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

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 能自主发现乘法分配律, 并能用字母表示。

2、通过观察、分析、比较, 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和概括能力。

3、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体验探究学习的快乐。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探索乘法的分配律。

教学难点:乘法分配律的应用。

教学准备:课件、口算题、例题、练习题等。

教学策略:本节课的学习我主要采取自主探究学习, 把问题教学法, 合作教学法, 情境教学法等结合运用于教学过程中。使学生自主、勇敢地体验尝试和实践活动来进行综合学习。

教学流程:

一、设疑导入

师:同学们,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乘法结合律和乘法交换率。谁来说一说, 掌握乘法结合律和乘法交换率有什么作用?

生:可以使计算简便。

师:同意吗?(同意。) 接下来我们做几道口算题, 看谁做得又对又快。其他同学快速判断。(生口算。)

【设计意图:这样开门见山的导入, 不但可以巩固旧知, 为新课作铺垫, 而且当学生快速口算到新课题时, 会出现一种戛然而止的效果, 出现问题情境, 从而自然导入新课。】

二、探究发现

1. 猜想。

师:同学们算得很快, 看看下道题你们能不能很快算出来。(出示:(10+4)×25。)

师:这道题算得怎么不如刚才的快啊?

生:它和前面的题目不一样。

师:好, 我们来看一下它与前面的题目有什么不同?

生:前面的题都是乘号, 这道题既有乘号还有加号。

生:前面的算式都是3个数相乘, 这个算式是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

师:这道题含有不同运算符号了, 有能口算出来的吗? 说说你的想法。

生:(10+4)×25=10×25+4×25。

师:为什么这样算哪?

生:我是根据乘法分配律算的。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你知道什么是乘法分配律吗?

生:我是从书上知道的, 我知道它的字母公式(a+b)×c=a×c+b×c。

师:你自学能力很强, 但对乘法分配律的内涵还不了解, 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乘法分配律好吗?(板书课题:乘法分配律。)

2. 验证。

师:同学们看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 如果可以这样计算的话, 那可简便多了。到底能不能这样计算, 我们来验证一下。请同学们在练习本上分别算出这两个算式的结果, 看看是否相同。(生活动计算。)

师:说说你有什么发现。(两个算式的结果相同。) 说明这两个算式关系是什么?(相等。)

小结:通过验证, 这道题确实可以这样算, 那是不是所有的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的算式都可以这样计算呢? 通过这一个例子能下结论吗?(不能。) 那怎么办?(再举几个例子。) 好, 下面请每个同学再举几个这样的例子, 看看是不是所有的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都可以这样计算?

(学生计算, 并汇报。)

„„

师:由于时间关系, 老师就写到这里, 通过举例我们可以发现, 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都可以这样计算。有没有举出例子不能这样计算的?(没有。) 一个例子不能说明问题, 我们全班同学举了这么多例子, 还有没写的用省略号表示。我们都得到了同样的结论。下面请同学们观察黑板上的几组等式, 看看你们得到的结论是什么?

3. 结论。

生: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 可以用这两个加数分别同这个数相乘, 再把它们的积相加, 结果不变。

师:同学们真聪明, 你们知道吗? 这就是乘法的第三个运算定律“乘法分配律”。(出示课件, 学生齐读分配律的意义。)

师:如果老师用a 、b 、c 表示两个加数和乘数, 你能用字母表示乘法分配律吗?

(a+b)×c=a×c+b×c

师:回到第一题, 看来利用乘法分配律, 确实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接下来, 我们利用乘法分配律计算几道题。

【设计意图:在探究乘法分配律的过程中, 让学生经历了一次严密的科学发现过程:猜想——验证——结论。为学生的可持续学习奠定了基础。】

三、练习应用

(生练习应用定律。)

师:通过这两道题的计算, 我们可以看出, 乘法分配律是互逆的。为了使计算简便, 我们既可以从左边算式得到右边算式, 又可以从右边算式得到左边算式。但遇到实际计算时, 要因题而异。

四、总结

师: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乘法分配律, 看到乘法分配律, 你们能联想到什么呢?(两个数的差, 同一个数相除都可以应用这样的方法。)

反思:

本课的学习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乘法分配律, 并能正确地进行表述。让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 培养学生概括、分析、推理的能力, 并渗透从特殊到一般, 再由一般到特殊的认识事物的方法。本节课的教学较好地贯彻了新课程标准的理念,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主动探究, 实现亲身经历和体验

现代教学论认为:学生的学习过程应是学习文本批判、质疑和重新发现的过程, 是在具体的情境中整个身心投入到学习活动, 去经历和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 也是身心多方面需要的实现和发展过程。本节的教学中, 我从口算导入新课, 引出(10+4)×25这样一个特殊的算式。接下来, 让学生猜想它的简算方法, 然后让学生通过计算来验证方法的可行性, 再让学生举例验证方法的普遍性, 最后由学生通过观察、讨论、发现、归纳总结出乘法分配律。整个过程中, 我不是把规律直接呈现在学生面前, 而是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去感悟发现, 使主体性得到了充分发挥。在这个探究过程中, 学生经历了一次严密的科学发现过程:猜想——验证——结论——联想。为学生的可持续学习奠定了基础。

二、多向互动, 注重合作与交流

在数学学习中, 学生的思维方式、智力、活动水平都是不一样的。因此, 为了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学习中都得到发展, 教师在本课教学中立足通过师生多向互动, 特别是通过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相启发与补充, 来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 实现对“乘法分配律”这一运算定律的主动建构。学生对“乘法分配律”的建构过程, 正是学生个人的方法化为共同的学习成果, 共同体验成功的喜悦, 生命活力得到发展的过程。正所谓“一枝独秀不是春, 百花齐放迎春来”。

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36页《乘法分配律》及相应的练习

教学目标:

1、通过探索乘法分配律的活动,进一步体验探索规律的过程,并能用字母表示。

2、经历共同探索的过程,培养解决实际问题和数学交流的能力。

3、会用乘法分配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教学方法:通过讲学练相结合,设计相应的练习题,逐步理解抽象的乘法分配律。

教学方法说明:“讲”是师生共同梳理思路,表述思想;“学”是学生自主探究及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练”是设计由易到难层层递进有坡度的练习题促进学生在动手、动脑中理解乘法分配率。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激发学习兴趣:

1、乘法交换律的字母公式( )。

2、乘法结合律的字母公式( )。

(设计意图:公式板书在黑板,以便与乘法分配律对比)

3、师生赛一赛,102×56,99×25,学生每人挑选一道题做,教师全做,看谁算得快。

师:想知道老师算得快的秘密吗?(不是老师提前算了,而是老师掌握了一些乘法计算的秘密,假如你掌握了一定比老师还快呢!想不想知道呢?想知道那就让我们一起去探究吧!)

(设计意图:调动学生探究兴趣)

二、探究新课:

(一)情景导入,认知定律。

1、你们这么积极,老师奖励给大家一些笑脸,你们知道这上面一共有多少个笑脸吗?

例:出示笑脸图,每行有五个黄色笑脸图,三个红色笑脸图,共四行。

(设计意图:使用笑脸图,增强趣味性)

学生汇报两种解法:

①先算出一行有多少个笑脸,再算出4行共有多少个笑脸。

列式为: (5+3)×4=32(个)

②先算出黄色笑脸、红色笑脸各有多少个,再算出一共有多少个笑脸。

列式为: 5×4+3×4=32(个)

师:因为结果相同,我们就可以用等号连接。

板书:(5+3)×4=5×4+3×4 或 5×4+3×4=(5+3)×4

引导学生观察,使学生看到两种解法算式虽然不同,但结果都是32个,使学生明确两个算式相等。同时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的思维方式,增强学生的数感。

分别观察有什么特点?(数字一样,符号一样)(5+3)×4是5和3的和乘4,而5×4+3×4是5和3都和4相乘,再把积相加,4我们可以叫同一个因数,或相同因数。

是不是有这样特点的题都相等呢?(激发学生举例验证)

(设计意图:先通过笑脸图,用因数是一位数的等式初步感知乘法分配律的定律)

2、验证猜测,概括定律。

启发提问:

(1)师:观察这两个等式的特点,你们仿造再写一个符合上面特点的等式吗?

(学生举例,教师板书在上式的下面。请学生举2-3个例子,能口算的口算验证,不能口算计算验证。强调:不要只举一位数的例子)

(设计意图:通过多个例子,揭示乘法分配律的普遍规律)

左边的式子是怎样等于右边的呢?老师画线演示

(2)我们现在来研究这些等式的特点。

①抽象本质特征

师:观察这几组算式,等号左边的算式有什么相同点?等号右边的算式有什么相同点?左右两边算式有什么关系?

学生先独自思考再小组讨论,汇报结果。

(设计意图:先通过学生独自思考组织语言后再小组合作交流,揭示本课难点)

②归纳定律。

师:看来同学们已经发现了我们数学中的秘密,请你们把发现的秘密小声地说给旁边的同学听听。 请同学汇报结果,概括出乘法分配律。(不要求学生必须按照书中叙述,只要意思接近即可)

教师板书: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相加。这叫做乘法分配律。

(3)为了简便易记,如果用a,b,c 表示3个数,乘法分配律用字母怎样表示

板书:(a +b )×c=a×c +b ×c

(4)与乘法交换律、结合律想对照:

a ×b=b×a

(a ×b )×c=a×(b ×c )

(a +b )×c=a×c +b ×c 比较有什么不同?

