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弗洛姆爱的思想理论

  [摘要]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国与国之间的交流越来越频繁,从而国与国文化间的相互竞争与融合时有发生,所以认识以及比较作为中国文化根基的儒家“仁爱”、西方基督教之圣爱以及弗洛姆的博爱是十分必要的。

  [关键字]弗洛姆;爱的艺术;仁爱;基督教

  弗洛姆(1900-1980),是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和新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代表作《爱的艺术》从人道主义和批判的精神分析立场出发,把“爱”看做是人类对自己生存问题的一种回答,是人与人之间合作统一的巨大力量。开始是因为被这本书的封面所吸引,橘黄色的小花实在令人惬意。后来略看了作者的前言,似乎产生了某些共鸣。正如译者所言:“每个看这本书的人一定会受益匪浅,因为这本书以一种特别亲切的方式把我们带入爱的真谛的范畴,它会让我们小心翼翼地打开自己的心灵,并去挖掘内心隐藏的秘密,让我们成长和成熟。”

  在当今激烈的竞争年代,面对社会环境及社会问题等重重压力,人和世界的关系越发扭曲,人与人的关系越发冷漠。而我们大多数人都因不够强大,而选择逃避来克服孤独、寂寞甚至恐惧感。爱,作为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随着人类和人类社会的产生而出现的,是人类克服分离和孤独感的需要。

  那爱是什么?弗洛姆是这样阐述的:“爱是人的一种主动的能力,是一种突破使人与人分离的那些屏障的能力,一种把他和他人联合起来的能力。”在弗洛姆这里,我们体会到爱是一种积极、主动的力量,而不是消极的情绪。这种力量是人本身所具有的,是一种能力,而不是自己或者外界强加于人的产物。在爱的融合下,人才能与世界,与他人联合起来。

  当然,弗洛姆并没有将爱的形式仅指博爱,还包括母爱、性爱、自爱和神爱。在这里,我想谈谈弗洛姆的博爱观。博爱,简而言之就是一种平等而广泛地爱。弗洛姆把爱看做是人类生存问题的回答,从而最终实现“博爱”的理想。细读弗洛姆的文字,他的博爱观与基督教所倡导的“博爱”以及中国先秦时期儒家所倡导的“仁爱”观存在着异同。

  一方面,他们爱的思想都要求用心去待人,尊重他人,达到人我的融合统一,实现互爱互助。弗洛姆说:“我指的博爱就是对所有的人都有一种责任感,关心、尊重和了解他人,也就是愿意提高其他人的生活乐趣。这也是《圣经》里提到的一种爱的方式:爱他人应如爱己。”这也正如孔子所言“仁者爱人”,即亲爱他人,对他人有同情心,对他人尊重。

  另一方面,他们的爱的理论并不完全相同。基督教的“爱人”思想,被教主宣扬为一种赎罪的行为。它认为人性本恶。这正与儒家的人性本善截然相反。“天之大德日生”,这是儒家性善论的形而上基础,“仁爱”是处于本性地爱。相反,基督教认为,人来到这个世界就是为了赎罪,而赎罪的方式就是爱上帝、爱人,通过“爱人如己”达到对上帝的爱,这才是最终目标。正如《马太福音》中所述:“无论何事,你们愿意人怎样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待人”,你们不愿意人们恨你们,愿意人们爱你们,那么你自己首先要做到爱人,而不是恨人。不管朋友也好,敌人也好,都是上帝的儿子,对仇敌也不能恨,也要爱他们。”正因为如此,人应该效法上帝和耶稣,爱邻人、爱兄弟、爱敌人、爱上帝创造的一切。基督教的“博爱”是将人的理想实现寄托于宗教活动,依靠忏悔来获得上帝的启示和恩赐,这无不是一种消极离世的态度,这与上文分析的弗洛姆的积极乐观的态度完全相反。同时,弗洛姆在表示对上帝以及上帝之爱的存在的问题上持怀疑态度。在他看来,上帝只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上帝的爱不过是在私有制社会中人们不理抵抗自然力和社会力对人类永恒的爱的粗暴阻碍而异化了的人类永恒之爱的反映。”

