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手足口病防治健康教育指南

河南省手足口病防治健康教育指南(试行)

手足口病多发生于学龄前儿童,尤其以3岁以下年龄组发病率最高。目前,尚无防治手足口病的特异性疫苗和药物,开展广泛深入和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活动是手足口病防治工作的有效手段。为规范开展手足口病健康教育工作,培养公众的健康行为,依据《传染病防治法》、《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指南(2009版)》和《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0版)》,制定本指南。

一、总目标

采用各种有效形式,以学龄前儿童家长、病人及其家长为重点对象,以托幼机构、乡村(社区)和城乡结合部为重点部位,广泛普及手足口病防治知识,全面提高广大群众的预防保健知识和能力,形成群防群控的防治局面,降低其发病率。

二、具体目标

(一)学龄前儿童家长。学龄前儿童家长是手足口病健康教育的重点目标人群。通过扎实有效的健康教育,使广大学龄前儿童家长掌握手足口病及其防治知识,形成良好的家庭和个人卫生防病习惯,主动地参与和配合预防控制工作。

(二)病人及其家长。医疗机构担负着对病人及其家长的健康教育任务。通过扎实有效的健康教育,使病人及其家长掌握手足口病病人的病情观察、居家隔离和家庭消毒的知识和要求。

(三)托幼机构和学校。托儿所、幼儿园、学前班等托幼机构和小学的健康教育是手足口病预防控制工作的重点部位之一。

通过扎实有效的健康教育,使托幼机构和学校的教职员工、儿童或学生掌握手足口病及其防治知识,形成良好环境卫生状况和个人卫生防病习惯,提高手足口病病例的早发现和早报告能力,防范疫情的发生或扩散。

(四)社会公众。通过有效的健康教育知识传播手段,使广大群众了解手足口病是一种常见的传染病,可防,可治,不可怕;使广大群众了解手足口病的一般症状、临床特点和预防知识,做到有病能及时就诊,并自觉形成良好的家庭、环境和个人卫生习惯。

三、工作职责

(一)疾病预防控制(健康教育)机构。编制手足口病防治健康教育材料,指导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大众传媒、托幼机构、学校、社区、社会团体和企事业单位等利用各种形式开展辖区内社会健康教育。

(二)医疗机构。制作手足口病防治健康教育材料,开展来院就诊者、特别是手足口病病人及其家属的健康教育。

(三)乡镇卫生院防保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组织指导行政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开展辖区内的托幼机构、学校、群众尤其是学龄前儿童家长的手足口病防治健康教育。

(四)行政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在乡镇卫生院防保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指导下,开展辖区内的托幼机构、学校、群众,尤其是病人和学龄前儿童家长的手足口病防治健康教育。

村民小组(居委会)有责任组织开展辖区内居民的手足口病防治健康教育。

大众传媒、托幼机构、学校、社区、社会团体和企事业单位等有向社会公众开展手足口病防治健康教育的义务。

三、健康教育形式与内容

(一)学龄前儿童家长

最好在村民小组(居委会)的组织下,在流行季节前(春节前后)以会议的形式,开展学龄前儿童家长的手足口病防治健康教育。

学龄前儿童家长的健康教育材料见附件一。

(二)病人及其家长

主要通过接诊医务人员对病人及其家长的嘱咐和发放文字健康教育材料,使病人及其家长掌握病情观察、隔离和家庭消毒的具体要求。

病人及其家长的手足口病防治健康教育材料见《手足口病患儿家长须知》(附件二)。

(三)托幼机构和学校

最好在辖区教育部门的组织下,由村医(片医)携带针对性的健康教育材料,逐个托幼机构和学校对其教职员工集中开展手足口病防治健康教育培训,再由班主任对儿童或学生开展手足口病防治健康教育。

托幼机构和学校的健康教育材料见附件三。

(四)社会公众

主要依靠大众传媒和板报、宣传单等形式开展社会公众的手足口病防治的健康教育。

大众传媒的手足口病防治健康教育内容最好听取当地疾病预防控制(健康教育)机构的意见。

社会公众的手足口病防治健康教育材料见附件四。

附件一

学龄前儿童家长手足口病防治

健康教育材料

一、什么是手足口病?得病后有什么表现?

手足口病是一种常见传染病,以婴幼儿发病为主,以发热、口腔粘膜散在溃疡或疱疹以及手、足和臀部斑丘疹或疱疹为特征。得病后,开始症状常为低热、食欲减退、不适并常伴咽痛。发病1-2天后,口腔出现红色小疱疹,然后常变为溃疡;同时手掌和足底皮肤也可出现斑丘疹或疱疹,也可见于臀部、膝盖皮肤。皮疹不痒。

二、手足口病是怎么传播的?有疫苗预防吗?

