施用会加重盐害;在忌氯作物上施用,会影响产量和品质。

9.尿素施后忌立即浇水。更忌顺水撒施尿素。尿素施入土壤转化为酰胺,容易随水流失,施后不可马上浇水,也不能在大雨前施用,施后覆土可提高肥效。此外,磷肥要集中施,不可撒施,以防固定,最好是沟施或条施,施在根系附近。稀土微肥忌直接施用于土中,而应作种肥或叶面肥喷施等等

10、磷酸二铵不宜过多施用于蔬菜。蔬菜需要大量的氮素和钾素,需要磷元素较少。例如茄子需氮、磷、钾三元素之比为3∶1∶4,芹菜为2∶1∶5,甘蓝为8∶1∶7。而磷酸二铵的的氮磷含量比约为1∶3,无钾,不能满足蔬菜生长的需求。

三、不同作物对氮肥的反应

为减少氮素化肥的淋失,栽培水稻宜选用铵态氮化肥,尤以氯化铵、尿素效果较好。玉米、小麦等禾谷类作物施用铵态氮化肥(如碳铵、硫铵、氯铵、尿素)或硝态氮化肥(如硝酸铵)同样有效。马铃薯、甘薯也宜用铵态氮化肥。硝酸铵能改善烟草的品质,其中的铵态氮能有助烟草的燃烧性。而含氯的化肥(如氯化铵)却降低烟草的燃烧性,应避免使用。

此外,不同作物对氮素的要求不同,叶菜类、茶叶等以叶片为收获对象的作物需较多的氮肥,而豆科作物只需在生育初期,根瘤尚未起作用时,施用少量氮肥。我国南方高温多雨,施用铵态氮肥可减少淋失。

南方土壤多呈酸性反应,宜选用化学碱性或生理碱性氮素化肥。在盐碱土地区,不宜选购施用含氯离子较多的氯化铵,以免增加土壤盐分。在碱性土壤中,铵态氮化肥虽然易被作物吸收利用,但要注意防止铵态氮的分解挥发。

四、不同作物对磷的反应 豆科作物(大豆、花生)、糖料作物(甜菜、甘蔗)、纤维作物(棉花)、薯类作物(马铃薯、甘薯)以及瓜类、果树需磷较多,增施磷肥有较好的肥效。普通过磷酸钙、重过磷酸钙均为水溶性磷肥,易被作物吸收利用。“重钙”有效磷含量较高,是“普钙”的2~3倍,其施用量可参照“普钙”用量酌减。

当季作物只能吸收利用施入磷肥的一小部分,大部分遗留在土壤中,对下茬作物亦能表现出增产效果。因此,在磷肥用量较多的地块,无须连年施用磷肥,以免浪费。

五、不同作物对钾肥的反应

凡含碳水化合物较多的农作物,如烟草、马铃薯、甘薯、甜菜、西瓜、果树等需钾量均较大,故称喜钾作物。但这些喜钾作物都忌氯,假若把氯化钾施到这些喜钾忌氯作物上,氯离子必然导致产量及品质下降。氯化钾也不宜在盐碱地上长期施用,在非忌氯作物上可做基肥、追肥,但不宜做种肥。而硫酸钾适用于各种土壤、作物,可用做基肥、种肥、追肥及根外追肥。

六、不同作物对硫、钠、氯、钼、硼的反应

马铃薯、大豆、花生、油莱也是喜硫作物,使用普钙的效果好于“重钙”,因为“重钙”中不含硫

酸钙。甜莱是喜钠作物,硝酸钠是甜莱的好肥料。氯化铵含氯高达 61%,忌氯作物(烟叶、薯类、甘蔗、甜菜、瓜果、茶、柑桔、葡萄等)禁用,但适用于棉、麻等作物,因氯能增加纤维的韧性及拉力。钼肥对豆科作物和花椰菜、油菜等十字花科作物肥效显著。油菜及棉花、花生、果树等属于喜硼作物,对硼元素十分敏感,缺硼将会导致花而不实,严重影响作物产量。

七、水稻对硅的特殊反应

硅被称为水稻的第四大营养元素,施用硅肥不仅可改善水稻的株高、有效穗数、穗粒数、千粒重等生物学性状,而且施用硅肥还可促进水稻茎杆粗壮,谷黄粒重,增强抗旱、抗病虫害能力,提高水稻后期对氮的利用率,加速氮的运输积累,促进水稻提早成熟。特别是施在新改水田以及酸性土壤上 效果更为明显。可以在施基肥时,利用含钙镁的硅酸盐做硅肥与其它肥料混匀施入

第六部分 法规标准

一、复合肥质量标准

复混肥料(复合肥料)国家标准 GB 15063一2009

代替GB 15063一2001

前言:本标准的第4章(表1中水分的要求和4.3除外)、第6章、第7章(7.5除外)和第8章(8.3除外)为强制性条款,其余为推荐性条款。

本标准代替GB 15063一2001《复混肥料(复合肥料)》。 本标准与GB 15063一2001的主要差异是: ——进一步明确了范围;

——调整了高浓度产品的水溶性磷占有效磷百分率的指标; ——将水分改为以出厂检验数据为准;

——增加了标明含氯的产品的氯离子含量指标,按低氯、中氯、高氯分别规定; ——增加了用自动分析仪测定产品的氮、磷、钾含量,适用于快速检验; ——将粒度和氯离子的质量分数的测定写在附录A和附录B中;

——增加了缩二脉含量的测定方法和应在产品质量证明书中标注缩二脉含量的要求;

——细化了产品包装标识的规定,增加了含尿素态氮的产品和含氯(高氯)产品的警示语的要求。 本标准的附录A和附录B为规范性附录,分别规定了粒度和氯离子的测定方法。

自标准实施之日起,出厂产品应执行新标准;标准实施之日六个月后,市场上复混肥料(复合肥料)产品外包装禁止标注GB 15063一2001。

本标准由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肥料和土壤调理剂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 AC/TC 105)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国家化肥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上海)、中国一阿拉伯化肥有限公司、中化化肥有限公司、吉林省产品质量监督检验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章明洪、王连军、刘刚、郑树林、周兰影、刘俊会、杜显兰、杨一。 本标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GB 15063一1994、 GB 15063一2001。

复混肥料(复合肥料)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复混肥料(复合肥料)的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标识、包装、运输和贮存。 本标准适用于复混肥料(包括各种专用肥料以及冠以各种名称的以氮、磷、钾为基础养分的三元或二元固体肥料);已有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的复合肥料如磷酸一铵、磷酸二铵、硝酸磷肥、硝酸磷钾肥、农业用硝酸钾、磷酸二氢钾、钙镁磷钾肥及有机-无机复混肥料、掺混肥料等应执行相应的产品标准。

缓释复混肥料同时执行相应的标准。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 6003.1一1997 金属丝编织网试验筛 GB/T 6679 固体化工产品采样通则

GB/T 8170一2008 数值修约规则与极限数值的表示和判定 GB 8569 固体化学肥料包装

GB/T 8572 复混肥料中总氮含量测定 蒸馏后滴定法 GB/T 8573 复混肥料中有效磷含量测定

GB/T 8574 复混肥料中钾含量测定 四苯基合硼酸钾重量法 GB/T 8576 复混肥料中游离水含量测定 真空烘箱法 GB/T 8577 复混肥料中游离水含量测定 卡尔·费休法 GB 18382 肥料标识 内容和要求

GB/T 22923 肥料中氮、磷、钾的自动分析仪测定法 GB/T 22924 复混肥料(复合肥料)中缩二脲含量的测定

HG/T 2843 化肥产品 化学分析中常用标准滴定溶液、标准溶液、试剂溶液和指示剂溶液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复混肥料 compound fertilizer

氮、磷、钾三种养分中,至少有两种养分标明量的由化学方法和(或)掺混方法制成的肥料。 3.2复合肥料 complex fertilizer

氮、磷、钾三种养分中,至少有两种养分标明量的仅由化学方法制成的肥料,是复混肥料的一种。 3.3掺混肥料 bulk blending fertilizer

氮、磷、钾三种养分中,至少有两种养分标明量的由干混方法制成的颗粒状肥料,也称BB肥。 3.4有机-无机复混肥料 organic-inorganic compound fertilizer 含有一定量有机质的复混肥料。

3.5大量元素(主要养分) primary nutrient; macronutrient 对元素氮、磷、钾的通称。

3.6中量元素(次要养分) secondary element; nutrient 对元素钙、镁、硫等的通称。

3.7微量元素(微量养分) trace element; miceonutrient

植物生长所必需的,但相对来说是少量的元素,例如硼、锰、铁、锌、铜、钥或钴等。 3.8总养分 total Primary nutrient

总氮、有效五氧化二磷和氧化钾含量之和,以质量分数计。 3.9标明量 declarable content

在肥料或土壤调理剂标签或质量证明书上标明的元素(或氧化物)含量。 3.10标识 marking

用于识别肥料产品及其质量、数量、特征、特性和使用方法所做的各种表示的统称。标识可用文字、符号、图案以及其他说明物等表示。

3.11标签 labcl

供识别肥料和了解其主要性能而附以必要资料的纸片、塑料片或者包装袋等容器的印刷部分。 3.12配合式 formula

按N-P2O5-K2O(总氮-有效五氧化二磷-氧化钾)顺序,用阿拉伯数字分别表示其在复混肥料中所占百分比含量的一种方式。

注:“O”表示肥料中不含该元素。

4 要求

4.1 外观:粒状、条状或片状产品,无机械杂质。

4.2 复混肥料(复合肥料)应符合表1的要求,同时应符合包装容器上的标明值。

4.3 缩二脉的质量分数分数 符合供需双方约定的要求。 5 试验方法

GB/T 22923中的方法适用于快速检验。 5.1 外观 目测法测定。

5.2 总氮含量的测定

按GB/T 8572或GB/T 22923进行测定。以GB/T 8572中的方法为仲裁法。 5.3 有效磷含量的测定和水溶性磷占有效磷百分率的计算

按GB/T 8573或GB/T 22923进行测定。以GB/T 8573中的方法为仲裁法。 5.4 钾含量的测定

按GB/T 8574或GB/T 22923进行测定。以GB/T 8574中的方法为仲裁法。

5.5 水分的测定

按GB/T 8577或GB/T 8576进行。以GB/T 8577中的方法为仲裁法。 5.6 粒度的测定 按附录A进行。

5.7 氯离子含量的测定 按附录B进行。

5.8 缩二脉含量的测定

按GB/T 22924进行测定。以液相色谱法为仲裁法。 6 检验规则

6.1 检验类别及检验项目

产品检验包括出厂检验和型式检验,表1中氯离子的质量分数为型式检验项目,其余为出厂检验项目。型式检验项目在下列情况时,应.进行测定:

——正式生产时,原料、工艺发生变化;

——正式生产时,定期或积累到一定量后,应周期性进行一次检验; ——国家质量监督机构提出型式检验的要求时。 缩二脉的质量分数在供需双方有约定时进行检验。 6.2 组批

产品按批检验,以一天或两天的产量为一批,最大批量为1000 t。 6.3 采样方案 6.3.1 袋装产品

不超过512袋时,按表2确定采样袋数;大于512袋时,按式(1)计算结果确定最少采样袋数,如遇小数,则进为整数。

最少采样袋数=3× „„„„„„„„„„„„„„„(1) 式中:

N——每批产品总袋数。

表2 采样袋数的确定

按表2或式(l)计算结果随机抽取一定袋数,用采样器沿每袋最长对角线插人至袋的3/4处,每袋取出不少于100g样品,每批采取总样品量不少于2 kg。

6.3 .2 散装产品

按GB/T 6679规定进行。 6.4 样品缩分和试样制备 6.4.1 样品缩分

将采取的样品迅速混匀,用缩分器或四分法将样品缩分至约1 kg,再缩分成两份,分装于两个洁净、干燥的500 mL具有磨口塞的玻璃瓶或塑料瓶中(生产企业质检部门可用洁净干燥的塑料自封袋盛装样品),密封并贴上标签,注明生产企业名称、产品名称、批号或生产日期、取样日期和取样人姓名,一瓶做产品质量分析,另一瓶保存两个月,以备查用。

6.4.2 试样制备

由6.4.1中取一瓶样品,经多次缩分后取出约 100g样品,迅速研磨至全部通过0.50 mm孔径试验筛子(如样品潮湿或很难粉碎,可研磨至全部通过1.00 mm孔径试验筛),混匀,置于洁净、干燥的瓶中,做成分分析。余下样品供粒度测定用。

6.5 结果判定

6.5.1 本标准中产品质量指标合格判定,采用GB/T 8170一2008中“修约值比较法”。 6.5.2 出厂检验的项目全部符合本标准要求时,判该批产品合格。 6.5.3 如果检.验结果中有一项指标不符合本标准要求时,应重新自二倍量的包装袋中采取样品进行检验,重新检验结果中,即使有一项指标不符合本标准要求,判该批产品不合格。

6.5.4 每批检验合格的出厂产品应附有质量证明书,其内容包括:生产企业名称、地址、产品名称、批号或生产日期、总养分、配合式或主要养分含量、氯离子含量、缩二脉含量、本标准号和法律法规规定应标注的内容。以钙、镁、磷肥等构溶性磷肥为基础磷肥的产品应注明为“构溶性磷”,并应注明是否为“硝态氮”或“尿素态氮”。

7 标识

7.1 产品中如果含有硝态氮,应在包装容器上标明“含硝态氮”。

7.2 以钙、镁、磷肥等构溶性磷肥为基础磷肥的产品应在包装容器上标明为“构溶性磷”。 7.3 氯离子的质量分数大于3.0%的产品,应根据4.2要求的“氯离子的质量分数”,用汉字明确标注“含氯(低氯)”、“含氯(中氯)”或“含氯(高氯)”,而不是标注“氯”、“含Cl”或“Cl”等。标明“含氯”的产品,包装容器上不应有忌氯作物的图片,也不应有“硫酸钾(型)”、“硝酸钾(型)”、“硫基”等容易导致用户误认为产品不含氯的标识。有“含氯(高氯)”标识的产品应在包装容器上标明产品的适用作物品种和“使用不当会对作物造成伤害”的警示语。

7.4 含有尿素态氮的产品应在包装容器上标明以下警示语:“含缩二脲,使用不当会对作物造成伤害”。

7.5 产品外包装袋上应有使用说明,内容包括:警示语(如“氯含量较高、含缩二脲,使用不当会对作物造成伤害”等)、使用方法、适宜作物及不适宜作物、建议使用量等。

7.6 每袋净含量应标明单一数值,如50 kg。 7.7 其余应符合GB 18382。 8 包装、运输和贮存 8.1 产品用符合GB 8569规定的材料进行包装,包装规格为50.0 kg、40.0 kg、25.0 kg或10.0 kg,每袋净含量允许范围分别为(50±0.5)kg、(40±0.4)kg、(25±0.25)kg、(10±0.1)kg,每批产品平均每袋净含量不得低于50.0 kg、40.0 kg、25.0 kg、10.0 kg。

8.2 在标明的每袋净含量范围内的产品中有添加物时,必须与原物料混合均匀,不得以小包装形式放入包装袋中。

8.3 在符合GB 8569规定的前提下,宜使用经济实用型包装。

8.4 产品应贮存于阴凉干燥处,在运输过程中应防潮、防晒、防破裂。

附 录 A (规范性附录)

复混肥料(复合肥料)粒度的测定

A.1 方法提要

用一定规格的试验筛,将实验室样品分成不同粒径的颗粒,称量,计算质量分数。 A.2 仪器

通常实验室用仪器和以下仪器。 A.2 .1 试验筛(GB/T 6003.1一1997中R40/3系列):孔径为1.00mm、4.75mm或3.35mm、5.60mm的筛子,附盖和底盘;

A.2 .2 天平:感量为0.5g; A.2 .3 振筛机。

根据产品颗粒的大小,将筛子按1.00 mm、4.75 mm或(3.35 mm、5.60 mm)依次叠好装上底盘,称取6.4.2中经缩分的实验室样品约200 g(精确至0.5 g),分别置于4.75 mm或5.60 mm筛子上,盖上筛盖,置于振筛机上,夹紧筛盖,振荡5min,或进行人工筛分。称量1.00mm~4.75mm或3.35mm~5.60mm之间的试料(精确至0.5 g),夹在筛孔中的试料作不通过此筛处理。

A.4 分析结果的表述

粒度w1,以粒径1.00 mm~4.75 mm或3.35 mm~5.60 mm的试料占全部试料的质量分数计,数值以%表示,按(A.1)计算:

w1=m1/m2×100 „„„„„„„„„„„„„„(A.1) 式中:

m1——1.00 mm~4.75 mm或3.35 mm~5.60 mm之间的试料质量的数值,单位为克(g); m——试料质量的数值,单位为克(g)。 计算结果表示到小数点后一位。

附 录 B (规范性附录)

复混肥料(复合肥料)中氯离子含量的测定

B.1 方法提要

试料在微酸性溶液中,加人过量的硝酸银溶液,使氯离子转化成为氯化银沉淀,用邻苯二甲酸二丁醋包裹沉淀,以硫酸铁铵为指示剂,用硫氰酸铵标准溶液滴定剩余的硝酸银。

B.2 试剂

本方法中所用试剂、溶液和水,在未注明规格和配制方法时,均应符合HG/T 2843的规定。 B.2.1 邻苯二甲酸二丁酷; B.2.2 硝酸溶液:1+1;

B.2.3 硝酸银溶液[c(AgNO3)=0.05 mol/L]:称取8.7g硝酸银,溶解于水中,稀释至1 000 mL,储存于棕色瓶中;

B.2.4 氯离子标准溶液(l mg/mL):准确称取1.6487g经270℃~300℃烘干至质量恒定的基准氯化钠于烧杯中,用水溶解后,移人1 000 mL容量瓶中,稀释至刻度,混匀,储存于塑料瓶中。此溶液

-1mL含1mg氯离子(Cl);

B.2.5 硫酸铁铵指示液(80g/L):溶解8.0g硫酸铁铵于75 mL水中,过滤,加几滴硫酸,使棕色消失,稀释至100 mL;

