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宏观经济环境分析

2011年宏观经济环境分析

2011年03月01日 17:18

来源:金库网

一、国际环境

IMF 今年1月发布的《全球经济展望》中指出,世界经济的“双速复苏”仍将继续,预计2011年世界经济将增长4.5%,相对2010年10月份的预测上调了约0.25个百分点。其中,美国经济“二次复苏”今年将得以延续,全年GDP 平均增速可能在3%-3.5%,且经济增长结构将明显改善,私人需求的持续增长将接替政府刺激,成为经济的主要推动力。不过虽然美国经济今年上半年的复苏较为确定,下半年经济走势却仍难以确定,上行和下行的风险同时存在。上行预期主要来自于非房地产投资增长超预期,以及就业状况改善的超预期。下行风险则主要来自于美国居民和财政的资产负债表的改善相对乏力,美国政府债务可能引发财政危机,以及房地产市场的再次调整。

美国的财政政策将是大选将至、两院分制格局下博弈和妥协的结果。由于金融危机期间的大量政府支出,目前美国地方政府债务的可控性十分堪忧,可能成为今年美国经济增长最大的不确定性之一。美联储年末加息可能性依然存在,同时将极力压低美国长端利率水平。这主要机遇两方面考虑:一方面,压低长期利率可以降低借款人债务负担,刺激借贷消费,促使美国金融中介融资功能恢复正常,提高货币乘数,刺激经济复苏。另一方面,压低长期利率意味着采取货币化手段提高美国通胀水平以及通胀预期,保持美元相对弱势,以期在不出现恶性通胀和不影响美元国际储备货币地位的前提下,降低美国对外债务,减轻经济复苏负担。预计美联储推出QE3或进一步扩大QE2 规模的可能性不大。今天下半年晚些时候,美联储或将为退出宽松货币政策做准备。

欧元区债务问题虽然未找到制度性的根本解决方法,但对金融市场的影响正在逐步弱化。由于葡萄牙债务在今年上半年集中到期,因此上半年是影响欧洲债务走势的关键时期。下半年的8月-10月,西班牙的大量债务将到期,或将再次令市场情绪有所波动。边缘国家的融资状况是最大的风险,但各国政府防范任何系统性风险的政治意愿很强,从而降低了风险蔓延的可能性。欧洲未来经济走势的关键点,在于欧债危机能否找到有效的解决方式,以使各国重归增长之路。

二、国内宏观经济状况

央行发布的2010年四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显示,“2010,城镇新增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19.1万亿元,同比增长25.6%,增速处于较高水平”。“2011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各地发展热情较高,投资动力较强,前期出台的振兴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保障房建设和棚户区改造,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等政策措施和各项区域发展战略正在发挥作用,加之国内市场潜力巨大,消费升级和城镇化都在发展过程中,收入分配改革力度加大,转变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步伐加快,总体看经济持续增长的动能较为充足”。

受十二五规划开局年的影响,国内今年的投资整体上将延续去年的高增长态势,投资冲动依然持续。从地方两会的情况看,虽然少数以北京为代表的发达省(市)提出了较低的增长目标,但大部分中西部地区普遍仍然提出了10%以上的增速目标,其中不少省(市)更是提出了五年翻一番的目标,即年均经济增长15%左右。

尽管政府已将通货膨胀作为2011年宏观调控的最重要目标,而且调控力度空前,但2011年CPI 涨幅可能仍难以控制在4%目标以内。主要原因是:

一是食品类价格上涨压力依然较大。主要体现在粮食收购价格预计至少上涨5%-10%;肉禽类价格继续上涨。

二是非食品面临较大的上涨压力。主要来自于人力成本上涨、资金成本上涨、生产资料成本上涨。

如果本轮通胀属于成本推动型,那么其持续的时间将明显较长,初步判断本轮通胀可能持续2-3年。

十二五规划建议中明确要求十二五期间“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重大进展”,改变原有的经济增长模式将对我国维持30年的高增长提出挑战,经济潜在增长速度将出现下降。国际经验表明,与投资拉动型经济增长相比,消费拉动型经济增速相对较慢,未来我国经济增长转变为主要由消费推动后,经济增速自然也就不可能保持原有的高水平。

对于2011年中国经济展望

2011年消费有望加速。我国大道中等收入国家水平、各地最低工资水平提升、农村居民现金收入提高和税收体制改革的推进都将提升消费能力;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医疗、养老等社保体系完善将提升消费意愿;大力发展旅游业和文化产业将扩大消费热点。

2011年投资将主力转换。转型性投资将成为投资增长的新动力,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民间投资、保障民生投资、高铁投资将接替房地产投资成为2011年固定资产投资的主力。2011年投资的产业结构和区域结构都将得到进一步优化。

2011年贸易将实现平衡发展。2011年人民币实际汇率升值幅度预计会更大,从而会给一部分出口企业带来较大压力。从政策因素来看,十二五期间将改变此前单纯追求出口和顺差的政策导向,转而实施扩大消费需求、出口和进口并重的平衡发展政策。

三、宏观经济政策

2011年的货币政策从“适度宽松”回归到“稳健”,其紧缩程度将大于2010年。

从利率政策来看,虽然近年来我国经济多次处于负利率状态,但根据以往数据,当期1年期加权平均利率一般不会比CPI 累积增速低1.5个百分点,考虑到2011年CPI 增速将在4.3%左右,上半年高点累积增速可能在5%左右,在此推算,央行可能会将利率调整到5%-1.5%=3.5%,综合考虑加息政策受到的各种限制,2011年全年加息2-3次的可能性较大,整体加息幅度在50-75个基点之间。

从以往经验看,稳健或者适度宽松货币政策基调下,M2增速目标在16-17%。为实现这一目标,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尚需上调3-5次,共计150-250基点。

汇率方面,人民币整体升值方向不会改变,预计2011年人民币对美元升值4-6%。 财政方面,2000以来,我国财政赤字占GDP 的比重一直在3%以下,根据这个比重,预计2011年财政赤字规模在1万亿左右。

四、银行业面临的形势

过去五年,国内金融机构经理了规模快速扩张的发展阶段,总资产从2005年的37万亿元增长到2010年末的94万亿元,五年的时间增长1.5倍。

未来五年,在宏观审慎监管和社会融资总量的调控背景下,信贷规模增长可能受限,表内外资产平均增速可能将有所下降,尽管国内商业银行仍然会保持较快的规模扩张速度,但资本影响下的差异化将更加明显。

利率市场化、人民币国际化和经营综合化已经成为脱媒趋势下国内商业一拿和功能面临的新挑战与发展方向。

P.S 国税总局酝酿降低进口税,化妆品消费税或取消 2010年度中国电子商务市场数据监测报告则显示,2010年海外代购的市场交易规模达到了120亿元。这些代购大部分并没有缴纳关税,进口环节税收最少也要10%以上,多的100%以上,所以这部分税收流失最少也要有几十亿元。

近日,国税总局程,正在酝酿降低部分商品的进口环节税收,让这些商品以正常途径进口,防止税收流失。酝酿中,进口消费税将进行调整,取消化妆品消费税,远期将取消黄金珠宝首饰的消费税。进口关税也有望进一步降低。

看来,国家确实在尝试进出口之间的平衡,缩小顺差,还利于民。取消化妆品和首饰消费税,对广大女性是重大利好, 估计以后shopping 会更加勇猛无畏

第四部分 宏观经济分析

2011-01-30 19:23:48 来源: 中国人民银行 跟贴 21 条 手机看股票

第四部分 宏观经济分析

一、世界经济金融形势

2010 年,全球经济持续复苏,但各经济体复苏不均衡,主要发达经济体复苏缓慢,财政可持续性堪忧,失业率居高不下,美国经济复苏在第四季度出现积极迹象,但欧元区和日

本仍较疲弱。新兴市场经济体增长强劲,但面临的资本流入及通胀压力上升,部分国家逐步收紧了货币政策。主要金融市场呈现震荡态势,全球贸易增长恢复至危机前的水平,大宗商品价格企稳回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在2011 年1 月份的《全球经济展望》中指出,2010 年全球经济增长率为5.0%,其中美国、欧元区、日本、新兴与发展中经济体2010 年的经济增长率分别为2.8%、1.8%、4.3%和7.1%,比2009 年分别高5.4 个、5.9 个、10.6 个和4.5 个百分点。

(一) 主要经济体经济形势

美国经济复苏出现积极迹象,但前景仍不明朗。2010 年美国GDP 增速为2.9%,各季度分别为3.7%、1.7%、2.6%和3.2%。12 月份美国失业率为9.4%,比上月下降0.4 个百分点,仍处于高位。通胀率低位徘徊,2010 年CPI 同比上涨1.5%,为近两年最低值;其中核心CPI 同比上涨0.8%,为数据统计以来最低值。贸易赤字及债务问题仍较严重。1-11 月贸易赤字为4587 亿美元,同比增长35.8%。2010 财年美国联邦赤字接近1.3 万亿美元,略低于上年1.42 万亿美元的战后最高水平,地方政府总负债高达2 万亿美元。

主权债务危机拖累欧元区整体经济复苏,各成员国表现分化明显。第三季度欧元区GDP 同比增长1.9%,环比增长0.3%,较二季度1%的环比增速明显放慢。11 月份欧元区失业率仍高达10.1%。12 月份欧元区HICP 同比上涨2.2%,首次突破欧央行2%的目标区间。欧央行总裁特里谢1 月23 日表示,必须对欧元区的通胀压力进行严密的监控。德国经济复苏远好于其他欧元区国家,2010 年GDP 增长3.6%,创1991 年以来最快增速,失业率降至7.5%,成为带动欧元区复苏的主要动力。其他欧元区国家复苏乏力,三季度法国、意大利GDP 环比增幅均为0.3%,远低于二季度,希腊、爱尔兰和西班牙等主权债务波及国家的经济则陷入负增长或零增长。2010 年,希腊、爱尔兰因债务危机先后接受欧盟和IMF 救助,葡萄牙、西班牙等欧元区重债国家也受到严重影响。法国、意大利、比利时、德国等国债收益率和CDS 利差也一度大幅走高。欧盟、欧央行在加强危机救助的同时,强化了对成员国的财政约束,推动建立欧洲金融稳定基金(EFSF)、欧洲金融稳定机制(EFSM)和永久性的欧洲稳定机制(ESM),但效果尚待观察。

日本通货紧缩和就业状况无明显改善,增长动力减弱。第三季度,日本GDP 环比折年率为4.5%,好于预期。通货紧缩仍然存在,2010年核心CPI 同比下降1%,连续第二年负增长,月度核心CPI 指数连续第22 个月出现同比下降。失业率仍然较高,全年平均失业率为

