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交通大学概况

大连交通大学概况

大连交通大学创建于1956年,其前身为大连铁道学院,是东北地区惟一一所以轨道交通为特色的高等学校。

大连交通大学研究生教育始于1978年,1984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1998年被批准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 学校现设有16个教学单位,具有学士、硕士、博士三级学位授予权。拥有2个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个一级学科博士点,7个二级学科博士点,12个一级学科硕士点,43个二级学科硕士点,9个工程硕士领域,2个高校教师硕士专业。在校博士研究生102人,硕士研究生1227人。

我校拥有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交通运输工程3个省一级重点学科,覆盖了11个二级学科。获辽宁省“提升高等学校核心竞争力特色学科建设工程”立项5项: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是“特色学科”项目立项建设学科;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材料加工工程学科是“提升学科”项目立项建设学科;交通运输工程学科是“培育学科”项目立项建设学科。

学校在编具有教师专业技术职务的教师1091人,其中,教授142人,副教授296人,博士生导师52人,具有硕士、博士学位的教师占教师总数的70%以上。国家“千人计划”人选1人;辽宁省高等学校“攀登学者”2人,辽宁省特聘教授2人; 国家及省部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7人,辽宁省优秀专家2人,大连市优秀专家7人;全国优秀教师3人,省、部级优秀教师7人,辽宁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获得者8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5人,大连市政府特殊津贴7人;省青年学科带头人2人,省级专业带头人5人;优秀青年骨干教师28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辽宁省百千层次入选者36人;大连市领军人才3人。

自2006年以来,学校科研水平明显提高,科研总量已达到10.7亿元,科研总经费突破3.3亿元,科技收入7.4亿元,纵向项目批准数达813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科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973计划、国家863计划等国家级项目100项;获得各级科技奖励40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奖3项,省部级奖12项;授权发明专利69项;发表论文5466篇,三大索引收录1094次, 在Science和Nature Nanotechnology上发表论文。出版学术专著28部,学术编著63部。我校现有1个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1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6个省级工程中心,4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省高校重大科技平台,2个省高校工程研究中心,6个省高校重点实验室,3个省高校创新团队,3个市级工程研究中心。

大连交通大学历来具有严谨治学的良好校风,提倡刻苦读书、积极进取、勇于实践的精神。研究生教育始终以研究生培养质量为核心,并致力于完善成才机制、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及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注重研究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注意培养他们的科研动手能力、理论联系实际及科技创新能力,培养认真求实、脚踏实地的工作精神。在打好基础,拓宽专业知识面的同时,重视研究生外语水平和计算机应用能力的提高。

我校每年选派部分优秀研究生到国外联合培养或进修学习。除组织在校研究生积极参加所在教研(研究)室的科研工作及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外,还组队参加各种学术交流和竞赛,使学生从中得到磨练,增长才干,成为学校科研工作中一支重要的生力军。

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紧紧围绕经济建设和现场科研与生产开展研究,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论文质量在辽宁省政府学位办历次抽检中均获得较高的评价,每年都有论文入选辽宁省百篇优秀硕士论文。

我校对研究生就业工作非常重视,我校研究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较高水平,每年大量优秀毕业生进入高校、科研机构、事业单位及知名企业就业。

明德求索构绘世纪蓝图,锲而不舍再创发展伟业!在50多年的办学历程中,大连交通大学形成了“立足辽宁,服务区域经济,发展铁路市场,积极面向全国”的办学定位和“轨道交通、产学研合作、复合型软件人才培养”的办学特色。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大连交通大学将围绕现代轨道交通业和软件与信息服务业,牢牢把握国家人力资源强国建设、辽宁省老工业基地振兴、大连市建设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和建设软件及信息制造基地的战略机遇,深入贯彻落实国家、辽宁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全面实施学校特色发展规划和“十二五”发展规划,推进内涵发展,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力,以更加坚定的信念、更加澎湃的活力和更加豪迈的激情奔向无限美好的未来,为努力实现建设特色鲜明、优势突出、国内知名的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宏伟目标而开拓奋进、砥砺前行!

各招生学院简介

★机械工程学院(★为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

机械工程学院具有机械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硕士授予权,并具有机械工程(全日制专业学位)和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高校教师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机械工程一级学科为辽宁省重点学科、省高校“提升高等学校核心竞争力特色学科建设工程”高水平重点建设学科,是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轨道交通装备数字化设计与制造实验室、运动与康复机械实验室为辽宁省重点实验室,数字化设计与制造实验室、人机工程实验室为辽宁省高校重点实验室。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是国家级特色专业和省示范性专业;机械工程实验教学中心和工程训练中心是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机械基础系列课程教学团队和工程训练教学团队为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团队。

学院拥有现代机械传动技术、数字化制造及自动化技术、人机工程与康复器械、摩擦学与信息技术、机电传动与控制研究所、节能减排与精益生产应用技术研究所等6个校级科研创新团队和研究所及共建模具技术研究中心,以及智能传感测控技术、企业信息化与工业工程、机电液系统控制及自动化3个院级研究所。目前在数字化制造理论及实用技术、机械传动设计理论与方法、运动器械与康复器械的研究、先进加工技术的理论与方法、逆向工程理论与技术、机械装备优化设计及加工技术、摩擦学与信息技术等领域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与优势。

学院现有专任教师84人,其中教授25人,副教授38人,高级工程师4人,博士生导师18人,双聘院士3人,兼职特聘教授8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占教

师总数的45%。近年来,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奖6项,辽宁省精品课程4门。承担了包括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计划,国家973计划项目等一批国家级项目,以及省、部级项目上百项。获得国家、省、部、市科技进步奖25项。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学院积极面向铁路高速重载建设和地方经济建设主战场,承接了众多企业委托的设计开发与工程项目,特别在轨道交通装备、石油化工装备、数控机床、运动与康复机械等行业,取得了一批国内领先、有重大推广应用价值的成果,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为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具有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并具有材料工程(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学位授予权和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属辽宁省一级重点学科、辽宁省“提升高等学校核心竞争力特色学科建设工程”的高水平重点学科。建有教育部连续挤压工程研究中心、辽宁省轨道交通关键材料重点实验室、辽宁省重大装备热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辽宁省新能源电池重点实验室、辽宁省高等学校无机超细粉体制备及应用重点实验室、辽宁省高等学校光电材料与器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6个科技创新平台。

学院拥有一支以学科带头人为核心,学术带头人和博士生导师为中坚,中青年学术骨干为主体的学术队伍。目前有专任教师64人,其中教授28人,副教授17人,博士生导师24人。国家、省部级有突出贡献专家5人,国务院政府津贴获得者7人,省优秀青年骨干教师7人,铁道部青年科技拔尖人才4人,入选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百、千层次7人,荣获铁道部詹天佑奖2人。