B.2.6 硫氰酸铵标准滴定溶液[c(NH4SCN)=0.05 mol/L]:称取3.8g硫氰酸铵溶解于水中,稀释至1000mL。

标定方法如下:准确吸取25.0 mL氯标准溶液于250 mL锥形瓶中,加入5 mL硝酸溶液和25.0 mL硝酸银溶液,摇动至沉淀分层,加人5 mL邻苯二甲酸二丁醋,摇动片刻。加人水,使溶液总体积约为100mL,加入2 mL硫酸铁铵指示液,用硫氰酸铵标准滴定溶液滴定剩余的硝酸银,至出现浅橙红色或浅砖红色为止。同时进行空白试验。

硫氰酸铵标准滴定溶液的浓度c(mol/L)按式(B.l)计算: 式中:

V0——空白试验(25.0 mL硝酸银溶液)所消耗硫氰酸铵标准滴定溶液的体积的数值,单位为毫升(mL);

V1——滴定剩余的硝酸银所消耗硫氰酸铵标准滴定溶液的体积的数值,单位为毫升(mL); m2——所取氯离子标准溶液中氯离子的质量的数值,单位为克(g); 0.03545——氯离子的毫摩尔质量,单位为克每毫摩尔(g/mmol)。 计算结果保留四位有效数字。

做两份试料的平行测定。

称取试样约1g~10g(精确至0.001g)(称样量范围见表B.1)于250 mL烧杯中,加100 mL水,缓慢加热至沸,继续微沸10 min,冷却至室温,溶液转移到250 mL容量瓶中,稀释至刻度,混匀。干过滤,弃去最初的部分滤液。

准确吸取一定量的滤液(含氯离子约25mg)于250 mL锥形瓶中,加人5 mL硝酸溶液,加人25.0 mL 硝酸银溶液,摇动至沉淀分层,加入5 mL邻苯二甲酸二丁酯,摇动片刻。

加入水,使溶液总体积约为100 mL,加入2 mL硫酸铁铵指示液,用硫氰酸铵标准溶液滴定剩余的硝酸银,至出现浅橙红色或浅砖红色为止。同时进行空白试验。

B. 4 分析结果的表述

氯离子的质量分数w2,数值以%表示,按式(B.2)计算: 式中:

V0——空白试验(25.0 mL硝酸银溶液)所消耗硫氰酸铵标准滴定溶液的体积的数值,单位为毫升(mL);

V2——滴定试液时所消耗硫氰酸铵标准滴定溶液的体积的数值,单位为毫升(mL); c——硫氰酸铵标准滴定溶液的浓度的数值,单位为摩尔每升(mol/L); m3——试料质量的数值,单位为克(g);

D——测定时吸取试液体积与试液的总体积的比值;

0.035 45——氯离子的毫摩尔质量的数值,单位为克每毫摩尔(g/mmoL)。 计算结果表示到小数点后两位。取平行测定结果的算术平均值作为测定结果。 B.5 允许差

氯离子含量测定的允许差应符合表B.2的要求。

二、肥料标识 内容和要求 GB 18382-2001 为了规范肥料标识,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局于2001年7月26日发布了《肥料标识·内容和要求》(Fertilizer marking-presentation and declaration)国家标准(GB 18382-2001)。自2002年1月1日起,肥料生产企业生产的肥料销售包装上的肥料标识应符合该标准;自2002年7月1日起,市场上停止销售肥料标识不符合该标准的肥料。该标准为强制执行性标准,由全国肥料和土壤调理剂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并负责解释。现将主要内容刊登如下。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肥料标识的基本原则、一般要求及标识内容等。 本标准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生产、销售的肥料。 2 引用标准

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GB 190-1990 危险货物包装标志GB 191-2000 包装储运图示标志GB/T 14436-1993 工业产品保证文件,总则

3 定义 本标准采用下列定义: 3.1 标识 marking

用于识别肥料产品及其质量、数量、特征和使用方法所做的各种表示的统称。标识可以用文字、符号、图案以及其他说明物等表示。

3.2 标签 label

供识别肥料和了解其主要性能而附以必要资料的纸片、塑料片或者包装袋等容器的印刷部分。 3.3 包装肥料 packed fertilizer

预先包装于容器中,以备交付给客户的肥料。 3.4 容器 container

直接与肥料相接触并可按其单位量运输或贮存的密闭贮器(例如袋、瓶、槽、桶)。 注:个别国家肥料超大尺寸包装的产品称为散装。 3.5 肥料 fertilizer

以提供植物养分为其主要功效的物料。 3.6 缓效肥料 slow-release fertilizer

养分所呈的化合物或物理状态,能在一段时间内缓慢释放供植物持续吸收利用的肥料。 3.7 包膜肥料 coated fertilizer

为改善肥料功效和(或)性能,在其颗粒表面涂以其他物质薄层制成的肥料。 3.8 复混肥料 compound fertilizer

氮、磷、钾三种养分中,至少有两种养分标明量的由化学方法和(或)掺混方法制成的肥料。 3.9 复合肥料 complex fertilizer

氮、磷、钾三种养分,至少有两种养分标明量的仅由化学方法制成的肥料,是复混肥料的一种。 3.10 有机-无机复混肥料 organic-inorganic compound fer-tilizer 含有一定量有机质的复混肥料。

3.11 单一肥料 straight fertilizer

氮、磷、钾三种养分中,仅具有一种养分标明量的氮肥、磷肥或钾肥的通称。 3.12 大量元素(主要养分) primary nutrient;macronutri-ent 对元素氮、磷、钾的通称。

3.13 中量元素(次要养分) secondary element;nutrient 对元素钙、镁、硫等的通称。

3.14 微量元素(微量养分) trace element;micronutrient

植物生长所必需的,但相对来说是少量的元素,例如硼、锰、铁、锌、铜、钼或钴等。 3.15 肥料品位 fertilizer grade 以百分数表示的肥料养分含量。 3.16 配合式 formula

按N-P 2 O 5-K 2 O(总氮-有效五氧化二磷-氧化钾)顺序,用阿拉伯数字分别表示其在复混肥料中所占百分比含量的一种方式。

注:“0”表示肥料中不含该元素。 3.17 标明量 declarable content

在肥料或土壤调理剂标签或质量证明书上标明的元素(或氧化物)含量。 3.18 总养分 total primary nutrient

总氮、有效五氧化二磷和氧化钾含量之和,以质量百分数计。 4 原理

规定标识的主要内容及定出肥料包装容器上的标识尺寸、位置、文字、图形等大小,以使用户鉴别肥料并确定其特性。这些规定因所用的容器不同而异:

———装大于25kg(或25L)肥料的,或 ———装5-25kg(或5-25L)肥料的,或

———装小于5kg(或5L)肥料的。 5 基本原则

5.1 标识所标注的所有内容,必须符合国家法律和法规的规定,并符合相应产品标准的规定。 5.2 标识所标注的所有内容,必须准确、科学、通俗易懂。

5.3 标识所标注的所有内容,不得以错误的、引起误解的欺骗性的方式描述或介绍肥料。

5.4 标识所标注的所有内容,不得以直接或间接暗示性的语言、图形、符号导致用户将肥料或肥料的某一性质与另一肥料产品混淆。

6 一般要求

标识所标注的所有内容,应清楚并持久地印刷在统一的并形成反差的基底上。 6.1 文字

标识中的文字应使用规范汉字,可以同时使用少数民族文字、汉语拼音及外文(养分名称可以用化学元素符号或分子式表示),汉语拼音和外文字体应小于相应汉字和少数民族文字。

应使用法定计量单位。 6.2 图示

应符合GB 190和GB 191的规定。 6.3 颜色

使用的颜色应醒目、突出、易使用户特别注意并能迅速识别。 6.4 耐久性和可用性

直接印在包装上,应保证在产品的可预计寿命期内的耐久性,并保持清晰可见。 6.5 标识的形式

分为外包装标识、合格证、质量证明书、说明书及标签等。 7 标识内容

7.1 肥料名称及商标

7.1.1 应标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已经规定的肥料名称。对商品名称或者特殊用途的肥料名称,可在产品名称下以小1号字体(见10.1.3)予以标注。

7.1.2 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对产品名称没有规定的,应使用不会引起用户、消费者误解和混淆的常用名称。

7.1.3 产品名称不允许添加带有不实、夸大性质的词语,如“高效×××”、“××肥王”、“全元素××肥料”等。

7.1.4 企业可以标注经注册登记的商标。 7.2 肥料规格、等级和净含量

7.2.1 肥料产品标准中已规定规格、等级、类别的,应标明相应的规格、等级、类别。若仅标明养分含量,则视为产品质量全项技术指标符合养分含量所对应的产品等级要求。

7.2.2 肥料产品单件包装上应标明净含量。净含量标注应符合《定量包装商品计量监督规定》的要求。

7.3 养分含量

应以单一数值标明养分的含量。 7.3.1 单一肥料

7.3.1.1 应标明单一养分的百分含量。

7.3.1.2 若加入中量元素、微量元素,可标明中量元素、微量元素(以元素单质计,下同),应按中量元素、微量元素两种类型分别标明各单养分含量及各自相应的总含量,不得将中量元素、微量元素含量与主要养分相加。微量元素含量低于0.02%或(和)中量元素含量低于2%的不得标明。

7.3.2 复混肥料(复合肥料)

7.3.2.1 应标明N、P 2 O 5、K 2 O总养分的百分含量,总养分标明值应不低于配合式中单养分标明值之和,不得将其他元素或化合物计入总养分。

7.3.2.2 应以配合式分别标明总氮、有效五氧化二磷、氧化钾的百分含量,如氮磷钾复混肥料15-15-15。二元肥料应在不含单养分的位置标以“0”,如氮钾复混肥料15-0-10。

7.3.2.3 若加入中量元素、微量元素,不在包装容器和质量证明书上标明(有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规定的除外)。

7.3.3 中量元素肥料

7.3.3.1 应分别单独标明各中量元素养分含量及中量元素养分含量之和。含量小于2%的单一中量元素不得标明。

7.3.3.2 若加入微量元素,可标明微量元素,应分别标明各微量元素的含量及总含量,不得将微量元素含量与中量元素相加。其他要求同7.3.1.2。

7.3.4 微量元素肥料

应分别标出各种微量元素的单一含量及微量元素养分含量之和。 7.3.5 其他肥料

参照7.3.1和7.3.2执行。 7.4 其它添加含量

7.4.1 若加入其它添加物,可标明其它添加物,应分别标明各添加物的含量及总含量,不得将添加物含量与主要养分相加。

7.4.2 产品标准中规定需要限制并标明的物质或元素等应单独标明。 7.5 生产许可证编号

对国家实施生产许可证管理的产品,应标明生产许可证的编号。

7.6 生产者或经销者的名称、地址应标明经依法登记注册并能承担产品质量责任的生产者或经销者名称、地址。

7.7 生产日期或批号

应在产品合格证、质量证明书或产品外包装上标明肥料产品的生产日期或批号。 7.8 肥料标准

7.8.1 应标明肥料产品所执行的标准编号。

7.8.2 有国家或行业标准的肥料产品,如标明标准中未有规定的其他元素或添加物,应制定企业标准,该企业标准应包括所添加元素或添加物的分析方法,并应同时标明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和企业标准。

7.9 警示说明

运输、贮存、使用过程中不当,易造成财产损坏或危害人体健康和安全的,应有警示说明。 7.10 其它

7.10.1 法律、法规和规章另有要求的,应符合其规定。

7.10.2 生产企业认为必要的,符合国家法律、法规要求的其它标识。 8 标签

8.1 粘贴标签及其他相应标签

如果容器的尺寸及形状允许,标签的标识区最小应为120mm×70mm,最小文字高度至少为3mm,其余应符合本标准第10章的规定。

8.2 系挂标签

系挂标签的标识区最小应为120mm×70mm,最小文字高度至少为3mm,其余应符合本标准第10章的规定。

9 质量证明书或合格证

应符合GB/T 14436的规定。 10 标识印刷

10.1 装大于25kg(或25L)肥料的容器 10.1.1 标识区位置及区面积

一块矩形区间,其总面积至少为所选用面的40%,该选用面应为容器的主要面之一,标识内容应打

印在该面积内。区间的各边应与容器的各边相平行。

区内所有标识,均应水平方向按汉字顺序印刷,不得垂直或斜向印刷标识内容。 10.1.2 主要项目标识尺寸

根据打印标识区的面积(10.1.1),应采用三种标识尺寸,以使标识标注内容能清楚地布置排列,这三种尺寸应为X/Y/Z比例,它仅能在如表1所示范围内变化,最小字体的高度至少应为10mm。

表1 三种标识尺寸比例 尺寸比例

最小字体尺寸 小(X)/中(Y)/大(Z) mm

最小比例 最大比例 ≤20 1/2/4 1/3/9 >20 1/1.5/3 1/2.5/7

10.1.3 标识区内主要项目和文字尺寸

标识标注内容应用印刷文字,标识项目的尺寸应符合表2要求。 10.2 装5-25kg(或5-25L)肥料的容器

最小文字高度至少为5mm,其余应符合本标准10.1条的规定。 10.3 装5kg(或5L)以下肥料容器

如容器尺寸及形状允许,标识区最小尺寸应为12mm×70mm,最小文字高度至少为3mm,其余应符合本标准10.1条的规定。

该标准非等效采用ISO 7409:1984。与ISO 7409:1984相比,本标准增加了相关的术语定义,同时根据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增加了相应的标识内容和要求。ISO(国际标准化组织)是一个世界性的国家标准团体(ISO成员团体)的联合机构。国际标准的制定工作通常通过ISO各技术委员会进行。每个成员团体均有机会加入,与ISO有联系的各政府的或非政府的国际组织也可参加。经技术委员会采纳的国际标准草案,在由ISO理事会批准为国际标准之前,要先发给各成员团体通过。ISO 7409国际标准是由ISO/TC 134肥料和土壤调理剂技术委员会制定的,并于1981年发给各成员单位。此标准已由下列国家的成员单位通过:奥地利、意大利、罗马尼亚、捷克斯洛伐克、肯尼亚、南非、埃及、朝鲜、斯里兰卡、西德、墨西哥、英国、匈牙利、荷兰、美国、伊拉克、挪威、苏联、以色列、波兰、葡萄牙。

国家标准GB 18382-2001将从2002年1月1日起实施。 表2 标识区内要项目和文字尺寸 文 字

序号 标识标注主要内容 小(X)中(Y)大(Z) 1 肥料名称及商标 2 规格、等级及类型 3 组 成

作为主要标识内容的养分或总养分配合式(单养分标明值)

产品标准规定应单独标明的项目,如氯含量、枸溶性磷等作为附加标识内容的元素、养分或其他添加物

4 产品标准编号

5 生产许可证号(适用于实施生产许可证管理的肥料) 6 净含量

7 生产或经销单位名称 8 生产或经销单位地址 9 其 他

注:进口肥料可不标注表中第 4、5 项,但应标明原产国或地区

第七部分 作物养分表格

作物 收获物 形成100千克经济产量所吸收的养分数量(千克) 氮(N) 磷(P) 钾(K)

水稻 籽粒 2.40 1.30 3.30 春小麦 籽粒 3.00 1.25 2.50 冬小麦 籽粒 3.00 1.00 2.50 大麦 籽粒 2.70 0.90 2.20 荞麦 籽粒 3.30 1.60 4.30 玉米 籽粒 2.57 0.86 2.14 谷子 籽粒 2.50 1.25 1.75 高粱 籽粒 2.60 1.30 3.00 甘薯 鲜块茎 0.35 0.18 0.58 马铃薯 鲜块茎 0.50 0.20 1.60 大豆 豆粒 7.20 1.80 4.00 豌豆 豆粒 3.09 0.86 2.86 花生 荚果 6.80 1.30 3.80 棉花 籽棉 5.00 1.80 4.00 油菜 菜籽 5.80 2.50 4.30 芝麻 籽粒 8.23 2.07 4.41 烟草 鲜叶 4.10 0.70 1.10 大麻 纤维 8.00 2.30 5.00 甜菜 块根 0.40 0.15 0.60 甘蔗 茎 0.19 0.07 0.30 亚麻 麻茎 0.97 0.50 1.36 黄瓜 果实 0.40 0.35 0.55 芸豆 果实 0.81 0.23 0.68 茄子 果实 0.30 0.10 0.40 胡萝卜 块根 0.31 0.10 0.50 萝卜 块根 0.60 0.31 0.50 卷心菜 叶球 0.41 0.05 0.38 洋葱 葱头 0.27 0.12 0.23 芹菜 全株 0.16 0.08 0.42 菠菜 全株 0.36 0.18 0.52 大葱 全株 0.30 0.12 0.40 辣椒 果实 0.55 0.10 0.75 西瓜 果实 0.15 0.07 0.32 南瓜 果实 0.42 0.17 0.64 草莓 果实 0.40 0.10 0.45 白菜 全株 0.41 0.14 0.37 柑橘 果实 0.60 0.11 0.40 梨 果实 0.47 0.23 0.48 柿 果实 0.59 0.14 0.54 葡萄 果实 0.60 0.30 0.72 苹果 果实 0.30 0.08 0.32 桃 果实 0.48 0.20 0.76 韭菜 全株 0.55 0.23 0.72 西红柿 果实 0.45 0.50 0.50

第一部份 大量元素肥

一、氮肥: nitrogenous fertilizer

氮肥含有作物营养元素氮的化肥。元素氮对作物生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是植物体内氨基酸的组成部分、是构成蛋白质的成分,也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起决定作用的叶绿素的组成部分。氮还能帮助作物分殖。施用氮肥不仅能提高农产品的产量,还能提高农产品的质量。

可做氮肥的有:尿素[CO(NH2)2],氨水(NH3.H2O),铵盐如:碳酸氢铵(NH4HCO3),氯化铵(NH4Cl),硝酸铵(NH4NO3) 。一些复合肥如磷酸铵[磷酸二氢铵NH4H2PO4和磷酸氢二铵(NH4)2HPO4的混合物],硝酸钾(KNO3)也可做氮肥.