5.1%,与上年持平。受全球需求增长放缓及日元升值的不利影响,出口及贸易顺差增幅持续下滑,各季度出口同比增速分别为43.3%、33.2%、17.8%和10.0%,外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下降。

新兴经济体复苏相对强劲,但面临发达经济体实行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带来的资本流入和通胀压力。2010 年以来,受国内需求增长及大宗商品价格企稳回升影响,亚洲、拉美等地区的新兴及发展中经济体复苏强劲,成为拉动全球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IMF 预计印度、巴西、俄罗斯全年经济增长分别达到9.7%、7.5%、3.7%。由于全球流动性持续过剩和发达经济体复苏乏力,套利资本大量流入经济增长相对强劲、利差较大的新兴经济体,加剧了新

兴市场股票、房地产等资产价格的上涨压力及货币升值压力。资本流入还增大了新兴市场的输入性通胀压力,印度、巴西和俄罗斯央行预计全年CPI 将分别达到8%、4.7%和7.0%。

(二) 国际金融市场概况

主要货币间汇率宽幅震荡。2010 年,受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等因素影响,美元汇率总体呈现先升后贬之后再回升的走势。12 月31 日,欧元兑美元、美元兑日元分别收于1.3377 美元/欧元和81.15 日元/美元,欧元对美元汇率较年初贬值6.6%,日元对美元汇率较年初升值14.5%。全年,美联储公布的美元广义贸易加权指数累计贬值2.4%。

国际货币市场利率大幅波动。伦敦同业拆借市场美元Libor 先升后降。2010 年上半年,美元Libor 小幅走高,1 年期Libor 于5 月25 日升至年内高点1.22%。此后,受美国经济增速放缓、新一轮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实施等因素影响,Libor 开始震荡下行,12 月31 日1 年期Libor 降至0.78%,比年初下降0.20 个百分点;欧元区同业拆借利率Euribor 受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等因素影响震荡上升。截至2010年12 月31 日,1 年期Euribor 为

1.51%,比年初上升0.26 个百分点。

主要国债收益率大幅波动。2010 年上半年,随着市场对希腊债务危机恶化以及全球经济复苏前景的担忧加剧,避险需求上升,主要国债收益率震荡走低。8 月下旬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影响逐步消退,且市场预期美联储将进一步放松货币政策,担忧流动性泛滥导致美元贬值,并加剧中长期通胀压力,大量资金流向收益率更高的股票和商品市场,投资者调整资产配置抬升了国债利率。美联储实施第二轮量化宽松政策以来,10 年期美国国债收益率从11 月3 日的2.57%上涨近100 个基点,30 年期国债收益率也有所上升。截至12 月31 日,美国、欧元区和日本的10 年期国债收益率分别收于3.36%、2.97%和1.12%,虽然较上年末分别下跌0.43 个、0.41 个和0.17 个百分点,但较上季度末分别上升0.85 个、0.71 个和0.18 个百分点。

主要股市震荡走高。2010 年上半年,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加大了全球经济复苏前景的不确定性,主要股市大幅震荡,5 月上旬和6 月下旬曾出现多个交易日连续暴跌。第三季度,随着债务危机影响的逐步消退和美国通过金融监管改革法案、欧洲公布银行压力测试结果,欧美股市震荡回升。第四季度,受美联储出台第二轮量化宽松政策、经济数据有所好转、上市公司盈利水平改善等因素影响,美日股市震荡上扬。截至12 月31 日,道琼斯指数、纳斯达克指数和日经225 指数分别收于11578点、2653点和10229点,较上季度末分别上涨

7.3%、12.0%和9.2%,较上年末分别上涨11.0%、16.9%和下跌3.0%,其中道琼斯指数再创年内新高,已回升至2008 年9 月雷曼兄弟公司破产前的水平。受第二轮量化宽松政策和爱尔兰债务危机的双重影响,欧元区股指波动较大,STOXX50 指数年末收于2601 点,分别较上年末和上季度末上涨0.85%和4.79%。

(三) 主要经济体房地产市场走势

美国房地产市场复苏乏力。上半年,美国首次购房优惠政策对现房销售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房屋销售量有所回升。但下半年随着优惠政策的终结、失业率的高企,房屋销售量迅速下降。美国商务部统计,到2010 年11 月份新屋销售累计352 万户,同比下降14.9%。

据全美不动产协会统计,2010年成屋销售490.8万户,同比下降4.8%。房屋止赎率迅速上升,美国银行业2010 年12 月取消了6.98 万套住房的赎回权,全年房屋止赎总量105 万套,超过上年91.8 万套。

欧洲房地产市场仍较低迷。受政府财政紧缩等因素影响,英国住房市场趋冷,12 月Halifax 房价指数环比下跌1.3%,该指数第四季度同比下跌1.6%。德国房地产市场供求和价格平稳。受债务危机影响,西班牙、意大利、爱尔兰等欧元区国家的房地产价格出现下跌。

日本房地产价格走跌。在政府对节能型房屋进行补贴和税收减免等政策刺激下,11 月份日本房屋开工数量较上年同期增长6.8%,连续第六个月呈正增长。但受日本经济疲弱的拖累,房地产价格持续走低。日本国土交通省统计,日本地价在过去一年内平均下跌超过3%。

(四) 主要经济体货币政策

2010 年,经济复苏不均衡使各国货币政策呈明显差异。主要经济体央行继续通过低息和加大量化宽松政策等手段刺激经济增长,部分增长强劲和通胀压力较大的国家则收紧了货币政策。

为促进经济和就业增长,美联储、欧央行、英格兰银行2010 年继续将基准利率水平分别维持0-0.25%、1%和0.5%不变。11 月3 日,美联储宣布推出6000 亿美元的第二轮量化宽松政策(QE2),旨在支持经济复苏并使通胀率回升至目标水平,并在此后表示资产购买规模可能超过6000 亿美元。10 月5 日,日本银行时隔四年多重启零利率政策,宣布将银行间无担保隔夜拆借利率从现行的0.1%降至0-0.1%,并推出了总额5 万亿日元的资产购买计划。12 月7 日,日本银行表示将为国内106 家金融机构提供9983 亿日元贷款,以刺激银行业向实体经济放贷。欧央行在量化宽松政策方面相对谨慎。为应对主权债务危机,欧央行等先后与希腊、爱尔兰政府达成1100 亿欧元和850亿欧元的救助方案,并通过再融资操作、证券市场计划等措施向市场提供流动性支持。英格兰银行也继续将短期利率维持在0.5%,并维持2000 亿英镑的资产购买规模不变。

部分经济复苏强劲、通胀压力较大的经济体逐步加快了货币政策正常化的步伐。印度、韩国、越南、智利、澳大利亚、瑞典等为抑制通胀相继提高利率。为阻止投机资本大量流入和汇率持续过快升值,部分新兴经济体加强了资本流入管制和外汇市场干预。巴西宣布调高外国投资者购买本国证券的金融交易税和国内银行外汇头寸的准备金要求,印尼央行宣布加强银行业短期外债限额管理,并逐步提高银行外汇资产准备金率,土耳其央行则通过实施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和降息等手段抑制投机资本流入。

(五) 国际经济形势展望

展望未来,全球经济复苏仍将继续,新兴经济体仍将引领全球经济复苏,但不稳定和不确定因素仍较多。发达经济体高失业和低增长状况短期内难以明显改观,欧洲主权债风险、发达经济体加强财政整顿也将影响外部需求回升。IMF 在2011 年1 月发布的《全球经济展望》中指出,世界经济的“双速复苏”仍在继续,预计2011 年世界经济将增长4.5%,相对2010 年10 月预测上调了约0.25 个百分点。

其中,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将继续保持强劲的增长,国内生产总值增速有望继续保持在6.5%的水平,比2010 年的7%略有放缓;发达经济体国内生产总值将增长2.5%,考虑到2009 年经济衰退的程度,这一增速仍然较低。

专栏2:量化宽松货币政策

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最初由日本央行2001 年提出,是指在利率等常规货币政策工具不再有效的情况下,央行通过购买国债、企业债券等方式增加基础货币供给,向市场注入大量流动性,以刺激微观经济主体增加借贷和开支。

受 2008 年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主要发达经济体复苏缓慢,失业率居高不下,发达经济体中央银行相继下调政策目标利率并维持在历史最低水平,但经济仍未有明显起色,美日还面临通货紧缩的威胁。同时,危机后发达经济体的公共债务和财政赤字居高不下,宽松货币政策也有利于降低公共债务融资成本。因此,发达经济体均不同程度使用或扩大了量化宽松政策。

继2008年次贷危机以来,截至2010 年3月,美联储实施第一轮量化宽松政策,购买了总额超过1.7万亿美元的抵押贷款支持证券和国债,避免了金融市场崩溃。2010 年11 月3 日,美联储宣布推出第二轮量化宽松政策,即在2011 年第二季度末之前再购买6000 亿美元长期国债,约合每月购买750 亿美元,并再次表示将把到期的抵押贷款支持证券所得用于国债再投资,以维持资产负债表规模。同时决定继续将联邦基金利率保持在0-0.25%的历史最低水平。

为遏制通货紧缩和日元升值压力,10 月5 日,日本银行时隔4 年后决定重启“零利率”政策,即将银行间无担保隔夜拆借利率从0.1%降至0-0.1%,同时还宣布了规模5万亿日元的资产购买计划,实质上加大了量化宽松政策力度。

11月4日和12月2日,欧央行在货币政策例会后宣布继续将主要再融资利率维持在1%不变。此外,欧央行还通过再融资操作、证券市场计划等措施向市场提供流动性支持。欧央行行长特里谢还表示,对可能扩大政府债券购买计划持开放态度,但否认欧央行实施的是量化宽松政策。截至12 月21日,欧央行已购买720亿欧元政府债券。12 月9日,英格兰银行也宣布,将短期利率连续22个月维持在0.5%不变,并维持2000亿英镑的资产购买规模不变。

从效果看,货币当局购买政府债券,使投资者转向公司债券和股票等风险资产,提高收益,产生财富效应,同时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对支持经济复苏和消除通缩风险发挥了一定作用。例如,美联储第二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实施后,美国信用利差收窄,消费者开支有所增加,就业状况也有改善,表明国内经济已有起色。但量化宽松政策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其经济难题,反而可能加剧全球流动性泛滥和货币竞争性贬值的风险,并通过汇率和资本跨境流动渠道对新兴经济体等产生负面的溢出效应。

