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在于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本方向

关键在于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本方向

——学习胡锦涛同志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

冷溶

2008年12月26日08:09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胡锦涛同志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系统阐述了改革开放“十个结合”的宝贵经验。“十个结合”的第一条,就是必须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结合起来。30年来,我国改革开放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根本原因在于我们党又一次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是怎样做到的?在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之际,对这个问题做一点历史考察,对于思考当前和今后的问题是很有意义的。

两重任务、两个百年、两次结合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有其历史必然性。

中国今天所有的问题,都可以追溯到19世纪40年代。那时,世界上发生了两件大事:一件是1840年的鸦片战争;另一件是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马克思主义诞生。这两件事在当时看来,似乎没有多少联系,但后来却与中国的命运密切相关。鸦片战争使中国衰落到了极点,由此提出了民族复兴的历史任务。为了救中国,人们从西方引进各种各样的思想和主义,但都没有成功。历史充分证明,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解决中国的问题。中国共产党人把完成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与实现马克思主义的崇高理想这两重任务结合了起来。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我们一直为之奋斗的,就是这件事。

干这件事,大体要用两个100年的时间,分两步走。这是毛泽东同志说的。从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是搞革命,实现民族解放和独立;然后再用100年搞建设,实现现代化。我们后来提出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三步走战略目标,就是沿着毛泽东同志的这个思路设计的,把完成的时间定在了21世纪中叶。第一个100年的任务早已经完成,第二个100年也已经时间过半,现在离目标越来越近了。我们正处在实现民族复兴百年梦想的关键阶段。

完成这两个100年的任务,要靠马克思主义;具体地说,要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搞马克思主义不成,不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也不成。我们有过两次成功的结合,实现了两次认识的飞跃,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它们是一脉相承的。完成第一个100年的任务,靠的是毛泽东思想。现在完成第二个100年的任务,要靠对毛泽东思想继承和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一理论体系还在发展,这个“相结合”的过程还将继续。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就是中国近代以来全部历史告诉我们的根本道理,是解决当代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所在。

两重任务、两个百年、两次结合,这些道理,每一个中国共产党人都应该非常清楚。

新的认识飞跃是怎样实现的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又一次成功结合,是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实现的。它的发生,正是从重新认识“相结合”这个根本道理开始的。

在改革开放初期的拨乱反正中,我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过去之所以出现严重曲折,说到底是脱离了实际。我们坚信搞社会主义没有错,但问题在于没有从自己的实际出发,做到“相结合”,或者说没有做到正确结合。邓小平同志深刻地指出,革命和建设都要走自己的路,“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讲的就是“相结合”的意思,它的提出抓住了问题的根本,成为改革开放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

围绕这个主题,我们党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在改革开放的不同阶段,根据形势和任务的变化进行大胆探索,不断回答和解决在前进中遇到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形成了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我们首先遇到的是如何理解社会主义的问题。当初之所以要进行改革,就是因为经过“文革”的灾难后,我们认识到过去那种路走不通了,要通过改革开放探索出一条社会主义的新道路。后来发生的苏东剧变,使我们对这个问题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历史如此集中地、明确地把“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推到我们党面前,成为必须回答的首要的根本理论问题。邓小平同志说,形势迫使我们重新思考。思考的结果是,形成了对社会主义的新认识,产生了邓小平理论。这是一种强调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社会主义,发展市场经济的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以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为最终目的的社会主义,“一国两制”的社会主义,和平的社会主义等。这样一种社会主义,我们今天已经很熟悉了。但在当初,却是认识上的重大转变,经历了一场思想上的革命。邓小平理论的提出,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把我们党对科学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重大发展。

