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德格尔诗意语言观的革新及其启示

第24卷第8期2011年8月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Changchun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SocialSciencesEdition)Vol.24No.8

Agu.2011

海德格尔诗意语言观的革新及其启示

张国杰

(吉林大学应用技术学院,吉林长春,130012)

[摘

要]诗意语言观是海德格尔诗学思想的重要内容,诗意语言被提升到存在的高度来强调语言对人的生存意义,

颠覆了人是语言主体、语言是社会化交流工具的西方传统语言观。海德格尔认为西方形而上学思维方式把语言对象化,使语言失去鲜活的生命力,而本质上语言是存在的家,诗意语言才是本真的语言,能够表达此在的存在意义。诗意语言的本质是人的诗意存在与生命决断,以通向诗意语言之途敞开人的诗意栖居之境。[关键词]海德格尔;诗意语言;诗意栖居;传统语言观[中图分类号]B516.54

[文献标识码]A

[基金项目]吉林大学基本科研业务项目“现代人诗意栖居之途”([1**********]2)[作者简介]张国杰(1972-),女,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海德格尔诗学思想。诗意语言在海德格尔思想中占有极为重要的位置,他对诗意语言的探索随其思想的发展而层层深化。海德格尔的诗意语言观颠覆了西方传统的人是语言主体、语言是社会化交

流工具的语言观,认为西方形而上学思维方式把语言对象化,使语言失去鲜活的生命力,而实质上语言是存在的家,诗意话语是本真的语言,能够表达此在的存在意义。从20世纪30年代中期开始,语言在海德格尔的著作中越来越取代时间性,成为此在最根本的始源。从1950年开始他集中思考语言问题,用诗意的道说来代替语言以揭示语言本真的奥秘。他由此提出本真的语言就是诗意的道说,是大道运行状态的开启,是存在之大道得以澄明的基本方式,诗意语言的本质是诗意存在与生命决断,以通向诗意语言之途敞开人的诗意栖居之境。

在不同的人身上虽然表现形式各不相同,但共同之处在于语言表明了从文字到声音再到心灵体验这一系列的显示者与被显示者之间的关系。此后,这种显示者与被显示者之间的关联转化成符号与它所描述者之间的关系。这种显示者与被显示者或者符号与被描述者之间的关系,都是形而上学的二元分化思维在语言观上的典型体现。

德国19世纪杰出的语言学家洪堡特在《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及其对人类精神发展的影响》中阐释了语言与思维的关系,他指出:“主观的活动在思维中构成一个客体……表象成为对立于主观力量的客体,而它作为客体又被重新知觉到,从而回到主观力量上来……语言始终参与了表象化的转化,即使在沉默不语的情况下,表象也会借助语言而获得客观性,然后再回到主体上来。没有这个过程就不可能构成概念,不

[3]可能有真正意义的思维。”在洪堡特看来语言是人的主观活

一、西方形而上学思想体系中的传统语言观

西方传统的语言观源自亚里士多德,把语言看作是人与人相互交流的工具,认为语言是作为主体的人特有的活动。显

然,这种观点是把语言纳入西方形而上学主客二分的思维体系来看待。与汉语作为语义型语言的特点相比,以英语为代表西方语言是语法型语言。从语法的角度来研究语言的传统起源于希腊,“最先是所谓‘语法’。这种研究起初是由希腊人创立的……它是以逻辑为基础的(语法起初由古希腊哲学家

[1]

和语文学家亚里士多德等人创立的)”。尽管西方形而上学

动,而表达出来的语言又是人要把握的客观对象,概念就是在主观活动与客观对象的相互运动中形成的,由此可见形而上学概念思维方式在他的语言观中的体现。洪堡特在考察语言

与思维的内在关系时,把语言要表达的东西看作思维要把握的对象。他认为“从表现形式看,:语言只能在社会中发展,一个人只有在别人身上实验过他的词语的可理解性,才能够达

[3]到自我理解。”作为内在精神活动的语言构成了这样一个世

界,精神活动来自一个主体,精神活动的对象就是语言所要表达的客体,语言的世界被主客体的图式表象出来。洪堡特对语言的认识归结起来就是,语言是主体与客体的结合,是主体表达自己的活动,语言存在于人类社会中人与人相互交流的关系中。

现代语言学之父索绪尔在其著作《普通语言学教程》中对语言也给出了定义:“语言和言语活动不能混为一谈;它只是言语活动的一个确定的部分,而且当然是一个主要的部分。它既是言语机能的社会产物,又是社会集团为了使个人有可能行使这机能所采用的一整套必不可少的规约。”索绪尔认为语言是社会的产物,他在人类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语境中给语言下这个定义:“站在语言的阵地上,把它当做言语活动

[1,4]的其它一切表现的准则。”因为确定语言的对象很难,所以

思想体系中的语言观历经变化,但是各种语言学派都不外乎是在亚里士多德的语言框架内展开,因为亚里士多德的语言观是欧洲思想体系中语言观的源头。

亚里士多德在《解释篇》中对语言如此阐释:“有声的表达(声音)是心灵的体验的符号,而文字则是声音的符号。而且,正如文字在所有的人那里并不相同,说话的声音对所有人来说也是不同的。但它们(声音和文字)首先是符号,这对所有的人来说都是心灵的相同体验,而且与这些体验相应的表现

