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农村城镇化建设问题研究

学校代码:10200

分类号:F303.1研究生学号—10336—0406]密级:玉

东牡知予冠大季

硕士学位论文

吉林省农村城镇化建设问题研究

AStudyonHowtoconstructcountryside

inJilinProvinceUrbanization

作者:刘玉军

指导教师:

学科专业:

研究方向:

学位类型:张子林教授区域经济学区域经济学高校教师

东北师范大学学位评定委员会2007年5月

摘要

当前中国的经济与社会正全面进入转型期,在旧的农村城镇化模式下产生的大量小城镇问题是新时期制约我国农村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问题,解决的途径是通过实施城镇开发和农业产业化战略,以期提高农村城镇化的建设质量、培育农村小城镇的综合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与内在机制。吉林省作为人均占有耕地相对较多,人口居住相对分散,并且经济发展水平处于欠发达的农业大省,经济落后主要表现为城乡二元结构突出、城市经济与农村经济缺乏关联度、农业剩余劳动力缺少必要吸纳空间、农民的人均纯收入长期处于低水平徘徊状态。因此,吉林省农村城镇化建设难度大、任务重,不但要继续搞好大中型城市建设,面且还要大力加快农村城镇化的建设。

本文在阐明农村城镇化建设的现实及长远意义基础上,分析了吉林省农村城镇化建设现状和存在问题,提出了吉林省农村城镇化建设的总体思路,并针对不同类型的农村小城镇提出了工贸型城镇化模式、聚资型城镇化模式、旅游型城镇化模式、市场型城镇化模式、城郊型城镇化模式、开发型城镇化模式等六种典型模式,同时对吉林省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数量扩张较快、质量水平不高、经济实力较弱、基础设施不足,后续增长乏力”等诸多问题,提出了在未来的城镇化建设中应采取的政策建议。关键词:农村;农村建设:农村城镇化

Abstract

Inthepresentdays.china’Seconomicsandsocietyhasbeentaken

HoweveLthereareagreatdevelopment.lotsofproblemscausedbysmalltowns.whichundertheoldcountrysideurbanizationpatterns.havepreventedthesustainabledevelopmentinourcountry.HOWtosolveitiStodeveloptownsandagriculturialstrategv’inordertoimprovetheconstructionqualityofcountrysideurbanizationandcultivatethetownsmultiplecompetenceaswellasthesustainabledevelopmentabilityinternalsystem.Jilinprovince.asanagriculturalbigprovince.comparatively,thecultivatedIandeachpersonaverageownediSmuchmoreandpopulationresidencejSdispersed.whiletheeconomicleveliS1essdeveloped.ThishasbeentakenplaceonthecityandcountrysidedualstructurecontradictioniSprominent.andtheliUleconnectionsbetweencitizeneconomicsandcountrysideeconomics,thesmallcapacityofcountrysidelaborforoeandtheaverageperfarmernetincomealwayswondering

level.Asaonaandloweriilincountrysideurbanizationisaheavytaskwitllgreatdifficulties.Notonlyshouldweconcernaboutbigcitiesdevelopment.butalSOspeeduptheresult.theconstructiononcountrysideurbanization.

0nthefoundationofclarifyingthestatesandetemalsenseaboutthecountrysideurbanization。thisessaymeanstoanalysis

onthepresentconditionsandexistentproblemsaboutthecountrysideurbanizationiniilinprovince.Andaccordingtovariouscountriesnlisessayputsupthemaindesign

case:industrialtradeJilin’Scountrysideandtowns,urbanization.suchasthesixtypicalurbanizationpaUem.capitalcollectingurbanizationpauem.tourismurbanizationpaUem,marketurbanizationpaBem,andexploitationurbanizationpaRem.Thegovernmentshouldtakeupthepolicysuggestionsinthefutureurbanizationconstruction

.asanexample.quantitiesenlargeSOfastprogress.wheremanyproblemsneedtodealwith

whilequalitiesarenotSOwell,economicactuals仃engthandfundamentalfacilitiesisnotenough,thefoHowinggrowthfeelsweak.

Keywords:Countryside;Countryside

ConstructionConstruction;CountrysideUrbanization

II

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

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

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

不包含为获得东北师范大学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

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

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日期:≯rf识谚和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东北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

之的规定,即:东北师范大学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

乏学位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东

E师范大学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

亍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日期:指导教师签

学位论文作者毕业后去向:

电话:

邮编:4657169132013

引言

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是社会形态发展的进步和必然,是人类发展高度文明的象征,是先进生产力的重要体现。因此说,城市化水平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也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实现工业化仍然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艰巨的历史性任务。”“1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国的农业产业化水平还低,而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使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实践证明,农业产业化经营要取得长足进步,必须按照市场规律,用工业化思维谋划农业经营模式。在进一步实现农业产业化的进程中,我们要真正认识到农业产业化的核心是农业的工业化,农业工业化是传统农业融入工业化进程的必然选择,是新型工业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实现了农业生产的专业化、规模化和工业化,才能为实现农村的城镇化打下可持续发展的坚实的物质基础。只有实现了城镇化,才能最终消灭工农差别、城乡差别,最终消灭农村的贫困化。

吉林省作为农业大省,农业产业、特别是农村人口和农业劳动力仍占很大比重,这是我省的突出特点。但是,农业大省决不意味着农业产业以及农村入口和农业劳动力一定要占很大比重。农业大省求发展,必须走城市化发展道路。不论从当前还是从长远看,一方面我省农业可耕地面积增加几率不大,另一方面农业劳动生产率定会不断提高。我省现有农村人口和农业劳动力决不能长期固守农业和农村,必须有相当部分的农村人口和农业劳动力实现向城市和城镇的集聚,从而加快我省农村和农业经济结构的调整,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可见,作为人均占有耕地相对较多,人口居住相对分散。并且经济发展水平处于欠发达省份的农业大省,我们的经济落后主要表现为城乡二元结构突出、城市经济与农村经济缺乏关联度、农业剩余劳动力缺少必要吸纳空间、农民的人均纯收入长期处于低水平徘徊状态。因此,吉林省城市化建设应当采取两条腿走路,一方面,继续搞好大中型城市建设,另一方面,应当加快农村城镇化的建设,这也正是本论文的主要研究目的。

第一章农村城镇化相关理论及意义

一、农村城镇化及其相关理论

城镇化问题最早是由胡耀邦同志于1980年提出的,1984年我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对其进一步论述,并将观点提炼成“小城镇、大问题”这样的短语。费孝通先生在《小城镇、大问题》一文中论述到:“小城镇问题,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哪个人想出来的,它是在客观实践的发展中提出来的。”“如果我们国家只有大城市,中等城市,没有小城镇,农村里的政治中心、经济中心、文化中心就没有脚”。嘲由此可见,城镇化建设问题是在我国农村经济改革实践中提出来的,是经济体制改革的客观需要。

就一般意义而言,城镇化是指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人口不断由农业地区向城镇集中的过程;农村城镇化是城市化进程中的一种过渡形式,农村城镇化的最终目标是城市化。从本质上讲,农村城镇化过程,就是农村要素向城市要素转化的过程,这—过程包括:农村地域向城市地域转化的过程,即城镇化;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转化的过程,即非农化;农村产业及生产方式向城市产业及生产方式转化的过程,即农村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因此,对农村城镇化的研究,离不开对城市化研究的大前提。从更广的意义上说,城市化是一个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而又影响极为深广的社会经济变化的自然历史过程,是变传统落后的乡村社会为现代先进城市社会的自然历史过程。城市化的发展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它涉及人口、经济、社会等多方面的复杂问题。嘲在目前对城市化定义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解释中,普遍认为:反映“城市化”的主体主要有两个方面:即人口和产业。对城市化的研究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如社会学对城市化的研究主要侧重于人们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由农村向城市转化以及由此引起的各种社会后果;人口学对城市化的研究则强调人口从乡村向城市的流动,即乡村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的过程:地理学对城市化的研究则注重于人口、产业等由乡村地域向城市地域的集中和转化,重点在于地域的变化;而经济学对城市化的研究则是从社会经济的角度出发,强调农村经济向2

城市经济的转化过程和机制,特别是从产业结构的变化、劳动力结构的变化、人们消费方式等方面来分析城市化。不论从哪个角度的研究,城市化或城镇化都最终表现为一个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又涉及到一个量化标准,当前比较流行的作法是按非农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计算,并主要是以户籍为准。这与国际惯例不相一致,与实际情况也有较大的出入。这说明仅以人口比重来说明城市化水平是不够确切的。城市化水平不仅要有数量指标,还要有质量指标和功能指标。如果单凭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来衡量城市化水平,那么完全可以通过行政途径增加城镇户口居民,或撤乡建镇增加城镇人口。但这种城市化是不完全的,它违背了城市化的本质意义,城市的核心是“市”即市场。城市不只是地域概念,城市是经济能量的集聚地,因而,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中心,是能向周围辐射能量的辐射源。因此,城市化水平的衡量不仅要用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这一“量”的指标,还应有反映城市功能提升的“质”的指标,指标可以包括第三产业比重、基础设施水平、现代化及市场化水平等。从这个意义E来说,城市化的实质,是非农产业就业岗位的大量创造、是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的大调整,其根本目的是发展城乡经济。

二、农村城镇化建设的现实及长远意义

作为一个人口众多,特别是农业人口基数庞大的发展中国家,由于历史的、地域的乃至计划经济时期所制定的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等方面的原因,使我国幅员辽阔的国土上不同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着极大的差异。这种差距不仅仅表现在以行政区划为代表的地区之间的差距,更明显地表现为城乡之间的差距,而且伴随着经济的不断向前发展,这种差距逐年呈现迅速拉大的趋势。如果说地区之间的差距需要通过国家实施有区别性的非均衡战略,采取经济的、行政的措施可以逐步缓解的话,而对于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问题的最终解决,只能寄希望于农村城镇化建设。通过农村城镇化建设使小城镇发挥增长极的作用,充分聚集资金、技术、信息、人力等要素,实现较高的产出效益,并不断向周边地区辐射,从而带动整个区域的经济发展。多年来的经济发展实践表明:农村城镇化建设对于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城镇化建设可以加速劳动力转移步伐,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城镇化进程是一个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聚集的过程。在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大批第一产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市场经济的利益导向下,源源不断地涌向城镇就业。城镇化进程的日益加快,以农村劳动力的大量转移为基础,而大量转移的农业人口充实到城镇中,又促进了城镇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从而对农村剩余劳动力产生更大的需求,为吸纳劳动力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又反过来促进了农村劳动力的进一步向城镇转移。这种双向互动,在经济稳定、持续、健康发展的条件下,表现得更为明显。城镇化进程中的农业人口的不断下降,也使在第一产业中就业的劳动力不断向其他产业转移,并不断扩大二、三产业的劳动力就Iktt重,其结果是使

二、三产业的产出不断增加,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不断下降,从而使产业结构不断向合理化方向变动。特别是在信息时代,高科技的发展、先进生产技术的不断应用,更使大批农业劳动力从耕地中解放出来,不断补充到二、三产业中来,通过产业的不断升级,第三产业就业空间也不断扩大,将吸纳更多的劳动力,在人13变动的基础上,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使之不断趋向合理化、高度化。

(二)城镇化建设将使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不断提高

在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伴随着一定数量的人口聚集规模,必然产生对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的强烈需求,房地产业、公共设施(如道路、车辆、水、电、煤气、通讯、绿化)、公共服务(文教、卫生)等项基础建设和第三产业必须与之相配套,这些项目的建设过程,可为相当一大批劳动力提供就业空间,而在获得就业机会的同时,这部分从业者也将得到相应的回报。从而使其收入得到较稳定的来源途径。伴随这些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项目的逐步建成和投入使用,城镇居民的生活条件也将得到相应的改善,并将从根本上改变“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传统的4,gL经济生活习惯,代之以健康、积极的生活方式,而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转变,也将使法制、文明的社会秩序不断建立起来,使人们的生活水平、生活质量不断提高,最终实现经济、社会、政治秩序的良性互动。

(三)城镇化建设将拉动内需,为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中国的13亿人口是为世界各国广泛看好的商品消费市场,但近年来在经济实现软着陆之后,相继出现了经济紧缩的趋势,尽管国家在短短的几年时间内8次刚氐银行贷款利息,几次4

提高公务员工资,但对经济的启动远远未能奏效。其中虽然有多项改革措施同时出台,人们的预期收入不足而预期消费较高等因素,但其根本原因则在于广大农村市场的消费疲软,需求不足,其实际情况是广大农村消费者并非不想消费,而是因为农村经济近年来持续绯徊,农民或增产不增收,或因灾害减收,可供支配的收入,仅能满足第一层次的消费需求。

据统计,我国城市的GDP、工业产值和社会商品零售额等项指标,都占全国的70%以上。这说明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将使大批农业劳动力转移到城镇,伴随着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必将产生巨大消费需求,这种潜在需求一旦发挥出来,不可避免地将对拉动经济增长起到极大的作用。

总之,城镇化对经济增长具有极大的拉动作用。据测算,在现有水平上城市化增长一个百分点,可直接拉动GDP增长1.5个百分点,城市发展创造新的社会需求,同时也带来大量新的就业机会,如建筑业、服务业、通讯业等产业的发展,最终解决困扰人们已久的“三农”问题、二元结构问题,使整个社会、经济获得健康发展。

第二章吉林省农村城镇化建设的现状、特征与存在问题

吉林省作为中国“一・五”、“二・五”时期的重工业基地,伴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步伐,起步较早,发展较快。若以非农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作为衡量城镇化水平的唯一指标,N2000年,吉林省高出全国水平7.28个百分点(43.5-36.22),若以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与全国同一指标相比,则吉林省高出全国水平52.5个百分点(88.7-36.2),全国城市化水平低于工业化水平,2000年城镇化水平36.22%,落后于工业化率8.1个百分点,吉林省的情况则与全国的情况相反。因此,吉林省的城镇化水平既“超前”于全国水平,又“超前”于本省的工业化水平。

一、吉林省农村城镇化建设的现状分析

(一)吉林省农村城镇化建设的现状

1、市、镇个数增加较多,城镇发展快于城市

建国以来,吉林省市、镇建设发展较快,特别是1982年以后,市、镇个数骤增。1964年吉林省市镇个数仅为104个,其中市8个,镇96个。到1982年,市、镇个数发展到110个,其中市增加到9个,镇增加到101个(不包括市辖镇)。从1982年到2000年的18年间,吉林省市、镇个数已由i10个骤增到481个,增加371个,增长3.4倍。其中市由9个增加到28个,增长2.1倍;镇由101个骤增到453个,增加352个,增长3.5倍。在1990年和2000年两次人口普查的lO年间,我省市镇个数增长55.7%,其中市增长33.3%,镇增长57.3%。从各市(州)市镇个数的增长情况看,长春市、四平市、辽源市、通化市、松原市和白城市均增长50%以上,其中通化市和辽源市增长幅度分别高达85.7%和103.096。10年间,辽源市、通化市、松原市和白城市的市个数均无一增加,但镇的个数增长幅度最大,分别增长92.3%和113.3%。不难看出,近三十年来我省市镇个数大幅度增加,充分体现了我省市镇群在不断发展,特别是城镇明显快于城市发展。6

2、市、镇人口总量增速较快,城市化水平有所提高

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吉林省普查直接登记的总人口为2680.2万人,同1990年相比,10年间全省增加214.2万人,增长8.796,年平均增长率为0.896。同期比较,市镇人

口由1042.3万人增加到1331.1万人,增加288.8万人,增长27.7%,年平均增长率为2.4%。

其中市人口为925.3万人,增长28.4%;镇人口为405.7万人,增长26.2%。2000年吉林省城市化水平已达到49.7%,比1982年、1990年分别提高10.1和7.4个百分点。纵观吉林省10年间人口发展,不论总人口还是市镇人口,其总量均呈增加趋势,但从增长速度看,市镇人口增长速度比总人口高1.5个百分点。正是由于市镇人口的增长速度大大快于总人口,故使本省城市化水平在不断提高。