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来特别是在世纪之交,国内外形势发生深刻变化,我们党在进一步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问题的过程中,又突出地遇到一个怎样继续执好政,保持先进性、巩固执政地位的问题。这一时期,世界上一些老党大党由于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得不到人民的支持而纷纷下台;同时,国内外一连串重大事件的发生和接踵而来的严峻考验,以及党自身存在的问题和对形势变化的种种不适应,使我们党产生了一种执政的危机感。形势的变化,如此尖锐地、突出地把“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推到我们党面前。我们党创造性地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作出全面回答。江泽民同志深刻指出:“时代在发展,形势在变化,我们党要不断巩固自己的执政地位,必须紧跟世界发展进步的潮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和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坚决解决党内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坚持‘三个代表’的要求,其出发点和着眼点就在这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抓住了新形势下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完成党的执政使命的根本,实现了我们党执政理念的创新发展,开辟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们开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重大进展。同时,发展不平衡等问题也日益突出。问题是逐渐产生的,我们党也在不断地解决,但到了这个阶段则集中地显现了出来,成为制约继续发展的瓶颈。在我国已经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不改变这种状况,不调整发展思路,不从根本上转变发展方式,也难以应对国际上越来越大的压力和挑战。经过多年高速的成功发展后,我们似乎突然对“发展”这个看起来很清楚的问题产生了认识困惑。前进中的诸多矛盾,如此现实地、紧迫地把“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推到我们党面前,迫使我们党作出回答。为此,我们党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胡锦涛同志指出:“科学发展观,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反映了我们党对发展问题的新认识,是十六大以来党中央一系列重大理论创新成果的集中代表。它的提出,使我们党在发展理念上站在了时代进步潮流的前头,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我们党的理论创新都是在面对突出问题、应对尖锐挑战、经受严峻考验的情况下实现的,是形势所迫、问题所迫、任务所迫。30年来,我们党坚持马克思主义不动摇,坚持“相结合”的原则不动摇,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来越清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容越来越丰富。我们对改革和发展规律的认识越来越深刻,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也越来越坚定。

马克思主义总是在风浪中前进的。越是面对风险和挑战,越是在困难的时候,往往越是孕育着重大的理论创新。这是一个规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发展,再次证明了这一点。

做到成功结合的重要原因

在改革开放中,我们党之所以能够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成功地结合起来,主要是做到了以下几点:

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这30年中,我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所有理论都是从实践中来的,是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又都要回到实践中经受检验,对的就坚持,不对的就纠正,不足的就加点劲。我们实事求是地分析时代条件的变化,提出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的思想,从大的、不断变化的国际背景来思考和把握改革开放的全局;我们实事求是地认识国情,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作为一切理论创新的根本依据;我们实事求是地评价党的历史和毛泽东同志,很好地处理了继承和发展的关系;我们实事求是地对待改革开放中的每一个问题,及时总结经验,上升为理论。要做到实事求是,就必须解放思想,这是一条重要经验。在改革开放的整个进程中,解放思想总是起先导作用的,它是我们党勇于进行理论创新的先决条件和不竭动力,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

始终坚持发展这个中心任务。这次“相结合”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发展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指导中国如何发展的理论。我们所有的理论探索都是围绕发展问题展开的,都是为了回答和解决发展中的问题进行的。正是伴随着发展的成功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逐步地确立了起来,理论内涵逐步地丰富了起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发展问题越来越复杂,我们的探索也越来越深入,不断有新的突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发展的过程,就是我们对发展问题不断探索、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

始终坚持人民群众的观点和立场。我们的理论是来源于人民的,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是理论创新的源泉;我们的理论是为了人民的,要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在改革开放中,我们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在人民群众丰富而生动的实践活动中寻找理论创新的感觉、思路和语言,以人民群众是否拥护、赞成、高兴、答应作为理论创新的标准。我们的理论正是在人民群众的实践中发展起来的,同时也逐步为人民群众所了解、所拥护,并变为自觉行动。坚持人民群众的观点和立场,坚持群众路线,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取得胜利、党的理论不断创新发展的又一个重要法宝。

始终坚持理想信念和奋斗目标。我们强调一切从实际出发,但从来没有放弃过原则。所谓“中国化”,讲的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中国特色”,讲的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不能丢。这是“相结合”的根本前提。我们搞改革开放,进行理论创新,要有主心骨。没有主心骨,就会丧失独立性,成为别人的附庸。在整个改革开放过程中,我们排除了多次干扰,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贯穿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全部进程中,这样才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坚持了下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但是我们的指导理论,也是我们的核心价值,是我们的精神支柱。

