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提问

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提问

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孔凡哲 李莹

《中国民族教育》 2006 年第 5 期第 29-31 页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如果忽视课堂教学的有效落实,一切教育教学改革最终都要大大折扣。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的主要形式之一,是抓好中小学教育、提高教学质量、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保证。 在新的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发生重大转变,已经由以往的“主导主体”发展为今天的“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更多地强调师生之间的相互沟通、相互交流和相互理解。而课堂提问实际上是实现师生交往互动、沟通交流、理解与对话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能力的重要途径。因而,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提问就成为提高新课程下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主渠道之一。这既是我国教育理论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教育研究》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研究”列为 2006 年征稿选题的 30 个要点之一 ),同时也是推进新课程向纵深发展、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教学效果的必然趋势。

一、新课程背景下有效课堂提问研究的特殊意义

传统的课堂教学倡导“以教促学”。在课堂教学的以往研究中,大都把课堂提问看作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和引导学生思维、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增进师生交流、锻炼学生表达能力、提供教学反馈信息”的有效手段 ,因而更多地关注如何通过课堂提问更好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调节教学进程,使课堂教学沿着预先设计的路子进行” ,这实质上是以教师为中心,坚持教师的主导地位和教学权威。

与其相对应,新课程倡导“以学促教”,教师的任务不仅仅是制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调控教学过程、组织教学活动,而且教师的施教也是学生学习的“催化剂”。作为课堂教学中的“助产士”,教师要帮助学生学会主动思考,学会学习,不仅授以“鱼”,更要授以“渔”——“捕鱼”的本领。在教师的帮助下,学生学习的核心目标在于“ 学会做人、学会生存、学会求知、学会发展”,这就要求学生的学习 不能只想着如何把知识塞进头脑中,更重要的是,要对问题进行分析和思考,从而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把外在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思想,以便在新的情境下能实现知识的迁移,在生活和未来的工作中,能够运用所学知识提出新问题并加以分析和解决。在新课程中,课堂教学的传统模式 —— 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真正实现教学相长,形成“学习共同体”。

因而,在现代教育理念下,如何切实落实素质教育进课堂,如何通过变革课堂提问、课堂练习等课堂教学的基本环节,改善课堂文化和课堂环境,使得学生既获得人类已有的知识,也在学习中获得全面、健康、和谐与可持续的发展,实现自己交往的需要、成长的需要,进而逐步实现素质教育的最终目标,这已经成为深化课程改革、促进教育发展的关键环节。

二、有效课堂提问的含义及其实施策略

在课堂教学中,所谓“有效”活动,是指学生能够主动思考、踊跃交流,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这里的“有效”体现在学生思维的含量足、个体获得的发展效果明显。有效的课堂提问,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课堂中的提问,学生能够获得进步,实现个体的发展。在这里,学生有无进步、有无发展就成为鉴别教学有没有成效的核心指标,具体体现在,学生个体获益的深刻性、明显性以及获益学生的普遍性、广泛性。

有效的课堂提问能够给学生创设特定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培养良好的问题意识。有效的课堂提问应该成为师生交流、对话,共同发现、理解知识的重要途径和必备手段。在有效提问中,学生能与教师共同探讨新知,教师通过提问使课程内容持续地生成和转换,而不仅仅传递特定的课程内容。也就说,有效的提问是教师引领学生发现新问题、分析解决新问题,实现学生自我建构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这种辅助作用紧紧围绕促进学生自主建构而展开。这与以往灌输和强制式的“提问”(实际上是“发问”、“命令”)有质的区别。

同时,有效的课堂提问是实现课堂教学质量“增值”的重要途径。目前,关于有效教学的研究正在从以往只关注理论思辨层面的思考,逐步走向关注可测性(量化)和可操作性。

1.提高课堂提问有效性的重要策略之一:调控课堂提问的难度

维果茨基关于认知心理学的观点认为,人的认知水平可划分为三个层次:“已知区”,“最近发展区”和“未知区”。其关系是:已知区 最近发展区 未知区。

人的认知水平就是在这三个层次之间循环往复,不断转化,螺旋式上升。课堂提问不宜停留在“已知区”与“未知区”,即不能太易或太难。问题太易,则不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浪费有限的课堂时间;问题太难则会使学生丧失信心,不仅使学生无法保持持久不息的探索心理,反而使提问失去价值。因而,经验丰富教师的提问总能在不知不觉中唤起学生学习的热情,而后逐渐提高问题的难度。这些教师常常善于寻找学生的“已知区”与“最近发展区”的结合点,即在知识的“增长点”上布设悬念,在学生可能形成数学思想、价值观念、良好的生活方式等的原始生长点处设置问题。这样才能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巩固和发展,使学生的认知能力得到迅速提高,并最终使认知结构的“最近发展区”化归为“已知区”。

