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课探究式教学模式

践行“导学议练”实施探究式教学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

喻屯第一中心小学 李惠贤

小学科学课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因此根据小学科学课的学科特点,结合区教研室倡导的“导学议练”,我们构建了小学科学课“探究式”教学模式。

一、探究式教学的内涵及特征

所谓探究式学习就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生活中主动选择和确定研究课题,以一种类似于学术或科学研究的方法,让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进行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活动,从而在解决问题中获得知识与能力,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的一种学习活动和学习过程。

以探究式学习为基本特征的科学探究课,是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以探究科学问题的过程为中心,以主动参与、亲历过程、协同合作、发展个性(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要特征的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的科学课程。

探究式教学的基本特征:1、以提出或发现一个问题作为探究学习的开始;2、通过探究活动培养能力并获得新知;3、以学生已有的经验为基础建构知识;4、注重学生知识获得的过程;5、尊重事实,

重视证据;6、重视合作式学习;7、重视发展性评价;8、开放的学习时空。

二、探究式教学模式基本操作过程

小学科学课探究式教学以主题探究的形式展开,一般教学过程如下:提出问题——猜想假设——制定方案——实施探究——表达交流——拓展延伸。这一个个“板块”构成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根据探究的对象、内容的不同,每一次探究经历的过程也不尽相同,可根据探究的需要灵活组合。

基本环节:

1、提出问题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问题是科学探究的起点,是思想、方法和新知识的种子。只有通过问题的展开,从而实现学生的兴趣与欲望,实现探究学习目标,实现探究的全过程。探究式学习,就是一种典型的任务驱动型的学习过程,首要环节就是能提出或发现问题。

本环节注意问题:

(1)引导学生自主提问。教师应该依据教学目标、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借助学生原有知识和生活经验,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感知问题、寻找问题,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的方式很多,可以是描述生活经验引导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也可以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或分析某种事实现象发现和提出问题。 如教学《纸的秘密》,学生展示搜集到的各种纸和不同用途,教师

可以鼓励学生提出自己还想了解纸的哪些秘密?让所有学生充分提出不同方面的问题,然后师生共同疏理分类,选择其中的部分问题(如纸的光滑程度、软硬程度、吸水程度等)进行探究。而对于课堂上不能或来不及探究的问题(如造纸过程,纸的种类及发展等),鼓励学生在课后通过查资料、参观访问或进行实验继续研究、又如教学物体的《热胀冷缩》前,让学生注意观察炉子壶水烧开时的变化,学生自然会问:“壶水为什么外溢?”课堂上,让学生充分猜想,有的说:“可能是壶里的水胀大了》”学生的思维在碰撞,经过争辩达成共识。“可能是壶里的水被烧开后体积胀大了。”“怎么证明?”学生的探究又开始了。

(2)探究的问题要有价值,符合教学目标需要。科学课中的探究不是儿童随兴所至的自发探究,而应该是符合教学目标规定性的有价值的探究,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提出的问题进行比较、筛选,从中选取具备探究价值、有条件研究的问题作为要探究的问题。

2、猜想假设

牛顿说:“没有大胆的猜测,就作不出伟大的发现”。猜想与假设作为一种重要的科学研究方法,在科学中具有其它方法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是研究者根据已知事实材料和科学知识对所研究的问题做出的一种猜测性陈述,是对问题中事物的因果性、规律性做出的假定性解释。猜想假设时,教师应要求学生合理解释,做到解释与观察、问题及证据相一致,避免脱离实际的“胡思乱想”。

本环节应遵循以下原则:

(1)合理性原则。猜想不是胡猜乱想,要引导学生有根据地进行合理地猜想与假设。

(2)规律性原则。寻找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和一般规律。

(3)方向性原则。是在探究之前对研究问题所进行的一种科学预见性活动,能明确探究的方向,指导整个探究活动的进行。

(4)开放性原则。对问题的认识不同,因此会提出不同的猜想与假设。

3、制定方案

在猜想或假设的基础上,师生制订出详细的探究方案,明确所要收集的证据以及收集证据的方法。制定方案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完成好探究活动,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设计、表达等综合能力。

本环节注意问题:

(1)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鉴于学生认知水平和年龄特征,三年级的学生要求学会制定简单的书面或口头计划就足够了,到四、五年级就不仅要求内容全面、周密,而且计划要有可操作性。