[2]

内容对一切人来说也是相同的。”亚里士多德揭示语言的典型结构为:声音显示着心灵体验,而文字显示着声音。“显示”这一观念构成了亚里士多德语言观的支撑结构,声音与文字

—49—

索绪尔借助于人们在日常活动中经常使用的言语,来定义语言的范围和语言的对象,由此可见,索绪尔也是以对象化的认知方式来考察语言,未能超越二元对立的西方形而上学思维的语言观。

亚里士多德、洪堡特与索绪尔的语言观的共同特点在于,人在语言的传播过程中处于主体性地位,由此确立的主客二分的形而上学思维方式支配着语言,语言成为人类主体性构成的世界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就是一种社会化的、人与人之间进行相互交流的工具,语言是作为主体的人展示的主观活动。这种以人是语言主体、语言是社会化交流工具的西方传统语言观,以形而上学思维方式把语言对象化,使语言沦落为一种工具而失去本有的鲜活生命力,也从根本上丧失了从人的本真存在状态领会语言的哲学理解力和想象力。这种状况直到海德格尔开始,才真正开启了颠覆西方传统语言观和重建诗意语言观的新道路。

时以自身代替了它所命名者。在命名的过程中,名称占据了事物的位置,并努力让事物听命于自己。

再次,诗性语言是天籁之音。在海德格尔的诗意思想中,

语言高高在上仿佛是那高居云端的神,超出人力所能及的范围。人作为一般的说话者言说着,但人想要说些什么,主要是以语言的言说为开始。海德格尔认为语言从不说话,但语言又需要被言说,因此语言需要人类作为对话者才能够实现自己。而在传统语言观中“说话”是一种表达,是一种人在社会中的活动,一个人可以滔滔不绝地说话,但是这个人并没有“道说”;而在诗意语言中,人即使一言不发,但他却在默然中道说。这种无声的道说就是本真的诗意话语。诗意话语的形成源于人的领悟力,随着人对存在领悟的深化就意识到自己存在的关联,对自身的领悟也不断深入,天地神人所构成的四重世界便从隐匿处涌现出来。在海德格尔看来,这就是语言在自行道说,大道之言得以自行展现,语言要求被诗意言说,“无论何时在交谈中得到传达的有关某物的所有言说,同时都

[5]47具有自行道说的特征”。

二、诗意语言观及其对西方传统语言观的革新

西方传统的语言观源于自古希腊开始的形而上学观念。形而上学自柏拉图以来成为一种理念论和本体论,存在被理解成了实体或本体,认为“在场者”才存在。形而上学追问存在的最高原理,把世界分化成理念与摹本、本体与表象、基础

和边缘等一系列的二元框架,出现了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心灵世界和物质世界、主体世界和客体世界、人的世界和对象世界等二元化的世界图景。从形而上学到基督教神学,再到后来的近代科技,形而上学的二元分化思维贯穿了整个西方的历史。海德格尔认为,形而上学把自然以及整个世界对象化,导致了存在本身的失落和人的沉沦。在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统治下,语言也被对象化,成为人支配世界的工具。只有借助诗意的语言与艺术驱除实体形而上学的阴影,才能把人从此在的沉沦中拯救出来以通达诗意的栖居。

海德格尔把语言提升到存在论的高度,来颠覆西方传统语言观。他认为本真的语言即诗意话语能够给予存在,能够表达此在的存在意义,诗意话语是天籁之音,是存在向此在的贯通和开显。

首先,诗意话语能够给予存在。在传统语言观中,词语指称存在者,即一切在场之物。柏拉图的洞穴比喻开启了存在乃在场之物这一形而上学思想之先河,形而上学思想支配下的传统语言观以词语指称在场之物,从形而上学非此即彼的逻辑思维角度来看,任何事物非实即虚,非虚即实。但是海德格尔意义上的词语不指称存在者领域,词语能够“给”的并非现成存在的“有”,而是给予“存在”。词语没有创造存在者,但是在词语中所有的存在者都得以显现出来。词语能够让在场之物显现,又能建立现实之物的始源性根基。本真语言的使命,介于有无之间,它在给出存在的同时又遮蔽自身,所以正是在存在与遮蔽相辅相成的意义上来说,词语既不是存在又不是虚无,只有从诗意语言观视角我们才能具有这种独到领会。

其次,诗意话语表达此在的存在意义。海德格尔认为:“言说表出的方式就是语言……语言首次成为我们的主题,这一事实说明语言现象扎根于此在展开状态的生存论建构。语言在生存论及存在论的根基是言说……言说是可理解性的言明。因此它既支撑解释,也支撑陈述。解释中可被言明之物在言说中因而是更加本源之物,我们称之为意义……言说是生存论上意义上的语言。”

