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主题阅读之"人生需要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

高一语文主题阅读之

“人生需要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

2015年4月13日,河南省实验中学一位叫顾少强的心理学女教师用10个字完成了据说是“史上最具情怀”的辞职信:“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

辞职远行换不来真正的自由

李多钰 2015年4月23日

尽管从来无人因自由选择而落入人间,但是每个人一出生就渴望“生而自由”。这大概就是人生无可如何的悖论。

Anyway,有一位文艺女教师突然在这种莫可名状的对“生而自由”的向往中,辞职了,现在她那份有点意气有点率真有点文艺有点非典型——当然,肯定免不了还带一点撒娇——的辞职报告,“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成了每一个生而不自由的中国人的口头禅。

别装得像第一次了解这种辞职方式一样,其实谁不知道,作为一名心藏天涯的有为青年,你天天在肚子里酝酿一份NB得能把老板震住的辞职报告,并且恨不得用这份辞职报告,把全世界都不放在眼里。在你终于递出辞职报告的时候,心里那份腹稿已经多么一气呵成、义无反顾了呀,毕竟,很多惯于打辞职腹稿的人,或许只有在那一刻,才能享有片刻“生而自由”。可惜你真正交出的往往还是那句含糊其辞的“因个人原因”,你还喜欢刻意用一种淡泊的平静来给“老子不干了”换个非情绪化的马甲。

我不太相信辞职远行能真正获得自由。那些曾经以为辞掉大都市工作去丽江开客栈可以更自由的人,往往被偏地小城的江湖文化弄得灰头土脸,最后只得再回都市爬格子。其实,大部分念过大学的人,更适合在为数不多的法治尚属昌明的大城里待着,因为在中国,读书人总有一种天下有制度管着或者应该有制度管着的幻觉,经常忘记三线小城里的人治文化是多么血雨腥风。当你作为客人,在那些美丽的小城里偶然经过,你带着钱,钱带着热情,你“达达的马蹄”是个“美丽的错误”,假如一旦要在小城讨生活,你真的会变成一个“错误”。

真正获得自由的人,都是那些能在时间里蛰伏的人。

比如刘慈欣,引发本期GEO视界“科幻中国”主题的人。他写的科幻三部曲《三体》,今年已经获得了国际科幻界最高荣誉——星云奖和雨果奖——的双提名,他为中国科幻得以跻身世界科幻单枪匹马杀出了一条道路。但是,这样一个被马化腾等中国科技领袖关注的人物,至今蛰伏在山西娘子关发电站,正式职

业仍然是一名工程师。

在时间里蛰伏,唯一要对抗的敌人是“熵”,也即,一个系统不受外部干扰时往内部最稳定状态发展的特性。科幻迷的“圣经”《海伯利安》中对“熵”的评价是,“熵真是个贱货”,“它通过专制的形式,磨灭了诸多帝国”。一个在时间里蛰伏的人,绝大的可能是最终被熵稳定了,成为系统的一部分。那些最终能突破系统的人,才是时间尺度上的“自由人”。

从这个角度来看,我赞赏一切胆敢在时间中蛰伏的人,他们不会像那些盲目的热分子一样四处乱撞,在无所不在的“熵”中寻找“世界那么大”的自由。他们如果要去寻找世界,也一定会去到无人抵达之处,寻找尚未被人踩踏过的境界,发现无人问津的秘境,他们会蛰伏在他们的远行中,用他们的背影告诉世界,远方并不是脚到达的地方,而是心超越的地方。

不管他们有没有成为最终的自由人,我为所有有这样自由的渴望与行动的人呐喊,愿他们一路好走。

【注】本文原标题《在时间里蛰伏的人》。

世界那么大,你又能走多远?

乔治孙2015年 4月19日

“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这十个字的辞职信最近爆红,被称为史上最有情怀的辞职信。但我看到这封所谓辞职信的第一反应压根和情怀什么的不搭界,而是看到了一次颇为成功的旅游营销。

很快,事实证明了我的判断:这封“辞职信”成为了旅游公司的宣传广告,紧跟着“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后边的内容通常是十大你应该去的旅游景区,或者辞职后最值得你去自由行的国家,再往下看就是旅行团的联系方式和代办签证的电话。

但仍然有不少执迷不悟的文青频频表示说,这篇辞职信的情怀感天动地,自己的心灵深处被它击中,于是决定辞职去世界冒险。是的,骑一匹瘦马,古道西风,浪迹天涯,这种鸡汤文学里常见的场景听上去对任何人都不乏吸引力。但不得不说的是,维持这种“优质的慢生活”有一个大前提,那就是你的钱包里得一直装着钞票。

这一事实我想对于追求自由的文青们来说实在很残酷——他们辞职后很可能会悲伤地发现自己的存款甚至撑不过半个月的生活开销。想学当年的三毛去远方流浪?算了吧,我担心他们出了村以后恐怕都没钱买返程火车票。

在阻碍人们践行“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这一伟大精神的诸多因素中,金钱还不是最主要的因素,更重要的因素在于责任,作为一个社会人的责任。

记得台湾作家张国立说过一句话:二十多岁,背一把破木吉他四处吟唱,这叫流浪。三十多岁,背一把破木吉他四处吟唱,这叫流浪汉。前者是浪漫唯美的,后者却是需要社会救助的。这句话委婉地告诉我们为何辞职去世界看看的行为有多么不靠谱且不负责任。少年荒唐不羁,也便罢了,谁当年不曾如此呢?但进入社会工作多年的你对于自己的家庭、父母、自己的事业肯定多少有了一份责任,为了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而放弃自己难得的工作事业,就等于放弃了责任、撂挑子不管,表面上看这是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但这难道不也是给自己添乱,给他人添堵,为社会增加不安定因素的行为吗?

最重要的、并且也是最令人反感的一点是:一个有了不少社会经验的人面对偌大的世界,不辞冒险放弃工作,却居然只是为了满足“想去看看”这么一点幼稚的愿望。大山临盆,却生下一只耗子。犯得着闹出这么大动静?老大不小了还如小学生春游般走马观花,打打酱油,而不是积极参与到世界当中,促成其中某些哪怕是细微的变化,这成了当今旅游文学的一大庸俗。

过去的欧洲,贵族学生考入大学以前,有前往异地“壮游”(grand tour)的传统,目的是为了在进入学术殿堂之前,能了解具体社会,不至于将来读死书。这样的“旅游”和旅游消费毫不沾边。今天,中国的文青们都爱引用兰波的那句话,生活在别处,但事实上我们怎么从来都是生活在此处,只是偶尔去别处看看风景购购物呢?假如为了“到别处”旅游而辞职真的是祖国广大文艺青年们的普遍想法,那我只能对此表示不解和遗憾。

当社会里最该有理想主义的文青群体都失去了理想主义,集体堕落为知音体和心灵鸡汤的粉丝时,那么可想而知,社会上其他的人就只能更变本加厉地践行那套强调“与世界保持距离”的哲学,以消极遁世而始,以旅游消费而终,到世界看看而已,但谢绝参与。从中,实难寻找到哪怕一点点的价值。难道人生除了考大学上下班买房买车结婚生子,就只剩下旅游了么?

与其说“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还不如说“世界那么大,我想成为它的一部分”。想要满足去世界看看的愿望,我们其实只需买一本世界地图册翻阅,大部分值得一去的地方都能了解个八九不离十。如果你钱包里还有充足余粮,那么去任何地方实地考察一下的愿望都不难实现。然而,“看看”的新奇感永远代替不了“参与”的意义,如果我们只能在玻璃瓶里看世界而不是成为它的一部分,那世界对我们而言终究不过是一团虚幻的光晕和色彩。

那些有资格说“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的人物通常都不止于“看”,而是本身就成为了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想到了海明威,当年一战爆发,年轻的他萌发了“世界那么大,我成为它的一部分”的想法,于是不顾家人反对,辞职加入红十字会,前往战火中的法国、意大利,从此踏上不一样的写作生涯,最终成为了他那个世界的一个传奇。我又想到了40年代的凯鲁亚克,这个想去往他心中“世界”的橄榄球员,在大学里结识了一帮同样想去这个“世界”的年青人,于是,像他小说中的莫里亚蒂一样,从纽约驾车开始了横跨美国的旅程。他们一起创造出了一个属于文艺青年的“垮掉的世界”。最有个性的当数前些年的美国人Chris Jeon,他的实习经验开始于一张飞往利比亚的机票,他在班加西成为了反政府武装的一名战士。仅仅“见证”对他来说不过瘾了,亲身参与其中才是最给力的事……

