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业融资理论国内外研究现状

资金是经济发展的一个决定性因素,是企业的血液,资金的数量、结构等状况直接制约着各类企业的运行和能否可持续发展。中小企业规模较小,难以获得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支持是世界各国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普遍面临的问题。因此,西方经济学家在对该问题的研究颇多,本文仅列举其中几种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

中小企业融资的理论概述

1、企业融资基本理论

(1)“麦克米伦缺口”理论

20世纪30年代初,英国议员麦克米伦 (Macmi1lan)在向英国国会提供关于中小企业问题的调查报告中提出了著名的“麦克米伦缺口” (Macmi11anGaP)。报告认为,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资金缺口,对资本和债务的需求高于金融体系愿意提供的数额。 Macmi1lan发现,在英国金融制度中,中小企业与金融市场之间横亘着一条难以逾越的鸿沟.当企业需要的外源性资本的规模低于25万英镑(约合400万英镑现值)时,很难在资本市场上融到资。这是关于融资缺口方面最早的论述,后来Bolton和Wilson的报告以及Mason和Harison等人对非正式风险投资的研究表明,中小企业筹集一定数额以下的资本时都面临着资本缺口的问题。

(2)不对称信息理论

1977年罗斯(Ross)在《贝尔经济学学刊》上发表了题为“财务结构的确定:激励信号方法”的论文,提出了公司资本结构的信号理论;1984年梅耶斯(Myers)和迈基鲁夫(Majluf)在《财务经济学刊》上发表了题为“企业有信息而投资者没有信息时的投资和融资决策”的论文,提出了资本结构的排序假说。这两篇论文构建了不对称信息理论。

2、中小企业融资理论

(l)Myers和 MyersMajlaf的融资顺序偏好理论

该理论认为中小企业并不是按照传统的以最优资本结构为目标的方式进行融资,由于担心控制权的稀释和丧失,企业更倾向于对企业干预程度最小的融资方式,即中小企业融资次序是先内源后外源,外源中则是先债权后股权。啄食顺序融资理论还认为银行融资具有低成本优势,银行信贷融资应是中小企业融资的主要来源。(线文)

(2) Banerjeel的长期互动假说

Banerjeel(1994)提出了长期互动假说,认为中小金融机构一般是地区性的,与地方中小企业长期合作,互相了解,减少了信息不对称问题,愿意为之提供服务,相比之下,大型金融机构缺乏此优势,出于规避信贷风险考虑,他们更偏向于向大型企业提供贷款,不愿意为信息不对称的中小企业提供贷款。因此,该假说认为,中小金融机构的建立有助于解决融资难问题。 Phillp.Strallan and Jamesp.Weston(1998)也阐述了几乎相同的主张:在为中小企业提供小额信贷方面,中小型金融机构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西方发达市场经济国家都十分重视中小金

融机构体系的培育和发展。

(3)Stieglitz和Weiss的S一W模型

Stieglitz和Weiss(1981)在引入信息不对称和道德风险因素后较为圆满地解释了信贷配给的主要原因,并成为分析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主要模型(简称S一W模型)。这一模型假定在银行和借款人之间存在着信息不对称,即借款人知道项目的具体风险,银行只能了解整个借款人集体风险,此时如果银行采用增加利息的方法,它将面临逆向选择问题,从而导致市场失败。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就是对企业实行信贷配给。由于中小企业存在着比大企业更为严重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因而,银行更倾向于对中小企业实行信贷配给,从而减少了对中小企业的资金供给。

20世纪80年代后期,我国学者对中小企业资金短缺问题给予了极大关注,在评介和引进国外融资理论的基础上,从不同角度进行了中小企业融资理论的探索,但直到21世纪初,我国理论界对中小企业的讨论才初具规模,争论开始激烈,理论框架越来越明晰,内容也越来越充实。