手足口病传播途径多,可经胃肠道(粪-口途径)传播,也可经呼吸道(咳嗽、打喷嚏等飞沫)传播,亦可因接触患者口鼻分泌物、皮肤或粘膜疱疹液及被污染的手及物品等造成传播。儿童通过密切接触病人的粪便、疱疹液和呼吸道分泌物及其被污染的手、毛巾、手绢、水杯、玩具、餐具、奶瓶、门把、床上用品等,以及流行季节在人群密集的场所时间过长、接触患病儿童、个人卫生较差等,极易被感染而得病。

手足口病目前没有疫苗,但只要早发现、早治疗,是完全可防可治的。

三、家长如何早期发现孩子可能得了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一般起病较急,发热,口腔粘膜出现散在疱疹或溃疡,手、足和臀部出现斑丘疹或疱疹,皮疹周围可有炎性红晕,疱疹内液体较少。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等症状。部分患者无发热,仅表现为皮肤斑丘疹

或疱疹。

若发现孩子出现低烧、食欲减退或不愿进食、口腔不适(孩子可能喊痛或不时有手指探口动作),需要提高警惕,可在光亮处(或用手电筒照射)查看口腔四壁有无红疹或疱疹并伴有破溃等异常现象,同时仔细查看手掌、足底、屁股等部位,观察有无皮疹。如果出现可疑症状,要及时告诉村医或社区医生,在他们指导下及时到医院就诊。

四、家长应如何预防小孩得手足口病?

(一)当知道本村(家属院)有手足口病病人发生时,教育子女不去病人家庭,不与病人接触,也尽量减少与病人家长的接触。

(二)饭前便后、外出回家后要用肥皂或洗手液等给儿童洗手;看护人接触儿童前、替幼童更换尿布、处理粪便后均要洗手。

(三)及时清洗、曝晒或消毒婴幼儿的尿布、擦嘴和洗脸毛巾;注意保持家庭环境卫生,居室要经常通风,勤晒衣被。

(四)婴幼儿使用的奶瓶、奶嘴及儿童使用的餐具,在使用

前后应充分清洗,最好煮沸消毒;不要让儿童喝生水、吃生冷食物。

(五)本病流行期间不宜带儿童到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

附件二

手足口病患儿家长须知

手足口病是婴幼儿多发病、常见病,大多数患儿病情轻微,可遵医嘱居家治疗。手足口病传染性强,病情变化较快。当您的孩子患手足口病,经医生诊断认为可居家治疗时,请您和您的家人按照下列要求做好患儿管理,以避免病情加重和传染别人,给家庭和社会带来危害。

一、病情观察

病情观察内容:患儿的体温、脉搏、呼吸,皮疹,精神状态(不活泼,精神萎靡),消化道症状(恶心、呕吐、食欲不振),呼吸道症状(鼻塞,流涕,咳嗽),神经系统症状(烦躁或昏睡,肢体抖动,颈项强直,病理反射)。

您们可在村医或片医的指导下做好患儿的病情观察,如发现患儿有病情加重的情况,请再次到县级或县级以上医院就诊。

二、严格隔离

(一)隔离时限:自明确患儿诊断回家治疗之日开始,至痊愈(主要症状消失,退热,斑疹消退或疱疹结痂)后7天。

(二)隔离方式:在农村独居院落,家庭只有1个患儿的,患儿不能走出院落;院落居住多家或有其他健康儿童的,患儿须

独居一室。在城市独居一套房子,家庭只有1个患儿的,患儿不能走出房门;家庭有其他健康儿童的,患儿须独居一室。

(三)隔离要求:患儿不得返校(托儿所或幼儿园),也不得与其他儿童接触;家中尽量减少护理人员,无关人员尽量不与患儿接触。护理人员在照看患儿后,须使用肥皂洗手后,才能与其他健康人接触和从事其他家务劳动。