也许你会说,我没有以上这些人的机遇,我也没有他们的理想,我只想找个理由溜出去看看。那么,好,你完全可以向公司领导请假,然后买张旅行机票,去你想去的任何地方。但千万别告诉我这是你的情怀,也千万别辞职:年纪一把了,放着工作好好的不做,满世界做无业流浪汉,还美其名曰自己“在路上”。这并不是真正的在路上,而是走上了鸡汤文学与反智主义的不归路。

至于辞职去旅游的想法到底有什么所谓的情怀,我想答案已经呼之欲出了,但这并不妨碍“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被我们赋予某种难以言说的情怀。这句话似乎讨好了我们当中的一些人——那些想要改变生活却又无力做到这一点的人。于是他们只好找个冠冕的理由溜出去看看,然后回到原点继续搬砖——不,“见过世面”的人们似乎连自己搬砖的事实都不愿再面对了——他们管这叫向平庸的生活投降。

西谚有云:“敌人溃逃时,人人都是勇士。”(all are brave when the enemy flies)我们现在不妨改写这句话说:旅游鸡汤泛滥时,人人都是旅行家。但是,身为“旅行家”的你会在异乡的旅馆吃泡面的时候思考凯鲁亚克、海明威们思考过的问题吗?会在忙着发朋友圈的时候参与别处的生活吗?真正的世界,和你有一毛钱关系吗?

世界那么大,凭什么不能走

毛利2015年4月22日

每当一种关于旅行,行走的梦想开始被放大时,总有人会适时跳出来,告诉全体中国人,醒醒,你不适合做这样的梦。

昨天一封“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的辞职信流行,今天就会有人告诉你《世界那么大,你又能走多远?》,早在一个多世纪前,毛姆做过件差不多的事。

他在中国见了位漂流者,记录在自己的素材本上,那位外貌平凡无奇的英国人,早年是伦敦公务员,后来去南美游历,又闯荡了一些原始岛屿,最后来到中国,把自己打扮成底层百姓,背着铺盖,带着旱烟管和牙刷,投宿在中国的小客栈里,和其他赶路人一起挤在大炕上睡觉。毛姆评价此人,平淡无奇的外貌恰恰是平淡无奇的灵魂最真实的说明。他写不出好看的文章,因为丰富的经历背后却没有丰富的个性。

把这个用在今天众多流水账般的旅行书籍上,似乎很合适,不管背包十年还是辞职去旅行,都不过是一些攻略的无聊堆砌,还不如还一本阿兰德波顿的《机场里的小旅行》有意思。

但旅行本身真的有错吗?一个人,并非拥有万贯家财,还是想辞职出门到处走走,就是一种荒谬的不合理的行为?

最近几年批判穷游的文章层出不穷,早在好几年前,一次旅行分享会上,一位挎着lv包,上来分享自己遍游欧洲经历的女生,在展示了自己多张唯美的旅行照片后,开始痛骂当时正火的辞职去旅行,告诉在场的年轻人:旅行并不是逃避生活,她骄傲地陈述自己的旅游经费都是打工所得,每次出来玩两个礼拜,就静心回去工作,她可不希望自己靠那些不切实际的梦想,在路上饥一顿饱一顿。

不得不承认,在那些《一块钱去西藏》、《三千块游东南亚》背后,穷游背包客跟丐帮区别并不是很大,但世界之大,难道只能用一种方式来旅行?

所有人都在试图规范中国人的旅行,只要有关中国游客的新闻一出,每个中国人都在反省,我到底该如何做?首先,你兜里要有钱,没钱的话出门太丢人,比如好早以前在马尔代夫酒店里吃泡面的中国人,就给大家做出了警示,没钱别去马代,去马代就要好吃好玩出手大方。又比如最近在美国骑行被撞伤的中国夫妇,又给大家做了另一种警示,如果你没钱又非要出去玩,一定要买昂贵的旅行保险,别给我国和美国添麻烦。其次,就算你有钱,也别老惦记着买东西,在名牌店前吃泡面,在lv店里不管不顾买上十个,这些都是暴发户的表现,要克制,别给那些欧洲人背地翻白眼的机会。再次,没事出门,你最好还能救个忽然心脏休克的欧美人,适时为国增光,提高一下中国游客的普遍素质。最后,你还要忘记情怀,忘记诗意,时刻提醒自己不过是一个观光客,回家就要继续朝九晚五,不该给在路上任何遐想。

凭什么我们一定只能拥有这样乏味的旅行?特别是一定要纠结在钱上,没钱你就别旅游了?

不,我发现那些有意思的旅行跟舒服、奢侈、昂贵都没什么关系,后者与其说旅行,不如说像一场度假。毛姆一生都在旅行,但让他写出完美作品的旅行很少发生在意大利或法国的度假庄园,几乎都是在马来群岛,中国,冰雪弥漫的加拿大。我最喜欢的旅行作品《午夜快车三部曲》,作者日本人泽木耕太郎,就在26岁时辞职旅行,他想从德里搭大巴车到伦敦,这有意义吗?其实并没什么意义,任何人都可能做到,只是没什么人去做。作者在书里写,大概是想逃避吧,害怕做决定,也不甘走上平凡的就业之路。这次看似毫无意义的旅行,直接催生了一位年轻作家,这条德里伦敦搭巴士旅行,也成为日本青年的朝圣之路,几乎在作者经过的每个站点,你都能找到一家日本人的青年旅社,一般床位价远低于其余同类旅社,在穷游这个事情上,中国人的热情其实比日本人差得多。

当你指责一个辞职去旅行的人时,他既没有问你借一毛钱,也没有要求过你振臂欢呼,人们出于各种各样的目的走向远方,走向哪怕已经挤满中国人的旅行圣地,这些真的没有意义?

你当然可以在地图册上游遍全球,也可以在电视机前做一次深度旅行,但劳伦斯·斯特恩在听到一个法国理发师提他假发的发卷时,认为“我能在这类鸡毛蒜皮的小事而不是重大国事上看出民族性中明确显著的特点,因为各国的大人物谈来谈去都是那一套,千篇一律,我才不愿意花九便士在他们当中挑选呢”。同理,所有旅游节目浮于表面,所有旅行书籍都是别人的意见,我为什么不能自己出门看看世界?不管我是辞职也好,卖房子也好,这都是我的人生,为什么要别人指手画脚?

当一个人出发去旅行,你却站在原点指责他的远方和诗意,这事出发点其实和毛姆差不多,你跟他都受不了,一个看起来那么不如你,比你平庸的人,却比你走得更远,看得更多。

这点上我们应该参考海明威的意见,真正的高贵,不是优于别人,而是优于过去的自己。伦敦公务员走出来了,即便他言语乏味,他都收获了一个广阔的世界。泽木耕太郎走出来了,他握着一千九百美元,一路逃向伦敦。在美旅行夫妇走出来了,一次车祸将教给他们最真实的人生。

从旅行的角度来说,我尊重所有的旅行者,不管是一毛不拔的穷游背包客,还是豪掷千金的旅行团大妈,旅行人生更应多姿多态,最重要的一点是,糟糕的旅行并不可怕。

一本最著名的旅行书籍,就叫《世界上最糟糕的旅行》,这本书讲20世纪初的探险之旅,英国人斯科特率队去南极科考,本想做人类史上第一个到达极点的英雄,结果挪威人声东击西抢占了这个便宜,挑了条又近又顺利的路,比斯科特早一个月到达,顺利回家做了英雄。斯科特历经千难万险后到达极点,看着

飘荡的挪威国旗,在日记中写下:这真是最糟糕的旅行。

更糟糕的是,在返程路上,他们因为没有顺利获得补给,一群人活活冻死。

这是一次没有意义的旅行吗?不,比起挪威人的顺利往返,这次旅行更加深刻地讲述了勇气,磨难,饥饿,英勇,探索,发现和友谊(世界最著名探险家保罗泰勒语)。

糟糕的旅行教会我们更多,当你指责那一小撮已经兴冲冲上路的游客时,别忘了对大部分人来说,旅行最难的一步永远是跨出门的第一步。

人生需要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

龚蕾

人生就像一场旅行,不必在乎目的地,重要的是沿途的风景和看风景的心情。

生命的意义或许不在于你追求什么,因为也许有一天你会发现,每个人都回到了原点,回到最初出发的地方,生命的意义或许在于过程、在于表达、在于行走,这个世界真的很大,我们每个人很渺小,不可能游遍世界。眼睛让我们眺望远方,脚步让我们行走远方,大脑让我们思考远方,人生需要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约会春天,约会四季,带上一本书去旅行。

