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题报告撰写形式参考(这是一个例子)

题目:多元主体协同创新的高新技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机理

1.研究背景

现今世界各国都把推动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作为科技发展的战略取向。自主创新能力是一国引领国际竞争的关键性因素。“没有自主创新能力的国家只能是亦步亦趋、模仿跟踪,永远摆脱不了被忽悠、被控制、被剥削的经济地位”[1]。“能否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决定着中国能否实现从贴牌大国到

[2]品牌大国、从制造大国到创造大国、从经济大国到经济强国的跨越”。

自主创新能力是构成国家竞争力的重要基础,高新技术企业已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在国家创新体系中,高新技术企业承担着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走跨越式发展道路的重要使命。目前,国与国之间的竞争主要体现在高新技术为支撑的高新技术产业和企业间的竞争。生物与医药、电子信息、新材料和先进制造、航空航天、先进能源、环保和资源综合利用等高新技术取得空前发展,高新技术企业研究成果转化成现实生产力的时间逐步缩短。高新技术企业作为我们国家创新体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实现自主创新和技术突破是关系到我国高新技术企业能否实现技术跨越式发展的关键问题。然而,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所依赖的技术支撑主要源头在国外

[1]。我国在关键技术上自给率低,对外技术依存度在50%以上,而发达国家在

[3,4]关键技术上的对外依存度都在30%以下,美国和日本则在5%左右。核心技

术的缺失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进一步发展的主要障碍[4]。根据科技部发展计划司关于我国工业企业创新调查基本情况分析报告,我国企业创新经费的半数以上用于购置机器设备和软件, 而欧盟国家创新费用的60%以上用于自主研发。许多高科技含量的关键装备仍然依赖进口。因此,在自主创新能力上我国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这种差距在我国高新技术企业当中体现仍然明显。

通过实证研究,确定高新技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影响因素与能力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机理。将基于该机理实证研究结果给出的创新路径规划引入高新技术企业,支持高新技术企业确定合适创新发展路径和有效应用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方法,逐步缩小与国外企业的创新能力差距。

2、研究目的和意义

2.1研究目的

多元主体协同开放式的创新能够显著提高高新技术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深入研究获取高新技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关键影响因素,创建高新技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要素结构模型,实证研究获得各关键影响因素对自主创新能力要素结构各层面的影响力水平,建立基于创新方法导向的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的创新路径整合性分析框架,针对性研究提出高新技术企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创新路径。

本项目应用管理与经济领域的研究方法,形成学科交叉,有可能获得理论研究与应用的突破。研究成果如能在企业推广应用,将提升高新技术企业

的自主创新能力,推动我国企业的自主创新水平。

2.2研究的意义

(1)理论意义

自主创新是近年来国内理论界的研究热点,当前针对高新技术领域的自主创新问题,主要集中于自主创新环境、企业成长模式与产业可持续发展模式、战略绩效评价、管理能力等方面的研究,系统对高新技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研究并不多见。本项目将站在协同工程与创新方法和创新过程角度,运用理论、实证与规范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定性与定量分析,克服传统纯理论分析研究的不足。通过统计调查和实证分析,能够研究得出具有较强可靠性、科学性和更具说服力的结论。为此,选择这一主题开展研究,以期补充和完善已有研究成果,进一步丰富自主创新理论体系内容。同时,能够对后续进行高新技术企业分区域研究和分类研究具有一定的借鉴与参考价值。

(2)实践意义

自主创新能力是与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紧密关联,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越来越受到众多企业的关注。只有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企业才能拥有更多的主动权。通过研究高新技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机理,分析现状,发现关键制约因素,关注高新技术企业自主创新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提出可行的创新路径,为我国高新技术企业开展自主创新活动提供一定的指导。将研究结果进一步结合创新方法工作的开展,能够促进企业合理选择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有效路径及方法,对高新技术企业的新产品、新技术、新品牌的创建起到一定促进作用,从而促进提升高新技术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

本项目以三螺旋理论、演化博弈理论和动态能力理论为基础,从创新方法工程和协同创新过程出发,实证研究多元主体协同创新的高新技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机理,针对性研究提出基于创新方法导向的高新技术企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创新路径。所得到的结果将进一步丰富国内外该领域研究的成果,如能引入我国高新技术企业应用,将提升其自主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理论及实践意义重大。

3、相关理论

由于国内外对于自主创新的不同理解,国际上关于自主创新的研究尚未形成一个被广泛接受的概念,学者们根据自己的理解定义自主创新。Kim[5]、

[6]孙爱英等给出的定义表明,自主创新是基于内外资源协同提高竞争力的一系列开放式活动组成的过程。该过程应需要多元主体协同,并具有开放性。根据2006年全国科学技术大会对自主创新的内涵界定,企业自主创新包括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

。。。。。。。(略)

4、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自主创新是我国特定发展时期基于创新理论产生的新概念。自从自主创新一词产生,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国内外学者对于自主创新开展了比较广泛研究。我国学者关于自主创新的研究涉猎广泛,内容丰富。既包括宏观层面的自主创新研究、企业微观层面的自主创新研究,也包括对自主创新内涵的理解。主要集中在自主创新的概念、能力、过程、环境、模式、以及机理、机制、政策、经验与启示等方面的研究。与国外的研究相比,国内学者对自主创新的研究较多,但总体上尚处于理论研究阶段,研究深度需要加强,尚未形成具有我国特色的自主创新理论体系;国外学者主要针对创新的一般性问题开展研究,并对技术创新关注较多,对自主创新的研究相对涉猎较少。

本研究将从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影响因素和自主创新能力要素构成,及其关联性分析三个方面综述国内外研究进展。

4.1国外研究现状 (说明:参考文献标注按学校论文的要求)

