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峡两岸关系

海峡两岸关系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此条目需要可靠、公开、第三方的参考或来源。(2008年1月) 另外,这里的第一手来源和其他相关来源的数量也不足以支持一篇正确的百科全 书文章。 请协助补充符合可靠来源要求的引用以改善这篇条目。

海峡两岸关系

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华民国

图中所列乃双方实际管辖地区,均未包含相互主张但为对方控制的领土。

台湾海峡两岸关系(简称两岸关系)是指位于台湾海峡西侧的中国大陆(简称大陆)与位于台湾海峡东侧的台湾彼此间的全部互动关系。

无非是一般的国内关系(如清治时期与光复初期)或一般的国际关系(如荷据时期、日治时期)。但自1949年国共内战暂告段落、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成立并控制大陆地区、中华民国政府迁往台湾地区并实施军事统治以来,海峡两岸一直处于对峙的特殊分治状态,台湾海峡两岸关系通常特指1949年后错综复杂的两岸关系,本文亦着重叙述此期间的两岸关系。1997年与1999年,英属香港与葡属澳门的主权分别移交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后,台湾与港澳的关系,亦可纳入广义的两岸关系,但狭义则不包括台港及台澳关系。 台湾海峡两岸关系一直牵涉亚太区域情势,乃至世界强权的策略布局与全球安全。两岸关系亦始终在发展、变动:历经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复原时期、冷战时期、苏联解体,大陆持续发展并在崛起,台湾亦经历经济飞跃成长与政治民主化,以及现在台湾独立运动的逐步推展,当今的两岸关系已成为全球注目的焦点之一。同一期间,国际政治中多数国家已从承认中华民国政府转向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然中华民国依然有效统治台湾,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之实际统治权亦从未及于台澎金马,故两岸问题及其解决仍然是两岸之间以及国际政治上的难题。

目录

[

2 交流体系

4 法律关系

[] 政治关系

参见:台湾海峡两岸大事年表、台湾问题、一个中国、两个中国、两国论、一中一台、台湾独立、中国统一、反分裂国家法及一边一国

[] “流亡政权”与“叛乱团体”

已在中国持续四年的国共内战局势明朗,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在北京成立,中华民国政府自南京迁往台湾台北(今台北市),海峡两岸进入对峙、分治的状态。1949年至1960年间,台湾海峡两岸关系出现高度紧张与不稳定的局面,在政治上两岸互不承认对方的存在及合法性,纠结于在联合国席位间的中国代表权问题,并誓言收复或解放对方。在中国大陆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以中国法统的继承者自居,将中华民国视为一个已灭亡的政权;同样,在台湾的中华民国则在1954年召集第一次国民大会第二次会议,议决在甫内战时所通过的《动员戡乱时期临时条款》继续有效,并将中国大陆地区视为叛乱团体所窃占的沦陷地区。 两岸在对解决对方问题的政策上偏重于武力及军事手段。中国人民解放军誓言“解放台湾”,在1949年发动金门战役企图登陆大金门岛;1955年攻打金门、一江山岛与大陈岛,引发第一次台湾海峡危机;随后在1958年发动金门炮战,引发第二次台湾海峡危机。在主动以军事方式寻求一统中国的同时,中国共产党以中国国民党及蒋中正为诉求对象在1956年提出“争取和平解放台湾”并于1957年由毛泽东提议“第三次国共合作”,随后1960年由毛泽东与周恩来共同擘划一纲四目,即:祖国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政府在北京,台湾为地方政府;台湾回归后,除外交归于中央外,其余军、政、人事“均委于蒋”。以上提议均为中华民国政府拒绝。

处于被动、缺少纵深的中华民国政府则是以防御为主,在1954年与美国签订《中美共同防御条约》对抗来自对岸的军事攻击,但在1958年10月与美国所签订的联合公报中则向美国表示未来“非凭借武力”(not the use of force)光复大陆,而是凭借三民主义,一般认为这是国民政府对美保证不将其卷入两岸军事纷争的表达。虽然如此,国民政府仍多次派出间谍或特务进行对于中共高层的暗杀,而同时,台湾方面也承受中国共产党的间谍渗透,此一状况为两岸相互仇视情绪深埋下隐微而遥远的种子。

此段期间,美国并不否认中华民国对于台湾行使主权的正当性,却在国军节节败退中意图采取袖手不管政策(Hands-off Policy,1949年12月23日美国国务院向远东地区使节发表之秘密备忘录),随后因朝鲜战争认识台湾战略地位之重要性转而提出台湾地位未定论,所产生的扭曲现象是:美国一方面维持与中华民国的外交关系,却又为避免台湾被并入共产主义集团而称占当时中华民国实际控制领土绝大部分的台湾系主权未决。虽然美国与中华民国成为军事防御同盟,但为拉拢中华人民共和国避免其倒向苏联,美国并未放弃与中国共产党保持联系,1954年6月起双方即在日内瓦展开领事级会谈,随后在1955年双方所签署的联合公报中,美国第一次用“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个名称来称呼大陆政府当局。