  儒家“仁爱”观是在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封建社会萌生的,它从根本上是为了适应宗法等级关系,因而“仁爱”具有了差等性和层次性。在以血缘之亲的基础之上,按血缘亲疏,由爱父母推至爱所有的人。即“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而“爱人”并不是指去爱一切人,这种爱是有等级之分的,非君子是不配讲仁爱的。即《论语》中道“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而基督教的“博爱”则要求爱上帝、爱友人、爱仇人。基督教的“博爱”思想中,尤其是它要爱仇敌的主张,它认为不管朋友还是仇敌都是上帝的儿子,所以要一视同仁。而弗洛姆的“博爱”是同等人之间的爱。“博爱的基础是认识到我们所有的人都是平等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爱是没有任何等级差距可遵循的。这种“博爱”是一种普遍意义上的人类之爱,“它是一切其他形式的爱的基础”,是对所有人的一种爱意的责任感,由这种责任感而引发对所有人付诸关心、尊重和了解,这与西方传统意义上的博爱所宣传的爱他人、爱社会的思想也有所区别。

  作为法兰克福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弗洛姆爱的理论是与法兰克福学派的社会批判理论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在弗洛姆看来,金钱至上的当代西方社会,很多美好的感情正在消失,尤其是爱情,更是走向了衰亡。“任何一个客观地观察我们西方生活的人都会毫不犹豫地说爱情—博爱、母爱、和性爱一在西方是罕见的现象,许多假爱情的形式取代了它们的位置,而这些假爱情的形式实际上只是爱情的衰亡的形式”。这无不反映了当代西方社会爱情的逐渐衰亡,其衰亡的表现是爱的异化。关于异化,弗洛姆在另一本著作《健全的社会》展开详细阐述。弗洛姆是以心理异化为切入点对资本主义制度下病态人的生存状况进行了深刻地剖析。弗洛姆把异化看成是一种病态的心理体验,即心里异化,是一种主观的心理感受。“异化是一种体验方式,在这种体验中,个人感到自己是陌生人…一异化的个人与自身相脱离,就像他与其他人相脱离一样”。在这样一个病态的资本主义社会,不仅一切物质的东西成为了交易的对象,包括爱在内的人的精神层面的东西统统都能够作为商品拿到“人格市场”去交易,真爱何在呢?可见在弗洛姆眼里,爱对这样一个病态的社会来说已经遥不可及了。就算人类之间偶尔所表现出来的友好和关爱,也是为了从彼此间获得更大的利益,所以这只是一种假象,实际上他们是疏远和冷漠的,始终存在着利益的争斗。

  说到异化,其实早在资本主义工业化初期,马克思就发现了人的异化现象。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是以劳动异化为着眼点深刻批判资本主义制度。“我的生活资料属于别人,我所希望的东西是我不能得到的、别人的所有物”。由此,马克思异化的内涵指的是一种从自身分离出来的素质或力量逐渐跟它自身疏远,从而成为异己的、控制和支配自身素质或力量的过程。写到这里,我们还是可以发现两人对异化的不同理解的。马克思的异化思想的核心是主体创造出自己的对象反倒为这一对象所驱使和支配;而弗洛姆则认为异化是人作为与客体相分离的主体被动地、接受地体验世界和他自身。

  虽然弗洛姆激烈抨击、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病态制度,却没有触动资本主义存在的根基,也就无法改变商业化占统治地位,并把物质利益看成高于一切以及以购买欲和互利交换的观念为基础的西方文化。他并不提倡社会革命,而只是提倡用改良的方式改变人类生存的状态,即“爱”。他希望用爱来改变人的境遇,通过弘扬爱和提高爱的能力来缓解西方日益尖锐的社会矛盾,有着浓重的乌托邦色彩。