在影响因素方面,Chen[7]认为营销因素对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有影响。Lee等[8]研究了韩国企业内部自主性对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影响。Amsden等[9]实证研究了企业的组织态度因素对企业内部创新活动的影响。Patric Ronde等[10]认为企业竞争力、研发人员、当地的高科技产业和高等院校、政府研发投入等是影响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的因素。Tae Kyung Sung[11]认为领导力和团队人员水平是企业创新成功的重要影响因素。Knut Blind[12]研究认为监管规定对企业创新有重要影响。Buesa等[13]研究揭示欧洲技术创新发展的决定因素,认为国家环境、地区环境、创新性公司、大学、财政R&D(Research and Development)支出的影响不同,但是他们对知识生产(专利)影响显著。Fulya Sarvan[14]实证分析社会网络是游艇制造业提高创新水平的基础。Nika Murovec[15]研究认为企业内部R&D投入、员工学习、创新合作水平和创新态度对于实现产品创新和过程创新非常重要,是创新吸收能力最主要的决定因素。Richard等[16]研究发现利用区域创新体系所提供的信息能力较强的企业创新能力较强,外部专家组织影响企业的R&D投入和资源配置能力。

国外学者对自主创新能力构成的研究相对涉猎较少,更关注创新的一般性问题和技术创新能力构成。 Burgelman和Madique[17]认为企业创新能力涵盖资源分配能力、技术发展预见能力和战略管理能力等。Muller[18]提出创新能力是新产品研发能力、技术改进能力、储备能力和组织能力的共同作用结果。有学者认为,自主创新本质是通过创新取得对技术发展控制权和自主权的技术创新。Alder和Shenbar[19]认为技术创新能力包括满足市场需求的能力,满足未来需求的能力,应对没有遇见的技术活动的能力。Burgelman[20]认为技术创新能力是可利用的资源、对竞争对手的理解、对环境的了解、公司的组织结构和变化、开拓性战略等各种能力的组合。

围绕创新影响因素和能力的关联性问题,Arrow[21]研究了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内生性影响。Uzawa[22]解释了内生性技术变化对创新的作用。圣吉[23]认为通过商业化,将取得的收益作为下一次自主创新的资金投入,并

推出新的技术和产品,形成良性循环。Ayse Gunsela等[24]讨论了知识管理和组织学习能力对企业创新的作用。

4.2国内研究现状

相比之下,国内学者对自主创新的研究较多,但研究深度尚待加强。 Zheng等[25]从文化和企业结构的视角研究了其对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影响。王一鸣[26]从战略高度概括了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关键诱因,一是企业的自身能力建设如创新激励机制、内部创新文化、外部技术资源的整合能力;二是政府对创新环境的营造,如加强对知识产权的有效保护、通过规划促进技术链的整体突破、加大对共性技术的直接投入、促进以企业为主导的产学研合作等。研究提出影响企业创新能力的内部因素有企业的盈利水平和投入能力,创新收益,创新人才,企业家精神等,外部因素有环境,相关政策,创新链条,创新机制等。徐大可[27] 运用实证的方法论证了影响企业创新能力的因素,主要包括知识和技术的积累能力,组织学习能力、研究与开发能力。邵云飞[28]等研究认为技术创新战略、技术能力、人才机制和所属的产业集群环境对自主创新能力提升有综合影响。Wong等[29]研究发现决定组织创新的最重要的因素是组织经营理念、其次是管理创新的政策,最后是知识管理方法。

对于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构成,王铁山等[30]认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包括潜在技术创新资源、技术创新活动、技术创新产出能力、技术创新环境4个指标。万君康等[31]认为包括自主创新投人能力、自主创新产出能力、自主创新运行能力和自主创新环境支撑力。黄攸立等[32]通过问卷调查并以安徽省优势产业的10个相关企业为例进行研究,从企业的创新主体和创新流程上总结出自主创新能力的6个关键维度,包括研发人员的个人自主创新能力、领导的个人能力、企业对自主创新的人财物等资源的投入强度、企业在自主创新活动中各种资源的有机联合程度、企业的信息获取与识别能力和企业自主创新成果的转换能力。袁健红等[33]认为包括创新资源的投入能力、创新资源的配置能力和创新成果的产出能力。投入能力反映了企业的资源能力,即“潜能力”,配置能力反映了“潜能力”转化为“显能力”的效率,而产出能力反映了这种转化的实际效果。黄攸立和刘永锐[34]基于竞争力理论建立了企业创新能力结构理论模型, 把企业创新能力分为创新核心能力、创新关键能力和创新基础能力三个层次。郝生宾[35]认为自主创新能力包括技术能力和网络能力。

对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影响因素和能力的关联性研究主要通过定性分析建立机理模型开展研究:王黎娜等[36]研究了创新模式的选择与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的机理。高翠娟等[37]建立了知识集成管理对自主创新能力提升机理模型。魏景柱等[38]构建了基于产学研合作的自主创新能力提升模型及作用机理。林向义等[39]探讨了知识管理对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的作用机理。吴佩等[40]研究了发展中国家企业自主创新模式下技术能力提升的机理。

4.3国内外研究评述

总之,经过多年的研究,国际上和国内对自主创新能力有了比较深刻的

理解,形成了若干影响因素组成和能力要素结构模型,及其关联性研究结果。但存在如下问题:

(1)对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影响因素构成的研究视角广泛,但相对缺乏充分的理论研究支撑。

现有文献注重因素的静态、单向关联分析,缺乏多类创新相关者的多元主体动态协同和互动影响的深入研究。

(2)对“自主创新能力”的概念、内涵以及构成仍然存在着不同的看法和分歧。

研究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结构具有重要实践意义,然而现有研究对于企业创新能力包含哪些关键能力以及基于何种思想使得该种能力结构的划分具有科学性,仍无突破性进展,也即缺乏一定的理论支撑[34]。自主创新能力要素构成提法众多,现有研究缺乏在恰当的理论基础上搜集样本数据,建立模型,进行统计上的验证。高新技术企业群体由不同高新技术领域企业组成,其自主创新能力的要素构成是涉及各种复杂因素的综合性能力。基于现有的研究成果,对高新技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构成的研究关注不够,反映高新技术领域整体以及不同高新技术领域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构成的文献更少。

