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基本理论][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军人道德法纪]教材教育学习内容

《党的基本理论》《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军人道德法纪》教材教育学习内容

《党的基本理论》-第一章 科学的理论 行动的指南 随着时代发展、社会变迁、实践创新与理论创新的推进,党的指导思想必须与时俱进,才能适应变化了的情况、发展中的实际,使党的指导思想反映时代要求、富有时代气息。科学发展观指导地位的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增添新内容。党的指导思想的拓展,是党的执政理念、治国方略的升华,为开辟治国理政的新境界提供了思想资源。 党的十八大将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既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经验的总结和升华,也是时代和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科学发展观经受了实践的检验。作为指导思想的理论,必须是经过实践检验、为实践所证明的科学理论。实践已经证明,科学发展观是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要求,能有效指导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科学理论。经过实践检验,科学发展观的真理性、价值性日益彰显,这是确立科学发展观指导地位的实践基础。

科学发展观赢得了人民的认同。科学发展观已走向大众、接近大众,其理论内涵、实践要求已为大众理解、接受和认同。同时,科学发展观实践效应的彰显,更使广大人民从中感受到科学发展观的价值

和魅力。广大人民的接受和认同,是确立科学发展观指导地位的群众基础。

科学发展观适应了时代潮流。工业文明的生产、生活方式对地球资源的掠夺性使用,正在超过地球的承受能力,全球生态环境恶化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联合起来拯救地球成为各国的共识,世界开始迈向生态文明时代。科学发展观借鉴了世界文明发展经验,适应了当今世界文明发展潮流,这是确立科学发展观指导地位的时代基础。

科学发展观为党的指导思想增添新内容。随着时代发展、社会变迁、实践创新与理论创新的推进,党的指导思想必须与时俱进,才能适应变化了的情况、发展中的实际,使党的指导思想反映时代要求、富有时代气息。科学发展观指导地位的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增添新内容。党的指导思想的拓展,是党的执政理念、治国方略的升华,为开辟治国理政的新境界提供了思想资源。

准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是科学发展观最鲜明的精神实质。发展难题的破解、发展方式的转变、发展道路的选择,既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又要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当前,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较多,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解决这些前进中的困难、发展中的问题,既要立足国情、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又要大胆创新、勇于探索,为此需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的精神支撑和路线指引。

科学发展观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新的思想武器。党的十八大报告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从“四位一体”拓展为“五位一体”,既是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也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作出的战略部署,是科学发展观指导作用的具体表达。在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同时,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顶层设计”更为完善与科学,也将使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更为协调与和谐。科学发展观指导地位的确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新的思想武器,也将助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科学发展观为党的建设提供新坐标。适应科学发展的要求,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制度建设需要作出新的部署和安排。比如,在推进党的思想建设过程中,应着力转变难以适应科学发展要求的思想观念,真正树立发展是第一要义的观念、以人为本的观念、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统筹兼顾的观念。同时,适应科学发展的要求,应改变传统的思维方式,确立人本思维、全局思维、协调思维、系统思维、和谐思维。也就是说,要以人为中心来思考发展的问题,注意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和谐性。因此,科学发展观为党的建设提供新坐标,将科学发展观体现到党的建设各方面,有利于提升党的执政能力与执政水平。

《党的基本理论》-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

马克思主义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大组成部分。其主要观点有:世界史物质的,物质世界是运动、变化和发展的;必须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看待世界,用矛盾的方法分

析解决现实问题,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统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和根本动力。

一、辩证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即:世界的本原是物质, 物质为第一性, 精神为第二性. 世界物质是运动的、发展的、彼此联系的。而非静止的、孤立的。否则,就是形而上学,就是唯心主义。

所谓“辨证”是指看问题时要明白任何事情都是一体两面的,就像阴阳太极图一样,有好处,就一定有坏处。

所谓“唯物主义”是与“唯心主义”相对,唯物主义者崇尚事实,根据客观存在的事物对身边的事情作出合理的解释。

辨证不但要看两面,而且要正确认识两面的关系。

唯物,不但承认世界的本原是物质,而且承认非存在与存在同样重要。

二、历史唯物主义

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是无产阶级的历史观。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历史的所有事件发生的根本原因是物资的丰富程度,社会历史的发展有其自身固有的客观规律。认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一般过程;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又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推动一切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在阶级社会中,社会基本矛盾表现为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是

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是进行社会革命,夺取国家政权;社会发展的历史是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的历史,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和作用总是受到一定历史阶段的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条件的制约。

三、政治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是研究各个阶级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的经济学。由于政治经济学不可能以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为对象(虽然有的政治经济学也标榜自己以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为对象),所以政治经济学作为范式是前经济学。政治经济学作为经济学范式是与一般经济学、人类经济学相对而言的特殊经济学。政治经济学不能成为经济解释的理论基础。政治经济学之所以不能成为经济解释的理论基础,是由于政治经济学不可能以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为对象。政治经济学之所以不可能以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为对象,是因为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是由参与经济活动的所有社会成员共同参与的。虽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阶级在社会规律中的地位不同,但总体上社会经济规律是他们合力的结果。

只有对不同的阶级在社会经济规律中的地位和作用作出合理的定位、公正的评价,才能真正正确认识和揭示社会经济发展规律。而作为“阶级的真理”的政治经济学,因为都是特定阶级的利益的代表,虽然都能对本阶级的地位和作用有充分的反映,因而也从某个侧面反映社会经济规律,但从总体上不能把握社会经济的发展规律。经济学和政治经济学的关系,是一般和特殊、宏观和微观、整体和部分、

具体和抽象的关系。迄今为止的经济学都是政治经济学,并不等于经济学只能是政治经济学。政治经济学是特殊的理论经济学,完全可以从中提升出一般的理论经济学,属于全人类的理论经济学。只有这样的经济学,才能作为经济解释的出发点。

政治经济学,是研究生产、购买及出售、以及法律、社会习俗惯例,以及政府之间的关系的一门独立学科。起源于道德哲学,主要受到18世纪发展起来的政治,社会经济的影响。十九世纪,“Economics”(经济学)一词代替了“Political Economy” (政治经济学)。不过在1890年(庚寅年) 阿尔弗莱德〃马歇尔(Alfred Marshall )的那本极具影响力的著作《经济学原理》出版之前,一个倡导用数学模型解决经济问题的学者威廉姆〃斯坦利〃杰文斯William Stanley Jevons,建议将这门学科独立,并成为一门科学。 今天,政治经济学并不是经济学的同义词,甚至两者的含义有很大不同。应用于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包括马克思主义分析方法,源自芝加哥和维吉尼亚州学院产生的公共选择学说等等。由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迅速发展,已经超出了以往模型的范围,人们开始愈发重视政治经济学,并加强了对于其理论的研究。后来随着全球经济与政治关系的进一步加深,政治经济学终于正式成为一门重要的社会科学,并在各相关大学开设专门学科。

《党的基本理论》-------第三章 毛泽东思想

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是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

一、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

毛主席指出:(一)实事求是,就是要在马列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的指导下,一切从客观的真实情况出发,研究和认识客观事物发展的规律性,做为我们行动的根据和向导。(二)实事求是,必须从实际出发,善于对具体事物做具体分析,按照具体的时间、地点、条件决定方针、政策、路线。根据新的革命形势提出新的革命任务和新的工作方案,善于把党的方针政策路线,变成群众的自觉行动。(三)实事求是,就是一切工作都要服从人民群众的实际需要和利益出发,实行某种改革,要完全根据人民的自觉自愿,既要耐心地等待群众的觉悟,让群众有所比较和选择,由群众自己下决心,又要积极地创造条件,作出榜样,进行宣传,说服群众,既要从本质发现群众中蕴藏着的巨大的积极性,又要按照具体的环境,具体地表现出来的群众情绪去进行一切工作。(四)实事求是,就是要客观地、全面地、本质地看待问题和解决问题。认清事物的现象与劳动人民的无穷无尽的创造力量,至于个人的革命事业中,不过是一个小小螺丝钉。马克思列宁主义告诉我们,任何一个成就,都是集体力量的结晶,个人离不开集体的,个人想做一点事业,如果没有党的领导,没有组织和人民群众的支持,就将会寸步难行,一事无成。如果我们真正深刻理解到人民群众和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及其相互关系,我们便会自觉谦虚起来。

二、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路线

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工作路线。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在长期斗争中形成了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讲的是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观点,是群众路线的核心内容。如果说一切为了群众讲的是目的,就是为什么要这样做,那么一切依靠群众则讲的就是手段的问题,就是如何去做、采取什么方式去做的问题;这是因为:第一,一切为了群众,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是党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是无产阶级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第二,一切为了群众,就必须对人民负责,善于为人民服务。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最

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第三,一切依靠群众,首先要相信群众能够自己解放自己。要尊重和支持人民群众的革命首创精神;一切依靠群众,既要反对命令主义,又要反对尾巴主义。第四,一切依靠群众,就应该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应该善于从群众的议论中发现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针和政策。第五,一切依靠群众,必须在一切工作中发动群众、组织群众。要在新形势下努力创造发动与组织群众的新方式、新方法。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讲的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是群众路线的又一重要内容。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领导方法,是同“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认识过程完全一致的,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领导工作中的创造性运用。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过程,从认识论上说,也就是调查研究的过程。这就把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同群众路线的工作路线有机统一起来。要做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首先要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向群众做调查工作。做到从群众中来,只是完成了领导工作的第一步,更重要的是要将这些从群众中集中起来的领导意见再回到群众中去,使群众认识到这些意见是符合他们的根本利益的,号召群众实行起来、化作他们自觉的行动,使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转化成为人民群众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力量。同时,毛泽东还强调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过程中,必须采取一般号召和个别指导相结合的方法。

三、独立自主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基本落足点

各国无产阶级首先必须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本国国情相

结合,依靠本国人民的力量搞好本国的革命事业。 第二,在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原则的同时,必须正确处理国家之间的关系。不闭关自守,不拒绝可能得到的援助。既反对别国对中国的干涉和侵略,也坚决反对任何国家对别国的侵略和干涉。自力更生和争取外援是辩证统一的。 2、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基本立足点。

四、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的有机统一 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是贯穿于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各个组成部分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它体现在毛泽东思想的全部科学著作中,体现在中国共产党的实践活动中。

《党的基本理论》---第四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系统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实际问题。科学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发展战略、依靠力量、国际战略、领导力量等重大问题,是贯通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领域,覆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国防、外交、统一战线、祖国统一、党的建设等方面的系统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新的重大理论观点、重大战略思想,在新的实践基础上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髓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髓。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和我国具体实际结合起

来,走自己的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求真务实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这一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哲学思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题是发展 发展是当今世界两大主题之一;发展是硬道理,对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决定意义;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经济社会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相统一;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深入贯彻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坚持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这一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发展的思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是党的根本宗旨和执政理念的集中体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把“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各项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要把解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问题放在首位,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这一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根本目的的思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立论基础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立论基础。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切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正确认识和把握

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始终不渝地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思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重要的是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级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目标,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是社会主义本质的体现。这一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的理论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坚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施科教国兴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这一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历史任务的思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动力的理论 改革开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全方位改革。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离不开中国;拓展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把“三个有利于”作为改革开放和各项工作总的出发点和检验标准。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这一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发展动力的思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战略与总体布局的理论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

须实行“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党到2020年的奋斗目标,是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这一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理论 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是对经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思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理论 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发展社会主义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扩大人民民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这一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思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不仅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

《党的基本理论》-第五章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历史任务,必须准备进行

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我们一定要毫不动摇坚持、与时俱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必须牢牢把握以下基本要求,并使之成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信念。

——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要发挥人民主人翁精神,坚持依法治国这个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最广泛的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积极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更好保障人民权益,更好保障人民当家作主。

——必须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要坚持已经济建设为中心,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

——必须坚持推进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要始终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各个环节,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不断推进理论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不断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

——必须坚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要全体人民共同奋斗、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加紧建设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

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障体系,努力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

——必须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要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加大再分配调节力度,着力解决收入分配差距较大问题,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

——必须坚持和平发展。和平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要坚持开放的发展、合作的发展、共赢的发展,通过争取和平国际环境发展自己,又以自身发展维护和促进世界和平,扩大同各方利益汇合点,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要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

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在任何情况下都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推进任何方面的改革发展都要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党的基本路线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必须坚持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妄自尊大,扎扎实实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

《党的基本理论》-------第六章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

现中国梦

一是要全面理解和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涵要求。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要毫不动摇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坚强领导,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毫不动摇地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这一社会主义的本质,毫不动摇地坚持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毫不动摇地坚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毫不动摇地坚持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涵要求是有机整体,相互融会贯通,彼此依存促进,决不能顾此失彼,更不能有所偏废。

二是全面理解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关系。这就是,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这是党领导人民在建设社会主义长期实践中形成的最鲜明特色。在这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三者同样是有机整体,相互融会贯通,彼此依存促进,也决不能顾此失彼,更不能有所偏废。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开创,不仅仅说明过去的艰难和辉煌,也昭示着未来的光明和前景。只要我们沿着中国道路坚定不移地走下去,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凝聚力量,攻坚克难,就一定能够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胜利,就一定能够实现百年来无数志士仁人上下求索、苦苦追求的中华民族复兴和中国现代化的宏伟蓝图。

历任领袖在执政六十多年的历史上,从来就没有缺少过梦想,60年前的梦想是赶英超美,50年前的梦想是解放全人类,40年前的梦想是四个现代化,30年前的梦想是致富,20年前的梦想是小康,10年前的梦想是和谐。从历史可以看到,梦想越宏观,越不切实际,则越不可能实现,不但不能实现,而且会给人民带来灾难,改革开放前的梦想显然比改革开放的梦想更宏大,但历次政治. 运动让人民蒙受苦难,国家经济陷入崩溃。

中国梦的梦想提出了民族复兴,谈到复兴则应该研究民族是如何衰落的,近代以来,中国全面落后于世界,鸦片战争的失败可以将原因归于对方的船坚炮利,但甲午海战的全军覆没则是在装备领先于对手的

情况下失败的,残酷的现实告诉国人,中国除了在科学技术方面落后以外,根本的落后是政治制度的落后,民间的仁人志士首先认识到了这一点,但遭到了慈禧为首的当局的拒绝,百日维新的失败使国家失去了第一次复兴的时机,等慈禧等权贵领悟过来,试图重走君主立宪的道路时,历史已不给机会,辛亥革命的枪声彻底终结了沿袭千年的封建专制。

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中国梦所提出的民族的复兴只有通过制度的转型才能够达成,全面的彻底的政治体制改革已是民间的共识,邓当年也指出,经济领域的改革只是第一步,政治体制的改革才是根本,如果政治体制的改革不成功,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也有可能失去。改革开放30年以来的所取得的成就正在被落后的体制所造成的巨大腐败所侵蚀。

正如习主席所说,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广大的人民迫切期待体制改革,通过制度的设计来消灭腐败,希望新一届班子能听到人民的呼声,不辜负历史和人民的期待。

