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农业基础知识

现代农业基础知识

建设现代农业是党在十六大就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之一,把“农业、农民、农村”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工作的重中之重。党的十七大作出“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部署”,为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指明了方向,注入了新的动力。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健康发展。” 重点强调“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和股份合作,培育新型经营主体。”而国务院在2012年专门作了《全国现代农业发展规划(2011—2015年)》,由此说明,发展现代农业是我国现代化建设和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客观要求,也是实现传统农业根本转型的必然选择。

当前,我国农村正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传统农村向现代农村转变、传统农民向现代农民转变,对广大农技干部进行现代农业基础知识培训,使广大农技干部掌握现代农业基础知识,及时了解国家的大政方针政策,学会运用法律法规,用现代农业基础知识武装头脑,转变观念,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认清社会发展规律和方向,适应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实现农业发展、农村进步、农民富裕的目标。

发展现代农业,就是要引进优良品种,掌握先进技术,通过土地整合,扩大种植面积;打开国内国外市场,促进产品销路;加大农业政策扶持力度,加强农业保险保障力度,保证农民增产增收,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

一、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意义

展望21世纪中国农业的发展形势,可以说是面临多方面挑战:既要面对国内其他经济部门的结构转换带来的压力,又要应对来自世界市场的激烈竞争。此外,国际贸易与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以及社会的新要求,也给农业发展提出新的问题。中国人民银行2007年发布的第四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就已经提到:我国农业在国际竞争中处于较为不利的地位,农业和农村发展仍然处于艰难的爬坡阶段。在我国基本解决温饱,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以后,党中央、国务院及时提出了建设现代农业的要求,并把它列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任务。这是我国现代化建设和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客观要求,也是实现传统农业根本转型的必然选择。当前,我国正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重要历史阶段。我国农业发展必须走建设现代农业的道路。既不能停留在传统农业阶段,也不能停留在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的并存阶段。加快从 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这是我国经济社会发 展的必然要求,是应对激烈的农业国际化竞争和 挑战的必然要求。能否加强现代农业建设事关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国际竞争力。

(一)发展现代农业是确保粮食安全的需要

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土地资源,尤其是人均耕地面积匮乏,要增加粮食生产必须转变经济方式,走现代农业发展之路,并以“主攻单产、提质提效”为战略重点,要不断增加农业科研投入,加强高产优质粮食品种的研发、选育、引进,并不断扩大良种覆盖率。要积极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加大农业技术推广力度,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通过发展现代农业,逐步扭转粮食总产量虽逐年增加,但增幅越来越小;单产虽逐年增加,但增幅不大的局面。同时,要加大对农用种子、化肥、农机具以及农药市场监管力度,严格控制因农资产品价格的不断上涨,而减少农民收入的现象,必须把保障粮食安全供给、增加农民收入作为推进现代农业的首要目标。

(二)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基础。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首要的就是发展生产,它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关键。而发展

生产首先要发展农业,要发展现代农业,实现农业现代化。通过发展现代农业,可以用现代科学技术来装备农业,努力实现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和农业多功能发展的目标,有利于强化新农村建设的产业支撑,是当前我国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基础。

(三)发展现代农业是不断增加农民收入的需要

解决农民增收问题,是“三农”工作的一个核心目标。只有农民收入增加了,我国农村的社会和谐与稳定才有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不仅如此,农民收入提高了,还可以开辟更广阔的农村消费市场,尤其在金融危机时期,以扩大消费来拉动经济增长便具有更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农村消费市场的繁荣,还可以带动城市经济的持久繁荣。因此,通过发展现代农业,不仅能提高农产品商品率和农业综合效益,达到直接增加农民收入的目的,而且还能够加快农村第二、三产业发展,拓展农村第二、三产业的就业空间,使农民实现多环节增收,进而促进农民长期稳定增收、不断增收。通过发展现代农业,还能生产出更多符合人们需要的农产品,在满足国内农产品需求的同时,还能积极开拓国际市场,更大程度地提高农民收入,以此激发农民增加对农业的投入,提高种粮积极性。此外,还应根据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试行低水平、广覆盖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为稳定农业生产,促进农业发展,提高农业科技水平提供有利保障。

(四)发展现代农业是保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农业仍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最根本的活动,是对自然环境的依赖性和影响性最大的物质生产部门,而可持续发展关系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2007年全国受污染的耕地约1.5亿亩,污水灌溉污染耕地3250万亩,固体废弃物堆存占地和毁田200万亩,合计占我国耕地总面积的1/10以上。另外,全国每年因重金属污染的粮食达1200万吨,直接经济损失超过200亿元。从长远看,这种状况将严重影响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而发展现代农业,有利于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效益,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并可引导农民使用高效低毒农药,降低农药、化肥使用量,提高利用率,减少对土壤的污染以及合理引导农村节约集约用地,防止破坏耕作层的农业生产行为;有利于加强农业面源污染监测,加快重点流域的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也有利于加大农村生产生活污水治理力度,搞好养殖场粪便无害化处理,努力控制和减轻农业面源污染。因此,在发展现代农业过程中,应围绕主导产品,构建产业之间相互依存、产品和中间产品及废弃物交换利用的产业循环体系,建立一个有利于合理利用资源,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良好环境。

(五)发展现代农业是提高我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重大举措。加快现代农业建设,不断提高我国农业的综合素质,才能进一步增强农产品竞争力,才能在激烈的农业国际竞争中不断壮大我国农业产业。

二、现代农业的基本涵义及基本特征

(一)现代农业定义

现代农业相对于传统农业而言,它是一个历史的、动态的概念。是指广泛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工业提供的生产资料和科学管理方法进行的社会化大生产的农业。具体是指生产手段现代化、劳动者现代化、组织管理现代化、运行机制现代化、资源环境优良化,以及在开放经济条件下的国际化的农业。

从现代农业的发展过程来看,现代农业内涵广泛,包含多层概念,

从技术含义看,现代农业是指在农业领域广泛采用现代科学技术,包括生物、化学、物理、气象、地理等多学科研究成果的应用和现代工业提供的技术装备,使落后、传统的以体力劳动为主的农业转变为知识密集的农业。

从经济含义看,现代农业具有不断提高的农业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的土地产出率、高

度的社会化分工以及具有掌握现代科学知识和经营管理方式的农业劳动者。

从制度含义看,现代农业具有较为发达的市场经济制度、较为完善的政府干预农业的制度和运行良好的农业服务体系。

从社会含义看,它是农业社会化的过程,从封闭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转变为高度商品化、社会化的经济,并由此带动农村社会结构、农村文化结构、农民知识结构和价值观念的改变。

从生态含义看,它是人类在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保持和维护生态平衡,使得人类能与大自然和谐相处,从而能在优美、健康的自然环境中生活,推进人类文明的发展。

由此看来,现代农业的内涵非常丰富,2007年中央1号文件对现代农业作出了科学的表述和概括:现代农业即“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

(二)现代农业的基本特征

从现代农业包含的内容和实现的途径看, 其有以下几个基本特征:

1.农业技术的先导性。农业新技术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巨大引擎和推动力。不论哪个国家哪种类型的现代农业, 都注重应用现代生物技术和现代物质技术装备农业, 加快农业科技进步, 使农业成为现代技术高度密集的产业。

2.农业要素的集约性。现代农业是现代科技、资金等现代生产要素相结合的产物。城乡信息、技术、人才、资本、设施、市场等各类生产要素不断向农业领域渗透、应用和延伸, 农业投入要素的现代化水平和集约化程度日益提高。

3.农业功能的多元性。现代农业的多功能性日益增强。在保证农产品供给、扩大农民就业、输送新生劳动力等传统功能的基础上, 农业功能向着农产品加工、制药、生物化工、能源、环保、观光、休闲等领域拓展。

4.农业产业经营的一体性。现代农业面向两个市场, 实行现代经营管理。普遍推行产业化经营, 贸工农相结合, 不断拓展和延伸产业链, 实行生产、科研、加工、运销、消费等各个环节的产业一体化。

5.农业效益的综合性。现代农业以综合效益最大化为原则, 使农业由单一经济转向综合经济, 由弱质产业变成具有强大活力的优势产业, 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

6.农业发展的可持续性。现代农业以资源节约和可持续发展为理念, 强调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农业, 增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现代农业与传统农业的区别

从现代农业的特征来看,现代农业与传统农业有如下差异:

一是现代农业的内涵更为丰富。现代农业的内涵分为三个领域来表述:产前领域,包括农业机械、化肥、水利、农药、地膜等领域;产中领域,包括种植业(含种子产业)、林业、畜牧业(含饲料生产)和水产业;产后领域,包括农产品产后加工、储藏、运输、营销及进出口贸易技术等。从上述界定可以看出,现代农业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种植业、养殖业等农业部门,而是包括了生产资料工业、食品加工业等第二产业和交通运输、技术和信息服务等第三产业的内容,原有的第一产业扩大到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现代农业成为一个与发展农业相关、为发展农业服务的产业群体。这个围绕着农业生产而形成的庞大的产业群,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与农业生产形成稳定的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利益共同体。