(2)遵循由扶到放的原则。最初可以让学生经历“初步设计、交流探讨——再设计、再交流探讨——最后设计”这样一个逐步完善的设计过程。在交流探讨过程中注意学生之间的横向交流,相互之间提出修改意见,取长补短,共同设计出较为完整、科学的实验方案。

(3)合理、详细的研究方案包括以下内容:研究的目的、准备的材料、研究的过程、观察的现象、研究的结论。

4、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是小学科学探究式教学模式的中心环节。只让学生猜想,学生的认识最终只能是一无所知或一知半解。只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带着疑问,选择合适的材料,开展观察、实验、制作、考察、调查、参观、采访、搜集、种养等多种探究活动,才能验证自己的想法和假设是否正确。探究的过程大致分三步:开展探究、数据的搜集与整理、得出结论。

本环节注意问题:

(1)探究材料要准备充足。科学探究活动的展开离不开大量的材料作支撑,充足的材料既是对教材的有益补充,又可以促成一节好课,是探究活动得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准备的材料还要有典型性、科学性、显效性。材料的准备上,可以让学生自己准备,也可以师生共同准备,甚至让家长帮助准备。

(2)合作学习要有实效。“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真正的小组合作学习要做到:科学分组,合理分工;精心设计、有效讨论;适时引导,参与调控;及时反馈,激励评价。

(3)重视数据的搜集与记录。教师要指导学生重视在探究过程中及时进行信息的搜集与记录。及时记录是对探究活动成果的积累、记录的过程,又能强化学生对探究目的的认识。

(4)教师要少说、多看,必要时给予指导。探究活动中,教师没有必要提前告诉学生答案,也没有权利在学生探究过程中左右学生的思想,暗示探究的结果,而应该放手让学生动手做,只有当发现学生有困惑时给予点拨和指导。

5、表达交流

交流就是将自己或小组探究的结果通过简单有效的形式与别人分享。表达交流一般分两步进行:第一步是组内交流,主要针对本组内共同进行的探究活动,对所积累的各种信息资料进行整理、分析、讨论,获得共识;第二步是班内交流,是在各小组汇报探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全体同学的成果进行整理、分析、讨论,得出科学的解释或结论,获得更为丰富的成果。

如《我们的营养》一课,各组学生在实验后汇报:我把碘酒滴在馒头上,馒头变成蓝色了!滴在米饭、土豆上以后也变蓝了!碘酒滴在油菜上面没有变化,碘酒滴在辣椒上面没有变化„„在学生汇报了丰富的实验现象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找出这些现象的相同点。学生们经过讨论、交流、发现:实验中食物凡是有淀粉的,滴上碘酒都会变成蓝色;而不含淀粉的就不会变色。从而,使学生对淀粉遇到碘酒就会变蓝色的特性有了很直观的认识。

本环节注意问题:

(1)表达与交流的方式要多样。教师要引导学生采用多种方式呈现探究的过程和结果,不求一律。如学生可用擅长的语言描述、表格、图表、图画、报告、作品等方式来表达探究结果。如《观察蜗牛》一课,让学生描述蜗牛的螺纹时,让学生说比较困难,但如果让学生画出来就简单、形象的多了。

(2)引导学生倾听别人发言,并鼓励学生作补充和评价。课堂交流时,学生既要阐明自己的观点,也要倾听别人的意见,并在此过程

中丰富自己的探究学习经验。让学生学会倾听是科学课的基本要求之一。

(3)对学生有争议的问题,要允许学生存有己见。让学生体会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科学探究的答案有时不是唯一的。

6、拓展延伸

拓展延伸是为了让学生学以致用,培养自主参与探究的能力。《课标》中提出:不应把上下课的铃声当作探究的起点和终点,课堂外才是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广阔天地。因此,我们可以把课堂探究中没有解决的或新产生的问题延伸到课外,让学生在不断动手探究中解决问题。

如《盐在水里溶解了》一课结束后,教师设计这样的拓展训练:邻居家的小朋友把盐都溶解在水中了,你能帮他把盐再从盐水里取出来吗?大家可以搜集资料,请教大人,下节课我们继续来研究。这样的设计,既联系了生活实际,沟通了科学课堂内外,又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内容做了铺垫。

本环节注意问题:

(1)为达到继续探究的目的,教师可做下面三项工作:组织成立课题研究小组,按制定的实验计划坚持做下去,观察并做好记录;教师做好方法和技术的指导,做学生探究的坚强后盾;定期召开汇报会,及时反馈、交流探究情况。

