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元帅十大将

1、元帅——朱德(1886-1976)四川仪陇县人

朱德,无论从哪个方面思考,第一把元帅交椅非他莫属。

由于在党史军史上的地位极为特殊,

今天人们对他的误解也最多。

朱德字玉阶,1886年生于四川仪陇县一个农家。少年下田劳作并读过私塾,20岁时到成都考取了高等师范,毕业后回县城当了体育教员。看到社会黑暗和时局动荡,他徒步跋涉三个月到昆明,考入由留学日本成为“士官三杰”之一的蔡锷所主办的云南讲武堂。在讲武堂中,朱德参加了反清革命的同盟会,参加了辛亥革命。 朱德毕业后,在滇军中由少尉排长干起,在讨袁和军阀混战中一直升至少将旅长,名震川滇。当时他与别的将领不同,对黩武争权深感厌倦,喜好音乐,在家中广泛接纳青年军官及学生,并读过《新青年》等杂志。

1921年,朱德主动离开月收入大洋数以千计的军界,外出学习。翌年,朱德到上海见到孙中山,提出革命不能靠与军阀结盟。他又见到陈独秀,提出加入中国共产党。一个旧军队的将军想入党,这使当时的中共中央领导人大感惊讶,尽管鼓励朱德追求进步,却未同意。

1922年秋,朱德乘船赴欧,到德国学习战术,并研究社会主义理论。在那里,他见到了周恩来。翌年,经周恩来介绍加入了共产党。

1925年,朱德又入莫斯科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并在军训班学习。在那里,他提出回国后如打不赢就上山,令苏军的教官惊讶。 1926年朱德回国后,利用旧关系到川军、滇军中动员北伐,并秘密做共产党的工作。1927年南昌起义时,朱德率领滇军教育团一部参加,任第九军副军长。起义军南征潮汕失败时,他在危境中率领“铁军”余部近千人进入粤北、湘南,于1928年4月走上井冈山与毛泽东会合,建立了红四军并任军长,成为全国第一支主力红军的最高军事指挥员。

1930年,朱德成为红一方面军总司令,翌年成为中国工农红军总司令。此后几十年间,“总司令”在党内成为朱德的代称。在红军长征时,他有时也担负具体作战指挥。

抗战初期,他率八路军总部前往太行山前线。1940年回延安后,因年纪已大,主要协助毛泽东指挥全局,不过1947年攻克石家庄时他曾亲临前线指挥。

建国后,朱德先后任国家和党的副主席、人大委员长,1955年授十大元帅时为第一名。

1959年庐山会议上,他不同意给彭德怀那样定性,被有人说成年老糊涂。“文革”初定林彪为接班人时,他不表赞成,1975年又率先揭发江青,可见心底如明镜。 1976年7月6,朱德以90岁高龄去世。毛泽东曾称他是“红司令”,并说,“,,我是你身上的毛啊!”

2、元帅—

—彭德怀(1898-1974)湖南省湘潭县人彭德怀,在军史上的地位仅次于朱德,

授衔时是军委工作的主持人,又是第一野战军的代表。

尽管他军事业绩上有胜有败,但从平江暴动到朝鲜停战,

一直在第一线从事战斗指挥,这一点全军无人可比。

他的军事造诣并不出色,

但二十多年身经百战的资历足以使他傲视群雄,

位列元帅第二理所当然。

3、元帅——林彪(1906-1971)湖北黄岗县人林彪,第四野战军的代表,

十大元帅中他的战绩和指挥能力都堪称第一。

但他在十人中的资历倒数第二,位列第三是

由于当时他是十人中除朱德外唯一的政治局常委。

林彪原名林育蓉。湖北省黄冈县人。一九二三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一九二五年考入黄埔军校,同年加入

中国共产党。一九二七年在国民革命军叶挺独立团任排长、连长。参加了南昌起义和湘南起义。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曾任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营长、团长,第一纵队司令员,红四军军长,红一军团军团长,红

军大学校长。参加了红军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一一五师师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民主联军总司令,东北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东北野战军司令员,第四野战军司令员,

指挥了辽沈、平津等重大战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南军区司令员,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国务院副

总理兼国防部部长,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

一九五五年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

是第一、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副主席,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第七、八届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副主席,

第九届中央副主席。

“文化大革命”中与陈伯达、黄永胜、吴法宪、叶群、李作鹏、邱会作等结成反革命集团,同江青反革命集团互

相勾结,有预谋地诬陷迫害党和国家领导人,阴谋夺取党和国家的最高权力。阴谋败露后,于一九七一年九月十三日

乘飞机外逃,在蒙古温都尔汗地区坠机身亡。

一九七三年中共中央决定开除其党籍。一九八一年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确认为反革命集团案主犯。

4、元帅——刘伯承(1892-1986)四川开县人刘伯承,第二野战军的代表,军事生涯仅次于朱德。

他在军事指挥和学术上都有很高的成就,

对中国军队正规化的影响最大。

白崇禧称他是“共军第一号悍将”,

而毛泽东对他则别有看法。

授衔时刘伯承在党内军内已无实权,

位列第四的原因一是因他的资历,二是他在军中人望甚高,

三是毛泽东不会将他对刘的看法公开化。

5、元帅——贺龙(1896-1969)湖南桑植县人贺龙,借助南昌暴

动总指挥

和红二方面军总指挥的资历成为元帅。

他未受过正规的军事教育,

军事造诣和战绩没有任何出色之处。

他创建红二军团时有很强的封建宗族色彩,

在十年间洪湖苏区仅能自保,谈不上发展。

后人往往将此归罪于夏曦洪湖肃反,

其实鄂豫皖苏区的肃反比洪湖苏区更为严重。

抗战时一二零师是八路军的三个师中力量最弱、战绩最小的,

长期担任预备队的角色。

贺龙解放战争时仅任晋绥军区司令这一兵团级的职务,

建国后任体委主任。

但如仅就表象认为贺龙一无是处也不客观,

授衔时他在军委中位置仅次于彭德怀和林彪,

庐山会议后他更担任了军委第二副主席,

成为毛泽东牵制林彪的首要人物,

六五年取消军衔制就出自他的手笔。

6、元帅——陈毅(1901-1972)四川乐至县人陈毅,一身代表着南方三年游击战、新四军、

第三野战军三个派系。

他是半路出家从军的文人,军事造诣有限。

抗战以来他指挥的较大战役在相当大的程度上都要依赖粟裕。

但他在军中的资历和地位,

以及他与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人的历史渊源,

而使得这三个派系的代表人物只能是他,不可能是粟裕。

7、元帅——罗荣桓(1902-1963)湖南衡山县人罗荣桓,众所周知他是政工元帅,

代表着政工在军中的地位,

意味着中国军队所特有的中国特色。

在十大元帅中他的资历最浅,二七年入党,

从未担任过战略方面的最高职。

同时他又是十人中学历最高的,上过大学。

8、元帅——徐向前(1901-1990)山西五台县人徐向前,同贺龙类似,

借助红四方面军总指挥的身分成为元帅。

他的资历仅高于林彪和罗荣桓,

在黄埔一期毕业生中原是不被看好的人物。

他的军事业绩最显著之处是曾指挥过一度是红军中

最强的红四方面军。

但自从指挥西路军在河西走廊全军覆没后,

再不曾有过值得一提的战绩。

解放战争时他仅任兵团司令,

在大局已定的情况下攻克了太原。

由于红四方面军这一派系人数众多,

必须在元帅中有代表人物,

曾为总指挥的徐向前就是最佳人选了。

9、元帅——聂荣臻(1899-1992)四川江津县人聂荣臻,华北野战军的代表。

尽管他曾在黄埔军校任职,

但实际也没有受过系统的军事教育。

他指挥华北野战军同傅作义对峙三年,

没有出色的战绩。

他一生的军事业绩中,凡辉煌之处往往与林彪有关:

红军时期他是红一军团政委;

抗战开始时他担任一一五师副师长;

平津战役又是东野与华野联合作战,

以至于北京军事博物馆的一位创作员曾经说过:

“要想写好《聂传》,先得搞好《林传》。”

10、元帅——叶剑英(1897-1986)广东梅县人叶剑英,没有派系背景,没有实际战绩。

由于在十人中名列最后,容易诱发人们揣测。

实际上,因上述几个因素的制约,

除他之外找不出别人能平衡这个位置了。

确定叶剑英为元帅在于他的特殊地位和资历,

从北伐直到建国,他一直充当着

“中共军方在政坛上的代表”这一角色,

除他之外党内军内再无他人有这种特殊地位了。

而在资历方面,他的军事生涯仅次于朱德和刘伯承。

自云南讲武堂毕业后,

他在粤军中长期担任高级幕僚的职务,

当他协助老蒋率黄埔学生军第一次东征时,

林彪还没进黄埔的大门呢;

长征中他一度接替刘伯承任红军总参谋长;

解放战争三年,他又任总参谋长直至建国。

在重大历史事件中,他两度扮演了微妙的角色。

二七年七月他向贺龙、叶挺通报朱培德的动态

而直接引发了南昌暴动;

三五年过草地时他的作为又导致了红军的公开分裂。

且不说他在以后的岁月中,

对粉碎“四人帮”和华、邓之争所起的微妙作用了。

至于他本人军事造诣与指挥能力如何,历史没给他机会证明

从十大元帅的各人背景看,哪一个都动不得,

十大将换谁上来都会引发新的不平衡。

再看看十大将的人选,派系平衡的因素减弱了,

而当时职务的因素加强了。

--------------------------------------------------------------------------------

十大大将

1、粟裕 2、徐海东

3、黄克诚 4、陈赓

5、谭政 6、萧劲光

7、张云逸 8、罗瑞卿

9、王树声 10、许光达

十大大将

1、大将——粟裕(1907-1984)湖南省会同县人粟裕,他的军事造诣和战绩在全军首屈一指,

许多方面甚至超过了林彪。

而他长期是以陈毅的副手身份指挥作战,

建国后任过短时间的总参谋长一职,

授衔时却不在这一重要位置上,

而且他的资历只能够和罗荣桓相比。

陈毅代表新四军和三野的元帅地位已定,

粟裕只能委屈了。

至于粟裕争当元帅的传说是站不住的,

那是人们根据他的战绩和位列大将首席而产生的臆测。

四八年中央军委曾计划将粟裕指挥的华野外线兵团

即苏北兵团扩编为华中野战军渡江作战,

而将华野的内线兵团即山东兵团升级为华东野战军。

这一计划本以明令发表,许世友、谭震林、刘少卿

指挥的山东兵团已使用华东野战军的名义达三个月之久。

而正是由于粟裕本人的反对,这一计划才撤销。

同时,粟裕还坚决主张已到中原的陈毅继续兼职华野司令。

可见,粟裕放弃了成为方面大军主官的机会,

很难认为到授衔时他会再争执一番。

2、大将——徐海东(1900-1970)湖北省黄陂县人徐海东,陕北方面的代表,

他的大将军衔完全是派系平衡的典型。

红军长征时除了三个方面军外,

还有一只独立长征的部队最先到达陕北,

即红二十五军,徐海东是这只部队幸存的指挥者,

与陕北红军合编为红十五军团之后,徐海东任军团长。

所写《西行漫记》中曾提到,

蒋介石称徐海东为“文明的一大害”。

由于在战争中肺部负过重伤,

他在抗战开始不久后就已不能工作,

一直处于疗养状态,直至七零年去世。

陕北方面的代表人物刘志丹阵亡,高岗自杀,

徐海东是这一派系中的最高人物了,

而且他为人一向正直和善,与世无争,

授他大将不会引起不平衡。

3、大将——黄克诚(1902-1986) 湖南省永兴县人黄克诚,第四野战军的代表。

他的战绩、资历与别人相比有值得商榷之处,

但是他当时的职务是总参谋长兼军委秘书长,

这一点是他获大将军衔的重要因素。

4、大将——陈赓(1903-1961)湖南省湘乡县人陈赓,第二野战军的代表。

二野参谋长李达是三一年宁都起义才参加红军的,

尽管军事造诣很高,但资历不足以为二野的代表人物。

陈赓的军事造诣和战绩均是中流,而他的名气甚大,

是黄埔军校一期毕业生中的佼佼者。

著名的“黄埔三杰”中,蒋先云战死,

贺衷寒去了台湾,陈赓是硕果仅存了。

5、大将——谭政(1902-1988)湖南省湘乡县人谭政,当时任总政治部主任,

与元帅中罗荣桓的情况一致,

是大将中政工方面的代表,

同样意味着中国军队的特色,与派系平衡无关。

6、大将——萧劲光(1903-1989)湖南省长沙人萧劲光,第四野战军的又一代表。

海军司令的职务是他获大将军衔的重要因素,

在所有元帅和大将中只有他在苏联进修过海军业务。

在资历方面,只提一点就够了。

当年江西苏区党内斗争中有一顶帽子以他的名字命名,

叫做“萧劲光式的右倾机会主义”。

7、大将——张云逸(1892-1974)广东省文昌县人张云逸,除粟裕外第三野战军的又一代表,

几乎可认为他的大将军衔完全是因他的资历而来的。

大将中他的年事最高,是唯一参加过护国讨袁的。

广西百色起义时他任红七军军长,

在邓小平离队后他率红七军艰苦转战进入中央苏区,

任红军副总参谋长。抗战和解放战争时

他在华东方面的军职一直高于粟裕。

叶挺任新四军军长,他任参谋长兼第二支队司令;

陈毅任军长,他任副军长;

