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行教案(附原文)

  《琵琶行》是唐朝诗人白居易的长篇乐府诗之一。作于元和十一年(816年)。此诗通过对琵琶女高超弹奏技艺和她不幸经历的描述,揭露了封建社会官僚腐败、民生凋敝、人才埋没等不合理现象,表达了诗人对她的深切同情,也抒发了诗人对自己无辜被贬的愤懑之情。

  琵琶行

  白居易

  (诗前小序)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遂命酒,使快弹数曲。曲罢悯然,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

  琵琶行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di)花秋瑟瑟。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

  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

  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

  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

  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

  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

  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

  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

  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

  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

  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

  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

  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

  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

  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

  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琵琶行》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琵琶女的的凉身世和诗人贬职失意的苦闷心情,琵琶女的飘零身世和诗人宦途潦倒,沟通了彼此的感情渠道,控诉了封建社会摧残人才的黑暗现实。

  2、赏析这首诗的音乐美、意境美。领会运用多种手法描绘音乐形象,运用环境描写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写作特点。

  3、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和朗读背诵能力。

  教学重点:

  1、掌握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写声音的高超技法。

  2、引导学生从对物身世命运的分析中解读作品思想感情,把握意境。

  3、背诵全诗。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对音乐的描写以及是如何将乐曲的情调和演奏者的感情融为一体的。

  教学时数:3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写作背景

  白居易生活在由盛转衰的中唐时期。当时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很尖锐,外族不断入侵,自安史之乱后,国内连年战乱,民不聊生。朝廷宦官专权跋扈,藩镇割据作乱,统治阶级内部朋党之争日益加剧,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日渐衰微,人民生活困苦不堪。白居易早年避乱江南,接近人民,对政治的混乱,人民的疾苦深有感受。他为官有“兼济天下”之志。元和三年(公元808年),白居易担任左拾遗(谏官),多次向唐宪宗上书,提出一系列改革时弊的措施,同时他又写了揭露黑暗政治,反映人民疾苦的《新乐府》、《秦中吟》等讽喻诗,结果触犯了掌握军政大权的豪门贵族,引起唐宪宗和一些权臣的恼恨。元和九年被改任太子左赞善大夫这一闲职。

  元和十年,平卢节度使李师道派人杀了宰相武元衡,向中央政权示威,白居易认为这是重大“国耻”。激于义愤,他率先上疏“急请捕贼,以雪国耻”。但都被权贵们加上“越职奏事”的罪名,又造谣诬蔑说,白居易的母亲因看花坠井而死,而白居易却作赏花诗,新井诗,“有伤明教”,于是贬为江州刺史,继而又贬为江州司马(九品小官)。白居易获罪的真正原因主要是他写的针砭时弊的讽谕诗,正如他自己所说,“始得名于文章,终得罪于文章”。

  对于这次遭贬,诗人既感伤又愤慨。到江州后一年的生活更使他感受到社会世态炎凉,他有满腔的怨愤无处倾诉。这首诗是诗人贬职到江州的第二年(元和十一年)秋天写的,当时诗人45岁。

  《琵琶行》的“行”是古诗的一种体裁,统称“歌行体”。它的特点是“篇无定句,句无定字”,音节、格律比较自由,句法长短不一,富于变化。唐以后,歌行一般用五、七言古诗体裁。

  二、整体感知

  1、 听朗读录音,注意下列字的读音。

  贾(gǔ) 恬(tián) 谪(zhé) 思(sì) 霓裳(cháng) 六幺(yāo) 嘈嘈(cáo) 间(jiān)关 虾(há)蟆(má) 名属(zhǔ)教坊(fāng) 绡(xiāo) 钿(diàn) 篦(bì) 呕(ōu)哑(yā)嘲(zhāo)哳(zhā)

  2、学生默读全诗,然后用一句话概括名段内容。

  第一段写浔阳江头夜送客;第二段写江心聆听琵琶曲;第三段写江心自诉身世苦;第四段写同病相怜感慨多;第五段写重闻琵琶青衫湿。

  三、讲析小序

  1、请学生朗读小序。

  2、请学生口译小序,教师提示注意以下词句。

  左迁:贬官降职。古代以右为尊,以左为卑,所以把贬官降职叫“左迁”。

  明年:第二年。

  铮铮然有京都声:音调清脆动听,有京都流行乐曲的声调。铮铮,金属相击声,这里形容弦声清脆。

  倡女:“倡”通“娼”。这里指歌妓。

  命酒:吩咐摆酒席。命,动词,叫,吩咐,命令。酒,名词用作动词,摆酒席。

  憔悴:脸色黄瘦。

  转徙:不断转换地方,迁移居处。

  恬然自安:心境平静,自觉安适。恬然,平静坦荡地。

  斯人:这个人,指琵琶女。

  是夕始觉有迁谪意:这天晚上才感觉到有被贬的不愉快的意味。谪,降职外调。

  因为长句:就写了一首长诗。因,连词,于是,就。为,动词,写,作。长句,指七言诗。

  凡六百一十六言:共计六百一十六个字。凡,共计。言,字。

  命曰:命,动词,取名,叫它。

  3、请学生概述小序的内容及作用。

  明确:诗前小序,共一百三十八字。扼要地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的主要经过,概括了琵琶女的身世和作者的心情。

  小序的作用:说明了写这首长诗的原因和命名,定下了全诗凄切伤怀的感情基调。本诗是一篇抒情色彩很浓的长篇叙事诗。

  4、小序和诗歌哪些段落分别照应?

  明确:“明年秋,……铮铮然有京都声”和第1自然段照应。“问其人,……转徙于江湖间”和第2、3自然段照应。“予出官二年,……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和第4自然段照应。

  5、小序中说“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对此,你有何看法?