3、地区间城市化水平差异在缩小,但基本格局尚未发生根本变化

从近两次人口普查数据比较看,我省9个市(卅I)城市化水平最大值与最小值差,1990年为59.5个百分点,2000年为43.0个百分点,10年间差值减少了16.5个百分点。说明吉林省地区间城市化水平存在不平衡性,差异较大。咖从9个市(卅I)城市化水平排序的变化看,lO年间排在较高水平的前3位(白山市、延边州、吉林市)、第5位(辽源市)和后3位(白城市、四平市、松原市)的位次均未发生任何变化,而发生变化的则是长春市由第4位下降到第6位,通化市由第6位上升到第4位。综上看出,10年间我省城市化水平尽管存在地区差异,但基本格局尚未发生根本变化。

4、市、镇人口中,农业人口仍占一定比重

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显示,按常住人口的户口性质划分,2000年在吉林省1331万市镇人口中,农业人口为274万人,占20.6%。其中市农业人口占市人口的16.5%,镇农业人13占镇人口的30.4%。相当于全省市镇人口中每百人有近21人为农业人口,市人口中每百人有16人为农业人口,而镇人口中每百人有30人为农业人口。由此可见,吉林省市、镇人口中的农业人口仍占一定比重,镇的农业人口比重则更高。

到2000年底,吉林省非农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为43.5%,同期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88.7%,这N4"数字说明,吉林省的城镇化水平达到43.5%(按非农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计算),但正

常情况下,非农人口中,有—部分是居住在农村的乡村中、小学教师、乡镇干部等不从事农业劳动的国家公职人员,按此数字,似乎城镇人口应低于43.5%,而同时的城镇人口数却又与此

结论相悖。我省同期的城镇人口非但不低于43.5%,而是高出理论数字一倍为88.7%。这一数字说明,大批的乡村人口因与农村现有耕地所需劳动力相比已经饱和,加之改革开放后随着城镇基础设施的逐步改善及人民生活观念的逐步改变,与之相伴随的是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产生了

强烈的向城镇转移的愿望。特别是近十年来农村每年新增的劳动力、中学毕业生、退武军人等,

适龄青年不再满足于祖祖辈辈统沿袭下来的耕作、生活习惯,大量涌向城镇,成为表中统计的城镇人口。但由于户籍制度的限制,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口虽已在城镇生活工作多年,以致于有相当部分人已成家生子,但仍以农业人口身份被统计入册。与此同时,到2000年底在全省三次产业中就业的就业人数分别为第一产业50.2%,第二产业19.1%,第三产业30.7%。这一数字与前两项数字对比说明:尽管吉林省的城镇人口及非农人口所占比重较大,城市化已经达到较高的水平,但大批涌入城镇的乡村剩余劳动力,一方面因城镇缺乏必要的产业吸纳,从而导致大

批转移进城的人口缺乏就业岗位;特别是近年来国有经济战略眭调整,部分国有企业关、停、并、转,第二产业的就业岗位迅速减少,更使得在第二产业寻找就业岗位成为泡影。另一方面

因为大部分盲目转移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文化素质较低,缺乏一技之长,而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

岗位,因此城镇人口中的较大部分人并不能实现在城镇就业的愿望。这部分人的就业缺乏稳定性,具有盲目性、暂时性,一旦找不到合适的就业岗位,最便捷的方式便是回到农村,从事农业劳动,以获得并不可观,但却可以维持生活的农业收入。这说明,吉林省的城市化水平并不稳定,受产业结构制约较大,是产业结构的片面演化,嘲造成了吉林省城镇化水平的数量偏高,质量较差也是缘于产业化水平的片面演进,导致了吉林省城镇化水平的稳固性低,经常出现波动现象。

(二)吉林省城镇化进程与全国城镇化进程比较分析

吉林省城市化进程表现出显明的“城镇化”特征,而我国的城市化则表现为“城市化”与“城镇化”兼而有之、并行不悖且相互促进的特点。j!rJ2005年为止,中国共有城市数为663个,

总人Izll30756万人,其中,城镇人口总数56212万人,占总人口的43%。

图1全国总人口曲线图年底总人口

14000012000010000080000600004000020000

暮为i—箬

;¨薹|

;委

融。,。……一。。。。。。。。。i。。。。。一;。…。。;;。。。囊

廿

…H

曷器高昌器高墨昌兽昌

oooo¥o∞o

HHHN

ooNN

资料来源:2005《中国统计年鉴》。

同年,吉林省只有城市数为28个,城镇458个(其中市辖镇245个,县辖镇213个)。总人132716万人,其中城镇人131426.5Z人,占总人口的52.52%,如果仅以城镇人口数占总人口的比重作为衡量城镇化的水平,则吉林省的城镇化水平远远超出全国水平,高出9.52个百分点。吉林省非农人N1143.0万人,占总人口的43.5%,若以此作为城市化水平的标志,也高出全国水平。

表1

2005年吉林省人口主要构成情况

单位:万人

全省总人口

其中:城镇

标年末数

2716.01426.51289.51386.91329.1

比重(%)

100.0052.5247.4851.0648.9414.3277.927.76

乡村

其中:男性

女性

其中:0.14岁

388.9

2116.3210.8

15稍岁

65岁及以上

资料来源:2005年吉林省人口普查报告。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继续得到改善。2005年全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8690.62元,

比上年增加850.02元,增长10.896,比2000年增加3880.62元比全国10493元低1802.38。

“十五”期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2.6%,高于“九五”时期3.9个百分

点。2005年全省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4.7%,比2000年刚氏4.7个百分点。城镇居民人均

住房使用面积19.07平方米,比上年增加1.14平方米。

图2吉林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loooo兀

900口8000

70006000

50004000

30002000

2D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资料来源:2005《吉林省统计年鉴》。

图3吉林省城乡居民人均雕面积

资料来源:2005《吉林省统计年鉴》。

lO

2005年全年全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263.99元,比上年增加263.60元,增长8.896,比2000

年增加1241.49元。“十五”期间,全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0.o%,高于“九五”

时期5.3个百分点。2005年全省农村居民恩格尔系娄妒为43.5%,比2000年降低1.9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20.10平方米,比上年增加0.32平方米,比2000年增加2.38平

方米。

图4

元35∞30∞

2500

吉林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

2口口01500

1口005000

2000

2001200220f1320042005

资料来源:2005《吉林省统计年鉴》。

图5吉林省城乡居民J副各尔系娄P

伯∞舛蛇∞镭弱拍弛∞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资料来源:2005《吉林省统计年鉴》。

①恩格尔系数=食物支出金额/总支出金额×100%

11

1、吉林省与全国城市化发展趋势的比较分析

自197s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市化水平呈迅速增长态势,从曲线图中可以

看出,其曲线为陡峭增势,而同时,农业人口的变动则相对稳定,曲线表现出趋缓状态。唧

图6

我国城镑队口、农村人口查l匕趋势图

资料来源:各年《吉林省统计年鉴》、各年《中国统计年鉴》。

表2

中国各省市城市化水平与A均GoP

人2§JGDP(RMB)城市化率(%)北京湖北天津湖南河北广东山西广西内蒙古海南辽宁重庆吉林四川黑龙江贵州上海

∞%弛亳押骢眦吼研啪讹似瞄黜懈抛眦缁%耋煳撕n藿

匏∞}%

云南江苏西藏浙江陕西安徽甘肃福建青海江西宁夏山东新疆河南平均数

52656237O1O7689762l336了汀70

23.3842.2519.4348.6732.1526.7223.9541.9632.3327.6932.4438.1533.8423.4439.41

蛳薹僦黜枷们湖啪蛳9螂蛳唧哪螂4

资料来源:2005《中国城市统计年鉴》。

吉林省的城镇化建设步伐与全国基本同步,也呈较迅速的增长态势,曲线表现得同样陡峭,农业人口的增长也处于相对停滞状态。尽管在短期内有小幅波动,in_20多年农业人口的增长始

终未突破100万人的界限。

虽然吉林省的城镇化水平指标上高于全国水平,但整体发展步伐却与全国发展水平基本一

致,这符合改革开放促进了城乡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生活质量的需求在不断提高的基本情况。

2、吉林省与全国6DP及人均GDP比较分析

N2005年底,全国的GDP为182321亿元,人士妻'JGDP为7078元,其中工业产值占GDP的比重为44.3%,包括建筑业在内的第二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为47.3%。第一产业的产值占比为12.4%,而第三产业的产值占.40.396。

图7。十五”时期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与增长速度

资料来源:2005《中国统计年鉴》。

尽管我国的产业结构并不十分合理,但第一产业的比重已经降低到较小份额,体现了较明显的工业化特征,与此同时,吉林省的GDP为3614.92亿元,人均GDP为6847元,低于全国水平

231元,其中工业产值占GDP的比重为37.67%,包括建筑业在内的第二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为

44.4%,第一产业产值占比为16.79%,第三产业产值占GDPLt重为38.896。

2004年)

(中国城市统计年签

图82000年以来吉林省地区生产总值及增速

亿元

40003000

%131211

2000

10

1咖

2000年2001年2002年2003年2004年2005年

资料来源:2005《吉林省统计年鉴》。

图9三次产业比重变化情况

14

第三产业

35

T*

㈣@

第一产业

21

4S

笸:产ub

。t二二:之』上上乏:第二产业

2000年

3一

2005年第三产业

产业结构(%)

速绝对值

增速第一

(%)

第一产业

、—_二=-二‘吖第=产业

资料来源:2005《吉林省统计年鉴》。

在此组数据中,吉林省的工业化水平46.6%1氐于全国水平53%,这与改革开放前的情况呈相反的

变化。

表5

生产总值绝对值

增(%)

(亿元)

全国吉林

1365152958.2l

9.512.2

20D4年经济总量和产业结构与全国平均水平比较表

第二产业

第—产业

速绝对值增速绝对值

(%)

增(%)

第二第三

(亿元)

20744560.96

6.38

(亿元)

723871379.31

11.114.8

(亿元)

433841017.94

8.311.1

产业

15.219

产业

5346.6

产业

31.834.4

资料来源:2004《吉林省统计年鉴》、2004年《中国统计年鉴》。

3、吉林省与全国三次产业实际就业人数比较分析

经济活动

霸姒员

ai为

擗"?

表6全国三次产!Ik就业人员数(年底数)

比重构成(台论㈣一

一鎏

≮嚣多◇

211062397l

?■臣触

173171930921276233962781129456

153l21422059240835185152

弟=广业

第一产业

83.581282.181.680.877.2

氛_业r≯鼍

7.49.08.o8A10.213.5

9.19.89.910.09.09.3

辇i雾i

bzl≤1965i

}研《

泌绷

207292377l25910286703443238168

18812320

2575

286631033560

406824159242903441654567446707484335011251546530605463055707653236609】6678267468681356885569765708007208772791739927443275360

40152410244236l437254529546436481974987351282527835433455329647496549166152668086745568065689506982070637713947208573025737407443275200

28318286342912229777308593115l308683113031254316633224933225389143909838699376803662835530348203484035177357683604336513368703654635269

694572147707

489051775532S9456090660677398359881l939599331012911979123781309B1416315515

70.569.868.768.168.167.164.062.460.960.059360.160.159.758.556454.352.250.549.949.850.150.o50.050ro49.146.9

17317.618218318418.719.920.821.922.222.421.621.421,421.722.422.723.o23.523.723.523.022522321.421.622.5

12212.613.113.613.514216.116.817.217.818318318.518.919.821.223.o24.826.026.426.7

8346

衢79

959010384112161172612152119761385614015143551496515312156551620316547166001642l1621916284157801607716920

168舯

179”

1843218860192051982320228210902180923011

26.9

27.527.728.629330.6

16∞5

’76823

资料来源:2004《吉林省统计年鉴》、2004年《中国统计年鉴》。

尽管吉林省城镇化建设从指标上看远高于全国水平,但在其城镇经济中,经济实力却低于全国水平,且在三次产业中的从业人员数与全国持平,城镇人口数众多,但就业人数有限,从反面证明了吉林省城镇经济吸纳劳动力就业的功能比较弱,特别是近年来工业化水平的降低直接导致了大部分城镇就业人员失去原有的工作岗位,或者回流农村从事第—产业,或者失去工作机会,成为无业人员,从而导致大批失业人口乃至其相关家庭的生活水平骤然下降。

4、吉林省与全国城市设施水平比较分析

表7

中国2

00

中国2

00

3年城市道路与交通(市辖区)统计

3年城市道路与交通(市辖区)统计

16

城市

年末实有城人均铺装年末实有公共每万人拥有公共汽电车年末实有

市道路面积道路面积营运汽电车(万平方米)

(平方米)

7.178.567.238.596.396.455.916.246.9012.9211.607.606.145.385.449.555.615.865.309.835.097.144.245.012.943.553.636.034.928.466.78

公共汽电车客运总数出租汽车

(辆)

2435521866760667234354824711447963548606186251439010352756752984140164758403126157292311423722824498885372680406054273060114244308698

(辆

7.1217.307.996.204.063.818.118.327.2614.576.877.344.586.435.066.435.326.746.30lO.743.284.354.943.886.957.404.864.3011.4721.739.35

(万人麴

358269537943462048661844732623917333064846171069962731002165521538901003201038516197816785396786171167106546371639732021104987802171385552284782677633503622376048291127953

(辆

7923896598431939356822586425071711613182941041486722924620831350491295086174726444839204571883047447109482762

城市合计245093北京9240天津5489河北10026山西5588内蒙古4178辽宁10544

吉林4763

黑龙江8180上海16510江苏24284浙江10715安徽10136福建4437江西4452

山东24464

河南8866湖北10955湖南6141广东28493广西5776海南1354重庆4281四川11014贵州1132云南1948陕西4054甘肃4291青海490新疆

1724

16143

21014620011860207561801l5116859828299

平均数8753

资料来源:2003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

上表各项指标所代表的城市设施水平,反映出城市居民的实际生活质量,吉林省与全国水

17

平相比,均偏低。这与城市化水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数字形成强烈的反差。对比说明,吉林

省与全国相比,城市化水平仅具有数量优势,但缺乏应有的质量水平,乡村居民转移到城镇之后,生活水平的提高并不明显,或者说仅有数量上的提高,却缺乏质量上的真正的提高。甚至

于有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因缺乏相对稳定的就业岗位,生活质量出现下降的态势。

二、吉林省农村城镇化的特征及存在问题

通过对吉林省农村城镇化建设的现状及与全国城市化水平的比较分析,可以看出吉林省城镇化建设具有以下明显的特征与问题:

(一)吉林省城镇化数量偏高,质量较低

与“非均衡”态的全国城市化水平相比较,吉林省的城镇化进程明显“超前”,按照非农

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与全国城市化水平相比,至lJ2000年,吉林省高出全国水平7.28个百分点

(43.5-36.22),若以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与全国同一指标相比,则吉林省高出全国水平52.54"百分点(88.7-36.2),全国城市化水平低于工业化水平,2000年城镇化水平36.22%,

落后于工业化率8.1个百分点,吉林省的情况则与全国的情况相反。2000年吉林省城镇化水平高于工业化率7.5个百分点(工业化率为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根据数字显示,似乎可以得出吉林省城镇化水平“超前”的结论,但这种“超前”并不完全是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必然结

果。第一,如此数量的城镇人口增长主要缘于三个方面的原因:

(1)、作为国家的老工业基

地之一,吉林省的城镇化高起点得益于我国的重工业优先战略,得益于国家重点项目投资带来的我省城镇人口的迅速增加;特别是依托林场、矿山等资源产业形成了大批城镇人121;

在原有较大基数上的城镇人口的自然增长;

(2)、

(3)、近十几年全省各地的撤乡建镇、人为升级

等行政手段,使大批农村人口转为城镇人口,加之吉林省原有的矿山、林区、大型国营农场所辖地域的大量非农业人口的自然增长使吉林省城镇化水平超前于全国成为必然。第二、吉林省近年来城镇化超前于工业化,并不是在城镇化与工业化水平共同发展基础上的“超前”,这种“超前”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吉林省近年来工业化水平的降低所带来的二者比较的结果。吉林省原有的“一・五”,“二・五”时期重点投资建设的工业项目,经过建国后近半个世纪的运转,