经过五十多年的发展,形成了连续挤压理论与技术、轨道交通关键材料、车辆焊接技术、无机超细粉体制备及应用、新能源电池材料、光电材料及器件制备技术等6个具有鲜明特色的主要研究方向。五年来承担国家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项目359项,科研经费1.6亿元,获得国家、部委和省级科技成果奖励5项,在国际、国内重要期刊发表论文300余篇。

★交通运输工程学院(★为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

交通运输工程学院具有车辆工程、载运工具运用工程、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车辆工程(全日制专业学位)、交通运输工程(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学位授予权与车辆工程博士学位授予权。

学院下设机车、车辆、载运工具先进技术研究中心、交通工程、交通运输5个教研室,车辆工程、交通运输工程2个实验中心等教学单位。目前拥有现代轨道交通装备协同设计、协同仿真与协同优化省级创新团队,拥有虚拟样机技术、数字化设计技术、噪声与振动控制技术、车辆系统动态仿真、内燃机仿真及性能优化5个校级创新团队,同时拥有载运工具先进技术省重点实验室,设有交通研究所、车辆振动检测技术研究中心、车辆噪声与振动控制研究中心、铁路专用设备研究中心、柴油机性能研究室、机车牵引制动研究中心等研究机构。随着我校由铁道部归属于辽宁省政府管理,交通运输工程学院调整思路,将专业方向在继续强化铁路领域的同时进一步拓展到公路领域,形成了机车、车辆、城市轨道、铁路运输、交通运输、交通设施、交通规划管理等专业方向的多科性办学体系,受到了用人单位的欢迎和广泛的好评。

学院现有教职工90人,其中教授及教授级高工13人,副教授22人。师资队伍中拥有一批博士、在读博士和硕士学位的教师,其中包括多名留学回国人员和学者。

学院形成了 “车辆振动检测与动力学分析”、“车辆结构分析与现代设计方法”、“车辆噪声分析及控制技术”、“机车车辆结构与零部件疲劳强度及可靠性分析”、“车辆轮轨系统动力学分析”、“机车柴油机性能优化”、“轨道车辆牵引传动与制动技术”、“交通规划与管理”、“运输规划及政策研究”、“现代物流工程”等多个稳定的研究方向,承担并完成了数十项国家、省部、市级纵向科研项目以及大量横向科研课题。

土木与安全工程学院

学院具有力学一级学科、道路与铁道工程、交通运输工程(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学位授予权。拥有辽宁省“隧道与地下结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级安全技术咨询及评价中心,同时,拥有“疲劳性能及强度研究所”、“防灾科学与安全技术研究所”、“新型工程材料开发与应用技术创新团队”、“轨道交通土建关键技术创新团队”等五个校级研究所及创新团队。现有教授10人,副教授19人,博士生导师4人,硕士生导师26人,具有博士及以上学历的教师19人,具有一定比例的教师具有出国留学或长期进修经历,多名教师获得“铁道部青年科技跨世纪拔尖人才”、“辽宁省优秀骨干青年教师”、“辽宁省科技千层次人才”的称号。

学院以轨道交通装备、道路与铁道工程、安全科学与工程等为背景,形成了“灾害分析理论及应用”、“疲劳断裂与可靠性分析”、“工程结构及动力学分析”、“道路与铁道工程结构研究”、“道路与铁道工程材料”、“隧道与地下工程”、“轨道交通安全风险管理及灾害控制”、“区域安全风险评价理论及技术”、“企业安全管理信息化技术”、“ 流体力学数值分析”等多个稳定的学术研究方向。近几年来承担并完成了近百项国家、省部级等纵向科研课题和面向企业的技术开发与服务科研课题,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600余篇,出版学术著作30余部。学院在力学和道路与铁道工程两个学科为社会培养了大量的研究和应用型高级技术人才,并一直受到了社会的积极欢迎和广泛好评。

电气信息学院

电气信息学院具有控制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及控制工程(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学位授予权。学院拥有大批先进的科研和教学仪器设备,其中电工电子实验教学中心是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电力牵引与传动实验室拥有先进的交流牵引互馈试验平台,信息控制研究所在现场总线控制及嵌入式系统研发方面拥有多项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科技产品。

学院在工业现场总线控制、电力牵引控制、电力电子技术及应用、电力系统分析与控制、轨道列车网络控制、电磁兼容设计、车辆电子控制、检测技术与智能仪器、复杂系统理论及其应用、信息与通信系统、信号处理、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等方面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

学院现有教授8人,副教授27人,高级工程师3人。近年来学院主持和参与完成国家863科技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部创新基金、铁道部及省、市科研项目30余项,获得授权的国家各种专利10余项,多项成果已应用于生产实践中。

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

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具有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以及环境工程(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学位授予权,并拥有共建的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和材料物理与化学二级学科硕士点。

学院设有辽宁省新能源电池重点实验室、辽宁省高校环境科学与技术重点实验室、环境工程研究所、新能源化学材料与技术研究所、资源与环境生物技术研究所等。另设有环境工程教研室、化学工程教研室、应用化学教研室、生物技术教研室、基础化学实验中心等教学机构。

学院现有教职工55人,专业技术人员中教授14人,副教授(高级工程师)19人,讲师(工程师)及以下14人,67.5%拥有博士学位。中国工程院衣宝廉院士现担任我院特聘教授。学院现有博士生导师7人,硕士生导师24人。现有铁道部青年科技拔尖人才1名,大连市优秀专家1名,享受大连市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名,大连市优秀教师1名,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辽宁省千层次6名,辽宁省优秀青年骨干教师3名,辽宁省教学名师1名,大连交通大学教学名师5名。

学院近五年来主持国家973计划1项、863计划6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项、辽宁省和大连市等各级科研课题60余项,企业环境保护工程等横向课题100余项,各类科研经费近3000余万元。获得省、市级科技进步奖5项,发表论文400余篇,获国家发明专利13项,多项成果已应用于生产。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在水污染控制工程及设备、资源与环境生物技术、环境土壤学、大气环境科学与污染防治、离子交换与吸附理论技术、噪声与振动控制等方向,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在应用电化学、绿色催化过程与工艺、化学新型材料、海洋生物化工等方向形成了较强的研发能力。

管理学院

管理学院具有工商管理和管理科学与工程2个一级学科及物流工程(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学位授予权。学院坐落于大连交通大学旅顺口校区。

工商管理学科现有教授11名,副教授24名,讲师6名,其中博士15名,辽宁省百千层次人才1名,辽宁省优秀青年骨干教师2名,已形成了一支知识结构互补、年龄结构交替、治学态度严谨、学术思想活跃、研究方法规范的师资队伍。近5年来出版学术专著4部;在国内外各类刊物和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304篇,被三大检索收录35篇;承担1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2项省部级项目、87项各类市级项目,承担28项企业委托项目。