  明确:“恬然自安”者,是话中有话,实际是说遭受贬谪的苦闷始终萦绕心头,一直无法自安,而“迁谪意”当然也不是“是夕”才感受到的。这两句反话,既是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抑郁愤慨之情,也是强调这次与琵琶女偶然相遇的事件给他的感受之深,是扣住“同是天涯沦落人”来说的。

  四、赏析诗歌第1段。

  1、学生朗读第1段,教师提示下面词句。

  浔阳江:今江西省九江市北面的一段长江,因临近浔阳,故古称浔阳江。

  主人下马客在船:这一句是互文,意思是主人和客人都下了马,登上船。

  2、作为叙事诗的开头,这一段都写了什么内容?这段中景物描写的作用是什么?请用诗句中的一个字概括这一段所渲染的气氛特点。

  明确:这一段是全诗的引子,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引了了琵琶声。

  头两句写江头送客,正当秋夜,枫叶如丹,荻花飘白,风声瑟瑟,这就烘托了一种惆怅惜别的悲凉气氛。

  中间四句写船中饯别,“举酒欲饮无管弦”为琵琶女的出场埋下伏笔,并和后文“浔阳地僻无音乐”照应。在无管弦的寂寞中饮酒,自然“醉不成欢”酒喝得虽多,却不成欢,言外之意是心情郁闷,一个“惨”字不但渲染出气氛的特点,而且含蓄地吐露了诗人的悲抑心情。而船外则是江面茫茫,月影沉壁。诗人的离情别绪,有如荒江冷月。这些景物描写不仅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而且也为琵琶女的出场创造了环境气氛。

  最后两句用“忽闻”造成语气的强烈转折,未见其人先闻其琵琶声,用水上传来的琵琶声打破了寂寞、郁闷和凄清。用“主人忘归客不发”突出琵琶声的艺术魅力,感情由悲抑转为惊喜。

  这种气氛可用诗中的一个“惨”字加以概括。

  五、作业

  背诵第1自然段。

  第2课时

  一、赏析诗歌第2段。

  1、“寻声暗问弹者谁”一句中的“暗”字,有人把这个字解释为“偷偷地”、“私下里”,表明诗人因自己的身份不便公开、直接问。把这种解释与课本中的解释比较一下,哪个更准确生动?

  明确:前者的解释与语境不合。诗人“暗问弹者谁”说明他并不知道弹琵琶的是歌妓,所以不存在顾虑自己为官的身份问题,后来知道是歌妓,诗人也没有因自己的身份顾虑什么,相反,对歌妓寄予了深切的同情和尊重。把“暗”解释为“轻声”准确生动,因为琵琶声太动人了,致使“主人忘归客不发”,在冷寂凄清的氛围中,琵琶声越发显得凄楚动人。“轻声”问才能表现出诗人被乐声所吸引而不忍去打断琵琶的弹奏这样一种心理状态,同时也从一个侧面显示出琵琶女弹奏的高超技艺。

  2、“琵琶声停欲语迟”和“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这几句反映了琵琶女怎样的心理情态?一般的都认为是表现了她的“羞涩”,你以为如何?

  明确:一个红极一时的歌女年长色衰之后,嫁作商人妇,又遭到重利薄情商人的抛弃,面对这世态的炎凉,她有满腹的哀怨和苦衷。她弹奏琵琶不是招徕顾客,而是借琵琶抒发自己哀怨的心曲。这一系列不同寻常的举止情状,表现了她不愿随便重新抛头露面的心理,暗示出她有着不同寻常的生活经历和艺术才能。

  3、琵琶女本不愿抛头露面,可为什么最后还是出来了?请从诗句中找出答案。

  明确:由于诗人“寻声暗问弹者谁”,又“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又“千呼万唤”,琵琶女深感盛情难却,却之不恭。诗中用了“寻”“问”“移”“邀”“添”“回”“开宴”这一连串的动词,生动地表达了诗人听到琵琶声后所激起的惊喜心情和邀见琵琶女的急切心情。在沦落天涯的不幸际遇中,觅得知音,这对于琵琶女来说是一种莫大的慰藉和鼓舞。诗人的举动表示了他对琵琶女应有的尊重和礼貌,这是以艺会友,决不同于一般文人墨客狎妓,征歌点曲。所以琵琶女终于摆脱了重重顾虑,登上了诗人所在的船头。然而毕竟是陌生人,不免有些拘谨,也许还夹杂着一点儿羞涩,故而“犹抱琵琶半遮面”。

  4、从“转轴拨弦三两声”起以下24句是写弹奏琵琶的全过程,这是全诗描写的重点,也是全诗写得最精彩的地方。这部分都写了些什么内容?请归纳概括一下。

  明确:前8句中主要写了弹奏者的动作和弹奏者(也包括诗人)的心理,中间14句集中描绘琵琶乐声,其中也融进了诗人的感受。最后两句写周围的环境,烘托弹奏的效果。

  5、反复诵读这24句,你能否感受到诗人在描绘琵琶声乐时是围绕一个什么字来写的吗?

  明确:注意诗人表达感受的语句,可知是紧紧围绕一个“情”字来描绘的。“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这是演奏前的调弦试音,却已使听者感到了一种动人的情韵,可见琵琶女身手不凡,造诣颇深。“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这是概括地总写一笔,依然扣住“情”字,“弦弦”“声声”“似诉”“说尽”,充分显示出乐曲的表现力,乐声是如此哀怨低沉。一开始就把琵琶声音与人物的感情交融在一起了。

  6、“低眉信手续续弹”,“轻拢慢捻抹复挑”两句表现了琵琶女怎样的神态?

  明确:这两句既传神地写出了琵琶女从容自若的神态,挥洒自如的风度,又表现了她沉稳端庄的性情,还写出了她精湛娴熟的技巧,诗句凝炼而含义广博。高超的演奏是琵琶女感情、心灵、性情的表现,而知音者的聆听叹赏表现他对乐声的深刻感知和透彻理解,也反映了聆听者的感情、心灵、性格和艺术修养。

  7、诗人用了哪些比喻描写琵琶的声音?

  8、请学生归纳乐声旋律的变化情况。

  明确:乐声由舒缓流畅--逐渐沉咽--间歇停顿--雄壮激越--强音收束。从这个变化中,我们再结合琵琶女的不幸身世,似乎可以感受到琵琶女思绪的起伏变化,似乎听到了她在诉说不幸的平生和心中无限的幽愁暗恨。

  9、在乐曲终了之后,诗人以“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两句结尾,这两句作用如何?