(四)患儿排泄物和用具、玩具的管理:未经消毒,不能让其他人接触。

(五)患儿家长(包括共同生活的成年人)亦应该尽量减少与其他儿童的接触。

三、家庭消毒

(一)养成洗手习惯。洗手时间:孩子和成年人均应勤洗手,尤其是在饭前便后、咳嗽或打喷嚏后及护理患儿前后要洗手。正确的洗手方法:1. 湿:在水龙头下将手腕、手掌和手指均充分淋湿。2. 搓:双手擦肥皂或洗手液,搓洗双手的手心、手背、手指、指尖、指甲及手腕,最少洗20秒。3. 冲:用清水将双手彻底冲洗干净。4. 捧:捧水将水龙头冲洗干净,或用擦手纸包着水龙头关闭。5. 擦:用擦手纸或干净毛巾将双手擦干。整个洗手的过程至少持续30秒才能达到有效的清洁。洗手禁忌:多人共用一个洗脸盆和一条毛巾。

(二)保持居室通风。患儿家庭尤其是患儿居室要每天开窗通风2~3次,每次不少于30分钟。

(三)物品消毒:必须消毒的物品:患儿的餐具、杯子、生

活用品、玩具、衣服、被单、尿布、擦嘴和洗脸毛巾、粪便、盛放排泄物的容器、饮用水等。 消毒方法:对患儿排泄物污染的物品可首选暴晒及煮沸消毒,也可从超市里选购有卫生许可证的含氯消毒剂(如84消毒液等)按说明配制成有效氯含氯消毒液后使用。1.餐具、杯子:煮沸或用250毫克/升有效氯含氯消毒剂溶液浸泡30分钟。2.生活用具、玩具:用500毫克/升含氯消毒剂溶液擦拭消毒,作用时间30分钟。3。患儿衣、被单、尿布、擦嘴和洗脸毛巾:应单独洗涤,在阳光下暴晒或煮沸20分钟,或用500毫克/升有效氯含氯消毒剂浸泡30分钟。4.粪便:可用84消毒液以2:1的比例与其搅拌均匀后浸泡消毒120分钟。5.盛放排泄物的容器:用500毫克/升有效氯含氯消毒剂浸泡120分钟。6.饮用水:烧开后饮用。7.患儿居室:通风。

村医或片医按照要求,每天会上门随访一次,观察患儿病情,指导隔离和消毒,请做好配合工作。

附件三

托幼机构和学校手足口病防治健康教育材料

一、园(校)卫生

(一)活动室或教室。保持通风,尤其是气温低时要定时开窗通风;保持桌面、台面、地面清洁。

(二)儿童或学生宿舍。保持通风,尤其是气温低时要定时开窗通风;勤晒被褥,保持被褥整洁和地面清洁。

(三)玩具和教具。定期洗涤或擦拭,必要时予以消毒。

(四)饮水与饮具。供应开水或纯净水;饮具不交互使用,

必要时定期消毒。

(五)门把手。活动室、教室、宿舍、餐厅和卫生间的门把手,最好使用消毒剂浸泡毛巾每天擦拭消毒一次。

(六)幼儿毛巾。流行季节或本(园)校发现病人后,最好每天煮沸消毒一次。

(七)食堂和餐厅。食堂须有卫生许可证,员工须有健康体检合格证;不采购和使用腐烂、变质、过期加工原料;室内清洁卫生,餐具定时消毒。

(八)厕所。保持通风和清洁卫生,最好使用水冲式便池。使用非水冲式便池时,要指定人员经常清理厕所粪便,对粪便做无害化处理。。

(九)生活垃圾管理。指定地点和配备密封式垃圾箱(池),集中存放,定时清理。

二、师生个人卫生

(一)不吃冷食,不喝生水。

(二)保持一人一饮具和一餐具,独自使用一条毛巾。

(三)饭前便后使用肥皂洗手。

(四)不随地吐痰和大小便;咳嗽时使用手纸或手帕遮掩口鼻;不当别人面擤鼻、打喷嚏。

(五)不随地抛扔手纸等垃圾。

(六)不去人群聚集的场所,不在人群聚集场所逗留;不去手足口病病人家庭走访,不与手足口病病儿玩耍。

三、晨检要求

(一)流行季节须坚持每日晨检制度。

(二)每日晨检首先观察学生或儿童体温;对体温异常的学生或儿童须检查有无手、足皮疹和口腔疱疹。

(三)对有体温升高和手、足皮疹及口腔疱疹者,当面要求或电话通知其家长带领子女到医院就诊,并将诊断结果报告本幼儿园(或托儿所,或学前班,或学校)。

(四)接到家长报告后,须落实病人痊愈后7天才能入园(校)的规定,并进一步严格晨检。

四、消毒工作

发生疫情时的随机消毒和终末消毒见《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指南(2009版)》。