[5]46

三、诗意语言观的本质特征及其对当代的启示

语言是保持着神奇潜能的本真的诗意语言,海德格尔认为诗意语言的神奇之处在于在言说中传达着比言说更多的东

西,以至于人诗意栖居的生命竟能在这种语言中得以敞开。西方传统语言学呈现出“言以尽意”的特点,而海德格尔的语言与东方诗意语言遥相呼应,呈现出“言不尽意、意在言外”的倾向。海德格尔的诗意语言,允诺给人自由生存的空间,是充满诗意栖居的生命领会与召唤。

首先,海德格尔认为诗意语言具有确凿性。诗向人们传达的东西应该是明确的,诗人必须准确地使用语言。海德格尔以与众不同的方式表达了他对诗歌创作的独特看法,认为诗歌以一个主体而存在,但这个主体不是诗人,诗人在做诗的过程中是按照诗意的召唤写诗。正是源于大道的诗本身的声音,才传达给聆听神性的诗人。诗人在做诗的过程中必须将自己隐去,不把自己的任何东西添加到诗中去,这样诗人才会更加忠实听命于诗本身的声音,只有这种准确性领会神性的诗人才能接近存在的本源。

其次,海德格尔认为诗意语言具有亲和性。海德格尔认为,个体的命运性本己法则要先行于一个民族命运性的本己法则。一个民族整体上遵从命运的本己法则,为民族代言的诗人首先要遵从命运性本己法则。诗人要顶天立地,把大地与天穹贯通起来。诗人的职责就是追寻现实之物的始源性,召唤现实之物回归其根基,从而把现实之物带向本质。海德格尔认为荷尔德林诗歌语言的独特之处在于,担当人类本己的命运,自觉接受命运的遣送,因而具有生命的亲和性。在海德格尔看来,在荷尔德林的诗中,那种极富亲和性的诗意语言消解了异化的技术世界,只有当我们愿意聆听荷尔德林的诗性召唤,我们才有可能重新回到本源的临近处,把握自己本真的命运。

再次,海德格尔认为诗意语言具有神性。在海德格尔看来,诗意语言存在于神与人的交流中。他把承载着诗意语言的诗人安排在神与人的中间地位:诗人作为诸神的显示者,想着天空是天空之子;作为寻找人类精神家园的探路者,想着大地是大地之子。人与神按照两种不同的方式持存,神是永生的而人是必死的,天命如此。诗人诞生于节日,节日的庆典开辟了非同寻常的时空使得人与神在此照面,人的有限性和神的无限性彼此交融。诗意语言存在的方式就是对人发出呼

海德格尔意义上的言说颠覆了

传统语言命名作用,作为符号的语言以名称界定了事物的同

—50—

唤,对世界发出吁请,而人的本真存在则是对诗意语言的呼唤作出应答。在这呼唤与应答的过程中,交换着的一切都是以诗意的道说。人的应答愈是富有诗意,他的言说就愈自由,他对自己未预见之物的敞开也就越丰富。诗意语言经过诗人的转传保持了它的本源性和直接性,也就保持了丰富性。人诗意栖居的基础,就是人对天空与大地共属的维度进行仰望,测度人在大地之上、天空之下的栖居的尺度正是神性。人内在有归属本源的渴望,人借神性度量自身来沟通人的有限性和神的无限性之间的阻隔,让神圣者的话语通达到人,人才有可能领悟本真的语言。

最后,海德格尔认为诗意语言的本质是诗意栖居与生命决断。传统形而上学对本真存在的遗忘,现代技术文明对诗意生存的遮蔽,使人难以倾听到神性的召唤而陷入生存的无根基状态,现时代因而是一个无诗的精神贫困时代。技术已僭越了合理的边界成为人类生命的主宰,人类在大地上的存在因此被连根拔起,技术化了的语言也使本真语言失去了诗意的丰富性和鲜活的生命力。为此,海德格尔以诗人荷尔德林的诗句“充满劳绩,然而人诗意地栖居在这片大地上”为切

[6]入点为现时代把脉,诊断出这个技术支配一切的时代的各

种弊病之症候——诗意生存之远离。人的诗意生存的遮蔽,使现代人不再能够倾听到诸神的召唤,人的自由本性进入了新的暗昧。诗意语言的本质,在于展现人的诗意生存智慧的

觉醒,唤醒本己的诗性,做出生命的“决断”,找回人存在的家园感与归属感,以通达人的诗意栖居之途。海德格尔尽管没有为现代人开出现实的拯救方案,但其诗意语言观对当代人的思想与生存有着重要的启示。参考文献:

[1]费尔迪南・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M]译.北京:商务.高名凯,

印书馆,2009.

[2]海德格尔.在通向语言的途中[M]译.北京:商务印书.孙周兴,馆,2004:242.

[3]威廉・冯・洪堡特.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及其对人类精神发

展的影响[M]译.北京:商务印书馆,.姚小平,2009:67.[4]张祥龙.海德格尔传[M]商务印书馆,.北京:2007:280.[5]海德格尔.人,诗意地安居[M]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郜元宝,

出版社,2000.[6]海德格尔.荷尔德林诗的阐释[M]译.北京:商务印书.孙周兴,馆,2000:35.