(一)铵态氮肥

铵态氮肥包括碳酸氢铵、硫酸铵、氯化铵、氨水、液氨等。

铵态氮肥的共同特性:

1、铵态氮肥易被土壤胶体吸附,部分进入粘土矿物晶层。

2、铵态氮易氧化变成硝酸盐。

3、在碱性环境中氨易挥发损失。

4、高浓度铵态氮对作物容易产生毒害。

5、作物吸收过量铵态氮对钙、镁、钾的吸收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二)硝态氮肥

硝态氮肥包括硝酸钠、硝酸钙、硝酸铵等。

硝态氮的共同特性:

1、易溶于水,在土壤中移动较快。

2、NO3—吸收为主吸收,作物容易吸收硝酸盐。

3、硝酸盐肥料对作物吸收钙、镁、钾等养分无抑制作用。

4、硝酸盐是带负电荷的阴离子,不能被土壤胶体所吸附。

5、硝酸盐容易通过反硝化作用还原成气体状态(NO、N2O、N2),从土壤中逸失。

(三)酰胺态氮肥

酰胺态氮肥——尿素,别名:碳酰二胺、碳酰胺、脲,分子式, CO(NH2)2,因为在人尿中含有这种物质,所以取名尿素。尿素含氮(N)46%,是固体氮肥中含氮量最高的。尿素是氮肥人工合成的第一个有机物,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如新鲜人粪中含尿素0.4%。

尿素是中性肥料,在土壤中不残留任何有害物质,长期施用没有不良影响。但在造粒中温度过高会产生少量缩二脲,又称双缩脲,对作物有抑制作用。我国规定肥料用尿素缩二脲含量应小于0.5%。缩二脲含量超过1%时,不能做种肥,苗肥和叶面肥,其他施用期尿素含量也不宜过多或过于集中 。

尿素是有机态氮肥,经过土壤中的脲酶作用,水解成碳酸铵或碳酸氢铵后,才能被作物吸收利用。因此,尿素要在作物的需肥期前4~8天施用。

尿素适用于作基肥和追肥,有时也用作种肥。尿素在转化前是分子态的,不能被土壤吸附,应防止随水流失;转化后形成的氨也易挥发,所以尿素也要深施覆土。

(四)、主要农作物体内的氮含氮量

氮是植物生活中具有特殊重要意义的一个营养元素。氮在植物体内的的平均含量约占干重的1.5%,含量范围在0.3%~5.0%。主要农作物体内的含氮量如下:

作物 器官 N(%) 器官 N(%) 器官 N(%)

水稻 子粒 1.3~1.8 茎秆 0.5~0.9

小麦 籽粒 2.0~2.5 茎秆 0.4~0.6

玉米 籽粒 1.5~1.7 茎秆 0.5~0.7

棉花 籽粒 2.8~3.5 茎秆 1.2~1.8 纤维 0.28~0.33

油菜 籽粒 4.0~4.5 茎秆 0.8~1.2

豆科 籽粒 4.0~6.5 茎秆 0.8~1.4

氮素在植物体内的分布,一般集中于生命活动最活跃的部分(新叶、分生组织、繁殖器官)。因此,氮素供应的充分与否和植物氮素营养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植物的生长发育状况。农作物生育的有些阶段,是氮素需要多,氮营养特别重要的阶段,例如禾本科作物的分孽期、穗分化期,棉花的蕾铃期,经济作物的大量生长及经济产品形成期等。在这些阶段保证正常的氮营养,就能促进生育,增加产量。进入作物体内的氮素,也可能经由可溶性氮的分泌(如水稻叶尖分泌的叶滴),氮的挥发等方式而损失,这种损失主要发生在作物的顶部,尤其在开花至成熟期。

(五)氮营养不足的一般表现

在实际生产中,经常会遇到农作物氮营养不足或过量的情况,氮营养不足的一般表现是:植株矮小,细弱;叶呈黄绿、黄橙等非正常绿色,基部叶片逐渐干燥枯萎;根系分枝少;禾谷类作物的分蘖显著减少,甚至不分蘖,幼穗分化差,分枝少,穗形小,作物显著早衰并早熟,产量降低。

(六)物氮营养过量的一般表现是

生长过于繁茂,腋芽不断出生,分蘖往往过多,妨碍生殖器官的正常发育,以至推迟成熟,叶呈浓绿色,茎叶柔嫩多汁,体内可溶性非蛋白态氮含量过高,易遭病虫为害,容易倒伏,禾谷类作物的谷粒不饱满(千粒重低),秕粒多;棉花烂铃增加,铃壳厚,棉纤维品质降低;甘遮含糖率降低;薯类薯块变小,豆科作物枝叶繁茂,结荚少,作物产量降低。

作物具有吸收同化无机氮化物的能力。因此,除存在于土壤中的少量可溶性含氮有机物,如尿素,氨基酸,酰铵等外,作物从土壤中吸收的氮素主要是铵盐和硝酸盐,既铵态氮和硝态氮,被吸收到体内的铵态氮,可直接光合作用产物有机酸结合,形成氨基酸,进而形成其它含氮有机物。而硝态氮在体内还原呈铵态氮后才能被吸收利用。植物吸收的氨和硝态氮还原成的氨,在体内不能积累过多,否则会使植物中毒,氨中毒使植物的呼吸作用降低,蛋白质合成受阻。未经还原的硝态氮可以在植物体内积累,如养麦、烟草等旱作物和盐土上生长的耐盐植物,都能积累较多的硝酸盐,蔬菜也可在叶片中积累大量的硝酸盐。

由于作物体内与氨结合成氨基酸的有机酸,来源于光合作用产物,如丙酮酸(氨化后成丙氨酸),Q-酮戊二酸(氨化后成谷氮酸)。因此,植物对氮素的吸收,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光合作用的强度,这与群众在实践中认识的施肥效果往往在晴天较好较快的经验相一致。

缺氮的植株施用适量氮肥后,由于体内大量合成了高分子含氮有机物,使植株迅速生长和叶色变黑,因此在生产实践中,氮肥的效果最易从植株的长相和叶色改变中观察到。

虽然铵态氮和硝态氮作为植物氮源的价值相同,但在两种氮源可以选择的条件下,不同植物的相对吸收量仍有明显差异。这种差异受植物的种类、品种和生育期,土壤溶液的反应(PH)及溶液中各种离子的相对含量,两种氮源的浓度等因素的影响。在大田作物中,一般烟草、棉花等旱作物对硝态氮的反应较好,水稻则较多吸收铵态氮。

植物能经由叶面和根直接吸收尿素和某些铵盐作氮源。但尿素在体内的同化过程尚未完全搞清,一般认为,尿素在作物体内尿酶的作用下分解为铵态氮后被利用。

(七)土壤的氮素供应

从农田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角度看,土壤中的氮素流是一种不断转换形态,并有多通道循环的物质流。它的第一个基本特征是随着生物生产活动的不断强化和氮素的有机化,氮在土壤圈中将不断富集和表聚。

土壤是氮素多通道循环中一个最重要的库。随着农田单位面积生物产量的增加,土壤圈的氮素趋向积累;相反,随农田单位面积生物产量的降低氮素趋向减少。

土壤圈中伴随植物生长过程的氮的累积,谓之氮的生物学富集。这是一个农田系统中最经常发生的过程,是指相对惰性的气态氮(N2)及无机氮化物(NO5、NH4+)经由各种生物学途径逐渐转变成积极参与循环的有机氮(-NH2等)及其各种矿化和腐殖化的含氮产物。使用”富集”一词,显然还包含着人类希望增加土壤圈中含氮有机物的这样一个目的在内。

农田氮在土壤圈中的生物学富集,主要依赖于碳的富集(氮的有机化),即依赖于光合作用或有机物

第一性生产过程(绿包植物生产)的强度。通常需20份以上碳才能富集一份氮(碳氮比≥20)。

随着土壤圈中氮的生物学富集,土壤肥力不断提高,作物产量不断增加,氮素物质流中有机氮的比率不断增大,因而依靠第一性产品营养的第二性生产(动物生产)及相应的氮循环也随之被大大强化。在我国条件下,一亩农田氮的年收获量增加3公斤(约合150公斤粮食及相应的秸秆),将其转化为饲料时即可多饲养一头猪,因此,农田系统中氮的生物学富集是发展农牧业生产的重要物质基础。

伴随氮的生物学富集及有机化,氮在土壤中将日益表聚,氮素表聚主要与作物根系及相应的生物活动在土壤中由上而下呈锥型分布,植物残体及人类耕作施肥活动集中于土壤表层等因素有关。

氮的表聚现象,一般有利于当季生物产量,因而,如按土壤剖面的发生层次排列,表土层含氮越高,表层与亚层之间的含量差异越小,则土壤越肥沃,作物产量一般较高。

农田生态系统中氮循环的第二个基本特征是,与磷、钾等其他营养元素相比,氮在不同生态圈中存在的主要形态不一,几乎在所有通道的循环,都伴随氮的形态变化,且主要发生的不是化学变化,而是生物化学变化,因此,只有各种生物的参予,才能发生氮形态在各子系统的变化,保持气圈中分子态氮的绝对多数和一定生态条件下各种氮化物的相对稳定。即农田生态系统中氮循环的完成及其强度,紧密地依赖于生物链。从实际生产的要求出发,一方面,人们为了满足作物增产的需要,以各种形式对农田施用氮素,以期增加对光能的利用,最基本的手段是施用化学氮素和有机氮素,充分利用生物固氮;另一方面,人们也将充分利用作物生产的有机氮素,发展和强化动物生产,进而控制和利用各种含氮物质的微生物分解和生物化学反应的进程,提高生物氮素的系统效益。于是,随着作物生产量的增加,各个通道即氮循环也随之被强化。农田生态系统中的氮循环存在”高投入,高产出”和”低投入,低产出”等不同类型。因此,对农田生态系统投入氮越多,经由其各个通道循环的氮量也越多,损耗也越大。这是生产条件下氮素施入量与氮素收获量不成比例,且随施入量递增呈现报酬递减趋势的一个根本原因。

随着化学氮肥的增施,作物产量和氮素吸收量逐步增加,但单位氮素的增产量及边际效应却逐步降低。显然,未被作物利用的那些氮素,用于强化土壤中各个通道的氮循环了。因而,一方面土壤中残留氮的总量增加,能促进土壤中各种微生物活动,土壤氮素释放量和作物单产的增加。随着对农田施氮量的增加,同时也增加了土壤向气圈和水圈的氮素耗散,强化了能引起氮损失的各个通逍。因此,一般说对农田施氮量越高,氮循环强度也越高。与此相应,将形成作物高产和氮素低效高损耗这样两个方面相互相成的效应,反之亦然。有鉴于此,人们经常把农田氮素年收支状况,作为肥料氮量一定生态条件下氮循环强度的指标。作物一生中所吸收的全部氮素,50%~80%来自土壤,随作物类型、土壤供氮条件与施氮量,施肥时期等因素的不同而异。

(八)氮肥中尿素的其他用途

1、调节花量

为了克服苹果地大小年,遇小年时,于花后5-6周(苹果花芽分化的临界期,新梢生长缓慢或停止,叶片含氮量呈下降趋势)叶面喷施0.5%尿素水溶液,连喷2次,可以提高叶片含氮量,加快新梢生长抑制花芽分化,使大年的花量适宜。

疏花疏果

桃树的花器对尿素较为敏感但嘎面反应较迟钝,因此,国外用尿素对桃和油桃进行了疏花疏果试验,结果表明,桃和油桃的疏花疏果,需要较大浓度(7.4%)才能显示出良好效果,最适合浓度为8%-12%,喷后1—2周内,即能达到疏花疏果的目的。但是,在不同的土地条件下,不同时期及不同品种的反应尚需进一步试验。

2、水稻制种

在杂交稻制种技术中,为了提高父母本的异交率,以增加杂交稻制种量或不育系繁种量,一般都采用赤毒素喷施母本以减轻母本包颈程度或使之完全抽出;或喷施父母本,调节二者的生长,使其花期同步。由于赤霉素价格较贵,用其制种成本高。人们用尿素代替赤霉素进行实验,在孕穗盛期、始穗期(20%抽穗)使用1.5%-2%尿素,其繁种效果与赤霉素类似,且不会增加株高。

3、防治虫害

用尿素、洗衣粉、清水4:1:400份,搅拌混匀后,可防止果树、蔬菜、棉花上的蚜虫、红蜘蛛、菜青虫等害虫,杀虫效果达90%以上。

尿素铁肥

尿素以络合物的形式,与Fe2+形成螯合铁。这种有机铁肥造价低,防治缺铁失绿效果很好。此外叶面喷0.3%硫酸亚铁时加入0.3%尿素,防治失绿效果比单喷0.3%硫酸亚铁好。

(九)氮肥科学贮存方法

1、尿素是固体氮肥中含氮量最高的肥料,理化性质较稳定,施后对土壤性质没有影响,可施用于任何土壤和作物,可做根外施肥使用。同时尿素也是树脂、塑料、炸药、医药、食品等工业的重要原料。

2、尿素也可以部分代替蛋白质饲料,例如把尿素加入到奶牛青饲料中能代替一部分蛋白质饲料,但尿素的加入量有能超过青饲料的3%和总饲料量的1%,否则牲畜肾脏负担过重,容易引起疾病,大豆饼中含脲酶,不要与尿素混合供给。

3、尿素如果贮存不当,容易吸湿结块,影响尿素的原有质量,给农民带来一定的经济损失,这就要求广大农户要正确贮存尿素。在使用前一定要保持尿素包装袋完好无损,运输过程中要轻拿轻放,防雨淋,贮存在干燥、通风良好、温度在20度以下的地方。

4、如果是大量贮存,下面要用木方垫起20公分左右,上部与房顶要留有50公分以上的空隙,以利于通风散湿,垛与垛之间要留出过道。以利于检查和通风。已经开袋的尿素如没用完,一定要及时封好袋口,以利下年使用。

氮肥生产原料

5、天然气、煤炭、石油是生产化肥的三大原料,通常被称为气头、煤头、油头三类,近年来,由于石油和煤炭价格的升幅远大于天然气,故按成本优势排列为气头、煤头、油头。比如07年气头企业云天化尿素的毛利率达47.1%,而煤头企业华鲁恒升尿素的毛利率为21.5%。

(十)长效氮肥施用要点

长效氮肥适宜于各类农作物和各类土壤条件。我国目前推广使用的长效氮肥主要有两个品种:长效尿素和长效碳酸氢铵,其施用方法与尿素、碳酸氢铵基本相同。具体施用要点如下:

1长效氮肥的氮素释放相对缓慢,释放高峰期比尿素约迟5天,故应比尿素的常规施用期提前。一般早春提前5-6天,夏季提前3-4天为宜。

2长效氮肥在土壤中的保氮能力比较强,利用率也较高。因此,它的用量比一般氮肥要略少些,通常比常量减少10%-15%为宜。

3由于土质不同,长效氮肥在土壤中吸收保存能力也有明显差异。粘土的吸收保存能力较强,一次用量可多些;而沙质土应以少量多次施用为宜。

4要根据作物不同的吸氮特性,科学施用长效氮肥。

(十一)提高氮肥使用效果和减少损失的技术

1.氮肥适宜施用量推荐 主要可分两大类方法:(l)以土壤供氮量的预测为基础的方法;(2)不需要预测土壤供氮量的方法。目前,两类方法都只是半定量的,需强调:(l)以无氮区作物累积氮量为量度的土壤供氮量(Ns)与作物特性及生长期间的水热条件等密切相关,而且还受到非土壤来源氮量的强烈影响;(2)土壤有机氮的形态与其生物分解性并无明确的联系,因此,土壤有机氮的矿化量(Nm)的化学指标只是经验性的;(3)因此,在理论上,Ns与Nm之间不一定有高的相关性,除非各田块间影响土壤有机氮矿化的各个因素以及非土壤来源氮的数量都相近。“平均适宜施氮量法”有利于氮肥施用量的地区性控制。平均适宜施氮量法是指在同一地区的同一作物上,从氮肥施用量的试验网中得出的各田块适宜的平均值。

2.深施 这是一项成熟的、效果明显的技术,包括稻田深施,无水层混施、旱地表施后灌水。研究证明,深施的作用主要是降低氨挥发,其效果大小取决于施氮肥后田面水(稻田)或土表(旱地)中存留的氮肥量。

3.施用时期 利用作物对化肥氮的竞争性吸收以降低土壤中化肥氮的浓度,是减少氮肥损失,提高其利用率的有效途径,并已得到许多田间试验证实。因此,在不同时期氮肥施用量的分配上,应在保证作物前期生长的前提下,尽量减少生长前期的氮施用量,并将重点移到生长中期。

4.硝化抑制剂 硝化过程中有微量N2O逸出。而且,所形成的硝态氮易于通过反硝化和或淋洗而损失。因此,硝化作用的抑制一直受到广泛重视。

5.脲酶抑制剂 主要是 PPD和 NBPT,及其配合使用。国内还有氢醌和涂层尿素,并研究了脲酶抑制剂与硝化抑制剂的配合使用。研究表明,使用脲酶抑制剂后氨挥发的减少量与对照不使用脲酶抑制剂的氨挥发量之间有良好的相关。但是,减少总损失的量与对照的总损失量却并无相关。

6.全国几乎所有的土壤和作物都需要施用氮肥。氮肥的科学施肥原则是对不同作物、地块和不同生育期的具体施肥量进行实时、定量调控。例如,目前我国大田作物施氮量(N)一般每亩8-15kg,约一半作基肥,其余主要作追肥,具体施肥量应通过土壤测试确定。

7.除小麦等密植作物撒施后灌水、水稻水层撒施外,都要施后覆土。

氮肥基、追、种肥都用,是追肥主角

二、磷肥

全称磷素肥料。以磷为主要养分的肥料。肥效的大小和快慢,磷肥决定于有效五氧化二磷含量、土壤性质、放肥方法、作物种类等。

(一)磷肥的分类

1、按来源分类

(1)天然磷肥,如海鸟粪、兽骨粉和鱼骨粉等;

(2)化学磷肥,如过磷酸钙、钙镁磷肥等。

2、按所含磷酸盐的溶解能性可分为:

(1)水溶性磷肥,如普通过磷酸钙、重过磷酸钙等。其主要成分是磷酸一钙。易溶于水,肥效较快。

(2)枸溶性磷肥,如沉淀磷肥、钢渣磷肥、钙镁磷肥、脱氟磷肥等。其主要成分是磷酸二钙。不溶于水而溶于水2%枸橼酸溶液,肥效较慢。

(3)难溶性磷肥,如骨粉和磷矿粉。其主要成分是磷酸三钙。不溶于水和2%枸橼酸溶液,须在土壤中逐渐转变为磷酸一钙或磷酸二钙后才能发生肥效。

3、按生产方法分类

根据生产方法可分为湿法磷肥和热法磷肥。

(二)磷肥的使用

磷肥施用适量时,能促进作物分蘖和早熟,加强其抗寒能力,提高其产量和质量。磷在植物体内是细胞原生质的组分,对细胞的生长和增殖起重要作用;磷还参与植物生命过程的光合作用,糖和淀粉的利用和能量的传递过程。 磷肥还能促进植物苗期根系的生长,使植物提早成熟。植物在结果时,磷大量转移到籽粒中,使得籽粒饱满。