多已进入老化、落后状态,因此在产业结构调整中被淘汰出局。尽管我省经济在不断发展,但

18

工业化水平也在不断下降,从1960年的53%一1978年的49.3%一1990年的38.59卜七ooO年的36%。

是工业化水平的降低,拉大了其与城镇人口增长的差距,形成了二者比较结果的“超前”。同

时,这种工业化水平的下降,并不是按照“一、二产业比重逐渐下降,第三产业比重不断上升”的合理化进程进行的,而是在第二产业下降的同时,第一产业再次不合理地大幅度升高,形成了新的产业结构不合理状态及典型的农业经济区域特征。因此说,吉林省城镇化水平的“超前”是速度型“超前”,是没有质量的“超前”。

(二)吉林省城镇数量扩张较快,经济实力不强,对周边区域的辐射力较弱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我省的小城镇迅速增加。到2000年底,已有建制镇458个,其中市辖镇245个,县辖镇213个。但从总体上看,经济实力不强。全省人均GDP居全国中等水平(除去几个大中城市之外的城镇人均GDP则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按照“城镇人口比重每提高一个百分点,A-j!:L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将相应提高1.44"百分点,可拉动GDP增长约0.54"百分点”的理论估计,我省如此速度的城镇人口增长,应当带来相应的消费增长和人均收入增长,但事实并非如此。“十五”期间,全省累计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5772.93亿元,比“九五”

时期增长69.既,年均增长12.5%,比“九五”时期提高1.5个百分点。

图10

2000年以来社会消费品零售额

1700150013001100900700500

140

135130125120

11.5

11.010510.0

2000--年-2001年2002年200s-年--2004耸-2005年

资料来源:2005《吉林省统计年鉴》。

仅以1999、2003两年为例,全省商品零售价格总指数分别为上年的96.7%-和98.096。非但没有增长,反而有所下降。虱J2000年底,吉林省人均国内生产总值6847元,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31元;在岗职工平均工资7924元,低于全国平均7.k习z1447元,在全国居第19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居全国第28位,人均生活消费支出居全国第25位,上述数字均反映出吉林省城镇经济实力

19

不强,这样一种状况必然缺乏对资金、技术及人才的吸引力和凝聚力,1999年,吉林省外商直接投资3.01亿美元,居全国第20位。城镇经济实力不强,必然缺乏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特别

是那些依托林业、矿业资源而建立的资源型城镇,随着开发资源的逐步耗竭,原有的主导产业日渐衰落,有的即使逐步找到一些替代产业,但经济实力也远不如从前。如吉林省的部分林区镇,在岗职工的年均工资4000元左右,经济呈低水平运转,而矿区城镇的情况更糟。正因为缺乏主导产业或丧失了主导产业,使大批城镇劳动力无业可就,因而大批城镇人口虽户籍关系仍在城镇,但却返回第一产业寻求就业门路,从而表现出我省城镇人口占绝对多数,而同时在第

一产业中的就业人口也占绝对多数的矛盾现象,这使产业结构出现了逆向调整趋势,加剧了结构的不合理。

(三)城镇规模基本形成,但基础薄弱,功能不完善

吉林省的城镇化水平自建国以来~直高于全国水平,但质量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据2000年底的统计:全省人均住房面积13.11m2,低于全国水平1.76m2;人均居住面积9.16m2,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09lll2;全省城镇人口用水普及率87.49%,低予全国9.21个百分点;城市煤气普及

率73.29%,低于全国10.86个百分点:每万人拥有公共汽车(电)车辆7.82标台,低于全国水平1.99辆;人均拥有铺装道足粕.23w2,低于全国2.86m2;人均公共绿地面积6.12:n2,低于全国0.71m2。在8项标志着城市设施水平的指标中,唯有每万人拥有厕所8.61座这项指标高于全国水平,其余7项指标均比全国水平低。统计数字表明,虽然我省城镇化水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但因为经济实力弱,历史欠帐多,导致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较低,这一问题严重阻碍了城镇

功能发挥和城镇居民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离现代化城镇的标准相差更远。有些农村剩余劳动力怀着奔向美好生活的愿望,克服重重困难走进城镇,但因城镇经济实力的不足和基础设施建设的远未到位,使得一部分已经转变为城镇人口的人们,生活质量并未得到根本的改善,甚至有些^、因缺少就业门路,生活水平下降,生活质量还不如农村居民高。

(四)吉林省城镇化前期扩张过快,缺乏内在动力

吉林省城镇化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两大阶段,即改革开放前的国家重点项目投资拉动阶段和

改革开放以来的行政推动阶段。第一阶段的重点项目投资拉动了我省城镇人口的迅速增长,其

增速远高于全国同时期的平均水平;第二阶段的县改市、乡改镇式的行政推进,又形成了新一轮的城镇人口增长高峰。可以说,第一阶段的投资拉动,确实促进了城镇化的量的增长,也带

来了一定程度的质的提高,只是由于产业政策的片面演进,抑制了其他产业的协调发展,使城

市功能的发挥受到一定的阻碍;而第二阶段的行政推进式使城镇化的发展在客观上缺乏内生的动力。因为产业的发展是城镇发展的主要动力。肼近年来国有经济的战略调整,对城镇中小企业的冲击较大,原有的一大批产业落后、竞争力不强的中小企业纷纷关、停、并、转,使相当—部分城镇的发展失去产业支撑,因而城镇作为生长极对要素的聚集作用,根本无法得到发挥,大部分已经建成的城镇,只能是被动地保持原有的规模和水平,缺乏继续发展的内在动力和迫切要求。而新增城镇的愿望,也因缺少产业拉动而不很强烈。因此,尽管改革前我省的城镇化增长迅速,但近十年来,我省的城镇化水平每年提高不到1个百分点,而全国城镇化水平则以超过1个百分点的速度稳步向前发展。吉林省近年来的城镇化发展趋缓态势,表现出明显的内

动力不足。

综上所述,吉林省城镇化特征明显地表现为:数量增长较快,质量水平不高,经济能力弱化,基础设施不足及后续增长乏力的特征。这也充分暴露了我省的城镇化依靠重工业片面演进使其他产业发展受阻,障碍了城镇化功能的不断提高;以及依靠行政推动县变市、撤乡建镇所造成的“行政镇”缺乏发展的内在动力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有碍于现有城镇功能的有效发挥,更会影响到未来我省城镇化的继续稳定发展,并将影响到全省经济的整体发展。

21

第三章吉林省农村城镇化建设总体思路与模式选择

一、吉林省农村城镇化建设的总体思路

吉林省农村城镇化建设的总体思路是“战略取舍——结构分异——整合发展”,即综合分析吉林省自然社会条件,根据经济发展现状、特点与速度,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在本省城镇

化和城镇体系发展的现状基础上,确定不同时段的城镇化战略和发展目标及相应城镇体系合理发展的结构与布局。在战略取舍的同时,强化不同城市的结构分异,采用城市组群整合协作战略谋求区域可持续快速发展。

(一)战略取舍:分为地带取舍和结构性取舍。

针对省域内不同区域采取不同的规划调控战略,落后区域侧重发展规划,衰退地区落实再发展规划,生态环境恶化区考虑的恢复重建,同时对特殊区域——开发区的规划给予特殊的关注。吉林省自然地带性明显,东西部主要是以长白山为主的原始森林、松嫩平原的水域沼泽、松辽草原沼泽,应当定位为自然保护区和生态复本建设区,以恢复和保护生态为主,适度开发旅游、特色经济(特产开发、畜牧业等),成为生态省建设的基础。中部的定位是农业生态区和都市发展区,中部的一、二、三产业发展基础条件优越于东西部,因此生产力布局、人口流向及城镇的发展战略部署应该是“让开两厢,集聚中央”。尽快做大做强做优中部区域,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力军,以相对小的城市面积吸纳较多的人口。这在世界上并非梦想,美国东部沿海城市带,面积仅仅为美国的1%,却容纳了占美国总人口的20%,这也正是我省城镇化应追赶的目标,即发挥中部集聚优势,用20%的土地,吸纳80%的人口(目前27%的用地容纳54%的人口)。结构性取舍意预通过行政区划、产业等方面调整把强化市、县域中心城市及重点镇的经济职能作为省域城镇体系职能结构的重点,调整全面建设小城镇的思路,对省域城镇居民点战

略性取舍,尽快形成合理的城镇分工体系。例如东部放弃一些区位条件处于劣势的资源枯竭的

工矿型城镇,分流转移人口,恢复生态;西部有意识的撤并发展潜力小,以单一的行政职能为

主的乡镇,引导城镇人口、产业等生产要素向中部集聚。

(二)结构分异:包括规模结构分异和职能结构分异。

规模结构分异即采取非均衡发展战略,提高城市首位度,发展地区级中心城市,有选择发展重点小城市。长春、吉林两个特大城市在人均效益、地均效益、投入产出效益等方面存在明显优势,大力推进特大城市和大城市建设,可以获得较高的规模效益和集聚效应,加快工业化、现代化步伐,从而发挥中小城市难以取得的区域增长中心的作用,带动我省中部城镇群的发育,增强对全省经济的辐射带动作用。我省缺少超过50万的大城市,因而要选择区位条件和资源条件较好的20__50万之间的中等城市,运用市场力量和政策导向,使其成为较大区域的发展极。

最终形成城乡联动和产业替换,有步骤、分层次地推进城镇体系建设,构建大中小城市协调发

展的新格局。职能结构分异体现在有意识的引导“特色城市”的发展,如医药城、旅游城、口岸城、大学城、机械或农副产品加工城、汽车城、现代生态农业城、矿泉城等,形成职能分工

明确、功能协调,具有较强的城市核心竞争力的城镇发展系统。

(三)整合发展:包括地带性资源整合、城镇区划整合以及基础设施、公共设施的共享

整合发展。

城镇整合体现在强化“—群三组团、三个层次、三级轴线”的空间网络格局。“一群”是以长春、吉林一体化发展为核心,以四平、松原、梅河口为辅助,以汽车、化工、农产品IH_T_、高新技术产业为特色的中部城镇群,形成独具特色的“城镇化地带”。“三组团”分别是以延吉为主珲春为辅,以开发利用长白山资源、沿边开发开放、旅游和民族经济发展为特色的图们江中下游城镇组团;以通化为主白山为辅,以医药、钢铁、旅游和资源开发为特色,注重环境保护的长白山中南部城镇组团和以白城为中心,以发展牧草产业、畜禽养殖和加工为特色,注重生态恢复的西部城镇组团。当前,应当抓紧搞好中部城市群的规划建设,引导长、吉两市打破分割局面,逐步实现资源共享、设施共建、环境共保、产业互补、经济互动,共同提高城市功能,实施一体化发展。同时加快推进长吉周边的城市、县城和经济条件好、发展潜力大的卫星镇、中心镇的发展,形成以长吉两市为中心,以相关市、县为次中心,以卫星镇、中心镇为基础的三个层次构成的吉林省中部城镇群和经济发展核心区,带动全省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

从而形成中部密集,两翼中心发展的空间格局。强化以四平—长春—吉林为主轴线的三级发展轴线,实现以点带线、以线促面,推动全省城镇网络的发展。区划整合是调整那些发展空间受到明显限制的城市行政区划,如通化市与通化县,延吉市与龙井、朝阳川,吉林市和永吉县口前镇,辽源市和东辽县白泉镇等都应当尽快考虑其行政区划调整问题,以维护公众利益、区域

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为目标的城市经济区仂调发展规划,目的是超越行政区划,侧重区域与城

市开发内容的协调、空间的协调和开发时序的协调。为城市的发展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基础设施共享整合是落实和深化省域城镇体系规划的各项内容,综合安排城市取水口、排污口、垃圾处理场、天燃气门站和管网、电网、城市之间综合交通网、物流中心等基础设施建设。编制好区域绿地系统规划、区域供水规划、区域排水和污水处理规划、城市间轨道交通规划等专项规划,指导区域性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项目建设,推进全省城镇化健康、协调和有序发展。

二、吉林省农村城镇化建设可供选择的典型模式

吉林省作为农业大省,农业产业、特别是农村人口和农业劳动力仍占很大比重,因此吉林省的农村城镇化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就必须坚定农村城镇化建设的长期性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思想;农村城镇化建设必须同农业产业化和农村现代化建设紧密结合,否则农村城镇化建设就是—句空话,同时,农村城镇化建设还必须把环境保护和生态治理考虑在前。在选择农村城镇化建设模式时不能照抄照搬,只能因地治宜,结合当地的自然资源和社会条件来发展各具特色的城镇建设模式。

(一)工贸型城镇模式

通过乡镇企业聚集带动各种基础设施建设和发展,把生产和生活融为一体,以乡镇企业为基础,由小到大,滚动发展,水到渠成,最终形成小城镇。

(二)聚资型城镇模式

本着“自发、自觉、自愿”和“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把小城镇建设纳入市场经济的轨道,全方位调动小城镇建设的积极性,加快资金聚集,发展小城镇。

(三)开发型城镇模式

通过仓Ⅱ办各种类型的工业小区、开发区、招商区等园区,在乡镇企业连片发展的基础上,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服务设施建设,形成新型城镇。

(四)旅游型城镇模式

以风景名胜区为依托,通过风景名胜区的整体开发,发展为旅游业服务的餐饮、文化娱乐、

交通通讯、商场购物等各种设施建设,发展小城镇。

(五)市场型城镇模式

以集贸市场为龙头,通过发展为市场服务的交通运输、通讯、餐饮等行业,带动小城镇建设。

(六)城郊型城镇模式

城郊镇以其城乡结合部的位置优势,接受城市经济、技术、信息等辐射,紧密围绕城市需要,发展各具特色的支柱产业,逐步发展成为中心城市的卫星城镇。

三、吉林省农村城镇化建设模式选择应把握好的几个问题

(一)村镇建设规划是龙头,组织规划是保证,农民的思想认识是基础。

农村实现城镇化,村镇建设规划必须先行。嗍农村城镇化规划的核心问题是实现“三个尊重”,即:尊重农民、尊重农村和农业环境、尊重农村文化,农民是未来城镇市民的主体,环境是城镇的肌肤,而文化则是城镇发展的动力。规划制定以后,建立和完善实施的组织就显得尤为重要。没有具体的执行者,再好的规划都是废纸,而执行不得力还不如不执行。现在农村很多项目都是刚开始轰轰烈烈,到后来倒闭歇业,使得本来就不富裕的农民雪上加霜。农村走城镇化道路,还有一个最关键的问题就是农民的思想认识问题。如果农民从内心就不拥护这条道路,那实施起来将更加困难。一些地方强制农民推进城镇化,强制农民拆了旧房建新房,强制农民集资修路、修福利院等,将城镇化简单化、表面化、形式化。因此,农村的城镇化道路,

要从农民的认识入手,要让最广大的农民肌0底里愿意走城镇化道路,农民是最善良、最朴实

的社会阶层,如果发自内心走城镇化道路,一定会取得像当年“分田到户”一样的大丰收。

(-3没有农业工业化就没有可持续发展的农村城镇化。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实现工业化仍然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艰巨的历史性任务。”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国的农业产业化水平还低,而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使农村富余劳动力

向非农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f弋化的必然趋势。实践证明,农业产业化经营要取得长足进步,必须按照市场规律,用工业化思维谋划农业经营模式。在进一步实现农业产业化的进程

中,我们要真正认识到农业产业化的核心是农业的工业化,农业工业化是传统农业融入工业化

进程的必然选择,是新型工业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实现了农业生产的专业化、规模化和工业化,才能为实现农村的城镇化打下可持续发展的坚实的物质基础。只有实现了城镇化,才能最终消灭工农差别、城乡差别,最终消灭农村的贫困化。所以,实现农村城镇化的前提条件只