(上接34页)

(一)竞合成功实施的三个要素:贡献、亲密、远景1.贡献。贡献是指建立合作竞争关系后能够创造的具体

有效的成果,即能够增加的实际生产力和价值。贡献是合作竞争成功要素中最根本的要素,是成功的合作竞争关系可以存在的原因。贡献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一是减少重复与浪费;二是借助彼此的核心能力,并从中受益;三是创造新机会。2.亲密。成功的合作竞争关系超越了一般的交易伙伴,具有一定的亲密程度,这种亲密是在传统的交易模式下不存在的。要建立这种亲密的关系,企业必须:一相互信任,相互信任是建立合作竞争关系的核心;二是信息共享,促使信息和知识的快速流动,降低信息收集和交易成本;三是建立有效的合作团队。

3.远景。远景是建立合作竞争企业的导向系统,它描绘了合作企业所要共同达到的目标和如何达到目标的方法,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和创造性,成为建立合作竞争关系企业的活力源泉。远景要能正确地发挥作用,必须能评估伙伴的潜能、发展伙伴关系、进行可行性分析等。(二)积极营造“人为为人”的协作型文化

除了以上要素以外,更重要的一点是要在竞合关系的主体间营造一种新型的协作型文化和价值观。这其中“人为为人”的思想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人为为人”是东方管理三为思想的精髓,本意是指每个人先要注重自身的修养行为,“正人必先正己”,然后从“为人”角度出发来从事、控制、调整自己的行为,创造一种良好的人际关系和激励环境,使人们能够持久地处于激发状态下工作,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将这一思想应用于竞争性组织之间,便创造出容易产生竞合行为的组织间文化氛围。上面提到的竞合实施的三要素才可能顺利地出现。“人为”是要求竞合中的组织要“正人先正己”,

先示人以合作,给对方以榜样和信心,使其相信自己的承诺。同时强调“为人”,就是要为对方组织的利益来做事,为对方着

想,他人好则自己也好,他人不好自己也不会好。通过竞合双方都树立这样的价值观,合作营造一种协作共赢的文化氛围。竞合关系才可能顺利建立并长期健康地发展。

竞合是企业的长期发展战略,它从组织的长远发展角度,通过企业自身资源、核心竞争力的整合,通过组织之间的合作和相互学习,进行产品、服务、技术、经营管理等各方面的创新,从而使企业形成持久的竞争优势。竞合有别于传统的零和博弈或负和博弈,它以实现竞合双方的共同利益为目标。同时,要建立成功的合作竞争关系,还要理性地选择合作伙伴,考察合作伙伴的资源优势、创造贡献的潜能、合作伙伴的长期战略、企业文化、价值观等,从而对合作伙伴进行有效的管理。参考文献:

[1]Padula,G,Dagnino,GB.Untanglingtheriseofcoopetition:The

[J]IntrusionofCompetitioninaCooperativeGameStructure.In-ternationalStudiesofManagementandOrganization,2007,37

(1):32-53.

[2]AdamBrandenburge,[M]BarryNalebuff.Co-opetition.Broadway

Business,1997.[3]苏宗伟.东方管理学教程[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201.[4]刘衡,王龙伟,李垣.竞合理论研究前沿探析[J].国外经济与管

理,(9)2009.[5]乔安水.阴阳哲学探源[J](3).烟台大学学报,2003.[6]左亚文.阴阳和合的普遍特性及其辩证意义[J].中南民族大学

学报,2003(1).[7]苏东水.东方管理学[M]复旦大学出版社,.上海:2005:369.

—51—

第24卷第8期2011年8月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Changchun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SocialSciencesEdition)Vol.24No.8

Agu.2011

海德格尔诗意语言观的革新及其启示

张国杰

(吉林大学应用技术学院,吉林长春,130012)

[摘

要]诗意语言观是海德格尔诗学思想的重要内容,诗意语言被提升到存在的高度来强调语言对人的生存意义,

颠覆了人是语言主体、语言是社会化交流工具的西方传统语言观。海德格尔认为西方形而上学思维方式把语言对象化,使语言失去鲜活的生命力,而本质上语言是存在的家,诗意语言才是本真的语言,能够表达此在的存在意义。诗意语言的本质是人的诗意存在与生命决断,以通向诗意语言之途敞开人的诗意栖居之境。[关键词]海德格尔;诗意语言;诗意栖居;传统语言观[中图分类号]B516.54

[文献标识码]A

[基金项目]吉林大学基本科研业务项目“现代人诗意栖居之途”([1**********]2)[作者简介]张国杰(1972-),女,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海德格尔诗学思想。诗意语言在海德格尔思想中占有极为重要的位置,他对诗意语言的探索随其思想的发展而层层深化。海德格尔的诗意语言观颠覆了西方传统的人是语言主体、语言是社会化交