刻画有效提问的问题难度,我们可以借鉴 教育测量学刻画试题“难度”的方法,即可以用 N=1- 刻画问题的难度,其中, W 表示班级学生总人数, P 表示这个班级回答特定问题正确的人数。显然, N 在 0 ~ 1 之间取值。当 N 的值为 0 或接近 0 时,表明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能正确回答,问题太容易;当 N 为 1 或接近 1 时,表明几乎所有的学生都不能正确回答,问题太难。比较适宜的 N 值应在 0.3 ~ 0.8 之间,这样大多数学生经过思考都能做出正确回答。

2.提高课堂提问有效性的重要策略之二:调控课堂提问的频度

显而易见,“填鸭式”教学是不足取的。而频繁的提问往往被人们理解为是讨论式的课堂,可以加强师生之间的对话和交流。事实上,成功的教学经验表明,提问过多不仅烦琐费时,而且会导致学生“随大流”,增加回答问题的盲目性,使课堂教学重点不突出,难点得不到化解,从而制约教学目标的实现。因而课堂提问的次数应当适量。

对于如何控制课堂提问的频度问题,我们认为,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重点,抓住知识的重点、难点,设计思考量大的问题,注重提问的质量和效率,避免问题过于繁琐、直白。这样的提问才能够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探索新知的能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才可能成为有效的课堂提问。例如,在小学梯形面积公式的教学中,两位教师分别设计了如下问题:

① 我们知道,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那么,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高和原梯形的高有什么关系呢?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和原梯形的哪两条线段有关吗?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原梯形面积有什么关系?怎样求这个梯形的面积?

② 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什么样的图形?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高和原梯形的高相

等吗?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和原梯形的上底与下底的和相等吗?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原梯形面积的几倍?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梯形面积又怎样计算?梯形面积为什么是上底加下底的和乘以高,还要除以 2 ?

不难发现,前者设计的问题给学生留下的思考空间较大,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习惯;后者的提问不仅问题域过大,而且问题数量过频,同时,过于直白、琐碎,这将直接抑制学生学习的兴趣以及参与回答的热情。

3.提高课堂提问有效性的重要策略之三:适时调控提问的等候时间

长期以来,课堂教学存在的一个普遍问题就是,教师在提出问题后只停留 1 、 2 秒就开始点名。从实际效果看,学生由于思考时间不充分、精神紧张、准备不足等原因,通常无法回答或者仓促回答导致错误,进而,教师必须花费更多的时间给学生提示或者纠正学生的错误,既不经济又容易招致学生的反感。这样的课堂提问往往是无效的或者是低效的。

因而,有效的课堂提问,一方面要根据问题的难度适当控制提问的等候时间,也就是说,教师在提出问题后应该给学生留有一定的思考时间,以提高学生回答的准确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当然,对于等候多长时间为宜,我们认为,自提出问题到指定学生回答,至少应该等待 3 ~ 5 秒钟为宜。如果教师所提的问题是开放性的,那么留给学生的等待时间以 10 秒左右为宜。

另一方面,课堂提问的有效性还体现在受益学生的普遍性。有效的课堂提问必须面向全体同学,而不是“一对一”式的问答。理想的课堂提问应该使全班同学都能受益。这是中国大班额教学的必然,更是保障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

4.提高课堂提问有效性的重要策略之三:恰当配搭封闭性问题与开放性问题

在有效的课堂提问中,所提问题的开放程度是影响提问有效性的重要因素。

一般地,封闭性问题是将回答限定在一个或少数几个答案之内的问题,而开放型问题是指问题没有固定的唯一答案。封闭性问题是为了让学生获得既定的、有确切答案的知识而设置的问题,其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设置封闭性问题和开放性问题的主要依据是课堂教学内容的复杂程度。有关调查 表明,当课堂教学内容的复杂性较低时,封闭性问题和开放性问题的最佳比例是 7 : 3 ;而当课堂教学内容的复杂程度较高时,二者的最佳比例以 6 : 4 为宜。

5.提高课堂提问有效性的重要策略之四:恰当利用鉴别课堂提问有效性的重要指标—沉默率 衡量课堂提问有效性最简单的办法之一就是通过课堂提问的沉默率做出判断。这也是教师实施课堂教学调控的重要“抓手”之一。