能是农业的工业化。

(三)农村城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是点、线、面相结合的网络发展格局。中国的城市化总体发展目标是:多j2050年将城市化率由现在的37.5%提高到70%,可以看出,

城市化是一项长期的、艰苦的工作,是一项涉及社会全局、国家安定的重大系统工程,决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因此,广大农村的城镇化进程应有序进行,各地应在结合实际情况取得成功经验基础上,由点到线、面逐步实施。农村城镇化绝不是“大跃进”式的城镇化建设,不能“过度城镇化”,要从发展规模和数量上进行有序控制,避免经济发展的不积聚和不集约。我国的农村城镇化,应该是“外环型”发展路径。叫即:发展国家沿边地区“大外环”农村城镇化,

在保证国家安全的前提下以边境开放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城镇化建设进程;发展中心城市的“中外环”农村城镇化,以中心城市的辐射功能拖动农村的城镇化建设。大外环与中外环的有序结合,将使中国的农村城镇化走向点、线、面结合的网络发展格局。

(四)发展生态经济,建设生态城镇,是农村城镇化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本人认为,现在中国的生态形势不容乐观,一些城市的环境恶化程度很可能演变成爆发性的“人祸”灾难。农村城镇化建设必须吸取教训,这里说的教训有二,一是经济发展不能走大而全、小而全模式,要走生态经济发展模式;二是城镇建设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模式,要走生态城镇建设模式。农村的城镇化建设如果不注重生态化建设,十几年后,沙尘暴、地陷、地

裂、洪水、干旱、湿地干枯、粮食减产、土地沙化、流行性疾病、文明失落等“天灾人祸”将

更加猛烈,不但城镇化建设无法可持续发展,就i奎人类生存都将受到严重威胁。

第四章吉林省农村城镇化建设的对策建议

针对吉林省城镇化建设进程中存在的“数量扩张较快、质量水平不高、经济实力较弱、基础设施不足,后续增长乏力”等主要问题,在未来的城镇化建设中应采取切实可行的相应对策。

(一)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以农业产业化带动农村城镇化

在“十一五”期间以结构调整为主线的国家宏观经济政策指导下,面对入世后新的市场环境,城镇化建设应不断培育各不同区域的支柱产业,因为产业的发展是城镇发展的主要动力。鉴于我省劳动力就业比重中_产业占绝对优势、二产业逐年减少、三产业就业发展不足的实际,吉林省城镇化过程中要强化经济实力必须做到:

1、发展精细农业,不断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为二、三产业提供充足、高质量的粮食保证。吉林省是农业大省,却不是农业省,农业产业的弱质性十分突出,今后,政府有必要对农业的现代化生产给予必要的制度支持,允许农民有偿转让土地承包权,使土地向种田大户集中,以利于土地规模经营,便于开展机械化作业以提高效率,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又为以,较少的农业人口供养较多的非农业人口提供了条件。

2、积极以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促进传统产业的不断升级,依托升级后的传统产业吸纳部分被传统产业淘汰下来的具有较高素质的劳动力资源;使升级后的传统产业得以焕发生机,对区域经济发展起到强有力的支持作用

3、大力建设以资源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的农、副、土、特产品加工业,拉长产业链条,通过特色突出的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吸纳大批城镇及周边地区的剩余劳动力就业。这方面德大以肉鸡养、加、销一条龙,吸纳13万人就业的实例已为各地区的产业发展促进城镇化建设做出了榜样。应该说,特色产业的发展及相关产业的开发是小城镇持续发展的根本支撑力,另一个典型是河北省高碑店市白沟镇。从1994年兴建白芙蓉小商品市场起,短短十几年时间,白沟镇已成为全国闻名的箱包和小商品集散地。白沟镇的崛起,得益于其特色产业——箱包

业。其箱包产业日趋成熟,已建成庞大的生产基地,并配有专职科研机构,不断推出新款式,新花色品种,其销售网络遍布国内外,产品打A20多个国家的市场。白沟的箱包产业带动起周边5个县、50多个乡镇、500多个自然村,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30多万人。

纵观全国,凡是建设得比较好的小城镇,无—例外都是抓住了自己的特色产业做文章,有了特色才有优势,有优势才有发展。Ⅱ町吉林省的资源禀赋条件并不比中部内陆地区及东南沿海地区差,是有很大优势的,但是优势一直处于潜在状态,没有变成现实优势。当前,借发展城镇化的东风,是可以发挥“后发优势”的时候了。

4、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步伐。第三产业的发展一方面可以提供广阔的就业空间;第二可以通过劳动力向第二产业转移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第三可以在增加部分就业人员工资收入的基础上,提高部分城镇居民的生活水平;第四,三产的发展可以改善城镇居民的生活习惯,提高生活质量,使城镇功能得到较好的发挥。

(二)统一规划,突出区域区位,优先发展特色区域

基于吉林省城镇化水平数量较高、质量较差的实际,要对其进行全面扶持是不可能的。为了使小城镇真正起到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就必须要有所选择地进行扶持。下一步的城镇化建设应当分层次进行,第一,对于具有产业优势、区位优势、特点突出、有发展前景且已形成一定经济规模、人口规模、市场规模的重点城镇,优先扶持,促使其迅速成长为小城市,起到区域经济中心的作用;这里,区位因素是应给予高度重视的。自然条件、交通条件比较好的地方,本身具有发展优势,重点扶持这样的小城镇,可大大节省基础设施投入的成本。我们应当顺应城市发展的规律,优先在有利于城市发展的地方发展城市,切不可重蹈“三线”建设的覆辙。第二,对于产业优势、区位优势不很明显,有一定人口规模和市场潜力的小城镇,通过政策引导和积极推进,不断强化其功能,并在壮大经济实力的过程中,逐步发展;第三,对于基础较差,不具有任何优势和发展前景,且与其他城镇距离较近的小城镇,应采取市场机制予以淘汰,并以行政区划的方式将其归并到有发展实力的临近小城镇,使小城镇真正起到聚集资金、技术、信息及人才的作用。走小城镇合并之路这样可以有效地实现资源整合,避免进一步的重复投资和资源浪费,并可发挥小城镇的规模效应。我省小城镇的布局及建设规划上,

应当注意前瞻性和整体性。规划一步到位,分步实施,尽量避免“一届政府一个蓝图,一任领导一种格局”的作法,这样才能保持长远目标不变,整体格局稳定,才能统筹安排人、财、物,使有限的资源发挥最大效用。

(三)降低市场准入门槛,大力发民个体、私营经济

吉林省经济一直在计划经济的体制下运行,从工业到农业直到城镇化的推进方式,都打下了计划经济的深刻烙印,南方沿海发达地区的城镇化进程,是沿着私营经济发展产业对城镇化的强烈需求这一市场化路径进行的,而吉林省近年来的一大批城镇则是撤乡建镇、撤县建市的行政手段的产物。因缺乏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和客观要求,因而已建成的城镇有相当一部分经济实力不强,城镇功能弱化,特别是一些原先依托于林场,矿山等资源产业建立起来的城镇,因资源濒于枯竭,支柱产业风光不再而出现大批城镇失业人员。与沿海地区近年来城镇经济的蓬勃发展形成强烈的反差。我们与经济发达地区的差距是体制差距,是个体私营经济发展滞后的差距,要强化城镇的经济功能,在近期最简便易行的途径就是降f氐市场准入门槛,甚至于可以实行“零准入”、“登记准入”制。政府的功能匣由“管制”更多地转向服务或“扶持”,减少对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的过多干预,为个体私营经济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和信息平台。对个体私营经济“无为而治”,“放手发展”。通过市场的激励、竞争机制,促进特色经济、资源优势在个体私营经济的参与下得到迅速发展和体现,使个体、私营经济成为小城镇经济发展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并为城镇化进程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我们吉林省历来重视对市场经济的规范,但尚未发展就严加管束反而压抑了微观经济主体的活力。我们的个体、私营经济不活与此不无关系。未来经济的亮点是民营经济,只有民营经济“活”了,我们的小城镇才有前途,靠国家重点项目拨款投资带动城镇化的机会越来越少了,我们必须依靠本省的民营经济。南方城镇经济发达的地方,都是民营经济活跃的地方。目前,大家都在研究温州模式,温州靠的就是民营经济,因为温州政府支持发展民营经济,不对其严加管制,敢于放开手,所以他们才能有今天的成绩。

(四)引入市场机制,推进城镇基础设旃建设在经济实力不强,资金成为瓶颈约束的情况下,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应引入市场机制,通过

吸引民间游资、外商投资和社会集资等方式,开拓资金来源渠道,鼓励和引导小城镇以项目投资、项目招股等形式,面向社会开放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鼓励和吸引周边地区企业和个人带企入镇、带项目入镇,投资移民,并采取相应的优惠政策,“谁投资,谁收益”,促进城镇基础设施的产业化,运用市场机制调节基础设施、公用设施的使用,利用收费价格,加速资金周转,加大建设投入,改善小城镇的基础设施投资环境。

(五)深化改革,为城镇化建设提供宽松的环境

1、加快镇级政府机构改革步伐,体现“小政府、大服务”的目标。精减机构,削减冗员,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办事效率,强化政府的协调服务功能。政府机构改革是“最难啃的骨头”,但这一环节又至关重要。现代市场经济中的政府应是“有限”(权力有限,规模有限)的政府和“有效”(能够承担起其所应承担的责任)的政府,而我们传统计划经济条件下的政府往往是无限的,因而也是无效的,已很难适应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再不下决心搞政治体制改革,将会使经济体制改革陷于困境以至于前功尽弃。因此,政府机构改革、功能改革势在必行。

2、加快镇级财政体制和投资体制改革步伐,配合税费改革建立镇一级财政,赋予镇级财政培育税源的能力,改革单一投融资体制,建立多元投融资体制。

3、加快户籍制度和土地使用制度改革步伐,理J顿“城镇人口”与“非农人口“的关系,降低农村人口进入城镇的户籍门槛。““实行土地使用权的有偿出让和转让,经营性用地采取招标和拍卖方式供应,按市场机制建立和完善小城镇土地市场体系,发挥土地资产效益。

4、加快小城镇社会保障建设的步伐。在小城镇发展过程中,要逐步建立起以养老保险、医疗保险、最低生活保障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障体系,消除进镇农民的后顾之优。各级政府部分应根据各小城镇的特点,把小城镇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纳入当地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并根据其经济承受力确定合理的保障范围及缴费办法。

(六)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建设绿色城镇

吸取经济发达地区以环境污染为经济增长巨大成本的教训,把推进乡村城镇化建设与发展生态环保效益型经济结合起来,在确立主导产业、特色产业,不断强化城镇经济功能的同时,要积极采用高新技术,不断降低能源、原材料消耗,减少工业废水、废气、副产物对环境的污

染,使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协调一致。Ⅱ羽在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中,要加大对环保设施建设的投入,提高污水集中处理率,实行城市垃圾集中分类处理。大力开展城市绿化,加快城市绿地建设步伐,为城镇居民提供优美和谐的居住、生活环境,实现经济及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结论

农村城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是一项涉及社会全局、国家安定的重大系统工程,决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吉林省作为农业大省,农业产业、特别是农村人口和农业劳动力仍占很大比重,因此吉林省的农村城镇化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就必须坚定农村城镇化建设的长期性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思想;农村城镇化建设必须同农业产业化和农村现代化建设紧密结合,没有特色产业为后盾的城镇化建设就成了空中楼阁不能长久,同时,农村城镇化建设还必须把环境保护和生态治理考虑在前。在选择农村城镇化建设模式时不能照抄照搬,只能因地治宜,结合当地的自然资源和社会条件来发展工贸型城镇化模式、聚资型城镇化模式、旅游型城镇化模式、市场型城镇化模式、城郊型城镇化模式、开发型城镇化模式等多种特色城镇建设模式,以期提高农村城镇化的建设质量、培育农村城镇农产品的产业化和工业化,从而提高农村城镇经济的综合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与内在机制,只有这样才能把吉林省这样一个非常典型的农业大省的城镇化建设任务圆满完成。

参考文献

[1]女lJ俊杰,县域经济发展与小城镇建设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7.

[2]姜爱林.城镇化、工业化与信息化协调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大地出版社,2004.13.

[3]建设部外事司,城市化与可持续发展[G].北京:中国建筑出版社,2004,8.90.

[4]鲜祖德,中国农村经济调研报告.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131.

[5]冯海发,农村城镇化发展探索.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309.

[6]付晓东,中国城市化与可持续发屁北京:新华出版社,2005.88-89.

[7]袁中金,王勇.小城镇发展规划嘲.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12-14

[8]张安录,杨刚梳小城镇发展与建设用地管理叫.城市规划,2000,

[101徐雪,我国城市化不同道路的讨论.中宏网,2000-10-23.(9).(1)[9]王奇,叶文虎可持续发展与产业结构创新啪.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2,

[11]辜胜阻,人口流动与农村城镇化战略管理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01.

[12]王碧峰,城市化问题讨论综述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1,[3].33

后记

在本论文的写作和成文过程中,自始自终得到了张子林教授的悉D指导和热情帮助,使本文能够顺利完成。同时也有很多同志帮忙查阅了大量数据,在此,仅向他们表示深深的谢意!

吉林省农村城镇化建设问题研究

作者:

学位授予单位:刘玉军东北师范大学

1. 张安录,杨钢桥 小城镇发展与建设用地管理[期刊论文]-城市规划 2000(09)

2. 王奇,叶文虎 可持续发展与产业结构创新[期刊论文]-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2(01)

1. 李添 吉林省小城镇建设与农村城镇化问题研究[期刊论文]-边疆经济与文化2004(1)

2. 刘国新. UU Guo-xin 吉林省农村城镇化发展现状分析及对策[期刊论文]-菏泽学院学报2009,31(6)

3. 胡蓉 新余市农村城镇化建设研究[学位论文]2009

4. 佟国光 吉林省农村城镇化问题的战略思考[期刊论文]-农业经济2009(8)

5. 姚志民 中国农村城镇化建设研究[学位论文]2006

6. 孙毅 陕西关中地区城镇化建设研究[学位论文]2008

7. 吕静. 陈晓丽. LV Jing. CHEN Xiao-li 吉林省小城镇建设人居环境问题的研究与对策[期刊论文]-长春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8(2)

8. 刘艳军 农村城镇化建设过程中的环境问题研究——以天津市西青区张家窝镇为例[学位论文]2004

9. 姜桂莉. 潘鸿 论吉林省小城镇的建设与发展[期刊论文]-吉林农业大学学报2002,24(1)

引用本文格式:刘玉军 吉林省农村城镇化建设问题研究[学位论文]硕士 2007

学校代码:10200

分类号:F303.1研究生学号—10336—0406]密级:玉

东牡知予冠大季

硕士学位论文

吉林省农村城镇化建设问题研究

AStudyonHowtoconstructcountryside

inJilinProvinceUrbanization

作者:刘玉军

指导教师:

学科专业:

研究方向:

学位类型:张子林教授区域经济学区域经济学高校教师

东北师范大学学位评定委员会2007年5月

摘要

当前中国的经济与社会正全面进入转型期,在旧的农村城镇化模式下产生的大量小城镇问题是新时期制约我国农村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问题,解决的途径是通过实施城镇开发和农业产业化战略,以期提高农村城镇化的建设质量、培育农村小城镇的综合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与内在机制。吉林省作为人均占有耕地相对较多,人口居住相对分散,并且经济发展水平处于欠发达的农业大省,经济落后主要表现为城乡二元结构突出、城市经济与农村经济缺乏关联度、农业剩余劳动力缺少必要吸纳空间、农民的人均纯收入长期处于低水平徘徊状态。因此,吉林省农村城镇化建设难度大、任务重,不但要继续搞好大中型城市建设,面且还要大力加快农村城镇化的建设。

本文在阐明农村城镇化建设的现实及长远意义基础上,分析了吉林省农村城镇化建设现状和存在问题,提出了吉林省农村城镇化建设的总体思路,并针对不同类型的农村小城镇提出了工贸型城镇化模式、聚资型城镇化模式、旅游型城镇化模式、市场型城镇化模式、城郊型城镇化模式、开发型城镇化模式等六种典型模式,同时对吉林省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数量扩张较快、质量水平不高、经济实力较弱、基础设施不足,后续增长乏力”等诸多问题,提出了在未来的城镇化建设中应采取的政策建议。关键词:农村;农村建设:农村城镇化

Abstract

Inthepresentdays.china’Seconomicsandsocietyhasbeentaken

HoweveLthereareagreatdevelopment.lotsofproblemscausedbysmalltowns.whichundertheoldcountrysideurbanizationpatterns.havepreventedthesustainabledevelopmentinourcountry.HOWtosolveitiStodeveloptownsandagriculturialstrategv’inordertoimprovetheconstructionqualityofcountrysideurbanizationandcultivatethetownsmultiplecompetenceaswellasthesustainabledevelopmentabilityinternalsystem.Jilinprovince.asanagriculturalbigprovince.comparatively,thecultivatedIandeachpersonaverageownediSmuchmoreandpopulationresidencejSdispersed.whiletheeconomicleveliS1essdeveloped.ThishasbeentakenplaceonthecityandcountrysidedualstructurecontradictioniSprominent.andtheliUleconnectionsbetweencitizeneconomicsandcountrysideeconomics,thesmallcapacityofcountrysidelaborforoeandtheaverageperfarmernetincomealwayswondering

level.Asaonaandloweriilincountrysideurbanizationisaheavytaskwitllgreatdifficulties.Notonlyshouldweconcernaboutbigcitiesdevelopment.butalSOspeeduptheresult.theconstructiononcountrysideurbanization.