流工具的语言观,认为西方形而上学思维方式把语言对象化,使语言失去鲜活的生命力,而实质上语言是存在的家,诗意话语是本真的语言,能够表达此在的存在意义。从20世纪30年代中期开始,语言在海德格尔的著作中越来越取代时间性,成为此在最根本的始源。从1950年开始他集中思考语言问题,用诗意的道说来代替语言以揭示语言本真的奥秘。他由此提出本真的语言就是诗意的道说,是大道运行状态的开启,是存在之大道得以澄明的基本方式,诗意语言的本质是诗意存在与生命决断,以通向诗意语言之途敞开人的诗意栖居之境。

在不同的人身上虽然表现形式各不相同,但共同之处在于语言表明了从文字到声音再到心灵体验这一系列的显示者与被显示者之间的关系。此后,这种显示者与被显示者之间的关联转化成符号与它所描述者之间的关系。这种显示者与被显示者或者符号与被描述者之间的关系,都是形而上学的二元分化思维在语言观上的典型体现。

德国19世纪杰出的语言学家洪堡特在《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及其对人类精神发展的影响》中阐释了语言与思维的关系,他指出:“主观的活动在思维中构成一个客体……表象成为对立于主观力量的客体,而它作为客体又被重新知觉到,从而回到主观力量上来……语言始终参与了表象化的转化,即使在沉默不语的情况下,表象也会借助语言而获得客观性,然后再回到主体上来。没有这个过程就不可能构成概念,不

[3]可能有真正意义的思维。”在洪堡特看来语言是人的主观活

一、西方形而上学思想体系中的传统语言观

西方传统的语言观源自亚里士多德,把语言看作是人与人相互交流的工具,认为语言是作为主体的人特有的活动。显

然,这种观点是把语言纳入西方形而上学主客二分的思维体系来看待。与汉语作为语义型语言的特点相比,以英语为代表西方语言是语法型语言。从语法的角度来研究语言的传统起源于希腊,“最先是所谓‘语法’。这种研究起初是由希腊人创立的……它是以逻辑为基础的(语法起初由古希腊哲学家

[1]

和语文学家亚里士多德等人创立的)”。尽管西方形而上学

动,而表达出来的语言又是人要把握的客观对象,概念就是在主观活动与客观对象的相互运动中形成的,由此可见形而上学概念思维方式在他的语言观中的体现。洪堡特在考察语言

与思维的内在关系时,把语言要表达的东西看作思维要把握的对象。他认为“从表现形式看,:语言只能在社会中发展,一个人只有在别人身上实验过他的词语的可理解性,才能够达

[3]到自我理解。”作为内在精神活动的语言构成了这样一个世

界,精神活动来自一个主体,精神活动的对象就是语言所要表达的客体,语言的世界被主客体的图式表象出来。洪堡特对语言的认识归结起来就是,语言是主体与客体的结合,是主体表达自己的活动,语言存在于人类社会中人与人相互交流的关系中。

现代语言学之父索绪尔在其著作《普通语言学教程》中对语言也给出了定义:“语言和言语活动不能混为一谈;它只是言语活动的一个确定的部分,而且当然是一个主要的部分。它既是言语机能的社会产物,又是社会集团为了使个人有可能行使这机能所采用的一整套必不可少的规约。”索绪尔认为语言是社会的产物,他在人类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语境中给语言下这个定义:“站在语言的阵地上,把它当做言语活动

[1,4]的其它一切表现的准则。”因为确定语言的对象很难,所以

思想体系中的语言观历经变化,但是各种语言学派都不外乎是在亚里士多德的语言框架内展开,因为亚里士多德的语言观是欧洲思想体系中语言观的源头。

亚里士多德在《解释篇》中对语言如此阐释:“有声的表达(声音)是心灵的体验的符号,而文字则是声音的符号。而且,正如文字在所有的人那里并不相同,说话的声音对所有人来说也是不同的。但它们(声音和文字)首先是符号,这对所有的人来说都是心灵的相同体验,而且与这些体验相应的表现

[2]

内容对一切人来说也是相同的。”亚里士多德揭示语言的典型结构为:声音显示着心灵体验,而文字显示着声音。“显示”这一观念构成了亚里士多德语言观的支撑结构,声音与文字

—49—

索绪尔借助于人们在日常活动中经常使用的言语,来定义语言的范围和语言的对象,由此可见,索绪尔也是以对象化的认知方式来考察语言,未能超越二元对立的西方形而上学思维的语言观。

亚里士多德、洪堡特与索绪尔的语言观的共同特点在于,人在语言的传播过程中处于主体性地位,由此确立的主客二分的形而上学思维方式支配着语言,语言成为人类主体性构成的世界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就是一种社会化的、人与人之间进行相互交流的工具,语言是作为主体的人展示的主观活动。这种以人是语言主体、语言是社会化交流工具的西方传统语言观,以形而上学思维方式把语言对象化,使语言沦落为一种工具而失去本有的鲜活生命力,也从根本上丧失了从人的本真存在状态领会语言的哲学理解力和想象力。这种状况直到海德格尔开始,才真正开启了颠覆西方传统语言观和重建诗意语言观的新道路。