所谓 课堂提问的沉默率,是指课堂提问后学生沉默的次数与提问的总次数之间的比率,其中,沉默是指教师在课堂上发出问题信息以后,学生由于信息接收不畅、信息理解出现困难、偏差或者根据现有信息无法做出判断等而出现长时间的“无语状态”。这不同于教师提出问题引发学生积极回答的人数占全班总人数的比率,或前文所说的“提问的问题难度”。

例如, 在一节 45 分钟的数学课上,某教师提问 60 次,而学生沉默了 48 次,课堂提问引起的沉默率达到了 80 %,每个问题占有的平均时间仅仅 45 秒,多数问题的思维含量普遍低下(多是“是不是”、“对不对”之类的“假问题”),问题缺乏启发性,无法真正启发学生的思维;或者是 提问引起长时间的沉默,或者回应人数寥寥,或答非所问,不知所云,让听者云里雾里。 实际教学

表明,这种提问几乎都是无效的(至少是低效的)。

特别指出的是,“无语状态”不同于启发式的“愤悱”状态,这里特指所提问题 未能达到激发学生开展积极思维、并用适当语言予以表达 的目的。一般地,课堂提问的沉默率不宜超过 20% 。这取决于学生的年龄特征以及课堂教学的风格。相比之下,高年级的课堂有些问题的提出只是引发学生深思而不是直接回答,就不宜判为沉默;沉思型(内向型)的课堂教学风格相比活泼型(外向型),其课堂提问的沉默率要高一些。其实,沉默率只是一种模糊的刻画方法(而不是数学上的精确度量)。

为此,在设计问题之前,教师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思维水平、认知结构特点。提出问题后如果学生沉默不语,教师可以考虑转换自己提问的角度,从另一个方向来发问;或者转换问题的种类、改变问题的开放程度、改变问题的层次(如将综合性的问题降低为应用性的问题、理解性的问题甚至事实性的问题);或者用更清晰、简练、明确的语言重新表述自己的问题,进而提高提问的效度。

当前,适当减少课堂提问的沉默率、注重提问的有效性,已经成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成功做法,这也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策略之一。

三、课堂提问有效性的评价

影响课堂提问有效性的因素既包括教师,也包括学生。因而,对课堂提问的评价,不仅体现在对教师的提问本身的评价,而且更要关注教师提问所导致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意等方面的发展实效,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维状况。

通常情况下,评价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可以从教师的提问技能和学生的学习状态两个纬度进行 。学生的学习状态可以从参与程度、交往环境、思维状态、情绪反应与生成状态五个方面进行评价。其中,参与程度包括学生是否全员参与问题的思考、学生是否参与问题的提出、是否把问与答的角色集中于一身。交往环境包括课堂上是否有多变、丰富多样的信息联系与反馈,课堂上的思维碰撞是否激烈。思维状态包括学生是否敢于提出问题、发表见解,问题与见解是否有挑战性与独创性。情绪反应包括学生是否有适度的紧张感与愉悦感,学生能否自我控制与调节。生成状态包括学生是否都各自尽其所能,学生是否对后继的问题思考更有信心。对教师提问技能的使用水平的评价,可以从问题的质量、反控能力、能力培养、关注学生以及组织能力等方面加以进行。

当然,对课堂提问有效性的评价不能是终结性的,而应该采用发展式的。有效的课堂提问应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将学习到的知识迁移到真实的生活情境中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做事的能力,更进一步说,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生活的能力,使学生学会生存。

同时,有效的课堂提问可以把问题看作是一种潜在的奖励方式。亦即,对于学生来讲,通过回答问题,能够有机会在同学和教师面前展示自己习得的知识、获得的能力,进而博得一种认同,获得成功的体验。因而,有效的课堂提问已经成为课堂教学即时性评价的一种重要而有效的方式。

最后,评价课堂提问的有效性,还应该注重教师在提问过程中是否能够根据学生在课堂中的具体表现、学生的思维状况,动态地生成新的问题,而不仅仅是使用在备课中业已预设好的现成问题。当然,这对教师随机应变的本领、教学机智的要求更高!

四、提高课堂提问有效性的常用方法

在中小学课堂教学中,提高课堂提问有效性的方法很多,常用方法主要包括破题法、寻究法、评价法与发散法。

1.破题法

亦即,根据题目的问题取向,直接设问。例如,在语文教学中,文章的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它或是记述的主要内容,或是描写的主要对象,或是表达的中心思想„„。因此,根据题目恰当设问,可以使学生从总体上了解文章的中心,进而达到以问促读的目的。

案例 1小学语文《小音乐家杨科》一文,根据题目设计如下问题:

( 1 )什么样的人才能被称为“音乐家” ?

( 2 )杨科为什么被称为“小音乐家”?课文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 3 )杨科的命运是怎样的?为什么他会是这样的命运?