《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第一章 强军兴军的时代号角 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赋予我军广大官兵重大而神圣的使命责任。作为领导干部,要积极落实“标准更高、走在前列”的要求,以时不我待的使命担当,投身强军兴军的伟大实践。

“想担当”,具备担当的精神。习主席指出,“是否具有担当精神,是否能够忠诚履责、尽心尽责、勇于担责,是检验每一个领导干部身上是否真正体现了共产党人先进性和纯洁性的重要方面。”领导就是责任,领导就要担当。实现强军目标,领导干部要有带头率领、示范引导的意识,时刻谨记“有备才能无患、能战方能止戈”信条,主动想打仗、钻打仗、谋打仗、练打仗,履职尽责,不辱使命。担当是领导干部的为政之德。不担当,当不好领导,也不配当领导。一届班子要有一届班子的担当,以“功成不必在我任、功成必须有我任”的精神境界,抓建设谋发展、抓基层打基础、抓当前利长远。

“敢担当”,具备担当的勇气。习主席指出,“坚持原则、敢于担当是党员干部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担当大小,体现着干部的胸怀、勇气、格调,有多大担当才能干多大事业。”当前,少数党员干部还存在求稳保平安、和气好当官的思想,干工作不敢涉险、怕失误,做决定不敢担责、怕追究,治歪风不敢较真、怕丢分,缺少解难拍板的底气和纠偏扶正的胆气,需要强化担当、补足元气。要靠党性原则提气,面对大是大非敢于亮剑,面对矛盾问题敢于迎难而上,面对危急艰险敢于挺身而出,培养坚定党性、坚持原则的习惯。要靠法规制度提气,树立法治思维,知法守法、畏法敬法,做依法决策办事的表率,

敢于、善于纠治违规违纪问题。要靠困难磨砺提气,保持“为官一任发展一方”的昂扬状态和事业追求,不畏难、不怕苦,敢打硬仗、勇涉险滩,为强军兴军扫清障碍、创造条件。

“能担当”,具备担当的本领。打铁还需自身硬。强军目标对领导干部的素质本领提出了更高要求,唯有加强学习修养、注重实践锻炼、砥砺意志品格,才能胜任领导重任。把担当精神作为干部教育管理的主要内容,切实引导解决为什么要担当、怎样担当的问题,增强担当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加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特别是习主席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提高运用科学理论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注重务实工作作风,端正工作指导,在真抓实干中学为官、学做事、学担当。此外,军人的担当离不开淬火。对领导干部来讲,就是要严格落实练将练官各项部署要求,紧扣使命任务练组织指挥能力,紧扣岗位需求练履职尽责能力,把战斗力标准真正立起来落下去。

习主席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强调:“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作为民族精神的核心,爱国主义体现了人民群众对祖国的浓厚感情,反映了个人与祖国的依存关系,是人们对自己故土家园和民族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与荣誉感的统一。

5月4日,习主席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指出:“一个没有精神力量的民族难以自立自强,一项没有文化支撑的事业难以持续

长久。”的确,一个民族如果没有自强不息的拼搏精神,是难以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历史告诉我们,自强不息的拼搏精神深深地熔铸于中华民族的灵魂之中,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民族精神之一。

自强不息的拼搏进取精神是我们这支军队从弱到强、克服万般艰难凶险考验的重要原因。这种精气神任何时候都不能丢,丢了就是丢了本色,就是丢了优势。

从我党拥有第一支人民武装,到建设革命根据地;从衣衫褴褛、装备极其落后,到艰苦奋斗、丰衣足食;从戈壁滩上腾空而起的蘑菇云,到上天入海的高尖端武器装备;从白手起家到建立起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现代国防工业体系等等,这些写在我军历史上的一座座里程碑背后,无不蕴含着一个个足以让中华民族挺起脊梁的动人故事,无不闪耀着一代代军人自强不息的拼搏进取精神。

《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第二章 听党指挥 “金星闪耀在军旗上,我们的原则是党指挥枪,人民军队党缔造,成长壮大党培养。。。。。。”这首高亢激越的《听党指挥歌》,深刻揭示了人民军队的历史源头和政治归属,抒发了广大官兵对党无比忠诚的深厚感情。习主席明确指出,听党指挥是灵魂,决定军队建设的政治方向。新形势下,必须把听党指挥作为军队建设的首要,毫不动摇地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的根本原则和制度,坚决贯彻执行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确保部队绝对忠诚、绝对纯洁、绝对可靠。

听党指挥是我们这支军队永远不变的军魂,体现了我军鲜明的党

性,决定着革命军人价值观的性质和方向。

一、听党指挥是因为我军是由中国共产党亲手缔造和指挥的一支新型人民军队。我军自创建之初,就和党天然地联系在一起,就规定了与党的要求相一致的性质、宗旨和任务,就始终臵于党的绝对领导之下。

二、听党指挥是建立在对中国革命和建设经验总结的基础上、对中国社会美好未来追求上的一种理性自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进程中确立的。

三、听党指挥是我军保持根本性质、有效履行使命的内在要求。马克思主义认为,军队是从属于一定阶级并为这个阶级服务的。我军作为党领导下的新型无产阶级军队,听党指挥是由这支军队的阶级属性和肩负的使命决定的。

从我军诞生之日起,就确立了“党指挥枪”的根本原则。1927年“八〃一”南昌起义,标志着我军的诞生,也标志着“党指挥枪”的开始。根据党中央的决定,起义军的最高领导机关是周恩来任书记的中国共产党前敌委员会,并明确规定:“军中党的组织是一切组织的根源。”同年9月,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上井岗山途中,进行了著名的三湾改编,创造性地提出“支部建在连上”的原则。军中自上而下建立各级党组织,使军队完全臵于党的绝对领导之下。1929年12月,毛泽东主持制定的《古田会议决议》,从理论上阐明了党对军队领导的原则,并从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确立了党领导军队的一些基本制度和措施。1932年9月21日,《中国工农红军总政治部

关于红军党的工作的训令》,第一次出现了“绝对领导”的字样,指出红军中的政治委员和政治机关要通过顺利进行一切工作来“保障党在红军中的绝对领导”。此后,在各个历史时期,特别是重要的历史关头,我们党都重申“党指挥枪”而决不容许“枪指挥党”的原则。正是由于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我军始终坚持“党指挥枪”的根本原则,不断反对和抵制各种错误倾向的干扰,从而保持了我军的无产阶级性质。可见,“党指挥枪”是我军独具特色的传家之宝。

“全军将士必须时刻牢记,我们是伟大的人民解放军,是伟大的中国共产党的队伍,只要我们时刻遵守党的指示,我们就一定胜利”。(《毛泽东选集》第四卷第1239页)毛泽东同志的这一精辟论述,深刻地说明了我军要做到战无不胜,就必须始终不渝地坚持“党指挥枪”的原则,永远把自己臵于党的绝对领导之下。这是因为: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是指引我军沿着正确道路前进的灯塔;党的各级组织,是使部队团结统一,具有坚强战斗力的领导核心;党创立的一整套战略战术原则,是我军克敌制胜的法宝;党广泛动员人民群众对我军的积极支援,是我军无穷无尽的力量源泉。这一切都说明党的领导是我军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正是因为坚持了党的绝对领导,我军才能在艰苦卓绝的革命战争中,从小到大,越战越强,同人民群众一道英勇奋斗,夺得了解放全中国的伟大胜利。全国解放后,我军遵照党的指示,保卫了祖国的安全,发展成为一支诸军兵种合成的强大军队,并在参加国家经济建设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纵观我军的战斗历程,我们之所以能够从胜利走向胜利,都是坚

持“党指挥枪”这一原则的必然结果。

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就能使我军在党的纲领和路线指引下,朝着党所指引的正确的政治方向胜利前进。离开了党的领导,就会使我军失去前进目标,偏离正确的轨道,甚至走到邪路上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军的唯一宗旨,也是我军区别于任何剥削阶级军队和一切旧式军队的基本特征。我军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仅仅因为我军的官兵来自人民,与人民有着共同的利益和革命目标,更重要的是我们党始终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唯一宗旨。可见,我军的宗旨就体现在“党指挥枪”这一深刻的内涵之中,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指挥枪”的必然要求,同时又是“党指挥枪”的必然结果。在党的领导下,我军就能把向党负责和向人民负责的一致性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永远成为党的利益和人民利益的忠实捍卫者。

《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第三章 能打胜仗 军队首先是一个战斗队。能打胜仗是核心,反映军队的根本职能和军队建设的根本指向。必须扭住能打仗、打胜仗这个强军之要,牢固树立战斗力这个唯一的根本的标准,全部心思向打仗聚焦,各项工作向打仗用劲,坚持不懈拓展和深化军事斗争准备,从实战需要出发从难从严训练,强化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战斗精神,提高信息化条件下威慑和实战能力,确保部队召之即来、来之即战、战之必胜。

一、能打仗、打胜仗思想的重大意义

习主席关于军队能打仗、打胜仗的重要思想,从根本上确立了军

队建设的目标,军队建设必须坚持围绕国家核心安全需求,加快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确保有效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这是党和人民对我军的殷切期望。

能打仗、打胜仗是有效履行我军职能使命的根本目标。

能打仗、打胜仗是实现强国梦和强军梦的必然要求。

能打仗、打胜仗是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的核心牵引。

二、能打仗、打胜仗,是我们推进军事工作全面发展的根本依据和遵循。

1、坚持把与时俱进加强军事战略指导作为重要前提。

现在,国际和周边安全环境更趋复杂,战争形态和作战方式深刻演变,国家安全领域不断拓展,我军作战力量和武器装备快速发展,这些都需要从战略层面加强筹划、科学指导,推动军事力量的建设和运用。我们要深入分析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历史方位、阶段性特征、有利条件和发展难题,搞好战略筹划和顶层设计,理清发展方向、发展思路、发展重点,更好地发挥军事战略对于推动军事斗争准备和军队建设的统揽作用,从宏观上确保军队能打仗、打胜仗。

2、坚持把拓展和深化军事斗争准备作为基本途径。

军事斗争准备是军队的基本实践活动,是维护和平、遏制危机、打赢战争的重要保证。要坚持军事斗争准备龙头地位不动摇,立足应对复杂困难局面,统筹推进各方向各领域军事斗争准备,保持战略全局平衡与稳定;着眼实战需要从难从严训练部队,坚持仗怎么打兵就怎么练、打仗需要什么就苦练什么,突出使命课题训练,加强诸军兵

种联合训练,抓好检验性对抗性训练,在近似实战的环境下摔打锻炼部队;探索和平时期军事力量运用问题,科学组织非战争军事行动准备,促进军事斗争准备水平和履行使命任务能力全面提高。

3、坚持把推动信息化建设加速发展作为内在要求。

坚定不移把信息化作为军队现代化发展方向,正确处理信息化与机械化的关系,以信息化为主导,以机械化为基础,加快机械化信息化复合发展和有机融合。要把加强新型作战力量建设作为战略重点,把培养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作为有力支撑,把加强指挥信息系统统管作为重要抓手,推动信息化建设向形成新质战斗力深化,向自主创新发展跃升,向推动建设成果运用转化拓展,努力实现高标准高层次建设与战备、训练、工作中广泛应用的有机结合,发挥信息力在战斗力生成中的主导作用。

4、坚持把积极稳妥推进军队改革作为强大动力。

军事领域是竞争和对抗最为激烈的领域,也是最具创新活力、最需创新精神的领域。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更新军事思维方式和思想观念,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各项工作中,加快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步伐。调整优化作战力量结构,重点加强海军、空军、第二炮兵部队建设,加快信息作战、军事航天等新型作战力量建设,优化军兵种内部结构和部队编成;建立健全联合作战指挥体制、联合训练体制、联合保障体制,着力提高我军信息化条件下联合作战能力;深化军事人力资源、后勤政策制度和军队保障社会化调整改革,调整完善军官和士兵政策制度,推进退役军人安臵、

文职人员制度改革,不断增强军队建设的生机活力。

5、坚持把依法治军、从严治军作为有力保证。

习主席强调,要牢记依法治军、从严治军是强军之基,必须保持严明的作风和铁的纪律,确保部队高度集中统一和安全稳定。我们要坚决贯彻习主席重要指示,切实加大依法治军、从严治军力度,坚持政治要求严、管理教育严、军事训练严、执行纪律严、落实制度严,坚决杜绝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提高部队正规化建设水平。要强化纪律观念和号令意识,坚持按条令条例和规章制度办事,严格培育过硬战斗作风,培养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战斗精神,把部队建设成为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战斗队。

三、 为实现能打仗、打胜仗的目标提供可靠的政治保证、强大的精神保证和过硬的作风保证:

1、强化政治意识,自觉把高举旗臶、听党指挥的根本要求贯彻到军事工作各个领域。

2、树牢打仗思想,始终坚持用战斗力标准衡量和检验各项军事工作。

3、切实改进作风,高标准高质量地抓好各项军事工作落实。

《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第四章 作风优良 作风优良才能塑造英雄部队,作风松散可以搞垮常胜之师。作风优良是保证,关系军队的性质、宗旨、本色。必须把作风建设作为军队一项基础性长期性工作抓紧抓实,始终保持我党我军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落实依法治军、从严治军之歌强军之要。

一、从严治警是部队战斗力生成的重要源泉

二、从严治警,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党对消防部队的绝对领导,坚定不移地高举旗臶,听从指挥,始终与党中央和上级保持高度一致。当前,一些外来势力和社会上一些不健康的东西对消防部队一些人的思想带来了严重的影响,致使一些单位出现了一些影响消防部队形象的事件。因此,从严治警,首先要强化“警魂”意识,把广大官兵的意志和力量,凝聚在“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旗臶下,努力建设一支忠于党、忠于人民,政治合格、作风过硬的让党和人民放心的消防队伍。

三、从严治警是部队战斗力生成的重要源泉,是部队建设的铁律。军无法无立,法不严不威。严则所向披靡,松则溃不成军,古今中外概莫能外。特别要看到,今天从严治警所要治的“警”,是向信息化部队转型过程中的“警”,是要完成现代化、信息化双重历史任务的“警”。今天从严治警的“严”,也有了新的时代内涵。随着高科技在消防领域的广泛应用和现代消防变革的迅猛发展,火场形态和灭火样式发生了很大变化,部队灭火装备现代化程度越来越高,专业分工越来越细,技术性越来越强,协作面越来越广,对部队的组织性、计划性、准确性和纪律性要求越来越高。信息化必须正规化、法制化。部队越是现代化,越需要坚持从严治警。只有坚持依法从严治警,才能保证部队的高度集中统一,才能保证做到令行禁止,才能保证火场打胜仗。反思一些部队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甚至出现案件事故,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治警不严,没有严格用法规制度来管理部队。

消防部队的职能,是保卫国家和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免受火灾损失。从严治警,应把切实履行消防部队职能作为重点,着眼于提高打赢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牢记消防部队的神圣使命,不断增强忧患意识,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有针对性的做好各项防灭火准备。围绕推进中国特色消防工作的变革,抓住信息化这个本质和核心,加快建设信息化部队、打赢信息化火场战斗的步伐。抓好作风纪律建设,坚持严格教育,严格训练,严格管理,切实提高部队谋打赢的能力。

从严治警是严格管理部队、带好部队的实践过程。部队建设是一个有机整体,要保证政治、军事、后勤、防火工作协调发展,就应当防止把从严治警简单化、片面化,克服短期行为和“单打一”现象。坚决纠正急功近利的做法,不求一时一事的轰动效应,注重夯实那些具有长远性、根本性的工作,切实打牢部队政治思想、组织建设、军事素质、作风纪律的基础。

从严治警应把人作为主体,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各项工作的根本和归宿,通过提高人的综合素质,促进从严治警各项工作的落实。把人作为部队发展的第一资源,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确立全新的用人观念,制定长远的育人方略,建立科学的用人机制,努力提高官兵的整体素质。贯彻“教育为先”的原则,反对“不教而诛”,注重用真心关爱感化人,切实维护官兵的合法利益,尊重士兵的民主权利,严禁打骂体罚士兵,严禁侵占士兵利益,努力为官兵解决工作、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做到以情带兵、以理服人、宽严适度,真正从思想上提高官兵遵纪守法的自觉自愿意识。

这些年,许多单位为解决部队管理上存在的老问题,每年都采取不同形式和方法,组织教育整顿,综合治理,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治警不严的问题在一些单位仍然比较突出。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问题的症结主要在于不落实。有的喊得凶、抓得松,上级强调了就抓一阵子,出了问题就整顿一番,过后就放到一边;有的法制观念淡薄,习惯于凭经验办事,工作随意性、盲目性较大,甚至离开法规制度另搞一套,等等。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关键是要在抓落实上下功夫。不落实,再好的法规制度都是一纸空文,又何谈巩固和提高部队战斗力,何谈履行好新世纪新阶段部队肩负的历史使命?