显然,这四个方面既是成功地进行“相结合”的重要原因,也是衡量是否真正做到“相结合”的基本标准。它们都是从哲学高度上讲的,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些根本观点,是最具有普遍意义的。它们贯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各个组成部分及其全部内容中,实际上是这一理论体系所表现出来的立场观点方法,是我们党自己的、反映改革开放时代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我们之所以能够再一次成功地实现“相结合”,就在于自觉运用了这一立场观点方法来解决改革开放的全部实践和理论问题。抓住了这四个方面,就抓住了这一理论体系的灵魂和本质。我们要从这些根本点上来理解“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问题,这正是胡锦涛同志在讲话中强调的。

经过30年改革开放,我们取得了辉煌的发展成就。同时,国内外的情况和我们面对的问题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在新的机遇和挑战面前,继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向前推进,最重要的是什么呢?关键在于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根本方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具有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在新的思想高度上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只要始终坚持这样去做,不管遇到什么样的风险和挑战,我们都能够战胜它们。

关键在于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本方向

——学习胡锦涛同志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

冷溶

2008年12月26日08:09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胡锦涛同志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系统阐述了改革开放“十个结合”的宝贵经验。“十个结合”的第一条,就是必须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结合起来。30年来,我国改革开放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根本原因在于我们党又一次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是怎样做到的?在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之际,对这个问题做一点历史考察,对于思考当前和今后的问题是很有意义的。

两重任务、两个百年、两次结合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有其历史必然性。

中国今天所有的问题,都可以追溯到19世纪40年代。那时,世界上发生了两件大事:一件是1840年的鸦片战争;另一件是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马克思主义诞生。这两件事在当时看来,似乎没有多少联系,但后来却与中国的命运密切相关。鸦片战争使中国衰落到了极点,由此提出了民族复兴的历史任务。为了救中国,人们从西方引进各种各样的思想和主义,但都没有成功。历史充分证明,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解决中国的问题。中国共产党人把完成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与实现马克思主义的崇高理想这两重任务结合了起来。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我们一直为之奋斗的,就是这件事。

干这件事,大体要用两个100年的时间,分两步走。这是毛泽东同志说的。从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是搞革命,实现民族解放和独立;然后再用100年搞建设,实现现代化。我们后来提出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三步走战略目标,就是沿着毛泽东同志的这个思路设计的,把完成的时间定在了21世纪中叶。第一个100年的任务早已经完成,第二个100年也已经时间过半,现在离目标越来越近了。我们正处在实现民族复兴百年梦想的关键阶段。

完成这两个100年的任务,要靠马克思主义;具体地说,要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搞马克思主义不成,不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也不成。我们有过两次成功的结合,实现了两次认识的飞跃,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它们是一脉相承的。完成第一个100年的任务,靠的是毛泽东思想。现在完成第二个100年的任务,要靠对毛泽东思想继承和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一理论体系还在发展,这个“相结合”的过程还将继续。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就是中国近代以来全部历史告诉我们的根本道理,是解决当代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所在。

两重任务、两个百年、两次结合,这些道理,每一个中国共产党人都应该非常清楚。

新的认识飞跃是怎样实现的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又一次成功结合,是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实现的。它的发生,正是从重新认识“相结合”这个根本道理开始的。

在改革开放初期的拨乱反正中,我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过去之所以出现严重曲折,说到底是脱离了实际。我们坚信搞社会主义没有错,但问题在于没有从自己的实际出发,做到“相结合”,或者说没有做到正确结合。邓小平同志深刻地指出,革命和建设都要走自己的路,“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讲的就是“相结合”的意思,它的提出抓住了问题的根本,成为改革开放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

围绕这个主题,我们党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在改革开放的不同阶段,根据形势和任务的变化进行大胆探索,不断回答和解决在前进中遇到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形成了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我们首先遇到的是如何理解社会主义的问题。当初之所以要进行改革,就是因为经过“文革”的灾难后,我们认识到过去那种路走不通了,要通过改革开放探索出一条社会主义的新道路。后来发生的苏东剧变,使我们对这个问题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历史如此集中地、明确地把“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推到我们党面前,成为必须回答的首要的根本理论问题。邓小平同志说,形势迫使我们重新思考。思考的结果是,形成了对社会主义的新认识,产生了邓小平理论。这是一种强调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社会主义,发展市场经济的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以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为最终目的的社会主义,“一国两制”的社会主义,和平的社会主义等。这样一种社会主义,我们今天已经很熟悉了。但在当初,却是认识上的重大转变,经历了一场思想上的革命。邓小平理论的提出,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把我们党对科学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重大发展。