  在工业文明的迅猛发展的时代,人类为了自身的物质利益而变得冷漠、无情,对野生动植物的滥用和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最终导致了全球性的生态危机。弗洛姆对爱的研究表明,爱是人的本性,是人的一种积极的时间力量。爱是给予,具体表现为关心、尊敬、了解所爱的对象,并对所爱的对象承担责任。爱之所以是人的本性,人则不仅要爱人类,更要爱社会,爱整个自然界,这才是博爱。那么关爱自然界,就要为自然界承担起无限的道德责任和义务。这就要求人类要尊敬自然,主动维护自然界的和谐发展,善待自然万物,而不是把人类的意志强加给自然界,也不是人类用技术去剥夺自然界。所以,关于《爱的艺术》,我还能体会到弗洛姆的生态伦理观一人对自然界和对自然万物的道德义务与道德关怀,这对于处理当今全球生态危机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摘要]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国与国之间的交流越来越频繁,从而国与国文化间的相互竞争与融合时有发生,所以认识以及比较作为中国文化根基的儒家“仁爱”、西方基督教之圣爱以及弗洛姆的博爱是十分必要的。

  [关键字]弗洛姆;爱的艺术;仁爱;基督教

  弗洛姆(1900-1980),是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和新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代表作《爱的艺术》从人道主义和批判的精神分析立场出发,把“爱”看做是人类对自己生存问题的一种回答,是人与人之间合作统一的巨大力量。开始是因为被这本书的封面所吸引,橘黄色的小花实在令人惬意。后来略看了作者的前言,似乎产生了某些共鸣。正如译者所言:“每个看这本书的人一定会受益匪浅,因为这本书以一种特别亲切的方式把我们带入爱的真谛的范畴,它会让我们小心翼翼地打开自己的心灵,并去挖掘内心隐藏的秘密,让我们成长和成熟。”

  在当今激烈的竞争年代,面对社会环境及社会问题等重重压力,人和世界的关系越发扭曲,人与人的关系越发冷漠。而我们大多数人都因不够强大,而选择逃避来克服孤独、寂寞甚至恐惧感。爱,作为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随着人类和人类社会的产生而出现的,是人类克服分离和孤独感的需要。

  那爱是什么?弗洛姆是这样阐述的:“爱是人的一种主动的能力,是一种突破使人与人分离的那些屏障的能力,一种把他和他人联合起来的能力。”在弗洛姆这里,我们体会到爱是一种积极、主动的力量,而不是消极的情绪。这种力量是人本身所具有的,是一种能力,而不是自己或者外界强加于人的产物。在爱的融合下,人才能与世界,与他人联合起来。

  当然,弗洛姆并没有将爱的形式仅指博爱,还包括母爱、性爱、自爱和神爱。在这里,我想谈谈弗洛姆的博爱观。博爱,简而言之就是一种平等而广泛地爱。弗洛姆把爱看做是人类生存问题的回答,从而最终实现“博爱”的理想。细读弗洛姆的文字,他的博爱观与基督教所倡导的“博爱”以及中国先秦时期儒家所倡导的“仁爱”观存在着异同。

  一方面,他们爱的思想都要求用心去待人,尊重他人,达到人我的融合统一,实现互爱互助。弗洛姆说:“我指的博爱就是对所有的人都有一种责任感,关心、尊重和了解他人,也就是愿意提高其他人的生活乐趣。这也是《圣经》里提到的一种爱的方式:爱他人应如爱己。”这也正如孔子所言“仁者爱人”,即亲爱他人,对他人有同情心,对他人尊重。

  另一方面,他们的爱的理论并不完全相同。基督教的“爱人”思想,被教主宣扬为一种赎罪的行为。它认为人性本恶。这正与儒家的人性本善截然相反。“天之大德日生”,这是儒家性善论的形而上基础,“仁爱”是处于本性地爱。相反,基督教认为,人来到这个世界就是为了赎罪,而赎罪的方式就是爱上帝、爱人,通过“爱人如己”达到对上帝的爱,这才是最终目标。正如《马太福音》中所述:“无论何事,你们愿意人怎样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待人”,你们不愿意人们恨你们,愿意人们爱你们,那么你自己首先要做到爱人,而不是恨人。不管朋友也好,敌人也好,都是上帝的儿子,对仇敌也不能恨,也要爱他们。”正因为如此,人应该效法上帝和耶稣,爱邻人、爱兄弟、爱敌人、爱上帝创造的一切。基督教的“博爱”是将人的理想实现寄托于宗教活动,依靠忏悔来获得上帝的启示和恩赐,这无不是一种消极离世的态度,这与上文分析的弗洛姆的积极乐观的态度完全相反。同时,弗洛姆在表示对上帝以及上帝之爱的存在的问题上持怀疑态度。在他看来,上帝只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上帝的爱不过是在私有制社会中人们不理抵抗自然力和社会力对人类永恒的爱的粗暴阻碍而异化了的人类永恒之爱的反映。”