(设计意图:增强学生对乘法分配律涉及到加法的运算难点的理解)

(二)练习巩固,继续引申

1、根据运算定律,在( )填上适当的数。

①(10+7) ×6=( )×6+7×( )

②8×(125+9)=( )×125+( )×9

③7×48+7×52=( )×(48+52) (7×48+7×52中有相同因数吗?)

(设计意图:通过具体的练习理解乘法分配律)

2、(1)34×10+27×10+39×10可不可以用乘法分配律

师:说明乘法分配律,不仅仅只适用于两个数的和,也可以三个数的和,四个数的和可以吗?说明也可以是:几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相加。(修改乘法分配律的板书) (设计意图:拓展书本上乘法分配律的概念)

(2)24×8—4×8=(24—4)×8吗?

师:说明乘法分配律,不仅仅只适用于两个数的和,也可以是两个数的差,三个数的差可以吗?说明也可以是:几个数的和(或差) 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相加(或相减)。(增加补充乘法分配律的板书)

(设计意图:拓展书本上乘法分配律的概念)

教师激发学生好胜心:在乘法分配律中有许多变化,本节课我们没有按照书中的“两个数的和”的形式而归纳成这样,会不会觉得很难呢?有没有信心从那么多题里辨别出用乘法分配律简算的题呢?

3、聪明的小判官:判断下列各题是否应用了乘法分配律

(1)125×16=125×8×2 ( )

(2)(200+2)×35=200×35+2 ( )

(3)104×66=(100+4)×66=100×66+4×66 ( )

(4)305×32=(300+5)×32=305×32 ( )

(5)176×36+36×24=36×(176+24) ( )

(6)16×54+54×54不能用乘法分配律 ( )

(7)(400—6)×13=400×13—6×13 ( )

(8)9×(a —b )=9×a —9×b ( )

(9)爱×(数+学)=爱×数+爱×学 ( )

4、用简便方法计算下列各题。

(8+4)×25 34×72+34×28

(设计意图:概念只有在具体的练习中才能逐步理解,概念教学必须当堂采用讲练相结合的方法,学生才能消化抽象的概念)

(三)运用定律简便计算,知道乘法分配律的作用

那你知道老师开始计算103×56和98×25,为什么那么快了吗?

老师:乘法分配律可以让计算简便,这就是我们学习乘法分配律的好处,在计算中同学们要仔细辨别,合理应用。

(设计意图:首位呼应,既揭示了老师算的快的秘密,又明白学习乘法分配律的作用)

(四)总结性提问

1、今天你学会了什么知识?(要求学生具体说明,不能简单重复)

2、什么叫做乘法分配律?

(设计意图:不能让总结性提问只是走了过场,通过这个环节切实起到梳理知识,提高学生总结能力)

(五)作业

1、书上练习六38页第6题

2、思考题:36×99+36 73×31+28×31—31

板书设计:

乘法分配律

几个数的和(或差) 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相加(或相减)。这叫做乘法分配律。

(a +b )×c=a×c +b ×c

(5+3)×4=5×4+3×4 或

5×4+3×4=(5+3)×4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乘法分配律的内容和字母表达式,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计算,知道它的一些应用。

2.经历从现实背景中抽象出乘法分配律的过程,通过计算、观察、举例、验证、概括、说理等活动,积累数学探究活动经验。

3.体会乘法分配律的现实背景,了解乘法分配律的作用、意义及价值,初步感受转化、归纳等数学思想。

【教学重点】

理解、掌握并运用乘法分配律。

【教学难点】

从现实背景中抽象概括出乘法分配律。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导入新课。

不知道同学们注意过没有,我们说的话中存在着一种有趣的分配现象。比如说:“我爱爸爸和妈妈。”可以把它分成两句来说:“我爱爸爸,我也爱妈妈。”照这样“我爱吃苹果和西瓜”可以怎样说?(我爱吃苹果,我也爱吃西瓜。)当然,也可以反过来,将两句话合成一句话来表述。“我爱看漫画书,我也爱看故事书。”可以这样说“我爱看漫画书和故事书。”今天中午我吃了米饭、青菜和鱼可以怎样说?是不是挺有趣的?其实在我们的数学中,也存在着这种有趣的分配现象,想不想一起去研究?

通过前几节课的探索,我们已经发现了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这一节课,咱们再继续探索,看看又会发现什么新的规律。(板书:探索与发现(三))

二、探索交流,发现规律。

1、初步感知。

(1)(出示长方形草坪图)课件演示。

师:我们宝鸡的人民公园最近正在改建,大家看,这是一块草坪,工人叔叔准备在草坪的四周围上栅栏。看图,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2)师:求栅栏长多少米?就是求长方形的什么呢?请同学们算一算。(生计算,师巡视)

(3)师:谁来说说自己的算法?(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算式A )

师:像这样算的同学请举手。谁来说说,先算的什么?再算的什么?

(4)师:有没有不一样的想法?(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算式B )

师:这样算的同学请举手。这种算法先算的什么,再算的什么呢?

A : B:

(61+39)×2 61×2+39×2

=100×2 =122+78

=200(米) =200(块)

(5)师:这两个算式,解决了同一问题。计算的结果也相等。那么,这两个算式之间可以用什么符号连接?(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6)师:这两个算式真有趣,明明是不同的算式,却能得到相等的结果。它们之间一定有什么内在的联系与区别。观察,看看你能发现什么?同桌之间说一说。(生讨论,师巡视)

(7)师:说说你们的想法。

(8)师根据学生发言引导学生发现:

相同点:都使用了乘法和加法 ;

参与运算的数是相同的;

意义相同(都算了长方形的2条长与2条宽之和。)

不同点:运算顺序不同

左边先算和,再算积;右边先算积,再算和

2、再次感知。

你们帮老师解决了一个实际问题,老师奖励给大家一些笑脸,(出示笑脸图,每行有五个黄色笑脸图,三个红色笑脸图,共四行。)

(图略)

知道这上面一共有多少个笑脸吗?你能用几种方法解答?

学生再次各自列式计算,并很快说出两种不同的思考方法和算式,结合学生回答教师接着上题板书如下:

(5+3)×4=5×4+3×4

3、概括定律。

我们现在已经得到了两个等式:

(61+39)×2=61×2+39×2

(5+3)×4=5×4+3×4

从上面的算式中你有没有发现什么规律?

师:(惊奇地)你们真的发现了这些算式中隐含着的规律,请与你的同桌交流一下,好吗?

师:从大家的神态和脸部表情中,老师知道你们一定觉得自己发现了什么规律。同学们,你们发现了什么,我能猜到。不过,你们所看到的也许只是一种偶然现象,是一种猜想而已。你们能再举些例子对自己的猜想进行验证吗?

生在练习本上举例验证。

师:从同学们举的大量的例子中,可以确定你们的发现是正确的。 还有不同意见吗?

师:你们发现的这个知识规律,叫做乘法分配律。什么叫乘法分配律?请同桌再交流一下。

学生积极地与同桌交流着,又踊跃地参加集体交流。

生1:把括号里的两个数加起来后乘以一个数,等于把括号里的两个数都去乘以一个数,再把乘出来的积加起来。

生2:乘法分配律是:左边把两个数加起来乘以乘数,等于括号里的一个加数乘以乘数加上括号里的另一个加数乘以乘数。

师:你们想表达的是这样的意思吗?(教师出示幻灯: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用两个加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结果不变。)

师:这叫做乘法分配律。能用字母来表示乘法分配律吗?

结合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a +b )×c=a×c+b×c

师:对于乘法分配律,用字母来表示,感觉怎样——(稍等)简洁、明了。这就是数学的美。

三、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1、师:看来你们已经发现了规律,下面根据你们发现的规律,来做一个“找朋友”的游戏。

小黑板出示:(25+36)×4 ,谁是它的好朋友?

6×(20+30)

(a+50)×6

45×8+55×8

7×16+7×184

2、根据运算定律,在□中填上合适的数。

①(12+50)

②15×(40 + 23) = 15×□+15×□

③78×20+22×20=(□+□)×20

④▲×◐+●×◐=(□+□)×□

⑤66×28 + 66×32 + 66×40=(□+□+□)×66

3、选择。请用手势表示正确答案的编号。

与 25×(4×8)相等的算式是( )。

①25×4+25×8; ②25×4×25×8; ③25×4×8

全班学生中有一位选①,三位选②,其余都选③。通过辨析,学生更加清楚乘法分配律的内涵及与乘法结合律的区别。

(学生独立在作业纸上完成后,集体订正,电脑逐个显示订正后的答案。

4、选择其中一组题目来计算

甲组乙组

①① 102 ×13

②(63+37)②63×39+37×39

③ 9×(46+54)③ 9×46+ 9× 54

师:先观察,确定一下你做哪一组。(先选好要做的内容,并说明理由。最后总结出:利用乘法分配律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然后学生独立做题,完成后交流答案。)

5、实际应用。

足球比赛的时候,学校为同学们准备了饮料。准备了24箱苹果汁和26箱橘子汁,每箱都是24瓶,你知道一共有多少瓶饮料吗?(学生独立解答,再集体交流。)

师:每箱饮料36元,付1500元够吗?(学生完成后,交流)

四、全课总结,布置作业。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和感受?

