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协副主席:感动时代的[父亲]

概要:《父亲》这幅油画,问世已经快30年了。这30年是真正称得上“沧海桑田”的30年。直到今天,仍然不断地有人告诉我,每次面对《父亲》都会被感动。

     油画《父亲》(资料图片)

《父亲》这幅油画,问世已经快30年了。这30年是真正称得上“沧海桑田”的30年。直到今天,仍然不断地有人告诉我,每次面对《父亲》都会被感动。《父亲》确实打动了许多中国人的心,所以当时曾有评论说,这幅油画感动了整个中国,感动了一个时代。

常常会有人问我,《父亲》在那个年代横空出世,究竟是偶然还是必然?作为一个伴随《父亲》走过了30年的创作者,我总是不知如何作答。这正像我的人生,此前曾经有过的那么多次的命运转折,究竟是偶然还是必然?又或者是偶然之中有必然?

上世纪60年代中期,我还是四川美术学院附中三年级的学生。响应“教学面向基层,为工农兵服务”的号召,我第一次离开山城重庆,前往革命老区大巴山区的一个小山村,我的任务是用手中的画笔表现贫下中农学大寨的精神。大巴山自此融入我的艺术和人生。附中毕业后,我义无反顾地前往大巴山区的一所学校,当起了美术教员。我以一个热血青年的忠诚,艺术地品味着大巴山的农村生活,品味着农民们的渴望、无奈、坚韧和执著。

1977年,中断10年的高考制度恢复。那一年我29岁。就在许多人欢欣鼓舞,磨拳擦掌复习迎考之时,我正忙着准备成家立业。但报名即将截止的当天下午,未婚妻给我打来了电话。教育世家的背景,让她在当时能够敏锐地意识到参加高考对我的将来有多么重要。

放下电话,我心急火燎地沿周河爬了10多公里山路赶到县城,深夜时分敲开了老师宿舍的大门。就这样,我幸运地成了最后一名报考者,又从当年570多万名考生中脱颖而出,幸运地进入了四川美术学院。

对于那一年的所有幸运儿来说,大学生活绝对是激情燃烧的岁月。离开了熟悉的大巴山,离开了熟悉的山区父老,那片坚硬的土地孕育的真诚的心灵,也开始在大学校园里无拘无束地燃烧。1980年,我以超级写实主义的手法创作了《父亲》,那时我是四川美术学院油画系的大二学生。这个中国农民忍辱负重的典型形象中,融入了我多年大巴山生活的体验和感情,它在当时的中国画坛引起轰动,评论界认为是当代美术史中里程碑式的作品。

创作过程中,《父亲》三易其稿。第一稿是《守粪的农民》,第二稿是《生产队长》,第三稿是《我的父亲》。从有农民守粪情节的感触,到手持军用水壶的生产队长,再到以刻画领袖人物头像的尺寸来表现一个普通的、也是最典型的农民形象,都是为了圆我自己的一个梦,就是“成为一个专为农民作画的人道主义画家”,用自己的画笔,表达对中国农民的敬意。

1981年,在北京举办的全国第二届青年美术作品展上,油画《父亲》获得唯一的一等奖。其实,定稿《我的父亲》最后面世,还有两个鲜为人知的故事。一是圆珠笔的故事。作品进京参展前,当时的四川省美协领导对所有作品进行审查。看到《我的父亲》时,审查组的领导们整整沉默了半个钟头,他们确实被画面震撼了。但为了确保这幅作品能选送到北京,有人提出在头像左边耳朵上加圆珠笔,表明作品反映的是改革开放后的有文化的农民。加上的竹杆圆珠笔成为后来对作品争论的焦点之一,但也正是这支圆珠笔,客观地记载了当时乍暖还寒的初春的艺术环境。二是作品名称的故事。《我的父亲》在人们的热议中被选送到北京参展,引发轰动,评委吴冠中先生说:“作品是一代父亲形象的概括,何必要限定为‘我的’呢,把‘我的’拿掉,就叫《父亲》。”他的建议得到了其他评委和我本人的认同。