人生中没有什么不能放不下,放下世俗的一切事物,比如工作的繁忙,比如家庭的琐事,放下包袱,带着心情去旅行,到大自然,到美丽的山川。有的朋友靠着书本,靠着网络,让自己的心灵去旅行,看自然美丽的风景如画,背上行囊,看青山绿水,看树木花草。

人生需要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那是为冲动进行一次美丽冒险,离开现实社会忙忙碌碌,离开工作压力,离开都市节奏,离开高楼建筑的噪音,放慢生活的脚步,做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亲近自然,享受生命。远方的风景更美丽,我们愿意旅行,去感悟美丽大自然,看不一样的世界。

用心灵感受生活,享受美景,旅行的美好,也许是出发前的期盼,路途上的感动,归途中的收获与感悟,就如诗人写道:在红尘的频频顾盼中,陌生而遥远的天底下,哪一方山水田园,是你远行的归宿?哪一处素未平生的谋面,是你命中的注定?哪一位远方的佳人是你今生必然的邂逅?那一抹只是偶然?没有人能够预知。而正是这样的一种不确定,才会让旅行更有神奇的魔力,才会让远方更具想象和诱惑。

旅行的乐趣在于沿途的风景,还有看风景的心情,沿途的风景是不可或缺的,风景包括了自然风光,包括你在沿途遇到的不同的人,发生的许多故事,还有不同的风土人情,还有不同的风俗,不同的语言,不同的历史,不同的文化,不同的生活习惯,不同的喜好,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想法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旅行的乐趣在于让心灵去旅行。

不需要设计,一直在走,只要快乐和阳光就要远行,用心灵和脚步来达到所能表达的最宽,用灵性与感悟互牵遥远的心灵与美景,不怕山高路远,不怕山水遥远,你的足迹写在了珍藏花瓣中,你的心情画在了树叶上。把人生比作一场旅行,不必在意目的地,人生有起点、也有终点,成熟的人不问过去,圆滑的人不问现在,豁达的人不问未来。带上心情去旅行,带着愉悦、快乐的心情争取过好每一天。当我们的工

作或生活累了的时候,给心灵放个假,让心灵去旅行,放下一切压力,让思绪飘远,让心灵与自然相互拥抱,然自己拥有快乐和轻松。让心灵去旅行,人生就像一段旅程,在乎的不是目的地,而是沿途的风景,以及看风景的心情。带着心情,让心灵在旅行中沉淀和升华。

也许生命就是一次次不期而遇中的相遇,也许是一种与远方许下的约会,那是在很久前就许下的承诺。带上一本书去旅行。心情就是一次次旅行中感悟的点点滴滴。抽出一定的闲暇时间,背上行囊,离开城市离开喧嚣,出去走走吧,回到大自然,感受大自然,当微风吹过脸庞,请闭上眼睛,做个深呼吸吧。闭目养神,诗意、自然、安逸、和谐、富有生命的最原始最真实的色彩,感受最自然最美丽的大自然,让心灵在大自然中清澈沉淀,让心灵过滤掉不用的灰尘,让后抛向大自然。让自己融入大自然中,让心灵在大自然中再次不同。

沿途的风景很美丽,高山的雄伟,大海的澎湃,阳光的明媚,大雁的结队,河流的绿水,当和煦的阳光照在脸上时,世间万物,是如此美好,充满生机,新意盎然,高山流水,涓涓细流,鸟儿歌唱,风儿起舞。那是优美的交响乐,那是一首大自然的动人旋律。旅行的乐趣,让心灵去旅行,带上心灵去旅行,不必在乎目的地,学会欣赏一路的风光,温暖心灵。带上心情,感恩、快乐、微笑、美好,一切的一切都像大自然那么美好,那么美丽。

人生中没有什么不能放不下,伸开双手手掌捧起美丽世界,心胸豁达,感悟生命,做一个行走着的思想者,比大海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宽阔的是人的心灵,让心灵去旅行,人生需要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

人生需要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

“人的一生中至少要有两次冲动,一次为奋不顾身的爱情,一次为说走就走的旅行”。无论是谁作此高论,也无论其是否精准,我都依然很享受这份貌似有点狂热而又有点浪漫的生存表达。确实,旅行的过程就如同人生全景的微缩,诗意而富哲学。

人们常常在为冲动进行一种美丽的冒险,旅行便是。现实社会忙忙碌碌,工作频添的压力、都市生活的节奏让人无法消受,空气的污染使人避之不及,城市压抑的建筑森林切碎我们眺望的天空,„„越来越多的人渴望停下匆忙的脚步去眷顾生命、亲近自然、享受时光。活在自己小时代的人们有了钱不再执着于存放银行,而是在有限的时间里去规划自己无限的天地。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充分的从另外一个角度体现别样的追寻,充实多彩的人生。因此,我们愿意旅行,愿意于远走他乡的山河、异域的风情间寻找生趣,于远方的灵山秀水和细雨斜阳中体验感动,于不同的文化和多姿多彩的民族间领受惊喜。

生命的意义在于感受在于表达在于行走。眼睛让我们眺望远方,脚步让我们行走远方,大脑让我们思想远方。作一次远方的旅行就是与山河作一次深情的约会。像一对久别的恋人只为晤面,不在乎天高地远,山水遥迢。生命就是在一次次不期而遇中相遇,心情就是在一次次旅行中刷新。无论走过的哪山哪水,遇过的哪仙哪人都将伴随心灵的感悟经历岁月的打磨,被行走的人当成记忆的珍藏。

人是靠心灵感光生活。脚步不在大地上行走,目光不在山水间搜索,心灵不在彩云上飞翔,人生还能期待会有什么样感天动地的故事?世间哪会有色彩斑斓跌宕起伏的传奇?

旅行的美好,不止是一种具像的到达,而更是一种朦胧的期盼。出行伴随感动,归途收获感悟。同样的行程,不一样的方向。一路上无心的人会看到长长的单调,有缘的心会感受到世间最美的触碰。在红尘的频频顾盼中,陌生而遥远的天底下,哪一方山水田园,是你远行的归宿?哪一处素未平生的谋面,是你命中的注定?哪一位远方的丽色佳人是你今生必然的邂逅?哪一抹如血残阳是扫过你安详瞳眸的偶然?没有人能够预知。而正是这样的一种不确定,才会让旅行更有神奇的魔力,才会让远方更具想象和诱惑。

每一次行走都是关于今天和明天童话的开篇。不需要设计,人生一直在走,到达和行走都是。不必相信什么未来,只知道活着就要快乐就要阳光就要远行,就要用心灵和脚步达到人生所能表达的最长。若以故乡为圆心,在时间空间中将生命的能量作一次次纵情放射,那最长的终点也许正是冥冥中内心最盼望的到达。

天空中飞机如小鸟穿梭来去,大地上旅者似蜜蜂行色匆匆。每每踩着导游们击打的鼓点,在匆忙中与风景握手,投他乡一瞥。无法也无需多少语言,只带上一颗虔诚的心。尽管,我们的到来总是那样匆匆;尽管,我们的来过如同不曾来过;尽管,我们的观瞻也许会如同汩汩流淌的溪水不会留下任何曾经停留的

印记。但是,旅途中的我们分明已经悄悄播下灵魂的种子,相信某一天,一定会有一朵无名花,在他乡的山水田园间静静绽放,在微风细雨中轻轻摇曳。幽幽的,代表着我们,代表着我们来过的身影住足的目光不舍的相思。那样温情那样深醉那样灵性,像一根看不见的丝线连着互为遥远的心灵。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旅行,可能不仅仅是放大了脚步,达成了夙愿。也许眼界的开阔、心胸的豁达和关于生命的悟性才是个中最大的实现。人生,如果需要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想做一个行走的思想者,那么,请不要有太多的踯躅徘徊,不要有太多的犹豫牵绊,申个假,背上行囊,飞翔吧!