  明确:诗人没有直接写听者的热烈反响以说明琵琶女技艺非凡和乐声的感人至深,否则过于直白就不含蓄,不含蓄也就显不出深沉了。用“东船西舫悄无言”的寂静无声,反衬“有声”的音乐效果,可谓“此时无声胜有声”了。人们无声地沉浸、陶醉在艺术的享受之中,那深深打动人的乐声仿佛缭绕迂回耳际,不由得使诗人想到了自己浩茫的心事,引起情绪上的波澜。在这片刻的沉寂中,只见一轮迷蒙的冷月荡漾在江心的微波之中,它提醒诗人从乐声中回到现实中来。这句景物描写点染烘托了浓重的氛围,与复杂的乐声融为一体,共同表现了琵琶女与诗人息息相通的复杂情感,是那么的忧愤、哀怨凄楚、苍凉,给整个音乐形象补足了画龙点睛之笔。

  10、试比较《琵琶行》中的音乐描写与《明湖居听书》对王小玉歌声的描写。

  明确: 二者都用比喻手法来描绘音乐,各有特色:《琵琶行》主要是以声喻声,用人们熟悉的声音作比,把琵琶的乐声旋律描绘得变化多彩多姿,淋漓尽致,使人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明湖居听书》主要是以形喻声,把登泰山的体验移到对高亢唱腔的欣赏上,使人领略唱腔一叠高似一叠,每叠唱腔都有与众不同的新奇境界。写唱腔的陡然低落,用一条飞蛇游走于崇山峻岭之间来作比,给人印象深刻。 二者都写了听后的感触。不过《琵琶行》写得凝炼、含蓄、更耐人回味;而《明湖居听书》则把自己的感受全盘托出,缺少《琵琶行》那动人的神韵。 二者在描写音乐时都用了烘托手法。《琵琶行》的高明这处是融情于景,景中生情,创造了深邃的诗的意境。例如“惟见江心秋月白”,烘托了苍凉幽寂的氛围,一扫琵琶的急响繁音,令人转眼之间回到了现实世界:还是那“枫叶荻花秋瑟瑟”的秋夜,还是那“别时茫茫江浸月”的秋江,只是浸在江心的秋月已升到中天,把月的清辉洒向人间,令人有所思,有所待。此刻,诗人也许在痛惜自己在孤独中度过良辰美景,思念着亲人,慨叹自己不幸的遭遇……而琵琶女也许会想到“秋月春风等闲度”的过去,想到“绕船月明江水寒”的今宵,正为自己的沦落天涯悲伤不已……《明湖居听书》侧面烘托较为直白、缺乏那种诗的意蕴和情味。

  《高中新教材优秀教案》中和答案:相同点: 描写的过程基本相同(起始--舒徐流畅;发展--起伏跌宕;间歇--悄无声息;高潮--激烈高亢;结束--戛然而止)。 写声时都采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方法。 都运用了比喻、摹声等修辞手法。两者的不同点:《琵琶行》写音乐,意不在写音乐而在写人,在慨叹琵琶女身世的凄凉和抒发自己的不满。《明湖居听书》只为极力形容唱腔的美妙而无弦之音。

  二、赏析诗歌第3段。

  1、 学生朗读第3段,教师提示下面的词句。

  第一部:第一班。

  秋月春风:比喻宝贵的青春。

  弟走从军阿姨死:弟,指琵琶女在教坊中的气类相似的诸姊妹。所谓“从军”就是指这些歌妓们都被征到军队中服劳役。阿姨,指琵琶女的养母。

  鞍马稀:借代,指客人少了。

  2、从琵琶女自叙身世来看,她前后的生活有什么变化?

  明确:这一段写琵琶女倾诉悲苦凄凉的身世,可以分为两层意思,第一层到“秋月春风等闲度”,写她自述青春年少时色艺超辟,红极一时的歌女生涯。

  “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是写琵琶女弹完一曲后的神态和动作。这两句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介绍自己的籍贯、住处。接下去四句说自己才貌双全,色艺出众。一个“善才服”,一个“秋娘妒”就从别人的眼中侧面写出了她的色艺出众,用笔精炼。“五陵”两句也是侧面描写她当时红极一时的盛况。而“钿头”两句则是正面描写她欢乐豪华的歌妓生涯。正面描写抓住了细节,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一个红歌女,在五陵年少这些纨袴子弟的簇围下,那种灯红酒绿,纸醉金迷的奢华生活。“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概括叙述了追欢逐乐的逝水流年,也是一个过渡,过渡到第二层叙述自己悲惨凄凉的遭遇和处境。“秋月春风”在这里借指宝贵的青春年华,最美好的时刻。

  第二层七句,主要写琵琶女年长色衰后的寂寞凄凉的处境。导致“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的原因除了“暮去朝来颜色故”之外,还有一层就是“弟走从军阿姨死”,其中“颜色故”是主要原因。从前面描述琵琶女弹奏的技艺来看,并没有因年长而衰败,而是依然精妙绝伦。然而那些豪门子弟都不来光顾了,这说明什么?它从一个侧面告诉人们:原来“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并不是真的欣赏她弹奏琵琶的高超技艺,而是被她的容貌所吸引,一旦年长色衰,门前必然是“冷落鞍马稀”了。

  3、“绕船月明江水寒”一句是描写景物的,这一句蕴含了什么情?

  明确:这一句是前面通过对比叙述身世遭遇之后的抒情。过去是那么的欢乐奢华,名噪京师,而今围绕着自己这一叶孤舟的却是清冷的月光,带着寒意的江水。诗人把秋江月夜的寒冷同琵琶女内心感受的寒冷融合在一起,情景交融,烘托出琵琶女无限凄凉悲苦的心境,催人泪下。这种渲染烘托意境的手法十分高明。它通过对比、反衬,有力地表现了琵琶女的身世遭遇。用琵琶女的年轻貌美反衬她的年长色衰;用门庭冷落反衬独守空船;用昔日的欢笑反衬今日的辛酸;用夜梦往事反衬醒后孤寂感伤的情怀,从而鲜明地塑造了一个封建社会中被玩弄、被侮辱的妇女典型形象,对世人的重色轻才和重利寡情提出了控诉。

  4、有人指责说琵琶女是个留恋灯红酒绿、奢靡生活的风尘女子,不值得同情;还有人认为她宁愿为娼而不愿为人妻,和丈夫离别一个月就耐不住寂寞,没有什么值得怜悯的,对此,你有何看法?