关于中小企业融资难成因问题研究

1、中小企业自身原因

李华明(2004),薛清海(2004)等认为,民营企业融资难的主要原因是规模小、银企信息不对称、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的贷款存在信息成本和监管成本过大的问题。林毅夫(2001)认为“民营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根本原因是中小企业的经营透明度比较低,财务制度不健全。”中国人民银行上海课题组(2001)认为中小企业的融资障碍在于自身信誉程度低、现有的金融机构信贷服务体系与中小企业的融资特点难以适应、社会对中小企业的融资支持体系尚未建立等。杨楹源等(2000)把中小企业融资的制约因素归结为中小企业的财务不规范、抵押担保难、产业属性以及所有制观念等。陈东升(2000)则认为中小企业融资存在观念障碍、信誉障碍、保证障碍、信息障碍、成本障碍。

2、金融体制

在对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研究过程中,越来越多的学者意识到了导致我国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原因不光有中小企业自身的因素,更深层的原因在于制度障碍以及转轨时期的制度创新,特别是金融体制上的障碍。因此在解决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题时,首先要解决制度方面的障碍,从而建立适合我国中小企业相适合的金融支持。

林毅夫(2001)认为“民营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是我国银行体系高度集中,缺乏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的中小银行”。张杰(2000)认为“民营经济的融资困境源于国有金融体制对国有企业的金融支持和国有企业对这种支持的刚性依赖,民营经济一时无法在国家控制的金融体制中寻找支持”。①陈乃醒(2004)也认为“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根本原因是金融市场不健全,企业融资渠道单一,主要是通过银行间接融资。另外银行结构不合理,缺少民营中小银行也是中

小企业融资难的一个原因”。⑧江曙霞(2004)认为“中小企业融资难的理论根源是民营中小企业融资市场的制度供求不均衡造成的,更确切地是相关的有效制度供求短缺造成的”。⑧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课题组(2005)认为,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根本原因是中小企业的发展与正处于改革之中的融资体制不对称,一是间接融资体系的制度缺陷,导致效率低下,金融工具单一,加上信用监督和评估体系的缺乏,造成需求和供给之间的巨大差距。二是金融体制方面,与中小企业相匹配的我国中小银行的现状,不仅数量严重不足,而且面临进一步发展的诸多障碍。陆家骏(2004)认为“民营中小企业融资难的主要原因是金融体系缺乏效率,而我国金融组织体系中的银行体系独大,资金配置结构中的间接融资独大是金融体系效率缺乏的主要原因”。

3、

关于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对策研究

1、 建立多元化的中小企业融资服务体系

郭斌、刘曼路(2002)对温州中小企业发展与民间金融互动问题的实证分析认为,我国应建立多元化的中小企业融资服务体系. 如何建立一个多元化的金融体系来满足企业不同成长阶段的融资需求?国内具有代表性的看法是通过发展中小金融机构、建立多层次的资本市场、完善风险投资休系、发展天使投资企业债券市场和长期票据市场等方法来拓展中小企业融资渠道。

(1)发展中小金融机构。

李扬和杨思群 (2001)认为如果某些银行有了解中小企业信息的优势,这些银行就能更多向中小企业贷款。在现实中地方中小银行就具有这种优势,因此发展地方性中小银行可缓解中小企业贷款难的问题。林毅夫和李永军(2001)进一步认为,这种优势在于:一是“长期互动说”:中小金融机构(一般是地方性的金融机构)会专门为中小企业服务,在长期的合作中对地方中小企业经营状况比较了解,有助于解决信息不对称;二是“共同监督说”:为了中小金融机构和中小民营企业的共同合作,合作组织中的中小企业之间会实施自我监督,这种监督比金融机构的监督更有效,成本更低。张杰(2000),陈乃醒(2004),江曙霞(2004)等人亦有类似观点。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的刘立峰提出要建立真正的中小型民营银行,定位为区域性中小型金融机构,并应与政府机构完全脱钩,实行股份制或互助合作制的组织形式,建立完善的治理结构和组织体系。金融当局应加强对中小型民营银行的管理,对其经营状况要进行实时监控,还要建立相应的存款保险制度。郑耀东(1999)提出支持中小金融机构发展、对商业银行实行贷款比例控制、尝试中小企业主办银行制等改革思路。蔡鲁伦(1999)则从银行自身的角度提出对中小企业群体进行准确细分等解决办法。