(3)尽管存在对科技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机理研究的成果,但研究成果较少。即使涉及高新技术企业,多数研究仅仅停留在定性分析层面,对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只能起到有限的借鉴作用。研究高新技术企业需要的自主创新能力,可以借鉴一般科技企业的宏观研究成果,但需要进行有针对性的系统化研究。

4.4国内外研究发展趋势

对于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影响因素的研究,需要进一步结合具体产业领域,关注产业链、政产学研金介等多主体协同和企业经济活动全过程治理的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略)

5、研究内容、研究目标、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5.1研究内容

(1)高新技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关键影响因素研究

本研究将Etzkowitz的三螺旋模型扩展到可描述多元主体协同的多重互反关系,研究建立扩展的多元主体协同创新螺旋模型。将上述模型与演化博弈理论和动态能力理论融合,进行多元主体协同创新的演化博弈动态分析,构建多元主体协同创新动态演化博弈模型,并以此模型与方法帮助发现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关键影响因素。

(2)高新技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要素结构模型构建研究

融合创新方法工程的科学内涵,借鉴Stevens提出的模糊前端、新产品开发和商业化三阶段产品创新过程模型,以及企业技术路线图编制的群

体决策流程,分析多元主体协同创新过程的活动,建立多元主体协同创新过程模型。利用上述的研究结果,建立自主创新能力构成要素的测量模型,研究形成高新技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构成层面;引入竞争模型策略,依据Noar的分类方法,建立自主创新能力要素结构模型。

(3)高新技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的机理研究

研究关键影响因素与自主创新能力要素结构的关系,建立多元主体协同的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的机理结构模型。进行关键影响因素和自主创新能力各构成层面的变量设计,建立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的机理测量模型。实证研究关键影响因素与自主创新能力要素的关联性及其因果关系。

(4)高新技术企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创新路径研究

研究各关键影响因素对自主创新能力要素结构各层面的影响力水平。依据各因素影响力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要素结构模型,研究自主创新能力形成的内外部协同机制,构建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的协同机制模型。结合典型企业案例分析,建立基于创新方法导向的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的创新路径整合性分析框架,针对性研究提出高新技术企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创新路径。

5.2研究目标

深入研究三螺旋理论,建立扩展的多元主体协同创新螺旋模型,并与演化博弈理论和动态能力理论融合,构建协同创新动态演化博弈模型,分析获取高新技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关键影响因素;基于创新方法工程和协同创新过程,创建高新技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要素结构模型;形成高新技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的机理模型;研究获得各关键影响因素对自主创新能力要素结构各层面的影响力水平,构建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的协同机制模型,针对性提出创新路径。

5.3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需细化)

(1)协同创新螺旋模型与动态能力和演化博弈理论融合建模的规范化方法:

是发现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影响因素的前提保障。

(2)建立多元主体协同创新动态演化博弈模型:是企业多元主体协同创新

纳什均衡分析的基础。

(3)自主创新能力要素结构模型建立的过程与方法:该方法与过程是建立

自主创新能力要素构成的关键。

6、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关键技术

6.1研究方法

本项目以中国企业为研究对象,从协同创新与创新方法和过程出发,采用文献元分析、比较研究方法、案例研究方法、结构方程模型方法等开展研究。

确定研究主题和元分析文献获取标准,通过文献元分析和比较研究方法,基于创新理论、自主创新和自主创新能力理论、动态能力理论、协同论等创新管理研究相关理论,分析相关文献的研究成果和目前研究的不足,构建课

题研究框架。

在研究、总结相关理论成果的基础之上,选择典型高新技术企业开展调查,通过案例研究方法,分析案例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影响因素,通过质性方法,探究高新技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要素结构模型。对所构建的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的影响因素假设模型,进行实证研究,运用结构方程模型方法分析所构建模型的有效性和合理性,进行理论假设验证。

6.2技术路线

图1为研究的技术路线示意图。基于协同创新、创新方法和创新过程视角,首先分析高新技术企业自主创新发展环境,制定协同主体访谈方案,运用关键事件技术和行为事件访谈方法开展协同主体访谈,进行多元主体协同创新的互反关系分析,构建多元主体协同创新螺旋模型;应用多总体复制子动态分析技术,进行因素的动态影响评价,获取关键影响因素。然后,根据案例企业调查方案,对所选案例企业进行半结构化访谈,分析协同创新过程,应用扎根理论质性方法进行资料编码,内容分析形成构念,主题分析得到概念类属,并进行内容效度分析;设计和改进调查问卷,开展调研;对回收的有效问卷进行项目分析;进行KMO(Kaiser-Meyer-Olkin)样本充足度测度和Bartlett球形检验,探索性因素分析获取自主创新能力各层面因素,形成要素结构模型;检验自主创新能力调查问卷的内部一致性信度;获得能力要素结构的最佳简约模型。接下来,基于能力要素结构模型和关键影响因素,形成概念模型,提出理论假设,建立机理结构模型;确定变量的测度指标,建立机理测量模型。设计和完善机理测量模型调研问卷;“滚雪球”方法开展高新技术企业调研;信、效度检验有效问卷;皮尔逊相关分析检查变量之间的相互影响;应用结构化方程模型验证机理结构模型和理论假设,修正模型。最后,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确定各关键影响因素对自主创新能力各层面要素的影响力水平;分析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的内外部协同机制;研究给出基于创新方法导向的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有效创新路径。

图1 技术路线

6.3关键技术(需细化)