把从严治警落到实处,关键在抓好干部,重在能力素质。当前,部队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对新形势下治警特点规律研究不够,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不强;有的执法执纪不严,存在偏宽、偏软的倾向;有的法规意识淡薄,不依法办事的现象比较普遍。这都集中反映了我们消防干部队伍素质偏低的状况。公安部消防局在近期几起重大事故通报中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各级部队要把抓好干部教育、提高干部素质作为重点,下大力气抓出成效。窃以为,抓好干部教育,提高干部素质,应重点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一是要提高干部科学判断形势的能力,使之具备敏锐的战略眼光,善于从国际国内纷繁复杂的形势中,深入思考,研究问题,探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部队正规化建设的规律,使从严治警更具有前瞻性和时代性。二是提高干部实践创新能力。从严治警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工作,必须用科学的发展观和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去发现和解决问题。三是提高依

法办事的能力,增强各级干部法律法规意识和法制观念,认真学习条令条例和规章制度,正确掌握和运用法律法规办事、决策和处理问题,不断提高干部知法、守法、执法的能力。

《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第五章 牢记强军目标 献

身强军实践

强军梦是国家的梦、军队的梦,也是每个官兵的梦。只有每个人都为美好梦想而奋斗,才能汇聚起实现强军梦的磅礴力量。广大官兵要牢记强军目标,坚定强军信念,献身强军实践,努力把个人理想抱负融入强军梦,强化 使命担当,立志扎根军营、建功军营,为实现强军目标贡献力量。

国家军队再强大,也离不开作为其中一粒尘、一粒沙的我们;中国梦、强军梦再美好,也离不开每个人对自己梦想的坚守。“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这是陆游的寄托;“匈奴未灭,何以为家”,这是霍去病的坚持;而屈原更是有“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对梦想的承诺。且不谈古人的追求,周总理在十二岁读书时就说出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伟大抱负并且为之奋斗终身。而作为一名军人的我,就是要将青春与热血铸入强军梦。为此我要“活到老学到老”,要时刻向书本学习,向身边的人学习,使自己的思想保持一定的活力,给行动带来创造力。要明确个人目标,成就自身价值。在工作岗位上要满怀激情,敢于担当,敢于创造,用强军梦激励自己不懈努力,顽强拼搏,艰苦奋斗,用个人的梦想来托起“强军梦”。要树立端正的生活态度、培养扎实的工作作风。在新兴的物

质观、价值观、世界观面前把持住自己,保持热情,发掘潜力,不断提高,保证自己的理想信念不动摇。

人民军队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一步步走来,已经经历了风风雨雨的考验,我们作为新一代年轻军人,更加应该使他不负“文明之师 、威武之师”的称号,并使之向信息化军队的方向迈进,成为一支能打仗、打胜仗的军队。

坚定实现强军目标的信心信念。有坚定的信念,才有坚定的行动。强军目标是对我军建军治军经验的科学总结,是新形势下强军兴军的科学谋划,指明了加快军队建设发展的科学路径。实现强军目标,有着坚强的政治保证和深厚的现实基础。党中央、中央军委和习主席的坚强领导,为实现强军目标提供了根本保证;新中国成立6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快速发展形成的强大综合实力,为实现强军目标奠定了坚实物质基础;我军建设发展取得了辉煌成就、积累了丰富经验,国防和军队建设已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实现强军目标面临着难得的历史机遇。可以说,我们的信心信念,来自对强军目标的高度认同,来自对党的领导的坚定信赖, 来自对发展基础的清晰认知。我们要坚定走中国特色强军之路的自觉自信,坚定不移地朝着实现强军目标奋勇前进。

强化实现强军目标的使命担当。实现强军目标,是习主席向全党全军发出的强军兴军动员令,赋予广大官兵重大而神圣的使命责任。每名官兵有奋斗有担当,强军兴军就有力量有希望。要忠诚强军事业,胸怀强军兴军的远大理想,焕发强军报国的政治热情和精神力量。

找准强军目标进入实践的切入点着力点落脚点。理论进入实践,目标化为现实,必然经历一个抓结合、促转化的过程。要紧紧围绕贯彻落实习主席一系列决策指示,努力把强军目标的普遍要求,与部队建设具体实际相结合,与本单位具体工作相结合,与当前正在做的事情相结合,科学谋划指导部队全面建设,切实形成适应强军兴军要求的思路办法。要抓住贯彻强军目标的实践要求,牢记强军之魂、强军之要、强军之基,坚持把从思想上政治上建设和掌握部队摆在突出位臵,坚定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政治自信和政治自觉;贯彻战斗力标准,统筹加强核心军事能力建设和非战争军事能力建设;落实依法治军、从严治军方针,大力弘扬适应强军要求的优良作风。要把实现强军目标贯穿到部队建设全过程和各领域,切实转化为抓工作的科学方法,转化为谋打赢的实际举措,确保强军目标在部队建设中落到实处。

探索新形势下强军兴军的特点规律。实现强军目标是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军事实践活动。我们只有不断研究探索新形势下军队建设的特点规律,才能掌握工作主动权。要深入研究中国梦与强军梦的内在联系,研究军队建设的历史方位和阶段性特点,研究实现强军目标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把军队建设的基础与现状搞清楚,把影响制约强军兴军的矛盾和问题搞清楚,把建设强大军队的各项任务搞清楚。要针对军队建设所处环境和官兵成分结构的不断变化,深入研究部队教育管理的特点规律,确保部队高度集中统一和纯洁巩固。要针对国防和军队改革面临的时代课题,深入研究深化军队改革的特点规律,准确把握改革目标和指导原则,坚定不移、积极稳妥地深化军队改革。要

针对战争形态和作战样式的深刻变化,深入研究部队信息化建设和作战、军事斗争准备的特点规律,努力掌握现代战争的制胜机理,不断提高信息化条件下威慑和实战能力。

深入研究解决部队建设的重大问题。加强重大现实问题研究,是推动强军目标向实践转化的“桥”和“船”。习主席深刻指出,要始终关注和研究重大战略问题,明确提出与时俱进加强军事战略指导、拓展和深化军事斗争准备、围绕国防和军队建设主题主线加强部队全面建设、推动中国特色军事变革深入发展、深入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提高军队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等重大课题,为我们明确了重点、指明了方向。我们必须紧紧扭住事关军队建设全局的战略性问题、影响部队建设发展的重难点问题、实现强军兴军的新情况新问题,以及官兵关注的热点敏感问题,进一步拓宽战略视野,搞好集智攻关,拿出真招实策,努力提高谋划决策水平,切实为军队建设、改革和军事斗争准备提供具有前瞻性、针对性的理论指导。要在研究解决问题中求突破,做到问题解决一个、发展向前推进一步,不断开掘强军的内在动力,开创强军兴军的新局面。

全面提升部队建设的标准。强军目标是军队建设发展目标的新概括新定位,在听党指挥上要求做到绝对忠诚、绝对纯洁、绝对可靠,在能打胜仗上要求做到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在作风优良上要求做到永葆人民军队性质、宗旨、本色,赋予我军建设新的时代内涵,全面提升军队建设的标准要求。要坚持高起点筹划,自觉把实现强军目标放在世界军事发展大势下思考,放在实现党的历史任务、维护国

家和民族最高利益大局下研究,放在打赢信息化战争大前提下谋划,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精心筹划部署,搞好顶层设计,科学组织实施。

《军人道德法纪》-------第一章 立身做人之本

一、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指中国五千年历史流传下来,具有影响,可以继承,并得到不断创新发展,有益于下代的优秀道德遗产。概括起来就是:中华民族优秀的道德品质、优良的民族精神、崇高的民族气节、高尚的民族情感以及良好的民族习惯的总和。它标志着中华民族的“形”与“魂”。它也是我国人民两千多年来处理人际关系、人与社会关系和人与自然关系的实践的结晶 编辑本段表现方面一、立志报国民族精神。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民族自古崇尚“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杀身以成仁”的民族气节。爱国主义作为民族精神,更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核心。历史上,中国屡遭外敌入侵,国破则家亡,使人们的爱国之情强烈地表现出来,并升华成为国献身的情操和精神,因此出现了岳飞的“精忠报国”、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孙中山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爱国主义成为推动中华民族不断前进的巨大力量。 二、主张建立和谐协调的社会人伦关系。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强调建立一种和谐协调的人伦关系。主张“义以为上”,“以义统利”,“先义后利”,要求“见利思义”,“见得思义”。 “义”是指民族利益和国家利益,“利”是指个人利益。强调社会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强调个体对整体的道德义务。这是一种植根于社会文化的群体精神,进而扩展到整个民族和国家的集体主义精神。 三、倡导“仁爱”的人道主义精神。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提倡“仁者爱人”,孟子提出“君轻民重”的思想。这种要求一切人

都要用“仁爱”之心去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爱护人、帮助人的思想,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最具有人民性的道德遗产。 四、提倡基本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倡导“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实现人生理想的步骤和模式。这种为人处世的基本道德观念,是人类进行物质生产活动和自身生存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人们共同生活的起码的行为准则。它正确反映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它是人类社会道德关系的具有科学性的优秀的遗产。

二、遵守社会主义法纪

传统道德一般都是在社会稳定时发挥作用,而社会剧烈变动时则缺少用武之地,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正所谓“治平尚德行,有事赏功能”。古人说:“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 历史证明,儒家伦理往往在太平盛世发挥它稳定社会、缓和矛盾、调节人际关系的社会功效。当代中国已进入相对稳定的和平发展时期,社会稳定、政治稳定是中国的大局。为实现构建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需要社会方方面面的团结合作、共同努力。其中,道德建设无疑是重要的精神基石,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有力抓手。一个社会能否和谐,一个国家能否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道德建设水平的如何,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标志。加强道德建设必须承接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道德从来就是现实性与历史性的统一。社会主义道德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是植根于民族文化的沃土,是传统美德的延续和升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接中华传统美德,就是要以中华传统道德的背景为基础,把传统道德中的这些符合时代要求,有助

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内容承接下来,推广到全体人民中去。梁启超在《新民说》一书中曾说:“中国要想建设一个新国家,必须先要有新民。新民是不同于旧时的中国人,必须要具备几个条件,最必须的条件就是公德。”在新的经济、政治、文化变革推动下,当今社会的道德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出现了一些新领域、新趋势。进行道德建设既要大力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道德文化的优秀传统,也要学习和借鉴世界各国道德建设的优秀成果,还要激发人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精神,创造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新道德、新观念。与此同时,我们还要发扬党在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形成的优良道德。中国传统美德规范、引导着人们的行为和精神追求,同时又在新时代人们的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我们要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就必须使之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建设和谐社会,惠及全体人民,体现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心愿。和谐社会不会凭空而至,也坐等不来。构建和谐社会,人人有责。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也是社会建设的主体。和谐美好的社会,需要脚踏实地的艰苦奋斗,需要全体人民的共同参与。每一个社会成员都各司其职,承担起自己的职业角色和社会角色,尽职尽责,做好本职工作;每一个社会成员都各守其则,具有法律意识和诚信意识,自觉遵循社会规则、规章制度和公共秩序。人人有行动,人人有贡献,这样,我们的社会才能更快更好地实现和谐。

《军人道德法纪》-------第二章 贞守政治品德

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用爱国主义精神激励和鞭策自己,把爱

国之情转化为爱国之行,做坚定的爱国者。

第一,知我中华,培育爱国情操。爱我中华,必先知我中华。爱国志士秋瑾说:但凡爱国之心,人不可不有,若不知本国文字、历史,即不能生爱国之心也。学习历史,知我中华,是升华爱国情感的基础。要学习中华民族建设祖国家园、创造灿烂文明的历史;学习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捍卫国家主权的历史;学习中华民族反对民族分离、维护祖国统一的历史;更要学习和了解当代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实践。学习历史,就会为祖国的今天而骄傲,为祖国的明天而奋进。今天的中国已不是昨天的中国,明天的中国必将更加美好。我们伟大的祖国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经济发展,政治稳定,社会进步,国力强盛。跨进2l 世纪的中国正如醒狮雄起,巨龙腾飞,生机勃勃。只要我们同心同德、万众一心、艰苦奋斗、开拓进取,必将在本世纪创造出更加辉煌的成就。

知我中华,还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历史,全面地、辩证地了解和认识中国国情。既要从了解祖国的锦绣河山中激发热爱之情,也要从认识我国自然条件的一些不足之处增强忧患意识;既要为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而自豪,又要为中国近代以来的落伍而伤痛,从而转化为奋发图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强大动力。 第二,立志成才,报效祖国。爱国主义不仅是一种对祖国的深厚情感,更是一种报效祖国的实际行动。当代青年要肩负起历史赋予的重任,就必须化爱国之情为报国之行,刻苦学习,锤炼自己,把满腔的爱国

热情化为报国之行。成才是青年人的追求和渴望,也是祖国和时代的需要和呼唤,要科学地确立成才的目标和方向,做祖国现代化需要的人才。

革命前辈们正是有了爱国报国的远大志向,才成为伟大而具有高尚人格的人;正是因为他们将个人的前途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融为一体,才不怕艰难困苦,不怕流血牺牲,为新中国的建立前赴后继、英勇奋斗。我军是中国历史上最忠实、最先进的爱国武装集团,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一直激励着全军官兵牢固树立崇高而远大的爱国报国之志。新的历史时期,李向群、杨业功、丁晓兵等一大批优秀军人为国防和军队建设忘我工作,艰苦奋斗,早各自的岗位上创造了不凡的业绩,也是因为他们树立了崇高而远大的爱国报国之志。