二是现代农业是技术密集型产业。传统农业主要依赖资源的投入,而现代农业则日益依赖不断发展的新技术投入,新技术是现代农业的先导和发展动力。这包括生物技术、信息技术、耕作技术、节水灌溉技术等农业高新技术,这些技术使现代农业成为技术高度密集的产

业。这些科学技术的应用,一是可以提高单位农产品产量,二是可以改善农产品品质,三是可以减轻劳动强度,四是可以节约能耗和改善生态环境。新技术的应用,使现代农业的增长方式由单纯地依靠资源的外延开发,转到主要依靠提高资源利用率和持续发展能力的方向上来。另外,传统农业对自然资源的过度依赖使其具有典型的弱质产业的特征,现代农业由于科技成果的广泛应用已不再是投资大、回收慢、效益低的产业。相反,由于全球性的资源短缺问题日益突出,作为资源性的农产品将日益显得格外重要,从而使农业有可能成为效益最好、最有前途的产业之一。

三是现代农业具有多种功能和多样形式。相对于传统农业,现代农业正在向观赏、休闲、美化等方向扩延,假日农业、休闲农业、观光农业、旅游农业等新型农业形态也迅速发展成为与产品生产农业并驾齐驱的重要产业。传统农业的主要功能主要是提供农产品的供给,而现代农业的主要功能除了农产品供给以外,还具有生活休闲、生态保护、旅游度假、文明传承、教育等功能,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成为人们的精神家园。生活休闲的功能是指从事农业不再是传统农民的一种谋生手段,而是一种现代人选择的生活方式;旅游度假的功能是指出现在都市的郊区,以满足城市居民节假日在农村进行采摘、餐饮休闲的需要;生态保护的功能是指农业在保护环境、美化环境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文化传承则是指农业还是我国5000年农耕文明的承载者,在教育孩子、发扬传统等方面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

四是现代农业是以市场为导向。与传统农业以自给为主的取向和相对封闭的环境相比,现代农业是农民的大部分经济活动被纳入市场交易,农产品的商品率很高,用一些剩余农产品向市场提供商品供应已不再是农户的基本目的。完全商业化的“利润”成了评价经营成败的准则,生产完全是为了满足市场的需要。市场取向是现代农民采用新的农业技术、发展农业新的功能的动力源泉。从发达国家的情况看,无论是种植经济向畜牧经济转化,还是分散的农户经济向合作化、产业化方向转化,以及新的农业技术的使用和推广,都是在市场的拉动或挤压下自发产生的,政府并无过多干预。

五是现代农业重视生态环保。现代农业在突出现代高新技术的先导性、农工科贸的一体性、产业开发的多元性和综合性的基础上,还强调资源节约、环境零损害的绿色性。现代农业因而也是生态农业,是资源节约和可持续发展的绿色产业,担负着维护与改善人类生活质量和生存环境的使命。目前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一种国际性的理念和行为,在土、水、气、生物多样性和食物安全等资源和环境方面均有严格的环境标准,这些环境标准,既包括产品本身,又包括产品的生产和加工过程;既包括对某地某国的地方环境影响,也包括对相邻国家和相邻地区以及全球的区域环境影响和全球环境影响。

六是现代农业的组织形式是产业化组织。传统农业是以土地为基本生产资料,以农户为基本生产单元的一种小生产。在现代农业中,农户广泛地参与到专业化生产和社会化分工中,要加入到各种专业化合作组织中,农业经营活动实行产业化经营。这些合作组织包括专业协会、专业委员会、生产合作社、供销合作社、公司加农户等各种形式,它们活动在生产、流通、消费、信贷等各个领域。

三、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200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必须“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同时,《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面部署了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大任务,提出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科技创新为手段,质量效益为目标,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是以保障农产品供给,增加农民收入, 促进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提高劳动生产率、资 源产出率和商品率为途径,以现代科技和装备为 支撑,在市场机制与政府调控的综合作用下,农、工、贸紧密衔接,产、加、销融

为一体,多元化的产业形态和多功能的产业体系。

(一)现代农业构成要素

现代农业的实质是通过技术的渗透,工业部门的介入,生产要素的投入,市场机制的引入,服务体系的建立使传统农业变为新型农业的过程。

1.机械化

农业机械化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主要手段,农业机械化水平是现代农业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升级,必须加强农业机械化建设,提高机械化的综合水平,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农业机械化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物质基础。综观发达国家现代农业的发展历程,农业现代化的实现均以农业机械化为前提,农业固定资产的大部分是农业机械,农业产中、产后的作业都是靠机械设备来完成的。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形成农业的核心竞争力,必须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提高农业生产的机械化和集约化水平。

2.电气化

农村电气化是现代农业的基础。农村电气化的作用是多方面的:一是提供了方便洁净和高效的能源。二是能创造更高的劳动生产率。电气化程度的提高可以实现机械化、自动化、电子化,实现生产的合理化、科学化,大大提高生产过程的强度和连续性,可以促进农产品的深度加工和产业链拉长,可以消除各种浪费,最大限度地利用人力和物力资源,创造高的价值和经济效益。三是能有效地减少能源使用对环境的污染。现在,由于人口的增加,工业的发展,环境恶化问题日益突出,其中能源的直接燃烧对环境影响很大,成为世人关注的热点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办法就是增加电的消费比重,逐步实现电气化。四是能有效地改善和丰富农村的精神文化生活。总之,农村电气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必将为现代农业的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3.产业化

农业产业化是以主导产业、产品为重点,优化组合各种生产要素,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建设、系列化加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使农业走上自我发展、自我积累、自我约束、自我调节的良性发展轨道的现代化经营方式和产业组织形式,实质上是指对传统农业进行技术改造,推动农业科技进步的过程。农业产业化是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必然趋势。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要着力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支持龙头企业提高辐射带动能力,增加农业产业化专项资金,扶持建设标准化生产基地,建立农业产业化示范区。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资源开发为基础,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的主导产业和主导产品,按照“产、供、销”,“种、养、 加”,“贸、工、农”,“农、科、教”一体化经营的原则,把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各个环节结成统一的利益共同体。在实现形式上表现为生产的专业化、布局的区域化、经营的一体化、服务的社会化、管理的企业化。

4.商品化

现代农业商品化不同于传统农业的商品交换,而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通过市场实现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农业商品化提高了农业市场化程度,通过市场配置农业生产要素,从根本上促进土地的合理流转,在农业生产的各个领域实现了规模化生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和单位面积产量,提升了农产品的附加值和产品价格。农业商品化是现代农业的特征,全面提升农产品的质量水平,增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从而提高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内容

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农业不仅具有食品保障功能,而且具有原料供给、就

业增收、生态保护、观光休闲、文化传承、市场服务等功能。因此,建设现代农业,必须注重开发农业的多种功能,向农业的广度和深度进军,促进农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广东省关于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的决定》将现代农业作为现代产业体系的组成部分之一,提出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以质量效益为导向,重点发展优质粮食、特色园艺、现代畜牧、现代渔业、现代林业、农产品加工业六大产业。

(三)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结构

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由产前部门、产中部门和产后部门三大系统组成,并细分为优质粮食、特色园艺、现代畜牧、现代渔业、现代林业、农产品加工业六大产业。

在这一系统中,传统的农业生产(包括农林牧渔等)已成为整个系统的一个环节,即产中环节,现代农业衍生出的新的内涵,赋予传统农业生态化、集约化、规模化等特征;以产中产业为基点,向前后产业延伸,形成一个完善的链条。向前是产前环节,通称为农业投入部门,包括金融、科技投入、信息产业以及其他支农服务业等;产后环节包括农产品储藏、加工转化、流通、市场开拓与营销等。总之,各环节通过经济技术相互联系,其组织形式除了一般的商品买卖关系,还通过短期不固定或长期固定的经济合同,逐步在经济上结为利益共同体。

三、现代农业的发展模式

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各个国家或地区因地制宜,形成了各自行之有效而又各具特色的发展模式,而其中比较典型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有四种:都市型农业、生态农业、观光休闲农业和农业科技园。

(一)都市型农业

随着我国越来越多的城市向现代化大都市迈进,其农业发展也必然需要由城郊型农业向都市型农业转变。都市型农业,作为农业现代化、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中城郊农业的一种新形态,在使城市功能优化完善、推动城乡协调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全面建设小康和构建和谐社会中,具有重要意义和特殊作用。通过都市型农业的完善和发展,在推动农业发展的同时,克服目前大都市共存的城市病,解决人口密集引起的生态恶化,水质、空气、土地等污染问题,并把发展都市农业与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结合起来,使农业在进行生产的同时,创造出赏心悦目、回归自然、休闲度假的优美环境,从而将“都市”与“农业”真正地融为一体,实现都市农业生产、生活、生态的多功能性,改善城市景观,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城乡统筹协调发展。

(二)生态型农业

生态农业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这一术语是70年代美国和西欧发达国家提出的,是一种在良好的生态条件下所从事的“三高(高产量、高质量、高效益)农业”。它追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高度统一,使整个农业生产步入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轨道。了解生态农业的发展条件和规划方向,探究其发展的运行模式,并在此基础上建设和完善现代生态农业园区,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观念,这并在此基础上建设和完善现代生态农业园区,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观念,这是当前及今后我国农业发展的一种模式,是发展现代农业,建设新农村的有效途径。