时以自身代替了它所命名者。在命名的过程中,名称占据了事物的位置,并努力让事物听命于自己。

再次,诗性语言是天籁之音。在海德格尔的诗意思想中,

语言高高在上仿佛是那高居云端的神,超出人力所能及的范围。人作为一般的说话者言说着,但人想要说些什么,主要是以语言的言说为开始。海德格尔认为语言从不说话,但语言又需要被言说,因此语言需要人类作为对话者才能够实现自己。而在传统语言观中“说话”是一种表达,是一种人在社会中的活动,一个人可以滔滔不绝地说话,但是这个人并没有“道说”;而在诗意语言中,人即使一言不发,但他却在默然中道说。这种无声的道说就是本真的诗意话语。诗意话语的形成源于人的领悟力,随着人对存在领悟的深化就意识到自己存在的关联,对自身的领悟也不断深入,天地神人所构成的四重世界便从隐匿处涌现出来。在海德格尔看来,这就是语言在自行道说,大道之言得以自行展现,语言要求被诗意言说,“无论何时在交谈中得到传达的有关某物的所有言说,同时都

[5]47具有自行道说的特征”。

二、诗意语言观及其对西方传统语言观的革新

西方传统的语言观源于自古希腊开始的形而上学观念。形而上学自柏拉图以来成为一种理念论和本体论,存在被理解成了实体或本体,认为“在场者”才存在。形而上学追问存在的最高原理,把世界分化成理念与摹本、本体与表象、基础

和边缘等一系列的二元框架,出现了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心灵世界和物质世界、主体世界和客体世界、人的世界和对象世界等二元化的世界图景。从形而上学到基督教神学,再到后来的近代科技,形而上学的二元分化思维贯穿了整个西方的历史。海德格尔认为,形而上学把自然以及整个世界对象化,导致了存在本身的失落和人的沉沦。在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统治下,语言也被对象化,成为人支配世界的工具。只有借助诗意的语言与艺术驱除实体形而上学的阴影,才能把人从此在的沉沦中拯救出来以通达诗意的栖居。

海德格尔把语言提升到存在论的高度,来颠覆西方传统语言观。他认为本真的语言即诗意话语能够给予存在,能够表达此在的存在意义,诗意话语是天籁之音,是存在向此在的贯通和开显。

首先,诗意话语能够给予存在。在传统语言观中,词语指称存在者,即一切在场之物。柏拉图的洞穴比喻开启了存在乃在场之物这一形而上学思想之先河,形而上学思想支配下的传统语言观以词语指称在场之物,从形而上学非此即彼的逻辑思维角度来看,任何事物非实即虚,非虚即实。但是海德格尔意义上的词语不指称存在者领域,词语能够“给”的并非现成存在的“有”,而是给予“存在”。词语没有创造存在者,但是在词语中所有的存在者都得以显现出来。词语能够让在场之物显现,又能建立现实之物的始源性根基。本真语言的使命,介于有无之间,它在给出存在的同时又遮蔽自身,所以正是在存在与遮蔽相辅相成的意义上来说,词语既不是存在又不是虚无,只有从诗意语言观视角我们才能具有这种独到领会。

其次,诗意话语表达此在的存在意义。海德格尔认为:“言说表出的方式就是语言……语言首次成为我们的主题,这一事实说明语言现象扎根于此在展开状态的生存论建构。语言在生存论及存在论的根基是言说……言说是可理解性的言明。因此它既支撑解释,也支撑陈述。解释中可被言明之物在言说中因而是更加本源之物,我们称之为意义……言说是生存论上意义上的语言。”

[5]46

三、诗意语言观的本质特征及其对当代的启示

语言是保持着神奇潜能的本真的诗意语言,海德格尔认为诗意语言的神奇之处在于在言说中传达着比言说更多的东

西,以至于人诗意栖居的生命竟能在这种语言中得以敞开。西方传统语言学呈现出“言以尽意”的特点,而海德格尔的语言与东方诗意语言遥相呼应,呈现出“言不尽意、意在言外”的倾向。海德格尔的诗意语言,允诺给人自由生存的空间,是充满诗意栖居的生命领会与召唤。

首先,海德格尔认为诗意语言具有确凿性。诗向人们传达的东西应该是明确的,诗人必须准确地使用语言。海德格尔以与众不同的方式表达了他对诗歌创作的独特看法,认为诗歌以一个主体而存在,但这个主体不是诗人,诗人在做诗的过程中是按照诗意的召唤写诗。正是源于大道的诗本身的声音,才传达给聆听神性的诗人。诗人在做诗的过程中必须将自己隐去,不把自己的任何东西添加到诗中去,这样诗人才会更加忠实听命于诗本身的声音,只有这种准确性领会神性的诗人才能接近存在的本源。

其次,海德格尔认为诗意语言具有亲和性。海德格尔认为,个体的命运性本己法则要先行于一个民族命运性的本己法则。一个民族整体上遵从命运的本己法则,为民族代言的诗人首先要遵从命运性本己法则。诗人要顶天立地,把大地与天穹贯通起来。诗人的职责就是追寻现实之物的始源性,召唤现实之物回归其根基,从而把现实之物带向本质。海德格尔认为荷尔德林诗歌语言的独特之处在于,担当人类本己的命运,自觉接受命运的遣送,因而具有生命的亲和性。在海德格尔看来,在荷尔德林的诗中,那种极富亲和性的诗意语言消解了异化的技术世界,只有当我们愿意聆听荷尔德林的诗性召唤,我们才有可能重新回到本源的临近处,把握自己本真的命运。