(2)建立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

王国刚(2004)认为建立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可以有效解开资金相对过剩和资金相对紧缺并存的“死结,。同时,刘曼红(2003)认为资本市场的多层次化是资本市场内在机制完善的必

然选择。针对这个问题很多学者认为要建立针对拥有高科技、有发展潜力的中小企业的创业板市场。

(3)融资渠道多元化。

欧新黔 (2004)认为从总体上看,融资难己成为中小企业发展中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融资方式单一,缺少融资渠道,是造成中小企业融资难的主要原因,他提出解决办法是:一是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抓紧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尽快出台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管理工作暂行办法,依法推进融资环境改善;二是推进信用体系建设:三是加快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四是政府应为中小企业发展安排专项资金,加强支持。要拓宽直接融资渠道,借鉴国外好的经验,创新创业投资体系,开设中小企业创业板市场。

汤敏(2004)认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出路在于拓宽股权融资渠道。他建议,专业性的机构能缓解外部融资的信息不对称问题,目前我国应建立中小企业投资公司等专业公司对中小企业进行股权投资川。

李富友、刘奕(2005)等认为应发展民间金融,提出必须构建以“民资、民用、民管”为原则的内生性融资机制。张建华,卓凯(2004)提出改善中小企业融资与金融体制的改革,要利用非正规金融的优势和正面效应。

钟加坤、钱艳英认为,融资障碍是中国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由于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与产品以及市场的高风险,在债务融资方面,如果市场存在利率管制,银行得不偿失;利率自由化,则会使信贷市场出现“柠檬市场”。应加强在股权方面的融资。他们认为金融创新将有助于拓展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

2、政府的直接参与和间接扶持

纪琼晓(2003)认为中小企业融资难是一种麦克米伦缺欠现象,其实质是一种市场失灵。而作为对市场失灵问题的回应,政府的介入调节成为必然选择,并指出建立中小企业政策性银行是治理我国目前麦克米伦问题的根本途径。政府的作用还表现在完善与发展融资法律法规等政策体系方面。在第二届中小企业融资论坛上,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欧新黔(2004)提出要建立健全中小企业法律体系,为中小企业融资构建良好的外部环境。发展和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制度是政府的又一重大任务。信用担保制度是发达国家中小企业使用率最高且效果最佳的一种金融支持制度,目前我国中小企业资本规模小、可供担保品比较少,需要政府的支持与参与,但政府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制定明确的运行管理规则,提高政府的干预效率。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国内主流的看法是建立政策性主导的信用担保体系,但是,我国在发展政策性信用担保机构中面临着不少问题,影响了担保机构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课题组(2005)认为,支持民营企业融资,应加强信贷人权利保护;建立支持企业发展的政策法规体系;建立担保机构的资本金补充和多层次风险补偿机制等。“政

府或者银行建立有效的中小企业信用评价体系和融资担保体系,有助于正规金融机构提供更多的贷款(林毅夫,孙希芳,2003)。吕薇(2000)、曹凤歧(2001)强调建立健全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

在考察中小企业融资的外部环境时,李扬、杨益群(2001)指出了中国中小企业的金融压抑除了来自金融交易中普遍存在的由于信息不对称等因素而造成的市场失效以外,还受到转型经济所特有的制度障碍和结构缺陷的影响。林毅夫、李永军 (2001)和李志赞(2002)等学者认为中国应借鉴发达国家的关系融资理论的研究成果和实践,发展民间金融和中小金融机构,是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根本出路。林毅夫、孙希芳(2004)构建了一个包括异质的中小企业借款者和异质的贷款者(具有不同信息结构的非正规金融和正规金融部门)的金融市场模型,力图说明金融市场的分割和非正规金融的市场特征是三方主体各自优化行为相互影响的结果。而王自力(2002)等体制内学者认为解除管制的时机尚不成熟。引入中小民营银行的前提是必须有一个高度市场化的制度环境和有效安全网。放松金融管制的最大障碍是风险问题。政府的占优策略是继续维持金融管制。借鉴西方国家的成功经验,巴曙松(2003)、刘曼红(2003)和王国刚就资本市场与中小企业融资进行论述。他们认为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对扩大中小企业直接融资渠道、完善风险投资的退出机制、调整金融结构均具有重要作用。王宜四认为建立“统一互联”的多市场主办主体的产权交易所是目前建设多层次资本市场和发展中小企业直接融资的最佳途径。