最早的磷肥是过磷酸钙,现已逐渐被磷酸铵和重过磷酸钙等高浓度磷肥取代。

磷肥的有效组分的品位以五氧化二磷的质量分数表示。

氮磷钾化肥种类的定性鉴别 首先可以从外观和溶解度上区别磷肥与氮、钾肥。常用的氮肥和钾肥一般呈白色晶体(进口氯化钾常带红色,石灰氮黑色),且溶于水,常用磷肥呈灰色粉状,不溶或部分溶于水。如要进一步区分氮、钾化肥则可将肥料磨成粉末,取少量放在小铁片上灼烧,若能燃烧,熔化或发白烟为氮肥;若不燃烧,而跳动或有爆裂声,就是钾肥,至此就可以大致区别开氮肥、磷肥、钾肥。

(三)磷肥的作用与施用注意事项

1、作用:合理施用磷肥,可增加作物产量,改善作物品质,加速谷类作物分蘖和促进籽粒饱满;促使棉花、瓜类、茄果类蔬菜及果树的开花结果,提高结果率;增加甜菜、甘蔗、西瓜等的糖分;油菜籽的含油量。

2、常用磷肥与注意事项:

过磷酸钙:Ca(H2PO4)2与CaSO4混合。能溶于水,为酸性速溶性肥料 ,可以施在中性、石灰性土壤上,可作基肥、追肥、也可作种肥和根外追肥。注意不能与碱性肥料混施,以防酸碱性中和,降低肥效;主要用在缺磷土壤上,施用要根据土壤缺磷程度而定,叶面喷施浓度为1-2%。

钙镁磷肥:是一种以含磷为主,同时含有钙、镁、硅等成分的多元肥料 ,不溶于水的碱性肥料,适用于酸性土壤,肥效较慢,作基肥深施比较好。与过磷酸钙、氮肥不能混施,但可以配合施用,不能

与酸性肥料混施,在缺硅、钙、镁的酸性土壤上效果好。

磷酸一铵和磷酸二铵:是以磷为主的高浓度速效氮、磷二元复合肥,易溶于水,磷酸一铵为酸性肥料,磷酸二铵为碱性肥料,适用于各种作物和土壤,主要作基肥,也可作种肥。

(四)磷肥在土壤中的转化

过磷酸钙在土壤中的转化:过磷酸钙施入土壤后,最主要的反应是异成分溶解。即在施肥以后,水分向施肥点汇集,使磷酸一钙溶解和水解,形成一种磷酸一钙、磷酸和含水磷酸二钙的饱和溶液,这时施肥点周围土壤溶液中磷的浓度可高达10mg/kg-20mg/kg,使磷酸不断向外扩散。在施肥点,其微域土壤范围内饱和溶液的pH可达1- 1.5。在向外扩散的过程中能把土壤中的铁、铝、钙、镁等溶解出来,与磷酸根离子作用,形成不同溶解度的磷酸盐。在石灰性土壤中,磷与钙作用,生成磷酸二钙和磷酸八钙,最后大部分形成稳定的羟基磷灰石。在酸性土壤中,磷酸一钙通常与铁、铝作用形成磷酸铁、铝沉淀,而后进一步水解为盐基性磷酸铁铝。在弱酸性土壤中,磷酸一钙易被粘土矿物吸附固定。在中性土壤中,过磷酸钙主要是转化为CaHPO4?2H2O及溶解的Ca(H2PO4)2,是对作物供磷能力的最佳状态。CaHPO4?2H2O是弱酸溶性的,残留在施肥点位置,故过磷酸钙在土壤中移动性很小,水平范围0.5cm,纵深不过5cm,其当年利用率也很低,通常为10%-25%。

钙镁磷肥在土壤中的转化:钙镁磷肥可在作物根系及微生物分泌的酸的作用下溶解,供作物吸收利用。

磷矿粉在土壤中的转化:磷矿粉施入土壤后,在化学、生物化学和生物因素的作用下逐渐分解,改变原有状态而转化为新的磷化合物。

影响这种转化的因素主要是土壤pH、Ca2+浓度和H2PO4-的浓度,很明显,在酸性条件下有利于磷矿粉的这种转化,因此磷矿粉以施在酸性土壤肥效较高。

三、钾肥

全称钾素肥料,以钾为主要养分的肥料。肥效的大小,决定于其氧化钾含量。主要有氯化钾、硫酸钾、草木灰、钾泻盐等。大都能溶于水,肥效较快。并能被土壤吸收,不易流失。钾肥施用适量时,能使作物茎秆长得坚强,防止倒伏,促进开花结实,增强抗旱、抗寒、抗病虫害能力。 钾是肥料三元素之一,植物体内含钾一般占干物质重的0.2%~4.1%,仅次于氮。钾在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参与60种以上酶系统的活化,光合作用,同化产物的运输,碳水化合物的代谢和蛋白质的合成等过程。

(一)钾肥的分类

钾肥分二元复合钾肥、三元复合钾肥。根据钾肥的化学组成可分为含氯钾肥和不含氯钾肥。钾盐肥料均为水溶性,但也含有某些其他不溶性成分。

主要钾肥品种有氯化钾、硫酸钾、磷酸二氢钾、钾石盐、钾镁盐、光卤石、硝酸钾、窑灰钾肥。 氯化钾含氧化钾为50%~60%。主要以光卤石,钾石盐和苦卤为原料制成。氯化钾易溶于水,20摄氏度时溶解度为34.7%,100摄氏度时为55.7%,是速效性肥料,可供植物直接吸收。氯化钾吸湿性不大,通常不会结块,物理性质良好。便于施用。

硫酸钾含氧化钾50%~54%,较纯净的硫酸钾系白色或淡黄色。菱形或六角形结晶,吸湿性远比氯化钾小,物理性状良好,不易结块,便宜施用。硫酸钾的生产方法: 一是直接由天然矿物和硬盐矿等制取。二是由氯化钾转化而得,目前世界生产的硫酸钾中70%由转化法生产。

(二)钾肥的作用

钾肥的施用除取决于土壤的供钾能力外,还受作物种类、农业生产水平和气候及土壤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土壤中钾的含量、形态及其转化和供钾能力是合理分配和施用钾肥的重要依据。土壤的全钾含量变幅较大 ,一般为0.1%~3%,平均约为1%。

土壤中的钾包括3种形态:①矿物钾。主要存在于土壤粗粒部分,约占全钾的90%左右,植物极难吸收。②缓效性钾。约占全钾的2%~8%,是土壤速放钾的给源。③速效性钾。指吸附于土壤胶体表面的代换性钾和土壤溶液中的钾离子。植物主要是吸收土壤溶液中的钾离子。当季植物的钾营养水平主要决定于土壤速效钾的含量。一般速效性钾含量仅占全钾的0.1%~2%,其含量除受耕作、施肥等影响外,还受土壤缓放性钾贮量和转化速率的控制。

作物缺少钾肥,就会得“软骨病”,易伏倒,常被病菌害虫困扰

钾元素常被称为“品质元素”。它对作物产品质量的作用主要有:①能促使作物较好地利用氮,增加蛋白质的含量,并能促进糖分和淀粉的生成;②使核仁、种子、水果和块茎、块根增大,形状和色泽美观;③提高油料作物的含油量,增加果实中维生素C的含量;④加速水果、蔬菜和其他作物的成熟,使成熟期趋于一致;⑤增强产品抗碰伤和自然腐烂能力,延长贮运期限;⑥增加棉花、麻类作物纤维的强度、长度和细度,色泽纯度。

施用钾肥能够促进作物的光合作用,提高作物抗逆性,如抗旱、抗寒、抗倒伏、抗病虫害侵袭的能力。 从而提高农业产量。钾元素在植物体内以游离钾离子形式存在,它能促进碳水化合物和氮的代谢;控制和调节各种矿物营养元素的活性;活化各种酶的活动;控制养分和水的输送;保持细胞的内压,从而防止植物枯萎。

(三)过量施用钾肥的害处

1.过量施钾不仅会浪费宝贵的资源,而且会造成作物对钙等阳离子的吸收量下降,造成叶菜“腐心病”、苹果“苦痘病”等,

2.过量施用钾肥会造成土壤环境污染,及水体污染;3.过量施用钾肥,会削弱庄稼生产能力。

(四)钾肥的制取

原料钾是在地壳中含量占第七位的元素。但是,它在矿石、土壤、海洋、湖泊和江河中的含量都很低。具有经济价值的钾盐矿,是内陆海在干燥条件下,蒸发水分后干涸的沉积矿床。最主要的沉积钾盐矿有钾石盐(KCl、NaCl混合物)、无水钾镁矾 (K2SO4·2MgSO4)、钾盐镁矾(K2SO4·MgSO4·3H2O)和光卤石(KCl·MgCl2·6H2O)等。一些含钾的井水、湖水和卤水,也是钾肥原料的来源。

1、氯化钾 工业生产以钾石盐矿精制加工为主,在某些国家和地区采用光卤石为原料,少数国家从卤水提取。钾石盐矿富集和精制 由钾石盐矿富集氯化钾有三种方法:①浮选法,是应用最广泛和最经济的方法。其过程(见图)

钾肥是以脂肪胺作为浮选剂,进行多次粗选,再进入精选系统进一步精制,底流返回粗选系统。②溶解结晶法,是利用氯化钠和氯化钾在热水和冷水中的溶解度不同,将氯化钾母液加热后与钾石盐混合。此时,氯化钾全部进入溶液,而氯化钠进入溶液较少,冷却后析出氯化钾结晶,经分离、洗涤和干燥即得产品。母液返回系统。如需制得工业用氯化钾精品,可用再结晶的方法精制,氯化钾纯度可达到99.9%。③重液分离法,是利用氯化钠和氯化钾的密度不同,选择密度介于两者之间的重介质,把磨细过的钾石盐矿置于其中,氯化钾上浮,氯化钠下沉,达到分离的目的。

光卤石富集和精制 光卤石资源较丰富,但因它含钾量不高(纯光卤石仅含氧化钾17%),加工能耗较高,且大量副产氯化镁不易处理,故在氯化钾生产中所占比例不大,其富集主要有两种工艺:①冷溶法,含有氯化钠等杂质的光卤石矿在20~25℃下用水或淡盐水浸取,氯化镁首先溶出,当溶液中氯化镁含量增加时,溶入的一部分氯化钾会再结晶出来。所得氯化钾是含有氯化钠的混合物,用富集钾石盐的方法进一步加工制氯化钾。②热溶法,在约100℃水中溶解光卤石,在分离不溶物之后进行冷却结晶得氯化钾。

含钾卤水加工 含钾卤水包括含钾湖水、含钾井水和盐田卤水等。以色列和约旦利用死海卤水,中国利用青海省察尔汗盐湖的卤水生产氯化钾。工艺是卤水在盐田里自然蒸发,直至约90%的氯化钠结晶出来;再将卤液移入另一组盐田,经蒸发、结晶得光卤石,再以富集光卤石的方法制取氯化钾。

2、硫酸钾 主要用可溶性硫酸盐钾矿为原料,少数国家和地区用氯化钾为原料制取。硫酸盐钾矿加工 无水钾镁矾和软钾镁矾等是可溶性硫酸盐钾矿,采用与钾石盐矿富集相类似的方法进行处理即可用作肥料。制纯硫酸钾时,可以用氯化钾与可溶性硫酸盐钾矿进行复分解反应:

K2SO4·2MgSO4+4KCl─→3K2SO4+2MgCl2

然后将溶液蒸发即可结晶出硫酸钾。

明矾石综合利用制硫酸钾、氧化铝和硫酸,在苏联已有工业生产,在中国也有小规模生产。明矾石矿经磨细后,进行煅烧还原,分解出二氧化硫,用以生产硫酸。还原物料用碱液浸取,溶出硫酸钾和氧化铝,按铝矾土加工的拜耳法制氧化铝。溶液进一步蒸发、结晶和干燥,得到硫酸钾产品。此法在有明矾石资源而缺少铝矾土资源的地方有经济价值。

由氯化钾制备 用硫酸分解氯化钾制取硫酸钾并副产盐酸,反应分两步进行,其反应式为:

KCl+H2SO4─→KHSO4+HCl (1)

KHSO4+KCl─→K2SO4+HCl (2)

第一步反应是放热反应,在约200℃下进行;第二步反应是吸热反应,需要在600~700℃下进行。此法能耗较高,材料腐蚀问题比较严重,只有在需要盐酸的地区或国家用此法进行生产,如美国和比利时。

综合利用 富集精制钾石盐矿时,大量副产主要含有氯化钠和少量氯化钾的废卤液,将其泵送至人工筑堤的围场内,靠自然蒸发,以结晶固化。

光卤石加工过程中还大量副产含氯化镁的废液,其处理更加困难,因为依靠自然蒸发、结晶、固化需要很长时间。在以色列用水解和煅烧的方法处理含氯化镁的废液,生产氧化镁和盐酸实现了工业化。氧化镁用于生产耐火材料,盐酸用于生产磷酸。

(五)施用方法

钾肥可用作基肥,也可用作追肥,部分品种子还可以作为叶面肥,但作基肥和叶面肥施用效果为好。将钾肥用作基肥,可满足农作物全生育期对钾元素的需求,对生长期短的作物和明显缺钾的土壤尢为重要。对生长期长的作物如棉花可采用基施和叶面喷施相结合。对沙质土壤可采用基施和追施相结合。钾在土壤中的移动性介于氮、磷之间。目前在土壤速效钾含量低于100毫克/千克/亩即可;土壤速效钾含量在100—150毫克/千克以下,施K2O3%—5千克/亩即可,当土壤速效钾含量大于150毫克/千克时,可视作物种类不施或少施化学钾肥。

(六)中国钾肥供需状况

在发现罗布泊钾盐矿床以前,中国钾资源保有储量4.57亿吨,仅占世界储量的2.6%。全国共有可经济利用的矿床13个,保有储量仅1.64亿吨(KCl)。国产钾肥满足率仅占15%左右,每年进口钾肥(折K2O)400万吨以上,钾肥供给不足与耕地普遍缺钾之间的矛盾十分突出。随着一批钾盐新建项目的投产和固体钾盐矿床利用技术的突破,长期困扰中国的钾肥供需矛盾有望缓解。到2020年,若规划项目全部投产,钾肥自给率将达到50%。

第二部份 中量元素肥

一般植物体中含0.1%~0.5%的元素称中量元素。钙、镁、硫三种元素在植物体中的含量分别约为0.5%,0.2%,0.1%,因此,钙、镁、硫属于植物的中量元素。1860年前后,钙、镁、硫就被确认为植物的必需元素。我国农民很早就使用石灰、石膏、骨粉、草木灰等含钙、镁、硫的物质做肥料,至今我国南方一些地区仍有使用的习惯。近年来,由于大量元素氮、磷、钾化肥使用的不断增加,农业产量的不断提高,农作物对中量元素的需求越来越迫切,我国有关部门对中量元素的研究和应用已重视起来,部分地区使用中量元素在作物上已取得了增产效果。随着对中量元素研究的不断深入,使用中量元素将会取得越来越明显的效果。

一、钙肥

植物含钙量在0.2%~1%,不同植物含钙量差异很大,通常,双子叶植物含钙高于单子叶植物,双子叶植物中又以豆科植物含钙量高。含钙量高的植物有三叶草、豌豆、花生以及蔬菜中的甘蓝、番茄、黄瓜、甜椒、胡萝卜、洋葱、马铃薯和烟草等。

(一)钙的生理功能

第一,以果胶酸钙的形态构成植物细胞壁的中胶层,使细胞与细胞能联结起来形成组织,并使植物的器官或个体具有一定的机械强度。缺钙引起染色体不正常。

第二,中和植物体内代谢过程产生过多且有毒的有机酸,特别是钙与草酸结合形成不溶性的草酸钙而消除有机酸的毒害。

第三,钙是植物体内一些酶的组分与活化剂。如钙是a-淀粉酶的组分,三磷酸腺苷酶中也含有钙等。第四,有助于细胞膜的稳定性,促进钾离子(K+)的吸收,延缓细胞衰老。此外,还有报道指出,钙还能

减低原生质胶体的分散度,使原生质的粘性加强,与钾离子配合,能调节原生质的正常活动,使细胞的充水度、粘性、弹性及渗透性等维持在正常的生理状态,有利于作物的正常代谢。钙还能消除某些离子(如H+,Al3+,Na+)过多的毒害,为酸性土施石灰、碱性土施石膏提供了理论依据。

( 二)钙肥施用的效果

我国南方酸性土(特加在红、黄壤地区)施用石灰有悠久的历史,广大农民已有使用的经验与习惯。在红壤旱地上对多种作物施用石灰已作为改土培肥的增产措施。据刘勋等人对江西省60~70年代红壤施石灰的总结表明,丘陵红壤大多数施石灰都有增产效果,其中每亩施石灰50千克,增产大平37.9%,大麦61.6%,棉花8.7%,紫云英71.3%,小麦16.9%,水稻9.7%,花生10.0%,油菜4.2%;而甘薯产生负效应。福建省农业厅总结了该省1963~1964年全省不同类型土壤和作物施石灰石粉的试验结果,除滨海盐渍土外,都有一定增产效果。其中烂泥田增产5.5%~57%,锈水田13.9%~27.2%,黄泥田5%~25.4%,黄砂泥田6.1%~17.9%,泥土田2.7%~10.4%,沙泥田4%~6.7%。另据陈家驹等人1990~1995年研究,施用石灰、牡蛎壳灰等含钙碱性物料,能起到治酸补钙的增交效果。三年来在滨海耕作风砂土和低丘赤砂土的试验结果表明,施钙可使用花生空秕率从34.1%~79.6%降为1.7%~13.3%,花生增产率达39%~232.8%。据辽宁省农业科学院汪仁研究花生施钙的结果,施钙50~100毫克/千克,增产19.3%~33.3%;施钙200~800毫克/千克,增产50.7%~59.2%;施钙1600毫克/千克不增产,施钙3200毫克/千克则有减产作用。据华中农业大学土化系(1984)试验,在强酸性土壤氢离子浓度12590纳摩/升(pH4.9)的条件下,亩施石灰50千克,花生产量大大提高。碱性土壤通常以石膏作钙肥施用,据张德鹏(1986)报道,用湖北应城的青石膏施于水田,在湖北、江西13个县117点上试验的结果,一般增产稻谷5%~15%。据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所(1970~1972)在河南封丘县及江苏铜山县试验,每亩施石膏175~200千克,小麦、大豆取得明显增产效果。据中国农业科学院土肥所微肥组初步研究结果,北方地区菜豆和花椰菜施钙也有一定增产作用,钙与硼钼配合施用有明显增产效果。