2、你觉得自己的表现哪里最好?

3、老师小结:今天同学们通过自己的探索,发现了乘法分配律,真的很棒。乘法分配律是一条很重要的运算定律。应用乘法分配律既能使一些计算简便,也能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的一些数学问题,在我们的生活和学习中应用非常广泛。同学们要在理解的基础上牢牢记住它,希望它永远成为你的好朋友,伴你生活、成长。

4、作业(略)

《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与评析

教学目标:1、通过经历探索乘法分配律的活动,发现并理解乘法分配律。

2、通过观察、分析、比较,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推理、抽象概括能力。

3、渗透“从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教学重点:指导探索乘法分配律。

教学难点:发现并归纳乘法分配律。

教 具: 课 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研究了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那乘法还有其他的运算律吗?希望今天通过我们的努力,能有新的发现。

出示问题一、一个长方形的长是72米,宽是28米,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是多少?

师:你能用几种方法解答?

生1:(72+28)×2

生2:72×2+28×2(板书两个算式)

师:同学们给出了两种办法,那这个长方形的周长到底是多少呢?选择其中的一个算式计算一下。 生计算。

师:请选择第一个算式的同学,说出你的计算结果。

生:长方形的周长是200米。

师:谁选择的第二个算式,结果又是多少呢?

生:我算的结果也是200米。

师:通过大家的计算,这两个数算式的结果相同,我能不能在这两个算式之间写上“=”?

生:可以

板书:(72+28)×2=72×2+28×2

出示问题二:学校要换夏季校服了,上衣每件32元,裤子每件18元,四年级一班共64人,一共需要多少元?

师:这道题你有能用几种方法解答?结果是多少?

(生计算,汇报)

生1:我列的算式是32×64+18×64,结果是6400元。

师:有没有用不同的方法的?

生2:我列的算式是:(32+18)×64,结果也是6400元。

师:两种不同的方法,得出的结果却是相同,那这两个算式看来也是相等的。

板书:(32+18)×64=32×64+18×32

师:请同学们观察我们刚才得到的两个等式,你有怎样的感觉?

生:可能有规律。

师:真的有规律吗?

【评析:教师创设了求长方形的周长和学校买校服的情境,提出“你能用几种方法解答?学生很快地按要求用两种不同的方法列出算式,并且能够轻而易举地得出两式相等。在以上两个问题的解决中,让学生在经历了两种不同思考方法的计算后,便于学生发现新的知识规律。同时,产生这样一种数学体验,即乘法分配律的知识存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中。】

二、探索交流,归纳规律。

师:刚才同学们感觉到这两个等式中含有规律,下面把你的想法在小组内交流一下吧。

师:对于可能存在的规律,仅凭这两个等式就能说明它是成立的吗?

生:不能。

师:那该怎么办?

生:找更多的这样的等式。

师:既然找到了方法,那就请同学们,再找出一些这样的式子,验证它们的结果是否相等。

(生举例验证)

汇报:

生1:(3+2)×5=3×2+2×5

师:你计算过了吗?

生1:算了,两边的结果都是30.

师:很好,其他同学还有吗?

生2:(30+50)×5=30×5+50×5

生3:(24+76)×2=24×2+76×2

„„

师:同学们都找到了这样的式子吗?

生:是。

师:看来同学们头脑中的那个规律可能真的存在。我们举了这么多的例子,两边的结果都是相等的,可是,万一除了咱们举得这些例子外有一个不能成立?那我们举得这么多例子也就失败了。我们能不能换个角度去看,我们不去计算,就能够判断两个式子的结果是否相同?

(生思考)

生:老师,我能。

师:你说说看。

生:比如(72+28)×2=72×2+28×2,左边括号里算出是100,就表示100个2,右边是72个2加上28个2,也是100个2,所以两边的结果一定是相等的。

师:同学们,你听明白了吗?

生:明白了。

师:那你能用这个思路说说你举得例子吗?

生1:我写的是(53+22)×4=53×4+22×4,左边是75个4,右边是53个4加上22个4,也是75个4 „„

师:现在我们再来思考,有没有可能像这样的式子两边不相等?

生:不可能,两边的结果一定相等。

【评析:学生在已经初步得出规律的基础上,教师并没有急于让学生说出规律,而是继续为学生提供具有挑战性的研究机会:“请你再举出一些符合自己心中规律的等式”,继续让学生观察、思考、猜想,然后交流、分析、探讨,感悟到等式的特点,验证其内在的规律,从而概括出乘法分配律。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猜想能力,又培养了学生验证猜想的能力。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去发现、猜想、质疑、感悟、调整、验证、完善,主体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师:这么看来,同学们猜测的那个规律是真的存在,你能用自己的方式表示出你认为的规律吗?

生1:(我+你)×他=我×他+你×他 ,我和你都是他的好朋友,也就是我是他的朋友,你也是他的朋友。

生2:(爸爸+妈妈)×我=爸爸×我+妈妈×我。

生3:(A +B )×C=A×C+B×C

生4、(a +b )×c=a×b+a×c

生5、(○+□)×◎=○×◎+□×◎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通过努力验证了这个规律,你觉得用那一种表示这个规律更好一些?

生:第三个用小写字母的那一个。

师:你为什么觉得这个好?

生:这样简单好记,而且前面学的交换律和结合律也是用字母表示的。

师:我也同意你的观点,这就是咱们数学的简洁美的体现。这个规律就是乘法的分配律。读一读这个式子。 (通过读式子,完善语言表达)

【评析:教师对于乘法分配律的教学,教师不是把重点放在数学语言的表达上,而是把重点放在让学生在多个算式的计算中去完整地感知,通过观察、比较和归纳,大胆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出来„„。学生经过这样的探究活动,才能建构对自己有意义的知识,用语言表达乘法分配律也就水到渠成】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火眼金睛,判对错。

56×(19+28)=56×19+28

64×64+36×64=(64+36)×64

32×(3×7)=32×7+32×3

2、思维敏捷,连一连。(把结果相同的两个式子连起来)

①(42+25+33)×26 ①20×25+4×25

②36×15-26×15 ②(66+34)×66

③66×66+66×34 ③42×26+25×26+33×26

④38×99+38×1 ④(36-26)×15

⑤(20+4)×25 ⑤38×(99+1)

师:相等的式子我们都找到了,请你选择其中的一组计算出它们的结果。

生1、我算的是(20+4)×5=20×25+4×25,结果是600.

师:你是把两边的式子都计算了吗?

生1:没有,我是算的右边的那个式子。

师:你为什么没用左边的式子计算呢?

生1:右边的那个式子计算起来简单。

师:看来乘法分配律还可以用来简便计算,提高我们的计算速度。

生2:我算的是38×99+38=38×(99+1),结果是3800,我算的是右边的那个式子,右边的括号里是100,38×100好算。

师:大家来观察这个式子,这是我们发现的那个乘法分配律吗?

生1:不是.

生2:是,就是把它给倒过来用的。

师:是的,这是乘法分配律的逆应用,也可以用来简化计算。

生3:我算的是36×15-26×15=(36-26)×15,结果是150,是通过右边的式子计算出来的,那样简便。

师:看了这个等式,你有什么想说的?

生:我们刚才做的都是带“+”的,可是这个是“-”。

师:看来我们的乘法分配律还有新的内涵呢。

补充板书:(a -b )×c=a×c-b×c

师:有没有计算(42+25+33)×26=42×26+25×26+33×26这个等式的?

生4:我算了,结果是2600,算的是左边的那个式子。

师:看了它,你有没有想说的?

生:刚才我们做的都是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这个题是三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

师:如果是4个、5个数、更多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还能用分配律吗?

生:能。

3、合理选择,算一算。

312×12+188×12

101×87

(53+47)×23

【评析:练习题的设计综合性、层次性强,特别是第2题设计的非常巧妙,既对乘法分配律的基本形式进行了练习,又对乘法分配律可以使计算简便和乘法分配律的拓展形式,让学生有了初步感知,把学生引入更广阔的数学探索空间。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知识内在的魅力,培养了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四、拓展延伸,引发思考。

这节课我们共同来研究了乘法分配律,除法有没有分配律呢?

板书:(a +b )÷c=a÷c+b÷c ?