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是一门交叉学科,随着管理学科及相关的机械学科、土木学科的成长得到不断发展。本学科点具有一支整合全校资源的教学科研并重、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现有教师28人,其中教授12人、副教授10人、讲师8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20人,青年教师占61%。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人、辽宁省、铁道部优秀教师1人,辽宁省优秀人才1名,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辽宁省千层次人才2人,辽宁省优秀青年骨干教师2人。该学科紧密结合国家和辽宁省、大连市的发展战略,以“轨道交通”和“产学研合作”为特色,依托辽宁省产学研合作研究基地等5个省部级科研平台,从产学研合作与协同管理、

协同设计与集成管理、交通装备制造工业工程、系统可靠性与风险管理、知识管理与创新等方向进行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目前已联合培养博士生1人,硕士生31人。

学院近五年承担国家863计划、国家基金、铁道部、教育部及中国南车、北车集团等企业项目300余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辽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1项、辽宁省哲学社科科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辽宁省教学成果奖3项,其他奖项11项。在国内外期刊和国际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228篇,其中被SCI、EI和ISTP收录83篇。 软件学院

软件学院具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和软件工程2个一级学科以及计算机技术(全日制专业学位)、软件工程(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学位授予权。学院是2001年12月经辽宁省教育厅批准成立的示范性软件学院,也是国家外专局批准的第一个国家软件人才国际培训(大连)基地。学院臵身于大连旅顺南路软件产业带西南端,坐落于大连交通大学旅顺口校区。

学院是我国第一个国家软件人才国际培训基地、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中国高新区(软件和服务外包)人才培送基地、辽宁省对日服务外包人才培养基地、辽宁省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研究中心、辽宁省对日服务外包研究中心以及、大连市对日服务外包研究中心。学院目前在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网络控制、智能控制、模式识别与人工智能、嵌入式系统研发、云计算及搜索引擎、信息安全、数据挖掘及决策支持系统、软件工程理论研究、软件设计方法与理论、软件测试等方向形成了较强的科研能力。

学院现有专任教师89人,博士生导师3人,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千层次2人,省拔尖人才2人,享受市政府特殊津贴1人,省优秀教师1人,省优秀青年骨干教师2人,教授7人,博士6人,教育部-IBM优秀教师2人。

学院近几年来主持纵向课题40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子课题2项,国家863项目子课题1项,国家科技部项目子课题1项,省部级基金8项,省级科技计划项目1项,省级其他项目4项,省教育厅计划项目9项,市级基金和计划项目6项,市级其他项目16项。横向课题近30项。公开发表科研论文300多篇,部分文章发表在《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铁道学报》、《系统工程学报》等国家一级期刊中,其中核心以上期刊150余篇,著名期刊30多篇,被SCI索引10多篇,EI索引30多篇,ISTP索引20多篇。

理学院 理学院具有数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坐落于大连交通大学旅顺口校区。

理学院下设4个教研室(数学、应用数学、信息与计算科学、物理),1个物理实验教学中心。理学院现有其中专任教师67人,教授10人,副教授25人,具有博士学位24人,在职攻读博士学位17人。

理学院承担全校本科生及研究生的数学、物理等基础课、数学专业课的教学工作。其中《大学物理》、《高等数学》、《线性代数》三门课程获辽宁省精品课。

数学学科主要研究方向主要有:微分方程稳定性、控制理论及其应用、计算分子生物学与生物信息学等;物理学科主要研究方向有:凝聚态物理、等离子体物理、材料物理等。近几年来,理学院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及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近500余篇,其中SCI收录60余篇、EI收录40余篇;公开出版专著、译著、教材多部。先后主持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20余项。

理学院一贯秉承“教学第一、重视科研、发展梯队、合理布局”的办学指导思想,素有教学认真、治学严谨的优良传统,教学科研成果丰硕。曾荣获省级教学名师奖2人、校级教学名师奖6人、省优秀教师1人、市优秀教师3人、辽宁省第六届青年科技奖十大英才1人、辽宁省优秀青年骨干教师3人、大连市第二届青年科技奖1人、十余人在校级教学优秀奖大赛中获奖;获省级教学成果奖3项、校级成果奖10余项。理学院负责组织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等赛事,成绩喜人,多人次获国家、省市奖励。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部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部具有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现设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研室、马克思主义原理教研室、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研室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研室。思政部共有教职员工24名,其中专任教师20名,其中教授2名、副教授10名、讲师8名,具有博士学位的5名、硕士学位的12名、博士后流动站在站人员1名、在读博士生2名。 其中1名教师被评为辽宁省教学名师,1名教师被评为省优秀青年骨干教师,1名教师被评为省高等学校优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5名获大连市优秀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1名校教学名师,1名校师德标兵。

思政部承担着全校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专业硕士研究生的教学任务。近年来,还承担了各级科研项目40 余项,出版专著、教材和讲义10余部,发表论文100余篇,获得各种科研奖励10余项。

硕士研究生招生说明

一、各学科、专业限额接收部分应届本科推荐免试生,欢迎全国各高等学校中获得推荐免试资格的优秀应届毕业生申报我校。

二、报考条件:

(一)报名参加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的人员,须符合下列条件:

1.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2.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品德良好,遵纪守法。

3.年龄一般不超过40周岁(1972年8月31日以后出生者),报考委托培养和自筹经费的考生年龄不限。

4.身体健康状况符合国家的体检要求。

5.已获硕士或博士学位的人员只可报考委托培养或自筹经费硕士生。

(二)考生的学历必须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①国家承认学历的应届大学本科毕业生,现场确认时须携带学生证。

②具有国家承认的大学本科毕业学历的人员(自考本科生和网络教育本科生须在报名现场确认截止日期前取得国家承认的大学本科毕业证书方可报考),现场确认时须携带本科毕业证书。

③获得国家承认的高职高专毕业学历后,经2年或2年以上(从高职高专毕业到2013年9月1日,下同)以及国家承认学历的本科结业生和成人高校(含普通高校举办的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应届本科毕业生,按本科毕业生同等学力身份报考,复试时须加试两门专业课。

以同等学力身份报考的考生,需满足以下条件方可报名:

Ⅰ提供六门以上本科专业主干课成绩证明;

Ⅱ英语通过国家四级(其他语种为相当等级);

Ⅲ在国家核心期刊上以第一作者发表一篇所报考专业相关领域学术论文。 ④在读研究生,需提供现就读学校同意报考的证明。

(三)注意:考生在网报前须先核实本人的学籍、学历是否能在学信网(http://www.chsi.com.cn/)上查到及信息是否正确,如不能查到将不予准考,建议考生报考前做一次学历查询,获得验证码。复试时均须查验毕业证书、学信网上的教育部学籍、学历在线验证报告原件并验收复印件。

三、学 制:

全日制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学制为三年,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学制为二年。

四、报名方法、时间、地点:

报名包括网上报名和现场确认两个阶段。应届本科毕业生原则上应选择就读学校所在省(区、市)的报考点办理网上报名和现场确认手续。其他考生应选择工作或户口所在地省(区、市)的报考点办理网上报名和现场确认手续。 网上报名:报考2013年硕士生一律采取网上报名方式。

1.网上报名日期:2012年10月10日—31日每天9:00-22:00(逾期不再补报,也不得再修改报名信息)。

预报名时间为2012年9月28日至9月29日每天9:00-22:00(预报名信息有效,无需重复报名)。

2.考生自行登录“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公网网址:http://yz.chsi.com.cn ,教育网址:http://yz.chsi.cn,以下简称“研招网”)浏览报考须知,按教育部、本人所在地省级教育招生考试管理机构、报考点以及报考招生单位的网上公告要求报名,凡不按公告要求报名、网报信息误填、错填或填报虚假信息而造成不能考试或录取的,后果由考生本人承担。在上述报名日期内,考生可自行修改网报信息。通讯地址主要用于寄发录取通知书等有关材料,考生务必认真填写通讯地址(省、市、县、地址、邮编、联系电话、姓名等),通讯地址及个人联系方式须在2013年8月前有效。考生所填的通讯地址须详尽、准确。

现场确认:2012年11月10日-14日,逾期不再补办。考生携带本人二代身份证件到省级教育招生考试管理机构指定的报考点确认报名信息。现场确认报名信息时,考生应按照报考点的相关规定及要求带齐报考相关材料进行确认。经考生现场确认的报名信息在考试、复试及录取阶段一律不作修改,因考生填写错误

引起的一切后果由其自行承担。

五、入学考试:

2012年12月25日-2013年1月7日,考生可凭网报用户名和密码登录研招网下载打印《准考证》。《准考证》正反两面在使用期间不得涂改。考生凭下载打印的《准考证》及第二代居民身份证参加初试。

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分初试和复试。

(一)初试

①.初试科目: 见《大连交通大学2013年硕士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 其中考试科目中的思想政治理论、非外国语言学专业的英语一、英语二、日语、俄语及数学一、数学二、数学三由教育部统一命题,其它考试科目均由我校自行命题。

各科的考试时间为3小时。

思想政治理论、外国语的满分值各为100分;业务课一、业务课二的满分值各为150分。

②.初试时间:在2013年1月5日、6日。

③.初试地点:由各市地报名点统一安排。

④.初试成绩公布办法:初试成绩于2013年3月中上旬在研究生学院上公布,不再单独发给成绩通知单。

(二)复试

我校将在研究生学院网站上公布复试考生名单(不再寄复试通知书)。

复试科目:外语口语及听力、专业课笔试、综合面试,复试笔试科目及参考书已经列在招生专业目录上,同等学力考生复试时要加试两门所报考专业本科主干课程。复试成绩不及格者不予录取。

复试时间及其它具体事宜请于国家分数线公布以后到研究生学院网站查询。 复试地点:大连交通大学沙河口校区。

考生复试时须持本人学信网(http://www.chsi.com.cn/xlcx/bgys.jsp)在线验证报告、准考证、第二代居民身份证、毕业证原件(应届生持学生证),同等学力考生提交相应证明材料。

六、统考科目大纲请考生到当地书店购买。我办不售专业课考试参考用书,考生可在当地书店购买或与我校教育书店(0411-84106778)联系。参考用书亦可用包含考试大纲范围的同类全国通用教材代替。

七、我校2013年硕士(学术型及专业学位)研究生计划内(公费)比例约为65%(以最终国家公布情况为准),录取为计划内非定向的考生享受最低每月220元补助金。

八、我校为品学兼优及家庭困难研究生提供“三助”岗位,并给予相应的补助。

九、欢迎访问我校研究生院网站,了解最新资讯。

十、本简章中如有内容与教育部政策不同,我校将按照教育部政策执行。

考生优惠政策

第一志愿报考我校并被录取的考生优先进入计划内(公费),未进入计划内(即被录取为自费)的第一志愿考生免交学费(破格降分录取的考生不享有此优惠政策)。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学校正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与挑战。欢迎全国广大考生踊跃报考我校硕士研究生。

欢迎全国各地有意报考大连交通大学的考生与我办联系、咨询。

大连交通大学研招办联系方式:

地 址:大连市沙河口区黄河路794号大连交通大学289信箱

邮政编码:116028

电 话:0411-84106587、84109437

传 真:0411-84106587、84109437

网 址:http://gs.djtu.edu.cn

电子信箱:[email protected]

联 系 人:李老师、姜老师

大连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

单位代码:10150 注:①实际招生人数以当年教育部下达的招生计划为准

②同等学力考生选择复试科目时不得与加试科目名称相同 ③各专业均可接受推免生,接收比例不超过本专业招生总数的20%

明德求索 锲而不舍

明德求索 锲而不舍

明德求索 锲而不舍

明德求索 锲而不舍

明德求索 锲而不舍

明德求索 锲而不舍

明德求索 锲而不舍

明德求索 锲而不舍

明德求索 锲而不舍

明德求索 锲而不舍

大连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参考书目

明德求索 锲而不舍

明德求索 锲而不舍

明德求索 锲而不舍

大连交通大学概况

大连交通大学创建于1956年,其前身为大连铁道学院,是东北地区惟一一所以轨道交通为特色的高等学校。

大连交通大学研究生教育始于1978年,1984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1998年被批准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 学校现设有16个教学单位,具有学士、硕士、博士三级学位授予权。拥有2个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个一级学科博士点,7个二级学科博士点,12个一级学科硕士点,43个二级学科硕士点,9个工程硕士领域,2个高校教师硕士专业。在校博士研究生102人,硕士研究生1227人。

我校拥有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交通运输工程3个省一级重点学科,覆盖了11个二级学科。获辽宁省“提升高等学校核心竞争力特色学科建设工程”立项5项: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是“特色学科”项目立项建设学科;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材料加工工程学科是“提升学科”项目立项建设学科;交通运输工程学科是“培育学科”项目立项建设学科。

学校在编具有教师专业技术职务的教师1091人,其中,教授142人,副教授296人,博士生导师52人,具有硕士、博士学位的教师占教师总数的70%以上。国家“千人计划”人选1人;辽宁省高等学校“攀登学者”2人,辽宁省特聘教授2人; 国家及省部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7人,辽宁省优秀专家2人,大连市优秀专家7人;全国优秀教师3人,省、部级优秀教师7人,辽宁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获得者8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5人,大连市政府特殊津贴7人;省青年学科带头人2人,省级专业带头人5人;优秀青年骨干教师28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辽宁省百千层次入选者36人;大连市领军人才3人。

