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

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教学建议

主要内容:一、教学目标,二、教材特点,三、教法建议,

去年咱们福州市的一些老师曾到珠海、绍兴等地看了看,了解外地新课程的进展情况。当时感到广东的一些学校对高中语文的五个选修系列一般都不是平均用力的,选择的标准普遍以高考为依据。他们感觉高考在考,或者以后会考的,就教,否则就先放一放。如果把他们的选修内容归纳一下,大概只有三个系列,即“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和“语言文字运用”,其中“诗歌与散文”特别受重视,而另外两个系列,即“新闻与传记”和“文化论著研读”则几乎很少有学校涉及。我们福建省的情况好像也有点儿类似,各地市老师到福州,聊起选修课,仿佛都集中在“诗歌与散文”系列上,其中古典诗文,如《先秦诸子选读》《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等模块又特别受重视。也就是说在目前人教社巳经发行的九本选修教材中,人们的选择是有所偏重的,有些所谓“冷门”的模块其实很少有学校顾及,而十六本全部发行以后,估计短期内也是这个样子。对这种现象我无意加以评说,只是因为我今天要说的正是第一系列,即“诗歌与散文”,我看到了大家对它的重视,觉得很难得,于是就想到自己更应该认真对待,所说的内容应争取有点儿参考价值,不要浪费大家的时间。当然我也知道,有时“片面的深刻比肤浅的正确更接近真理”,在座的都是同人,咱们可以轻松自如些。我的确希望在座同行能随时发表不同看法,双向的交流总会把问题阐述得更实在些。 我今天着重谈《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这一模块。我的话题有三个:一是教学目标,二是教材特点,三是教法建议,其中着重说说如何体现“选修”特色。

先说第一个话题。这一模块的教材可能有些学校还没有拿到,但我想,大家拿到以后是会选教到这一模块的。为什么?当然是因为高考在考。目前高考语文试题中,“文学作品阅读”这一题,普遍地都是选择中国现当代散文来加以考查,而“语言运用”这一部分,有的省市也是以短诗作为仿写对象来考查学生的。如2005年北京、江苏的题目都是这样。(前者要求仿写一首借物喻理的无题小诗,后者要求仿写《溪流》。)散文部分的联系就更直接了。 这部教材中的很多散文作者都有文章被高考试卷选为考查内容。如茅盾,04年全国试卷中选了他的《大地山河》,梁遇春,06年福建试卷中选了他的《泪与笑》,如冰心,05年全国卷选了她的《一日的春光》,而教材中史铁生的《合欢树》,更在05年被北京市选做文学阅读题材料。也就是说这些作者与文章与高考组题老师们的选用标准是非常接近的。学生学一学,也将是“很好用”的。对此,相信老师们不会看不到。

老师们,虽然我们都尊重“考试引领教学”这一事实,但我们在教学中又确实需要有超越考试和关注人生的勇气,因此我认为我们的教学目标还是要向《语文课程标准》看齐。具体地说,就是:一、培养学生“鉴赏诗歌和散文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他们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二、帮助学生“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三、帮助学生“学习鉴赏诗歌、散文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中国现代诗歌、散文的艺术特性,并“注意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莸得新的阅读体验”。最后,还要鼓励学生“尝试诗歌、散文的创作,组织文学社团,展示成果,交流体会”。——“课标”中的这些要求,也许我们一时还难以完全实现,但显然它又是我们应该坚持的方向。因为确立怎样的目标,关系着咱们有怎样的教学品位,关系着咱们的关注重点、工作情趣、教学境界,等等。

再说第二点,即教材特点。考虑到有些老师可能还没拿到教材,我把这一模块的主要篇目打印在下面:

诗歌部分共5单元,每单元5首诗歌。第一单元依次为:郭沫若的《天狗》,杜运燮的《井》,穆旦的《春》,邹荻帆的《无题》,蔡其矫的《川江号子》;第二单元:毛泽东的《贺新郎》,闻一多的《也许——葬歌》,刘半农的《一个小农家的暮》,痖弦的《秋歌——给暖暖》,江非的《妈妈》;第三单元:冯至的《蛇》,何其芳的《预言》,陈敬容的《窗》,纪弦的《你的

名字》,舒婷昀《神女峰》;第四单元:昌耀的《河床》,郑敏的《金黄的稻束》,李广田的《地之子》,牛汉的《半棵树》,洛夫的《边界望乡》;第五单元:艾青的《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臧克家的《老马》,绿原的《憎恨》,食指的《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梁小斌的《雪白的墙》。每单元的第一首为“精读”,其余为“略读”。

散文部分同样是5个单元,每单元3篇课文,依次为:第一单元,林语堂的《动人的北平》,张承志的《汉家寨》,梁衡的《特利尔的幽灵》;第二单元,李大钊的《新纪元》,周涛的《抓不住的鼬鼠——时间片论》,曹明华的《美》;第三单元,余秋雨的《都江堰》,梁遇春的《kissing the fire(吻火)》,史铁生的《合欢树》;第四单元,茅盾的《森林中的绅士》,丰子恺的《云霓》,张抗抗的《埃菲尔铁塔沉思》,第五单元,汪曾祺的《葡萄月令》,杨必的《光》,林耀德的《树(节选)》。各单元同样第一篇为“精读”,其余为“略读”。

诗歌第一单元的主题是“生命的律动”。5首诗从不同的角度围绕着生命的形式与意义,进行了多层次的思考与表现。在《我是天狗》一诗中,“我”具有种种不可思议的神奇本领,而且那样狂放,那样不安,显然是要表达作者对生命,对“我就是我”的一种全新的感觉;而《井》一诗则以相对“静默”的画面和语言,向我们揭示了作者对生命的另一种体验和感悟。《春》一诗向我们显示了年轻人在春天(也是人生的青春期)所感到的压抑与焦灼;《无题》又把死亡这一主题摆在读者的面前,并显示了作者的思考与认识;而《川江号子》却又是另一种风格,作者不直接表述自己的想法,而是通过对山水和自然风物的咏叹来表现他对生活的独特感受。

正因为这样,引导同学们阅读时,应通过对意象特点的把握,跟踪诗歌的情感脉络,理解全诗的主旨。例如注重体会“天狗”的象征意义,注重把握“井”的特点与暗示性;例如着重体会《春》中的意象组合,以及这组合中所表达的种种寓意,体会《无题》的开头与结尾,感悟《川江号子》中视觉意象与听觉意象的呼应与冲突,等等。

让我们以《天狗》为例来说明这一点。请看原诗:

天狗

我是一条天狗呀!

我把月来吞了,

我把日来吞了,

我把一切的星球来吞了,

我把全宇宙来吞了。

我便是我了!

我是月底光,

我是日底光,

我是一切星球底光,

我是X 光线底光,

我是全宇宙底Energy 底总量!

我飞奔,

我狂叫,

我燃烧。

我如烈火一样地燃烧!

我如大海一样地狂叫!

我如电气一样地飞跑!

我飞跑,

我飞跑,

我飞跑,

我剥我的皮,

我食我的肉,

我嚼我的血,

我啮我的心肝,

我在我神经上飞跑,

我在我脊髓上飞跑,

我在我脑筋上飞跑。

我便是我呀!

我的我要爆了!