再次,海德格尔认为诗意语言具有神性。在海德格尔看来,诗意语言存在于神与人的交流中。他把承载着诗意语言的诗人安排在神与人的中间地位:诗人作为诸神的显示者,想着天空是天空之子;作为寻找人类精神家园的探路者,想着大地是大地之子。人与神按照两种不同的方式持存,神是永生的而人是必死的,天命如此。诗人诞生于节日,节日的庆典开辟了非同寻常的时空使得人与神在此照面,人的有限性和神的无限性彼此交融。诗意语言存在的方式就是对人发出呼

海德格尔意义上的言说颠覆了

传统语言命名作用,作为符号的语言以名称界定了事物的同

—50—

唤,对世界发出吁请,而人的本真存在则是对诗意语言的呼唤作出应答。在这呼唤与应答的过程中,交换着的一切都是以诗意的道说。人的应答愈是富有诗意,他的言说就愈自由,他对自己未预见之物的敞开也就越丰富。诗意语言经过诗人的转传保持了它的本源性和直接性,也就保持了丰富性。人诗意栖居的基础,就是人对天空与大地共属的维度进行仰望,测度人在大地之上、天空之下的栖居的尺度正是神性。人内在有归属本源的渴望,人借神性度量自身来沟通人的有限性和神的无限性之间的阻隔,让神圣者的话语通达到人,人才有可能领悟本真的语言。

最后,海德格尔认为诗意语言的本质是诗意栖居与生命决断。传统形而上学对本真存在的遗忘,现代技术文明对诗意生存的遮蔽,使人难以倾听到神性的召唤而陷入生存的无根基状态,现时代因而是一个无诗的精神贫困时代。技术已僭越了合理的边界成为人类生命的主宰,人类在大地上的存在因此被连根拔起,技术化了的语言也使本真语言失去了诗意的丰富性和鲜活的生命力。为此,海德格尔以诗人荷尔德林的诗句“充满劳绩,然而人诗意地栖居在这片大地上”为切

[6]入点为现时代把脉,诊断出这个技术支配一切的时代的各

种弊病之症候——诗意生存之远离。人的诗意生存的遮蔽,使现代人不再能够倾听到诸神的召唤,人的自由本性进入了新的暗昧。诗意语言的本质,在于展现人的诗意生存智慧的

觉醒,唤醒本己的诗性,做出生命的“决断”,找回人存在的家园感与归属感,以通达人的诗意栖居之途。海德格尔尽管没有为现代人开出现实的拯救方案,但其诗意语言观对当代人的思想与生存有着重要的启示。参考文献:

[1]费尔迪南・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M]译.北京:商务.高名凯,

印书馆,2009.

[2]海德格尔.在通向语言的途中[M]译.北京:商务印书.孙周兴,馆,2004:242.

[3]威廉・冯・洪堡特.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及其对人类精神发

展的影响[M]译.北京:商务印书馆,.姚小平,2009:67.[4]张祥龙.海德格尔传[M]商务印书馆,.北京:2007:280.[5]海德格尔.人,诗意地安居[M]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郜元宝,

出版社,2000.[6]海德格尔.荷尔德林诗的阐释[M]译.北京:商务印书.孙周兴,馆,2000:35.

(上接34页)

(一)竞合成功实施的三个要素:贡献、亲密、远景1.贡献。贡献是指建立合作竞争关系后能够创造的具体

有效的成果,即能够增加的实际生产力和价值。贡献是合作竞争成功要素中最根本的要素,是成功的合作竞争关系可以存在的原因。贡献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一是减少重复与浪费;二是借助彼此的核心能力,并从中受益;三是创造新机会。2.亲密。成功的合作竞争关系超越了一般的交易伙伴,具有一定的亲密程度,这种亲密是在传统的交易模式下不存在的。要建立这种亲密的关系,企业必须:一相互信任,相互信任是建立合作竞争关系的核心;二是信息共享,促使信息和知识的快速流动,降低信息收集和交易成本;三是建立有效的合作团队。

3.远景。远景是建立合作竞争企业的导向系统,它描绘了合作企业所要共同达到的目标和如何达到目标的方法,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和创造性,成为建立合作竞争关系企业的活力源泉。远景要能正确地发挥作用,必须能评估伙伴的潜能、发展伙伴关系、进行可行性分析等。(二)积极营造“人为为人”的协作型文化

除了以上要素以外,更重要的一点是要在竞合关系的主体间营造一种新型的协作型文化和价值观。这其中“人为为人”的思想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人为为人”是东方管理三为思想的精髓,本意是指每个人先要注重自身的修养行为,“正人必先正己”,然后从“为人”角度出发来从事、控制、调整自己的行为,创造一种良好的人际关系和激励环境,使人们能够持久地处于激发状态下工作,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将这一思想应用于竞争性组织之间,便创造出容易产生竞合行为的组织间文化氛围。上面提到的竞合实施的三要素才可能顺利地出现。“人为”是要求竞合中的组织要“正人先正己”,