同学们可以课后用我们今天研究乘法分配律的方法进行验证,总结。

【总评:乘法分配律是在学生学习了加法交换律、结合律和乘法交换律、结合律的基础上教学的。乘法分配律也是学生较难理解和叙述的定律。在本节课教学设计上教师注重了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把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在不断的感悟和体验中学习知识。注重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索的活动中,感悟和发现乘法分配律,变教学生“学会”为指导学生“会学”。教学中,通过让学生用两种不同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在两个不同的算式之间建立起联系,让学生初步感知乘法分配律。之后,给学生提供体验感悟的空间,让学生写出符合规律的式子,引导学生在研究讨论中,进一步形成清晰的表象。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己再写出一些符合乘法分配律的等式,既为概括乘法分配律提供更丰富的素材,又加深了对乘法分配律的认识。随后的练习设计层次清楚,重点突出,形式活泼,有效地促进学生知识的内化。这些教学活动使学生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有利于学生改善学习方式。让学生亲历观察、归纳、猜测、验证、推理等探究发现的全过程,学生不仅发现乘法分配律的知识,而且学习到了科学探究的方法,数学思维能力得到了发展。】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数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36页例题3乘法分配律

教材分析

本内容是乘法运算定律的最后一个内容,它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也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学生对该知识点的感性认识远远不够,且定律的叙述又比较繁琐。教材是按照提出“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参加了植树”问题、列式解答、观察比较、总结规律等层次进行的。从例题3的知识点看主要是乘法分配律及用字母表示的2种情况,但从做一做中体现出了把乘法分配律从右往左运用的情况。通过课堂的学习,让学生经历发现归纳乘法分配律的过程,理解和掌握乘法分配律,初步感受运用乘法分配律能进行一些简算。

学情分析

本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掌握了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并能初步应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的基础上接着学习的,但本节内容对于学生来说是概况、归纳能力的一个薄弱环节,而乘法分配律又是学生以后进行简便计算的前提和依据,对提高计算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故对本节课的教学设计要求更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发现归纳乘法分配律的过程,理解和掌握乘法分配律。

2、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初步感受运用乘法分配律能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3、培养学生自主参与意识和主动探究精神,同学间通过合作交流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

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

教学难点

发现与归纳乘法分配律。

教学准备

课件 习题卡

教学过程

一、结合实事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1、课件出示干旱图片,使生感受到节约用水,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

2、课件出示问题(一):一号井5吨/小时、二号井10吨/小时,两口井一共出水多少吨?请生用不同的方法列出综合算式(师相机板书),说出算理并计算,发现两种方法表示的意义和结果相同,得出可以用“=”连接两个算式。接着请同学感受用那种方法计算更快?

3、课件出示问题(二):共有25个小组,每组4人挖坑、种树;2人抬水、浇树,一共有几名同学参加植树?请生用不同的方法列出综合算式(师相机板书),说出算理,猜测结果,计算验证得出结果相同,同样可以用“=”连接两个算式。请同学感受用那种方法计算更快?

二、合作交流,探索发现新知

1、引出课题。通过观察得出2个等式都是由3个数组合而成的,这样的等式有什么样的规律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探究的新知——乘法分配律。

板书:乘法分配律

2、发现和归纳乘法分配律

(1)请同学们观察这2个等式,等号左边、右边是怎么算的?请生算一算,把你的发现和同桌说一说好吗?

(2)请同学自己任意用三个数试着组成这样的算式,验证是否都具有这样的规律呢?

(3)生举例并展示,共同验证并读一读式子。

(3)具有这样特征的式子能举得完吗?讨论是否存在不符合这样规律的式子?

(4)同桌互相试着说一说规律,请生汇报,总结得出乘法分配律,请生打开书P36读一读。

3、用字母a 、b 、c 表示这三个数,乘法分配律可以怎么表示呢?同学们敢接受挑战吗?4人小组讨论,请生汇报,说一说算式的意义并读一读。

三、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通过观察探索发现了乘法分配律,并用字母简洁的表示出来。下面同学们敢接受考验吗?

四、分层练习,逐级达标

1、填一填:习题卡 第一题

巩固乘法分配律并使学生初步感受运用乘法分配律能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学了乘法分配律有什么用呢?习题卡中的例题你会选择哪种方法呢?请生选择方法,说一说理由。

2、看一看:习题卡 第二题

3、应用:请生完成书P38第7题。使学生感受学习乘法分配律的用处是使计算简便。

五、回顾课程,进行总结

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通过观察、分析学习了新的知识,你有什么收获呢?

板书设计

乘法分配律

(5+10)×24 =5×24+10×24

(a+b)×c=a×c+b×c

25×(4+2)=25×4+25×2

a×(b+c)=a×b+a×c

习题卡

填一填

1、(32+25)×4=32 ×( )+25 ×( )

2、(64+12) ×5=( ) ×5+( ) ×5

3、(7+6) ×8=7 8 6 8

4、(43+25)×2=

5、 3×6+7 ×6= ( + )

看一看

下面哪个算式是正确的?正确的画“√”,错误的画“×”

(19+28) × 56=19 ×56 +28 ( )

(7 × 3)× 32 = 7× 32 + 3 × 32 ( )

64×64+36 × 64=(64 +36) ×64 ( )

设计者:张吉林 工作单位: 郧西县羊尾镇中心小学

教学内容

课题名称 乘法分配律 学科 数学 总课时 1

单元章节名称 第三单元 运算定律和简便运算 页码 36 执教者 彭素娟

版本名称 人教版> 年级 四 册 次 下册

教学分析

教材分析 乘法分配律的教学是继续由主题图引出的问题:“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参加了这次植树活动”,通过让同学们分组讨论, 自己探究及合作交流等方式, 解决问题。再通过类比, 让学生理解并概括出乘法分配律, 初步体会使用乘法分配律, 使计算相对简便一些.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乘法分配律并学会用字母表示.

2﹑培养学生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的能力.

3﹑培养学生自主探究, 自主学习得出结论的学习意识.

教学重点 通过比较, 对乘法分配律的归纳概括.

教学难点 对乘法分配律意义的理解.

教学准备

教具学具补充材料 导入投影片﹑主题图

教学流程(第 1 课时)

一﹑知识回顾

1﹑口答:说说什么是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 请用字母表示出来.

2﹑口算: 40×23×25 125×16

要求学生回答出结果, 并口述在口算过程中, 使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这样计算有什么好处?

二﹑类比感知

1﹑投影出示:

4×(5+8) 8×(4+5) (7+6)×3

4×5+4×8 8×4+8×5 7×3+6×3

2﹑分组讨论:(1)上面各组算式的结果有什么特点?

(2)根据这个特点, 每组中的两个算式可以怎样连接起来, 用以表示它们的关系?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 进行板书.

(1)这些等式的左边是怎样的? 右边呢?

(2)结果又怎样?

(3)从以上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如果学生在语言表述上有困难, 教师可给予适当的提示. 3﹑你能举出类似的例子吗?(学生自由回答)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讨论举例, 让学生初步体会出乘法分配律在形式上与前面学过的乘法的运算定律的不同, 对将要学习的乘法分配律先有个初步的认识】

三﹑质疑释疑, 研究归纳

1﹑出示主题图, 根据图中信息, 让学生讨论, 你想解决什么问题?

2﹑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 可根据情况给予解答.

3﹑提出例3的问题, 进行分析和讨论.

4﹑学生独立列式解答.

5﹑集体交流不同算法的解题思路.

方法一: (4+2)×25 方法二: 4×25+2×25

=6×25 =100+50

=150(人) =150(人)

6﹑分析比较:观察两种算法有什么不同?

7﹑建立表象:以上两种算法的结果怎样? (4+2)×25=4×25+2×25

8﹑你还能举出类似的例子吗?(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回答作适当板书)

9﹑探究规律:

结合以上几个等式, 让学生分组讨论:

(4)你能再举出乘法分配律的例子吗?

(5)能用字母表示吗?

(6)抢答:a(b+c)=?

(7)归纳乘法分配律并板书课题: 乘法分配律

四﹑知识巩固

1﹑在( )里填上适当的数.

(23+25)×4=( )×4+( )×4

18×(31+16)=18×( )+18×( )

(25+26)×a=( )×( )+( )×( )

53×a+47×a=( + )×a

48×a+( )×b=( )×(a+b)

25×36+25×64=25×( + )

2﹑连线

(25+24)×5 (25+75)×16

25×16+16×75 a×b+a×c

a×(b+c) a×c+b×c

(a+b)×c 25×5+24×5

五﹑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 它与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有什么不同?

六﹑知识拓展

你会算吗?

111×999 999×222+333×334

【设计意图:放手让学生探究, 通过学生自主学习, 培养他们的成就感, 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七﹑作业: 教材38页6﹑7.

板书设计

乘法分配律

乘法交换律:a×b=b×a 乘法分配律:(a+b)×c=a×c+b×c

乘法结合律:(a×b)×c=a×(b×c) (4+2)×25 = 4×25+2×25

=6×25 =100+50

=150(人) =150(人)

学生举例;„„

„„

„„

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 能自主发现乘法分配律, 并能用字母表示。

2、通过观察、分析、比较, 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和概括能力。

3、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体验探究学习的快乐。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探索乘法的分配律。

教学难点:乘法分配律的应用。

教学准备:课件、口算题、例题、练习题等。

教学策略:本节课的学习我主要采取自主探究学习, 把问题教学法, 合作教学法, 情境教学法等结合运用于教学过程中。使学生自主、勇敢地体验尝试和实践活动来进行综合学习。

教学流程:

一、设疑导入

师:同学们,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乘法结合律和乘法交换率。谁来说一说, 掌握乘法结合律和乘法交换率有什么作用?

生:可以使计算简便。

师:同意吗?(同意。) 接下来我们做几道口算题, 看谁做得又对又快。其他同学快速判断。(生口算。)

【设计意图:这样开门见山的导入, 不但可以巩固旧知, 为新课作铺垫, 而且当学生快速口算到新课题时, 会出现一种戛然而止的效果, 出现问题情境, 从而自然导入新课。】

二、探究发现

1. 猜想。

师:同学们算得很快, 看看下道题你们能不能很快算出来。(出示:(10+4)×25。)

师:这道题算得怎么不如刚才的快啊?