(1)多总体复制子动态分析技术:是进行因素的动态影响评价,获取关键影响因素的关键技术。

(2)变量设计和量表设计技术:是自主创新能力影响因素调查、创新能力构成调查、机理模型实证调查的关键技术。

(3)结构方程模型方法:是验证机理模型的关键技术。

7.特色与创新之处

7.1特色

z 视角独特:通过学科交叉,从多元主体协同创新角度,融合三螺旋理论、演化博弈理论和动态能力理论,研究获取高新技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关键影响因素。从创新方法工程和协同创新过程出发,建立高新技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要素结构模型。研究提出基于创新方法导向的提升自主创新

能力的创新路径。

z 目标明确:重点研究关键影响因素和自主创新能力要素的关联性,即自主创新能力提升机理;并提出创新路径;丰富自主创新理论体系内容。

z 逻辑清晰:本项目的研究内容具有严密的逻辑性,研究思路清晰。简单表述为:影响因素——能力要素——提升机理——创新路径。

z 结果实用:依据机理模型,有针对性的提出具有可操作和实践指导性的高新技术企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创新路径。

7.2创新之处

(1)协同创新螺旋模型与演化博弈理论和动态能力理论融合建模的规范化方法:该方法给出系统化的研究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关键影响因素的过程。

(2)多元主体协同创新过程模型:可以用于指导企业协同创新活动开展。

(3)多元主体协同创新关键影响因素与基于创新方法和过程的能力要素构成的机理模型:验证后的模型提供新的自主创新能力提升机理。

8、年度研究计划及预期研究结果

本课题预计用4年时间完成。年度研究计划及预期研究结果如下: z 2013.1 - 2013.12

(1)企业协同主体访谈和企业调查;

(2)多元主体协同创新螺旋模型研究(发表论文1篇);

(3)螺旋模型与演化博弈和动态能力理论融合研究(发表论文1篇);

(4)多元主体协同创新动态演化博弈模型研究(发表论文1篇);

(5)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关键影响因素和获取的规范化方法(发表论文1篇);

z 2014.1 - 2014.12

(1)案例企业访谈和企业调查;

(2)多元主体协同创新过程模型研究(发表论文1篇);

(3)自主创新能力构成要素的测量模型研究(发表论文1篇);

(4)自主创新能力的构成层面探索研究(发表论文1篇);

(5)自主创新能力要素结构模型验证研究和能力要素结构模型建立(发表论文1篇);

。。。。。。。

9、课题研究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及对策

(1)问题一:

对策:

对策:

。。。。。。

(2)问题二:

10、参考文献

[1] 姜澄宇.关于提升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的若干思考.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

会科学版),2010,30(4):1-2.

[2] 白天亮、王政、赵永新.从贴牌大国迈向品牌大国——提高自主创新能

力评述.人民日报,2011.3.30,第一版.

[3] 洪勇.企业要素创新协调模式研究.管理案例研究与评

论,2010,3(5):387-394.

[4] 苏敬勤,刘静.产品升级导向下的自主创新路径选择:理论与案例. 科学

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1,32(11):65-70.

[5] Kim L.. National System of Industrial Innovation: Dynamics of

Capability Building in Korea.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3.

[6] 孙爱英,李垣,任峰.企业文化与组合创新的关系研究.科研管

理,2006(2):3.

[7] Chen, M. J..Competitor analysis and inter-firm rivalry: Toward

a theoretical integration.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996,21(1):100-134.

[8] Lee, K., & Lim, C.. Technological regimes, catching-up and

leapfrogging: Findings from Korea industries. Research Policy, 2001,30(3):459–483.

[9] Amsden, A., Chu, W. W.. Beyond late development: Upgrading

policies in Taiwan. Cambridge, MA: The MIT Press,2003:320-341.

[10] Patrick Ronde,C. Hussler.. Innovation in Region: What does

really matter?.Reasearch Policy,2005:1150-1172.

[11]Tae Kyung Sung. Dynamics of CSFs for business innovation: Normal

vs. Crisis economic conditions.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and Social Change,2011,78(8):1310-1318.

[12]Knut Blind.The influence of regulations on innovation: A

quantitative assessment for OECD countries. Research Policy, 2012,41(2):391-400.

[13]Mikel Buesa, Joost Heijs, Thomas Baumert.The determinants of

regional innovation in Europe: A combined factorial and regression knowledge production function approach.Research Policy,2010, 39(6):722-735.

[14]。。。。。。。。

题目:多元主体协同创新的高新技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机理

1.研究背景

现今世界各国都把推动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作为科技发展的战略取向。自主创新能力是一国引领国际竞争的关键性因素。“没有自主创新能力的国家只能是亦步亦趋、模仿跟踪,永远摆脱不了被忽悠、被控制、被剥削的经济地位”[1]。“能否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决定着中国能否实现从贴牌大国到

[2]品牌大国、从制造大国到创造大国、从经济大国到经济强国的跨越”。

自主创新能力是构成国家竞争力的重要基础,高新技术企业已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在国家创新体系中,高新技术企业承担着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走跨越式发展道路的重要使命。目前,国与国之间的竞争主要体现在高新技术为支撑的高新技术产业和企业间的竞争。生物与医药、电子信息、新材料和先进制造、航空航天、先进能源、环保和资源综合利用等高新技术取得空前发展,高新技术企业研究成果转化成现实生产力的时间逐步缩短。高新技术企业作为我们国家创新体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实现自主创新和技术突破是关系到我国高新技术企业能否实现技术跨越式发展的关键问题。然而,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所依赖的技术支撑主要源头在国外

[1]。我国在关键技术上自给率低,对外技术依存度在50%以上,而发达国家在

[3,4]关键技术上的对外依存度都在30%以下,美国和日本则在5%左右。核心技

术的缺失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进一步发展的主要障碍[4]。根据科技部发展计划司关于我国工业企业创新调查基本情况分析报告,我国企业创新经费的半数以上用于购置机器设备和软件, 而欧盟国家创新费用的60%以上用于自主研发。许多高科技含量的关键装备仍然依赖进口。因此,在自主创新能力上我国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这种差距在我国高新技术企业当中体现仍然明显。