《军人道德法纪》-------第三章 恪守职业道德 一、尊干爱兵、官兵一致是我军性质和宗旨的体现

尊干爱兵、官兵一致,就是官兵政治平等,肃清封建主义、军阀主义,根除打骂现象,建立自觉纪律,相互尊重,相互关心和爱护,同甘共苦,同心同德,团结奋斗。我军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型的人民军队,共同的奋斗目标和阶级利益,是我军能够做到官兵一致的政治基础。军官爱护土兵,土兵尊重军官,这是我军的性质在官兵关系上的生动体现,也是无产阶级军队与资产阶级军队相区别的一个显著标志。官兵之间,只有职务区别,没有贵贱之分,政治上一律平等,大家心心相印,血肉相连,情同手足,亲如兄弟。因此,那种破坏尊干爱兵优良传统的做法不仅与我军性质不符合,而且法律也不允许。

我国刑法第426条明确规定:以暴力、威胁方法,阻碍指挥人员或者值班值勤人员执行职务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严重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致人重伤、死亡的,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无期徒刑或者死刑。战时从重处罚。 第417条规定:滥用职权,指使部属进行违反职责的活动,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443条规定:滥用职权,虐待部属,情节恶劣,致人重伤或者造成其他严重后果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致人死亡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

由此可见,我军的人民军队性质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决定了我军必然要实行尊干爱兵、官兵一致的原则,而且国家赋予其法律效力。换句话说,尊干爱兵是每一个革命军人必须履行的义务。

二、尊干爱兵、官兵一致是我军的光荣传统

建国后,我军官兵一致的原则得到了进一步发扬光大,涌现出了一大批尊干爱兵模范,在全军官兵心目中留下了永不磨灭的印象。特别是从1958年9月开始的干部下连当兵制度,成为建国以来我军尊干爱兵、官兵一致光荣传统的一次最为深刻的检验。根据总政治部统一安排,全军各级干部以普通一兵的身份下到连队,和士兵一同学习、训练、劳动和生产,进一步密切了官兵关系,其中,许世友、杨得志、杨勇等一批共和国将军与土兵同甘共苦、同心同德的故事至今仍广为传诵。总之,尊干爱兵、官兵一致是我军的光荣传统,是我军一贯坚

持的一个基本原则。

三、新时期发扬尊干爱兵光荣传统具有重大意义

尊干爱兵、官兵一致,是军队团结统一的基础,是军队生命力、凝聚力和战斗力的重要源泉和基础,是我军所以能够排除万难、攻克难关、战无不胜的强大战斗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这是任何剥削阶级军队所无法比拟的。新时期继承和发扬这一优良传统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首先,这是加强我军新时期思想政治建设,保证政治合格的需要。搞好官兵团结,能够促进广大官兵安心服役,爱军习武,忠实履行自己的神圣使命和职责,圆满完成各项任务,这是政治合格的重要体现。搞好官兵团结,保持部队内部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利于抵制拜金主义、金钱至上、庸俗关系学等不良倾向的侵蚀,保持部队思想政治的纯洁性,从而保证我军政治合格。其次,发扬尊干爱兵光荣传统,是加强新时期我军作风纪律培养、保持部队高度集中统一的需要。我军历来以优良作风和严明纪律著称于世,做好尊干爱兵工作,切实贯彻落实官兵一致的原则,本身就是培养部队优良作风的重要内容;搞好官兵团结,有利于增强广大官兵执行各项纪律的自觉性,真正做到令行禁止,雷厉风行,保持部队的高度集中统一;搞好官兵团结,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有利于搞好部队管理,不仅可以有效地预防各种事故的发生,保持部队的稳定,而且可以更好地落实各项条令条例,促进我军的正规化建设。第三,这是深化部队教育训练改革,迅速提高我军高技术条件下的作战能力的需要。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正处于社会历史转型过程中,如何适应新

的社会历史条件,深化我军教育训练的改革,把握新特点,探索新规律,成为我们面对的重要课题。搞好官兵团结,不仅可以调动广大士兵的训练积极性,而且可以更好地发挥官兵的集体智慧和主动创新精神,从而顺利解决部队教育训练改革中的各种困难和障碍,推动我军各项改革和建设的发展,迅速提高我军高技术条件下的作战能力。同时,搞好官兵团结有利于培养团结合作的团队精神。高技术战争是诸军兵种的联合作战,特别需要团结合作的团队精神及各种协同能力,而大力弘扬尊干爱兵、官兵一致的优良传统。搞好官兵团结,就非常有利于培养这种精神。

《军人道德法纪》-------第四章 践行尊干爱兵美德 继承和发扬尊干爱兵、官兵一致的优良传统,保持官兵之间深厚的阶级感情和健康的人际关系,不仅要深入进行教育,建立健全相应的制度措施,而且还要在实践中一点一滴地精心培养。一是坚持“五同”,充分发挥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干部说话办事,不要居高临下,盛气凌人,而要平等相待,相互尊重,和蔼可亲;干部与战士,要同吃、同住、同练、同劳动、同娱乐,不搞特殊化,特别是新提升的基层干部,更应该事事处处做战土的表率和榜样,坚决杜绝吃饭开小灶、训练一边看、劳动当指挥、娱乐找不着的不良现象。二是克服庸俗关系学,建立纯洁友爱的官兵关系。无论是干部战士,都要认清官兵之间应该是一种纯洁的同志关系、兄弟关系,而不是靠金钱、靠吃喝、攀老乡等手段建立起来的庸俗关系,自觉抵制拜金主义、金钱至上的腐蚀拉拢,这样才能保持和发展健康的官兵关系,增强部队的凝聚力、

战斗力,、驻吴泄口某守备营,面对着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既积极做好战士方面“扬汤止沸”的工作,又重点对干部方面“釜底抽薪”,截断不正之风的风源。做到谁收礼谁受处分;谁搞亲疏厚薄谁在全营公开检查;谁侵占士兵利益谁如数退赔,并视情绳之以纪律。两年来,全营没有发生一起干部收受礼物、拿原则做交易和搞亲疏关系的现象。作为战士,也应自觉抵制拜金主义、金钱至上歪理邪说的影响,脚踏实地,将自己的主要精力投入到工作、训练、学习之中,努力锻炼自己,提高自己,培养团结协作、互相帮助、互相支持的良好风尚,不搞吃吃喝喝,不拉拉扯扯,烟酒开路,以自己的勤奋努力和真才实学赢得干部、战友的认同和赞许。三是培养官兵健康的民主意识。作为干部,对涉及到战士考学、转改志愿兵、入党、提干、评功评奖等事关战土切身利益的敏感性问题,要自觉做到政策公开、指标公开、群众意见公开、审批结果公开,出以公心,公道透明。南京军区某装甲师致力于探索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在实践中走出了一条搞好思想政治建设、发扬民主作风的新路子,创造了“四公开一监督”的方法,即:公开事关连队建设全局的重大问题,公开与官兵切身利益有关的敏感性问题,公开连队经费物资管理使用情况,公开干部管理规定和执行情况;监督连队经常性工作落实情况。其核心就是对事关于部战士切身利益的连队重要工作都予以公开,以公开求共识,以公开求公正,以公开求公平,以公开求落实,以公开求团结,不仅成为新形势下发扬我军三大民主优良传统的有效形式,也是新时期密切官兵关系的有效方法。

兵之所以战者,气也;气之所以激者,怒也。----- (中) 孙子 对士兵而言,没有和平时期,只有战争时期和战争准备时期。-----古罗马格言

武德不同于单纯的勇敢,更不同于对战争事业的热情。勇敢固然是武德必要的组成部分,但是军人的勇敢不同于普通人的勇敢,普通人的勇敢是一种天赋的品质,而军人的勇敢也可以通过锻炼和训练培养出来。军人的勇敢必须摆脱个人勇敢所应有的那种不受控制和随心所欲显示力量的倾向,它必须服从更高的要求:服从命令、遵守纪律、遵循规则和方法。----(德) 克劳塞维茨

不同的战争时代需要不同的能力。在农业时代的战争中,力量和灵巧是有用的。在工业时代的战争中,组织和纪律是有价值的。在信息时代的战争中,宝贵的能力是知识和创造性。我们必须具有充分利用这些能力的组织方针。为了做到这一点,我们最宝贵的军事能力是并且一定是开明的指挥。-----(美) 卡尔〃比得

在军事行动开始以前,部队的士气必须是鼓得足足的。他们必须有进攻的迫切要求以及因体魄健全而产生的有感染力的乐观情绪。他们必须斗志高昂地投入战斗,满怀着杀敌的决心。-----(英) 蒙哥马利

战争的真正目的应该是压垮敌人的抵抗意志,并不是一定要消灭其军队。---- (英) 利德尔. 哈特

像所有的思想观念一样,意识形态是一种武器,它可以提高国家

的土气,并随之增强国家的实力,而且正是在这样做的过程中,它会瓦解对手的士气。 -----(美) 汉斯摩根索

战争的真正对决在理念,理念的构想在帷幄中,推广在演兵场,检验在战场上。

《军人道德法纪》-------第五章 遵守法律法规

一、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内涵

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关于社会主义法治的理想、信念和观念, 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内在要求、精神实质和基本原则的概括和反映, 是立法、执法、守法和法律监督的基本指导思想。一定的法治理念由一定的社会历史制度、法律文化和价值观所决定, 一旦形成, 便固化于人们的思想中, 具有相当的稳定性、持久性; 有什么样的法治理想、信念和观念, 就会表现为什么样的立法、执法及守法行为。法治理念是灵魂, 决定着法治的效果。

改革开放以来, 我们党在领导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伟大实践中, 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提出了一系列正确的法治理念。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是先进的社会制度, 我国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也一定是先进的法治理念, 是真正符合广大人民群众利益和需要的法治理念。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必须体现以下本质要求, 必须反映和坚持社会主义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反映和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 反映和坚持党的领导, 反映和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反映和坚持从中国国情出发的原则要求, 必须反映和坚持改革创新、与时俱进。

按照这些本质要求,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可以概括为“依法治国,

执法为民, 公平正义, 服务大局, 党的领导”五个方面的内容。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 执法为民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要求, 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法治的价值追求, 服务大局是社会主义法治的重要使命, 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保证。这五个方面相辅相成, 体现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当前我国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的发展阶段。新的发展时期, 必然要对法制建设提出新的要求, 政法队伍、政法工作要适应新形势的要求, 就必须有一个科学、明确、符合时代需要的执法指导思想。当前我国经济社会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巨大变革, 各种经济成份不断出现, 使经济实体呈现多元化, 必然导致经济利益的多元化。这一时期, 既是战略机遇期, 也是社会矛盾尖锐化时期和社会问题多发期, 地区之间的不平衡、各阶层收入差距的拉大、就业形势严峻等社会矛盾和问题不断增多, 人们的思想、观念、利益也同时发生着变化, 各种利益冲突不断发生, 这也要求政法机关要有一个科学、正确的法治理念, 在实际工作中体现出公平、正义, 维护各个阶层群众的合法权益。因此, 在我国政法战线坚持和贯彻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是十分必要和非常及时的战略举措。

二、坚持贯彻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必要性

随着我国各项改革的不断扩大和深化, 司法体制的改革和调整也必将提上日程。当前我国立法体制中存在诸多问题, 例如, 立法的超前、快速、规模庞大、盲目立法等, 使出台的法律、法规难于渗透到社会生活实际领域, 难于被民众认同、消化、接受, 最后变为一纸空文。

目前中国的法律很难经得起理性的检验, 中国的执法困境, 立法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包括司法制度、执法机制怎么改、如何改才能适应我国民主法制建设和人民当家作主的法制需求, 也需要我们有一个统一明确的认识。

中国的发展、富强、崛起和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有一个稳定的社会环境。但也要清醒地认识到, 目前影响社会稳定与和谐的因素还大量存在, 改革和发展中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逐步暴露出来, 人民内部矛盾凸显, 有的甚至引发**。社会管理、经济管理中的新情况新问题也不断出现, 极易滋生和诱发违法犯罪, 甚至导致严重刑事犯罪高发。而担负维护稳定重任的政法机关需要进一步明确自己的使命, 需要有一个正确的法治理念。

在建设依法治国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 人民群众民主法治意识日益增强, 人民群众通过司法程序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要求不断提高。而我们政法队伍、检察队伍在执法中存在的执法不严格、不公正、不文明、不作为的现象, 甚至执法犯法的情况也时有发生, 上述行为的背后存在着不合时宜的执法观念急需纠正, 混乱的执法思想需要澄清, 不适应新形势的执法思想迫切需要得到改变。

面对新形势, 法律工作者必须主动应对新挑战, 积极适应新要求, 尽快提高化解社会矛盾的能力、防范和打击违法犯罪的能力、维护国家政治稳定的能力、公正执法的能力。而要做到这些, 必须用科学、先进、正确的法治理念武装政法干警头脑, 也就是说, 用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指导政法工作。

牢固树立服务大局的思想。要善于围绕大局筹划部署工作。学会从大局出发、从大局着眼, 自觉地把各项工作融入到大局之中来思考、谋划和部署, 把本地、本部门的工作作为保障党和国家大局的必要环节努力做好, 使各项工作切实体现服务大局的要求。为此, 要做到两点, 一要统筹兼顾; 二要善于结合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同时, 适时地根据形势的发展变化研究工作思路, 确定工作重点, 调整策略方法, 增添工作举措, 确保在服务大局中更有作为。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建设法治国家的灵魂。正如胡锦涛同志指出的:“理念是行动的指南。我们实施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既要积极加强法制建设, 又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特别是在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 坚持贯彻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对贯彻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

《党的基本理论》《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军人道德法纪》教材教育学习内容

《党的基本理论》-第一章 科学的理论 行动的指南 随着时代发展、社会变迁、实践创新与理论创新的推进,党的指导思想必须与时俱进,才能适应变化了的情况、发展中的实际,使党的指导思想反映时代要求、富有时代气息。科学发展观指导地位的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增添新内容。党的指导思想的拓展,是党的执政理念、治国方略的升华,为开辟治国理政的新境界提供了思想资源。 党的十八大将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既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经验的总结和升华,也是时代和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科学发展观经受了实践的检验。作为指导思想的理论,必须是经过实践检验、为实践所证明的科学理论。实践已经证明,科学发展观是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要求,能有效指导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科学理论。经过实践检验,科学发展观的真理性、价值性日益彰显,这是确立科学发展观指导地位的实践基础。

科学发展观赢得了人民的认同。科学发展观已走向大众、接近大众,其理论内涵、实践要求已为大众理解、接受和认同。同时,科学发展观实践效应的彰显,更使广大人民从中感受到科学发展观的价值

和魅力。广大人民的接受和认同,是确立科学发展观指导地位的群众基础。

科学发展观适应了时代潮流。工业文明的生产、生活方式对地球资源的掠夺性使用,正在超过地球的承受能力,全球生态环境恶化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联合起来拯救地球成为各国的共识,世界开始迈向生态文明时代。科学发展观借鉴了世界文明发展经验,适应了当今世界文明发展潮流,这是确立科学发展观指导地位的时代基础。