[] 外交形势逆转与联合国席次争夺战

美国一方面借由中美共同防御条约防护台湾的安全,另一方面也牵制住蒋介石反攻大陆将美国拖入战争的可能性,两岸关系从军事对抗走向外交角力。自1962年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即每年委由同为共产主义国家集团的友邦申请加入联合国,然而当时受到冷战对峙的影响,西方国家多数承认自由中国(即中华民国政府)在联合国的席次代表权。一方面由于中华民国政府积极开展与新兴独立国家的关系,另一方面拜冷战对峙、众多西方国家追随美国脚步之赐,1960年代成为中华民国外交成果最为丰硕的黄金岁月,其间最大的外交挫败是1964年与法兰西共和国断交,不过1969年时邦交国数目达到高峰-68个邦交国。与此同时,中华人民共和国则在内有文化大革命,对外先后与苏联、印度交恶的状况下,导致外交呈现孤立倾向,

只有24个邦交国,不过随后双方外交实力即开始发生逆转。

1969年底,中华人民共和国和苏联间刚发生珍宝岛事件后不久,美国在华沙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会谈。1971年1月,8月17日,美国驻联合国首席代表布什向 联合国大会递交一封信及备忘录,正式要求联合国第二十六届大会将“中国在联合国的代表权问题”列为议程,不过美国对此一议题所提的方案是“双重代表权”, 美国认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应有代表权”,但是“应当规定不剥夺中华民国的代表权”,北京当局并不同意此一提案,台北当局则在审度时势后勉强予以接受,但并 未公开承认或宣传。正当联合国大会辩论此一议题时,基辛格于10月下旬再度访问北京,经过表决赞成美国提案者共55票,反对者59票,15票弃权。中华民国驻联合国代表周书楷眼见大势已去,在请示台北当局奉可后,主动在大会上宣布中华民国退出联合国。随后,联合国大会通过第2758号决议,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取得在联合国代表中国之权。 此时期台海两岸政府均坚守一个中国原 则,此一原则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取代中华民国后在国际间更为巩固,即使有国家愿意双重承认北京与台北,两岸政府也不接受双重承认。中华民国的外交 关系为此大受打击,至1976年与中华民国维持邦交的国家计26国,其余世界各国多转向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包括1972年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交的日本及1979年的美国。美国是最后一个与中华民国断交的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常任理事国,其转向却早有迹可循: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森访问北京,在同月28日与周恩来发表联合公报(即上海公报), 该公报内容言明“美国认识到台海两岸中国人均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对此一立场不提出异议”,仅管当时尼克森未言明“中国”系指中华 人民共和国或中华民国,且前者尚未获美国承认,但其已在联合国内代表“中国”。随后1973年5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与美国正式在对方首都设立联络办事处。 1976年美军顾问团从金门、马祖撤离。北京与华盛顿间的外交关系日渐增强、台北与华盛顿间的外交层次则逐渐降低,终于在1979年1月1日美国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签署中美建交公报, 断绝与中华民国的外交关系。建交公报中的用字遣词颇堪玩味,亦即建交公报虽与上海公报均提及一个中国原则,英文版本在提及美国立场时均系使用“美国认知 (acknowledge)此一立场”,但建交公报中文版却译为“美国承认此一立场”,就此在法律上拥有不同意义的二个词,美国并未表示异议,有学者认为 美国是为保留日后政策模糊的空间。(李英明、张亚中,2000)

[] 中华人民共和国不放弃武力解决两岸问题

台湾地区实行地方自治已久,省议员、县长、市长、县议员、市议员皆依《台湾省地方自治实施条例》由人民直接选举。1996年首次举行总统直选,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炮兵部队却对台湾试射导弹,意图左右选举,造成台湾海峡导弹危机,使两岸关系跌入冰点。1997年修宪冻省,亦即全面冻结省自治选举,简化省级组织以提高行政效率。2000年台湾第二任总统民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总理朱镕基以严厉的口吻批评“谁要是搞台湾独立,你就没有好下场!”,意图左右总统大选,结果民进党总统候选人陈水扁胜出,完成中华民国历史上首次政党轮替。2004年陈水扁顺利连任总统,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台办发表《五一七声明》,意图影响陈水扁总统就职演说内容。200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反分裂国家法》,再次表明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使用包括动武在内的任何手段也不会容许台湾独立。之后在台湾即引发了“三二六护台湾大游行”,有来自全台各地的民众参与,表达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累积已久的不满,以及对《反分裂国家法》所构成进一步安全威胁的

