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真的"重文轻武"吗,原来我们都错了!

北宋是一个国家事业发展很不均衡的国家,其经济、政治、文化发展可以说达到了封建时代最繁荣的鼎盛程度,算得上巨人,但军事和外交的发展却很逊色,最终造成了富国也挨打的局面。之所以,两宋会出现这种令人费解的状况,原因是复杂的,但有很多声音都认为是赵匡胤定下的“重文轻武”的祖训造成的。其实不然,北宋对军队建设是重视的,而且不是一般的重视,可以说正是北宋统治者重视大劲儿了,才会出现后来的北宋军队打不赢的窘况。

  北宋建国初,赵匡胤由于深知武人过度掌兵对国家的祸患巨大,所以,他经过深思熟虑,决定实行“枢密掌兵籍、虎符,三衙管诸军,率(帅)臣主兵柄,各有分守”的制度。北宋的二司、三衙是直接管辖全国军队的最高军事机构,直接对皇帝负责。枢密即枢密院,有正副二使,三衙即殿前司、侍卫马军司和侍卫步军司,分统全国禁兵和厢兵,各设都指挥使、副都指挥使、都虞候等,地位低于枢密院长官。枢密院与三衙分握发兵权和管兵权,互相牵制,此举虽有效遏制了武人过度掌兵的弊病,却留下了战斗力直线下滑的毒瘤。

  北宋军队主要有禁军、厢军、乡兵,在边境地区还有蕃兵等。

提到北宋禁军,人们都能想起八十万禁军教头林冲的事迹,其实,北宋历史上还真曾有过八十万禁军的时候,但那是宋仁宗时期。禁军是北宋的正规军,被称为“天子之卫兵,以守京师,备征戍”。宋太祖创禁军更戍法,轮流更戍他地,实行“居中驭外”的管制体制,禁军除驻京师外,还分别到边地或冲要地方戍守,一二年轮换一次,既使士兵往来道路,以习劳苦,又使兵不识将,将无专兵,以防止武装割据或拥兵叛上。宋初,禁军较少,宋太祖将各地地方兵的精锐收编为禁军,仁宗时多达80多万,大多分屯北方,只有很少一部分驻在南方。禁军分为上、中、下三等,殿前司的捧日(马军)、天武(步军),侍卫马军司的龙卫,侍卫步军司的神卫,称为上四军,殿前司的诸班、直从上四军中选补。北宋实行募兵制,家属居住在军营内,禁军更戍分为屯驻禁军、驻泊禁军与就粮禁军。

  宋代禁军的编制大体沿袭五代军制,也在军号(如龙卫等)下设左、右厢,厢下设军,军多者以第一、二编序号,各级长官均为都指挥使、副都指挥使、都虞候。军下为指挥,指挥为基层单位,长官为指挥使、副指挥使。每一指挥规定步军为500人、马军400人,但实际上往往少于此数,有的甚至不到300人。指挥下为都,每都为百人,长官马军为军使、副兵马使,步军为都头、副都头,其下均设十将、将、虞候等,军士面上也刺军号名。另一方面,禁兵的给养按规定较优厚,月俸分等发给,年节有赏,大典有赐,行军另有行装钱等。但由于有的禁兵有妻室随营,另加军吏克扣严重,禁兵生活都很困苦,特别是社会地位低下,深受将校欺凌和虐待的事件常有发生,以致常常发生兵变。

  厢兵名义上也是一种常备兵,实际上是一支专任劳役的队伍。它分属各州和某些中央机构,“内总于侍卫司”(《宋史 兵志》)。其组织编制大体如禁兵,给养比禁兵低,主要担负筑城、修路、运输等杂役,多不训练和校阅。

乡兵亦称民兵,有的称强壮、弓箭手、土兵、果毅等,是不脱离生产、农隙集结训练的民众武装,以按户选、抽的壮丁或募集的土人组成。其组织编制,各地极不统一,有的设指挥、都等,有的设甲、队等。乡兵服习水土,有的战斗力较强。朝廷遇有边事紧急,也徵发乡兵出战,并发口粮和酱菜钱。乡兵有的还可转为禁兵。

  蕃兵是由北、西北边境少数民族组成的武装。在西南边境还有砦兵、峒丁等,任务主要是边境戍守。组织编制因部落而异,常见的有部族、姓、小姓等。朝廷对其首领区分不同等级给予钱粮、衣服和土地,对士兵也偶有赏赐。蕃兵、砦兵等熟习边情,勇悍善战。