要告诉同学们,读这首诗,一定要注意把它放到特定的年代和写作背景中去理解,倘能从中捕捉某些时代的信息,才会感觉诗歌有个性,有意趣。

郭沫若在开始创作新诗的时候,曾极力主张诗歌应轻反映(反映客观生活),重创造(表现个性与新意),注重表达理想和反抗精神,注重抒写鲜明的自我。这首诗便是他这一主张的很好体现。像诗歌的第一节“我是一条天狗呀!/我把月来吞了,/我把日来吞了,/我把一切的星球来吞了,/我把全宇宙来吞了。/我便是我了!”语意突兀,气势宏大,节奏急骤,爆发强烈。写法上打破了传统中吟诗作句的各种常规,令人在惊骇之余,不由得要去感悟它意象之中所蕴含着的内在情愫。——探究之后,人们会发现这诗歌的意象也是丰满而且生动的。——因为“天狗”借用了中国古代神话中的一个形象,而“天狗吞月”的说法又几乎是中国人所尽人皆知的。因为古人常常将月蚀现象称作“天狗吃月亮”。诗人在他的一篇小说《月蚀》中,就曾经写到过他的家乡四川乡下在月蚀时击钟鸣鼓赶走天狗救出日月的风俗。现在,作者巧妙地借用这一形象来表现自己气吞宇宙的气概,便具有了可以被读者所理解和接受的形象基础。当然,更重要的,是在那个时代,很多青年都像作者一样,具有张扬个性、解放自我的强烈欲望,在“五四”精神的感召下,他们渴盼冲决一切束缚个性发展的罗网,在情感上,拥有和作者,和诗歌所表现的欲望完全一致的冲动。这是诗歌发表以后所以能被人理解、接受和传诵的主要原因。

总之,《我是天狗》一诗由于作者在内容上很好地表现了五四青年期盼着彻底改造旧世界、创造新世界,期盼着抛弃旧我和塑我新形象的内心世界,同时又在形式上又找到了一个抒发个人情感的很好的“对应物”(即“天狗”),它的被人接受和广受喜爱都是很自然的。 诗歌第二单元的主题为“挚情的呼唤”,5首诗歌围绕着“爱”这一主题,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表现了诗人内心同样深刻的感受。《贺新郎》一词表现革命情侣为了人民大众,为了革命事业,而舍弃小家、放弃个人安逸与舒适的豪迈情怀。从中我们可以感受革命者在斗争岁月的高风亮节。《也许——葬歌》和《妈妈》两诗都是表达对亲人的热爱,前者以优美宁静的画面而悼念亡女,后者则以城市化的角度写身处偏僻乡村的妈妈,都显得很有个性。以优美宁静的画面而悼念亡女,表达的就不仅是哀痛,而还有哀痛之余的期盼与思索;以城市化的角度写身处偏僻乡村的妈妈,表达的也不仅仅是对亲人的思念,还有对城乡差异的感慨,对人生命运的质疑。《一个小农家的暮》表现了异乡游子对家乡,对国人的思念与热爱。诗中描绘了作者记忆中(或者说是期盼中)的普通农民的生活画面,从中我们可以联想到《边城》,和其它一些类似的文学作品。而《秋歌——给暖暖》则更进一步,把关注点投向大自然,投向我们生活的环境。在万木凋零,向以“肃杀”而形成固定意象的秋季,诗人的心中和眼前却唯有“暖暖”。

让我们以闻一多的《也许——葬歌》来感受这一单诗歌特点:

也许

——葬歌

闻一多

也许你真是哭得太累,

也许,也许你要睡一睡,

那么叫夜鹰不要咳嗽。

蛙不要号,蝙蝠不要飞,

不许阳光拨你的眼帘,

不许清风刷上你的眉,

无论谁都不能惊醒你,

撑一伞松荫庇护你睡,

也许你听这蚯蚓翻泥,

听这小草的根须吸水,

也许你听这般的音乐

比那咒骂的人声更美;

那么你先把眼皮闭紧,

我就让你睡,我让你睡,

我把黄土轻轻盖着你

我叫纸钱儿缓缓的飞。

在这首诗中,诗人面对女儿的去世,情感是悲切的,但诗人能控制住自己的激情,使它像地下的岩浆,时刻准备喷薄而出却又始终被控制,使它包蕴在诗的每一个词句里、每一个意象中。这样,情感经过压缩就变得更加坚实,更加沉雄了。“也许,也许你要睡一睡,/那么叫夜鹰不要咳嗽,/蛙不要号,蝙蝠不要飞,”压抑着的悲痛以轻柔冲淡的问候语气而表达,更显得催人心碎。在第二节中,诗人进一步为不幸的女儿呼唤着彼岸的宁静。“不许阳光拨你的眼帘,不许清风扫上你的眉”,这既是对死亡的逼真描绘,又使死在大自然勃勃生机的反衬下,显现出一种别样的启示。第三节是全诗点破主题的部分,也是诗人艺术和情感的高潮。诗节的前两句再一次用拟人手法对死亡加以表现,设想早夭少女在地下的快乐愉悦。——快乐不在生前,而在死后,美不在人间,而在地下。平凡的语言蕴藉着不平凡的深意,有了前面的描写,下文那“咒骂的人声”也就不难理解了。第四节是三节诗意的总结,通过一定的重复,使诗意挥洒得更加充分,而全诗的结构也因此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诗歌第三单元的主题是“爱的心语”,集中写爱情,对于正在逐渐形成自己的“爱情观”的高中学生来说,了解和品评诗人们对心中爱情的表露,相信是很有益的。《蛇》一诗用一种令多数人都感到恐惧的动物来表现爱情,确实让人感到不好理解,而今天的年轻人或许就更是如此。但其中意味如何,还要等到同学们自己读过之后,才有真切的感觉。同样,《预言》借助有关“爱神”的传说,写诗人对爱情的憧憬;《窗》写失去恋人后“我”的心中弥漫着挥之不去的爱;而《你的名字》表现的则是一种身不由己的痴情;这些诗歌各有特点,都很值得一读。我们知道,表现爱情的抒情诗极易变得夸张,直抒胸臆常会显得激昂有余而深情不足,而上述这些诗歌因为有自己的“客观对应物”,能借助意象而抒情,便显得更加含蓄而耐读;而出于同样的原因,诗歌也就有了更多的解读角度。《神女峰》当然也与爱情有关,它虽然不比《致橡树》那样集中写爱情,但在它丰富的内容之中又的确融入了作者对爱情的很多思索,而且这种思索还是多角度的:有肯定,也有超越;有对历史的尊重,也有新的价值评判角度。总之,每一首都很值得同学们去诵读。

让我们以《蛇》为例来实现更具体的了解:

我的寂寞是一条蛇,

冰冷地没有言语——

姑娘,你万一梦到它时,

千万啊,莫要悚惧!

它是我忠诚的侣伴,

心里害着热烈的乡思:

它在想那茂密的草原,——

你头上的,浓郁的乌丝。

它月光一般轻轻地,

从你那儿潜潜走过;

为我把你的梦境衔了来,

像一只绯红的花朵。

有时仅仅一个形象便能确立一首好诗,本诗就向我们显示了这种可能。“我的寂寞是一条蛇”,冯至以这样一个奇特的比喻起头,常使批评者惊叹他的新奇与大胆:但作者又的确能抓住蛇的一个个属性,并把这些碎片织进自己的恋慕之歌。蛇的沉默使诗人联想到单恋的寂寞,蛇好纠缠又令诗人觉得它会是一个“忠诚的侣伴”;蛇固然总是让人害怕,但少男热烈的爱岂不也常使少女畏惧,所以当我们读到“你万一梦到它时,/千万啊,莫要悚惧”时,不禁要为这奇妙的表达感到惊喜。诗人还成功地安排了蛇的另一个自然属性:让少女的“浓郁的乌丝”成为蛇所向往的“茂密的草原”。蛇外表冰冷,但这并不妨碍诗人说它“心里害着热烈的乡思”,两者一对映,仿佛是说正因为内心的热烈,它的外表才变得如此冰冷。 ——这不也很有点儿像是生活中内心有爱,外表却极力压抑自己的矛盾少年吗?总之,蛇的形象和爱情主题在整首诗中缠绕着行进,处处展示出一个21岁年轻诗人的敏锐诗思。 因为时间关系,下面我只能做简单的表述不再一一举例。

诗歌第四单元以“大地的歌吟”为主题,5首诗歌集中写诗人对祖国、对大地母亲的颂扬。但这种颂扬又是深沉的。如《河床》的作者,50年便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并在抗美援朝战争中英勇负伤,可57年却被错划为右派,从此受到22年的不公正待遇,直到1979年平反后,他才重又写出《河床》等广受诗坛关注的作品。诗的雄厚刚强与作者的执着不屈自然会有些内在的联系。同样的,《半棵树》的作者也有着曾为右派的苦难历程,因而他特别善于表现生命在困厄中的不屈,诗中也表现了“树”与”我”的关系。