市场对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可能导致长期通胀预期上升有所担心,事实上美联储正式宣布实施第二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后,美国长期国债利率就已开始攀升。另外,市场对未来量化宽松货币政策退出时机选择可能给金融市场带来的影响也有担忧。同时,发达经济体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资产组合渠道、信息渠道和流动性渠道都有明显的外溢效应,特别是释放的大量流动性进入大宗商品市场和复苏相对较快的新兴市场经济体,带来了输入型通货膨胀和短期资本流入,给新兴市场经济体带来压力。2010 年8 月美联储释放第二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信号后,新兴市场国家的资本流入大幅增长,导致货币升值和出现资产价格泡沫,增大了金融体系的风险。许多新兴市场经济体都出台了资本管制和宏观审慎措施,以维护金融稳定。发达国家加大实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产生明显的负面溢出效应,主要储备货币发行经济体应该实施负责任的政策,各国应共同致力于完善国际货币体系,促进形成币值稳定、供应有序、总量可调的国际储备货币体系,增强新兴市场经济体应对金融风险能力。

目前中国经济向好回升,加上市场容量较大,也在一定程度上承受了资本流入的压力。为应对资本流入,中国人民银行和外汇局一方面加强外汇管理,另一方面主要采取总量对冲的措施,冻结外汇流入带来的人民币流动性,减少外汇资金流入对中国宏观经济的冲击,此外也在研究将资本流入的管理纳入宏观审慎管理的框架。

二、我国宏观经济运行分析

2010 年,中国经济继续朝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运行态势总体良好。消费平稳较快增长、固定资产投资结构改善、对外贸易复苏较快;农业生产形势较好,工业生产平稳增长,居民收入稳定增加,物价涨幅扩大。2010 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GDP)39.8 万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10.3%,增速比上年高1.1 百分点;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3.3%,比上年高4.0 个百分点;贸易顺差1831 亿美元,比上年减少126 亿美元。

(一) 消费平稳增长,投资结构改善,对外贸易快速恢复

城乡居民收入继续增长,国内消费需求保持稳定。2010 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19109 元,同比增长11.3%,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8%;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919元,同比增长14.9%,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0.9%。第四季度全国城镇储户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居民当期收入感受指数为51.1%,比上季低0.5 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低0.6 个百分点,居民投资意愿增强,消费意愿稳定、储蓄意愿下降。2010 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5 万亿元,同比增长18.4%,比上年高2.9 个百分点;实际同比增长14.8%,比上年低2.1个百分点,主要是由于商品零售价格指数2010 年上涨3.1%,而上年为下降1.2%。

分城乡看,城镇消费增速快于乡村,增速差距基本保持稳定。2010 年,城镇消费品零售额13.4 万亿元,增长18.8%,实际增长15.6%;乡村消费品零售额2.1 万亿元,增长16.1%,实际增长12.1%。

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总体回落,但第三产业投资增速较高。2010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7.8 万亿元,同比增长23.8%,比上年回落6.2 个百分点;扣除价格因素后,实际增长19.5%,比上年低14.3个百分点。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4.1 万亿元,同比增长24.5%,比上年低5.9 个百分点;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7 万亿元,同比增长19.7%,比上年回落7.6 个百分点。在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中,分地区看,东、中、西部地区城镇投资分别增长22.8%、26.9%和26.2%,中部和西部投资增速明显快于东部;分产业看,三次产业投资全年分别增长18.2%、23.2%和25.6%,第三产业投资增速明显高于第一、二产业。全年城镇施工项目计划总投资52.2 万亿元,同比增长23.1%。

企业投资意愿较强,第四季度企业固定资产投资、设备投资和土建投资指数虽然较上季有所回落,但仍为2008 年以来的次高水平。进出口总额较快增长,结构进一步优化,贸易顺差有所减少。2010年,进出口总额29728 亿美元,同比增长34.7%,比上年高48.6 个百分点。其中出口15779 亿美元,同比增长31.3%,比上年高47.3个百分点;进口13948 亿美元,同比增长38.7%,比上年高49.9 个百分点;实现顺差1831 亿美元,比上年减少126 亿美元。出口产品结构改善推动外贸持续复苏。2010 年,机电、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分别增长30.9%和30.7%,分别比上年高44.2 个和40.0 个百分点。长期看,我国对外贸易市场结构中,美日欧仍是我国主要出口目的地,但份额呈下降趋势,出口多元化格局日益强化。2010 年实际使用外资金额1057.4 亿美元,增长17.4%,比上年高20 个百分点。

(二) 农业生产稳定增长,工业生产较快增长

2010 年,第一产业增加值4.0 万亿元,增长4.3%;第二产业增加值18.6 万亿元,增长12.2%;第三产业增加值17.1 万亿元,增长9.5%。第一、二、三产业占GDP 比重分别为10.2%、46.8%、43.0%。

第二产业占GDP 比重提高,对GDP 增长贡献扩大。农业生产形势较好,全年粮食产量再获丰收。2010 年,猪牛羊禽肉产量7780 万吨,同比增长3.6%,其中猪肉产量5070 万吨,增长3.7%。工业生产较快增长,企业盈利能力稳定。2010 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5.7%,比上年高4.7 个百分点;工业产销衔接状况良好,全年工业产品产销率为97.9%,比上年高0.2 个百分点。

1-11 月,企业税前销售利润率为6.22%,比上年高0.76 个百分点。第四季度中国人民银行5000 户工业企业调查显示,企业经营景气指数连续七个季度攀升,达到71.3%,创2008 年一季度以来的新高。产成品库存增多,存货指数达50.3%,比上季高1.8 个百分点,比上年高 2.3 个百分点;企业盈利能力稳定,企业盈利指数为61.1%,比上季高0.8 个百分点,比上年高3.4 个百分点。

(三) 价格上涨压力较大

2010年我国价格涨幅总体上延续了2009年下半年以来的回升态势,下半年尤其是第四季度以来价格上涨压力明显增大。从主要价格指标走势看,在食品和居住价格不断上涨的推动下,居民消费价格涨幅逐季扩大,第四季度以来,非食品价格涨幅也有所上升;受基数效应前低后高和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先涨后跌再涨走势的影响,上半年工业品出厂价格涨幅不断扩大,第三季度出现明显回落,第四季度又有所反弹。

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持续扩大。2010 年CPI 同比上涨3.3%,比上年高4 个百分点。各季度同比涨幅分别为2.2%、2.9%、3.5%和4.7%。从食品和非食品分类看,食品价格上涨7.2%,涨幅比上年高6.4 个百分点;非食品价格上涨1.4%,比上年高2.8 个百分点。从消费品和服务分类看,消费品价格上涨3.7%,比上年高4.3 个百分点;服务价格上涨2.0%,比上年高3.1 个百分点。

生产价格上涨较快。2010 年,工业品出厂价格同比上涨5.5%,比上年高10.9 个百分点。各季度同比分别上涨5.2%、6.8%、4.5%和5.7%。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同比上涨9.6%,比上年高17.5个百分点。各季度同比分别上涨9.9%、11.7%、7.7%和9.1%。2010年,中国人民银行监测的企业商品价格指数(CGPI)上涨6.5%,比上年高11.5 个百分点。按商品用途分类看,CGPI 中投资品和消费品价格分别上涨6.7%和6.1%;按商品基本分类看,CGPI 中农产品、矿产品、煤油电价格和加工业产品同比分别上涨12.4%、13.8%、12.0%和

3.8%。农产品生产价格涨幅高于农业生产资料价格。2010 年,农产品生产价格(指农产品生产者直接出售其产品时的价格) 上涨10.9%,比上年高13.3 个百分点;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全年上涨2.9%,比上年高5.4 个百分点。

进口价格涨幅高于出口价格涨幅。2010 年,进口价格同比上涨13.7%,比上年高27.0 个百分点;各季度分别同比上涨15.6%、18.7%、10.9%和9.8%。出口价格同比上涨2.4%,比上年高8.4 个百分点;各季度分别同比上涨-3.1%、1.6%、5.1%和5.8%。2010 年各季度,纽约商品交易所原油期货当季平均价格分别环比上涨3.6%、-1.1%、-2.4%和11.8%,累计上涨12.0%;伦敦金属交易所铜现货当季平均价格分别环比上涨8.9%、-2.9%、3.0%和19.6%,累计上涨30.3%;伦敦金属交易所铝现货当季平均价格分别环比上涨8.1%、-3.4%、-0.2%和12.4%,累计上涨17.1%。

劳动报酬继续较快增长。前三季度,全国城镇单位在岗职工月度平均工资同比增长14%左右,增速比上半年有所加快。其中,城镇集体经济单位增长快于城镇国有经济单位和城镇其他经济类型单位(不含私营企业) 。

GDP 缩减指数回升较快。2010 年我国GDP 为39.8 万亿元,增长10.3%,GDP 缩减指数(按当年价格计算的GDP 与按固定价格计算的GDP 的比率) 变动率为5.8%,比上年高6.4 个百分点,比前三季度提高 0.7 个百分点。

稳步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启动资源税改革试点。6 月份,酝酿多年的资源税改革在新疆开始试点,将原油、天然气的资源税由从量计征改为从价计征,试点税率为5%。推进资源税改革,有利于进一步完善资源性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全面反映资源性产品生产成本和资源稀缺程度,有利于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促进节能减排、经济结构优化和发展方式转变。

专栏3:通货膨胀与货币

现代经济条件下,货币作为一般支付手段,其数量和流通速度反映了一定时点具有支付能力的社会总需求。在供给因素相对稳定的前提下,一定时点货币量的多少大体反映了影响通货膨胀程度的社会总需求水平。

从实践看,通胀与货币的关系较为复杂,我国M2 增速超出GDP 增速长期以来一直存在,在分析我国历年积累起来的货币总量规模对通胀水平的影响时,必须考虑各种因素的影响。首先,中长期内由于各国储蓄率水平、融资结构、货币化进程以及供给面等因素的差异,货币对通胀水平的影响程度也有不同。我国居民储蓄率高且以银行储蓄为主,融资结构上高度依赖银行贷款,以及仍处于转轨阶段的货币化进程,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实际的货币需求以及货币与通胀的对应关系。其次,短期内宏观经济周期不同阶段上市场主体消费和投资意愿存在差异,这些差异会影响货币转化为真实需求的速度,进而影响物价总水平。三是通胀水平除了与货币等需求拉动因素有关外,还与供给冲击、成本推动、劳动生产率等供给因素密不可分。在我国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和推进资源价格改革的背景下,供给因素对通胀的影响值得关注。此外,在开放经济条件下,一国货币条件和通胀水平还会在多方面受到外部冲击因素的影响。总的来看,货币偏多可能带来通胀效应,但通胀并不完全由货币数量引起,还会受到预期变化、货币流通速度、理顺资源性产品价格及其他结构性因素的影响。不能简单地将广义货币总量与GDP 相比较。例如,1980 年到2003 年期间我国M2/GDP 持续上升,从0.36 上升到1.64,但并未出现越来越严重的通胀问题,亚洲金融危机后的几年甚至还徘徊在通缩边缘。2003 年至2008 年我国M2/GDP 从1.64 下降至1.51,在此期间却出现了流动性偏多、通胀压力上升等现象。因此,必须结合多方面因素科学分析通胀的影响因素和形成机理。