杨楹源等(2000)从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供给与需求的现状出发,提出我国中小企业金融服务的框架,包括国有商业银行重新定位、组建农村股份合作银行、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立风险投资体系以及其他配套政策。

资金是经济发展的一个决定性因素,是企业的血液,资金的数量、结构等状况直接制约着各类企业的运行和能否可持续发展。中小企业规模较小,难以获得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支持是世界各国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普遍面临的问题。因此,西方经济学家在对该问题的研究颇多,本文仅列举其中几种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

中小企业融资的理论概述

1、企业融资基本理论

(1)“麦克米伦缺口”理论

20世纪30年代初,英国议员麦克米伦 (Macmi1lan)在向英国国会提供关于中小企业问题的调查报告中提出了著名的“麦克米伦缺口” (Macmi11anGaP)。报告认为,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资金缺口,对资本和债务的需求高于金融体系愿意提供的数额。 Macmi1lan发现,在英国金融制度中,中小企业与金融市场之间横亘着一条难以逾越的鸿沟.当企业需要的外源性资本的规模低于25万英镑(约合400万英镑现值)时,很难在资本市场上融到资。这是关于融资缺口方面最早的论述,后来Bolton和Wilson的报告以及Mason和Harison等人对非正式风险投资的研究表明,中小企业筹集一定数额以下的资本时都面临着资本缺口的问题。

(2)不对称信息理论

1977年罗斯(Ross)在《贝尔经济学学刊》上发表了题为“财务结构的确定:激励信号方法”的论文,提出了公司资本结构的信号理论;1984年梅耶斯(Myers)和迈基鲁夫(Majluf)在《财务经济学刊》上发表了题为“企业有信息而投资者没有信息时的投资和融资决策”的论文,提出了资本结构的排序假说。这两篇论文构建了不对称信息理论。

2、中小企业融资理论

(l)Myers和 MyersMajlaf的融资顺序偏好理论

该理论认为中小企业并不是按照传统的以最优资本结构为目标的方式进行融资,由于担心控制权的稀释和丧失,企业更倾向于对企业干预程度最小的融资方式,即中小企业融资次序是先内源后外源,外源中则是先债权后股权。啄食顺序融资理论还认为银行融资具有低成本优势,银行信贷融资应是中小企业融资的主要来源。(线文)

(2) Banerjeel的长期互动假说

Banerjeel(1994)提出了长期互动假说,认为中小金融机构一般是地区性的,与地方中小企业长期合作,互相了解,减少了信息不对称问题,愿意为之提供服务,相比之下,大型金融机构缺乏此优势,出于规避信贷风险考虑,他们更偏向于向大型企业提供贷款,不愿意为信息不对称的中小企业提供贷款。因此,该假说认为,中小金融机构的建立有助于解决融资难问题。 Phillp.Strallan and Jamesp.Weston(1998)也阐述了几乎相同的主张:在为中小企业提供小额信贷方面,中小型金融机构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西方发达市场经济国家都十分重视中小金

融机构体系的培育和发展。

(3)Stieglitz和Weiss的S一W模型

Stieglitz和Weiss(1981)在引入信息不对称和道德风险因素后较为圆满地解释了信贷配给的主要原因,并成为分析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主要模型(简称S一W模型)。这一模型假定在银行和借款人之间存在着信息不对称,即借款人知道项目的具体风险,银行只能了解整个借款人集体风险,此时如果银行采用增加利息的方法,它将面临逆向选择问题,从而导致市场失败。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就是对企业实行信贷配给。由于中小企业存在着比大企业更为严重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因而,银行更倾向于对中小企业实行信贷配给,从而减少了对中小企业的资金供给。