在教学中,解决了这三个问题,也就达到了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

2.寻究法

寻究法就是根据事情的结果,对事情的原因、经过进行寻究性设问,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

案例 2光华服装厂计划四月份做西服 1500 套,前 5 天平均每天完成 60 套,余下的平均每天应该做多少套,才能按时完成任务?

师:要求余下平均每天应做多少套?必须先求什么?

学生:先求剩下要做的有多少套和剩的天数。

师:要想求出剩下要做的套数,我们必须先求什么呢?

学生:先求已经做的套数。

师:怎样才能求出已经做的套数呢?

学生:把前 5 天平均每天做的套数乘上已经做的天数就可以了!

师:剩下的天数怎么求呢?

学生:总天数减去已经做的天数。

从案例 2 中不难发现,这种探究式的提问是从题中所求的问题出发,在教师的适度暗示和引导下,由学生自己根据题意,逐步探求一个个中间的问题,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3.评价法

亦即,针对学生的学习结果,教师不并确表态,而是把学生思维的各种结果精心编排成富有启发的组合,通过提问的方式对其进行评价,进而引导学生得到正确结论。这对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明辨是非的能力十分有效。

案例 3当学生学习异分母加法计算后,了解到要“先通分”,学生计算异分母分数减法

出现了几种算式: 时

( 1 )

( 2 )

( 3 )

问题:你认为哪种算法是合理的 , 为什么 ?

4.发散法

也就是,对于同一个问题,教师从多个角度进行设问,通过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考,达到分析解决问题的目的。

这种提问的突出特点是,对于同一个问题从不同的角度获得多种答案。

案例 4在减法意义的教学中,教师准备提问 37 — 18 的含义。

生 1 :被减数是 37 ,减数是 18 ,差是多少?

师:还有别的说法吗?

生 2 :总数是 37 ,一部分是 18 ,另一部分是多少?

师鼓励说:还有什么说法哪?

生 3 : 37 比 18 多多少?

师:回答得好。还可以怎么说?

生 4 : 18 比 37 少多少?

师:你很会动脑筋。谁还有别的说法?

生 5 : 37 减 18 还剩多少?

师:喔,真好!还可以怎么说呢?

生 6 :已知两个加数的和是 37 ,一个加数是 18 ,另一个是多少?

显然,这种发散式的提问,对于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很有帮助。

正如“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所言,课堂提问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需要因人而异、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尤其要注重提问的实效,其中的关键在于,提问要符合学生的经验水平、认知特点以及教学内容的具体特点。

值得一提的是,教学的创新是课堂教学发展的不竭源泉。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完全可以利用教学机智灵活机动地动态生成新的提问方法,进行创造性的教学研究。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自身的能力也能得到有效提高。这更有利于促进我们自身的教师专业发展。

注释

教育研究编辑部 . 《教育研究》 2006 年征稿选题要点 [J] ,《教育研究》, 2006 年第 1 期: 96 页

李如密 . 教学艺术论 [M]. 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1996 年第 347-349 页

阎承利 . 教学最优化艺术 [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5 年第 100 页

[美]加里 .D. 鲍里奇著 . 有效教学方法 [M] ,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2 年

鲁献蓉 . 对新的课程改革背景下课堂提问技能的思考 [J] ,《课程·教材·教法》, 2002 年第 10 期

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提问

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孔凡哲 李莹

《中国民族教育》 2006 年第 5 期第 29-31 页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如果忽视课堂教学的有效落实,一切教育教学改革最终都要大大折扣。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的主要形式之一,是抓好中小学教育、提高教学质量、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保证。 在新的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发生重大转变,已经由以往的“主导主体”发展为今天的“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更多地强调师生之间的相互沟通、相互交流和相互理解。而课堂提问实际上是实现师生交往互动、沟通交流、理解与对话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能力的重要途径。因而,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提问就成为提高新课程下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主渠道之一。这既是我国教育理论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教育研究》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研究”列为 2006 年征稿选题的 30 个要点之一 ),同时也是推进新课程向纵深发展、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教学效果的必然趋势。

一、新课程背景下有效课堂提问研究的特殊意义

传统的课堂教学倡导“以教促学”。在课堂教学的以往研究中,大都把课堂提问看作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和引导学生思维、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增进师生交流、锻炼学生表达能力、提供教学反馈信息”的有效手段 ,因而更多地关注如何通过课堂提问更好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调节教学进程,使课堂教学沿着预先设计的路子进行” ,这实质上是以教师为中心,坚持教师的主导地位和教学权威。