强烈抗议。以空拍相片中的游行队伍长度,估算出游行人数超过100万人。另根据台北市政府警察局以游行参与人员所占的面积来估算,仅景福门(东门)圆环周围的参与游行人数就有27万人,是台湾历史上少见的大型动员游行。

根据台湾智库2007年9月发布的“民调”,在美国、中国、日本、韩国四国中的"友好感",38.0%的台湾民众对日本最有好感,其次为美国的16.8%,中国只有7.1%。

[] 未来发展

[] 交流体系

[] 经贸及民间交流

此条目或章节的中立性有争议。内容、语调可能带有明显的个人观点或地方色彩。 (2008年1月27日) 加上此模板的编辑者需在讨论页说明此文中立性有争议的原因,以便让各编辑者讨论和改善。

在编辑之前请务必察看讨论页。

此条目或章节可能包含原创研究或尚未查证的内容。(2008年1月) 请协助添加参考资料以改善这篇条目。详细情况请参见讨论页。

此条目或章节的语调或风格可能不适合百科全书的写作方式。(2008年1月27日) 您可以通过改写来协助改善这篇条目。 请前往讨论页获取进一步的信息。

此章节没有列出任何参考或来源。(2008年1月) 请协助添加来自可靠来源的引用以改善这个章节。 无法查证的内容可能被提出异议而移除。

请参见:大陆探亲、三通、小三通、台商包机

2005年1月29自中华民国政府于1987年开放一般民众赴大陆探亲以来,两岸民间交流一直在不断发展。“海协会”)

流基金会(简称“海基会”)。两岸“三通”问题(通商、通邮、通航)中,通商与通邮已经解决,而通航问题却依然旋而未决,一直得不到较好解决的障碍主要在于民进党执政时代谈判双方都较为坚持各自经济利益、再者则是航权谈判无法避开敏感政治问题。

在两岸人员往来方面,中华民国人士进入大陆需持有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机关颁发的“台湾居民来往大陆通行证”(俗称“台胞证”),该证件可在中国香港或中国的海关申请,基本上绝大多数台湾人——甚至包括一些主张台湾独立的人士——都可以取得台胞证进入大陆地区。台湾对大陆地区人士进入台湾则依然有严格的限制,只接受已经拥有中国香港、中国澳门或第三国的永久居留权,或是经第三地访问台湾的团体游客。 而台资企业,使用第三地投资方式,低调进入中国大陆市场;或是经由中华民国政府同意进入中国大陆市场。目前台资在中国外资的统计数据上并不是第一,但是包括经济学人杂志在

中共在早期对于台商投资采取完全开放态度,以外商甚至一些在地方高于外商的待遇对待台商。但是在2004年起中华人民共和国明确表态不欢迎具有“台独”背景的“绿色台商”在大陆投资,来源请求这 样的经济交流方式,使得许多台商或是人士携家带眷,前往中国工作或是“投资”。增进彼此的交流,不过台湾人和中国大陆人彼此的观念还是差很多,需要时间来 消除彼此的差异。基本上,台商在中国大陆的投资在一开始是对中国大陆十分有利的,台商给予中国大陆其他国家无法给予的技术、并解决了许多地区的就业问题, 有一些产业完全依靠台商的起头作用才能在中国建立(没有台商投资、这些企业根本无法建立或毫无竞争力──其他国籍的外商则无此能力)。

前民进党不分区立委林浊水也提出一个很特殊的现象:陈水扁总统时期大幅放宽两岸经贸政策,但是由于中共官方故意阻扰之、企业界及泛蓝整天以“锁国”攻击之;因此反而让陈前总统成为“反西进代言人”、替民进党开拓了许多选票(这些选票是大多是两岸经贸开放的受害者、例如因为产业西进增加的失业劳工及许多薪水无法上涨者)。

两岸周末包机开始后、在中国国际航空公司的罔址运行图上重新加了台湾航线。但把台湾航线当做中国国内线的形式来记载。关于这个问题、马英九没有发表抗议声明。

[] 法律关系

请参见:台湾地区与大陆地区人民关系条例、两岸引渡

[] 社会关系

[] 文教体育关系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台办在1996年公布《关于台湾记者来祖国大陆采访的规定》,开放台湾媒体到大陆采访,共有TVBS、年代电视台、中天电视台、东森电视台及三立电视台等五家电子媒体、《联合报》、《中国时报》二家报纸及中央通讯社等共八家台湾媒体,以每月轮派记者方式驻北京采访。中华民国则于2000年11月公布《大陆新闻人员进入台湾地区采访注意事项》,开放大陆地区中央级媒体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及中国新闻社派员驻台,采定点方式访问,时间也是每月一轮。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制定《反分裂国家法》后,中华民国政府认为多数中华人民共和国媒体只撷取政治光谱上的极端(统派)来报道,加上中华民国新闻媒体和网站都被拦截,让中华民国的资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无法流通,于2005年4月10日终止新华社及《人民日报》两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媒体派员驻中华民国采访。

