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州龙兴寺遗址出土佛教造像

北朝石刻艺术的瑰宝

——青州龙兴寺遗址出土佛教造像

作者:邸刚 孙铭涛

1996年10月,山东青州博物馆的考古工作者,在博物馆南的龙兴寺遗址上,抢救性发掘了一处大型佛教造像窖藏,出土佛教造像400余尊。这批佛教造像,时间跨度大,涉及到北魏、东魏、北齐、隋、唐、宋各时期;材质众多,有石灰石、花岗岩、汉白玉、陶、铁、木、泥质。造像数量众多、贴金彩绘保存完好、雕刻技法精美,至今尚无出其右者。它是1949年以来,继河北曲阳修德寺遗址、四川成都万佛寺遗址出土大批佛教造像之后,又一轰动海内外的佛教考古重大发现,被评为“1996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和“中国二十世纪百项考古大发现”。它是佛教在中国兴衰历程的一处最集中的见证,是被称为改写中国美术史和传播史的重要遗存。

龙兴寺是青州著名的千年古刹。据元代益都人于钦所著《齐乘》记载:“龙兴寺府城西北隅修身坊,宋碑,碑阴金人刻曰:宋元嘉二年但呼佛堂,北齐武平四年赐额南阳寺,隋开皇元年改曰长乐,又曰道藏。则天天授二年改名大云。唐中宗时改为中兴,宗开元十八年始号龙兴。今寺内有饭客鼓架,寺东淘迷涧……寺有北齐八分碑,制刻精妙。碑阴大刻四字,曰龙兴之寺,是唐人续刻者”。宋元以来,代为名刹。在龙兴寺遗址上还出土了一件长1.22米,直径0.8米的唐代盘龙石柱,也可证明当年龙兴寺建筑规格之高,建筑之宏伟。

龙兴寺窖藏造像从形式来说,有单体佛、菩萨、佛菩萨三尊像、佛菩萨弟子五尊像。北魏末期至东魏期间,以佛菩萨三尊像居多。主尊通常着比较厚重的双领下垂式袈裟,菩萨的配饰相对简单。造像碑底部都雕刻有两条呼之欲出的螭龙形象。这是青州造像碑最显著的特色。螭龙都在主尊莲花座两侧,螭首由小变大,到后期发展为昂首扬鬃四爪强健形体完整的螭龙形象,特点明显。碑尖上的顶部雕刻火焰、飞天和佛塔等形式。飞天主要有伎乐、舞蹈和托塔等三种。北齐时期圆雕单体造像数量最多。轻薄贴体服饰中透露出优美的肌体轮廓,四肢与躯干之间凿空或较深凹入,突现出躯体造型的立体感,肌体的隆起度与力量感比前一阶段显著增强。这一时期,造像服饰显著受到印度笈多美术因素影响,佛衣主要以通肩式、偏衫和袒右肩式袈裟为主,轻薄贴体,再加刻单、双阴线或凸棱纹表现出衣纹的韵律感。菩萨像服饰雕刻着繁缛的璎珞、项圈较前期更显精致华丽。

永恒的微笑

北魏时期贴金彩绘佛头像,为石灰石质地的圆雕头像,造像螺髻较高,面相清瘦,弯眉,大眼半睁,高鼻,小嘴的嘴角上翘,呈微笑状;造像的颧骨较高,耳垂较短,眉眼细长,鼻梁尖耸,具有外来文化比较明显的早期佛教造像的特点。雕塑大师们将他那发自肺腑的微笑,定格成了“永恒的微笑”。