  北宋神宗时,王安石等人曾推行新法,在军事制度方面主要有保甲法、保马法和将兵法。保甲法规定10家(后改为 5家)为1保,5保为1大保,10大保为1都保,“籍乡村之民,二丁取一”(《宋史 王安石传》),农隙教战。保马法,即与保甲法相配合的牧养军马之法。“凡五路义保愿养马者”,由官府给予马匹,或按市价发钱自买,每户养1—2匹,免一定赋役,马匹如有死病等情须补偿。将兵法,即改变原来的“更戍制”,在全国重要军事地区置将统兵,平时就地训练,战时接受调遣,“使兵知其将,将练其士”(《宋史 兵志》)。新法初行,颇见成效,但推行不久,随着王安石变法的失败而被废止。

  北宋统治者费尽心机制定兵制,目的无外乎是想“即要马儿跑得快,又要马儿俯首贴耳”。但事实上是事与愿违的,无论什么样的军队都需要用战争和磨练去洗礼,还要任用确有军事才能的将才去引领,否则只能是外强中干的花架子,外族侵略者冲上来时,他们只能是一碰就倒,或一碰就坏的纸老虎。从中我们不难看出,越是富裕发展的和平年代,军队是越需要磨练的!

北宋是一个国家事业发展很不均衡的国家,其经济、政治、文化发展可以说达到了封建时代最繁荣的鼎盛程度,算得上巨人,但军事和外交的发展却很逊色,最终造成了富国也挨打的局面。之所以,两宋会出现这种令人费解的状况,原因是复杂的,但有很多声音都认为是赵匡胤定下的“重文轻武”的祖训造成的。其实不然,北宋对军队建设是重视的,而且不是一般的重视,可以说正是北宋统治者重视大劲儿了,才会出现后来的北宋军队打不赢的窘况。

  北宋建国初,赵匡胤由于深知武人过度掌兵对国家的祸患巨大,所以,他经过深思熟虑,决定实行“枢密掌兵籍、虎符,三衙管诸军,率(帅)臣主兵柄,各有分守”的制度。北宋的二司、三衙是直接管辖全国军队的最高军事机构,直接对皇帝负责。枢密即枢密院,有正副二使,三衙即殿前司、侍卫马军司和侍卫步军司,分统全国禁兵和厢兵,各设都指挥使、副都指挥使、都虞候等,地位低于枢密院长官。枢密院与三衙分握发兵权和管兵权,互相牵制,此举虽有效遏制了武人过度掌兵的弊病,却留下了战斗力直线下滑的毒瘤。

  北宋军队主要有禁军、厢军、乡兵,在边境地区还有蕃兵等。

提到北宋禁军,人们都能想起八十万禁军教头林冲的事迹,其实,北宋历史上还真曾有过八十万禁军的时候,但那是宋仁宗时期。禁军是北宋的正规军,被称为“天子之卫兵,以守京师,备征戍”。宋太祖创禁军更戍法,轮流更戍他地,实行“居中驭外”的管制体制,禁军除驻京师外,还分别到边地或冲要地方戍守,一二年轮换一次,既使士兵往来道路,以习劳苦,又使兵不识将,将无专兵,以防止武装割据或拥兵叛上。宋初,禁军较少,宋太祖将各地地方兵的精锐收编为禁军,仁宗时多达80多万,大多分屯北方,只有很少一部分驻在南方。禁军分为上、中、下三等,殿前司的捧日(马军)、天武(步军),侍卫马军司的龙卫,侍卫步军司的神卫,称为上四军,殿前司的诸班、直从上四军中选补。北宋实行募兵制,家属居住在军营内,禁军更戍分为屯驻禁军、驻泊禁军与就粮禁军。

  宋代禁军的编制大体沿袭五代军制,也在军号(如龙卫等)下设左、右厢,厢下设军,军多者以第一、二编序号,各级长官均为都指挥使、副都指挥使、都虞候。军下为指挥,指挥为基层单位,长官为指挥使、副指挥使。每一指挥规定步军为500人、马军400人,但实际上往往少于此数,有的甚至不到300人。指挥下为都,每都为百人,长官马军为军使、副兵马使,步军为都头、副都头,其下均设十将、将、虞候等,军士面上也刺军号名。另一方面,禁兵的给养按规定较优厚,月俸分等发给,年节有赏,大典有赐,行军另有行装钱等。但由于有的禁兵有妻室随营,另加军吏克扣严重,禁兵生活都很困苦,特别是社会地位低下,深受将校欺凌和虐待的事件常有发生,以致常常发生兵变。

  厢兵名义上也是一种常备兵,实际上是一支专任劳役的队伍。它分属各州和某些中央机构,“内总于侍卫司”(《宋史 兵志》)。其组织编制大体如禁兵,给养比禁兵低,主要担负筑城、修路、运输等杂役,多不训练和校阅。

乡兵亦称民兵,有的称强壮、弓箭手、土兵、果毅等,是不脱离生产、农隙集结训练的民众武装,以按户选、抽的壮丁或募集的土人组成。其组织编制,各地极不统一,有的设指挥、都等,有的设甲、队等。乡兵服习水土,有的战斗力较强。朝廷遇有边事紧急,也徵发乡兵出战,并发口粮和酱菜钱。乡兵有的还可转为禁兵。