[] 通俗文化互相影响

由于两岸同文同种,通俗文化的交流受到政治因素及意识形态干扰的情况较少。中华民国的流行歌手、通俗小说及电视剧受到大陆民众的广泛支持与喜爱,在早期对峙形式严峻之时,邓丽君的甜美嗓音即风靡大陆,随后诸如蔡琴、张惠妹、周杰伦也受到欢迎。台湾的闽语歌曲在大陆也有很大市场,《爱拼才会赢》曾在大陆大卖,2005年福建省媒体选出十大闽南语歌曲,十首都来自台湾。

大陆改革开放后摆脱教条形式的历史戏剧作品在台湾民间也颇受注意,诸如《宰相刘罗锅》、《走向共和》(又称满清末代王朝)、《雍正王朝》等均让台湾地区民众刮目相看。北京的摇滚乐次文化与台北的摇滚乐圈也有许多互动。

[] 两岸关系与港澳

参见:香港对外事务#与台湾的关系

目前,行政院大陆委员会香港事务局分别以中华旅行社、远东贸易服务中心以及光华新闻文化中心的名义在香港运作。相对香港特区政府在台北设香港旅游发展局台北办事处及香港贸易发展局台北顾问办事处。2007年5月1日,因应香港旅游团在阿里山区发生车祸,陆

[5]委会表示希望港府能在台湾设立办事处。 另外,行政院大陆委员会澳门事务处以台北经济文化中心的名义在澳门运作。

[3][3]

[] 中华民国机构人员被香港政府拒绝入境连串事件

1999年7“”和国国务院副总理钱其琛指示香港不应宣传和支持“两国论”,部份香港亲中舆论批评传

媒不应该“鼓吹台独”。11月,郑安国工作签证期满,但香港政府没有续发签证,被调

[12][13]回台湾,但继任的张良任亦未能得到香港入境处签证;等待十三个月后,于2001年1

月成功赴港履新[16]港政府则声明台湾(中华民国)机构及其人员在港从来没有官方地位。

20051月10“从台北看华文城市的兴起”及一系列观光推广演讲访问活动,但截至启程前一日仍未取得香港入境处签证,故宣布不得已取消行程,并表示曾两度有港府特使游说他取消访港,马英九当场反对;马英九亦指出与他反对《反分裂国家法》有关。港府保安局长李少光则表示,没有拒绝马英九申

请签证入境,但拒绝评论个别入境申请区政府决定,及欢迎马英九在合适时间访港2008年3月23日,马英九当选总统后在记者

会再次重申对2005年签证被拒、未能访问出生地一事仍感到失望的胜选祝贺后,香港政府仍然没有任何表示

2007年3月23日傍晚,中华民国陆委会官员及记者组成香港第三届行政长官选举观选团,但随团委员张志宇在机场被拒入境,折返台北视台港关系,港府入境处则表示一贯按照香港法律及既定程式,处理入境个案

[26]

海峡两岸关系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此条目需要可靠、公开、第三方的参考或来源。(2008年1月) 另外,这里的第一手来源和其他相关来源的数量也不足以支持一篇正确的百科全 书文章。 请协助补充符合可靠来源要求的引用以改善这篇条目。

海峡两岸关系

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华民国

图中所列乃双方实际管辖地区,均未包含相互主张但为对方控制的领土。

台湾海峡两岸关系(简称两岸关系)是指位于台湾海峡西侧的中国大陆(简称大陆)与位于台湾海峡东侧的台湾彼此间的全部互动关系。

无非是一般的国内关系(如清治时期与光复初期)或一般的国际关系(如荷据时期、日治时期)。但自1949年国共内战暂告段落、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成立并控制大陆地区、中华民国政府迁往台湾地区并实施军事统治以来,海峡两岸一直处于对峙的特殊分治状态,台湾海峡两岸关系通常特指1949年后错综复杂的两岸关系,本文亦着重叙述此期间的两岸关系。1997年与1999年,英属香港与葡属澳门的主权分别移交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后,台湾与港澳的关系,亦可纳入广义的两岸关系,但狭义则不包括台港及台澳关系。 台湾海峡两岸关系一直牵涉亚太区域情势,乃至世界强权的策略布局与全球安全。两岸关系亦始终在发展、变动:历经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复原时期、冷战时期、苏联解体,大陆持续发展并在崛起,台湾亦经历经济飞跃成长与政治民主化,以及现在台湾独立运动的逐步推展,当今的两岸关系已成为全球注目的焦点之一。同一期间,国际政治中多数国家已从承认中华民国政府转向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然中华民国依然有效统治台湾,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之实际统治权亦从未及于台澎金马,故两岸问题及其解决仍然是两岸之间以及国际政治上的难题。