第五单元以“苦难的琴音”为主题,5首诗歌都涉及到了人间的磨难和痛苦。其中有抗日战争时期,有解放前的,也有解放后,“文革”时期的。《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一诗描绘了“文革”知青上山下乡送别的情景,是历史事件和一代人心灵最为直接的见证和艺术升华,我虽年龄已大,往事淡漠,可读后心情依然难以平静。中学生由于经历所限,对上述诗歌内容也许会感觉有些陌生,然而感知苦难对他们又肯定是有益的。幸福使人美好,苦难却能使人深刻。在同学们成长的过程中,感受和理解苦难是他们今后战胜苦难和超越苦难的前提。 教材散文部分的单元组合与诗歌有所不同,不是以内容,而是以写法特点来组合。一至五单元的选文分别体现了以下特点:一、形散神聚,二、情理相依,三、以小见大,四、虚实相生,五、疏密有致。每一篇选文本身都很优美,经得住咀嚼,但同时又能很好地体现前面所述的写作规律,编选得很用心。

如第一单元的三篇课文,在写法上都有以形传神和以神写形的明显特点。《动人的北平》,写了北平人们的生活方式,北平的建筑布局,北平的商铺,北平的公园和人们的休闲去处等

等,好像非常分散,但这些内容又共同地体现了北平的包容、大气、舒适、随和,体现了北平确实是“理想的居住城市”,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对北平的深深的喜爱。又如《汉家寨》,在作者笔下,“汉家寨只是几间破泥屋,它坐落在新疆吐鲁番北、天山以南的一片铁灰色的砾石戈壁正中。无植被的枯山像铁渣堆一样,在三个方向汇指着它——三道裸山之间,是三条巨流般的黑戈壁,寸草不生,平平地铺向三个可怕的远方。”但“从宋至今,汉家寨至少已经坚守着生存了1000多年了。” 同时也就是这样一个地方,使“我”“隐隐感到了人的坚守,感到了那坚守如这风景一般苍凉广阔。”“苍凉”的描写烘托出“坚守”的主题。《特利尔的幽灵》也是这样,这篇散文从马克思在德国小城特利尔的故居写起,讲述一个多世纪以来,马克思主义在欧洲资本主义世界里由被惧怕到被默认的过程,和它在中国从被机械照搬到被科学运用的经历,从中引出了一个发人深省的结论:“思想家只管想,具体该怎么做,是我们这些后人的事,既然是灵魂,它就该有不同的躯壳,它就有永远的生命。”叙与议,形与神达到了高度的统一。

又如第二单元的三篇课文,都做到了抒情中富有哲理,析理中带有感情。如《新纪元》一文,很好地表达了作者李大钊对1919年元旦这一“新纪元”到来的“欢欣庆祝”之情,同时又指出:那种“陈陈相因”的“送旧迎新”,不配称“新纪元”,只有为“别开一种新局面”而“进行的发轫”,“才能配称新纪元”,“才有祝贺的价值”。作者对“新纪元”的期望就很明了了。又如《捉不住的鼬鼠——时间片论》,作者主要阐述时间的难以捕捉,难以掌控,阐述时间对于不同的人和不同的处境具有不同的意义;但文章在表述这一内容的时候,不是枯燥地说理,而是把时间比做“神”“奴隶”“鼬鼠”“剑客”“一切生命的杀手和产婆”等等,这就表现了对时间不同意义的不同态度和丰富情感。《美》以抒情为主,赞颂生活中那些“爱美”也“懂得美”的年轻女子们。这是它的主要内容。但在叙述和赞颂中,文章又显示了美本身的一些特点,告诉我们美是怎样产生的。情与理的结合同样紧密。

第三单元三篇课文以小中见大为明显特点,它们或者以小事例表深意蕴,或者小处落笔而大处着眼,都很值得同学们学习。如《合欢树》,写母亲只是出于天性而偶然地种下了一棵树,可等到它”长得跟房子一样高”时,作者想看却已经再也看不见它了。——母亲不也是这样吗?当“我”真正理解母爱的时候,母亲却已经不在了。这样,一棵普普通通的树,便告诉我们,母爱其实是多么的珍贵,同时它还告诉我们,最难以承受的痛苦是懊悔。《都江堰》也是如此,文章从中国古代的一项工程写起,着眼点却在讨论如何看待前人的业绩,如何认识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由于开掘得深入,透过“都江堰”这个话题,读者就能初步认知古代的两种文明(一以长城为代表,一以都江堰为代表),以及这两种文明所滋育着的不同的人生追求。这样写,文章显得既实在,又开展;既亲切,又深刻,经得起反复的咀嚼。 第四单元三篇课文都以“虚实相生”而见长。文章中的“虚”,指的是思想内容与整体感觉;“实”则指文章所具体记叙的人物、事件、景致,等等。行文倘能做到虚实相倚,彼此转化,文章就会显得言近意远,很有灵气了。如《森林中的绅士》,从头到尾都在写“北美洲”“森林”中的豪猪,写得具体而详实;但透过这一形象,读者感觉到的,却是身边生活中某些特定人群所独有的生活习性、处世方式。这种言在此而意在彼的写法,不但很好地表达了作者的态度与见解,读者也会感觉格外有趣。又如《云霓》,作者写的是大旱时节天边“忽浮忽沉,忽大忽小”的几朵云霓,表现的却是农民在大旱之年所经受的痛苦与绝望,揭示的是生活中那些蒙骗人们于一时的漂亮的假像。这样写,文字不长,却很厚重,能给人很多联想和启示。

第五单元三篇课文的共同特点是收放自如,疏密有致。文章的“疏”指的是行文从容,简约自如,它表现的是一种飘逸洒脱的行文气度;“密”则是指表意精细,包括构思周密,层次清晰,结构严整,等等。例如《葡萄月令》一文,作者在写葡萄栽培时,一个月一个月的交待,看似信笔写来,不疾不徐,但表意周到,不但写清了葡萄的生长特点,人的栽培乐趣与

感悟也流露得自然而且充分。在叙写某种植物的过程中,洋溢着生之趣味,并显示出文人的雅趣和逸兴,这是疏密有致的一个突出效果。又如林燿德的《树(节选)》一文,写菩提树、圣诞树时,叙写周到,可谓不厌其繁;写桑树时却又略略数语,随即带过。这种变化显然都是服务于内容的表达的,因为要以前两种树来表现它们所代表的宗教精神,所以从密,需细致勾勒;因为要以桑而形成对映,同时也关照世俗生活,所以从疏,只约略数笔。

在这里,我还要特别赞扬一下这本教材在选用作者方面所显示出的包容性。它不但选了一批知名的主流作家的作品,还选了痖弦、纪弦、洛夫、林耀德等一批台湾诗人的作品,选了昌耀、牛汉、艾青等曾为“右派”的一批不幸诗人的作品,同时也送了舒婷、食指、梁小斌等八十年代后活跃于诗坛的“新锐”诗人的作品,选了曹明华等62年以后出生的“新人”作品,选了“文革”中猝然弃世的杨必的作品。(对于杨必的死,她姐姐扬绛说是死于急性心脏衰竭,可更多的人说她是“畏罪自杀”。——当时复旦造反派说她是里通外国的特务,她倔强而又自尊,视辩白为畏途,似乎也难有其他的迭择。——但不管怎么着,她的作品是终于选入中学教材了。)整本教材四十篇诗文,出自四十位作家之手,没有重复。其间希望中学生尽量全面地了解中国现当代诗歌散文创作及作者群的用意,也很明显。

老师们,为什么我要花这么多时间来介绍教材特点呢?因为我觉得这是我们教这部教材的一个主要内容。——我们就是要千方百计地引导学生去看教材,尽心尽力地帮他们看懂教材。我想,学生真能把那17万4千字看一遍,就是咱们初步的成功。能认真地看,并且大体看懂,那就称得上是“善莫大焉”。最让人担心的是他们不看书。不看,再好的诗文也是废纸,再好的讲授也是白搭!