附件四

社会公众手足口病防治健康教育材料

一、基本知识

(一)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是我国法定报告管理的丙类传染病,多发生于学龄前儿童,尤以3岁以下年龄组发病率最高。

(二)手足口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急性起病,发热,手、足、口腔等部位的斑丘疹、疱疹,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等症状。部分病例仅表现为皮疹或疱疹性咽峡炎。多在一周内痊愈,预后良好。

少数病例(尤其是小于3岁者)病情进展迅速,在发病1-5天左右可出现脑膜炎、脑炎、脑脊髓炎、肺水肿、循环障碍等。

极少数病例病情危重,可致死亡,存活病例可留有后遗症。这些重症病例多由EV71肠道病毒感染引起。

(三)病人和隐性感染者均为传染源,主要通过消化道、呼吸道和密切接触等途径传播。健康儿童主要通过接触病人、病人呕吐物和排泄物及其污染的物品、病人使用过的物品等方式被感染。

(四)持续高热不退,精神差,呕吐,易惊,肢体抖动,无力,呼吸和心率增快,出冷汗,高血压,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明显增高以及血糖升高等,是手足口病重症病例的早期表现。病儿、特别是3岁以下儿童被诊断为手足口病,出现这些症状和体征时,有可能在短期内发展为危重病例,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五)托儿所、幼儿园、学前班和学校是易感儿童聚集场所,极易发生手足口病集聚性病例和暴发疫情,流行季节和年份,必须在辖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指导下,全面做好预防控制工作。

(六)目前,手足口病尚无针对性疫苗和特异性治疗药物,儿童及其家长、托幼机构和学校的预防工作须采取综合措施,病人的治疗以支持疗法为主,绝大多数患者可自愈。

二、爱国卫生知识

(一)预防控制手足口病,应把春季爱国卫生运动作为重点,并常年坚持。

(二)“清扫死角、清除垃圾、管理粪便、整治污水”是手足口病预防控制的爱国卫生主题。

(三)预防手足口病,每个社会成员、特别是少年儿童都要

养成“勤洗手,喝开水,吃熟食,勤通风,晒衣被”的个人卫生习惯。

(四)保持家庭卫生,做好环境卫生,注意个人卫生是全社会的责任和义务。

三、疫情控制

(一)病人和隐性感染者是手足口病的传染源。做好病人隔离治疗,不与病人接触是控制传染源的最好办法。

(二)学龄前儿童极易感染手足口病,家长要加强自家儿童管理,避免与病人接触,减少被传染的机会。成人也尽量避免或减少与病人及其家庭成员的接触。

(三)托幼机构出现重症或死亡病例,或1周内同一班级出现2例及以上病例,病人所在班级应停课10天;1周内累计出现10例及以上病人,或3个班级分别出现2例及以上病例时,该托幼机构应停课10天。

(四)在手足口病病人发病前后与其有过接触的儿童,其家长要加强自家儿童观察,发现异常要及时带领儿童就医。

(五)每个人都有配合手足口病等传染病调查处理的责任和义务。

河南省手足口病防治健康教育指南(试行)

手足口病多发生于学龄前儿童,尤其以3岁以下年龄组发病率最高。目前,尚无防治手足口病的特异性疫苗和药物,开展广泛深入和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活动是手足口病防治工作的有效手段。为规范开展手足口病健康教育工作,培养公众的健康行为,依据《传染病防治法》、《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指南(2009版)》和《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0版)》,制定本指南。

一、总目标

采用各种有效形式,以学龄前儿童家长、病人及其家长为重点对象,以托幼机构、乡村(社区)和城乡结合部为重点部位,广泛普及手足口病防治知识,全面提高广大群众的预防保健知识和能力,形成群防群控的防治局面,降低其发病率。

二、具体目标

(一)学龄前儿童家长。学龄前儿童家长是手足口病健康教育的重点目标人群。通过扎实有效的健康教育,使广大学龄前儿童家长掌握手足口病及其防治知识,形成良好的家庭和个人卫生防病习惯,主动地参与和配合预防控制工作。

(二)病人及其家长。医疗机构担负着对病人及其家长的健康教育任务。通过扎实有效的健康教育,使病人及其家长掌握手足口病病人的病情观察、居家隔离和家庭消毒的知识和要求。

(三)托幼机构和学校。托儿所、幼儿园、学前班等托幼机构和小学的健康教育是手足口病预防控制工作的重点部位之一。

通过扎实有效的健康教育,使托幼机构和学校的教职员工、儿童或学生掌握手足口病及其防治知识,形成良好环境卫生状况和个人卫生防病习惯,提高手足口病病例的早发现和早报告能力,防范疫情的发生或扩散。