目录

[

2 交流体系

4 法律关系

[] 政治关系

参见:台湾海峡两岸大事年表、台湾问题、一个中国、两个中国、两国论、一中一台、台湾独立、中国统一、反分裂国家法及一边一国

[] “流亡政权”与“叛乱团体”

已在中国持续四年的国共内战局势明朗,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在北京成立,中华民国政府自南京迁往台湾台北(今台北市),海峡两岸进入对峙、分治的状态。1949年至1960年间,台湾海峡两岸关系出现高度紧张与不稳定的局面,在政治上两岸互不承认对方的存在及合法性,纠结于在联合国席位间的中国代表权问题,并誓言收复或解放对方。在中国大陆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以中国法统的继承者自居,将中华民国视为一个已灭亡的政权;同样,在台湾的中华民国则在1954年召集第一次国民大会第二次会议,议决在甫内战时所通过的《动员戡乱时期临时条款》继续有效,并将中国大陆地区视为叛乱团体所窃占的沦陷地区。 两岸在对解决对方问题的政策上偏重于武力及军事手段。中国人民解放军誓言“解放台湾”,在1949年发动金门战役企图登陆大金门岛;1955年攻打金门、一江山岛与大陈岛,引发第一次台湾海峡危机;随后在1958年发动金门炮战,引发第二次台湾海峡危机。在主动以军事方式寻求一统中国的同时,中国共产党以中国国民党及蒋中正为诉求对象在1956年提出“争取和平解放台湾”并于1957年由毛泽东提议“第三次国共合作”,随后1960年由毛泽东与周恩来共同擘划一纲四目,即:祖国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政府在北京,台湾为地方政府;台湾回归后,除外交归于中央外,其余军、政、人事“均委于蒋”。以上提议均为中华民国政府拒绝。

处于被动、缺少纵深的中华民国政府则是以防御为主,在1954年与美国签订《中美共同防御条约》对抗来自对岸的军事攻击,但在1958年10月与美国所签订的联合公报中则向美国表示未来“非凭借武力”(not the use of force)光复大陆,而是凭借三民主义,一般认为这是国民政府对美保证不将其卷入两岸军事纷争的表达。虽然如此,国民政府仍多次派出间谍或特务进行对于中共高层的暗杀,而同时,台湾方面也承受中国共产党的间谍渗透,此一状况为两岸相互仇视情绪深埋下隐微而遥远的种子。

此段期间,美国并不否认中华民国对于台湾行使主权的正当性,却在国军节节败退中意图采取袖手不管政策(Hands-off Policy,1949年12月23日美国国务院向远东地区使节发表之秘密备忘录),随后因朝鲜战争认识台湾战略地位之重要性转而提出台湾地位未定论,所产生的扭曲现象是:美国一方面维持与中华民国的外交关系,却又为避免台湾被并入共产主义集团而称占当时中华民国实际控制领土绝大部分的台湾系主权未决。虽然美国与中华民国成为军事防御同盟,但为拉拢中华人民共和国避免其倒向苏联,美国并未放弃与中国共产党保持联系,1954年6月起双方即在日内瓦展开领事级会谈,随后在1955年双方所签署的联合公报中,美国第一次用“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个名称来称呼大陆政府当局。

[] 外交形势逆转与联合国席次争夺战

美国一方面借由中美共同防御条约防护台湾的安全,另一方面也牵制住蒋介石反攻大陆将美国拖入战争的可能性,两岸关系从军事对抗走向外交角力。自1962年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即每年委由同为共产主义国家集团的友邦申请加入联合国,然而当时受到冷战对峙的影响,西方国家多数承认自由中国(即中华民国政府)在联合国的席次代表权。一方面由于中华民国政府积极开展与新兴独立国家的关系,另一方面拜冷战对峙、众多西方国家追随美国脚步之赐,1960年代成为中华民国外交成果最为丰硕的黄金岁月,其间最大的外交挫败是1964年与法兰西共和国断交,不过1969年时邦交国数目达到高峰-68个邦交国。与此同时,中华人民共和国则在内有文化大革命,对外先后与苏联、印度交恶的状况下,导致外交呈现孤立倾向,