(2)引导学生将科学知识与生活紧密联系。如学习完《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学生根据声音产生的原理自制小笛子或小乐器,既是对

课堂内容的延伸,又扩展了学生思维的广度、深度。

以上是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基本操作过程,但是科学探究过程不是一个固定的模式,从“提出问题到假设到设计方案直至后面的研究与分析等”这样的模式又不能绝对。它的每一个步骤可以是多种形式的活动,具体情况不同,所采用的方式也不同。有些探究学习活动可能包括了上述全部六个环节,也有可能某些探究学习活动只包含了其中的几个环节。我们并不能寄希望每节课都重复这样的程序,因为这样的话每个环节都没有深入下去,科学探究只能是落空。所以,在新的科学中只能是有重点的来突出某个方面、只能是在不同的年级有所不同、只能是根据内容的不同来确定不同的重心,根据小学生的科学知识基础和对科学探究过程技能的把握,构建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

践行“导学议练”实施探究式教学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

喻屯第一中心小学 李惠贤

小学科学课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因此根据小学科学课的学科特点,结合区教研室倡导的“导学议练”,我们构建了小学科学课“探究式”教学模式。

一、探究式教学的内涵及特征

所谓探究式学习就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生活中主动选择和确定研究课题,以一种类似于学术或科学研究的方法,让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进行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活动,从而在解决问题中获得知识与能力,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的一种学习活动和学习过程。

以探究式学习为基本特征的科学探究课,是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以探究科学问题的过程为中心,以主动参与、亲历过程、协同合作、发展个性(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要特征的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的科学课程。

探究式教学的基本特征:1、以提出或发现一个问题作为探究学习的开始;2、通过探究活动培养能力并获得新知;3、以学生已有的经验为基础建构知识;4、注重学生知识获得的过程;5、尊重事实,

重视证据;6、重视合作式学习;7、重视发展性评价;8、开放的学习时空。

二、探究式教学模式基本操作过程

小学科学课探究式教学以主题探究的形式展开,一般教学过程如下:提出问题——猜想假设——制定方案——实施探究——表达交流——拓展延伸。这一个个“板块”构成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根据探究的对象、内容的不同,每一次探究经历的过程也不尽相同,可根据探究的需要灵活组合。

基本环节:

1、提出问题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问题是科学探究的起点,是思想、方法和新知识的种子。只有通过问题的展开,从而实现学生的兴趣与欲望,实现探究学习目标,实现探究的全过程。探究式学习,就是一种典型的任务驱动型的学习过程,首要环节就是能提出或发现问题。

本环节注意问题:

(1)引导学生自主提问。教师应该依据教学目标、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借助学生原有知识和生活经验,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感知问题、寻找问题,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的方式很多,可以是描述生活经验引导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也可以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或分析某种事实现象发现和提出问题。 如教学《纸的秘密》,学生展示搜集到的各种纸和不同用途,教师

可以鼓励学生提出自己还想了解纸的哪些秘密?让所有学生充分提出不同方面的问题,然后师生共同疏理分类,选择其中的部分问题(如纸的光滑程度、软硬程度、吸水程度等)进行探究。而对于课堂上不能或来不及探究的问题(如造纸过程,纸的种类及发展等),鼓励学生在课后通过查资料、参观访问或进行实验继续研究、又如教学物体的《热胀冷缩》前,让学生注意观察炉子壶水烧开时的变化,学生自然会问:“壶水为什么外溢?”课堂上,让学生充分猜想,有的说:“可能是壶里的水胀大了》”学生的思维在碰撞,经过争辩达成共识。“可能是壶里的水被烧开后体积胀大了。”“怎么证明?”学生的探究又开始了。

(2)探究的问题要有价值,符合教学目标需要。科学课中的探究不是儿童随兴所至的自发探究,而应该是符合教学目标规定性的有价值的探究,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提出的问题进行比较、筛选,从中选取具备探究价值、有条件研究的问题作为要探究的问题。

2、猜想假设

牛顿说:“没有大胆的猜测,就作不出伟大的发现”。猜想与假设作为一种重要的科学研究方法,在科学中具有其它方法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是研究者根据已知事实材料和科学知识对所研究的问题做出的一种猜测性陈述,是对问题中事物的因果性、规律性做出的假定性解释。猜想假设时,教师应要求学生合理解释,做到解释与观察、问题及证据相一致,避免脱离实际的“胡思乱想”。