  明确:琵琶女的追述欢乐、奢华的歌妓生涯,不是留恋已逝去的岁月。从今与昔的强烈对比中,从切身的体验中,她认识到,当年那些慷慨抛掷缠头的纨袴阔少们,全是一些不懂音乐,不懂艺术,更不懂感情的花花公子。他们只不过是欣赏她的色相,当成玩物,致使她落到今天这样的地步。琵琶女的回忆充满着苦涩。琵琶女嫁作商人妇没有摆脱被当作玩物的命运,况且商人重利轻别,在这荒江月夜之下,琵琶女孤苦无依,独守空船,回首往事,不胜悲哀。

  三、作业

  背诵第二段。

  第3课时

  一、赏析诗歌第4、5两段。

  1、请学生朗读第4、5两段。

  2、第4段可分为几层?归纳层意。

  明确:可分三层意思。前四句为第一层,写诗人感慨。第二层中间十二句,写诗人自述谪居的郁闷心情。最后四句是第三层,写诗人听后的感受,愿为她的再次演奏写《琵琶行》一诗。

  3、“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明确;听琵琶声叹息是因为琵琶女声情并茂的弹奏技艺打动了诗人。“又闻此语重唧唧”是诗人听了琵琶女的悲凉身世以后更加同情琵琶女的遭遇。琵琶女的遭遇又使诗人想到了自己,从而很自然地揭示了彼此产生感情共鸣的思想基础,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慨,进而自叙了贬居江州的凄苦生活和郁闷心情,交代了产生感慨的原因是由于彼此有着共同的遭遇。

  4、怎样理解“同是天涯沦落人”?

  明确:尽管诗人与琵琶女的社会地位、生活道路和生活态度不同,尽管他们素昧平生,但“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失意者的感受却是相通的。第一,彼此都自京都沦落江州。第二,彼此都怀才不遇。(名艺人-大诗人)第三,彼此都有着不幸的遭遇(年长色衰嫁商人-才华横溢遭贬谪),过着孤寂的生活(守空船-酒独倾)。第四,诗人是琵琶女的知音(弹出幽愁暗恨-尽通曲中之情),失意者同病相怜。正因为如此,诗人在最后重听了琵琶女的再次弹奏之后,洒下了同情之泪。

  5、诗人为什么要为君翻作《琵琶行》呢?

  明确:因为诗人通过琵琶的乐声沟通了与琵琶女的情感,同命相怜,要把“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受写出来,这既是对琵琶女的同情和尊重,也是自己感情寄托的需要。

  6、分析第5段。

  明确:“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诗人的一片盛情与悲怀深深打动了琵琶女,她既同情诗人的不幸遭遇,又感激诗人的知遇之恩,这复杂的情感共鸣化作了不似前声的凄凄之音致使“满座重闻皆掩泣”。尽管“凄凄不似向前声”,但诗人并没有展开笔墨描绘这“凄凄”之声,而是以一句高度的概括写出了重弹的特点,语言精炼,笔墨经济得当。写重弹的效果,也一改前面借景抒情的笔法,而为直接写听者的反响,“满座重闻皆掩泣”,使悲剧气氛更为浓烈。简约含蓄的表达给读者留下了更广阔的想象余地。“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最后两句以设问收束全诗,从侧面表现自己重闻琵琶之后的强烈感受,哀怨之情令人潸然泪下。这两句紧扣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主题句,使全诗的主题表达,在感情的层次上得到了升华。

  二、引导学生分析景物描写的作用。

  明确:全诗共有四处景物描写:第一处,“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这是烘托秋风瑟瑟的悲凉气氛,表现诗人惜别的惆怅之情。第二处,“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将浸月。”这是通过江水茫茫,月沉荒江的景物描写,抒发诗人离别时的悲凉情怀。第三处,“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这是用“悄无言”和江心沉月的景物烘托琵琶声的艺术魅力,反衬主客都沉浸在音乐的艺术享受之中。第四处,“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这是用秋江寒夜,明月高照表达琵琶女孤独寂寞的心情。

【更多相关内容推荐】

  《琵琶行》是唐朝诗人白居易的长篇乐府诗之一。作于元和十一年(816年)。此诗通过对琵琶女高超弹奏技艺和她不幸经历的描述,揭露了封建社会官僚腐败、民生凋敝、人才埋没等不合理现象,表达了诗人对她的深切同情,也抒发了诗人对自己无辜被贬的愤懑之情。

  琵琶行

  白居易

  (诗前小序)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遂命酒,使快弹数曲。曲罢悯然,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

  琵琶行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di)花秋瑟瑟。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

  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

  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

  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

  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

  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

  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

  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

  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

  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

  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

  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

  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

  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

  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

  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琵琶行》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琵琶女的的凉身世和诗人贬职失意的苦闷心情,琵琶女的飘零身世和诗人宦途潦倒,沟通了彼此的感情渠道,控诉了封建社会摧残人才的黑暗现实。

  2、赏析这首诗的音乐美、意境美。领会运用多种手法描绘音乐形象,运用环境描写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写作特点。

  3、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和朗读背诵能力。

  教学重点:

  1、掌握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写声音的高超技法。

  2、引导学生从对物身世命运的分析中解读作品思想感情,把握意境。

  3、背诵全诗。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对音乐的描写以及是如何将乐曲的情调和演奏者的感情融为一体的。