华野成立,他又先后任过副司令兼参谋长。

这些职务大将中无他人可比。

8、大将——罗

瑞卿(1906-1978)四川省南充县人罗瑞卿,华北野战军的代表。

他的军事业绩和指挥能力都很一般,

资历也不出众,是有争议的人物。

而他当时的职务为公安军司令兼公安部部长,

工作性质特殊与最高层直接相关,

毛泽东对他颇为赏识,是党内军内正在上升的人物,

庐山会议后也正是他接任了黄克诚总参谋长

和军委秘书长的重要职务。

9、大将——王树声(1905-1974)湖北省麻城县人王树声,红四方面军的代表。

与元帅中徐向前的情况一致,

尽管王树声战争中没有骄人战绩,

甚至在解放战争中的职务低于多数大将,

但他担任过红四方面军副总指挥,

仅此一项足以保证他的大将军衔。

授衔时他的职务与陈赓相同,都是国防部副部长。

10、大将——许光达(1908-1969)湖南省长沙市人许光达,做为红二方面军在大将中的代表人物列名最后,

也是十大将中争议最大的人。

他的职务、资历、战绩明显低于其他的人,

而且在红军中仅担任师长,

对红二方面军的代表性都嫌不足。

由于红二方面军产生的高级将领本来就少,

参谋长李达因资历有限而排除在大将之外。

而曾担任红二方面军副总指挥的萧克,

本是最有资格的人选,

但他在长征时支持过张国焘的路线,

又与此时主持军委的彭德怀水火不容,加上他

当时训练总监察部副部长兼陆军训练部部长的职务较低,

故而没得到大将的位置。

授予许光达大将军衔的重要因素在于,

中国当时在借助苏联建立自己的装甲兵,

为了对等谈判,中国的装甲兵司令应与苏军的军衔相同。

作为装甲兵司令的许光达也就顺理成章地获得了大将军衔,

在各兵种的主官当中成了特例。

综合十大元帅和十大将的每个人的情况来看,

授衔时多种因素都在起着作用,既不是纯粹的“论资排辈”,

也不是简单的“论功行赏”,

而是党内军内多年来战争历程和人事变迁的综合平衡。

站在今人的角度上,尽可以对他们每个人品头论足,

但如果从授衔时的历史环境出发,

相信这二十个人堪称是“最佳组合”了。

上将 --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

洪学智、吕正操、宋任穷、肖克、杨成武、张爱萍。

---------------------------------------------------------------------------------

我心目中的十大元帅

头帅朱玉阶能当成共军总司令其实靠的是运气,当年他和陈毅带的南昌起义军到了井冈山,成了未来解放军的最早家底。但是当时老朱在南昌当的啥?警察局司令。那些兵谁的?贺龙叶挺的。这俩人有一个上山的也轮不到他,当时的老毛也就是纸上谈个兵,真打仗是不会的。老朱毕竟在滇军里混过,至少比

袁文才王佐俩土匪强,于是乎阴差阳错老朱成了头号军事人物。

  

   朱头帅的人品确实不错,至少没怎么得罪过人,本人也没啥野心,下边的人敬他但是并不怕他,而他打仗那两下子也确实就是一般,当初让刘三帅打的屁滚尿流的。所以从长征后期开始军权基本上落到了彭次帅手里,他就是个发号令的——能打的都去打去了。但也因此,老朱后来在文革里面逃了一条老命,毕竟林娃娃是他老人家提拔的,江娘们跟他也没啥仇。

  

  次帅彭大将军倒是值得大书特书。很多人说这人像张飞,确实,老彭带兵长了身上粘的丘八气也就不少,他本人又是苦出身,一些个东西也就不大在乎。比方说当年大伙都喊万岁,他就敢来一句“扯淡”。但是老彭又不是张飞,他的心眼比谁都不少。中央苏区的时候,博古李德踢了老毛得了势,他马上凑过去,以至于出现了他打败仗光荣而老毛打胜仗理亏的奇景。估计毛老大就是那时候对他有的意见。

  

  彭帅很能打仗,特别能打硬仗苦仗。46年的西北野战军在老贺带领下怎么打怎么倒霉,他亲自上阵之后才打了几个胜仗。朝鲜战争不用说了,就凭这一仗老彭就有资格和霍去病李靖等人并称。不过这人刚愎自用,目中无人的八字考语也不假,50年代批刘帅就是他的主张,也因此老彭的人缘不是一般的差,除了黄克诚,他在军中一个也看不上。庐山上当众骂娘害了他一条性命,其实那个时候他要是能稍微委婉点,说不定大会就真的批左倾了,可惜。

  

  老三是林秃子,他可是不好评价。毕竟现成的史书已经定了性了:“野心家,阴谋家”。实话说,现在看来这两个家跟他还算相配,但是和老彭,老贺甚至老陈就不配吗?我看是配的。野心谁没有?当初彭倒以后小林就是中央第六号人物了,“毛刘周朱陈林邓”嘛。等到刘邓一倒,他就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就算没野心也让人给激起野心来,再加上家里有个牛气冲天的老婆,小林要不闹点事才叫一个奇怪!

  

  林彪能打仗那时谁也得承认的,四野从东北一直打到了海南岛,卫立煌薛岳白崇禧这样抗日名将都栽在他手里,算上粟裕他也是共军中打仗的第一把好手。林最大的缺点恐怕是有点太喜欢明哲保身了,建国后一直到59年他都不怎么露脸,即使是庐山会议他也就是下点小蛆远不如刘少奇整得多。但是越是没野心的人老毛越信任,没了彭刘邓,毛的接班人只能找林彪,况且那个时候拍马屁水平能撵上小林的还真没有。老毛对待手下人向来是拉一个打一个,然后再把拉的人打下去,等到彭刘邓大势已去,他就想起用张王姚来打

林了。小林想先下手为强,结果……

  

  下面说刘军神,刘伯承的军事理论水平无疑是最高的,也只有他配称得上指挥艺术。不过他的实战能力不如理论能力——当然这是相对说的,他的实战能力估计跟林彭粟三人伯仲之间。他的二野遇上装备共军第一的四野不见得能自保。因此老刘大半辈子都是当的参谋长,后来好不容易得到个二野还在大别山损失了大半,内战打到最后时二野的实力在四大野战军里叨居末座,不过说起来这也不能全怪老刘,当初中央在陕北顶不住了才让老刘无论如何也得打进大别山,明知山有虎也得偏向虎山行。

  

  刘的资历很深,当初是川中名将,后来南昌起事他的作用比朱都大。占过山头,过过草地,打过日本鬼子,内战更是把好手。不过这人天生恬淡,解放后也就在南京军事学院当校长了。50年代老彭治军,他的思想被骂成教条主义——这倒也不怨彭,刘毕竟是正规军事院校出来的,对游击战多少有点意见。老彭倒了以后,本该落井下石的老刘一言不发,就冲这一条他就是条汉子,他的案也只有等到老搭档邓公掌了权才翻过来。也正因为他的恬淡,在乱世中落了个善终,倒是天助好人啊。

  

  彭林刘以外,十大元帅就没什么真能打仗的了,能人有,但心思用在了其他方面。排第五的贺胡子在这些人里面还算是比较能打的,不过他的能力主要体现在了早期。他的资历也是极深,北伐的时候就是师长了,要知道那时候公认的超级牛人叶挺还是个小团长。南昌起义的兵有一多半是他带的,他要是上了井冈山,老朱的总司令说不定就得易人——不过也说不定,以胡子的性格多半要和老毛闹翻,最后不是下山去别的地方就是让毛给害了。后来他在其他地方和任弼时一块搞出了名堂,到长征的时候俨然是三家天下有一分——当然二方面军政治比不了老一,实力比不了老四,胡子也就是过个干瘾。等当三家合成一股绳,他胡子也就只有在朱彭领导下办事的分了。抗日的时候,他也就是带一个师,跟刘林地位相当了。再往后,他在西北让胡宗南打的没地方躲只能是被杯酒释兵权。等到解了放,胡子这种粗人除了去体委干也实在没地方去啊。

  

  总的来说贺胡子也是丘八,比老彭更加丘八。文革的时候连武装造反的话都敢说出来,要不是有总理护着十个胡子也砍了。可惜最后还是运气不好落到了小林手里,小林对这种亡命徒还是有几分忌惮,最后弄死拉了倒。没办法,性格决定命运。

  

  老六是儒将陈毅。平心而论,陈胖子的诗还不算差,当然和辛弃疾没法比,但将军诗人中占个名次

还是没问题的。胖子一生也算是五味俱全了,去欧洲念过书,南昌起义他赶上个尾巴,井冈会师后也是一员大将,虽然后来被林彭刘比了下去,但胖子的资历小看不得。大部队长征他在家里带游击队,差掉挂在了山沟里,抗日的时候本来该是他出头,外国又回来个叶挺!好在福兮祸所倚,他不当新四军的头还没头的倒霉事,否则的话恐怕后来飞机坠毁死的就是他陈胖子了。解放战争他的作用谁都知道,四个字:因人成事,说难听点他跟粟裕就是官文跟胡林翼的关系。胖子这样的打仗可能用处少,但和平年代可就靠他了,能白话,外交部长的活还就得他来干。

  

  说实话,陈胖子能耐不咋地,但他的个人魅力让人真没话说。豪爽大气,能和酒会下棋偶尔还写个诗,他的人缘和老彭那是天壤之别。后来胖子被整倒还真不容易,他能白话啊,最后死了还落老毛一句:“陈毅是个好同志”。值了。

  

  下面一位是“政治元帅”罗荣桓,这也是比较奇怪的事。因为其他几位除了叶剑英都是司令辈的,偏偏他是个政委。不过说起来也不奇怪,他是老毛嫡系中的嫡系。建国后,周邓两人都不负责军事了,粟裕资历又不够。何况战功最多的四野只有一个元帅说不过去,于是他就成了这么个异数。实际上,凭罗的资历和战绩评个元帅也不算太过,毕竟他当了大将和许光达之类一块混更不平衡。

  

  说罗不能不说林,从井冈山时期开始两个人就一块干,除了抗日的时候林出国看病外两人是焦不离孟。一方面娃娃林需要这么个老成人帮忙,另一方面,毛信得过的也就是他了。他死的早了点,没赶上文革,不过估计赶上了也不会有事。老毛说的好:“君今不幸离人世,国有疑难可问谁“

  

  说不定要有他问问,文革还发动不起来呢,政治元帅可是个厚道人。

  

  十帅中最容易被忽视的是谁?恐怕是徐向前。徐老西虽说是天子门生,黄埔一期的人,但跟蒋先云陈赓比说他个“平庸”还是轻的。不过这人倒霉不在这,毕竟黄埔生随便一个都是很值钱的,他跟错了主子。他是张老四的人,当年在草地上差点要了老毛的性命。于是一到陕北就给派到了新疆西征,好一招借刀杀人。在二马的凶兵悍将面前,第四方面军那叫一个惨啊。要不是他和陈昌浩跑得快,命就没了。跑回来以后老徐就过起了苦日子,从抗日到内战军队都是别人用剩下的。特别是内战围攻太原几个月都让他的老乡阎锡山打败,最后还是托老彭的福才算胜利收场——人家只用了三四天。建国以后他这种身份的人也就是保个命就不错了,最后打四人帮他也算出了把力

,最后落个善终,还真不错了。

  

  

  九帅聂荣臻不是黄埔学生,他是黄埔教官!不过他这个当老师的比学生林彪差的太远,后来一直到解放他也就是更在小林后面打个下手。这么说吧,中共历次打仗基本都少不了他,但基本每次他也没啥作用。抗日是个例外,说起来,聂帅是共军中少见的内战外行外战内行的。他在华北的根据地搅和得日军没个安生日子过,麾下两员大将吕正操杨成武让日军闻风丧胆。不过他也就是搞个游击战,一到动真格的在苏联学那点东西就还给了他的毛子老师了。内战打华北他被悍将傅作义打的丢盔弃甲,最后要不是林彪入关他能不能打下平津还真不好说,不过我老家石家庄那一仗挺漂亮倒是真的。建国以后,老聂聪明的选择了军事科技专业,搞出来了两弹,虽说主要是科学家们的功劳老聂也算是功不可没,最后也是一个善终。

  

  说来十大帅中最牛的还是末帅叶剑英。这个人牛就牛在一辈子没有站错队,中共党内纷争一回都没吃过亏。三十年代中央苏区的博古李德看不上刘伯承,把参谋长给了他,可是他叶某人却知道这个帽子不但没用还有害,终于在长征中找到机会送了回密信。要知道当时的张老四比老毛的实力强得多,他的政治眼光不是一般的高明。抗日的时候,他干的是统战,要是一直干参谋长说不定会和左权一块光荣了。解放战争还是没他什么事把参谋长一直当道了最后。开国以后还当了几天国防部长,也因此成了林彪的眼中钉,但是老毛信任他,救命恩人嘛,交情不一般。文革后期他和周总理成了老百姓唯一的希望,后来还把邓小平弄了出来。最后居然当了把托孤大臣,为啥?老毛知道他“吕端大事不糊涂”,老毛没想到的是他不但是吕端,还是周勃,他的老婆侄子都栽倒了叶某人手里,得,又站对回队。

  

  老叶晚年让邓给挤兑了,不过落个善终也能满足了。

-------------------------------------------------------------------------------

中华人民共和国57名开国上将

肖 克(1908- 湖南嘉禾) 李 达(1905-1993陕西眉县)

  张宗逊(1908--1998陕西渭南) 李克农(1899--1962安徽巢县)

  王 震 (1908—1993湖南浏阳) 许世友(1905-1985河南新县)

  邓华(1910-1980湖南郴县) 彭绍辉(1906-1978湖南湘潭)

  张爱萍(1910-2003四川达县) 杨成武(1914-2004福建长汀)

  韩先楚(1913-1986湖北黄安) 李涛(1905-1970湖南汝城)

  傅秋涛(1907-1981湖南平江) 王平(1907-1998湖北阳新)

  吕正操(1905- 辽宁海城) 傅钟(1900-1989四川叙永)

  萧华(1916-1985江西兴国) 甘泗淇(1903-1964湖南宁乡)

  宋任穷(1909-2005湖南浏阳) 赖传珠 (1910-1965江西赣县)

  洪学智(1913- 安徽金寨) 周士第(1900-1979海南琼海)

  郭天民(1915-1970湖北红安) 周纯全(1905-1985湖北红安)

  杨至诚(1903-1967贵州三穗) 陈再道(1909-1993湖北麻城)

  陈奇涵(1897-1981江西兴国) 王宏坤(1909-1993湖北麻城)

  苏振华(1912-1979湖南平江) 刘亚楼(1910-1965福建武平)

  刘 震(1915-1992湖北孝感) 陈锡联(1915-1999湖北红安)

  韦国清(1913-1989广西东兰) 陈士榘 (1909-1995湖北荆门)

  陈伯钧(1910-1974四川达县) 锺期光(1908-1991湖南平江)

  宋时轮(1907-1991湖南醴陵) 朱良才(1900-1989湖南汝城)

  董其武(1899—1989山西河津) 唐 亮(1910-1986湖南浏阳)

  叶 飞(1914-1999福建南安) 杨得志(1910-1994湖南醴陵)

  王新亭(1908-1984湖北孝感) 黄永胜(1910-1983湖北咸宁)

  李天佑(1914-1970广西临桂) 陈明仁(1903-1974湖南醴陵)