只有24个邦交国,不过随后双方外交实力即开始发生逆转。

1969年底,中华人民共和国和苏联间刚发生珍宝岛事件后不久,美国在华沙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会谈。1971年1月,8月17日,美国驻联合国首席代表布什向 联合国大会递交一封信及备忘录,正式要求联合国第二十六届大会将“中国在联合国的代表权问题”列为议程,不过美国对此一议题所提的方案是“双重代表权”, 美国认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应有代表权”,但是“应当规定不剥夺中华民国的代表权”,北京当局并不同意此一提案,台北当局则在审度时势后勉强予以接受,但并 未公开承认或宣传。正当联合国大会辩论此一议题时,基辛格于10月下旬再度访问北京,经过表决赞成美国提案者共55票,反对者59票,15票弃权。中华民国驻联合国代表周书楷眼见大势已去,在请示台北当局奉可后,主动在大会上宣布中华民国退出联合国。随后,联合国大会通过第2758号决议,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取得在联合国代表中国之权。 此时期台海两岸政府均坚守一个中国原 则,此一原则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取代中华民国后在国际间更为巩固,即使有国家愿意双重承认北京与台北,两岸政府也不接受双重承认。中华民国的外交 关系为此大受打击,至1976年与中华民国维持邦交的国家计26国,其余世界各国多转向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包括1972年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交的日本及1979年的美国。美国是最后一个与中华民国断交的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常任理事国,其转向却早有迹可循: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森访问北京,在同月28日与周恩来发表联合公报(即上海公报), 该公报内容言明“美国认识到台海两岸中国人均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对此一立场不提出异议”,仅管当时尼克森未言明“中国”系指中华 人民共和国或中华民国,且前者尚未获美国承认,但其已在联合国内代表“中国”。随后1973年5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与美国正式在对方首都设立联络办事处。 1976年美军顾问团从金门、马祖撤离。北京与华盛顿间的外交关系日渐增强、台北与华盛顿间的外交层次则逐渐降低,终于在1979年1月1日美国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签署中美建交公报, 断绝与中华民国的外交关系。建交公报中的用字遣词颇堪玩味,亦即建交公报虽与上海公报均提及一个中国原则,英文版本在提及美国立场时均系使用“美国认知 (acknowledge)此一立场”,但建交公报中文版却译为“美国承认此一立场”,就此在法律上拥有不同意义的二个词,美国并未表示异议,有学者认为 美国是为保留日后政策模糊的空间。(李英明、张亚中,2000)

[] 中华人民共和国不放弃武力解决两岸问题

台湾地区实行地方自治已久,省议员、县长、市长、县议员、市议员皆依《台湾省地方自治实施条例》由人民直接选举。1996年首次举行总统直选,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炮兵部队却对台湾试射导弹,意图左右选举,造成台湾海峡导弹危机,使两岸关系跌入冰点。1997年修宪冻省,亦即全面冻结省自治选举,简化省级组织以提高行政效率。2000年台湾第二任总统民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总理朱镕基以严厉的口吻批评“谁要是搞台湾独立,你就没有好下场!”,意图左右总统大选,结果民进党总统候选人陈水扁胜出,完成中华民国历史上首次政党轮替。2004年陈水扁顺利连任总统,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台办发表《五一七声明》,意图影响陈水扁总统就职演说内容。200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反分裂国家法》,再次表明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使用包括动武在内的任何手段也不会容许台湾独立。之后在台湾即引发了“三二六护台湾大游行”,有来自全台各地的民众参与,表达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累积已久的不满,以及对《反分裂国家法》所构成进一步安全威胁的

强烈抗议。以空拍相片中的游行队伍长度,估算出游行人数超过100万人。另根据台北市政府警察局以游行参与人员所占的面积来估算,仅景福门(东门)圆环周围的参与游行人数就有27万人,是台湾历史上少见的大型动员游行。

根据台湾智库2007年9月发布的“民调”,在美国、中国、日本、韩国四国中的"友好感",38.0%的台湾民众对日本最有好感,其次为美国的16.8%,中国只有7.1%。

[] 未来发展

[] 交流体系

[] 经贸及民间交流

此条目或章节的中立性有争议。内容、语调可能带有明显的个人观点或地方色彩。 (2008年1月27日) 加上此模板的编辑者需在讨论页说明此文中立性有争议的原因,以便让各编辑者讨论和改善。

在编辑之前请务必察看讨论页。

此条目或章节可能包含原创研究或尚未查证的内容。(2008年1月) 请协助添加参考资料以改善这篇条目。详细情况请参见讨论页。

此条目或章节的语调或风格可能不适合百科全书的写作方式。(2008年1月27日) 您可以通过改写来协助改善这篇条目。 请前往讨论页获取进一步的信息。

此章节没有列出任何参考或来源。(2008年1月) 请协助添加来自可靠来源的引用以改善这个章节。 无法查证的内容可能被提出异议而移除。

请参见:大陆探亲、三通、小三通、台商包机

2005年1月29自中华民国政府于1987年开放一般民众赴大陆探亲以来,两岸民间交流一直在不断发展。“海协会”)