生:它和前面的题目不一样。

师:好, 我们来看一下它与前面的题目有什么不同?

生:前面的题都是乘号, 这道题既有乘号还有加号。

生:前面的算式都是3个数相乘, 这个算式是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

师:这道题含有不同运算符号了, 有能口算出来的吗? 说说你的想法。

生:(10+4)×25=10×25+4×25。

师:为什么这样算哪?

生:我是根据乘法分配律算的。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你知道什么是乘法分配律吗?

生:我是从书上知道的, 我知道它的字母公式(a+b)×c=a×c+b×c。

师:你自学能力很强, 但对乘法分配律的内涵还不了解, 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乘法分配律好吗?(板书课题:乘法分配律。)

2. 验证。

师:同学们看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 如果可以这样计算的话, 那可简便多了。到底能不能这样计算, 我们来验证一下。请同学们在练习本上分别算出这两个算式的结果, 看看是否相同。(生活动计算。)

师:说说你有什么发现。(两个算式的结果相同。) 说明这两个算式关系是什么?(相等。)

小结:通过验证, 这道题确实可以这样算, 那是不是所有的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的算式都可以这样计算呢? 通过这一个例子能下结论吗?(不能。) 那怎么办?(再举几个例子。) 好, 下面请每个同学再举几个这样的例子, 看看是不是所有的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都可以这样计算?

(学生计算, 并汇报。)

„„

师:由于时间关系, 老师就写到这里, 通过举例我们可以发现, 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都可以这样计算。有没有举出例子不能这样计算的?(没有。) 一个例子不能说明问题, 我们全班同学举了这么多例子, 还有没写的用省略号表示。我们都得到了同样的结论。下面请同学们观察黑板上的几组等式, 看看你们得到的结论是什么?

3. 结论。

生: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 可以用这两个加数分别同这个数相乘, 再把它们的积相加, 结果不变。

师:同学们真聪明, 你们知道吗? 这就是乘法的第三个运算定律“乘法分配律”。(出示课件, 学生齐读分配律的意义。)

师:如果老师用a 、b 、c 表示两个加数和乘数, 你能用字母表示乘法分配律吗?

(a+b)×c=a×c+b×c

师:回到第一题, 看来利用乘法分配律, 确实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接下来, 我们利用乘法分配律计算几道题。

【设计意图:在探究乘法分配律的过程中, 让学生经历了一次严密的科学发现过程:猜想——验证——结论。为学生的可持续学习奠定了基础。】

三、练习应用

(生练习应用定律。)

师:通过这两道题的计算, 我们可以看出, 乘法分配律是互逆的。为了使计算简便, 我们既可以从左边算式得到右边算式, 又可以从右边算式得到左边算式。但遇到实际计算时, 要因题而异。

四、总结

师: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乘法分配律, 看到乘法分配律, 你们能联想到什么呢?(两个数的差, 同一个数相除都可以应用这样的方法。)

反思:

本课的学习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乘法分配律, 并能正确地进行表述。让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 培养学生概括、分析、推理的能力, 并渗透从特殊到一般, 再由一般到特殊的认识事物的方法。本节课的教学较好地贯彻了新课程标准的理念,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主动探究, 实现亲身经历和体验

现代教学论认为:学生的学习过程应是学习文本批判、质疑和重新发现的过程, 是在具体的情境中整个身心投入到学习活动, 去经历和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 也是身心多方面需要的实现和发展过程。本节的教学中, 我从口算导入新课, 引出(10+4)×25这样一个特殊的算式。接下来, 让学生猜想它的简算方法, 然后让学生通过计算来验证方法的可行性, 再让学生举例验证方法的普遍性, 最后由学生通过观察、讨论、发现、归纳总结出乘法分配律。整个过程中, 我不是把规律直接呈现在学生面前, 而是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去感悟发现, 使主体性得到了充分发挥。在这个探究过程中, 学生经历了一次严密的科学发现过程:猜想——验证——结论——联想。为学生的可持续学习奠定了基础。

二、多向互动, 注重合作与交流

在数学学习中, 学生的思维方式、智力、活动水平都是不一样的。因此, 为了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学习中都得到发展, 教师在本课教学中立足通过师生多向互动, 特别是通过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相启发与补充, 来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 实现对“乘法分配律”这一运算定律的主动建构。学生对“乘法分配律”的建构过程, 正是学生个人的方法化为共同的学习成果, 共同体验成功的喜悦, 生命活力得到发展的过程。正所谓“一枝独秀不是春, 百花齐放迎春来”。

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36页《乘法分配律》及相应的练习

教学目标:

1、通过探索乘法分配律的活动,进一步体验探索规律的过程,并能用字母表示。

2、经历共同探索的过程,培养解决实际问题和数学交流的能力。

3、会用乘法分配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教学方法:通过讲学练相结合,设计相应的练习题,逐步理解抽象的乘法分配律。

教学方法说明:“讲”是师生共同梳理思路,表述思想;“学”是学生自主探究及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练”是设计由易到难层层递进有坡度的练习题促进学生在动手、动脑中理解乘法分配率。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激发学习兴趣:

1、乘法交换律的字母公式( )。

2、乘法结合律的字母公式( )。

(设计意图:公式板书在黑板,以便与乘法分配律对比)

3、师生赛一赛,102×56,99×25,学生每人挑选一道题做,教师全做,看谁算得快。

师:想知道老师算得快的秘密吗?(不是老师提前算了,而是老师掌握了一些乘法计算的秘密,假如你掌握了一定比老师还快呢!想不想知道呢?想知道那就让我们一起去探究吧!)

(设计意图:调动学生探究兴趣)

二、探究新课:

(一)情景导入,认知定律。

1、你们这么积极,老师奖励给大家一些笑脸,你们知道这上面一共有多少个笑脸吗?

例:出示笑脸图,每行有五个黄色笑脸图,三个红色笑脸图,共四行。

(设计意图:使用笑脸图,增强趣味性)

学生汇报两种解法:

①先算出一行有多少个笑脸,再算出4行共有多少个笑脸。

列式为: (5+3)×4=32(个)

②先算出黄色笑脸、红色笑脸各有多少个,再算出一共有多少个笑脸。

列式为: 5×4+3×4=32(个)

师:因为结果相同,我们就可以用等号连接。

板书:(5+3)×4=5×4+3×4 或 5×4+3×4=(5+3)×4

引导学生观察,使学生看到两种解法算式虽然不同,但结果都是32个,使学生明确两个算式相等。同时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的思维方式,增强学生的数感。

分别观察有什么特点?(数字一样,符号一样)(5+3)×4是5和3的和乘4,而5×4+3×4是5和3都和4相乘,再把积相加,4我们可以叫同一个因数,或相同因数。

是不是有这样特点的题都相等呢?(激发学生举例验证)

(设计意图:先通过笑脸图,用因数是一位数的等式初步感知乘法分配律的定律)

2、验证猜测,概括定律。

启发提问:

(1)师:观察这两个等式的特点,你们仿造再写一个符合上面特点的等式吗?

(学生举例,教师板书在上式的下面。请学生举2-3个例子,能口算的口算验证,不能口算计算验证。强调:不要只举一位数的例子)

(设计意图:通过多个例子,揭示乘法分配律的普遍规律)

左边的式子是怎样等于右边的呢?老师画线演示

(2)我们现在来研究这些等式的特点。

①抽象本质特征

师:观察这几组算式,等号左边的算式有什么相同点?等号右边的算式有什么相同点?左右两边算式有什么关系?

学生先独自思考再小组讨论,汇报结果。

(设计意图:先通过学生独自思考组织语言后再小组合作交流,揭示本课难点)

②归纳定律。

师:看来同学们已经发现了我们数学中的秘密,请你们把发现的秘密小声地说给旁边的同学听听。 请同学汇报结果,概括出乘法分配律。(不要求学生必须按照书中叙述,只要意思接近即可)

教师板书: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相加。这叫做乘法分配律。

(3)为了简便易记,如果用a,b,c 表示3个数,乘法分配律用字母怎样表示

板书:(a +b )×c=a×c +b ×c

(4)与乘法交换律、结合律想对照:

a ×b=b×a

(a ×b )×c=a×(b ×c )

(a +b )×c=a×c +b ×c 比较有什么不同?

(设计意图:增强学生对乘法分配律涉及到加法的运算难点的理解)

(二)练习巩固,继续引申

1、根据运算定律,在( )填上适当的数。

①(10+7) ×6=( )×6+7×( )

②8×(125+9)=( )×125+( )×9

③7×48+7×52=( )×(48+52) (7×48+7×52中有相同因数吗?)

(设计意图:通过具体的练习理解乘法分配律)

2、(1)34×10+27×10+39×10可不可以用乘法分配律

师:说明乘法分配律,不仅仅只适用于两个数的和,也可以三个数的和,四个数的和可以吗?说明也可以是:几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相加。(修改乘法分配律的板书) (设计意图:拓展书本上乘法分配律的概念)

(2)24×8—4×8=(24—4)×8吗?