科学发展观为党的指导思想增添新内容。随着时代发展、社会变迁、实践创新与理论创新的推进,党的指导思想必须与时俱进,才能适应变化了的情况、发展中的实际,使党的指导思想反映时代要求、富有时代气息。科学发展观指导地位的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增添新内容。党的指导思想的拓展,是党的执政理念、治国方略的升华,为开辟治国理政的新境界提供了思想资源。

准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是科学发展观最鲜明的精神实质。发展难题的破解、发展方式的转变、发展道路的选择,既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又要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当前,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较多,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解决这些前进中的困难、发展中的问题,既要立足国情、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又要大胆创新、勇于探索,为此需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的精神支撑和路线指引。

科学发展观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新的思想武器。党的十八大报告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从“四位一体”拓展为“五位一体”,既是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也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作出的战略部署,是科学发展观指导作用的具体表达。在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同时,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顶层设计”更为完善与科学,也将使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更为协调与和谐。科学发展观指导地位的确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新的思想武器,也将助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科学发展观为党的建设提供新坐标。适应科学发展的要求,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制度建设需要作出新的部署和安排。比如,在推进党的思想建设过程中,应着力转变难以适应科学发展要求的思想观念,真正树立发展是第一要义的观念、以人为本的观念、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统筹兼顾的观念。同时,适应科学发展的要求,应改变传统的思维方式,确立人本思维、全局思维、协调思维、系统思维、和谐思维。也就是说,要以人为中心来思考发展的问题,注意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和谐性。因此,科学发展观为党的建设提供新坐标,将科学发展观体现到党的建设各方面,有利于提升党的执政能力与执政水平。

《党的基本理论》-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

马克思主义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大组成部分。其主要观点有:世界史物质的,物质世界是运动、变化和发展的;必须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看待世界,用矛盾的方法分

析解决现实问题,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统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和根本动力。

一、辩证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即:世界的本原是物质, 物质为第一性, 精神为第二性. 世界物质是运动的、发展的、彼此联系的。而非静止的、孤立的。否则,就是形而上学,就是唯心主义。

所谓“辨证”是指看问题时要明白任何事情都是一体两面的,就像阴阳太极图一样,有好处,就一定有坏处。

所谓“唯物主义”是与“唯心主义”相对,唯物主义者崇尚事实,根据客观存在的事物对身边的事情作出合理的解释。

辨证不但要看两面,而且要正确认识两面的关系。

唯物,不但承认世界的本原是物质,而且承认非存在与存在同样重要。

二、历史唯物主义

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是无产阶级的历史观。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历史的所有事件发生的根本原因是物资的丰富程度,社会历史的发展有其自身固有的客观规律。认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一般过程;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又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推动一切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在阶级社会中,社会基本矛盾表现为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是

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是进行社会革命,夺取国家政权;社会发展的历史是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的历史,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和作用总是受到一定历史阶段的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条件的制约。

三、政治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是研究各个阶级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的经济学。由于政治经济学不可能以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为对象(虽然有的政治经济学也标榜自己以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为对象),所以政治经济学作为范式是前经济学。政治经济学作为经济学范式是与一般经济学、人类经济学相对而言的特殊经济学。政治经济学不能成为经济解释的理论基础。政治经济学之所以不能成为经济解释的理论基础,是由于政治经济学不可能以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为对象。政治经济学之所以不可能以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为对象,是因为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是由参与经济活动的所有社会成员共同参与的。虽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阶级在社会规律中的地位不同,但总体上社会经济规律是他们合力的结果。

只有对不同的阶级在社会经济规律中的地位和作用作出合理的定位、公正的评价,才能真正正确认识和揭示社会经济发展规律。而作为“阶级的真理”的政治经济学,因为都是特定阶级的利益的代表,虽然都能对本阶级的地位和作用有充分的反映,因而也从某个侧面反映社会经济规律,但从总体上不能把握社会经济的发展规律。经济学和政治经济学的关系,是一般和特殊、宏观和微观、整体和部分、

具体和抽象的关系。迄今为止的经济学都是政治经济学,并不等于经济学只能是政治经济学。政治经济学是特殊的理论经济学,完全可以从中提升出一般的理论经济学,属于全人类的理论经济学。只有这样的经济学,才能作为经济解释的出发点。

政治经济学,是研究生产、购买及出售、以及法律、社会习俗惯例,以及政府之间的关系的一门独立学科。起源于道德哲学,主要受到18世纪发展起来的政治,社会经济的影响。十九世纪,“Economics”(经济学)一词代替了“Political Economy” (政治经济学)。不过在1890年(庚寅年) 阿尔弗莱德〃马歇尔(Alfred Marshall )的那本极具影响力的著作《经济学原理》出版之前,一个倡导用数学模型解决经济问题的学者威廉姆〃斯坦利〃杰文斯William Stanley Jevons,建议将这门学科独立,并成为一门科学。 今天,政治经济学并不是经济学的同义词,甚至两者的含义有很大不同。应用于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包括马克思主义分析方法,源自芝加哥和维吉尼亚州学院产生的公共选择学说等等。由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迅速发展,已经超出了以往模型的范围,人们开始愈发重视政治经济学,并加强了对于其理论的研究。后来随着全球经济与政治关系的进一步加深,政治经济学终于正式成为一门重要的社会科学,并在各相关大学开设专门学科。

《党的基本理论》-------第三章 毛泽东思想

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是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

一、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

毛主席指出:(一)实事求是,就是要在马列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的指导下,一切从客观的真实情况出发,研究和认识客观事物发展的规律性,做为我们行动的根据和向导。(二)实事求是,必须从实际出发,善于对具体事物做具体分析,按照具体的时间、地点、条件决定方针、政策、路线。根据新的革命形势提出新的革命任务和新的工作方案,善于把党的方针政策路线,变成群众的自觉行动。(三)实事求是,就是一切工作都要服从人民群众的实际需要和利益出发,实行某种改革,要完全根据人民的自觉自愿,既要耐心地等待群众的觉悟,让群众有所比较和选择,由群众自己下决心,又要积极地创造条件,作出榜样,进行宣传,说服群众,既要从本质发现群众中蕴藏着的巨大的积极性,又要按照具体的环境,具体地表现出来的群众情绪去进行一切工作。(四)实事求是,就是要客观地、全面地、本质地看待问题和解决问题。认清事物的现象与劳动人民的无穷无尽的创造力量,至于个人的革命事业中,不过是一个小小螺丝钉。马克思列宁主义告诉我们,任何一个成就,都是集体力量的结晶,个人离不开集体的,个人想做一点事业,如果没有党的领导,没有组织和人民群众的支持,就将会寸步难行,一事无成。如果我们真正深刻理解到人民群众和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及其相互关系,我们便会自觉谦虚起来。

二、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路线

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工作路线。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在长期斗争中形成了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讲的是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观点,是群众路线的核心内容。如果说一切为了群众讲的是目的,就是为什么要这样做,那么一切依靠群众则讲的就是手段的问题,就是如何去做、采取什么方式去做的问题;这是因为:第一,一切为了群众,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是党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是无产阶级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第二,一切为了群众,就必须对人民负责,善于为人民服务。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最

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第三,一切依靠群众,首先要相信群众能够自己解放自己。要尊重和支持人民群众的革命首创精神;一切依靠群众,既要反对命令主义,又要反对尾巴主义。第四,一切依靠群众,就应该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应该善于从群众的议论中发现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针和政策。第五,一切依靠群众,必须在一切工作中发动群众、组织群众。要在新形势下努力创造发动与组织群众的新方式、新方法。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讲的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是群众路线的又一重要内容。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领导方法,是同“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认识过程完全一致的,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领导工作中的创造性运用。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过程,从认识论上说,也就是调查研究的过程。这就把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同群众路线的工作路线有机统一起来。要做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首先要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向群众做调查工作。做到从群众中来,只是完成了领导工作的第一步,更重要的是要将这些从群众中集中起来的领导意见再回到群众中去,使群众认识到这些意见是符合他们的根本利益的,号召群众实行起来、化作他们自觉的行动,使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转化成为人民群众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力量。同时,毛泽东还强调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过程中,必须采取一般号召和个别指导相结合的方法。

三、独立自主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基本落足点

各国无产阶级首先必须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本国国情相

结合,依靠本国人民的力量搞好本国的革命事业。 第二,在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原则的同时,必须正确处理国家之间的关系。不闭关自守,不拒绝可能得到的援助。既反对别国对中国的干涉和侵略,也坚决反对任何国家对别国的侵略和干涉。自力更生和争取外援是辩证统一的。 2、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基本立足点。

四、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的有机统一 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是贯穿于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各个组成部分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它体现在毛泽东思想的全部科学著作中,体现在中国共产党的实践活动中。

《党的基本理论》---第四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系统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实际问题。科学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发展战略、依靠力量、国际战略、领导力量等重大问题,是贯通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领域,覆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国防、外交、统一战线、祖国统一、党的建设等方面的系统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新的重大理论观点、重大战略思想,在新的实践基础上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髓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髓。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和我国具体实际结合起

来,走自己的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求真务实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这一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哲学思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题是发展 发展是当今世界两大主题之一;发展是硬道理,对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决定意义;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经济社会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相统一;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深入贯彻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坚持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这一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发展的思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是党的根本宗旨和执政理念的集中体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把“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各项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要把解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问题放在首位,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这一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根本目的的思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立论基础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立论基础。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切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正确认识和把握

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始终不渝地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思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重要的是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级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目标,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是社会主义本质的体现。这一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的理论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坚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施科教国兴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这一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历史任务的思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动力的理论 改革开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全方位改革。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离不开中国;拓展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把“三个有利于”作为改革开放和各项工作总的出发点和检验标准。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这一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发展动力的思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战略与总体布局的理论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

须实行“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党到2020年的奋斗目标,是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这一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理论 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是对经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思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理论 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发展社会主义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扩大人民民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这一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思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不仅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

《党的基本理论》-第五章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历史任务,必须准备进行

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我们一定要毫不动摇坚持、与时俱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必须牢牢把握以下基本要求,并使之成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信念。

——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要发挥人民主人翁精神,坚持依法治国这个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最广泛的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积极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更好保障人民权益,更好保障人民当家作主。

——必须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要坚持已经济建设为中心,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

——必须坚持推进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要始终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各个环节,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不断推进理论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不断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

——必须坚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要全体人民共同奋斗、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加紧建设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

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障体系,努力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

——必须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要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加大再分配调节力度,着力解决收入分配差距较大问题,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

——必须坚持和平发展。和平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要坚持开放的发展、合作的发展、共赢的发展,通过争取和平国际环境发展自己,又以自身发展维护和促进世界和平,扩大同各方利益汇合点,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要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

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在任何情况下都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推进任何方面的改革发展都要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党的基本路线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必须坚持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妄自尊大,扎扎实实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

《党的基本理论》-------第六章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

现中国梦

一是要全面理解和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涵要求。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要毫不动摇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坚强领导,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毫不动摇地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这一社会主义的本质,毫不动摇地坚持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毫不动摇地坚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毫不动摇地坚持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涵要求是有机整体,相互融会贯通,彼此依存促进,决不能顾此失彼,更不能有所偏废。

二是全面理解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关系。这就是,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这是党领导人民在建设社会主义长期实践中形成的最鲜明特色。在这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三者同样是有机整体,相互融会贯通,彼此依存促进,也决不能顾此失彼,更不能有所偏废。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开创,不仅仅说明过去的艰难和辉煌,也昭示着未来的光明和前景。只要我们沿着中国道路坚定不移地走下去,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凝聚力量,攻坚克难,就一定能够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胜利,就一定能够实现百年来无数志士仁人上下求索、苦苦追求的中华民族复兴和中国现代化的宏伟蓝图。

历任领袖在执政六十多年的历史上,从来就没有缺少过梦想,60年前的梦想是赶英超美,50年前的梦想是解放全人类,40年前的梦想是四个现代化,30年前的梦想是致富,20年前的梦想是小康,10年前的梦想是和谐。从历史可以看到,梦想越宏观,越不切实际,则越不可能实现,不但不能实现,而且会给人民带来灾难,改革开放前的梦想显然比改革开放的梦想更宏大,但历次政治. 运动让人民蒙受苦难,国家经济陷入崩溃。

中国梦的梦想提出了民族复兴,谈到复兴则应该研究民族是如何衰落的,近代以来,中国全面落后于世界,鸦片战争的失败可以将原因归于对方的船坚炮利,但甲午海战的全军覆没则是在装备领先于对手的

情况下失败的,残酷的现实告诉国人,中国除了在科学技术方面落后以外,根本的落后是政治制度的落后,民间的仁人志士首先认识到了这一点,但遭到了慈禧为首的当局的拒绝,百日维新的失败使国家失去了第一次复兴的时机,等慈禧等权贵领悟过来,试图重走君主立宪的道路时,历史已不给机会,辛亥革命的枪声彻底终结了沿袭千年的封建专制。

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中国梦所提出的民族的复兴只有通过制度的转型才能够达成,全面的彻底的政治体制改革已是民间的共识,邓当年也指出,经济领域的改革只是第一步,政治体制的改革才是根本,如果政治体制的改革不成功,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也有可能失去。改革开放30年以来的所取得的成就正在被落后的体制所造成的巨大腐败所侵蚀。

正如习主席所说,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广大的人民迫切期待体制改革,通过制度的设计来消灭腐败,希望新一届班子能听到人民的呼声,不辜负历史和人民的期待。

《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第一章 强军兴军的时代号角 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赋予我军广大官兵重大而神圣的使命责任。作为领导干部,要积极落实“标准更高、走在前列”的要求,以时不我待的使命担当,投身强军兴军的伟大实践。

“想担当”,具备担当的精神。习主席指出,“是否具有担当精神,是否能够忠诚履责、尽心尽责、勇于担责,是检验每一个领导干部身上是否真正体现了共产党人先进性和纯洁性的重要方面。”领导就是责任,领导就要担当。实现强军目标,领导干部要有带头率领、示范引导的意识,时刻谨记“有备才能无患、能战方能止戈”信条,主动想打仗、钻打仗、谋打仗、练打仗,履职尽责,不辱使命。担当是领导干部的为政之德。不担当,当不好领导,也不配当领导。一届班子要有一届班子的担当,以“功成不必在我任、功成必须有我任”的精神境界,抓建设谋发展、抓基层打基础、抓当前利长远。

“敢担当”,具备担当的勇气。习主席指出,“坚持原则、敢于担当是党员干部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担当大小,体现着干部的胸怀、勇气、格调,有多大担当才能干多大事业。”当前,少数党员干部还存在求稳保平安、和气好当官的思想,干工作不敢涉险、怕失误,做决定不敢担责、怕追究,治歪风不敢较真、怕丢分,缺少解难拍板的底气和纠偏扶正的胆气,需要强化担当、补足元气。要靠党性原则提气,面对大是大非敢于亮剑,面对矛盾问题敢于迎难而上,面对危急艰险敢于挺身而出,培养坚定党性、坚持原则的习惯。要靠法规制度提气,树立法治思维,知法守法、畏法敬法,做依法决策办事的表率,