(三)观光休闲式农业

观光农业与乡村旅游最早始于经济发达国家,意大利在1865年就成立了“农业与旅游全国协会”,专门介绍城市居民到农村去体验农田野趣,可谓观光农业的萌芽阶段。到了20世纪30年代,许多发达国家已经普及了集观光、度假、探险、租赁各种观光农业项目于一体的农业旅游,如德国的“度假山庄”、法国的“教育农园”、意大利的“绿色度假”、日本的“观光农园”、澳大利亚的“郊野宿营”等。

观光休闲农业,是以农业生产过程、农村风貌、农民劳动生活为主要吸引物,农业和旅

游业结合而形成的新型产业。近年来,观光休闲农业逐渐成为国内旅游和假日旅游的新亮点,引起政府、投资者和开发商的重视。广义的观光休闲农业,是指广泛地利用农村空间、农业自然资源和农村人文资源进行旅游开发,扩大农业的观光休闲旅游功能,满足游客不同层次的需要。它不仅包括传统的农业生产经营活动,而且包括农村观光、休闲、游览及与之有关的旅游经营、旅游服务等内容,为游人提供具有农村特色的吃、住、行、玩、购等方面的服务,满足人们对自然景观和乡土气息的向往。

另有工厂化农业:它的特点运用现代高科技、新设备和管理方法,用人工创造的一种机械化、自动化农业。创意农业:它的特点是生产创意农产品和设计创意农业,如:创意酒庄、创意果庄、创意农庄、创意生态园、创意农场、创意茶园等等。特色农业:其特点就是将区域内独特的农业资源(地理、气候、资源、产业基础)、特有的名优产品等,开发成在本地市场、外地市场和国际市场上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或相对优势甚至绝对优势的特色商品。

(四)农业科技园

农业科技园是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水平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一种以现代农业科技成果的组装、集成、示范、推广为手段,通过土地、资本、技术、人才的高度集中与高效管理,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根本性转变,大幅度提高农业整体效益、可持续发展能力、农业和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新型组织形式。

农业科技园发展到今天,随着这一新事物的日趋完善,我们对农业科技园的认识也更加趋于统一。农业科技园,一般是指以一定规模的土地为基础,以提供相应的配套措施和优惠政策为条件,吸引国内外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入住,以农业设施工程为主体,以产业化发展为手段,以市场机制为引导,具有多种功能和效益的集约化生产和企业化管理的新型农业组织形式。

现代农业中的新兴农业:1、休闲农业。它的特点是集农业与农村休闲旅游功能于一体,充分利用农村的设备与空间、农业生产场地、农业自然环境、农业人文资源等,经过规划设计,吸引游客观光、采果、体验农作、了解农民生活、享受乡间情趣,以及住宿、度假、游乐。 2、3、观光农业。它的特点具有保护环境、生态美化环境和观光旅游等功能,如寿光菜博园。4、

四、国内外现代农业发展概况

(一)国外现代农业发展概况

欧美等发达国家在20世纪70年代初基本完成了农业机械、化学化和良种化,实现了农业现代化,开始进入可持续农业发展阶段。到了20世纪90年代。随着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和农业经营管理制度的不断完善,欧美等发达国家现代农业步入新的发展阶段。使得现代农业具备了技术密集型与资本密集型兼备的产业特征和完善的制度结构,具体表现为:基因技术、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灌溉设施和技术广泛应用。农业科研院所、企业与农场、农业企业联系密切,为农业发展提供新技术、高科技装备,使现代农业具备了技术密集型产业特征;大型联合收割机、机械化耕作、飞播防治病虫害等农机械的广泛运用,提高了农业成本的有机构成,具备了资本密集型特征;大型农场、农业企业的现代管理制度,完善的产权市场、资本市场、生产资料市场,包括农产品期货期权市场的市场体系。具备完善的制度结构。目前,欧美等发达国家的现代农业已发展成为具有现代产业技术密集、资本密集、制度体系完善的市场化新兴产业。是现代市场经济和产业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十世纪以来,世界各国随着工业革命的演进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开始逐步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但由于各国自然资源条件和经济社会基础不同,现代农业发展具有多种模式和不同特点。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

一是以美国、加拿大等人少地多国家为主的集约化、机械化、高技术模式农业。

美国人少地多,农业资源丰富。农业多以家庭农场经营为主,并且这种家庭农场的单位

规模呈扩大趋势。自20世纪50年代,已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美国政府一直把农业定位为非市场化产业,美国总统罗斯福曾说过“把粮食交给变化无常的市场将是一场灾难”,为此政府给予农业在法律、财政、金融等方面极大扶持。上世纪尼克松时代,基辛格主持制定了《国家安全研究备忘录第200号》,进一步强化农业的国家战略地位,巨额补贴使美国农业成为全球粮食与食品霸主,美国农产品不仅从国际贸易持续获利巨大,还成为其国际政治运用的权力工具。总体上像美国、加拿大等国家的农业产业基本经验是:农业规模化,农工商一体化,服务社会化,产业科技化。

二是以荷兰、以色列等人多地少国家为主的资源节约和资本、技术密集型模式的农业技术密集型模式。

荷兰人多地少,农业资源不足,但这并不妨碍其成功发展现代农业,目前,荷兰已成为世界第三大农产品和食品出口国,仅次于美国和法国,素有欧洲的“菜蓝子和花蓝子”之称,其四分之三农产品供应出口,每年给荷兰带来约400亿欧元的收入,近25%的社会物流集中在农产品流通。荷兰政府把农业定位为持续、独立、具有国际竞争力行业,将农业作为一个高度发达的完整产业体系运营和发展。其主要经验是:一、政府的支持政策,二、发达的农产品加工体系,三、高效的农产品物流服务系统,四、先进的管理机制。 再看以色列,是土地贫瘠、水源奇缺的小国,其国土面积仅为2.2万平方公里,人口764万多人。以色列只有20%左右的土地可以耕种,且有50%必须进行灌溉才能有收成。以色列农业的成功得益于农业的集约化以及完善的农业科研开发、技术推广和服务体系。以色列最引人注目的是温室大棚、滴灌系统和电脑控制的现代化栽培技术体系。

三是以法国、德国等国家为主,自然条件较好机械化程度很高,土地、劳动力适中的生产集约加机械技术的复合型模式农业。

这种类型的国家,农业发展从装备到技术,无论是生产技术还是生产手段,都追求现代化,追求劳动生产率和土地产出率。农民的素质较高。总的来看,国外现代农业发展到了产业化、组织化、市场化和国际化比较高的水平。

(二)国内现代农业发展概况

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发展现代农业。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水平,就全国总体来说,还处于起步阶段。而且全国发展水平不平衡。各地的发展差距很大。经济发达水平较高的东部沿海省市已步入了建设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农业阶段.而大多数省区仅处于刚走出传统农业踏入带有一定现代农业特征的阶段。

我国的特殊国情和条件,决定了我国的农业现代化不可能套用任何一个国家的现成模式,必须走自己的路。在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四种农业模式:东部集约型,中部产业化型,西部特色型,大城市郊区的都市型。

1、东部集约型。这一地区是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最快、收入水平最高的地区,地方政府乃至村级组织的财政能力强, 农业生产条件、农业生产技术推广和服务体系比较完善,但农业用地和劳动力短缺,另外就是消费者对农产品的消费种类、消费质量要求高。因此,发展现代农业主要采取集约型,发展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的安全、无污染的现代农业。

2、中部地区主要是产业化型。20世纪80年代后期逐渐推行产业化战略,主要采用:“公司+农户”、“合作经济组织+农户”、“专业市场+农户”以及混合型的“公司+合作经济组织+农户”等模式。实现了专业化生产,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经营,提高了农业的竞争力。

3、西部的特色型。这一地区的优势在于资源的独特性,利用现代化的物质手段和区域内独特的优势农业资源,开发和生产出品质优、价值高、市场竞争力强的农产品及其加工品,具有绿色或无公害特点的特殊农业类型。

4、城市郊区的都市型。它是传统的城郊农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进入新世纪以后,城乡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城市工业体系完善,财政、金融、科技等农业支持体系日臻完善,

农业的自我发展能力和盈利水平大大上升,科技成果广泛应用于农业,为城市中的高中收入阶层提供高质量、高品位、高附加值、无污染、多样化、观赏性、功能化农产品的都市型农业逐步形成了。

综观我国现代农业发展,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农产品供给得到保障,发展现代农业的思路成熟,应用科技、物质装备、经营模式、劳动力素质等都有很大提高,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越来越小。

(三)我国现代农业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

目前,我国现代农业虽然发展迅速,但面临的突出矛盾较多,难点不少,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一是资源短缺与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矛盾。

我国是一个农业资源相对匮乏的国家,人均耕地面积1.2亩,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3;人均水资源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资源短缺加大了我国农业发展和农产品供给的压力。

二是农户小规模生产与实现农业集约化经营的矛盾。

我国有2.49亿农户,户均耕地为7.3亩,只相当于美国的1/400;因为分配承包地要肥瘦搭配、离家远近结合,每户耕地又被分成若干块。这种小规模分散生产,增加了我国发展农业集约化经营的难度。