酸性土施石灰改土的增产效果是肯定的,然而也有些报道施石灰未取得效果,说明施石灰也要因地制宜。北方石灰性土壤含钙较多,施钙试验只是刚刚开始,施用的有效条件和机理有待进一步研究。

(三)、土壤钙素的状况

土壤中钙的含量范围很大,从极少量(痕迹量)至4%以上。其中又可分为两大类别,一类是分布在湿润地区的受强烈淋溶的土壤,其含钙量多在1%以下;另一类分布在干旱或半干旱地区,风化和淋溶作用较弱,土壤含钙量在1%以上,其中有些土壤还含有游离碳酸钙,含量从小于1%至大于20%,这种土壤称为碳酸盐土壤(或石灰性土壤)。此外,在石灰岩母质上发育的土壤和大多数的盐渍化土壤常含有碳酸钙。地壳的平均含钙量为3.6%(或含氧化钙5.1%),土壤中的含钙量经过母质风化和成土过程后,产生了截然不同的区分:石灰性土壤中钙的积聚常超过地壳的平均含钙量;而酸性土壤则远远低于母质的含钙量,表土平均含钙量1.37%。土壤中钙的含量受母质、气候和其他成土条件的影响。土壤母质中的钙是主要的来源。岩浆岩中平均含氧化钙5.08%,各种岩石由于其矿物组成不同,含钙量也有较大差异。一般辉长岩和玄武岩含钙较多,含氧化钙高达8%~14%,而花岗岩和正长岩含钙最小,可小于1%。沉积岩含钙也较多,平均含氧化钙5.41%,其中页岩含钙量少,平均含氧化钙3.1%,砂岩5.5%,而石灰岩则高达42.57%。年幼土和淋溶作用较弱的土壤中母质的含钙量与土壤含钙量的关系比较明显,而成土过程深的土壤,其土壤钙的含量明显地受气候、地形和生物条件的影响。土壤含钙量的地区差异很明显,在高温多雨湿润地区,不论母质含钙多少,在长期的风化成土过程中,钙受淋失后,含钙量都很低,我国长江以南地区,高温多雨,钙的淋溶强烈,除石灰岩地区外,土壤常常呈酸性,容易缺钙;而我国北方地区长年干旱、半干旱,雨量少,土壤淋溶较弱,土壤含钙量通常在1%以上,有的甚至达到10%以上,土壤一般不缺钙。因此,土壤钙素营养的研究应侧重于南方。土壤中的钙有四种存在形态,即有机物中的钙(有机态钙)、矿物态钙、土壤溶液中的钙(水溶态钙)和土壤代换性钙(代换态钙)。

1、土壤有机物中的钙 主要存在于土壤动、植物残体中,一般新鲜有机物含钙(Ca)占干重的1%左右,灰分中含钙7.15%~10.75%。动、植物残体中的钙只有分解后才有效,分解后一部分淋失掉,一部分保留在土壤中进入土壤溶液或成为代换性钙。另一部分是尚未分解的钙。土壤有机物中的钙只占土壤总钙量的0.1%~1%,有效钙占的比例也不大。

2、土壤矿物态钙 占土壤总钙量40%~90%。矿物态钙存在于土壤固相的矿物晶格中,一般不易溶

于水,也不易为溶液中其他阳离子所代替,因此,是植物不能直接利用的钙。土壤含钙矿物主要是硅酸盐矿物,如钙斜长石、钠钙斜长石、辉石、角闪石等;此外还有非硅酸盐含钙矿物,如方解石、白云石以及硫酸盐类的石膏、磷灰石等。土壤含钙矿物一般较易风化,碳酸钙和硫酸钙本身有一定的溶解度。含钙矿物风化后可释放出钙离子(Ca2+)进入土壤溶液,大部分被淋失,一部分被土壤胶体吸附成代换性钙,还有一部分与重碳酸根离子结合成重碳酸钙。矿物态钙是土壤钙的主要给源。

3、土壤水溶性钙 是指存在于土壤溶液中的钙,一般每千克含量从几十毫克到几百毫克。土壤溶液中的钙离子(Ca2+)浓度与其他离子相比是数量最多的,大致是镁离子(Mg2+)的2~8倍,钾离子(k+)的10倍左右,它是植物可以直接利用的有效钙。

4、土壤代换性钙 是指吸附在土壤胶体表面的能为其他代换性阳离子所代换出来的钙。一般代换性钙占土壤总钙量20%~30%,其变幅范围在5%~60%,其含量为小于1厘摩/千克至30厘摩/千克。我国不同地区、生物、气候、土壤条件不同,土壤代换性钙与其他代性阳离子组成的情况不同,亚热带和热带水稻土的代换性钙占代换性盐基总量的40%~81%,钙饱和度为10%~75%,大于镁、钾的饱和度;北方石灰性土壤一般钙占代换性盐基总量的75%~90%,为钙饱和土壤。代换性钙也是作物可以利用的有效态钙。

(四)土壤钙的有效性

在水溶态钙、代换态钙、有机态钙及矿物态钙四种土壤钙形态中,水溶态钙和代换态钙是作物可即时利用的有效态钙,矿物态钙和有机态钙一般作为作物钙营养的供应潜力看待,其含量的多少与土壤有效钙无关。土壤供钙水平主要取决于代换性钙的供应容量大小,水溶态钙在土壤溶液中虽然浓度不低,但只有代换态钙的2%以上,水溶态钙与代换态钙在土壤中两者是动态平衡的关系,溶液中钙量下降,代换态钙又可被代换出来进入土壤溶液,反过来也一样,溶液中钙量增加,又被吸附为代换态钙。因此,通常以代换态钙的量作为衡量土壤钙肥力水平。

土壤钙的有效性除取决于土壤代换性钙的供应总量外,还肥有关因素和条件的影响,主要有钙的饱和度、陪补离子、代换复合体的种类与性质以及土壤氢离子浓度(酸碱度)和盐基饱和度等。钙饱和度是指代换性钙占阳离子代换总量的比率。胶体上钙饱和度愈大,钙的有效性愈大,钙的有效性愈大,利用率愈高。一般来说,代换钙饱和度在20%以上时,钙的有效性较高,钙饱和度在15%~20%以下时,钙有效性低,施钙一般有效果;对钙来说陪补离子是指除土壤胶体上存在的钙离子以外的其他离子(如K+,Na+,NH4+,Mg2+)等,以(Mg2+)为钙的陪补离子时,钙离子(Ca2+)的饱和度在20%左右就比较有效,如以钾(K+)为钙的陪补离子时,则钙离子(Ca2+)的饱和度要提高到30%才容易有效。不同土壤胶体和种类与性质对土壤钙的有效性也不同。据研究,蒙脱土吸附的钙较难被代换出来,对作物有效性低,而伊利石吸附的钙就易被代换出来,对作物有效性高。蒙脱土的钙饱和度要达70%以上才能有利于作物对钙的吸收,而高岭石只要40%~50%钙饱和度就可以较充足地供应作物的钙营营养,而有机胶体吸附的钙对作物的有效性最高;土壤氢离子浓度(酸碱度)和盐基饱和度也直接影响土壤代换性钙的有效性,一般土壤代换性盐基中钙离子(Ca2+)占40%~90%,平均为70%左右,盐基饱和度高的土壤代换性钙也高。土壤盐基饱和度又与土壤的氢离子浓度(酸碱度)有关,在中性或微碱性土壤中,盐基饱和度一般较高,通常在60%以上,而酸性土壤往往在60%以下。在一定范围内,代换钙的有效性随氢离子浓度(酸碱度)和盐基饱和度的提高而提高。

(五)土壤钙素营养诊断指标

土壤代换性钙含量是土壤有效钙供应的重要指标。关于土壤钙的营养指标的研究目前还是比较薄弱的环节。同时,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南北方气候不同,各种土壤类型比较复杂,土壤含钙丰缺各不相同。就南方酸性土壤地区来说,有些土壤由石灰岩母质发育而成,其含钙量也各不相同,需依据土壤类型和作物特性进行土壤含钙量的分析,才能确定某一地区、某种土壤是否应当加入钙肥。

据袁可能(1983)资料,以土壤代换性钙2厘摩/千克作为诊断指标,对大多数作物和土壤来说,大于2厘摩/千克作为不缺钙,低于2厘摩/千克,施钙往往有效。据一些试验结果表明:当土壤代换性钙小于2厘摩/千克时,玉米表现缺钙;小于1.4厘摩/千克时,花生施钙有增产效果;小于0.7厘摩/千克时,甘蔗施钙有效应;小于0.4厘摩/千克时,番茄施钙有效应。据陈家驹研究,土壤代换性钙小于1.3厘摩/千克时,花生易发生空秕。周鸣铮(1988)认为,单凭一个交换性钙的测定值几乎是无法说明问题

的,要能充分说明与钙有关的问题,必须考虑以下各有关因子:①可构成毒害的铁、铝、锰离子是否存在?如果不存在,则很低的交换性钙含量就可以满足作物生长所需;②钙是一种借助质流作用而流向作物体内的元素,植物组成1份干物质需要耗掉400份水,土壤溶液只要含钙10毫克/千克则植物体内钙可达4000毫克/千克,这对几乎任何一种植物均可满足所需;③如果土壤钾离子(K+)、钠离子(Na+)、铵离子(NH4+)等1价阳离子多,即使交换性钙(Ca2+)含量较高也会引起缺钙;④在土壤阳离子代换量中,钙镁比是另一个重要的问题,镁(Mg2+)浓度绝不可以超过(Ca2+),除了蛇纹石风化的土壤外,只要镁不缺乏,任何钙/镁(Ca2+)/Mg比例都可以;⑤交换性 钙含量会影响土壤氢离子浓度,只有氢离子浓度高(pH值低)时才会出现重金属离子的危害。

(六)、作物缺钙形态表现及营养指标

作物缺钙时首先在新根、顶芽、果实等生长旺盛而幼嫩的部位表现出症状,轻则凋萎,重则坏死。典型缺钙症状有:白菜心腐病和番茄蒂腐病;包心大白菜包心叶片边缘开始由水浸状逐渐变为果酱色,心叶萎缩,直至腐烂,类似的还有芹菜、洋葱、甘蓝的心腐病,都是缺钙造成的。番茄缺钙时,花蒂附近果皮内侧出现水浸状病斑,继而黑化,果腐,同时生长点、子房表现凋枯或萎缩,叶扭曲,茎软弱,枝下垂。

根据刘芷宇等(1982)、仝月澳等(1982)及其他一些作者的资料,一些大田作物及果树缺钙的形态症状与钙素营养诊断指标如下:

1、小稻 植株矮化,组织老化,心叶干枯。定型的心叶前端及叶缘枯黄,老叶仍保持绿色,但叶形弯卷,结实少,秕谷多。根少而短,新根尖端变褐色坏死。

2、小麦 植株矮或簇生状,根系短,分枝很多,根尖分泌粘液似球状粘附在根尖。叶片常出现缺绿,幼叶往往不能展开。

大麦 前期生长正常,拔节期出现心叶凋萎枯死,根极少分枝,老根短,新根不能生长。

3、 玉米 植株矮,新叶生长受阻,新叶尖端几乎完全失绿,分泌透明胶汁,使相近幼叶尖端胶粘在一起不能伸长。心叶不能伸长,萎缩黄化,老叶的叶缘呈白色透明锯齿状不规则破裂。根少而短,老根多棕褐色。

4、棉花 顶芽生长受阻,生长点呈弯钩状。节间缩短,叶片向下弯卷,老叶提前脱落,植株矮,果枝少,结铃少。根少色褐,主根基部出现胼胝状组织。 5、油菜 老叶枯黄,新叶凋萎。

6、花生 第一片真叶出现畸形,老叶边缘和叶面有不规则白色小斑点,叶柄变弱,植株生长缓慢,根细弱,荚果空秕。

7、甘蔗 生长缓慢,幼叶柔弱不能伸长,生长点很快死亡,老叶初绿并有棕红色斑点,继而斑点间出现枯腐,逐渐扩展至整叶枯腐。

8、豌豆 叶片中脉周围发生红色斑点,后扩展至支脉周围和叶边缘,全叶干燥卷缩,叶片基部最早褪色,叶片色由淡绿转为黄色。根尖死亡,幼叶及花梗枯萎,卷须萎缩。

9、苹果 根尖停止生长,附近又长出许多幼根,枯死后又在上边长出,使根系变短,但又似膨大状。幼苗长不到30厘米高就形成封顶芽,叶片减少。成龄树新生小枝的嫩叶先褪色并出现坏死斑,叶缘、叶尖有时向下卷曲,老叶组织枯死,果实发生苦豆病。

10、葡萄 叶淡绿色,幼叶脉间和边缘褪绿,脉间有灰褐色斑点,边缘接着出现针头大小的坏死斑,茎蔓先端枯死。

桃 新根生长1.5~7.5厘米从根尖向后枯死,上部又长出新根,使根系短而密,有些膨大、弯曲。嫩叶沿中脉及叶尖产生红棕色或深褐色坏死区,坏死区扩大后,枝条基部及顶端开始落叶,更严重时枝条尖端及嫩叶似火烧状,小枝死亡。

11、 苜蓿 缺钙生长缓慢,新根生长受抑制; 12、西瓜、黄瓜缺钙时顶部生长点腐烂或坏死。

形态症状只是作物反应的一个方面,科学的诊断还应结合植株分析和田间试验,才能做出比较可靠的结论。植株含钙量分析是诊断钙营养状况的重要手段之一,但植株不同部位含钙量差异也颇大,一般都是叶片含钙量最高,分析叶片钙能较好地反映作物的钙营养状况。含钙量还与作物的生育阶段、取样

时期与部位等有关,进行植株营养诊断时要考虑到这些因素的近似性,才能使诊断分析结果有可比性。一些作物钙素的营养状况指标见表。

表1 一些作物钙素营养指标

作物缺钙会引起钙营养失调症,作物钙过剩是否会引起钙营养失调症呢?这方面目前报道甚少,一般土壤不易引起钙过剩,但大量施用石灰于某些高碳酸盐土壤可能引起其他元素(如磷、镁、锌、锰等)的失调症。根据汪仁新近研究结果,当花生施钙3200毫克/千克以上时,花生植株生长缓慢,表现株矮、叶小、叶色黄绿;施钙达到6400毫克/千克时,出苗后15天左右出现受害症状,植株下部叶片呈烧焦状,根系不发达,比正常株矮10厘米左右,结荚少,荚果产量低。

(七)、钙肥的品种

农业上常用的钙肥主要有石灰和石膏等。石灰是指由石灰岩、泥灰岩和白云岩等含碳酸钙(CaCO3)的岩石,经高温烧制而成的生石灰。沿海地区还普遍烧螺、蚌、牡蛎制成“壳灰”,它们的主要成分都是氧化钙(CaO)。一些化学氮肥如硝酸钙、硝酸铵钙、石灰氮等都含有钙。石膏是主要钙肥之一,既含钙又含硫,对缺钙缺硫的土壤更适宜使用。一些磷肥中常有含钙的成分,如普通过磷酸钙、钙镁磷肥、重过磷酸钙也都是重要钙肥来源。一些工矿的副产品或下脚废渣中,如炼铁的高炉渣,炼钢的炉渣,热电厂燃煤的粉煤灰,小氨厂的碳化煤球渣,磷肥厂的副产品磷石膏等都含有钙的成分。此外,各种农家肥中也含有一定量的钙,用量大,使用面积广,是不可忽视的钙源。其中骨粉、草木灰则是含钙丰富的农家肥。

(八)、钙肥的施用技术

石灰施用技术 酸性土壤施用石灰能起到治酸增钙的双重效果,但是确定石灰需要量是个复杂问题。据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所(1958)研究结果,依据我国土壤酸碱度划分等级,对不同质地的酸性土壤第一年的石灰需要量提出的经验标准。不同质地酸性土壤每亩第一年石灰施用量(单位:千克) 一般每亩施用40~80千克石灰较适宜,旱地红壤及冷烂田、锈水田等酸性强的土壤施用石灰效果较好,用量多一些,酸性小的土壤石灰用量宜适当减少。质地粘的酸性土应适当多施石灰,砂质土应少施。此外,随着土壤熟化程度的提高,土壤酸性减小,石灰用量亦应减少,基本熟化的土壤亩施石灰50千克即可,初步熟化的土壤亩施75~100千克。从作物来说,对棉花、小麦、大麦、苜蓿等不耐酸的作物应多施;蚕豆、豌豆、水稻等中等耐酸作物可以少施;茶、马铃薯、荞麦、烟草等耐酸力强的作物可不施。作物施石灰的效果,不仅取决于土壤酸度和作物种类,还与施用时期有关。一般来说,旱地雨季

施用效果优于旱季。例如,江西省红壤所的试验结果,在小麦、大豆、芝麻三熟制中,石灰的肥效以雨季(春季)大豆为好。在水田,石灰施于晚稻优于早稻。石灰的施用方法,可以基施,也可追施。基施石灰,在整地时将石灰与农家肥一起施入土壤,也可结合绿肥压青和稻草还田进行,水稻秧田每亩施熟石灰15~25千克即可,本田每亩施石灰50~100千克;旱地每亩施石灰50~70千克。如用作改土,可适当增加用量,每亩施石灰150~250千克。在缺钙土壤上种植大豆、花生以及块根作物等喜钙的作物,每亩用石灰15~25千克,沟施或穴施;对白菜和甘薯可在幼苗移栽时用石灰与农家肥混匀穴施,均有良好效果。如果整地时没能施用石灰作基肥,可在作物生育期间追施。水稻一般在分蘖和幼穗分化始期结合中耕每亩追施石灰25千克左右。旱地追施石灰可以条施或穴施,以每亩15千克左右为宜。施用石灰应注意不要过量,否则会使土壤肥力下降,并易引起土壤结构变化。除施用量适当外,还应注意施用均匀,否则会造成局部土壤石灰过多,影响作物正常生长。沟施、穴施时应避免与种子或植物根系接触。为了充分发挥石灰改土的增产效果,必须配合农家肥及氮、磷、钾化肥施用。石灰施用后有2~3年的效果,不要年年施用。