与其相对应,新课程倡导“以学促教”,教师的任务不仅仅是制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调控教学过程、组织教学活动,而且教师的施教也是学生学习的“催化剂”。作为课堂教学中的“助产士”,教师要帮助学生学会主动思考,学会学习,不仅授以“鱼”,更要授以“渔”——“捕鱼”的本领。在教师的帮助下,学生学习的核心目标在于“ 学会做人、学会生存、学会求知、学会发展”,这就要求学生的学习 不能只想着如何把知识塞进头脑中,更重要的是,要对问题进行分析和思考,从而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把外在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思想,以便在新的情境下能实现知识的迁移,在生活和未来的工作中,能够运用所学知识提出新问题并加以分析和解决。在新课程中,课堂教学的传统模式 —— 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真正实现教学相长,形成“学习共同体”。

因而,在现代教育理念下,如何切实落实素质教育进课堂,如何通过变革课堂提问、课堂练习等课堂教学的基本环节,改善课堂文化和课堂环境,使得学生既获得人类已有的知识,也在学习中获得全面、健康、和谐与可持续的发展,实现自己交往的需要、成长的需要,进而逐步实现素质教育的最终目标,这已经成为深化课程改革、促进教育发展的关键环节。

二、有效课堂提问的含义及其实施策略

在课堂教学中,所谓“有效”活动,是指学生能够主动思考、踊跃交流,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这里的“有效”体现在学生思维的含量足、个体获得的发展效果明显。有效的课堂提问,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课堂中的提问,学生能够获得进步,实现个体的发展。在这里,学生有无进步、有无发展就成为鉴别教学有没有成效的核心指标,具体体现在,学生个体获益的深刻性、明显性以及获益学生的普遍性、广泛性。

有效的课堂提问能够给学生创设特定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培养良好的问题意识。有效的课堂提问应该成为师生交流、对话,共同发现、理解知识的重要途径和必备手段。在有效提问中,学生能与教师共同探讨新知,教师通过提问使课程内容持续地生成和转换,而不仅仅传递特定的课程内容。也就说,有效的提问是教师引领学生发现新问题、分析解决新问题,实现学生自我建构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这种辅助作用紧紧围绕促进学生自主建构而展开。这与以往灌输和强制式的“提问”(实际上是“发问”、“命令”)有质的区别。

同时,有效的课堂提问是实现课堂教学质量“增值”的重要途径。目前,关于有效教学的研究正在从以往只关注理论思辨层面的思考,逐步走向关注可测性(量化)和可操作性。

1.提高课堂提问有效性的重要策略之一:调控课堂提问的难度

维果茨基关于认知心理学的观点认为,人的认知水平可划分为三个层次:“已知区”,“最近发展区”和“未知区”。其关系是:已知区 最近发展区 未知区。

人的认知水平就是在这三个层次之间循环往复,不断转化,螺旋式上升。课堂提问不宜停留在“已知区”与“未知区”,即不能太易或太难。问题太易,则不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浪费有限的课堂时间;问题太难则会使学生丧失信心,不仅使学生无法保持持久不息的探索心理,反而使提问失去价值。因而,经验丰富教师的提问总能在不知不觉中唤起学生学习的热情,而后逐渐提高问题的难度。这些教师常常善于寻找学生的“已知区”与“最近发展区”的结合点,即在知识的“增长点”上布设悬念,在学生可能形成数学思想、价值观念、良好的生活方式等的原始生长点处设置问题。这样才能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巩固和发展,使学生的认知能力得到迅速提高,并最终使认知结构的“最近发展区”化归为“已知区”。

刻画有效提问的问题难度,我们可以借鉴 教育测量学刻画试题“难度”的方法,即可以用 N=1- 刻画问题的难度,其中, W 表示班级学生总人数, P 表示这个班级回答特定问题正确的人数。显然, N 在 0 ~ 1 之间取值。当 N 的值为 0 或接近 0 时,表明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能正确回答,问题太容易;当 N 为 1 或接近 1 时,表明几乎所有的学生都不能正确回答,问题太难。比较适宜的 N 值应在 0.3 ~ 0.8 之间,这样大多数学生经过思考都能做出正确回答。

2.提高课堂提问有效性的重要策略之二:调控课堂提问的频度

显而易见,“填鸭式”教学是不足取的。而频繁的提问往往被人们理解为是讨论式的课堂,可以加强师生之间的对话和交流。事实上,成功的教学经验表明,提问过多不仅烦琐费时,而且会导致学生“随大流”,增加回答问题的盲目性,使课堂教学重点不突出,难点得不到化解,从而制约教学目标的实现。因而课堂提问的次数应当适量。

对于如何控制课堂提问的频度问题,我们认为,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重点,抓住知识的重点、难点,设计思考量大的问题,注重提问的质量和效率,避免问题过于繁琐、直白。这样的提问才能够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探索新知的能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才可能成为有效的课堂提问。例如,在小学梯形面积公式的教学中,两位教师分别设计了如下问题:

① 我们知道,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那么,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高和原梯形的高有什么关系呢?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和原梯形的哪两条线段有关吗?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原梯形面积有什么关系?怎样求这个梯形的面积?