三是农村大量劳动力富余与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矛盾。

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达1.5亿,每年还新增600万农村劳动力。农业劳动生产率只相当于国内第二产业的1/8和第三产业的1/4左右。农业与非农业人均创造的GDP差距比例,由1990年的1∶3.9,扩大到2001年的1∶5.2。农村大量劳动力富余,影响了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四是农业投入不足与农村要素外流的矛盾。

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投入。但是,农村的土地、资金等一些要素仍然不断从农村流入城市,严重制约了农业发展。1998—2004年,我国净减少耕地1.08亿亩。农村储蓄资金等要素外流问题也比较突出。

五、如何发展现代农业

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

(一)首先要树立现代农业的新观念。现代农业相对于传统农业的变革,既包括农业的增长方式,又包括农业的经营方式;既涉及农村一、二、三产业的布局与发展,又涉及农村社会的方方面面。因此要取得新阶段农业发展的主动权,就必须革除传统农业的旧观念,树立现代农业的新观念。

(二)大力提高农业科技创新和转化能力。深化农业科研体制改革,加快建设国家创新基地和区域性农业科研中心,在机构设置、人员聘任和投资建设等方面实行新的运行机制。鼓励企业建立农业科技研发中心。改善农业技术创新的投资环境,发展农业科技创新风险投资。加强农业高技术研究,继续实施现代农业高技术产业化项目,尽快取得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农业科技成果。针对农业生产的迫切需要,加快农作物和畜禽良种繁育、动植物疫病防控、节约资源和防治污染技术的研发、推广。把农业科研投入放在公共财政支持的优先位置,提高农业科技在整个科技投入中的比重。加快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和建设,积极探索对公益性职能与经营性服务实行分类管理的办法,完善农技推广的社会化服务机制。深入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扩大重大农业技术推广项目专项补贴规模。鼓励各类农科教机构和社会力量参与多元化的农技推广服务。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提高重要农时、重点作物、关键生产环节和粮食主产区的机械化作业水平。

(三)加强农村现代流通体系建设。积极推进农产品批发市场升级改造,促进入市农

产品质量等级化、包装规格化。鼓励商贸企业、邮政系统和其他各类投资主体通过新建、兼并、联合、加盟等方式,在农村发展现代流通业。积极发展农产品、农业生产资料和消费品连锁经营,建立以集中采购、统一配送为核心的新型营销体系,改善农村市场环境。继续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连锁化“农家店”。培育和发展农村经纪人队伍。加快农业标准化工作,强化农业生产资料和饲料质量管理,进一步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四)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粮食是基础的基础,是稳天下的产业,粮食生产出现了问题,势必要影响到国家的安全和经济建设,因此,必须稳定发展粮食生产,千方百计增加种粮收益,不断提高生产能力。要进一步抓好粮食生产基地和粮食产业的发展,稳定粮食播种面积,不断提高粮食单产、品质和生产效益。坚持和完善重点粮食品种最低收购价政策,保持合理的粮价水平,加强农业生产资料价格调控,保护种粮农民利益。

(五)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加快建设优势农产品产业带,积极发展特色农业、绿色食品和生态农业,保护农产品知名品牌,培育壮大主导产业。大力发展畜牧业,扩大畜禽良种补贴规模,推广健康养殖方式,安排专项投入支持标准化畜禽养殖小区建设试点。加强动物疫病特别是禽流感等重大疫病防控的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突发疫情应急机制,加快推进兽医管理体制改革。积极发展水产业,扩大优质水产品养殖。

(六)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龙头企业是现代农业发展的火车头。要着力培育一批竞争力、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和企业集群示范基地,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组织与农户有机结合的组织形式,让农民从产业化经营中得到更多的实惠。要增加扶持农业产业化发展资金,支持龙头企业发展,并可通过龙头企业资助农户参加农业保险。发展大宗农产品期货市场和“订单农业”。通过创新信贷担保手段和担保办法,切实解决龙头企业收购农产品资金不足的问题。积极引导和支持农民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加大扶持力度,建立健全有利于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信贷、财税和登记等制度。

(七)加大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力度。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力度,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纵观人类社会发展史,社会分工和产业分化都以农业发展为前提,而农业发展的历史实质上是农业科技进步与创新的历史。每一次农业科技的重大突破,都带来了农业发展新的飞跃。放眼当今世界,农业与科技创新的关系更为紧密。以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为主导的世界新科技革命日新月异,起点之高、进展之快、影响之大,远远超出人们的预料;美日欧等发达国家虽然国情不同,但都选择了依靠科技进步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80%以上;科技越来越成为农业国际竞争的核心因素和焦点领域。

50多年来,我国培育并推广的农作物新品种、新组合有6000多个,粮、棉等主要作物品种在全国范围内更换了5次至6次,每次更换都增产10%以上。超级稻、杂交玉米、矮败小麦、转基因抗虫棉等一大批突破性科技成果的成功开发和推广应用,使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5%以上,有效地提高了粮棉油等大宗农作物的生产能力。畜禽品种改良和规模化养殖、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名特优新水产品养殖技术的进步,使畜牧水产养殖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0%以上。农业机械化技术的突破性进展和应用,工厂化农业和设施农业的兴起,大幅度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土地产出率。到“十五”末,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已经达到48%左右,农业机械化程度达到38%,一些重大技术领域已在国际上具备了竞争优势。可以说,我们的农业科技发展已经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上。因此,必须十分重视科技的投入。

(八)大力培养造就高素质新型农民。改革开放以来,广大农民的基本素质得到不断提高,农业经济有了较快发展,农民收入有了普遍提高,农村面貌焕然一新。但也应当看到,目前农村劳动力的总体素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要求还不相适应。当前农村的状况大多数为“386170”部队,农民科学文化素质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现代农业建设,影响着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影响着城乡统筹协调发展以至于影响全面建设小康

社会的进程。必须进一步加大培训力度,一方面要着力普及和巩固农村九年义务教育,认真解决农村青壮年文盲和青少年失学现象;建立健全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进一步改善农村办学条件,加大城镇教师支持农村教育的力度,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保证更多的农村学生能够接受更好的文化教育。另一方面着力发展职业教育,广泛开展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科技培训和科技推广,切实提高广大农民掌握和应用农业科技的能力,形成农民增收致富的长效机制。目前,通过组建农业科技专家巡回服务团和服务小分队、开通服务热线等形式,大力推动科技人员下乡入户,增强其科技致富能力;围绕发展特色农业和农村

二、三产业,针对农民不同层次的需要,广泛开展职业教育、技能培训和扶贫性、创业性教育。各地开展农民教育培训工作,还可以依托农业、教育、劳动等部门的培训单位和各类民办培训机构,根据市场需要和用人单位的技能要求,有组织、有针对性地开展,重点抓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新型农民培训工程的实施。为发展现代农业,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技术保障。

当前农业发展虽然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是,形势越好,越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越要居安思危,警钟长鸣。必须看到,建设现代农业,是一项长期而艰苦的工作,当前农业基础脆弱、装备落后、主要靠天吃饭的基本状况并没有改变,农民就业门路不多、增收困难的基本局面并没有改变,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失衡、差距拉大的基本态势并没有改变,农业农村发展仍然处于艰难的爬坡阶段。我们要增强危机感和紧迫感,坚持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战略思想丝毫不能动摇,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重要任务丝毫不能放松,支农惠农的政策力度丝毫不能减弱,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各项工作丝毫不能松懈。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要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着力点,使各地新农村建设方向更加明确,重点更加突出,把大家的注意力集中到发展生产上来,把大家的积极性引导到夯实新农村建设的产业基础上来,美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才会早日实现。

现代农业基础知识

建设现代农业是党在十六大就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之一,把“农业、农民、农村”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工作的重中之重。党的十七大作出“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部署”,为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指明了方向,注入了新的动力。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健康发展。” 重点强调“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和股份合作,培育新型经营主体。”而国务院在2012年专门作了《全国现代农业发展规划(2011—2015年)》,由此说明,发展现代农业是我国现代化建设和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客观要求,也是实现传统农业根本转型的必然选择。

当前,我国农村正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传统农村向现代农村转变、传统农民向现代农民转变,对广大农技干部进行现代农业基础知识培训,使广大农技干部掌握现代农业基础知识,及时了解国家的大政方针政策,学会运用法律法规,用现代农业基础知识武装头脑,转变观念,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认清社会发展规律和方向,适应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实现农业发展、农村进步、农民富裕的目标。

发展现代农业,就是要引进优良品种,掌握先进技术,通过土地整合,扩大种植面积;打开国内国外市场,促进产品销路;加大农业政策扶持力度,加强农业保险保障力度,保证农民增产增收,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