2008 年9 月国际金融危机全面爆发以来,我国经济受到较为严重的冲击。在当时的严峻形势下,党中央、国务院及时调整政策取向,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在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和地方政府信用支持下,货币信贷出现持续快速增长。总体看,这一时期货币信贷较快增长对提振信心、扩大内需发挥了关键作用,我国经济从2009 年一季度同比增长6.5%较快恢复到2010年前三季度10%以上的历史趋势水平。与此同时,随着实体经济需求的逐渐回升,价格总水平也相应回升。

具体看本轮物价上涨,还与以下两个因素密不可分。一是外部货币条件宽松的影响。国际金融危机全面爆发以来,主要经济体货币条件持续宽松,大量资金涌向增长较快的新兴市场经济体。此外,美元等主要计价货币总体贬值,加剧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2010年,以美元计价的我国进口价格平均上涨13.7%,出口价格平均上涨2.4%,输入型通胀压力进一

步上升。二是近年来在劳动力成本趋升以及资源价格改革等因素的推动下,影响物价上升的成本推动因素逐渐增强,导致农业、服务业等包含人工成本较高的商品价格出现较快上涨。

从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货币环境看,主要经济体超宽松货币政策状态短期内难有根本改变,国内货币存量近年来增长较快;从经济基本面看,支持未来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较强,推动价格上涨的因素较多,通胀预期上升较快,潜在的价格上涨等风险不容忽视。基于此,下一阶段货币政策应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的总量适度、灵活调节、结构优化的要求,把控制物价较快上涨放在宏观调控更加突出的位臵,充分考虑前期货币存量增长较快的潜在风险和逆周期调节需要,把好流动性这个总闸门,保持合理适度的利率水平,为稳定价格总水平、管理通胀预期和房地产市场调控创造良好的货币环境。

(四) 财政收入增速较快,财政支出增幅回落

2010 年,财政收入(不含债务收入) 大幅提高,全国财政收入83080 亿元,同比增长21.3%,比上年高9.6 个百分点;全国财政支出89575 亿元,同比增长17.4%,比上年低4.5 个百分点。收支相抵,收入小于支出6495 亿元,差额比上年减少1287 亿元。

从财政收入结构看,税收收入73202 亿元,同比增长23.0%,比上年高13.2 个百分点。其中,国内增值税同比增长14.1%,营业税同比增长23.8%,国内消费税同比增长27.5%。从支出结构看,各项支出中,位居前三位的分别是教育支出12450 亿元,占13.9%;一般公共服务支出9353 亿元,占10.4%;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9081 亿元,占10.1%。从增速看,增长较快的有:住房保障支出同比增长30.7%、环境保护支出同比增长25.4%、国债利息支出同比增长23.7%。

(五) 国际收支继续保持“双顺差”格局

2010 年前三季度,我国国际收支继续保持经常项目、资本和金融项目“双顺差”格局,国际储备资产继续增长。前三季度,经常项目顺差2039 亿美元,同比增长30%;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1301 亿美元,同比增长2%;国际储备资产增加2860 亿美元,增长7%。2010 年第三季度,经常项目顺差1023 亿美元,按同比口径计算(下同) ,同比增长1.0 倍。其中,按照国际收支统计口径计算,货物贸易顺差814 亿美元,服务贸易逆差39 亿美元,收益顺差140 亿美元,经常转移顺差108 亿美元。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152 亿美元,同比下降65%,其中,直接投资净流入246 亿美元,证券投资净流入141 亿美元,其他投资净流出245 亿美元。

截至2010 年9 月末,我国外债余额为5464.5 亿美元(不包括香港特区、澳门特区和台湾地区对外负债,下同) ,较上年末增长31.7%。

其中,短期外债(剩余期限) 余额为3694.4 亿美元,占外债余额的67.6%。从债务构成情况看,2010 年9 月末短期外债(剩余期限) 余额中,贸易信贷占59.5%,贸易融资(如银行

为进出口贸易提供的信贷支持) 占18.7%,二者合计占短期外债(剩余期限) 余额的78.2%,主要与我国近年来对外贸易的迅猛发展密切相关。

(六) 行业分析

工业利润增长较快,增速小幅回落。1-11 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38828 亿元,同比增长49.4%,增速比上年提高41.6个百分点,比1-8 月减缓5.7 个百分点。在39 个工业大类行业中,38 个行业利润同比增长,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利润下降。2010 年,39 个工业大类行业中有38 个行业的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实现同比增长,煤电油运供求基本平衡。1-11 月,全国煤炭产量30.4亿吨,同比增长15.5%;全社会货运量289.1 亿吨,同比增长14.8%。

2010 年,全国发电量41413 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3.3%;原油产量20301 万吨,同比增长6.9%。

1. 房地产行业

2010 年,随着《国务院关于坚决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的通知》(国发[2010]10 号,以下简称国发10 号文) 等一系列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的贯彻落实,房地产市场呈现回稳态势,全国商品房销售增幅回落,房价增幅趋缓,主要金融机构房地产贷款增速随之放慢。

商品房销售增幅回落。全国房地产销售面积和销售额增幅自2009年年末快速回落,但2010 年9 月份后增幅略有回升。2010 年,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10.4 亿平方米,同比增长10.1%,增幅比前三季度提高1.9 个百分点,但比上年全年回落32 个百分点。2010 年,商品房销售额5.3 万亿元,同比增长18.3%,增幅比前三季度提高2.4 个百分点,但比上年全年回落57.2 个百分点。其中,商品住宅的销售面积和销售额分别占商品房销售面积和销售额的89.2%和83.8%,办公楼和商业营业用房销售增幅大幅超过商品住宅销售增幅。

房屋销售价格涨幅放缓。2010 年年初全国房价涨幅较高,国发10 号文出台后房价涨幅逐步放缓。12 月份,全国70 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同比上涨6.4%,涨幅比年内最高的4 月份缩小6.4 个百分点;环比上涨0.3%,涨幅比年内最高的4 月份缩小1.1 个百分点。

其中,新建住宅销售价格同比上涨7.6%,环比上涨0.3%;二手住宅销售价格同比上涨5.0%,环比上涨0.5%。

开发投资保持较快增长。2010 年,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额4.8 万亿元,同比增长33.2%,增幅比前三季度回落3.2 个百分点,但比上年全年提高17.1 个百分点。2010 年,全国房屋新开工面积16.38 亿平方米,同比增长40.7%,增幅比前三季度回落22.4 个百分点,但比上年全年提高28.2 个百分点。房地产开发企业完成土地购置面积4.10 亿平方米,同比增长28.4%,上年全年则为下降18.9%。

房地产贷款余额增速回落。随着房地产市场的变化,房地产贷款余额增速自5 月份以来持续回落。截至2010 年年末,全国主要金融机构房地产贷款余额9.35 万亿元,同比增长27.5%,增速比9 月末低 5.3 个百分点,比上年末低10.6 个百分点。其中,地产开发贷款余额8325.8 亿元,同比增长24.7%,增速比9 月末低11.3 个百分点,比上年末低79.5 个百分点;房产开发贷款余额2.3 万亿元,同比增长23.0%,增速比9 月末高1.5 个百分点,比上年末高7.2 个百分点;购房贷款余额6.2 万亿元,同比增长29.7%,增速比9 月末低7.6 个百分点,比上年末低12.8 个百分点。2010 年年末,房地产贷款余额占各项贷款余额的20.5%。从贷款新增量看,2010 年全年新增房地产贷款2.0 万亿元,同比多增170 亿元。但分月度看,同比多增集中在前五个月,6 月至12 月连续七个月当月新增均为同比少增。12 月当月新增房地产贷款746 亿元,同比少增1148 亿元。

针对部分城市房价上涨过快的问题,根据1 月和4 月国务院办公厅先后发布的《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通知》(国办发[2010]4 号) 和国发10 号文精神,9 月下旬,国土资源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等部委相继印发房地产市场相关调控政策。其中,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于9 月29 日印发《关于完善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有关问题的通知》(银发[2010]275 号) ,对贷款购买商品住房首付款比例、贷款利率执行等作出明确的规定。房地产市场调控对房地产市场运行产生了一定作用。12 月10 日至12 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加快推进住房保障体系建设,强化政府责任,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力度,加快棚户区和农村危房改造,大力发展公共租赁住房,缓解群众在居住方面遇到的困难,逐步形成符合国情的保障性住房体系和商品房体系”,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2. 交通运输行业

交通运输业是国民经济基础性、先导性产业,是重要的服务性行业,与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密切相关。在应对金融危机的过程中,交通运输业落实中央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促进经济增长的一揽子计划,基础设施建设明显加快。交通运输业发展加快,交通运输“瓶颈”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

交通运输业投资快速增长,综合运输网络初步形成。2010 年,全国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固定资产投资27820 亿元,同比增长19.5%;铁路、道路、城市公共交通、水上和航空运输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分别增长12.5%、20.9%、16.1%、24.4%和46.3%。截至2010年底,全国公路网总里程达到398.4 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7.4 万公里,新增3.3 万公里。中国铁路营业总里程预计达到9 万公里,铁路旅客列车运行速度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沿海港口基本建成煤、油、矿、箱、粮五大专业化运输系统。民航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初步形成了规模适当、功能完善的机场体系。

交通运输能力增强,但还存在一些结构性问题。截止2010 年11月,全社会主要运输方式完成客运量27.1 亿人、旅客周转量2176.5亿人公里、货运量27.8 亿吨和货物周转量11954.5 亿吨公里,2005年至2009 年年均分别增长12.7%、9.2%、11.0%和11.1%,客运量、货运量、换算周转量、运输密度均居世界第一。但交通运输业发展还面临区域和城乡之间发

展差距仍比较大、大中城市间道路通过能力不足、部分区域交通拥堵、城市公共交通运输服务水平和能力亟待提高等结构性问题,铁路、公路、水路、航空等运输方式的有效衔接程度和整体协作能力需要进一步提高。

针对交通运输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应在保持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适度规模和速度的基础上,确保国家扩大内需的重点在建和续建项目顺利建成并发挥效益,加快推进结构调整,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本文来源:中国人民银行 )