宏大精致  震撼千古

东魏时期贴金彩绘背屏式佛菩萨三尊像,为石灰石质地。造像背屏呈莲花瓣形,下部有榫,榫两侧下垂成弧形。背屏中佛像着褒衣博带袈裟,下穿长裙,袈裟下摆和长裙垂直向下;佛像螺髻较高,面相较为清瘦,大眼半睁,鼻梁较高,耳较肥大,嘴角上翘呈微笑状,双手残缺。右胁侍胸部以上残,左胁侍保留完整,其面相较清秀,身材修长,颈佩项圈,璎珞组成蝴蝶结状由帔帛托衬,双脚立于莲花基座上。该莲花基座独具特色:由倒悬着的护法龙从嘴中吐出水柱,顶托着莲花、荷叶、莲蕊组成的莲茎束,而最上端的莲蕾就成为了胁侍菩萨的基座。这种匠心独具的设计,是青州地区佛教造像的首创。在背屏的顶部,簇拥着佛塔的两组飞天,造型生动,热烈欢快,是造像最富生气之处。众所周知,佛教讲究经过修炼,可到达西方极乐世界,而这组背屏顶部的构图中,有轻歌曼舞、弦竹声声,一片欢快情景,也有佛教徒们存放骨灰的舍利塔,这只能说明,这里是一个“西方极乐世界”。

该件背屏式造像雕刻技巧技艺达到了一个极高的水平:在一件3米多高的大型造像中,佛像头部的厚度仅有4厘米多。就是这个4厘米,要支撑顶部的重量,又要在雕刻之时保存整体的完整,是一件极不容易的事情。而在1500多年前的东魏,青州的雕刻大师们做到了。并且,在这件作品中,构图宏大,内容丰富,造型精美,是龙兴寺佛教造像窖藏是最具震撼力的杰作。

"蒙娜丽莎"的微笑

东魏贴金彩绘菩萨立像,为石灰石质地的圆雕造像。菩萨头戴贴金高冠,宝缯下垂至肩部,黑发顺肩垂下 ,在肩部用贴金圆形发卡束住。面相俊秀,凤眼半睁,嘴角微向上翘,使面部呈现出一种神秘的微笑。颈佩贴金项圈,长串璎珞用帔帛衬托下垂至腹部,结于圆璧上后继续垂下,至小腿后再翻卷向上,长裙自腰部垂下,垂折清晰,裙摆层层垂叠,折纹重重,以红、蓝、绿及黄金装饰,使其在简约中又显豪华。菩萨像双臂残缺,故又有“东方维纳斯”之称,而她那神秘的笑容,更让人折服,1500年前的艺术家的高超技艺让人称绝。

威严与祥和

北齐贴金彩绘佛坐像,为石灰石质地,圆雕造像。佛像右臂残缺,左手手指残。佛像的面部、手、足及皮肤暴露部分贴金。造像螺髻较矮,面相丰颐,大眼微闭,鼻梁较高,唇线清晰,大耳的耳垂较长。着袒右肩的袈裟,内着僧衣,结跏趺坐于圆型莲花台基之上。造像袈裟线条清晰,施红色彩绘,其色调沉着稳定。造像面部表情沉稳,神志刚毅,造型准确,立体感极强。虽然造像尺寸不算太大,但却将佛像的威严凝重自然流露出来,令观者肃然起敬,充分体现了以小见大的特点,是一件形神兼备的雕刻艺术精品。

端庄绰约集一身

北齐至隋贴金彩绘菩萨立像,为石灰石质地,圆雕造像。造像右手残断。菩萨头戴透雕花冠,花冠中部有一头部残缺的坐姿佛像,证明这尊菩萨造像为观世音菩萨。这尊观世音菩萨面部丰腴光洁,双眼微微闭合下视,形象端庄严肃。项圈、璎珞及各种佩饰布满周身,又彰显富豪之气。帔帛、裙带刻划得细致入微,非常写实。特别是左手臂微微弯曲,用两个手指轻轻提起帔帛与璎珞,动作自然舒展,极富韵律感。观音菩萨裸露的肌肤质感很强,丰满的下颌、细长的脖颈、柔软的足脚,都表现得真实而细腻。所以,这尊观世音菩萨像比较祥尽地体现了典型的北齐至隋造像那种面部丰颐、平润光洁、平静安祥、和谐统一的特点。