师:说明乘法分配律,不仅仅只适用于两个数的和,也可以是两个数的差,三个数的差可以吗?说明也可以是:几个数的和(或差) 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相加(或相减)。(增加补充乘法分配律的板书)

(设计意图:拓展书本上乘法分配律的概念)

教师激发学生好胜心:在乘法分配律中有许多变化,本节课我们没有按照书中的“两个数的和”的形式而归纳成这样,会不会觉得很难呢?有没有信心从那么多题里辨别出用乘法分配律简算的题呢?

3、聪明的小判官:判断下列各题是否应用了乘法分配律

(1)125×16=125×8×2 ( )

(2)(200+2)×35=200×35+2 ( )

(3)104×66=(100+4)×66=100×66+4×66 ( )

(4)305×32=(300+5)×32=305×32 ( )

(5)176×36+36×24=36×(176+24) ( )

(6)16×54+54×54不能用乘法分配律 ( )

(7)(400—6)×13=400×13—6×13 ( )

(8)9×(a —b )=9×a —9×b ( )

(9)爱×(数+学)=爱×数+爱×学 ( )

4、用简便方法计算下列各题。

(8+4)×25 34×72+34×28

(设计意图:概念只有在具体的练习中才能逐步理解,概念教学必须当堂采用讲练相结合的方法,学生才能消化抽象的概念)

(三)运用定律简便计算,知道乘法分配律的作用

那你知道老师开始计算103×56和98×25,为什么那么快了吗?

老师:乘法分配律可以让计算简便,这就是我们学习乘法分配律的好处,在计算中同学们要仔细辨别,合理应用。

(设计意图:首位呼应,既揭示了老师算的快的秘密,又明白学习乘法分配律的作用)

(四)总结性提问

1、今天你学会了什么知识?(要求学生具体说明,不能简单重复)

2、什么叫做乘法分配律?

(设计意图:不能让总结性提问只是走了过场,通过这个环节切实起到梳理知识,提高学生总结能力)

(五)作业

1、书上练习六38页第6题

2、思考题:36×99+36 73×31+28×31—31

板书设计:

乘法分配律

几个数的和(或差) 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相加(或相减)。这叫做乘法分配律。

(a +b )×c=a×c +b ×c

(5+3)×4=5×4+3×4 或

5×4+3×4=(5+3)×4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乘法分配律的内容和字母表达式,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计算,知道它的一些应用。

2.经历从现实背景中抽象出乘法分配律的过程,通过计算、观察、举例、验证、概括、说理等活动,积累数学探究活动经验。

3.体会乘法分配律的现实背景,了解乘法分配律的作用、意义及价值,初步感受转化、归纳等数学思想。

【教学重点】

理解、掌握并运用乘法分配律。

【教学难点】

从现实背景中抽象概括出乘法分配律。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导入新课。

不知道同学们注意过没有,我们说的话中存在着一种有趣的分配现象。比如说:“我爱爸爸和妈妈。”可以把它分成两句来说:“我爱爸爸,我也爱妈妈。”照这样“我爱吃苹果和西瓜”可以怎样说?(我爱吃苹果,我也爱吃西瓜。)当然,也可以反过来,将两句话合成一句话来表述。“我爱看漫画书,我也爱看故事书。”可以这样说“我爱看漫画书和故事书。”今天中午我吃了米饭、青菜和鱼可以怎样说?是不是挺有趣的?其实在我们的数学中,也存在着这种有趣的分配现象,想不想一起去研究?

通过前几节课的探索,我们已经发现了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这一节课,咱们再继续探索,看看又会发现什么新的规律。(板书:探索与发现(三))

二、探索交流,发现规律。

1、初步感知。

(1)(出示长方形草坪图)课件演示。

师:我们宝鸡的人民公园最近正在改建,大家看,这是一块草坪,工人叔叔准备在草坪的四周围上栅栏。看图,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2)师:求栅栏长多少米?就是求长方形的什么呢?请同学们算一算。(生计算,师巡视)

(3)师:谁来说说自己的算法?(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算式A )

师:像这样算的同学请举手。谁来说说,先算的什么?再算的什么?

(4)师:有没有不一样的想法?(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算式B )

师:这样算的同学请举手。这种算法先算的什么,再算的什么呢?

A : B:

(61+39)×2 61×2+39×2

=100×2 =122+78

=200(米) =200(块)

(5)师:这两个算式,解决了同一问题。计算的结果也相等。那么,这两个算式之间可以用什么符号连接?(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6)师:这两个算式真有趣,明明是不同的算式,却能得到相等的结果。它们之间一定有什么内在的联系与区别。观察,看看你能发现什么?同桌之间说一说。(生讨论,师巡视)

(7)师:说说你们的想法。

(8)师根据学生发言引导学生发现:

相同点:都使用了乘法和加法 ;

参与运算的数是相同的;

意义相同(都算了长方形的2条长与2条宽之和。)

不同点:运算顺序不同

左边先算和,再算积;右边先算积,再算和

2、再次感知。

你们帮老师解决了一个实际问题,老师奖励给大家一些笑脸,(出示笑脸图,每行有五个黄色笑脸图,三个红色笑脸图,共四行。)

(图略)

知道这上面一共有多少个笑脸吗?你能用几种方法解答?

学生再次各自列式计算,并很快说出两种不同的思考方法和算式,结合学生回答教师接着上题板书如下:

(5+3)×4=5×4+3×4

3、概括定律。

我们现在已经得到了两个等式:

(61+39)×2=61×2+39×2

(5+3)×4=5×4+3×4

从上面的算式中你有没有发现什么规律?

师:(惊奇地)你们真的发现了这些算式中隐含着的规律,请与你的同桌交流一下,好吗?

师:从大家的神态和脸部表情中,老师知道你们一定觉得自己发现了什么规律。同学们,你们发现了什么,我能猜到。不过,你们所看到的也许只是一种偶然现象,是一种猜想而已。你们能再举些例子对自己的猜想进行验证吗?

生在练习本上举例验证。

师:从同学们举的大量的例子中,可以确定你们的发现是正确的。 还有不同意见吗?

师:你们发现的这个知识规律,叫做乘法分配律。什么叫乘法分配律?请同桌再交流一下。

学生积极地与同桌交流着,又踊跃地参加集体交流。

生1:把括号里的两个数加起来后乘以一个数,等于把括号里的两个数都去乘以一个数,再把乘出来的积加起来。

生2:乘法分配律是:左边把两个数加起来乘以乘数,等于括号里的一个加数乘以乘数加上括号里的另一个加数乘以乘数。

师:你们想表达的是这样的意思吗?(教师出示幻灯: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用两个加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结果不变。)

师:这叫做乘法分配律。能用字母来表示乘法分配律吗?

结合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a +b )×c=a×c+b×c

师:对于乘法分配律,用字母来表示,感觉怎样——(稍等)简洁、明了。这就是数学的美。

三、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1、师:看来你们已经发现了规律,下面根据你们发现的规律,来做一个“找朋友”的游戏。

小黑板出示:(25+36)×4 ,谁是它的好朋友?

6×(20+30)

(a+50)×6

45×8+55×8

7×16+7×184

2、根据运算定律,在□中填上合适的数。

①(12+50)

②15×(40 + 23) = 15×□+15×□

③78×20+22×20=(□+□)×20

④▲×◐+●×◐=(□+□)×□

⑤66×28 + 66×32 + 66×40=(□+□+□)×66

3、选择。请用手势表示正确答案的编号。

与 25×(4×8)相等的算式是( )。

①25×4+25×8; ②25×4×25×8; ③25×4×8

全班学生中有一位选①,三位选②,其余都选③。通过辨析,学生更加清楚乘法分配律的内涵及与乘法结合律的区别。

(学生独立在作业纸上完成后,集体订正,电脑逐个显示订正后的答案。

4、选择其中一组题目来计算

甲组乙组

①① 102 ×13

②(63+37)②63×39+37×39

③ 9×(46+54)③ 9×46+ 9× 54

师:先观察,确定一下你做哪一组。(先选好要做的内容,并说明理由。最后总结出:利用乘法分配律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然后学生独立做题,完成后交流答案。)

5、实际应用。

足球比赛的时候,学校为同学们准备了饮料。准备了24箱苹果汁和26箱橘子汁,每箱都是24瓶,你知道一共有多少瓶饮料吗?(学生独立解答,再集体交流。)

师:每箱饮料36元,付1500元够吗?(学生完成后,交流)

四、全课总结,布置作业。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和感受?

2、你觉得自己的表现哪里最好?

3、老师小结:今天同学们通过自己的探索,发现了乘法分配律,真的很棒。乘法分配律是一条很重要的运算定律。应用乘法分配律既能使一些计算简便,也能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的一些数学问题,在我们的生活和学习中应用非常广泛。同学们要在理解的基础上牢牢记住它,希望它永远成为你的好朋友,伴你生活、成长。

4、作业(略)

《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与评析

教学目标:1、通过经历探索乘法分配律的活动,发现并理解乘法分配律。

2、通过观察、分析、比较,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推理、抽象概括能力。

3、渗透“从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教学重点:指导探索乘法分配律。

教学难点:发现并归纳乘法分配律。

教 具: 课 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研究了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那乘法还有其他的运算律吗?希望今天通过我们的努力,能有新的发现。

出示问题一、一个长方形的长是72米,宽是28米,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是多少?

师:你能用几种方法解答?