20世纪80年代后期,我国学者对中小企业资金短缺问题给予了极大关注,在评介和引进国外融资理论的基础上,从不同角度进行了中小企业融资理论的探索,但直到21世纪初,我国理论界对中小企业的讨论才初具规模,争论开始激烈,理论框架越来越明晰,内容也越来越充实。

关于中小企业融资难成因问题研究

1、中小企业自身原因

李华明(2004),薛清海(2004)等认为,民营企业融资难的主要原因是规模小、银企信息不对称、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的贷款存在信息成本和监管成本过大的问题。林毅夫(2001)认为“民营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根本原因是中小企业的经营透明度比较低,财务制度不健全。”中国人民银行上海课题组(2001)认为中小企业的融资障碍在于自身信誉程度低、现有的金融机构信贷服务体系与中小企业的融资特点难以适应、社会对中小企业的融资支持体系尚未建立等。杨楹源等(2000)把中小企业融资的制约因素归结为中小企业的财务不规范、抵押担保难、产业属性以及所有制观念等。陈东升(2000)则认为中小企业融资存在观念障碍、信誉障碍、保证障碍、信息障碍、成本障碍。

2、金融体制

在对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研究过程中,越来越多的学者意识到了导致我国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原因不光有中小企业自身的因素,更深层的原因在于制度障碍以及转轨时期的制度创新,特别是金融体制上的障碍。因此在解决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题时,首先要解决制度方面的障碍,从而建立适合我国中小企业相适合的金融支持。

林毅夫(2001)认为“民营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是我国银行体系高度集中,缺乏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的中小银行”。张杰(2000)认为“民营经济的融资困境源于国有金融体制对国有企业的金融支持和国有企业对这种支持的刚性依赖,民营经济一时无法在国家控制的金融体制中寻找支持”。①陈乃醒(2004)也认为“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根本原因是金融市场不健全,企业融资渠道单一,主要是通过银行间接融资。另外银行结构不合理,缺少民营中小银行也是中

小企业融资难的一个原因”。⑧江曙霞(2004)认为“中小企业融资难的理论根源是民营中小企业融资市场的制度供求不均衡造成的,更确切地是相关的有效制度供求短缺造成的”。⑧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课题组(2005)认为,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根本原因是中小企业的发展与正处于改革之中的融资体制不对称,一是间接融资体系的制度缺陷,导致效率低下,金融工具单一,加上信用监督和评估体系的缺乏,造成需求和供给之间的巨大差距。二是金融体制方面,与中小企业相匹配的我国中小银行的现状,不仅数量严重不足,而且面临进一步发展的诸多障碍。陆家骏(2004)认为“民营中小企业融资难的主要原因是金融体系缺乏效率,而我国金融组织体系中的银行体系独大,资金配置结构中的间接融资独大是金融体系效率缺乏的主要原因”。

3、

关于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对策研究

1、 建立多元化的中小企业融资服务体系

郭斌、刘曼路(2002)对温州中小企业发展与民间金融互动问题的实证分析认为,我国应建立多元化的中小企业融资服务体系. 如何建立一个多元化的金融体系来满足企业不同成长阶段的融资需求?国内具有代表性的看法是通过发展中小金融机构、建立多层次的资本市场、完善风险投资休系、发展天使投资企业债券市场和长期票据市场等方法来拓展中小企业融资渠道。

(1)发展中小金融机构。

李扬和杨思群 (2001)认为如果某些银行有了解中小企业信息的优势,这些银行就能更多向中小企业贷款。在现实中地方中小银行就具有这种优势,因此发展地方性中小银行可缓解中小企业贷款难的问题。林毅夫和李永军(2001)进一步认为,这种优势在于:一是“长期互动说”:中小金融机构(一般是地方性的金融机构)会专门为中小企业服务,在长期的合作中对地方中小企业经营状况比较了解,有助于解决信息不对称;二是“共同监督说”:为了中小金融机构和中小民营企业的共同合作,合作组织中的中小企业之间会实施自我监督,这种监督比金融机构的监督更有效,成本更低。张杰(2000),陈乃醒(2004),江曙霞(2004)等人亦有类似观点。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的刘立峰提出要建立真正的中小型民营银行,定位为区域性中小型金融机构,并应与政府机构完全脱钩,实行股份制或互助合作制的组织形式,建立完善的治理结构和组织体系。金融当局应加强对中小型民营银行的管理,对其经营状况要进行实时监控,还要建立相应的存款保险制度。郑耀东(1999)提出支持中小金融机构发展、对商业银行实行贷款比例控制、尝试中小企业主办银行制等改革思路。蔡鲁伦(1999)则从银行自身的角度提出对中小企业群体进行准确细分等解决办法。