现在说说教法建议。我建议老师们教这本教材时,形式上应以学生的读和议为主,辅以必要的练习和测试,效果上则追求大信息量,追求学生的“确有所得”和“多有所得”。当然,这种大信息量的获得,还应是以教师的“启发式”和学生的“悟得”而实现的。

具体地说,我认为老师的授课内容主要应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所讲授诗歌的重要信息,二是一些必要的相关基础知识,三是对学生练习、测试,乃至习作的指点与评议。而学生的学也同样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读,多读,放声读;二是议,大胆质疑,深入理解;三是练,可以有选择地做一些必要的书面练习,包括做一些仿写与创作。

这里教师所讲授的诗歌当然要以“精读”篇目为主,但一些学生感兴趣,有疑问的篇目也应进入讲授的范围。因为学生有需要,——这种需要非常难得,也非常可贵。对于教师来说,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就是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的最好的方式。那么什么是“重要信息”呢?大家知道,诗歌是一种主观色彩特别浓郁的文学样式,因此,了解作者,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对于准确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就显得十分重要了。除此,“重要信息”还应包括一些学生难以理解的意象内涵,一些关键语词的言外之意,以及诗歌重要的象征意义等等。

举个例子吧。舒婷的《神女峰》很有名,学生也知道,但真让他们读起来,又感觉有点儿困难,倘能指点他们走过那几个“坎”,兴致才会真正地高起来:

在向你挥舞的各色花帕中

是谁的手突然收回

紧紧捂住了自己的眼睛

当人们四散离去,谁

还站在船尾

衣裙漫飞,如翻涌不息的云

江涛

高一声

低一声

美丽的梦留下美丽的忧伤

人间天上,代代相传

但是.心

真能变成石头吗

为眺望远天的杳鹤

而错过无数次春江月明

沿着江岸

金光菊和女贞子的洪流

正煽动新的背叛

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

不如在爱人肩头痛哭一晚

诗的开头两句,写游客在经过神女峰而向她“挥舞”“各色花帕”的时候,有人把手“突然收回”,有人“紧紧捂住了自己的眼睛”。但对诗中的这一描写该如何理解呢?这就需要指点。又如“为眺望远天的杳鹤/而错过无数次春江月明”,“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不如在爱人肩头痛哭一晚” 这都是什么意思?“新的背叛”又指的是什么?——这在像我们这样比较一般的学校里,也许都还需要点拨。

(“神女峰”被赋予“神女”之名,无疑与中国传统的妇女观念相关,而中国传统妇女观是一种无视女性尊严、人格与生命要求的观念,其核心就是鲁迅曾经批判过的“节烈”。正是意识到了神女峰所包蕴的这种悲剧性,有人(其实可以理解为诗人本人)才仿佛被刺痛了似的,把手收回;而捂住“自己的眼睛”则是不忍看到有许多人仍漠然地将神女峰视为风景,感受不到神女的痛苦,这更使独醒的人感到心痛。 神女“为眺望远天的杳鹤/而错过无数次春江月明”,表明她只是为了某种抽象的理念而活着,为了某种遥不可及的东西而虚耗自己的青春与生命,以至错过了眼前的“春江月明”,错过了鲜活的人生。这诗句中既有对神女苦痛的真切感受与同情,又有对无视女性生命的传统价值观念的否定。 “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不如在爱人肩头痛哭一晚”,诗句以形象描绘的手法表现了千百年来神女所承受的男权文化的重压,表现了神女情感上无法言说的痛苦,诗人代神女表达了对封建伦理的不满,对真实爱情的渴望。“新的背叛”指背叛那种漠视女性生命的伦理道德,提倡一种新的爱情观念。这是一种爱情宣言,从中我们可从看到一代人精神的觉醒。)

至于“必要的相关基础知识”,我建议大家按单元来讲授。首先是指导学生读懂教材中已有的各单元知识短文,同时也可以根据学生情况做一些适当的补充。例诗歌阅读,我建议大家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做一些选择和补充:一、诗的节奏与重音,二、诗的韵律,三,诗歌的常见写法与修辞,四、中国现代诗歌的出现、发展、流派,及朦胧诗,五、微型诗的形成与特点。补充一二两点是帮助学生正确地朗读;补充第四点是因为学生感兴趣,有需要;补充三五两点是为了应对可能的考试,因为近年一些省市喜欢用仿写微型诗的形式来考查学生,我们可以利用这门选修把它说得透彻些。散文部分也是这样,教材上已有的内容首先要吃透。但作为选修课,如果还要补充的话,我建议补充以下四个方面内容:一、散文的特点,二、散文的分类,三、散文的鉴赏,四、散文的写法。也是按单元来讲授。因为散文的写法这一项内容比较多,可以分为两个单元来讲授。

说到“对学生练习、测试,乃至习作的指点与评议”,我想老师们肯定要针对着自己面对的实际情况来进行,在这里,我一是希望大家找一本比较好的练习册,二是建议大家手中要有一两套比较有效的测试题目。试题对于落实选修课要求,明确教学重点,同时也解放教师本身,都十分重要。教之前就要明确考什么。至于练习,我个人认为我为福建教育出版社编的一本是经得住检验的。

老师们,如何把选修课上出“选修”的特色呢?我的建议有三点:

一是老师授课时只说该说的有意思的话,珍惜学生的选择,不浪费课堂时间。选修的最大特点应是学生感兴趣,因此不断增强学生对这门课的兴趣,从而让他们在自主阅读中找到更多的“老师”,是咱们这些“老师”的主要任务。当然,此“老师”非彼“老师”,这两种老师是难以互相代替的。我想,学生是“选修”,我们老师自然也是“选教”。咱们干吗“选教”这一门?因为有兴趣,有积累,同时也喜欢谈论和思考与此有关的话题。但大家都知道自己,毕竟咱们所知有限,因此要借助于专家和作家。能当好介绍人和评论者,对咱们来说,就已经很不容易了。

二是给学生以尽可能多的练习和表现的机会,让他们的兴趣和特长在实践中有所发挥,并得到提高。

三是尽量让我们的课程与学生的社团活动、兴趣小组结合起来,学生中如能有一批骨干,一些话跃分子,学生群体的优势如能得到较好的发挥,那么上这种课无论对学生还是老师,都将成为一件乐事。

谢谢大家听我发言!

相关链接

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相关资料

作者:会员

出处:中国教学资源网www.edudo.com

该文章转自[阿呆语文网]:http://www.edudo.com/ziyuan1/uploadfile/0801/[1**********]044.asp

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教学建议

主要内容:一、教学目标,二、教材特点,三、教法建议,

去年咱们福州市的一些老师曾到珠海、绍兴等地看了看,了解外地新课程的进展情况。当时感到广东的一些学校对高中语文的五个选修系列一般都不是平均用力的,选择的标准普遍以高考为依据。他们感觉高考在考,或者以后会考的,就教,否则就先放一放。如果把他们的选修内容归纳一下,大概只有三个系列,即“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和“语言文字运用”,其中“诗歌与散文”特别受重视,而另外两个系列,即“新闻与传记”和“文化论著研读”则几乎很少有学校涉及。我们福建省的情况好像也有点儿类似,各地市老师到福州,聊起选修课,仿佛都集中在“诗歌与散文”系列上,其中古典诗文,如《先秦诸子选读》《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等模块又特别受重视。也就是说在目前人教社巳经发行的九本选修教材中,人们的选择是有所偏重的,有些所谓“冷门”的模块其实很少有学校顾及,而十六本全部发行以后,估计短期内也是这个样子。对这种现象我无意加以评说,只是因为我今天要说的正是第一系列,即“诗歌与散文”,我看到了大家对它的重视,觉得很难得,于是就想到自己更应该认真对待,所说的内容应争取有点儿参考价值,不要浪费大家的时间。当然我也知道,有时“片面的深刻比肤浅的正确更接近真理”,在座的都是同人,咱们可以轻松自如些。我的确希望在座同行能随时发表不同看法,双向的交流总会把问题阐述得更实在些。 我今天着重谈《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这一模块。我的话题有三个:一是教学目标,二是教材特点,三是教法建议,其中着重说说如何体现“选修”特色。