自2006年以来,学校科研水平明显提高,科研总量已达到10.7亿元,科研总经费突破3.3亿元,科技收入7.4亿元,纵向项目批准数达813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科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973计划、国家863计划等国家级项目100项;获得各级科技奖励40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奖3项,省部级奖12项;授权发明专利69项;发表论文5466篇,三大索引收录1094次, 在Science和Nature Nanotechnology上发表论文。出版学术专著28部,学术编著63部。我校现有1个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1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6个省级工程中心,4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省高校重大科技平台,2个省高校工程研究中心,6个省高校重点实验室,3个省高校创新团队,3个市级工程研究中心。

大连交通大学历来具有严谨治学的良好校风,提倡刻苦读书、积极进取、勇于实践的精神。研究生教育始终以研究生培养质量为核心,并致力于完善成才机制、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及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注重研究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注意培养他们的科研动手能力、理论联系实际及科技创新能力,培养认真求实、脚踏实地的工作精神。在打好基础,拓宽专业知识面的同时,重视研究生外语水平和计算机应用能力的提高。

我校每年选派部分优秀研究生到国外联合培养或进修学习。除组织在校研究生积极参加所在教研(研究)室的科研工作及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外,还组队参加各种学术交流和竞赛,使学生从中得到磨练,增长才干,成为学校科研工作中一支重要的生力军。

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紧紧围绕经济建设和现场科研与生产开展研究,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论文质量在辽宁省政府学位办历次抽检中均获得较高的评价,每年都有论文入选辽宁省百篇优秀硕士论文。

我校对研究生就业工作非常重视,我校研究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较高水平,每年大量优秀毕业生进入高校、科研机构、事业单位及知名企业就业。

明德求索构绘世纪蓝图,锲而不舍再创发展伟业!在50多年的办学历程中,大连交通大学形成了“立足辽宁,服务区域经济,发展铁路市场,积极面向全国”的办学定位和“轨道交通、产学研合作、复合型软件人才培养”的办学特色。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大连交通大学将围绕现代轨道交通业和软件与信息服务业,牢牢把握国家人力资源强国建设、辽宁省老工业基地振兴、大连市建设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和建设软件及信息制造基地的战略机遇,深入贯彻落实国家、辽宁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全面实施学校特色发展规划和“十二五”发展规划,推进内涵发展,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力,以更加坚定的信念、更加澎湃的活力和更加豪迈的激情奔向无限美好的未来,为努力实现建设特色鲜明、优势突出、国内知名的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宏伟目标而开拓奋进、砥砺前行!

各招生学院简介

★机械工程学院(★为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

机械工程学院具有机械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硕士授予权,并具有机械工程(全日制专业学位)和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高校教师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机械工程一级学科为辽宁省重点学科、省高校“提升高等学校核心竞争力特色学科建设工程”高水平重点建设学科,是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轨道交通装备数字化设计与制造实验室、运动与康复机械实验室为辽宁省重点实验室,数字化设计与制造实验室、人机工程实验室为辽宁省高校重点实验室。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是国家级特色专业和省示范性专业;机械工程实验教学中心和工程训练中心是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机械基础系列课程教学团队和工程训练教学团队为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团队。

学院拥有现代机械传动技术、数字化制造及自动化技术、人机工程与康复器械、摩擦学与信息技术、机电传动与控制研究所、节能减排与精益生产应用技术研究所等6个校级科研创新团队和研究所及共建模具技术研究中心,以及智能传感测控技术、企业信息化与工业工程、机电液系统控制及自动化3个院级研究所。目前在数字化制造理论及实用技术、机械传动设计理论与方法、运动器械与康复器械的研究、先进加工技术的理论与方法、逆向工程理论与技术、机械装备优化设计及加工技术、摩擦学与信息技术等领域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与优势。

学院现有专任教师84人,其中教授25人,副教授38人,高级工程师4人,博士生导师18人,双聘院士3人,兼职特聘教授8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占教

师总数的45%。近年来,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奖6项,辽宁省精品课程4门。承担了包括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计划,国家973计划项目等一批国家级项目,以及省、部级项目上百项。获得国家、省、部、市科技进步奖25项。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学院积极面向铁路高速重载建设和地方经济建设主战场,承接了众多企业委托的设计开发与工程项目,特别在轨道交通装备、石油化工装备、数控机床、运动与康复机械等行业,取得了一批国内领先、有重大推广应用价值的成果,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为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具有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并具有材料工程(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学位授予权和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属辽宁省一级重点学科、辽宁省“提升高等学校核心竞争力特色学科建设工程”的高水平重点学科。建有教育部连续挤压工程研究中心、辽宁省轨道交通关键材料重点实验室、辽宁省重大装备热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辽宁省新能源电池重点实验室、辽宁省高等学校无机超细粉体制备及应用重点实验室、辽宁省高等学校光电材料与器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6个科技创新平台。

学院拥有一支以学科带头人为核心,学术带头人和博士生导师为中坚,中青年学术骨干为主体的学术队伍。目前有专任教师64人,其中教授28人,副教授17人,博士生导师24人。国家、省部级有突出贡献专家5人,国务院政府津贴获得者7人,省优秀青年骨干教师7人,铁道部青年科技拔尖人才4人,入选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百、千层次7人,荣获铁道部詹天佑奖2人。

经过五十多年的发展,形成了连续挤压理论与技术、轨道交通关键材料、车辆焊接技术、无机超细粉体制备及应用、新能源电池材料、光电材料及器件制备技术等6个具有鲜明特色的主要研究方向。五年来承担国家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项目359项,科研经费1.6亿元,获得国家、部委和省级科技成果奖励5项,在国际、国内重要期刊发表论文300余篇。

★交通运输工程学院(★为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

交通运输工程学院具有车辆工程、载运工具运用工程、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车辆工程(全日制专业学位)、交通运输工程(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学位授予权与车辆工程博士学位授予权。

学院下设机车、车辆、载运工具先进技术研究中心、交通工程、交通运输5个教研室,车辆工程、交通运输工程2个实验中心等教学单位。目前拥有现代轨道交通装备协同设计、协同仿真与协同优化省级创新团队,拥有虚拟样机技术、数字化设计技术、噪声与振动控制技术、车辆系统动态仿真、内燃机仿真及性能优化5个校级创新团队,同时拥有载运工具先进技术省重点实验室,设有交通研究所、车辆振动检测技术研究中心、车辆噪声与振动控制研究中心、铁路专用设备研究中心、柴油机性能研究室、机车牵引制动研究中心等研究机构。随着我校由铁道部归属于辽宁省政府管理,交通运输工程学院调整思路,将专业方向在继续强化铁路领域的同时进一步拓展到公路领域,形成了机车、车辆、城市轨道、铁路运输、交通运输、交通设施、交通规划管理等专业方向的多科性办学体系,受到了用人单位的欢迎和广泛的好评。