  教学时数:3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写作背景

  白居易生活在由盛转衰的中唐时期。当时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很尖锐,外族不断入侵,自安史之乱后,国内连年战乱,民不聊生。朝廷宦官专权跋扈,藩镇割据作乱,统治阶级内部朋党之争日益加剧,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日渐衰微,人民生活困苦不堪。白居易早年避乱江南,接近人民,对政治的混乱,人民的疾苦深有感受。他为官有“兼济天下”之志。元和三年(公元808年),白居易担任左拾遗(谏官),多次向唐宪宗上书,提出一系列改革时弊的措施,同时他又写了揭露黑暗政治,反映人民疾苦的《新乐府》、《秦中吟》等讽喻诗,结果触犯了掌握军政大权的豪门贵族,引起唐宪宗和一些权臣的恼恨。元和九年被改任太子左赞善大夫这一闲职。

  元和十年,平卢节度使李师道派人杀了宰相武元衡,向中央政权示威,白居易认为这是重大“国耻”。激于义愤,他率先上疏“急请捕贼,以雪国耻”。但都被权贵们加上“越职奏事”的罪名,又造谣诬蔑说,白居易的母亲因看花坠井而死,而白居易却作赏花诗,新井诗,“有伤明教”,于是贬为江州刺史,继而又贬为江州司马(九品小官)。白居易获罪的真正原因主要是他写的针砭时弊的讽谕诗,正如他自己所说,“始得名于文章,终得罪于文章”。

  对于这次遭贬,诗人既感伤又愤慨。到江州后一年的生活更使他感受到社会世态炎凉,他有满腔的怨愤无处倾诉。这首诗是诗人贬职到江州的第二年(元和十一年)秋天写的,当时诗人45岁。

  《琵琶行》的“行”是古诗的一种体裁,统称“歌行体”。它的特点是“篇无定句,句无定字”,音节、格律比较自由,句法长短不一,富于变化。唐以后,歌行一般用五、七言古诗体裁。

  二、整体感知

  1、 听朗读录音,注意下列字的读音。

  贾(gǔ) 恬(tián) 谪(zhé) 思(sì) 霓裳(cháng) 六幺(yāo) 嘈嘈(cáo) 间(jiān)关 虾(há)蟆(má) 名属(zhǔ)教坊(fāng) 绡(xiāo) 钿(diàn) 篦(bì) 呕(ōu)哑(yā)嘲(zhāo)哳(zhā)

  2、学生默读全诗,然后用一句话概括名段内容。

  第一段写浔阳江头夜送客;第二段写江心聆听琵琶曲;第三段写江心自诉身世苦;第四段写同病相怜感慨多;第五段写重闻琵琶青衫湿。

  三、讲析小序

  1、请学生朗读小序。

  2、请学生口译小序,教师提示注意以下词句。

  左迁:贬官降职。古代以右为尊,以左为卑,所以把贬官降职叫“左迁”。

  明年:第二年。

  铮铮然有京都声:音调清脆动听,有京都流行乐曲的声调。铮铮,金属相击声,这里形容弦声清脆。

  倡女:“倡”通“娼”。这里指歌妓。

  命酒:吩咐摆酒席。命,动词,叫,吩咐,命令。酒,名词用作动词,摆酒席。

  憔悴:脸色黄瘦。

  转徙:不断转换地方,迁移居处。

  恬然自安:心境平静,自觉安适。恬然,平静坦荡地。

  斯人:这个人,指琵琶女。

  是夕始觉有迁谪意:这天晚上才感觉到有被贬的不愉快的意味。谪,降职外调。

  因为长句:就写了一首长诗。因,连词,于是,就。为,动词,写,作。长句,指七言诗。

  凡六百一十六言:共计六百一十六个字。凡,共计。言,字。

  命曰:命,动词,取名,叫它。

  3、请学生概述小序的内容及作用。

  明确:诗前小序,共一百三十八字。扼要地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的主要经过,概括了琵琶女的身世和作者的心情。

  小序的作用:说明了写这首长诗的原因和命名,定下了全诗凄切伤怀的感情基调。本诗是一篇抒情色彩很浓的长篇叙事诗。

  4、小序和诗歌哪些段落分别照应?

  明确:“明年秋,……铮铮然有京都声”和第1自然段照应。“问其人,……转徙于江湖间”和第2、3自然段照应。“予出官二年,……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和第4自然段照应。

  5、小序中说“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对此,你有何看法?

  明确:“恬然自安”者,是话中有话,实际是说遭受贬谪的苦闷始终萦绕心头,一直无法自安,而“迁谪意”当然也不是“是夕”才感受到的。这两句反话,既是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抑郁愤慨之情,也是强调这次与琵琶女偶然相遇的事件给他的感受之深,是扣住“同是天涯沦落人”来说的。

  四、赏析诗歌第1段。

  1、学生朗读第1段,教师提示下面词句。

  浔阳江:今江西省九江市北面的一段长江,因临近浔阳,故古称浔阳江。

  主人下马客在船:这一句是互文,意思是主人和客人都下了马,登上船。

  2、作为叙事诗的开头,这一段都写了什么内容?这段中景物描写的作用是什么?请用诗句中的一个字概括这一段所渲染的气氛特点。

  明确:这一段是全诗的引子,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引了了琵琶声。

  头两句写江头送客,正当秋夜,枫叶如丹,荻花飘白,风声瑟瑟,这就烘托了一种惆怅惜别的悲凉气氛。

  中间四句写船中饯别,“举酒欲饮无管弦”为琵琶女的出场埋下伏笔,并和后文“浔阳地僻无音乐”照应。在无管弦的寂寞中饮酒,自然“醉不成欢”酒喝得虽多,却不成欢,言外之意是心情郁闷,一个“惨”字不但渲染出气氛的特点,而且含蓄地吐露了诗人的悲抑心情。而船外则是江面茫茫,月影沉壁。诗人的离情别绪,有如荒江冷月。这些景物描写不仅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而且也为琵琶女的出场创造了环境气氛。

  最后两句用“忽闻”造成语气的强烈转折,未见其人先闻其琵琶声,用水上传来的琵琶声打破了寂寞、郁闷和凄清。用“主人忘归客不发”突出琵琶声的艺术魅力,感情由悲抑转为惊喜。

  这种气氛可用诗中的一个“惨”字加以概括。

  五、作业

  背诵第1自然段。

  第2课时

  一、赏析诗歌第2段。

  1、“寻声暗问弹者谁”一句中的“暗”字,有人把这个字解释为“偷偷地”、“私下里”,表明诗人因自己的身份不便公开、直接问。把这种解释与课本中的解释比较一下,哪个更准确生动?