生1:(72+28)×2

生2:72×2+28×2(板书两个算式)

师:同学们给出了两种办法,那这个长方形的周长到底是多少呢?选择其中的一个算式计算一下。 生计算。

师:请选择第一个算式的同学,说出你的计算结果。

生:长方形的周长是200米。

师:谁选择的第二个算式,结果又是多少呢?

生:我算的结果也是200米。

师:通过大家的计算,这两个数算式的结果相同,我能不能在这两个算式之间写上“=”?

生:可以

板书:(72+28)×2=72×2+28×2

出示问题二:学校要换夏季校服了,上衣每件32元,裤子每件18元,四年级一班共64人,一共需要多少元?

师:这道题你有能用几种方法解答?结果是多少?

(生计算,汇报)

生1:我列的算式是32×64+18×64,结果是6400元。

师:有没有用不同的方法的?

生2:我列的算式是:(32+18)×64,结果也是6400元。

师:两种不同的方法,得出的结果却是相同,那这两个算式看来也是相等的。

板书:(32+18)×64=32×64+18×32

师:请同学们观察我们刚才得到的两个等式,你有怎样的感觉?

生:可能有规律。

师:真的有规律吗?

【评析:教师创设了求长方形的周长和学校买校服的情境,提出“你能用几种方法解答?学生很快地按要求用两种不同的方法列出算式,并且能够轻而易举地得出两式相等。在以上两个问题的解决中,让学生在经历了两种不同思考方法的计算后,便于学生发现新的知识规律。同时,产生这样一种数学体验,即乘法分配律的知识存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中。】

二、探索交流,归纳规律。

师:刚才同学们感觉到这两个等式中含有规律,下面把你的想法在小组内交流一下吧。

师:对于可能存在的规律,仅凭这两个等式就能说明它是成立的吗?

生:不能。

师:那该怎么办?

生:找更多的这样的等式。

师:既然找到了方法,那就请同学们,再找出一些这样的式子,验证它们的结果是否相等。

(生举例验证)

汇报:

生1:(3+2)×5=3×2+2×5

师:你计算过了吗?

生1:算了,两边的结果都是30.

师:很好,其他同学还有吗?

生2:(30+50)×5=30×5+50×5

生3:(24+76)×2=24×2+76×2

„„

师:同学们都找到了这样的式子吗?

生:是。

师:看来同学们头脑中的那个规律可能真的存在。我们举了这么多的例子,两边的结果都是相等的,可是,万一除了咱们举得这些例子外有一个不能成立?那我们举得这么多例子也就失败了。我们能不能换个角度去看,我们不去计算,就能够判断两个式子的结果是否相同?

(生思考)

生:老师,我能。

师:你说说看。

生:比如(72+28)×2=72×2+28×2,左边括号里算出是100,就表示100个2,右边是72个2加上28个2,也是100个2,所以两边的结果一定是相等的。

师:同学们,你听明白了吗?

生:明白了。

师:那你能用这个思路说说你举得例子吗?

生1:我写的是(53+22)×4=53×4+22×4,左边是75个4,右边是53个4加上22个4,也是75个4 „„

师:现在我们再来思考,有没有可能像这样的式子两边不相等?

生:不可能,两边的结果一定相等。

【评析:学生在已经初步得出规律的基础上,教师并没有急于让学生说出规律,而是继续为学生提供具有挑战性的研究机会:“请你再举出一些符合自己心中规律的等式”,继续让学生观察、思考、猜想,然后交流、分析、探讨,感悟到等式的特点,验证其内在的规律,从而概括出乘法分配律。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猜想能力,又培养了学生验证猜想的能力。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去发现、猜想、质疑、感悟、调整、验证、完善,主体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师:这么看来,同学们猜测的那个规律是真的存在,你能用自己的方式表示出你认为的规律吗?

生1:(我+你)×他=我×他+你×他 ,我和你都是他的好朋友,也就是我是他的朋友,你也是他的朋友。

生2:(爸爸+妈妈)×我=爸爸×我+妈妈×我。

生3:(A +B )×C=A×C+B×C

生4、(a +b )×c=a×b+a×c

生5、(○+□)×◎=○×◎+□×◎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通过努力验证了这个规律,你觉得用那一种表示这个规律更好一些?

生:第三个用小写字母的那一个。

师:你为什么觉得这个好?

生:这样简单好记,而且前面学的交换律和结合律也是用字母表示的。

师:我也同意你的观点,这就是咱们数学的简洁美的体现。这个规律就是乘法的分配律。读一读这个式子。 (通过读式子,完善语言表达)

【评析:教师对于乘法分配律的教学,教师不是把重点放在数学语言的表达上,而是把重点放在让学生在多个算式的计算中去完整地感知,通过观察、比较和归纳,大胆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出来„„。学生经过这样的探究活动,才能建构对自己有意义的知识,用语言表达乘法分配律也就水到渠成】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火眼金睛,判对错。

56×(19+28)=56×19+28

64×64+36×64=(64+36)×64

32×(3×7)=32×7+32×3

2、思维敏捷,连一连。(把结果相同的两个式子连起来)

①(42+25+33)×26 ①20×25+4×25

②36×15-26×15 ②(66+34)×66

③66×66+66×34 ③42×26+25×26+33×26

④38×99+38×1 ④(36-26)×15

⑤(20+4)×25 ⑤38×(99+1)

师:相等的式子我们都找到了,请你选择其中的一组计算出它们的结果。

生1、我算的是(20+4)×5=20×25+4×25,结果是600.

师:你是把两边的式子都计算了吗?

生1:没有,我是算的右边的那个式子。

师:你为什么没用左边的式子计算呢?

生1:右边的那个式子计算起来简单。

师:看来乘法分配律还可以用来简便计算,提高我们的计算速度。

生2:我算的是38×99+38=38×(99+1),结果是3800,我算的是右边的那个式子,右边的括号里是100,38×100好算。

师:大家来观察这个式子,这是我们发现的那个乘法分配律吗?

生1:不是.

生2:是,就是把它给倒过来用的。

师:是的,这是乘法分配律的逆应用,也可以用来简化计算。

生3:我算的是36×15-26×15=(36-26)×15,结果是150,是通过右边的式子计算出来的,那样简便。

师:看了这个等式,你有什么想说的?

生:我们刚才做的都是带“+”的,可是这个是“-”。

师:看来我们的乘法分配律还有新的内涵呢。

补充板书:(a -b )×c=a×c-b×c

师:有没有计算(42+25+33)×26=42×26+25×26+33×26这个等式的?

生4:我算了,结果是2600,算的是左边的那个式子。

师:看了它,你有没有想说的?

生:刚才我们做的都是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这个题是三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

师:如果是4个、5个数、更多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还能用分配律吗?

生:能。

3、合理选择,算一算。

312×12+188×12

101×87

(53+47)×23

【评析:练习题的设计综合性、层次性强,特别是第2题设计的非常巧妙,既对乘法分配律的基本形式进行了练习,又对乘法分配律可以使计算简便和乘法分配律的拓展形式,让学生有了初步感知,把学生引入更广阔的数学探索空间。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知识内在的魅力,培养了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四、拓展延伸,引发思考。

这节课我们共同来研究了乘法分配律,除法有没有分配律呢?

板书:(a +b )÷c=a÷c+b÷c ?

同学们可以课后用我们今天研究乘法分配律的方法进行验证,总结。

【总评:乘法分配律是在学生学习了加法交换律、结合律和乘法交换律、结合律的基础上教学的。乘法分配律也是学生较难理解和叙述的定律。在本节课教学设计上教师注重了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把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在不断的感悟和体验中学习知识。注重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索的活动中,感悟和发现乘法分配律,变教学生“学会”为指导学生“会学”。教学中,通过让学生用两种不同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在两个不同的算式之间建立起联系,让学生初步感知乘法分配律。之后,给学生提供体验感悟的空间,让学生写出符合规律的式子,引导学生在研究讨论中,进一步形成清晰的表象。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己再写出一些符合乘法分配律的等式,既为概括乘法分配律提供更丰富的素材,又加深了对乘法分配律的认识。随后的练习设计层次清楚,重点突出,形式活泼,有效地促进学生知识的内化。这些教学活动使学生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有利于学生改善学习方式。让学生亲历观察、归纳、猜测、验证、推理等探究发现的全过程,学生不仅发现乘法分配律的知识,而且学习到了科学探究的方法,数学思维能力得到了发展。】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数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36页例题3乘法分配律

教材分析

本内容是乘法运算定律的最后一个内容,它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也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学生对该知识点的感性认识远远不够,且定律的叙述又比较繁琐。教材是按照提出“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参加了植树”问题、列式解答、观察比较、总结规律等层次进行的。从例题3的知识点看主要是乘法分配律及用字母表示的2种情况,但从做一做中体现出了把乘法分配律从右往左运用的情况。通过课堂的学习,让学生经历发现归纳乘法分配律的过程,理解和掌握乘法分配律,初步感受运用乘法分配律能进行一些简算。

学情分析

本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掌握了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并能初步应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的基础上接着学习的,但本节内容对于学生来说是概况、归纳能力的一个薄弱环节,而乘法分配律又是学生以后进行简便计算的前提和依据,对提高计算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故对本节课的教学设计要求更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发现归纳乘法分配律的过程,理解和掌握乘法分配律。

2、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初步感受运用乘法分配律能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3、培养学生自主参与意识和主动探究精神,同学间通过合作交流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

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

教学难点

发现与归纳乘法分配律。

教学准备

课件 习题卡

教学过程

一、结合实事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1、课件出示干旱图片,使生感受到节约用水,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

2、课件出示问题(一):一号井5吨/小时、二号井10吨/小时,两口井一共出水多少吨?请生用不同的方法列出综合算式(师相机板书),说出算理并计算,发现两种方法表示的意义和结果相同,得出可以用“=”连接两个算式。接着请同学感受用那种方法计算更快?