彩笔绘出异域风

北齐贴金彩绘卢舍那法界人中像,为石灰石质地,头和左手残缺。佛像身材修长,着圆领通肩袈裟,袈裟上无任何线条,右手弯曲,两指轻提袈裟。在这件圆领通肩袈裟上,用红、黑、绿、蓝、黄、赭石及黄金等颜色,彩绘出众多的人物图案,其人物形象新奇生动。令人叫绝的是,佛像胸前左右肩部分别彩绘出似乎与佛教造像内容无关的胡装男子形象。特别是右肩部的三位胡人描绘得更为生动,古代的绘画大师们用极简练的线条,只有方寸之间,就将三位胡人形貌画得活灵活现。左侧胡人侧面而立,头发在脑后束结,高鼻突出;中间胡人满面髯须,眉扬鼻勾,身着长袍,腰间束带,足蹬高筒靴;右侧胡人面向内,戴尖顶皮帽,着交领窄袖长袍,脚蹬皮靴。这幅画面的背景采用浓烈的朱砂红,也有别于其它的作品。这种造型、色彩和表现形式都有别于我国传统的绘画风格。

作为一种极其珍贵的外来宗教造像的形式,在佛教造像的袈裟上彩绘人物故事图像,直至出现胡人形象,本应是一件极平常的事情。但我们认为,这幅胡人图的作者很可能就是来自域外的画师,这一推测,与我国绘画史上这一时期的相关画家及其作品的记载也是相吻合的。从有关青州的文献记载和文物资料来看,东晋高僧法显西行天竺求法,从海路返回,最后在青州长广郡的牢山(今青岛崂山)登陆,和他同船到达青州的应有域外的使者、商人和僧人。据《高僧传》记载,北天竺高僧佛驮跋陀罗等人都先后到过青州。1971年在青州城南发现的北齐武平四年(573年)石室墓线刻画像,其中多幅出现深目、高鼻、卷发、着长衫、穿皮靴的胡人形象。这些都很有力地证明了南北朝时期青州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活跃和频繁。

窖藏出土的龙兴寺佛教造像中,较之隋、唐、宋代,南北朝时期造像比例较大,雕琢精细,风格明显。其从北魏晚期至北齐时期,有一个完整的发展、演变、传承的过程;造像个性突出、风格独特,有别于其它地区的造像风格。代表着这一时期中国佛教造像的最高艺术成就,被誉为“青州风格”。

(作者简介:邸刚,山东省青州市博物馆助理馆员,孙铭涛,山东省潍坊市奎文区图书馆助理馆员 )

2015年《理财收藏》7期

摘者注:本文摘自《徐斌_理财收藏杂志主编的博客》

北朝石刻艺术的瑰宝

——青州龙兴寺遗址出土佛教造像

作者:邸刚 孙铭涛

1996年10月,山东青州博物馆的考古工作者,在博物馆南的龙兴寺遗址上,抢救性发掘了一处大型佛教造像窖藏,出土佛教造像400余尊。这批佛教造像,时间跨度大,涉及到北魏、东魏、北齐、隋、唐、宋各时期;材质众多,有石灰石、花岗岩、汉白玉、陶、铁、木、泥质。造像数量众多、贴金彩绘保存完好、雕刻技法精美,至今尚无出其右者。它是1949年以来,继河北曲阳修德寺遗址、四川成都万佛寺遗址出土大批佛教造像之后,又一轰动海内外的佛教考古重大发现,被评为“1996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和“中国二十世纪百项考古大发现”。它是佛教在中国兴衰历程的一处最集中的见证,是被称为改写中国美术史和传播史的重要遗存。

龙兴寺是青州著名的千年古刹。据元代益都人于钦所著《齐乘》记载:“龙兴寺府城西北隅修身坊,宋碑,碑阴金人刻曰:宋元嘉二年但呼佛堂,北齐武平四年赐额南阳寺,隋开皇元年改曰长乐,又曰道藏。则天天授二年改名大云。唐中宗时改为中兴,宗开元十八年始号龙兴。今寺内有饭客鼓架,寺东淘迷涧……寺有北齐八分碑,制刻精妙。碑阴大刻四字,曰龙兴之寺,是唐人续刻者”。宋元以来,代为名刹。在龙兴寺遗址上还出土了一件长1.22米,直径0.8米的唐代盘龙石柱,也可证明当年龙兴寺建筑规格之高,建筑之宏伟。