敢于、善于纠治违规违纪问题。要靠困难磨砺提气,保持“为官一任发展一方”的昂扬状态和事业追求,不畏难、不怕苦,敢打硬仗、勇涉险滩,为强军兴军扫清障碍、创造条件。

“能担当”,具备担当的本领。打铁还需自身硬。强军目标对领导干部的素质本领提出了更高要求,唯有加强学习修养、注重实践锻炼、砥砺意志品格,才能胜任领导重任。把担当精神作为干部教育管理的主要内容,切实引导解决为什么要担当、怎样担当的问题,增强担当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加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特别是习主席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提高运用科学理论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注重务实工作作风,端正工作指导,在真抓实干中学为官、学做事、学担当。此外,军人的担当离不开淬火。对领导干部来讲,就是要严格落实练将练官各项部署要求,紧扣使命任务练组织指挥能力,紧扣岗位需求练履职尽责能力,把战斗力标准真正立起来落下去。

习主席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强调:“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作为民族精神的核心,爱国主义体现了人民群众对祖国的浓厚感情,反映了个人与祖国的依存关系,是人们对自己故土家园和民族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与荣誉感的统一。

5月4日,习主席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指出:“一个没有精神力量的民族难以自立自强,一项没有文化支撑的事业难以持续

长久。”的确,一个民族如果没有自强不息的拼搏精神,是难以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历史告诉我们,自强不息的拼搏精神深深地熔铸于中华民族的灵魂之中,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民族精神之一。

自强不息的拼搏进取精神是我们这支军队从弱到强、克服万般艰难凶险考验的重要原因。这种精气神任何时候都不能丢,丢了就是丢了本色,就是丢了优势。

从我党拥有第一支人民武装,到建设革命根据地;从衣衫褴褛、装备极其落后,到艰苦奋斗、丰衣足食;从戈壁滩上腾空而起的蘑菇云,到上天入海的高尖端武器装备;从白手起家到建立起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现代国防工业体系等等,这些写在我军历史上的一座座里程碑背后,无不蕴含着一个个足以让中华民族挺起脊梁的动人故事,无不闪耀着一代代军人自强不息的拼搏进取精神。

《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第二章 听党指挥 “金星闪耀在军旗上,我们的原则是党指挥枪,人民军队党缔造,成长壮大党培养。。。。。。”这首高亢激越的《听党指挥歌》,深刻揭示了人民军队的历史源头和政治归属,抒发了广大官兵对党无比忠诚的深厚感情。习主席明确指出,听党指挥是灵魂,决定军队建设的政治方向。新形势下,必须把听党指挥作为军队建设的首要,毫不动摇地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的根本原则和制度,坚决贯彻执行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确保部队绝对忠诚、绝对纯洁、绝对可靠。

听党指挥是我们这支军队永远不变的军魂,体现了我军鲜明的党

性,决定着革命军人价值观的性质和方向。

一、听党指挥是因为我军是由中国共产党亲手缔造和指挥的一支新型人民军队。我军自创建之初,就和党天然地联系在一起,就规定了与党的要求相一致的性质、宗旨和任务,就始终臵于党的绝对领导之下。

二、听党指挥是建立在对中国革命和建设经验总结的基础上、对中国社会美好未来追求上的一种理性自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进程中确立的。

三、听党指挥是我军保持根本性质、有效履行使命的内在要求。马克思主义认为,军队是从属于一定阶级并为这个阶级服务的。我军作为党领导下的新型无产阶级军队,听党指挥是由这支军队的阶级属性和肩负的使命决定的。

从我军诞生之日起,就确立了“党指挥枪”的根本原则。1927年“八〃一”南昌起义,标志着我军的诞生,也标志着“党指挥枪”的开始。根据党中央的决定,起义军的最高领导机关是周恩来任书记的中国共产党前敌委员会,并明确规定:“军中党的组织是一切组织的根源。”同年9月,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上井岗山途中,进行了著名的三湾改编,创造性地提出“支部建在连上”的原则。军中自上而下建立各级党组织,使军队完全臵于党的绝对领导之下。1929年12月,毛泽东主持制定的《古田会议决议》,从理论上阐明了党对军队领导的原则,并从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确立了党领导军队的一些基本制度和措施。1932年9月21日,《中国工农红军总政治部

关于红军党的工作的训令》,第一次出现了“绝对领导”的字样,指出红军中的政治委员和政治机关要通过顺利进行一切工作来“保障党在红军中的绝对领导”。此后,在各个历史时期,特别是重要的历史关头,我们党都重申“党指挥枪”而决不容许“枪指挥党”的原则。正是由于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我军始终坚持“党指挥枪”的根本原则,不断反对和抵制各种错误倾向的干扰,从而保持了我军的无产阶级性质。可见,“党指挥枪”是我军独具特色的传家之宝。

“全军将士必须时刻牢记,我们是伟大的人民解放军,是伟大的中国共产党的队伍,只要我们时刻遵守党的指示,我们就一定胜利”。(《毛泽东选集》第四卷第1239页)毛泽东同志的这一精辟论述,深刻地说明了我军要做到战无不胜,就必须始终不渝地坚持“党指挥枪”的原则,永远把自己臵于党的绝对领导之下。这是因为: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是指引我军沿着正确道路前进的灯塔;党的各级组织,是使部队团结统一,具有坚强战斗力的领导核心;党创立的一整套战略战术原则,是我军克敌制胜的法宝;党广泛动员人民群众对我军的积极支援,是我军无穷无尽的力量源泉。这一切都说明党的领导是我军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正是因为坚持了党的绝对领导,我军才能在艰苦卓绝的革命战争中,从小到大,越战越强,同人民群众一道英勇奋斗,夺得了解放全中国的伟大胜利。全国解放后,我军遵照党的指示,保卫了祖国的安全,发展成为一支诸军兵种合成的强大军队,并在参加国家经济建设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纵观我军的战斗历程,我们之所以能够从胜利走向胜利,都是坚

持“党指挥枪”这一原则的必然结果。

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就能使我军在党的纲领和路线指引下,朝着党所指引的正确的政治方向胜利前进。离开了党的领导,就会使我军失去前进目标,偏离正确的轨道,甚至走到邪路上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军的唯一宗旨,也是我军区别于任何剥削阶级军队和一切旧式军队的基本特征。我军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仅仅因为我军的官兵来自人民,与人民有着共同的利益和革命目标,更重要的是我们党始终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唯一宗旨。可见,我军的宗旨就体现在“党指挥枪”这一深刻的内涵之中,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指挥枪”的必然要求,同时又是“党指挥枪”的必然结果。在党的领导下,我军就能把向党负责和向人民负责的一致性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永远成为党的利益和人民利益的忠实捍卫者。

《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第三章 能打胜仗 军队首先是一个战斗队。能打胜仗是核心,反映军队的根本职能和军队建设的根本指向。必须扭住能打仗、打胜仗这个强军之要,牢固树立战斗力这个唯一的根本的标准,全部心思向打仗聚焦,各项工作向打仗用劲,坚持不懈拓展和深化军事斗争准备,从实战需要出发从难从严训练,强化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战斗精神,提高信息化条件下威慑和实战能力,确保部队召之即来、来之即战、战之必胜。

一、能打仗、打胜仗思想的重大意义

习主席关于军队能打仗、打胜仗的重要思想,从根本上确立了军

队建设的目标,军队建设必须坚持围绕国家核心安全需求,加快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确保有效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这是党和人民对我军的殷切期望。

能打仗、打胜仗是有效履行我军职能使命的根本目标。

能打仗、打胜仗是实现强国梦和强军梦的必然要求。

能打仗、打胜仗是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的核心牵引。

二、能打仗、打胜仗,是我们推进军事工作全面发展的根本依据和遵循。

1、坚持把与时俱进加强军事战略指导作为重要前提。

现在,国际和周边安全环境更趋复杂,战争形态和作战方式深刻演变,国家安全领域不断拓展,我军作战力量和武器装备快速发展,这些都需要从战略层面加强筹划、科学指导,推动军事力量的建设和运用。我们要深入分析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历史方位、阶段性特征、有利条件和发展难题,搞好战略筹划和顶层设计,理清发展方向、发展思路、发展重点,更好地发挥军事战略对于推动军事斗争准备和军队建设的统揽作用,从宏观上确保军队能打仗、打胜仗。

2、坚持把拓展和深化军事斗争准备作为基本途径。

军事斗争准备是军队的基本实践活动,是维护和平、遏制危机、打赢战争的重要保证。要坚持军事斗争准备龙头地位不动摇,立足应对复杂困难局面,统筹推进各方向各领域军事斗争准备,保持战略全局平衡与稳定;着眼实战需要从难从严训练部队,坚持仗怎么打兵就怎么练、打仗需要什么就苦练什么,突出使命课题训练,加强诸军兵

种联合训练,抓好检验性对抗性训练,在近似实战的环境下摔打锻炼部队;探索和平时期军事力量运用问题,科学组织非战争军事行动准备,促进军事斗争准备水平和履行使命任务能力全面提高。

3、坚持把推动信息化建设加速发展作为内在要求。

坚定不移把信息化作为军队现代化发展方向,正确处理信息化与机械化的关系,以信息化为主导,以机械化为基础,加快机械化信息化复合发展和有机融合。要把加强新型作战力量建设作为战略重点,把培养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作为有力支撑,把加强指挥信息系统统管作为重要抓手,推动信息化建设向形成新质战斗力深化,向自主创新发展跃升,向推动建设成果运用转化拓展,努力实现高标准高层次建设与战备、训练、工作中广泛应用的有机结合,发挥信息力在战斗力生成中的主导作用。

4、坚持把积极稳妥推进军队改革作为强大动力。

军事领域是竞争和对抗最为激烈的领域,也是最具创新活力、最需创新精神的领域。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更新军事思维方式和思想观念,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各项工作中,加快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步伐。调整优化作战力量结构,重点加强海军、空军、第二炮兵部队建设,加快信息作战、军事航天等新型作战力量建设,优化军兵种内部结构和部队编成;建立健全联合作战指挥体制、联合训练体制、联合保障体制,着力提高我军信息化条件下联合作战能力;深化军事人力资源、后勤政策制度和军队保障社会化调整改革,调整完善军官和士兵政策制度,推进退役军人安臵、

文职人员制度改革,不断增强军队建设的生机活力。

5、坚持把依法治军、从严治军作为有力保证。

习主席强调,要牢记依法治军、从严治军是强军之基,必须保持严明的作风和铁的纪律,确保部队高度集中统一和安全稳定。我们要坚决贯彻习主席重要指示,切实加大依法治军、从严治军力度,坚持政治要求严、管理教育严、军事训练严、执行纪律严、落实制度严,坚决杜绝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提高部队正规化建设水平。要强化纪律观念和号令意识,坚持按条令条例和规章制度办事,严格培育过硬战斗作风,培养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战斗精神,把部队建设成为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战斗队。

三、 为实现能打仗、打胜仗的目标提供可靠的政治保证、强大的精神保证和过硬的作风保证:

1、强化政治意识,自觉把高举旗臶、听党指挥的根本要求贯彻到军事工作各个领域。

2、树牢打仗思想,始终坚持用战斗力标准衡量和检验各项军事工作。

3、切实改进作风,高标准高质量地抓好各项军事工作落实。

《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第四章 作风优良 作风优良才能塑造英雄部队,作风松散可以搞垮常胜之师。作风优良是保证,关系军队的性质、宗旨、本色。必须把作风建设作为军队一项基础性长期性工作抓紧抓实,始终保持我党我军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落实依法治军、从严治军之歌强军之要。

一、从严治警是部队战斗力生成的重要源泉

二、从严治警,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党对消防部队的绝对领导,坚定不移地高举旗臶,听从指挥,始终与党中央和上级保持高度一致。当前,一些外来势力和社会上一些不健康的东西对消防部队一些人的思想带来了严重的影响,致使一些单位出现了一些影响消防部队形象的事件。因此,从严治警,首先要强化“警魂”意识,把广大官兵的意志和力量,凝聚在“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旗臶下,努力建设一支忠于党、忠于人民,政治合格、作风过硬的让党和人民放心的消防队伍。

三、从严治警是部队战斗力生成的重要源泉,是部队建设的铁律。军无法无立,法不严不威。严则所向披靡,松则溃不成军,古今中外概莫能外。特别要看到,今天从严治警所要治的“警”,是向信息化部队转型过程中的“警”,是要完成现代化、信息化双重历史任务的“警”。今天从严治警的“严”,也有了新的时代内涵。随着高科技在消防领域的广泛应用和现代消防变革的迅猛发展,火场形态和灭火样式发生了很大变化,部队灭火装备现代化程度越来越高,专业分工越来越细,技术性越来越强,协作面越来越广,对部队的组织性、计划性、准确性和纪律性要求越来越高。信息化必须正规化、法制化。部队越是现代化,越需要坚持从严治警。只有坚持依法从严治警,才能保证部队的高度集中统一,才能保证做到令行禁止,才能保证火场打胜仗。反思一些部队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甚至出现案件事故,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治警不严,没有严格用法规制度来管理部队。

消防部队的职能,是保卫国家和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免受火灾损失。从严治警,应把切实履行消防部队职能作为重点,着眼于提高打赢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牢记消防部队的神圣使命,不断增强忧患意识,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有针对性的做好各项防灭火准备。围绕推进中国特色消防工作的变革,抓住信息化这个本质和核心,加快建设信息化部队、打赢信息化火场战斗的步伐。抓好作风纪律建设,坚持严格教育,严格训练,严格管理,切实提高部队谋打赢的能力。

从严治警是严格管理部队、带好部队的实践过程。部队建设是一个有机整体,要保证政治、军事、后勤、防火工作协调发展,就应当防止把从严治警简单化、片面化,克服短期行为和“单打一”现象。坚决纠正急功近利的做法,不求一时一事的轰动效应,注重夯实那些具有长远性、根本性的工作,切实打牢部队政治思想、组织建设、军事素质、作风纪律的基础。

从严治警应把人作为主体,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各项工作的根本和归宿,通过提高人的综合素质,促进从严治警各项工作的落实。把人作为部队发展的第一资源,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确立全新的用人观念,制定长远的育人方略,建立科学的用人机制,努力提高官兵的整体素质。贯彻“教育为先”的原则,反对“不教而诛”,注重用真心关爱感化人,切实维护官兵的合法利益,尊重士兵的民主权利,严禁打骂体罚士兵,严禁侵占士兵利益,努力为官兵解决工作、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做到以情带兵、以理服人、宽严适度,真正从思想上提高官兵遵纪守法的自觉自愿意识。

这些年,许多单位为解决部队管理上存在的老问题,每年都采取不同形式和方法,组织教育整顿,综合治理,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治警不严的问题在一些单位仍然比较突出。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问题的症结主要在于不落实。有的喊得凶、抓得松,上级强调了就抓一阵子,出了问题就整顿一番,过后就放到一边;有的法制观念淡薄,习惯于凭经验办事,工作随意性、盲目性较大,甚至离开法规制度另搞一套,等等。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关键是要在抓落实上下功夫。不落实,再好的法规制度都是一纸空文,又何谈巩固和提高部队战斗力,何谈履行好新世纪新阶段部队肩负的历史使命?