一、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意义

展望21世纪中国农业的发展形势,可以说是面临多方面挑战:既要面对国内其他经济部门的结构转换带来的压力,又要应对来自世界市场的激烈竞争。此外,国际贸易与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以及社会的新要求,也给农业发展提出新的问题。中国人民银行2007年发布的第四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就已经提到:我国农业在国际竞争中处于较为不利的地位,农业和农村发展仍然处于艰难的爬坡阶段。在我国基本解决温饱,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以后,党中央、国务院及时提出了建设现代农业的要求,并把它列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任务。这是我国现代化建设和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客观要求,也是实现传统农业根本转型的必然选择。当前,我国正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重要历史阶段。我国农业发展必须走建设现代农业的道路。既不能停留在传统农业阶段,也不能停留在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的并存阶段。加快从 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这是我国经济社会发 展的必然要求,是应对激烈的农业国际化竞争和 挑战的必然要求。能否加强现代农业建设事关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国际竞争力。

(一)发展现代农业是确保粮食安全的需要

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土地资源,尤其是人均耕地面积匮乏,要增加粮食生产必须转变经济方式,走现代农业发展之路,并以“主攻单产、提质提效”为战略重点,要不断增加农业科研投入,加强高产优质粮食品种的研发、选育、引进,并不断扩大良种覆盖率。要积极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加大农业技术推广力度,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通过发展现代农业,逐步扭转粮食总产量虽逐年增加,但增幅越来越小;单产虽逐年增加,但增幅不大的局面。同时,要加大对农用种子、化肥、农机具以及农药市场监管力度,严格控制因农资产品价格的不断上涨,而减少农民收入的现象,必须把保障粮食安全供给、增加农民收入作为推进现代农业的首要目标。

(二)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基础。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首要的就是发展生产,它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关键。而发展

生产首先要发展农业,要发展现代农业,实现农业现代化。通过发展现代农业,可以用现代科学技术来装备农业,努力实现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和农业多功能发展的目标,有利于强化新农村建设的产业支撑,是当前我国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基础。

(三)发展现代农业是不断增加农民收入的需要

解决农民增收问题,是“三农”工作的一个核心目标。只有农民收入增加了,我国农村的社会和谐与稳定才有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不仅如此,农民收入提高了,还可以开辟更广阔的农村消费市场,尤其在金融危机时期,以扩大消费来拉动经济增长便具有更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农村消费市场的繁荣,还可以带动城市经济的持久繁荣。因此,通过发展现代农业,不仅能提高农产品商品率和农业综合效益,达到直接增加农民收入的目的,而且还能够加快农村第二、三产业发展,拓展农村第二、三产业的就业空间,使农民实现多环节增收,进而促进农民长期稳定增收、不断增收。通过发展现代农业,还能生产出更多符合人们需要的农产品,在满足国内农产品需求的同时,还能积极开拓国际市场,更大程度地提高农民收入,以此激发农民增加对农业的投入,提高种粮积极性。此外,还应根据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试行低水平、广覆盖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为稳定农业生产,促进农业发展,提高农业科技水平提供有利保障。

(四)发展现代农业是保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农业仍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最根本的活动,是对自然环境的依赖性和影响性最大的物质生产部门,而可持续发展关系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2007年全国受污染的耕地约1.5亿亩,污水灌溉污染耕地3250万亩,固体废弃物堆存占地和毁田200万亩,合计占我国耕地总面积的1/10以上。另外,全国每年因重金属污染的粮食达1200万吨,直接经济损失超过200亿元。从长远看,这种状况将严重影响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而发展现代农业,有利于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效益,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并可引导农民使用高效低毒农药,降低农药、化肥使用量,提高利用率,减少对土壤的污染以及合理引导农村节约集约用地,防止破坏耕作层的农业生产行为;有利于加强农业面源污染监测,加快重点流域的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也有利于加大农村生产生活污水治理力度,搞好养殖场粪便无害化处理,努力控制和减轻农业面源污染。因此,在发展现代农业过程中,应围绕主导产品,构建产业之间相互依存、产品和中间产品及废弃物交换利用的产业循环体系,建立一个有利于合理利用资源,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良好环境。

(五)发展现代农业是提高我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重大举措。加快现代农业建设,不断提高我国农业的综合素质,才能进一步增强农产品竞争力,才能在激烈的农业国际竞争中不断壮大我国农业产业。

二、现代农业的基本涵义及基本特征

(一)现代农业定义

现代农业相对于传统农业而言,它是一个历史的、动态的概念。是指广泛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工业提供的生产资料和科学管理方法进行的社会化大生产的农业。具体是指生产手段现代化、劳动者现代化、组织管理现代化、运行机制现代化、资源环境优良化,以及在开放经济条件下的国际化的农业。

从现代农业的发展过程来看,现代农业内涵广泛,包含多层概念,

从技术含义看,现代农业是指在农业领域广泛采用现代科学技术,包括生物、化学、物理、气象、地理等多学科研究成果的应用和现代工业提供的技术装备,使落后、传统的以体力劳动为主的农业转变为知识密集的农业。

从经济含义看,现代农业具有不断提高的农业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的土地产出率、高

度的社会化分工以及具有掌握现代科学知识和经营管理方式的农业劳动者。

从制度含义看,现代农业具有较为发达的市场经济制度、较为完善的政府干预农业的制度和运行良好的农业服务体系。

从社会含义看,它是农业社会化的过程,从封闭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转变为高度商品化、社会化的经济,并由此带动农村社会结构、农村文化结构、农民知识结构和价值观念的改变。

从生态含义看,它是人类在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保持和维护生态平衡,使得人类能与大自然和谐相处,从而能在优美、健康的自然环境中生活,推进人类文明的发展。

由此看来,现代农业的内涵非常丰富,2007年中央1号文件对现代农业作出了科学的表述和概括:现代农业即“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

(二)现代农业的基本特征

从现代农业包含的内容和实现的途径看, 其有以下几个基本特征:

1.农业技术的先导性。农业新技术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巨大引擎和推动力。不论哪个国家哪种类型的现代农业, 都注重应用现代生物技术和现代物质技术装备农业, 加快农业科技进步, 使农业成为现代技术高度密集的产业。

2.农业要素的集约性。现代农业是现代科技、资金等现代生产要素相结合的产物。城乡信息、技术、人才、资本、设施、市场等各类生产要素不断向农业领域渗透、应用和延伸, 农业投入要素的现代化水平和集约化程度日益提高。

3.农业功能的多元性。现代农业的多功能性日益增强。在保证农产品供给、扩大农民就业、输送新生劳动力等传统功能的基础上, 农业功能向着农产品加工、制药、生物化工、能源、环保、观光、休闲等领域拓展。

4.农业产业经营的一体性。现代农业面向两个市场, 实行现代经营管理。普遍推行产业化经营, 贸工农相结合, 不断拓展和延伸产业链, 实行生产、科研、加工、运销、消费等各个环节的产业一体化。

5.农业效益的综合性。现代农业以综合效益最大化为原则, 使农业由单一经济转向综合经济, 由弱质产业变成具有强大活力的优势产业, 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

6.农业发展的可持续性。现代农业以资源节约和可持续发展为理念, 强调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农业, 增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现代农业与传统农业的区别

从现代农业的特征来看,现代农业与传统农业有如下差异:

一是现代农业的内涵更为丰富。现代农业的内涵分为三个领域来表述:产前领域,包括农业机械、化肥、水利、农药、地膜等领域;产中领域,包括种植业(含种子产业)、林业、畜牧业(含饲料生产)和水产业;产后领域,包括农产品产后加工、储藏、运输、营销及进出口贸易技术等。从上述界定可以看出,现代农业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种植业、养殖业等农业部门,而是包括了生产资料工业、食品加工业等第二产业和交通运输、技术和信息服务等第三产业的内容,原有的第一产业扩大到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现代农业成为一个与发展农业相关、为发展农业服务的产业群体。这个围绕着农业生产而形成的庞大的产业群,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与农业生产形成稳定的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利益共同体。

二是现代农业是技术密集型产业。传统农业主要依赖资源的投入,而现代农业则日益依赖不断发展的新技术投入,新技术是现代农业的先导和发展动力。这包括生物技术、信息技术、耕作技术、节水灌溉技术等农业高新技术,这些技术使现代农业成为技术高度密集的产

业。这些科学技术的应用,一是可以提高单位农产品产量,二是可以改善农产品品质,三是可以减轻劳动强度,四是可以节约能耗和改善生态环境。新技术的应用,使现代农业的增长方式由单纯地依靠资源的外延开发,转到主要依靠提高资源利用率和持续发展能力的方向上来。另外,传统农业对自然资源的过度依赖使其具有典型的弱质产业的特征,现代农业由于科技成果的广泛应用已不再是投资大、回收慢、效益低的产业。相反,由于全球性的资源短缺问题日益突出,作为资源性的农产品将日益显得格外重要,从而使农业有可能成为效益最好、最有前途的产业之一。

三是现代农业具有多种功能和多样形式。相对于传统农业,现代农业正在向观赏、休闲、美化等方向扩延,假日农业、休闲农业、观光农业、旅游农业等新型农业形态也迅速发展成为与产品生产农业并驾齐驱的重要产业。传统农业的主要功能主要是提供农产品的供给,而现代农业的主要功能除了农产品供给以外,还具有生活休闲、生态保护、旅游度假、文明传承、教育等功能,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成为人们的精神家园。生活休闲的功能是指从事农业不再是传统农民的一种谋生手段,而是一种现代人选择的生活方式;旅游度假的功能是指出现在都市的郊区,以满足城市居民节假日在农村进行采摘、餐饮休闲的需要;生态保护的功能是指农业在保护环境、美化环境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文化传承则是指农业还是我国5000年农耕文明的承载者,在教育孩子、发扬传统等方面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