(四)社会公众。通过有效的健康教育知识传播手段,使广大群众了解手足口病是一种常见的传染病,可防,可治,不可怕;使广大群众了解手足口病的一般症状、临床特点和预防知识,做到有病能及时就诊,并自觉形成良好的家庭、环境和个人卫生习惯。

三、工作职责

(一)疾病预防控制(健康教育)机构。编制手足口病防治健康教育材料,指导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大众传媒、托幼机构、学校、社区、社会团体和企事业单位等利用各种形式开展辖区内社会健康教育。

(二)医疗机构。制作手足口病防治健康教育材料,开展来院就诊者、特别是手足口病病人及其家属的健康教育。

(三)乡镇卫生院防保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组织指导行政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开展辖区内的托幼机构、学校、群众尤其是学龄前儿童家长的手足口病防治健康教育。

(四)行政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在乡镇卫生院防保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指导下,开展辖区内的托幼机构、学校、群众,尤其是病人和学龄前儿童家长的手足口病防治健康教育。

村民小组(居委会)有责任组织开展辖区内居民的手足口病防治健康教育。

大众传媒、托幼机构、学校、社区、社会团体和企事业单位等有向社会公众开展手足口病防治健康教育的义务。

三、健康教育形式与内容

(一)学龄前儿童家长

最好在村民小组(居委会)的组织下,在流行季节前(春节前后)以会议的形式,开展学龄前儿童家长的手足口病防治健康教育。

学龄前儿童家长的健康教育材料见附件一。

(二)病人及其家长

主要通过接诊医务人员对病人及其家长的嘱咐和发放文字健康教育材料,使病人及其家长掌握病情观察、隔离和家庭消毒的具体要求。

病人及其家长的手足口病防治健康教育材料见《手足口病患儿家长须知》(附件二)。

(三)托幼机构和学校

最好在辖区教育部门的组织下,由村医(片医)携带针对性的健康教育材料,逐个托幼机构和学校对其教职员工集中开展手足口病防治健康教育培训,再由班主任对儿童或学生开展手足口病防治健康教育。

托幼机构和学校的健康教育材料见附件三。

(四)社会公众

主要依靠大众传媒和板报、宣传单等形式开展社会公众的手足口病防治的健康教育。

大众传媒的手足口病防治健康教育内容最好听取当地疾病预防控制(健康教育)机构的意见。

社会公众的手足口病防治健康教育材料见附件四。

附件一

学龄前儿童家长手足口病防治

健康教育材料

一、什么是手足口病?得病后有什么表现?

手足口病是一种常见传染病,以婴幼儿发病为主,以发热、口腔粘膜散在溃疡或疱疹以及手、足和臀部斑丘疹或疱疹为特征。得病后,开始症状常为低热、食欲减退、不适并常伴咽痛。发病1-2天后,口腔出现红色小疱疹,然后常变为溃疡;同时手掌和足底皮肤也可出现斑丘疹或疱疹,也可见于臀部、膝盖皮肤。皮疹不痒。

二、手足口病是怎么传播的?有疫苗预防吗?

手足口病传播途径多,可经胃肠道(粪-口途径)传播,也可经呼吸道(咳嗽、打喷嚏等飞沫)传播,亦可因接触患者口鼻分泌物、皮肤或粘膜疱疹液及被污染的手及物品等造成传播。儿童通过密切接触病人的粪便、疱疹液和呼吸道分泌物及其被污染的手、毛巾、手绢、水杯、玩具、餐具、奶瓶、门把、床上用品等,以及流行季节在人群密集的场所时间过长、接触患病儿童、个人卫生较差等,极易被感染而得病。

手足口病目前没有疫苗,但只要早发现、早治疗,是完全可防可治的。

三、家长如何早期发现孩子可能得了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一般起病较急,发热,口腔粘膜出现散在疱疹或溃疡,手、足和臀部出现斑丘疹或疱疹,皮疹周围可有炎性红晕,疱疹内液体较少。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等症状。部分患者无发热,仅表现为皮肤斑丘疹

或疱疹。

若发现孩子出现低烧、食欲减退或不愿进食、口腔不适(孩子可能喊痛或不时有手指探口动作),需要提高警惕,可在光亮处(或用手电筒照射)查看口腔四壁有无红疹或疱疹并伴有破溃等异常现象,同时仔细查看手掌、足底、屁股等部位,观察有无皮疹。如果出现可疑症状,要及时告诉村医或社区医生,在他们指导下及时到医院就诊。

四、家长应如何预防小孩得手足口病?