以作品《父亲》为代表的“伤痕美术”和同时期的反思作品,如今已经进入了中国当代的艺术史。那张布满皱纹的脸见证了中华民族的沧桑,养育了那个时期的一代人。今天,大巴山仍然是我无法割舍的艺术之源,当我自己每次面对《父亲》时,也仍然能感受到一种燎人的灼痛。也许正如一位观众所言:“我在这幅大画面前久久徘徊,我身边的观众也黯然无语——看着父亲的苦难,看着艰辛的劳动在他脸上刻下的道道皱纹,看着他身上蒙的尘土和他那碗用来解渴的酥茶,谁还能说什么呢?他让我们联想到我们的祖国,她的历史、她的命运,以及我们——她的儿女们的内疚与责任。” (通讯员胡刚、记者 张国圣 整理)

概要:《父亲》这幅油画,问世已经快30年了。这30年是真正称得上“沧海桑田”的30年。直到今天,仍然不断地有人告诉我,每次面对《父亲》都会被感动。

     油画《父亲》(资料图片)

《父亲》这幅油画,问世已经快30年了。这30年是真正称得上“沧海桑田”的30年。直到今天,仍然不断地有人告诉我,每次面对《父亲》都会被感动。《父亲》确实打动了许多中国人的心,所以当时曾有评论说,这幅油画感动了整个中国,感动了一个时代。

常常会有人问我,《父亲》在那个年代横空出世,究竟是偶然还是必然?作为一个伴随《父亲》走过了30年的创作者,我总是不知如何作答。这正像我的人生,此前曾经有过的那么多次的命运转折,究竟是偶然还是必然?又或者是偶然之中有必然?

上世纪60年代中期,我还是四川美术学院附中三年级的学生。响应“教学面向基层,为工农兵服务”的号召,我第一次离开山城重庆,前往革命老区大巴山区的一个小山村,我的任务是用手中的画笔表现贫下中农学大寨的精神。大巴山自此融入我的艺术和人生。附中毕业后,我义无反顾地前往大巴山区的一所学校,当起了美术教员。我以一个热血青年的忠诚,艺术地品味着大巴山的农村生活,品味着农民们的渴望、无奈、坚韧和执著。

1977年,中断10年的高考制度恢复。那一年我29岁。就在许多人欢欣鼓舞,磨拳擦掌复习迎考之时,我正忙着准备成家立业。但报名即将截止的当天下午,未婚妻给我打来了电话。教育世家的背景,让她在当时能够敏锐地意识到参加高考对我的将来有多么重要。

放下电话,我心急火燎地沿周河爬了10多公里山路赶到县城,深夜时分敲开了老师宿舍的大门。就这样,我幸运地成了最后一名报考者,又从当年570多万名考生中脱颖而出,幸运地进入了四川美术学院。

对于那一年的所有幸运儿来说,大学生活绝对是激情燃烧的岁月。离开了熟悉的大巴山,离开了熟悉的山区父老,那片坚硬的土地孕育的真诚的心灵,也开始在大学校园里无拘无束地燃烧。1980年,我以超级写实主义的手法创作了《父亲》,那时我是四川美术学院油画系的大二学生。这个中国农民忍辱负重的典型形象中,融入了我多年大巴山生活的体验和感情,它在当时的中国画坛引起轰动,评论界认为是当代美术史中里程碑式的作品。

创作过程中,《父亲》三易其稿。第一稿是《守粪的农民》,第二稿是《生产队长》,第三稿是《我的父亲》。从有农民守粪情节的感触,到手持军用水壶的生产队长,再到以刻画领袖人物头像的尺寸来表现一个普通的、也是最典型的农民形象,都是为了圆我自己的一个梦,就是“成为一个专为农民作画的人道主义画家”,用自己的画笔,表达对中国农民的敬意。

1981年,在北京举办的全国第二届青年美术作品展上,油画《父亲》获得唯一的一等奖。其实,定稿《我的父亲》最后面世,还有两个鲜为人知的故事。一是圆珠笔的故事。作品进京参展前,当时的四川省美协领导对所有作品进行审查。看到《我的父亲》时,审查组的领导们整整沉默了半个钟头,他们确实被画面震撼了。但为了确保这幅作品能选送到北京,有人提出在头像左边耳朵上加圆珠笔,表明作品反映的是改革开放后的有文化的农民。加上的竹杆圆珠笔成为后来对作品争论的焦点之一,但也正是这支圆珠笔,客观地记载了当时乍暖还寒的初春的艺术环境。二是作品名称的故事。《我的父亲》在人们的热议中被选送到北京参展,引发轰动,评委吴冠中先生说:“作品是一代父亲形象的概括,何必要限定为‘我的’呢,把‘我的’拿掉,就叫《父亲》。”他的建议得到了其他评委和我本人的认同。