四是现代农业是以市场为导向。与传统农业以自给为主的取向和相对封闭的环境相比,现代农业是农民的大部分经济活动被纳入市场交易,农产品的商品率很高,用一些剩余农产品向市场提供商品供应已不再是农户的基本目的。完全商业化的“利润”成了评价经营成败的准则,生产完全是为了满足市场的需要。市场取向是现代农民采用新的农业技术、发展农业新的功能的动力源泉。从发达国家的情况看,无论是种植经济向畜牧经济转化,还是分散的农户经济向合作化、产业化方向转化,以及新的农业技术的使用和推广,都是在市场的拉动或挤压下自发产生的,政府并无过多干预。

五是现代农业重视生态环保。现代农业在突出现代高新技术的先导性、农工科贸的一体性、产业开发的多元性和综合性的基础上,还强调资源节约、环境零损害的绿色性。现代农业因而也是生态农业,是资源节约和可持续发展的绿色产业,担负着维护与改善人类生活质量和生存环境的使命。目前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一种国际性的理念和行为,在土、水、气、生物多样性和食物安全等资源和环境方面均有严格的环境标准,这些环境标准,既包括产品本身,又包括产品的生产和加工过程;既包括对某地某国的地方环境影响,也包括对相邻国家和相邻地区以及全球的区域环境影响和全球环境影响。

六是现代农业的组织形式是产业化组织。传统农业是以土地为基本生产资料,以农户为基本生产单元的一种小生产。在现代农业中,农户广泛地参与到专业化生产和社会化分工中,要加入到各种专业化合作组织中,农业经营活动实行产业化经营。这些合作组织包括专业协会、专业委员会、生产合作社、供销合作社、公司加农户等各种形式,它们活动在生产、流通、消费、信贷等各个领域。

三、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200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必须“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同时,《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面部署了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大任务,提出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科技创新为手段,质量效益为目标,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是以保障农产品供给,增加农民收入, 促进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提高劳动生产率、资 源产出率和商品率为途径,以现代科技和装备为 支撑,在市场机制与政府调控的综合作用下,农、工、贸紧密衔接,产、加、销融

为一体,多元化的产业形态和多功能的产业体系。

(一)现代农业构成要素

现代农业的实质是通过技术的渗透,工业部门的介入,生产要素的投入,市场机制的引入,服务体系的建立使传统农业变为新型农业的过程。

1.机械化

农业机械化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主要手段,农业机械化水平是现代农业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升级,必须加强农业机械化建设,提高机械化的综合水平,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农业机械化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物质基础。综观发达国家现代农业的发展历程,农业现代化的实现均以农业机械化为前提,农业固定资产的大部分是农业机械,农业产中、产后的作业都是靠机械设备来完成的。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形成农业的核心竞争力,必须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提高农业生产的机械化和集约化水平。

2.电气化

农村电气化是现代农业的基础。农村电气化的作用是多方面的:一是提供了方便洁净和高效的能源。二是能创造更高的劳动生产率。电气化程度的提高可以实现机械化、自动化、电子化,实现生产的合理化、科学化,大大提高生产过程的强度和连续性,可以促进农产品的深度加工和产业链拉长,可以消除各种浪费,最大限度地利用人力和物力资源,创造高的价值和经济效益。三是能有效地减少能源使用对环境的污染。现在,由于人口的增加,工业的发展,环境恶化问题日益突出,其中能源的直接燃烧对环境影响很大,成为世人关注的热点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办法就是增加电的消费比重,逐步实现电气化。四是能有效地改善和丰富农村的精神文化生活。总之,农村电气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必将为现代农业的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3.产业化

农业产业化是以主导产业、产品为重点,优化组合各种生产要素,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建设、系列化加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使农业走上自我发展、自我积累、自我约束、自我调节的良性发展轨道的现代化经营方式和产业组织形式,实质上是指对传统农业进行技术改造,推动农业科技进步的过程。农业产业化是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必然趋势。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要着力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支持龙头企业提高辐射带动能力,增加农业产业化专项资金,扶持建设标准化生产基地,建立农业产业化示范区。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资源开发为基础,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的主导产业和主导产品,按照“产、供、销”,“种、养、 加”,“贸、工、农”,“农、科、教”一体化经营的原则,把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各个环节结成统一的利益共同体。在实现形式上表现为生产的专业化、布局的区域化、经营的一体化、服务的社会化、管理的企业化。

4.商品化

现代农业商品化不同于传统农业的商品交换,而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通过市场实现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农业商品化提高了农业市场化程度,通过市场配置农业生产要素,从根本上促进土地的合理流转,在农业生产的各个领域实现了规模化生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和单位面积产量,提升了农产品的附加值和产品价格。农业商品化是现代农业的特征,全面提升农产品的质量水平,增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从而提高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内容

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农业不仅具有食品保障功能,而且具有原料供给、就

业增收、生态保护、观光休闲、文化传承、市场服务等功能。因此,建设现代农业,必须注重开发农业的多种功能,向农业的广度和深度进军,促进农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广东省关于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的决定》将现代农业作为现代产业体系的组成部分之一,提出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以质量效益为导向,重点发展优质粮食、特色园艺、现代畜牧、现代渔业、现代林业、农产品加工业六大产业。

(三)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结构

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由产前部门、产中部门和产后部门三大系统组成,并细分为优质粮食、特色园艺、现代畜牧、现代渔业、现代林业、农产品加工业六大产业。

在这一系统中,传统的农业生产(包括农林牧渔等)已成为整个系统的一个环节,即产中环节,现代农业衍生出的新的内涵,赋予传统农业生态化、集约化、规模化等特征;以产中产业为基点,向前后产业延伸,形成一个完善的链条。向前是产前环节,通称为农业投入部门,包括金融、科技投入、信息产业以及其他支农服务业等;产后环节包括农产品储藏、加工转化、流通、市场开拓与营销等。总之,各环节通过经济技术相互联系,其组织形式除了一般的商品买卖关系,还通过短期不固定或长期固定的经济合同,逐步在经济上结为利益共同体。

三、现代农业的发展模式

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各个国家或地区因地制宜,形成了各自行之有效而又各具特色的发展模式,而其中比较典型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有四种:都市型农业、生态农业、观光休闲农业和农业科技园。

(一)都市型农业

随着我国越来越多的城市向现代化大都市迈进,其农业发展也必然需要由城郊型农业向都市型农业转变。都市型农业,作为农业现代化、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中城郊农业的一种新形态,在使城市功能优化完善、推动城乡协调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全面建设小康和构建和谐社会中,具有重要意义和特殊作用。通过都市型农业的完善和发展,在推动农业发展的同时,克服目前大都市共存的城市病,解决人口密集引起的生态恶化,水质、空气、土地等污染问题,并把发展都市农业与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结合起来,使农业在进行生产的同时,创造出赏心悦目、回归自然、休闲度假的优美环境,从而将“都市”与“农业”真正地融为一体,实现都市农业生产、生活、生态的多功能性,改善城市景观,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城乡统筹协调发展。

(二)生态型农业

生态农业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这一术语是70年代美国和西欧发达国家提出的,是一种在良好的生态条件下所从事的“三高(高产量、高质量、高效益)农业”。它追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高度统一,使整个农业生产步入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轨道。了解生态农业的发展条件和规划方向,探究其发展的运行模式,并在此基础上建设和完善现代生态农业园区,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观念,这并在此基础上建设和完善现代生态农业园区,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观念,这是当前及今后我国农业发展的一种模式,是发展现代农业,建设新农村的有效途径。

(三)观光休闲式农业

观光农业与乡村旅游最早始于经济发达国家,意大利在1865年就成立了“农业与旅游全国协会”,专门介绍城市居民到农村去体验农田野趣,可谓观光农业的萌芽阶段。到了20世纪30年代,许多发达国家已经普及了集观光、度假、探险、租赁各种观光农业项目于一体的农业旅游,如德国的“度假山庄”、法国的“教育农园”、意大利的“绿色度假”、日本的“观光农园”、澳大利亚的“郊野宿营”等。

观光休闲农业,是以农业生产过程、农村风貌、农民劳动生活为主要吸引物,农业和旅

游业结合而形成的新型产业。近年来,观光休闲农业逐渐成为国内旅游和假日旅游的新亮点,引起政府、投资者和开发商的重视。广义的观光休闲农业,是指广泛地利用农村空间、农业自然资源和农村人文资源进行旅游开发,扩大农业的观光休闲旅游功能,满足游客不同层次的需要。它不仅包括传统的农业生产经营活动,而且包括农村观光、休闲、游览及与之有关的旅游经营、旅游服务等内容,为游人提供具有农村特色的吃、住、行、玩、购等方面的服务,满足人们对自然景观和乡土气息的向往。