通过实证研究,确定高新技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影响因素与能力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机理。将基于该机理实证研究结果给出的创新路径规划引入高新技术企业,支持高新技术企业确定合适创新发展路径和有效应用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方法,逐步缩小与国外企业的创新能力差距。

2、研究目的和意义

2.1研究目的

多元主体协同开放式的创新能够显著提高高新技术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深入研究获取高新技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关键影响因素,创建高新技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要素结构模型,实证研究获得各关键影响因素对自主创新能力要素结构各层面的影响力水平,建立基于创新方法导向的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的创新路径整合性分析框架,针对性研究提出高新技术企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创新路径。

本项目应用管理与经济领域的研究方法,形成学科交叉,有可能获得理论研究与应用的突破。研究成果如能在企业推广应用,将提升高新技术企业

的自主创新能力,推动我国企业的自主创新水平。

2.2研究的意义

(1)理论意义

自主创新是近年来国内理论界的研究热点,当前针对高新技术领域的自主创新问题,主要集中于自主创新环境、企业成长模式与产业可持续发展模式、战略绩效评价、管理能力等方面的研究,系统对高新技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研究并不多见。本项目将站在协同工程与创新方法和创新过程角度,运用理论、实证与规范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定性与定量分析,克服传统纯理论分析研究的不足。通过统计调查和实证分析,能够研究得出具有较强可靠性、科学性和更具说服力的结论。为此,选择这一主题开展研究,以期补充和完善已有研究成果,进一步丰富自主创新理论体系内容。同时,能够对后续进行高新技术企业分区域研究和分类研究具有一定的借鉴与参考价值。

(2)实践意义

自主创新能力是与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紧密关联,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越来越受到众多企业的关注。只有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企业才能拥有更多的主动权。通过研究高新技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机理,分析现状,发现关键制约因素,关注高新技术企业自主创新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提出可行的创新路径,为我国高新技术企业开展自主创新活动提供一定的指导。将研究结果进一步结合创新方法工作的开展,能够促进企业合理选择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有效路径及方法,对高新技术企业的新产品、新技术、新品牌的创建起到一定促进作用,从而促进提升高新技术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

本项目以三螺旋理论、演化博弈理论和动态能力理论为基础,从创新方法工程和协同创新过程出发,实证研究多元主体协同创新的高新技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机理,针对性研究提出基于创新方法导向的高新技术企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创新路径。所得到的结果将进一步丰富国内外该领域研究的成果,如能引入我国高新技术企业应用,将提升其自主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理论及实践意义重大。

3、相关理论

由于国内外对于自主创新的不同理解,国际上关于自主创新的研究尚未形成一个被广泛接受的概念,学者们根据自己的理解定义自主创新。Kim[5]、

[6]孙爱英等给出的定义表明,自主创新是基于内外资源协同提高竞争力的一系列开放式活动组成的过程。该过程应需要多元主体协同,并具有开放性。根据2006年全国科学技术大会对自主创新的内涵界定,企业自主创新包括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

。。。。。。。(略)

4、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自主创新是我国特定发展时期基于创新理论产生的新概念。自从自主创新一词产生,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国内外学者对于自主创新开展了比较广泛研究。我国学者关于自主创新的研究涉猎广泛,内容丰富。既包括宏观层面的自主创新研究、企业微观层面的自主创新研究,也包括对自主创新内涵的理解。主要集中在自主创新的概念、能力、过程、环境、模式、以及机理、机制、政策、经验与启示等方面的研究。与国外的研究相比,国内学者对自主创新的研究较多,但总体上尚处于理论研究阶段,研究深度需要加强,尚未形成具有我国特色的自主创新理论体系;国外学者主要针对创新的一般性问题开展研究,并对技术创新关注较多,对自主创新的研究相对涉猎较少。

本研究将从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影响因素和自主创新能力要素构成,及其关联性分析三个方面综述国内外研究进展。

4.1国外研究现状 (说明:参考文献标注按学校论文的要求)

在影响因素方面,Chen[7]认为营销因素对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有影响。Lee等[8]研究了韩国企业内部自主性对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影响。Amsden等[9]实证研究了企业的组织态度因素对企业内部创新活动的影响。Patric Ronde等[10]认为企业竞争力、研发人员、当地的高科技产业和高等院校、政府研发投入等是影响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的因素。Tae Kyung Sung[11]认为领导力和团队人员水平是企业创新成功的重要影响因素。Knut Blind[12]研究认为监管规定对企业创新有重要影响。Buesa等[13]研究揭示欧洲技术创新发展的决定因素,认为国家环境、地区环境、创新性公司、大学、财政R&D(Research and Development)支出的影响不同,但是他们对知识生产(专利)影响显著。Fulya Sarvan[14]实证分析社会网络是游艇制造业提高创新水平的基础。Nika Murovec[15]研究认为企业内部R&D投入、员工学习、创新合作水平和创新态度对于实现产品创新和过程创新非常重要,是创新吸收能力最主要的决定因素。Richard等[16]研究发现利用区域创新体系所提供的信息能力较强的企业创新能力较强,外部专家组织影响企业的R&D投入和资源配置能力。

国外学者对自主创新能力构成的研究相对涉猎较少,更关注创新的一般性问题和技术创新能力构成。 Burgelman和Madique[17]认为企业创新能力涵盖资源分配能力、技术发展预见能力和战略管理能力等。Muller[18]提出创新能力是新产品研发能力、技术改进能力、储备能力和组织能力的共同作用结果。有学者认为,自主创新本质是通过创新取得对技术发展控制权和自主权的技术创新。Alder和Shenbar[19]认为技术创新能力包括满足市场需求的能力,满足未来需求的能力,应对没有遇见的技术活动的能力。Burgelman[20]认为技术创新能力是可利用的资源、对竞争对手的理解、对环境的了解、公司的组织结构和变化、开拓性战略等各种能力的组合。