  贺炳炎(1913-1960湖北松滋) 阎红彦(1909-1967陕西子长)

  谢富治(1909-1972湖北红安) 陶峙岳(1892-1988湖南宁乡)

  乌兰夫(1906-1988)内蒙 周 桓(1909-1993辽宁东沟)

  杨 勇 (1912-1983湖南浏阳) 李志民(1906-1987湖南浏阳)

  赵尔陆(1905-1967山西崞县) 王建安(56年补授1907-1980湖北红安)

李聚奎(58年补授1904-1995湖南涟源)

其中红色字体都为当今当今仍然健在的3名开国的上将。

即:

1908年出生的原中顾委常委肖克,1905年出生的全国政协原副主席吕正操,1913年出生的全国政协原副主席洪学智。

--------------------------------------------------------------------------------

2006年健在的开国将领名单2006年健在的开国将领名单

以姓氏笔画为序)

开国上将(3人):

1、吕正操(1905)辽宁海城人

2、肖 克(1908)湖南嘉禾人

3、洪学智(1913)安徽金寨人(1988年授予上将军衔)

开国中将(15人)

1、 方 强(1911)湖南平江人

2、 孔庆德(1911)山东曲阜人

3、 刘志坚(1912)湖南平江人

4、 杜义德(1912)湖北黄陂人

5、 李作鹏(1914)江西吉安人

6、 张 震(1914)湖南平江人(1988年授予上将军衔)

7、 阿沛·阿旺晋美(1911)西藏拉萨人

8、 范朝利(1914)河南新县人

9 、罗元发(1910)福建龙岩人

10、饶守坤(1915)江西德兴人

11、黄志勇(1914)江西崇义人

12、黄新廷(1913)湖北洪湖人

13、曾思玉(1911)江西信丰人

14、蔡顺礼(1913)江西吉安人

15、廖汉生(1911)湖南桑植人

1955年--1965年授衔的少将(1360人,健在249人)

1955年少将(55授衔802人,57、58年各补授2人 健在107人)

万振西 王 直 王 屏

王兰麟 王兆相 王若杰 王诚汉 王贵德 牛书申 方 槐

方子翼 方国安 叶荫庭 卢仁灿 朱耀华 任 荣 向守志 刘 春 刘中华

刘华香 刘 刘居英 刘鹤孔 刘懋功 江 文 江勇为 江腾蛟 汤光恢 关盛志

阮贤榜 李 觉 李中权 李水清 李布德 李赤然 李道之 李德生 李耀文 杨永松

肖思明 吴瑞山 何光宇 何廷一 谷广善 邹 衍 汪东兴 沈启贤 宋承志 宋维栻

宋景华 张 瑞 张云龙 张文碧 张汉丞 张廷发 张秀川 张秀龙 张国传 张铚秀

陈 波 陈 浩 陈茂辉 陈金钰 陈锐霆 陈福初 陈鹤桥 范 明 欧阳平 罗应怀

罗维道 胡定千 胡继成 钟元辉 钟明彪 钟炳昌 胥光义 贺 健 贺吉祥 桂绍彬

栗在山 贾若瑜 钱信忠 徐光华 郭林祥 高厚 陶汉章 曹达诺夫·扎依尔 盛治华阎捷三

彭富九 程世清 曾 美 曾克林 谢 斌 谢振华 谢家祥 詹大南 裴周玉 廖鼎琳

漆远渥 谭友林 谭右铭 熊兆仁 黎 光 黎东汉 戴润生 魏天禄

1961年晋升少将218人(健在50人):

王 晓 王定烈 王砚泉 左 爱 叶泰清 史进前 吕 清 吕仁礼 朱士焕 朱春和

朱家胜 刘 瑄 刘月生 刘耀宗 江鸿海 孙干卿 杜 屏 李 静 李永悌 李懋之

杨思禄 肖荣昌 肖德明 吴 罡 吴纯仁 张力雄 张蕴钰 林 真 罗洪标 胡 炜

胡立声 胡鹏飞 赵晓舟 钟发生 段思英 姜 钟 桂绍忠 柴成文 殷国洪 高 锐

曹中南 康 庄 彭施鲁 程 明 曾凡有 赖达元 雷 钦 雷起云 鲍奇辰 魏国运

1962年授予3人,晋升9人( 无人健在 )

1963年少将(授衔3人 健在1人)

刘西尧

1964年少将授予1人,晋升320人 ( 健在90人)

丁 钊 马 宁 马洪山 王 展 王 猛 王子修 王文英 王扶之 王茂全 王淮湘

韦统泰 文 击 方 震 白 云 曲竞济 朱致平 伍生荣 华 楠 刘 汉 刘世昌

刘光涛 刘自双 刘春山 刘振华 江含章 江学彬 许志奋 阳自碧 纪亭榭 苏克之

苏宏道 苏锦章 李 元 李 健 李大清 李如洪 李孔亮 李丕功 李东野 李树荣

杨虎臣 杨斯德 肖友明 肖选进 何云峰 辛国治 汪运祖 沙 风 沈鸿林 张 英

张 翼 张中如 张水发 张玉华 张志勇 张伯祥 张宜步 张实杰 张耀祠 陈绍昆

国林之 周建平 宗凤洲 胡立信 茹夫一 赵 峰 赵华青 赵复兴 姜林东 贺 明

袁意奋 贾乾瑞 顾 鸿 夏伯勋 铁 瑛 徐明德 高占杰 高先贵 涂通今 常 勇

常仲连 彭 飞 程坤源 廖步云 黎 原 颜文斌 颜吉连 戴金川 魏佑铸 瞿道文

阎捷三,(1905-2006.1.29)中国人民解放军原后勤学院副院长、晋城籍将军阎捷三同志(大军区副职),因病医冶无效,于2006年1月29日13点20分在北京逝世,享年101岁。

开国少将日前健在247名。

---------------------------------------------------------------------------------

-----

徐立清坚辞上将军衔

1955年,47岁的许光达在授衔之前,曾给毛主席写信,恳切要求自己不授大将军衔。毛主席赞扬他是“共产党自身的明镜”。但后来经军委讨论,没有采纳许只要求授上将的意见,仍然授予他大将军衔。无独有偶,当年还有一位主动要求降衔的我军高级将领徐立清,他的请求最后得到了同意。

  1955年9月27日,中央军委在中南海举行了我军的第一次授衔仪式。在所授55位上将

之中,没有徐立清的名字。徐立清称得上是近水楼台先让衔。他成为1955年全军少数几个兵团正职的中将,当时惟一担任总部副职的中将,同时成为在荣誉面前往后退让的楷模。徐立清请辞上将的经过是一个十分感人的故事:

  徐立清是河南商城人,他1927年参加革命,1930年入党时年仅20岁。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他先后任红四方面军第四军政治部主任、

八路军第一二九师政治组织部长、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新编第四旅政治委员、西北野战军政治部主任、第六纵队政治委员与第一野战军第六军政治委员等职务。1950年9月,徐立清任中央军委总干部管理部(1954年1 0月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干部部)副部长,为统一全军的干部管理,建立正规的干部工作制度做了大量的工作。

  1955年1月,中央军委发布了《关于评定军衔工作的指示》,对军衔评定工作给予了政策性的规定。1955年 2月8日,毛泽东主席正式签发了由全国人大常委会颁布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官服役条例》,宣布中国人民解放军将于19 55年10月1日开始实行军衔制度。这在全军上下引起广泛关注,绝大多数干部对此都能有比较正确的认识,但也有一些干部担心自己的军衔评低了,面子上不好看。有的甚至公开摆资格、列战功,觉得应该得到更高的荣誉和奖赏。一些人在提出要求未能满足后,竟有挂不住哭起鼻子的。一位红军时期的老干部得知自己将被授予少将的时候,竟公开说:“我要把那牌子挂到狗尾巴上去。”毛主席当时曾风趣的批评这种现象是:“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授衔时。”

  在授衔的初步方案中,曾有这样的内容:毛泽东为大元帅;

周恩来、刘少奇、邓小平为元帅;李先念、谭震林、邓子恢、张鼎丞为大将。毛泽东看到后,拿起笔将自己的名字从大元帅的衔位上圈了出来。他在会上说:“我这个大元帅就不要了,让我穿上大元帅的

制服,多不舒服啊!到群众中去讲话、活动,多不方便啊!依我看,现在在地方上工作的,都不评军衔为好!”他问刘少奇:“你在部队搞过,你也是元帅。”刘少奇当即表示,不要评了,不要评了。毛主席又转向周恩来、邓小平,他们也都摆摆手说:“不要评了,不要评了。”毛主席又转向过去长期在军队担任领导职务,后来到地方工作的邓子恢、张鼎丞等同志:“你们几位的大将军衔还要不要啊?”邓、张也都说:“不要评了。”

  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不要军衔的事,对当时负责授衔工作的徐立清震动很大。其实,早在授衔工作开始之前,徐立清就已在评级中主动提出让级别,他将自己的正兵团级职降为副兵团级。当时总干部部罗荣桓部长和赖传珠副部长都为徐立清这种高尚风格所感动,认为徐立清还是应定正兵团级。后来,军委副主席彭德怀专门找到徐立清,明确提出不同意他定副兵团级。因此在定级的审批报告上,彭德怀又将徐立清的副兵团级改为正兵团级。

  按照中央军委规定的条件,正兵团级现役军队高级干部一般要授予上将军衔。徐立清完全符合这个规定。但他找到当时成都军区副司令员黄新廷,对他说:“新廷啊,我有个想法想给你说一下,按照条件我是该授上将军衔的,我看哪,这个上将就不要啦,要个中将如何呀。”黄新廷非常赞赏徐立清的这种精神,他说:“如果全军的广大干部都像你这样,就没有那么多的矛盾了。”之后,徐立清又和自己在红四方面军时的老战友,当时担任华东军区副司令员的许世友聊起这件事。许世友听后紧紧握着徐立清的手连声说:“好样的,好样的,我支持你,你是榜样!”

  徐立清说过:“如果一个人只考虑个人的待遇得失,名利地位,不考虑大局,就不会得到同志们的信任,更不会为党为人民做出贡献来。”他再三想,觉得自己评个中将最合适,对个人对工作都有利。他考虑到,红四方面军是个“大山头”,资格老、级别高的干部太多,不能在上将中比例过高,要与其他“山头”拉平。于是,他下决心先把自己减下来,按照他的话来说,这样做至少有三个好处:一是可以减少四方面军在上将中所占比例,不突破主席最初的设想;二是对自己一个正确的估价,激励斗志,克服名利思想;三是便于做一些争军衔人的工作,保证授衔工作的正常进展。

  徐立清第一次向罗荣桓写了要求低授军衔的报告,申明自己要求低授的理由,并表示了自己的态度和决心。过了几天,当他看到授予上将军衔人员中仍有自己的名字时,毫不犹豫地把自己的名字从名单中划去,在

中将的名单上加添了“徐立清 ”三个字。

  罗荣桓看了名单后,亲自找徐立清谈话说:“这是中央军委定的,正兵团职的一般都授上将,你的名字怎么能随便划了呢?你徐立清是有贡献的,是够资格的嘛。”罗荣桓又把徐立清的名字加到了上将名单中。

  名单很快报到了中央军委,徐立清感到十分不安。这时不少同志都劝他说:“你是符合授上将军衔的,这个事就不要再提了。”同时也有一些同志对他说:“你符合上将条件,非要个中将,其他够上将条件的同志该怎么想?”徐立清也陷入矛盾之中,一连几天,都在苦苦思索着。最后他给自己找出理由:“我是总干部部的副部长嘛,是负责授衔工作的,与别人不一样,他们会理解的。”

  正在这时,装甲兵司令员许光达也给毛主席和中央军委写了报告。许光达把自己和有关同志做了比较后,郑重请求不要大将军衔,希望降为上将。徐立清认为自己有了学习的榜样,连夜给许光达打电话,彼此交流了自己的想法。许光达说:“ 这是我们个人的想法,跟别人没关系,要坚持下去做出榜样来,看那些争着要高衔的人有啥话可说。”

  徐立清给罗荣桓写了一封信表示:此次授衔,我要求低授,是因为我是主管授衔工作的副部长,更应该严格要求自己,为大家做出个好样子。要不然,我就不好去要求别人了。我出身于一个贫苦家庭,从小给地主家放牛,是党把我培养成一个革命军人,可我与党和人民的要求相比,所做的成绩是微不足道的,授予我上将军衔心里很不安。论德、才、资、功,授予中将我就已经感到十分荣耀了,再三恳求军委和总部领导能批准我的要求。

  罗荣桓在第二天接信后,和总干部部的另外两位副部长赖传珠、宋任穷进行了商量。他们一致认为,徐立清建国初期就任兵团政委,现在又任军委总干部部副部长,在群众中威信高,影响大,应该授予他上将军衔。尔后他们又把这个意见向彭德怀副主席作了汇报。彭德怀同意总干部部的意见,授徐立清上将军衔。

  彭德怀还把徐立清叫到办公室,请他当面解释不要上将军衔的原因。徐将自己的想法和彭总谈了,他强调说:“我是主管授衔工作的,不能在上将的名额中和别人去争。如果把别人减下去显然不合适,把自己减下去比较符合实际,这也是我的心愿,希望能得到您的支持。”彭德怀说:“立清,我已经和许光达同志谈了两次话,他也向军委写了报告,要求由大将降为上将,我没有同意。我是很了解你的,你不要上将的事,我看还是商量一下再说,这个问题也不是我一个人说了算,这是组织

上的决定。”

  之后,彭德怀又两次找徐立清谈话。徐立清态度非常坚决,一再表示不要上将军衔。彭德怀始终没有答应他的请求。彭德怀在军委召开的一次会议上提到这件事时说:“徐立清我了解,人很好,没有名利思想,而且言必行,行必果。”毛主席接着说:“不简单呐,金钱、地位和荣誉最可以看出一个人的思想的品格,古来如此!”