说走就走的旅行骗了谁

像粒砂 《 中国青年报 》( 2013年12月02日12 版)

什么人才能从旅行中有所收获?如果旅行算一种治疗方法,它确实有一定的洗涤灵魂的作用,但不会包治百病。

能从旅行中获益的人,本身在日常生活中必然首先是善良的人,对自己的内心世界充满深情关注,同时努力捕捉世界的影响。这些能从旅行中受益的行者,是心灵领域的“艺术家”,敏感含蓄,也许衣服又脏又破,跟人打交道呆头呆脑,但他们却有着大艺术家般细致的灵魂。他们从旅行磨合里,提炼营养物质。就像有位朋友写的:关于旅行的意义也曾有过困惑,也曾有模有样儿学着别人从一个城市骑行到另一个城市,试图在旅途中体会人生的真谛。也许天资不够,收获的除了疲惫就是满身泥土,那种骑着骑着突然顿悟的感觉从没出现过,旅行到底为了什么?我望着我的山地车想不出答案。

没有顿悟,从侧面反证旅行不具有“治病救人”的神奇功效,它因人而异,因人生观而异,因人生阅历而异。就像读书,每个个性鲜明的读者,满怀希望地读,但多数人还是只看懂我们熟悉的道理。

旅行对我们绝大多数人来说,只是片止痛药,也许可以治好诸如失恋、恋人“劈腿”、工作压力大这类无关存亡的小毛病,清除我们被优越生活惯坏的寂寞病,但治愈不了“癌症”。所以,通过一次旅行就让人“净化心灵”,攘除偏见、狂妄、心灵畸形,这是最让我受不了的赤裸裸的胡扯。可是,数量可观的旅行达人依然大肆贩卖这些旅行意义,企图用旖旎的风光加上幻象的旅行意义,引诱“饥寒交迫”的人们辞职、放弃工作甚至学业,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带上朝不保夕的旅费去探求旅行牛人倡导的引人入胜的奇迹之旅。

孤星总在倡导这样一条旅行原则:做一个负责任的旅行者。我想还应增加一条:担负责任,如实记录旅行,不要为收获利益,或所谓新意,过度渲染旅行的魔力。

旅行是营养品,旅行也可以冲动,但我们不该盲从,尤其不要为赢得别人的尖叫盲目地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如果你认为旅行是给你提供成长机会的话,那么迈出第一步之前,你对自己的旅途进行细致规划,正是你不再做个旁观者,从此亲自经历成长的有益铺垫。如果你连这第一步都做不到,哪里还有谈我要成长的资格呢? 如果你连自我保护的意识和手段都不具备,却一味要到旅行中去经历悲喜交加的心路历程,我认为这样认定旅行的意义,听上去自由又美好,但它不健康,也未必有好收获。

思考人生,懂得关爱别人,领悟死亡意义,难道一定要去印度,要到加尔各答的死亡之家亲临其境才行吗?如果你对城市路边一只濒临死亡的流浪猫熟视无睹,如果你对自己父母也缺少关心的话,那么,即使在特雷莎修女创办的垂死之家直面死亡,你也不会就此清醒,更深一步地领会爱与奉献的意义。即使震惊,一觉醒来,你依然是原来的你。

我随着几个花枝招展的申请义工的日本女孩离开关爱之家时,她们掩鼻绕道躲避街头躺在污水里等待死亡的麻风病人,我想,行动是思想赤裸裸的表白,真心爱他人,可以指望一场旅行或几天奉献养成吗?

我反对的不是旅行本身,而是打着开阔眼界和让心灵成长的旗号所写的那些迎合消费者心态倡导旅行的书。现在,很多旅行牛人都有赞助,或靠卖字维持生活,他们可以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也可以长年累月四海为家,但这方式普及不了。

因此,大牛们与旅游利益相关者应更有社会良知。旅行不是唯一拓展眼界的方式,甚至不是最有收效的方式。

引用网络名言:有时候我觉得很不公平,为什么很多人骑车来了一次西藏心灵就被净化了,而我在藏区待了二十年还是这么龌龊„„

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

一个人的朝圣的评论

据说,文艺青年做梦都想完成的两件事是:一场轰轰烈烈的爱情和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

前者似乎容易一些,谁在年轻时候没有经历过爱情。爱情,是一个人的感受,至少在自己心里,可以是轰轰烈烈的。

旅行也很容易,但说走就走的旅行不一样,那是一种决然的仪式,要告别,要证明,要新的开始。多少人有过这样的心思,却从来也不曾上路。而且,年龄愈是增长,可能性愈是降低,渐渐地,心就被生活的篱笆扎紧,被岁月的藤蔓覆盖。

所以,在小说《一个人的朝圣》开头,六十五岁的酿酒厂退休职员哈罗德在寄信的路上突然决定,从英国最西南的南德文郡走路去东北的贝里克郡,跨越其间600英里无数的山丘河流平原,看望一个患了癌症的朋友,我并不以为这是作者虚构的事。像书中他偶遇的人一样,阅读的时候,我用心说服了理性,去期待一种比不言自明的现实更大、更疯狂,也更美好的可能性。

这趟旅行的关键在于说走就走。

哈罗德承认有些地方计划得不够周详,其实他根本没计划过。他没有走远路的鞋子,没有指南针,更没有地图和换洗的衣服,他走起来之后才意识到自己要做什么。他也想过要不要回家一趟,拿上手机,收拾一下行李,可是他也知道,如果回家,哪怕只是找出地图看一下,就永远也不可能成行。

他在路上遇见的一个女人说,“你还以为走路是世上最简单的事呢?只不过是把一只脚放到另一只脚的前面。但我一直很惊讶这些原本是本能的事情做起来有多困难。”她说,“吃也是一样的,有些人吃起东西来可困难了。说话也是。还有爱。”

走了很远的路以后,哈罗德说,“谁都可以做我做的事。但人一定要放手。刚开始我也不懂这一点,但现在我知道了。要放开你以为自己离不开的东西,像钱啊,银行卡啊,手机啊,地图之类。”

即使你只有一样放不下的东西,就永远也不可能上路。

我知道走路其实是一个象征。

哈罗德是个高大的男人,却一辈子弯着腰生活。在酿酒厂做了45年销售代表却滴酒不沾,从未打算加薪升职跳槽,退休时连个送别会也没有。有人听说他是个有故事的人,却从来没有人知道那故事是什么。

大多数人就是这样过着,由生到死,却没有留下任何痕迹。也有的人,不是很多,会突然生出执念,去寻找一种意义。

这就像一种顿悟,一种天启,你不知道是为什么,但知道一定要去做什么。

走路也好,登山也好,乘木筏横渡大西洋也好,做一件家具造一座房子也好——行动是一种仪式,一个过程,无论如何,如果足够幸运,最终你会认识你自己,知道是谁,想要什么,该怎样生活下去。

“在路上,他解放了自己二十年来努力回避的记忆,任由这些回忆在他脑子里絮絮说着话,鲜活而跳跃,充满了能量。他不再需要用英里丈量自己走过的路程。他用回忆。”

“他时不时会想起那个已经被他忘了一半的世界,那里有房子、有马路、有汽车,人每天都要洗澡,一日要吃三餐,晚上要睡觉,还要互相陪伴。他很高兴那个世界里面的人安全无虞,也很庆幸自己跳出了那个世界。”

跳出那个世界。

高一语文主题阅读之

“人生需要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

2015年4月13日,河南省实验中学一位叫顾少强的心理学女教师用10个字完成了据说是“史上最具情怀”的辞职信:“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

辞职远行换不来真正的自由

李多钰 2015年4月23日

尽管从来无人因自由选择而落入人间,但是每个人一出生就渴望“生而自由”。这大概就是人生无可如何的悖论。

Anyway,有一位文艺女教师突然在这种莫可名状的对“生而自由”的向往中,辞职了,现在她那份有点意气有点率真有点文艺有点非典型——当然,肯定免不了还带一点撒娇——的辞职报告,“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成了每一个生而不自由的中国人的口头禅。

别装得像第一次了解这种辞职方式一样,其实谁不知道,作为一名心藏天涯的有为青年,你天天在肚子里酝酿一份NB得能把老板震住的辞职报告,并且恨不得用这份辞职报告,把全世界都不放在眼里。在你终于递出辞职报告的时候,心里那份腹稿已经多么一气呵成、义无反顾了呀,毕竟,很多惯于打辞职腹稿的人,或许只有在那一刻,才能享有片刻“生而自由”。可惜你真正交出的往往还是那句含糊其辞的“因个人原因”,你还喜欢刻意用一种淡泊的平静来给“老子不干了”换个非情绪化的马甲。