龙兴寺窖藏造像从形式来说,有单体佛、菩萨、佛菩萨三尊像、佛菩萨弟子五尊像。北魏末期至东魏期间,以佛菩萨三尊像居多。主尊通常着比较厚重的双领下垂式袈裟,菩萨的配饰相对简单。造像碑底部都雕刻有两条呼之欲出的螭龙形象。这是青州造像碑最显著的特色。螭龙都在主尊莲花座两侧,螭首由小变大,到后期发展为昂首扬鬃四爪强健形体完整的螭龙形象,特点明显。碑尖上的顶部雕刻火焰、飞天和佛塔等形式。飞天主要有伎乐、舞蹈和托塔等三种。北齐时期圆雕单体造像数量最多。轻薄贴体服饰中透露出优美的肌体轮廓,四肢与躯干之间凿空或较深凹入,突现出躯体造型的立体感,肌体的隆起度与力量感比前一阶段显著增强。这一时期,造像服饰显著受到印度笈多美术因素影响,佛衣主要以通肩式、偏衫和袒右肩式袈裟为主,轻薄贴体,再加刻单、双阴线或凸棱纹表现出衣纹的韵律感。菩萨像服饰雕刻着繁缛的璎珞、项圈较前期更显精致华丽。

永恒的微笑

北魏时期贴金彩绘佛头像,为石灰石质地的圆雕头像,造像螺髻较高,面相清瘦,弯眉,大眼半睁,高鼻,小嘴的嘴角上翘,呈微笑状;造像的颧骨较高,耳垂较短,眉眼细长,鼻梁尖耸,具有外来文化比较明显的早期佛教造像的特点。雕塑大师们将他那发自肺腑的微笑,定格成了“永恒的微笑”。

宏大精致  震撼千古

东魏时期贴金彩绘背屏式佛菩萨三尊像,为石灰石质地。造像背屏呈莲花瓣形,下部有榫,榫两侧下垂成弧形。背屏中佛像着褒衣博带袈裟,下穿长裙,袈裟下摆和长裙垂直向下;佛像螺髻较高,面相较为清瘦,大眼半睁,鼻梁较高,耳较肥大,嘴角上翘呈微笑状,双手残缺。右胁侍胸部以上残,左胁侍保留完整,其面相较清秀,身材修长,颈佩项圈,璎珞组成蝴蝶结状由帔帛托衬,双脚立于莲花基座上。该莲花基座独具特色:由倒悬着的护法龙从嘴中吐出水柱,顶托着莲花、荷叶、莲蕊组成的莲茎束,而最上端的莲蕾就成为了胁侍菩萨的基座。这种匠心独具的设计,是青州地区佛教造像的首创。在背屏的顶部,簇拥着佛塔的两组飞天,造型生动,热烈欢快,是造像最富生气之处。众所周知,佛教讲究经过修炼,可到达西方极乐世界,而这组背屏顶部的构图中,有轻歌曼舞、弦竹声声,一片欢快情景,也有佛教徒们存放骨灰的舍利塔,这只能说明,这里是一个“西方极乐世界”。

该件背屏式造像雕刻技巧技艺达到了一个极高的水平:在一件3米多高的大型造像中,佛像头部的厚度仅有4厘米多。就是这个4厘米,要支撑顶部的重量,又要在雕刻之时保存整体的完整,是一件极不容易的事情。而在1500多年前的东魏,青州的雕刻大师们做到了。并且,在这件作品中,构图宏大,内容丰富,造型精美,是龙兴寺佛教造像窖藏是最具震撼力的杰作。

"蒙娜丽莎"的微笑

东魏贴金彩绘菩萨立像,为石灰石质地的圆雕造像。菩萨头戴贴金高冠,宝缯下垂至肩部,黑发顺肩垂下 ,在肩部用贴金圆形发卡束住。面相俊秀,凤眼半睁,嘴角微向上翘,使面部呈现出一种神秘的微笑。颈佩贴金项圈,长串璎珞用帔帛衬托下垂至腹部,结于圆璧上后继续垂下,至小腿后再翻卷向上,长裙自腰部垂下,垂折清晰,裙摆层层垂叠,折纹重重,以红、蓝、绿及黄金装饰,使其在简约中又显豪华。菩萨像双臂残缺,故又有“东方维纳斯”之称,而她那神秘的笑容,更让人折服,1500年前的艺术家的高超技艺让人称绝。