  明确:前者的解释与语境不合。诗人“暗问弹者谁”说明他并不知道弹琵琶的是歌妓,所以不存在顾虑自己为官的身份问题,后来知道是歌妓,诗人也没有因自己的身份顾虑什么,相反,对歌妓寄予了深切的同情和尊重。把“暗”解释为“轻声”准确生动,因为琵琶声太动人了,致使“主人忘归客不发”,在冷寂凄清的氛围中,琵琶声越发显得凄楚动人。“轻声”问才能表现出诗人被乐声所吸引而不忍去打断琵琶的弹奏这样一种心理状态,同时也从一个侧面显示出琵琶女弹奏的高超技艺。

  2、“琵琶声停欲语迟”和“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这几句反映了琵琶女怎样的心理情态?一般的都认为是表现了她的“羞涩”,你以为如何?

  明确:一个红极一时的歌女年长色衰之后,嫁作商人妇,又遭到重利薄情商人的抛弃,面对这世态的炎凉,她有满腹的哀怨和苦衷。她弹奏琵琶不是招徕顾客,而是借琵琶抒发自己哀怨的心曲。这一系列不同寻常的举止情状,表现了她不愿随便重新抛头露面的心理,暗示出她有着不同寻常的生活经历和艺术才能。

  3、琵琶女本不愿抛头露面,可为什么最后还是出来了?请从诗句中找出答案。

  明确:由于诗人“寻声暗问弹者谁”,又“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又“千呼万唤”,琵琶女深感盛情难却,却之不恭。诗中用了“寻”“问”“移”“邀”“添”“回”“开宴”这一连串的动词,生动地表达了诗人听到琵琶声后所激起的惊喜心情和邀见琵琶女的急切心情。在沦落天涯的不幸际遇中,觅得知音,这对于琵琶女来说是一种莫大的慰藉和鼓舞。诗人的举动表示了他对琵琶女应有的尊重和礼貌,这是以艺会友,决不同于一般文人墨客狎妓,征歌点曲。所以琵琶女终于摆脱了重重顾虑,登上了诗人所在的船头。然而毕竟是陌生人,不免有些拘谨,也许还夹杂着一点儿羞涩,故而“犹抱琵琶半遮面”。

  4、从“转轴拨弦三两声”起以下24句是写弹奏琵琶的全过程,这是全诗描写的重点,也是全诗写得最精彩的地方。这部分都写了些什么内容?请归纳概括一下。

  明确:前8句中主要写了弹奏者的动作和弹奏者(也包括诗人)的心理,中间14句集中描绘琵琶乐声,其中也融进了诗人的感受。最后两句写周围的环境,烘托弹奏的效果。

  5、反复诵读这24句,你能否感受到诗人在描绘琵琶声乐时是围绕一个什么字来写的吗?

  明确:注意诗人表达感受的语句,可知是紧紧围绕一个“情”字来描绘的。“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这是演奏前的调弦试音,却已使听者感到了一种动人的情韵,可见琵琶女身手不凡,造诣颇深。“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这是概括地总写一笔,依然扣住“情”字,“弦弦”“声声”“似诉”“说尽”,充分显示出乐曲的表现力,乐声是如此哀怨低沉。一开始就把琵琶声音与人物的感情交融在一起了。

  6、“低眉信手续续弹”,“轻拢慢捻抹复挑”两句表现了琵琶女怎样的神态?

  明确:这两句既传神地写出了琵琶女从容自若的神态,挥洒自如的风度,又表现了她沉稳端庄的性情,还写出了她精湛娴熟的技巧,诗句凝炼而含义广博。高超的演奏是琵琶女感情、心灵、性情的表现,而知音者的聆听叹赏表现他对乐声的深刻感知和透彻理解,也反映了聆听者的感情、心灵、性格和艺术修养。

  7、诗人用了哪些比喻描写琵琶的声音?

  8、请学生归纳乐声旋律的变化情况。

  明确:乐声由舒缓流畅--逐渐沉咽--间歇停顿--雄壮激越--强音收束。从这个变化中,我们再结合琵琶女的不幸身世,似乎可以感受到琵琶女思绪的起伏变化,似乎听到了她在诉说不幸的平生和心中无限的幽愁暗恨。

  9、在乐曲终了之后,诗人以“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两句结尾,这两句作用如何?

  明确:诗人没有直接写听者的热烈反响以说明琵琶女技艺非凡和乐声的感人至深,否则过于直白就不含蓄,不含蓄也就显不出深沉了。用“东船西舫悄无言”的寂静无声,反衬“有声”的音乐效果,可谓“此时无声胜有声”了。人们无声地沉浸、陶醉在艺术的享受之中,那深深打动人的乐声仿佛缭绕迂回耳际,不由得使诗人想到了自己浩茫的心事,引起情绪上的波澜。在这片刻的沉寂中,只见一轮迷蒙的冷月荡漾在江心的微波之中,它提醒诗人从乐声中回到现实中来。这句景物描写点染烘托了浓重的氛围,与复杂的乐声融为一体,共同表现了琵琶女与诗人息息相通的复杂情感,是那么的忧愤、哀怨凄楚、苍凉,给整个音乐形象补足了画龙点睛之笔。