我不太相信辞职远行能真正获得自由。那些曾经以为辞掉大都市工作去丽江开客栈可以更自由的人,往往被偏地小城的江湖文化弄得灰头土脸,最后只得再回都市爬格子。其实,大部分念过大学的人,更适合在为数不多的法治尚属昌明的大城里待着,因为在中国,读书人总有一种天下有制度管着或者应该有制度管着的幻觉,经常忘记三线小城里的人治文化是多么血雨腥风。当你作为客人,在那些美丽的小城里偶然经过,你带着钱,钱带着热情,你“达达的马蹄”是个“美丽的错误”,假如一旦要在小城讨生活,你真的会变成一个“错误”。

真正获得自由的人,都是那些能在时间里蛰伏的人。

比如刘慈欣,引发本期GEO视界“科幻中国”主题的人。他写的科幻三部曲《三体》,今年已经获得了国际科幻界最高荣誉——星云奖和雨果奖——的双提名,他为中国科幻得以跻身世界科幻单枪匹马杀出了一条道路。但是,这样一个被马化腾等中国科技领袖关注的人物,至今蛰伏在山西娘子关发电站,正式职

业仍然是一名工程师。

在时间里蛰伏,唯一要对抗的敌人是“熵”,也即,一个系统不受外部干扰时往内部最稳定状态发展的特性。科幻迷的“圣经”《海伯利安》中对“熵”的评价是,“熵真是个贱货”,“它通过专制的形式,磨灭了诸多帝国”。一个在时间里蛰伏的人,绝大的可能是最终被熵稳定了,成为系统的一部分。那些最终能突破系统的人,才是时间尺度上的“自由人”。

从这个角度来看,我赞赏一切胆敢在时间中蛰伏的人,他们不会像那些盲目的热分子一样四处乱撞,在无所不在的“熵”中寻找“世界那么大”的自由。他们如果要去寻找世界,也一定会去到无人抵达之处,寻找尚未被人踩踏过的境界,发现无人问津的秘境,他们会蛰伏在他们的远行中,用他们的背影告诉世界,远方并不是脚到达的地方,而是心超越的地方。

不管他们有没有成为最终的自由人,我为所有有这样自由的渴望与行动的人呐喊,愿他们一路好走。

【注】本文原标题《在时间里蛰伏的人》。

世界那么大,你又能走多远?

乔治孙2015年 4月19日

“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这十个字的辞职信最近爆红,被称为史上最有情怀的辞职信。但我看到这封所谓辞职信的第一反应压根和情怀什么的不搭界,而是看到了一次颇为成功的旅游营销。

很快,事实证明了我的判断:这封“辞职信”成为了旅游公司的宣传广告,紧跟着“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后边的内容通常是十大你应该去的旅游景区,或者辞职后最值得你去自由行的国家,再往下看就是旅行团的联系方式和代办签证的电话。

但仍然有不少执迷不悟的文青频频表示说,这篇辞职信的情怀感天动地,自己的心灵深处被它击中,于是决定辞职去世界冒险。是的,骑一匹瘦马,古道西风,浪迹天涯,这种鸡汤文学里常见的场景听上去对任何人都不乏吸引力。但不得不说的是,维持这种“优质的慢生活”有一个大前提,那就是你的钱包里得一直装着钞票。

这一事实我想对于追求自由的文青们来说实在很残酷——他们辞职后很可能会悲伤地发现自己的存款甚至撑不过半个月的生活开销。想学当年的三毛去远方流浪?算了吧,我担心他们出了村以后恐怕都没钱买返程火车票。

在阻碍人们践行“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这一伟大精神的诸多因素中,金钱还不是最主要的因素,更重要的因素在于责任,作为一个社会人的责任。

记得台湾作家张国立说过一句话:二十多岁,背一把破木吉他四处吟唱,这叫流浪。三十多岁,背一把破木吉他四处吟唱,这叫流浪汉。前者是浪漫唯美的,后者却是需要社会救助的。这句话委婉地告诉我们为何辞职去世界看看的行为有多么不靠谱且不负责任。少年荒唐不羁,也便罢了,谁当年不曾如此呢?但进入社会工作多年的你对于自己的家庭、父母、自己的事业肯定多少有了一份责任,为了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而放弃自己难得的工作事业,就等于放弃了责任、撂挑子不管,表面上看这是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但这难道不也是给自己添乱,给他人添堵,为社会增加不安定因素的行为吗?

最重要的、并且也是最令人反感的一点是:一个有了不少社会经验的人面对偌大的世界,不辞冒险放弃工作,却居然只是为了满足“想去看看”这么一点幼稚的愿望。大山临盆,却生下一只耗子。犯得着闹出这么大动静?老大不小了还如小学生春游般走马观花,打打酱油,而不是积极参与到世界当中,促成其中某些哪怕是细微的变化,这成了当今旅游文学的一大庸俗。

过去的欧洲,贵族学生考入大学以前,有前往异地“壮游”(grand tour)的传统,目的是为了在进入学术殿堂之前,能了解具体社会,不至于将来读死书。这样的“旅游”和旅游消费毫不沾边。今天,中国的文青们都爱引用兰波的那句话,生活在别处,但事实上我们怎么从来都是生活在此处,只是偶尔去别处看看风景购购物呢?假如为了“到别处”旅游而辞职真的是祖国广大文艺青年们的普遍想法,那我只能对此表示不解和遗憾。

当社会里最该有理想主义的文青群体都失去了理想主义,集体堕落为知音体和心灵鸡汤的粉丝时,那么可想而知,社会上其他的人就只能更变本加厉地践行那套强调“与世界保持距离”的哲学,以消极遁世而始,以旅游消费而终,到世界看看而已,但谢绝参与。从中,实难寻找到哪怕一点点的价值。难道人生除了考大学上下班买房买车结婚生子,就只剩下旅游了么?

与其说“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还不如说“世界那么大,我想成为它的一部分”。想要满足去世界看看的愿望,我们其实只需买一本世界地图册翻阅,大部分值得一去的地方都能了解个八九不离十。如果你钱包里还有充足余粮,那么去任何地方实地考察一下的愿望都不难实现。然而,“看看”的新奇感永远代替不了“参与”的意义,如果我们只能在玻璃瓶里看世界而不是成为它的一部分,那世界对我们而言终究不过是一团虚幻的光晕和色彩。

那些有资格说“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的人物通常都不止于“看”,而是本身就成为了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想到了海明威,当年一战爆发,年轻的他萌发了“世界那么大,我成为它的一部分”的想法,于是不顾家人反对,辞职加入红十字会,前往战火中的法国、意大利,从此踏上不一样的写作生涯,最终成为了他那个世界的一个传奇。我又想到了40年代的凯鲁亚克,这个想去往他心中“世界”的橄榄球员,在大学里结识了一帮同样想去这个“世界”的年青人,于是,像他小说中的莫里亚蒂一样,从纽约驾车开始了横跨美国的旅程。他们一起创造出了一个属于文艺青年的“垮掉的世界”。最有个性的当数前些年的美国人Chris Jeon,他的实习经验开始于一张飞往利比亚的机票,他在班加西成为了反政府武装的一名战士。仅仅“见证”对他来说不过瘾了,亲身参与其中才是最给力的事……

也许你会说,我没有以上这些人的机遇,我也没有他们的理想,我只想找个理由溜出去看看。那么,好,你完全可以向公司领导请假,然后买张旅行机票,去你想去的任何地方。但千万别告诉我这是你的情怀,也千万别辞职:年纪一把了,放着工作好好的不做,满世界做无业流浪汉,还美其名曰自己“在路上”。这并不是真正的在路上,而是走上了鸡汤文学与反智主义的不归路。

至于辞职去旅游的想法到底有什么所谓的情怀,我想答案已经呼之欲出了,但这并不妨碍“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被我们赋予某种难以言说的情怀。这句话似乎讨好了我们当中的一些人——那些想要改变生活却又无力做到这一点的人。于是他们只好找个冠冕的理由溜出去看看,然后回到原点继续搬砖——不,“见过世面”的人们似乎连自己搬砖的事实都不愿再面对了——他们管这叫向平庸的生活投降。

西谚有云:“敌人溃逃时,人人都是勇士。”(all are brave when the enemy flies)我们现在不妨改写这句话说:旅游鸡汤泛滥时,人人都是旅行家。但是,身为“旅行家”的你会在异乡的旅馆吃泡面的时候思考凯鲁亚克、海明威们思考过的问题吗?会在忙着发朋友圈的时候参与别处的生活吗?真正的世界,和你有一毛钱关系吗?