围绕创新影响因素和能力的关联性问题,Arrow[21]研究了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内生性影响。Uzawa[22]解释了内生性技术变化对创新的作用。圣吉[23]认为通过商业化,将取得的收益作为下一次自主创新的资金投入,并

推出新的技术和产品,形成良性循环。Ayse Gunsela等[24]讨论了知识管理和组织学习能力对企业创新的作用。

4.2国内研究现状

相比之下,国内学者对自主创新的研究较多,但研究深度尚待加强。 Zheng等[25]从文化和企业结构的视角研究了其对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影响。王一鸣[26]从战略高度概括了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关键诱因,一是企业的自身能力建设如创新激励机制、内部创新文化、外部技术资源的整合能力;二是政府对创新环境的营造,如加强对知识产权的有效保护、通过规划促进技术链的整体突破、加大对共性技术的直接投入、促进以企业为主导的产学研合作等。研究提出影响企业创新能力的内部因素有企业的盈利水平和投入能力,创新收益,创新人才,企业家精神等,外部因素有环境,相关政策,创新链条,创新机制等。徐大可[27] 运用实证的方法论证了影响企业创新能力的因素,主要包括知识和技术的积累能力,组织学习能力、研究与开发能力。邵云飞[28]等研究认为技术创新战略、技术能力、人才机制和所属的产业集群环境对自主创新能力提升有综合影响。Wong等[29]研究发现决定组织创新的最重要的因素是组织经营理念、其次是管理创新的政策,最后是知识管理方法。

对于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构成,王铁山等[30]认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包括潜在技术创新资源、技术创新活动、技术创新产出能力、技术创新环境4个指标。万君康等[31]认为包括自主创新投人能力、自主创新产出能力、自主创新运行能力和自主创新环境支撑力。黄攸立等[32]通过问卷调查并以安徽省优势产业的10个相关企业为例进行研究,从企业的创新主体和创新流程上总结出自主创新能力的6个关键维度,包括研发人员的个人自主创新能力、领导的个人能力、企业对自主创新的人财物等资源的投入强度、企业在自主创新活动中各种资源的有机联合程度、企业的信息获取与识别能力和企业自主创新成果的转换能力。袁健红等[33]认为包括创新资源的投入能力、创新资源的配置能力和创新成果的产出能力。投入能力反映了企业的资源能力,即“潜能力”,配置能力反映了“潜能力”转化为“显能力”的效率,而产出能力反映了这种转化的实际效果。黄攸立和刘永锐[34]基于竞争力理论建立了企业创新能力结构理论模型, 把企业创新能力分为创新核心能力、创新关键能力和创新基础能力三个层次。郝生宾[35]认为自主创新能力包括技术能力和网络能力。

对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影响因素和能力的关联性研究主要通过定性分析建立机理模型开展研究:王黎娜等[36]研究了创新模式的选择与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的机理。高翠娟等[37]建立了知识集成管理对自主创新能力提升机理模型。魏景柱等[38]构建了基于产学研合作的自主创新能力提升模型及作用机理。林向义等[39]探讨了知识管理对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的作用机理。吴佩等[40]研究了发展中国家企业自主创新模式下技术能力提升的机理。

4.3国内外研究评述

总之,经过多年的研究,国际上和国内对自主创新能力有了比较深刻的

理解,形成了若干影响因素组成和能力要素结构模型,及其关联性研究结果。但存在如下问题:

(1)对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影响因素构成的研究视角广泛,但相对缺乏充分的理论研究支撑。

现有文献注重因素的静态、单向关联分析,缺乏多类创新相关者的多元主体动态协同和互动影响的深入研究。

(2)对“自主创新能力”的概念、内涵以及构成仍然存在着不同的看法和分歧。

研究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结构具有重要实践意义,然而现有研究对于企业创新能力包含哪些关键能力以及基于何种思想使得该种能力结构的划分具有科学性,仍无突破性进展,也即缺乏一定的理论支撑[34]。自主创新能力要素构成提法众多,现有研究缺乏在恰当的理论基础上搜集样本数据,建立模型,进行统计上的验证。高新技术企业群体由不同高新技术领域企业组成,其自主创新能力的要素构成是涉及各种复杂因素的综合性能力。基于现有的研究成果,对高新技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构成的研究关注不够,反映高新技术领域整体以及不同高新技术领域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构成的文献更少。

(3)尽管存在对科技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机理研究的成果,但研究成果较少。即使涉及高新技术企业,多数研究仅仅停留在定性分析层面,对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只能起到有限的借鉴作用。研究高新技术企业需要的自主创新能力,可以借鉴一般科技企业的宏观研究成果,但需要进行有针对性的系统化研究。

4.4国内外研究发展趋势

对于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影响因素的研究,需要进一步结合具体产业领域,关注产业链、政产学研金介等多主体协同和企业经济活动全过程治理的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略)

5、研究内容、研究目标、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5.1研究内容

(1)高新技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关键影响因素研究

本研究将Etzkowitz的三螺旋模型扩展到可描述多元主体协同的多重互反关系,研究建立扩展的多元主体协同创新螺旋模型。将上述模型与演化博弈理论和动态能力理论融合,进行多元主体协同创新的演化博弈动态分析,构建多元主体协同创新动态演化博弈模型,并以此模型与方法帮助发现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关键影响因素。