(2)建立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

王国刚(2004)认为建立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可以有效解开资金相对过剩和资金相对紧缺并存的“死结,。同时,刘曼红(2003)认为资本市场的多层次化是资本市场内在机制完善的必

然选择。针对这个问题很多学者认为要建立针对拥有高科技、有发展潜力的中小企业的创业板市场。

(3)融资渠道多元化。

欧新黔 (2004)认为从总体上看,融资难己成为中小企业发展中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融资方式单一,缺少融资渠道,是造成中小企业融资难的主要原因,他提出解决办法是:一是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抓紧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尽快出台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管理工作暂行办法,依法推进融资环境改善;二是推进信用体系建设:三是加快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四是政府应为中小企业发展安排专项资金,加强支持。要拓宽直接融资渠道,借鉴国外好的经验,创新创业投资体系,开设中小企业创业板市场。

汤敏(2004)认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出路在于拓宽股权融资渠道。他建议,专业性的机构能缓解外部融资的信息不对称问题,目前我国应建立中小企业投资公司等专业公司对中小企业进行股权投资川。

李富友、刘奕(2005)等认为应发展民间金融,提出必须构建以“民资、民用、民管”为原则的内生性融资机制。张建华,卓凯(2004)提出改善中小企业融资与金融体制的改革,要利用非正规金融的优势和正面效应。

钟加坤、钱艳英认为,融资障碍是中国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由于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与产品以及市场的高风险,在债务融资方面,如果市场存在利率管制,银行得不偿失;利率自由化,则会使信贷市场出现“柠檬市场”。应加强在股权方面的融资。他们认为金融创新将有助于拓展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

2、政府的直接参与和间接扶持

纪琼晓(2003)认为中小企业融资难是一种麦克米伦缺欠现象,其实质是一种市场失灵。而作为对市场失灵问题的回应,政府的介入调节成为必然选择,并指出建立中小企业政策性银行是治理我国目前麦克米伦问题的根本途径。政府的作用还表现在完善与发展融资法律法规等政策体系方面。在第二届中小企业融资论坛上,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欧新黔(2004)提出要建立健全中小企业法律体系,为中小企业融资构建良好的外部环境。发展和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制度是政府的又一重大任务。信用担保制度是发达国家中小企业使用率最高且效果最佳的一种金融支持制度,目前我国中小企业资本规模小、可供担保品比较少,需要政府的支持与参与,但政府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制定明确的运行管理规则,提高政府的干预效率。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国内主流的看法是建立政策性主导的信用担保体系,但是,我国在发展政策性信用担保机构中面临着不少问题,影响了担保机构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课题组(2005)认为,支持民营企业融资,应加强信贷人权利保护;建立支持企业发展的政策法规体系;建立担保机构的资本金补充和多层次风险补偿机制等。“政

府或者银行建立有效的中小企业信用评价体系和融资担保体系,有助于正规金融机构提供更多的贷款(林毅夫,孙希芳,2003)。吕薇(2000)、曹凤歧(2001)强调建立健全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