  授衔的日子一天天近了,徐立清又先后给毛主席、党中央、中央军委和罗荣桓部长连续写了好几封信。后此事反映到周恩来那里,周总理亲自找徐立清谈话,做工作。但徐立清坚持自己的想法,他说在授衔工作中有些人争官争位,不考虑大局,两眼只盯着干部部门,我授低了,有利于做他们的工作。这次,周恩来没有做通徐立清的工作,却让徐立清做通了自己的工作。

  在授衔仪式举行的前一天,周恩来专门打电话邀徐立清到中南海面谈。周总理说:“主席说许光达是一面明镜,共产党人自身的明镜,我说你徐立清也是一面镜,是难得的一位好同志。”

-------------------------------------------------------------------------------------------------

洪学智:两授上将军衔第一人

  在开国上将序列里,有这样一位传奇人物,他工作的领域遍及军事、政治、后勤、装备乃至国民经济领域。他战斗的脚步,从大别山到四川到陕北,从陕北到冀中到苏北,从黑龙江到海南岛,从鸭绿江到三八线……打土豪、打军阀、打日本人、打国民党军、打土匪、打美军,所到之处,无不功勋显赫。

  洪学智,一位曾两次被授予上将军衔的开国上将。

  1986年秋,朝鲜战争结束整整32年后,时任总后勤部部长的洪学智上将应邀访美,当美太平洋舰队司令员莱昂上将问他是从什么学校毕业的,能在朝鲜战场上建立“炸不烂、打不垮”的钢铁运输线时,将军诙谐地回答说,是从“美国空军学校”毕业的。

  这个“美国空军学校”,就是在抗美援朝战场与美国空军的战斗。

吕正操:从张学良秘书到抗日名将

  毕业于东北讲武堂的吕正操将军是开国上将中少有的经过正规军事教育的将军。

  17岁时,吕正操参加了张学良的东北军卫队旅,由于他念过书,又写得一手漂亮的小楷,1925年,被张学良选送考入东北讲武堂深造。毕业后,吕正操成了张学良的副官,后来又成了秘书。张学良把他视作贴心之人,让他专管讲武堂学员的名册和人事,北伐时,又让他负责宣传,并做了同泽俱乐部干事。

  吕正操很早就接受共产党的影响。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发动举世震惊的西安事变。此时,吕正

操正担任张公馆的内勤工作,和应邀来西安共商大计的中共代表罗瑞卿、许建国常有接触。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他被中共北方局同意接纳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七七事变”后,国民党军队节节败退。出生于日俄战争期间、此时在国民党五十三军任团长的吕正操,于1937年10月14日率部起义,脱离国民党军,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改称“人民自卫军”,在冀中平原上,树起了第一面共产党抗日武装力量的大旗。在冀中抗日最艰苦严酷的阶段,吕正操率冀中军民在反“蚕食”和反“扫荡”斗争中,创造了平原游击战争史上辉煌灿烂的一页。建国以后被搬上银幕和舞台的《地雷战》、《地道战》、《平原游击队》以及《平原作战》等,影响巨大,都为这一时期的真实斗争作了艺术上的注解。在白洋淀地区,人民还组织起了水上游击队雁翎队。毛泽东曾表扬他们是“坚持平原游击战争的模范,坚持人民武装斗争的模范。”

  在残酷激烈的作战环境中,吕正操沉着、果决、满怀激情,斗志昂扬,表现出非凡的军事才能,在冀中百姓中誉为传奇。最多时,他一天之内打过五仗,常常一马当先。

  1944年冬天,吕正操作为中共“七大”代表到延安。毛泽东一见他就笑着说:你给我写的信我是看了的,“就是你那个签字为难了我,猜了半天,才认出是吕正操。”毛泽东问他:“干吗要把三个字连成一个字呢?”

  两天后,毛泽东派人用一辆大汽车把吕正操和林枫接到枣园吃晚饭,边吃边谈一直到深夜。吕正操和林枫告辞出来,毛泽东还端着蜡烛照明,送他们走下山坡,上了汽车。

  1945年4月23日至6月11日,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延安召开。吕正操出席了这次大会,并被选为候补中央委员。

肖克:南昌起义亲历者

  肖克上将于1926年就参加了中国共产党,曾参加北伐战争,在叶挺部任政治指导员,并参加了八一南昌起义———在4位健在的开国上将中,他是唯一的一位参加过南昌起义的上将。

在井冈山时,肖克先后任连长、营长、营党代表、第一纵队参谋长等职,参加了巩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斗争。1929年随部进军赣南、闽西,并参加革命根据地的创建。

  1930年6月后历任红四军第三纵队司令员、第十二师师长、红一方面军独立第五师师长、红八军军长、红六军团军团长等职,参加了中央革命根据地历次反“围剿”作战,参与领导湘赣革命根据地的反“围剿”作战。

1934年8月,25岁的肖克被任命为六军团军团长

,率部西征,经78天浴血奋战,终与贺龙所率红二军团会合。在长征中,肖克先后任红二方面军副总指挥,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红三十一军军长等职,为红军长征的胜利创下了显赫功勋。

  抗战爆发后,历任八路军第一二0师副师长、晋察冀军区副司令员、冀热辽军区司令员,参与领导晋西北、平西、平北、冀东等抗日根据地的创建和发展。

  1949年5月,肖克被任命为第四野战军兼华中军区第一参谋长,参与指挥衡宝、广东、广西等战役。

  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军训部部长、人民解放军训练总监部部长、国防部副部长等职,参与领导全军的军事训练和军事院校的筹建。1972年起历任军政大学校长、国防部副部长兼军事学院院长、第一政委。

-------------------------------------------------------------------------------------------

中国现役上将名单(年龄)

中央军委 副主席 郭伯雄上将(63) 曹刚川上将(70) 徐才厚上将(62)

总参谋部 总 长 梁光烈上将(65) 副总长 葛振峰上将(61) 熊光楷上将(67) 张 黎上将(62)

总政治部 主 任 李继耐上将(63) 副主任 唐天标上将(65)

总后勤部 部 长 廖锡龙上将(65) 政 委 张文台上将(65)

总装备部 部 长 陈炳德上将(64)

国防大学 政 委 赵可铭上将(63)

军事科学院 院 长 郑申侠上将(63) 政 委 温宗仁上将(65)

北京军区 司令员 朱 启上将(63)

南京军区 政 委 雷鸣球上将(63)

沈阳军区 政 委 姜福堂上将(64)

成都军区 政 委 刘书田上将(65)

广州军区 司令员 刘镇武上将(61) 政 委 杨德清上将(63)

济南军区 政 委 刘冬冬上将(60)

兰州军区 司令员 李乾元上将(63)

海军 司令员 张定发上将(62) 政 委 胡彦林上将(62)

空军 司令员 乔清晨上将(66)

第二炮兵 司令员 靖志远上将(61)

武警部队 司令员 吴双战上将(60) 政 委 隋明太上将(63)

中央警卫局 局 长 由喜贵上将(66)

----------------------------------------------------------------------------------------

毛泽东对十大元帅的评价 毛泽东对十大元帅的评价

毛泽东对十大元帅的评价

对朱德??"度量如大海,意志坚如钢"。自从井岗山会师后,朱德就成为了中共军队的偶像级的人物,长期任总司令,但更多的是一种象征意义。朱宽和忍让、纯朴谦逊,对这样一位没有野心的忠厚长者当然会赞誉有加。

  对彭德怀??"谁敢横刀立马,惟我彭大将军"。老彭性格刚烈、疾恶如仇,而且有些特立独行,比较难驾驭,这从几十年和老毛磕磕拌拌的合作历程中就可看出,但打天下绝对需要这样的勇夫和猛将,就象刘备少不了张飞、李世民必须依仗尉迟敬德一样。所以在

战争年代老毛会如此不吝溢美之词,当然事实也确实如此,比如,朝鲜(专题,图库)战争没人愿挂帅,只能惟我彭大将军。至于59年庐山会议后毛说老彭的合作与不合作是三七开(我们可爱而又梗直的彭总非顶着说,不对,应是七三开),那是后话了

对林彪??"他一个娃娃懂什么?"这话是在林彪质疑红军四渡赤水的战法、提出究竟是走弓背还是走弓弦更好时说的,与其说是长者对晚辈的训斥,不如说是师长对后生的循循善诱。在长期的战争年代,林多次对毛发难,一句"红旗到底能打多久"的议论引来了毛《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宏文,长征途中,林甚至建议由彭德怀出来接替毛泽东的军事指挥权,受到毛的严厉斥责。但爱之深才会责之切,毛始终对其钟爱有加,识才善用,使林始终是同级别军事首长中最年轻者,这种时时提携指点,是日后林彪成为纵横中国的杰出军事指挥员的重要条件。

  对刘伯承??"四川称刘伯承是一条龙下凡,江水怎么会挡得住龙呢?他会把我们带过去的!"。在后有数十万追兵,前有金沙江天险,许多人怕部队过不了江的情况下,毛泽东风趣地引用了朱德的话。对刘伯承的才干不用多说。

  对贺龙??"贺龙两把菜刀起家,现在当军长,带出了一个军"。毛泽东在"三湾改编"中曾举此例鼓励起义军。到陕北后又称他是红二方面军的旗帜。总得来说毛对贺还是器重的,特别是建国前后。贺龙含冤而死后,毛泽东曾说过:"我看贺龙搞错了,我要负责"。

  对陈毅??"陈毅是个好同志"。文革中,一次红卫兵批斗陈毅,陈先发制人,掏出红宝书说,请翻到毛主席语录第***页,毛主席教导我们说陈毅是个好同志。台下一片哗然都在翻宝书但没有找到,周总理做证说,确有此话。于是陈毅过关。陈在文革中的境遇相对来说是比较好的,特别是死后,毛亲自参加追悼会,众所周知毛极少参加党内同志的追悼会,在其晚年更是绝无仅有。毛同陈的关系可以说是十元帅中很好的,这有些奇怪,因为毛陈在战争时代共患难的时间并不长,瑞金一别,一个长征一个留下打游击,抗日时一个在延安一个在华中游击区,解放战争一个在冀中一个在华东,毛另眼看陈总,并非军事才能(这点陈无法和林彭相比),也不会是后来二人经常诗词唱和被毛引为知己。可能是毛对陈有一种歉疚心理,离开瑞金、开始长征时没能带走这位井岗山会师的老部下(当然这不是毛的原因),陈毅只能留在敌后率领一帮老弱病残浴血奋战,面对层层围剿,出生入死,艰苦备尝,而且当时陈远离中央和老领导、老战友,其孤独寂寞,艰难困苦和对死亡的

深刻体验,绝不亚于爬雪山过草地,经过惨淡经营,江南根据地逐步发展,队伍逐步壮大,成为日后推翻蒋家王朝的关键力量,从这个意义上看陈对中国革命的贡献在元帅中是数一数二的,而长期以来不少人忽视了这一点,但毛心中有数,虽然每逢大的战役来临之前就将陈调开,也正因为如此,后来任命陈为炙手可热的大上海的党政一把手,其实就是一种补偿和平衡。和平年代毛对华中、华东游击区和新四军的干部是很关照的,多有重用。

  对罗荣桓??"君今不幸离人世,国有疑难可问谁?"这份身后哀荣,既是对罗的高度评价,也是对广大政工干部的肯定。

  对徐向前??"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你能回来就好,有鸡就有蛋。"西路军失败后,徐向前回延安受到毛泽东的接见,毛泽东说了上述意味深长而又暖人心腹的话。徐在中央红军和红四方面军分道扬镳后,与张国焘一同率部南下,最后部队垮了。后来他说:"西路军的失败,长期使我愧悔交加,余痛在心。"深有"不堪回首"之悔。但毛记住了他在关键时刻说的"那有红军打红军的道理",因此百般抚慰,这话也是安抚广大红四方面军的指战员。可以说毛对四方面军的干部是宽宏的,而且也是重用的,比如对徐向前、李先念等人,表现了一个领袖人物的胸襟。

  对聂荣臻??"五台山,前有鲁智深,今有聂荣臻,聂荣臻就是新的鲁智深。"聂创建晋察根据地,逐渐把晋察冀根据地建设成为模范根据地。因五台山在根据地内,毛泽东曾有此说。整个解放战争时期,毛都在聂的地盘。聂胆大心细,而且追随毛长征时就任红一军团的政委,毛对聂绝对放心,而且长期如此,即便是后来江青欲借城南庄的旧事整聂,毛也力保聂过关。聂长寿善终。

  对叶剑英??"吕端大事不糊涂"。吕端乃北宋重臣,太宗称他"大事不糊涂"。毛借此评价叶,本意是指长征途中在巴西时,当张国焘意欲解决中央红军,叶及时报信,关键时刻挽救了红军。叶帅睿智和才干往往体现在党、军队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后来在粉碎江青为首的四人帮又发挥了关键作用,就如同汉刘邦的老臣周勃平定吕后余党叛乱一样,拿下欲做当代吕后的江青,协助收拾了毛去世后的政治残局,毛的这句话真是恰如其分,看似未卜先知,实际是对部下的深刻认识。

------------------------------------------------------------------------------------------------

1、元帅——朱德(1886-1976)四川仪陇县人

朱德,无论从哪个方面思考,第一把元帅交椅非他莫属。

由于在党史军史上的地位极为特殊,

今天人们对他的误解也最多。

朱德字玉阶,1886年生于四川仪陇县一个农家。少年下田劳作并读过私塾,20岁时到成都考取了高等师范,毕业后回县城当了体育教员。看到社会黑暗和时局动荡,他徒步跋涉三个月到昆明,考入由留学日本成为“士官三杰”之一的蔡锷所主办的云南讲武堂。在讲武堂中,朱德参加了反清革命的同盟会,参加了辛亥革命。 朱德毕业后,在滇军中由少尉排长干起,在讨袁和军阀混战中一直升至少将旅长,名震川滇。当时他与别的将领不同,对黩武争权深感厌倦,喜好音乐,在家中广泛接纳青年军官及学生,并读过《新青年》等杂志。

1921年,朱德主动离开月收入大洋数以千计的军界,外出学习。翌年,朱德到上海见到孙中山,提出革命不能靠与军阀结盟。他又见到陈独秀,提出加入中国共产党。一个旧军队的将军想入党,这使当时的中共中央领导人大感惊讶,尽管鼓励朱德追求进步,却未同意。

1922年秋,朱德乘船赴欧,到德国学习战术,并研究社会主义理论。在那里,他见到了周恩来。翌年,经周恩来介绍加入了共产党。

1925年,朱德又入莫斯科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并在军训班学习。在那里,他提出回国后如打不赢就上山,令苏军的教官惊讶。 1926年朱德回国后,利用旧关系到川军、滇军中动员北伐,并秘密做共产党的工作。1927年南昌起义时,朱德率领滇军教育团一部参加,任第九军副军长。起义军南征潮汕失败时,他在危境中率领“铁军”余部近千人进入粤北、湘南,于1928年4月走上井冈山与毛泽东会合,建立了红四军并任军长,成为全国第一支主力红军的最高军事指挥员。

1930年,朱德成为红一方面军总司令,翌年成为中国工农红军总司令。此后几十年间,“总司令”在党内成为朱德的代称。在红军长征时,他有时也担负具体作战指挥。

抗战初期,他率八路军总部前往太行山前线。1940年回延安后,因年纪已大,主要协助毛泽东指挥全局,不过1947年攻克石家庄时他曾亲临前线指挥。

建国后,朱德先后任国家和党的副主席、人大委员长,1955年授十大元帅时为第一名。

1959年庐山会议上,他不同意给彭德怀那样定性,被有人说成年老糊涂。“文革”初定林彪为接班人时,他不表赞成,1975年又率先揭发江青,可见心底如明镜。 1976年7月6,朱德以90岁高龄去世。毛泽东曾称他是“红司令”,并说,“,,我是你身上的毛啊!”