流基金会(简称“海基会”)。两岸“三通”问题(通商、通邮、通航)中,通商与通邮已经解决,而通航问题却依然旋而未决,一直得不到较好解决的障碍主要在于民进党执政时代谈判双方都较为坚持各自经济利益、再者则是航权谈判无法避开敏感政治问题。

在两岸人员往来方面,中华民国人士进入大陆需持有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机关颁发的“台湾居民来往大陆通行证”(俗称“台胞证”),该证件可在中国香港或中国的海关申请,基本上绝大多数台湾人——甚至包括一些主张台湾独立的人士——都可以取得台胞证进入大陆地区。台湾对大陆地区人士进入台湾则依然有严格的限制,只接受已经拥有中国香港、中国澳门或第三国的永久居留权,或是经第三地访问台湾的团体游客。 而台资企业,使用第三地投资方式,低调进入中国大陆市场;或是经由中华民国政府同意进入中国大陆市场。目前台资在中国外资的统计数据上并不是第一,但是包括经济学人杂志在

中共在早期对于台商投资采取完全开放态度,以外商甚至一些在地方高于外商的待遇对待台商。但是在2004年起中华人民共和国明确表态不欢迎具有“台独”背景的“绿色台商”在大陆投资,来源请求这 样的经济交流方式,使得许多台商或是人士携家带眷,前往中国工作或是“投资”。增进彼此的交流,不过台湾人和中国大陆人彼此的观念还是差很多,需要时间来 消除彼此的差异。基本上,台商在中国大陆的投资在一开始是对中国大陆十分有利的,台商给予中国大陆其他国家无法给予的技术、并解决了许多地区的就业问题, 有一些产业完全依靠台商的起头作用才能在中国建立(没有台商投资、这些企业根本无法建立或毫无竞争力──其他国籍的外商则无此能力)。

前民进党不分区立委林浊水也提出一个很特殊的现象:陈水扁总统时期大幅放宽两岸经贸政策,但是由于中共官方故意阻扰之、企业界及泛蓝整天以“锁国”攻击之;因此反而让陈前总统成为“反西进代言人”、替民进党开拓了许多选票(这些选票是大多是两岸经贸开放的受害者、例如因为产业西进增加的失业劳工及许多薪水无法上涨者)。

两岸周末包机开始后、在中国国际航空公司的罔址运行图上重新加了台湾航线。但把台湾航线当做中国国内线的形式来记载。关于这个问题、马英九没有发表抗议声明。

[] 法律关系

请参见:台湾地区与大陆地区人民关系条例、两岸引渡

[] 社会关系

[] 文教体育关系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台办在1996年公布《关于台湾记者来祖国大陆采访的规定》,开放台湾媒体到大陆采访,共有TVBS、年代电视台、中天电视台、东森电视台及三立电视台等五家电子媒体、《联合报》、《中国时报》二家报纸及中央通讯社等共八家台湾媒体,以每月轮派记者方式驻北京采访。中华民国则于2000年11月公布《大陆新闻人员进入台湾地区采访注意事项》,开放大陆地区中央级媒体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及中国新闻社派员驻台,采定点方式访问,时间也是每月一轮。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制定《反分裂国家法》后,中华民国政府认为多数中华人民共和国媒体只撷取政治光谱上的极端(统派)来报道,加上中华民国新闻媒体和网站都被拦截,让中华民国的资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无法流通,于2005年4月10日终止新华社及《人民日报》两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媒体派员驻中华民国采访。

[] 通俗文化互相影响

由于两岸同文同种,通俗文化的交流受到政治因素及意识形态干扰的情况较少。中华民国的流行歌手、通俗小说及电视剧受到大陆民众的广泛支持与喜爱,在早期对峙形式严峻之时,邓丽君的甜美嗓音即风靡大陆,随后诸如蔡琴、张惠妹、周杰伦也受到欢迎。台湾的闽语歌曲在大陆也有很大市场,《爱拼才会赢》曾在大陆大卖,2005年福建省媒体选出十大闽南语歌曲,十首都来自台湾。

大陆改革开放后摆脱教条形式的历史戏剧作品在台湾民间也颇受注意,诸如《宰相刘罗锅》、《走向共和》(又称满清末代王朝)、《雍正王朝》等均让台湾地区民众刮目相看。北京的摇滚乐次文化与台北的摇滚乐圈也有许多互动。

[] 两岸关系与港澳

参见:香港对外事务#与台湾的关系

目前,行政院大陆委员会香港事务局分别以中华旅行社、远东贸易服务中心以及光华新闻文化中心的名义在香港运作。相对香港特区政府在台北设香港旅游发展局台北办事处及香港贸易发展局台北顾问办事处。2007年5月1日,因应香港旅游团在阿里山区发生车祸,陆