  10、试比较《琵琶行》中的音乐描写与《明湖居听书》对王小玉歌声的描写。

  明确: 二者都用比喻手法来描绘音乐,各有特色:《琵琶行》主要是以声喻声,用人们熟悉的声音作比,把琵琶的乐声旋律描绘得变化多彩多姿,淋漓尽致,使人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明湖居听书》主要是以形喻声,把登泰山的体验移到对高亢唱腔的欣赏上,使人领略唱腔一叠高似一叠,每叠唱腔都有与众不同的新奇境界。写唱腔的陡然低落,用一条飞蛇游走于崇山峻岭之间来作比,给人印象深刻。 二者都写了听后的感触。不过《琵琶行》写得凝炼、含蓄、更耐人回味;而《明湖居听书》则把自己的感受全盘托出,缺少《琵琶行》那动人的神韵。 二者在描写音乐时都用了烘托手法。《琵琶行》的高明这处是融情于景,景中生情,创造了深邃的诗的意境。例如“惟见江心秋月白”,烘托了苍凉幽寂的氛围,一扫琵琶的急响繁音,令人转眼之间回到了现实世界:还是那“枫叶荻花秋瑟瑟”的秋夜,还是那“别时茫茫江浸月”的秋江,只是浸在江心的秋月已升到中天,把月的清辉洒向人间,令人有所思,有所待。此刻,诗人也许在痛惜自己在孤独中度过良辰美景,思念着亲人,慨叹自己不幸的遭遇……而琵琶女也许会想到“秋月春风等闲度”的过去,想到“绕船月明江水寒”的今宵,正为自己的沦落天涯悲伤不已……《明湖居听书》侧面烘托较为直白、缺乏那种诗的意蕴和情味。

  《高中新教材优秀教案》中和答案:相同点: 描写的过程基本相同(起始--舒徐流畅;发展--起伏跌宕;间歇--悄无声息;高潮--激烈高亢;结束--戛然而止)。 写声时都采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方法。 都运用了比喻、摹声等修辞手法。两者的不同点:《琵琶行》写音乐,意不在写音乐而在写人,在慨叹琵琶女身世的凄凉和抒发自己的不满。《明湖居听书》只为极力形容唱腔的美妙而无弦之音。

  二、赏析诗歌第3段。

  1、 学生朗读第3段,教师提示下面的词句。

  第一部:第一班。

  秋月春风:比喻宝贵的青春。

  弟走从军阿姨死:弟,指琵琶女在教坊中的气类相似的诸姊妹。所谓“从军”就是指这些歌妓们都被征到军队中服劳役。阿姨,指琵琶女的养母。

  鞍马稀:借代,指客人少了。

  2、从琵琶女自叙身世来看,她前后的生活有什么变化?

  明确:这一段写琵琶女倾诉悲苦凄凉的身世,可以分为两层意思,第一层到“秋月春风等闲度”,写她自述青春年少时色艺超辟,红极一时的歌女生涯。

  “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是写琵琶女弹完一曲后的神态和动作。这两句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介绍自己的籍贯、住处。接下去四句说自己才貌双全,色艺出众。一个“善才服”,一个“秋娘妒”就从别人的眼中侧面写出了她的色艺出众,用笔精炼。“五陵”两句也是侧面描写她当时红极一时的盛况。而“钿头”两句则是正面描写她欢乐豪华的歌妓生涯。正面描写抓住了细节,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一个红歌女,在五陵年少这些纨袴子弟的簇围下,那种灯红酒绿,纸醉金迷的奢华生活。“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概括叙述了追欢逐乐的逝水流年,也是一个过渡,过渡到第二层叙述自己悲惨凄凉的遭遇和处境。“秋月春风”在这里借指宝贵的青春年华,最美好的时刻。

  第二层七句,主要写琵琶女年长色衰后的寂寞凄凉的处境。导致“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的原因除了“暮去朝来颜色故”之外,还有一层就是“弟走从军阿姨死”,其中“颜色故”是主要原因。从前面描述琵琶女弹奏的技艺来看,并没有因年长而衰败,而是依然精妙绝伦。然而那些豪门子弟都不来光顾了,这说明什么?它从一个侧面告诉人们:原来“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并不是真的欣赏她弹奏琵琶的高超技艺,而是被她的容貌所吸引,一旦年长色衰,门前必然是“冷落鞍马稀”了。

  3、“绕船月明江水寒”一句是描写景物的,这一句蕴含了什么情?

  明确:这一句是前面通过对比叙述身世遭遇之后的抒情。过去是那么的欢乐奢华,名噪京师,而今围绕着自己这一叶孤舟的却是清冷的月光,带着寒意的江水。诗人把秋江月夜的寒冷同琵琶女内心感受的寒冷融合在一起,情景交融,烘托出琵琶女无限凄凉悲苦的心境,催人泪下。这种渲染烘托意境的手法十分高明。它通过对比、反衬,有力地表现了琵琶女的身世遭遇。用琵琶女的年轻貌美反衬她的年长色衰;用门庭冷落反衬独守空船;用昔日的欢笑反衬今日的辛酸;用夜梦往事反衬醒后孤寂感伤的情怀,从而鲜明地塑造了一个封建社会中被玩弄、被侮辱的妇女典型形象,对世人的重色轻才和重利寡情提出了控诉。

  4、有人指责说琵琶女是个留恋灯红酒绿、奢靡生活的风尘女子,不值得同情;还有人认为她宁愿为娼而不愿为人妻,和丈夫离别一个月就耐不住寂寞,没有什么值得怜悯的,对此,你有何看法?

  明确:琵琶女的追述欢乐、奢华的歌妓生涯,不是留恋已逝去的岁月。从今与昔的强烈对比中,从切身的体验中,她认识到,当年那些慷慨抛掷缠头的纨袴阔少们,全是一些不懂音乐,不懂艺术,更不懂感情的花花公子。他们只不过是欣赏她的色相,当成玩物,致使她落到今天这样的地步。琵琶女的回忆充满着苦涩。琵琶女嫁作商人妇没有摆脱被当作玩物的命运,况且商人重利轻别,在这荒江月夜之下,琵琶女孤苦无依,独守空船,回首往事,不胜悲哀。

  三、作业

  背诵第二段。

  第3课时

  一、赏析诗歌第4、5两段。

  1、请学生朗读第4、5两段。

  2、第4段可分为几层?归纳层意。

  明确:可分三层意思。前四句为第一层,写诗人感慨。第二层中间十二句,写诗人自述谪居的郁闷心情。最后四句是第三层,写诗人听后的感受,愿为她的再次演奏写《琵琶行》一诗。

  3、“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明确;听琵琶声叹息是因为琵琶女声情并茂的弹奏技艺打动了诗人。“又闻此语重唧唧”是诗人听了琵琶女的悲凉身世以后更加同情琵琶女的遭遇。琵琶女的遭遇又使诗人想到了自己,从而很自然地揭示了彼此产生感情共鸣的思想基础,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慨,进而自叙了贬居江州的凄苦生活和郁闷心情,交代了产生感慨的原因是由于彼此有着共同的遭遇。

  4、怎样理解“同是天涯沦落人”?