2、元帅—

—彭德怀(1898-1974)湖南省湘潭县人彭德怀,在军史上的地位仅次于朱德,

授衔时是军委工作的主持人,又是第一野战军的代表。

尽管他军事业绩上有胜有败,但从平江暴动到朝鲜停战,

一直在第一线从事战斗指挥,这一点全军无人可比。

他的军事造诣并不出色,

但二十多年身经百战的资历足以使他傲视群雄,

位列元帅第二理所当然。

3、元帅——林彪(1906-1971)湖北黄岗县人林彪,第四野战军的代表,

十大元帅中他的战绩和指挥能力都堪称第一。

但他在十人中的资历倒数第二,位列第三是

由于当时他是十人中除朱德外唯一的政治局常委。

林彪原名林育蓉。湖北省黄冈县人。一九二三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一九二五年考入黄埔军校,同年加入

中国共产党。一九二七年在国民革命军叶挺独立团任排长、连长。参加了南昌起义和湘南起义。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曾任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营长、团长,第一纵队司令员,红四军军长,红一军团军团长,红

军大学校长。参加了红军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一一五师师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民主联军总司令,东北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东北野战军司令员,第四野战军司令员,

指挥了辽沈、平津等重大战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南军区司令员,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国务院副

总理兼国防部部长,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

一九五五年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

是第一、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副主席,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第七、八届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副主席,

第九届中央副主席。

“文化大革命”中与陈伯达、黄永胜、吴法宪、叶群、李作鹏、邱会作等结成反革命集团,同江青反革命集团互

相勾结,有预谋地诬陷迫害党和国家领导人,阴谋夺取党和国家的最高权力。阴谋败露后,于一九七一年九月十三日

乘飞机外逃,在蒙古温都尔汗地区坠机身亡。

一九七三年中共中央决定开除其党籍。一九八一年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确认为反革命集团案主犯。

4、元帅——刘伯承(1892-1986)四川开县人刘伯承,第二野战军的代表,军事生涯仅次于朱德。

他在军事指挥和学术上都有很高的成就,

对中国军队正规化的影响最大。

白崇禧称他是“共军第一号悍将”,

而毛泽东对他则别有看法。

授衔时刘伯承在党内军内已无实权,

位列第四的原因一是因他的资历,二是他在军中人望甚高,

三是毛泽东不会将他对刘的看法公开化。

5、元帅——贺龙(1896-1969)湖南桑植县人贺龙,借助南昌暴

动总指挥

和红二方面军总指挥的资历成为元帅。

他未受过正规的军事教育,

军事造诣和战绩没有任何出色之处。

他创建红二军团时有很强的封建宗族色彩,

在十年间洪湖苏区仅能自保,谈不上发展。

后人往往将此归罪于夏曦洪湖肃反,

其实鄂豫皖苏区的肃反比洪湖苏区更为严重。

抗战时一二零师是八路军的三个师中力量最弱、战绩最小的,

长期担任预备队的角色。

贺龙解放战争时仅任晋绥军区司令这一兵团级的职务,

建国后任体委主任。

但如仅就表象认为贺龙一无是处也不客观,

授衔时他在军委中位置仅次于彭德怀和林彪,

庐山会议后他更担任了军委第二副主席,

成为毛泽东牵制林彪的首要人物,

六五年取消军衔制就出自他的手笔。

6、元帅——陈毅(1901-1972)四川乐至县人陈毅,一身代表着南方三年游击战、新四军、

第三野战军三个派系。

他是半路出家从军的文人,军事造诣有限。

抗战以来他指挥的较大战役在相当大的程度上都要依赖粟裕。

但他在军中的资历和地位,

以及他与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人的历史渊源,

而使得这三个派系的代表人物只能是他,不可能是粟裕。

7、元帅——罗荣桓(1902-1963)湖南衡山县人罗荣桓,众所周知他是政工元帅,

代表着政工在军中的地位,

意味着中国军队所特有的中国特色。

在十大元帅中他的资历最浅,二七年入党,

从未担任过战略方面的最高职。

同时他又是十人中学历最高的,上过大学。

8、元帅——徐向前(1901-1990)山西五台县人徐向前,同贺龙类似,

借助红四方面军总指挥的身分成为元帅。

他的资历仅高于林彪和罗荣桓,

在黄埔一期毕业生中原是不被看好的人物。

他的军事业绩最显著之处是曾指挥过一度是红军中

最强的红四方面军。

但自从指挥西路军在河西走廊全军覆没后,

再不曾有过值得一提的战绩。

解放战争时他仅任兵团司令,

在大局已定的情况下攻克了太原。

由于红四方面军这一派系人数众多,

必须在元帅中有代表人物,

曾为总指挥的徐向前就是最佳人选了。

9、元帅——聂荣臻(1899-1992)四川江津县人聂荣臻,华北野战军的代表。

尽管他曾在黄埔军校任职,

但实际也没有受过系统的军事教育。

他指挥华北野战军同傅作义对峙三年,

没有出色的战绩。

他一生的军事业绩中,凡辉煌之处往往与林彪有关:

红军时期他是红一军团政委;

抗战开始时他担任一一五师副师长;

平津战役又是东野与华野联合作战,

以至于北京军事博物馆的一位创作员曾经说过:

“要想写好《聂传》,先得搞好《林传》。”

10、元帅——叶剑英(1897-1986)广东梅县人叶剑英,没有派系背景,没有实际战绩。

由于在十人中名列最后,容易诱发人们揣测。

实际上,因上述几个因素的制约,

除他之外找不出别人能平衡这个位置了。

确定叶剑英为元帅在于他的特殊地位和资历,

从北伐直到建国,他一直充当着

“中共军方在政坛上的代表”这一角色,

除他之外党内军内再无他人有这种特殊地位了。

而在资历方面,他的军事生涯仅次于朱德和刘伯承。

自云南讲武堂毕业后,

他在粤军中长期担任高级幕僚的职务,

当他协助老蒋率黄埔学生军第一次东征时,

林彪还没进黄埔的大门呢;

长征中他一度接替刘伯承任红军总参谋长;

解放战争三年,他又任总参谋长直至建国。

在重大历史事件中,他两度扮演了微妙的角色。

二七年七月他向贺龙、叶挺通报朱培德的动态

而直接引发了南昌暴动;

三五年过草地时他的作为又导致了红军的公开分裂。

且不说他在以后的岁月中,

对粉碎“四人帮”和华、邓之争所起的微妙作用了。

至于他本人军事造诣与指挥能力如何,历史没给他机会证明

从十大元帅的各人背景看,哪一个都动不得,

十大将换谁上来都会引发新的不平衡。

再看看十大将的人选,派系平衡的因素减弱了,

而当时职务的因素加强了。

--------------------------------------------------------------------------------

十大大将

1、粟裕 2、徐海东

3、黄克诚 4、陈赓

5、谭政 6、萧劲光

7、张云逸 8、罗瑞卿

9、王树声 10、许光达

十大大将

1、大将——粟裕(1907-1984)湖南省会同县人粟裕,他的军事造诣和战绩在全军首屈一指,

许多方面甚至超过了林彪。

而他长期是以陈毅的副手身份指挥作战,

建国后任过短时间的总参谋长一职,

授衔时却不在这一重要位置上,

而且他的资历只能够和罗荣桓相比。

陈毅代表新四军和三野的元帅地位已定,

粟裕只能委屈了。

至于粟裕争当元帅的传说是站不住的,

那是人们根据他的战绩和位列大将首席而产生的臆测。

四八年中央军委曾计划将粟裕指挥的华野外线兵团

即苏北兵团扩编为华中野战军渡江作战,

而将华野的内线兵团即山东兵团升级为华东野战军。

这一计划本以明令发表,许世友、谭震林、刘少卿

指挥的山东兵团已使用华东野战军的名义达三个月之久。

而正是由于粟裕本人的反对,这一计划才撤销。

同时,粟裕还坚决主张已到中原的陈毅继续兼职华野司令。

可见,粟裕放弃了成为方面大军主官的机会,

很难认为到授衔时他会再争执一番。

2、大将——徐海东(1900-1970)湖北省黄陂县人徐海东,陕北方面的代表,

他的大将军衔完全是派系平衡的典型。

红军长征时除了三个方面军外,

还有一只独立长征的部队最先到达陕北,

即红二十五军,徐海东是这只部队幸存的指挥者,

与陕北红军合编为红十五军团之后,徐海东任军团长。

所写《西行漫记》中曾提到,

蒋介石称徐海东为“文明的一大害”。

由于在战争中肺部负过重伤,

他在抗战开始不久后就已不能工作,

一直处于疗养状态,直至七零年去世。

陕北方面的代表人物刘志丹阵亡,高岗自杀,

徐海东是这一派系中的最高人物了,

而且他为人一向正直和善,与世无争,

授他大将不会引起不平衡。

3、大将——黄克诚(1902-1986) 湖南省永兴县人黄克诚,第四野战军的代表。

他的战绩、资历与别人相比有值得商榷之处,

但是他当时的职务是总参谋长兼军委秘书长,

这一点是他获大将军衔的重要因素。

4、大将——陈赓(1903-1961)湖南省湘乡县人陈赓,第二野战军的代表。

二野参谋长李达是三一年宁都起义才参加红军的,

尽管军事造诣很高,但资历不足以为二野的代表人物。

陈赓的军事造诣和战绩均是中流,而他的名气甚大,

是黄埔军校一期毕业生中的佼佼者。

著名的“黄埔三杰”中,蒋先云战死,

贺衷寒去了台湾,陈赓是硕果仅存了。

5、大将——谭政(1902-1988)湖南省湘乡县人谭政,当时任总政治部主任,

与元帅中罗荣桓的情况一致,

是大将中政工方面的代表,

同样意味着中国军队的特色,与派系平衡无关。

6、大将——萧劲光(1903-1989)湖南省长沙人萧劲光,第四野战军的又一代表。

海军司令的职务是他获大将军衔的重要因素,

在所有元帅和大将中只有他在苏联进修过海军业务。

在资历方面,只提一点就够了。

当年江西苏区党内斗争中有一顶帽子以他的名字命名,

叫做“萧劲光式的右倾机会主义”。

7、大将——张云逸(1892-1974)广东省文昌县人张云逸,除粟裕外第三野战军的又一代表,

几乎可认为他的大将军衔完全是因他的资历而来的。

大将中他的年事最高,是唯一参加过护国讨袁的。

广西百色起义时他任红七军军长,

在邓小平离队后他率红七军艰苦转战进入中央苏区,

任红军副总参谋长。抗战和解放战争时

他在华东方面的军职一直高于粟裕。

叶挺任新四军军长,他任参谋长兼第二支队司令;

陈毅任军长,他任副军长;

华野成立,他又先后任过副司令兼参谋长。

这些职务大将中无他人可比。

8、大将——罗

瑞卿(1906-1978)四川省南充县人罗瑞卿,华北野战军的代表。

他的军事业绩和指挥能力都很一般,

资历也不出众,是有争议的人物。

而他当时的职务为公安军司令兼公安部部长,

工作性质特殊与最高层直接相关,

毛泽东对他颇为赏识,是党内军内正在上升的人物,

庐山会议后也正是他接任了黄克诚总参谋长

和军委秘书长的重要职务。

9、大将——王树声(1905-1974)湖北省麻城县人王树声,红四方面军的代表。

与元帅中徐向前的情况一致,

尽管王树声战争中没有骄人战绩,

甚至在解放战争中的职务低于多数大将,

但他担任过红四方面军副总指挥,

仅此一项足以保证他的大将军衔。

授衔时他的职务与陈赓相同,都是国防部副部长。

10、大将——许光达(1908-1969)湖南省长沙市人许光达,做为红二方面军在大将中的代表人物列名最后,

也是十大将中争议最大的人。

他的职务、资历、战绩明显低于其他的人,

而且在红军中仅担任师长,

对红二方面军的代表性都嫌不足。

由于红二方面军产生的高级将领本来就少,

参谋长李达因资历有限而排除在大将之外。

而曾担任红二方面军副总指挥的萧克,

本是最有资格的人选,

但他在长征时支持过张国焘的路线,

又与此时主持军委的彭德怀水火不容,加上他

当时训练总监察部副部长兼陆军训练部部长的职务较低,

故而没得到大将的位置。

授予许光达大将军衔的重要因素在于,

中国当时在借助苏联建立自己的装甲兵,

为了对等谈判,中国的装甲兵司令应与苏军的军衔相同。

作为装甲兵司令的许光达也就顺理成章地获得了大将军衔,

在各兵种的主官当中成了特例。

综合十大元帅和十大将的每个人的情况来看,

授衔时多种因素都在起着作用,既不是纯粹的“论资排辈”,

也不是简单的“论功行赏”,

而是党内军内多年来战争历程和人事变迁的综合平衡。

站在今人的角度上,尽可以对他们每个人品头论足,

但如果从授衔时的历史环境出发,

相信这二十个人堪称是“最佳组合”了。

上将 --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

洪学智、吕正操、宋任穷、肖克、杨成武、张爱萍。

---------------------------------------------------------------------------------

我心目中的十大元帅

头帅朱玉阶能当成共军总司令其实靠的是运气,当年他和陈毅带的南昌起义军到了井冈山,成了未来解放军的最早家底。但是当时老朱在南昌当的啥?警察局司令。那些兵谁的?贺龙叶挺的。这俩人有一个上山的也轮不到他,当时的老毛也就是纸上谈个兵,真打仗是不会的。老朱毕竟在滇军里混过,至少比

袁文才王佐俩土匪强,于是乎阴差阳错老朱成了头号军事人物。

  

   朱头帅的人品确实不错,至少没怎么得罪过人,本人也没啥野心,下边的人敬他但是并不怕他,而他打仗那两下子也确实就是一般,当初让刘三帅打的屁滚尿流的。所以从长征后期开始军权基本上落到了彭次帅手里,他就是个发号令的——能打的都去打去了。但也因此,老朱后来在文革里面逃了一条老命,毕竟林娃娃是他老人家提拔的,江娘们跟他也没啥仇。

  

  次帅彭大将军倒是值得大书特书。很多人说这人像张飞,确实,老彭带兵长了身上粘的丘八气也就不少,他本人又是苦出身,一些个东西也就不大在乎。比方说当年大伙都喊万岁,他就敢来一句“扯淡”。但是老彭又不是张飞,他的心眼比谁都不少。中央苏区的时候,博古李德踢了老毛得了势,他马上凑过去,以至于出现了他打败仗光荣而老毛打胜仗理亏的奇景。估计毛老大就是那时候对他有的意见。

  

  彭帅很能打仗,特别能打硬仗苦仗。46年的西北野战军在老贺带领下怎么打怎么倒霉,他亲自上阵之后才打了几个胜仗。朝鲜战争不用说了,就凭这一仗老彭就有资格和霍去病李靖等人并称。不过这人刚愎自用,目中无人的八字考语也不假,50年代批刘帅就是他的主张,也因此老彭的人缘不是一般的差,除了黄克诚,他在军中一个也看不上。庐山上当众骂娘害了他一条性命,其实那个时候他要是能稍微委婉点,说不定大会就真的批左倾了,可惜。

  

  老三是林秃子,他可是不好评价。毕竟现成的史书已经定了性了:“野心家,阴谋家”。实话说,现在看来这两个家跟他还算相配,但是和老彭,老贺甚至老陈就不配吗?我看是配的。野心谁没有?当初彭倒以后小林就是中央第六号人物了,“毛刘周朱陈林邓”嘛。等到刘邓一倒,他就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就算没野心也让人给激起野心来,再加上家里有个牛气冲天的老婆,小林要不闹点事才叫一个奇怪!