② 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什么样的图形?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高和原梯形的高相

等吗?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和原梯形的上底与下底的和相等吗?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原梯形面积的几倍?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梯形面积又怎样计算?梯形面积为什么是上底加下底的和乘以高,还要除以 2 ?

不难发现,前者设计的问题给学生留下的思考空间较大,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习惯;后者的提问不仅问题域过大,而且问题数量过频,同时,过于直白、琐碎,这将直接抑制学生学习的兴趣以及参与回答的热情。

3.提高课堂提问有效性的重要策略之三:适时调控提问的等候时间

长期以来,课堂教学存在的一个普遍问题就是,教师在提出问题后只停留 1 、 2 秒就开始点名。从实际效果看,学生由于思考时间不充分、精神紧张、准备不足等原因,通常无法回答或者仓促回答导致错误,进而,教师必须花费更多的时间给学生提示或者纠正学生的错误,既不经济又容易招致学生的反感。这样的课堂提问往往是无效的或者是低效的。

因而,有效的课堂提问,一方面要根据问题的难度适当控制提问的等候时间,也就是说,教师在提出问题后应该给学生留有一定的思考时间,以提高学生回答的准确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当然,对于等候多长时间为宜,我们认为,自提出问题到指定学生回答,至少应该等待 3 ~ 5 秒钟为宜。如果教师所提的问题是开放性的,那么留给学生的等待时间以 10 秒左右为宜。

另一方面,课堂提问的有效性还体现在受益学生的普遍性。有效的课堂提问必须面向全体同学,而不是“一对一”式的问答。理想的课堂提问应该使全班同学都能受益。这是中国大班额教学的必然,更是保障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

4.提高课堂提问有效性的重要策略之三:恰当配搭封闭性问题与开放性问题

在有效的课堂提问中,所提问题的开放程度是影响提问有效性的重要因素。

一般地,封闭性问题是将回答限定在一个或少数几个答案之内的问题,而开放型问题是指问题没有固定的唯一答案。封闭性问题是为了让学生获得既定的、有确切答案的知识而设置的问题,其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设置封闭性问题和开放性问题的主要依据是课堂教学内容的复杂程度。有关调查 表明,当课堂教学内容的复杂性较低时,封闭性问题和开放性问题的最佳比例是 7 : 3 ;而当课堂教学内容的复杂程度较高时,二者的最佳比例以 6 : 4 为宜。

5.提高课堂提问有效性的重要策略之四:恰当利用鉴别课堂提问有效性的重要指标—沉默率 衡量课堂提问有效性最简单的办法之一就是通过课堂提问的沉默率做出判断。这也是教师实施课堂教学调控的重要“抓手”之一。

所谓 课堂提问的沉默率,是指课堂提问后学生沉默的次数与提问的总次数之间的比率,其中,沉默是指教师在课堂上发出问题信息以后,学生由于信息接收不畅、信息理解出现困难、偏差或者根据现有信息无法做出判断等而出现长时间的“无语状态”。这不同于教师提出问题引发学生积极回答的人数占全班总人数的比率,或前文所说的“提问的问题难度”。

例如, 在一节 45 分钟的数学课上,某教师提问 60 次,而学生沉默了 48 次,课堂提问引起的沉默率达到了 80 %,每个问题占有的平均时间仅仅 45 秒,多数问题的思维含量普遍低下(多是“是不是”、“对不对”之类的“假问题”),问题缺乏启发性,无法真正启发学生的思维;或者是 提问引起长时间的沉默,或者回应人数寥寥,或答非所问,不知所云,让听者云里雾里。 实际教学

表明,这种提问几乎都是无效的(至少是低效的)。

特别指出的是,“无语状态”不同于启发式的“愤悱”状态,这里特指所提问题 未能达到激发学生开展积极思维、并用适当语言予以表达 的目的。一般地,课堂提问的沉默率不宜超过 20% 。这取决于学生的年龄特征以及课堂教学的风格。相比之下,高年级的课堂有些问题的提出只是引发学生深思而不是直接回答,就不宜判为沉默;沉思型(内向型)的课堂教学风格相比活泼型(外向型),其课堂提问的沉默率要高一些。其实,沉默率只是一种模糊的刻画方法(而不是数学上的精确度量)。