  儒家“仁爱”观是在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封建社会萌生的,它从根本上是为了适应宗法等级关系,因而“仁爱”具有了差等性和层次性。在以血缘之亲的基础之上,按血缘亲疏,由爱父母推至爱所有的人。即“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而“爱人”并不是指去爱一切人,这种爱是有等级之分的,非君子是不配讲仁爱的。即《论语》中道“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而基督教的“博爱”则要求爱上帝、爱友人、爱仇人。基督教的“博爱”思想中,尤其是它要爱仇敌的主张,它认为不管朋友还是仇敌都是上帝的儿子,所以要一视同仁。而弗洛姆的“博爱”是同等人之间的爱。“博爱的基础是认识到我们所有的人都是平等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爱是没有任何等级差距可遵循的。这种“博爱”是一种普遍意义上的人类之爱,“它是一切其他形式的爱的基础”,是对所有人的一种爱意的责任感,由这种责任感而引发对所有人付诸关心、尊重和了解,这与西方传统意义上的博爱所宣传的爱他人、爱社会的思想也有所区别。

  作为法兰克福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弗洛姆爱的理论是与法兰克福学派的社会批判理论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在弗洛姆看来,金钱至上的当代西方社会,很多美好的感情正在消失,尤其是爱情,更是走向了衰亡。“任何一个客观地观察我们西方生活的人都会毫不犹豫地说爱情—博爱、母爱、和性爱一在西方是罕见的现象,许多假爱情的形式取代了它们的位置,而这些假爱情的形式实际上只是爱情的衰亡的形式”。这无不反映了当代西方社会爱情的逐渐衰亡,其衰亡的表现是爱的异化。关于异化,弗洛姆在另一本著作《健全的社会》展开详细阐述。弗洛姆是以心理异化为切入点对资本主义制度下病态人的生存状况进行了深刻地剖析。弗洛姆把异化看成是一种病态的心理体验,即心里异化,是一种主观的心理感受。“异化是一种体验方式,在这种体验中,个人感到自己是陌生人…一异化的个人与自身相脱离,就像他与其他人相脱离一样”。在这样一个病态的资本主义社会,不仅一切物质的东西成为了交易的对象,包括爱在内的人的精神层面的东西统统都能够作为商品拿到“人格市场”去交易,真爱何在呢?可见在弗洛姆眼里,爱对这样一个病态的社会来说已经遥不可及了。就算人类之间偶尔所表现出来的友好和关爱,也是为了从彼此间获得更大的利益,所以这只是一种假象,实际上他们是疏远和冷漠的,始终存在着利益的争斗。

  说到异化,其实早在资本主义工业化初期,马克思就发现了人的异化现象。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是以劳动异化为着眼点深刻批判资本主义制度。“我的生活资料属于别人,我所希望的东西是我不能得到的、别人的所有物”。由此,马克思异化的内涵指的是一种从自身分离出来的素质或力量逐渐跟它自身疏远,从而成为异己的、控制和支配自身素质或力量的过程。写到这里,我们还是可以发现两人对异化的不同理解的。马克思的异化思想的核心是主体创造出自己的对象反倒为这一对象所驱使和支配;而弗洛姆则认为异化是人作为与客体相分离的主体被动地、接受地体验世界和他自身。

  虽然弗洛姆激烈抨击、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病态制度,却没有触动资本主义存在的根基,也就无法改变商业化占统治地位,并把物质利益看成高于一切以及以购买欲和互利交换的观念为基础的西方文化。他并不提倡社会革命,而只是提倡用改良的方式改变人类生存的状态,即“爱”。他希望用爱来改变人的境遇,通过弘扬爱和提高爱的能力来缓解西方日益尖锐的社会矛盾,有着浓重的乌托邦色彩。