  

  林彪能打仗那时谁也得承认的,四野从东北一直打到了海南岛,卫立煌薛岳白崇禧这样抗日名将都栽在他手里,算上粟裕他也是共军中打仗的第一把好手。林最大的缺点恐怕是有点太喜欢明哲保身了,建国后一直到59年他都不怎么露脸,即使是庐山会议他也就是下点小蛆远不如刘少奇整得多。但是越是没野心的人老毛越信任,没了彭刘邓,毛的接班人只能找林彪,况且那个时候拍马屁水平能撵上小林的还真没有。老毛对待手下人向来是拉一个打一个,然后再把拉的人打下去,等到彭刘邓大势已去,他就想起用张王姚来打

林了。小林想先下手为强,结果……

  

  下面说刘军神,刘伯承的军事理论水平无疑是最高的,也只有他配称得上指挥艺术。不过他的实战能力不如理论能力——当然这是相对说的,他的实战能力估计跟林彭粟三人伯仲之间。他的二野遇上装备共军第一的四野不见得能自保。因此老刘大半辈子都是当的参谋长,后来好不容易得到个二野还在大别山损失了大半,内战打到最后时二野的实力在四大野战军里叨居末座,不过说起来这也不能全怪老刘,当初中央在陕北顶不住了才让老刘无论如何也得打进大别山,明知山有虎也得偏向虎山行。

  

  刘的资历很深,当初是川中名将,后来南昌起事他的作用比朱都大。占过山头,过过草地,打过日本鬼子,内战更是把好手。不过这人天生恬淡,解放后也就在南京军事学院当校长了。50年代老彭治军,他的思想被骂成教条主义——这倒也不怨彭,刘毕竟是正规军事院校出来的,对游击战多少有点意见。老彭倒了以后,本该落井下石的老刘一言不发,就冲这一条他就是条汉子,他的案也只有等到老搭档邓公掌了权才翻过来。也正因为他的恬淡,在乱世中落了个善终,倒是天助好人啊。

  

  彭林刘以外,十大元帅就没什么真能打仗的了,能人有,但心思用在了其他方面。排第五的贺胡子在这些人里面还算是比较能打的,不过他的能力主要体现在了早期。他的资历也是极深,北伐的时候就是师长了,要知道那时候公认的超级牛人叶挺还是个小团长。南昌起义的兵有一多半是他带的,他要是上了井冈山,老朱的总司令说不定就得易人——不过也说不定,以胡子的性格多半要和老毛闹翻,最后不是下山去别的地方就是让毛给害了。后来他在其他地方和任弼时一块搞出了名堂,到长征的时候俨然是三家天下有一分——当然二方面军政治比不了老一,实力比不了老四,胡子也就是过个干瘾。等当三家合成一股绳,他胡子也就只有在朱彭领导下办事的分了。抗日的时候,他也就是带一个师,跟刘林地位相当了。再往后,他在西北让胡宗南打的没地方躲只能是被杯酒释兵权。等到解了放,胡子这种粗人除了去体委干也实在没地方去啊。

  

  总的来说贺胡子也是丘八,比老彭更加丘八。文革的时候连武装造反的话都敢说出来,要不是有总理护着十个胡子也砍了。可惜最后还是运气不好落到了小林手里,小林对这种亡命徒还是有几分忌惮,最后弄死拉了倒。没办法,性格决定命运。

  

  老六是儒将陈毅。平心而论,陈胖子的诗还不算差,当然和辛弃疾没法比,但将军诗人中占个名次

还是没问题的。胖子一生也算是五味俱全了,去欧洲念过书,南昌起义他赶上个尾巴,井冈会师后也是一员大将,虽然后来被林彭刘比了下去,但胖子的资历小看不得。大部队长征他在家里带游击队,差掉挂在了山沟里,抗日的时候本来该是他出头,外国又回来个叶挺!好在福兮祸所倚,他不当新四军的头还没头的倒霉事,否则的话恐怕后来飞机坠毁死的就是他陈胖子了。解放战争他的作用谁都知道,四个字:因人成事,说难听点他跟粟裕就是官文跟胡林翼的关系。胖子这样的打仗可能用处少,但和平年代可就靠他了,能白话,外交部长的活还就得他来干。

  

  说实话,陈胖子能耐不咋地,但他的个人魅力让人真没话说。豪爽大气,能和酒会下棋偶尔还写个诗,他的人缘和老彭那是天壤之别。后来胖子被整倒还真不容易,他能白话啊,最后死了还落老毛一句:“陈毅是个好同志”。值了。

  

  下面一位是“政治元帅”罗荣桓,这也是比较奇怪的事。因为其他几位除了叶剑英都是司令辈的,偏偏他是个政委。不过说起来也不奇怪,他是老毛嫡系中的嫡系。建国后,周邓两人都不负责军事了,粟裕资历又不够。何况战功最多的四野只有一个元帅说不过去,于是他就成了这么个异数。实际上,凭罗的资历和战绩评个元帅也不算太过,毕竟他当了大将和许光达之类一块混更不平衡。

  

  说罗不能不说林,从井冈山时期开始两个人就一块干,除了抗日的时候林出国看病外两人是焦不离孟。一方面娃娃林需要这么个老成人帮忙,另一方面,毛信得过的也就是他了。他死的早了点,没赶上文革,不过估计赶上了也不会有事。老毛说的好:“君今不幸离人世,国有疑难可问谁“

  

  说不定要有他问问,文革还发动不起来呢,政治元帅可是个厚道人。

  

  十帅中最容易被忽视的是谁?恐怕是徐向前。徐老西虽说是天子门生,黄埔一期的人,但跟蒋先云陈赓比说他个“平庸”还是轻的。不过这人倒霉不在这,毕竟黄埔生随便一个都是很值钱的,他跟错了主子。他是张老四的人,当年在草地上差点要了老毛的性命。于是一到陕北就给派到了新疆西征,好一招借刀杀人。在二马的凶兵悍将面前,第四方面军那叫一个惨啊。要不是他和陈昌浩跑得快,命就没了。跑回来以后老徐就过起了苦日子,从抗日到内战军队都是别人用剩下的。特别是内战围攻太原几个月都让他的老乡阎锡山打败,最后还是托老彭的福才算胜利收场——人家只用了三四天。建国以后他这种身份的人也就是保个命就不错了,最后打四人帮他也算出了把力

,最后落个善终,还真不错了。

  

  

  九帅聂荣臻不是黄埔学生,他是黄埔教官!不过他这个当老师的比学生林彪差的太远,后来一直到解放他也就是更在小林后面打个下手。这么说吧,中共历次打仗基本都少不了他,但基本每次他也没啥作用。抗日是个例外,说起来,聂帅是共军中少见的内战外行外战内行的。他在华北的根据地搅和得日军没个安生日子过,麾下两员大将吕正操杨成武让日军闻风丧胆。不过他也就是搞个游击战,一到动真格的在苏联学那点东西就还给了他的毛子老师了。内战打华北他被悍将傅作义打的丢盔弃甲,最后要不是林彪入关他能不能打下平津还真不好说,不过我老家石家庄那一仗挺漂亮倒是真的。建国以后,老聂聪明的选择了军事科技专业,搞出来了两弹,虽说主要是科学家们的功劳老聂也算是功不可没,最后也是一个善终。

  

  说来十大帅中最牛的还是末帅叶剑英。这个人牛就牛在一辈子没有站错队,中共党内纷争一回都没吃过亏。三十年代中央苏区的博古李德看不上刘伯承,把参谋长给了他,可是他叶某人却知道这个帽子不但没用还有害,终于在长征中找到机会送了回密信。要知道当时的张老四比老毛的实力强得多,他的政治眼光不是一般的高明。抗日的时候,他干的是统战,要是一直干参谋长说不定会和左权一块光荣了。解放战争还是没他什么事把参谋长一直当道了最后。开国以后还当了几天国防部长,也因此成了林彪的眼中钉,但是老毛信任他,救命恩人嘛,交情不一般。文革后期他和周总理成了老百姓唯一的希望,后来还把邓小平弄了出来。最后居然当了把托孤大臣,为啥?老毛知道他“吕端大事不糊涂”,老毛没想到的是他不但是吕端,还是周勃,他的老婆侄子都栽倒了叶某人手里,得,又站对回队。

  

  老叶晚年让邓给挤兑了,不过落个善终也能满足了。

-------------------------------------------------------------------------------

中华人民共和国57名开国上将

肖 克(1908- 湖南嘉禾) 李 达(1905-1993陕西眉县)

  张宗逊(1908--1998陕西渭南) 李克农(1899--1962安徽巢县)

  王 震 (1908—1993湖南浏阳) 许世友(1905-1985河南新县)

  邓华(1910-1980湖南郴县) 彭绍辉(1906-1978湖南湘潭)

  张爱萍(1910-2003四川达县) 杨成武(1914-2004福建长汀)

  韩先楚(1913-1986湖北黄安) 李涛(1905-1970湖南汝城)

  傅秋涛(1907-1981湖南平江) 王平(1907-1998湖北阳新)

  吕正操(1905- 辽宁海城) 傅钟(1900-1989四川叙永)

  萧华(1916-1985江西兴国) 甘泗淇(1903-1964湖南宁乡)

  宋任穷(1909-2005湖南浏阳) 赖传珠 (1910-1965江西赣县)

  洪学智(1913- 安徽金寨) 周士第(1900-1979海南琼海)

  郭天民(1915-1970湖北红安) 周纯全(1905-1985湖北红安)

  杨至诚(1903-1967贵州三穗) 陈再道(1909-1993湖北麻城)

  陈奇涵(1897-1981江西兴国) 王宏坤(1909-1993湖北麻城)

  苏振华(1912-1979湖南平江) 刘亚楼(1910-1965福建武平)

  刘 震(1915-1992湖北孝感) 陈锡联(1915-1999湖北红安)

  韦国清(1913-1989广西东兰) 陈士榘 (1909-1995湖北荆门)

  陈伯钧(1910-1974四川达县) 锺期光(1908-1991湖南平江)

  宋时轮(1907-1991湖南醴陵) 朱良才(1900-1989湖南汝城)

  董其武(1899—1989山西河津) 唐 亮(1910-1986湖南浏阳)

  叶 飞(1914-1999福建南安) 杨得志(1910-1994湖南醴陵)

  王新亭(1908-1984湖北孝感) 黄永胜(1910-1983湖北咸宁)

  李天佑(1914-1970广西临桂) 陈明仁(1903-1974湖南醴陵)

  贺炳炎(1913-1960湖北松滋) 阎红彦(1909-1967陕西子长)

  谢富治(1909-1972湖北红安) 陶峙岳(1892-1988湖南宁乡)

  乌兰夫(1906-1988)内蒙 周 桓(1909-1993辽宁东沟)

  杨 勇 (1912-1983湖南浏阳) 李志民(1906-1987湖南浏阳)

  赵尔陆(1905-1967山西崞县) 王建安(56年补授1907-1980湖北红安)

李聚奎(58年补授1904-1995湖南涟源)

其中红色字体都为当今当今仍然健在的3名开国的上将。

即:

1908年出生的原中顾委常委肖克,1905年出生的全国政协原副主席吕正操,1913年出生的全国政协原副主席洪学智。

--------------------------------------------------------------------------------

2006年健在的开国将领名单2006年健在的开国将领名单

以姓氏笔画为序)

开国上将(3人):

1、吕正操(1905)辽宁海城人

2、肖 克(1908)湖南嘉禾人

3、洪学智(1913)安徽金寨人(1988年授予上将军衔)

开国中将(15人)

1、 方 强(1911)湖南平江人

2、 孔庆德(1911)山东曲阜人

3、 刘志坚(1912)湖南平江人

4、 杜义德(1912)湖北黄陂人

5、 李作鹏(1914)江西吉安人

6、 张 震(1914)湖南平江人(1988年授予上将军衔)

7、 阿沛·阿旺晋美(1911)西藏拉萨人

8、 范朝利(1914)河南新县人

9 、罗元发(1910)福建龙岩人

10、饶守坤(1915)江西德兴人

11、黄志勇(1914)江西崇义人

12、黄新廷(1913)湖北洪湖人

13、曾思玉(1911)江西信丰人

14、蔡顺礼(1913)江西吉安人

15、廖汉生(1911)湖南桑植人

1955年--1965年授衔的少将(1360人,健在249人)

1955年少将(55授衔802人,57、58年各补授2人 健在107人)