  蕃兵是由北、西北边境少数民族组成的武装。在西南边境还有砦兵、峒丁等,任务主要是边境戍守。组织编制因部落而异,常见的有部族、姓、小姓等。朝廷对其首领区分不同等级给予钱粮、衣服和土地,对士兵也偶有赏赐。蕃兵、砦兵等熟习边情,勇悍善战。

  北宋神宗时,王安石等人曾推行新法,在军事制度方面主要有保甲法、保马法和将兵法。保甲法规定10家(后改为 5家)为1保,5保为1大保,10大保为1都保,“籍乡村之民,二丁取一”(《宋史 王安石传》),农隙教战。保马法,即与保甲法相配合的牧养军马之法。“凡五路义保愿养马者”,由官府给予马匹,或按市价发钱自买,每户养1—2匹,免一定赋役,马匹如有死病等情须补偿。将兵法,即改变原来的“更戍制”,在全国重要军事地区置将统兵,平时就地训练,战时接受调遣,“使兵知其将,将练其士”(《宋史 兵志》)。新法初行,颇见成效,但推行不久,随着王安石变法的失败而被废止。

  北宋统治者费尽心机制定兵制,目的无外乎是想“即要马儿跑得快,又要马儿俯首贴耳”。但事实上是事与愿违的,无论什么样的军队都需要用战争和磨练去洗礼,还要任用确有军事才能的将才去引领,否则只能是外强中干的花架子,外族侵略者冲上来时,他们只能是一碰就倒,或一碰就坏的纸老虎。从中我们不难看出,越是富裕发展的和平年代,军队是越需要磨练的!


相关文章

  • 第6课[北宋的政治]教学设计
  • 第6课<北宋的政治>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记住北宋建立的时间.都城和建立者;知道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理解其对北宋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影响;了解宋朝重文轻武的特点.21·世纪*教育网 通过对北宋加强中央集 ...查看


  • 靖康之变成因分析
  • 靖康之变成因分析 08级中国古代史专业 秦爱叔 摘要: 本文认为,靖康之变导致北宋灭亡,而发生这一千古浩劫的历史原因主要有二,即内因和外因,内因是事变发生的最重要原因,北宋自立国以来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北宋政府自上而下的腐败以及在外交军事上 ...查看


  • 赵匡胤简介
  • 赵匡胤 宋太祖赵匡胤,出身军人家庭,投后汉枢密使郭威幕下,屡立战功.后来郭威称帝,建立后周,赵匡胤任禁军军官.960年他以"镇定二州"的名义,谎报契丹联合北汉大举南侵,领兵出征,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代周称帝,建立宋朝 ...查看


  • 中国古代政治问题
  • 中国古代政治 一.国家形态的演变 1.从"多元一体"到"封邦建国" 思考:学界认为:远古时期国家是一种松散的联合体和王国与邦国并存的"多元"架构.国王成为"天下共主&qu ...查看


  • 历史(初一下册1-10需要背诵的相关内容.作用.措施.意义等)
  • 一.隋朝建立的历史意义:隋的统一,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大趋势. 为巩固隋朝统一的措施:1.发展经济,编订户籍,统一南北币制度和度量衡制度:2.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 隋朝统一的作用:促进了社会经济的迅速 ...查看


  • 八年级沪教版历史学习方法
  • 第6课 解放战争的胜利 (1)三大战役:1948年秋至1949年1月,中共中央抓住有利战机指挥人民解放军发动了举世闻名的三大战役--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 ①辽沈战役:东北全境获得解放. ②淮海战役:淮海战役是解放战争中一次规模最大的决 ...查看


  • 北宋中央集权
  • 五代是一个封建分裂割据的时代.中原有五个小王朝相继更替; 中原以外的地区分裂为十国.各个王朝统治的时间都比较短暂,五代"五十三年之间,易五姓十三君,而亡国被弑者八,长者不过十余岁,甚者三四岁而亡",③这种军阀混战局面的出 ...查看


  • 亡了宋朝的忠臣责任
  • 公元1126年,即北宋靖康元年,金兵仅以4万人南下攻宋,次年4月,东京陷落,北宋从此告亡.这就是历史上的"靖康之变".过去在我的印象中,"靖康之变"是军队溃不成军,州县弃城而逃.然而,史书读得多些后我 ...查看


  • 初一下历史笔记
  • 第一单元 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1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一.隋朝的统一 回顾 南朝:420~589 宋.齐.梁.陈 581年,外戚杨坚(隋文帝)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都城长安. 二.开皇之治(隋文帝统治时期) 1.表现:社会安定,经济繁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