(2)高新技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要素结构模型构建研究

融合创新方法工程的科学内涵,借鉴Stevens提出的模糊前端、新产品开发和商业化三阶段产品创新过程模型,以及企业技术路线图编制的群

体决策流程,分析多元主体协同创新过程的活动,建立多元主体协同创新过程模型。利用上述的研究结果,建立自主创新能力构成要素的测量模型,研究形成高新技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构成层面;引入竞争模型策略,依据Noar的分类方法,建立自主创新能力要素结构模型。

(3)高新技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的机理研究

研究关键影响因素与自主创新能力要素结构的关系,建立多元主体协同的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的机理结构模型。进行关键影响因素和自主创新能力各构成层面的变量设计,建立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的机理测量模型。实证研究关键影响因素与自主创新能力要素的关联性及其因果关系。

(4)高新技术企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创新路径研究

研究各关键影响因素对自主创新能力要素结构各层面的影响力水平。依据各因素影响力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要素结构模型,研究自主创新能力形成的内外部协同机制,构建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的协同机制模型。结合典型企业案例分析,建立基于创新方法导向的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的创新路径整合性分析框架,针对性研究提出高新技术企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创新路径。

5.2研究目标

深入研究三螺旋理论,建立扩展的多元主体协同创新螺旋模型,并与演化博弈理论和动态能力理论融合,构建协同创新动态演化博弈模型,分析获取高新技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关键影响因素;基于创新方法工程和协同创新过程,创建高新技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要素结构模型;形成高新技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的机理模型;研究获得各关键影响因素对自主创新能力要素结构各层面的影响力水平,构建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的协同机制模型,针对性提出创新路径。

5.3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需细化)

(1)协同创新螺旋模型与动态能力和演化博弈理论融合建模的规范化方法:

是发现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影响因素的前提保障。

(2)建立多元主体协同创新动态演化博弈模型:是企业多元主体协同创新

纳什均衡分析的基础。

(3)自主创新能力要素结构模型建立的过程与方法:该方法与过程是建立

自主创新能力要素构成的关键。

6、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关键技术

6.1研究方法

本项目以中国企业为研究对象,从协同创新与创新方法和过程出发,采用文献元分析、比较研究方法、案例研究方法、结构方程模型方法等开展研究。

确定研究主题和元分析文献获取标准,通过文献元分析和比较研究方法,基于创新理论、自主创新和自主创新能力理论、动态能力理论、协同论等创新管理研究相关理论,分析相关文献的研究成果和目前研究的不足,构建课

题研究框架。

在研究、总结相关理论成果的基础之上,选择典型高新技术企业开展调查,通过案例研究方法,分析案例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影响因素,通过质性方法,探究高新技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要素结构模型。对所构建的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的影响因素假设模型,进行实证研究,运用结构方程模型方法分析所构建模型的有效性和合理性,进行理论假设验证。

6.2技术路线

图1为研究的技术路线示意图。基于协同创新、创新方法和创新过程视角,首先分析高新技术企业自主创新发展环境,制定协同主体访谈方案,运用关键事件技术和行为事件访谈方法开展协同主体访谈,进行多元主体协同创新的互反关系分析,构建多元主体协同创新螺旋模型;应用多总体复制子动态分析技术,进行因素的动态影响评价,获取关键影响因素。然后,根据案例企业调查方案,对所选案例企业进行半结构化访谈,分析协同创新过程,应用扎根理论质性方法进行资料编码,内容分析形成构念,主题分析得到概念类属,并进行内容效度分析;设计和改进调查问卷,开展调研;对回收的有效问卷进行项目分析;进行KMO(Kaiser-Meyer-Olkin)样本充足度测度和Bartlett球形检验,探索性因素分析获取自主创新能力各层面因素,形成要素结构模型;检验自主创新能力调查问卷的内部一致性信度;获得能力要素结构的最佳简约模型。接下来,基于能力要素结构模型和关键影响因素,形成概念模型,提出理论假设,建立机理结构模型;确定变量的测度指标,建立机理测量模型。设计和完善机理测量模型调研问卷;“滚雪球”方法开展高新技术企业调研;信、效度检验有效问卷;皮尔逊相关分析检查变量之间的相互影响;应用结构化方程模型验证机理结构模型和理论假设,修正模型。最后,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确定各关键影响因素对自主创新能力各层面要素的影响力水平;分析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的内外部协同机制;研究给出基于创新方法导向的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有效创新路径。

图1 技术路线

6.3关键技术(需细化)

(1)多总体复制子动态分析技术:是进行因素的动态影响评价,获取关键影响因素的关键技术。

(2)变量设计和量表设计技术:是自主创新能力影响因素调查、创新能力构成调查、机理模型实证调查的关键技术。

(3)结构方程模型方法:是验证机理模型的关键技术。

7.特色与创新之处

7.1特色

z 视角独特:通过学科交叉,从多元主体协同创新角度,融合三螺旋理论、演化博弈理论和动态能力理论,研究获取高新技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关键影响因素。从创新方法工程和协同创新过程出发,建立高新技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要素结构模型。研究提出基于创新方法导向的提升自主创新

能力的创新路径。

z 目标明确:重点研究关键影响因素和自主创新能力要素的关联性,即自主创新能力提升机理;并提出创新路径;丰富自主创新理论体系内容。

z 逻辑清晰:本项目的研究内容具有严密的逻辑性,研究思路清晰。简单表述为:影响因素——能力要素——提升机理——创新路径。

z 结果实用:依据机理模型,有针对性的提出具有可操作和实践指导性的高新技术企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创新路径。

7.2创新之处

(1)协同创新螺旋模型与演化博弈理论和动态能力理论融合建模的规范化方法:该方法给出系统化的研究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关键影响因素的过程。

(2)多元主体协同创新过程模型:可以用于指导企业协同创新活动开展。

(3)多元主体协同创新关键影响因素与基于创新方法和过程的能力要素构成的机理模型:验证后的模型提供新的自主创新能力提升机理。

8、年度研究计划及预期研究结果

本课题预计用4年时间完成。年度研究计划及预期研究结果如下: z 2013.1 - 2013.12

(1)企业协同主体访谈和企业调查;