(一)当知道本村(家属院)有手足口病病人发生时,教育子女不去病人家庭,不与病人接触,也尽量减少与病人家长的接触。

(二)饭前便后、外出回家后要用肥皂或洗手液等给儿童洗手;看护人接触儿童前、替幼童更换尿布、处理粪便后均要洗手。

(三)及时清洗、曝晒或消毒婴幼儿的尿布、擦嘴和洗脸毛巾;注意保持家庭环境卫生,居室要经常通风,勤晒衣被。

(四)婴幼儿使用的奶瓶、奶嘴及儿童使用的餐具,在使用

前后应充分清洗,最好煮沸消毒;不要让儿童喝生水、吃生冷食物。

(五)本病流行期间不宜带儿童到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

附件二

手足口病患儿家长须知

手足口病是婴幼儿多发病、常见病,大多数患儿病情轻微,可遵医嘱居家治疗。手足口病传染性强,病情变化较快。当您的孩子患手足口病,经医生诊断认为可居家治疗时,请您和您的家人按照下列要求做好患儿管理,以避免病情加重和传染别人,给家庭和社会带来危害。

一、病情观察

病情观察内容:患儿的体温、脉搏、呼吸,皮疹,精神状态(不活泼,精神萎靡),消化道症状(恶心、呕吐、食欲不振),呼吸道症状(鼻塞,流涕,咳嗽),神经系统症状(烦躁或昏睡,肢体抖动,颈项强直,病理反射)。

您们可在村医或片医的指导下做好患儿的病情观察,如发现患儿有病情加重的情况,请再次到县级或县级以上医院就诊。

二、严格隔离

(一)隔离时限:自明确患儿诊断回家治疗之日开始,至痊愈(主要症状消失,退热,斑疹消退或疱疹结痂)后7天。

(二)隔离方式:在农村独居院落,家庭只有1个患儿的,患儿不能走出院落;院落居住多家或有其他健康儿童的,患儿须

独居一室。在城市独居一套房子,家庭只有1个患儿的,患儿不能走出房门;家庭有其他健康儿童的,患儿须独居一室。

(三)隔离要求:患儿不得返校(托儿所或幼儿园),也不得与其他儿童接触;家中尽量减少护理人员,无关人员尽量不与患儿接触。护理人员在照看患儿后,须使用肥皂洗手后,才能与其他健康人接触和从事其他家务劳动。

(四)患儿排泄物和用具、玩具的管理:未经消毒,不能让其他人接触。

(五)患儿家长(包括共同生活的成年人)亦应该尽量减少与其他儿童的接触。

三、家庭消毒

(一)养成洗手习惯。洗手时间:孩子和成年人均应勤洗手,尤其是在饭前便后、咳嗽或打喷嚏后及护理患儿前后要洗手。正确的洗手方法:1. 湿:在水龙头下将手腕、手掌和手指均充分淋湿。2. 搓:双手擦肥皂或洗手液,搓洗双手的手心、手背、手指、指尖、指甲及手腕,最少洗20秒。3. 冲:用清水将双手彻底冲洗干净。4. 捧:捧水将水龙头冲洗干净,或用擦手纸包着水龙头关闭。5. 擦:用擦手纸或干净毛巾将双手擦干。整个洗手的过程至少持续30秒才能达到有效的清洁。洗手禁忌:多人共用一个洗脸盆和一条毛巾。

(二)保持居室通风。患儿家庭尤其是患儿居室要每天开窗通风2~3次,每次不少于30分钟。

(三)物品消毒:必须消毒的物品:患儿的餐具、杯子、生

活用品、玩具、衣服、被单、尿布、擦嘴和洗脸毛巾、粪便、盛放排泄物的容器、饮用水等。 消毒方法:对患儿排泄物污染的物品可首选暴晒及煮沸消毒,也可从超市里选购有卫生许可证的含氯消毒剂(如84消毒液等)按说明配制成有效氯含氯消毒液后使用。1.餐具、杯子:煮沸或用250毫克/升有效氯含氯消毒剂溶液浸泡30分钟。2.生活用具、玩具:用500毫克/升含氯消毒剂溶液擦拭消毒,作用时间30分钟。3。患儿衣、被单、尿布、擦嘴和洗脸毛巾:应单独洗涤,在阳光下暴晒或煮沸20分钟,或用500毫克/升有效氯含氯消毒剂浸泡30分钟。4.粪便:可用84消毒液以2:1的比例与其搅拌均匀后浸泡消毒120分钟。5.盛放排泄物的容器:用500毫克/升有效氯含氯消毒剂浸泡120分钟。6.饮用水:烧开后饮用。7.患儿居室:通风。