0nthefoundationofclarifyingthestatesandetemalsenseaboutthecountrysideurbanization。thisessaymeanstoanalysis

onthepresentconditionsandexistentproblemsaboutthecountrysideurbanizationiniilinprovince.Andaccordingtovariouscountriesnlisessayputsupthemaindesign

case:industrialtradeJilin’Scountrysideandtowns,urbanization.suchasthesixtypicalurbanizationpaUem.capitalcollectingurbanizationpauem.tourismurbanizationpaUem,marketurbanizationpaBem,andexploitationurbanizationpaRem.Thegovernmentshouldtakeupthepolicysuggestionsinthefutureurbanizationconstruction

.asanexample.quantitiesenlargeSOfastprogress.wheremanyproblemsneedtodealwith

whilequalitiesarenotSOwell,economicactuals仃engthandfundamentalfacilitiesisnotenough,thefoHowinggrowthfeelsweak.

Keywords:Countryside;Countryside

ConstructionConstruction;CountrysideUrbanization

II

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

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

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

不包含为获得东北师范大学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

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

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日期:≯rf识谚和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东北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

之的规定,即:东北师范大学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

乏学位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东

E师范大学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

亍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日期:指导教师签

学位论文作者毕业后去向:

电话:

邮编:4657169132013

引言

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是社会形态发展的进步和必然,是人类发展高度文明的象征,是先进生产力的重要体现。因此说,城市化水平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也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实现工业化仍然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艰巨的历史性任务。”“1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国的农业产业化水平还低,而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使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实践证明,农业产业化经营要取得长足进步,必须按照市场规律,用工业化思维谋划农业经营模式。在进一步实现农业产业化的进程中,我们要真正认识到农业产业化的核心是农业的工业化,农业工业化是传统农业融入工业化进程的必然选择,是新型工业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实现了农业生产的专业化、规模化和工业化,才能为实现农村的城镇化打下可持续发展的坚实的物质基础。只有实现了城镇化,才能最终消灭工农差别、城乡差别,最终消灭农村的贫困化。

吉林省作为农业大省,农业产业、特别是农村人口和农业劳动力仍占很大比重,这是我省的突出特点。但是,农业大省决不意味着农业产业以及农村入口和农业劳动力一定要占很大比重。农业大省求发展,必须走城市化发展道路。不论从当前还是从长远看,一方面我省农业可耕地面积增加几率不大,另一方面农业劳动生产率定会不断提高。我省现有农村人口和农业劳动力决不能长期固守农业和农村,必须有相当部分的农村人口和农业劳动力实现向城市和城镇的集聚,从而加快我省农村和农业经济结构的调整,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可见,作为人均占有耕地相对较多,人口居住相对分散。并且经济发展水平处于欠发达省份的农业大省,我们的经济落后主要表现为城乡二元结构突出、城市经济与农村经济缺乏关联度、农业剩余劳动力缺少必要吸纳空间、农民的人均纯收入长期处于低水平徘徊状态。因此,吉林省城市化建设应当采取两条腿走路,一方面,继续搞好大中型城市建设,另一方面,应当加快农村城镇化的建设,这也正是本论文的主要研究目的。

第一章农村城镇化相关理论及意义

一、农村城镇化及其相关理论

城镇化问题最早是由胡耀邦同志于1980年提出的,1984年我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对其进一步论述,并将观点提炼成“小城镇、大问题”这样的短语。费孝通先生在《小城镇、大问题》一文中论述到:“小城镇问题,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哪个人想出来的,它是在客观实践的发展中提出来的。”“如果我们国家只有大城市,中等城市,没有小城镇,农村里的政治中心、经济中心、文化中心就没有脚”。嘲由此可见,城镇化建设问题是在我国农村经济改革实践中提出来的,是经济体制改革的客观需要。

就一般意义而言,城镇化是指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人口不断由农业地区向城镇集中的过程;农村城镇化是城市化进程中的一种过渡形式,农村城镇化的最终目标是城市化。从本质上讲,农村城镇化过程,就是农村要素向城市要素转化的过程,这—过程包括:农村地域向城市地域转化的过程,即城镇化;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转化的过程,即非农化;农村产业及生产方式向城市产业及生产方式转化的过程,即农村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因此,对农村城镇化的研究,离不开对城市化研究的大前提。从更广的意义上说,城市化是一个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而又影响极为深广的社会经济变化的自然历史过程,是变传统落后的乡村社会为现代先进城市社会的自然历史过程。城市化的发展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它涉及人口、经济、社会等多方面的复杂问题。嘲在目前对城市化定义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解释中,普遍认为:反映“城市化”的主体主要有两个方面:即人口和产业。对城市化的研究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如社会学对城市化的研究主要侧重于人们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由农村向城市转化以及由此引起的各种社会后果;人口学对城市化的研究则强调人口从乡村向城市的流动,即乡村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的过程:地理学对城市化的研究则注重于人口、产业等由乡村地域向城市地域的集中和转化,重点在于地域的变化;而经济学对城市化的研究则是从社会经济的角度出发,强调农村经济向2

城市经济的转化过程和机制,特别是从产业结构的变化、劳动力结构的变化、人们消费方式等方面来分析城市化。不论从哪个角度的研究,城市化或城镇化都最终表现为一个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又涉及到一个量化标准,当前比较流行的作法是按非农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计算,并主要是以户籍为准。这与国际惯例不相一致,与实际情况也有较大的出入。这说明仅以人口比重来说明城市化水平是不够确切的。城市化水平不仅要有数量指标,还要有质量指标和功能指标。如果单凭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来衡量城市化水平,那么完全可以通过行政途径增加城镇户口居民,或撤乡建镇增加城镇人口。但这种城市化是不完全的,它违背了城市化的本质意义,城市的核心是“市”即市场。城市不只是地域概念,城市是经济能量的集聚地,因而,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中心,是能向周围辐射能量的辐射源。因此,城市化水平的衡量不仅要用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这一“量”的指标,还应有反映城市功能提升的“质”的指标,指标可以包括第三产业比重、基础设施水平、现代化及市场化水平等。从这个意义E来说,城市化的实质,是非农产业就业岗位的大量创造、是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的大调整,其根本目的是发展城乡经济。

二、农村城镇化建设的现实及长远意义

作为一个人口众多,特别是农业人口基数庞大的发展中国家,由于历史的、地域的乃至计划经济时期所制定的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等方面的原因,使我国幅员辽阔的国土上不同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着极大的差异。这种差距不仅仅表现在以行政区划为代表的地区之间的差距,更明显地表现为城乡之间的差距,而且伴随着经济的不断向前发展,这种差距逐年呈现迅速拉大的趋势。如果说地区之间的差距需要通过国家实施有区别性的非均衡战略,采取经济的、行政的措施可以逐步缓解的话,而对于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问题的最终解决,只能寄希望于农村城镇化建设。通过农村城镇化建设使小城镇发挥增长极的作用,充分聚集资金、技术、信息、人力等要素,实现较高的产出效益,并不断向周边地区辐射,从而带动整个区域的经济发展。多年来的经济发展实践表明:农村城镇化建设对于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城镇化建设可以加速劳动力转移步伐,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城镇化进程是一个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聚集的过程。在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大批第一产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市场经济的利益导向下,源源不断地涌向城镇就业。城镇化进程的日益加快,以农村劳动力的大量转移为基础,而大量转移的农业人口充实到城镇中,又促进了城镇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从而对农村剩余劳动力产生更大的需求,为吸纳劳动力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又反过来促进了农村劳动力的进一步向城镇转移。这种双向互动,在经济稳定、持续、健康发展的条件下,表现得更为明显。城镇化进程中的农业人口的不断下降,也使在第一产业中就业的劳动力不断向其他产业转移,并不断扩大二、三产业的劳动力就Iktt重,其结果是使

二、三产业的产出不断增加,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不断下降,从而使产业结构不断向合理化方向变动。特别是在信息时代,高科技的发展、先进生产技术的不断应用,更使大批农业劳动力从耕地中解放出来,不断补充到二、三产业中来,通过产业的不断升级,第三产业就业空间也不断扩大,将吸纳更多的劳动力,在人13变动的基础上,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使之不断趋向合理化、高度化。

(二)城镇化建设将使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不断提高

在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伴随着一定数量的人口聚集规模,必然产生对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的强烈需求,房地产业、公共设施(如道路、车辆、水、电、煤气、通讯、绿化)、公共服务(文教、卫生)等项基础建设和第三产业必须与之相配套,这些项目的建设过程,可为相当一大批劳动力提供就业空间,而在获得就业机会的同时,这部分从业者也将得到相应的回报。从而使其收入得到较稳定的来源途径。伴随这些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项目的逐步建成和投入使用,城镇居民的生活条件也将得到相应的改善,并将从根本上改变“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传统的4,gL经济生活习惯,代之以健康、积极的生活方式,而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转变,也将使法制、文明的社会秩序不断建立起来,使人们的生活水平、生活质量不断提高,最终实现经济、社会、政治秩序的良性互动。

(三)城镇化建设将拉动内需,为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中国的13亿人口是为世界各国广泛看好的商品消费市场,但近年来在经济实现软着陆之后,相继出现了经济紧缩的趋势,尽管国家在短短的几年时间内8次刚氐银行贷款利息,几次4

提高公务员工资,但对经济的启动远远未能奏效。其中虽然有多项改革措施同时出台,人们的预期收入不足而预期消费较高等因素,但其根本原因则在于广大农村市场的消费疲软,需求不足,其实际情况是广大农村消费者并非不想消费,而是因为农村经济近年来持续绯徊,农民或增产不增收,或因灾害减收,可供支配的收入,仅能满足第一层次的消费需求。

据统计,我国城市的GDP、工业产值和社会商品零售额等项指标,都占全国的70%以上。这说明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将使大批农业劳动力转移到城镇,伴随着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必将产生巨大消费需求,这种潜在需求一旦发挥出来,不可避免地将对拉动经济增长起到极大的作用。

总之,城镇化对经济增长具有极大的拉动作用。据测算,在现有水平上城市化增长一个百分点,可直接拉动GDP增长1.5个百分点,城市发展创造新的社会需求,同时也带来大量新的就业机会,如建筑业、服务业、通讯业等产业的发展,最终解决困扰人们已久的“三农”问题、二元结构问题,使整个社会、经济获得健康发展。

第二章吉林省农村城镇化建设的现状、特征与存在问题

吉林省作为中国“一・五”、“二・五”时期的重工业基地,伴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步伐,起步较早,发展较快。若以非农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作为衡量城镇化水平的唯一指标,N2000年,吉林省高出全国水平7.28个百分点(43.5-36.22),若以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与全国同一指标相比,则吉林省高出全国水平52.5个百分点(88.7-36.2),全国城市化水平低于工业化水平,2000年城镇化水平36.22%,落后于工业化率8.1个百分点,吉林省的情况则与全国的情况相反。因此,吉林省的城镇化水平既“超前”于全国水平,又“超前”于本省的工业化水平。

一、吉林省农村城镇化建设的现状分析

(一)吉林省农村城镇化建设的现状

1、市、镇个数增加较多,城镇发展快于城市

建国以来,吉林省市、镇建设发展较快,特别是1982年以后,市、镇个数骤增。1964年吉林省市镇个数仅为104个,其中市8个,镇96个。到1982年,市、镇个数发展到110个,其中市增加到9个,镇增加到101个(不包括市辖镇)。从1982年到2000年的18年间,吉林省市、镇个数已由i10个骤增到481个,增加371个,增长3.4倍。其中市由9个增加到28个,增长2.1倍;镇由101个骤增到453个,增加352个,增长3.5倍。在1990年和2000年两次人口普查的lO年间,我省市镇个数增长55.7%,其中市增长33.3%,镇增长57.3%。从各市(州)市镇个数的增长情况看,长春市、四平市、辽源市、通化市、松原市和白城市均增长50%以上,其中通化市和辽源市增长幅度分别高达85.7%和103.096。10年间,辽源市、通化市、松原市和白城市的市个数均无一增加,但镇的个数增长幅度最大,分别增长92.3%和113.3%。不难看出,近三十年来我省市镇个数大幅度增加,充分体现了我省市镇群在不断发展,特别是城镇明显快于城市发展。6

2、市、镇人口总量增速较快,城市化水平有所提高

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吉林省普查直接登记的总人口为2680.2万人,同1990年相比,10年间全省增加214.2万人,增长8.796,年平均增长率为0.896。同期比较,市镇人

口由1042.3万人增加到1331.1万人,增加288.8万人,增长27.7%,年平均增长率为2.4%。

其中市人口为925.3万人,增长28.4%;镇人口为405.7万人,增长26.2%。2000年吉林省城市化水平已达到49.7%,比1982年、1990年分别提高10.1和7.4个百分点。纵观吉林省10年间人口发展,不论总人口还是市镇人口,其总量均呈增加趋势,但从增长速度看,市镇人口增长速度比总人口高1.5个百分点。正是由于市镇人口的增长速度大大快于总人口,故使本省城市化水平在不断提高。

3、地区间城市化水平差异在缩小,但基本格局尚未发生根本变化

从近两次人口普查数据比较看,我省9个市(卅I)城市化水平最大值与最小值差,1990年为59.5个百分点,2000年为43.0个百分点,10年间差值减少了16.5个百分点。说明吉林省地区间城市化水平存在不平衡性,差异较大。咖从9个市(卅I)城市化水平排序的变化看,lO年间排在较高水平的前3位(白山市、延边州、吉林市)、第5位(辽源市)和后3位(白城市、四平市、松原市)的位次均未发生任何变化,而发生变化的则是长春市由第4位下降到第6位,通化市由第6位上升到第4位。综上看出,10年间我省城市化水平尽管存在地区差异,但基本格局尚未发生根本变化。

4、市、镇人口中,农业人口仍占一定比重

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显示,按常住人口的户口性质划分,2000年在吉林省1331万市镇人口中,农业人口为274万人,占20.6%。其中市农业人口占市人口的16.5%,镇农业人13占镇人口的30.4%。相当于全省市镇人口中每百人有近21人为农业人口,市人口中每百人有16人为农业人口,而镇人口中每百人有30人为农业人口。由此可见,吉林省市、镇人口中的农业人口仍占一定比重,镇的农业人口比重则更高。

到2000年底,吉林省非农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为43.5%,同期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88.7%,这N4"数字说明,吉林省的城镇化水平达到43.5%(按非农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计算),但正