为此,在设计问题之前,教师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思维水平、认知结构特点。提出问题后如果学生沉默不语,教师可以考虑转换自己提问的角度,从另一个方向来发问;或者转换问题的种类、改变问题的开放程度、改变问题的层次(如将综合性的问题降低为应用性的问题、理解性的问题甚至事实性的问题);或者用更清晰、简练、明确的语言重新表述自己的问题,进而提高提问的效度。

当前,适当减少课堂提问的沉默率、注重提问的有效性,已经成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成功做法,这也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策略之一。

三、课堂提问有效性的评价

影响课堂提问有效性的因素既包括教师,也包括学生。因而,对课堂提问的评价,不仅体现在对教师的提问本身的评价,而且更要关注教师提问所导致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意等方面的发展实效,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维状况。

通常情况下,评价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可以从教师的提问技能和学生的学习状态两个纬度进行 。学生的学习状态可以从参与程度、交往环境、思维状态、情绪反应与生成状态五个方面进行评价。其中,参与程度包括学生是否全员参与问题的思考、学生是否参与问题的提出、是否把问与答的角色集中于一身。交往环境包括课堂上是否有多变、丰富多样的信息联系与反馈,课堂上的思维碰撞是否激烈。思维状态包括学生是否敢于提出问题、发表见解,问题与见解是否有挑战性与独创性。情绪反应包括学生是否有适度的紧张感与愉悦感,学生能否自我控制与调节。生成状态包括学生是否都各自尽其所能,学生是否对后继的问题思考更有信心。对教师提问技能的使用水平的评价,可以从问题的质量、反控能力、能力培养、关注学生以及组织能力等方面加以进行。

当然,对课堂提问有效性的评价不能是终结性的,而应该采用发展式的。有效的课堂提问应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将学习到的知识迁移到真实的生活情境中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做事的能力,更进一步说,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生活的能力,使学生学会生存。

同时,有效的课堂提问可以把问题看作是一种潜在的奖励方式。亦即,对于学生来讲,通过回答问题,能够有机会在同学和教师面前展示自己习得的知识、获得的能力,进而博得一种认同,获得成功的体验。因而,有效的课堂提问已经成为课堂教学即时性评价的一种重要而有效的方式。

最后,评价课堂提问的有效性,还应该注重教师在提问过程中是否能够根据学生在课堂中的具体表现、学生的思维状况,动态地生成新的问题,而不仅仅是使用在备课中业已预设好的现成问题。当然,这对教师随机应变的本领、教学机智的要求更高!

四、提高课堂提问有效性的常用方法

在中小学课堂教学中,提高课堂提问有效性的方法很多,常用方法主要包括破题法、寻究法、评价法与发散法。

1.破题法

亦即,根据题目的问题取向,直接设问。例如,在语文教学中,文章的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它或是记述的主要内容,或是描写的主要对象,或是表达的中心思想„„。因此,根据题目恰当设问,可以使学生从总体上了解文章的中心,进而达到以问促读的目的。

案例 1小学语文《小音乐家杨科》一文,根据题目设计如下问题:

( 1 )什么样的人才能被称为“音乐家” ?

( 2 )杨科为什么被称为“小音乐家”?课文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 3 )杨科的命运是怎样的?为什么他会是这样的命运?

在教学中,解决了这三个问题,也就达到了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

2.寻究法

寻究法就是根据事情的结果,对事情的原因、经过进行寻究性设问,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

案例 2光华服装厂计划四月份做西服 1500 套,前 5 天平均每天完成 60 套,余下的平均每天应该做多少套,才能按时完成任务?

师:要求余下平均每天应做多少套?必须先求什么?

学生:先求剩下要做的有多少套和剩的天数。

师:要想求出剩下要做的套数,我们必须先求什么呢?

学生:先求已经做的套数。

师:怎样才能求出已经做的套数呢?

学生:把前 5 天平均每天做的套数乘上已经做的天数就可以了!

师:剩下的天数怎么求呢?

学生:总天数减去已经做的天数。

从案例 2 中不难发现,这种探究式的提问是从题中所求的问题出发,在教师的适度暗示和引导下,由学生自己根据题意,逐步探求一个个中间的问题,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3.评价法

亦即,针对学生的学习结果,教师不并确表态,而是把学生思维的各种结果精心编排成富有启发的组合,通过提问的方式对其进行评价,进而引导学生得到正确结论。这对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明辨是非的能力十分有效。

案例 3当学生学习异分母加法计算后,了解到要“先通分”,学生计算异分母分数减法

出现了几种算式: 时

( 1 )

( 2 )

( 3 )

问题:你认为哪种算法是合理的 , 为什么 ?