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来特别是在世纪之交,国内外形势发生深刻变化,我们党在进一步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问题的过程中,又突出地遇到一个怎样继续执好政,保持先进性、巩固执政地位的问题。这一时期,世界上一些老党大党由于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得不到人民的支持而纷纷下台;同时,国内外一连串重大事件的发生和接踵而来的严峻考验,以及党自身存在的问题和对形势变化的种种不适应,使我们党产生了一种执政的危机感。形势的变化,如此尖锐地、突出地把“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推到我们党面前。我们党创造性地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作出全面回答。江泽民同志深刻指出:“时代在发展,形势在变化,我们党要不断巩固自己的执政地位,必须紧跟世界发展进步的潮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和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坚决解决党内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坚持‘三个代表’的要求,其出发点和着眼点就在这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抓住了新形势下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完成党的执政使命的根本,实现了我们党执政理念的创新发展,开辟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们开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重大进展。同时,发展不平衡等问题也日益突出。问题是逐渐产生的,我们党也在不断地解决,但到了这个阶段则集中地显现了出来,成为制约继续发展的瓶颈。在我国已经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不改变这种状况,不调整发展思路,不从根本上转变发展方式,也难以应对国际上越来越大的压力和挑战。经过多年高速的成功发展后,我们似乎突然对“发展”这个看起来很清楚的问题产生了认识困惑。前进中的诸多矛盾,如此现实地、紧迫地把“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推到我们党面前,迫使我们党作出回答。为此,我们党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胡锦涛同志指出:“科学发展观,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反映了我们党对发展问题的新认识,是十六大以来党中央一系列重大理论创新成果的集中代表。它的提出,使我们党在发展理念上站在了时代进步潮流的前头,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我们党的理论创新都是在面对突出问题、应对尖锐挑战、经受严峻考验的情况下实现的,是形势所迫、问题所迫、任务所迫。30年来,我们党坚持马克思主义不动摇,坚持“相结合”的原则不动摇,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来越清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容越来越丰富。我们对改革和发展规律的认识越来越深刻,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也越来越坚定。

马克思主义总是在风浪中前进的。越是面对风险和挑战,越是在困难的时候,往往越是孕育着重大的理论创新。这是一个规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发展,再次证明了这一点。

做到成功结合的重要原因

在改革开放中,我们党之所以能够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成功地结合起来,主要是做到了以下几点:

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这30年中,我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所有理论都是从实践中来的,是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又都要回到实践中经受检验,对的就坚持,不对的就纠正,不足的就加点劲。我们实事求是地分析时代条件的变化,提出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的思想,从大的、不断变化的国际背景来思考和把握改革开放的全局;我们实事求是地认识国情,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作为一切理论创新的根本依据;我们实事求是地评价党的历史和毛泽东同志,很好地处理了继承和发展的关系;我们实事求是地对待改革开放中的每一个问题,及时总结经验,上升为理论。要做到实事求是,就必须解放思想,这是一条重要经验。在改革开放的整个进程中,解放思想总是起先导作用的,它是我们党勇于进行理论创新的先决条件和不竭动力,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

始终坚持发展这个中心任务。这次“相结合”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发展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指导中国如何发展的理论。我们所有的理论探索都是围绕发展问题展开的,都是为了回答和解决发展中的问题进行的。正是伴随着发展的成功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逐步地确立了起来,理论内涵逐步地丰富了起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发展问题越来越复杂,我们的探索也越来越深入,不断有新的突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发展的过程,就是我们对发展问题不断探索、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

始终坚持人民群众的观点和立场。我们的理论是来源于人民的,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是理论创新的源泉;我们的理论是为了人民的,要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在改革开放中,我们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在人民群众丰富而生动的实践活动中寻找理论创新的感觉、思路和语言,以人民群众是否拥护、赞成、高兴、答应作为理论创新的标准。我们的理论正是在人民群众的实践中发展起来的,同时也逐步为人民群众所了解、所拥护,并变为自觉行动。坚持人民群众的观点和立场,坚持群众路线,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取得胜利、党的理论不断创新发展的又一个重要法宝。