在考察中小企业融资的外部环境时,李扬、杨益群(2001)指出了中国中小企业的金融压抑除了来自金融交易中普遍存在的由于信息不对称等因素而造成的市场失效以外,还受到转型经济所特有的制度障碍和结构缺陷的影响。林毅夫、李永军 (2001)和李志赞(2002)等学者认为中国应借鉴发达国家的关系融资理论的研究成果和实践,发展民间金融和中小金融机构,是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根本出路。林毅夫、孙希芳(2004)构建了一个包括异质的中小企业借款者和异质的贷款者(具有不同信息结构的非正规金融和正规金融部门)的金融市场模型,力图说明金融市场的分割和非正规金融的市场特征是三方主体各自优化行为相互影响的结果。而王自力(2002)等体制内学者认为解除管制的时机尚不成熟。引入中小民营银行的前提是必须有一个高度市场化的制度环境和有效安全网。放松金融管制的最大障碍是风险问题。政府的占优策略是继续维持金融管制。借鉴西方国家的成功经验,巴曙松(2003)、刘曼红(2003)和王国刚就资本市场与中小企业融资进行论述。他们认为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对扩大中小企业直接融资渠道、完善风险投资的退出机制、调整金融结构均具有重要作用。王宜四认为建立“统一互联”的多市场主办主体的产权交易所是目前建设多层次资本市场和发展中小企业直接融资的最佳途径。

杨楹源等(2000)从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供给与需求的现状出发,提出我国中小企业金融服务的框架,包括国有商业银行重新定位、组建农村股份合作银行、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立风险投资体系以及其他配套政策。


相关文章

  • 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毕业论文
  • 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 摘 要 中小企业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我国中小企业在近年来逐渐表现出较多的融资困难问题,对于中小企业的发展产生了较大威胁,应该加以关注.本文研究以文献分析法.案例分析法.数据分析法等,沿着提出问题 ...查看


  • 汽车金融公司融资方式研究以公司为例
  • 学校代码:10036 例矽手多亏f节贸易声学 UniversityofInternationalBusinessandEconomics 同等学力人员硕士学位论文 汽车金融公司融资方式研究一以M公司为例 培养单位:国际商学院 专业名称:会计 ...查看


  • 吴双开题报告
  • 湖北工程学院新技术学院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 题 目 湖北中小型企业融资渠道研究 院 系 财经政法系 专业 经济学 学生姓名 吴双 学号 2110514236 指导教师 刘姣华 职称 讲师 2014年 9月 20 日 一.本课题的研 ...查看


  • 金融学专业毕业论文选题方向与范围
  • 金融学专业毕业论文选题方向与范围 1.在资本项目不断开放条件下的人民币汇率水平的决定与调整 2.人民币汇率变动的经济学分析 3.人民币汇率变动的非经济学分析 4.欧元汇率的稳定性与稳定效率研究 5.近10年美圆汇率变动的特点与前景展望 6. ...查看


  • 上市公司美的电器资本结构问题研究-毕业论文
  • 哈尔滨广厦学院 毕业论文 系 别专 业 财务管理 班 级 09财本2班 2013年 06 月 10 日 学生姓名 杨 曦 哈尔滨广厦学院 毕业论文 题 学 生指导教师 于丽燕 专 业 财务管理 系 别 会计系 2013年06月10日 班 级 ...查看


  • 浙江省融资租赁行业的现状及发展前景
  • 封面 浙江省融资租赁行业的现状及发展前景 目录 一.浙江省融资租赁的现状 ................................................................................... ...查看


  • 新形势下的大学生创业融资问题及对策研究
  • 新形势下的大学生创业融资问题及对策研究 摘 要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涌现出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构成一个群体来组团创业.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大学生创业有着很重要的意义.若出现大量创业活动,经济的增长可以得到一个促进的作用,进而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力 ...查看


  • 我国跨国公司的融资现状与对策研究
  • . 摘要:融资是跨国公司财务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合理的融资结构可以起到降低企业平均资本成本.提高融资效率和竞争力.提高企业价值等作用.我国企业要成功地开展跨国经营,进行海外投资,必须高度重视公司整体融资结构.融资结构受企业制度.融资成 ...查看


  • 融资担保效率的影响因素研究
  • 摘要:基于国内外现有研究,文章在阐述融资担保效率内涵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融资担保效率现状,并从担保行业内.外部两方面详细地总结了其影响因素,为进一步的实证分析奠定理论基础. 关键词:融资担保效率:现状分析:影响因素 据统计,我国中小企业收入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