[5]委会表示希望港府能在台湾设立办事处。 另外,行政院大陆委员会澳门事务处以台北经济文化中心的名义在澳门运作。

[3][3]

[] 中华民国机构人员被香港政府拒绝入境连串事件

1999年7“”和国国务院副总理钱其琛指示香港不应宣传和支持“两国论”,部份香港亲中舆论批评传

媒不应该“鼓吹台独”。11月,郑安国工作签证期满,但香港政府没有续发签证,被调

[12][13]回台湾,但继任的张良任亦未能得到香港入境处签证;等待十三个月后,于2001年1

月成功赴港履新[16]港政府则声明台湾(中华民国)机构及其人员在港从来没有官方地位。

20051月10“从台北看华文城市的兴起”及一系列观光推广演讲访问活动,但截至启程前一日仍未取得香港入境处签证,故宣布不得已取消行程,并表示曾两度有港府特使游说他取消访港,马英九当场反对;马英九亦指出与他反对《反分裂国家法》有关。港府保安局长李少光则表示,没有拒绝马英九申

请签证入境,但拒绝评论个别入境申请区政府决定,及欢迎马英九在合适时间访港2008年3月23日,马英九当选总统后在记者

会再次重申对2005年签证被拒、未能访问出生地一事仍感到失望的胜选祝贺后,香港政府仍然没有任何表示

2007年3月23日傍晚,中华民国陆委会官员及记者组成香港第三届行政长官选举观选团,但随团委员张志宇在机场被拒入境,折返台北视台港关系,港府入境处则表示一贯按照香港法律及既定程式,处理入境个案

[26]


相关文章

  • 两岸关系发展趋势
  • 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现状与远景 2010年是两岸关系稳步推进,两岸协商取得重大突破,两岸和平发展格局不断深化的一年.一年来,祖国大陆认真贯彻胡锦涛总书记2008年12月31日在纪念<告台湾同胞书>发表30周年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 ...查看


  •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 2
  • 如何正确认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长期性和复杂性?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基础.尽管两岸尚未统一,但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的事实从未改变.中国是两岸同胞的共同家园,两岸同胞理应携手维护好.建设 ...查看


  • 海峡两岸关系新进展
  • 海峡两岸关系新进展 摘要:台湾问题自从产生以来一直是中国广大人民所关注的问题,它一直是中国的内政问题,这一性质从未改变过. 关键词:海峡两岸 台湾问题 统一 引言:台湾自始至终是中国的领土的一部分,历史是这样的,现实也是这样的,只不过中间出 ...查看


  • 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
  • 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 2011年1月29日至30日,中央对台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贾庆林高度评价各地各部门和对台工作系统全体同志过去一年为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作出的积极贡献.他还强调 ...查看


  • 与台湾关系形势政策论文
  • 毕 业 论 文 (2012届中加合作经济学专业) 题目:正确认识当前两岸关系形势 学生姓名:_甄幻__ 学校名称:山东财经大学 2015年5月 内容提要: 发展和平稳定的两岸关系至关重要.它不仅事关中国的国家安全,而且关系到中国的发展,关系 ...查看


  • 浅谈两岸关系发展的形势
  • 浅谈两岸关系发展的形势 数学科学学院 2015级3班 王媛媛 摘要:坚持"九二共识",坚持一个中国,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基础.在坚持一个中国的基础上,通过和平的方式解决和发展两岸经济交往,让两岸同胞真正实现亲如一家. ...查看


  • 两岸现状与发展趋势
  • 两岸现状与发展趋势 [摘 要]:海峡两岸关系一直是国人乃至世界各国关注,虽然在近几年有了很大的发展,但两岸关系的发展却并不顺利,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僵局依然没有打破,两岸的主要矛盾也由"正统"之争演变成统.独之争.特 ...查看


  • 大学生形势与政策论文
  • 论新形势下的两岸关系 班级: 学号: 姓名: 论文摘要:本文通过对两岸关系的过去介绍,对现今两岸关系的变化及遇到的新机遇和挑战分析,阐述自己对于新形势下两岸关系的见解,及未来两岸关系的解决办法和需要面对的问题. 关键词:两岸关系:背景:新形 ...查看


  • 大学军事理论论文台海两岸发展前景
  • 台海两岸发展前景 --从ECFA看两岸经济发展前景 摘要:2010年6月29日,海峡两岸两会领导人签订ECFA.2010年8月17日,台湾立法机构通过<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框架协议的签署是两岸经济合作路线中至为重要的一步 ...查看


  • 新形势下如何推动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
  • 新形势下如何推动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 解决台湾问题, 发展两岸关系,把握历史机遇,共创两岸和平发展,实现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的重大目标.维护祖国统一.解决台湾问题的前提.原则和基础以及最佳方式是: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两种制度. 如何把握与建构 ...查看


热门内容