世界那么大,凭什么不能走

毛利2015年4月22日

每当一种关于旅行,行走的梦想开始被放大时,总有人会适时跳出来,告诉全体中国人,醒醒,你不适合做这样的梦。

昨天一封“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的辞职信流行,今天就会有人告诉你《世界那么大,你又能走多远?》,早在一个多世纪前,毛姆做过件差不多的事。

他在中国见了位漂流者,记录在自己的素材本上,那位外貌平凡无奇的英国人,早年是伦敦公务员,后来去南美游历,又闯荡了一些原始岛屿,最后来到中国,把自己打扮成底层百姓,背着铺盖,带着旱烟管和牙刷,投宿在中国的小客栈里,和其他赶路人一起挤在大炕上睡觉。毛姆评价此人,平淡无奇的外貌恰恰是平淡无奇的灵魂最真实的说明。他写不出好看的文章,因为丰富的经历背后却没有丰富的个性。

把这个用在今天众多流水账般的旅行书籍上,似乎很合适,不管背包十年还是辞职去旅行,都不过是一些攻略的无聊堆砌,还不如还一本阿兰德波顿的《机场里的小旅行》有意思。

但旅行本身真的有错吗?一个人,并非拥有万贯家财,还是想辞职出门到处走走,就是一种荒谬的不合理的行为?

最近几年批判穷游的文章层出不穷,早在好几年前,一次旅行分享会上,一位挎着lv包,上来分享自己遍游欧洲经历的女生,在展示了自己多张唯美的旅行照片后,开始痛骂当时正火的辞职去旅行,告诉在场的年轻人:旅行并不是逃避生活,她骄傲地陈述自己的旅游经费都是打工所得,每次出来玩两个礼拜,就静心回去工作,她可不希望自己靠那些不切实际的梦想,在路上饥一顿饱一顿。

不得不承认,在那些《一块钱去西藏》、《三千块游东南亚》背后,穷游背包客跟丐帮区别并不是很大,但世界之大,难道只能用一种方式来旅行?

所有人都在试图规范中国人的旅行,只要有关中国游客的新闻一出,每个中国人都在反省,我到底该如何做?首先,你兜里要有钱,没钱的话出门太丢人,比如好早以前在马尔代夫酒店里吃泡面的中国人,就给大家做出了警示,没钱别去马代,去马代就要好吃好玩出手大方。又比如最近在美国骑行被撞伤的中国夫妇,又给大家做了另一种警示,如果你没钱又非要出去玩,一定要买昂贵的旅行保险,别给我国和美国添麻烦。其次,就算你有钱,也别老惦记着买东西,在名牌店前吃泡面,在lv店里不管不顾买上十个,这些都是暴发户的表现,要克制,别给那些欧洲人背地翻白眼的机会。再次,没事出门,你最好还能救个忽然心脏休克的欧美人,适时为国增光,提高一下中国游客的普遍素质。最后,你还要忘记情怀,忘记诗意,时刻提醒自己不过是一个观光客,回家就要继续朝九晚五,不该给在路上任何遐想。

凭什么我们一定只能拥有这样乏味的旅行?特别是一定要纠结在钱上,没钱你就别旅游了?

不,我发现那些有意思的旅行跟舒服、奢侈、昂贵都没什么关系,后者与其说旅行,不如说像一场度假。毛姆一生都在旅行,但让他写出完美作品的旅行很少发生在意大利或法国的度假庄园,几乎都是在马来群岛,中国,冰雪弥漫的加拿大。我最喜欢的旅行作品《午夜快车三部曲》,作者日本人泽木耕太郎,就在26岁时辞职旅行,他想从德里搭大巴车到伦敦,这有意义吗?其实并没什么意义,任何人都可能做到,只是没什么人去做。作者在书里写,大概是想逃避吧,害怕做决定,也不甘走上平凡的就业之路。这次看似毫无意义的旅行,直接催生了一位年轻作家,这条德里伦敦搭巴士旅行,也成为日本青年的朝圣之路,几乎在作者经过的每个站点,你都能找到一家日本人的青年旅社,一般床位价远低于其余同类旅社,在穷游这个事情上,中国人的热情其实比日本人差得多。

当你指责一个辞职去旅行的人时,他既没有问你借一毛钱,也没有要求过你振臂欢呼,人们出于各种各样的目的走向远方,走向哪怕已经挤满中国人的旅行圣地,这些真的没有意义?

你当然可以在地图册上游遍全球,也可以在电视机前做一次深度旅行,但劳伦斯·斯特恩在听到一个法国理发师提他假发的发卷时,认为“我能在这类鸡毛蒜皮的小事而不是重大国事上看出民族性中明确显著的特点,因为各国的大人物谈来谈去都是那一套,千篇一律,我才不愿意花九便士在他们当中挑选呢”。同理,所有旅游节目浮于表面,所有旅行书籍都是别人的意见,我为什么不能自己出门看看世界?不管我是辞职也好,卖房子也好,这都是我的人生,为什么要别人指手画脚?

当一个人出发去旅行,你却站在原点指责他的远方和诗意,这事出发点其实和毛姆差不多,你跟他都受不了,一个看起来那么不如你,比你平庸的人,却比你走得更远,看得更多。

这点上我们应该参考海明威的意见,真正的高贵,不是优于别人,而是优于过去的自己。伦敦公务员走出来了,即便他言语乏味,他都收获了一个广阔的世界。泽木耕太郎走出来了,他握着一千九百美元,一路逃向伦敦。在美旅行夫妇走出来了,一次车祸将教给他们最真实的人生。

从旅行的角度来说,我尊重所有的旅行者,不管是一毛不拔的穷游背包客,还是豪掷千金的旅行团大妈,旅行人生更应多姿多态,最重要的一点是,糟糕的旅行并不可怕。

一本最著名的旅行书籍,就叫《世界上最糟糕的旅行》,这本书讲20世纪初的探险之旅,英国人斯科特率队去南极科考,本想做人类史上第一个到达极点的英雄,结果挪威人声东击西抢占了这个便宜,挑了条又近又顺利的路,比斯科特早一个月到达,顺利回家做了英雄。斯科特历经千难万险后到达极点,看着

飘荡的挪威国旗,在日记中写下:这真是最糟糕的旅行。

更糟糕的是,在返程路上,他们因为没有顺利获得补给,一群人活活冻死。

这是一次没有意义的旅行吗?不,比起挪威人的顺利往返,这次旅行更加深刻地讲述了勇气,磨难,饥饿,英勇,探索,发现和友谊(世界最著名探险家保罗泰勒语)。

糟糕的旅行教会我们更多,当你指责那一小撮已经兴冲冲上路的游客时,别忘了对大部分人来说,旅行最难的一步永远是跨出门的第一步。

人生需要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

龚蕾

人生就像一场旅行,不必在乎目的地,重要的是沿途的风景和看风景的心情。

生命的意义或许不在于你追求什么,因为也许有一天你会发现,每个人都回到了原点,回到最初出发的地方,生命的意义或许在于过程、在于表达、在于行走,这个世界真的很大,我们每个人很渺小,不可能游遍世界。眼睛让我们眺望远方,脚步让我们行走远方,大脑让我们思考远方,人生需要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约会春天,约会四季,带上一本书去旅行。

人生中没有什么不能放不下,放下世俗的一切事物,比如工作的繁忙,比如家庭的琐事,放下包袱,带着心情去旅行,到大自然,到美丽的山川。有的朋友靠着书本,靠着网络,让自己的心灵去旅行,看自然美丽的风景如画,背上行囊,看青山绿水,看树木花草。

人生需要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那是为冲动进行一次美丽冒险,离开现实社会忙忙碌碌,离开工作压力,离开都市节奏,离开高楼建筑的噪音,放慢生活的脚步,做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亲近自然,享受生命。远方的风景更美丽,我们愿意旅行,去感悟美丽大自然,看不一样的世界。

用心灵感受生活,享受美景,旅行的美好,也许是出发前的期盼,路途上的感动,归途中的收获与感悟,就如诗人写道:在红尘的频频顾盼中,陌生而遥远的天底下,哪一方山水田园,是你远行的归宿?哪一处素未平生的谋面,是你命中的注定?哪一位远方的佳人是你今生必然的邂逅?那一抹只是偶然?没有人能够预知。而正是这样的一种不确定,才会让旅行更有神奇的魔力,才会让远方更具想象和诱惑。