本环节应遵循以下原则:

(1)合理性原则。猜想不是胡猜乱想,要引导学生有根据地进行合理地猜想与假设。

(2)规律性原则。寻找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和一般规律。

(3)方向性原则。是在探究之前对研究问题所进行的一种科学预见性活动,能明确探究的方向,指导整个探究活动的进行。

(4)开放性原则。对问题的认识不同,因此会提出不同的猜想与假设。

3、制定方案

在猜想或假设的基础上,师生制订出详细的探究方案,明确所要收集的证据以及收集证据的方法。制定方案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完成好探究活动,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设计、表达等综合能力。

本环节注意问题:

(1)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鉴于学生认知水平和年龄特征,三年级的学生要求学会制定简单的书面或口头计划就足够了,到四、五年级就不仅要求内容全面、周密,而且计划要有可操作性。

(2)遵循由扶到放的原则。最初可以让学生经历“初步设计、交流探讨——再设计、再交流探讨——最后设计”这样一个逐步完善的设计过程。在交流探讨过程中注意学生之间的横向交流,相互之间提出修改意见,取长补短,共同设计出较为完整、科学的实验方案。

(3)合理、详细的研究方案包括以下内容:研究的目的、准备的材料、研究的过程、观察的现象、研究的结论。

4、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是小学科学探究式教学模式的中心环节。只让学生猜想,学生的认识最终只能是一无所知或一知半解。只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带着疑问,选择合适的材料,开展观察、实验、制作、考察、调查、参观、采访、搜集、种养等多种探究活动,才能验证自己的想法和假设是否正确。探究的过程大致分三步:开展探究、数据的搜集与整理、得出结论。

本环节注意问题:

(1)探究材料要准备充足。科学探究活动的展开离不开大量的材料作支撑,充足的材料既是对教材的有益补充,又可以促成一节好课,是探究活动得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准备的材料还要有典型性、科学性、显效性。材料的准备上,可以让学生自己准备,也可以师生共同准备,甚至让家长帮助准备。

(2)合作学习要有实效。“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真正的小组合作学习要做到:科学分组,合理分工;精心设计、有效讨论;适时引导,参与调控;及时反馈,激励评价。

(3)重视数据的搜集与记录。教师要指导学生重视在探究过程中及时进行信息的搜集与记录。及时记录是对探究活动成果的积累、记录的过程,又能强化学生对探究目的的认识。

(4)教师要少说、多看,必要时给予指导。探究活动中,教师没有必要提前告诉学生答案,也没有权利在学生探究过程中左右学生的思想,暗示探究的结果,而应该放手让学生动手做,只有当发现学生有困惑时给予点拨和指导。

5、表达交流

交流就是将自己或小组探究的结果通过简单有效的形式与别人分享。表达交流一般分两步进行:第一步是组内交流,主要针对本组内共同进行的探究活动,对所积累的各种信息资料进行整理、分析、讨论,获得共识;第二步是班内交流,是在各小组汇报探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全体同学的成果进行整理、分析、讨论,得出科学的解释或结论,获得更为丰富的成果。

如《我们的营养》一课,各组学生在实验后汇报:我把碘酒滴在馒头上,馒头变成蓝色了!滴在米饭、土豆上以后也变蓝了!碘酒滴在油菜上面没有变化,碘酒滴在辣椒上面没有变化„„在学生汇报了丰富的实验现象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找出这些现象的相同点。学生们经过讨论、交流、发现:实验中食物凡是有淀粉的,滴上碘酒都会变成蓝色;而不含淀粉的就不会变色。从而,使学生对淀粉遇到碘酒就会变蓝色的特性有了很直观的认识。

本环节注意问题:

(1)表达与交流的方式要多样。教师要引导学生采用多种方式呈现探究的过程和结果,不求一律。如学生可用擅长的语言描述、表格、图表、图画、报告、作品等方式来表达探究结果。如《观察蜗牛》一课,让学生描述蜗牛的螺纹时,让学生说比较困难,但如果让学生画出来就简单、形象的多了。

(2)引导学生倾听别人发言,并鼓励学生作补充和评价。课堂交流时,学生既要阐明自己的观点,也要倾听别人的意见,并在此过程

中丰富自己的探究学习经验。让学生学会倾听是科学课的基本要求之一。

(3)对学生有争议的问题,要允许学生存有己见。让学生体会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科学探究的答案有时不是唯一的。