2011年宏观经济环境分析

2011年03月01日 17:18

来源:金库网

一、国际环境

IMF 今年1月发布的《全球经济展望》中指出,世界经济的“双速复苏”仍将继续,预计2011年世界经济将增长4.5%,相对2010年10月份的预测上调了约0.25个百分点。其中,美国经济“二次复苏”今年将得以延续,全年GDP 平均增速可能在3%-3.5%,且经济增长结构将明显改善,私人需求的持续增长将接替政府刺激,成为经济的主要推动力。不过虽然美国经济今年上半年的复苏较为确定,下半年经济走势却仍难以确定,上行和下行的风险同时存在。上行预期主要来自于非房地产投资增长超预期,以及就业状况改善的超预期。下行风险则主要来自于美国居民和财政的资产负债表的改善相对乏力,美国政府债务可能引发财政危机,以及房地产市场的再次调整。

美国的财政政策将是大选将至、两院分制格局下博弈和妥协的结果。由于金融危机期间的大量政府支出,目前美国地方政府债务的可控性十分堪忧,可能成为今年美国经济增长最大的不确定性之一。美联储年末加息可能性依然存在,同时将极力压低美国长端利率水平。这主要机遇两方面考虑:一方面,压低长期利率可以降低借款人债务负担,刺激借贷消费,促使美国金融中介融资功能恢复正常,提高货币乘数,刺激经济复苏。另一方面,压低长期利率意味着采取货币化手段提高美国通胀水平以及通胀预期,保持美元相对弱势,以期在不出现恶性通胀和不影响美元国际储备货币地位的前提下,降低美国对外债务,减轻经济复苏负担。预计美联储推出QE3或进一步扩大QE2 规模的可能性不大。今天下半年晚些时候,美联储或将为退出宽松货币政策做准备。

欧元区债务问题虽然未找到制度性的根本解决方法,但对金融市场的影响正在逐步弱化。由于葡萄牙债务在今年上半年集中到期,因此上半年是影响欧洲债务走势的关键时期。下半年的8月-10月,西班牙的大量债务将到期,或将再次令市场情绪有所波动。边缘国家的融资状况是最大的风险,但各国政府防范任何系统性风险的政治意愿很强,从而降低了风险蔓延的可能性。欧洲未来经济走势的关键点,在于欧债危机能否找到有效的解决方式,以使各国重归增长之路。

二、国内宏观经济状况

央行发布的2010年四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显示,“2010,城镇新增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19.1万亿元,同比增长25.6%,增速处于较高水平”。“2011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各地发展热情较高,投资动力较强,前期出台的振兴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保障房建设和棚户区改造,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等政策措施和各项区域发展战略正在发挥作用,加之国内市场潜力巨大,消费升级和城镇化都在发展过程中,收入分配改革力度加大,转变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步伐加快,总体看经济持续增长的动能较为充足”。

受十二五规划开局年的影响,国内今年的投资整体上将延续去年的高增长态势,投资冲动依然持续。从地方两会的情况看,虽然少数以北京为代表的发达省(市)提出了较低的增长目标,但大部分中西部地区普遍仍然提出了10%以上的增速目标,其中不少省(市)更是提出了五年翻一番的目标,即年均经济增长15%左右。

尽管政府已将通货膨胀作为2011年宏观调控的最重要目标,而且调控力度空前,但2011年CPI 涨幅可能仍难以控制在4%目标以内。主要原因是:

一是食品类价格上涨压力依然较大。主要体现在粮食收购价格预计至少上涨5%-10%;肉禽类价格继续上涨。

二是非食品面临较大的上涨压力。主要来自于人力成本上涨、资金成本上涨、生产资料成本上涨。

如果本轮通胀属于成本推动型,那么其持续的时间将明显较长,初步判断本轮通胀可能持续2-3年。

十二五规划建议中明确要求十二五期间“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重大进展”,改变原有的经济增长模式将对我国维持30年的高增长提出挑战,经济潜在增长速度将出现下降。国际经验表明,与投资拉动型经济增长相比,消费拉动型经济增速相对较慢,未来我国经济增长转变为主要由消费推动后,经济增速自然也就不可能保持原有的高水平。

对于2011年中国经济展望

2011年消费有望加速。我国大道中等收入国家水平、各地最低工资水平提升、农村居民现金收入提高和税收体制改革的推进都将提升消费能力;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医疗、养老等社保体系完善将提升消费意愿;大力发展旅游业和文化产业将扩大消费热点。

2011年投资将主力转换。转型性投资将成为投资增长的新动力,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民间投资、保障民生投资、高铁投资将接替房地产投资成为2011年固定资产投资的主力。2011年投资的产业结构和区域结构都将得到进一步优化。

2011年贸易将实现平衡发展。2011年人民币实际汇率升值幅度预计会更大,从而会给一部分出口企业带来较大压力。从政策因素来看,十二五期间将改变此前单纯追求出口和顺差的政策导向,转而实施扩大消费需求、出口和进口并重的平衡发展政策。

三、宏观经济政策

2011年的货币政策从“适度宽松”回归到“稳健”,其紧缩程度将大于2010年。

从利率政策来看,虽然近年来我国经济多次处于负利率状态,但根据以往数据,当期1年期加权平均利率一般不会比CPI 累积增速低1.5个百分点,考虑到2011年CPI 增速将在4.3%左右,上半年高点累积增速可能在5%左右,在此推算,央行可能会将利率调整到5%-1.5%=3.5%,综合考虑加息政策受到的各种限制,2011年全年加息2-3次的可能性较大,整体加息幅度在50-75个基点之间。

从以往经验看,稳健或者适度宽松货币政策基调下,M2增速目标在16-17%。为实现这一目标,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尚需上调3-5次,共计150-250基点。

汇率方面,人民币整体升值方向不会改变,预计2011年人民币对美元升值4-6%。 财政方面,2000以来,我国财政赤字占GDP 的比重一直在3%以下,根据这个比重,预计2011年财政赤字规模在1万亿左右。

四、银行业面临的形势

过去五年,国内金融机构经理了规模快速扩张的发展阶段,总资产从2005年的37万亿元增长到2010年末的94万亿元,五年的时间增长1.5倍。

未来五年,在宏观审慎监管和社会融资总量的调控背景下,信贷规模增长可能受限,表内外资产平均增速可能将有所下降,尽管国内商业银行仍然会保持较快的规模扩张速度,但资本影响下的差异化将更加明显。

利率市场化、人民币国际化和经营综合化已经成为脱媒趋势下国内商业一拿和功能面临的新挑战与发展方向。

P.S 国税总局酝酿降低进口税,化妆品消费税或取消 2010年度中国电子商务市场数据监测报告则显示,2010年海外代购的市场交易规模达到了120亿元。这些代购大部分并没有缴纳关税,进口环节税收最少也要10%以上,多的100%以上,所以这部分税收流失最少也要有几十亿元。

近日,国税总局程,正在酝酿降低部分商品的进口环节税收,让这些商品以正常途径进口,防止税收流失。酝酿中,进口消费税将进行调整,取消化妆品消费税,远期将取消黄金珠宝首饰的消费税。进口关税也有望进一步降低。

看来,国家确实在尝试进出口之间的平衡,缩小顺差,还利于民。取消化妆品和首饰消费税,对广大女性是重大利好, 估计以后shopping 会更加勇猛无畏

第四部分 宏观经济分析

2011-01-30 19:23:48 来源: 中国人民银行 跟贴 21 条 手机看股票

第四部分 宏观经济分析

一、世界经济金融形势

2010 年,全球经济持续复苏,但各经济体复苏不均衡,主要发达经济体复苏缓慢,财政可持续性堪忧,失业率居高不下,美国经济复苏在第四季度出现积极迹象,但欧元区和日

本仍较疲弱。新兴市场经济体增长强劲,但面临的资本流入及通胀压力上升,部分国家逐步收紧了货币政策。主要金融市场呈现震荡态势,全球贸易增长恢复至危机前的水平,大宗商品价格企稳回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在2011 年1 月份的《全球经济展望》中指出,2010 年全球经济增长率为5.0%,其中美国、欧元区、日本、新兴与发展中经济体2010 年的经济增长率分别为2.8%、1.8%、4.3%和7.1%,比2009 年分别高5.4 个、5.9 个、10.6 个和4.5 个百分点。

(一) 主要经济体经济形势

美国经济复苏出现积极迹象,但前景仍不明朗。2010 年美国GDP 增速为2.9%,各季度分别为3.7%、1.7%、2.6%和3.2%。12 月份美国失业率为9.4%,比上月下降0.4 个百分点,仍处于高位。通胀率低位徘徊,2010 年CPI 同比上涨1.5%,为近两年最低值;其中核心CPI 同比上涨0.8%,为数据统计以来最低值。贸易赤字及债务问题仍较严重。1-11 月贸易赤字为4587 亿美元,同比增长35.8%。2010 财年美国联邦赤字接近1.3 万亿美元,略低于上年1.42 万亿美元的战后最高水平,地方政府总负债高达2 万亿美元。

主权债务危机拖累欧元区整体经济复苏,各成员国表现分化明显。第三季度欧元区GDP 同比增长1.9%,环比增长0.3%,较二季度1%的环比增速明显放慢。11 月份欧元区失业率仍高达10.1%。12 月份欧元区HICP 同比上涨2.2%,首次突破欧央行2%的目标区间。欧央行总裁特里谢1 月23 日表示,必须对欧元区的通胀压力进行严密的监控。德国经济复苏远好于其他欧元区国家,2010 年GDP 增长3.6%,创1991 年以来最快增速,失业率降至7.5%,成为带动欧元区复苏的主要动力。其他欧元区国家复苏乏力,三季度法国、意大利GDP 环比增幅均为0.3%,远低于二季度,希腊、爱尔兰和西班牙等主权债务波及国家的经济则陷入负增长或零增长。2010 年,希腊、爱尔兰因债务危机先后接受欧盟和IMF 救助,葡萄牙、西班牙等欧元区重债国家也受到严重影响。法国、意大利、比利时、德国等国债收益率和CDS 利差也一度大幅走高。欧盟、欧央行在加强危机救助的同时,强化了对成员国的财政约束,推动建立欧洲金融稳定基金(EFSF)、欧洲金融稳定机制(EFSM)和永久性的欧洲稳定机制(ESM),但效果尚待观察。

日本通货紧缩和就业状况无明显改善,增长动力减弱。第三季度,日本GDP 环比折年率为4.5%,好于预期。通货紧缩仍然存在,2010年核心CPI 同比下降1%,连续第二年负增长,月度核心CPI 指数连续第22 个月出现同比下降。失业率仍然较高,全年平均失业率为