旅行的乐趣在于沿途的风景,还有看风景的心情,沿途的风景是不可或缺的,风景包括了自然风光,包括你在沿途遇到的不同的人,发生的许多故事,还有不同的风土人情,还有不同的风俗,不同的语言,不同的历史,不同的文化,不同的生活习惯,不同的喜好,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想法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旅行的乐趣在于让心灵去旅行。

不需要设计,一直在走,只要快乐和阳光就要远行,用心灵和脚步来达到所能表达的最宽,用灵性与感悟互牵遥远的心灵与美景,不怕山高路远,不怕山水遥远,你的足迹写在了珍藏花瓣中,你的心情画在了树叶上。把人生比作一场旅行,不必在意目的地,人生有起点、也有终点,成熟的人不问过去,圆滑的人不问现在,豁达的人不问未来。带上心情去旅行,带着愉悦、快乐的心情争取过好每一天。当我们的工

作或生活累了的时候,给心灵放个假,让心灵去旅行,放下一切压力,让思绪飘远,让心灵与自然相互拥抱,然自己拥有快乐和轻松。让心灵去旅行,人生就像一段旅程,在乎的不是目的地,而是沿途的风景,以及看风景的心情。带着心情,让心灵在旅行中沉淀和升华。

也许生命就是一次次不期而遇中的相遇,也许是一种与远方许下的约会,那是在很久前就许下的承诺。带上一本书去旅行。心情就是一次次旅行中感悟的点点滴滴。抽出一定的闲暇时间,背上行囊,离开城市离开喧嚣,出去走走吧,回到大自然,感受大自然,当微风吹过脸庞,请闭上眼睛,做个深呼吸吧。闭目养神,诗意、自然、安逸、和谐、富有生命的最原始最真实的色彩,感受最自然最美丽的大自然,让心灵在大自然中清澈沉淀,让心灵过滤掉不用的灰尘,让后抛向大自然。让自己融入大自然中,让心灵在大自然中再次不同。

沿途的风景很美丽,高山的雄伟,大海的澎湃,阳光的明媚,大雁的结队,河流的绿水,当和煦的阳光照在脸上时,世间万物,是如此美好,充满生机,新意盎然,高山流水,涓涓细流,鸟儿歌唱,风儿起舞。那是优美的交响乐,那是一首大自然的动人旋律。旅行的乐趣,让心灵去旅行,带上心灵去旅行,不必在乎目的地,学会欣赏一路的风光,温暖心灵。带上心情,感恩、快乐、微笑、美好,一切的一切都像大自然那么美好,那么美丽。

人生中没有什么不能放不下,伸开双手手掌捧起美丽世界,心胸豁达,感悟生命,做一个行走着的思想者,比大海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宽阔的是人的心灵,让心灵去旅行,人生需要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

人生需要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

“人的一生中至少要有两次冲动,一次为奋不顾身的爱情,一次为说走就走的旅行”。无论是谁作此高论,也无论其是否精准,我都依然很享受这份貌似有点狂热而又有点浪漫的生存表达。确实,旅行的过程就如同人生全景的微缩,诗意而富哲学。

人们常常在为冲动进行一种美丽的冒险,旅行便是。现实社会忙忙碌碌,工作频添的压力、都市生活的节奏让人无法消受,空气的污染使人避之不及,城市压抑的建筑森林切碎我们眺望的天空,„„越来越多的人渴望停下匆忙的脚步去眷顾生命、亲近自然、享受时光。活在自己小时代的人们有了钱不再执着于存放银行,而是在有限的时间里去规划自己无限的天地。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充分的从另外一个角度体现别样的追寻,充实多彩的人生。因此,我们愿意旅行,愿意于远走他乡的山河、异域的风情间寻找生趣,于远方的灵山秀水和细雨斜阳中体验感动,于不同的文化和多姿多彩的民族间领受惊喜。

生命的意义在于感受在于表达在于行走。眼睛让我们眺望远方,脚步让我们行走远方,大脑让我们思想远方。作一次远方的旅行就是与山河作一次深情的约会。像一对久别的恋人只为晤面,不在乎天高地远,山水遥迢。生命就是在一次次不期而遇中相遇,心情就是在一次次旅行中刷新。无论走过的哪山哪水,遇过的哪仙哪人都将伴随心灵的感悟经历岁月的打磨,被行走的人当成记忆的珍藏。

人是靠心灵感光生活。脚步不在大地上行走,目光不在山水间搜索,心灵不在彩云上飞翔,人生还能期待会有什么样感天动地的故事?世间哪会有色彩斑斓跌宕起伏的传奇?

旅行的美好,不止是一种具像的到达,而更是一种朦胧的期盼。出行伴随感动,归途收获感悟。同样的行程,不一样的方向。一路上无心的人会看到长长的单调,有缘的心会感受到世间最美的触碰。在红尘的频频顾盼中,陌生而遥远的天底下,哪一方山水田园,是你远行的归宿?哪一处素未平生的谋面,是你命中的注定?哪一位远方的丽色佳人是你今生必然的邂逅?哪一抹如血残阳是扫过你安详瞳眸的偶然?没有人能够预知。而正是这样的一种不确定,才会让旅行更有神奇的魔力,才会让远方更具想象和诱惑。

每一次行走都是关于今天和明天童话的开篇。不需要设计,人生一直在走,到达和行走都是。不必相信什么未来,只知道活着就要快乐就要阳光就要远行,就要用心灵和脚步达到人生所能表达的最长。若以故乡为圆心,在时间空间中将生命的能量作一次次纵情放射,那最长的终点也许正是冥冥中内心最盼望的到达。

天空中飞机如小鸟穿梭来去,大地上旅者似蜜蜂行色匆匆。每每踩着导游们击打的鼓点,在匆忙中与风景握手,投他乡一瞥。无法也无需多少语言,只带上一颗虔诚的心。尽管,我们的到来总是那样匆匆;尽管,我们的来过如同不曾来过;尽管,我们的观瞻也许会如同汩汩流淌的溪水不会留下任何曾经停留的

印记。但是,旅途中的我们分明已经悄悄播下灵魂的种子,相信某一天,一定会有一朵无名花,在他乡的山水田园间静静绽放,在微风细雨中轻轻摇曳。幽幽的,代表着我们,代表着我们来过的身影住足的目光不舍的相思。那样温情那样深醉那样灵性,像一根看不见的丝线连着互为遥远的心灵。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旅行,可能不仅仅是放大了脚步,达成了夙愿。也许眼界的开阔、心胸的豁达和关于生命的悟性才是个中最大的实现。人生,如果需要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想做一个行走的思想者,那么,请不要有太多的踯躅徘徊,不要有太多的犹豫牵绊,申个假,背上行囊,飞翔吧!

说走就走的旅行骗了谁

像粒砂 《 中国青年报 》( 2013年12月02日12 版)

什么人才能从旅行中有所收获?如果旅行算一种治疗方法,它确实有一定的洗涤灵魂的作用,但不会包治百病。

能从旅行中获益的人,本身在日常生活中必然首先是善良的人,对自己的内心世界充满深情关注,同时努力捕捉世界的影响。这些能从旅行中受益的行者,是心灵领域的“艺术家”,敏感含蓄,也许衣服又脏又破,跟人打交道呆头呆脑,但他们却有着大艺术家般细致的灵魂。他们从旅行磨合里,提炼营养物质。就像有位朋友写的:关于旅行的意义也曾有过困惑,也曾有模有样儿学着别人从一个城市骑行到另一个城市,试图在旅途中体会人生的真谛。也许天资不够,收获的除了疲惫就是满身泥土,那种骑着骑着突然顿悟的感觉从没出现过,旅行到底为了什么?我望着我的山地车想不出答案。

没有顿悟,从侧面反证旅行不具有“治病救人”的神奇功效,它因人而异,因人生观而异,因人生阅历而异。就像读书,每个个性鲜明的读者,满怀希望地读,但多数人还是只看懂我们熟悉的道理。

旅行对我们绝大多数人来说,只是片止痛药,也许可以治好诸如失恋、恋人“劈腿”、工作压力大这类无关存亡的小毛病,清除我们被优越生活惯坏的寂寞病,但治愈不了“癌症”。所以,通过一次旅行就让人“净化心灵”,攘除偏见、狂妄、心灵畸形,这是最让我受不了的赤裸裸的胡扯。可是,数量可观的旅行达人依然大肆贩卖这些旅行意义,企图用旖旎的风光加上幻象的旅行意义,引诱“饥寒交迫”的人们辞职、放弃工作甚至学业,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带上朝不保夕的旅费去探求旅行牛人倡导的引人入胜的奇迹之旅。