村医或片医按照要求,每天会上门随访一次,观察患儿病情,指导隔离和消毒,请做好配合工作。

附件三

托幼机构和学校手足口病防治健康教育材料

一、园(校)卫生

(一)活动室或教室。保持通风,尤其是气温低时要定时开窗通风;保持桌面、台面、地面清洁。

(二)儿童或学生宿舍。保持通风,尤其是气温低时要定时开窗通风;勤晒被褥,保持被褥整洁和地面清洁。

(三)玩具和教具。定期洗涤或擦拭,必要时予以消毒。

(四)饮水与饮具。供应开水或纯净水;饮具不交互使用,

必要时定期消毒。

(五)门把手。活动室、教室、宿舍、餐厅和卫生间的门把手,最好使用消毒剂浸泡毛巾每天擦拭消毒一次。

(六)幼儿毛巾。流行季节或本(园)校发现病人后,最好每天煮沸消毒一次。

(七)食堂和餐厅。食堂须有卫生许可证,员工须有健康体检合格证;不采购和使用腐烂、变质、过期加工原料;室内清洁卫生,餐具定时消毒。

(八)厕所。保持通风和清洁卫生,最好使用水冲式便池。使用非水冲式便池时,要指定人员经常清理厕所粪便,对粪便做无害化处理。。

(九)生活垃圾管理。指定地点和配备密封式垃圾箱(池),集中存放,定时清理。

二、师生个人卫生

(一)不吃冷食,不喝生水。

(二)保持一人一饮具和一餐具,独自使用一条毛巾。

(三)饭前便后使用肥皂洗手。

(四)不随地吐痰和大小便;咳嗽时使用手纸或手帕遮掩口鼻;不当别人面擤鼻、打喷嚏。

(五)不随地抛扔手纸等垃圾。

(六)不去人群聚集的场所,不在人群聚集场所逗留;不去手足口病病人家庭走访,不与手足口病病儿玩耍。

三、晨检要求

(一)流行季节须坚持每日晨检制度。

(二)每日晨检首先观察学生或儿童体温;对体温异常的学生或儿童须检查有无手、足皮疹和口腔疱疹。

(三)对有体温升高和手、足皮疹及口腔疱疹者,当面要求或电话通知其家长带领子女到医院就诊,并将诊断结果报告本幼儿园(或托儿所,或学前班,或学校)。

(四)接到家长报告后,须落实病人痊愈后7天才能入园(校)的规定,并进一步严格晨检。

四、消毒工作

发生疫情时的随机消毒和终末消毒见《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指南(2009版)》。

附件四

社会公众手足口病防治健康教育材料

一、基本知识

(一)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是我国法定报告管理的丙类传染病,多发生于学龄前儿童,尤以3岁以下年龄组发病率最高。

(二)手足口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急性起病,发热,手、足、口腔等部位的斑丘疹、疱疹,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等症状。部分病例仅表现为皮疹或疱疹性咽峡炎。多在一周内痊愈,预后良好。

少数病例(尤其是小于3岁者)病情进展迅速,在发病1-5天左右可出现脑膜炎、脑炎、脑脊髓炎、肺水肿、循环障碍等。

极少数病例病情危重,可致死亡,存活病例可留有后遗症。这些重症病例多由EV71肠道病毒感染引起。

(三)病人和隐性感染者均为传染源,主要通过消化道、呼吸道和密切接触等途径传播。健康儿童主要通过接触病人、病人呕吐物和排泄物及其污染的物品、病人使用过的物品等方式被感染。

(四)持续高热不退,精神差,呕吐,易惊,肢体抖动,无力,呼吸和心率增快,出冷汗,高血压,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明显增高以及血糖升高等,是手足口病重症病例的早期表现。病儿、特别是3岁以下儿童被诊断为手足口病,出现这些症状和体征时,有可能在短期内发展为危重病例,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五)托儿所、幼儿园、学前班和学校是易感儿童聚集场所,极易发生手足口病集聚性病例和暴发疫情,流行季节和年份,必须在辖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指导下,全面做好预防控制工作。