4.发散法

也就是,对于同一个问题,教师从多个角度进行设问,通过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考,达到分析解决问题的目的。

这种提问的突出特点是,对于同一个问题从不同的角度获得多种答案。

案例 4在减法意义的教学中,教师准备提问 37 — 18 的含义。

生 1 :被减数是 37 ,减数是 18 ,差是多少?

师:还有别的说法吗?

生 2 :总数是 37 ,一部分是 18 ,另一部分是多少?

师鼓励说:还有什么说法哪?

生 3 : 37 比 18 多多少?

师:回答得好。还可以怎么说?

生 4 : 18 比 37 少多少?

师:你很会动脑筋。谁还有别的说法?

生 5 : 37 减 18 还剩多少?

师:喔,真好!还可以怎么说呢?

生 6 :已知两个加数的和是 37 ,一个加数是 18 ,另一个是多少?

显然,这种发散式的提问,对于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很有帮助。

正如“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所言,课堂提问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需要因人而异、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尤其要注重提问的实效,其中的关键在于,提问要符合学生的经验水平、认知特点以及教学内容的具体特点。

值得一提的是,教学的创新是课堂教学发展的不竭源泉。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完全可以利用教学机智灵活机动地动态生成新的提问方法,进行创造性的教学研究。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自身的能力也能得到有效提高。这更有利于促进我们自身的教师专业发展。

注释

教育研究编辑部 . 《教育研究》 2006 年征稿选题要点 [J] ,《教育研究》, 2006 年第 1 期: 96 页

李如密 . 教学艺术论 [M]. 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1996 年第 347-349 页

阎承利 . 教学最优化艺术 [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5 年第 100 页

[美]加里 .D. 鲍里奇著 . 有效教学方法 [M] ,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2 年

鲁献蓉 . 对新的课程改革背景下课堂提问技能的思考 [J] ,《课程·教材·教法》, 2002 年第 10 期


相关文章

  •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提问策略
  • 专业( 小学教育文科 )方向 论文题目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提问策略 成绩 目 录 摘要.关键词„„„„„„„„„„„„„„„„„„„„3 一.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现状„„„„„„„„„„„„„„3 二.何为小学语文课堂的有效提问及其具体体现 ...查看


  • 思维能力有效提问
  • 以拓展创造思维导航 从优化课堂提问起步 摘要: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师生双边交流的重要渠道.本文浅谈高中英语教师如何进行高效教学,发挥学生主体地位的提问策略,从而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提问的质量,为新课程下提高外语教学的有效性提供建议. ...查看


  • 浅谈小学英语课堂有效提问的技巧
  • 浅谈小学英语课堂有效提问的技巧 明溪县教师进修学校 邓金兰 [摘 要]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也是一种教学方法.教师的提问必须讲求艺术性,重视提问的策略,每一个提问都必须围绕教学内容以落实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为指南,正确运用课堂提问技巧有助于 ...查看


  • 课堂有效教学与有效提问的策略研究
  • 课堂有效教学与有效提问的策略研究 过程及感想 开阳二中教师:杨 青 一. 课题研究的意义 (一)理论意义: 现代教育技术进入课堂,引起教学过程基本要素关系的变化 和重组,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使教学关系和师生关系产生革命性的变化,这都要求老师的 ...查看


  • 有效提问教学策略
  • 小学数学课堂中有效提问的教学策略 一.课堂提问现状反思 小学数学课堂中的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学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教学方法之一.经过教师精心设计.恰到好处的课堂提问,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燃起学生对知识的探究热情,从而 ...查看


  • 初中数学课堂有效提问策略探究_于运成
  • 2009 NO.15 教育教学方法China Education Innovation Herald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初中数学课堂有效提问策略探究 于运成 (广西桂林市临桂县五通镇初级中学 广西桂林 541100) 摘 要:提高数学课堂提问 ...查看


  • 微课题研究报告
  • <初中物理课堂有效提问实践研究>课题研究报告 安塞县化子坪镇初级中学 马候栓 课题名称:初中物理课堂有效提问实践研究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目的:初中各科教师都一直在探索新课改背景下的有效教学,而提升教学的有效性是一项系统 ...查看


  • 教学中,有效提问,的策略
  • 主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提问的策略 案例: 数学课堂教学案例片段 学校:兰州市城关区南河小学 姓名:施星羽 时间:2011年6月14日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提问的策略 数学课堂教学案例片段 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学中使用 ...查看


  • 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研究小课题方案
  • 曙光一小三(2)数学课题研究计划 <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教师:董其凤 时间:2014.9 一.课题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远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说过:&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