万振西 王 直 王 屏

王兰麟 王兆相 王若杰 王诚汉 王贵德 牛书申 方 槐

方子翼 方国安 叶荫庭 卢仁灿 朱耀华 任 荣 向守志 刘 春 刘中华

刘华香 刘 刘居英 刘鹤孔 刘懋功 江 文 江勇为 江腾蛟 汤光恢 关盛志

阮贤榜 李 觉 李中权 李水清 李布德 李赤然 李道之 李德生 李耀文 杨永松

肖思明 吴瑞山 何光宇 何廷一 谷广善 邹 衍 汪东兴 沈启贤 宋承志 宋维栻

宋景华 张 瑞 张云龙 张文碧 张汉丞 张廷发 张秀川 张秀龙 张国传 张铚秀

陈 波 陈 浩 陈茂辉 陈金钰 陈锐霆 陈福初 陈鹤桥 范 明 欧阳平 罗应怀

罗维道 胡定千 胡继成 钟元辉 钟明彪 钟炳昌 胥光义 贺 健 贺吉祥 桂绍彬

栗在山 贾若瑜 钱信忠 徐光华 郭林祥 高厚 陶汉章 曹达诺夫·扎依尔 盛治华阎捷三

彭富九 程世清 曾 美 曾克林 谢 斌 谢振华 谢家祥 詹大南 裴周玉 廖鼎琳

漆远渥 谭友林 谭右铭 熊兆仁 黎 光 黎东汉 戴润生 魏天禄

1961年晋升少将218人(健在50人):

王 晓 王定烈 王砚泉 左 爱 叶泰清 史进前 吕 清 吕仁礼 朱士焕 朱春和

朱家胜 刘 瑄 刘月生 刘耀宗 江鸿海 孙干卿 杜 屏 李 静 李永悌 李懋之

杨思禄 肖荣昌 肖德明 吴 罡 吴纯仁 张力雄 张蕴钰 林 真 罗洪标 胡 炜

胡立声 胡鹏飞 赵晓舟 钟发生 段思英 姜 钟 桂绍忠 柴成文 殷国洪 高 锐

曹中南 康 庄 彭施鲁 程 明 曾凡有 赖达元 雷 钦 雷起云 鲍奇辰 魏国运

1962年授予3人,晋升9人( 无人健在 )

1963年少将(授衔3人 健在1人)

刘西尧

1964年少将授予1人,晋升320人 ( 健在90人)

丁 钊 马 宁 马洪山 王 展 王 猛 王子修 王文英 王扶之 王茂全 王淮湘

韦统泰 文 击 方 震 白 云 曲竞济 朱致平 伍生荣 华 楠 刘 汉 刘世昌

刘光涛 刘自双 刘春山 刘振华 江含章 江学彬 许志奋 阳自碧 纪亭榭 苏克之

苏宏道 苏锦章 李 元 李 健 李大清 李如洪 李孔亮 李丕功 李东野 李树荣

杨虎臣 杨斯德 肖友明 肖选进 何云峰 辛国治 汪运祖 沙 风 沈鸿林 张 英

张 翼 张中如 张水发 张玉华 张志勇 张伯祥 张宜步 张实杰 张耀祠 陈绍昆

国林之 周建平 宗凤洲 胡立信 茹夫一 赵 峰 赵华青 赵复兴 姜林东 贺 明

袁意奋 贾乾瑞 顾 鸿 夏伯勋 铁 瑛 徐明德 高占杰 高先贵 涂通今 常 勇

常仲连 彭 飞 程坤源 廖步云 黎 原 颜文斌 颜吉连 戴金川 魏佑铸 瞿道文

阎捷三,(1905-2006.1.29)中国人民解放军原后勤学院副院长、晋城籍将军阎捷三同志(大军区副职),因病医冶无效,于2006年1月29日13点20分在北京逝世,享年101岁。

开国少将日前健在247名。

---------------------------------------------------------------------------------

-----

徐立清坚辞上将军衔

1955年,47岁的许光达在授衔之前,曾给毛主席写信,恳切要求自己不授大将军衔。毛主席赞扬他是“共产党自身的明镜”。但后来经军委讨论,没有采纳许只要求授上将的意见,仍然授予他大将军衔。无独有偶,当年还有一位主动要求降衔的我军高级将领徐立清,他的请求最后得到了同意。

  1955年9月27日,中央军委在中南海举行了我军的第一次授衔仪式。在所授55位上将

之中,没有徐立清的名字。徐立清称得上是近水楼台先让衔。他成为1955年全军少数几个兵团正职的中将,当时惟一担任总部副职的中将,同时成为在荣誉面前往后退让的楷模。徐立清请辞上将的经过是一个十分感人的故事:

  徐立清是河南商城人,他1927年参加革命,1930年入党时年仅20岁。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他先后任红四方面军第四军政治部主任、

八路军第一二九师政治组织部长、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新编第四旅政治委员、西北野战军政治部主任、第六纵队政治委员与第一野战军第六军政治委员等职务。1950年9月,徐立清任中央军委总干部管理部(1954年1 0月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干部部)副部长,为统一全军的干部管理,建立正规的干部工作制度做了大量的工作。

  1955年1月,中央军委发布了《关于评定军衔工作的指示》,对军衔评定工作给予了政策性的规定。1955年 2月8日,毛泽东主席正式签发了由全国人大常委会颁布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官服役条例》,宣布中国人民解放军将于19 55年10月1日开始实行军衔制度。这在全军上下引起广泛关注,绝大多数干部对此都能有比较正确的认识,但也有一些干部担心自己的军衔评低了,面子上不好看。有的甚至公开摆资格、列战功,觉得应该得到更高的荣誉和奖赏。一些人在提出要求未能满足后,竟有挂不住哭起鼻子的。一位红军时期的老干部得知自己将被授予少将的时候,竟公开说:“我要把那牌子挂到狗尾巴上去。”毛主席当时曾风趣的批评这种现象是:“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授衔时。”

  在授衔的初步方案中,曾有这样的内容:毛泽东为大元帅;

周恩来、刘少奇、邓小平为元帅;李先念、谭震林、邓子恢、张鼎丞为大将。毛泽东看到后,拿起笔将自己的名字从大元帅的衔位上圈了出来。他在会上说:“我这个大元帅就不要了,让我穿上大元帅的

制服,多不舒服啊!到群众中去讲话、活动,多不方便啊!依我看,现在在地方上工作的,都不评军衔为好!”他问刘少奇:“你在部队搞过,你也是元帅。”刘少奇当即表示,不要评了,不要评了。毛主席又转向周恩来、邓小平,他们也都摆摆手说:“不要评了,不要评了。”毛主席又转向过去长期在军队担任领导职务,后来到地方工作的邓子恢、张鼎丞等同志:“你们几位的大将军衔还要不要啊?”邓、张也都说:“不要评了。”

  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不要军衔的事,对当时负责授衔工作的徐立清震动很大。其实,早在授衔工作开始之前,徐立清就已在评级中主动提出让级别,他将自己的正兵团级职降为副兵团级。当时总干部部罗荣桓部长和赖传珠副部长都为徐立清这种高尚风格所感动,认为徐立清还是应定正兵团级。后来,军委副主席彭德怀专门找到徐立清,明确提出不同意他定副兵团级。因此在定级的审批报告上,彭德怀又将徐立清的副兵团级改为正兵团级。

  按照中央军委规定的条件,正兵团级现役军队高级干部一般要授予上将军衔。徐立清完全符合这个规定。但他找到当时成都军区副司令员黄新廷,对他说:“新廷啊,我有个想法想给你说一下,按照条件我是该授上将军衔的,我看哪,这个上将就不要啦,要个中将如何呀。”黄新廷非常赞赏徐立清的这种精神,他说:“如果全军的广大干部都像你这样,就没有那么多的矛盾了。”之后,徐立清又和自己在红四方面军时的老战友,当时担任华东军区副司令员的许世友聊起这件事。许世友听后紧紧握着徐立清的手连声说:“好样的,好样的,我支持你,你是榜样!”

  徐立清说过:“如果一个人只考虑个人的待遇得失,名利地位,不考虑大局,就不会得到同志们的信任,更不会为党为人民做出贡献来。”他再三想,觉得自己评个中将最合适,对个人对工作都有利。他考虑到,红四方面军是个“大山头”,资格老、级别高的干部太多,不能在上将中比例过高,要与其他“山头”拉平。于是,他下决心先把自己减下来,按照他的话来说,这样做至少有三个好处:一是可以减少四方面军在上将中所占比例,不突破主席最初的设想;二是对自己一个正确的估价,激励斗志,克服名利思想;三是便于做一些争军衔人的工作,保证授衔工作的正常进展。

  徐立清第一次向罗荣桓写了要求低授军衔的报告,申明自己要求低授的理由,并表示了自己的态度和决心。过了几天,当他看到授予上将军衔人员中仍有自己的名字时,毫不犹豫地把自己的名字从名单中划去,在

中将的名单上加添了“徐立清 ”三个字。

  罗荣桓看了名单后,亲自找徐立清谈话说:“这是中央军委定的,正兵团职的一般都授上将,你的名字怎么能随便划了呢?你徐立清是有贡献的,是够资格的嘛。”罗荣桓又把徐立清的名字加到了上将名单中。

  名单很快报到了中央军委,徐立清感到十分不安。这时不少同志都劝他说:“你是符合授上将军衔的,这个事就不要再提了。”同时也有一些同志对他说:“你符合上将条件,非要个中将,其他够上将条件的同志该怎么想?”徐立清也陷入矛盾之中,一连几天,都在苦苦思索着。最后他给自己找出理由:“我是总干部部的副部长嘛,是负责授衔工作的,与别人不一样,他们会理解的。”

  正在这时,装甲兵司令员许光达也给毛主席和中央军委写了报告。许光达把自己和有关同志做了比较后,郑重请求不要大将军衔,希望降为上将。徐立清认为自己有了学习的榜样,连夜给许光达打电话,彼此交流了自己的想法。许光达说:“ 这是我们个人的想法,跟别人没关系,要坚持下去做出榜样来,看那些争着要高衔的人有啥话可说。”

  徐立清给罗荣桓写了一封信表示:此次授衔,我要求低授,是因为我是主管授衔工作的副部长,更应该严格要求自己,为大家做出个好样子。要不然,我就不好去要求别人了。我出身于一个贫苦家庭,从小给地主家放牛,是党把我培养成一个革命军人,可我与党和人民的要求相比,所做的成绩是微不足道的,授予我上将军衔心里很不安。论德、才、资、功,授予中将我就已经感到十分荣耀了,再三恳求军委和总部领导能批准我的要求。

  罗荣桓在第二天接信后,和总干部部的另外两位副部长赖传珠、宋任穷进行了商量。他们一致认为,徐立清建国初期就任兵团政委,现在又任军委总干部部副部长,在群众中威信高,影响大,应该授予他上将军衔。尔后他们又把这个意见向彭德怀副主席作了汇报。彭德怀同意总干部部的意见,授徐立清上将军衔。

  彭德怀还把徐立清叫到办公室,请他当面解释不要上将军衔的原因。徐将自己的想法和彭总谈了,他强调说:“我是主管授衔工作的,不能在上将的名额中和别人去争。如果把别人减下去显然不合适,把自己减下去比较符合实际,这也是我的心愿,希望能得到您的支持。”彭德怀说:“立清,我已经和许光达同志谈了两次话,他也向军委写了报告,要求由大将降为上将,我没有同意。我是很了解你的,你不要上将的事,我看还是商量一下再说,这个问题也不是我一个人说了算,这是组织

上的决定。”

  之后,彭德怀又两次找徐立清谈话。徐立清态度非常坚决,一再表示不要上将军衔。彭德怀始终没有答应他的请求。彭德怀在军委召开的一次会议上提到这件事时说:“徐立清我了解,人很好,没有名利思想,而且言必行,行必果。”毛主席接着说:“不简单呐,金钱、地位和荣誉最可以看出一个人的思想的品格,古来如此!”

  授衔的日子一天天近了,徐立清又先后给毛主席、党中央、中央军委和罗荣桓部长连续写了好几封信。后此事反映到周恩来那里,周总理亲自找徐立清谈话,做工作。但徐立清坚持自己的想法,他说在授衔工作中有些人争官争位,不考虑大局,两眼只盯着干部部门,我授低了,有利于做他们的工作。这次,周恩来没有做通徐立清的工作,却让徐立清做通了自己的工作。

  在授衔仪式举行的前一天,周恩来专门打电话邀徐立清到中南海面谈。周总理说:“主席说许光达是一面明镜,共产党人自身的明镜,我说你徐立清也是一面镜,是难得的一位好同志。”

-------------------------------------------------------------------------------------------------

洪学智:两授上将军衔第一人

  在开国上将序列里,有这样一位传奇人物,他工作的领域遍及军事、政治、后勤、装备乃至国民经济领域。他战斗的脚步,从大别山到四川到陕北,从陕北到冀中到苏北,从黑龙江到海南岛,从鸭绿江到三八线……打土豪、打军阀、打日本人、打国民党军、打土匪、打美军,所到之处,无不功勋显赫。

  洪学智,一位曾两次被授予上将军衔的开国上将。

  1986年秋,朝鲜战争结束整整32年后,时任总后勤部部长的洪学智上将应邀访美,当美太平洋舰队司令员莱昂上将问他是从什么学校毕业的,能在朝鲜战场上建立“炸不烂、打不垮”的钢铁运输线时,将军诙谐地回答说,是从“美国空军学校”毕业的。

  这个“美国空军学校”,就是在抗美援朝战场与美国空军的战斗。

吕正操:从张学良秘书到抗日名将

  毕业于东北讲武堂的吕正操将军是开国上将中少有的经过正规军事教育的将军。

  17岁时,吕正操参加了张学良的东北军卫队旅,由于他念过书,又写得一手漂亮的小楷,1925年,被张学良选送考入东北讲武堂深造。毕业后,吕正操成了张学良的副官,后来又成了秘书。张学良把他视作贴心之人,让他专管讲武堂学员的名册和人事,北伐时,又让他负责宣传,并做了同泽俱乐部干事。

  吕正操很早就接受共产党的影响。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发动举世震惊的西安事变。此时,吕正

操正担任张公馆的内勤工作,和应邀来西安共商大计的中共代表罗瑞卿、许建国常有接触。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他被中共北方局同意接纳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七七事变”后,国民党军队节节败退。出生于日俄战争期间、此时在国民党五十三军任团长的吕正操,于1937年10月14日率部起义,脱离国民党军,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改称“人民自卫军”,在冀中平原上,树起了第一面共产党抗日武装力量的大旗。在冀中抗日最艰苦严酷的阶段,吕正操率冀中军民在反“蚕食”和反“扫荡”斗争中,创造了平原游击战争史上辉煌灿烂的一页。建国以后被搬上银幕和舞台的《地雷战》、《地道战》、《平原游击队》以及《平原作战》等,影响巨大,都为这一时期的真实斗争作了艺术上的注解。在白洋淀地区,人民还组织起了水上游击队雁翎队。毛泽东曾表扬他们是“坚持平原游击战争的模范,坚持人民武装斗争的模范。”

  在残酷激烈的作战环境中,吕正操沉着、果决、满怀激情,斗志昂扬,表现出非凡的军事才能,在冀中百姓中誉为传奇。最多时,他一天之内打过五仗,常常一马当先。

  1944年冬天,吕正操作为中共“七大”代表到延安。毛泽东一见他就笑着说:你给我写的信我是看了的,“就是你那个签字为难了我,猜了半天,才认出是吕正操。”毛泽东问他:“干吗要把三个字连成一个字呢?”