常情况下,非农人口中,有—部分是居住在农村的乡村中、小学教师、乡镇干部等不从事农业劳动的国家公职人员,按此数字,似乎城镇人口应低于43.5%,而同时的城镇人口数却又与此

结论相悖。我省同期的城镇人口非但不低于43.5%,而是高出理论数字一倍为88.7%。这一数字说明,大批的乡村人口因与农村现有耕地所需劳动力相比已经饱和,加之改革开放后随着城镇基础设施的逐步改善及人民生活观念的逐步改变,与之相伴随的是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产生了

强烈的向城镇转移的愿望。特别是近十年来农村每年新增的劳动力、中学毕业生、退武军人等,

适龄青年不再满足于祖祖辈辈统沿袭下来的耕作、生活习惯,大量涌向城镇,成为表中统计的城镇人口。但由于户籍制度的限制,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口虽已在城镇生活工作多年,以致于有相当部分人已成家生子,但仍以农业人口身份被统计入册。与此同时,到2000年底在全省三次产业中就业的就业人数分别为第一产业50.2%,第二产业19.1%,第三产业30.7%。这一数字与前两项数字对比说明:尽管吉林省的城镇人口及非农人口所占比重较大,城市化已经达到较高的水平,但大批涌入城镇的乡村剩余劳动力,一方面因城镇缺乏必要的产业吸纳,从而导致大

批转移进城的人口缺乏就业岗位;特别是近年来国有经济战略眭调整,部分国有企业关、停、并、转,第二产业的就业岗位迅速减少,更使得在第二产业寻找就业岗位成为泡影。另一方面

因为大部分盲目转移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文化素质较低,缺乏一技之长,而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

岗位,因此城镇人口中的较大部分人并不能实现在城镇就业的愿望。这部分人的就业缺乏稳定性,具有盲目性、暂时性,一旦找不到合适的就业岗位,最便捷的方式便是回到农村,从事农业劳动,以获得并不可观,但却可以维持生活的农业收入。这说明,吉林省的城市化水平并不稳定,受产业结构制约较大,是产业结构的片面演化,嘲造成了吉林省城镇化水平的数量偏高,质量较差也是缘于产业化水平的片面演进,导致了吉林省城镇化水平的稳固性低,经常出现波动现象。

(二)吉林省城镇化进程与全国城镇化进程比较分析

吉林省城市化进程表现出显明的“城镇化”特征,而我国的城市化则表现为“城市化”与“城镇化”兼而有之、并行不悖且相互促进的特点。j!rJ2005年为止,中国共有城市数为663个,

总人Izll30756万人,其中,城镇人口总数56212万人,占总人口的43%。

图1全国总人口曲线图年底总人口

14000012000010000080000600004000020000

暮为i—箬

;¨薹|

;委

融。,。……一。。。。。。。。。i。。。。。一;。…。。;;。。。囊

廿

…H

曷器高昌器高墨昌兽昌

oooo¥o∞o

HHHN

ooNN

资料来源:2005《中国统计年鉴》。

同年,吉林省只有城市数为28个,城镇458个(其中市辖镇245个,县辖镇213个)。总人132716万人,其中城镇人131426.5Z人,占总人口的52.52%,如果仅以城镇人口数占总人口的比重作为衡量城镇化的水平,则吉林省的城镇化水平远远超出全国水平,高出9.52个百分点。吉林省非农人N1143.0万人,占总人口的43.5%,若以此作为城市化水平的标志,也高出全国水平。

表1

2005年吉林省人口主要构成情况

单位:万人

全省总人口

其中:城镇

标年末数

2716.01426.51289.51386.91329.1

比重(%)

100.0052.5247.4851.0648.9414.3277.927.76

乡村

其中:男性

女性

其中:0.14岁

388.9

2116.3210.8

15稍岁

65岁及以上

资料来源:2005年吉林省人口普查报告。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继续得到改善。2005年全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8690.62元,

比上年增加850.02元,增长10.896,比2000年增加3880.62元比全国10493元低1802.38。

“十五”期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2.6%,高于“九五”时期3.9个百分

点。2005年全省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4.7%,比2000年刚氏4.7个百分点。城镇居民人均

住房使用面积19.07平方米,比上年增加1.14平方米。

图2吉林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loooo兀

900口8000

70006000

50004000

30002000

2D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资料来源:2005《吉林省统计年鉴》。

图3吉林省城乡居民人均雕面积

资料来源:2005《吉林省统计年鉴》。

lO

2005年全年全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263.99元,比上年增加263.60元,增长8.896,比2000

年增加1241.49元。“十五”期间,全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0.o%,高于“九五”

时期5.3个百分点。2005年全省农村居民恩格尔系娄妒为43.5%,比2000年降低1.9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20.10平方米,比上年增加0.32平方米,比2000年增加2.38平

方米。

图4

元35∞30∞

2500

吉林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

2口口01500

1口005000

2000

2001200220f1320042005

资料来源:2005《吉林省统计年鉴》。

图5吉林省城乡居民J副各尔系娄P

伯∞舛蛇∞镭弱拍弛∞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资料来源:2005《吉林省统计年鉴》。

①恩格尔系数=食物支出金额/总支出金额×100%

11

1、吉林省与全国城市化发展趋势的比较分析

自197s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市化水平呈迅速增长态势,从曲线图中可以

看出,其曲线为陡峭增势,而同时,农业人口的变动则相对稳定,曲线表现出趋缓状态。唧

图6

我国城镑队口、农村人口查l匕趋势图

资料来源:各年《吉林省统计年鉴》、各年《中国统计年鉴》。

表2

中国各省市城市化水平与A均GoP

人2§JGDP(RMB)城市化率(%)北京湖北天津湖南河北广东山西广西内蒙古海南辽宁重庆吉林四川黑龙江贵州上海

∞%弛亳押骢眦吼研啪讹似瞄黜懈抛眦缁%耋煳撕n藿

匏∞}%

云南江苏西藏浙江陕西安徽甘肃福建青海江西宁夏山东新疆河南平均数

52656237O1O7689762l336了汀70

23.3842.2519.4348.6732.1526.7223.9541.9632.3327.6932.4438.1533.8423.4439.41

蛳薹僦黜枷们湖啪蛳9螂蛳唧哪螂4

资料来源:2005《中国城市统计年鉴》。

吉林省的城镇化建设步伐与全国基本同步,也呈较迅速的增长态势,曲线表现得同样陡峭,农业人口的增长也处于相对停滞状态。尽管在短期内有小幅波动,in_20多年农业人口的增长始

终未突破100万人的界限。

虽然吉林省的城镇化水平指标上高于全国水平,但整体发展步伐却与全国发展水平基本一

致,这符合改革开放促进了城乡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生活质量的需求在不断提高的基本情况。

2、吉林省与全国6DP及人均GDP比较分析

N2005年底,全国的GDP为182321亿元,人士妻'JGDP为7078元,其中工业产值占GDP的比重为44.3%,包括建筑业在内的第二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为47.3%。第一产业的产值占比为12.4%,而第三产业的产值占.40.396。

图7。十五”时期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与增长速度

资料来源:2005《中国统计年鉴》。

尽管我国的产业结构并不十分合理,但第一产业的比重已经降低到较小份额,体现了较明显的工业化特征,与此同时,吉林省的GDP为3614.92亿元,人均GDP为6847元,低于全国水平

231元,其中工业产值占GDP的比重为37.67%,包括建筑业在内的第二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为

44.4%,第一产业产值占比为16.79%,第三产业产值占GDPLt重为38.896。

2004年)

(中国城市统计年签

图82000年以来吉林省地区生产总值及增速

亿元

40003000

%131211

2000

10

1咖

2000年2001年2002年2003年2004年2005年

资料来源:2005《吉林省统计年鉴》。

图9三次产业比重变化情况

14

第三产业

35

T*

㈣@

第一产业

21

4S

笸:产ub

。t二二:之』上上乏:第二产业

2000年

3一

2005年第三产业

产业结构(%)

速绝对值

增速第一

(%)

第一产业

、—_二=-二‘吖第=产业

资料来源:2005《吉林省统计年鉴》。

在此组数据中,吉林省的工业化水平46.6%1氐于全国水平53%,这与改革开放前的情况呈相反的

变化。

表5

生产总值绝对值

增(%)

(亿元)

全国吉林

1365152958.2l

9.512.2

20D4年经济总量和产业结构与全国平均水平比较表

第二产业

第—产业

速绝对值增速绝对值

(%)

增(%)

第二第三

(亿元)

20744560.96

6.38

(亿元)

723871379.31

11.114.8

(亿元)

433841017.94

8.311.1

产业

15.219

产业

5346.6

产业

31.834.4

资料来源:2004《吉林省统计年鉴》、2004年《中国统计年鉴》。

3、吉林省与全国三次产业实际就业人数比较分析

经济活动

霸姒员

ai为

擗"?

表6全国三次产!Ik就业人员数(年底数)

比重构成(台论㈣一

一鎏

≮嚣多◇

211062397l

?■臣触

173171930921276233962781129456

153l21422059240835185152

弟=广业

第一产业

83.581282.181.680.877.2

氛_业r≯鼍

7.49.08.o8A10.213.5

9.19.89.910.09.09.3

辇i雾i

bzl≤1965i

}研《

泌绷

207292377l25910286703443238168

18812320

2575

286631033560

406824159242903441654567446707484335011251546530605463055707653236609】6678267468681356885569765708007208772791739927443275360

40152410244236l437254529546436481974987351282527835433455329647496549166152668086745568065689506982070637713947208573025737407443275200

28318286342912229777308593115l308683113031254316633224933225389143909838699376803662835530348203484035177357683604336513368703654635269

694572147707

489051775532S9456090660677398359881l939599331012911979123781309B1416315515

70.569.868.768.168.167.164.062.460.960.059360.160.159.758.556454.352.250.549.949.850.150.o50.050ro49.146.9

17317.618218318418.719.920.821.922.222.421.621.421,421.722.422.723.o23.523.723.523.022522321.421.622.5

12212.613.113.613.514216.116.817.217.818318318.518.919.821.223.o24.826.026.426.7

8346

衢79

959010384112161172612152119761385614015143551496515312156551620316547166001642l1621916284157801607716920

168舯

179”

1843218860192051982320228210902180923011

26.9

27.527.728.629330.6

16∞5

’76823

资料来源:2004《吉林省统计年鉴》、2004年《中国统计年鉴》。

尽管吉林省城镇化建设从指标上看远高于全国水平,但在其城镇经济中,经济实力却低于全国水平,且在三次产业中的从业人员数与全国持平,城镇人口数众多,但就业人数有限,从反面证明了吉林省城镇经济吸纳劳动力就业的功能比较弱,特别是近年来工业化水平的降低直接导致了大部分城镇就业人员失去原有的工作岗位,或者回流农村从事第—产业,或者失去工作机会,成为无业人员,从而导致大批失业人口乃至其相关家庭的生活水平骤然下降。

4、吉林省与全国城市设施水平比较分析

表7

中国2

00

中国2

00

3年城市道路与交通(市辖区)统计

3年城市道路与交通(市辖区)统计

16

城市

年末实有城人均铺装年末实有公共每万人拥有公共汽电车年末实有

市道路面积道路面积营运汽电车(万平方米)

(平方米)

7.178.567.238.596.396.455.916.246.9012.9211.607.606.145.385.449.555.615.865.309.835.097.144.245.012.943.553.636.034.928.466.78

公共汽电车客运总数出租汽车

(辆)

2435521866760667234354824711447963548606186251439010352756752984140164758403126157292311423722824498885372680406054273060114244308698

(辆

7.1217.307.996.204.063.818.118.327.2614.576.877.344.586.435.066.435.326.746.30lO.743.284.354.943.886.957.404.864.3011.4721.739.35

(万人麴

358269537943462048661844732623917333064846171069962731002165521538901003201038516197816785396786171167106546371639732021104987802171385552284782677633503622376048291127953

(辆

7923896598431939356822586425071711613182941041486722924620831350491295086174726444839204571883047447109482762

城市合计245093北京9240天津5489河北10026山西5588内蒙古4178辽宁10544

吉林4763

黑龙江8180上海16510江苏24284浙江10715安徽10136福建4437江西4452

山东24464

河南8866湖北10955湖南6141广东28493广西5776海南1354重庆4281四川11014贵州1132云南1948陕西4054甘肃4291青海490新疆

1724

16143

21014620011860207561801l5116859828299

平均数8753

资料来源:2003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

上表各项指标所代表的城市设施水平,反映出城市居民的实际生活质量,吉林省与全国水

17

平相比,均偏低。这与城市化水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数字形成强烈的反差。对比说明,吉林

省与全国相比,城市化水平仅具有数量优势,但缺乏应有的质量水平,乡村居民转移到城镇之后,生活水平的提高并不明显,或者说仅有数量上的提高,却缺乏质量上的真正的提高。甚至

于有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因缺乏相对稳定的就业岗位,生活质量出现下降的态势。

二、吉林省农村城镇化的特征及存在问题

通过对吉林省农村城镇化建设的现状及与全国城市化水平的比较分析,可以看出吉林省城镇化建设具有以下明显的特征与问题:

(一)吉林省城镇化数量偏高,质量较低

与“非均衡”态的全国城市化水平相比较,吉林省的城镇化进程明显“超前”,按照非农

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与全国城市化水平相比,至lJ2000年,吉林省高出全国水平7.28个百分点

(43.5-36.22),若以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与全国同一指标相比,则吉林省高出全国水平52.54"百分点(88.7-36.2),全国城市化水平低于工业化水平,2000年城镇化水平36.22%,

落后于工业化率8.1个百分点,吉林省的情况则与全国的情况相反。2000年吉林省城镇化水平高于工业化率7.5个百分点(工业化率为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根据数字显示,似乎可以得出吉林省城镇化水平“超前”的结论,但这种“超前”并不完全是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必然结

果。第一,如此数量的城镇人口增长主要缘于三个方面的原因:

(1)、作为国家的老工业基

地之一,吉林省的城镇化高起点得益于我国的重工业优先战略,得益于国家重点项目投资带来的我省城镇人口的迅速增加;特别是依托林场、矿山等资源产业形成了大批城镇人121;

在原有较大基数上的城镇人口的自然增长;

(2)、

(3)、近十几年全省各地的撤乡建镇、人为升级

等行政手段,使大批农村人口转为城镇人口,加之吉林省原有的矿山、林区、大型国营农场所辖地域的大量非农业人口的自然增长使吉林省城镇化水平超前于全国成为必然。第二、吉林省近年来城镇化超前于工业化,并不是在城镇化与工业化水平共同发展基础上的“超前”,这种“超前”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吉林省近年来工业化水平的降低所带来的二者比较的结果。吉林省原有的“一・五”,“二・五”时期重点投资建设的工业项目,经过建国后近半个世纪的运转,

多已进入老化、落后状态,因此在产业结构调整中被淘汰出局。尽管我省经济在不断发展,但

18

工业化水平也在不断下降,从1960年的53%一1978年的49.3%一1990年的38.59卜七ooO年的36%。

是工业化水平的降低,拉大了其与城镇人口增长的差距,形成了二者比较结果的“超前”。同

时,这种工业化水平的下降,并不是按照“一、二产业比重逐渐下降,第三产业比重不断上升”的合理化进程进行的,而是在第二产业下降的同时,第一产业再次不合理地大幅度升高,形成了新的产业结构不合理状态及典型的农业经济区域特征。因此说,吉林省城镇化水平的“超前”是速度型“超前”,是没有质量的“超前”。

(二)吉林省城镇数量扩张较快,经济实力不强,对周边区域的辐射力较弱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我省的小城镇迅速增加。到2000年底,已有建制镇458个,其中市辖镇245个,县辖镇213个。但从总体上看,经济实力不强。全省人均GDP居全国中等水平(除去几个大中城市之外的城镇人均GDP则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按照“城镇人口比重每提高一个百分点,A-j!:L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将相应提高1.44"百分点,可拉动GDP增长约0.54"百分点”的理论估计,我省如此速度的城镇人口增长,应当带来相应的消费增长和人均收入增长,但事实并非如此。“十五”期间,全省累计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5772.93亿元,比“九五”