6、拓展延伸

拓展延伸是为了让学生学以致用,培养自主参与探究的能力。《课标》中提出:不应把上下课的铃声当作探究的起点和终点,课堂外才是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广阔天地。因此,我们可以把课堂探究中没有解决的或新产生的问题延伸到课外,让学生在不断动手探究中解决问题。

如《盐在水里溶解了》一课结束后,教师设计这样的拓展训练:邻居家的小朋友把盐都溶解在水中了,你能帮他把盐再从盐水里取出来吗?大家可以搜集资料,请教大人,下节课我们继续来研究。这样的设计,既联系了生活实际,沟通了科学课堂内外,又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内容做了铺垫。

本环节注意问题:

(1)为达到继续探究的目的,教师可做下面三项工作:组织成立课题研究小组,按制定的实验计划坚持做下去,观察并做好记录;教师做好方法和技术的指导,做学生探究的坚强后盾;定期召开汇报会,及时反馈、交流探究情况。

(2)引导学生将科学知识与生活紧密联系。如学习完《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学生根据声音产生的原理自制小笛子或小乐器,既是对

课堂内容的延伸,又扩展了学生思维的广度、深度。

以上是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基本操作过程,但是科学探究过程不是一个固定的模式,从“提出问题到假设到设计方案直至后面的研究与分析等”这样的模式又不能绝对。它的每一个步骤可以是多种形式的活动,具体情况不同,所采用的方式也不同。有些探究学习活动可能包括了上述全部六个环节,也有可能某些探究学习活动只包含了其中的几个环节。我们并不能寄希望每节课都重复这样的程序,因为这样的话每个环节都没有深入下去,科学探究只能是落空。所以,在新的科学中只能是有重点的来突出某个方面、只能是在不同的年级有所不同、只能是根据内容的不同来确定不同的重心,根据小学生的科学知识基础和对科学探究过程技能的把握,构建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


相关文章

  • 不同学段小学生科学探究特点分析
  • 不同学段小学生科学探究特点分析 姓名:黄丕琼 学号:[1**********]0 班级:13级初教理科 摘 要:目前,科学探究已经成为一种不可或缺的教学方式,并且,在科学教育改革中,以科学研究为核心的教育教学已经成为最受关注的理念之一.对科 ...查看


  • 浅谈如何利用小学科学实验课中的"假实验"举例
  • 摘 要:小学科学课的教和学都离不开探究实验,学生能够通过实验来探究和获取科学知识.针对当前小学科学实验课中存在的"假实验"现象,本文进行了详细地研究,分析了小学科学教学中常见的几种"假实验"情况,并提 ...查看


  • 科学资料库
  • 1.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 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积极倡导让学生 (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 )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 学本质 )的理解,使他们学会( 探究解决问题 )的策略,为他们( 终身的学习 ...查看


  • 小学科学课程教学模式
  • 小学科学与小学其他学科教学的本质区别在于,它包含着一种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探究,而<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将科学探究处于教学的核心地位,敦促教师根据孩子们天生的.人类共有的好奇心构建课程 ...查看


  • 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
  •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 第一部分前 言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新的科学发现.技术突破及重大创新不断涌现.科学技术在当代社会和经济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科学技术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为人类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上认识并合理利用自然提供了可能 ...查看


  • 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科学教学初探
  • 浅谈小学科学教学探究 瓦窑小学:张喜富 [摘要]小学科学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分析.把握科学课程的特点,把课内资源与课外资源相结合,为学生创造亲身经历科学探究过程的机会,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科学学习,发展探究能力,培养学生 ...查看


  • 小学科学探究性实验教学的浅析
  • 贵州省教育科学研究所.贵州省教育学会 2010年教育教学科研论文.教学设计征集和评选登记表 (征文封面) 说明: 一.学科类别分别为:1.中学语文 2.中学数学 3.中学英语 4.中学物理5.中学化学 6. 中学生物 7.中学政治 8. 中 ...查看


  • 浅谈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 浅谈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摘要]<科学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是科学课的生命."但我们在平时的教学和听课中发现科学实验探究活动,往往只流于形成,实验效果低.因 ...查看


  • 自制教具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运用
  • 摘 要 就如何通过发挥自制教具的作用,促进小学科学探究活动的开展提出一些可行性措施,希望给小学科学教学以有益的启示与借鉴. 关键词 小学科学:自制教具:探究活动 中图分类号:G62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