学院现有教职工90人,其中教授及教授级高工13人,副教授22人。师资队伍中拥有一批博士、在读博士和硕士学位的教师,其中包括多名留学回国人员和学者。

学院形成了 “车辆振动检测与动力学分析”、“车辆结构分析与现代设计方法”、“车辆噪声分析及控制技术”、“机车车辆结构与零部件疲劳强度及可靠性分析”、“车辆轮轨系统动力学分析”、“机车柴油机性能优化”、“轨道车辆牵引传动与制动技术”、“交通规划与管理”、“运输规划及政策研究”、“现代物流工程”等多个稳定的研究方向,承担并完成了数十项国家、省部、市级纵向科研项目以及大量横向科研课题。

土木与安全工程学院

学院具有力学一级学科、道路与铁道工程、交通运输工程(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学位授予权。拥有辽宁省“隧道与地下结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级安全技术咨询及评价中心,同时,拥有“疲劳性能及强度研究所”、“防灾科学与安全技术研究所”、“新型工程材料开发与应用技术创新团队”、“轨道交通土建关键技术创新团队”等五个校级研究所及创新团队。现有教授10人,副教授19人,博士生导师4人,硕士生导师26人,具有博士及以上学历的教师19人,具有一定比例的教师具有出国留学或长期进修经历,多名教师获得“铁道部青年科技跨世纪拔尖人才”、“辽宁省优秀骨干青年教师”、“辽宁省科技千层次人才”的称号。

学院以轨道交通装备、道路与铁道工程、安全科学与工程等为背景,形成了“灾害分析理论及应用”、“疲劳断裂与可靠性分析”、“工程结构及动力学分析”、“道路与铁道工程结构研究”、“道路与铁道工程材料”、“隧道与地下工程”、“轨道交通安全风险管理及灾害控制”、“区域安全风险评价理论及技术”、“企业安全管理信息化技术”、“ 流体力学数值分析”等多个稳定的学术研究方向。近几年来承担并完成了近百项国家、省部级等纵向科研课题和面向企业的技术开发与服务科研课题,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600余篇,出版学术著作30余部。学院在力学和道路与铁道工程两个学科为社会培养了大量的研究和应用型高级技术人才,并一直受到了社会的积极欢迎和广泛好评。

电气信息学院

电气信息学院具有控制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及控制工程(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学位授予权。学院拥有大批先进的科研和教学仪器设备,其中电工电子实验教学中心是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电力牵引与传动实验室拥有先进的交流牵引互馈试验平台,信息控制研究所在现场总线控制及嵌入式系统研发方面拥有多项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科技产品。

学院在工业现场总线控制、电力牵引控制、电力电子技术及应用、电力系统分析与控制、轨道列车网络控制、电磁兼容设计、车辆电子控制、检测技术与智能仪器、复杂系统理论及其应用、信息与通信系统、信号处理、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等方面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

学院现有教授8人,副教授27人,高级工程师3人。近年来学院主持和参与完成国家863科技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部创新基金、铁道部及省、市科研项目30余项,获得授权的国家各种专利10余项,多项成果已应用于生产实践中。

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

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具有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以及环境工程(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学位授予权,并拥有共建的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和材料物理与化学二级学科硕士点。

学院设有辽宁省新能源电池重点实验室、辽宁省高校环境科学与技术重点实验室、环境工程研究所、新能源化学材料与技术研究所、资源与环境生物技术研究所等。另设有环境工程教研室、化学工程教研室、应用化学教研室、生物技术教研室、基础化学实验中心等教学机构。

学院现有教职工55人,专业技术人员中教授14人,副教授(高级工程师)19人,讲师(工程师)及以下14人,67.5%拥有博士学位。中国工程院衣宝廉院士现担任我院特聘教授。学院现有博士生导师7人,硕士生导师24人。现有铁道部青年科技拔尖人才1名,大连市优秀专家1名,享受大连市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名,大连市优秀教师1名,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辽宁省千层次6名,辽宁省优秀青年骨干教师3名,辽宁省教学名师1名,大连交通大学教学名师5名。

学院近五年来主持国家973计划1项、863计划6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项、辽宁省和大连市等各级科研课题60余项,企业环境保护工程等横向课题100余项,各类科研经费近3000余万元。获得省、市级科技进步奖5项,发表论文400余篇,获国家发明专利13项,多项成果已应用于生产。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在水污染控制工程及设备、资源与环境生物技术、环境土壤学、大气环境科学与污染防治、离子交换与吸附理论技术、噪声与振动控制等方向,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在应用电化学、绿色催化过程与工艺、化学新型材料、海洋生物化工等方向形成了较强的研发能力。

管理学院

管理学院具有工商管理和管理科学与工程2个一级学科及物流工程(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学位授予权。学院坐落于大连交通大学旅顺口校区。

工商管理学科现有教授11名,副教授24名,讲师6名,其中博士15名,辽宁省百千层次人才1名,辽宁省优秀青年骨干教师2名,已形成了一支知识结构互补、年龄结构交替、治学态度严谨、学术思想活跃、研究方法规范的师资队伍。近5年来出版学术专著4部;在国内外各类刊物和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304篇,被三大检索收录35篇;承担1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2项省部级项目、87项各类市级项目,承担28项企业委托项目。

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是一门交叉学科,随着管理学科及相关的机械学科、土木学科的成长得到不断发展。本学科点具有一支整合全校资源的教学科研并重、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现有教师28人,其中教授12人、副教授10人、讲师8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20人,青年教师占61%。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人、辽宁省、铁道部优秀教师1人,辽宁省优秀人才1名,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辽宁省千层次人才2人,辽宁省优秀青年骨干教师2人。该学科紧密结合国家和辽宁省、大连市的发展战略,以“轨道交通”和“产学研合作”为特色,依托辽宁省产学研合作研究基地等5个省部级科研平台,从产学研合作与协同管理、

协同设计与集成管理、交通装备制造工业工程、系统可靠性与风险管理、知识管理与创新等方向进行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目前已联合培养博士生1人,硕士生31人。

学院近五年承担国家863计划、国家基金、铁道部、教育部及中国南车、北车集团等企业项目300余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辽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1项、辽宁省哲学社科科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辽宁省教学成果奖3项,其他奖项11项。在国内外期刊和国际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228篇,其中被SCI、EI和ISTP收录83篇。 软件学院

软件学院具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和软件工程2个一级学科以及计算机技术(全日制专业学位)、软件工程(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学位授予权。学院是2001年12月经辽宁省教育厅批准成立的示范性软件学院,也是国家外专局批准的第一个国家软件人才国际培训(大连)基地。学院臵身于大连旅顺南路软件产业带西南端,坐落于大连交通大学旅顺口校区。

学院是我国第一个国家软件人才国际培训基地、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中国高新区(软件和服务外包)人才培送基地、辽宁省对日服务外包人才培养基地、辽宁省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研究中心、辽宁省对日服务外包研究中心以及、大连市对日服务外包研究中心。学院目前在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网络控制、智能控制、模式识别与人工智能、嵌入式系统研发、云计算及搜索引擎、信息安全、数据挖掘及决策支持系统、软件工程理论研究、软件设计方法与理论、软件测试等方向形成了较强的科研能力。