(2)多元主体协同创新螺旋模型研究(发表论文1篇);

(3)螺旋模型与演化博弈和动态能力理论融合研究(发表论文1篇);

(4)多元主体协同创新动态演化博弈模型研究(发表论文1篇);

(5)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关键影响因素和获取的规范化方法(发表论文1篇);

z 2014.1 - 2014.12

(1)案例企业访谈和企业调查;

(2)多元主体协同创新过程模型研究(发表论文1篇);

(3)自主创新能力构成要素的测量模型研究(发表论文1篇);

(4)自主创新能力的构成层面探索研究(发表论文1篇);

(5)自主创新能力要素结构模型验证研究和能力要素结构模型建立(发表论文1篇);

。。。。。。。

9、课题研究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及对策

(1)问题一:

对策:

对策:

。。。。。。

(2)问题二:

10、参考文献

[1] 姜澄宇.关于提升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的若干思考.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

会科学版),2010,30(4):1-2.

[2] 白天亮、王政、赵永新.从贴牌大国迈向品牌大国——提高自主创新能

力评述.人民日报,2011.3.30,第一版.

[3] 洪勇.企业要素创新协调模式研究.管理案例研究与评

论,2010,3(5):387-394.

[4] 苏敬勤,刘静.产品升级导向下的自主创新路径选择:理论与案例. 科学

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1,32(11):65-70.

[5] Kim L.. National System of Industrial Innovation: Dynamics of

Capability Building in Korea.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3.

[6] 孙爱英,李垣,任峰.企业文化与组合创新的关系研究.科研管

理,2006(2):3.

[7] Chen, M. J..Competitor analysis and inter-firm rivalry: Toward

a theoretical integration.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996,21(1):100-134.

[8] Lee, K., & Lim, C.. Technological regimes, catching-up and

leapfrogging: Findings from Korea industries. Research Policy, 2001,30(3):459–483.

[9] Amsden, A., Chu, W. W.. Beyond late development: Upgrading

policies in Taiwan. Cambridge, MA: The MIT Press,2003:320-341.

[10] Patrick Ronde,C. Hussler.. Innovation in Region: What does

really matter?.Reasearch Policy,2005:1150-1172.

[11]Tae Kyung Sung. Dynamics of CSFs for business innovation: Normal

vs. Crisis economic conditions.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and Social Change,2011,78(8):1310-1318.

[12]Knut Blind.The influence of regulations on innovation: A

quantitative assessment for OECD countries. Research Policy, 2012,41(2):391-400.

[13]Mikel Buesa, Joost Heijs, Thomas Baumert.The determinants of

regional innovation in Europe: A combined factorial and regression knowledge production function approach.Research Policy,2010, 39(6):722-735.

[14]。。。。。。。。


相关文章

  • 如何撰写开题报告
  • <开题报告>是毕业设计要完成的第一个文本文件,虽然不是什么十分复杂的文件,但以往的历史证明,对大多数学生而言,这的确是个难关,很多学生经多次反修仍不能合格,有的毕业设计进入到中期了,开题报告还没改好.究其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毕 ...查看


  • b研究生开题报告
  • 研究生开题报告作者: 蔺惠惠 如何写研究生论文开题报告 1.课题来源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国内外在该方向的研究现状及分析: 3.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4.研究方案及进度安排,预期达到的目标: 5.为完成课题已具备和所需的条件和经费: ...查看


  • 本科生如何写毕业论文
  • 开题报告的内容 1.课题来源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国内外在该方向的研究现状及分析: 3.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4.研究方案及进度安排,预期达到的目标: 5.为完成课题已具备和所需的条件和经费: 6.预计研究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有 ...查看


  • 研究性课题论文撰写的指导
  • <中学数学教研论文写作分析与指导研究>课题研究方案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和价值: 撰写中学数学教研论文,是中学数学教师发展的需要,也是教学工作的需要.通过撰写中学数学教研论文,促进教师参加教研教改,提高业务水平,使好的教学经验得以 ...查看


  • 微分中值定理开题报告
  • -1-附件10:论文(设计)管理表一昌吉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论文(设计)题目微分中值定理的若干推广及其应用系(院)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班级07级数本(2)班学科理科学生姓名李娜指导教师姓名黄永峰学号0725809061职称助教 一 ...查看


  • 教师研究|如何撰写小课题开题报告
  • 融通理论与实践,不熬教研鸡汤,不求理论深度,适切就是专业 公号ID: zxxjky 喜欢就请分享给更多的人 开展和参与课题研究是教师获得自我持续发展能力的最佳途径.事实证明,通过开展课题研究,边学习边做课题,边研究边实践,逐渐成为研究型的教 ...查看


  • 毕业生论文开题报告的构思技巧
  • 毕业生论文开题报告的构思技巧 开题报告是由选题者把自己所选的课题的概况(即"开题报告内容"),向有关专家.学者.科技人员进行陈述.然后由他们对科研课题进行评议. [1]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是指开题者对科研课题的一种 ...查看


  • 如何写硕士毕业论文
  • 如何写毕业论文 根据我国学位条理规定,硕士研究生修满一定的学分,通过论文答辩后,方可授予硕士学位.因此,硕士论文对于硕士研究生来说,是最重要的工作,一般要经过至少一年的专门研究和撰写过程:首先是研究题目的选择,再通过艰苦的研究,最后将论文撰 ...查看


  • 课题开题报告与研究方案的撰写要求
  • 课题研究方案与开题报告的撰写要求 (可供毕业论文.学位论文写作参考) 一.课题开题报告与研究方案的含义与作用 开题报告,就是当课题方向确定之后,课题负责人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撰写的报请上级批准的选题计划.它主要说明这个课题应该进行研究,自己有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