威严与祥和

北齐贴金彩绘佛坐像,为石灰石质地,圆雕造像。佛像右臂残缺,左手手指残。佛像的面部、手、足及皮肤暴露部分贴金。造像螺髻较矮,面相丰颐,大眼微闭,鼻梁较高,唇线清晰,大耳的耳垂较长。着袒右肩的袈裟,内着僧衣,结跏趺坐于圆型莲花台基之上。造像袈裟线条清晰,施红色彩绘,其色调沉着稳定。造像面部表情沉稳,神志刚毅,造型准确,立体感极强。虽然造像尺寸不算太大,但却将佛像的威严凝重自然流露出来,令观者肃然起敬,充分体现了以小见大的特点,是一件形神兼备的雕刻艺术精品。

端庄绰约集一身

北齐至隋贴金彩绘菩萨立像,为石灰石质地,圆雕造像。造像右手残断。菩萨头戴透雕花冠,花冠中部有一头部残缺的坐姿佛像,证明这尊菩萨造像为观世音菩萨。这尊观世音菩萨面部丰腴光洁,双眼微微闭合下视,形象端庄严肃。项圈、璎珞及各种佩饰布满周身,又彰显富豪之气。帔帛、裙带刻划得细致入微,非常写实。特别是左手臂微微弯曲,用两个手指轻轻提起帔帛与璎珞,动作自然舒展,极富韵律感。观音菩萨裸露的肌肤质感很强,丰满的下颌、细长的脖颈、柔软的足脚,都表现得真实而细腻。所以,这尊观世音菩萨像比较祥尽地体现了典型的北齐至隋造像那种面部丰颐、平润光洁、平静安祥、和谐统一的特点。

彩笔绘出异域风

北齐贴金彩绘卢舍那法界人中像,为石灰石质地,头和左手残缺。佛像身材修长,着圆领通肩袈裟,袈裟上无任何线条,右手弯曲,两指轻提袈裟。在这件圆领通肩袈裟上,用红、黑、绿、蓝、黄、赭石及黄金等颜色,彩绘出众多的人物图案,其人物形象新奇生动。令人叫绝的是,佛像胸前左右肩部分别彩绘出似乎与佛教造像内容无关的胡装男子形象。特别是右肩部的三位胡人描绘得更为生动,古代的绘画大师们用极简练的线条,只有方寸之间,就将三位胡人形貌画得活灵活现。左侧胡人侧面而立,头发在脑后束结,高鼻突出;中间胡人满面髯须,眉扬鼻勾,身着长袍,腰间束带,足蹬高筒靴;右侧胡人面向内,戴尖顶皮帽,着交领窄袖长袍,脚蹬皮靴。这幅画面的背景采用浓烈的朱砂红,也有别于其它的作品。这种造型、色彩和表现形式都有别于我国传统的绘画风格。

作为一种极其珍贵的外来宗教造像的形式,在佛教造像的袈裟上彩绘人物故事图像,直至出现胡人形象,本应是一件极平常的事情。但我们认为,这幅胡人图的作者很可能就是来自域外的画师,这一推测,与我国绘画史上这一时期的相关画家及其作品的记载也是相吻合的。从有关青州的文献记载和文物资料来看,东晋高僧法显西行天竺求法,从海路返回,最后在青州长广郡的牢山(今青岛崂山)登陆,和他同船到达青州的应有域外的使者、商人和僧人。据《高僧传》记载,北天竺高僧佛驮跋陀罗等人都先后到过青州。1971年在青州城南发现的北齐武平四年(573年)石室墓线刻画像,其中多幅出现深目、高鼻、卷发、着长衫、穿皮靴的胡人形象。这些都很有力地证明了南北朝时期青州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活跃和频繁。