时期增长69.既,年均增长12.5%,比“九五”时期提高1.5个百分点。

图10

2000年以来社会消费品零售额

1700150013001100900700500

140

135130125120

11.5

11.010510.0

2000--年-2001年2002年200s-年--2004耸-2005年

资料来源:2005《吉林省统计年鉴》。

仅以1999、2003两年为例,全省商品零售价格总指数分别为上年的96.7%-和98.096。非但没有增长,反而有所下降。虱J2000年底,吉林省人均国内生产总值6847元,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31元;在岗职工平均工资7924元,低于全国平均7.k习z1447元,在全国居第19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居全国第28位,人均生活消费支出居全国第25位,上述数字均反映出吉林省城镇经济实力

19

不强,这样一种状况必然缺乏对资金、技术及人才的吸引力和凝聚力,1999年,吉林省外商直接投资3.01亿美元,居全国第20位。城镇经济实力不强,必然缺乏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特别

是那些依托林业、矿业资源而建立的资源型城镇,随着开发资源的逐步耗竭,原有的主导产业日渐衰落,有的即使逐步找到一些替代产业,但经济实力也远不如从前。如吉林省的部分林区镇,在岗职工的年均工资4000元左右,经济呈低水平运转,而矿区城镇的情况更糟。正因为缺乏主导产业或丧失了主导产业,使大批城镇劳动力无业可就,因而大批城镇人口虽户籍关系仍在城镇,但却返回第一产业寻求就业门路,从而表现出我省城镇人口占绝对多数,而同时在第

一产业中的就业人口也占绝对多数的矛盾现象,这使产业结构出现了逆向调整趋势,加剧了结构的不合理。

(三)城镇规模基本形成,但基础薄弱,功能不完善

吉林省的城镇化水平自建国以来~直高于全国水平,但质量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据2000年底的统计:全省人均住房面积13.11m2,低于全国水平1.76m2;人均居住面积9.16m2,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09lll2;全省城镇人口用水普及率87.49%,低予全国9.21个百分点;城市煤气普及

率73.29%,低于全国10.86个百分点:每万人拥有公共汽车(电)车辆7.82标台,低于全国水平1.99辆;人均拥有铺装道足粕.23w2,低于全国2.86m2;人均公共绿地面积6.12:n2,低于全国0.71m2。在8项标志着城市设施水平的指标中,唯有每万人拥有厕所8.61座这项指标高于全国水平,其余7项指标均比全国水平低。统计数字表明,虽然我省城镇化水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但因为经济实力弱,历史欠帐多,导致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较低,这一问题严重阻碍了城镇

功能发挥和城镇居民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离现代化城镇的标准相差更远。有些农村剩余劳动力怀着奔向美好生活的愿望,克服重重困难走进城镇,但因城镇经济实力的不足和基础设施建设的远未到位,使得一部分已经转变为城镇人口的人们,生活质量并未得到根本的改善,甚至有些^、因缺少就业门路,生活水平下降,生活质量还不如农村居民高。

(四)吉林省城镇化前期扩张过快,缺乏内在动力

吉林省城镇化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两大阶段,即改革开放前的国家重点项目投资拉动阶段和

改革开放以来的行政推动阶段。第一阶段的重点项目投资拉动了我省城镇人口的迅速增长,其

增速远高于全国同时期的平均水平;第二阶段的县改市、乡改镇式的行政推进,又形成了新一轮的城镇人口增长高峰。可以说,第一阶段的投资拉动,确实促进了城镇化的量的增长,也带

来了一定程度的质的提高,只是由于产业政策的片面演进,抑制了其他产业的协调发展,使城

市功能的发挥受到一定的阻碍;而第二阶段的行政推进式使城镇化的发展在客观上缺乏内生的动力。因为产业的发展是城镇发展的主要动力。肼近年来国有经济的战略调整,对城镇中小企业的冲击较大,原有的一大批产业落后、竞争力不强的中小企业纷纷关、停、并、转,使相当—部分城镇的发展失去产业支撑,因而城镇作为生长极对要素的聚集作用,根本无法得到发挥,大部分已经建成的城镇,只能是被动地保持原有的规模和水平,缺乏继续发展的内在动力和迫切要求。而新增城镇的愿望,也因缺少产业拉动而不很强烈。因此,尽管改革前我省的城镇化增长迅速,但近十年来,我省的城镇化水平每年提高不到1个百分点,而全国城镇化水平则以超过1个百分点的速度稳步向前发展。吉林省近年来的城镇化发展趋缓态势,表现出明显的内

动力不足。

综上所述,吉林省城镇化特征明显地表现为:数量增长较快,质量水平不高,经济能力弱化,基础设施不足及后续增长乏力的特征。这也充分暴露了我省的城镇化依靠重工业片面演进使其他产业发展受阻,障碍了城镇化功能的不断提高;以及依靠行政推动县变市、撤乡建镇所造成的“行政镇”缺乏发展的内在动力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有碍于现有城镇功能的有效发挥,更会影响到未来我省城镇化的继续稳定发展,并将影响到全省经济的整体发展。

21

第三章吉林省农村城镇化建设总体思路与模式选择

一、吉林省农村城镇化建设的总体思路

吉林省农村城镇化建设的总体思路是“战略取舍——结构分异——整合发展”,即综合分析吉林省自然社会条件,根据经济发展现状、特点与速度,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在本省城镇

化和城镇体系发展的现状基础上,确定不同时段的城镇化战略和发展目标及相应城镇体系合理发展的结构与布局。在战略取舍的同时,强化不同城市的结构分异,采用城市组群整合协作战略谋求区域可持续快速发展。

(一)战略取舍:分为地带取舍和结构性取舍。

针对省域内不同区域采取不同的规划调控战略,落后区域侧重发展规划,衰退地区落实再发展规划,生态环境恶化区考虑的恢复重建,同时对特殊区域——开发区的规划给予特殊的关注。吉林省自然地带性明显,东西部主要是以长白山为主的原始森林、松嫩平原的水域沼泽、松辽草原沼泽,应当定位为自然保护区和生态复本建设区,以恢复和保护生态为主,适度开发旅游、特色经济(特产开发、畜牧业等),成为生态省建设的基础。中部的定位是农业生态区和都市发展区,中部的一、二、三产业发展基础条件优越于东西部,因此生产力布局、人口流向及城镇的发展战略部署应该是“让开两厢,集聚中央”。尽快做大做强做优中部区域,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力军,以相对小的城市面积吸纳较多的人口。这在世界上并非梦想,美国东部沿海城市带,面积仅仅为美国的1%,却容纳了占美国总人口的20%,这也正是我省城镇化应追赶的目标,即发挥中部集聚优势,用20%的土地,吸纳80%的人口(目前27%的用地容纳54%的人口)。结构性取舍意预通过行政区划、产业等方面调整把强化市、县域中心城市及重点镇的经济职能作为省域城镇体系职能结构的重点,调整全面建设小城镇的思路,对省域城镇居民点战

略性取舍,尽快形成合理的城镇分工体系。例如东部放弃一些区位条件处于劣势的资源枯竭的

工矿型城镇,分流转移人口,恢复生态;西部有意识的撤并发展潜力小,以单一的行政职能为

主的乡镇,引导城镇人口、产业等生产要素向中部集聚。

(二)结构分异:包括规模结构分异和职能结构分异。

规模结构分异即采取非均衡发展战略,提高城市首位度,发展地区级中心城市,有选择发展重点小城市。长春、吉林两个特大城市在人均效益、地均效益、投入产出效益等方面存在明显优势,大力推进特大城市和大城市建设,可以获得较高的规模效益和集聚效应,加快工业化、现代化步伐,从而发挥中小城市难以取得的区域增长中心的作用,带动我省中部城镇群的发育,增强对全省经济的辐射带动作用。我省缺少超过50万的大城市,因而要选择区位条件和资源条件较好的20__50万之间的中等城市,运用市场力量和政策导向,使其成为较大区域的发展极。

最终形成城乡联动和产业替换,有步骤、分层次地推进城镇体系建设,构建大中小城市协调发

展的新格局。职能结构分异体现在有意识的引导“特色城市”的发展,如医药城、旅游城、口岸城、大学城、机械或农副产品加工城、汽车城、现代生态农业城、矿泉城等,形成职能分工

明确、功能协调,具有较强的城市核心竞争力的城镇发展系统。

(三)整合发展:包括地带性资源整合、城镇区划整合以及基础设施、公共设施的共享

整合发展。

城镇整合体现在强化“—群三组团、三个层次、三级轴线”的空间网络格局。“一群”是以长春、吉林一体化发展为核心,以四平、松原、梅河口为辅助,以汽车、化工、农产品IH_T_、高新技术产业为特色的中部城镇群,形成独具特色的“城镇化地带”。“三组团”分别是以延吉为主珲春为辅,以开发利用长白山资源、沿边开发开放、旅游和民族经济发展为特色的图们江中下游城镇组团;以通化为主白山为辅,以医药、钢铁、旅游和资源开发为特色,注重环境保护的长白山中南部城镇组团和以白城为中心,以发展牧草产业、畜禽养殖和加工为特色,注重生态恢复的西部城镇组团。当前,应当抓紧搞好中部城市群的规划建设,引导长、吉两市打破分割局面,逐步实现资源共享、设施共建、环境共保、产业互补、经济互动,共同提高城市功能,实施一体化发展。同时加快推进长吉周边的城市、县城和经济条件好、发展潜力大的卫星镇、中心镇的发展,形成以长吉两市为中心,以相关市、县为次中心,以卫星镇、中心镇为基础的三个层次构成的吉林省中部城镇群和经济发展核心区,带动全省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

从而形成中部密集,两翼中心发展的空间格局。强化以四平—长春—吉林为主轴线的三级发展轴线,实现以点带线、以线促面,推动全省城镇网络的发展。区划整合是调整那些发展空间受到明显限制的城市行政区划,如通化市与通化县,延吉市与龙井、朝阳川,吉林市和永吉县口前镇,辽源市和东辽县白泉镇等都应当尽快考虑其行政区划调整问题,以维护公众利益、区域

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为目标的城市经济区仂调发展规划,目的是超越行政区划,侧重区域与城

市开发内容的协调、空间的协调和开发时序的协调。为城市的发展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基础设施共享整合是落实和深化省域城镇体系规划的各项内容,综合安排城市取水口、排污口、垃圾处理场、天燃气门站和管网、电网、城市之间综合交通网、物流中心等基础设施建设。编制好区域绿地系统规划、区域供水规划、区域排水和污水处理规划、城市间轨道交通规划等专项规划,指导区域性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项目建设,推进全省城镇化健康、协调和有序发展。

二、吉林省农村城镇化建设可供选择的典型模式

吉林省作为农业大省,农业产业、特别是农村人口和农业劳动力仍占很大比重,因此吉林省的农村城镇化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就必须坚定农村城镇化建设的长期性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思想;农村城镇化建设必须同农业产业化和农村现代化建设紧密结合,否则农村城镇化建设就是—句空话,同时,农村城镇化建设还必须把环境保护和生态治理考虑在前。在选择农村城镇化建设模式时不能照抄照搬,只能因地治宜,结合当地的自然资源和社会条件来发展各具特色的城镇建设模式。

(一)工贸型城镇模式

通过乡镇企业聚集带动各种基础设施建设和发展,把生产和生活融为一体,以乡镇企业为基础,由小到大,滚动发展,水到渠成,最终形成小城镇。

(二)聚资型城镇模式

本着“自发、自觉、自愿”和“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把小城镇建设纳入市场经济的轨道,全方位调动小城镇建设的积极性,加快资金聚集,发展小城镇。

(三)开发型城镇模式

通过仓Ⅱ办各种类型的工业小区、开发区、招商区等园区,在乡镇企业连片发展的基础上,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服务设施建设,形成新型城镇。

(四)旅游型城镇模式

以风景名胜区为依托,通过风景名胜区的整体开发,发展为旅游业服务的餐饮、文化娱乐、

交通通讯、商场购物等各种设施建设,发展小城镇。

(五)市场型城镇模式

以集贸市场为龙头,通过发展为市场服务的交通运输、通讯、餐饮等行业,带动小城镇建设。

(六)城郊型城镇模式

城郊镇以其城乡结合部的位置优势,接受城市经济、技术、信息等辐射,紧密围绕城市需要,发展各具特色的支柱产业,逐步发展成为中心城市的卫星城镇。

三、吉林省农村城镇化建设模式选择应把握好的几个问题

(一)村镇建设规划是龙头,组织规划是保证,农民的思想认识是基础。

农村实现城镇化,村镇建设规划必须先行。嗍农村城镇化规划的核心问题是实现“三个尊重”,即:尊重农民、尊重农村和农业环境、尊重农村文化,农民是未来城镇市民的主体,环境是城镇的肌肤,而文化则是城镇发展的动力。规划制定以后,建立和完善实施的组织就显得尤为重要。没有具体的执行者,再好的规划都是废纸,而执行不得力还不如不执行。现在农村很多项目都是刚开始轰轰烈烈,到后来倒闭歇业,使得本来就不富裕的农民雪上加霜。农村走城镇化道路,还有一个最关键的问题就是农民的思想认识问题。如果农民从内心就不拥护这条道路,那实施起来将更加困难。一些地方强制农民推进城镇化,强制农民拆了旧房建新房,强制农民集资修路、修福利院等,将城镇化简单化、表面化、形式化。因此,农村的城镇化道路,

要从农民的认识入手,要让最广大的农民肌0底里愿意走城镇化道路,农民是最善良、最朴实

的社会阶层,如果发自内心走城镇化道路,一定会取得像当年“分田到户”一样的大丰收。

(-3没有农业工业化就没有可持续发展的农村城镇化。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实现工业化仍然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艰巨的历史性任务。”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国的农业产业化水平还低,而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使农村富余劳动力

向非农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f弋化的必然趋势。实践证明,农业产业化经营要取得长足进步,必须按照市场规律,用工业化思维谋划农业经营模式。在进一步实现农业产业化的进程

中,我们要真正认识到农业产业化的核心是农业的工业化,农业工业化是传统农业融入工业化

进程的必然选择,是新型工业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实现了农业生产的专业化、规模化和工业化,才能为实现农村的城镇化打下可持续发展的坚实的物质基础。只有实现了城镇化,才能最终消灭工农差别、城乡差别,最终消灭农村的贫困化。所以,实现农村城镇化的前提条件只

能是农业的工业化。

(三)农村城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是点、线、面相结合的网络发展格局。中国的城市化总体发展目标是:多j2050年将城市化率由现在的37.5%提高到70%,可以看出,

城市化是一项长期的、艰苦的工作,是一项涉及社会全局、国家安定的重大系统工程,决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因此,广大农村的城镇化进程应有序进行,各地应在结合实际情况取得成功经验基础上,由点到线、面逐步实施。农村城镇化绝不是“大跃进”式的城镇化建设,不能“过度城镇化”,要从发展规模和数量上进行有序控制,避免经济发展的不积聚和不集约。我国的农村城镇化,应该是“外环型”发展路径。叫即:发展国家沿边地区“大外环”农村城镇化,

在保证国家安全的前提下以边境开放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城镇化建设进程;发展中心城市的“中外环”农村城镇化,以中心城市的辐射功能拖动农村的城镇化建设。大外环与中外环的有序结合,将使中国的农村城镇化走向点、线、面结合的网络发展格局。

(四)发展生态经济,建设生态城镇,是农村城镇化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本人认为,现在中国的生态形势不容乐观,一些城市的环境恶化程度很可能演变成爆发性的“人祸”灾难。农村城镇化建设必须吸取教训,这里说的教训有二,一是经济发展不能走大而全、小而全模式,要走生态经济发展模式;二是城镇建设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模式,要走生态城镇建设模式。农村的城镇化建设如果不注重生态化建设,十几年后,沙尘暴、地陷、地