3、课件出示问题(二):共有25个小组,每组4人挖坑、种树;2人抬水、浇树,一共有几名同学参加植树?请生用不同的方法列出综合算式(师相机板书),说出算理,猜测结果,计算验证得出结果相同,同样可以用“=”连接两个算式。请同学感受用那种方法计算更快?

二、合作交流,探索发现新知

1、引出课题。通过观察得出2个等式都是由3个数组合而成的,这样的等式有什么样的规律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探究的新知——乘法分配律。

板书:乘法分配律

2、发现和归纳乘法分配律

(1)请同学们观察这2个等式,等号左边、右边是怎么算的?请生算一算,把你的发现和同桌说一说好吗?

(2)请同学自己任意用三个数试着组成这样的算式,验证是否都具有这样的规律呢?

(3)生举例并展示,共同验证并读一读式子。

(3)具有这样特征的式子能举得完吗?讨论是否存在不符合这样规律的式子?

(4)同桌互相试着说一说规律,请生汇报,总结得出乘法分配律,请生打开书P36读一读。

3、用字母a 、b 、c 表示这三个数,乘法分配律可以怎么表示呢?同学们敢接受挑战吗?4人小组讨论,请生汇报,说一说算式的意义并读一读。

三、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通过观察探索发现了乘法分配律,并用字母简洁的表示出来。下面同学们敢接受考验吗?

四、分层练习,逐级达标

1、填一填:习题卡 第一题

巩固乘法分配律并使学生初步感受运用乘法分配律能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学了乘法分配律有什么用呢?习题卡中的例题你会选择哪种方法呢?请生选择方法,说一说理由。

2、看一看:习题卡 第二题

3、应用:请生完成书P38第7题。使学生感受学习乘法分配律的用处是使计算简便。

五、回顾课程,进行总结

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通过观察、分析学习了新的知识,你有什么收获呢?

板书设计

乘法分配律

(5+10)×24 =5×24+10×24

(a+b)×c=a×c+b×c

25×(4+2)=25×4+25×2

a×(b+c)=a×b+a×c

习题卡

填一填

1、(32+25)×4=32 ×( )+25 ×( )

2、(64+12) ×5=( ) ×5+( ) ×5

3、(7+6) ×8=7 8 6 8

4、(43+25)×2=

5、 3×6+7 ×6= ( + )

看一看

下面哪个算式是正确的?正确的画“√”,错误的画“×”

(19+28) × 56=19 ×56 +28 ( )

(7 × 3)× 32 = 7× 32 + 3 × 32 ( )

64×64+36 × 64=(64 +36) ×64 ( )

设计者:张吉林 工作单位: 郧西县羊尾镇中心小学

教学内容

课题名称 乘法分配律 学科 数学 总课时 1

单元章节名称 第三单元 运算定律和简便运算 页码 36 执教者 彭素娟

版本名称 人教版> 年级 四 册 次 下册

教学分析

教材分析 乘法分配律的教学是继续由主题图引出的问题:“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参加了这次植树活动”,通过让同学们分组讨论, 自己探究及合作交流等方式, 解决问题。再通过类比, 让学生理解并概括出乘法分配律, 初步体会使用乘法分配律, 使计算相对简便一些.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乘法分配律并学会用字母表示.

2﹑培养学生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的能力.

3﹑培养学生自主探究, 自主学习得出结论的学习意识.

教学重点 通过比较, 对乘法分配律的归纳概括.

教学难点 对乘法分配律意义的理解.

教学准备

教具学具补充材料 导入投影片﹑主题图

教学流程(第 1 课时)

一﹑知识回顾

1﹑口答:说说什么是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 请用字母表示出来.

2﹑口算: 40×23×25 125×16

要求学生回答出结果, 并口述在口算过程中, 使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这样计算有什么好处?

二﹑类比感知

1﹑投影出示:

4×(5+8) 8×(4+5) (7+6)×3

4×5+4×8 8×4+8×5 7×3+6×3

2﹑分组讨论:(1)上面各组算式的结果有什么特点?

(2)根据这个特点, 每组中的两个算式可以怎样连接起来, 用以表示它们的关系?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 进行板书.

(1)这些等式的左边是怎样的? 右边呢?

(2)结果又怎样?

(3)从以上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如果学生在语言表述上有困难, 教师可给予适当的提示. 3﹑你能举出类似的例子吗?(学生自由回答)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讨论举例, 让学生初步体会出乘法分配律在形式上与前面学过的乘法的运算定律的不同, 对将要学习的乘法分配律先有个初步的认识】

三﹑质疑释疑, 研究归纳

1﹑出示主题图, 根据图中信息, 让学生讨论, 你想解决什么问题?

2﹑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 可根据情况给予解答.

3﹑提出例3的问题, 进行分析和讨论.

4﹑学生独立列式解答.

5﹑集体交流不同算法的解题思路.

方法一: (4+2)×25 方法二: 4×25+2×25

=6×25 =100+50

=150(人) =150(人)

6﹑分析比较:观察两种算法有什么不同?

7﹑建立表象:以上两种算法的结果怎样? (4+2)×25=4×25+2×25

8﹑你还能举出类似的例子吗?(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回答作适当板书)

9﹑探究规律:

结合以上几个等式, 让学生分组讨论:

(4)你能再举出乘法分配律的例子吗?

(5)能用字母表示吗?

(6)抢答:a(b+c)=?

(7)归纳乘法分配律并板书课题: 乘法分配律

四﹑知识巩固

1﹑在( )里填上适当的数.

(23+25)×4=( )×4+( )×4

18×(31+16)=18×( )+18×( )

(25+26)×a=( )×( )+( )×( )

53×a+47×a=( + )×a

48×a+( )×b=( )×(a+b)

25×36+25×64=25×( + )

2﹑连线

(25+24)×5 (25+75)×16

25×16+16×75 a×b+a×c

a×(b+c) a×c+b×c

(a+b)×c 25×5+24×5

五﹑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 它与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有什么不同?

六﹑知识拓展

你会算吗?

111×999 999×222+333×334

【设计意图:放手让学生探究, 通过学生自主学习, 培养他们的成就感, 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七﹑作业: 教材38页6﹑7.

板书设计

乘法分配律

乘法交换律:a×b=b×a 乘法分配律:(a+b)×c=a×c+b×c

乘法结合律:(a×b)×c=a×(b×c) (4+2)×25 = 4×25+2×25

=6×25 =100+50

=150(人) =150(人)

学生举例;„„

„„

„„


相关文章

  • [乘法分配律]说课稿
  • <乘法分配律>说课稿 甘草店镇中心小学 王永红 一.说教材 (1)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掌握了乘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分配律沟通了乘法与加法的联系,能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因而具有特殊的重要 ...查看


  • 乘法分配律
  • 乘法分配律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23号考生,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乘法分配律>,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课堂小结.板书设计等方面对我的教学内容进行阐述. 一.教材分析: <乘法分配律&g ...查看


  • 连乘法口诀也不会的学生,怎么教乘法运算定律
  • 连乘法口诀也不会的学生,怎么教乘法运算定律 2016-01-27 06:55阅读: 山东省滕州市界河镇徐营小学 刘勇 邮编:277531 电话:[1**********] 学生情况调查:在研究学生错误的过程中,不止一次发现学生的错误特别离奇 ...查看


  • 人教版四年级[乘法分配律]说课稿
  • 人教版四年级<乘法分配律>说课稿 一 说教材 本节课是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第三章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中的内容.本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掌握了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并能初步应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乘法分配 ...查看


  • 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及课后反思
  • <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小学四年级数学(上)乘法分配律教材第56页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的过程,发现乘法分配律,并能用字母表示. 2.会用乘法分配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教学重点:理解乘法分配律的特点. 教学难点: ...查看


  • 乘法分配律说课稿 2
  • <乘法分配律>说课稿 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四节 的:<乘法分配律>. 一.说教材: 本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并能初步应用这些 ...查看


  • 乘法分配律教学案例
  • <乘法分配律>教学案例 [背景导读] <乘法分配律>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的教学内容,它是小学阶段学到的第五个运算定律,是学生学习两位数乘两位数打基础,也是学生以后进行简便计算的前提和 ...查看


  • 乘法分配律教案
  • 第5课时 <乘法分配律>教案 教学内容:课本27-29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学生解答芍药和牡丹一共多少棵?芍药和牡丹的种植面积一共多少平方米?引导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理解乘法分配律,经历乘法分配律的探究 ...查看


  • [乘法运算律]说课稿
  • 一.说教材 <乘法运算律>说课稿 我说课的内容是青岛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乘法运算律>的第一课时--乘法分配律.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过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以及应用这些运算律进行简便运算.教材有意识让学生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