先说第一个话题。这一模块的教材可能有些学校还没有拿到,但我想,大家拿到以后是会选教到这一模块的。为什么?当然是因为高考在考。目前高考语文试题中,“文学作品阅读”这一题,普遍地都是选择中国现当代散文来加以考查,而“语言运用”这一部分,有的省市也是以短诗作为仿写对象来考查学生的。如2005年北京、江苏的题目都是这样。(前者要求仿写一首借物喻理的无题小诗,后者要求仿写《溪流》。)散文部分的联系就更直接了。 这部教材中的很多散文作者都有文章被高考试卷选为考查内容。如茅盾,04年全国试卷中选了他的《大地山河》,梁遇春,06年福建试卷中选了他的《泪与笑》,如冰心,05年全国卷选了她的《一日的春光》,而教材中史铁生的《合欢树》,更在05年被北京市选做文学阅读题材料。也就是说这些作者与文章与高考组题老师们的选用标准是非常接近的。学生学一学,也将是“很好用”的。对此,相信老师们不会看不到。

老师们,虽然我们都尊重“考试引领教学”这一事实,但我们在教学中又确实需要有超越考试和关注人生的勇气,因此我认为我们的教学目标还是要向《语文课程标准》看齐。具体地说,就是:一、培养学生“鉴赏诗歌和散文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他们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二、帮助学生“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三、帮助学生“学习鉴赏诗歌、散文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中国现代诗歌、散文的艺术特性,并“注意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莸得新的阅读体验”。最后,还要鼓励学生“尝试诗歌、散文的创作,组织文学社团,展示成果,交流体会”。——“课标”中的这些要求,也许我们一时还难以完全实现,但显然它又是我们应该坚持的方向。因为确立怎样的目标,关系着咱们有怎样的教学品位,关系着咱们的关注重点、工作情趣、教学境界,等等。

再说第二点,即教材特点。考虑到有些老师可能还没拿到教材,我把这一模块的主要篇目打印在下面:

诗歌部分共5单元,每单元5首诗歌。第一单元依次为:郭沫若的《天狗》,杜运燮的《井》,穆旦的《春》,邹荻帆的《无题》,蔡其矫的《川江号子》;第二单元:毛泽东的《贺新郎》,闻一多的《也许——葬歌》,刘半农的《一个小农家的暮》,痖弦的《秋歌——给暖暖》,江非的《妈妈》;第三单元:冯至的《蛇》,何其芳的《预言》,陈敬容的《窗》,纪弦的《你的

名字》,舒婷昀《神女峰》;第四单元:昌耀的《河床》,郑敏的《金黄的稻束》,李广田的《地之子》,牛汉的《半棵树》,洛夫的《边界望乡》;第五单元:艾青的《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臧克家的《老马》,绿原的《憎恨》,食指的《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梁小斌的《雪白的墙》。每单元的第一首为“精读”,其余为“略读”。

散文部分同样是5个单元,每单元3篇课文,依次为:第一单元,林语堂的《动人的北平》,张承志的《汉家寨》,梁衡的《特利尔的幽灵》;第二单元,李大钊的《新纪元》,周涛的《抓不住的鼬鼠——时间片论》,曹明华的《美》;第三单元,余秋雨的《都江堰》,梁遇春的《kissing the fire(吻火)》,史铁生的《合欢树》;第四单元,茅盾的《森林中的绅士》,丰子恺的《云霓》,张抗抗的《埃菲尔铁塔沉思》,第五单元,汪曾祺的《葡萄月令》,杨必的《光》,林耀德的《树(节选)》。各单元同样第一篇为“精读”,其余为“略读”。

诗歌第一单元的主题是“生命的律动”。5首诗从不同的角度围绕着生命的形式与意义,进行了多层次的思考与表现。在《我是天狗》一诗中,“我”具有种种不可思议的神奇本领,而且那样狂放,那样不安,显然是要表达作者对生命,对“我就是我”的一种全新的感觉;而《井》一诗则以相对“静默”的画面和语言,向我们揭示了作者对生命的另一种体验和感悟。《春》一诗向我们显示了年轻人在春天(也是人生的青春期)所感到的压抑与焦灼;《无题》又把死亡这一主题摆在读者的面前,并显示了作者的思考与认识;而《川江号子》却又是另一种风格,作者不直接表述自己的想法,而是通过对山水和自然风物的咏叹来表现他对生活的独特感受。

正因为这样,引导同学们阅读时,应通过对意象特点的把握,跟踪诗歌的情感脉络,理解全诗的主旨。例如注重体会“天狗”的象征意义,注重把握“井”的特点与暗示性;例如着重体会《春》中的意象组合,以及这组合中所表达的种种寓意,体会《无题》的开头与结尾,感悟《川江号子》中视觉意象与听觉意象的呼应与冲突,等等。

让我们以《天狗》为例来说明这一点。请看原诗:

天狗

我是一条天狗呀!

我把月来吞了,

我把日来吞了,

我把一切的星球来吞了,

我把全宇宙来吞了。

我便是我了!

我是月底光,

我是日底光,

我是一切星球底光,

我是X 光线底光,

我是全宇宙底Energy 底总量!

我飞奔,

我狂叫,

我燃烧。

我如烈火一样地燃烧!

我如大海一样地狂叫!

我如电气一样地飞跑!

我飞跑,

我飞跑,

我飞跑,

我剥我的皮,

我食我的肉,

我嚼我的血,

我啮我的心肝,

我在我神经上飞跑,

我在我脊髓上飞跑,

我在我脑筋上飞跑。

我便是我呀!

我的我要爆了!

要告诉同学们,读这首诗,一定要注意把它放到特定的年代和写作背景中去理解,倘能从中捕捉某些时代的信息,才会感觉诗歌有个性,有意趣。

郭沫若在开始创作新诗的时候,曾极力主张诗歌应轻反映(反映客观生活),重创造(表现个性与新意),注重表达理想和反抗精神,注重抒写鲜明的自我。这首诗便是他这一主张的很好体现。像诗歌的第一节“我是一条天狗呀!/我把月来吞了,/我把日来吞了,/我把一切的星球来吞了,/我把全宇宙来吞了。/我便是我了!”语意突兀,气势宏大,节奏急骤,爆发强烈。写法上打破了传统中吟诗作句的各种常规,令人在惊骇之余,不由得要去感悟它意象之中所蕴含着的内在情愫。——探究之后,人们会发现这诗歌的意象也是丰满而且生动的。——因为“天狗”借用了中国古代神话中的一个形象,而“天狗吞月”的说法又几乎是中国人所尽人皆知的。因为古人常常将月蚀现象称作“天狗吃月亮”。诗人在他的一篇小说《月蚀》中,就曾经写到过他的家乡四川乡下在月蚀时击钟鸣鼓赶走天狗救出日月的风俗。现在,作者巧妙地借用这一形象来表现自己气吞宇宙的气概,便具有了可以被读者所理解和接受的形象基础。当然,更重要的,是在那个时代,很多青年都像作者一样,具有张扬个性、解放自我的强烈欲望,在“五四”精神的感召下,他们渴盼冲决一切束缚个性发展的罗网,在情感上,拥有和作者,和诗歌所表现的欲望完全一致的冲动。这是诗歌发表以后所以能被人理解、接受和传诵的主要原因。