另有工厂化农业:它的特点运用现代高科技、新设备和管理方法,用人工创造的一种机械化、自动化农业。创意农业:它的特点是生产创意农产品和设计创意农业,如:创意酒庄、创意果庄、创意农庄、创意生态园、创意农场、创意茶园等等。特色农业:其特点就是将区域内独特的农业资源(地理、气候、资源、产业基础)、特有的名优产品等,开发成在本地市场、外地市场和国际市场上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或相对优势甚至绝对优势的特色商品。

(四)农业科技园

农业科技园是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水平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一种以现代农业科技成果的组装、集成、示范、推广为手段,通过土地、资本、技术、人才的高度集中与高效管理,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根本性转变,大幅度提高农业整体效益、可持续发展能力、农业和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新型组织形式。

农业科技园发展到今天,随着这一新事物的日趋完善,我们对农业科技园的认识也更加趋于统一。农业科技园,一般是指以一定规模的土地为基础,以提供相应的配套措施和优惠政策为条件,吸引国内外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入住,以农业设施工程为主体,以产业化发展为手段,以市场机制为引导,具有多种功能和效益的集约化生产和企业化管理的新型农业组织形式。

现代农业中的新兴农业:1、休闲农业。它的特点是集农业与农村休闲旅游功能于一体,充分利用农村的设备与空间、农业生产场地、农业自然环境、农业人文资源等,经过规划设计,吸引游客观光、采果、体验农作、了解农民生活、享受乡间情趣,以及住宿、度假、游乐。 2、3、观光农业。它的特点具有保护环境、生态美化环境和观光旅游等功能,如寿光菜博园。4、

四、国内外现代农业发展概况

(一)国外现代农业发展概况

欧美等发达国家在20世纪70年代初基本完成了农业机械、化学化和良种化,实现了农业现代化,开始进入可持续农业发展阶段。到了20世纪90年代。随着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和农业经营管理制度的不断完善,欧美等发达国家现代农业步入新的发展阶段。使得现代农业具备了技术密集型与资本密集型兼备的产业特征和完善的制度结构,具体表现为:基因技术、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灌溉设施和技术广泛应用。农业科研院所、企业与农场、农业企业联系密切,为农业发展提供新技术、高科技装备,使现代农业具备了技术密集型产业特征;大型联合收割机、机械化耕作、飞播防治病虫害等农机械的广泛运用,提高了农业成本的有机构成,具备了资本密集型特征;大型农场、农业企业的现代管理制度,完善的产权市场、资本市场、生产资料市场,包括农产品期货期权市场的市场体系。具备完善的制度结构。目前,欧美等发达国家的现代农业已发展成为具有现代产业技术密集、资本密集、制度体系完善的市场化新兴产业。是现代市场经济和产业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十世纪以来,世界各国随着工业革命的演进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开始逐步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但由于各国自然资源条件和经济社会基础不同,现代农业发展具有多种模式和不同特点。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

一是以美国、加拿大等人少地多国家为主的集约化、机械化、高技术模式农业。

美国人少地多,农业资源丰富。农业多以家庭农场经营为主,并且这种家庭农场的单位

规模呈扩大趋势。自20世纪50年代,已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美国政府一直把农业定位为非市场化产业,美国总统罗斯福曾说过“把粮食交给变化无常的市场将是一场灾难”,为此政府给予农业在法律、财政、金融等方面极大扶持。上世纪尼克松时代,基辛格主持制定了《国家安全研究备忘录第200号》,进一步强化农业的国家战略地位,巨额补贴使美国农业成为全球粮食与食品霸主,美国农产品不仅从国际贸易持续获利巨大,还成为其国际政治运用的权力工具。总体上像美国、加拿大等国家的农业产业基本经验是:农业规模化,农工商一体化,服务社会化,产业科技化。

二是以荷兰、以色列等人多地少国家为主的资源节约和资本、技术密集型模式的农业技术密集型模式。

荷兰人多地少,农业资源不足,但这并不妨碍其成功发展现代农业,目前,荷兰已成为世界第三大农产品和食品出口国,仅次于美国和法国,素有欧洲的“菜蓝子和花蓝子”之称,其四分之三农产品供应出口,每年给荷兰带来约400亿欧元的收入,近25%的社会物流集中在农产品流通。荷兰政府把农业定位为持续、独立、具有国际竞争力行业,将农业作为一个高度发达的完整产业体系运营和发展。其主要经验是:一、政府的支持政策,二、发达的农产品加工体系,三、高效的农产品物流服务系统,四、先进的管理机制。 再看以色列,是土地贫瘠、水源奇缺的小国,其国土面积仅为2.2万平方公里,人口764万多人。以色列只有20%左右的土地可以耕种,且有50%必须进行灌溉才能有收成。以色列农业的成功得益于农业的集约化以及完善的农业科研开发、技术推广和服务体系。以色列最引人注目的是温室大棚、滴灌系统和电脑控制的现代化栽培技术体系。

三是以法国、德国等国家为主,自然条件较好机械化程度很高,土地、劳动力适中的生产集约加机械技术的复合型模式农业。

这种类型的国家,农业发展从装备到技术,无论是生产技术还是生产手段,都追求现代化,追求劳动生产率和土地产出率。农民的素质较高。总的来看,国外现代农业发展到了产业化、组织化、市场化和国际化比较高的水平。

(二)国内现代农业发展概况

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发展现代农业。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水平,就全国总体来说,还处于起步阶段。而且全国发展水平不平衡。各地的发展差距很大。经济发达水平较高的东部沿海省市已步入了建设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农业阶段.而大多数省区仅处于刚走出传统农业踏入带有一定现代农业特征的阶段。

我国的特殊国情和条件,决定了我国的农业现代化不可能套用任何一个国家的现成模式,必须走自己的路。在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四种农业模式:东部集约型,中部产业化型,西部特色型,大城市郊区的都市型。

1、东部集约型。这一地区是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最快、收入水平最高的地区,地方政府乃至村级组织的财政能力强, 农业生产条件、农业生产技术推广和服务体系比较完善,但农业用地和劳动力短缺,另外就是消费者对农产品的消费种类、消费质量要求高。因此,发展现代农业主要采取集约型,发展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的安全、无污染的现代农业。

2、中部地区主要是产业化型。20世纪80年代后期逐渐推行产业化战略,主要采用:“公司+农户”、“合作经济组织+农户”、“专业市场+农户”以及混合型的“公司+合作经济组织+农户”等模式。实现了专业化生产,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经营,提高了农业的竞争力。

3、西部的特色型。这一地区的优势在于资源的独特性,利用现代化的物质手段和区域内独特的优势农业资源,开发和生产出品质优、价值高、市场竞争力强的农产品及其加工品,具有绿色或无公害特点的特殊农业类型。

4、城市郊区的都市型。它是传统的城郊农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进入新世纪以后,城乡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城市工业体系完善,财政、金融、科技等农业支持体系日臻完善,

农业的自我发展能力和盈利水平大大上升,科技成果广泛应用于农业,为城市中的高中收入阶层提供高质量、高品位、高附加值、无污染、多样化、观赏性、功能化农产品的都市型农业逐步形成了。

综观我国现代农业发展,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农产品供给得到保障,发展现代农业的思路成熟,应用科技、物质装备、经营模式、劳动力素质等都有很大提高,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越来越小。

(三)我国现代农业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

目前,我国现代农业虽然发展迅速,但面临的突出矛盾较多,难点不少,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一是资源短缺与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矛盾。

我国是一个农业资源相对匮乏的国家,人均耕地面积1.2亩,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3;人均水资源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资源短缺加大了我国农业发展和农产品供给的压力。

二是农户小规模生产与实现农业集约化经营的矛盾。

我国有2.49亿农户,户均耕地为7.3亩,只相当于美国的1/400;因为分配承包地要肥瘦搭配、离家远近结合,每户耕地又被分成若干块。这种小规模分散生产,增加了我国发展农业集约化经营的难度。

三是农村大量劳动力富余与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矛盾。

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达1.5亿,每年还新增600万农村劳动力。农业劳动生产率只相当于国内第二产业的1/8和第三产业的1/4左右。农业与非农业人均创造的GDP差距比例,由1990年的1∶3.9,扩大到2001年的1∶5.2。农村大量劳动力富余,影响了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四是农业投入不足与农村要素外流的矛盾。

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投入。但是,农村的土地、资金等一些要素仍然不断从农村流入城市,严重制约了农业发展。1998—2004年,我国净减少耕地1.08亿亩。农村储蓄资金等要素外流问题也比较突出。

五、如何发展现代农业

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

(一)首先要树立现代农业的新观念。现代农业相对于传统农业的变革,既包括农业的增长方式,又包括农业的经营方式;既涉及农村一、二、三产业的布局与发展,又涉及农村社会的方方面面。因此要取得新阶段农业发展的主动权,就必须革除传统农业的旧观念,树立现代农业的新观念。