把从严治警落到实处,关键在抓好干部,重在能力素质。当前,部队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对新形势下治警特点规律研究不够,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不强;有的执法执纪不严,存在偏宽、偏软的倾向;有的法规意识淡薄,不依法办事的现象比较普遍。这都集中反映了我们消防干部队伍素质偏低的状况。公安部消防局在近期几起重大事故通报中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各级部队要把抓好干部教育、提高干部素质作为重点,下大力气抓出成效。窃以为,抓好干部教育,提高干部素质,应重点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一是要提高干部科学判断形势的能力,使之具备敏锐的战略眼光,善于从国际国内纷繁复杂的形势中,深入思考,研究问题,探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部队正规化建设的规律,使从严治警更具有前瞻性和时代性。二是提高干部实践创新能力。从严治警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工作,必须用科学的发展观和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去发现和解决问题。三是提高依

法办事的能力,增强各级干部法律法规意识和法制观念,认真学习条令条例和规章制度,正确掌握和运用法律法规办事、决策和处理问题,不断提高干部知法、守法、执法的能力。

《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第五章 牢记强军目标 献

身强军实践

强军梦是国家的梦、军队的梦,也是每个官兵的梦。只有每个人都为美好梦想而奋斗,才能汇聚起实现强军梦的磅礴力量。广大官兵要牢记强军目标,坚定强军信念,献身强军实践,努力把个人理想抱负融入强军梦,强化 使命担当,立志扎根军营、建功军营,为实现强军目标贡献力量。

国家军队再强大,也离不开作为其中一粒尘、一粒沙的我们;中国梦、强军梦再美好,也离不开每个人对自己梦想的坚守。“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这是陆游的寄托;“匈奴未灭,何以为家”,这是霍去病的坚持;而屈原更是有“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对梦想的承诺。且不谈古人的追求,周总理在十二岁读书时就说出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伟大抱负并且为之奋斗终身。而作为一名军人的我,就是要将青春与热血铸入强军梦。为此我要“活到老学到老”,要时刻向书本学习,向身边的人学习,使自己的思想保持一定的活力,给行动带来创造力。要明确个人目标,成就自身价值。在工作岗位上要满怀激情,敢于担当,敢于创造,用强军梦激励自己不懈努力,顽强拼搏,艰苦奋斗,用个人的梦想来托起“强军梦”。要树立端正的生活态度、培养扎实的工作作风。在新兴的物

质观、价值观、世界观面前把持住自己,保持热情,发掘潜力,不断提高,保证自己的理想信念不动摇。

人民军队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一步步走来,已经经历了风风雨雨的考验,我们作为新一代年轻军人,更加应该使他不负“文明之师 、威武之师”的称号,并使之向信息化军队的方向迈进,成为一支能打仗、打胜仗的军队。

坚定实现强军目标的信心信念。有坚定的信念,才有坚定的行动。强军目标是对我军建军治军经验的科学总结,是新形势下强军兴军的科学谋划,指明了加快军队建设发展的科学路径。实现强军目标,有着坚强的政治保证和深厚的现实基础。党中央、中央军委和习主席的坚强领导,为实现强军目标提供了根本保证;新中国成立6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快速发展形成的强大综合实力,为实现强军目标奠定了坚实物质基础;我军建设发展取得了辉煌成就、积累了丰富经验,国防和军队建设已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实现强军目标面临着难得的历史机遇。可以说,我们的信心信念,来自对强军目标的高度认同,来自对党的领导的坚定信赖, 来自对发展基础的清晰认知。我们要坚定走中国特色强军之路的自觉自信,坚定不移地朝着实现强军目标奋勇前进。

强化实现强军目标的使命担当。实现强军目标,是习主席向全党全军发出的强军兴军动员令,赋予广大官兵重大而神圣的使命责任。每名官兵有奋斗有担当,强军兴军就有力量有希望。要忠诚强军事业,胸怀强军兴军的远大理想,焕发强军报国的政治热情和精神力量。

找准强军目标进入实践的切入点着力点落脚点。理论进入实践,目标化为现实,必然经历一个抓结合、促转化的过程。要紧紧围绕贯彻落实习主席一系列决策指示,努力把强军目标的普遍要求,与部队建设具体实际相结合,与本单位具体工作相结合,与当前正在做的事情相结合,科学谋划指导部队全面建设,切实形成适应强军兴军要求的思路办法。要抓住贯彻强军目标的实践要求,牢记强军之魂、强军之要、强军之基,坚持把从思想上政治上建设和掌握部队摆在突出位臵,坚定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政治自信和政治自觉;贯彻战斗力标准,统筹加强核心军事能力建设和非战争军事能力建设;落实依法治军、从严治军方针,大力弘扬适应强军要求的优良作风。要把实现强军目标贯穿到部队建设全过程和各领域,切实转化为抓工作的科学方法,转化为谋打赢的实际举措,确保强军目标在部队建设中落到实处。

探索新形势下强军兴军的特点规律。实现强军目标是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军事实践活动。我们只有不断研究探索新形势下军队建设的特点规律,才能掌握工作主动权。要深入研究中国梦与强军梦的内在联系,研究军队建设的历史方位和阶段性特点,研究实现强军目标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把军队建设的基础与现状搞清楚,把影响制约强军兴军的矛盾和问题搞清楚,把建设强大军队的各项任务搞清楚。要针对军队建设所处环境和官兵成分结构的不断变化,深入研究部队教育管理的特点规律,确保部队高度集中统一和纯洁巩固。要针对国防和军队改革面临的时代课题,深入研究深化军队改革的特点规律,准确把握改革目标和指导原则,坚定不移、积极稳妥地深化军队改革。要

针对战争形态和作战样式的深刻变化,深入研究部队信息化建设和作战、军事斗争准备的特点规律,努力掌握现代战争的制胜机理,不断提高信息化条件下威慑和实战能力。

深入研究解决部队建设的重大问题。加强重大现实问题研究,是推动强军目标向实践转化的“桥”和“船”。习主席深刻指出,要始终关注和研究重大战略问题,明确提出与时俱进加强军事战略指导、拓展和深化军事斗争准备、围绕国防和军队建设主题主线加强部队全面建设、推动中国特色军事变革深入发展、深入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提高军队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等重大课题,为我们明确了重点、指明了方向。我们必须紧紧扭住事关军队建设全局的战略性问题、影响部队建设发展的重难点问题、实现强军兴军的新情况新问题,以及官兵关注的热点敏感问题,进一步拓宽战略视野,搞好集智攻关,拿出真招实策,努力提高谋划决策水平,切实为军队建设、改革和军事斗争准备提供具有前瞻性、针对性的理论指导。要在研究解决问题中求突破,做到问题解决一个、发展向前推进一步,不断开掘强军的内在动力,开创强军兴军的新局面。

全面提升部队建设的标准。强军目标是军队建设发展目标的新概括新定位,在听党指挥上要求做到绝对忠诚、绝对纯洁、绝对可靠,在能打胜仗上要求做到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在作风优良上要求做到永葆人民军队性质、宗旨、本色,赋予我军建设新的时代内涵,全面提升军队建设的标准要求。要坚持高起点筹划,自觉把实现强军目标放在世界军事发展大势下思考,放在实现党的历史任务、维护国

家和民族最高利益大局下研究,放在打赢信息化战争大前提下谋划,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精心筹划部署,搞好顶层设计,科学组织实施。

《军人道德法纪》-------第一章 立身做人之本

一、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指中国五千年历史流传下来,具有影响,可以继承,并得到不断创新发展,有益于下代的优秀道德遗产。概括起来就是:中华民族优秀的道德品质、优良的民族精神、崇高的民族气节、高尚的民族情感以及良好的民族习惯的总和。它标志着中华民族的“形”与“魂”。它也是我国人民两千多年来处理人际关系、人与社会关系和人与自然关系的实践的结晶 编辑本段表现方面一、立志报国民族精神。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民族自古崇尚“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杀身以成仁”的民族气节。爱国主义作为民族精神,更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核心。历史上,中国屡遭外敌入侵,国破则家亡,使人们的爱国之情强烈地表现出来,并升华成为国献身的情操和精神,因此出现了岳飞的“精忠报国”、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孙中山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爱国主义成为推动中华民族不断前进的巨大力量。 二、主张建立和谐协调的社会人伦关系。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强调建立一种和谐协调的人伦关系。主张“义以为上”,“以义统利”,“先义后利”,要求“见利思义”,“见得思义”。 “义”是指民族利益和国家利益,“利”是指个人利益。强调社会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强调个体对整体的道德义务。这是一种植根于社会文化的群体精神,进而扩展到整个民族和国家的集体主义精神。 三、倡导“仁爱”的人道主义精神。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提倡“仁者爱人”,孟子提出“君轻民重”的思想。这种要求一切人

都要用“仁爱”之心去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爱护人、帮助人的思想,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最具有人民性的道德遗产。 四、提倡基本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倡导“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实现人生理想的步骤和模式。这种为人处世的基本道德观念,是人类进行物质生产活动和自身生存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人们共同生活的起码的行为准则。它正确反映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它是人类社会道德关系的具有科学性的优秀的遗产。

二、遵守社会主义法纪

传统道德一般都是在社会稳定时发挥作用,而社会剧烈变动时则缺少用武之地,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正所谓“治平尚德行,有事赏功能”。古人说:“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 历史证明,儒家伦理往往在太平盛世发挥它稳定社会、缓和矛盾、调节人际关系的社会功效。当代中国已进入相对稳定的和平发展时期,社会稳定、政治稳定是中国的大局。为实现构建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需要社会方方面面的团结合作、共同努力。其中,道德建设无疑是重要的精神基石,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有力抓手。一个社会能否和谐,一个国家能否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道德建设水平的如何,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标志。加强道德建设必须承接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道德从来就是现实性与历史性的统一。社会主义道德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是植根于民族文化的沃土,是传统美德的延续和升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接中华传统美德,就是要以中华传统道德的背景为基础,把传统道德中的这些符合时代要求,有助

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内容承接下来,推广到全体人民中去。梁启超在《新民说》一书中曾说:“中国要想建设一个新国家,必须先要有新民。新民是不同于旧时的中国人,必须要具备几个条件,最必须的条件就是公德。”在新的经济、政治、文化变革推动下,当今社会的道德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出现了一些新领域、新趋势。进行道德建设既要大力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道德文化的优秀传统,也要学习和借鉴世界各国道德建设的优秀成果,还要激发人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精神,创造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新道德、新观念。与此同时,我们还要发扬党在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形成的优良道德。中国传统美德规范、引导着人们的行为和精神追求,同时又在新时代人们的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我们要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就必须使之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建设和谐社会,惠及全体人民,体现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心愿。和谐社会不会凭空而至,也坐等不来。构建和谐社会,人人有责。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也是社会建设的主体。和谐美好的社会,需要脚踏实地的艰苦奋斗,需要全体人民的共同参与。每一个社会成员都各司其职,承担起自己的职业角色和社会角色,尽职尽责,做好本职工作;每一个社会成员都各守其则,具有法律意识和诚信意识,自觉遵循社会规则、规章制度和公共秩序。人人有行动,人人有贡献,这样,我们的社会才能更快更好地实现和谐。

《军人道德法纪》-------第二章 贞守政治品德

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用爱国主义精神激励和鞭策自己,把爱

国之情转化为爱国之行,做坚定的爱国者。

第一,知我中华,培育爱国情操。爱我中华,必先知我中华。爱国志士秋瑾说:但凡爱国之心,人不可不有,若不知本国文字、历史,即不能生爱国之心也。学习历史,知我中华,是升华爱国情感的基础。要学习中华民族建设祖国家园、创造灿烂文明的历史;学习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捍卫国家主权的历史;学习中华民族反对民族分离、维护祖国统一的历史;更要学习和了解当代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实践。学习历史,就会为祖国的今天而骄傲,为祖国的明天而奋进。今天的中国已不是昨天的中国,明天的中国必将更加美好。我们伟大的祖国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经济发展,政治稳定,社会进步,国力强盛。跨进2l 世纪的中国正如醒狮雄起,巨龙腾飞,生机勃勃。只要我们同心同德、万众一心、艰苦奋斗、开拓进取,必将在本世纪创造出更加辉煌的成就。

知我中华,还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历史,全面地、辩证地了解和认识中国国情。既要从了解祖国的锦绣河山中激发热爱之情,也要从认识我国自然条件的一些不足之处增强忧患意识;既要为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而自豪,又要为中国近代以来的落伍而伤痛,从而转化为奋发图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强大动力。 第二,立志成才,报效祖国。爱国主义不仅是一种对祖国的深厚情感,更是一种报效祖国的实际行动。当代青年要肩负起历史赋予的重任,就必须化爱国之情为报国之行,刻苦学习,锤炼自己,把满腔的爱国

热情化为报国之行。成才是青年人的追求和渴望,也是祖国和时代的需要和呼唤,要科学地确立成才的目标和方向,做祖国现代化需要的人才。

革命前辈们正是有了爱国报国的远大志向,才成为伟大而具有高尚人格的人;正是因为他们将个人的前途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融为一体,才不怕艰难困苦,不怕流血牺牲,为新中国的建立前赴后继、英勇奋斗。我军是中国历史上最忠实、最先进的爱国武装集团,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一直激励着全军官兵牢固树立崇高而远大的爱国报国之志。新的历史时期,李向群、杨业功、丁晓兵等一大批优秀军人为国防和军队建设忘我工作,艰苦奋斗,早各自的岗位上创造了不凡的业绩,也是因为他们树立了崇高而远大的爱国报国之志。

《军人道德法纪》-------第三章 恪守职业道德 一、尊干爱兵、官兵一致是我军性质和宗旨的体现

尊干爱兵、官兵一致,就是官兵政治平等,肃清封建主义、军阀主义,根除打骂现象,建立自觉纪律,相互尊重,相互关心和爱护,同甘共苦,同心同德,团结奋斗。我军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型的人民军队,共同的奋斗目标和阶级利益,是我军能够做到官兵一致的政治基础。军官爱护土兵,土兵尊重军官,这是我军的性质在官兵关系上的生动体现,也是无产阶级军队与资产阶级军队相区别的一个显著标志。官兵之间,只有职务区别,没有贵贱之分,政治上一律平等,大家心心相印,血肉相连,情同手足,亲如兄弟。因此,那种破坏尊干爱兵优良传统的做法不仅与我军性质不符合,而且法律也不允许。

我国刑法第426条明确规定:以暴力、威胁方法,阻碍指挥人员或者值班值勤人员执行职务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严重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致人重伤、死亡的,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无期徒刑或者死刑。战时从重处罚。 第417条规定:滥用职权,指使部属进行违反职责的活动,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443条规定:滥用职权,虐待部属,情节恶劣,致人重伤或者造成其他严重后果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致人死亡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