孤星总在倡导这样一条旅行原则:做一个负责任的旅行者。我想还应增加一条:担负责任,如实记录旅行,不要为收获利益,或所谓新意,过度渲染旅行的魔力。

旅行是营养品,旅行也可以冲动,但我们不该盲从,尤其不要为赢得别人的尖叫盲目地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如果你认为旅行是给你提供成长机会的话,那么迈出第一步之前,你对自己的旅途进行细致规划,正是你不再做个旁观者,从此亲自经历成长的有益铺垫。如果你连这第一步都做不到,哪里还有谈我要成长的资格呢? 如果你连自我保护的意识和手段都不具备,却一味要到旅行中去经历悲喜交加的心路历程,我认为这样认定旅行的意义,听上去自由又美好,但它不健康,也未必有好收获。

思考人生,懂得关爱别人,领悟死亡意义,难道一定要去印度,要到加尔各答的死亡之家亲临其境才行吗?如果你对城市路边一只濒临死亡的流浪猫熟视无睹,如果你对自己父母也缺少关心的话,那么,即使在特雷莎修女创办的垂死之家直面死亡,你也不会就此清醒,更深一步地领会爱与奉献的意义。即使震惊,一觉醒来,你依然是原来的你。

我随着几个花枝招展的申请义工的日本女孩离开关爱之家时,她们掩鼻绕道躲避街头躺在污水里等待死亡的麻风病人,我想,行动是思想赤裸裸的表白,真心爱他人,可以指望一场旅行或几天奉献养成吗?

我反对的不是旅行本身,而是打着开阔眼界和让心灵成长的旗号所写的那些迎合消费者心态倡导旅行的书。现在,很多旅行牛人都有赞助,或靠卖字维持生活,他们可以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也可以长年累月四海为家,但这方式普及不了。

因此,大牛们与旅游利益相关者应更有社会良知。旅行不是唯一拓展眼界的方式,甚至不是最有收效的方式。

引用网络名言:有时候我觉得很不公平,为什么很多人骑车来了一次西藏心灵就被净化了,而我在藏区待了二十年还是这么龌龊„„

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

一个人的朝圣的评论

据说,文艺青年做梦都想完成的两件事是:一场轰轰烈烈的爱情和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

前者似乎容易一些,谁在年轻时候没有经历过爱情。爱情,是一个人的感受,至少在自己心里,可以是轰轰烈烈的。

旅行也很容易,但说走就走的旅行不一样,那是一种决然的仪式,要告别,要证明,要新的开始。多少人有过这样的心思,却从来也不曾上路。而且,年龄愈是增长,可能性愈是降低,渐渐地,心就被生活的篱笆扎紧,被岁月的藤蔓覆盖。

所以,在小说《一个人的朝圣》开头,六十五岁的酿酒厂退休职员哈罗德在寄信的路上突然决定,从英国最西南的南德文郡走路去东北的贝里克郡,跨越其间600英里无数的山丘河流平原,看望一个患了癌症的朋友,我并不以为这是作者虚构的事。像书中他偶遇的人一样,阅读的时候,我用心说服了理性,去期待一种比不言自明的现实更大、更疯狂,也更美好的可能性。

这趟旅行的关键在于说走就走。

哈罗德承认有些地方计划得不够周详,其实他根本没计划过。他没有走远路的鞋子,没有指南针,更没有地图和换洗的衣服,他走起来之后才意识到自己要做什么。他也想过要不要回家一趟,拿上手机,收拾一下行李,可是他也知道,如果回家,哪怕只是找出地图看一下,就永远也不可能成行。

他在路上遇见的一个女人说,“你还以为走路是世上最简单的事呢?只不过是把一只脚放到另一只脚的前面。但我一直很惊讶这些原本是本能的事情做起来有多困难。”她说,“吃也是一样的,有些人吃起东西来可困难了。说话也是。还有爱。”

走了很远的路以后,哈罗德说,“谁都可以做我做的事。但人一定要放手。刚开始我也不懂这一点,但现在我知道了。要放开你以为自己离不开的东西,像钱啊,银行卡啊,手机啊,地图之类。”

即使你只有一样放不下的东西,就永远也不可能上路。

我知道走路其实是一个象征。

哈罗德是个高大的男人,却一辈子弯着腰生活。在酿酒厂做了45年销售代表却滴酒不沾,从未打算加薪升职跳槽,退休时连个送别会也没有。有人听说他是个有故事的人,却从来没有人知道那故事是什么。

大多数人就是这样过着,由生到死,却没有留下任何痕迹。也有的人,不是很多,会突然生出执念,去寻找一种意义。

这就像一种顿悟,一种天启,你不知道是为什么,但知道一定要去做什么。

走路也好,登山也好,乘木筏横渡大西洋也好,做一件家具造一座房子也好——行动是一种仪式,一个过程,无论如何,如果足够幸运,最终你会认识你自己,知道是谁,想要什么,该怎样生活下去。

“在路上,他解放了自己二十年来努力回避的记忆,任由这些回忆在他脑子里絮絮说着话,鲜活而跳跃,充满了能量。他不再需要用英里丈量自己走过的路程。他用回忆。”

“他时不时会想起那个已经被他忘了一半的世界,那里有房子、有马路、有汽车,人每天都要洗澡,一日要吃三餐,晚上要睡觉,还要互相陪伴。他很高兴那个世界里面的人安全无虞,也很庆幸自己跳出了那个世界。”

跳出那个世界。


相关文章

  • 12月14日-20日学校微信号推送文章
  • [初中版] 初三生:要预防四大"中考病" 备战中考,初三学生面临能否考上理想中学的挑战.由于担心目标不能实现,加之父母.老师等多方面的外在压力,一些同学不能以正常的心态迎接考试,患上"中考病",影响各 ...查看


  • 作文可以这样写,语文可以这样教--北京四中一场奢侈的教育改革
  • 作文可以这样写,语文可以这样教--北京四中一场奢侈的教育改革 作者: 南方周末记者 石岩 实习生 马晓莉 2010-05-19 17:32:29 来源:南方周末 相关新闻 光改教材,没用--顾德希的教改试验 非主流老师的生存技巧 标签 北京 ...查看


  • 关于针对盐城市加强全市中小学语文和英语
  • HR Planning System Integration and Upgrading Research of A Suzhou Institution 盐城市加强全市中小学语文和英语 课外阅读指导意见 课外阅读是对课堂学习的一种有效补充 ...查看


  • 阅读,让心灵去旅行
  • 阅读,让心灵去旅行 作者:高琴 来源:<启迪与智慧·教育版>2014年第04期 [摘 要] 新课标对阅读教学也提出了明确的教学目标,尤其是对课外阅读做出了具体而明确的规定.那在小学阶段如何培养孩子们的阅读习惯,提高孩子们的阅读能 ...查看


  • 成都七中学霸的语文经
  • 学霸的语文经 论玩好语文的 N 种方法 成都七中 / 清华大学 江昊懋 要写语文学习的经验真是一件令人惶恐的事, 因为一个人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是需要很长时间来检验的,仅仅是一些比较高的语文考试成绩或许只能说明一小部分.更何况北大那边还有像康 ...查看


  • 高一语文期中分析总结
  • 高一语文期中分析总结 高一语文组 马志才 考查目的:检测语文必修1的基础知识,主干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这一学段要求掌握的基本方法.基本技能. 考查重点:主要突出学生对教材知识的掌握以及知识的生成能力的考查,适当的向课外作必要的延伸,来拓展学 ...查看


  • 高中读书节活动方案
  • 篇一:中学读书活动方案 读书 活动策划方案 贵阳市第四十二中 学 一.活动背景: 为了进一步开发课 程资源,帮助学生养成读书的良好习惯,形成良好的品质,开阔视野,增长知识,提高学生 综合素质,努力建造"书香校园".特制定 ...查看


  • 高一语文课例研究报告
  • <锦瑟>课例研究报告 一.研究科目 语文 二.研究单位(年.组.人) 三.课例名称 <锦瑟> 四.研究班级 高一(11) (12) (3) (4)班 第一次研究 研究主题:提高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 学习材料:诗歌< ...查看


  • 高考语文语言表达综合运用(三)
  • 高考语文语言表达综合运用(三) (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 1. 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后面的题目. 虹湾位于月球北纬43度.西经31度左右, ①虹湾南北长约100公里.东西长约300公里②左右.转动月球仪, ③我们可以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