  明确:尽管诗人与琵琶女的社会地位、生活道路和生活态度不同,尽管他们素昧平生,但“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失意者的感受却是相通的。第一,彼此都自京都沦落江州。第二,彼此都怀才不遇。(名艺人-大诗人)第三,彼此都有着不幸的遭遇(年长色衰嫁商人-才华横溢遭贬谪),过着孤寂的生活(守空船-酒独倾)。第四,诗人是琵琶女的知音(弹出幽愁暗恨-尽通曲中之情),失意者同病相怜。正因为如此,诗人在最后重听了琵琶女的再次弹奏之后,洒下了同情之泪。

  5、诗人为什么要为君翻作《琵琶行》呢?

  明确:因为诗人通过琵琶的乐声沟通了与琵琶女的情感,同命相怜,要把“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受写出来,这既是对琵琶女的同情和尊重,也是自己感情寄托的需要。

  6、分析第5段。

  明确:“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诗人的一片盛情与悲怀深深打动了琵琶女,她既同情诗人的不幸遭遇,又感激诗人的知遇之恩,这复杂的情感共鸣化作了不似前声的凄凄之音致使“满座重闻皆掩泣”。尽管“凄凄不似向前声”,但诗人并没有展开笔墨描绘这“凄凄”之声,而是以一句高度的概括写出了重弹的特点,语言精炼,笔墨经济得当。写重弹的效果,也一改前面借景抒情的笔法,而为直接写听者的反响,“满座重闻皆掩泣”,使悲剧气氛更为浓烈。简约含蓄的表达给读者留下了更广阔的想象余地。“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最后两句以设问收束全诗,从侧面表现自己重闻琵琶之后的强烈感受,哀怨之情令人潸然泪下。这两句紧扣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主题句,使全诗的主题表达,在感情的层次上得到了升华。

  二、引导学生分析景物描写的作用。

  明确:全诗共有四处景物描写:第一处,“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这是烘托秋风瑟瑟的悲凉气氛,表现诗人惜别的惆怅之情。第二处,“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将浸月。”这是通过江水茫茫,月沉荒江的景物描写,抒发诗人离别时的悲凉情怀。第三处,“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这是用“悄无言”和江心沉月的景物烘托琵琶声的艺术魅力,反衬主客都沉浸在音乐的艺术享受之中。第四处,“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这是用秋江寒夜,明月高照表达琵琶女孤独寂寞的心情。

【更多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文章

  • 高中语文必修三[琵琶行(并序)]教案
  • 高中语文必修三<琵琶行(并序)>教案 教学博苑 01-17 0619 高中语文必修三<琵琶行(并序)>教案 教学目标: 学习音乐艺术的描写技巧,提高学生音乐欣赏能力. 培养学生对艺术的领悟力和兴趣 教学重难点及解决方 ...查看


  • 四年级传统文化备课教案
  • 四年级传统文化备课教案 第一单元 经典驿站 唐诗 1.南园十三首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李贺及其<南园十三首>的原文及译文.背诵这首诗. 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1.读原文,学生初步感知. 2.学生谈感受. 二.出示译文. 学 ...查看


  • 苏教版高二[唐诗宋词选读][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教案
  • 作者简介 词作原文 临江仙 •晏几道 斗草阶前初见,穿针楼上曾逢.罗裙香露玉钗风.靓妆眉沁绿,羞脸粉生红. 流水便随春远,行云终与谁同?酒醒长恨锦屏空.相寻梦里路,飞雨落花中. [注释] 1.却:又.再. 2.小蘋:歌女名. 3.心字罗衣: ...查看


  •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教案
  • [文言文阅读]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教案 目标:1 考纲解读: 2 命题趋向和应试对策: 3 理解文言翻译的误区,掌握正确的翻译方法: 4 针对练习. 重点:方法指导,针对练习. 课时:4课时. 方法:导学. 准备:学案. 内容和过程: ...查看


  • 四年级传统文化教案2
  • 传 统 文 王 西 川 小 学 化 教 案 王 洪 山 2014 年 2 月 经典驿站 唐诗 .南园十三首 授课时间:2014.2 .4 日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李贺及其<南园十三首>的原文 及译文.背诵这首诗. 教学过程: 一 ...查看


  • [琵琶行](节选)教案
  • <琵琶行>(节选)教案 教学目标: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孩子们,老师特别喜欢古典诗歌,刚才大家课前背诵了几首古诗,老师听得意犹未尽,还想听! 2.我想听一首抒发离别之情的送别诗(生背) 我想听一首描写景物的山水 ...查看


  • 咏怀古迹五首(其三)原文.译文.鉴赏
  • 原文: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译文: 群山万壑随着险急的江流,奔赴荆门山,这里有生长明妃(王昭君)的村子. 一旦离开汉宫,(命 ...查看


  • [琵琶行](并序)教案
  • <琵琶行>(并序)教案 一.激趣导入 谁能说出一些古人与音乐有关的故事? <诗经>:"琴瑟友之,钟鼓乐之."高渐离易水送别荆轲. 俞伯牙.钟子期高山流水的故事. 司马相如向卓文君求爱弹奏<凤 ...查看


  • 琵琶仙·双桨来时原文|翻译|赏析
  • <吴都赋>云:"户藏烟浦,家具画船⑴."唯吴兴为然.春游之盛,西湖未能过也.己酉岁⑵,予与萧时父⑶载酒南郭,感遇成歌. 双桨来时,有人似.旧曲桃根桃叶⑷.歌扇⑸轻约飞花,蛾眉正奇绝.春渐远.汀洲自绿,更添了几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