5.1%,与上年持平。受全球需求增长放缓及日元升值的不利影响,出口及贸易顺差增幅持续下滑,各季度出口同比增速分别为43.3%、33.2%、17.8%和10.0%,外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下降。

新兴经济体复苏相对强劲,但面临发达经济体实行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带来的资本流入和通胀压力。2010 年以来,受国内需求增长及大宗商品价格企稳回升影响,亚洲、拉美等地区的新兴及发展中经济体复苏强劲,成为拉动全球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IMF 预计印度、巴西、俄罗斯全年经济增长分别达到9.7%、7.5%、3.7%。由于全球流动性持续过剩和发达经济体复苏乏力,套利资本大量流入经济增长相对强劲、利差较大的新兴经济体,加剧了新

兴市场股票、房地产等资产价格的上涨压力及货币升值压力。资本流入还增大了新兴市场的输入性通胀压力,印度、巴西和俄罗斯央行预计全年CPI 将分别达到8%、4.7%和7.0%。

(二) 国际金融市场概况

主要货币间汇率宽幅震荡。2010 年,受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等因素影响,美元汇率总体呈现先升后贬之后再回升的走势。12 月31 日,欧元兑美元、美元兑日元分别收于1.3377 美元/欧元和81.15 日元/美元,欧元对美元汇率较年初贬值6.6%,日元对美元汇率较年初升值14.5%。全年,美联储公布的美元广义贸易加权指数累计贬值2.4%。

国际货币市场利率大幅波动。伦敦同业拆借市场美元Libor 先升后降。2010 年上半年,美元Libor 小幅走高,1 年期Libor 于5 月25 日升至年内高点1.22%。此后,受美国经济增速放缓、新一轮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实施等因素影响,Libor 开始震荡下行,12 月31 日1 年期Libor 降至0.78%,比年初下降0.20 个百分点;欧元区同业拆借利率Euribor 受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等因素影响震荡上升。截至2010年12 月31 日,1 年期Euribor 为

1.51%,比年初上升0.26 个百分点。

主要国债收益率大幅波动。2010 年上半年,随着市场对希腊债务危机恶化以及全球经济复苏前景的担忧加剧,避险需求上升,主要国债收益率震荡走低。8 月下旬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影响逐步消退,且市场预期美联储将进一步放松货币政策,担忧流动性泛滥导致美元贬值,并加剧中长期通胀压力,大量资金流向收益率更高的股票和商品市场,投资者调整资产配置抬升了国债利率。美联储实施第二轮量化宽松政策以来,10 年期美国国债收益率从11 月3 日的2.57%上涨近100 个基点,30 年期国债收益率也有所上升。截至12 月31 日,美国、欧元区和日本的10 年期国债收益率分别收于3.36%、2.97%和1.12%,虽然较上年末分别下跌0.43 个、0.41 个和0.17 个百分点,但较上季度末分别上升0.85 个、0.71 个和0.18 个百分点。

主要股市震荡走高。2010 年上半年,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加大了全球经济复苏前景的不确定性,主要股市大幅震荡,5 月上旬和6 月下旬曾出现多个交易日连续暴跌。第三季度,随着债务危机影响的逐步消退和美国通过金融监管改革法案、欧洲公布银行压力测试结果,欧美股市震荡回升。第四季度,受美联储出台第二轮量化宽松政策、经济数据有所好转、上市公司盈利水平改善等因素影响,美日股市震荡上扬。截至12 月31 日,道琼斯指数、纳斯达克指数和日经225 指数分别收于11578点、2653点和10229点,较上季度末分别上涨

7.3%、12.0%和9.2%,较上年末分别上涨11.0%、16.9%和下跌3.0%,其中道琼斯指数再创年内新高,已回升至2008 年9 月雷曼兄弟公司破产前的水平。受第二轮量化宽松政策和爱尔兰债务危机的双重影响,欧元区股指波动较大,STOXX50 指数年末收于2601 点,分别较上年末和上季度末上涨0.85%和4.79%。

(三) 主要经济体房地产市场走势

美国房地产市场复苏乏力。上半年,美国首次购房优惠政策对现房销售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房屋销售量有所回升。但下半年随着优惠政策的终结、失业率的高企,房屋销售量迅速下降。美国商务部统计,到2010 年11 月份新屋销售累计352 万户,同比下降14.9%。

据全美不动产协会统计,2010年成屋销售490.8万户,同比下降4.8%。房屋止赎率迅速上升,美国银行业2010 年12 月取消了6.98 万套住房的赎回权,全年房屋止赎总量105 万套,超过上年91.8 万套。

欧洲房地产市场仍较低迷。受政府财政紧缩等因素影响,英国住房市场趋冷,12 月Halifax 房价指数环比下跌1.3%,该指数第四季度同比下跌1.6%。德国房地产市场供求和价格平稳。受债务危机影响,西班牙、意大利、爱尔兰等欧元区国家的房地产价格出现下跌。

日本房地产价格走跌。在政府对节能型房屋进行补贴和税收减免等政策刺激下,11 月份日本房屋开工数量较上年同期增长6.8%,连续第六个月呈正增长。但受日本经济疲弱的拖累,房地产价格持续走低。日本国土交通省统计,日本地价在过去一年内平均下跌超过3%。

(四) 主要经济体货币政策

2010 年,经济复苏不均衡使各国货币政策呈明显差异。主要经济体央行继续通过低息和加大量化宽松政策等手段刺激经济增长,部分增长强劲和通胀压力较大的国家则收紧了货币政策。

为促进经济和就业增长,美联储、欧央行、英格兰银行2010 年继续将基准利率水平分别维持0-0.25%、1%和0.5%不变。11 月3 日,美联储宣布推出6000 亿美元的第二轮量化宽松政策(QE2),旨在支持经济复苏并使通胀率回升至目标水平,并在此后表示资产购买规模可能超过6000 亿美元。10 月5 日,日本银行时隔四年多重启零利率政策,宣布将银行间无担保隔夜拆借利率从现行的0.1%降至0-0.1%,并推出了总额5 万亿日元的资产购买计划。12 月7 日,日本银行表示将为国内106 家金融机构提供9983 亿日元贷款,以刺激银行业向实体经济放贷。欧央行在量化宽松政策方面相对谨慎。为应对主权债务危机,欧央行等先后与希腊、爱尔兰政府达成1100 亿欧元和850亿欧元的救助方案,并通过再融资操作、证券市场计划等措施向市场提供流动性支持。英格兰银行也继续将短期利率维持在0.5%,并维持2000 亿英镑的资产购买规模不变。

部分经济复苏强劲、通胀压力较大的经济体逐步加快了货币政策正常化的步伐。印度、韩国、越南、智利、澳大利亚、瑞典等为抑制通胀相继提高利率。为阻止投机资本大量流入和汇率持续过快升值,部分新兴经济体加强了资本流入管制和外汇市场干预。巴西宣布调高外国投资者购买本国证券的金融交易税和国内银行外汇头寸的准备金要求,印尼央行宣布加强银行业短期外债限额管理,并逐步提高银行外汇资产准备金率,土耳其央行则通过实施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和降息等手段抑制投机资本流入。

(五) 国际经济形势展望

展望未来,全球经济复苏仍将继续,新兴经济体仍将引领全球经济复苏,但不稳定和不确定因素仍较多。发达经济体高失业和低增长状况短期内难以明显改观,欧洲主权债风险、发达经济体加强财政整顿也将影响外部需求回升。IMF 在2011 年1 月发布的《全球经济展望》中指出,世界经济的“双速复苏”仍在继续,预计2011 年世界经济将增长4.5%,相对2010 年10 月预测上调了约0.25 个百分点。

其中,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将继续保持强劲的增长,国内生产总值增速有望继续保持在6.5%的水平,比2010 年的7%略有放缓;发达经济体国内生产总值将增长2.5%,考虑到2009 年经济衰退的程度,这一增速仍然较低。

专栏2:量化宽松货币政策

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最初由日本央行2001 年提出,是指在利率等常规货币政策工具不再有效的情况下,央行通过购买国债、企业债券等方式增加基础货币供给,向市场注入大量流动性,以刺激微观经济主体增加借贷和开支。

受 2008 年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主要发达经济体复苏缓慢,失业率居高不下,发达经济体中央银行相继下调政策目标利率并维持在历史最低水平,但经济仍未有明显起色,美日还面临通货紧缩的威胁。同时,危机后发达经济体的公共债务和财政赤字居高不下,宽松货币政策也有利于降低公共债务融资成本。因此,发达经济体均不同程度使用或扩大了量化宽松政策。

继2008年次贷危机以来,截至2010 年3月,美联储实施第一轮量化宽松政策,购买了总额超过1.7万亿美元的抵押贷款支持证券和国债,避免了金融市场崩溃。2010 年11 月3 日,美联储宣布推出第二轮量化宽松政策,即在2011 年第二季度末之前再购买6000 亿美元长期国债,约合每月购买750 亿美元,并再次表示将把到期的抵押贷款支持证券所得用于国债再投资,以维持资产负债表规模。同时决定继续将联邦基金利率保持在0-0.25%的历史最低水平。

为遏制通货紧缩和日元升值压力,10 月5 日,日本银行时隔4 年后决定重启“零利率”政策,即将银行间无担保隔夜拆借利率从0.1%降至0-0.1%,同时还宣布了规模5万亿日元的资产购买计划,实质上加大了量化宽松政策力度。

11月4日和12月2日,欧央行在货币政策例会后宣布继续将主要再融资利率维持在1%不变。此外,欧央行还通过再融资操作、证券市场计划等措施向市场提供流动性支持。欧央行行长特里谢还表示,对可能扩大政府债券购买计划持开放态度,但否认欧央行实施的是量化宽松政策。截至12 月21日,欧央行已购买720亿欧元政府债券。12 月9日,英格兰银行也宣布,将短期利率连续22个月维持在0.5%不变,并维持2000亿英镑的资产购买规模不变。

从效果看,货币当局购买政府债券,使投资者转向公司债券和股票等风险资产,提高收益,产生财富效应,同时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对支持经济复苏和消除通缩风险发挥了一定作用。例如,美联储第二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实施后,美国信用利差收窄,消费者开支有所增加,就业状况也有改善,表明国内经济已有起色。但量化宽松政策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其经济难题,反而可能加剧全球流动性泛滥和货币竞争性贬值的风险,并通过汇率和资本跨境流动渠道对新兴经济体等产生负面的溢出效应。