(六)目前,手足口病尚无针对性疫苗和特异性治疗药物,儿童及其家长、托幼机构和学校的预防工作须采取综合措施,病人的治疗以支持疗法为主,绝大多数患者可自愈。

二、爱国卫生知识

(一)预防控制手足口病,应把春季爱国卫生运动作为重点,并常年坚持。

(二)“清扫死角、清除垃圾、管理粪便、整治污水”是手足口病预防控制的爱国卫生主题。

(三)预防手足口病,每个社会成员、特别是少年儿童都要

养成“勤洗手,喝开水,吃熟食,勤通风,晒衣被”的个人卫生习惯。

(四)保持家庭卫生,做好环境卫生,注意个人卫生是全社会的责任和义务。

三、疫情控制

(一)病人和隐性感染者是手足口病的传染源。做好病人隔离治疗,不与病人接触是控制传染源的最好办法。

(二)学龄前儿童极易感染手足口病,家长要加强自家儿童管理,避免与病人接触,减少被传染的机会。成人也尽量避免或减少与病人及其家庭成员的接触。

(三)托幼机构出现重症或死亡病例,或1周内同一班级出现2例及以上病例,病人所在班级应停课10天;1周内累计出现10例及以上病人,或3个班级分别出现2例及以上病例时,该托幼机构应停课10天。

(四)在手足口病病人发病前后与其有过接触的儿童,其家长要加强自家儿童观察,发现异常要及时带领儿童就医。

(五)每个人都有配合手足口病等传染病调查处理的责任和义务。


相关文章

  • 手足口病防控应急预案
  • 博白县东平中心卫生院 手足口病防治应急预案 一.总 则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以柯萨奇A组16型(CoxA16),肠道病毒71型(EV71)多见)引起的常见传染病,多发生于5岁以下的婴幼儿.主要症状表现为手.足.口腔等部位的斑丘疹.疱疹,少 ...查看


  • 手足口病防治应急预案
  • 手足口病防治应急预案 在全国都高度重视手足口病的形势下,本院为确保不发生一例手足口病感染病人漏诊.漏报,根据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指南(2011年版).肠道病毒(ev71)感染诊疗指南(2011年版)以及传染病防治有关法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 ...查看


  • 手足口病重灾区的疾控知识宣传与预防措施
  • 摘 要 目的:探讨手足口病预防知识宣传普及程度与发病情况的相关关联性并提出合理的预防建议与措施.方法:通过对102例手足口病患者及其家属的调研,整合调研数据,进行量化分析.结果:通过对调研数据进行量化分析,102例患者中,多数患者及其家属在 ...查看


  • 二曲镇卫生院中医药防治传染病培训记录
  • 二曲镇卫生院中医药防治传染病培训记录 时 间 2012.07.10 地点 二曲镇卫生院 培训人数 发 放 资 料 种类 1 30 数量 30 组织部门 二曲镇卫生院 培训主题 手足口病.肠道传染病.结核病中医防治知识 参加人员 培训小结.效 ...查看


  • 手足口病流行特征分析
  • 手足口病流行特征分析 [摘要] 目的 分析2009-2011年乐山市五通桥区手足口病流行病学特征,及时掌握手足口病发病疫情趋势,为制定针对性的防治策略提供依据. 方法 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国家疾病监测信息系统中报告的2009-2011年乐 ...查看


  • 卫生部发布地震灾区卫生防疫系列要点等
  • 卫生部发布地震灾区卫生防疫系列要点 本刊讯(记者 田 昊) 卫生部5月中旬发布<尸体处理>.<食品卫生>.<消毒处理>一系列针对地震灾区的卫生防疫要点. <尸体处理>要点内容涉及:尸体处理的一 ...查看


  • 手足口病培训小结
  • 手足口病培训小结 为加强手足口病的防控工作,面对当前的紧急形势, 结合我院实际,我们主要开展了如下手足口病防治工作: 一. 高度重视,加强领导 院里高度重视手足口病防治工作,加强组织领导.把手足口病防治工作当做当前的主要工作来抓,并力求抓紧 ...查看


  • 手足口病防治知识测试题附答案)
  • 手足口病防治知识测试题 姓名 : 得分: 一.填空题(每题6分,共30分). 1.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世界范围广泛流行的常见传染病之一. 2.能有效预防控制手足口病的关键是(早发现).(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 3.引发 ...查看


  • 学校手足口病预防应急预案
  • 学校手足口病预防应急预案 针对近阶段手足口病(EV71)的迅速传播,为了提高我校预防和控制手足口病(EV71)的能力和水平,减轻或者消除手足口病(EV71)的危害,保障全体师生员工的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维护学校.幼儿园正常的教学秩序,根据&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