(二)大力提高农业科技创新和转化能力。深化农业科研体制改革,加快建设国家创新基地和区域性农业科研中心,在机构设置、人员聘任和投资建设等方面实行新的运行机制。鼓励企业建立农业科技研发中心。改善农业技术创新的投资环境,发展农业科技创新风险投资。加强农业高技术研究,继续实施现代农业高技术产业化项目,尽快取得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农业科技成果。针对农业生产的迫切需要,加快农作物和畜禽良种繁育、动植物疫病防控、节约资源和防治污染技术的研发、推广。把农业科研投入放在公共财政支持的优先位置,提高农业科技在整个科技投入中的比重。加快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和建设,积极探索对公益性职能与经营性服务实行分类管理的办法,完善农技推广的社会化服务机制。深入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扩大重大农业技术推广项目专项补贴规模。鼓励各类农科教机构和社会力量参与多元化的农技推广服务。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提高重要农时、重点作物、关键生产环节和粮食主产区的机械化作业水平。

(三)加强农村现代流通体系建设。积极推进农产品批发市场升级改造,促进入市农

产品质量等级化、包装规格化。鼓励商贸企业、邮政系统和其他各类投资主体通过新建、兼并、联合、加盟等方式,在农村发展现代流通业。积极发展农产品、农业生产资料和消费品连锁经营,建立以集中采购、统一配送为核心的新型营销体系,改善农村市场环境。继续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连锁化“农家店”。培育和发展农村经纪人队伍。加快农业标准化工作,强化农业生产资料和饲料质量管理,进一步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四)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粮食是基础的基础,是稳天下的产业,粮食生产出现了问题,势必要影响到国家的安全和经济建设,因此,必须稳定发展粮食生产,千方百计增加种粮收益,不断提高生产能力。要进一步抓好粮食生产基地和粮食产业的发展,稳定粮食播种面积,不断提高粮食单产、品质和生产效益。坚持和完善重点粮食品种最低收购价政策,保持合理的粮价水平,加强农业生产资料价格调控,保护种粮农民利益。

(五)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加快建设优势农产品产业带,积极发展特色农业、绿色食品和生态农业,保护农产品知名品牌,培育壮大主导产业。大力发展畜牧业,扩大畜禽良种补贴规模,推广健康养殖方式,安排专项投入支持标准化畜禽养殖小区建设试点。加强动物疫病特别是禽流感等重大疫病防控的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突发疫情应急机制,加快推进兽医管理体制改革。积极发展水产业,扩大优质水产品养殖。

(六)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龙头企业是现代农业发展的火车头。要着力培育一批竞争力、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和企业集群示范基地,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组织与农户有机结合的组织形式,让农民从产业化经营中得到更多的实惠。要增加扶持农业产业化发展资金,支持龙头企业发展,并可通过龙头企业资助农户参加农业保险。发展大宗农产品期货市场和“订单农业”。通过创新信贷担保手段和担保办法,切实解决龙头企业收购农产品资金不足的问题。积极引导和支持农民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加大扶持力度,建立健全有利于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信贷、财税和登记等制度。

(七)加大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力度。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力度,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纵观人类社会发展史,社会分工和产业分化都以农业发展为前提,而农业发展的历史实质上是农业科技进步与创新的历史。每一次农业科技的重大突破,都带来了农业发展新的飞跃。放眼当今世界,农业与科技创新的关系更为紧密。以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为主导的世界新科技革命日新月异,起点之高、进展之快、影响之大,远远超出人们的预料;美日欧等发达国家虽然国情不同,但都选择了依靠科技进步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80%以上;科技越来越成为农业国际竞争的核心因素和焦点领域。

50多年来,我国培育并推广的农作物新品种、新组合有6000多个,粮、棉等主要作物品种在全国范围内更换了5次至6次,每次更换都增产10%以上。超级稻、杂交玉米、矮败小麦、转基因抗虫棉等一大批突破性科技成果的成功开发和推广应用,使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5%以上,有效地提高了粮棉油等大宗农作物的生产能力。畜禽品种改良和规模化养殖、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名特优新水产品养殖技术的进步,使畜牧水产养殖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0%以上。农业机械化技术的突破性进展和应用,工厂化农业和设施农业的兴起,大幅度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土地产出率。到“十五”末,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已经达到48%左右,农业机械化程度达到38%,一些重大技术领域已在国际上具备了竞争优势。可以说,我们的农业科技发展已经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上。因此,必须十分重视科技的投入。

(八)大力培养造就高素质新型农民。改革开放以来,广大农民的基本素质得到不断提高,农业经济有了较快发展,农民收入有了普遍提高,农村面貌焕然一新。但也应当看到,目前农村劳动力的总体素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要求还不相适应。当前农村的状况大多数为“386170”部队,农民科学文化素质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现代农业建设,影响着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影响着城乡统筹协调发展以至于影响全面建设小康

社会的进程。必须进一步加大培训力度,一方面要着力普及和巩固农村九年义务教育,认真解决农村青壮年文盲和青少年失学现象;建立健全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进一步改善农村办学条件,加大城镇教师支持农村教育的力度,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保证更多的农村学生能够接受更好的文化教育。另一方面着力发展职业教育,广泛开展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科技培训和科技推广,切实提高广大农民掌握和应用农业科技的能力,形成农民增收致富的长效机制。目前,通过组建农业科技专家巡回服务团和服务小分队、开通服务热线等形式,大力推动科技人员下乡入户,增强其科技致富能力;围绕发展特色农业和农村

二、三产业,针对农民不同层次的需要,广泛开展职业教育、技能培训和扶贫性、创业性教育。各地开展农民教育培训工作,还可以依托农业、教育、劳动等部门的培训单位和各类民办培训机构,根据市场需要和用人单位的技能要求,有组织、有针对性地开展,重点抓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新型农民培训工程的实施。为发展现代农业,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技术保障。

当前农业发展虽然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是,形势越好,越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越要居安思危,警钟长鸣。必须看到,建设现代农业,是一项长期而艰苦的工作,当前农业基础脆弱、装备落后、主要靠天吃饭的基本状况并没有改变,农民就业门路不多、增收困难的基本局面并没有改变,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失衡、差距拉大的基本态势并没有改变,农业农村发展仍然处于艰难的爬坡阶段。我们要增强危机感和紧迫感,坚持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战略思想丝毫不能动摇,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重要任务丝毫不能放松,支农惠农的政策力度丝毫不能减弱,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各项工作丝毫不能松懈。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要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着力点,使各地新农村建设方向更加明确,重点更加突出,把大家的注意力集中到发展生产上来,把大家的积极性引导到夯实新农村建设的产业基础上来,美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才会早日实现。


相关文章

  • 农业基础设施与可持续发展
  • 作者:陈文科林后春 中国农村观察 2000年03期 西方发达农业的成功经验证明,要实现传统自给性农业向现代商品性农业的转变,实现农业的现代化和农村可持续发展,必须要有强大的.发达的和完善的现代农业基础设施与之相配套.中国农业基础设施严重滞后 ...查看


  • 农业政策学教学大纲
  • <农业政策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440104008 学时:32学时(含课外学时) 学分:2分 适用对象:本门课程教学对象是农林经济管理 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 考核要求:闭卷考试.成绩评定:总成绩=平时成绩*20%+期中考试 ...查看


  • 农业与二三产业的相互依存关系
  • 论农业与二三产业的依存关系 摘要:无论社会怎样进步,生产怎样发展,农业是基础这一人类生活的永恒主题是不会改变的.本文将对农业.工业以及服务业三产业的地位.作用等进行分析,以研究三者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 关键词:农业地位.作用.工业化.市场经 ...查看


  • 培养农业现代化新型农民问题的思考
  • 摘 要:农业现代化是中国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而新型农民是农业现代化的最终决定力量.本文就培养新型农民问题做了探索:要大力发展农村的基础教育.要加强现有农村劳动力的教育和培训.吸引多方面的力量打造新型农民. 关键词:农业现代化:新型农民:培养 ...查看


  • 全国休闲农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 全国休闲农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发展休闲农业,对于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农民就业增收,推进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发展,满足城乡居民日益增长的休闲消费需求具有重要的意义.为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 ...查看


  • 农业部:全国休闲农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全文)
  • 农业部:全国休闲农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全文) 2012-03-16 09:27 来源:农业部 发布者:解志涛 评论:0 浏览:79 休闲农业是贯穿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生产.生活和生态功能,紧密连结农业.农产品加工业 ...查看


  • 知识分子:现代中的反现代
  • 知识分子:现代中的反现代 邵建 去年春末,我所在的城市召开一次文学理论方面的会议.会议当晚,一部分人出去喝茶,分别坐了两桌.一桌人谈的是当下文学,另一桌人却聊出了文学以外.我碰巧坐在文学以外这一桌,无言地做一个听众.里面有一话题是现代化,座 ...查看


  • 现代化的内涵_标准与进程的多样性
  • 第21卷第3期2007年6月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Journal of Jilin Province Economic Management Cadre College V ol . 21June No.32007 现代化的内涵.标准 ...查看


  • 农业信息化技术
  • 农业信息化技术 第一章农业信息技术概述 第一节 农业信息化定义 一定义 1信息:信息是存在与客观世界的各种事物特征和变化的反映,是具有新内容.新知识并对解决某一问题有用的内容. 信息的特征:存贮性.传递性.知识性和实用性. 2农业信息:是有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