窖藏出土的龙兴寺佛教造像中,较之隋、唐、宋代,南北朝时期造像比例较大,雕琢精细,风格明显。其从北魏晚期至北齐时期,有一个完整的发展、演变、传承的过程;造像个性突出、风格独特,有别于其它地区的造像风格。代表着这一时期中国佛教造像的最高艺术成就,被誉为“青州风格”。

(作者简介:邸刚,山东省青州市博物馆助理馆员,孙铭涛,山东省潍坊市奎文区图书馆助理馆员 )

2015年《理财收藏》7期

摘者注:本文摘自《徐斌_理财收藏杂志主编的博客》


相关文章

  • 青州龙兴寺窖藏造像
  • 青州龙兴寺佛教造像窖藏位于山东省青州市衡王府西街西部,1996年发掘.窖藏在龙兴寺遗址北部,东西长8.7米,南北宽6.8米,深2米,窖底距地表3.45米.窖藏坑四壁垂直,内有长6.3米的南北向斜坡,底部平整,未经夯实.从窖藏内清理出佛教造像 ...查看


  • 一座城池的佛缘
  • 2014-04-22 观止艺术空间 1996年10月,在青州博物馆南侧的一所学校操场的施工工地上,轰鸣的推土机成了一个巨大惊喜的发现者:工人们走到车前扒开浮土,青州佛像窖藏随着这次偶然的发现被开启了!窖藏东西长8.6米,南北宽6.7米,抢救 ...查看


  • [佛像]青州博物馆龙兴寺窖藏
  • 1996年10月,青州博物馆在龙兴寺遗址内勘探并抢救性发掘了佛教造像窖藏,400余 尊精美的石刻震惊学术届.这批延续时间长达500年佛教造像,被评价为"地方特 色鲜明,整体艺术很高,为中国美术史的研究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查看


  • 历年中国考古十大新发现
  • 闲言碎语 历年中国考古十大新发现 (1990--2007) 一九九O年 湖北"郧县人"头骨化石地点 山东章丘城子崖龙山.岳石文化城址 河南安阳殷墟160号墓 河南三门峽上村岭周代虢国墓 山东临淄后李春秋车马坑和2号战国大 ...查看


  • 豆瓣日记: 西安博物院:长相思长安,一梦摧心肝
  • 本文作者:陳吉吉CHANJIJI,现居郑州,目前已发表了62篇原创文字,至今活跃在豆瓣社区.下载豆瓣App搜索用户"陳吉吉CHANJIJI"关注Ta. 长相思,在长安. 长相思,摧心肝. 西安,旧时称长安.这里是中国历史 ...查看


  • 家乡的环境
  • 家乡的环境 我的家乡在青州,青州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有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云门山风景区,国家森林公园仰天山森林公园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驼山.龙兴寺佛教造像是中国"二十世纪百项考古发现"之一. 青州产业特色鲜明.农业,培 ...查看


  • 佛教是如何传入中国的
  • 根据史籍的记载和古文化遗迹的研究,人们一向以为,起源于印度的佛教图像,是沿着西域的丝绸之路,从流沙万里的亚洲大陆的腹地,一程一程由沙漠之舟骆驼驮进中原的. 新疆是西域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出土有反映佛教内容的文物,其中著名的是1959年,在新 ...查看


  • 泉州景区介绍
  • 中国闽台缘博物馆 级 别 国家一级 成立时间 2006年5月 位于福建省泉州市,是展示祖国大陆与宝岛台湾历史关系的国家级对台专题博物馆.博物馆坐落于历史文化名城泉州市的西湖之畔.清源山下,于2006年5月正式对外开放. 总投资1.8亿元,占 ...查看


  • 汉魏洛阳故城遗址
  • [汉魏洛阳故城遗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洛阳城东15公里洛阳市郊区.偃师市.孟津县毗连处.北靠邙山,南临洛河.更始三年(25),东汉光武帝刘秀定都于此,其后三国魏.西晋.北魏也以此为都,历4代共330多年.北魏末年在战乱中化为废墟.今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