始终坚持理想信念和奋斗目标。我们强调一切从实际出发,但从来没有放弃过原则。所谓“中国化”,讲的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中国特色”,讲的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不能丢。这是“相结合”的根本前提。我们搞改革开放,进行理论创新,要有主心骨。没有主心骨,就会丧失独立性,成为别人的附庸。在整个改革开放过程中,我们排除了多次干扰,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贯穿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全部进程中,这样才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坚持了下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但是我们的指导理论,也是我们的核心价值,是我们的精神支柱。

显然,这四个方面既是成功地进行“相结合”的重要原因,也是衡量是否真正做到“相结合”的基本标准。它们都是从哲学高度上讲的,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些根本观点,是最具有普遍意义的。它们贯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各个组成部分及其全部内容中,实际上是这一理论体系所表现出来的立场观点方法,是我们党自己的、反映改革开放时代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我们之所以能够再一次成功地实现“相结合”,就在于自觉运用了这一立场观点方法来解决改革开放的全部实践和理论问题。抓住了这四个方面,就抓住了这一理论体系的灵魂和本质。我们要从这些根本点上来理解“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问题,这正是胡锦涛同志在讲话中强调的。

经过30年改革开放,我们取得了辉煌的发展成就。同时,国内外的情况和我们面对的问题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在新的机遇和挑战面前,继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向前推进,最重要的是什么呢?关键在于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根本方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具有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在新的思想高度上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只要始终坚持这样去做,不管遇到什么样的风险和挑战,我们都能够战胜它们。


相关文章

  • 三个代表的思想内涵及其提出的重大意义
  • 三个代表的思想内涵及其提出的重大意义 一.时代背景 首先,从国际上看,有两个方面的重要背景:一是国际"风云变幻"出现了新的特点:二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还处于低潮之中.江泽民同志主持党中央工作以来,国际形势在原有的基础上又出 ...查看


  • 文化生活知识框架
  • <文化生活>的主题是精神家园的耕耘. 第一单元 含义: 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其中既包 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 包括自然科学.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部分. 人类特有的 ...查看


  • 讲政治是高等学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根本保证
  • 江泽民总书记在党的十四届四中全会及后来的多次讲话中,反复强调了关于"讲政治"的观点和任务.对于高等学校来说,讲政治的核心是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而要牢牢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就要把讲政治的任务切实落实到整个办学过程之中. ...查看


  • [文化生活]第四单元 知识点整理
  • 一.色彩斑斓的文化生活 1.人们的文化生活越来越色彩斑斓.面临多种选择的原因: (1)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生产设备.文化载体.传播工具,使文化大批量.规模化.产业化成为可能,使大众传媒迅速发展.)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使文化市 ...查看


  • 2016学习十八届四中全会心得
  • 2016学习十八届四中全会心得 学习十八届四中全会心得 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上的重要讲话,站在全局和战略高度,旗帜鲜明地回答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提出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 ...查看


  • 把牢总抓手建设法治国家
  • 把牢总抓手 建设法治国家 作者:李天尧 来源:<求知>2015年第05期 习近平总书记在对<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进行说明时深刻指出: ...查看


  • 理论热点面对面2014
  • 一.法治中国的新航标 --怎样理解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 2014年岁末,"汉语盘点2014"活动评选结果揭晓,"法"字荣膺中国年度汉字,反映出全社会对法治建设的高度关注.这一年,必将因中国共产党十八 ...查看


  • 第五课 文化创新
  • 第二单元 文化传承与创新 第五课 文化创新 [学习目标]考点信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文化创新的意义:文化创新与继承的关系:如何进行文化创新:坚持文化创新的正确方向 一.什么是文化创新 1.文化发展的实质就是在于_____________ ...查看


  • 毛概填空题补充
  • 一.填空题(共5小题10个空,每空1分,共10分) 1.毛泽东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上最先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 2.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在于坚持与时俱进,本质在于执政为民. 3.党的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