以作品《父亲》为代表的“伤痕美术”和同时期的反思作品,如今已经进入了中国当代的艺术史。那张布满皱纹的脸见证了中华民族的沧桑,养育了那个时期的一代人。今天,大巴山仍然是我无法割舍的艺术之源,当我自己每次面对《父亲》时,也仍然能感受到一种燎人的灼痛。也许正如一位观众所言:“我在这幅大画面前久久徘徊,我身边的观众也黯然无语——看着父亲的苦难,看着艰辛的劳动在他脸上刻下的道道皱纹,看着他身上蒙的尘土和他那碗用来解渴的酥茶,谁还能说什么呢?他让我们联想到我们的祖国,她的历史、她的命运,以及我们——她的儿女们的内疚与责任。” (通讯员胡刚、记者 张国圣 整理)


相关文章

  • 舒天地正气同苍生希冀
  • 2006年10月18日至24日,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的日子里,由中共陕西省委宣传部和陕西省文学艺术联合会在西安共同举办了红军书法家舒同作品展,向古城人民展出了大量舒同书法作品真迹及"舒同体"书法作品.这次展览,不仅 ...查看


  • 共和国英雄的子女:毛岸英一个代表就够了
  • 毛岸英急国家之所急,义无返顾地前往朝鲜前线.须知,那个时候的中国除了毛泽东思想武装起来的钢铁战士以外,没有任何一件武器是强过别人的.选择这条道路,等于是选择了一条和死神随时接近的道路. 徐亮:毛岸英的精神感动中国与后世 以前对毛岸英没有什么 ...查看


  • 传承力量 | 新中国第一任海军司令肖劲光之女 肖凯:我对生活的追求和理解源于父亲
  • 采访 | 刘畅 口述 | 肖凯 9月19日,在北京"不忘初心再长征"座谈活动的现场,我又一次见到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国十大将之一.新中国第一任海军司令肖劲光的长女肖凯. 这位年近八旬的老人,可以说从青年时代起,受父亲的影响 ...查看


  • 关于油画[父亲]
  • 关于油画<父亲> 前不久, 中央电视台连续两天播出<一路走来的父亲>,揭秘四川美术学院院长罗中立创作<父亲>的故事--二十年前一幅名为<父亲> 的油画感动了整个中国,今天再看这幅画的背后,原来 ...查看


  • 因为鲁迅,人们记住了她,但在鲁迅之外的世界里,她活得也很精彩
  • 民国多奇女子.许广平,也算一个奇女子,但与别人不同的是,在许多场合里,许广平总是与鲁迅先生捆绑在一起,时间久了,她好像就成了他的标签-- 情起两地,纸笔相连 1923年秋天,鲁迅应好友许寿裳之邀,在北京师范高等女子学校授课. 这天,风有点紧 ...查看


  • 中华网论坛 - 今日最感人文章:将军迟浩田母亲节撰文 怀念母亲
  • 位置:中华论坛 > 浏览帖子 [登录] [注册] [取消置顶] [精华] [发表主题] 楼主 主题:今日最感人文章:将军迟浩田母亲节撰文 怀念母亲 [编辑] [删除] 作者: 武间道 发表于: 2006-05-14 12:13:38都 ...查看


  • [春节作文]新春,祝福我的梦想
  • 下午课后,偷闲漫步于校园中林间小径.天气晴好,立春之后的阳光倍感温暖.一天中只有此时稍显清闲.好比一曲交响乐在抓心的轰鸣过后,刚进入一个舒缓的节奏,不管之后如何激越,抓住现在,享受当下这份舒缓吧. 我的职责是什么 已经高三了,每天学到大脑麻 ...查看


  • 我的父亲田家英
  • 田家英(1922―1966年),原名曾正昌,四川省成都市人,自幼家境贫困,曾在中药店当学徒.在几位年长的进步人士的影响下,很早就有救国救民的志向.1937年,田家英奔赴延安参加革命,先后在延安陕北公学.马列学院.中共中央政治研究室等单位工作 ...查看


  • 毛概课上写观张思德有感
  • <张思德>观后感 毛概课上,老师给我们放映了一部电影<张思德>.虽然是没有太多曲折情节.热闹场面的黑白胶片电影,但它却深深感动.影响着我. 短短两个小时左右的电影,却让他的人物形象深深刻在了我的脑海里.他在日常工作.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