先示人以合作,给对方以榜样和信心,使其相信自己的承诺。同时强调“为人”,就是要为对方组织的利益来做事,为对方着

想,他人好则自己也好,他人不好自己也不会好。通过竞合双方都树立这样的价值观,合作营造一种协作共赢的文化氛围。竞合关系才可能顺利建立并长期健康地发展。

竞合是企业的长期发展战略,它从组织的长远发展角度,通过企业自身资源、核心竞争力的整合,通过组织之间的合作和相互学习,进行产品、服务、技术、经营管理等各方面的创新,从而使企业形成持久的竞争优势。竞合有别于传统的零和博弈或负和博弈,它以实现竞合双方的共同利益为目标。同时,要建立成功的合作竞争关系,还要理性地选择合作伙伴,考察合作伙伴的资源优势、创造贡献的潜能、合作伙伴的长期战略、企业文化、价值观等,从而对合作伙伴进行有效的管理。参考文献:

[1]Padula,G,Dagnino,GB.Untanglingtheriseofcoopetition:The

[J]IntrusionofCompetitioninaCooperativeGameStructure.In-ternationalStudiesofManagementandOrganization,2007,37

(1):32-53.

[2]AdamBrandenburge,[M]BarryNalebuff.Co-opetition.Broadway

Business,1997.[3]苏宗伟.东方管理学教程[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201.[4]刘衡,王龙伟,李垣.竞合理论研究前沿探析[J].国外经济与管

理,(9)2009.[5]乔安水.阴阳哲学探源[J](3).烟台大学学报,2003.[6]左亚文.阴阳和合的普遍特性及其辩证意义[J].中南民族大学

学报,2003(1).[7]苏东水.东方管理学[M]复旦大学出版社,.上海:2005:369.

—51—


相关文章

  • 讲义:海德格尔"诗意的思想"(五)
  • 讲义:海德格尔"诗意的思想"(五) 作者:闻柒幾 出自:Ich Liebe Dich浏览/评论:96/0 日期:2008年6月6日 20:34 讲义:海德格尔"诗意的思想"(五) 讲授:彭富春 整理: ...查看


  • 如何理解海德格尔的大地和语言?
  • 作者:周祝红 武汉大学哲学学院 本文为哲思学意读者原创投稿 授权哲思学意发布 个人原创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本文对海德格尔思想的解读方法得自彭富春先生在武汉大学开设的海德格尔课程. 在海德格尔的思想中,什么是大地 ...查看


  • "现代性"及其前后
  • 彭富春:"现代性"及其前后 1.问题 2.前现代性 3.现代性 4.后现代性 1.问题 对于当代中国来说,现代性成为了一个问题.但现代性原本只是一个西方的问题,而且只具备一重的意义,不具备多重的意义.这就是说,它是自启蒙 ...查看


  • 论道家思想的当代价值
  • 论道家思想的当代价值 道家,是中国春秋时期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最重要的思想学派之一.道家思想的核心是"道",认为"道",是宇宙的本源,也是统治宇宙中一切运动的法则.道家思想追求清静无为.顺应自然.道家思 ...查看


  • 09.6人文杂志文化研究视野中文学本体论何为
  • 文化研究视野中文学本体论何为 q范玉刚 内容提要 文学本体论何为的追问意味着在后语境中为文学研究植根,守护文学和人生的价值之维.因/本体论的空场0导致文学研究难以穿透浮躁的社会现实和文学现实,甚至出现某些概念的模糊和丧失阐释的有效性,并在本 ...查看


  • 海德格尔人诗意地栖居
  • 海德格尔书系 海德格尔著 孙周兴译 "充满劳绩,但人诗意地, 栖居在这片大地上" 这个诗句引自荷尔德林后期一首以独特方式流传下来的诗歌.这首诗的开头曰:"教堂的金属尖顶,在可爱的蓝色中闪烁--"(斯图 ...查看


  • 西方美术史
  • 17,18世纪意大利美术★巴洛克艺术(雕塑)特色及其代表人物(4) 巴洛克是17世纪广为流传的一种艺术风格,这个名称在当时含有贬义,是18世纪古典主义理论家对上一个世纪一种艺术风格的称呼.巴洛克艺术产生于16世纪下半期,最早产生于意大利,是 ...查看


  • [写诗必看]现代诗陌生化的美学意义
  • 现代诗"陌生化"的美学意义 一."陌生化"的内容 (一)"陌生化"的定义 英国现代诗人威·休·奥登曾说:"一个平庸诗人与杰出诗人不同的是:前者只能唤起我们对许多事物既有的 ...查看


  • 论文综述要求及范文 1
  • 资料一 一.什么是文献综述 是对某一方面的专题搜集大量的情报资料后经综合分析而写成的一种学术论文,它是科学文献的一种.文献综述往往反映的是当前某一领域中某分支学科或重要专题的最新进展.学术见解和建议,反映有关问题的新动态.新趋势.新水平.新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