裂、洪水、干旱、湿地干枯、粮食减产、土地沙化、流行性疾病、文明失落等“天灾人祸”将

更加猛烈,不但城镇化建设无法可持续发展,就i奎人类生存都将受到严重威胁。

第四章吉林省农村城镇化建设的对策建议

针对吉林省城镇化建设进程中存在的“数量扩张较快、质量水平不高、经济实力较弱、基础设施不足,后续增长乏力”等主要问题,在未来的城镇化建设中应采取切实可行的相应对策。

(一)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以农业产业化带动农村城镇化

在“十一五”期间以结构调整为主线的国家宏观经济政策指导下,面对入世后新的市场环境,城镇化建设应不断培育各不同区域的支柱产业,因为产业的发展是城镇发展的主要动力。鉴于我省劳动力就业比重中_产业占绝对优势、二产业逐年减少、三产业就业发展不足的实际,吉林省城镇化过程中要强化经济实力必须做到:

1、发展精细农业,不断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为二、三产业提供充足、高质量的粮食保证。吉林省是农业大省,却不是农业省,农业产业的弱质性十分突出,今后,政府有必要对农业的现代化生产给予必要的制度支持,允许农民有偿转让土地承包权,使土地向种田大户集中,以利于土地规模经营,便于开展机械化作业以提高效率,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又为以,较少的农业人口供养较多的非农业人口提供了条件。

2、积极以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促进传统产业的不断升级,依托升级后的传统产业吸纳部分被传统产业淘汰下来的具有较高素质的劳动力资源;使升级后的传统产业得以焕发生机,对区域经济发展起到强有力的支持作用

3、大力建设以资源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的农、副、土、特产品加工业,拉长产业链条,通过特色突出的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吸纳大批城镇及周边地区的剩余劳动力就业。这方面德大以肉鸡养、加、销一条龙,吸纳13万人就业的实例已为各地区的产业发展促进城镇化建设做出了榜样。应该说,特色产业的发展及相关产业的开发是小城镇持续发展的根本支撑力,另一个典型是河北省高碑店市白沟镇。从1994年兴建白芙蓉小商品市场起,短短十几年时间,白沟镇已成为全国闻名的箱包和小商品集散地。白沟镇的崛起,得益于其特色产业——箱包

业。其箱包产业日趋成熟,已建成庞大的生产基地,并配有专职科研机构,不断推出新款式,新花色品种,其销售网络遍布国内外,产品打A20多个国家的市场。白沟的箱包产业带动起周边5个县、50多个乡镇、500多个自然村,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30多万人。

纵观全国,凡是建设得比较好的小城镇,无—例外都是抓住了自己的特色产业做文章,有了特色才有优势,有优势才有发展。Ⅱ町吉林省的资源禀赋条件并不比中部内陆地区及东南沿海地区差,是有很大优势的,但是优势一直处于潜在状态,没有变成现实优势。当前,借发展城镇化的东风,是可以发挥“后发优势”的时候了。

4、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步伐。第三产业的发展一方面可以提供广阔的就业空间;第二可以通过劳动力向第二产业转移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第三可以在增加部分就业人员工资收入的基础上,提高部分城镇居民的生活水平;第四,三产的发展可以改善城镇居民的生活习惯,提高生活质量,使城镇功能得到较好的发挥。

(二)统一规划,突出区域区位,优先发展特色区域

基于吉林省城镇化水平数量较高、质量较差的实际,要对其进行全面扶持是不可能的。为了使小城镇真正起到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就必须要有所选择地进行扶持。下一步的城镇化建设应当分层次进行,第一,对于具有产业优势、区位优势、特点突出、有发展前景且已形成一定经济规模、人口规模、市场规模的重点城镇,优先扶持,促使其迅速成长为小城市,起到区域经济中心的作用;这里,区位因素是应给予高度重视的。自然条件、交通条件比较好的地方,本身具有发展优势,重点扶持这样的小城镇,可大大节省基础设施投入的成本。我们应当顺应城市发展的规律,优先在有利于城市发展的地方发展城市,切不可重蹈“三线”建设的覆辙。第二,对于产业优势、区位优势不很明显,有一定人口规模和市场潜力的小城镇,通过政策引导和积极推进,不断强化其功能,并在壮大经济实力的过程中,逐步发展;第三,对于基础较差,不具有任何优势和发展前景,且与其他城镇距离较近的小城镇,应采取市场机制予以淘汰,并以行政区划的方式将其归并到有发展实力的临近小城镇,使小城镇真正起到聚集资金、技术、信息及人才的作用。走小城镇合并之路这样可以有效地实现资源整合,避免进一步的重复投资和资源浪费,并可发挥小城镇的规模效应。我省小城镇的布局及建设规划上,

应当注意前瞻性和整体性。规划一步到位,分步实施,尽量避免“一届政府一个蓝图,一任领导一种格局”的作法,这样才能保持长远目标不变,整体格局稳定,才能统筹安排人、财、物,使有限的资源发挥最大效用。

(三)降低市场准入门槛,大力发民个体、私营经济

吉林省经济一直在计划经济的体制下运行,从工业到农业直到城镇化的推进方式,都打下了计划经济的深刻烙印,南方沿海发达地区的城镇化进程,是沿着私营经济发展产业对城镇化的强烈需求这一市场化路径进行的,而吉林省近年来的一大批城镇则是撤乡建镇、撤县建市的行政手段的产物。因缺乏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和客观要求,因而已建成的城镇有相当一部分经济实力不强,城镇功能弱化,特别是一些原先依托于林场,矿山等资源产业建立起来的城镇,因资源濒于枯竭,支柱产业风光不再而出现大批城镇失业人员。与沿海地区近年来城镇经济的蓬勃发展形成强烈的反差。我们与经济发达地区的差距是体制差距,是个体私营经济发展滞后的差距,要强化城镇的经济功能,在近期最简便易行的途径就是降f氐市场准入门槛,甚至于可以实行“零准入”、“登记准入”制。政府的功能匣由“管制”更多地转向服务或“扶持”,减少对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的过多干预,为个体私营经济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和信息平台。对个体私营经济“无为而治”,“放手发展”。通过市场的激励、竞争机制,促进特色经济、资源优势在个体私营经济的参与下得到迅速发展和体现,使个体、私营经济成为小城镇经济发展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并为城镇化进程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我们吉林省历来重视对市场经济的规范,但尚未发展就严加管束反而压抑了微观经济主体的活力。我们的个体、私营经济不活与此不无关系。未来经济的亮点是民营经济,只有民营经济“活”了,我们的小城镇才有前途,靠国家重点项目拨款投资带动城镇化的机会越来越少了,我们必须依靠本省的民营经济。南方城镇经济发达的地方,都是民营经济活跃的地方。目前,大家都在研究温州模式,温州靠的就是民营经济,因为温州政府支持发展民营经济,不对其严加管制,敢于放开手,所以他们才能有今天的成绩。

(四)引入市场机制,推进城镇基础设旃建设在经济实力不强,资金成为瓶颈约束的情况下,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应引入市场机制,通过

吸引民间游资、外商投资和社会集资等方式,开拓资金来源渠道,鼓励和引导小城镇以项目投资、项目招股等形式,面向社会开放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鼓励和吸引周边地区企业和个人带企入镇、带项目入镇,投资移民,并采取相应的优惠政策,“谁投资,谁收益”,促进城镇基础设施的产业化,运用市场机制调节基础设施、公用设施的使用,利用收费价格,加速资金周转,加大建设投入,改善小城镇的基础设施投资环境。

(五)深化改革,为城镇化建设提供宽松的环境

1、加快镇级政府机构改革步伐,体现“小政府、大服务”的目标。精减机构,削减冗员,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办事效率,强化政府的协调服务功能。政府机构改革是“最难啃的骨头”,但这一环节又至关重要。现代市场经济中的政府应是“有限”(权力有限,规模有限)的政府和“有效”(能够承担起其所应承担的责任)的政府,而我们传统计划经济条件下的政府往往是无限的,因而也是无效的,已很难适应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再不下决心搞政治体制改革,将会使经济体制改革陷于困境以至于前功尽弃。因此,政府机构改革、功能改革势在必行。

2、加快镇级财政体制和投资体制改革步伐,配合税费改革建立镇一级财政,赋予镇级财政培育税源的能力,改革单一投融资体制,建立多元投融资体制。

3、加快户籍制度和土地使用制度改革步伐,理J顿“城镇人口”与“非农人口“的关系,降低农村人口进入城镇的户籍门槛。““实行土地使用权的有偿出让和转让,经营性用地采取招标和拍卖方式供应,按市场机制建立和完善小城镇土地市场体系,发挥土地资产效益。

4、加快小城镇社会保障建设的步伐。在小城镇发展过程中,要逐步建立起以养老保险、医疗保险、最低生活保障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障体系,消除进镇农民的后顾之优。各级政府部分应根据各小城镇的特点,把小城镇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纳入当地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并根据其经济承受力确定合理的保障范围及缴费办法。

(六)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建设绿色城镇

吸取经济发达地区以环境污染为经济增长巨大成本的教训,把推进乡村城镇化建设与发展生态环保效益型经济结合起来,在确立主导产业、特色产业,不断强化城镇经济功能的同时,要积极采用高新技术,不断降低能源、原材料消耗,减少工业废水、废气、副产物对环境的污

染,使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协调一致。Ⅱ羽在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中,要加大对环保设施建设的投入,提高污水集中处理率,实行城市垃圾集中分类处理。大力开展城市绿化,加快城市绿地建设步伐,为城镇居民提供优美和谐的居住、生活环境,实现经济及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结论

农村城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是一项涉及社会全局、国家安定的重大系统工程,决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吉林省作为农业大省,农业产业、特别是农村人口和农业劳动力仍占很大比重,因此吉林省的农村城镇化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就必须坚定农村城镇化建设的长期性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思想;农村城镇化建设必须同农业产业化和农村现代化建设紧密结合,没有特色产业为后盾的城镇化建设就成了空中楼阁不能长久,同时,农村城镇化建设还必须把环境保护和生态治理考虑在前。在选择农村城镇化建设模式时不能照抄照搬,只能因地治宜,结合当地的自然资源和社会条件来发展工贸型城镇化模式、聚资型城镇化模式、旅游型城镇化模式、市场型城镇化模式、城郊型城镇化模式、开发型城镇化模式等多种特色城镇建设模式,以期提高农村城镇化的建设质量、培育农村城镇农产品的产业化和工业化,从而提高农村城镇经济的综合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与内在机制,只有这样才能把吉林省这样一个非常典型的农业大省的城镇化建设任务圆满完成。

参考文献

[1]女lJ俊杰,县域经济发展与小城镇建设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7.

[2]姜爱林.城镇化、工业化与信息化协调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大地出版社,2004.13.

[3]建设部外事司,城市化与可持续发展[G].北京:中国建筑出版社,2004,8.90.

[4]鲜祖德,中国农村经济调研报告.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131.

[5]冯海发,农村城镇化发展探索.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309.

[6]付晓东,中国城市化与可持续发屁北京:新华出版社,2005.88-89.

[7]袁中金,王勇.小城镇发展规划嘲.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12-14

[8]张安录,杨刚梳小城镇发展与建设用地管理叫.城市规划,2000,

[101徐雪,我国城市化不同道路的讨论.中宏网,2000-10-23.(9).(1)[9]王奇,叶文虎可持续发展与产业结构创新啪.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2,

[11]辜胜阻,人口流动与农村城镇化战略管理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01.

[12]王碧峰,城市化问题讨论综述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1,[3].33

后记

在本论文的写作和成文过程中,自始自终得到了张子林教授的悉D指导和热情帮助,使本文能够顺利完成。同时也有很多同志帮忙查阅了大量数据,在此,仅向他们表示深深的谢意!

吉林省农村城镇化建设问题研究

作者:

学位授予单位:刘玉军东北师范大学

1. 张安录,杨钢桥 小城镇发展与建设用地管理[期刊论文]-城市规划 2000(09)

2. 王奇,叶文虎 可持续发展与产业结构创新[期刊论文]-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2(01)

1. 李添 吉林省小城镇建设与农村城镇化问题研究[期刊论文]-边疆经济与文化2004(1)

2. 刘国新. UU Guo-xin 吉林省农村城镇化发展现状分析及对策[期刊论文]-菏泽学院学报2009,31(6)

3. 胡蓉 新余市农村城镇化建设研究[学位论文]2009

4. 佟国光 吉林省农村城镇化问题的战略思考[期刊论文]-农业经济2009(8)

5. 姚志民 中国农村城镇化建设研究[学位论文]2006

6. 孙毅 陕西关中地区城镇化建设研究[学位论文]2008

7. 吕静. 陈晓丽. LV Jing. CHEN Xiao-li 吉林省小城镇建设人居环境问题的研究与对策[期刊论文]-长春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8(2)

8. 刘艳军 农村城镇化建设过程中的环境问题研究——以天津市西青区张家窝镇为例[学位论文]2004

9. 姜桂莉. 潘鸿 论吉林省小城镇的建设与发展[期刊论文]-吉林农业大学学报2002,24(1)

引用本文格式:刘玉军 吉林省农村城镇化建设问题研究[学位论文]硕士 2007


相关文章

  • 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指南
  • 附件1: 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 2011年度课题指南 综合研究类(A) 吉林省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的策略研究 正确的政绩观与教育的优先发展研究 教育预测.教育规划与教育统计衔接研究 吉林省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对教 ...查看


  • 吉林省政府工作报告2012
  • 政府工作报告 --2012年2月1日在吉林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 省长王儒林 2012年02月07日 来源:中国吉林网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省政府,向大会报告政府工作,请予审议,并请省政协各位委员提出意见. 一.实施&quo ...查看


  • 吉林市城市规划
  • 基于民生视角的城市总体规划 --以吉林省吉林市城市总体规划为例 王明田杨深张全 近年来,三农,教育.医疗.住房等关系百姓生计的民生问题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十七大提出了"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 ...查看


  • 中国农业市场调查研究报告
  • 中国市场调研在线 行业市场研究属于企业战略研究范畴,作为当前应用最为广泛的咨询服务,其研究成果以报告形式呈现,通常包含以下内容: 一份专业的行业研究报告,注重指导企业或投资者了解该行业整体发展态势及经济运行状况,旨在为企业或投资者提供方向性 ...查看


  • 论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
  • 第15卷第2期年月 中共中央党校学报 JournalofthePartySchooloftheCentralCommitteeoftheC.P.C. Vol.15,No.2,论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 冯尚春1 (1.吉林大学 周振1 吉林长春1 ...查看


  • 土地资源管理毕业论文题目
  • 土地资源管理毕业论文题目 区域土地可持续利用现状分析与趋势预测研究 --以XX省XX市为例 城市土地合理利用研究 基于"反规划"理念的基本农田保护空间规划研究 基于地籍信息系统的吉林市土地利用潜力评价研究 基于景观生态学 ...查看


  • 2016-2022年中国县域经济市场前景预测研究报告
  • 2016-2022年中国县域经济市场前景 预测研究报告 www.chyxx.com 公司介绍 北京智研科研咨询有限公司成立于2008年,是一家从事市场调研.产业研究的专业咨询机构,拥有强大的调研团队和数据资源,主要产品有多用户报告.可行性分 ...查看


  • 培养农业现代化新型农民问题的思考
  • 摘 要:农业现代化是中国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而新型农民是农业现代化的最终决定力量.本文就培养新型农民问题做了探索:要大力发展农村的基础教育.要加强现有农村劳动力的教育和培训.吸引多方面的力量打造新型农民. 关键词:农业现代化:新型农民:培养 ...查看


  • 2017年农业行业市场发展现状报告(目录)
  • 2017-2022年中国农业行业市场发展 现状及十三五投资决策分析报告 中国报告网 2017-2022年中国农业行业市场发展现状及十三五投资决策分析报告 ∙ ∙ ∙ ∙ ∙ ∙ ∙ [报告来源]中国报告网-www.chinabaogao.c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