  两天后,毛泽东派人用一辆大汽车把吕正操和林枫接到枣园吃晚饭,边吃边谈一直到深夜。吕正操和林枫告辞出来,毛泽东还端着蜡烛照明,送他们走下山坡,上了汽车。

  1945年4月23日至6月11日,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延安召开。吕正操出席了这次大会,并被选为候补中央委员。

肖克:南昌起义亲历者

  肖克上将于1926年就参加了中国共产党,曾参加北伐战争,在叶挺部任政治指导员,并参加了八一南昌起义———在4位健在的开国上将中,他是唯一的一位参加过南昌起义的上将。

在井冈山时,肖克先后任连长、营长、营党代表、第一纵队参谋长等职,参加了巩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斗争。1929年随部进军赣南、闽西,并参加革命根据地的创建。

  1930年6月后历任红四军第三纵队司令员、第十二师师长、红一方面军独立第五师师长、红八军军长、红六军团军团长等职,参加了中央革命根据地历次反“围剿”作战,参与领导湘赣革命根据地的反“围剿”作战。

1934年8月,25岁的肖克被任命为六军团军团长

,率部西征,经78天浴血奋战,终与贺龙所率红二军团会合。在长征中,肖克先后任红二方面军副总指挥,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红三十一军军长等职,为红军长征的胜利创下了显赫功勋。

  抗战爆发后,历任八路军第一二0师副师长、晋察冀军区副司令员、冀热辽军区司令员,参与领导晋西北、平西、平北、冀东等抗日根据地的创建和发展。

  1949年5月,肖克被任命为第四野战军兼华中军区第一参谋长,参与指挥衡宝、广东、广西等战役。

  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军训部部长、人民解放军训练总监部部长、国防部副部长等职,参与领导全军的军事训练和军事院校的筹建。1972年起历任军政大学校长、国防部副部长兼军事学院院长、第一政委。

-------------------------------------------------------------------------------------------

中国现役上将名单(年龄)

中央军委 副主席 郭伯雄上将(63) 曹刚川上将(70) 徐才厚上将(62)

总参谋部 总 长 梁光烈上将(65) 副总长 葛振峰上将(61) 熊光楷上将(67) 张 黎上将(62)

总政治部 主 任 李继耐上将(63) 副主任 唐天标上将(65)

总后勤部 部 长 廖锡龙上将(65) 政 委 张文台上将(65)

总装备部 部 长 陈炳德上将(64)

国防大学 政 委 赵可铭上将(63)

军事科学院 院 长 郑申侠上将(63) 政 委 温宗仁上将(65)

北京军区 司令员 朱 启上将(63)

南京军区 政 委 雷鸣球上将(63)

沈阳军区 政 委 姜福堂上将(64)

成都军区 政 委 刘书田上将(65)

广州军区 司令员 刘镇武上将(61) 政 委 杨德清上将(63)

济南军区 政 委 刘冬冬上将(60)

兰州军区 司令员 李乾元上将(63)

海军 司令员 张定发上将(62) 政 委 胡彦林上将(62)

空军 司令员 乔清晨上将(66)

第二炮兵 司令员 靖志远上将(61)

武警部队 司令员 吴双战上将(60) 政 委 隋明太上将(63)

中央警卫局 局 长 由喜贵上将(66)

----------------------------------------------------------------------------------------

毛泽东对十大元帅的评价 毛泽东对十大元帅的评价

毛泽东对十大元帅的评价

对朱德??"度量如大海,意志坚如钢"。自从井岗山会师后,朱德就成为了中共军队的偶像级的人物,长期任总司令,但更多的是一种象征意义。朱宽和忍让、纯朴谦逊,对这样一位没有野心的忠厚长者当然会赞誉有加。

  对彭德怀??"谁敢横刀立马,惟我彭大将军"。老彭性格刚烈、疾恶如仇,而且有些特立独行,比较难驾驭,这从几十年和老毛磕磕拌拌的合作历程中就可看出,但打天下绝对需要这样的勇夫和猛将,就象刘备少不了张飞、李世民必须依仗尉迟敬德一样。所以在

战争年代老毛会如此不吝溢美之词,当然事实也确实如此,比如,朝鲜(专题,图库)战争没人愿挂帅,只能惟我彭大将军。至于59年庐山会议后毛说老彭的合作与不合作是三七开(我们可爱而又梗直的彭总非顶着说,不对,应是七三开),那是后话了

对林彪??"他一个娃娃懂什么?"这话是在林彪质疑红军四渡赤水的战法、提出究竟是走弓背还是走弓弦更好时说的,与其说是长者对晚辈的训斥,不如说是师长对后生的循循善诱。在长期的战争年代,林多次对毛发难,一句"红旗到底能打多久"的议论引来了毛《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宏文,长征途中,林甚至建议由彭德怀出来接替毛泽东的军事指挥权,受到毛的严厉斥责。但爱之深才会责之切,毛始终对其钟爱有加,识才善用,使林始终是同级别军事首长中最年轻者,这种时时提携指点,是日后林彪成为纵横中国的杰出军事指挥员的重要条件。

  对刘伯承??"四川称刘伯承是一条龙下凡,江水怎么会挡得住龙呢?他会把我们带过去的!"。在后有数十万追兵,前有金沙江天险,许多人怕部队过不了江的情况下,毛泽东风趣地引用了朱德的话。对刘伯承的才干不用多说。

  对贺龙??"贺龙两把菜刀起家,现在当军长,带出了一个军"。毛泽东在"三湾改编"中曾举此例鼓励起义军。到陕北后又称他是红二方面军的旗帜。总得来说毛对贺还是器重的,特别是建国前后。贺龙含冤而死后,毛泽东曾说过:"我看贺龙搞错了,我要负责"。

  对陈毅??"陈毅是个好同志"。文革中,一次红卫兵批斗陈毅,陈先发制人,掏出红宝书说,请翻到毛主席语录第***页,毛主席教导我们说陈毅是个好同志。台下一片哗然都在翻宝书但没有找到,周总理做证说,确有此话。于是陈毅过关。陈在文革中的境遇相对来说是比较好的,特别是死后,毛亲自参加追悼会,众所周知毛极少参加党内同志的追悼会,在其晚年更是绝无仅有。毛同陈的关系可以说是十元帅中很好的,这有些奇怪,因为毛陈在战争时代共患难的时间并不长,瑞金一别,一个长征一个留下打游击,抗日时一个在延安一个在华中游击区,解放战争一个在冀中一个在华东,毛另眼看陈总,并非军事才能(这点陈无法和林彭相比),也不会是后来二人经常诗词唱和被毛引为知己。可能是毛对陈有一种歉疚心理,离开瑞金、开始长征时没能带走这位井岗山会师的老部下(当然这不是毛的原因),陈毅只能留在敌后率领一帮老弱病残浴血奋战,面对层层围剿,出生入死,艰苦备尝,而且当时陈远离中央和老领导、老战友,其孤独寂寞,艰难困苦和对死亡的

深刻体验,绝不亚于爬雪山过草地,经过惨淡经营,江南根据地逐步发展,队伍逐步壮大,成为日后推翻蒋家王朝的关键力量,从这个意义上看陈对中国革命的贡献在元帅中是数一数二的,而长期以来不少人忽视了这一点,但毛心中有数,虽然每逢大的战役来临之前就将陈调开,也正因为如此,后来任命陈为炙手可热的大上海的党政一把手,其实就是一种补偿和平衡。和平年代毛对华中、华东游击区和新四军的干部是很关照的,多有重用。

  对罗荣桓??"君今不幸离人世,国有疑难可问谁?"这份身后哀荣,既是对罗的高度评价,也是对广大政工干部的肯定。

  对徐向前??"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你能回来就好,有鸡就有蛋。"西路军失败后,徐向前回延安受到毛泽东的接见,毛泽东说了上述意味深长而又暖人心腹的话。徐在中央红军和红四方面军分道扬镳后,与张国焘一同率部南下,最后部队垮了。后来他说:"西路军的失败,长期使我愧悔交加,余痛在心。"深有"不堪回首"之悔。但毛记住了他在关键时刻说的"那有红军打红军的道理",因此百般抚慰,这话也是安抚广大红四方面军的指战员。可以说毛对四方面军的干部是宽宏的,而且也是重用的,比如对徐向前、李先念等人,表现了一个领袖人物的胸襟。

  对聂荣臻??"五台山,前有鲁智深,今有聂荣臻,聂荣臻就是新的鲁智深。"聂创建晋察根据地,逐渐把晋察冀根据地建设成为模范根据地。因五台山在根据地内,毛泽东曾有此说。整个解放战争时期,毛都在聂的地盘。聂胆大心细,而且追随毛长征时就任红一军团的政委,毛对聂绝对放心,而且长期如此,即便是后来江青欲借城南庄的旧事整聂,毛也力保聂过关。聂长寿善终。

  对叶剑英??"吕端大事不糊涂"。吕端乃北宋重臣,太宗称他"大事不糊涂"。毛借此评价叶,本意是指长征途中在巴西时,当张国焘意欲解决中央红军,叶及时报信,关键时刻挽救了红军。叶帅睿智和才干往往体现在党、军队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后来在粉碎江青为首的四人帮又发挥了关键作用,就如同汉刘邦的老臣周勃平定吕后余党叛乱一样,拿下欲做当代吕后的江青,协助收拾了毛去世后的政治残局,毛的这句话真是恰如其分,看似未卜先知,实际是对部下的深刻认识。

------------------------------------------------------------------------------------------------


相关文章

  • 中国十大洁具坐便器(马桶)洁身器品牌榜
  • 中国十大洁具/坐便器(马桶)/洁身器品牌榜 (2008.排名不分先后) ◆洁具十大品牌榜中榜/十大名牌洁具(2008) 箭牌(乐华陶瓷洁具旗下,中国名牌,十大洁具品牌) TOTO(东陶旗下,于1917年日本,十大洁具品牌) 惠达(中国驰名商 ...查看


  • 内衣知名品牌
  • 内衣知名品牌 1.上海古今内衣有限公司,女式内衣十大品牌,文胸十大品牌,中华老字号企业,全国百货行业优秀企业,上海市名牌产品,上海市著名商标,上海市优秀企业,国内集工贸为一体的女性内衣专业公司 2.婷美集团保健科技有限公司,塑身内衣十大品牌 ...查看


  • [转] 中国城市大扫描:十大火炉.十大避暑天堂.十大养老城.十大夜景城
  • 中国城市大扫描: 十大火炉.十大避暑天堂.十大养老城.十大夜景城 中国十大火炉城市 中国十大火炉城市有: 福州.杭州.重庆.长沙.武汉.海口.南昌.广州.西安.南宁. 这些城市近10年来(2000年-2009年)气温超过35℃的高温天气 总 ...查看


  • 十大品牌鞋,男鞋十大品牌,帆布鞋十大品牌,休闲鞋十大品牌,板鞋品牌排名
  • 品牌网首页 品牌数据研究 品牌大全 行业分类 招商-加盟-求购 经销商-专卖店-网店 产品导购 信息发布 资料提交 精英名人堂 购买知识课堂 返回首页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中国品牌网> 中国十大品牌网> 十大品牌页 (品牌鞋/男鞋 ...查看


  • NBA十大系列排行榜 美国篮球联赛 排行榜
  • NBA十大系列排行榜 美国篮球联赛排行榜 NBA十大"长臂" 7大巨星入选NBA名人堂 NBA十大5号秀 NBA十大控卫 NBA十大经典搞笑图片 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NBA十大记录 NBA禁地 NBA十大"内幕& ...查看


  • 木材行业的排名
  • 木门行业排名1.梦天 (木门十大品牌,中国木门 30 强,大型企业,浙江梦天木业有限公司) 浙江梦天木业有限公司于 1989 成立,是国内最大最早生产.设计.销售木 门及地板的大型现代化企业之一. 2.TATA (木门十大品牌,中国木门 3 ...查看


  • 十大功劳叶 1
  • 十大功劳叶 [药 材 名]十大功劳叶 [拉 丁 名]Mahonia bealei(Fort.)Carr(阔叶十大功劳).②Mahonia fortunei(Lindl.) Fedde(细叶十大功劳),③Mahonia japonica (T ...查看


  • 中国各省区十大风景名胜排行
  • 中国各省区十大风景名胜排行 北京市十大名胜:北京故宫.天坛.颐和园.北海公园.八达岭长城,明十三陵.香山.圆明园遗址.居庸关.西山八大处 天津市十大名胜:五大道.盘山.独乐寺.黄崖关长城.杨柳青古镇,塘沽外滩.水上公园.大沽炮台.大悲院.八 ...查看


  • [中国风景名胜]A3
  • 中国古城墙大全 阅251  转38  评0  公众公开  13-05-15 20:14 中国100座名山欣赏 阅56  转16  评0  公众公开  13-05-14 19:01 中国最美的十大古城镇 阅249  转36  评0  公众公开 ...查看


  • 杨千嬅个人档案
  • 出生日期:1974年2月3日(阴历甲寅年1月12日) 出生地点:香港赞育医院 家庭成员:一父.一母.一弟.一妹 星座:水瓶座 生肖:虎 血型:B型 身高:5尺4寸(约163cm) 三围:32.5/ 24.5/ 34 (寸) 体重:约110磅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