石膏施用技术 石膏是改善土壤钙营养状况的另一种重要钙肥,它不但提供26%~32.6%的钙素,还可提供15%~18%的硫素。在我国“三北”地区,干旱半干旱地区分布许多碱化土壤,这类土壤需石膏来中和碱性,改善土壤物理结构。石膏的施用技术视目的不同而有所区别:

1、改碱施用 一般在土壤氢离子浓度1纳摩/升以下(pH9以上)时需要施石膏中和碱性,其用量视土壤代换性钠的含量来确定,代换性钠占土壤阳离子总量5%以下时,不必施用石膏;占10%~20%时,适量施用石膏;大于20%时,石膏施用量要增大。为了改良碱土,石膏多作基肥施用,结合灌溉排水施用石膏。由于一次施用难以撒匀,可结合大小秋及麦播耕翻整地,分期分次施用,以每次亩施150~200千克为宜。同时结合粮棉和绿肥间套作或轮作,不断培肥土壤,效果较好。施用的石膏要尽可能研细,才能提高效果。石膏的溶解度小,后效长,除当年见效外,第二年、第三年也有较好效果,不必年年施用。如果碱呈斑状分布,其碱班面积不足15%时,石膏最好撒在碱斑面上。为了提高改土效果,应与种植绿肥或与农家肥和磷肥配合施用。

磷石膏是生产磷铵的副产品,含氧化钙略少于石膏,但价格便宜,并含有少量磷素,也是较好的钙肥及碱土的改良剂。用量以比石膏多施一倍左右为宜。

2、作为钙、硫营养施用 我国华南地区的中性或微酸性土壤上,农民也有施用石膏的习惯,在低山丘陵谷地的翻浆田、发僵田,每亩用石膏1.5~2千克,与其他农家肥混合给水稻蘸秧根,或苗期第一次耙草耘田时,每亩用2.5~5千克混合农家肥给水稻做塞蔸肥,能起到促进返青、提早分蘖的效果。

旱地施石膏,应先将石膏粉碎,撒于土壤表面,再结合耕耙作种肥每亩用4~5千作基肥,也可作为种肥条或穴施。石膏基施时每亩用量15~25千克。

二、镁肥

具有镁(Mg)标明量的肥料。镁是构成植物体内叶绿素的主要成分之一,与植物的光合作用有关,施入土壤能提高土壤供镁能力。如硫酸镁、氯化镁、碳酸镁等。

镁肥的作用

镁又是二磷酸核酮糖羧化酶的活化剂,能促进植物对二氧化碳的同化作用。镁离子能激发与碳水化合物代谢有关的葡萄糖激酶、果糖激酶和磷酸葡萄糖变位酶的活性;也是DNA聚合酶的活化剂,能促进DNA的合成。此外,镁还与脂肪代谢有关,能促使乙酸转变为乙酰辅酶A,从而加速脂肪酸的合成。植物缺镁则体内代谢作用受阻,对幼嫩组织的发育和种子的成熟影响尤大。

(二)镁肥分类

镁肥分水溶性镁肥和微溶性镁肥。前者包括硫酸镁、氯化镁、钾镁肥;后者主要有磷酸镁铵、钙镁磷肥、白云石和菱镁矿。

不同类型土壤的含镁量不同,因而施用镁肥的效果各异。通常,酸性土壤、沼泽土和砂质土壤含镁量较低,施用镁肥效果较明显。在中国,华南地区由于高温多雨,岩石风化作用和淋溶作用强烈,土壤中含镁基性原生矿物分解殆尽,除石灰性冲积土、紫色页岩母质发育的土壤以及长期施用石灰的水稻土外,土壤含镁量都较低,如砖红壤的含镁量仅为 0.2%。华中地区的土壤含镁量略高,可达0.40%。西北

和华北地区则因土壤中含有大量的碳酸镁,供应镁的能力较强。中国由于长期施用钙镁磷肥,作物和土壤可从中补充到一定数量的镁,迄今除华南种植橡胶树的赤红壤地区外,需要专门施用镁肥的土壤不多。

三、硫肥

植物从土壤中吸收硫酸根离子。进入植物体后,一部分保持不变,大部分被还原成硫,进一步被同化为半胱氨酸,胱氨酸和甲硫氨酸等。硫也是硫辛酸、辅酶A、硫胺素焦磷酸、谷胱甘肽、生物素、腺苷酰硫酸和腺苷三磷酸等的组成。

缺硫的症状似缺氮,包括缺绿、矮化、积累花色素苷等。然而,缺硫的缺绿是从嫩叶开始的,而缺氮则是在老叶中先出现的,因为硫不易移动到嫩叶,而氮则可以。

第三部分 微量元素肥料

微量元素肥料(简称微肥)是指含有微量元素养分的肥料。对于作物来说,含量介于0.2~200毫克/公斤(按干物重计)的必需营养元素称为“微量元素”。到目前为止,证实作物所必需的微量元素有硼、锰、铜、锌、钼、铁、氯等。这些元素经过工厂制造成肥料,就叫做微量元素肥料,如七水硫酸锌属于锌肥,硼砂、硼酸属于硼肥,硫酸锰属于锰肥,钼酸铵属于钼肥,硫酸铜属于铜肥,硫酸亚铁属于铁肥等。

(一)硼肥

主要是硼酸和硼砂。它们都是易溶于水的白色粉末,含硼量分别是17%和13%。通常把0.05~0.25%的硼砂溶液施入土壤里。

(二)锌肥

主要是七水硫酸锌(ZnSO4·7H2O,含Zn约23%)和氯化锌(ZnCl2,含Zn约47.5%)。它们都是易溶于水的白色晶体。施用时应防止锌盐被磷固定。通常用0.02~0.05%的ZnSO4·7H2O溶液浸种或用0.01~0.05%的ZnSO4·7H2O溶液作叶面追肥。

(三)钼肥

常用的是钼酸铵[(NH4)2MoO4],含钼约50%,并含有6%的氮,易溶于水。常用0.02~0.1%的钼酸铵溶液喷洒。它对豆科作物和蔬菜的效果较好,对禾科作物肥效不大。

(四)锰肥

常用的是硫酸锰晶体(MnSO4·3H2O),含锰26~28%,是易溶于水的粉红色结晶。一般用含锰肥0.05~0.1%的水溶液喷施。

(五)铜肥

常用的是五水硫酸铜(CuSO4·5H2O),含铜24~25%,是易溶于水的蓝色结晶。一般用0.02~0.04%的溶液喷施,或用0.01~0.05%的溶液浸种。

(六)铁肥

常用绿矾(FeSO4·7H2O)。把绿矾配制成0.1~0.2%的溶液施用。 微量元素肥料的肥效跟土壤的性质有关。在碱性土壤中,除钼的有效性增大以外,其他都降低肥效。对变价元素来说,还原态盐的溶解度一般比氧化态盐大,所以土壤具有还原性,铁、锰、铜这些元素的肥效增大。土壤有机质中的有机酸对有些元素有配合作用,跟铁形成的配合物能增大铁的肥效,但会降低铜、锌的肥效。

(七)微量元素肥的使用 1、土壤施肥

常用的微肥除化学肥料(如硼砂、硫酸锌、硫酸锰等)外,还有整合肥料、玻璃肥料、矿渣或下脚料等,通常都用作基肥和种肥。其施用方法为:在播种前结合整地施入土中,或者与氮、磷、钾等化肥混合在一起均匀施入,施用量要根据作物和微肥种类而定,一般不宜过大。如对水稻,七水硫酸锌每亩施用1公斤,硼砂一般每亩用0.5公斤至1公斤,并要与厩肥等有机肥混合均匀基施,防止集中施用造

成局部危害。

2、根外追肥

将可溶性微肥配成一定浓度的水溶液,对作物茎叶进行喷施。这种方法的优点是避免土壤中肥料不均匀而造成的危害,同时也可以在作物的不同发育阶段,根据具体的需要进行多次喷施,以提高肥效。有条件的地区在大面积施用时可采用机械操作或飞机喷洒,一般喷洒浓度为0.01%至0.05%。

3、种子处理

播种前用微量元素的水溶液浸泡种子或拌种,这是一种最经济有效的使用方法,可大大节省用肥量。如硼酸或硼砂的浸种液浓度为0.01%至0.03%。每500公斤种子仅用5升这种溶液。大豆用钼酸铵拌种,每亩只需要10克至20克。

(八)注意事项 1、施用量及浓度

作物对微量元素的需要量很少,而且从适量到过量的范围很窄,因此要防止微肥用量过大。土壤施用时还必须施得均匀,浓度要保证适宜,否则会引起植物中毒,污染土壤与环境,甚至进入食物链,有碍人畜健康。

2、土壤环境条件

微量元素的缺乏,往往不是因为土壤中微量元素含量低,而是其有效性低,通过调节土壤条件,如土壤酸碱度、氧化还原性、土壤质地、有机质含量、土壤含水量等,可以有效地改善土壤的微量元素营养条件。

3、与大量元素肥料配合

微量元素和氮、磷、钾等营养元素都是同等重要、不可代替的,只有在满足了植物对大量元素需要的前提下,施用微量元素肥料才能充分发挥肥效,才能表现出明显的增产效果。

第四部分 复合(混)肥

一、喷浆造粒

把料浆(混合物、溶液与溶质)中的水分(能汽化的液体总称),通过喷射到一设备中,用加热、

抽压的方法,使料浆中的水份汽化并分离后,留存的不会气化(在一定条件下)的固体形成粒状的过程称喷浆造粒。如磷铵颗粒肥料的最终制造工序。

(一)高塔造粒

采用熔融尿素与磷、钾等原料,在充分混合的情况下,从高塔顶部喷淋而下,自然冷却造粒。

与常用的复合肥料制造工艺相比,高塔造粒工艺具有以下优点:

(1)、直接利用尿素或硝铵熔体,省去了尿素熔体的喷淋造粒过程,以及固体尿素的包装、运输、破碎等,简化了生产流程。

(2)、造粒工艺充分利用圆熔融尿素或硝铵的热能,物料水分含量很低,无需干燥过程,大大节省了能耗。

(3)、生产中合格产品颗粒百分含量很高,因此生产过程中返料量几乎没有。 (4)、操作环境好,无三废排放,属清洁生产工艺。 (二)氨酸造粒

, l" W& D r$ K3 Q. j将浓硫酸和水按比例稀释到一定质量分数后冷却,经转子流量计计量进入管式反应器,液氨经汽化后,通过涡街流量计计量,同时进入管式反应器,瞬间产生中和反应,生成温度较高的硫酸铵料浆,并产生压力将硫酸铵料浆喷入转鼓造粒机内。经配料岗位计量、混合、粉碎后的氯化钾和磷酸一铵被输送到转鼓造粒机内,粉状物料与硫酸铵料浆混合,形成一定液相的固溶体,在转鼓造粒机内滚动造粒。

氨酸中和反应生成的硫酸铵料浆可代替粘性造粒填加剂,不需在生产工艺中加入膨润土或凹凸棒土等粘结剂,并且比增加粘结剂的造粒成球率高,物料返料比低,可大大提高装置生产能力,降低生产成

本。# w% V. ?# 氨酸造粒法生产的复合肥产品颗粒光滑、圆润,强度高,水分低,不结块,便于机械化施肥。

(三)尿素熔融喷浆造粒

它是将尿素与一定量的添加物和少量水充分混合后,间接加热形成熔融的料浆,再将料浆送至造粒机,与其它粉状化肥经喷射造粒,制得高效复合肥。

二、团粒法

(一)转鼓蒸汽造粒

转鼓蒸汽造粒的原理是物料依靠表面张力、适量的液相、物料间滚动所产生的挤压力,以及物料在造粒机内正确的运动方向上以小颗粒为核心,在滚动中大吸小附、粘结成球。在一定的时间内滚动的频率越高,成球率就相对越高,颗粒成型后也就越圆整。

(二)圆盘造粒

所有原料混合后进入造粒装置是个倾斜的圆盘 圆盘转动象滚元宵 要靠粘性物料(性状好的一铵或者添加剂就是有粘性的土咯)再加上喷淋水滚成颗粒后烘干筛分就是肥料了

优点设备简单大几十万搞定,配方需要有粘性物料,有一定的配方限制 做低浓度合适。产能低一般日产百吨左右

三、挤压造粒 四、尿基肥料 五、硫基肥料 六、氯基肥料 八、复合肥 九、复混肥 十、掺混肥 十一、有极肥

十二、有极无极复混肥

第五部分 用肥常识

一、忌氯作物

有些植物对氯离子非常敏感,当吸收量达到一定程度,会明显地影响产量和品质,通常称这些植物为忌氯植物。氯离子较多时,不利于糖转化为淀粉,块根和块茎作物的淀粉含量会降低;氯离子能促进碳水化合物的水解,西瓜、甜菜、葡萄会降低含糖量;氯离子多,会影响烟草的燃烧性,卷烟易熄火;氯离子多时,常对敏感作物的幼苗造成危害。烟草、马铃薯、甘薯、甘蔗、西瓜、葡萄、柑橘、甜菜、苹果、茶叶、白菜、辣椒、莴笋、苋菜等都是忌氯作物。氯对茄科作物会产生不利影响。大豆、四季豆抗氯性能较弱。氯离子浓度过高时会明显影响某些作物的产量和品质,甚至产生毒害。产生氯害后一般较难防治,只能多浇水以降低和稀释氯离子浓度,降低危害。常见忌氯作物如下:

瓜果类:西瓜、石榴、葡萄、柑橘、苹果、枇杷、芒果、草莓等。

叶菜类:莴笋、苋菜、菠菜、甜菜、番茄、油菜、水萝卜、黄瓜、茄子、豌豆、葱、大蒜、菜花、甘蓝、芹菜等。

块茎类:马铃薯、甘薯、山药、莲藕等。 药材类:麦冬、黄连、三七等。 其他类:烟草、甘蔗、茶叶等。 二、用肥禁忌

1.碳铵和尿素不能混用。尿素中的酰胺态氮不能被作物吸收,只有在土壤中腺酶的作用下,转化为铵态氮后才能被作物利用;碳铁施入土壤后,造成土壤溶液短期内呈酸性反应,会加速尿素中氮的挥发

损失,故不能混合施用。碳铵也不可与菌肥混用,因为前者会散发一定浓度的氨气,对后者的活性菌有毒害作用,会使菌肥失去肥效。

2.酸性化肥不可与碱性肥料混用。碳铵、硫铵、硝酸铵、磷铵不能与草木灰、石灰、窑灰钾肥等碱性肥料混施,会发生中和反应,造成氮素损失,降低肥效。

3.含氮复合肥忌多施于豆科作物。大豆、绿豆、花生等豆类作物都有固氮根瘤菌,过多施用含氮复合肥,不仅造成浪费,而且还会抑制根瘤菌的活动,降低其固氮能力。

4.硝态氮肥忌施在稻田里。硝酸铵、硝酸钠等会离解出硝酸根离子,在稻田易被淋失至土壤深层,产生反硝化作用而损失氮素;旱地施用硝态氮肥也忌用于大雨之前,或者施后浇水。

5.硫酸铵忌长期施用,硫酸铵为生理酸性肥料,长期在同一土壤施用,会增加其酸性,破坏团粒结构;在碱性土壤中,硫酸铵的铵离子被吸收,而酸根离子残留在土壤中与钙发生反应,使土壤板结变硬。

6.碳铵不宜浅施,应深施在6厘米以下,施后立即覆土。也不宜在温室中使用。因碳铵俗称气肥,在温室极易分解为氨气而挥发,造成浪费;且氨浓度过大时,还会灼伤作物叶片。

7.钾肥忌在作物后期追施。钾能从作物下部茎叶中转移到顶部细嫩部分再利用,缺钾症状比缺氮、缺磷症状表现晚,钾肥最好作底肥一次性施下,或在幼苗期追施。

8.含氯化肥如氯化钾、氯化铵,忌施于盐碱土壤和忌氯作物上。含氯化肥中的氯离子会残留积累在土壤中,导致土壤酸化,在盐碱地里施用会加重盐害;在忌氯作物上施用,会影响产量和品质。

9.尿素施后忌立即浇水。更忌顺水撒施尿素。尿素施入土壤转化为酰胺,容易随水流失,施后不可马上浇水,也不能在大雨前施用,施后覆土可提高肥效。此外,磷肥要集中施,不可撒施,以防固定,最好是沟施或条施,施在根系附近。稀土微肥忌直接施用于土中,而应作种肥或叶面肥喷施等等

10、磷酸二铵不宜过多施用于蔬菜。蔬菜需要大量的氮素和钾素,需要磷元素较少。例如茄子需氮、磷、钾三元素之比为3∶1∶4,芹菜为2∶1∶5,甘蓝为8∶1∶7。而磷酸二铵的的氮磷含量比约为1∶3,无钾,不能满足蔬菜生长的需求。

三、不同作物对氮肥的反应

为减少氮素化肥的淋失,栽培水稻宜选用铵态氮化肥,尤以氯化铵、尿素效果较好。玉米、小麦等禾谷类作物施用铵态氮化肥(如碳铵、硫铵、氯铵、尿素)或硝态氮化肥(如硝酸铵)同样有效。马铃薯、甘薯也宜用铵态氮化肥。硝酸铵能改善烟草的品质,其中的铵态氮能有助烟草的燃烧性。而含氯的化肥(如氯化铵)却降低烟草的燃烧性,应避免使用。

此外,不同作物对氮素的要求不同,叶菜类、茶叶等以叶片为收获对象的作物需较多的氮肥,而豆科作物只需在生育初期,根瘤尚未起作用时,施用少量氮肥。我国南方高温多雨,施用铵态氮肥可减少淋失。

南方土壤多呈酸性反应,宜选用化学碱性或生理碱性氮素化肥。在盐碱土地区,不宜选购施用含氯离子较多的氯化铵,以免增加土壤盐分。在碱性土壤中,铵态氮化肥虽然易被作物吸收利用,但要注意防止铵态氮的分解挥发。