由此可见,我军的人民军队性质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决定了我军必然要实行尊干爱兵、官兵一致的原则,而且国家赋予其法律效力。换句话说,尊干爱兵是每一个革命军人必须履行的义务。

二、尊干爱兵、官兵一致是我军的光荣传统

建国后,我军官兵一致的原则得到了进一步发扬光大,涌现出了一大批尊干爱兵模范,在全军官兵心目中留下了永不磨灭的印象。特别是从1958年9月开始的干部下连当兵制度,成为建国以来我军尊干爱兵、官兵一致光荣传统的一次最为深刻的检验。根据总政治部统一安排,全军各级干部以普通一兵的身份下到连队,和士兵一同学习、训练、劳动和生产,进一步密切了官兵关系,其中,许世友、杨得志、杨勇等一批共和国将军与土兵同甘共苦、同心同德的故事至今仍广为传诵。总之,尊干爱兵、官兵一致是我军的光荣传统,是我军一贯坚

持的一个基本原则。

三、新时期发扬尊干爱兵光荣传统具有重大意义

尊干爱兵、官兵一致,是军队团结统一的基础,是军队生命力、凝聚力和战斗力的重要源泉和基础,是我军所以能够排除万难、攻克难关、战无不胜的强大战斗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这是任何剥削阶级军队所无法比拟的。新时期继承和发扬这一优良传统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首先,这是加强我军新时期思想政治建设,保证政治合格的需要。搞好官兵团结,能够促进广大官兵安心服役,爱军习武,忠实履行自己的神圣使命和职责,圆满完成各项任务,这是政治合格的重要体现。搞好官兵团结,保持部队内部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利于抵制拜金主义、金钱至上、庸俗关系学等不良倾向的侵蚀,保持部队思想政治的纯洁性,从而保证我军政治合格。其次,发扬尊干爱兵光荣传统,是加强新时期我军作风纪律培养、保持部队高度集中统一的需要。我军历来以优良作风和严明纪律著称于世,做好尊干爱兵工作,切实贯彻落实官兵一致的原则,本身就是培养部队优良作风的重要内容;搞好官兵团结,有利于增强广大官兵执行各项纪律的自觉性,真正做到令行禁止,雷厉风行,保持部队的高度集中统一;搞好官兵团结,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有利于搞好部队管理,不仅可以有效地预防各种事故的发生,保持部队的稳定,而且可以更好地落实各项条令条例,促进我军的正规化建设。第三,这是深化部队教育训练改革,迅速提高我军高技术条件下的作战能力的需要。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正处于社会历史转型过程中,如何适应新

的社会历史条件,深化我军教育训练的改革,把握新特点,探索新规律,成为我们面对的重要课题。搞好官兵团结,不仅可以调动广大士兵的训练积极性,而且可以更好地发挥官兵的集体智慧和主动创新精神,从而顺利解决部队教育训练改革中的各种困难和障碍,推动我军各项改革和建设的发展,迅速提高我军高技术条件下的作战能力。同时,搞好官兵团结有利于培养团结合作的团队精神。高技术战争是诸军兵种的联合作战,特别需要团结合作的团队精神及各种协同能力,而大力弘扬尊干爱兵、官兵一致的优良传统。搞好官兵团结,就非常有利于培养这种精神。

《军人道德法纪》-------第四章 践行尊干爱兵美德 继承和发扬尊干爱兵、官兵一致的优良传统,保持官兵之间深厚的阶级感情和健康的人际关系,不仅要深入进行教育,建立健全相应的制度措施,而且还要在实践中一点一滴地精心培养。一是坚持“五同”,充分发挥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干部说话办事,不要居高临下,盛气凌人,而要平等相待,相互尊重,和蔼可亲;干部与战士,要同吃、同住、同练、同劳动、同娱乐,不搞特殊化,特别是新提升的基层干部,更应该事事处处做战土的表率和榜样,坚决杜绝吃饭开小灶、训练一边看、劳动当指挥、娱乐找不着的不良现象。二是克服庸俗关系学,建立纯洁友爱的官兵关系。无论是干部战士,都要认清官兵之间应该是一种纯洁的同志关系、兄弟关系,而不是靠金钱、靠吃喝、攀老乡等手段建立起来的庸俗关系,自觉抵制拜金主义、金钱至上的腐蚀拉拢,这样才能保持和发展健康的官兵关系,增强部队的凝聚力、

战斗力,、驻吴泄口某守备营,面对着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既积极做好战士方面“扬汤止沸”的工作,又重点对干部方面“釜底抽薪”,截断不正之风的风源。做到谁收礼谁受处分;谁搞亲疏厚薄谁在全营公开检查;谁侵占士兵利益谁如数退赔,并视情绳之以纪律。两年来,全营没有发生一起干部收受礼物、拿原则做交易和搞亲疏关系的现象。作为战士,也应自觉抵制拜金主义、金钱至上歪理邪说的影响,脚踏实地,将自己的主要精力投入到工作、训练、学习之中,努力锻炼自己,提高自己,培养团结协作、互相帮助、互相支持的良好风尚,不搞吃吃喝喝,不拉拉扯扯,烟酒开路,以自己的勤奋努力和真才实学赢得干部、战友的认同和赞许。三是培养官兵健康的民主意识。作为干部,对涉及到战士考学、转改志愿兵、入党、提干、评功评奖等事关战土切身利益的敏感性问题,要自觉做到政策公开、指标公开、群众意见公开、审批结果公开,出以公心,公道透明。南京军区某装甲师致力于探索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在实践中走出了一条搞好思想政治建设、发扬民主作风的新路子,创造了“四公开一监督”的方法,即:公开事关连队建设全局的重大问题,公开与官兵切身利益有关的敏感性问题,公开连队经费物资管理使用情况,公开干部管理规定和执行情况;监督连队经常性工作落实情况。其核心就是对事关于部战士切身利益的连队重要工作都予以公开,以公开求共识,以公开求公正,以公开求公平,以公开求落实,以公开求团结,不仅成为新形势下发扬我军三大民主优良传统的有效形式,也是新时期密切官兵关系的有效方法。

兵之所以战者,气也;气之所以激者,怒也。----- (中) 孙子 对士兵而言,没有和平时期,只有战争时期和战争准备时期。-----古罗马格言

武德不同于单纯的勇敢,更不同于对战争事业的热情。勇敢固然是武德必要的组成部分,但是军人的勇敢不同于普通人的勇敢,普通人的勇敢是一种天赋的品质,而军人的勇敢也可以通过锻炼和训练培养出来。军人的勇敢必须摆脱个人勇敢所应有的那种不受控制和随心所欲显示力量的倾向,它必须服从更高的要求:服从命令、遵守纪律、遵循规则和方法。----(德) 克劳塞维茨

不同的战争时代需要不同的能力。在农业时代的战争中,力量和灵巧是有用的。在工业时代的战争中,组织和纪律是有价值的。在信息时代的战争中,宝贵的能力是知识和创造性。我们必须具有充分利用这些能力的组织方针。为了做到这一点,我们最宝贵的军事能力是并且一定是开明的指挥。-----(美) 卡尔〃比得

在军事行动开始以前,部队的士气必须是鼓得足足的。他们必须有进攻的迫切要求以及因体魄健全而产生的有感染力的乐观情绪。他们必须斗志高昂地投入战斗,满怀着杀敌的决心。-----(英) 蒙哥马利

战争的真正目的应该是压垮敌人的抵抗意志,并不是一定要消灭其军队。---- (英) 利德尔. 哈特

像所有的思想观念一样,意识形态是一种武器,它可以提高国家

的土气,并随之增强国家的实力,而且正是在这样做的过程中,它会瓦解对手的士气。 -----(美) 汉斯摩根索

战争的真正对决在理念,理念的构想在帷幄中,推广在演兵场,检验在战场上。

《军人道德法纪》-------第五章 遵守法律法规

一、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内涵

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关于社会主义法治的理想、信念和观念, 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内在要求、精神实质和基本原则的概括和反映, 是立法、执法、守法和法律监督的基本指导思想。一定的法治理念由一定的社会历史制度、法律文化和价值观所决定, 一旦形成, 便固化于人们的思想中, 具有相当的稳定性、持久性; 有什么样的法治理想、信念和观念, 就会表现为什么样的立法、执法及守法行为。法治理念是灵魂, 决定着法治的效果。

改革开放以来, 我们党在领导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伟大实践中, 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提出了一系列正确的法治理念。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是先进的社会制度, 我国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也一定是先进的法治理念, 是真正符合广大人民群众利益和需要的法治理念。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必须体现以下本质要求, 必须反映和坚持社会主义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反映和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 反映和坚持党的领导, 反映和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反映和坚持从中国国情出发的原则要求, 必须反映和坚持改革创新、与时俱进。

按照这些本质要求,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可以概括为“依法治国,

执法为民, 公平正义, 服务大局, 党的领导”五个方面的内容。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 执法为民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要求, 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法治的价值追求, 服务大局是社会主义法治的重要使命, 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保证。这五个方面相辅相成, 体现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当前我国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的发展阶段。新的发展时期, 必然要对法制建设提出新的要求, 政法队伍、政法工作要适应新形势的要求, 就必须有一个科学、明确、符合时代需要的执法指导思想。当前我国经济社会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巨大变革, 各种经济成份不断出现, 使经济实体呈现多元化, 必然导致经济利益的多元化。这一时期, 既是战略机遇期, 也是社会矛盾尖锐化时期和社会问题多发期, 地区之间的不平衡、各阶层收入差距的拉大、就业形势严峻等社会矛盾和问题不断增多, 人们的思想、观念、利益也同时发生着变化, 各种利益冲突不断发生, 这也要求政法机关要有一个科学、正确的法治理念, 在实际工作中体现出公平、正义, 维护各个阶层群众的合法权益。因此, 在我国政法战线坚持和贯彻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是十分必要和非常及时的战略举措。

二、坚持贯彻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必要性

随着我国各项改革的不断扩大和深化, 司法体制的改革和调整也必将提上日程。当前我国立法体制中存在诸多问题, 例如, 立法的超前、快速、规模庞大、盲目立法等, 使出台的法律、法规难于渗透到社会生活实际领域, 难于被民众认同、消化、接受, 最后变为一纸空文。

目前中国的法律很难经得起理性的检验, 中国的执法困境, 立法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包括司法制度、执法机制怎么改、如何改才能适应我国民主法制建设和人民当家作主的法制需求, 也需要我们有一个统一明确的认识。

中国的发展、富强、崛起和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有一个稳定的社会环境。但也要清醒地认识到, 目前影响社会稳定与和谐的因素还大量存在, 改革和发展中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逐步暴露出来, 人民内部矛盾凸显, 有的甚至引发**。社会管理、经济管理中的新情况新问题也不断出现, 极易滋生和诱发违法犯罪, 甚至导致严重刑事犯罪高发。而担负维护稳定重任的政法机关需要进一步明确自己的使命, 需要有一个正确的法治理念。

在建设依法治国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 人民群众民主法治意识日益增强, 人民群众通过司法程序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要求不断提高。而我们政法队伍、检察队伍在执法中存在的执法不严格、不公正、不文明、不作为的现象, 甚至执法犯法的情况也时有发生, 上述行为的背后存在着不合时宜的执法观念急需纠正, 混乱的执法思想需要澄清, 不适应新形势的执法思想迫切需要得到改变。

面对新形势, 法律工作者必须主动应对新挑战, 积极适应新要求, 尽快提高化解社会矛盾的能力、防范和打击违法犯罪的能力、维护国家政治稳定的能力、公正执法的能力。而要做到这些, 必须用科学、先进、正确的法治理念武装政法干警头脑, 也就是说, 用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指导政法工作。

牢固树立服务大局的思想。要善于围绕大局筹划部署工作。学会从大局出发、从大局着眼, 自觉地把各项工作融入到大局之中来思考、谋划和部署, 把本地、本部门的工作作为保障党和国家大局的必要环节努力做好, 使各项工作切实体现服务大局的要求。为此, 要做到两点, 一要统筹兼顾; 二要善于结合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同时, 适时地根据形势的发展变化研究工作思路, 确定工作重点, 调整策略方法, 增添工作举措, 确保在服务大局中更有作为。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建设法治国家的灵魂。正如胡锦涛同志指出的:“理念是行动的指南。我们实施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既要积极加强法制建设, 又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特别是在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 坚持贯彻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对贯彻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


相关文章

  • 政治工作基本理论知识要点
  • 政治教育和时事政治部分 1.今年主题教育名称是什么? 学习践行强军目标,做新一代革命军人. 2.习主席提出的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是什么? 努力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 3.新一代"四有"革命军人是指 ...查看


  • 以强军目标为统领推进军队思想政治建设
  • 以强军目标为统领 推进军队思想政治建设 习近平主席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解放军代表团全体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中,鲜明提出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这一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并深刻阐述了强军目标的科学内涵和实践要求,强调全 ...查看


  • 用强军目标统领军队基层干部队伍建设
  • 用强军目标统领军队基层干部队伍建设 作者:邓深 赵蕾 冷进术 李发辉 来源:<学理论·上>2014年第05期 摘 要:军委习主席提出的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加快推进国防和军队建设现代化指明了方向,为新形势下加 ...查看


  • 坚守革命军人的品德高地
  • "将者不可以无德,无德则无力".军人的品德,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军人身上的实际体现,是军人立身之本,是军队形象之基.有品德,是强军兴军进程中我军官兵应当具备的道德情操,是对新一代革命军人的本色要求. 有品德是革命军人必 ...查看


  • 十四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
  •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2016年版)> 十四.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 --关于全面推进国防和军队建设 <人民日报>( 2016年05月10日 09 版) 建设同我国国际地位相称.同国家安 ...查看


  • 军事理论论文--改革强军争先锋
  • 改革强军争先锋 上周六的军事理论课,教员以<作战概述>为题目,围绕"改革强军"这一主题,给我们进行了一场生动形象的授课,短短的两个小时的授课,教室里的掌声此起彼伏,这是对教员精彩授课的肯定,也是同学们对改革强 ...查看


  • 部队学习四讲四有心得体会
  • 部队学习四讲四有心得体会(一) 牢记强军目标,争做"四有"军人 康德说:"有两种东西,我对它们思考的越是持久和深沉,它们在我心灵唤起的赞叹和敬畏就会越来越历久弥新,一是我们头顶浩瀚灿烂的星空,一是我们心中崇高的 ...查看


  • 2.护理学专业大专函授人才培养方案(1)
  • 护理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三年制函授专科学历教育) 一.培养目标模型 (一)总目标 培养具有军队成人教育大学专科学历和警官基本素质,德.智.军.体全面发展的卫生技术人才. (二)分目标 思想政治: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了解相关的人文社会科 ...查看


  • 总政治部:坚决听党指挥必须做到绝对忠诚
  • 2013年02月01日 07:38  解放军报 习近平主席强调,要牢记坚决听党指挥是强军之魂,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坚决听党的话.跟党走.这一重要指示,充分体现了军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的根本政治要求,深刻揭示了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对实现强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