总之,《我是天狗》一诗由于作者在内容上很好地表现了五四青年期盼着彻底改造旧世界、创造新世界,期盼着抛弃旧我和塑我新形象的内心世界,同时又在形式上又找到了一个抒发个人情感的很好的“对应物”(即“天狗”),它的被人接受和广受喜爱都是很自然的。 诗歌第二单元的主题为“挚情的呼唤”,5首诗歌围绕着“爱”这一主题,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表现了诗人内心同样深刻的感受。《贺新郎》一词表现革命情侣为了人民大众,为了革命事业,而舍弃小家、放弃个人安逸与舒适的豪迈情怀。从中我们可以感受革命者在斗争岁月的高风亮节。《也许——葬歌》和《妈妈》两诗都是表达对亲人的热爱,前者以优美宁静的画面而悼念亡女,后者则以城市化的角度写身处偏僻乡村的妈妈,都显得很有个性。以优美宁静的画面而悼念亡女,表达的就不仅是哀痛,而还有哀痛之余的期盼与思索;以城市化的角度写身处偏僻乡村的妈妈,表达的也不仅仅是对亲人的思念,还有对城乡差异的感慨,对人生命运的质疑。《一个小农家的暮》表现了异乡游子对家乡,对国人的思念与热爱。诗中描绘了作者记忆中(或者说是期盼中)的普通农民的生活画面,从中我们可以联想到《边城》,和其它一些类似的文学作品。而《秋歌——给暖暖》则更进一步,把关注点投向大自然,投向我们生活的环境。在万木凋零,向以“肃杀”而形成固定意象的秋季,诗人的心中和眼前却唯有“暖暖”。

让我们以闻一多的《也许——葬歌》来感受这一单诗歌特点:

也许

——葬歌

闻一多

也许你真是哭得太累,

也许,也许你要睡一睡,

那么叫夜鹰不要咳嗽。

蛙不要号,蝙蝠不要飞,

不许阳光拨你的眼帘,

不许清风刷上你的眉,

无论谁都不能惊醒你,

撑一伞松荫庇护你睡,

也许你听这蚯蚓翻泥,

听这小草的根须吸水,

也许你听这般的音乐

比那咒骂的人声更美;

那么你先把眼皮闭紧,

我就让你睡,我让你睡,

我把黄土轻轻盖着你

我叫纸钱儿缓缓的飞。

在这首诗中,诗人面对女儿的去世,情感是悲切的,但诗人能控制住自己的激情,使它像地下的岩浆,时刻准备喷薄而出却又始终被控制,使它包蕴在诗的每一个词句里、每一个意象中。这样,情感经过压缩就变得更加坚实,更加沉雄了。“也许,也许你要睡一睡,/那么叫夜鹰不要咳嗽,/蛙不要号,蝙蝠不要飞,”压抑着的悲痛以轻柔冲淡的问候语气而表达,更显得催人心碎。在第二节中,诗人进一步为不幸的女儿呼唤着彼岸的宁静。“不许阳光拨你的眼帘,不许清风扫上你的眉”,这既是对死亡的逼真描绘,又使死在大自然勃勃生机的反衬下,显现出一种别样的启示。第三节是全诗点破主题的部分,也是诗人艺术和情感的高潮。诗节的前两句再一次用拟人手法对死亡加以表现,设想早夭少女在地下的快乐愉悦。——快乐不在生前,而在死后,美不在人间,而在地下。平凡的语言蕴藉着不平凡的深意,有了前面的描写,下文那“咒骂的人声”也就不难理解了。第四节是三节诗意的总结,通过一定的重复,使诗意挥洒得更加充分,而全诗的结构也因此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诗歌第三单元的主题是“爱的心语”,集中写爱情,对于正在逐渐形成自己的“爱情观”的高中学生来说,了解和品评诗人们对心中爱情的表露,相信是很有益的。《蛇》一诗用一种令多数人都感到恐惧的动物来表现爱情,确实让人感到不好理解,而今天的年轻人或许就更是如此。但其中意味如何,还要等到同学们自己读过之后,才有真切的感觉。同样,《预言》借助有关“爱神”的传说,写诗人对爱情的憧憬;《窗》写失去恋人后“我”的心中弥漫着挥之不去的爱;而《你的名字》表现的则是一种身不由己的痴情;这些诗歌各有特点,都很值得一读。我们知道,表现爱情的抒情诗极易变得夸张,直抒胸臆常会显得激昂有余而深情不足,而上述这些诗歌因为有自己的“客观对应物”,能借助意象而抒情,便显得更加含蓄而耐读;而出于同样的原因,诗歌也就有了更多的解读角度。《神女峰》当然也与爱情有关,它虽然不比《致橡树》那样集中写爱情,但在它丰富的内容之中又的确融入了作者对爱情的很多思索,而且这种思索还是多角度的:有肯定,也有超越;有对历史的尊重,也有新的价值评判角度。总之,每一首都很值得同学们去诵读。

让我们以《蛇》为例来实现更具体的了解:

我的寂寞是一条蛇,

冰冷地没有言语——

姑娘,你万一梦到它时,

千万啊,莫要悚惧!

它是我忠诚的侣伴,

心里害着热烈的乡思:

它在想那茂密的草原,——

你头上的,浓郁的乌丝。

它月光一般轻轻地,

从你那儿潜潜走过;

为我把你的梦境衔了来,

像一只绯红的花朵。

有时仅仅一个形象便能确立一首好诗,本诗就向我们显示了这种可能。“我的寂寞是一条蛇”,冯至以这样一个奇特的比喻起头,常使批评者惊叹他的新奇与大胆:但作者又的确能抓住蛇的一个个属性,并把这些碎片织进自己的恋慕之歌。蛇的沉默使诗人联想到单恋的寂寞,蛇好纠缠又令诗人觉得它会是一个“忠诚的侣伴”;蛇固然总是让人害怕,但少男热烈的爱岂不也常使少女畏惧,所以当我们读到“你万一梦到它时,/千万啊,莫要悚惧”时,不禁要为这奇妙的表达感到惊喜。诗人还成功地安排了蛇的另一个自然属性:让少女的“浓郁的乌丝”成为蛇所向往的“茂密的草原”。蛇外表冰冷,但这并不妨碍诗人说它“心里害着热烈的乡思”,两者一对映,仿佛是说正因为内心的热烈,它的外表才变得如此冰冷。 ——这不也很有点儿像是生活中内心有爱,外表却极力压抑自己的矛盾少年吗?总之,蛇的形象和爱情主题在整首诗中缠绕着行进,处处展示出一个21岁年轻诗人的敏锐诗思。 因为时间关系,下面我只能做简单的表述不再一一举例。

诗歌第四单元以“大地的歌吟”为主题,5首诗歌集中写诗人对祖国、对大地母亲的颂扬。但这种颂扬又是深沉的。如《河床》的作者,50年便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并在抗美援朝战争中英勇负伤,可57年却被错划为右派,从此受到22年的不公正待遇,直到1979年平反后,他才重又写出《河床》等广受诗坛关注的作品。诗的雄厚刚强与作者的执着不屈自然会有些内在的联系。同样的,《半棵树》的作者也有着曾为右派的苦难历程,因而他特别善于表现生命在困厄中的不屈,诗中也表现了“树”与”我”的关系。

第五单元以“苦难的琴音”为主题,5首诗歌都涉及到了人间的磨难和痛苦。其中有抗日战争时期,有解放前的,也有解放后,“文革”时期的。《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一诗描绘了“文革”知青上山下乡送别的情景,是历史事件和一代人心灵最为直接的见证和艺术升华,我虽年龄已大,往事淡漠,可读后心情依然难以平静。中学生由于经历所限,对上述诗歌内容也许会感觉有些陌生,然而感知苦难对他们又肯定是有益的。幸福使人美好,苦难却能使人深刻。在同学们成长的过程中,感受和理解苦难是他们今后战胜苦难和超越苦难的前提。 教材散文部分的单元组合与诗歌有所不同,不是以内容,而是以写法特点来组合。一至五单元的选文分别体现了以下特点:一、形散神聚,二、情理相依,三、以小见大,四、虚实相生,五、疏密有致。每一篇选文本身都很优美,经得住咀嚼,但同时又能很好地体现前面所述的写作规律,编选得很用心。