四、不同作物对磷的反应 豆科作物(大豆、花生)、糖料作物(甜菜、甘蔗)、纤维作物(棉花)、薯类作物(马铃薯、甘薯)以及瓜类、果树需磷较多,增施磷肥有较好的肥效。普通过磷酸钙、重过磷酸钙均为水溶性磷肥,易被作物吸收利用。“重钙”有效磷含量较高,是“普钙”的2~3倍,其施用量可参照“普钙”用量酌减。

当季作物只能吸收利用施入磷肥的一小部分,大部分遗留在土壤中,对下茬作物亦能表现出增产效果。因此,在磷肥用量较多的地块,无须连年施用磷肥,以免浪费。

五、不同作物对钾肥的反应

凡含碳水化合物较多的农作物,如烟草、马铃薯、甘薯、甜菜、西瓜、果树等需钾量均较大,故称喜钾作物。但这些喜钾作物都忌氯,假若把氯化钾施到这些喜钾忌氯作物上,氯离子必然导致产量及品质下降。氯化钾也不宜在盐碱地上长期施用,在非忌氯作物上可做基肥、追肥,但不宜做种肥。而硫酸钾适用于各种土壤、作物,可用做基肥、种肥、追肥及根外追肥。

六、不同作物对硫、钠、氯、钼、硼的反应

马铃薯、大豆、花生、油莱也是喜硫作物,使用普钙的效果好于“重钙”,因为“重钙”中不含硫

酸钙。甜莱是喜钠作物,硝酸钠是甜莱的好肥料。氯化铵含氯高达 61%,忌氯作物(烟叶、薯类、甘蔗、甜菜、瓜果、茶、柑桔、葡萄等)禁用,但适用于棉、麻等作物,因氯能增加纤维的韧性及拉力。钼肥对豆科作物和花椰菜、油菜等十字花科作物肥效显著。油菜及棉花、花生、果树等属于喜硼作物,对硼元素十分敏感,缺硼将会导致花而不实,严重影响作物产量。

七、水稻对硅的特殊反应

硅被称为水稻的第四大营养元素,施用硅肥不仅可改善水稻的株高、有效穗数、穗粒数、千粒重等生物学性状,而且施用硅肥还可促进水稻茎杆粗壮,谷黄粒重,增强抗旱、抗病虫害能力,提高水稻后期对氮的利用率,加速氮的运输积累,促进水稻提早成熟。特别是施在新改水田以及酸性土壤上 效果更为明显。可以在施基肥时,利用含钙镁的硅酸盐做硅肥与其它肥料混匀施入

第六部分 法规标准

一、复合肥质量标准

复混肥料(复合肥料)国家标准 GB 15063一2009

代替GB 15063一2001

前言:本标准的第4章(表1中水分的要求和4.3除外)、第6章、第7章(7.5除外)和第8章(8.3除外)为强制性条款,其余为推荐性条款。

本标准代替GB 15063一2001《复混肥料(复合肥料)》。 本标准与GB 15063一2001的主要差异是: ——进一步明确了范围;

——调整了高浓度产品的水溶性磷占有效磷百分率的指标; ——将水分改为以出厂检验数据为准;

——增加了标明含氯的产品的氯离子含量指标,按低氯、中氯、高氯分别规定; ——增加了用自动分析仪测定产品的氮、磷、钾含量,适用于快速检验; ——将粒度和氯离子的质量分数的测定写在附录A和附录B中;

——增加了缩二脉含量的测定方法和应在产品质量证明书中标注缩二脉含量的要求;

——细化了产品包装标识的规定,增加了含尿素态氮的产品和含氯(高氯)产品的警示语的要求。 本标准的附录A和附录B为规范性附录,分别规定了粒度和氯离子的测定方法。

自标准实施之日起,出厂产品应执行新标准;标准实施之日六个月后,市场上复混肥料(复合肥料)产品外包装禁止标注GB 15063一2001。

本标准由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肥料和土壤调理剂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 AC/TC 105)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国家化肥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上海)、中国一阿拉伯化肥有限公司、中化化肥有限公司、吉林省产品质量监督检验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章明洪、王连军、刘刚、郑树林、周兰影、刘俊会、杜显兰、杨一。 本标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GB 15063一1994、 GB 15063一2001。

复混肥料(复合肥料)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复混肥料(复合肥料)的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标识、包装、运输和贮存。 本标准适用于复混肥料(包括各种专用肥料以及冠以各种名称的以氮、磷、钾为基础养分的三元或二元固体肥料);已有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的复合肥料如磷酸一铵、磷酸二铵、硝酸磷肥、硝酸磷钾肥、农业用硝酸钾、磷酸二氢钾、钙镁磷钾肥及有机-无机复混肥料、掺混肥料等应执行相应的产品标准。

缓释复混肥料同时执行相应的标准。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 6003.1一1997 金属丝编织网试验筛 GB/T 6679 固体化工产品采样通则

GB/T 8170一2008 数值修约规则与极限数值的表示和判定 GB 8569 固体化学肥料包装

GB/T 8572 复混肥料中总氮含量测定 蒸馏后滴定法 GB/T 8573 复混肥料中有效磷含量测定

GB/T 8574 复混肥料中钾含量测定 四苯基合硼酸钾重量法 GB/T 8576 复混肥料中游离水含量测定 真空烘箱法 GB/T 8577 复混肥料中游离水含量测定 卡尔·费休法 GB 18382 肥料标识 内容和要求

GB/T 22923 肥料中氮、磷、钾的自动分析仪测定法 GB/T 22924 复混肥料(复合肥料)中缩二脲含量的测定

HG/T 2843 化肥产品 化学分析中常用标准滴定溶液、标准溶液、试剂溶液和指示剂溶液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复混肥料 compound fertilizer

氮、磷、钾三种养分中,至少有两种养分标明量的由化学方法和(或)掺混方法制成的肥料。 3.2复合肥料 complex fertilizer

氮、磷、钾三种养分中,至少有两种养分标明量的仅由化学方法制成的肥料,是复混肥料的一种。 3.3掺混肥料 bulk blending fertilizer

氮、磷、钾三种养分中,至少有两种养分标明量的由干混方法制成的颗粒状肥料,也称BB肥。 3.4有机-无机复混肥料 organic-inorganic compound fertilizer 含有一定量有机质的复混肥料。

3.5大量元素(主要养分) primary nutrient; macronutrient 对元素氮、磷、钾的通称。

3.6中量元素(次要养分) secondary element; nutrient 对元素钙、镁、硫等的通称。

3.7微量元素(微量养分) trace element; miceonutrient

植物生长所必需的,但相对来说是少量的元素,例如硼、锰、铁、锌、铜、钥或钴等。 3.8总养分 total Primary nutrient

总氮、有效五氧化二磷和氧化钾含量之和,以质量分数计。 3.9标明量 declarable content

在肥料或土壤调理剂标签或质量证明书上标明的元素(或氧化物)含量。 3.10标识 marking

用于识别肥料产品及其质量、数量、特征、特性和使用方法所做的各种表示的统称。标识可用文字、符号、图案以及其他说明物等表示。

3.11标签 labcl

供识别肥料和了解其主要性能而附以必要资料的纸片、塑料片或者包装袋等容器的印刷部分。 3.12配合式 formula

按N-P2O5-K2O(总氮-有效五氧化二磷-氧化钾)顺序,用阿拉伯数字分别表示其在复混肥料中所占百分比含量的一种方式。

注:“O”表示肥料中不含该元素。

4 要求

4.1 外观:粒状、条状或片状产品,无机械杂质。

4.2 复混肥料(复合肥料)应符合表1的要求,同时应符合包装容器上的标明值。

4.3 缩二脉的质量分数分数 符合供需双方约定的要求。 5 试验方法

GB/T 22923中的方法适用于快速检验。 5.1 外观 目测法测定。

5.2 总氮含量的测定

按GB/T 8572或GB/T 22923进行测定。以GB/T 8572中的方法为仲裁法。 5.3 有效磷含量的测定和水溶性磷占有效磷百分率的计算

按GB/T 8573或GB/T 22923进行测定。以GB/T 8573中的方法为仲裁法。 5.4 钾含量的测定

按GB/T 8574或GB/T 22923进行测定。以GB/T 8574中的方法为仲裁法。

5.5 水分的测定

按GB/T 8577或GB/T 8576进行。以GB/T 8577中的方法为仲裁法。 5.6 粒度的测定 按附录A进行。

5.7 氯离子含量的测定 按附录B进行。

5.8 缩二脉含量的测定

按GB/T 22924进行测定。以液相色谱法为仲裁法。 6 检验规则

6.1 检验类别及检验项目

产品检验包括出厂检验和型式检验,表1中氯离子的质量分数为型式检验项目,其余为出厂检验项目。型式检验项目在下列情况时,应.进行测定:

——正式生产时,原料、工艺发生变化;

——正式生产时,定期或积累到一定量后,应周期性进行一次检验; ——国家质量监督机构提出型式检验的要求时。 缩二脉的质量分数在供需双方有约定时进行检验。 6.2 组批

产品按批检验,以一天或两天的产量为一批,最大批量为1000 t。 6.3 采样方案 6.3.1 袋装产品

不超过512袋时,按表2确定采样袋数;大于512袋时,按式(1)计算结果确定最少采样袋数,如遇小数,则进为整数。

最少采样袋数=3× „„„„„„„„„„„„„„„(1) 式中:

N——每批产品总袋数。

表2 采样袋数的确定

按表2或式(l)计算结果随机抽取一定袋数,用采样器沿每袋最长对角线插人至袋的3/4处,每袋取出不少于100g样品,每批采取总样品量不少于2 kg。

6.3 .2 散装产品

按GB/T 6679规定进行。 6.4 样品缩分和试样制备 6.4.1 样品缩分

将采取的样品迅速混匀,用缩分器或四分法将样品缩分至约1 kg,再缩分成两份,分装于两个洁净、干燥的500 mL具有磨口塞的玻璃瓶或塑料瓶中(生产企业质检部门可用洁净干燥的塑料自封袋盛装样品),密封并贴上标签,注明生产企业名称、产品名称、批号或生产日期、取样日期和取样人姓名,一瓶做产品质量分析,另一瓶保存两个月,以备查用。

6.4.2 试样制备

由6.4.1中取一瓶样品,经多次缩分后取出约 100g样品,迅速研磨至全部通过0.50 mm孔径试验筛子(如样品潮湿或很难粉碎,可研磨至全部通过1.00 mm孔径试验筛),混匀,置于洁净、干燥的瓶中,做成分分析。余下样品供粒度测定用。

6.5 结果判定

6.5.1 本标准中产品质量指标合格判定,采用GB/T 8170一2008中“修约值比较法”。 6.5.2 出厂检验的项目全部符合本标准要求时,判该批产品合格。 6.5.3 如果检.验结果中有一项指标不符合本标准要求时,应重新自二倍量的包装袋中采取样品进行检验,重新检验结果中,即使有一项指标不符合本标准要求,判该批产品不合格。

6.5.4 每批检验合格的出厂产品应附有质量证明书,其内容包括:生产企业名称、地址、产品名称、批号或生产日期、总养分、配合式或主要养分含量、氯离子含量、缩二脉含量、本标准号和法律法规规定应标注的内容。以钙、镁、磷肥等构溶性磷肥为基础磷肥的产品应注明为“构溶性磷”,并应注明是否为“硝态氮”或“尿素态氮”。

7 标识

7.1 产品中如果含有硝态氮,应在包装容器上标明“含硝态氮”。

7.2 以钙、镁、磷肥等构溶性磷肥为基础磷肥的产品应在包装容器上标明为“构溶性磷”。 7.3 氯离子的质量分数大于3.0%的产品,应根据4.2要求的“氯离子的质量分数”,用汉字明确标注“含氯(低氯)”、“含氯(中氯)”或“含氯(高氯)”,而不是标注“氯”、“含Cl”或“Cl”等。标明“含氯”的产品,包装容器上不应有忌氯作物的图片,也不应有“硫酸钾(型)”、“硝酸钾(型)”、“硫基”等容易导致用户误认为产品不含氯的标识。有“含氯(高氯)”标识的产品应在包装容器上标明产品的适用作物品种和“使用不当会对作物造成伤害”的警示语。

7.4 含有尿素态氮的产品应在包装容器上标明以下警示语:“含缩二脲,使用不当会对作物造成伤害”。

7.5 产品外包装袋上应有使用说明,内容包括:警示语(如“氯含量较高、含缩二脲,使用不当会对作物造成伤害”等)、使用方法、适宜作物及不适宜作物、建议使用量等。

7.6 每袋净含量应标明单一数值,如50 kg。 7.7 其余应符合GB 18382。 8 包装、运输和贮存 8.1 产品用符合GB 8569规定的材料进行包装,包装规格为50.0 kg、40.0 kg、25.0 kg或10.0 kg,每袋净含量允许范围分别为(50±0.5)kg、(40±0.4)kg、(25±0.25)kg、(10±0.1)kg,每批产品平均每袋净含量不得低于50.0 kg、40.0 kg、25.0 kg、10.0 kg。

8.2 在标明的每袋净含量范围内的产品中有添加物时,必须与原物料混合均匀,不得以小包装形式放入包装袋中。

8.3 在符合GB 8569规定的前提下,宜使用经济实用型包装。

8.4 产品应贮存于阴凉干燥处,在运输过程中应防潮、防晒、防破裂。

附 录 A (规范性附录)

复混肥料(复合肥料)粒度的测定

A.1 方法提要

用一定规格的试验筛,将实验室样品分成不同粒径的颗粒,称量,计算质量分数。 A.2 仪器

通常实验室用仪器和以下仪器。 A.2 .1 试验筛(GB/T 6003.1一1997中R40/3系列):孔径为1.00mm、4.75mm或3.35mm、5.60mm的筛子,附盖和底盘;

A.2 .2 天平:感量为0.5g; A.2 .3 振筛机。

根据产品颗粒的大小,将筛子按1.00 mm、4.75 mm或(3.35 mm、5.60 mm)依次叠好装上底盘,称取6.4.2中经缩分的实验室样品约200 g(精确至0.5 g),分别置于4.75 mm或5.60 mm筛子上,盖上筛盖,置于振筛机上,夹紧筛盖,振荡5min,或进行人工筛分。称量1.00mm~4.75mm或3.35mm~5.60mm之间的试料(精确至0.5 g),夹在筛孔中的试料作不通过此筛处理。

A.4 分析结果的表述

粒度w1,以粒径1.00 mm~4.75 mm或3.35 mm~5.60 mm的试料占全部试料的质量分数计,数值以%表示,按(A.1)计算:

w1=m1/m2×100 „„„„„„„„„„„„„„(A.1) 式中:

m1——1.00 mm~4.75 mm或3.35 mm~5.60 mm之间的试料质量的数值,单位为克(g); m——试料质量的数值,单位为克(g)。 计算结果表示到小数点后一位。

附 录 B (规范性附录)

复混肥料(复合肥料)中氯离子含量的测定

B.1 方法提要

试料在微酸性溶液中,加人过量的硝酸银溶液,使氯离子转化成为氯化银沉淀,用邻苯二甲酸二丁醋包裹沉淀,以硫酸铁铵为指示剂,用硫氰酸铵标准溶液滴定剩余的硝酸银。

B.2 试剂

本方法中所用试剂、溶液和水,在未注明规格和配制方法时,均应符合HG/T 2843的规定。 B.2.1 邻苯二甲酸二丁酷; B.2.2 硝酸溶液:1+1;

B.2.3 硝酸银溶液[c(AgNO3)=0.05 mol/L]:称取8.7g硝酸银,溶解于水中,稀释至1 000 mL,储存于棕色瓶中;

B.2.4 氯离子标准溶液(l mg/mL):准确称取1.6487g经270℃~300℃烘干至质量恒定的基准氯化钠于烧杯中,用水溶解后,移人1 000 mL容量瓶中,稀释至刻度,混匀,储存于塑料瓶中。此溶液

-1mL含1mg氯离子(Cl);

B.2.5 硫酸铁铵指示液(80g/L):溶解8.0g硫酸铁铵于75 mL水中,过滤,加几滴硫酸,使棕色消失,稀释至100 mL;

B.2.6 硫氰酸铵标准滴定溶液[c(NH4SCN)=0.05 mol/L]:称取3.8g硫氰酸铵溶解于水中,稀释至1000mL。

标定方法如下:准确吸取25.0 mL氯标准溶液于250 mL锥形瓶中,加入5 mL硝酸溶液和25.0 mL硝酸银溶液,摇动至沉淀分层,加人5 mL邻苯二甲酸二丁醋,摇动片刻。加人水,使溶液总体积约为100mL,加入2 mL硫酸铁铵指示液,用硫氰酸铵标准滴定溶液滴定剩余的硝酸银,至出现浅橙红色或浅砖红色为止。同时进行空白试验。

硫氰酸铵标准滴定溶液的浓度c(mol/L)按式(B.l)计算: 式中:

V0——空白试验(25.0 mL硝酸银溶液)所消耗硫氰酸铵标准滴定溶液的体积的数值,单位为毫升(mL);

V1——滴定剩余的硝酸银所消耗硫氰酸铵标准滴定溶液的体积的数值,单位为毫升(mL); m2——所取氯离子标准溶液中氯离子的质量的数值,单位为克(g); 0.03545——氯离子的毫摩尔质量,单位为克每毫摩尔(g/mmol)。 计算结果保留四位有效数字。

做两份试料的平行测定。

称取试样约1g~10g(精确至0.001g)(称样量范围见表B.1)于250 mL烧杯中,加100 mL水,缓慢加热至沸,继续微沸10 min,冷却至室温,溶液转移到250 mL容量瓶中,稀释至刻度,混匀。干过滤,弃去最初的部分滤液。

准确吸取一定量的滤液(含氯离子约25mg)于250 mL锥形瓶中,加人5 mL硝酸溶液,加人25.0 mL 硝酸银溶液,摇动至沉淀分层,加入5 mL邻苯二甲酸二丁酯,摇动片刻。

加入水,使溶液总体积约为100 mL,加入2 mL硫酸铁铵指示液,用硫氰酸铵标准溶液滴定剩余的硝酸银,至出现浅橙红色或浅砖红色为止。同时进行空白试验。

B. 4 分析结果的表述

氯离子的质量分数w2,数值以%表示,按式(B.2)计算: 式中:

V0——空白试验(25.0 mL硝酸银溶液)所消耗硫氰酸铵标准滴定溶液的体积的数值,单位为毫升(mL);

V2——滴定试液时所消耗硫氰酸铵标准滴定溶液的体积的数值,单位为毫升(mL); c——硫氰酸铵标准滴定溶液的浓度的数值,单位为摩尔每升(mol/L); m3——试料质量的数值,单位为克(g);

D——测定时吸取试液体积与试液的总体积的比值;

0.035 45——氯离子的毫摩尔质量的数值,单位为克每毫摩尔(g/mmoL)。 计算结果表示到小数点后两位。取平行测定结果的算术平均值作为测定结果。 B.5 允许差

氯离子含量测定的允许差应符合表B.2的要求。

二、肥料标识 内容和要求 GB 18382-2001 为了规范肥料标识,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局于2001年7月26日发布了《肥料标识·内容和要求》(Fertilizer marking-presentation and declaration)国家标准(GB 18382-2001)。自2002年1月1日起,肥料生产企业生产的肥料销售包装上的肥料标识应符合该标准;自2002年7月1日起,市场上停止销售肥料标识不符合该标准的肥料。该标准为强制执行性标准,由全国肥料和土壤调理剂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并负责解释。现将主要内容刊登如下。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肥料标识的基本原则、一般要求及标识内容等。 本标准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生产、销售的肥料。 2 引用标准

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GB 190-1990 危险货物包装标志GB 191-2000 包装储运图示标志GB/T 14436-1993 工业产品保证文件,总则

3 定义 本标准采用下列定义: 3.1 标识 marking

用于识别肥料产品及其质量、数量、特征和使用方法所做的各种表示的统称。标识可以用文字、符号、图案以及其他说明物等表示。

3.2 标签 label

供识别肥料和了解其主要性能而附以必要资料的纸片、塑料片或者包装袋等容器的印刷部分。 3.3 包装肥料 packed fertilizer

预先包装于容器中,以备交付给客户的肥料。 3.4 容器 container

直接与肥料相接触并可按其单位量运输或贮存的密闭贮器(例如袋、瓶、槽、桶)。 注:个别国家肥料超大尺寸包装的产品称为散装。 3.5 肥料 fertilizer

以提供植物养分为其主要功效的物料。 3.6 缓效肥料 slow-release fertilizer

养分所呈的化合物或物理状态,能在一段时间内缓慢释放供植物持续吸收利用的肥料。 3.7 包膜肥料 coated fertilizer

为改善肥料功效和(或)性能,在其颗粒表面涂以其他物质薄层制成的肥料。 3.8 复混肥料 compound fertilizer

氮、磷、钾三种养分中,至少有两种养分标明量的由化学方法和(或)掺混方法制成的肥料。 3.9 复合肥料 complex fertilizer

氮、磷、钾三种养分,至少有两种养分标明量的仅由化学方法制成的肥料,是复混肥料的一种。 3.10 有机-无机复混肥料 organic-inorganic compound fer-tilizer 含有一定量有机质的复混肥料。

3.11 单一肥料 straight fertilizer

氮、磷、钾三种养分中,仅具有一种养分标明量的氮肥、磷肥或钾肥的通称。 3.12 大量元素(主要养分) primary nutrient;macronutri-ent 对元素氮、磷、钾的通称。

3.13 中量元素(次要养分) secondary element;nutrient 对元素钙、镁、硫等的通称。

3.14 微量元素(微量养分) trace element;micronutrient

植物生长所必需的,但相对来说是少量的元素,例如硼、锰、铁、锌、铜、钼或钴等。 3.15 肥料品位 fertilizer grade 以百分数表示的肥料养分含量。 3.16 配合式 formula

按N-P 2 O 5-K 2 O(总氮-有效五氧化二磷-氧化钾)顺序,用阿拉伯数字分别表示其在复混肥料中所占百分比含量的一种方式。

注:“0”表示肥料中不含该元素。 3.17 标明量 declarable content

在肥料或土壤调理剂标签或质量证明书上标明的元素(或氧化物)含量。 3.18 总养分 total primary nutrient

总氮、有效五氧化二磷和氧化钾含量之和,以质量百分数计。 4 原理

规定标识的主要内容及定出肥料包装容器上的标识尺寸、位置、文字、图形等大小,以使用户鉴别肥料并确定其特性。这些规定因所用的容器不同而异:

———装大于25kg(或25L)肥料的,或 ———装5-25kg(或5-25L)肥料的,或

———装小于5kg(或5L)肥料的。 5 基本原则

5.1 标识所标注的所有内容,必须符合国家法律和法规的规定,并符合相应产品标准的规定。 5.2 标识所标注的所有内容,必须准确、科学、通俗易懂。

5.3 标识所标注的所有内容,不得以错误的、引起误解的欺骗性的方式描述或介绍肥料。

5.4 标识所标注的所有内容,不得以直接或间接暗示性的语言、图形、符号导致用户将肥料或肥料的某一性质与另一肥料产品混淆。

6 一般要求

标识所标注的所有内容,应清楚并持久地印刷在统一的并形成反差的基底上。 6.1 文字

标识中的文字应使用规范汉字,可以同时使用少数民族文字、汉语拼音及外文(养分名称可以用化学元素符号或分子式表示),汉语拼音和外文字体应小于相应汉字和少数民族文字。

应使用法定计量单位。 6.2 图示

应符合GB 190和GB 191的规定。 6.3 颜色

使用的颜色应醒目、突出、易使用户特别注意并能迅速识别。 6.4 耐久性和可用性

直接印在包装上,应保证在产品的可预计寿命期内的耐久性,并保持清晰可见。 6.5 标识的形式

分为外包装标识、合格证、质量证明书、说明书及标签等。 7 标识内容

7.1 肥料名称及商标

7.1.1 应标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已经规定的肥料名称。对商品名称或者特殊用途的肥料名称,可在产品名称下以小1号字体(见10.1.3)予以标注。

7.1.2 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对产品名称没有规定的,应使用不会引起用户、消费者误解和混淆的常用名称。

7.1.3 产品名称不允许添加带有不实、夸大性质的词语,如“高效×××”、“××肥王”、“全元素××肥料”等。

7.1.4 企业可以标注经注册登记的商标。 7.2 肥料规格、等级和净含量

7.2.1 肥料产品标准中已规定规格、等级、类别的,应标明相应的规格、等级、类别。若仅标明养分含量,则视为产品质量全项技术指标符合养分含量所对应的产品等级要求。

7.2.2 肥料产品单件包装上应标明净含量。净含量标注应符合《定量包装商品计量监督规定》的要求。

7.3 养分含量

应以单一数值标明养分的含量。 7.3.1 单一肥料

7.3.1.1 应标明单一养分的百分含量。

7.3.1.2 若加入中量元素、微量元素,可标明中量元素、微量元素(以元素单质计,下同),应按中量元素、微量元素两种类型分别标明各单养分含量及各自相应的总含量,不得将中量元素、微量元素含量与主要养分相加。微量元素含量低于0.02%或(和)中量元素含量低于2%的不得标明。

7.3.2 复混肥料(复合肥料)

7.3.2.1 应标明N、P 2 O 5、K 2 O总养分的百分含量,总养分标明值应不低于配合式中单养分标明值之和,不得将其他元素或化合物计入总养分。

7.3.2.2 应以配合式分别标明总氮、有效五氧化二磷、氧化钾的百分含量,如氮磷钾复混肥料15-15-15。二元肥料应在不含单养分的位置标以“0”,如氮钾复混肥料15-0-10。

7.3.2.3 若加入中量元素、微量元素,不在包装容器和质量证明书上标明(有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规定的除外)。

7.3.3 中量元素肥料

7.3.3.1 应分别单独标明各中量元素养分含量及中量元素养分含量之和。含量小于2%的单一中量元素不得标明。

7.3.3.2 若加入微量元素,可标明微量元素,应分别标明各微量元素的含量及总含量,不得将微量元素含量与中量元素相加。其他要求同7.3.1.2。

7.3.4 微量元素肥料

应分别标出各种微量元素的单一含量及微量元素养分含量之和。 7.3.5 其他肥料

参照7.3.1和7.3.2执行。 7.4 其它添加含量

7.4.1 若加入其它添加物,可标明其它添加物,应分别标明各添加物的含量及总含量,不得将添加物含量与主要养分相加。

7.4.2 产品标准中规定需要限制并标明的物质或元素等应单独标明。 7.5 生产许可证编号

对国家实施生产许可证管理的产品,应标明生产许可证的编号。

7.6 生产者或经销者的名称、地址应标明经依法登记注册并能承担产品质量责任的生产者或经销者名称、地址。

7.7 生产日期或批号

应在产品合格证、质量证明书或产品外包装上标明肥料产品的生产日期或批号。 7.8 肥料标准

7.8.1 应标明肥料产品所执行的标准编号。

7.8.2 有国家或行业标准的肥料产品,如标明标准中未有规定的其他元素或添加物,应制定企业标准,该企业标准应包括所添加元素或添加物的分析方法,并应同时标明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和企业标准。

7.9 警示说明

运输、贮存、使用过程中不当,易造成财产损坏或危害人体健康和安全的,应有警示说明。 7.10 其它

7.10.1 法律、法规和规章另有要求的,应符合其规定。

7.10.2 生产企业认为必要的,符合国家法律、法规要求的其它标识。 8 标签

8.1 粘贴标签及其他相应标签

如果容器的尺寸及形状允许,标签的标识区最小应为120mm×70mm,最小文字高度至少为3mm,其余应符合本标准第10章的规定。

8.2 系挂标签

系挂标签的标识区最小应为120mm×70mm,最小文字高度至少为3mm,其余应符合本标准第10章的规定。

9 质量证明书或合格证

应符合GB/T 14436的规定。 10 标识印刷

10.1 装大于25kg(或25L)肥料的容器 10.1.1 标识区位置及区面积

一块矩形区间,其总面积至少为所选用面的40%,该选用面应为容器的主要面之一,标识内容应打

印在该面积内。区间的各边应与容器的各边相平行。

区内所有标识,均应水平方向按汉字顺序印刷,不得垂直或斜向印刷标识内容。 10.1.2 主要项目标识尺寸

根据打印标识区的面积(10.1.1),应采用三种标识尺寸,以使标识标注内容能清楚地布置排列,这三种尺寸应为X/Y/Z比例,它仅能在如表1所示范围内变化,最小字体的高度至少应为10mm。

表1 三种标识尺寸比例 尺寸比例

最小字体尺寸 小(X)/中(Y)/大(Z) mm

最小比例 最大比例 ≤20 1/2/4 1/3/9 >20 1/1.5/3 1/2.5/7

10.1.3 标识区内主要项目和文字尺寸

标识标注内容应用印刷文字,标识项目的尺寸应符合表2要求。 10.2 装5-25kg(或5-25L)肥料的容器

最小文字高度至少为5mm,其余应符合本标准10.1条的规定。 10.3 装5kg(或5L)以下肥料容器

如容器尺寸及形状允许,标识区最小尺寸应为12mm×70mm,最小文字高度至少为3mm,其余应符合本标准10.1条的规定。

该标准非等效采用ISO 7409:1984。与ISO 7409:1984相比,本标准增加了相关的术语定义,同时根据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增加了相应的标识内容和要求。ISO(国际标准化组织)是一个世界性的国家标准团体(ISO成员团体)的联合机构。国际标准的制定工作通常通过ISO各技术委员会进行。每个成员团体均有机会加入,与ISO有联系的各政府的或非政府的国际组织也可参加。经技术委员会采纳的国际标准草案,在由ISO理事会批准为国际标准之前,要先发给各成员团体通过。ISO 7409国际标准是由ISO/TC 134肥料和土壤调理剂技术委员会制定的,并于1981年发给各成员单位。此标准已由下列国家的成员单位通过:奥地利、意大利、罗马尼亚、捷克斯洛伐克、肯尼亚、南非、埃及、朝鲜、斯里兰卡、西德、墨西哥、英国、匈牙利、荷兰、美国、伊拉克、挪威、苏联、以色列、波兰、葡萄牙。

国家标准GB 18382-2001将从2002年1月1日起实施。 表2 标识区内要项目和文字尺寸 文 字

序号 标识标注主要内容 小(X)中(Y)大(Z) 1 肥料名称及商标 2 规格、等级及类型 3 组 成

作为主要标识内容的养分或总养分配合式(单养分标明值)

产品标准规定应单独标明的项目,如氯含量、枸溶性磷等作为附加标识内容的元素、养分或其他添加物

4 产品标准编号

5 生产许可证号(适用于实施生产许可证管理的肥料) 6 净含量

7 生产或经销单位名称 8 生产或经销单位地址 9 其 他

注:进口肥料可不标注表中第 4、5 项,但应标明原产国或地区

第七部分 作物养分表格

作物 收获物 形成100千克经济产量所吸收的养分数量(千克) 氮(N) 磷(P) 钾(K)

水稻 籽粒 2.40 1.30 3.30 春小麦 籽粒 3.00 1.25 2.50 冬小麦 籽粒 3.00 1.00 2.50 大麦 籽粒 2.70 0.90 2.20 荞麦 籽粒 3.30 1.60 4.30 玉米 籽粒 2.57 0.86 2.14 谷子 籽粒 2.50 1.25 1.75 高粱 籽粒 2.60 1.30 3.00 甘薯 鲜块茎 0.35 0.18 0.58 马铃薯 鲜块茎 0.50 0.20 1.60 大豆 豆粒 7.20 1.80 4.00 豌豆 豆粒 3.09 0.86 2.86 花生 荚果 6.80 1.30 3.80 棉花 籽棉 5.00 1.80 4.00 油菜 菜籽 5.80 2.50 4.30 芝麻 籽粒 8.23 2.07 4.41 烟草 鲜叶 4.10 0.70 1.10 大麻 纤维 8.00 2.30 5.00 甜菜 块根 0.40 0.15 0.60 甘蔗 茎 0.19 0.07 0.30 亚麻 麻茎 0.97 0.50 1.36 黄瓜 果实 0.40 0.35 0.55 芸豆 果实 0.81 0.23 0.68 茄子 果实 0.30 0.10 0.40 胡萝卜 块根 0.31 0.10 0.50 萝卜 块根 0.60 0.31 0.50 卷心菜 叶球 0.41 0.05 0.38 洋葱 葱头 0.27 0.12 0.23 芹菜 全株 0.16 0.08 0.42 菠菜 全株 0.36 0.18 0.52 大葱 全株 0.30 0.12 0.40 辣椒 果实 0.55 0.10 0.75 西瓜 果实 0.15 0.07 0.32 南瓜 果实 0.42 0.17 0.64 草莓 果实 0.40 0.10 0.45 白菜 全株 0.41 0.14 0.37 柑橘 果实 0.60 0.11 0.40 梨 果实 0.47 0.23 0.48 柿 果实 0.59 0.14 0.54 葡萄 果实 0.60 0.30 0.72 苹果 果实 0.30 0.08 0.32 桃 果实 0.48 0.20 0.76 韭菜 全株 0.55 0.23 0.72 西红柿 果实 0.45 0.50 0.50


相关文章

  • 中化集团信息化应用案例
  • 中化集团信息化应用案例 来源: SAP 中国中化集团是中国国有重要骨干企业,前身为中国化工进出口总公司,中国中化集团运行以SAP R/3为核心软件构架的信息系统,在1999年成功上线.系统上线后,为公司管理水平的提升提供了有力的信息平台.但 ...查看


  • 生产尿素的上市公司
  • 氮肥一半以上是尿素,涉及的上市公司数量比较多 [1].辽通化工(000059):国内最大的尿素生产企业之一 辽通化工是东北地区化肥骨干企业,其主要产品为尿素,公司是国内最大的尿素生产企业之一,在辽宁省占有90%以上份额,新疆南疆地区占有50 ...查看


  • 化肥上市公司
  • 化肥上市公司 1.辽通化工(000059):国内最大的尿素生产企业之一 2.四川美丰(000731):尿素.合成氨.复肥 3.华鲁恒升(600426):山东省重要的氮肥生产基地 4.湖北宜化(000422):全国最大的尿素生产企业之一 5. ...查看


  • 招股说明书摘要
  • 湖南天润化工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公开发行股票招股说明书摘要 声 明 本招股说明书摘要的目的仅为向公众提供有关本次发行的简要情况,并不包括招股说明书全文的各部分内容.招股说明书全文同时刊载于深圳证券交易所网站(www.szse.cn).投资者在 ...查看


  • 化工设计发展现状及市场前景分析
  • 2015-2020年中国化工设计行业市场行情监 测与投资前景分析报告 报告编号:15118A5 行业市场研究属于企业战略研究范畴,作为当前应用最为广泛的咨询服务,其研究成果以报告形式呈现,通常包含以下内容: 一份专业的行业研究报告,注重指导 ...查看


  • 三种化肥将成市场"新宠"
  • 文章来源:中国化肥网,作者:安夏 据农资部门最近预测,3种化肥今后将会走俏市场. 一是蔬菜.水果类专用肥 我国大宗农产品如稻谷.小麦.玉米.大豆等价格目前比国际市场要高出10%-70%,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弱.而我国蔬菜.水果价格却比国际市场 ...查看


  • 经济学论文范本
  • 目录 摘要 .................................................................................................................. ...查看


  • 2015年石油化工发展现状及市场前景分析
  • 2015-2022年中国石油化工行业发展研究分 析与发展趋势预测报告 报告编号:1579376 行业市场研究属于企业战略研究范畴,作为当前应用最为广泛的咨询服务,其研究成果以报告形式呈现,通常包含以下内容: 一份专业的行业研究报告,注重指导 ...查看


  • 入党誓词心得
  • 三月二十八日上午,市局机关全体党员在××革命烈士纪念碑前庄严宣誓."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遵守党的章程,履行党员义务,执行党的决定,严守党的纪律,保守党的秘密,对党忠诚,积极工作,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随时准备为党和人 ...查看


  • 重温入党誓词心得范文2016
  • 三月二十八日上午,市局机关全体党员在××革命烈士纪念碑前庄严宣誓.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遵守党的章程,履行党员义务,执行党的决定,严守党的纪律,保守党的秘密,对党忠诚,积极工作,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