  在工业文明的迅猛发展的时代,人类为了自身的物质利益而变得冷漠、无情,对野生动植物的滥用和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最终导致了全球性的生态危机。弗洛姆对爱的研究表明,爱是人的本性,是人的一种积极的时间力量。爱是给予,具体表现为关心、尊敬、了解所爱的对象,并对所爱的对象承担责任。爱之所以是人的本性,人则不仅要爱人类,更要爱社会,爱整个自然界,这才是博爱。那么关爱自然界,就要为自然界承担起无限的道德责任和义务。这就要求人类要尊敬自然,主动维护自然界的和谐发展,善待自然万物,而不是把人类的意志强加给自然界,也不是人类用技术去剥夺自然界。所以,关于《爱的艺术》,我还能体会到弗洛姆的生态伦理观一人对自然界和对自然万物的道德义务与道德关怀,这对于处理当今全球生态危机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关文章

  • 关于弗洛伊德和他的思想著作
  • 今年是弗洛伊德诞辰150周年.不知为什么国内媒体对这样的纪念日出奇地冷淡,只有<中国新闻周刊>做了一个封面故事<弗洛伊德的幽灵>.回想上世纪八十年代,弗洛伊德的理论刚刚进入中国的时候,他的书夸张地说"要比今 ...查看


  • 第二章 古典精神分析
  • 第二章 古典精神分析 教学要点:精神分析的起源:弗洛依德的人格结构理论:弗洛依德的人格发展理论:弗洛依德的研究方法:弗洛依德人格理论评述. 教学要求:了解精神分析理论的起源:理解无意识理论:掌握本我.自我.超我的结构关系及性心理发展阶段论. ...查看


  • 弗洛伊德与荣格
  • <弗洛伊德与荣格:从相识到决裂> 西方有人认为:"20世纪是精神分析的世纪."这种说法虽然不免过于夸大,但却从某种角度说明了精神分析理论在西方所产生的影响之大.弗洛伊德作为这一理论的创建者,荣格作为这一理论的 ...查看


  • 弗洛伊德人格理论在人本管理中的应用
  • 摘要:弗洛伊德作为精神分析学的创始人,把心理学的研究带入了人的深层精神世界,随着其研究内容的拓宽以及他不懈的努力,使得精神分析的方法应用到哲学.社会学.伦理学等人文学科的各个领域中.本文仅就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在人本管理中的应用进行简单介绍. ...查看


  • [影响世界历史的三个犹太人]序
  • 作者:黎鸣 博览群书 2003年04期 人类的命运与其说是取决于大自然的主宰,不如说更多地取决于人类自身的行为,而 人类的行为是受其思想的支配的,因此,关心人类思想史的走向,将有助于观察人类的 命运. 当代人类的思想前沿基本上是由西方人占据 ...查看


  • 4精神分析批评
  • 0037.俄狄浦斯情结(厄勒克特拉情结): (1)所谓俄狄浦斯情结,又叫恋母情结:厄勒克特拉情结即恋父情结. (2)弗洛伊德认为在人格发展的生殖器阶段,儿童产生了恋母(恋父)情欲综合感,驱使儿童去爱异性双亲而讨厌同性双亲. (3)弗洛伊德认 ...查看


  • 精神分析主要理论
  • 精神分析主要理论 精神分析psychoanalysis 是奥地利医学家S.弗洛伊德创建的治疗神经症的一种方法.其理论的中心概念是无意识:不符合社会规范的欲望和冲突被压抑在无意识中仍影响着意识,并可表现为神经症症状. 弗洛伊德的理论可分为两个 ...查看


  • 关于弗洛伊德心理发展观的理解与感悟
  • 关于弗洛伊德心理发展观的理解与感悟 摘要 弗洛伊德是心理学大师,学习掌握他关于心理发展的阶段.层次等方面的思想不仅有助于对发展心理学知识和精神分析学派学说的理解,同时也有助于研究和构建心理学理论.本文主要论述了弗洛伊德心理发展观理论的主要内 ...查看


  • 第2讲 古典精神分析人格理论
  • 本文由ginawush贡献 ppt文档可能在WAP端浏览体验不佳.建议您优先选择TXT,或下载源文件到本机查看. 第二讲 古典精神分析人格理论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第六节 精神分析的起源 以潜意识为基石的人格结构论 以性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