如第一单元的三篇课文,在写法上都有以形传神和以神写形的明显特点。《动人的北平》,写了北平人们的生活方式,北平的建筑布局,北平的商铺,北平的公园和人们的休闲去处等

等,好像非常分散,但这些内容又共同地体现了北平的包容、大气、舒适、随和,体现了北平确实是“理想的居住城市”,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对北平的深深的喜爱。又如《汉家寨》,在作者笔下,“汉家寨只是几间破泥屋,它坐落在新疆吐鲁番北、天山以南的一片铁灰色的砾石戈壁正中。无植被的枯山像铁渣堆一样,在三个方向汇指着它——三道裸山之间,是三条巨流般的黑戈壁,寸草不生,平平地铺向三个可怕的远方。”但“从宋至今,汉家寨至少已经坚守着生存了1000多年了。” 同时也就是这样一个地方,使“我”“隐隐感到了人的坚守,感到了那坚守如这风景一般苍凉广阔。”“苍凉”的描写烘托出“坚守”的主题。《特利尔的幽灵》也是这样,这篇散文从马克思在德国小城特利尔的故居写起,讲述一个多世纪以来,马克思主义在欧洲资本主义世界里由被惧怕到被默认的过程,和它在中国从被机械照搬到被科学运用的经历,从中引出了一个发人深省的结论:“思想家只管想,具体该怎么做,是我们这些后人的事,既然是灵魂,它就该有不同的躯壳,它就有永远的生命。”叙与议,形与神达到了高度的统一。

又如第二单元的三篇课文,都做到了抒情中富有哲理,析理中带有感情。如《新纪元》一文,很好地表达了作者李大钊对1919年元旦这一“新纪元”到来的“欢欣庆祝”之情,同时又指出:那种“陈陈相因”的“送旧迎新”,不配称“新纪元”,只有为“别开一种新局面”而“进行的发轫”,“才能配称新纪元”,“才有祝贺的价值”。作者对“新纪元”的期望就很明了了。又如《捉不住的鼬鼠——时间片论》,作者主要阐述时间的难以捕捉,难以掌控,阐述时间对于不同的人和不同的处境具有不同的意义;但文章在表述这一内容的时候,不是枯燥地说理,而是把时间比做“神”“奴隶”“鼬鼠”“剑客”“一切生命的杀手和产婆”等等,这就表现了对时间不同意义的不同态度和丰富情感。《美》以抒情为主,赞颂生活中那些“爱美”也“懂得美”的年轻女子们。这是它的主要内容。但在叙述和赞颂中,文章又显示了美本身的一些特点,告诉我们美是怎样产生的。情与理的结合同样紧密。

第三单元三篇课文以小中见大为明显特点,它们或者以小事例表深意蕴,或者小处落笔而大处着眼,都很值得同学们学习。如《合欢树》,写母亲只是出于天性而偶然地种下了一棵树,可等到它”长得跟房子一样高”时,作者想看却已经再也看不见它了。——母亲不也是这样吗?当“我”真正理解母爱的时候,母亲却已经不在了。这样,一棵普普通通的树,便告诉我们,母爱其实是多么的珍贵,同时它还告诉我们,最难以承受的痛苦是懊悔。《都江堰》也是如此,文章从中国古代的一项工程写起,着眼点却在讨论如何看待前人的业绩,如何认识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由于开掘得深入,透过“都江堰”这个话题,读者就能初步认知古代的两种文明(一以长城为代表,一以都江堰为代表),以及这两种文明所滋育着的不同的人生追求。这样写,文章显得既实在,又开展;既亲切,又深刻,经得起反复的咀嚼。 第四单元三篇课文都以“虚实相生”而见长。文章中的“虚”,指的是思想内容与整体感觉;“实”则指文章所具体记叙的人物、事件、景致,等等。行文倘能做到虚实相倚,彼此转化,文章就会显得言近意远,很有灵气了。如《森林中的绅士》,从头到尾都在写“北美洲”“森林”中的豪猪,写得具体而详实;但透过这一形象,读者感觉到的,却是身边生活中某些特定人群所独有的生活习性、处世方式。这种言在此而意在彼的写法,不但很好地表达了作者的态度与见解,读者也会感觉格外有趣。又如《云霓》,作者写的是大旱时节天边“忽浮忽沉,忽大忽小”的几朵云霓,表现的却是农民在大旱之年所经受的痛苦与绝望,揭示的是生活中那些蒙骗人们于一时的漂亮的假像。这样写,文字不长,却很厚重,能给人很多联想和启示。

第五单元三篇课文的共同特点是收放自如,疏密有致。文章的“疏”指的是行文从容,简约自如,它表现的是一种飘逸洒脱的行文气度;“密”则是指表意精细,包括构思周密,层次清晰,结构严整,等等。例如《葡萄月令》一文,作者在写葡萄栽培时,一个月一个月的交待,看似信笔写来,不疾不徐,但表意周到,不但写清了葡萄的生长特点,人的栽培乐趣与

感悟也流露得自然而且充分。在叙写某种植物的过程中,洋溢着生之趣味,并显示出文人的雅趣和逸兴,这是疏密有致的一个突出效果。又如林燿德的《树(节选)》一文,写菩提树、圣诞树时,叙写周到,可谓不厌其繁;写桑树时却又略略数语,随即带过。这种变化显然都是服务于内容的表达的,因为要以前两种树来表现它们所代表的宗教精神,所以从密,需细致勾勒;因为要以桑而形成对映,同时也关照世俗生活,所以从疏,只约略数笔。

在这里,我还要特别赞扬一下这本教材在选用作者方面所显示出的包容性。它不但选了一批知名的主流作家的作品,还选了痖弦、纪弦、洛夫、林耀德等一批台湾诗人的作品,选了昌耀、牛汉、艾青等曾为“右派”的一批不幸诗人的作品,同时也送了舒婷、食指、梁小斌等八十年代后活跃于诗坛的“新锐”诗人的作品,选了曹明华等62年以后出生的“新人”作品,选了“文革”中猝然弃世的杨必的作品。(对于杨必的死,她姐姐扬绛说是死于急性心脏衰竭,可更多的人说她是“畏罪自杀”。——当时复旦造反派说她是里通外国的特务,她倔强而又自尊,视辩白为畏途,似乎也难有其他的迭择。——但不管怎么着,她的作品是终于选入中学教材了。)整本教材四十篇诗文,出自四十位作家之手,没有重复。其间希望中学生尽量全面地了解中国现当代诗歌散文创作及作者群的用意,也很明显。

老师们,为什么我要花这么多时间来介绍教材特点呢?因为我觉得这是我们教这部教材的一个主要内容。——我们就是要千方百计地引导学生去看教材,尽心尽力地帮他们看懂教材。我想,学生真能把那17万4千字看一遍,就是咱们初步的成功。能认真地看,并且大体看懂,那就称得上是“善莫大焉”。最让人担心的是他们不看书。不看,再好的诗文也是废纸,再好的讲授也是白搭!

现在说说教法建议。我建议老师们教这本教材时,形式上应以学生的读和议为主,辅以必要的练习和测试,效果上则追求大信息量,追求学生的“确有所得”和“多有所得”。当然,这种大信息量的获得,还应是以教师的“启发式”和学生的“悟得”而实现的。

具体地说,我认为老师的授课内容主要应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所讲授诗歌的重要信息,二是一些必要的相关基础知识,三是对学生练习、测试,乃至习作的指点与评议。而学生的学也同样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读,多读,放声读;二是议,大胆质疑,深入理解;三是练,可以有选择地做一些必要的书面练习,包括做一些仿写与创作。

这里教师所讲授的诗歌当然要以“精读”篇目为主,但一些学生感兴趣,有疑问的篇目也应进入讲授的范围。因为学生有需要,——这种需要非常难得,也非常可贵。对于教师来说,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就是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的最好的方式。那么什么是“重要信息”呢?大家知道,诗歌是一种主观色彩特别浓郁的文学样式,因此,了解作者,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对于准确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就显得十分重要了。除此,“重要信息”还应包括一些学生难以理解的意象内涵,一些关键语词的言外之意,以及诗歌重要的象征意义等等。

举个例子吧。舒婷的《神女峰》很有名,学生也知道,但真让他们读起来,又感觉有点儿困难,倘能指点他们走过那几个“坎”,兴致才会真正地高起来:

在向你挥舞的各色花帕中

是谁的手突然收回

紧紧捂住了自己的眼睛

当人们四散离去,谁

还站在船尾

衣裙漫飞,如翻涌不息的云

江涛

高一声

低一声

美丽的梦留下美丽的忧伤

人间天上,代代相传

但是.心

真能变成石头吗

为眺望远天的杳鹤

而错过无数次春江月明

沿着江岸

金光菊和女贞子的洪流

正煽动新的背叛

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

不如在爱人肩头痛哭一晚

诗的开头两句,写游客在经过神女峰而向她“挥舞”“各色花帕”的时候,有人把手“突然收回”,有人“紧紧捂住了自己的眼睛”。但对诗中的这一描写该如何理解呢?这就需要指点。又如“为眺望远天的杳鹤/而错过无数次春江月明”,“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不如在爱人肩头痛哭一晚” 这都是什么意思?“新的背叛”又指的是什么?——这在像我们这样比较一般的学校里,也许都还需要点拨。

(“神女峰”被赋予“神女”之名,无疑与中国传统的妇女观念相关,而中国传统妇女观是一种无视女性尊严、人格与生命要求的观念,其核心就是鲁迅曾经批判过的“节烈”。正是意识到了神女峰所包蕴的这种悲剧性,有人(其实可以理解为诗人本人)才仿佛被刺痛了似的,把手收回;而捂住“自己的眼睛”则是不忍看到有许多人仍漠然地将神女峰视为风景,感受不到神女的痛苦,这更使独醒的人感到心痛。 神女“为眺望远天的杳鹤/而错过无数次春江月明”,表明她只是为了某种抽象的理念而活着,为了某种遥不可及的东西而虚耗自己的青春与生命,以至错过了眼前的“春江月明”,错过了鲜活的人生。这诗句中既有对神女苦痛的真切感受与同情,又有对无视女性生命的传统价值观念的否定。 “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不如在爱人肩头痛哭一晚”,诗句以形象描绘的手法表现了千百年来神女所承受的男权文化的重压,表现了神女情感上无法言说的痛苦,诗人代神女表达了对封建伦理的不满,对真实爱情的渴望。“新的背叛”指背叛那种漠视女性生命的伦理道德,提倡一种新的爱情观念。这是一种爱情宣言,从中我们可从看到一代人精神的觉醒。)

至于“必要的相关基础知识”,我建议大家按单元来讲授。首先是指导学生读懂教材中已有的各单元知识短文,同时也可以根据学生情况做一些适当的补充。例诗歌阅读,我建议大家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做一些选择和补充:一、诗的节奏与重音,二、诗的韵律,三,诗歌的常见写法与修辞,四、中国现代诗歌的出现、发展、流派,及朦胧诗,五、微型诗的形成与特点。补充一二两点是帮助学生正确地朗读;补充第四点是因为学生感兴趣,有需要;补充三五两点是为了应对可能的考试,因为近年一些省市喜欢用仿写微型诗的形式来考查学生,我们可以利用这门选修把它说得透彻些。散文部分也是这样,教材上已有的内容首先要吃透。但作为选修课,如果还要补充的话,我建议补充以下四个方面内容:一、散文的特点,二、散文的分类,三、散文的鉴赏,四、散文的写法。也是按单元来讲授。因为散文的写法这一项内容比较多,可以分为两个单元来讲授。

说到“对学生练习、测试,乃至习作的指点与评议”,我想老师们肯定要针对着自己面对的实际情况来进行,在这里,我一是希望大家找一本比较好的练习册,二是建议大家手中要有一两套比较有效的测试题目。试题对于落实选修课要求,明确教学重点,同时也解放教师本身,都十分重要。教之前就要明确考什么。至于练习,我个人认为我为福建教育出版社编的一本是经得住检验的。

老师们,如何把选修课上出“选修”的特色呢?我的建议有三点:

一是老师授课时只说该说的有意思的话,珍惜学生的选择,不浪费课堂时间。选修的最大特点应是学生感兴趣,因此不断增强学生对这门课的兴趣,从而让他们在自主阅读中找到更多的“老师”,是咱们这些“老师”的主要任务。当然,此“老师”非彼“老师”,这两种老师是难以互相代替的。我想,学生是“选修”,我们老师自然也是“选教”。咱们干吗“选教”这一门?因为有兴趣,有积累,同时也喜欢谈论和思考与此有关的话题。但大家都知道自己,毕竟咱们所知有限,因此要借助于专家和作家。能当好介绍人和评论者,对咱们来说,就已经很不容易了。

二是给学生以尽可能多的练习和表现的机会,让他们的兴趣和特长在实践中有所发挥,并得到提高。

三是尽量让我们的课程与学生的社团活动、兴趣小组结合起来,学生中如能有一批骨干,一些话跃分子,学生群体的优势如能得到较好的发挥,那么上这种课无论对学生还是老师,都将成为一件乐事。

谢谢大家听我发言!

相关链接

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相关资料

作者:会员

出处:中国教学资源网www.edudo.com

该文章转自[阿呆语文网]:http://www.edudo.com/ziyuan1/uploadfile/0801/[1**********]044.asp


相关文章

  • 配乐朗诵精品系列:中国现代诗歌散文经典作品(第一辑)
  • 内容摘要: 这里有--激情的呼唤,爱情的倾诉,真情的吐露.这里有--感情的释放,心灵的交汇,语言的艺术.这里有--雷声轰响,战马嘶鸣,浪涛滚滚,激越的豪情.这里有--花香鸟语,乐韵悠扬,流水潺潺,温馨的柔情.使您--听其言,如见其人:闻其声 ...查看


  • [桂林山水歌--中国抒情诗歌经典作品欣赏]
  • 内容介绍: 云中的神啊,雾中的仙,神姿仙态桂林的山!情一样深啊,梦一样美.如情似梦漓江的水! <桂林山水歌--中国抒情诗歌经典作品欣赏>配乐朗诵专辑选编了21首来自于李叔同.冰心等国内名家的抒情诗歌.在这里,你能够欣赏到让心灵得 ...查看


  •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_默写
  •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名句默写 1. ,思公子兮未敢言.(屈原<湘夫人>) 2.帝子降兮北渚, . ,洞庭波兮木叶下.(屈原<湘夫人>) 3.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拟行路难>) 4. ...查看


  • 人教版高中语文目录
  •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目录 必修一 阅读鉴赏 第一单元 现代新诗 1.沁园春·长沙 (毛泽东) 2.诗两首 雨巷(戴望舒) 再别康桥(徐志摩) 3.大堰河──我的保姆(艾青) 第二单元 古代记叙散文 4.烛之武退秦师(<左传>) 5 ...查看


  • 语文人教目录
  • 语文人教目录 必修一 第一单元 1 *沁园春 长沙 2 诗两首 雨巷 再别康桥 3 大堰河──我的保姆 第二单元 4 烛之武退秦师 5 荆轲刺秦王 6 鸿门宴 第三单元 7 纪念刘和珍君 8 小狗包弟 9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第四单元 ...查看


  • 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知识梳理
  • 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知识梳理 (一)成语梳理 1. <庖丁解牛> 目无全牛:开容技艺已达到十分纯熟的地步. 游刃有余:形容技术熟练高超,做事轻而易举. 切中肯綮:正好切中事情的关键. 踌躇满志:文 ...查看


  • 高中语文教材简析
  • 高中语文教材简析(以人教版教材为例) 一.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介绍 ( 一 ) 指导思想 1. 在义务教育语文学习的基础上 , 进一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 发挥语文课在育人上的独特优势 , 使学生具有适应未来社会生活所必需的语文 ...查看


  • 汉语言文学教学大纲
  • 长沙师范汉语言文学教学大纲 一. 课程性质 <汉语言文学>是为培训湖南导游人员而开设的一门基础课程.目的是解决旅游市场不断增长的对导游人员的需要,规范加强全省的导游教育工作.使导游人员对祖国的语言.文字.文学有比较全面的了解,提 ...查看


  • 人教选修 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 教案
  • 光 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认识大自然的"光",感受大自然:与<葡萄月令>比较,了解与<葡>文把散文之"疏"推到极致相反的是,<光>文展现散文之"密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