市场对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可能导致长期通胀预期上升有所担心,事实上美联储正式宣布实施第二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后,美国长期国债利率就已开始攀升。另外,市场对未来量化宽松货币政策退出时机选择可能给金融市场带来的影响也有担忧。同时,发达经济体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资产组合渠道、信息渠道和流动性渠道都有明显的外溢效应,特别是释放的大量流动性进入大宗商品市场和复苏相对较快的新兴市场经济体,带来了输入型通货膨胀和短期资本流入,给新兴市场经济体带来压力。2010 年8 月美联储释放第二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信号后,新兴市场国家的资本流入大幅增长,导致货币升值和出现资产价格泡沫,增大了金融体系的风险。许多新兴市场经济体都出台了资本管制和宏观审慎措施,以维护金融稳定。发达国家加大实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产生明显的负面溢出效应,主要储备货币发行经济体应该实施负责任的政策,各国应共同致力于完善国际货币体系,促进形成币值稳定、供应有序、总量可调的国际储备货币体系,增强新兴市场经济体应对金融风险能力。

目前中国经济向好回升,加上市场容量较大,也在一定程度上承受了资本流入的压力。为应对资本流入,中国人民银行和外汇局一方面加强外汇管理,另一方面主要采取总量对冲的措施,冻结外汇流入带来的人民币流动性,减少外汇资金流入对中国宏观经济的冲击,此外也在研究将资本流入的管理纳入宏观审慎管理的框架。

二、我国宏观经济运行分析

2010 年,中国经济继续朝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运行态势总体良好。消费平稳较快增长、固定资产投资结构改善、对外贸易复苏较快;农业生产形势较好,工业生产平稳增长,居民收入稳定增加,物价涨幅扩大。2010 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GDP)39.8 万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10.3%,增速比上年高1.1 百分点;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3.3%,比上年高4.0 个百分点;贸易顺差1831 亿美元,比上年减少126 亿美元。

(一) 消费平稳增长,投资结构改善,对外贸易快速恢复

城乡居民收入继续增长,国内消费需求保持稳定。2010 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19109 元,同比增长11.3%,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8%;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919元,同比增长14.9%,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0.9%。第四季度全国城镇储户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居民当期收入感受指数为51.1%,比上季低0.5 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低0.6 个百分点,居民投资意愿增强,消费意愿稳定、储蓄意愿下降。2010 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5 万亿元,同比增长18.4%,比上年高2.9 个百分点;实际同比增长14.8%,比上年低2.1个百分点,主要是由于商品零售价格指数2010 年上涨3.1%,而上年为下降1.2%。

分城乡看,城镇消费增速快于乡村,增速差距基本保持稳定。2010 年,城镇消费品零售额13.4 万亿元,增长18.8%,实际增长15.6%;乡村消费品零售额2.1 万亿元,增长16.1%,实际增长12.1%。

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总体回落,但第三产业投资增速较高。2010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7.8 万亿元,同比增长23.8%,比上年回落6.2 个百分点;扣除价格因素后,实际增长19.5%,比上年低14.3个百分点。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4.1 万亿元,同比增长24.5%,比上年低5.9 个百分点;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7 万亿元,同比增长19.7%,比上年回落7.6 个百分点。在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中,分地区看,东、中、西部地区城镇投资分别增长22.8%、26.9%和26.2%,中部和西部投资增速明显快于东部;分产业看,三次产业投资全年分别增长18.2%、23.2%和25.6%,第三产业投资增速明显高于第一、二产业。全年城镇施工项目计划总投资52.2 万亿元,同比增长23.1%。

企业投资意愿较强,第四季度企业固定资产投资、设备投资和土建投资指数虽然较上季有所回落,但仍为2008 年以来的次高水平。进出口总额较快增长,结构进一步优化,贸易顺差有所减少。2010年,进出口总额29728 亿美元,同比增长34.7%,比上年高48.6 个百分点。其中出口15779 亿美元,同比增长31.3%,比上年高47.3个百分点;进口13948 亿美元,同比增长38.7%,比上年高49.9 个百分点;实现顺差1831 亿美元,比上年减少126 亿美元。出口产品结构改善推动外贸持续复苏。2010 年,机电、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分别增长30.9%和30.7%,分别比上年高44.2 个和40.0 个百分点。长期看,我国对外贸易市场结构中,美日欧仍是我国主要出口目的地,但份额呈下降趋势,出口多元化格局日益强化。2010 年实际使用外资金额1057.4 亿美元,增长17.4%,比上年高20 个百分点。

(二) 农业生产稳定增长,工业生产较快增长

2010 年,第一产业增加值4.0 万亿元,增长4.3%;第二产业增加值18.6 万亿元,增长12.2%;第三产业增加值17.1 万亿元,增长9.5%。第一、二、三产业占GDP 比重分别为10.2%、46.8%、43.0%。

第二产业占GDP 比重提高,对GDP 增长贡献扩大。农业生产形势较好,全年粮食产量再获丰收。2010 年,猪牛羊禽肉产量7780 万吨,同比增长3.6%,其中猪肉产量5070 万吨,增长3.7%。工业生产较快增长,企业盈利能力稳定。2010 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5.7%,比上年高4.7 个百分点;工业产销衔接状况良好,全年工业产品产销率为97.9%,比上年高0.2 个百分点。

1-11 月,企业税前销售利润率为6.22%,比上年高0.76 个百分点。第四季度中国人民银行5000 户工业企业调查显示,企业经营景气指数连续七个季度攀升,达到71.3%,创2008 年一季度以来的新高。产成品库存增多,存货指数达50.3%,比上季高1.8 个百分点,比上年高 2.3 个百分点;企业盈利能力稳定,企业盈利指数为61.1%,比上季高0.8 个百分点,比上年高3.4 个百分点。

(三) 价格上涨压力较大

2010年我国价格涨幅总体上延续了2009年下半年以来的回升态势,下半年尤其是第四季度以来价格上涨压力明显增大。从主要价格指标走势看,在食品和居住价格不断上涨的推动下,居民消费价格涨幅逐季扩大,第四季度以来,非食品价格涨幅也有所上升;受基数效应前低后高和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先涨后跌再涨走势的影响,上半年工业品出厂价格涨幅不断扩大,第三季度出现明显回落,第四季度又有所反弹。

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持续扩大。2010 年CPI 同比上涨3.3%,比上年高4 个百分点。各季度同比涨幅分别为2.2%、2.9%、3.5%和4.7%。从食品和非食品分类看,食品价格上涨7.2%,涨幅比上年高6.4 个百分点;非食品价格上涨1.4%,比上年高2.8 个百分点。从消费品和服务分类看,消费品价格上涨3.7%,比上年高4.3 个百分点;服务价格上涨2.0%,比上年高3.1 个百分点。

生产价格上涨较快。2010 年,工业品出厂价格同比上涨5.5%,比上年高10.9 个百分点。各季度同比分别上涨5.2%、6.8%、4.5%和5.7%。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同比上涨9.6%,比上年高17.5个百分点。各季度同比分别上涨9.9%、11.7%、7.7%和9.1%。2010年,中国人民银行监测的企业商品价格指数(CGPI)上涨6.5%,比上年高11.5 个百分点。按商品用途分类看,CGPI 中投资品和消费品价格分别上涨6.7%和6.1%;按商品基本分类看,CGPI 中农产品、矿产品、煤油电价格和加工业产品同比分别上涨12.4%、13.8%、12.0%和

3.8%。农产品生产价格涨幅高于农业生产资料价格。2010 年,农产品生产价格(指农产品生产者直接出售其产品时的价格) 上涨10.9%,比上年高13.3 个百分点;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全年上涨2.9%,比上年高5.4 个百分点。

进口价格涨幅高于出口价格涨幅。2010 年,进口价格同比上涨13.7%,比上年高27.0 个百分点;各季度分别同比上涨15.6%、18.7%、10.9%和9.8%。出口价格同比上涨2.4%,比上年高8.4 个百分点;各季度分别同比上涨-3.1%、1.6%、5.1%和5.8%。2010 年各季度,纽约商品交易所原油期货当季平均价格分别环比上涨3.6%、-1.1%、-2.4%和11.8%,累计上涨12.0%;伦敦金属交易所铜现货当季平均价格分别环比上涨8.9%、-2.9%、3.0%和19.6%,累计上涨30.3%;伦敦金属交易所铝现货当季平均价格分别环比上涨8.1%、-3.4%、-0.2%和12.4%,累计上涨17.1%。

劳动报酬继续较快增长。前三季度,全国城镇单位在岗职工月度平均工资同比增长14%左右,增速比上半年有所加快。其中,城镇集体经济单位增长快于城镇国有经济单位和城镇其他经济类型单位(不含私营企业) 。

GDP 缩减指数回升较快。2010 年我国GDP 为39.8 万亿元,增长10.3%,GDP 缩减指数(按当年价格计算的GDP 与按固定价格计算的GDP 的比率) 变动率为5.8%,比上年高6.4 个百分点,比前三季度提高 0.7 个百分点。

稳步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启动资源税改革试点。6 月份,酝酿多年的资源税改革在新疆开始试点,将原油、天然气的资源税由从量计征改为从价计征,试点税率为5%。推进资源税改革,有利于进一步完善资源性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全面反映资源性产品生产成本和资源稀缺程度,有利于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促进节能减排、经济结构优化和发展方式转变。

专栏3:通货膨胀与货币

现代经济条件下,货币作为一般支付手段,其数量和流通速度反映了一定时点具有支付能力的社会总需求。在供给因素相对稳定的前提下,一定时点货币量的多少大体反映了影响通货膨胀程度的社会总需求水平。

从实践看,通胀与货币的关系较为复杂,我国M2 增速超出GDP 增速长期以来一直存在,在分析我国历年积累起来的货币总量规模对通胀水平的影响时,必须考虑各种因素的影响。首先,中长期内由于各国储蓄率水平、融资结构、货币化进程以及供给面等因素的差异,货币对通胀水平的影响程度也有不同。我国居民储蓄率高且以银行储蓄为主,融资结构上高度依赖银行贷款,以及仍处于转轨阶段的货币化进程,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实际的货币需求以及货币与通胀的对应关系。其次,短期内宏观经济周期不同阶段上市场主体消费和投资意愿存在差异,这些差异会影响货币转化为真实需求的速度,进而影响物价总水平。三是通胀水平除了与货币等需求拉动因素有关外,还与供给冲击、成本推动、劳动生产率等供给因素密不可分。在我国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和推进资源价格改革的背景下,供给因素对通胀的影响值得关注。此外,在开放经济条件下,一国货币条件和通胀水平还会在多方面受到外部冲击因素的影响。总的来看,货币偏多可能带来通胀效应,但通胀并不完全由货币数量引起,还会受到预期变化、货币流通速度、理顺资源性产品价格及其他结构性因素的影响。不能简单地将广义货币总量与GDP 相比较。例如,1980 年到2003 年期间我国M2/GDP 持续上升,从0.36 上升到1.64,但并未出现越来越严重的通胀问题,亚洲金融危机后的几年甚至还徘徊在通缩边缘。2003 年至2008 年我国M2/GDP 从1.64 下降至1.51,在此期间却出现了流动性偏多、通胀压力上升等现象。因此,必须结合多方面因素科学分析通胀的影响因素和形成机理。