学院现有专任教师89人,博士生导师3人,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千层次2人,省拔尖人才2人,享受市政府特殊津贴1人,省优秀教师1人,省优秀青年骨干教师2人,教授7人,博士6人,教育部-IBM优秀教师2人。

学院近几年来主持纵向课题40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子课题2项,国家863项目子课题1项,国家科技部项目子课题1项,省部级基金8项,省级科技计划项目1项,省级其他项目4项,省教育厅计划项目9项,市级基金和计划项目6项,市级其他项目16项。横向课题近30项。公开发表科研论文300多篇,部分文章发表在《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铁道学报》、《系统工程学报》等国家一级期刊中,其中核心以上期刊150余篇,著名期刊30多篇,被SCI索引10多篇,EI索引30多篇,ISTP索引20多篇。

理学院 理学院具有数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坐落于大连交通大学旅顺口校区。

理学院下设4个教研室(数学、应用数学、信息与计算科学、物理),1个物理实验教学中心。理学院现有其中专任教师67人,教授10人,副教授25人,具有博士学位24人,在职攻读博士学位17人。

理学院承担全校本科生及研究生的数学、物理等基础课、数学专业课的教学工作。其中《大学物理》、《高等数学》、《线性代数》三门课程获辽宁省精品课。

数学学科主要研究方向主要有:微分方程稳定性、控制理论及其应用、计算分子生物学与生物信息学等;物理学科主要研究方向有:凝聚态物理、等离子体物理、材料物理等。近几年来,理学院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及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近500余篇,其中SCI收录60余篇、EI收录40余篇;公开出版专著、译著、教材多部。先后主持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20余项。

理学院一贯秉承“教学第一、重视科研、发展梯队、合理布局”的办学指导思想,素有教学认真、治学严谨的优良传统,教学科研成果丰硕。曾荣获省级教学名师奖2人、校级教学名师奖6人、省优秀教师1人、市优秀教师3人、辽宁省第六届青年科技奖十大英才1人、辽宁省优秀青年骨干教师3人、大连市第二届青年科技奖1人、十余人在校级教学优秀奖大赛中获奖;获省级教学成果奖3项、校级成果奖10余项。理学院负责组织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等赛事,成绩喜人,多人次获国家、省市奖励。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部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部具有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现设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研室、马克思主义原理教研室、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研室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研室。思政部共有教职员工24名,其中专任教师20名,其中教授2名、副教授10名、讲师8名,具有博士学位的5名、硕士学位的12名、博士后流动站在站人员1名、在读博士生2名。 其中1名教师被评为辽宁省教学名师,1名教师被评为省优秀青年骨干教师,1名教师被评为省高等学校优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5名获大连市优秀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1名校教学名师,1名校师德标兵。

思政部承担着全校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专业硕士研究生的教学任务。近年来,还承担了各级科研项目40 余项,出版专著、教材和讲义10余部,发表论文100余篇,获得各种科研奖励10余项。

硕士研究生招生说明

一、各学科、专业限额接收部分应届本科推荐免试生,欢迎全国各高等学校中获得推荐免试资格的优秀应届毕业生申报我校。

二、报考条件:

(一)报名参加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的人员,须符合下列条件:

1.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2.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品德良好,遵纪守法。

3.年龄一般不超过40周岁(1972年8月31日以后出生者),报考委托培养和自筹经费的考生年龄不限。

4.身体健康状况符合国家的体检要求。

5.已获硕士或博士学位的人员只可报考委托培养或自筹经费硕士生。

(二)考生的学历必须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①国家承认学历的应届大学本科毕业生,现场确认时须携带学生证。

②具有国家承认的大学本科毕业学历的人员(自考本科生和网络教育本科生须在报名现场确认截止日期前取得国家承认的大学本科毕业证书方可报考),现场确认时须携带本科毕业证书。

③获得国家承认的高职高专毕业学历后,经2年或2年以上(从高职高专毕业到2013年9月1日,下同)以及国家承认学历的本科结业生和成人高校(含普通高校举办的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应届本科毕业生,按本科毕业生同等学力身份报考,复试时须加试两门专业课。

以同等学力身份报考的考生,需满足以下条件方可报名:

Ⅰ提供六门以上本科专业主干课成绩证明;

Ⅱ英语通过国家四级(其他语种为相当等级);

Ⅲ在国家核心期刊上以第一作者发表一篇所报考专业相关领域学术论文。 ④在读研究生,需提供现就读学校同意报考的证明。

(三)注意:考生在网报前须先核实本人的学籍、学历是否能在学信网(http://www.chsi.com.cn/)上查到及信息是否正确,如不能查到将不予准考,建议考生报考前做一次学历查询,获得验证码。复试时均须查验毕业证书、学信网上的教育部学籍、学历在线验证报告原件并验收复印件。

三、学 制:

全日制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学制为三年,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学制为二年。

四、报名方法、时间、地点:

报名包括网上报名和现场确认两个阶段。应届本科毕业生原则上应选择就读学校所在省(区、市)的报考点办理网上报名和现场确认手续。其他考生应选择工作或户口所在地省(区、市)的报考点办理网上报名和现场确认手续。 网上报名:报考2013年硕士生一律采取网上报名方式。

1.网上报名日期:2012年10月10日—31日每天9:00-22:00(逾期不再补报,也不得再修改报名信息)。

预报名时间为2012年9月28日至9月29日每天9:00-22:00(预报名信息有效,无需重复报名)。

2.考生自行登录“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公网网址:http://yz.chsi.com.cn ,教育网址:http://yz.chsi.cn,以下简称“研招网”)浏览报考须知,按教育部、本人所在地省级教育招生考试管理机构、报考点以及报考招生单位的网上公告要求报名,凡不按公告要求报名、网报信息误填、错填或填报虚假信息而造成不能考试或录取的,后果由考生本人承担。在上述报名日期内,考生可自行修改网报信息。通讯地址主要用于寄发录取通知书等有关材料,考生务必认真填写通讯地址(省、市、县、地址、邮编、联系电话、姓名等),通讯地址及个人联系方式须在2013年8月前有效。考生所填的通讯地址须详尽、准确。

现场确认:2012年11月10日-14日,逾期不再补办。考生携带本人二代身份证件到省级教育招生考试管理机构指定的报考点确认报名信息。现场确认报名信息时,考生应按照报考点的相关规定及要求带齐报考相关材料进行确认。经考生现场确认的报名信息在考试、复试及录取阶段一律不作修改,因考生填写错误

引起的一切后果由其自行承担。

五、入学考试:

2012年12月25日-2013年1月7日,考生可凭网报用户名和密码登录研招网下载打印《准考证》。《准考证》正反两面在使用期间不得涂改。考生凭下载打印的《准考证》及第二代居民身份证参加初试。

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分初试和复试。

(一)初试

①.初试科目: 见《大连交通大学2013年硕士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 其中考试科目中的思想政治理论、非外国语言学专业的英语一、英语二、日语、俄语及数学一、数学二、数学三由教育部统一命题,其它考试科目均由我校自行命题。

各科的考试时间为3小时。

思想政治理论、外国语的满分值各为100分;业务课一、业务课二的满分值各为150分。

②.初试时间:在2013年1月5日、6日。

③.初试地点:由各市地报名点统一安排。

④.初试成绩公布办法:初试成绩于2013年3月中上旬在研究生学院上公布,不再单独发给成绩通知单。

(二)复试

我校将在研究生学院网站上公布复试考生名单(不再寄复试通知书)。

复试科目:外语口语及听力、专业课笔试、综合面试,复试笔试科目及参考书已经列在招生专业目录上,同等学力考生复试时要加试两门所报考专业本科主干课程。复试成绩不及格者不予录取。

复试时间及其它具体事宜请于国家分数线公布以后到研究生学院网站查询。 复试地点:大连交通大学沙河口校区。

考生复试时须持本人学信网(http://www.chsi.com.cn/xlcx/bgys.jsp)在线验证报告、准考证、第二代居民身份证、毕业证原件(应届生持学生证),同等学力考生提交相应证明材料。

六、统考科目大纲请考生到当地书店购买。我办不售专业课考试参考用书,考生可在当地书店购买或与我校教育书店(0411-84106778)联系。参考用书亦可用包含考试大纲范围的同类全国通用教材代替。

七、我校2013年硕士(学术型及专业学位)研究生计划内(公费)比例约为65%(以最终国家公布情况为准),录取为计划内非定向的考生享受最低每月220元补助金。

八、我校为品学兼优及家庭困难研究生提供“三助”岗位,并给予相应的补助。

九、欢迎访问我校研究生院网站,了解最新资讯。

十、本简章中如有内容与教育部政策不同,我校将按照教育部政策执行。

考生优惠政策

第一志愿报考我校并被录取的考生优先进入计划内(公费),未进入计划内(即被录取为自费)的第一志愿考生免交学费(破格降分录取的考生不享有此优惠政策)。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学校正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与挑战。欢迎全国广大考生踊跃报考我校硕士研究生。

欢迎全国各地有意报考大连交通大学的考生与我办联系、咨询。

大连交通大学研招办联系方式:

地 址:大连市沙河口区黄河路794号大连交通大学289信箱

邮政编码:116028

电 话:0411-84106587、84109437

传 真:0411-84106587、84109437

网 址:http://gs.djtu.edu.cn

电子信箱:[email protected]

联 系 人:李老师、姜老师

大连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

单位代码:10150 注:①实际招生人数以当年教育部下达的招生计划为准

②同等学力考生选择复试科目时不得与加试科目名称相同 ③各专业均可接受推免生,接收比例不超过本专业招生总数的20%

明德求索 锲而不舍

明德求索 锲而不舍

明德求索 锲而不舍

明德求索 锲而不舍

明德求索 锲而不舍

明德求索 锲而不舍

明德求索 锲而不舍

明德求索 锲而不舍

明德求索 锲而不舍

明德求索 锲而不舍

大连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参考书目

明德求索 锲而不舍

明德求索 锲而不舍

明德求索 锲而不舍


相关文章

  • 动漫展会实施方案
  • 第一届邯郸影视动漫文化节 暨邯郸法制动漫宣传平台启动仪式 各项活动简介 第一届邯郸影视动漫文化节拟定于2014年8月2至8月3日于邯郸国际会展中心开展. 为促进邯郸文化产业兴起与法制邯郸的建设,特于文化节开展期间同期举办邯郸法制多媒体 网络 ...查看


  • 就业方向及导师推荐
  • 专业名称:基础数学(应用数学) 专业概况:数学系一般开设基础数学.应用数学两专业,而这两个专业方向基本是相通的,都是为培养数学和其他高科技复合型人才打下基础.基础数学学科较多地涉及:代数.拓扑.几何.微分方程.动力系统.函数论等,它的专业方 ...查看


  • 对我国城市有轨电车技术发展的思考_王浩川
  • 第1期 百家论坛 对我国城市有轨电车技术发展的思考 王浩川 郭志方 方 力 刘翠艳 摘 要 简要介绍了城市有轨电车的发展过程及我国城市有轨电车车辆技术现状, 阐述了我国现代有轨电车车辆技术发展趋势. 关键词 有轨电车, 车辆技术, 交流传动 ...查看


  • 大连市档案管理规定
  • 大连市城乡建设委员会关于印发<大连市城市建设电子档案管理规定>的通知 (大建档发[2003]166号) 各建设.施工.监理.设计单位: 随着社会信息化.档案管理数字化工作的迅速发展,电子档案的收集及归档管理已成为城市建设档案管理 ...查看


  • 大学生消费结构调查分析总结报告 1
  • 目 录 1 大学生消费结构调查分析总结报告 2 --调查大连市部分高校在校大学生 2 前言 2 一 调查目的: 2 二 问卷及采访概况 3 1 问卷的发放 3 2 问卷的内容 3 3 采访的内容 3 三 数据统计与采访的分析 3 1 大学生 ...查看


  • 中国女性内衣市场营销策略分析及发展趋势预测报告2016-2021年
  • 中国女性内衣市场营销策略分析及发展趋势预测报告2016-2021年 编制单位:北京智博睿投资咨询有限公司 [报告目录] 第一章女性内衣行业运行情况12 第一节女性内衣行业运行情况12 一.企业数量结构分析12 二.行业生产规模分析13 三. ...查看


  • 港口物流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 中国港口物流行业现状调研分析及市场前 景预测报告(2015年版) 报告编号:1519528 行业市场研究属于企业战略研究范畴,作为当前应用最为广泛的咨询服务,其研究成果以报告形式呈现,通常包含以下内容: 一份专业的行业研究报告,注重指导企业 ...查看


  • 企业经营调查报告
  • 大连日林机械制造有限公司调查报告 [调查时间]2010年10月18日-10月22日 [调查地点]中国辽宁大连市甘井子区大连湾镇毛茔子村 [调查对象]大连日林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调查内容]大连日林机械制造有限公司经营特点及存在的问题 一.大连 ...查看


  • 2016年大连理工大学考研大纲--628世界现代设计史
  • 大连理工大学2016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大纲 科目代码:628 科目名称:世界现代设计史(环境设计 视觉传 达设计 工业设计) 试题分为客观题型和主观题型,其中客观题型(填空题.选择题.试图题)占40%,主观题型(简答题.论述题)占60%,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