2008 年9 月国际金融危机全面爆发以来,我国经济受到较为严重的冲击。在当时的严峻形势下,党中央、国务院及时调整政策取向,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在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和地方政府信用支持下,货币信贷出现持续快速增长。总体看,这一时期货币信贷较快增长对提振信心、扩大内需发挥了关键作用,我国经济从2009 年一季度同比增长6.5%较快恢复到2010年前三季度10%以上的历史趋势水平。与此同时,随着实体经济需求的逐渐回升,价格总水平也相应回升。

具体看本轮物价上涨,还与以下两个因素密不可分。一是外部货币条件宽松的影响。国际金融危机全面爆发以来,主要经济体货币条件持续宽松,大量资金涌向增长较快的新兴市场经济体。此外,美元等主要计价货币总体贬值,加剧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2010年,以美元计价的我国进口价格平均上涨13.7%,出口价格平均上涨2.4%,输入型通胀压力进一

步上升。二是近年来在劳动力成本趋升以及资源价格改革等因素的推动下,影响物价上升的成本推动因素逐渐增强,导致农业、服务业等包含人工成本较高的商品价格出现较快上涨。

从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货币环境看,主要经济体超宽松货币政策状态短期内难有根本改变,国内货币存量近年来增长较快;从经济基本面看,支持未来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较强,推动价格上涨的因素较多,通胀预期上升较快,潜在的价格上涨等风险不容忽视。基于此,下一阶段货币政策应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的总量适度、灵活调节、结构优化的要求,把控制物价较快上涨放在宏观调控更加突出的位臵,充分考虑前期货币存量增长较快的潜在风险和逆周期调节需要,把好流动性这个总闸门,保持合理适度的利率水平,为稳定价格总水平、管理通胀预期和房地产市场调控创造良好的货币环境。

(四) 财政收入增速较快,财政支出增幅回落

2010 年,财政收入(不含债务收入) 大幅提高,全国财政收入83080 亿元,同比增长21.3%,比上年高9.6 个百分点;全国财政支出89575 亿元,同比增长17.4%,比上年低4.5 个百分点。收支相抵,收入小于支出6495 亿元,差额比上年减少1287 亿元。

从财政收入结构看,税收收入73202 亿元,同比增长23.0%,比上年高13.2 个百分点。其中,国内增值税同比增长14.1%,营业税同比增长23.8%,国内消费税同比增长27.5%。从支出结构看,各项支出中,位居前三位的分别是教育支出12450 亿元,占13.9%;一般公共服务支出9353 亿元,占10.4%;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9081 亿元,占10.1%。从增速看,增长较快的有:住房保障支出同比增长30.7%、环境保护支出同比增长25.4%、国债利息支出同比增长23.7%。

(五) 国际收支继续保持“双顺差”格局

2010 年前三季度,我国国际收支继续保持经常项目、资本和金融项目“双顺差”格局,国际储备资产继续增长。前三季度,经常项目顺差2039 亿美元,同比增长30%;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1301 亿美元,同比增长2%;国际储备资产增加2860 亿美元,增长7%。2010 年第三季度,经常项目顺差1023 亿美元,按同比口径计算(下同) ,同比增长1.0 倍。其中,按照国际收支统计口径计算,货物贸易顺差814 亿美元,服务贸易逆差39 亿美元,收益顺差140 亿美元,经常转移顺差108 亿美元。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152 亿美元,同比下降65%,其中,直接投资净流入246 亿美元,证券投资净流入141 亿美元,其他投资净流出245 亿美元。

截至2010 年9 月末,我国外债余额为5464.5 亿美元(不包括香港特区、澳门特区和台湾地区对外负债,下同) ,较上年末增长31.7%。

其中,短期外债(剩余期限) 余额为3694.4 亿美元,占外债余额的67.6%。从债务构成情况看,2010 年9 月末短期外债(剩余期限) 余额中,贸易信贷占59.5%,贸易融资(如银行

为进出口贸易提供的信贷支持) 占18.7%,二者合计占短期外债(剩余期限) 余额的78.2%,主要与我国近年来对外贸易的迅猛发展密切相关。

(六) 行业分析

工业利润增长较快,增速小幅回落。1-11 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38828 亿元,同比增长49.4%,增速比上年提高41.6个百分点,比1-8 月减缓5.7 个百分点。在39 个工业大类行业中,38 个行业利润同比增长,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利润下降。2010 年,39 个工业大类行业中有38 个行业的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实现同比增长,煤电油运供求基本平衡。1-11 月,全国煤炭产量30.4亿吨,同比增长15.5%;全社会货运量289.1 亿吨,同比增长14.8%。

2010 年,全国发电量41413 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3.3%;原油产量20301 万吨,同比增长6.9%。

1. 房地产行业

2010 年,随着《国务院关于坚决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的通知》(国发[2010]10 号,以下简称国发10 号文) 等一系列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的贯彻落实,房地产市场呈现回稳态势,全国商品房销售增幅回落,房价增幅趋缓,主要金融机构房地产贷款增速随之放慢。

商品房销售增幅回落。全国房地产销售面积和销售额增幅自2009年年末快速回落,但2010 年9 月份后增幅略有回升。2010 年,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10.4 亿平方米,同比增长10.1%,增幅比前三季度提高1.9 个百分点,但比上年全年回落32 个百分点。2010 年,商品房销售额5.3 万亿元,同比增长18.3%,增幅比前三季度提高2.4 个百分点,但比上年全年回落57.2 个百分点。其中,商品住宅的销售面积和销售额分别占商品房销售面积和销售额的89.2%和83.8%,办公楼和商业营业用房销售增幅大幅超过商品住宅销售增幅。

房屋销售价格涨幅放缓。2010 年年初全国房价涨幅较高,国发10 号文出台后房价涨幅逐步放缓。12 月份,全国70 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同比上涨6.4%,涨幅比年内最高的4 月份缩小6.4 个百分点;环比上涨0.3%,涨幅比年内最高的4 月份缩小1.1 个百分点。

其中,新建住宅销售价格同比上涨7.6%,环比上涨0.3%;二手住宅销售价格同比上涨5.0%,环比上涨0.5%。

开发投资保持较快增长。2010 年,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额4.8 万亿元,同比增长33.2%,增幅比前三季度回落3.2 个百分点,但比上年全年提高17.1 个百分点。2010 年,全国房屋新开工面积16.38 亿平方米,同比增长40.7%,增幅比前三季度回落22.4 个百分点,但比上年全年提高28.2 个百分点。房地产开发企业完成土地购置面积4.10 亿平方米,同比增长28.4%,上年全年则为下降18.9%。

房地产贷款余额增速回落。随着房地产市场的变化,房地产贷款余额增速自5 月份以来持续回落。截至2010 年年末,全国主要金融机构房地产贷款余额9.35 万亿元,同比增长27.5%,增速比9 月末低 5.3 个百分点,比上年末低10.6 个百分点。其中,地产开发贷款余额8325.8 亿元,同比增长24.7%,增速比9 月末低11.3 个百分点,比上年末低79.5 个百分点;房产开发贷款余额2.3 万亿元,同比增长23.0%,增速比9 月末高1.5 个百分点,比上年末高7.2 个百分点;购房贷款余额6.2 万亿元,同比增长29.7%,增速比9 月末低7.6 个百分点,比上年末低12.8 个百分点。2010 年年末,房地产贷款余额占各项贷款余额的20.5%。从贷款新增量看,2010 年全年新增房地产贷款2.0 万亿元,同比多增170 亿元。但分月度看,同比多增集中在前五个月,6 月至12 月连续七个月当月新增均为同比少增。12 月当月新增房地产贷款746 亿元,同比少增1148 亿元。

针对部分城市房价上涨过快的问题,根据1 月和4 月国务院办公厅先后发布的《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通知》(国办发[2010]4 号) 和国发10 号文精神,9 月下旬,国土资源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等部委相继印发房地产市场相关调控政策。其中,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于9 月29 日印发《关于完善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有关问题的通知》(银发[2010]275 号) ,对贷款购买商品住房首付款比例、贷款利率执行等作出明确的规定。房地产市场调控对房地产市场运行产生了一定作用。12 月10 日至12 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加快推进住房保障体系建设,强化政府责任,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力度,加快棚户区和农村危房改造,大力发展公共租赁住房,缓解群众在居住方面遇到的困难,逐步形成符合国情的保障性住房体系和商品房体系”,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2. 交通运输行业

交通运输业是国民经济基础性、先导性产业,是重要的服务性行业,与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密切相关。在应对金融危机的过程中,交通运输业落实中央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促进经济增长的一揽子计划,基础设施建设明显加快。交通运输业发展加快,交通运输“瓶颈”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

交通运输业投资快速增长,综合运输网络初步形成。2010 年,全国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固定资产投资27820 亿元,同比增长19.5%;铁路、道路、城市公共交通、水上和航空运输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分别增长12.5%、20.9%、16.1%、24.4%和46.3%。截至2010年底,全国公路网总里程达到398.4 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7.4 万公里,新增3.3 万公里。中国铁路营业总里程预计达到9 万公里,铁路旅客列车运行速度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沿海港口基本建成煤、油、矿、箱、粮五大专业化运输系统。民航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初步形成了规模适当、功能完善的机场体系。

交通运输能力增强,但还存在一些结构性问题。截止2010 年11月,全社会主要运输方式完成客运量27.1 亿人、旅客周转量2176.5亿人公里、货运量27.8 亿吨和货物周转量11954.5 亿吨公里,2005年至2009 年年均分别增长12.7%、9.2%、11.0%和11.1%,客运量、货运量、换算周转量、运输密度均居世界第一。但交通运输业发展还面临区域和城乡之间发

展差距仍比较大、大中城市间道路通过能力不足、部分区域交通拥堵、城市公共交通运输服务水平和能力亟待提高等结构性问题,铁路、公路、水路、航空等运输方式的有效衔接程度和整体协作能力需要进一步提高。

针对交通运输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应在保持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适度规模和速度的基础上,确保国家扩大内需的重点在建和续建项目顺利建成并发挥效益,加快推进结构调整,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本文来源:中国人民银行 )


相关文章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